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时间:2023-03-01 01:00:52

心理素质拓展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系列心理活动等。很多高校还每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或心理健康节、心理文化节活动等,引入了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团体心理辅导等,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而且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对象定位太狭窄。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恰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上,过于突出了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心理咨询模式。而实际上,这不管是从教育的公平上看,还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特点上看都是不合理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缺乏,如贫困生、女生、非学生干部等。另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别,根据学生性质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3)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地方高校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重视,存在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现象。(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化。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预防性心理教育,如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二是矫治型心理教育,如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事实上,发展性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因为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充分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对于这些不足,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2009年11月份召开的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两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需要转变指导思想,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入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内涵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欧洲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主要为了训练水兵的生存能力,后来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1995年拓展训练经由香港传入大陆,目前福建、上海、广东等地的户外拓展发展极快,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早在几年前都已建立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很多城市已经将此训练的理念灌输到各个行业管理培训体系中。目前这种先进的训练方式主要流行于企业管理及销售团队等,在学校尚未被广泛应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以拓展游戏、拓展项目、预设情景等形式开展,注重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用心体验,真诚感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在心理、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升华。素质拓展训练中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把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传统的知识技能培训所使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是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体力的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将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拓展训练能激发个人潜能,有助于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这种训练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形式。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一)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可以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爱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可以很好地完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运用素质拓展训练促进新生适应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新生需要面临很多的新任务,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目标定位、社会角色定位等,这些都是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需要面对极大的心理挑战。任何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好都会对大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拓展训练注重过程体验,通过游戏项目,让新生参与到团队中来,并从团队的互动中体验到人际沟通、信任、支持、感悟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生之间彼此很快就可以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形成团队。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提高新班集体的凝聚力,改善新班集体的人际氛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素质拓展训练应当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不同的非专业素质。例如,人际关系能力是管理人员的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信、灵活、主动和情绪控制能力等个人特质是客服人员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主创新是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等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与大学生的就业相匹配的非专业素质。

(四)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素质拓展训练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主题内容的训练。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构建一个适合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和人际沟通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统筹协调、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主题训练,以及针对大四学生的面试技巧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C].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成果汇编,2009:4-10.

[2]张明霞,李颖杰.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3):234-235.

[3]唐新华.素质拓展训练在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逆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27):160-162.

[4]陈沛娥.浅议户外素质拓展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J].中南论坛,2009(1):6-7.

[5]钟向阳.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素质训练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6]桑志芹,邓旭阳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7]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文件,2001.3.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2篇

1.2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它取决于在两种不同的编制水平上的决策:一种是概括水平,在这一水平上要做出价值选择;另一种水平是具体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涉及有关课程因素的技术设计和实施问题”。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提出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包含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1.3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教育。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的思想对后期的体验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代表还有皮亚杰、库伯等。皮亚杰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库伯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但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在形式和内涵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延生。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从最初的“团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断的完善并丰富。“团康模式”最初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快乐开心的培训方式。“团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心、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它通过简单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模式”是指通过有挑战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学员体能上的锻炼、精神上的震撼,同时考验学生的应变及团队的协作、组织领导、危机处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学校多半是采用“训练模式”。“认知模式”实质上是指通过项目的体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者启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模式”是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经历了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之后所出现的多元要素构成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思路构建

2.1课程目标设计

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了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以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被定义为目标模式,其经典形式为“泰勒原理”,即通过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的回答,构建课程设计的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蔡斯(RobertS.Zais)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上的课程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层次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预期学习结果”。

2.2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类项目、破冰类项目、激发类项目和升华类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每次课程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组合,以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实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带着期望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对与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堂相对松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时间让同学之间有更多频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让班级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为例,就课程目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从个人层面上,提高新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团队层面上,增强班级同学熟悉度、集体凝聚力、提升团队意识。课程班级规模:30—60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破冰类和基础类的项目,项目的选择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动静结合,训练体会与思考领悟相结合,从身体到心理,从感受到认知,由外而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达到课程目标。

课程考核: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同学记录认识的人的名字,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感受。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 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创新发展

据中国青年报对在校大学生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占咨询总人数的42%;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人数占27%;第三位的是自我认识问题;其他问题占10%左右。据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止和校正。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障碍性咨询则是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实效性。从教育途径来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实际,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着眼,努力创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作为省级精品课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的实践板块,它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扩大化。该训练自2005年起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作为每位高职生必修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两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完成了该训练的一系列建设,实现了心理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确立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格局。

