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16 15:23:22

生命科学技术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1.1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现状

生命伦理学在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和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对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的关注尤其是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旨归。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各种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从多重领域和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而审慎地探讨,不同领域学者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为我国生命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和学术资源。例如,邱仁宗集中讨论了异种移植和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认为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高新生命技术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前,应该对这些高新生命技术采取“有罪推定”,暂停人体试验,而用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代替。姚大志和陆树程对克隆人的合理性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商榷和探讨。姚大志从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有权要求借助生殖性克隆享受生育繁衍后代的权利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会随着历史发展、技术进步而改变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总结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类的三个道德理由:

(1)克隆人类破坏了人的尊严和神圣性;

(2)克隆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3)以“非自然”的方式创造人挑战了上帝的权威。陆树程对姚大志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人们对应用于优生优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器官组织移植的治疗性克隆,在伦理上是宽容的;人的生殖性克隆即使有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仍然会引发侵犯人权等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违背目前的生命价值论和道义论等伦理原则。张明国认为生命技术是一种风险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安全和伦理风险,进而导致相应的伦理问题;分析和研究了生命技术风险的本质、特征、存在方式和成因,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有效规避和控制生命技术风险的制度和伦理原则规范。方兴着眼于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委员会建设,分析了我国伦理委员会发展受制约的原因:隶属关系混乱、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不规范、审查依据的法律规范不统一和法律定位模糊等,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授予伦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权限,建立独立的审查系统,充分发挥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有效作用。除了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在法律法规方面,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填补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相关政策领域的空白,我国在重要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原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的《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附录九“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2003年的《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这些政策法规的内容仍是主要侧重于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对相关的伦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详细内容和规定,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2009年3月2日,原卫生部出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抉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现代医疗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界定和解决给予了官方解释。然而,现代医疗技术发展面临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往往十分复杂,《管理办法》并不能有效解决和消除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和法律困境。

1.2生命技术伦理研究的中西差异

作为顺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学科,生命伦理学于1971年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影响到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在认识“人”的问题时,往往局限于“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和“人是道德的主体”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基础上,认为应该充分尊崇个人的自由意志,并要求对个体自的尊重。“以人为中心”的极端后果是在思维里刻上了“人之外的万物皆为工具”的烙印,造成对非人类生命主体的轻视和不尊重,将其视为实现人的目的而可被利用的工具。例如,恩格尔哈特在其论著《生命伦理学基础》中论述“行善原则”时,区分了“尊重”与“行善”,认为人不应理所应当地对动物进行利用和索取,提出了人对动物负有行善义务的观点,但仍是基于“人是道德的主体”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墨家学说中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蕴含着人类行为不应只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还应尊重和关照动物的生存权利的先进理念,如“天地好生”、“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表达了爱护尊重除人之外的天地万物的观念,提倡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发展,比西方传统的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伦理思想更具有关怀性。另外,中国传统伦理中有很多与西方类似的原则或价值,如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这些价值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哲学和文化传统,其哲学文化基础和实现方式与西方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某些落后传统思想与当今生命伦理思想存在矛盾甚至激烈冲突,会对生命科学技术研究进步造成一定的阻碍,应予以摒弃和改革。例如,清代名医王清任历时40余年通过观察和剖视乱葬岗瘟疫致死儿童和行刑场死囚的尸体,绘成和刊行《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为中国解剖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却因质疑中国传统中医的脏腑理论而遭到众多中医名家的批判,被视为“离经叛道”、“毁坏祖制”和“哗众取宠”的异类,认为他解剖、毁伤他人身体“极其不仁”、是“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中国解剖医学进步的脚步也因此停滞不前,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的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良资源,如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和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道教“重人贵生”的生命观,佛教“因果”、“轮回”、“慈悲”、“福报”等宗教思想,更加注重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境,实现生命技术伦理学研究的本土化。例如,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个人与家庭、社会群体的关系要比某些崇尚个性与自主的西方国家紧密得多。因此,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地区推进和实施知情同意等原则时必须重视和考虑家庭和社会群体因素。

1.3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技术伦理困境的疏解

恩格尔哈特认为,当今西方世俗社会面临着经济与文化双重危机,主要指“由于西方社会—民主制福利政策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由于家庭解体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以恩格尔哈特为代表的众多西方生命伦理学家认为儒家智慧能为这双重危机的疏解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儒家思想既有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道德意识和道德主张,也有随着历史沿革和社会进步历久弥新的普世道德考量。儒家思想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其伦理观念和规范影响深远,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现代社会伦理生活中仍然有着持久影响,尤其是在家庭、社会群体、人际交往和个人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学说对现实生活和人事的关注及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等,符合我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当代中国的道德观应该与儒家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生命伦理学具有人文性和人文精神,它不仅解决现实的生命技术与人的需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研究人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伦理问题。而儒学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学问,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思想,蕴含着对天理与人性的透彻看法和对生命意义、人性价值的终极思考,以及人与天地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台湾学者李瑞全尝试建立了一种儒家生命伦理学,分析生命生殖和基因技术等生命伦理问题,对我国当代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参照作用。其理论框架如下:以“不忍人之心”作为道德根源和动力;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以“仁”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伤害、仁爱(有利)、公义(公正)四个基本原则;由以具体化为咨询同意(知情同意)、保护主义、保密、隐私权、诚实、忠诚等规则;当原则或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冲突时,以儒家的“经权原则”来寻求反思的平衡,作出道德判断。

