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05:30:51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C语言 课程设计 问卷调查

1.引言

C 语言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课程,很好体现了程序设计的灵魂,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或者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在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很多年,那么什么是“课程设计”呢?简单地说,“课程设计”是一门这样的课程:学生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本文从一份简单的关于C语言课程设计的问卷调查说起,系统地总结了C语言课程设计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落到实处,能够对相关的课程起到借鉴作用,以便为中国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发挥一点作用。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能像C语言这样应用广泛。C语言不是一种“很高级”的语言,也不“庞大”,并且不专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1]。由前面的叙述可知,学习C语言对大学理科生,尤其对计算机学院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笔者在一次C语言课程设计课上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参见图1。尽管这个问卷调查非常简单,可是通过它能发现C语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该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汇总,首先看学生是怎样评价C语言课程设计优点的,如图2所示。其实学生们提到的这些优点教师早已知道,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们提到的不足和建议。

那么C语言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呢?有关的详细信息如图3所示。笔者将学生们提出的缺点与不足分为五个类别,这五个类别分别是:(1)关于时间安排和课时量的问题;(2)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3)编译与调试方面的问题;(4)关于教师辅导方面的问题;(5)关于题目方面的问题。笔者将在第3部分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看看学生们给出的建议都是什么?详细信息参见图4,笔者提出的课程设计改革方案也参考了学生们提出的建议。

2.相关工作

曾辉等人[2]指出了当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问题。张敏霞[3]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机素质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措施。殷秀云[4]指出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大了学生掌握C语言编程方法的难度。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马杰等人[5]针对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从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及改革考核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谢竞博[6]从教学目的、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它们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的成因,并从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建议。陈婷[7]论述了在应用型本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要求,对课程合理定位,采用“阶梯式”、“案例式”课堂教学方法,以“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为核心,同时搭建多种自主学习平台,采用更科学和完善的考核方式,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刘三满[8]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分析了C语言教学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先过程,后对象”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上阐述了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从教学思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几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谢中科[9]阐述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热情、教学互动等手段来建立大学生的编程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大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刘晓锋等人[10]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以程序设计和实验为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的探索,阐述了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改革措施

前面部分,学生们针对C语言课程设计指出了一些缺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在本部分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1)关于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的改进:将C语言课程设计的开课时间定在学生学完C语言之后的下一个学期初。(2)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任课教师申请一个QQ或者微信群,在学校正式放假前,任课教师通过该群把课程设计的题目发送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下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进行课程设计的集体辅导,然后进行答辩验收。任课教师可以将没讲完的课程内容及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大体梳理都录制成视频,然后将该视频文件上传到群文件里供学生们分享。群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借助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课教师在放假前将题目发送到每个学生手里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里的大量时间,充分地思考和准备这些课程设计题目。(3)关于题目方面的改进:允许学生自由命题,但是需要任课教师最终把关,以决定该命题是否适合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此外,任课教师也可以考虑让企业帮助出题。

前面学生们提出“编译错误不好发现、也不好修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进行解决:第一,首先告诉学生这是C语言的特点之一: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一般的高级语言语法检查比较严,能检查出几乎所有的语法错误,而C语言允许程序编写者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放宽了语法检查。“限制”与“灵活”是一对矛盾,限制严格,就失去灵活性;而强调灵活,就必然放松限制。第二,教会学生进行单步(Step Through)调试、设置断点(Breakpoint)等调试程序的技巧,必要时还可以通过额外添加一些输出语句辅助进行程序调试。第三,任课教师将常见的编译出错信息进行汇总,然后上传到群文件里供学生分享。其实对编译出错信息进行总结,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记住C语言的一些专业术语,表1中列出了其中的一些,相信这对学生调试程序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还要告诉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形成良好的编程风格,比如适当地添加注释(Comment),程序要有缩进(Indent),给变量、函数、数据结构等起名字时要做到见名知意等。

4.结语

从一份C语言课程设计的问卷调查入手,笔者根据学生指出的缺点和提出的建议对该课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分别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方面、课堂教学方面及课程设计的命题方面进行了改革,笔者相信这些改革措施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笔者还对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编译错误不好发现、也不好修改”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将按照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编写《C语言课程设计》一书,该书将严格贯彻执行讲练结合的原则,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各个知识点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进行讲解,例子的选择标准是不仅能说明问题而且要求最简单。

参考文献:

[1]Brian W.Kernighan,Dennis M.Ritchie.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2]曾辉,王倩,韩芳,赵德群.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初探.福建电脑,2015,31(09):62-63.

[3]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4(02):90-90.

[4]殷秀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商》,2014(38):213-213.

[5]马杰,杨磊.C语言程序设计改革探索.软件工程师,2013(12):27-28.

[6]谢竞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37-140.

[7]陈婷.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2-184.

