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20:35:10

语言文学教学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1篇

从本质上说,商务英语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普通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其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需要直接参加到国际商务活动中去,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商务交际能力:一是商务英语和汉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节际,更重要的是进行商务洽谈、沟通和谈判,因此需要比较高级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包括英语和汉语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二是商务专业技能。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是商务活动的英语翻译,他们需要直接参与到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是进行国际商务竞争和合作的高级人才,因此,他们需要拥有比较专业的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三是中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会存在许多差异,例如,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往往不直接说“不”,而是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常常让外国客户难以理解(张黎,2004:57-58)。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汉语教学应紧扣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课题教学。

首先,与普通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汉语文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安排一些具有国际商务活动特点的内容,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得体的语言、得体的方式进行商务交际和交流。在教学方法上,可多采取模拟实际交际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际和沟通方式,运用较好的语言能力进行商务活动。

其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虽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现有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材大多选自文学名著,它们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少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内容,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导读、讲座、辅导等方式引领学生多读这些方面的经典著作。

最后,中西方在价值观、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障碍。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大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但他们常常忽略本国文化,有的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了哲学社科繁荣计划,重点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悠久文化。因此,在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中,应大量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这些内容最好是用中西对比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有目的地增加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异同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未来不仅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务活动专家,同时也能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多数大学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并且多为选修课,课时少。这与高等教育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不符。因此,大学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大胆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是正在发展、变化的学科,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也呈现出难以把握的情况。所以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字: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语言文学

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一些地方区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中对教育市场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这里包括如下涵义:其一,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其二,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其三,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其四,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疑迎来了一次教学上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它主要是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而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低.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致的。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所设置的专业及其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这种疏离现象也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尴尬。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明显地形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并不是普适性原则。教育的普通适性原则是因材施教。对教育对象来说,其成才要求是多向的,其成才的潜质、潜力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成才上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思想型,即希望成为更高级的人才,具体表现为对读硕读博的期待,目前只占少数,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二是现实型,即满足现状,希望学有所用,期望本科学习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毕业就业打好基础,这是大多数:三是模糊型,既没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更没有理想期待,这是极少数.这种情况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无疑适应不了,必须进行改革。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文学课作为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大多教师都把专业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思潮、论争等等,而忽略了现当代文学课的“文学性”特点。在这种教学思想主导下,丰富的文学个案都塞纳进一个静态的文学史框架中,鲜活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史知识学问的填充物,这样,文学便成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如果文学课上缺乏活力,缺乏碰撞,那么我们的文学课教育也就有了问题。这种死气沉沉的文学课堂令我们反思,现当代文学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文学史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的分析能力?是知识的灌输还是审美能力、欣赏力的训练?反思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根据这一认识,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减少文学知识的授课时间,突出作家作品,回到文本分析中来。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学生可获得对作品的丰富感受,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使我们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由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升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层面。

2.教学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贯通、运用,提升出新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的教学模式,采用三种教学方式:

①讲授与讨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观点。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探究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学生跃出教材的刻板与束缚,系统地、立体地、动态地研究讨论作家作品。

②学生走上讲台主讲。

学生自选作家作品,经过大量阅读、研究,上讲台对作家作品作富有个性的讲评、这样,学生不但积极主动阅读作品、查找资料、确立论题,质疑先贤定论,而且,通过讲评,增强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全班学生都拓展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公众场合的仪态仪表等综合素质。

③认知实践活动。

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文学底蕴。

3.改革教学内容,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即包括已经过去的文学,如“十七年”的文学,“”十年的文学;和刚刚发生不久的文学,并且,随着当代文学的历史延续,中国当代文学还将包括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21世纪的文学。而以往的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限于时间的关系,常常把“十七年”的文学做为教学重点。而常常忽略中国当代文学最切近当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现象,这应该由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关注和研究。所以在兼顾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有定论的名家精品的同时,应该把最新产生的文学做为研究的重点,甚至应该专门讨论那些最新发生的、没有定论的、甚至引起争议的文学现象。