2加强我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规制的设想

我国若想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先机,应灵活采纳和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如“以道驭术”,从我国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应对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伦理难题。

2.1“以道驭术”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实践

尽管“道”与“术”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但从技术伦理学层面看,我国古代从一般意义上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其中“驭”的意思是驾驭、节制,“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的驾驭和制约”。“以道驭术”强调人与技术、人与世界多方面关系的协调解决,已经成为解决当代技术社会各种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以道驭术”注重技术应用的正负效应,主张技术要合乎“道”和“利人”的标准,技术活动各要素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发展,以技术道德规范约束技术相关人员的技术活动,通过对技术的有效道德控制,消除和限制不适当的技术应用带来的消极影响。上述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规制: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合乎于“道”,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遵循科技伦理规则和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道德规范,而不是迷失和屈从于追逐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服从于“道”,以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避免和消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和伦理困境;人们看待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要顺应于“道”,改变严重阻碍生命科学技术进步的落后错误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增强反思,建立和完善引导生命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2.2构建生命伦理治理机制

第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话,鼓励和开展前沿性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既要有对西方优质资源的引进、借鉴和改良,更应该立足我国本土,探索和挖掘我国文化传统中的良好因素,结合我国的生产、文化和社会生活现实,不断深入和拓展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念的探讨,实现西方生命技术伦理学与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有机对接。第二,加强生命科学技术相关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搭建对话交流平台,通过宣讲、座谈、听证等有效形式,建立一种政府、生命科学技术公司、科学家、技术研发人员、生命伦理学家、公众、媒体等各个角色共同参与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治理机制。第三,鼓励和严格规范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制度,在缓解医患关系、维护医生和患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到逐步完善和发展。第四,建立和完善第三方伦理审查体系,成立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委员会,健全生命科学技术伦理规范和审查制度,为卫生政策制定、医疗改革和卫生立法提供必要的理性资源和依据。中国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学研究应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浪潮,面向现实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灵活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化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规范体系。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本文以生物工程人工生命的科学技术基础为题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重点就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以及生物工程人工生命这三者间的相关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对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人工工程以及具备改善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人工组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生物工程;人工生命;组织工程;人工组织;人工器官

0引言

从广义层面上来说人工生命即为具备有人的生命指征、功能、结构以及外在形象的人工制造系统,是人对于自然生命的一种模拟与拓展。广义上的人工生命是多门学科合并之后的产物。一般认为人工生命学科是由生物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技术所结合而产生出的一门学科。下文将主要就针对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与组织工程、人工生命间的相关性,以及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人工组织及器官展开具体的论述。

1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

此种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目标即为各类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组织,其中就涵括了组织工程学科。在此方面研究工作中涵括有材料科学、生物科技、化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生物材料也就是对于生物体进行临床诊治以及将其受损组织器官替换下来,亦或是增强人体某一部分功能的材料,因此就必须要求其能够植入到人体当中并不出现排异反应,确保活体细胞可以在此材料之上自然生长。生物材料亦可被视作构成人工组织与器官的核心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在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发展趋势,即为给予组织工程的发展提供优势特性显著的活性生物材料,应确保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特点;亲水特性;性;预防组织粘附特性;抗炎特性;抗凝特性等。以保障活体细胞能够在所制成的人工材料上生长并对病变组织起到良好的改善、恢复效果,使之免疫识别与生物催化性能得以有效提高。依据生物医学材料的属性可将之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

(1)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①同人体组织力学间具备良好的相容性,同时还可改善组织生长的材料。②具备人体有机以及无机结构的复合型材料。

(2)金属生物材料。①毒性较低,弹性模量更加符合入骨特点的合金材料。②各种植入人体当中的器械材料,如较为常见的人工关节、种植牙、心脏支架等。③接入性诊治所采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如官腔支撑架、引导丝等。

(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①可将血液之中的毒副物质吸出的材料。②能够在临床上应用于免疫性病症治疗的材料。

2组织工程与人工组织

目前临床上所面临的主要医学问题当中主要就包括了组织与器官的衰竭、损伤,而临床上在应对此类问题时所较常采用的措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自体移植。由人体自身的部分组织来对损伤位置进行修复,例如,对面部皮肤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面部手术修复时通常会取其自身大腿位置的皮肤来进行修复损伤组织。

(2)异体移植。例如,某患者在遭遇意外事故时,家属自愿将其身体部分组织如眼角膜、肾脏等组织捐献给有需要的人。然而此种情况时常会出现异体组织的兼容性问题,同时需要被捐助的人员与每年的捐献人数相比差距过大,供体不足情况十分显著。

