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范文

时间:2023-06-16 15:23:22

音乐课程

音乐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课程 职中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66-01

音乐课程是职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职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新世纪社会 经济 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职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1 音乐课程概述

职中音乐教育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职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逐渐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 中国 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没有大的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

2 音乐课教学对象

作为音乐专业课的教学对象自然是音乐系的学生,在开设音乐课之前,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包括识谱、乐理知识、简单的曲式理论知识等等;了解了很多的音乐家及其音乐故事;至少掌握了一门乐器的演奏基础技能和歌唱发生方法了,这给他们的音乐课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些学生又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学知识,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这类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对于音乐非专业学生更强一些,这对他们深刻的欣赏和理解音乐又有很大的帮助;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选修音乐课的目的不是让音乐成为他们的职业,只是想通过这个课程来提高音自身的乐审美能力,拥有更好的艺术修养。随着一些较深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的兴趣便悄然减退。所以,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的教学一定要遵从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音乐欣赏课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尽量避免非音乐专业音乐课教学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音乐课教学目标

音乐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非专业选修课程时,在教学目标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对象来制定教学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音乐课程应该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能通过这个课程来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使他们喜爱音乐、感受音乐、乐在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所以开设非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音赏课程应注重情感欣赏,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音乐创造的美,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质,达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音乐专业课教学和非音乐专业课教学之前,一定要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各自教学目标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音乐课师资

职中的音乐系拥有一大批专业的音乐教师,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教师,师资力量应该是比较雄厚的。学校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这些老师担任音乐课的教学,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老师是在音乐的某一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如一位音乐专业中西音乐史课程的教师或者一位器乐教师又或者一位声乐教师,教授其专业课程得心应手,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可是要上出一堂精彩的音乐课对这些老师来说,却不是那么轻松自如了。音乐课的内容相当丰富,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在知识、技能的广度上。高质量的音赏课,更不可或缺的是教师对课程的饱满情绪,积极的状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上,教师起着控制场面、调动气氛的作用,一堂形式新颖、充满热情的课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应有意识的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方式方法,实验新的教学模式, 总结 教学经验,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多思考,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加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让音乐欣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精彩。

5 音乐课改革

首先,在音乐课中运用现代声光音像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音乐课上,聆听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是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的。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只是听,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渐渐失去最初的学习兴趣。现代声光音像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的教学,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在传统音乐课的教学中,有时学生很难直接感知老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通过现代化的声光音像技术可以得到清晰的展示,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空、地域上的限制,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使其获得更全面、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职中音乐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音乐专业课程内容都是一些经典的世界名作,掌握对于这些作品的分析、理解、再度创作是必须的,但是也应看到,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多元化的音乐正在大量的充斥、丰富着音乐活动。

其次,使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 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

音乐课程范文第2篇

尽管音乐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音乐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重视音乐教材建设,充分发挥音乐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内课程资源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音乐教师对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立在音乐课程标准和音乐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础之上,并且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扩展。音乐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那些蕴含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配有丰富的教学材料,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材。

深入研究音乐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音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音乐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音乐教师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音乐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校演出厅、图书馆、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及各类音乐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要在时间、方式和使用效率上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要树立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各种学习资源,并对学校内部的音乐课程资源不断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影院、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多媒体网络不仅是音乐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加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善于合理挖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音乐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还可以根据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音乐课程范文第3篇

一、农村小学音乐课程的特点

(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音乐课程的改革在城市小学搞得如火如荼,在农村小学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尽管政府及教育部门一直在鼓动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改革,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音乐课程并未真正受到重视。

1. 应试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主线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用语文、数学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音乐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音乐知识面狭窄。

2. 理念理解模糊

音乐课程标准是相对于全国上下所有的城市和农村小学所颁布的,总体的理论高度和精神目标是可取的,但是在现今农村小学的实施却比较艰难。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操作阶段无法做到,而理论知识如果没有通过实际练习来加以巩固,那么只能是愈加模糊。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这些理论实用价值不高,成了一纸空谈的教育理念。