[8]刘三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6):23-25.

[9]谢中科.《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96-97.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teaching and shortcomings of JAVA cours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systematic the teaching pattern on the JAVA course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design, these methods were positive fo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JAVA;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Key words: JAVA;course design;teaching pattern;evaluation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26-02

0引言

当前各类高等院校都会在本、专科开设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必修课程,例如:Visual Basic语言、Visual FoxPro语言、C语言、C++语言等[1],并安排了相应的课程设计。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课程教学低效。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JAVA课程设计为例,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从国内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课程设计认识不到位,目的性不强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课程设计无非是把该课程的几个知识点简单凑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拼盘式”课程,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大作业,并在授课时基本上按教材章节顺序授课,实施的目的性不强,与专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较差,达不到课程设计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造成与实践的脱节[2]。

1.2 课程设计选题单一,内容陈旧现行的JAVA课程设计存在着选题单一、内容陈旧、理论过多、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不能从多视角去发现和创新,寻找新的命题。很多从事JAVA课程设计指导的教师本身缺乏大型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和经历,对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往往无法准确的地位,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同时,部分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1.3 课程设计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标准简单大多数课程设计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参与学生多,指导教师制定课程设计时要求不明确,分工不详细,监管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项目开发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某些学生任务过重或者过轻的情况。并且现行课程设计的评价往往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来评分,这样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可能只反映出小组整体水平甚至是某个学生的水平,而不能反映出小组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1.4 实验室设备落后,管理不够完善指导教师在安排课程设计时使用的是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而学生到实验室所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过时的、陈旧的和落后的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很难真正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另外,大多数实验室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和年级的实验教学任务,无法有效保障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

2JAVA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设置

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将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训练、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为改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2.1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学生对JAVA课程设计往往具有畏惧情绪,不知从何着手,指导教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帮助同学们消除恐惧感,同时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现象的发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确保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

2.2 研制课程设计教学平台,规范设计成果组织有关人员,在现有硬件资源和网络环境的基础上研制课程设计教学平台,开通FTP功能和WEB方式管理功能,便于师生间的交流和管理。

指导教师可利用该平台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求、进度和答疑,以及查阅和审核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等相关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和未来就业意向通过该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和指导教师,并通过FTP提交课程设计成果和总结报告等相关资料。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一般3至5人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开发项目,设计和论证项目的总体方案,规划出项目计划(包括编写目的,项目背景,参考资料,标准、条约和约定,以及项目概述和团队组织等),配置计划和开发计划等,报告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开始实施。课程设计完成后,按照统一制订的文本规范,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必须提交一份关于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结报告正文主要包括项目需求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论证等内容)、项目总体设计(系统的总计结构设计等内容)、项目详细设计(各模块的设计、算法原理阐述、完成的程序框图等)、项目复审(对分析、总计设计和详细设计进行详细的复审)、编码(设计结果进行编码的程序清单)、项目测试(使用程序调试的方法和技巧排除故障;选用合理的测试用例进行程序系统测试和数据误差分析等)和总结(本设计核心内容程序清单及使用价值、程序设计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改进办法和意见等),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2.3 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4],但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无法及时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和前瞻性,而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对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在校内或者到企业开展项目研究和开发,通过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程序设计开发的一般方法,掌握项目开发的过程及方式,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标准化、规范化文档的学习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培养项目设计开发能力,满足和适应社会和IT行业的需求。

2.4 培育课程设计意识,完善过程管理没有过程管理必然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中主要狠抓五个环节:一是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是指导教师填写并经审议后按组提供给学生的,每组一份,主要包括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计划进度和规定学生必须阅读的重要文献,以及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等,要求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二是师资队伍,选拔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或者引进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设计指导团队,并备课,以学进度和重点安排,保障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学有所得;三是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文本,以增强课程设计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保证课程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四是对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汇总管理,教研室并组织抽查与评估,保证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五是把课程设计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提供经费和设备保障。

2.5 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为保证课程设计的实现效果和考核的准确性,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将评价的过程分解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成果,演示与答辩和互动评价三部分,详细评价标准见表1。表中给出了各评价项目达到A级的具体要求和评价主体,各项目的评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范围。最后学生的总评定成绩为40%×课程设计成果+30%×互动评价+30%×学生演示与答辩评分。评价的表达既有等级性的定量评价,又有描述性的定性评价,这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学习的兴趣,而并非简单的成绩评定。

3结束语

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等能力的任务。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操技能和项目经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缓解“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坤.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探索[J].科协论坛,2010,(5)(下).

[2]韦宇炜,聂笃宪.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0,(11).