(3)人工器官。这种方式能够彻底解决供体不足的情况,但是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显著的即异体反应与感染情况十分明显,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后都是应各类感染致死。对此人们也就设想若是能够采用母体细胞以及生物降解材料在人体当中构建起新的组织器官,也就是进行结构组织,代谢组织以及细胞系统的重新建构。目前这一设想已经不再是仅存在于人们脑海之中的假想,而已经走进了现实生活当中,可以预见组织工程的发展必将会促成这一设想的实现。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为:适宜的母体细胞来源;能够为细胞粘附生长提供空间的细胞外基质;可应用在促进细胞组织再生长的因子;以及组织间的相容性。开展组织工程通常会应用以下三种策略:

(1)细胞以及生物材料的杂化体系,例如由小块活体组织将特异细胞分离出来,通过体外扩散增大之后种植于生物相容性较好同时能够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所建立起的多孔支架当中,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将细胞和支架结构置入于患者体内;伴随着组织缺损部位的重新构建,聚合物将会逐渐降解并消失。

(2)仅具备生物降解材料体系,借助于生物生长方式促使细胞成长为多孔支架结构,在通过增殖、分化来产生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且与周边组织相整合。例如采用珊瑚骨加支撑的羟基磷灰石陶瓷,其孔隙架构与人体骨架构极为接近,可被应用在骨组织工程支架中。

(3)细胞体系,经过移植的细胞经由生物过程演变为微结构。

3结束语

总之,从广义性的角度上来说人工生命必须要基于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因而大量的工程、生物以及生物工程均是广义上的人工生命科学技术基础。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是工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材料与人体的各个身体器官。组织工程则是借助于生命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来探究并开发出具备修复以及改善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新型临床应用取代物,也就是人工组织,因而材料技术性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组织工程也便是生物工程人工生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为,陈国江,涂序彦等.广义人工生命的科学基础(Ⅱ)--生物工程基础[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09).

[2]杜严勇,胡春风.人工生命技术引发的哲学思考——全国人工生命技术的哲学思考研讨会综述[J].哲学分析,2013(03).

[3]叶邦策,王建军.合成生物学与人工生命体[J].科学(上海),2015(06).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人文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05-03

一、前言

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少灵魂的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而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部分。培养出具备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高校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人文道德素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养成,任何急功近利的说教式的教育都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学校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包括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营造出整体优化的育人大环境,近朱者赤,学生长期置身于具有良好校风学风、高雅的文化品味、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成为具有较高人文道德素质的人才。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重知识轻素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多数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这个问题与专业课教学无关。然而,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如果把这部分教学处理成单纯的专业知识教学,不与人文道德素质教育融合起来,我们就会失去赋予学生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很多机会和时间,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而持久。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学人员的主体,如果不对他们的教学过程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予以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论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问题。

二、生命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重视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生命科学领域辉煌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1978年,英国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引发了世人的普遍关注;1985年,人类实现了对DNA碱基配对测序的自动化,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成熟;1997年,克隆羊“多莉”出世,使得克隆人开始变得可能;1998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了人体胚胎干细胞,使人类生命科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9-2001年,科学家们成功地从成年人体内分离出干细胞,并找到了培养方法,使得人体脏器的再生不再是梦;2001年,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发表,表明生命科学技术开始向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方向挺进;2004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正式完成并公布,其精确度高于99%,进一步宣示了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辉煌[2]。生命科学在解决食品、疾病和健康等问题上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命科学研究及其技术进展为未来人类解决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生物材料等方面还将做出重要的贡献。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科学领域在为人类谋福利和在基本知识的积累上有像目前生命科学那样的广阔前景[3]。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或者专业人才正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他们不仅通过器官移植改变了某些器质性疾病无法治愈的窘境,还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种。

2.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困惑和灾难。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越发展,它的正负作用也都越来越大”[4]。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富庶和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问题甚至灾难,生命科学技术正在对人类伦理和法理学带来新的挑战。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以及揭开生命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医学很有可能依照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因下药”。但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对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带来了冲击,基因技术滥用很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通过基因技术制造怪物将破坏人类原有的生态平衡,克隆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一些动物的天性将会被人为的改变。基因技术一旦被滥用,人类的伦理和法律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不复存在。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科技犯罪已经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生命科技犯罪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所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或者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生命社会关系等重大后果的一系列行为及与其他生命科学技术的利用有关的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总称,例如制造基因武器或生物病毒等。生命科技犯罪作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滥用,严重背离了生命科技发展本应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宗旨。以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为例,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某些疾病的医治成为可能,带给了类健康和长寿,但同时引发的人体器官买卖等问题又使人类面临很多困境。

