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1 11:46:38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 C语言教学 兴趣教学 任务驱动 动画效果

一、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中的核心课程体系“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中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其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方法为主,同时包括程序设计方法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方面的初步内容。

二、C语言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往往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学习成为程序设计人员是不现实的。基于素质教育思想,“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的是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和素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

程序设计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用数学的方法描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算法设计,将实际问题的解法表达成计算机能表达理解的形式。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唐•依•克努特曾论述道:能把问题的解法表达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一种明显形式(这些机器没有普通的感觉,它还不会“思考”,但它能准确地不折不扣地去做让它做的事情。当一个人初次试图使用一台计算机时,这是最难以掌握的概念)。当一个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时,在把计算机这种新的知识结构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时,由于结构差别太大,就会遇到原有结构的“顽强抵抗”,必须创建新的认知结构。学习程序设计是对认知结构的改造,是对学生传统知识体系的改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而不能过分强调C语言复杂的语法细节。我们在多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综合应用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主要教学方法

1.兴趣教学法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大学生的基础素质有所下降,如何将大部分学生引入程序设计这项枯燥的学习中来,培养学习兴趣是首要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趣味教学法合理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浅出地将学生引导到C语言的系统学习中。例如,一开始为了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我们举了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把大象关到冰箱里需要几步”,同学们在会心一笑之中,很快就明白了程序设计原来就是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分为简单的几个基本步骤,用一种合适的语言数据结构描述出来,然后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完成。而到了后期数组的应用编程中,一个非常难理解的问题就是冒泡排序法,我们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效果演示算法的整个过程,部分截图如图1所示。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对冒泡排序法的算法过程有了清楚的了解,编起程序也就容易多了。

2.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传统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像C语言这样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促使我们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尤其是网络的强大功能,尝试改革教育方法。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在文献[4]中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首先我们把多年批改作业、辅导实验中学生经常出错的源程序分章节保存在各磁盘文件中,形成一个出错源程序库。当本届学生需调试某一章的程序时,就从该库中抽取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有错源程序,挂到校内专用ftp服务器上,讲解之前先让学生下载并自己动手调试,这样学生就先经历了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想验证自己的调试思路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自己感到棘手的错误又迫切希望从老师那里学到调试方法,这时再由老师边讲解边操作计算机调试程序,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讲解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看清教师的操作步骤,利用windows自带的网络工具软件进行教师机“桌面”的共享,使学生在看清教师操作步骤的同时,自己进行程序的调试练习,达到“看得清,学得快”的目的。

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在讲解每一知识模块之前均先抛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写出程序。然后教师讲解具体细节,并把语言要素穿插到程序的讲解中。最后通过分组讨论,进行任务评价,进一步加强每个学生薄弱环节的学习。

四、结束语

综合实施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之后,学生主动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普遍爱动手、爱动脑、爱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总结调试经验,学生的编程、调试能力提高了,因此,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庆娜,姜玉波.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唐•依•克努特.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3]马希文.程序设计学[M].科学出版社,1999.

语言教学方法篇2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Visual Basic (VB)是一门较为优秀和实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在许多高校里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而开设,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年级学生。该课程内容较多,侧重理解与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难学、教师也觉难教,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以VB中的数据类型的导入及教学方法为例,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快速入门的办法,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 VB;数据类型;教学方法

【Abstract】Visual Basic (VB) is regard as one of good and practical 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 has already become a required fundamental course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of non-computer majors. But in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there exsists the diffcult about instruction and study. This paper takes the instruction object as example for how to teaching the basic data type, and exploring improving the instruction method.