[3]王立丰.J2EE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阅读是信息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输入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因此,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近几年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担忧。何其莘等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淤而这却是学生将来面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所必须的能力。因此单一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的输入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阅读课的课程目标。因此,思维和能力训练应当成为阅读课程的高层次目标。也有一些学者将三维课程目标描述为: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单就第一点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分为多个层次,也就是本文所指的三维立体的课程目标。

2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课程设计要围绕教学大纲来进行。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根据以上大纲对培养目标的阐述,课程设计要结合培养目标,并且尽量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融合进去,然后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课程设计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

2.1课程设计的发展过程

美国学者KathleenGraves对语言课程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图即为她的课程设计发展过程框架:教育经验与德育园地KathleenGraves认为,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另外,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不同成分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于首先要考虑到环境和理念。大环境就是新的社会形势下的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因此,课程目标的建设关系到课程设计的理念,也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建立。环境的界定还涉及到对学校本身和学生的界定。很多高校由于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和传统,往往在教学创新这一点上突破不大。另外,民办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和更大的潜能。民办院校的规模普遍小于综合性高校,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也能够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锻炼。以上述的环境和理念为基础,课程设计体系就要突出自身优势,建立特色教学模式。

2.2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课程设计

笔者承担了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英语阅读课程。根据KathleenGraves的课程设计理论,结合实际,制定出以下的设计过程发展框架:根据这个发展框架,对于阅读课的设计步骤如下:1)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对象和环境因素。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对象是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教育水平都是高中毕业。2)建立教学目标和目的教学目标和目的除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要注意弥补现有阅读课课程设计的缺陷。现有课程设计的缺陷为:(1)强调单一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的输入;(2)阅读材料利用率低;(3)以技巧训练为主,缺乏能力训练;(4)缺乏有效的语言输出评估。新的教学目标应有效地弥补这些缺陷。阅读课的课程目标描述为:低层次的语言基础目标、中层次的理解目标和高层次的内化和输出目标。每节课就好像爬楼梯一样,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输入到输出。最低目标就是语言基础,中级目标为理解(这个理解不只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还包括对深层含义的理解),高级目标就是学生理解后,将所学化为所用,最后到形成个人观点。3)重组和构建教学内容:(1)教学材料开发:阅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泛”,但是“泛”不代表遍地开花,因此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就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现实意义的材料,语言简单易懂、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2)改编教材:教材并不一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好的课程设计一定会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改编教材就是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难懂转化为易懂的过程。(3)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时代的变迁必然引起知识的日新月异,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能够避免僵死的课程设计。4)评估方案根据KathleenGraves的理论,评估扮演了三个角色:评估需求、评估学生的学习、评估课程。三者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就学生学习的评估而言,既可以是形成性的也可以是终结性的。前者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后者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盂在每一课的课后作业中,都会对学生的低、中、高三级目标目标进行检验,尤其是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得到的锻炼最多。5)反馈与总结这个环节其实也就是KathleenGraves的发展框架中评估中的一个终结性评估,但笔者还是认为应将反馈与总结这个环节单独列出来,即表示这个环节是对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以及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主要是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例如学生的学习感受、考试成绩分析、作业总体的完成情况等。总结主要指教师对课程设计目的的完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3结语

综上所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可以使课程的设计突破以往阅读课以信息输入为主的教学模式;多角度地开发教学材料可以使课程的设计突破以单一的文字材料为主,打破阅读课枯燥乏味的模式;多维立体的语言输出和技能实践可以使课程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需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三者的结合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理念、突出自身优势、建立特色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Java;课程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16-02

0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是专业知识的基础与重点,也是一类理论与实践开展同步教学的课程。Java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在其教学模式上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把握。与之相关的课程设计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扩展。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面向对象建模及编程的能力,加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而实践动手能力正是通过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锻炼和体现的,也是最接近企业需求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创新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协作性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1 Java语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存在严重不足,课程设计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多是单一的理论型、基础型、验证型题目,只是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已有的知识简单地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题目相对陈旧,而应用型、综合设计型的题目比较匮乏,且与工程实践相脱离,缺乏开展创新性和创造性活动的平台,这样以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经过课程设计以后学生所掌握的的仍然是理论课上所讲授的一些基本语法和理论知识,而对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却依然很陌生,工程性的知识十分欠缺,不具备开发项目的必需素质与能力,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主题是在Java的课程设计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形式来改善其教学效果,目的旨在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通过项目的开发来带动学生在深入学习语言基础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给学生制造更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开发,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 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教学法[1],它以项目驱动教学,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以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即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意义建构[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系统地应用于Java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应用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2.1 系统性:项目教学法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构建和设计,不仅要掌握Java语言特定的语法及使用规则,而且还要融合软件工程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2.2 协作性:因为是以团队的形式由若干个学生协作完成一个项目,所以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学生之间的能力有差异,但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争议,使他们可以交流心得和体会,共享学习资源,互相帮助,对所学知识能够加深印象,共同提高。小组成员也可以适时分工,相互协作并及时交流信息,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能够及时获得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3]。