3.加强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生命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价值目标,包括学术价值目标、经济价值目标、道德价值目标、美学价值目标等。道德价值目标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工作者只有明确其科研道德价值,以造福人民为己任,以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其工作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因此,专业人才的“科学良心”事关重大,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的知识背景使其在知识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因此他们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将促使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所带来或者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后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旦意识到专业研究成果会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就应当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上文所述,生命科学的确已经带给人类很多的隐患和威胁,而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本身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会对此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多数都有生命科学专业,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生命科学研究高度发展的时代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生命学科虽然被归属于理科范畴,似乎不具备人文色彩,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这点出发,生命科学是具有人文色彩的,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现象、原理的深入研究,人文色彩在这一领域必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运用教师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所谓人格是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不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教师能不能为科学献身,有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的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向陈旧的学说挑战,其实大学生看得很清楚。教师的学识、为人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大学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2.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学史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科学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课程内容中穿插一些科学发现的历史,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是如何被揭开的过程,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伟大的科学家对青年的无限魅力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人类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结合社会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生命科学的研究,在涉及到人类健康发展的科学实验中,还应考虑它的技术手段和成果是否给人类带来危害,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准则规范是重要的,而科研工作者和专业人才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重要的制约机制。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界限,人类有能力驾驭和引导技术向需要的方向发展,然而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已经赋予人类几乎摆布自然的本领,因此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需要,这种强大的力量必须用于高尚的目的[5]。教师要在专业课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生命科学造假、相关的学术腐败问题,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的社会声誉的大问题。在2006年12月,《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评出了年度科学欺诈事件——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和其研究小组伪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动摇了科学大厦的诚实根基。在讲授干细胞研究进展时,可以穿插这一事件,教育学生在治学中要有高尚的学术品格,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就是直接损害学术品格,瓦解学术研究,导致学术泡沫化和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的可怕病毒。

4.引导大学生把专业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专业课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把握利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机会。社会实践的单位和部门原则上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符合。学生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只有与他的情感体验相一致、相融合,才能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效地弥补了大学生在寻求自我和认识社会中出现的心态不平衡,沟通了他人与自我、自我与社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个性品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实践是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它将促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精神的和谐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院校中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人文道德素质、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文道德素质培养协调一致,教育学生不仅要做学问,还要学会做人做事。如此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和高尚的人文道德素质的真正的人才,才能使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刘长秋.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引发的犯罪现象及其刑法学审视[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31.

[3]郭自力.生物医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3.

[4]林德宏.科技哲学与人类未来的命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6):11-12.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单纯的西医理论来诠释中医显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并没有突破。而事实上,中西医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他们互相影响,都是我们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它才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91-03

通过对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这一阶段组织的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文件的学习、新乡市中粮集团的调研和学习以及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多次应用型转型学习与研究活动,发现,这些活动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转变具有较大影响,已初见成效。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或必要性

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和社会所求。从背景上讲,主要体现在:①转型是当前时代的特殊环境造成的。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使转型成为必然。社会整体转型使大学转型、教师转型和学生转型成为主要的课题和话题。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正是在这一转型的大背景下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大家思考和行动。②学生就业难是大学转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很难工作的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关注、教师和家长与学生考虑的焦点问题,因此,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十分必要[1-2],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也应紧随其后加快转型。

二、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原因

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提出“应用型和地方性”的教育理念,许多高校已付诸行动,在这一大背景下,新乡学院必须走建设应用型本科这一必然发展之路,其已经做了相关工作。例如,2014年本科评估期间,学院强调“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而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的意义在于:①响应上级有关部门的号召,积极转型,早点转型,加快转型,适应转型。②可以学习兄弟院校有关教师、学校和学生管理的好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集思广益,找准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早规划,早行动,做好顶层设计,付诸实施。

三、理解本科高校应用型的转型

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国家的战略方针和发展大计,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把学院教育放在高等教育整体框架下考虑。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平原大学应用生物系,大部分教师在企业、林场、农场和食用菌养殖基地以及医药企业等锻炼过,有些教师还去过一些著名高校参观学习或攻读博士学位,学生也经常被安排去企业实习和锻炼,去植物园、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学习和参观[3]。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本科应用型转型比较容易。这是因为:①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有60%以上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②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学生“持证上岗”,因此,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会拿到各种上岗证件,为今后找到好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③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比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园林专业大学化学课程会结合能源、环境、生态以及新乡市水污染情况进行教学和研究,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会强调绿色化学和享受低碳生活方式,食品添加剂课程不但会结合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娃哈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新乡市中粮集团等单位实习和锻炼,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本科应用型代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高校本科应用型的最重要内涵是学院所培养的学生要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服务地方和行业的有用的高级职业拔尖人才,让所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让社会和人民满意,因此,学院办学的落脚点是让社会满意和人民满意,坚定不移地走本科应用型的发展道路。本科应用型代表办学方向,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和民众,都应引起广泛关注。笔者作为新乡学院的一名生物教师,应更快地适应这种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2011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融入产学研的滚滚洪流之中,督促自己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认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4]。