【Key words】VB instruction;data type;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石勇涛(1978—),男,湖北天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图像处理。

0 引言

VB(Visual Basic)是Windows环境下的一种方便实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同时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科目中设置的一门开考语言,在国内许多高校里被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年级学生而开设。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程序设计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及应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理解计算机程序编写设计方法以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通过强化运用与编程实践,从而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可视化编程的能力。同时,有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基础,学生也可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科目“VB语言程序设计”,取得考试证书,为将来毕业找工作添砖加瓦。

1 存在的问题

VB语言内容较多,既有结构化程序设计部分,又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部分,两者均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VB课程听起来枯燥、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理解不了学习的内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不少教师也同样反映,在开课前经过精心的准备,对课程的授课内容作了认真的组织,电子教案、例题、习题也作了相应的挑选和设计,但在课堂上,感觉到学生领悟力不够,反映平平,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一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课程的学习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知识的引入及案例的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内容的导入上,应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贴近实际,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尽快入门。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知识的易受度,帮助学生迅速入门,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是教师在VB课程教学中必须要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2 VB教学中的疑难点分析

VB语言的内容相当丰富,包含有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表达式、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知识。其中,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构成语法基础,是编程中的最基本知识,重在精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分为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其中以循环结构最难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需要学生理解类和对象这些概念,学习各种控件类的使用,利用它们设计界面型应用程序,难的是事件处理过程的设计,主要还是建立在对前面基础性编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上。学生要达到对VB语言较为熟练的运用编程,对基础编程部分的学习、理解和熟练掌握是必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恰到好处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十分重要必要的。

3 用生动的引例导入,提高知识的易受度

以VB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为例,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有哪几种数据类型,比如,告诉学生数据类型分为整型、实型,整型又包括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Byte(字节型)。实型又包括Single(单精度的浮点数)、Double(双精度的浮点数)和Currency(货币型)。对于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学生来说,自然会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这样的导入学习内容的方式是不被提倡的。如果能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分类的生动例子着手,说明分类的好处,再以数据为例,分析数据的特征和处理特点,让学生首先清楚数据为什么要分类,再过渡到计算机中数据的分类及编程语言中的表示,则可加深学生对数据的理解,进而结合基本数据类型的知识进行学习,就能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数据类型了。

VB中的数据类型较为丰富,例如整型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Byte(字节型)。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类型的区别,能够正确运用它们,在VB授课时,我们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共同参与的内容,使之与将要学习的VB知识进行很好的衔接,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设计一段小程序让VB计算两个数的运算结果。

程序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c As Integer

a = 123

b = 456

c = a + b

Print c

End Sub

通过改变变量a、b的值,观察程序的运行状态和结果。比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不同进制数的表达。“假如我们想在该程序中输入八进制或者十六进制的数,怎么办?”接下来,可以将a、b的值改为整型形式下的临界值,比如,a=20000、b=12767和a=20000、b=12768,以观察值得溢出情况,让学生了解Integer数据类型的表示范围,从而引出Long型数据的概念。最后,趁热打铁,说明除了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数据外,还存在着一种单字节的存放无符号数据的Byte(字节型)数据。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将整型数据类型的不同范围、不同进制表示方式很自然地表述出来,而且学生很容易地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理解和消化。讲解完整型数据后,接着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VB种如何表示带小数点的数呢?”于是顺利地进入实型数据的讲授环节。

4 强化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

VB程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本身就比较抽象,再加上如果盲目地让学生对照着课本编写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程序,很容易使学生对此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厌学情绪,对于VB课程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及讲述内容设计一些小程序的编写,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程序设计不是枯燥无味的、抽象难懂的课程,而是可以用来很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针对数据类型的内容学习,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计算题,让学生上机操作体会。特别是针对日期型数据,让学生体会日期的加减法运算,通过结果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比如,针对数据范围及溢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设计如下的代码: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c As Integer

a = 20000

b = 12768

c = a + b

Print c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Click()

a = 20000

b = 12768

c = a + b

Print c

End Sub

通过程序的运行结果,让学生自行总结造成的原因。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整理和学习,学生除了对数据范围的概念加深理解外,还会很自然地理解VB的显式声明方式和隐式声明方式。这和在课堂上强行填鸭式灌输相应的内容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总结

在VB的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的讲授需要巧妙导入和总结归纳的方式,切忌按照教材的顺序机械地罗列出来。并且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上机实践自我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对于知识点的讲授切记不可能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在VB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改连,王圆圆,郭艳阳.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1.