4.变革考试模式

考试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终保障。一方面,考试方式要由全闭卷考试改为半开放式的考试。也就是说不只是凭期末一卷定成绩,平时作业、小论文要在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上要作调整。减少客观题目的内容比例,增加主观发挥题的比重。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为学生出的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你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如“或许一个略为合理的答案只能是‘雷雨’了,尽管我承认这有些勉强。但似乎比由于曹禺称最喜繁漪,大家便都认定繁漪是主人公要好。”“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戏剧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我们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义为‘最挣扎的人’,我以为周萍无疑是‘最挣扎的人’”。等等。这类考题没有标准答案,测试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学感受能力及分析能力。再如“你怎么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我眼中的阿Q”,“我眼中的方鸿渐”等这类题目,都可以做成小论文,发挥学生的水平,考察出中文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评析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黄济,于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齐玉朝,徐丁林.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3篇

从本质上说,商务英语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普通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其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需要直接参加到国际商务活动中去,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商务交际能力:一是商务英语和汉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节际,更重要的是进行商务洽谈、沟通和谈判,因此需要比较高级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包括英语和汉语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二是商务专业技能。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是商务活动的英语翻译,他们需要直接参与到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是进行国际商务竞争和合作的高级人才,因此,他们需要拥有比较专业的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三是中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会存在许多差异,例如,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往往不直接说“不”,而是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常常让外国客户难以理解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汉语教学应紧扣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课题教学。首先,与普通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汉语文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安排一些具有国际商务活动特点的内容,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得体的语言、得体的方式进行商务交际和交流。在教学方法上,可多采取模拟实际交际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际和沟通方式,运用较好的语言能力进行商务活动。其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虽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

现有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材大多选自文学名著,它们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少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内容,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导读、讲座、辅导等方式引领学生多读这些方面的经典著作。最后,中西方在价值观、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障碍。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大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但他们常常忽略本国文化,有的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了哲学社科繁荣计划,重点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悠久文化。因此,在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中,应大量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这些内容最好是用中西对比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有目的地增加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异同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未来不仅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务活动专家,同时也能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多数大学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并且多为选修课,课时少。这与高等教育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不符。因此,大学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大胆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夏韵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言文学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是文言文,内容枯燥无味,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实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目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能使审美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应该加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操作性,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本文就针对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汉语言文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做了进一步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的学科,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学习汉语言文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当中,学生普遍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不能理解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价值和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难以发挥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很多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汉语言文学中所表达和蕴含的情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忽略,进而审美情趣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甚至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真正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的美。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三)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效率之所以得不到提升,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单一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比较随意,再加上汉语言为学不像其他技能型学科一样受到领导和教师的管饭关注和重视,课时设置较短,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挖掘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较深度的知识,更不能体会它所传达的美感;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学习汉语言文学只是为了应付和通过考试,只是掌握不牢靠,因而也就不能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汉语言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刻的剖析。这就对汉语言文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涵进行专业的剖析和充分的挖掘,能够抓住每一篇作品的特色;还要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审美教育恰当的渗透但课堂教学内容当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各自的想法并互相交流,培养他们文学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心灵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进而提高审美水平。

(二)注重挖掘审美因素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时,要注重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去体会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美好意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情感丰富的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描绘,让学生尝试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从中挖掘出审美因素,并鼓励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作品表达出来的美感和美好的意境,并逐渐将这种美好体验转化为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的审美品味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和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手段,比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究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中的审美因素挖掘出来;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合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形似向学生传达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通过思考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根据目前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应该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使得增加教学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对于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重要知识进行重点解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的去体会和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美学因素,体会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美感,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综上,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进而切实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18.

[2]王俊玲.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2:147-148.