(二)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教育部门下达文件进行音乐教育改革,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涌现在城市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学比武,说课比赛,新课标解读培训等。身处农村小学的教师们只能通过网络或报刊书籍来了解到这些重大举措,这些活动无法在农村小学实施,而且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

1.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众所周知,学校的经济来源有限,投入到教学硬件设施的资金更是有限。

2.教师音乐专业水平偏低

说到小学音乐教育,很多人会说,小学缺乏专业教师。农村小学中,专业的音乐教师更是稀少,即使近几年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的补充使得近几年的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加强,但是由于教师新鲜血液的匮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往往被安排教语文、数学,导致音乐课仍然由传统教学模式主导。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3.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却不愿上音乐课,音乐教育的总体质量不高。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新的音乐课本基本派不上用场,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虽然唱歌课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上课模式,但是如果长此以往,面临的将是被素质教育淘汰的命运,这也局限了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农村教育工作者熟知教育中的“愁”滋味,找到差距,方能有所进步。

二、农村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

(一)有心师事者,当以规矩入,再从规矩出

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加强音乐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音乐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务之急。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制度许多方面未落到实处。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套又一套的管理制度,但很多只停留在挂在墙上、印在纸上的层面,而音乐教育则更是纸上谈兵。无规矩,难以成方圆。而有心师事者,当以规矩入,再从规矩出。新课标应更贴近全国音乐教育实情,规矩的门槛设立低一点,更加靠近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使农村小学肯实施,乐于实施,并擅于实施。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⒈音乐师资来源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育理念,要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专业水平和数量应该起码适应教学基本需求。可通过城市学校音乐专业教师岗位流转、志愿服务支教、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充实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力量。

大力推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与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一项重要举措。艺术师范的毕业生是基础音乐教育特别是未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培养出献身音乐教育特别是献身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事业,胜任音乐教育的合格型人才是一项需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

⒉音乐教师应与时俱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苦卓绝、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与钻研,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对现有的音乐专兼职教师,采取带薪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⒊音乐教师的爱岗敬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当前,许多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特别不愿意从事最基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认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没有地位,没有出息,导致专业的音乐教师离开农村,去往更好的城市发展。所以各地农村小学应重视专业音乐教师的思想动态,努力使他们明白,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在农村,只有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⒋音乐教材的编写

音乐教材的编写须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不能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同时又要使农村小学在现有的条件下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创造和改善条件,进行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规范性教学势在必行。音乐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争取条件,主动创造条件,上好上活音乐课。

⒌音乐硬件设施的改善

在充分认识小学音乐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音乐教学的质量,须因地制宜地改善教学环境,尽快加大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采取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改善办学条件,专款专用解决课程教学必备的设备条件,使学生可以在音乐课中真正得到熏陶和启发。

发展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只有真正的重视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开辟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使音乐教师乐于教,使孩子们乐于学,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中,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音乐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激励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评价中提到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拓宽了音乐学习的领域。不仅要会唱一首歌,还要能理解歌曲,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除此之外,通过多元化的内容构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所以,我把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分为平时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评价中体验成功。

一、关注“听、唱、动”等内容,让学生愉悦获得形成性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过程评价,最大特点是它的着眼点放在过程评价上,关注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与参与性。音乐形成性评价分听、唱、动三大块,听包括欣赏、听音,唱包括视唱、唱歌,动包括律动、器乐;听、唱、动的分数绝不仅仅是在一堂课、一个内容中考核出来的,比如律动我们很多年级都坚持每节课让一到二位同学领舞进教师,长期坚持下来,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够大大方方地动起来。比如唱,我们更多地结合校园卡拉OK比赛,全体参与。较为枯燥的节奏练习,听音练习则组织开火车等小游戏的形式。器乐比如陶笛,在一堂课内检查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可以采用定标准,组长检查及课前三分钟展演的方式。

二、利用“音乐迷宫”、“音乐会”等方式,让学生轻松获得终结性评价

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评价。通过音乐课终结性评价,我们可大体上了解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音乐教学质量,以便调整以后的教学方式。