2.3 模拟性:项目方式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对未来企业中项目开发的模拟,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方式,能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并感受到真实工程的开发过程,这对于掌握计算机语言知识以及提高自身的独立项目开发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多角度:由于渗透了软件工程的思维,因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的培训,从项目可行性与需求分析到维护等各方面,加深了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软件工程意识。

2.5 周期长:项目方式的课程设计在系统的设计这一环节可能会占用较多课时,因而其开发周期比较长。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更全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性编程理念,这恰恰是课程设计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3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实施

Java语言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1 实施的原则 项目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4]。在教学开始前要选择好合适的项目。总体上应当注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项目选择适当原则 项目选择的难易程度关系到该教学法实施的成败。合适的项目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不仅能使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还包含了课程主要知识点。同时该项目还应利于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以一贯十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项目的难易程度适中,模块化程度要高。这样的项目有利于他们团队分工明确。选择项目时还应注意其趣味性和现实性,这样的项目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系统开发能认真自觉对待,利于项目更快更好的完成。

3.1.2 注重多层次教学原则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人与整体两个方面考虑,因材施教,进行多层次项目设计,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如第一个层次遵循的是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那么第二个层次可以在大纲的基础上有所扩充,第三个层次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3.1.3 适时归纳原则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和知识点掌握的不全面。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适当适时的加以总结和交流,对于学习有疏漏的学生或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总结弥补其疏漏的知识,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同步发展。另外,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更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出合理安排。

3.2 实施过程

3.2.1 设置开发团队 团队组织是否得力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5]。每个团队由5到6人组成,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分别担当项目组长、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文档编写员等角色,由团队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创建协作学习环境。这与企业中真实的项目开景相仿,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对学生分组的总体原则给予控制,使各组的技术力量相对协调。尽量为每个团队营造和谐的协作氛围,使学生群体的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最终实现项目的开发。

3.2.2 完成项目 项目驱动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其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首先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协助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不过分干预各团队项目开发的正常进度,保证团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但要注意随时跟踪学生情况和项目的进展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协助指导,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2.3 项目总结 把项目开发划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不同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同时提出开发过程中及所遇到的困难。这种阶段总结可以明确各团队进度,促进团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教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授。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使之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顺利解决,最后教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论

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语言课程设计中的实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开发自然而然地对语言语法结构融会贯通,掌握项目完整的开发过程,在项目的实践中缩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只有合理的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在Java乃至其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把项目教学驱动法切实的运用到其课程设计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肖胜阳.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2]张哲,陈桂生.在 Java 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

[3]侯书芹,刘学莉.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4]汤宗健.自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5.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受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方法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1、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集中一两周时间,以个人独立完成或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围绕某一设计题目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巩固、强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设计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整体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Java课程设计大纲的制定

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安排、设计文档要求、考核方式、备选课题等。由于课程设计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因此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应适当,保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备选题目可设置多种类型,如小型桌面软件类、管理系统类、网络编程类等题目,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课程设计文档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在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图、类图、主要算法、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字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在文档的最后总结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Java课程设计方案

Java课程设计的实施主要由选题、指导、考核3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首要的步骤,指导是教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完成进度并给予辅导建议的过程,考核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与评价。

3.1 选题

Java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Java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课题应尽量满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软件工程理论与项目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全面覆盖理论课程所学知识,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又要联系工程实际,并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课程设计内容难易程度的确定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为依据。

另外,课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关,这样学生在调研、分析设计时更容易了解需求。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ATM柜员机模拟程序等课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在使用计算机时常用的计算器、画图板、音频或视频播放器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在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大纲要求后,根据自己对Java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以从课程设计大纲的备选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2 指导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指导应讲究方法与艺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集中辅导与答疑。指导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度的检查与监督过程。

1)选题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说明各种题目的难度与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推荐不同的题目,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难度较高、有挑战性的题目;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的题目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对于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来说,难度中等、有可参照原型的题目较适合他们;基础差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建议他们选择源于教材、难度低的扩展性题目。

2)设计指导。

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要由个人独立设计与教师指导两个部分构成。个人独立设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设计实现。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期间,教师安排每周2次,每次4~5学时在实验室集中指导与答疑。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了解并开拓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并引导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在Java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因此,鉴于学生态度与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的指导上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而不仅仅局限在基本设计要求上。教师要参与他们的设计中,听取他们的思路,对有一定创新性、合理的想法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提出建议,推荐有关的资料。由于这类学生对新技术的求知欲强,但新技术在最初应用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思路时,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一般都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编程实践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系统实现时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于大部分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设计上多加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然后在编码实现时给予更多实际操作性的指导。