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1.支撑平台――素质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尤其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非常大,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明确的职业规范外,还需特别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或从强化训练中培养。 大多数高校现在的学习、培训活动不少,方法上绝大多数是传统授课式的、灌输式的教育,可以说这样的学习对目前最需要提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来说成效不显著,因此,我院立足于以体验、经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出现令人振奋。

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不断改组与改造的过程。杜威指出爱好活动是人的天性,他批评传统的教育过程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呼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自我体验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为体验,这些体验是要在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中、营造的一定的氛围才能实现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自我教育与体验的场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吸纳杜威的教育观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宣扬用“学生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围绕学生组织一切教育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与体验。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是至关重要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的前提,老师尊重、关心和了解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促进教学互长;用民主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游戏和活动,创造出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同学逐步地开放、敢于表达、积极参与,达到体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

“个体都需要归属和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归属与爱需要视为人的基础需要之一,归属与爱的需要又可为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体渴望从属于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团体成员。如:家人、朋友、同事等的关怀、爱护、理解和认同,是对友情、忠诚、信任、温暖、爱的需要。它包括了个体交友、获得别人的赞同和鼓励、获得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心理需要,它们构成团体中的个体心理基础,对于这种心理需要能否满足,就构成了团体吸引力和团体内聚力的一个基础和条件。

学生需要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带给他们什么体验?学生提出的要求在什么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老师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看法和意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在组队时我们开放地讨论了以上问题,在讨论中共同决定和改进训练的结构和内容,并对他们当时提出的意见给予了肯定和采纳,使得每个人都感受到他们在团体中的作用,激发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需要,不断丰富和修改训练内容,同学们都感到学习对他们有实际意义,他们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接纳自我和别人,改善自我的方法。

有同学在训练结束的总结中写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授课方式多样,实践性强,它包括了我们大学生所遇到和经历的许多问题,并且使我们学会解决的方法,很实用,很有帮助”。这些活动使不少同学们发生了改变:从听别人讲到主动讲自己,从观察到参与,随着他们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逐渐加强,他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同学的参与促进了他们的体验性学习。有同学说“通过学习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怎样和周围的人交往,我以前没有顾及过大家的感受,经常是以自己的想法来想别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和朋友之间可以开诚布公的谈心里的不满,这次训练教会我同感与表达,对我的帮助很大。它让我成长,让我在生活中逐渐成熟,我会逐渐地变成一个善解人意受人欢迎的人,我会开始倾听别人的心事,会尝试理解大家;学会了自我调节和自我肯定,坦然地面对得失,这些在课堂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将让我带着积极的态度来生活。”关注同学的需要是上好心理素质拓展课的基础,正是重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同学才会积极参与和投入,并从中获得进步。

“团队意识、人际关系是可以训练的”。勒温所创立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致力于认识团体的本质,揭示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团体中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团体与其他团体、以及团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团体动力学采用一种借助较自由的团体活动与讨论,使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的训练,即敏感性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受训者提高和改善处理人际知觉与人际交往的技能,以便使参加者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改善生活的质量。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各个成员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充满了力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影响群体结构,同时也在调节个人行为,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

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老师采用游戏、活动结合讲课内容的这种科学有效地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无论学生在生活中多么的平凡,多么地不起眼,可在训练中,都是主角,都有尽情展现的机会,它更真实、更生动地让学生从中感悟,从而在大家共同建设起来的安全而温暖的团体中,逐渐得到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是班都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重视示范和相互影响是观察学习理论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的运用,利用好的示范来鼓励和激发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训练的前期,许多同学以观望的心态来学习。老师把热情开朗、积极参与的同学为示范,启动团队建设的发展,对他们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得不少同学越来越投入,这就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参与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那些平时表达较少的同学从观察同学的行为中学习到相许多的东西,如关注他人,积极争取,突破自我,而且把这些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心理素质和个人的能力。老师常常是同学们观察学习的对象,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以关注老师的言谈举止,以此来评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素质。老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效果和同学的成长。

