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0 14:32:43

音乐课材料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1篇

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下,音乐课堂如同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起来,但热闹之余,常常多了一些些困惑。正确的理解学科综合?学科综合的尺度是什么?有怎么建立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怎么样的音乐课堂综合才是合理的、有效的?为此,我以教学课例出发,说说我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的“量”与“度”的浅见。

一、一节变形的音乐课

最近,我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音乐课。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蒙古草原吗?说说你们了解的蒙古草原?”同学们展开的一番讨论。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欣赏了3分多钟的蒙古草原风光的视屏,然后又给同学们介绍蒙古人的衣、食、住、行。再来,又给学生欣赏了蒙古人的那达慕运动会视屏,模仿骑马、摔跤、套马……学一句蒙古话“你好!”“你真棒!”,介绍蒙古的马头琴,蒙古长调。最后用了15分钟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在学生初步学完歌曲时,下课的铃声“铃铃铃……”的响起。

面对这种课例,人们不禁地问:“这还是音乐课吗?”。为了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所谓的大综合、大拓展,脱离了学科综合的前提“以音乐为主线”。但这种失败的课例在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教师有的把文字创编过了,有的介绍过了头,有的把表演过了头,有的注重学生兴趣过了头,使音乐课变相成了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表演课、美术课、游戏课等。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的教学内涵,改变了音乐课的学科性质,令人疑惑、令人担忧。

二、关于过“量”与过“度”

1.过“量”

以上面《我是草原小骑手》为例,可选的教学材料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骑马、摔跤、放牧、人文、语言、风俗、乐器等。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展示这些内容,岂不是让音乐课成了地理、政治、历史的拼盘课?就如同,把一大桌子菜肴一锅子给煮了,这不但烹饪不出美味的菜肴,还是每个菜都丧失的原汁原味,更况且吃了也会消化不良的。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也是一样,这种“拼盘”似的大综合远远的脱离了音乐,走空洞的形式综合。这也使教师迷失了方向,不知道目的在哪里,只是兴高采烈地参与、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在音乐方面得到的却是少得可怜,面对这种充满牵强附会与做作的综合感到疲惫,甚至因此丧失对音乐的兴趣。

2.过“度”

例:小学二年级唱歌课《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一上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祖国吗?你们眼里的祖国是什么样子的?”一阵欢呼雀跃后,教师让同学们拿出纸笔,画画自己心中的祖国。二年级的学生对画画兴致高涨,一转眼20分钟过去了,于是老师让学生马上停下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还有个别小孩子委屈地说“老师,我还没有画完呢!”最后,让学生听了一遍,唱了两遍歌曲后,草草地结束了这堂不知道是音乐课还是美术课的课。

这节课虽然“量”少了,只是让学生画画,但是“度”却没掌握好。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并不是把各种艺术学科或各种非艺术学科与音乐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的在课堂上开展。不能为了体现综合,“无度”的运用各学科资源,使得音乐课面目全非。更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把一些非音乐性或与教学无关的教学内容充斥我们的音乐课堂。这泯灭了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的鲜明个性,导致了在教学上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这种主客倒置、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音乐课与《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科综合的理念与精神是相悖的。

三、如何适“量”与适“度”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综合的“综合”是这样解释的“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价值。”由此可见,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也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要体现音乐性。而不是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相加成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也不是为了捡“学科综合”的芝麻,而丢了“音乐”的西瓜,更不是穿靴戴帽地把各个学科资源硬塞进音乐课堂。音乐把握好资源运用的“量”与“度”,把资源成为音乐课堂的点缀,把资源为音乐所服务!例如,在讲授《思乡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乐曲的“思乡愁”,可选择一首思乡的诗歌,进行配乐诗朗诵。这样把抽象的音乐情感,用语文的诗歌具体化,更能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情感,也保证了音乐在具体教学中的主置不被动摇,实现语文与音乐的学科综合,也促进了音乐课的教学。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围绕“音乐为主线”将其他学科相关内容,自然、有机的渗透、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该遵循少而精,既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考虑到学科特点,所以在选择综合教学材料时,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相关性原则,选择的综合教学材料是否与音乐主题密切相关;第二、服务性原则,选择的综合教学材料是否能为你实现你音乐教学目标所服务;第三、可教性原则,选择的综合教学材料是否具有可教性;第四、表现性原则,选择的综合教学材料是否能用音乐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来。根据这四个原则选定综合性教学材料之后,我们再来考虑“量度”的问题。如果课堂上采用了这些综合教学材料,学生学习歌曲、欣赏乐曲的时间还有多少?这时间内能否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学会歌曲、体验到乐曲的情感?答案是适“量”适“度”的,那么大胆去实现学科综合,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答案是过“量”过“度”的,那不防忍痛割爱,舍去一些综合教学材料;更甚时,把学科综合给忘了,回归以音乐为本。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综合,应该把握适当的“量度”,这也体现在教学时间上的宽度,教学内容上的浓度,教学目标实现上的完成度。把握好学科综合的“量度”才能真正把握音乐课堂,才能让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才能让音乐之花开得美丽动人!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 王莉. 《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学科综合的实质追求》,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课程改革 中小学学生 系统评价