[2]周明.初中VB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徐宝文,郑国梁,周晓宇.程序设计语言研究与发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4]欧明璜.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的创新改革[J].中国科教新导,2008

语言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方法优化途径

在电视广播大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办学、促使电大教育高水平的发展,已经成为每一名电大教师思考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电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主流学科之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状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电大的学生,学习动力相对不足、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充分养成,那么教师就需要不断的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发自心底的想从课堂上学到东西。当然,目前电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比较滞后,有些教师生搬硬套全日制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往往过多的灌输专业理论,过多要求学生知识储备,这都不符合电大的教学特点,也没有找准电大学生专业能力水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过于陈旧,不够新颖生动,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建构起高效的教学课堂。针对这些问题,电大教师应不断思考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探索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

目前,教师应打破固有的教师传输讲授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讨,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那么就应该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开展生本讲授式教学。通过预留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扮演“老师”的角色,然后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这对讲授者是一种锻炼,同时也会使其他同学感受到与教师讲解不同的东西,最后教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教学课堂便会呈现出无限的开放性特征,学生也会更集中注意力的学习。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总体设计,让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组内不同成员密切配合,分配查阅资料、问题分析与课堂发言、解答疑惑等角色,从而使小组有机运转起来,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同小组之间的讨论会散发无限的智慧光芒,教学也便具有了无限的延展性。进行多媒体情境式教学。传统印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一种没有画面感的知识宣讲,学生只能够去听、去想和去记忆,这种方式固然有效,但却相对沉闷,很多时候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教学新意不足。对此,教学应该注重多媒体的运用,通过影音、画面的呈现,让具体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营造一种非常逼真的意境,特别是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内容的讲述,插入一些有帮助的视频和资料,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利用,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这样会更活跃课堂,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素养

随着电教发展的飞速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新模式,从而适应电教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一是应与时俱进、充分符合人才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不懂得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常常几年或十几年教学思路和讲授方式都没有变化,不管教育形势如何变化,学生情况具体如何,只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开展教学活动,一堂课灌输始终,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应树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汉语言文学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二是要拥有先进的教学技能。当前,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那么教师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听课的感受,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其实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良好体现。汉语言文学教学应该是活泼而充满生机的,也应该是高效和谐的,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理念,从而显著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为电教汉语言文学课程服务。

(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本质,那就是提升学生的实际专业素养。尤其对电大学生来说,知识必须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效用。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社会岗位发展服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古代文学要注入一些作诗填词、对联创作的内容,写作学应注重结合学生职业用途而有所侧重,应注意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促使学生尝试创作,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教师要顺应教育发展大潮,不断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问题,多途径思考优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薪颖.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群文天地,2012(16)

[2]戴文霞.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法探讨[J].文学教育,2014(8)

语言教学方法篇4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性、严密性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性和严密性。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数学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应体现在语言的叙述要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

在教学实习中,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行的认识”这一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不清楚了。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讲述、发问都不允许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甚至知识性的错误。例如,教师写出“0.8”后问,这是什么数?一名学生答:“零点八。”师皱皱眉头,另一个学生答:“这是个小于1的数。”师叹气。全班同学迷惑,再无人敢举手。一名尖子生被点名后,迟疑地回答:“是不是十分之八?”师简直恼火了,“真不动脑子,这不是小数嘛!”教师发问不准,学生思维受阻,无从对答。

精练是指教师要用言简易赅语言来表达肺腑的内容。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清楚明白、不拖泥带水。例如,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堂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溜走,结果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有启发性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才能在课堂上“栓”住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力求使教学语言有情趣、形象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

数学教学语言在形象生动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中,教师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探讨发现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是这样与学生谈话的:(出示3个笔筒,里面分别插有2支、7支和3支铅笔)

师:谁能把铅笔移一下,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一位学生从第二个笔筒中拿出2支放入第一个笔筒中,又拿出1支放入第三个笔筒中)

师:现在第一个笔筒里有几支铅笔?第二个、第三个呢?谁看见刚才他是怎样移动的?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另一个学生上来把这三个笔筒的铅笔全拿在手里,又分别在每个笔筒里放上4支)