[3]陈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129-130.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情趣;引导途径;课程架构

前言:

透过以往诸多调查结果整理论证,汉语言文学一直被视为高校人文素质拓展的基础性课程,毕竟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为学生标准情感、价值、人生观体系结构梳理,提供较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既有审美教育管理策略创新改造,令学生透过不同类型汉语言文学交流实践活动参与,更为细致地感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地位,自觉透过网络和图书馆渠道修缮个人专业技能,避免步入复杂化社会环境后,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身心压力。

一、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管理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透过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状况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指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处理上过于单调乏味,无法激活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致使汉语言情感理解水准大幅度下降现象广泛分布。至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冲突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引导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透过如今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观察论证,许多教师都片面地进行既有课程内容鸭架式灌输,长时间令学生处于被动境遇之中难以自拔,对于最新文学作品感知欲望骤降,专业范畴内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善,对于今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综合化布置延展,产生较为深刻的限制效应,最终学生汉语言文学审美技能也势必不够可观。

(二)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汉语言文学诸多情感因素理解能力较差。

结合长远化民族历史和现代社会交接延展层面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本身保留较为强效的审美教学引导功效,方便利用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社会诸多现象映射,使得学生自我价值地位至此得以全方位舒展,形成全新的人格魅力,对日后中华民族优质化文化成就继承延展,创设更多的支持辅贡献。可实际中,诸多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中,始终遗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误差结果,包括不能精准化认证掌握该类专业学习价值地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考试成绩提升层面之上,不能令个人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改造,使得该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渗透标准化审美控制内容,最终阻碍学生日后就业前景。

二、日后提升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内容解析

想要切实整改现代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被动状况,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良创新,使得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激活释放,自觉透过不同途径提炼整理最新文学审美辅助因素,为今后诸多样式审美意识强化项目布置交接,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功效。

(一)努力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造,激活学生长久学习兴致。

审美教育因素就是要时刻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之中,想要顺利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就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既有汉语言教学引导模式创新改造。然而,兴趣始终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考虑时刻依照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潜能,进行传统教育控制方式逐层创新调试,令学生长久化学习性质得以全面激活,令最终汉语言教学实效获得本质性变化结果。

(二)提炼整理更多样式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辅助因素,改善学生审美理念。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论证,汉语文字本身就属于一类美化因素,毕竟其是经过诸多文学作家造诣成就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实际教学控制期间,教师应该要集中一切精力在汉语言文字内容讲解之上,带领学生进行相关题材文学作品深刻内涵感知延伸,使得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内在结构、情感态度得到更为细致地拆解验证。另一方面,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诸多现象有机融合,令学生主观思维和审美想象空间处于无限度扩张之势。所谓汉语言文学作品,实际上便是作者针对内心复杂情感的物化、外化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事物和情境,令学生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结果,至此令个体思维结构全面舒展,真正改善学生综合审美和观察技能,深度贯彻落实新时代全新审美教育控制指标。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既定课文内容,竭尽全力塑造起生动化感知情境,确保自身能够深处于作者情感背景之中,能够站在作者思维方向上分析不同字词、语句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一直一来保留较为深刻的审美教育功效,教师在联合审美教育因素系统化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过程中,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激活学生自我价值展现和人格魅力养成欲望,避免今后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形成的误差迹象。今后教师要做的便是透过历史、现实生活中提炼整理更多教学审美辅助要素,令学生审美控制技能变得更加灵活便利,最终朝着社会预设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掌控技能方向不断过渡扭转。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

[2]张子程.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2)

[3]吕绍泽.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在教学中以德育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加强人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就要有一批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师资人才。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缺乏,就不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中职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职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更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因此,我们中职院校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小环境。以我们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四、教学中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实现教学多样化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再比如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中实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汉语言文学课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演化规律的认识和文学素养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应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将探究演变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不固守于自己对事物的观念,而应以相互激励、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的心态构建师生活力课堂,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师生交往中迸发出新的意义。

结束语:

随着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兴趣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厌学的现状。而后现代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值得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08)

[2]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焦银生.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识教育浅论[J].文学教育(上),2011(01)

[4]柳传堆.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J].三明学院学报,2011(01)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7篇

一、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的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语言的基础与文化的精髓,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各种文学魅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让初中生学会感悟人生,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最后,汉语言文学包含了我国各种历史文化,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加强初中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让初中生每每提到祖国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自豪感。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初中老师必须重视并做好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初中生学习的必要内容,也是保证初中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第一,加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具体而言,就是指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谚语、歇后语以及词汇等等;第二,加强学生语言形式的积累,语言形式积累是指让初中生多背诵一些好的句型、段落以及短语等,比如,一些较典型的总分结构,一些较好的顶针句等等;第三,加强学生语言范例的积累,语言范例积累是指,老师让学生在日常学生与阅读中,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收集起来,并将其背诵下来;第四,加强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老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认识语言,还要学会应用语言。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为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