3.对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的认识。(1)国家层面。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体系的背景结合起来,把新乡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放到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框架下考虑和认识,制订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方案去实施、改进和提高,结合新乡学院顶层设计开展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鼓励教师去基层锻炼和学习,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实施和改革。(2)学校层面。对新乡学院而言,应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尊重学生选择,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进行新乡学院的顶层设计和应用型的内涵建设。例如,新乡学院将办学理念定位在“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作为办学思想,将“开放、包容、求实、创新”作为学校校训,将“行胜于言”作为学校校风,鼓励教师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开拓创新,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认真诚信。

新乡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符合国家2013年提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新乡学院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会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厚重的文化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和培育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一个中心、两点突出、三类改革、四点着力、五种保障、六大战略,统筹兼顾,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加快转型,实现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精尖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职责。作为新乡学院的教师,应积极、认真、努力去做,不达目的不罢休,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转型改革的急先锋。(3)教师层面。对教师而言,他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还要将企业、林场、农场和社会结合起来[5],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教师发展、科研发展和教学发展作为任务积极实施,产生积极效果,实现最佳转型。(4)学生层面。对学校和教师来讲,应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定位,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实现全方位育人。让学生走出去,去企业和社会锻炼;把专家请进来,言传身教,使学生受益。

四、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

1.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1)调整专业结构。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教学观念,对新乡学院这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应在培养通用型人才上下大力气。而对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来讲,应对生物技术和园林本科专业的结构和课程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好的基础和找到好的出路。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2)注重专业课教改。在专业课教改方面,可以进行模块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微格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例如,食品添加剂课程可分九个模块教学,如:①绪论;②调色类食品添加剂;③调香类食品添加剂;④调味类食品添加剂;⑤调质类食品添加剂;⑥食品防腐剂;⑦食品抗氧化剂;⑧食品酶制剂;⑨食品营养强化剂。

2.积极走应用型道路。(1)注重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园林专业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科建设,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文章,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巧,提高学生适应职场和社会的综合能力[6]。(2)找准科研定位。对教师而言,应找准今后的科研方向,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如何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如何将科研与企业结合,如何将科研与学生结合,如何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如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科技开发项目等,这是教师在今后转型中应考虑和努力的方向。(3)“双师型”教师的定位问题。“双师型”教师应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做些什么?这也是应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可以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7],明显提升教学效果。(4)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对新乡学院和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来说,无论是管理干部、教师、教辅人员,还是学生,如何启动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今后转型应努力的方向。在学生中,可以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制图赛、技能赛、挑战赛、设计赛、创新赛和论文赛以及实验操作赛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

五、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所采取的措施

1.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新乡市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去向,加强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在生物技术、园林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三个专业上逐步建立“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育人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由生命科学技术11名博士成立博士教学科研团队,带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也使学生受益匪浅。

2.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2015年3月6日《新乡学院进一步推进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学习材料》的内容,探讨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如现代生物技术进展、烹饪与化学、化学与社会、园林植物与花卉欣赏、插花艺术、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书法理论与实践、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和中国花鸟画赏析与创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3.加强本科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努力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21个实验室和16个实习实训基地,购置设备500多台(套),总价值近千万元,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提高学生能力,适应未来个人发展的需要。

4.健全有效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1)培养高水平的教学精英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型转型的基础。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打造更多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转型。(2)监控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学校评教、督导组评教、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聘请校外教授和博士举办学术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4)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了解毕业生情况和社会需求,加速转型。

六、结论

经过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和这一阶段应用型本科转型文件的学习以及企业参观学习经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笔者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行胜于言”,不仅是学校的态度,也是教师的态度。在新乡学院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应做什么,如何做,想什么方法去做,为社会、学校、学院、企业及学生做什么,这都是我们今后应积极考虑和付诸行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一些思考[C].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四次研讨会上的发言,2014,11.

[2]顾永安,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研判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33):14-19.

[3]段艳红.高等院校《普通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158-159.

[4]张家年,范露,邱朝坤,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食品产业应用型人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312-314.

[5]熊运海,王大平.园林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152-154.

[6]段艳红.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改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57-359.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体实验;生命科学;生命科技立法

一、人体实验引发的法律争议问题

人体试验是对人的身体直接进行的试验,不可避免的会对受试人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体试验引发的法律问题便成为各国学术界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业内人士对人体试验引发的法律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体实验是否应该获得法律支持

人体试验问题,自古就存在着争议,但是近代以前,国外对人体实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可以在活人身上进行试验和这种试验是否得到法律的支持两方面上。人体试验合法性首先在医学界得到了支持继而在法学界也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人体试验在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研究进步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逐步成为生命科学技术安全应用的有力保障。不仅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医学卫生法或者科技法对人体试验给予了相关的法律支持,而且还有部分国家在刑法中对人体试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人体试验尽管客观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即使对受试验者造成一定的侵害,也不构成其犯罪,因为它是生命科学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二)新医药人体实验是否具有合法性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律的规范很难满足于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稳定的实际需要,以至于临床医学上很难对人体试验操作做出正确的、合法性的判断,这便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法律面前我们应当正确对待那些具有实验性质的医疗手术或药品实验,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也不应该不加区别的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我们应该对那些严重违反医学常规或侵犯受试者知情权、人身权的医学实验视其为犯罪,应受到刑罚的制裁;而对那些被医学界公认或被受实验者予以理解的医学实验视其为科学的探索,不宜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对于后者,我们应该加以行政管理与监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之前应该按照行政管理程序,到相应的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对于违反者,应严格追求其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