师:那么这几支铅笔是从哪里来的?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讨论后明确了一般用第二种方法,对于数目较大的容易一些)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机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会在师生之间筑起无法理解的高墙,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就像“味精”,能增强学生的食欲。例如,理解乘法中0的作用,为了强化记忆和正确运用,可用顺口溜:“0在乘中像炸弹,谁遇上它都完蛋。”又如“年、月、日”教学中“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师抓住“一般”指通常、大多数,那么有没有“二般”呢?激发学生去寻找特殊,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五、无声语言应用得当,恰到好处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般要求教师表情温和、语调适中、目光亲切。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体态、手势方面不是很成熟,教学过程中有教师把手叉腰上或搔耳挠腮的,转移学生视线。特别在手势方面,教师不应过多地重复一个手势,以免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以免学生感觉突然,要保持自然、适度、达到“出其手若出其心”。

(作者单位:湖北成宁市通山县实验小学)

语言教学方法篇5

一 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同其它行业和职业所使用的语言相比,教师教学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规范性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二是教师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名不通、半截话、复义语、颠三倒四、罗里罗嗦等语病。

2 科学性 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规则、结论等,都必须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的信息,更不能传播错误的信息。同时,教学语言是教师通过语音的信息传进学生的大脑,所以,发音要准,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把话说得让学生懂,这是教学语言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语言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语言的逻辑性来自于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书自己没有理解清楚的东西,说出来也必须杂乱无章。因此,要使中心突出,必须有教学前立定格局、即理清思路,也就是突出逻辑线索。词语不过是思想的外衣,因此,话说前不要把精力放在词语、声音技巧上,而应集中在内容和思路上。

3 生动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反映了教学语言的审美语感和直观效应。生动的语言会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学生紧密地吸引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方向,就要把语言变为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教师的语言具有审美性,有着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一个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加插一两句韵文,如诗词、歌赋或顺口溜等,都可以造成声音美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感受,同时,说话的声调有如波浪,才形成一种语言的美感。使学生在听课中既学到知识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4 节奏性 节奏性包括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它是以感情变化为基础的。语言是以声音材料为外壳的,以声音要素为内容的。象音乐里音调的高低是音乐的生命那样,如果老师的语言充满声调整、抑扬顿挫,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绪,造成一种必要的意境,使讲课内容鲜明地表达出来。

教师的语言要讲究快慢,语速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教师语速的变化,要按一定的逻辑来处理。同时,教师讲课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有新鲜感时,要注意多次停顿,停顿能划分语段,命名话语形式严谨,表意明了,内容表达有条不紊,除外,教学语言应与动作自然结合。善于运用教学语言的教师,会用丰富多样的手势或姿态,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说话得有声色,使学生通过视觉的帮助获得对课本内容特别深刻的印象。

二 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方法

1 力争“深入浅出”,即用简易的语言道出问题的关键

优秀的教师其语言的魄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产生极大地吸引力。深入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浅出就是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表达。同一内容的教科书,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每个教师应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把教科书的内容正确地多样性地放映出来,这样说话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深入浅出的道理。

2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新的语言,切忌语言嗦、重复

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在课堂上的每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有用的、新鲜的。这种教学语言,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学生就会集中其最大的注意力,力求捕捉教师的每一句话,生怕漏听一个词,一个句子。这样就会造成,教师讲课不是要求学生来听;而是使学生感到,是我要听教师的课。听课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高涨。

3 教学语言要在精炼上下功夫

教师语言要精,首先就必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这要求教师首先要熟知教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思考,要把内容融会贯通,然后转换成自己的声音,才能打动学生。其次,要求话语简洁。此外,还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这要求老师要注意收集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材料并巧妙运用。

4 学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就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情绪,把握语言详略的分寸。

语言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指针;变量;数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434-02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理工科学生都要必修的一门课程,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指针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理解的一个部分。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指针的概念,是C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特色。该文阐述了通过事先引入指针概念,并引用图示的方法,讲解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指针的讲法。图1