具体包括以下评价形式:

(一) 音乐迷宫

音乐评价要照顾到学生的欣赏、歌唱、乐器、律动、乐理、音乐常识、学习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我们尝试以“游园会”、“音乐迷宫”、“有趣的音乐游戏”等形式走进音乐课堂,作为基础乐理,课内所学及学生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以下是我设计的“音乐迷宫”一课,在强劲的音乐声中,同学们律动进教室,主持人带领大家进入“音乐迷宫”。第一轮,快速抢答。教师设计基本乐理、摘苹果等形式检查学生掌握音乐常识的情况。第二轮,听听想想动动。比如在听到一段音乐之后,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解释合理,都能顺利过关。或者听一段音乐的声响,让学生按照显瘦顺序听辨出来。第三轮,节奏迪斯科。可以用节奏模拟,踩毛竹,跳地毯等形式检查学生节奏能力。第四轮,扫地雷。以组为单位,每个学生抽一条视唱曲,唱对了,句算排雷成功,否则请后面的同学帮助纠正,以扫雷最多的为胜。接唱,以本学期必唱曲目抽查,每人唱一句。主要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配合意识及对歌曲的熟悉程度。第五轮,聪明屋。每组抽一个选题,进行即兴创作。(1)请你用所带的乐器模拟闪电雷鸣或狂风暴雨等的声响。(2)发现一种乐器的多种功能,比如铃鼓,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敲它,发现她的不同用处。(3)即兴地为一首乐曲配伴奏。(4)编排一段舞蹈,要有简单的队形变化。音乐迷宫的这种形式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学生音乐知识的一种积累,这种形式学生非常喜欢,甚至可以说是音乐课的快乐大本营。它从听、赏、唱、态、情、创作等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

(二)特长表演

这一考核项目是专门为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们设立的,属于加分项目(没有特长的同学不扣分)。同学们把自己参加音乐第二课堂和在校外教育活动所接受的艺术学习,如:二胡、笛子、钢琴、舞蹈等充分展示。当学生表演完,其他同学便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把考核变成了全班的音乐观摩会。这种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气氛。既让学生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才艺,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音乐,又让老师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

(三)班级音乐会

每学期初,教师在每个班成立一个班级音乐会策划小组。学期末,在个人综合评价结束后,班级音乐会便正式拉开序幕。考核中的优秀节目都可以参加表演,主持人、节目均由策划小组组织,老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在音乐会举行时,还会邀请班主任和部分学生家长参加,在这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我们告别了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同学们也都对今后的音乐学习充满着期待。

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校音乐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激励出了更高的音乐学习积极性,音乐基本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一大批学生的音乐艺术爱好和专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广大家长支持这项改革并积极参与,音乐学科的这项改革还推动了其他学科的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刘宏武《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 施美玲《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音乐课程范文第5篇

一、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对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但目前师生普遍没能上升到这样一种认识,没能从思想观念上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致教师、学生均无压力,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考试也就若无其事。

二、音乐考试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长期以来,初中音乐课考试基本上处于简单地唱一首歌或者发下一份乐理试卷让学生笔试的状况。这种考试方法下教师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学生的音乐素质也得不到充分的提高。

三、音乐考试要求不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初中音乐教学是遵照国家教育法规开设的,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时均不列入考试范围,有关部门也少有人到校检查评估。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漠不关心,造成了升入初中的学生尽管在小学上了6年的音乐课,但绝大部分学生离规定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那么,如何改进我们的音乐教学,有效把握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基本环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变传统考试模式为现代考试模式呢?这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初中音乐课所具有的基础性、操作性、欣赏性特点,决定了其考试方法的独特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大纲和国内外的测试理论,提出初中音乐考试的新路子,与同行们共同探索。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们不妨借鉴英语听力测验的办法,笔试时播放音乐带试题。如让学生听听是什么拍子?用什么乐器演奏?写出几条学过的节奏练习,等等。