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中,除了教师的指导,也可以采取“强帮弱”的形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3.3 考核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讲解其设计思路并演示作品的机会。考核主要采取学生讲解作品分析设计思路并演示说明作品、教师提问的答辩考核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答辩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加,分为学生自述、教师提问、学生提问3个环节。首先由学生针对其作品从系统分析、设计、关键技术与算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演示作品。之后,教师与其他同学可以对答辩人的作品从设计思路、功能、性能、代码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提问。通过答辩,并结合学生的设计说明书、答辩水平、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设计者,给予表扬与鼓励,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分时适当加分,以调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对仅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并鼓励他们多实践;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进行整改或限期令其重做。

4、关于Java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教师也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帮助与参考。

1)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布置不同的课题。

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时,首先制定一个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合适的基本实践要求,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既不会感到实践要求高不可及,又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有挑战性。

2)及时发现并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在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并总结问题,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讲解;从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文档中发现学生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答辩考核之后,教师还要对全班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改进。总之,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课程设计的大纲制定、任务布置到指导与考核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要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4)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先修课程,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师可以适当灌输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有初步的认识,避免学生陷入“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只是学编程、软件开发就是编程”的思想误区。实际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都体现了软件工程思想的运用,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为后续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根据任务的大小,可适当采取小组协作方式。

在这几年的Java课程设计中,由于是面向大二学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主要以个人能独立完成为依据。到了大三、大四,则重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如果课程设计的任务量大、难度大,就可以采取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比赛、奖励等措施来激励各组尤其是知识较弱的学生不断求上进,完善自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5、结语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单片机 理论与实验 课程设计 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3-01

引言

单片机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相关课程体系是各高等院校电子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践应用等打下基础。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对于单片机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既可以选择汇编语言,也可以选择C语言进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老师是选择汇编语言进行教学的,因为从汇编语言入手能更好的掌握单片机的硬件资源使用原理等,也有部分老师是直接使用C语言进行教学,认为汇编语言编程过于繁琐,而C语言编程能够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本文通过总结作者多年来在单片机相关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和教学研究心得,以51单片机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为例,对如何在使用不同编程语言进行繁琐和复杂的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片机知识体系进行了探讨。

1.单片机理论教学

1.1 汇编语言理论教学

单片机是一个把中央处理器CPU、数据存储器RAM、程序存储器ROM、并行IO接口、串行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时钟振荡电路等集成在一起的控制芯片,硬件资源简单且丰富,也易于扩展电路,所以单片机的学习侧重点首先在于掌握硬件资源使用方法。因为汇编语言实际上是CPU能够识别的机器码的助记符,从汇编语言入手开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片机的硬件资源使用原理。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可以很方便地对单片机存储器地址直接进行存取操作,也能很方便地对存储器地址进行整体安排分配,前提是对单片机硬件资源非常熟悉,能够灵活调用。比如指令MOV、MOVC和MOVX可以分别访问单片机内部的数据存储器、程序存储器和外部扩展的数据存储器。汇编编程的缺点在于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判断跳转等比较繁琐。

1.2 C语言理论教学

国内的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多数的编排都会在前面开始的章节介绍单片机硬件资源以及汇编语言指令系统,然后以更大篇幅讲述C语言程序设计语法和针对硬件资源的编程。针对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语法与计算机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编程语法基本一致,而针对硬件资源的指令又类似于汇编语言指令系统,所以应该可以说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和汇编语言指令结合体。要掌握好C语言编程依然要对于单片机的硬件资源理解透彻并能灵活调用。但是C语言针对硬件资源的指令与汇编语言指令比较起来却不如汇编那么直观,也不如汇编指令那样更加有助于单片机硬件体系结构的理解。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单片机硬件体系结构,掌握硬件资源的调用,选择汇编语言进行教学显然是更加合适的。

2.单片机实验教学

单片机作为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比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如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更加注重编程实践的练习。单片机实验课程一般都是配套安排在单片机理论课程的下半学期,这样能够更加有助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作为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单片机实验课程在教学上必须与理论课程保持一致性,选择汇编语言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必然和最好的选择。

在实验设备的选择上,学院实验室早期购置过星研单片机Star ES51实验箱,后来又购置了大批光佑STC开发板,可以两者选其一。

早期的单片机实验都是集中在实验室进行,两人共用一台实验箱,通过连线和读写配套程序仿真运行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配套程序调用了很多键盘显示的子程序,而这些子程序没有直接给出来,实验箱的很多硬件电路连接也没有给出详细原理图,所以造成了实验结束后多数学生也是对实验原理和编程似懂非懂的结果。

有了STC开发板后,每个学生可以分配一块开发板,各自进行单片机的编程仿真实验,还可以将开发板带回宿舍课后继续练习,实验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实验开发板的原理图清晰,例子程序丰富,通过读写配套例程可以较好的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

显然使用汇编语言选择STC开发板进行单片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最好安排。实验课程的要求注重于单片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硬件资源的调用。