变量定义就是开辟一个指定类型长度的内存空间,并为该空间定义一个对应的名字,如图1所示。一个变量名对应内存单元中的一块内存空间,而这块空间是有地址的,对变量内容的读和写都是通过这个地址来实现的,地址我们也称为指针。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提出指针的概念。

2)讲解一维数组时,引入指针的概念。

定义一个一维数组就是开辟n个指定类型长度的内存空间,每个内存空间也都和变量一样有对应的名字,就是数组元素的名字。

例如:

int a[5];

定义一个一维数组,包括5个元素,其实是在内存中开辟5个整型类型长度的内存空间,如图2所示。图2

a数组中的5个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放的,如果第一个元素a的地址是2000,则a[1]的地址是2004(假设一个整型占4个字节),a[2]的地址是2008,依此类推,a[4]的地址是2016。也就是说每一个元素都有存放该元素值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用地址来查找,这里提到的地址也就是指针。在这里第二次提出指针的概念,并强调每个变量或一维数组元素都有其对应的内存空间。

3)讲解二维数组时,引入指针的概念。

例如:

int a[3][4];

定义一个3行4列的一个二维数组,其实也是在内存中开辟12个整型类型长度的内存空间,如图3所示。

可以定义一个普通类型的指针变量,用来指向整型变量或整型数组元素,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个指针变量指向一个一维数组。int (*p)[4];

该语句定义的是一个指针变量,而这个指针变量是指向一个包括四个元素的数组的,此数组的每个元素类型是整型。

如果有:

int a[4];

那么我们用语句p=&a;可以让p指向a数组了,因为a就是一个包括四个元素的整型数组。

再例如:

int a[3][4];

int (*p)[4];

语言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课堂;生态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3-0021-05

引言

首倡于美国应用语言学界的“后方法”教学观[1],是 20 世纪中后期全球化视域下英语作为二语(ESL)和外语(EFL)教学研究中凸显的、从根本上超越外语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批判性语言教学思想、理念和实践[2]。“后方法”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2], “后方法”摆脱单一的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束缚,提倡辩证批判和反思外语教学中各种变量和情境,强调特定语境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教育制度等相互关联的复杂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后方法”重新界定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教师、教师教育者和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提出外语教学的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批判教学参量。倡导“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等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而语言教学的生态观则把语言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把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视为生态因子,为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后方法”视域下的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势必能摆脱任何单一教学方法的束缚,致力于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各生态因子,进而建立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语言课堂生态系统,使教学的内涵得到丰富,使课堂“群体动力”得到发挥,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首先解析“后方法”思想的缘起,继而分析生态语言教学观的内涵,旨在探究如何从“后方法”视域构建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 “后方法”思想的缘起

外语教学的发展史见证了种种教学方法的诞生、消亡、复生又循环,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法等到暗示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沉浸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外语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人员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某一种教学法必然优于另一种教学法,无法证明“最佳教学法”的存在。因此,人们逐渐对“专家生产方法,教师消费方法”产生了质疑。Kelly曾发表感想“本世纪很多标榜为具有革命性的教学理念,只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程序的重新思考和命名”[3]。美国著名语言教学专家Rivers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所谓新的方法,只不过是给现有方法涂上一层新鲜染料,借以用新潮术语来掩盖本质相似性的做法”[4]。英国应用语言学家Allwright在谈到现有教学方法的效果时,称之“基本无甚帮助”,并且预言了方法的死亡[5]。

由于“方法概念”和某种教学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具体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限制,基于实践检验和理论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方法概念“削弱而不是加强了人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理解”。超越教学法概念的“后方法”思想便显露萌芽。美国加州州立圣何塞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在剖析教学法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基础上,于1994年提出了超越传统教学法的“后方法”教学观,在后来出版的《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论著中,他认为:“把教学法用作组织语言学习及教学的原则是不幸的,因为其不足和所限过多,根本无法圆满地解释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复杂性”[6]。 “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还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 2)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 3)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7]。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8]。同时,相关学科理论如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等的发展也为“后方法”外语教学视角注入了理论活力。