三、收获与评估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采用观察、作业、记录、心理测量和跟踪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和同学的变化。心理测量主要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16PF)、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自我概念问卷(SCT)、人际信任量表(TTS),以及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并选择其他还未参加训练、条件相近的大学生作为控制组,也进行前后的心理测验。然后通过训练前后的心理测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我们对参加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心理测验分析发现,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及个性特征方面都呈现显著的变化。许多学生在自评报告会上普遍反映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感到生活质量提高了,心情比以前轻松愉快了。一位参加过训练的大二男同学说:“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结束了,这门课带给我的感受却是读大学以来最深的,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是我读大学以来上的最认真、最投入、最开心的课;二是我在这门课中始终感觉是一个参与者、主动者,这与其他课的被动吸收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在这门课中,我头一次感觉训练中所接触的东西和真实的人性以及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如此相近,它让我闻到浓浓的人情味”。另一位大三男同学说:“自己在参加培训之前,正遭受一些挫折打击,心情十分郁闷,做事也没有信心,总害怕与人交往,毫不夸张地讲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可以这么说,是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使我度过难关,我自认为上这门课是在所有人中我的收获最大的。我参与这个训练是真正想改变自己,训练中,我不断的反省自己,不逃避现实,针对自己的毛病,勇敢地接受挑战。”参与过训练的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同学关系出现了接纳、了解、支持、欣赏和帮助,他们在开放自我、改善自我、信任他人的过程中成长。同学们的成长已经达到了正是训练的目的。同学们的变化和收获,给我们极大的信心,也鼓励我们做更仔细的工作和更严密的研究。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2]林孟平著.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M].商务印书馆(香港),1998.

[3]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团体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1(7)

[4]赵小青.团体辅导过程的活动方式.大众心理学,2000(3)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素质拓展

(一)素质拓展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素质拓展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帮助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素质拓展的目的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大学生自我为中心,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很薄弱,这些都会形成他们步入社会的绊脚石。对此,大学开展素质拓展不仅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历练他们心理、身体和品行。通过一系列充满智慧、富具挑战的素质拓展,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潜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从心理学教育讲,心理素质包涵:情感、意志力、信心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各环境中都重视对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它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坚定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如果缺乏合适的途径,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不够,而素质拓展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那么将素质拓展引入高校心理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素质拓展对开阔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加大心理素质培养的受益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中,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素质拓展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品行,提高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行,就能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素质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加其意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实践中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促使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再有,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通过素质拓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心理素,既帮助了大学生完善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又满足了大学生及时充电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渴望与心理需求。

四、素质拓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措施

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和管理技巧的综合训练,通过人格塑造、角色培养、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建立等方面,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将成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的途径。

(一)将素质拓展活动融入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在适应学校环境中都需要一定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接触身边的同学会成为他们融入学校氛围的第一步,通过开展新生的素质拓展,不仅能够让他们彼此加深了解,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还能起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相互信任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有利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将素质拓展融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通过素质拓展丰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让学生从娱乐中,领悟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增强自信,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潜能。

(三)成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

建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有利于构建规模化的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有助于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开展活动。

(四)注重教师队伍培训

为能够通过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这一途径,并长效的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素质培养,教师应该首先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同时,到校外的拓展训练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结合大学生特点,将素质拓展的方法与高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结语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学生;适应能力;内涵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体健康和文化素养等一并构成了考核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健康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有高的智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情商和创新协作能力,不仅可以组织和团结其他人完成工作目标,还要能够独自承受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当前,作为中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一些毕业生往往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成为落伍者。当代大学生想要被社会认可,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无形的意识和精神。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介绍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分析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积极作用。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概述

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内涵

所谓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就是将传统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将体能训练和实践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运动为依托,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既加强体能素质,又在拓展中感悟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非智能因素,成为现代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大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心理素质拓展的内容

历经50多年的发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明确,在实践中被不断更新和完善。根据活动场地的不同,可以将心理素质拓展分为室内拓展项目和室外拓展项目;根据参与训练的活动者关系,可以将心理素质拓展分为个人项目、双人项目、破冰项目、沟通项目和团队协作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参与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促使他们共同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实现对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同,通过联系到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变化,最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的能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主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改变的教学理念,以激发、调整、升华和强化个人和组织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教学,使受训者可以在实际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受训者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学生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

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实践证明,高峰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所谓的高峰体验就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过程,是一种人们在攀登到最高境界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它促使人们不断努力去接近自己人生的顶峰。通过做游戏和集体活动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训练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个人的差异,在一些活动中,有些学生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甚至是精神病症。在这个时候,学校可以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让他们在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的磨砺,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训练后结果的比对,可以明显发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困难中学会如何处理问题,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强烈的高峰体验。