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标准提出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在这个“标准”实施了10年之后,这个目标实现了吗?结论是不一致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明确2001—2010年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生和小学生对音乐课是否感兴趣。

一、材料和方法

首先进行检索,检索包括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电子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学术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使用的检索词是:“音乐”“教育”“改”;检索日期限定为2001—2010年。2000年至2010年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被手工检索。

其次进行文献的筛选和提取数据,在筛选之前先制定详细的纳入、排除标准。如纳入初中和小学的文章而排除幼儿园、高中、职高、中专、大专、大学的文章;纳入音乐课程改革的文章而排除其他内容的文章;纳入调查类型的文章而排除理论论述、浅谈、初探等其他类型的文章。由两名系统评价员独立进行筛选,如果遇到不一致的情况,要两人联合筛选并征求专家的意见决定。筛选要经过初选和复选两个过程。首先通过浏览题目和摘要进行初选,然后下载全文仔细阅读进行复选。入选的文献使用Excel提取数据,医学文献王V3.0被用来进行文献的管理。

最后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二、结果

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共检索到16491篇文献。初筛排除16370篇,纳入121篇文献,下载全文,仔细阅读全文并提取数据,复筛排除107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的是14篇文献。被纳入的文献的调查范围很广,包括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甘肃省、贵州省、河南省、吉林省、江苏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共12个省市自治区。

总体来看,调查对象包括城市、农村的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共计7065人。其中回答“特别喜欢”或“很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共计2048人,占28.99%;回答“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共计2537人,占35.91%;回答对音乐课的兴趣“一般”的学生共计1189人,占16.83%;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共计825人,占11.68%;对音乐课“特别不喜欢”的学生共9人,占0.13%;另外有457名学生“不清楚”“不知道”或“没有填写任何选项”,占6.47%。从调查结果可见,81.73%的初中和小学学生是不讨厌音乐课的。64.90%的被调查学生确定自己喜欢上音乐课,这充分说明课改后多数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

对比城市和农村,被调查的人数分别是1851人和4547人,其中回答“特别喜欢”或“很喜欢”音乐课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911人(49.22%)和759人(16.69%);回答“喜欢”音乐课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583人(31.50%)和1707人(37.54%);回答对音乐课的兴趣“一般”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65人(8.91%)和1024人(22.52%)。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人数(比例)分别是183人(9.89%)和600人(13.20%);对音乐课“特别不喜欢”的人数(比例)分别是9人(0.49%)和0人(0.00%);另外“不清楚”“不知道”或“没有填写任何选项”的人数(比例)分别是0人(0.00%)和457人(10.05%)。

三、讨论

教育改革向来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关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吗?”不同的文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本文第一次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回答了这个问题。从结果可以看出,2001年课改之后,在被调查的我国的初中生和小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是喜欢上音乐课的。这是一个大样本,较为客观的结果。

在城市和农村不讨厌音乐课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3%和76.75%;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有80 .71%和54.23%的被调查学生确定自己喜欢上音乐课。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中“特别喜欢”音乐课的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近半数,而在农村“不喜欢”音乐课的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却超过10%,就课程改革后对音乐课有兴趣的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比例而言,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大。相反,从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比例来看,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大。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喜欢音乐课的学生都超过半数。相较喜欢音乐课的学生,那些对音乐课兴趣一般和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更值得我们关注。培养他们的兴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调查结果看,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2081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些学生不喜欢音乐本身,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教得不好,还有些学生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甚至不少学生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等。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得不好”和“不是考试科目”。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是:首先全面转变教育观念,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确定其重要地位。音乐课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用是否为考试科目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相反,其意义比考试科目更大。其次要稳定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短缺是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制约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配备专职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结语

2001年课改以来,总体来说,喜欢上音乐课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比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多。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对音乐课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数量很多,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幼平,刘雪梅.系统评价的起源、发展和作用[J].中国循证医学,2011(1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3篇

乐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和同行商榷。

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内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 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出报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的歌,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乐曲却模糊不清,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 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 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恁心而论, 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学生不认真对待音乐课

由于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学生对待音乐课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其表现是音乐课想上就上,不想上以种种理由赵老师你请假,请假后,要么到教室内写作业,要么到寝室或者别的地方玩耍,有的同学还借音乐课到歌厅消费唱歌,甚至有的趁机去网吧,带来了种种问题。

三、许多高中的音乐课有名无实(除艺术类高中)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普通高中因面临高考的压力,所以把音乐课教学看做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其表现是,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不设音乐教室,缺乏音乐教材、器材等。

高中音乐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和自己的所在学校为了搞好高中音乐教学,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一些对策,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为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我们专门组织高中师生进行音乐课教学问题的专题讨论。就高中音乐教学是否应该认真组织、如何组织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研讨,全校师生形成了一致的共识,音乐课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作用。

四、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我校利用五四、春节等节日实时安排一些师生节目。比如五四青年歌咏比赛,要求各个班级都有参加,并且有评比、有奖励;春节师生联欢会,要求每个教研组必须有一个经典歌曲演唱等,通过这些节目的安排提高了师生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积极性。

2.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比如我校就不断把音乐教师派出学习,同时要求音乐教师也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音乐教师也明确了音乐教学的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 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 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3. 音乐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 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4篇

作者根据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及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转变音乐课形式