二、 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语言教学

生态外语教学观的构建理论基础是生态语言学,也称为语言生态学,指的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构建语言教学生态模式的基本概念来源于生态环境的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生态体的整体性。生态学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各组成部分在一个稳定、完整而又有序的环境下共同存在。同样,外语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相互影响。其次,生态体的协变性。一个生物物种的进化必然会引起另一物种的协同变化,诚然,在生态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课堂情绪势必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态度也会导致教师情绪的变化。再者,生态体的共生性。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之间会为对方的存在而长期共生,并发生着一定的关系。同样,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这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最后,生态体的动态平衡性。生态系统各部功能与结构是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适应的状态中,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能力和接受水平教师会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协调与调整,以便适应学生进而有效避免其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态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借鉴生态学原理,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英语课堂, 强调构建以学生为本、有对话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式课堂;提倡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富有生态性、多极性和对话性的互动式教学。生态外语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学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社会和人文因素、语言材料、教师情绪、班级构成、班级风气、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业水平等。

三、 “后方法”基本原则与生态语言教学

尽管长达一个世纪的语言教学法研究为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后方法”教学观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称为最佳教学法。“后方法”教学观倡导“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等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学习者自主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自主,而生态语言课堂的情感观指宽容和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态系统的视野中, 进行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堂犹如一个开放型的大系统, 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动机、学习风格等主观因素, 以及学习环境、成长背景、家庭影响等客观因素。由于生态位的客观性以及大学外语课堂的特殊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会变得更加明显。语言生态课堂的自主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任务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主的调控和支配。要建构充满活力和生气的语言生态课堂,首先是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力和自由,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语言课堂管理中,一旦学生有权力参与选择诸如学习内容、教学程序、评价方式等,就能增强其责任感和学习自主性。另外,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纪律和规范,学生会更乐意自觉遵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如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和反思,会使其有学习责任感。总之,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生态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才能得以实现。

(二) 教师自主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视角强调教师自主。“后方法”视域的教师身份被界定为“自主个体”[9],有能力、有信心将教学实践理论化。Macgrath 将教师自主定义为“教师监督自身教学的能力”,Benson认为“教师自主性是教师监督自身教学的自由”。教师自主涉及个人知识、教师认知、专业发展、行动研究等方面。“后方法”视角不仅提倡教师需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和评估,也强调重视教师先前知识和潜在知识,重视其自身储备的关于教学的经验和默识。“后方法”观的重要突破之一即是提倡教师主动选择方法,教育决策者和行政管理人员需把方法选择的权利赋予教师,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对象等自主决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研究者、实践者和教学决策者等角色,其专业能力和素养亦能相应提高。在生态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互为主体的形式,两者互利共生、相互影响、共同认可和进步。

(三) 教师赋权与生态语言教学

“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构成“后方法”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后方法”认为,教师不是“知识消费者”或“理论执行者”[9],而是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体[2]。接受教师教育的教师不再制约于某一特定学科约束性的“方法”,而是自主地开展教师研究,反思教育信念和教学经验,将其升华为教学理论以指导教学。教师赋权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专业发展、角色调整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能有效处理其情绪、技能、知识和资源等关系进行专业发展。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和采纳教师的想法和见解,因而,当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政策中蕴涵着自主做出决定,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着责任时,这种赋权就会有效增能。教师赋权增能不仅是“一种动力的专业发展历程”,而且是“一种专业权力的结果”。实践证明,教师具有专业自主的能力,能自我成长,解决自我问题。另外,教师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效能,拥有专业自主性与地位,能实施专业判断,参与决策,发挥作用。生态语言教学观为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传递的是对传统教学中“教”与“学”二分法的革新, 让课堂回归自然, 组成一个健康化、合理化的课堂生态系统。语言教学生态观强调将英语课堂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 努力促进其生态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英语课堂生态观呼唤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模式, 呼唤教师有权利选择适合的、生态性、多极性和对话性的外语教学模式,为促进外语教学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四、 “后方法”教育理念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教育理念包含特殊性、实践性与可能性三个参数,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为组织外语教学创建了宏观框架。该参数和宏观框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如何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特殊需求,开发适合语言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和教学技巧。 特殊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articularity)指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适合特定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racticality)指依据教学实际建构教学理论,实现教学经验理论化;可能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ossibility)指基于了解和分析影响语言教学的诸多因素,包括教师与学习者的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见,“后方法”教学理念体现外语教学普遍规律的存在和价值,倡导的是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另外,“后方法”教学观与生态语言教学观都强调教学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重视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和有效运用。