3.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

单片机课程设计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计的教学就不再局限于基本原理的掌握,而是必须达到更高程度的实践效果。汇编语言编程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单片机硬件资源的掌握,却不利于复杂逻辑的处理。所以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基础理论的情况下,课程设计选择C语言编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方便的进行复杂程序的编写。

单片机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内容的安排上,必须注重单片机内部和外部硬件资源的综合调用,以便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程序的编写。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安排了可以综合调用单片机I/O口资源进行键盘扫描数码管显示以及中断处理的实现计算器功能的程序编写,和能够使用I2C总线进行通讯的AD/DA处理的程序编写。这两种程序的综合度和复杂度都远远大于单片机实验题目的要求。从实践结果来看,通过这种综合性复杂程序的编写练习,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开发设计实际项目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实行人才战略强调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本文作者所在高校也响应国家号召加强本科生培养,实施卓越工程教育,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本文积极探索和提高单片机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协同教学的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以此方法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作者经验和方法也可以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朝青.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4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7

[2]郭天祥.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入门、提高、开发、拓展,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

[3]彭伟.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100例――基于8051+Proteus仿真(第2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0

[4]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51编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4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四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及六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该系列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 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 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详细分析一套典型的实际案例――银行系统的开发,指导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理论以及使用相应工具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练习项目,供者进一步练习。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设计;软件仿真;硬件电路联调

在开发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时,使用最多的软件就是Keilc51软件,此软件是由Keil公司研发出来的,软件以uVision2为开发平台,具有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编码、程序生成器等。Keilc51的优点在于:其界面的友好性较高、操作便捷,支持对汇编语言、C语言及混合语言的编程、编译和调试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设计周期,在对程序进行修改时也是很方便的。与此同时,Keilc51还能够加载Proteus软件的VSM仿真器,加载之后就可以和Proteus软件进行联机调试。

一、课程设计流程

1.编写相关指导文件

在对课程设计着手之前,需要对课程设计的流程进行文档编写,为扎实掌握单片机技术打下基础。相关指导文件包括:单片机项目开发的相关教程和例程材料,Keilc51和Proteus软件的教程和例程材料,单片机课程设计完成程度的标准,课程设计大纲等。

2.选择题目

在制作课程计划时,需要根据每个章节内容的不同和课程进展程度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考量,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判断再对课程设计进行拟题。课程设计的题目包括针对各章内容的,也包括针对综合应用的:关于MSC-51与A/D转换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MCS-51串口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定时器与中断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I/O接口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MCS-51的综合使用方面的题目等。除此之外,还要列出详细的元件表,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并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3.使用仿真软件和实现电路功能

在课程设计实现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根据学生所选题目对学生如何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设计给予指导,以完成设计的初步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绘制程序流程图,可以使用Visio或Word进行绘制。学生在绘制程序流程图时,不但要依据所选题目的设计要求,还要结合教师的指导内容进行绘制,为接下来的程序设计做铺垫。

(2)设计硬件电路,可以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设计。在这一步骤中,首先要对Proteus软件进行学习,在掌握基本应用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依据设计要求设计电路。在学习Proteus软件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建立工程文件、选取和使用元件、连接电路和进行调试运行等。

(3)编写程序和编译调试,根据上一步骤得到的硬件电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源程序,再在Keilc51软件中进行编译和调试。教师要指导学生,让他们依据课程设计要求把编写好的汇编代码导入到Keilc51软件中,进行编译调试。

(4)联合调试,对Proteus软件和Keilc51软件进行联合调试。将在Proteus中画好的原理图在ISIS上打开,在Proteus软件里的DEBUG菜单中选择use remote debug monitor选项,并对联机仿真参数进行设置。将在第三步中编译好的Keilc51工程文件打开,并设置相关参数:在Keilc51的project菜单中点击进入option for target“工程名”,在DEBUG选项的右上方下拉菜单中选择Proteus VSM Monitor-51 Driver,并设置联机仿真参数。

4.面包机设计和电路功能的实现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对集成芯片的用途和管脚功能进行学习,之后再在面包板上建电路,电路连接无误后,使用编程器将程序烧写到单片机的CPU上,最终使电路功能得以实现。

5.实行课程设计考核答辩制

教师采用答辩制的形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考核,在答辩中真正判断出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体悟到底有多深。

二、成果总结

本课程设计将软件和硬件的使用集合了起来,完成了对单片机的开发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让学生对软件电路、硬件电路以及软硬件联调设计和面包板设计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还要单片机学习中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本课程设计中,拟定了MSC-51与A/D转换、MCS-51串口、定时器与中断、I/O接口、MCS-51的综合使用等方面的数十个设计题目,并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2.让学生告别“眼高手低”