(二)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老师注意,即课堂主体问题。老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教学工具

很多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采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点,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够生动。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使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老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视频教学以及音频教学。特别是音频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感受语言,感悟情感。案例:某初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在《背影》这一课中,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背影》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老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文章的朗读音频,听完音频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主动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一节课下来后,老师发现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且对文章的了解,对情感的感悟也非常的到位。

结语: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初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另外,初中老师还应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8篇

伴着社会的逐渐发展,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其现状不太理想,因为以前的教学模式守旧,方法、手段比较简单,而对于教师来说,其没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重改革

1.原有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有很多的教师,还应用“灌输”的方式而教学,这就让学生变得很被动,使得“教”与“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另外,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还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给予调整,使得知识变得老化,这背离现实的社会。

2.原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沿袭旧式的教学手段,但是学生的课上参与课堂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只是一个人的导演,学生不好好配合教学,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班班通等,加强与学生课上、课下、课后作业方面的适时联系。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3.原有学生知识水平不高

我们把中文基础结合现代实用中文的基础来学习。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中文基础由“中外文学史、古代,以及现代汉语、文艺等理论构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有关应用文体的写作基础、有关新闻学的基础,以及现代的、传媒技术的基础。从下面几点分析怎样改革。第一,完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其根本出点是:汉语言学科的性质、特殊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特点等,以启发、引导等方式来教学,使得特殊学生能够不断去找出语言深层次的规律,理解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从而能够解决问题。而教师不应该做的事,即不要总把知识放在首位,重视其体系的全面性。第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这个特殊的学校,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创新。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即能够使用汉语言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学的方法,以及良好的文学素养的培养。第三,德育渗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理念,要进行全面的落实,所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里,除了能够改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外,还有能够加速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所以,教师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第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的理念,以及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得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很好地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在尊重

语文教育的前提是尊重,而协助、促进是根本。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需要教师的帮助,及给予学习的必要条件,即基础的知识、方法等。对于教师的促进,往往在实际中,通过引导,使得这些特殊的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变得更加有“深、广、长“等特点。

四、教学重在积累、互动

对于人有别于动物的一点即人会语言,在人类生活中,这是一个重要的交际的工具,一旦学会了一定语言的人,才会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即人积极地活动,从本质的作用来看,语文的学习在人的活动中很重要。对于每个人来讲,除了学会必要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去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把语言的积累作为我们生活部分之一。而在中学语文教学。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9篇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收集整理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着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着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 声有色。

语言文学教学范文第10篇

一、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蕴藏了大量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国数以万计的优秀文化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具有文化熏陶和文化感染以及起一个道德模范的作用。古有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文学天赋卓越,近代有优秀政治家的思想道德素养高尚,由此看来,从古至今,没有哪个英雄好汉、伟人,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他们都胸怀抱负,具有崇高的理想,较常人更加超前的素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不同,文学知识了解得多,他们见识广,对别人更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反之,则有心胸狭窄,处处计较,得理不饶人的小人,生活在社会的阴暗面,内心险恶。因此,汉语言文学对人的道德品性的素养有一个很好的塑造效果。

二、汉语言文学与学识素养

著名的教育大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注重人对知识的求知和学习。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搞好学习,但是人的追求是不同的,有的人追求高级的知识,有的人追寻低级的知识,这取决于你思想觉悟的高低。对知识的学习讲究厚积薄发,讲究的是终身学习,坚持不间断、长期积累的效果。就拿鲁迅的作品举例来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是现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名族魂。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正好接触到了鲁迅的作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介绍鲁迅的作品,还要深入地介绍鲁迅这个人,鲁迅的品格和精神都将深深地影响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品行。

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巨匠,在他的现实生活中,鲁迅待人和善,洁身自好,勤俭节约,因此,不管是他的文学成就,还是生活品行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鲁迅的学识素养也令我们敬仰万分。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对于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更要重视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贯彻落实。

上一篇:神经内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土资源开发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