如今音乐教学提倡器乐进入课堂,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和调节了课堂教学气氛,这是深化音乐美感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既然我们把器乐作为一种学具,就得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学具。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故应把器乐演奏列入考试内容。老师可根据所教的内容,规定考试的范围。实践证明:通过面试,教师逐个观看学生的指法,辨别他们每个人演奏的音高与音色,这就减少了教学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更加客观准确。

期末考试增设加试内容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考完器乐、视唱、唱歌等内容后,老师应主动问学生还会演奏哪些乐器?是否还有舞蹈特长?是否准备了曲艺节目?(每个项目可另加10分)通过加试,当有的同学获悉自己得了120分时,高兴地跳起来。因为他们觉得“战胜”了分数,有一种成功感和胜利感。

加试有如下几个好处:其一,可以得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对学生课外文艺特长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音乐生活,多学一门艺术技艺。其三,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素质,注意学生课外的全面发展。把那些被发掘出的人才吸纳为校艺术团团员,有的亦可为日后报考艺术院校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改要求我们除了在教育体制、教材、教法上进行改革外,中学的音乐课考试也宜作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需要音乐教师全方位地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要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同时需要我们去探讨如何才能达到既能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又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音乐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不同学科;综合运用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把音乐教学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多学科相互渗透,这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从艺术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从学生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与此同时,这种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木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成为必要和可能。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互相融合成为可能。

一、音乐与律动、舞蹈的结合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律动并不是按规定的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人们在听到音乐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的。律动教学法要求学生不仅通过听觉、视觉和身体知觉去感受音乐,同时还要用整个肌体与心灵去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各要素,它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达尔克罗兹曾这样解释“体态律动”的道理:“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多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不仅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说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十分注重律动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意义。

初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还是好动的,而且喜欢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因此在教学中把律动舞蹈和教学相结合之后,深受学生欢迎,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进行曲的教学中,以律动教学法设计让学生在行进中体验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学生在教室的空间中,边走边唱边表演自己设计的动作,充分体验了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这种模式远比传统教学中学生坐着不动光听、光唱效果要好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重点要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上,不能追求姿态优美,整齐划一。课堂氛围应该是:活泼而不混乱,自然而不做作。

二、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很多音乐本身就具备一种画面感,因此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如在上七年级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欣赏德彪西的《大海》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并且了解画家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时感受强烈,声情并茂,从而对抽象的音符产生形象的体验。

三、音乐与戏剧的结合

戏剧是一门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成分,用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戏剧要靠唱歌、伴奏音乐和音响效果来烘托气氛,以增强感染力,这就是音乐的成分。现在的课堂条件并不成熟,不能进行一些场景设置,但借助一些小小的道具还是可以达到一些效果的。在欣赏少数民族歌舞这堂课里,就可以找来一些小道具,如新疆的手鼓、帽子,朝鲜族的扇子,藏族的哈达等。在京剧的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脸谱面具、戏服等,让学生们想象场景,穿着戏服、拿着道具载歌载舞。

四、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音乐课程范文第7篇

摘 要:合作能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愉快,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发挥群体的优势。合作在音乐教学中无处不在。

关键词:律动合作;欣赏合作;歌曲演唱合作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对我们来说已相当熟悉了,它在音乐课程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因为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合作能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愉快,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发挥群体的优势。《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明确指出:“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方面,音乐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他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有效”。