二、我国人体实验及其立法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生命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地变革与创新。人体实验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理论验证方面。但实际上,在带来学术新生的同时,由于现代人体实验所波及的人群范围日益广泛,相关的人群权利法律保护问题也越来越表现出重要的影响了。

(一)我国法律对人体实验的规范

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人体实验相继展开,波及的人伦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我国立法逐渐对人体实验方面给予了重视,各种法律相继出台。比如,1999 年国家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2003年国家颁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并以其取代《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这些都是有关于开展药品实验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医药严格按照其法律立法实验操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遏制了不法行为的发生,更保障了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可是,我国的相关法律与其他国家的人体实验法、国际人体实验法相比,我也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非法人体实验方面,我国人体实验法的控制力度明显偏弱,法律惩罚力度也偏弱,没有真正从刑法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是因为我国刑法在修改中,迄今还没有明确设立有关人体实验犯罪的专门罪名,对其惩罚的手段偏弱。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容易造成别人钻空子,一旦实践中发生非法人体实验方面的犯罪,刑法只能无动于衷,则只能按照其他法律来制约,导致了违法分子胆子更大,直接威胁了生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2、我国法规制度中关于对新医药技术的规定还不够明确。近年来,仔细观察我国医疗临床病例,则会发现有很多类似开颅戒毒、断骨增高、脑死亡判定等的失败案列,总结其发生,大多因为法规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新药物或新技术在应用于人体方面的纠纷,更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明确的立法与相应的犯罪规范几率。这在客观上不利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直接导致了司法者乃至公众对这类人体实验行为的定性。

(二)我国人体实验的立法建议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强我国对生命科技的立法力度与范畴。在我国“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旋律的宏观背景下,要求我国立法者应重视加强生命科技立法,以便借此来织一张“防护网”,不但限制和克服新医药技术所引发的非法人体实验,更要以法律来判定新医药技术应用的程度与范畴。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立法机关赶紧制定我国生命科技法律体系。

其次,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亟待完善。从实际上看,如果仅仅依靠一般法律手段与伦理手段来控制,显然已经很难达到减少和控制非法人体实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会扩大失范行为对社会控制的影响。虽然,道德本身,对于从事人体实验者而言是重要的,毕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谨慎的研究态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一切科研实验人员所必需的职业规定,但要真切地约束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实验行为,更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我国现行刑法中要加强对那些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欺骗病人进行实验、隐瞒医学真相来达到金钱收获目的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给予必要的刑事处罚;修改、增设其中有关进行非法人体实验操作犯罪的规定,从根源上防止非法人体实验犯罪的发生。完善的法律是保障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朝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公益方向健康发展,多一点研究法律的制定,既要严格又要合理,是从根本上杜绝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 翟晓梅,邱仁宗主编.生命伦理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长秋.生命科技犯罪及其刑法应对策略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探究

一、生命科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生命科学内容越来越被国内外小学、初中课程所关注,是由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生命科学领域被大范围涉及,这就决定了它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生命科学内容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发展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从我国研制发现出的牛胰岛素、生化科学理论逐渐成熟、克隆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繁殖的研究等一系列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无不证明生命科学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小学科学课程中设置生命科学这一大领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全面普及自然现象的认识并总结

自然一般规律,挖掘综合探究潜能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到,科学课程将生命科学中一些浅显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由浅及深的整合出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规律之中,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使他们养成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有助于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

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发现,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科学课程结合多方面学科知识,综合融汇为一体,摆脱了独立学科的知识单一性,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具有强大地推动的作用。

(四)有助于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培养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知识结构及内容是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建立生命体知识概念的过程,形成对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等理性认识。

二、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生命世界”知识体系的构成

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内容领域重视选取内容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通过本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生命的基本信息和基本特征,从而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探究学习,学会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关注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显现现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科学的这些目标要求,形成了四大学习主题: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三、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一)落实课程目标和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目标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提出的。例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标准中要求学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二)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1.组织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每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都应切合实际,突出教学重难点。主要方式:(1)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实施科学探究计划。(2)给予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收集事实证据的机会。(3)要求学生通过对证据的收集,经历分类、分析、预测等思维过程,对科学问题做出合理解释。(4)提供师生之间的讨论机会,对不同解释做出合理评价。2.注意探究性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合理组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还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3.注重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的各类实践活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实践活动类型分别有:(1)观察活动。例如: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蚂蚁);观察动物的卵;观察校园中的生物群落,(如植被、小动物等);观察动物的取食,争斗行为等。(2)解剖观察的基本技能。例如:观察洋葱鳞茎表皮、叶表皮等植物细胞等动植物细胞;观察酵母等真菌细胞;解剖和观察油菜花、种子等实验基本技能。(3)生理实验技能。例如:研究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鉴别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检验实验,观察蒸腾作用对植物体产生影响的实验等。(4)实验探究活动。例如:给动植物进行分类;探究茎的作用;探究植物根的吸水作用;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探究运动对呼吸频率的影响等实践探究活动。(5)搜集资料,进行资料分析。例如:根据收集到的生物资料,讨论生命的基本特征;收集并了解电子显微镜照片资料,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创新对科学发展的作用。(6)参观、调查活动。例如:对校园等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在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中,重视技能的训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示范操作,而且更要演示实验或在学生实验中指导学生练习所要求的动作技能,注重应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8篇