仿真联调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在实际情况中的结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电路设计的功能在虚拟情景中的实现,为判断抉择提供依据。根据仿真联调的结果,我们可以在硬件操作中实际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程度进行校正。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要让学生对集成芯片的芯片用途和管脚功能有所了解,之后在面包板上建电路,然后将程序通过编程器烧写到单片机的CPU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对电路功能的实现了。在课程设计的一系列环节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各环节所需工具的相关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绘制流程图、画电路图和编程等,可以锻炼学生有步骤地实现目标的能力;通过要求学生对程序进行标注,可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进和完善的软件能够使硬件的运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引入软件,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熟悉联调的技巧与方法。与一般的单片机仿真软件不同,在课程设计中所使用的仿真软件除了能仿真单片机CPU的实际情形,还能仿真单片机周边电力和未参加工作的电路情况。此仿真实验能够很好地将实验和工程衔接起来,仿真结果的无误将为电路的实际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样的课程实训也是工程师的最基本实践内容,这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建华.李临生.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2(6):24-25.

[2]陈淑芳.基于51单片机的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吴慧芳,陆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引入Proteus软件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5(9):123-124.

[4]彭小峰.雷李.基于Proteus和Keil的整合建构单片机虚拟实验室[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1):67-68.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以人为本

1 背景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设计不同,它不仅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而且要综合运用几个学期积累的程序设计知识,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一次关键的训练;因此,需要以整个教研室的力量完成该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心态、积极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很多教学一线教师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实践经验或提出改革建议,如基于问题驱动(以问题求解为核心)、案例驱动、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模式;文献[6]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文献[7]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涉及出题、选题、指导、评价等工作,任务繁重,参与的老师众多,因此,探讨如何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程序设计基础薄弱。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先导课程。学生对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具备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是顺利完成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基础。由于计算思维与人类思维差异较大,尽管有些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非常努力,但对于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仍然不得要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这都是困扰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存在照搬、照抄他人课程设计的现象。部分学生在接受课程设计任务时没有建立起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任务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当课程设计时间不够,无法按期完成任务时,从而采用抄袭的办法以图过关。查阅资料,消化吸收他人的解题思路,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这原本是很好的方法;然而,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相对固定,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找相似题目的课程设计源代码。这些学生不是借鉴资料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拷贝,或者简单地改头换面之后交给老师。

(3)存在重视编码、轻视设计的现象。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完全可以不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直接用程序设计的方法来完成。有些程序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习惯于跳过设计步骤直接编写程序代码,看似他们在编程中使用了一些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存储结构和处理操作,其实根本没有领会和运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除了编码前的设计外,测试和分析也常常被学生忽略。

(4)很多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与老师及时沟通。对于学生而言,理想的情况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只要遇到问题,指导老师都能及时详尽地指导;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学生多、问题多,而且在设计、编码、测试和分析中的每个学生的问题都不同,老师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了解问题,然后才能给予解答,难以保证问题解答的及时性。导致很多学生很少提出问题,老师也不了解具体出现了哪些问题。还有一些学生问题特别多,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只要有困难就找老师,造成过度指导的现象。

对于上述问题,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导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 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也要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本,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具体工作。根据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我们整理出在该课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兴趣和发展目标上的差异。学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学生并不都是以软件设计专家等为发展目标。有些学生在了解计算机专业、经历了程序开发体验之后,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逐渐树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学管理在坚持课程目标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兴趣爱好,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则。

(2)正视学生程序设计基础的差异。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简单地降低题目要求,而是在题目设计、启动报告、选题过程、指导、评价、总结等各个方面都考虑鼓励、激励和帮助他们向自己设立的目标靠近。

(3)增加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机会和形式。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指导,由于问题不同,如果采取一对一的有问即答方式,指导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4)明确区分指导与管理工作。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随时检查学生的进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管理任务包括计划安排、过程监控、评价和总结等。这两类任务要明确区分开来,否则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给学生带来困扰,不利于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

(5)尽可能不额外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高校教师在承担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科研的重任;如果改革使得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就难以提升,这会影响实施效果。所以,教学工作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作为教学接受者的实际情况;还要以教师为本,考虑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任务承受能力,不能为了教学改革无限制地给教师指派额外的工作任务。在构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工作实施方案时,应该想方设法提高教师指导工作的效率,确保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不会大幅增加。

无论是从学生的自身差异出发,还是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这一具体的微环境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该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更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

4 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过程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停课1~2周集中进行;二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前者似乎比后者更好,因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以指导老师的加倍付出为前提,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就需要指导老师更多地指导。