在农村学校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拉勾勾》这一课时,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我们老师可以扮演歌曲中的好朋友,小学生们分别扮演金勾勾、银勾勾,大家相互介绍,不分彼此,真情流露,边唱边演,洋溢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那就是让他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快乐教学”模式。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挚爱中,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因势利导地发挥音乐课本身就有的“喜悦”特性,课堂上出其不意地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创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相信,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二、音乐课的结构科学,教法新颖

音乐教学跟语文数学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当然这是一般形式。一般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注意:一般欣赏内容不与教学新歌安排在同一课时;节奏训练要么放在课前,要么放在教学新歌之后,听唱训练与视唱相结合进行。一二年级不要求唱会整首歌的曲谱,一般以唱游形式为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进行还可以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能反映音乐的时间性。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用耳朵听、去感知。

广大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于农村学生学习的材料。

三、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在音乐课中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一般是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的。 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做不同的动物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椐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有一次,我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制乐器。发现学生制作的真不少: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槌”;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哄婴幼儿买来玩的小铃铛挂起来的“串铃”;有用柳枝制做的“柳笛”;有用竹竿做成的“笛子”往塑料瓶里灌些小石子,带一两个喝过饮料的易拉罐等;有的时候,我们还让学生每人带一双筷子作为伴奏工具。这些东西,虽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不雅之物,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起了不少的作用。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我领悟了《南郭先生》里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演奏的滋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对学生须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并且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开放的今天,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四、教师要更新教育评价

音乐老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语言,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热情的手势,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支柱,而且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地以一首曲子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子来演唱,也可以借助乐器来演奏;既可以尽情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比较;思想;内容

一、比较研究中俄的教育思想

比较研究中俄音乐教育的一个层面是对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把音乐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俄罗斯由来已久,影响深远。

(二)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教育备受马克思的推崇,曾提出培养人“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教育理念;恩格斯则十分明确地指出,音乐是一切艺术中的优秀者,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合作。中俄两国把列宁6岁就会弹钢琴、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案例作为两国音乐教育成功的典型实例。

(三)两国音乐课在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重视程度的差异俄罗斯历来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从苏联时期开始,公共音乐欣赏课就已经被纳入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中。相对于我国而言,虽然音乐教育已经被蔡元培重点关注,但由于当时多种原因的存在,他的教育思想在北大没有得到实行。公共音乐欣赏课是从1978年开始才在清华、北大等我国综合性大学开设起来。我国音乐教育比俄罗斯明显发展滞后。2、教育的基础差异俄罗斯音乐课的基础是中学音乐欣赏课,其欣赏课雄厚而坚实。而我国的规定是每周最少一小时中学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并分为两种音乐教育。一种是在普通中学开设的必修课,即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另一种是补充性音乐教育,是指专门为培养音乐人才而开办的音乐学校及音乐夜校等。而我国对中学音乐教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有开不足课时的情况,在高中尤其明显。因此,致使我国音乐教育“先天营养不良”,发展迟缓。3、教学时间长短的差异音乐课在俄罗斯的授课时间一般为两年,最短是一年,最长时可达四年;而我国的音乐课只有一个短暂的学期,这远远达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间上的需求,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对两国的教育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俄音乐教育不同的第二个层面。

(一)中俄音乐教育内容的相同之处

1、解读、感悟、赏析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对所欣赏曲目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与的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解读、感悟和赏析。知道曲目的题材,理解曲目表达的主题,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并了解作品的结构以及写作手法和表达的风格等。2、丰富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课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音乐、乐器的分类,还能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有男声、女声和童声三种。男女声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其演唱形式包括独唱、齐唱、合唱、对唱、重唱、合唱等,演唱方法有民族、美声和通俗等。器乐包括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两大类。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还有拉弦乐器四大类,以及远安民音、鲁南弦索乐、十盘音乐等乐种,更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3、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对学生进行音乐课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掌握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三点:第一,声音性与时间性。音乐来源于生活,拥有丰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需要观众去聆听、欣赏,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再创造艺术。第二,抒情性。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感情为核心特征。亦是说,判断音乐艺术有没有生命特征就是看其的情感表达能力。第三,表演性。真正的声音艺术都不开演唱、演奏等音乐表演形式,声乐如此,器乐亦如此。音乐离开表演就如纸上的乐谱就不是真正的声音艺术。

(二)中俄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之处

1、选用教材不同教学中,教材承载着教学内容,既是中学教师使用的基本教学材料,又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源泉。俄罗斯把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乌萨齐耶娃与施考里亚的《音乐艺术》等教材用于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材内容丰富,专门而规范。而我国高校大多数把《艺术欣赏》中的一些内容,没有固定规范的教学材料,更有的是把教师的讲课提纲和随意便携的讲义材料作为公共音乐欣赏课教材附。2、教学曲目不同中俄两国都选用各自的民族文化经典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课重点素材。例如,俄罗斯的声乐歌曲《孤独的手风琴》(米•伊萨科夫斯基词,鲍•莫克罗乌索夫曲)、《在遥远的地方》(阿•邱尔金作词,格•诺索夫谱曲)、《伏尔加船夫曲》(民歌)等。而中国的声乐作品则有《茉莉花》(民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词、铁源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等。3、欣赏的侧重点不同品评和研究音乐作品是俄国音乐课的重点定位,主要是对音乐的理性欣赏。而聆听、解读和感悟音乐作品是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定位,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感性欣赏。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综合教学 新课程改革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10年有余,伴随着音乐新课程在教学中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实践中都凸现了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综合教学”,体现了学科教学综合的原则。但是,当观摩完一堂堂热闹的公开课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偏离了“以音乐为本”而陷入了音乐课综合的误区?有一次,与同办公室的一位语文教师闲聊时,谈到音乐教材的编排现在都以一个个人文主题来安排,比如有“爱祖国”“欧洲风情”“家乡美”等主题,那位教师歪着脑袋问:这不是思想品德、地理课的内容吗?一句话点出了问题所在。