重视基础不拔高

任教科学的生命科学教师往往习惯于在自己专长的领域中发挥,由于教生命科学课程比较得心应手,可发挥的余地较大,他们可能会对这部分内容上有所偏重,从而造成超纲、偏多偏难等情况。那么,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首先,科学教师必须树立一个基本思想:科学课程是为生命科学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的,于是它必须是基础,在内容上、难度上都不能超越生命科学的范畴,这个基础必须全面、扎实、深入、有效。其次,科学教师也要研究生命科学教材,对于在初二、初三还要继续学习的生命科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科学教学阶段不拔高、不超越。例如,第十五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关于生态系统的内容,着重点可以落实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而对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等),由于在初二生命科学教学中会继续深入,讲清楚即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生命科学与物理、化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科学学科的基础打好,今后对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分科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生活学科学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总是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感兴趣,科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过程中找寻素材,教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现象,并能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牛津上海版《科学》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还要努力开发生活性知识,例如在“眼的结构”中增加各种眼病的分析,对“耳”通过助听器的使用来引入主题等等,特别要在内容中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各个场馆都有不少的科学技术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在参观时予以观察和记录,探究它的科学原理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

综合全面不偏颇

科学毕竟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也是科学学科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在进行有关科学内容的教学时决不要把它上成一节单纯的生命科学课,在每一个知识点中,努力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在一个大的知识点中至少需要有两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科学知识,在无形中接受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的渗透,体验科学是综合性的。例如,在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体的“人体的健康”一章中,注意融合有关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和检验等化学知识;

血液中血压的产生和变化等物理知识。在“生态系统”一节,要在生命科学主体知识上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不仅讲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物学知识,还要讲水循环、二氧化碳循环等关于物质循环的化学知识,以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等物理知识,使之成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而不是一节孤立的生命科学课。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学 生命科学 生物科学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64-02

众所周知,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材料、环境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又渗透到与人类健康密切联系的生命科学领域,而成为21世纪最富有拓展力和生命力的科学领域之一[1]。因此,化学又被称为是生命科学的语言。

1 化学在传统学科中的地位

化学被称为“中心科学”,在“数理化天地生”六门传统科学中的占据重要地位。什么是“化学”呢?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不仅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自身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存在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资源,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新物质的创新性研究中,要想得到精确的物质结构必须进行精准的化学实验。在我国古代,道家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炼制“不老仙丹”,甚至希望能“点石成金”,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却成了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先驱。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法,只是限于当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物质组成的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尚不足,导致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成为后人的“笑谈”。随着科技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作为我国四大发明的“火药”被发明。据记载,“火药”是炼丹的副产品。此外,陶器和玻璃的发明与制作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实践活动。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早在200多年前就用定量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成分。这些在客观上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研究基础。

2 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前景

2l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那么,何为生命科学呢?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虽然至今学界对于生命的概念仍未有清楚的认识,但基本上,生命具有与化学成分同一性的特征,具备严整有序的结构,能够自我新陈代谢并产生应激性和运动等特征[2]。

就生命科学的起源而言,它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在人类出现文明的初期,生命与非生命的差异就被人类认识到,并开始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留下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新技术被不断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成为实验性的学科。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分别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使生命科学的研究由宏观水平深入到微观水平,对于揭示生命运动规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基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因定位于染色的基因学说,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到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学科分支细化和深化,各近代学科间的交叉加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研究基因及其表达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化学变化的生物化学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CR技术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3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1 化学学科分类及研究内容

按照学科分类,现代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等五门学科。

无机化学研究的是除碳氢化合物之外的一切物质;有机化学研究的是所有的碳化合物;物理化学是应用物理的原理、方法研究化学的现象以便用数学的语言定量地描述化学的有关信息;分析化学是定性确定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定量表示物质组分的含量;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学科,包括各种聚合反应理论,新的聚合和改性方法、高分子基团反应等。

3.2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2.1 无机化学与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早期化学领域的研究无不是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如法国的拉瓦锡、英国的玻意尔和道尔顿、俄国的门捷列夫等,他们的研究都是以无机物质的变化、反应和性质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各化学理论也是从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和价键开始的。无机化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使人们不仅仅关注技术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其模拟,而且从活性分子、活体细胞和组织等多个层次研究无机物质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平衡、代谢过程,同时,更加关注生物启发的无机智能材料在生物体自修复、生物信息响应和传导及生物免疫体系构筑中应用的研究[3]。