我们采用时间上的梯次安排法,也就是分成3个或者更多个梯次,不同梯次使用不同的时间安排,要求也不同。最高梯次适合基础好的学生,留给学生的时间大概两周,要求在时限前一次性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代码。中间梯次适合程序设计基础较强但设计能力弱的学生,分两个阶段完成任务,每个阶段为两周时间,第一阶段根据老师提供的比较粗糙的设计进行编码,第二阶段分析所写代码的不足,改进设计且重新编码。对于编码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用软件工程中的原型法来进行,把任务划分成若干部分,一步步地做,根据每一步的需要,老师可以提供函数库作为替代部分,但这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同时要求整个课程设计的时间延长。

这种灵活的时间安排虽然适合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却需要老师们的密切配合和精细的管理,而且在教学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取得最佳效果。下面分别按照计划与准备、启动、选题、课程设计、评价和总结6个阶段阐述体现以人为本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1)计划与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做好人员分工、任务安排和时间安排。参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工作人员根据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分为5类:管理员、指导老师、讲座教授、评审老师和教研室主任。不同人员的职责如下。

管理员由一线教师承担,可以有多个管理员分别负责不同学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管理。管理员的任务是按时间安排收集文档资料、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并做好记录,从指导老师和学生那里收集、总结一些共性问题提交给教研室主任。指导老师主要任务是准备题目并对题目作详细的描述和要求,规定题目的限选人数,帮助学生制订进度计划,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讲座教授的任务是精心准备和主讲各种专题讲座(包括启动报告)。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前总结一些针对典型问题的讲座,并根据收集上来的具体问题充实讲座内容。评审老师的任务是根据管理员收集的文档、资料和进展记录对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进行打分。规范了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研室主任负责总体协调、推动进程和最后的工作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围绕题目进行,题目主要由指导老师提供,学生也可以自行选题。对于指导老师提供的题目,其本人应该亲自完成该题目的设计、实现和测试工作,并且形成规范文档。每个题目有详细的描述、要求、难度系数和限选人数。题目描述应该留有余地,供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题目设计尽量有实际应用背景,如有向图求解最短路径问题,赋予了物流或者旅游等背景之后,题目本身就鲜活了。每个指导老师可以准备多个题目,这项工作往往在第一次进行时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以后每年只需做细微调整即可。指导老师把每个题目的描述、要求、难度系数、限选人数、报告文档和代码提交给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召集所有相关人员对这些题目进行研讨,以便对于题目要求、难度系数、评分标准等方面达成统一。

2)启动阶段。

启动报告以讲座形式进行,主要强调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介绍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相关的各项安排,展示和讲解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范例。启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座教授在主讲各种专题讲座时切忌使用自己设计的例证性错误实例,尽可能使用学生写的文档和代码,分析其中的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选题阶段。

该阶段主要工作是确定每个学生的题目,同时也就确定了指导老师,选题过程如下:

(1)学生选择已公布的题目(不受限选名额的限制);

(2)该题目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题目难度确定接受选题的学生名单(不得超过该题目的限选人数);

(3)没有被接受的学生可以进行再选题,直至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题目。

确定题目之后,学生同指导老师一起确定题目相关的细节,确定遵从哪一个梯次的时间安排,并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

4)课程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管理员要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检查,不能按照计划进行的学生要说明原因,请指导老师修改进度计划,同时扣分;同时管理员要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教研室主任安排讲座讲解有代表性的例子;指导老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给出修改意见,老师在此阶段投入的时间很多。从整个教学体系出发,学生在校期间要做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仅仅是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之后的第二门。如果老师们在这门具有核心基础地位的课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就意味着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花费的时间会大大减少。

5)评价阶段。

评价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标准要兼顾学生作品的质量、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考虑题目难度等因素。对于作业质量评价可以采用部分答辩的方式,即由学生申请后按照不同难度系数分组答辩,最后评价小组评定各组质量等级。

6)总结阶段。

在总结工作中既要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表扬,也要对所有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可以分别从设计质量、编码质量、设计报告质量等角度对学生作品展开评优活动,颁发优秀证书。优秀名单及优秀作品存入学院评优查询系统,并在校园宣传板进行公告,并附指导老师的姓名。

5 结语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上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灵活的方法方式不断地保持和加强这种激情和动力,这是提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坚持“以教师为本”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根本。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2010级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A、B、C3种梯次供学生选择。19%的学生选择了A类,教师主要负责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指导。48%的学生选择了B类,教师主要指导数据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复杂算法设计和课程设计报告。对于选择C类的学生,教师还要帮助他们解决程序调试等问题。我们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安排了7次讲座。实践证明,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细致的工作方案,96%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然而,尽管利用讲座提高了效率,指导教师的付出比之前要多出一倍。如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治军,廖明宏,张岩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2]李英梅,夏伟宁,邢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5):68-69.

[3]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64.

[4]姜雪茸.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47-148.

[5]唐轶媛,蒋荣萍,周卫.项目驱动式教学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3(1):137-141.

[6]张亚平.“C程序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计算机教育,2009(12):22-23.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

4 结语

上一篇:课程设计年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