实际上“以音乐为本”是音乐学科赖以存在的理由之一,但很多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背离了这个原则,使音乐课变成了一堂乏味的历史课、地理课。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以“音乐”为主题,科学地进行综合化理念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学科综合,但是很多年轻教师(包括我)都没有把握好综合的尺度,使得其他学科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大量占据音乐课堂,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对这个现象,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在讲《游击队之歌》时,由于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歌曲的背景,事先就让学生去阅读了一些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结果,在课堂上,当我本想简单介绍时,学生却来了兴致,纷纷开始谈起自己找到的资料。情绪激动时,竟气愤地跳起脚来。这让我有些措手,竟收不了场,导致只剩下只有10几分钟时,才进入欣赏歌曲环节,以至于只是简单地学唱了一下歌曲就下课了。我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历史方向,减少了探究音乐和学唱歌曲的时间,把音乐课演变成了一堂历史课。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体验到的音乐有多少?掌握的知识技能又有多少?这让我有些汗颜。

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并理解音乐,学科综合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在保证音乐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对于其他材料点到即可。在之后的平行课中,我让学生一边欣赏《游击队之歌》一边介绍背景故事,保证了充分学唱歌曲的时间,突出了音乐的“首席地位”。

二、把好音乐之弦,不让游戏、设计过了头

音乐综合的最高境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综合。在教师培训学习时,我曾听过一堂课――二年级《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我的小绵羊呀,你在哪里?”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安排了寻找小绵羊的游戏,而只占用了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学唱歌曲。游戏过程中,虽然反复播放着音乐,教师也竭力鼓动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要唱歌,但得到的效果却甚微,甚至场面多次不受控制。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但整堂课下来有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歌曲。这位教师的想法本意是好的,他试图想用游戏来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但他却忽视了对歌曲的讲解,忽视了“以音乐为本,注重实效”这一重要理念,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对游戏的欲望之强烈,以至于好好的一堂音乐课变成了游戏课。当然,不可否认游戏进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它必须是适度的、可掌控的。

另外,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赶吁归来阿哩哩》时也犯了此类错误,上课时,这位教师精心准备了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异彩缤纷的彝族风情。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唱了《赶吁归来阿哩哩》。可没多长时间,教师还未进一步做指导,就将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拿出了准备好的珠子、羽毛、布料、剪刀、胶水等材料,让每组自己制作彝族姑娘佩带的项链、服饰。学生兴奋极了,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起来,教室里学生讨论着、穿梭着,场面一度失控。过了20几分钟,他们终于完成了作品,可是下课铃声也响了。

这位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内容,介绍了彝族民族风情,激发了学生学唱的兴趣,这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他试图用制作彝族饰品来增添课堂的色彩,这个做法还是有点得不偿失,音乐课似乎变成了手工课,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表演用的道具实在没有必要,此歌曲重点在于抓住彝族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歌曲的意境、理解歌词的内涵等,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使他们学会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享受歌唱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而这位教师的做法却本末倒置了,我认为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好还是以音乐为出发点。

总之,音乐综合教学是对教师能力的极大挑战。教师只有细嚼音乐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探索、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握好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才不会失去“音乐之本”,才能达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7篇

一、讨论=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活动有兴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上,由老师提供讨论的焦点,让学生围绕音乐形象自由展开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形成更清晰、生动、丰满的印象。于是有的老师为了突出合作性探究这一环节,将完全可以直接回答或没必要讨论的问题,刻意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回答,却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些讨论很大一部分是纯粹表面上的,为讨论而讨论,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意义。

对策:精心设计中直击音乐性

音乐教学的合作性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及针对性,有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进行探究、实践。如共同创编小品剧、小歌舞等,时间可定在一周或一个月内完成,以使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可以事先布置搜集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类汇总,有目的地进行讨论取舍。同时在教师的巡回指导下请学生用精练的语言作总结回答。这样既可以避免目的性不强的讨论所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又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学习并积极参与讨论。而在课堂内的讨论则必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讨论中突出主题、深化主题,那种可有可无的讨论则要果断取消。

二、拼盘=学科综合

新课改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科视野,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接受音乐教育。音乐教师纷纷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借鉴现代教学媒体,音乐教学的内容与空间得到大大的扩展,美术、戏剧、电影艺术、书法、语文、历史、地理等都搬进了音乐课堂,这确实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有的音乐教师又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盖的内容越广,所涉及的学科越多,甚至是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教师思路的新颖和教学的水平。

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在音乐课中综合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很多材料,并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学习,这就是所谓教材的整合,它是近几年音乐教师在教材拓展时普遍运用的方法。当前有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把本身没有特殊联系的材料随意地组合起来,有些教师把音乐课上成了类似于地理课、历史课、语文课、美术课等。如有的老师在上《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让学生了解藏族风土人情上:藏族有哪些风俗礼仪,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有多高,藏族服饰有哪些特点等。整堂课类似于地理课、社会课,而让学生感悟、体验与欣赏音乐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样的综合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吗?