一、 律动教学中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中是少不了律动这个环节的,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爱唱爱跳的个性特征。律动是所有孩子都喜爱的,特别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律动效果会更好。记得我上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这一课时,在学唱歌曲之前我根据内容安排了五分钟的自由合作律动教学,要求孩子们在“小雨”和“种子”中任选一个喜欢的角色边听音乐边表演。音乐一起孩子们可乐坏了,只见一粒粒种子从土里慢慢发芽,渐渐长大,一丝丝细如牛毛的小雨调皮地亲吻着大地,真是太美了!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和孩子们乐成了一片。通过合作孩子们初步理解了歌词的含义,体会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首歌的欲望,这为下一步学习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欣赏教学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们农村小学要想让学生喜欢音乐欣赏那是比较难的,因为地处偏远山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离我们还比较远,学生能接触到的音乐也很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我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音乐教学设备设施,如用击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鼓励同学们自制乐器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记得在上五年级《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用击奏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环节,这次伴奏不是按以往的老师规定节奏来进行练习,而是分小组自己设计节奏类型。刚把要求说出来,同学们就沸腾了起来,每个小组都行动了起来,连班上从来不说话的同学都张开了他的金口。到了展示阶段,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上台展示,收集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节奏类型,如:铃鼓×××××│0××××│,三角铁××0 0│0 0××│,小鼓×0×0│0 0××│等,这些节奏类型即简单又灵活,即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真是一举多得。

三、 歌曲演唱中的合作,创新设计同学们更喜爱

我们农村孩子上音乐课最喜欢的莫过于唱歌了,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中都少不了合作,齐唱歌曲时要求同学们齐心协力,音量适当,不显山露水;轮唱歌曲时要求同学们接唱整齐,节奏准确,层次分明且和谐;合唱歌曲的要求更高,那就是统一、准确、和谐且有感情。记得在教学五年级《田野在召唤》一课时,我说:“这首歌曲的合唱训练,你想唱高声部就坐一二组,想唱低声部就坐三四组,考虑一分钟后安静地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坐下”。这下同学们可高兴了,平时分声部时总有同学的意愿不能满足,今天一定能使人人都高兴。但这却是我异想天开,因为同学们的行动证明了这一切,大家都想唱高声部,所以一二组有许多同学还站着,可三四组还有许多空位置。一看到这种情况我傻眼了,这可是我意料之外的事,这会儿我开始觉得今天做了一件挺傻的事,干嘛没事找事做呢!可眼前的情况必须得解决,于是我开始出面调节,说了一堆苦口婆心的话也没能把这些孩子们打动。既然不能让他们改变初衷,那就只好按目前的人员配置开始排练。可能是自己选择的原故吧,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低声部的声音虽然弱些,但能清楚地听到他们准确的吐词;高声部虽然人多但音量也不是很大。相对来说还比以往的声音更和谐,感情更丰富。之后我认真分析了个中原因,那就是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自由合作,使合作成为了有效合作。

音乐课程范文第8篇

蔡元培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张灵活自然,不要机械刻板。他说:“儿童本喜自由嬉唱,现在的学校内,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填了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天真天籁相反。……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不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也就是要求搞音乐教育的人,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用民族乐器代替西洋乐器进行音乐教学。

2.力求音乐课程体现出是培养听觉的音乐艺术

黄自深信在适当的环境与训练中可以发挥人爱好音乐的天性,欣赏的目的在于保持这种天性并发展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欣赏又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三种层次。丰子恺也提出“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的观点,并主张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唱歌为主,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在兼顾唱歌的基础上,适当地兼修一些器乐,以提高学生器乐的鉴赏能力。他说:“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要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至于音乐则本质上与思虑关系更少,几乎全是感觉的事业了。”他们都主张用感觉去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在激起感情共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课程教学侧重不同

曾志曾说:“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因此从他参与学堂乐歌的活动开始,就在理论工作方面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他认为:“乐典者,乐之法也。不知其法,岂可事其事?即或事之,失一己之名誉犹小,遗后学之误讹大也。”他编撰的《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乐典大意》《和声略意》等是我国最早问世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技术知识方面的论著。

陈鹤琴认为教授儿童的音乐应游戏化、生活化。因为只有在形象生动的音乐教学游戏中,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完成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智力发展。他教学实践的音乐内容都来自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与国语、地理、劳美、体育等科目结合起来,同时注入家庭和大众生活的材料,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使音乐生活化。