(一) “特殊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特殊性”(particularity)既指外语教学目标又指教学过程,该参量反对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用相同的外语教学法,主张摒弃既定教学原则和程序,寻求并实施基于具体社会文化和现实之上、适合具体语境的教学[2]。基于特定性参量的语言教学,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动态循环,了解并掌握在特定而具体的教学语境下的教学知识和信息,对教学法进行理性选择和合理创新,实施针对性教学策略,设计个性化、多样化和情景化的语言活动。生态语言教学观视语言教学课堂为开放型的生态系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而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动机、学习风格等主观因素, 以及学习环境、成长背景、家庭影响等客观因素。学生的生态位具有其客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亦为客观存在,学生既有外向型学习者(Extroverted Learners,也有内向型学习者(Introverted Learners),既有较强动机的学习者, 也有缺乏动机甚至无动机的学习者,既有复合型思维的学习者,也有发散型思维的学习者。因此,学习者不同的生态位, 彰显出各自的强项和弱项, 这就要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要适当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与学生特点相宜的教学方法,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 “实践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实践性”(practicality)参数对传统教学研究中专家制造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师进行实施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该理念反对把教师视为理论执行者,强调教学理论应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总结得出,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实施理论、检验理论,认为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最有价值。因此,对实践性参量的探讨使我们对教学理论与实践、语言教师与教学研究者、以及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理论等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因而也对“后方法”视域下注重理解和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可行性有新的理解。而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突出语言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切实性,反对单一的教学方法。认为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者,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譬如语法翻译法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法能有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生态课堂;交际教学法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语言运用能力。可见,“实践性”参数意味着“后方法”视域下建构语言教学生态课堂的可行性,“实践性”理念既注重具体的教学语境,又突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探索的必要性。

(三) “可能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可能性”(possibility)参数强调语言教学法研究需关注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重视社会政治文化对外语教学活动中双方的认同和影响,重视教学过程参与者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历。“可能性”强调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制度的力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10]。因此,该理念倡导的是教师在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应注重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需求。而语言生态课堂系统由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构成,课堂生态主体指教师与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则指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课堂系统。课堂生态的建构关注生态主体实现自我的价值,强调教师与学生个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的建构。因而,语言生态课堂能有助于践行“可能性”理念,有助于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促进课堂生态主体积极地参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生态语言课堂的环境中,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参量相互作用、为教学活动增加活力与动力。

五、 启示与思考

语言课堂既指发生语言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指学校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的任何场所。自然生态体系由生物与环境构成,课堂生态则由生态主体教师及学生与生态教学环境构成,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诚然,生物与环境互为依存,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亦有着各种生态联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生态保持其独有的生态特征,即系统整体性、协同变化性、系统共生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由于“后方法”教学观能够超越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其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和谐的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 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4, 28(1): 27-48.

[2] 陈力. 外语教学法的 “后方法” 时代[J]. 基础英语教育, 2009, 3(3):3-13.

[3] Kelly,L. G. Centurie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69.

[4] Rivers. W. M. The Psychologist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M].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5] Allwright,R. L. The death of method(Working paper #10)[A].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er,University of Lancaster,1991.

[6] Kumaravadivelu, B. TESOL methods: changing tracks, challenging trends [J]. TESOL Quarterly, 2006, (40): 59-81.

[7] 赵小段. 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 ― 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 [J]. 当代教育科学,2004, (11): 13-16.

[8] 严万跃, 刘德华. 西方后现代思潮与教育研究 [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9, (1): 31-36.

[9] Kumaravadivelu, B.. Towards a postmethod pedagogy [J]. TESOL Quarterly, 2001, 35(4): 537-560.