对策:综合舍弃中体现音乐性

音乐课应突出音乐性。音乐课程的综合应以音乐文化为主线。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音乐性特点,综合不同材料,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理解、感受、体验音乐服务。同样是介绍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如果让学生边欣赏《我的家在日喀则》,边观看一些的简介图片,或让学生换上藏族的简单服饰,随着《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乐,跟老师学跳几个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动作,或让学生拿着自制的小鼓随音乐的特色节奏敲一敲、唱一唱等,都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三、创编歌词=音乐创新

《音乐课程标准》这样阐述:“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必须有创造性地教学,追求音乐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教师虽然极力地想让自己的教学更具创新精神,想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个性化,但由于缺乏对创新精神深层次的理解,只是很牵强地将最新的音乐理念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由于观念与内容缺乏内在的融合渗透,只是外在的机械重组,所以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单一。

新课改后,许多教师为了突出课标中的创新,往往在教学中设计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环节。特别是受一些优秀课例的影响,许多老师都模仿设计了歌词创编,似乎音乐课中的创新只有创编歌词这一形式,而对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创编却很少问津。这使许多低中年级的学生感觉有困难,有的甚至逐步对音乐丧失信心和兴趣。一堂课下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既没有学会准确演唱歌曲,也没能按老师的要求创编出令人满意的歌词。即使创编出了歌词也显得牵强附会,且在演唱时要么曲不成调,要么以点盖面。

对策:灵活多变中不离音乐性

一位专家说得好:“教师使用教材如同捏橡皮泥,你可以捏成这样,他可以捏成那样。”这就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在一首歌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创编歌词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可以从节奏、力度、速度、合唱等入手进行二度创作。如在教学《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衬词“阿哩哩”加上简单的旋律,别出心裁地将歌曲创编成二声部合唱曲。让学生在初步感受美妙和声的同时提高欣赏能力。在教学《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时,可以从速度、节奏着手,把歌曲的节奏创编成不同节拍进行演唱,从而演绎出跳舞的小星星、运动的小星星、梦中的小星星等不同的形象,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节奏、速度和力度来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

创编成3/4拍演唱跳舞的小星星:

3/4 1—1 | 5—5 | 6—6 | 5— — |……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

或创编成2/4拍演唱运动的小星星:

2/4 1 1 5 5 | 6 6 5 5 |……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 呀

或创编成梦中的小星星进行演唱:

4/4 1—1— | 5—5— | 6—6— | 5— — — | ……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

当然,创新还有其他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意境画上一幅画或给歌曲增添语气词,以帮助理解乐曲、表现乐曲,也可以让学生为歌曲设计一句广告词或表演一个小小的情景剧等。

新课改的实施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进入“高原期”不足畏惧,相信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认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必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8篇

据近两年调查统计,在全国来看,普通高中(不含艺术类高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开课率不足50%,即使开设音乐课大多也只是在高一、高二阶段。音乐教育中课本使用率较低,教学内容都比较随意,大部门以课堂网上下载音频、视频为主、流行歌曲,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停留在教会几首歌曲的阶段。深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缘由,有教师授课方式的缺陷,也有学生本身造成的,还有社会大背景的“熏陶”而导致。

(1)教学方式枯燥、缺乏创新和有效的引导。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审美熏陶现象较为严重。有位教师在上《蓝色多瑙河》时,先介绍音乐家的环境背景,然后讲解圆舞曲的概念,然后分析每一首每一段小圆舞曲的曲式结构,当这位老师用音乐的理论去解剖完它时,也快下课了,学生们一节课下来除了一头雾水瞌睡连天之外,基本没记住什么。这是“重知识技能,轻审美体验”的教学典型。教师的语言满堂灌,即以语言代替音乐在课堂上一字不漏地以阅读的方式灌输给学生,音乐欣赏课则变成了音乐故事课。另外,也有很多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以自己的语言来讲解音乐,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学生。他们上课以标题为起点,用语言来描绘想象中的视觉形象。音乐是艺术殊的一种,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使听者产生想象、联想、表象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并不是肯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达的。它在音响中流动,其艺术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非语义的,这两项艺术特征决定了应以听赏为主教课音乐欣赏。音乐课堂中要让学生用耳朵在各自的聆听中去咀嚼、品评、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独特美感。

(2)当前学生学业压力太过沉重。高考历来都被视为改变学生一生命运的开始,而高中也就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保护对象”。这种“重点保护”的教育结果,就是严重的轻视音乐课在学生中教课的现象。课堂上,经常会有许多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写各种文化课的作业,在音乐课中,老师将自己的,学生们静静地低头自己做自己的作业;互不相干,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是自习课,有没有无所谓,甚至还喜欢上了这种自习的音乐课。