李抱忱觉得音乐是种美感教育,除了要符合时代的现实需要,也要注意实现人的身心正常发展的目标,这才是他指的“正常乐教”。他以抗战时期为例,教授的、欣赏的都是抗战性质的歌曲和乐曲,针对这种情况他说:“只有正常的乐教才能给予国民在精神上正常的调剂,情感上正常的发泄,心性上正常的培养和心理上正常的观念。”这里他谈的不仅是音乐和时代的关系,其实也已经涉及到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他编写的儿童剧充满生活情趣,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以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由儿童自己演,自己唱。他常常采用神话和寓言的题材,把动植物人格化,并注入科学、民主和爱国精神,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发挥,美感得到启发。尤为重要的是,具备丰富民族民间的音乐修养,使他创作的曲调亲切、优美,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气息,使儿童从小就在音乐的熏陶中滋生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萧友梅指出学生对音乐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而且音乐多为小调音阶。所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全部都采用五线谱或同时与简谱对照,并配有钢琴伴奏。他的教材出版意味着学校歌曲从选曲填词的学堂乐歌转变为国人创作的阶段,在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质平指出:简谱与五线谱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明调性,改变了乐曲本来的旋律,违背了乐曲作曲的方法。声音和人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乐曲的旋律须纯正高雅,要讲音乐的价值,不可专讲声音的好听。小学的音乐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有用本国曲调写的歌曲,但尽量不要用那些不健康的民间小调。而作曲的人也要规范自己的作曲,扎实地运用和声学、乐式学、作曲法等技术,不能胡乱写曲。

5.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而教学

沈心工认为:“大约十一二岁以内之儿童,音度恒高。过此年龄则身体发育之期将至矣,一经发育,音度即低。”(在变声期内不可唱歌)因此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可忽视儿童音域的问题,让他们用最自然的状态学习唱歌,用最佳的方式领会歌曲中音乐的内涵,以达美感教授之目的。

萧友梅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说:“斟酌先后,大约较长之歌词,及歌曲与伴奏不同者,均应最后教授,对于未能辨调之学生,自应先教授调号较少之曲,调号多者均应缓授,且于学生未认熟甲调之先,不宜即授乙调,防混乱也。”意味着教师须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斟酌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识谱、辨别调性等),循序渐进教授。

刘质平也就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不同的生理特征,谈道:“小学音乐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所以教育的分量重,技能的分量轻”,“初中音乐科教学的目的,那教育和技能两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就是说在具体教授音乐课程时要依照学生在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使其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可急于求成,只有遵循这种音乐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当然,在音乐教育界还有很多音乐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很多教学成果,阐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把他们的言论归纳总结,以作参考。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音乐课程范文第9篇

音乐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多的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同。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这给小学音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学已经成为了诸多的小学音乐教师讨论的话题,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音乐赏析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提出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策略,以供小学音乐教师参考。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程;音乐赏析教学;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注重音乐赏析教学,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新的形势,新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小学音乐课程加强读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的小学音乐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赏析教学还比较少,学生的赏析能力,审美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和需求下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本文立足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强调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策略。

一、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小学生的基本定义是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阶段,一般认识是从七岁到十二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自身的情感发展中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按照洛克的白板说,我们的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还处于空白阶段,我们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重要的作用的,特别是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个阶段形成的审美能力会伴随学生一声,对于学生的品质、情感的培养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从小进行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胎教的道理就在于此。

二、英语赏析教育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实际意义

音乐赏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的意义十分明显,其作用的范围也比较大,对于学生的性格、品质、生活态度等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一)小学音乐赏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小学音乐赏析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是有明显的作用的,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的小学生从小接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长达后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比较善良,对人比较和善,形成了自身的特有的人格魅力,同时对于与人相处也是有着较好的影响,长大后的交际关系比较好,与周围人相处融洽。这个阶段接受音乐赏析教育对于学生的赏析能力的提升也是由明显的作用的,提升个人的生活气质和生活品味。

(二)小学音乐赏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温和的性格

小学音乐赏析教育对学生的性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不断的音乐的熏陶中,感受到音乐中的人格魅力,和音乐中的艺术美感,这些对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都是比较有用的,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因此收益,学生的温和性格的形成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三)小学音乐赏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