3.2.2有机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有机化学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有机化学在揭示物质结构的本质的同时,促进了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同时,生命科学又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生物的多样性使有机化学的研究充满了活力,有机分子的生物功能也充分反映了两学科之间的同源和紧密联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牛胰岛素,随后80年代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在揭示生物体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20世纪后半期,复杂生命现象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阿瑟・科恩伯格指出:“现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其实属于化学”,“生命实际上是一个化学过程”,“人类的形态和行为就如同它的起源,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命运一样,都是由一系列各负其责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可见,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3 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19世纪以来,化学理论和技术介入到生物学领域,建立起“生物化学”这一新学科。生物化学是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和它们的化学活动。生物化学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生物的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使得生物学研究逐渐从宏观的描述水平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生态学。由这些前沿引伸出的核心问题的探索包括:生命的起源,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进化,遗传发育及其在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层面的调控、蛋白质的分类、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行为与脑的认知等[4],这些核心问题都包含着急待解决的化学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

4 结语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物质分子运动,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生命理解成化学”。虽然,生命过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简单的化学过程,但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机理,从分子层次上来了解生命问题的本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将会对人类认识生命提供基础。作为本科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参考文献

[1] 杜琳珑,冯定坤,韦建前.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化学奖[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3):72-74.

[2]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3.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M].科学出版社,2012.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第10篇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四个方面,浅析了在高校非生物专业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的必要性。

关键词: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亦称生物学)的世纪,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据权威机构预测,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将成为新一轮自然科学革命的中心。为了普及生命科学教育,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对于优化非生物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生物学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这必将引起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更为突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正在把握时展的机遇,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旧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1]

20世纪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把生命科学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这样一个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大变革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就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规格较之工业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2],尤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势在必行,要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中途转系、转校国家教育部颁发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对于“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这一项目中,对于在高校非生物学类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将出现多样化,从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出发,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确立高等教育应为快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有约束,又有自由学习的课程。[3]要求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牢固的、经久发挥作用的核心基础知识,又具有个性的、宽而广的知识面。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传授知识,关键是为了培训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大学生以全新的方式,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生命科学也不例外,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给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首批批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据介绍,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下文简称“基地”)是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三者的结合体,通过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与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技术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4]“基地”在完成国家建设目标,进行高层次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大学非生物学类学生和教师缺乏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和意识、造成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结构调整的现状,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率先为全校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基础普及课程,加快校内外生命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

高校给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要延续从选修到必修,从普及型课程到提高型课程,从学分少到学分多的发展过程,在课程设置上要有系列性,延续性。要有一批专门从事公共生命科学选修课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并能在教材编写工作中作一些探讨。

二、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20世纪里,生命科学有了重大的进展,以至在自然科学中越来越居于显赫的地位。2000年4月6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南京的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指出,“假如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恐怕比物理学对世界的影响更深远……”生命科学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对农业、医疗、制药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保、能源、信息等方面。因此,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5]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健康等,都对生命科学给予了重大的希望。如果我们浏览一下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生命科学的分支已多得难以计数,更有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学科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生命科学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整个科学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所起的作用一样,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以至在人类思维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使命中,生命科学将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对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也有帮助。

人类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它已经从生命科学的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力量,近几十年来,生物公司和相关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生物技术紧接信息技术而崛起,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在生态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引发一系列新的变化,也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6]例如克隆人类胚胎的研究将给21世纪的医学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克隆人的出现将给未来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带来严重的后果。转基因技术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省未开发土地,从而为野生生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担忧的,转基因食品究竟会不会对人产生有害的作用,科学界目前对此尚无定论。类似的还有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等。这些问题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所能单独解决的问题,还需要相关学科领域共同解决。

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充分证明,人类生存方式的技术含金量渗透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世界高新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更为直接地面对着人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级化、科学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能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高素质是不行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进入产业化,这仅仅依靠生命科学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必须懂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在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全面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另外,由于学科交叉,知识相互渗透,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面太窄,那将对个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要求通才,全才,高校有义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今天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培养自己适应知识变化,工作变化,环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能力。

另外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已出现诸如人口、资源、能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已经或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使经济的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而所有这些都与生命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对他们将来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深层次地传授给学生许多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在讲授某些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四、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的水平上,而那些知识毕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阅读比较专业的生物杂志和文章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自学生命科学的需要。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那么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就显得非常必要。[7]

知识经济要求教育部门培养出具有多种知识及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是势在必行的,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向显智,陈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北大生科院编写组.生命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杜占文.世界不需要转基因食品[J].科技文萃,2001,(11).

[5]李柯.生物技术挑战信息技术[J].科技文萃,2001,(9).

[6]高力.制约规范生命技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N].科技时报,1999.

[7]姜知然.我国三十六所高校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基地[N].中国新闻社,2002.

收稿日期:2012-01-13

上一篇:音乐课程范文 下一篇:教育培训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