(3)社会大背景的“熏陶”。家长、学校、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认为只要在学校学好文化课、锻炼好身体就足够了,音乐课是无关痛痒的课程,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而已。在高三阶段,音乐课更是浪费时间。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完成我们的音乐教学任务,实现音乐教育所赋予的课程目标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值得我们深思。

(1)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任务是为了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找到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新课标”中提出音乐的关键在于听,听是音乐培养的开始。高中音乐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感性上,而不是放在理性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首要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说明了音乐教学必须从听开始,在听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音乐或戏曲,让学生们先说出对这段音乐或戏曲初步感受,然后再简单讲解音乐理论,之后对比学生们的初步感受是否有出入,找出有出入的原因。又例如,可以播放一段经典音乐,再播放一段流行音乐,让学生们仔细体会其中的差别,之后再讲解差别的原因。总之,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转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上来,并在有限的时间中能在音乐欣赏中有所收获。

(2)与其它课程资源有机结合。音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音乐欣赏上,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学科的联系。可以开展如:听、唱、奏、欣赏、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应成为教师十分重视的方面。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开展音乐游戏,在游戏中插入音乐知识,让学生扮演游戏的主角,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游戏中慢慢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3)转变学生的观念。课堂上可以讲讲国外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艺术修养故事,让学生们明白艺术,尤其是音乐对人的感性、直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艺术修养的提高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通过音乐课程,让学生们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陪伴他们成长、学习的好伙伴。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9篇

据近两年调查统计,在全国来看,普通高中(不含艺术类高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开课率不足50%,即使开设音乐课大多也只是在高一、高二阶段。音乐教育中课本使用率较低,教学内容都比较随意,大部门以课堂网上下载音频、视频为主、流行歌曲,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停留在教会几首歌曲的阶段。深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缘由,有教师授课方式的缺陷,也有学生本身造成的,还有社会大背景的“熏陶”而导致。

(1)教学方式枯燥、缺乏创新和有效的引导。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审美熏陶现象较为严重。有位教师在上《蓝色多瑙河》时,先介绍音乐家的环境背景,然后讲解圆舞曲的概念,然后分析每一首每一段小圆舞曲的曲式结构,当这位老师用音乐的理论去解剖完它时,也快下课了,学生们一节课下来除了一头雾水瞌睡连天之外,基本没记住什么。这是“重知识技能,轻审美体验”的教学典型。教师的语言满堂灌,即以语言代替音乐在课堂上一字不漏地以阅读的方式灌输给学生,音乐欣赏课则变成了音乐故事课。另外,也有很多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以自己的语言来讲解音乐,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学生。他们上课以标题为起点,用语言来描绘想象中的视觉形象。音乐是艺术殊的一种,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使听者产生想象、联想、表象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并不是肯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达的。它在音响中流动,其艺术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非语义的,这两项艺术特征决定了应以听赏为主教课音乐欣赏。音乐课堂中要让学生用耳朵在各自的聆听中去咀嚼、品评、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独特美感。

(2)当前学生学业压力太过沉重。高考历来都被视为改变学生一生命运的开始,而高中也就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保护对象”。这种“重点保护”的教育结果,就是严重的轻视音乐课在学生中教课的现象。课堂上,经常会有许多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写各种文化课的作业,在音乐课中,老师将自己的,学生们静静地低头自己做自己的作业;互不相干,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是自习课,有没有无所谓,甚至还喜欢上了这种自习的音乐课。

(3)社会大背景的“熏陶”。家长、学校、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认为只要在学校学好文化课、锻炼好身体就足够了,音乐课是无关痛痒的课程,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而已。在高三阶段,音乐课更是浪费时间。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完成我们的音乐教学任务,实现音乐教育所赋予的课程目标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值得我们深思。

(1)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任务是为了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找到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新课标”中提出音乐的关键在于听,听是音乐培养的开始。高中音乐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感性上,而不是放在理性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首要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说明了音乐教学必须从听开始,在听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音乐或戏曲,让学生们先说出对这段音乐或戏曲初步感受,然后再简单讲解音乐理论,之后对比学生们的初步感受是否有出入,找出有出入的原因。又例如,可以播放一段经典音乐,再播放一段流行音乐,让学生们仔细体会其中的差别,之后再讲解差别的原因。总之,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转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上来,并在有限的时间中能在音乐欣赏中有所收获。

(2)与其它课程资源有机结合。音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音乐欣赏上,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学科的联系。可以开展如:听、唱、奏、欣赏、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应成为教师十分重视的方面。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开展音乐游戏,在游戏中插入音乐知识,让学生扮演游戏的主角,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游戏中慢慢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3)转变学生的观念。课堂上可以讲讲国外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艺术修养故事,让学生们明白艺术,尤其是音乐对人的感性、直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艺术修养的提高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通过音乐课程,让学生们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陪伴他们成长、学习的好伙伴。

音乐课材料范文第10篇

一、背景介绍

美国音乐课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每个学区都有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基于美国音乐教育协会的大纲并根据各个学区具体情况而设置的。比如我们学区要求6年级的学生能够辨别乐器的种类,能够理解、阅读、演奏并创作含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能够区分各个民族不同的音乐特点等等。这些大纲是音乐老师的指导方向和最终教学目的,而怎么教,用什么材料来教,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却是由每个音乐教师自己来决定的。