小学音乐赏析教育对于学生的生活态度也有积极地作用,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在今后的生活中容易成长为一个比较坚强,比较勇敢的人,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使十分有利的,对于学生的个人品格的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在小学音乐课程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策略

经过上述对于小学阶段音乐赏析教育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和这个阶段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需求的阐述,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开展音乐赏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基于此笔者提出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音乐赏析引导

赏析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模糊的,我们的音乐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赏析音乐中的感情,从简单的歌词、韵律出发,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多听音乐,特别是一些感情饱满,韵律轻快明确的音乐,让学生先产生对于音乐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赏析知识的讲解,特别注意这个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需要进行特别深刻的理论知识讲解,只需要结合学生赏析音乐的实际需要就好了。在这种不断的训练下,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乐感。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赏析教育方法

合适的音乐赏析方法是开展音乐赏析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我们的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音乐赏析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才会更有感觉,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在音乐赏析教育中笔者认为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中,带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音乐,感受纯真的音乐美,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形成音乐美的体验。

(三)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赏析教育

音乐赏析教育不是每位学生都愿意接受的,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音乐教学决不能像语文、数学一样给学生太多的负担,更多的是学生的细腻感受,在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音乐赏析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加明显。

四、结语

音乐赏析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重大,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大的,我们的音乐教师是音乐赏析教育的主力,但是也需要我们的学校更加重视音乐赏析教育,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作者:刘丰 单位:亳州市谯城区黄营小学

【参考文献】

[1]苏丽.如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05.

[2]柴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河北大学,2014.

[3]于惠.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状况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音乐课程范文第10篇

一、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游戏的作用

在小学课程的众多学科中,音乐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课程。音乐教师应根据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可完全发挥出音乐特有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音乐游戏,能够把枯燥乏味的音乐理论知识转变成活泼有趣的游戏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讲解和音乐符号简单明了化。例如在讲解“哆、来、咪、发、唆”这几个音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设计小猴子摘桃子的音乐游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作为小猴子,随后在不同的桃子上注明“哆、来、咪、发、唆”,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操作,使五个桃子循环闪避,小猴子抓住哪个桃子,学生就唱哪个音符。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快速地掌握这五个音符,还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音乐游戏与传统音乐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游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及尊重,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设计智慧树快快成长的音乐游戏,智慧树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从旁协助学生利用多媒体软件种植智慧树,同时设置快快成长的音乐,观察智慧树的成长过程。对于表现良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智慧树迅速地成长,反之则缓慢生长。对彼此之间的智慧树进行观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音乐游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参与到音乐游戏中。例如,在讲解《蜗牛与黄鹂》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出合理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作为蜗牛与黄鹂的扮演者,自由出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互相配合演出中实现自我价值,懂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二、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运用音乐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首先应学会聆听音乐的本质,方可在游戏中进一步深入了解音乐的各个要素,在音乐与游戏相互作用下,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情节和寓意,促进学生音乐涵养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认真做好笔记,随后便是课堂练习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无任何交流,使得学生无法完全吸收知识,在上课期间出现疲倦感,教师无法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若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加入游戏环节,便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游戏不属于必备的教学程序。讲解音乐知识时,音乐游戏有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有可能出现繁杂混乱的课堂现象。教师应着重注意在运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是辅助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应充分了解音乐与游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游戏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仅是一种辅教学手段,切记不可本末倒置。②音乐为主导地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和控制好教学的局面,避免游戏成为音乐教学的主体,而音乐却变成为游戏的背景。③教师应进一步了解游戏,要比学生提前掌握好音乐游戏的规则,学生才能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④教师应掌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音乐素养,根据年级的不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游戏与音乐均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应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音乐素养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工作,才能有效地应用音乐游戏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笔者主要对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反复的实践证明,音乐游戏与一般游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在音乐游戏中,学生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且对音乐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音乐游戏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游戏是儿童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最佳方式,能够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进行有效地培养。在游戏里,儿童可以将自身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儿童的世界里游戏属于本能性活动。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此情形适当地辅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化学科学工程范文 下一篇:生命科学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