语言教学方法篇8

C语言课程是高校计算机和核心课程之一,从这门课程的实际内容上看,学生只有在上机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上机操作,学生才会学会一些编制程序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技巧,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哪部分知识比较欠缺,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然而,在大多数高校内,一些老师还是应用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已经不太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 C语言课程的重要性

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只有系统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在后续学习时才会得心应手。

1.1 C语言课程是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

计算机专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学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程序设计领域中应用的最广泛的语言就是C语言。这种语言满足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需要,还具备对计算机的底层硬件进行方便、直接地控制的优点,是程序员深入系统底层进行编程的入门课程。

1.2 C语言是学习其他编程语言的基础

C语言具备了功能强大、效率高、简洁灵活和可移植性强的特点,编程人员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时最喜欢使用这种语言,在学校中学生系统地学习完这种语言,就可以掌握编程的基本思想,为学习其他编程语言奠定基础。

1.3 C语言是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在语法表述上,C语言具有简洁精妙的优势,注定了这门课程很方便进行描述算法,比如计算机专业另外一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在其算法上,绝大多数都是采用C语言或C++语言来描述的,可见,加强对C语言的学习,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2 目前C语言课程的通行授课方式

一些高校的计算机授课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从事这种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授课方式上,一些老师还采用理论讲授为主

在一些高校内,讲授这门课程的计算机老师,喜欢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不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是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 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当然,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可以保证所讲授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更大的缺点是轻视了对程序设计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内容上,一些老师很少讲授比较流行的程序开发语言如ava和C#,这就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别较大,导致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兴趣。

2.2 在实验操作方式上,实验的内容比较陈旧

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性很强,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学生长时间进行独立的实践操作,科学、系统的实验内容是必不可缺的。然而,现实教学中,一些老师忽视教学实践环节,有的学校是教学老师和实验老师各自独立,导致了实验课环节效果较差,甚至使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相脱节相分离,根本起不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效果。具体实验环节中,老师布置的任务相对简单,导致了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参照教科书的案例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实验课是有名无实,导致了学生缺乏独立编写程序的有效训练。

2.3 考试方式上,仍然重视卷面成绩

当前高校对课程结课考核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按照书面考试的成绩来决定,而没有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C语言也不例外,老师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出一张书面书卷来让学生答题,根据成绩是否及格来判定学生能否过关,这种应试教育阶段的考试方式,对C语言进行考核时,存在大量的弊端,导致了对在对这门实用编程语言的考试时,动手能力考的少,理论知识考得多,而且理论知识中的测试内容过多拘泥于繁琐语法细节,这种陈旧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不得不通过做题、背题等方法来应对试卷,动手能力的高低、好坏程度几乎没法衡量。

3 C语言教学方式的创新途径

社会上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不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势必影响这类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对C语言课程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3.1 加大授课方式的创新力度

高等院校应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建设一些多媒体教室,把多媒体网络机房设为主要学习场所,不再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改变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理论指导,弱化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及时上机,及时验证,及时理解本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时间分配上,应适当增加操作时间,压缩授课时间,保证每个学期学生有2/3的时间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另外1/3的时间完成一个实用性的C语言程序,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锻炼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2 鼓励改革结课的考核方式

目前,一些高校对C语言课程的结课考核方式,应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这张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一张试卷并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高校应把考核的主动权交给老师,鼓励老师应用综合、系统的考核方式。有些院校尝试运用了平时考核、期末理论考试、上机考试、课程设计、项目考察多种手段相结合考核方式,在实践中这种方式效果还不错,挺受学生的欢迎,教育部门可以适当推广这种考核方式,使这种方式更加完善,更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3.3 加大教材的改革力度

目前一些高校内计算机专业采用的主流教材都是传统的编排模式,先是入门总体介绍,然后是基础语法知识、程序结构、数据类型、文件的读写,这种教材过于强调各个知识点和语法细节,对程序的重要性表述的不到位,使得学生在学完了 C 语言后,却不能完整地解决一个具体编程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大教材的改革力度,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制小组,编制出一本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兼顾基本理论基础的阐述、结合实际教学和学科竞赛的实际情况、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材。

上一篇:语言教学策略范文 下一篇:新型工业化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