学生的多元化让“材”不太可行。首先是种族的多元化,美国人口由来自世界各个民族的人口组成,有些种族可能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区,比如在新墨西哥州有很多来自南美的移民,他们都讲西班牙语;加州的中国人比较多;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生活着很多黑人。这是老师们选材上要格外关注的一点。另外,学生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性格的不同。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2年级音乐课,老师唱的是一首关于战士的儿歌,歌中唱到:一个长腿的战士有一个长腿的妻子,一个短腿的战士有一个短腿的妻子……,学生们都很快乐地跟着歌词又唱又动。下课之后,我跟这位老师要这个歌的资料,她跟我说用这首歌的时候要注意,因为她曾经有个学生的爸爸是个军人,在一次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当他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哭得很伤心。后来这个老师再也没有在这个班里唱过这首歌。美国学校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音乐课更是如此,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材料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材”会给老师们太多的束缚,难以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此外,美国学校音乐课的设置也决定了“材”在实行上不太现实。美国学校在小学阶段(学前班到5年级)的音乐课设置和中国类似,都是综合音乐课,但是从3年级或者4年级开始,合唱课、管乐课和弦乐课与综合音乐课开始并存。到了初中阶段(6年级到8年级),音乐课基本都是这种并存的形式,有的学区甚至会把综合音乐课砍掉而把精力集中在合唱、管乐和弦乐上。高中阶段(9年级到12年级)的综合音乐课就演变成比较专业化的音乐欣赏或者乐理课,以及基础钢琴或者基础吉他等课,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虽然这些都是音乐课,但是因为侧重点不同,很难有一本“材”来满足所有这些学科的要求。美国除了公立学校还有很多的私立教会学校,另外还有一些家庭学校,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系统和教材去适应自己的学生。比如私立教会学校的音乐课会选择与宗教有关的曲目,而这些曲目在一些公立学校是被尽量避免的,因为在公立学校不谈宗教。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也决定了学校音乐课的设置不同,和中国情况类似。在美国,有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没有音乐课或者只有一种形式的音乐课;有些地区经济富裕,音乐课设置上则多样而具体。

二、教材目录及内容

美国学校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不等于没有教材。目前比较流行的综合音乐课教材是麦克格雷希尔出版公司(the McGraw-Hill Companies)的《聚焦音乐》(Spotlight on Music)和《分享音乐》(Share the Music) ,后者较前者要“老”一些。不过两本书作为教材的共同特点是除了按章节编辑以外,目录的编写也非常详细。这两种教材都是从学前班到8年级的综合音乐课教材,每一个年级又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并有配套的CD和音乐欣赏的幻灯片及专门的钢琴伴奏谱。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用书和其他年级有些不同,都是可以放在地上前后翻的大书,因为字体和图片都非常大,所以比较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

美国的教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以我现在用的6年级的《分享音乐》为例来详细介绍一下。首先,从外表上看这本教材即使是学生用书也像一本厚厚的字典,封面是蓝色硬壳,全书用纸质地光滑而结实,总体质量非常好,全书有四百多页并配有非常生动的彩色图片。整套学生用书无论封面还是里面都找不到“6年级”字样,那么如何去区分各年级用书呢?原来在书的书脊上有6个圆点,这些圆点的数量就是用来区分不同年级的。从学前班到8年级,每一本教材的封面颜色都不同,有的老师还会用颜色来区分不同教材。虽然这些教材是按照年级来编写的,但是老师们用起来不会6年级就只局限在使用6年级的教材,7年级只使用7年级的教材。根据实际需求,6年级的音乐课可能会涉及7年级教材里的内容,而7年级的音乐课也可能用6年级的有些教材内容更合适,老师只要学生拿出绿色的书或者蓝色的书就可以避免年级概念的混淆。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前六章是侧重知识点学习的教学章节,另外两章是辅助章节。教材的最后是按不同类别分开的目录和词汇解释以及参与编纂工作的作者简介等。每一章都按照同样的模式排列,即在每一章的开始都有本章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然后是本章的内容,最后是复习和评估。在前六章“正式”章节中,每一章都含有9节大课,每节课后都有本课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介绍,第9节课通常是对本章的复习与评估。以下分章节介绍一下这本教材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制造音乐

这一章主要是音乐入门介绍,同时传播并强调一个重要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制造音乐”,这也是本章的主题。这一章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去开始思考使用的音乐是如何支持这个主题的。在这一章的开始部分是一首题为“我们是音乐制造者”的主题诗,这首诗既可以作为第一课的导入也可以作为本章结束的总结。第一章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章节,因为这其中的9节大课,每一课都是核心课程,学习重点大都集中在基本音乐知识的积累上,比如音高、音长、音色以及音乐符号等,每一课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歌曲和乐曲等,并在每一课的结束都会专门介绍这一课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这就使得这一章能够从整个教材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型课程,当学生完成整个章节的学习后就可以对创作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

第二章:探索音乐

这一章的主题是“探索音乐”。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无限的魅力,通过音乐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这一章介绍了一些重要历史时刻的经典作品,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时代的音乐,并鼓励学生每时每刻都做到最好。书中还插入了惠特尼・休斯顿的歌曲《一瞬间》(One Moment in Time)来点中主题。除了这些,本章还回到巴洛克时期介绍了一首亨利・普赛尔的卡农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把音乐知识点,如全音、半音、演唱的呼吸方法及变化音等介绍给学生们。另外,还通过不同作曲家和不同民族的作品让学生对曲式和大小调概念有所了解,充分体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音乐、体验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第三章:键盘

这一章主要是围绕键盘乐器来介绍相关的音乐知识和简单的弹奏技能的。一开始就通过一首由爵士钢琴演奏家弹奏的歌曲来表达弹奏钢琴时的喜悦并带领学生们进入键盘的世界,认识键盘乐器和它们的音色。钢琴、管风琴和羽管键琴都有相同的键盘,但是每件乐器的音色却不同。本章从区别音色到了解每件乐器的发音,带领学生逐步了解各个民族的键盘乐器以及调式调性和音乐风格等。

第四章:我们的音乐遗产

这一章的主题是美国的音乐遗产。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当人们来到美国居住的时候,自然就把各自的文化和音乐带到了这个国家,因此,美国音乐一直不断地吸收来自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和传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着。《美国交响曲》(America)和约翰・威廉姆斯的一首《欢庆自由》(Liberty Fanfare)的片段开始了本章的音乐之旅。这一章还收录了巴拿马民歌、美国黑人歌曲、美国夏威夷民歌和美国印第安音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收录了一首中国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着重练习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书中对这首歌曲做了简单的背景介绍还设计了相关的律动练习。之后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名叫“鳄鱼舞”的印第安舞蹈,同时配有一张身着传统印第安人服装的舞蹈照片。

第五章:舞台上(百老汇音乐剧)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观看表演始终是人们生活中的娱乐之一。在第五章中,让学生通过唱歌、跳舞、律动、聆听和设计一台节目等活动来亲身体验与舞台表演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还介绍了百老汇音乐剧、歌剧以及一些世界各地影剧院的传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们不但可以体验作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经历,还可以了解一台节目背后涉及的许多其他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好一个观众去欣赏表演。

第六章:从爵士乐到说唱音乐

这一章是这本教材的最后一个教学章节,着重介绍的是美国的流行音乐。以20世纪各个年代为顺序逐一介绍各个年代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相关的音乐家和音乐组合等,以及音乐是如何发展并影响人们的生活的,并且通过追溯各种流行音乐风格的起源,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上一辈人喜欢的那些流行音乐。从爵士乐到说唱音乐其中包括爵士音乐的启蒙、布鲁斯、摇摆乐、布基伍基、摇滚音乐和猫王、重金属音乐、迪斯科、西部乡村音乐、迷笛音乐和美国黑人说唱音乐等,并配有一些经典曲目演唱、演奏的彩色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上面六章的教学章节外,教材还编入了两个辅助章节:“季节与节日音乐”和“音乐图书馆”。这两个章节为音乐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丰富日常的教学。

季节与节日音乐

这一章收录了描写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歌曲和乐曲,还有一些节日歌曲以及爱国主义歌曲等。这些歌曲可以方便音乐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插入一些现实生活的元素来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音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音乐图书馆

音乐图书馆这个章节是针对前面六个教学章节的一个有效的总结和补充,它列举了各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并从合唱选集、欣赏选集、管弦乐介绍、竖笛演奏、吉他演奏、音乐词汇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与补充。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需要参考本章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表格与目录

在整本教材中,我觉得最有用的应该是书最后的一些计划表格和各种目录等。首先是一个表格形式的项目计划,这个计划从音长、音高、设计和文化衔接等角度把各个章节连接在一起,非常清晰。

另一个表格是律动计划,这个计划是从空间、组合形式、运动的、非运动的、时间、质量、联系和舞蹈技能等角度设计的。

以上两个表格把全书各个章节的相关内容一一陈列出来,让音乐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表格之后是关于律动的一些词汇,在有些词汇后面还配有图解,比如四个人的方形队和面对面的两路纵队等。有时候音乐课特别是律动方面和体育课非常相似,建议音乐老师们可以和体育老师交流一下相关词汇。

书的最后是按不同类别编写的三个很有实用价值的目录:“主题目录”、“分类目录”和“音高与节奏目录”。如果你不想按照书的顺序而只想摘录其中一些内容去适应自己的教学计划,那么这几个按不同知识点分类的目录会让你找起来方便很多。

主题目录主要按照这几个方面排列:探索与挑战;变化;合作;差异;梦想与希望;生态与环境;感受与表达;自由与公正;家庭与朋友;趣味;英雄与领袖;历史;幻想;记忆;自然;个人成长;资源与问题解决;故事和寓言;传统;旅行。

分类目录就更加详细,从各个角度把全书的知识点细致地分了89类一一列举,并在每一个具体内容后有对应的页码方便查找。

最后,还有一个音高与节奏的目录,音高部分列举的是含有不同音的曲目,节奏目录列举的是含有各个节奏型的曲目。比如你想教大调音阶,就可以通过音高目录找到含有d o、r e、m i、f a、s o l、l a、s i、d o这些音的曲目。再比如你想教切分节奏,就可以利用节奏目录很快找到含有切分节奏的曲目。这些目录对音乐教师在选择曲目和计划教学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待续)

上一篇:自查材料范文 下一篇:讲课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