2.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提高协同合作力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了家长的娇惯和纵容,养成了任性、自私等不良的习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进行独立的生活,有很多学生会表现出来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缺乏协同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通过参加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怎样去与别人合作,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意义。拓展训练给一个团队制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参与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分享快乐和辛酸,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使得每一个成员都能敞开心扉,建立其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爱和理解关系,懂得助人为乐的意义所在。

3.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门综合学科体系,它综合了现代教育学、体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等,通过在各种人为设计的特定情境以及依托自然形成的特定环境,巧妙地制造出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可以有效地帮助受训者释放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压力,起到调节心理平衡的作用。同时,在训练中帮助学生实现正确地自我认识,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促使学生可以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其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学会把握时机和灵敏反应;教会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沟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勇气、毅力、责任心和荣誉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素质拓展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能训练,其更注重的是在训练中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自信心、责任心等,教会学生如何去调节自己的状态,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造成大量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在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卫军.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李梅.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卞小华.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理 拓展训练 教学 创新

中国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9-02

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德国哈恩博士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目的是给儿童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场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世界经济发达和教育先进的国家在教育实践中,都设置了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我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日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心理拓展训练的研究已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具有较大的完善发展的空间,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塑造阳光心态,全面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专门设计的训练项目,以“先行后知”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觉察体验、领悟道理,快乐学习。

3.盘活资源,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源与环境, 一方面使学生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积累经验,锻炼师资,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特点

1.教学理念的创新

研究指出,一般课堂讲授式学习的吸收程度为25%,而体验式学习吸收程度高达75%,能更加有效地将资讯传授给学员。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心理体验为手段的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学生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注重实践领悟和切身体会,尊重学生内心的感觉,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先行后知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快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

2.教学内容的创新

融合心理素质训练和拓展训练的特点,运用团体心理训练原理,有针对性的根据项目训练要求设计训练内容;项目内容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重新塑造自我;如自信心训练、情绪调节与控制训练、意志品质训练等。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是领导艺术、管理技巧、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生存训练等。包括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达到相互沟通、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认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联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产生迁移,增强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

3.教学模式创新

以“做中学”、体验式教学为主;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在挑战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通过活动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投入,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拓展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既能使学生在集体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又能在活动中彰显个性风采,心理产生高峰体验,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挑战自我 。

4.教学环境的改变

改变了以课堂为主阵地“满堂灌”说教式的教学环境,强调“感受”学习,而不是单在课堂上听,将室内训练和室外拓展有机结合,既可在室内开展活动,又可在室外拓展基地或活动场地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特别注意强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首先通过破冰使学生放松,产生安全感,开放自我,消除彼此间的隔阂,然后逐步过渡到主题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享受学习的快乐。

3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环境资源,所需场地、器械、设备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操作方便易行,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组织管理问题。心理拓展训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强,需要建立一个拓展训练管理机构,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拓展训练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娱乐游戏,而是让学员从训练活动中得到心智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个人的能力和素养对心理拓展训练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和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的开发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目前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建议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教材,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制定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必须围绕项目主题进行,突出重点,应注重课程的内涵,课程的核心不是在活动本身,而是学生活动中的体验,以及活动后的领悟。在实施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训练效果。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活动而活动。

3.安全问题。拓展训练分室内训练和室外训练,在室外训练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安全意识,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在课程设计时要避免高风险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危险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场地设施要使用一流的专业器材,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向学生详细讲解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教学效果评估。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议根据小组的项目结果和学习态度,采取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实践与创作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使心理拓展训练成绩评定日臻完善。

4结论

心理拓展训练将活动带入课堂,采取模拟现实场景,先行而后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感受,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方法去引导,可以由内而外地让他们认识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帮助学生释放生活学习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强化探索精神,培养进取心,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教育方式和心理治疗中的认知领悟疗法异曲同工,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一种新的动态式的教育模式,是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是高校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5

[2] 赵东平,古令,谢龙,李苏,王学敏,王科术.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5~147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体育; 拓展训练;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34-002

一、拓展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含义

所谓的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场景设置,运用有限的材料或工器具等资源,独立或借助于队友间的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与普通的训练不同,其难度系数更高,需要理论与实践性的密切结合,每个参与拓展训练活动的人不仅使身体和肉体上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而且都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受到相应的教育,从而对其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使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部分,它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主要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组成。而心理素质又都蕴含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事都是家长替着想到了、做到了,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感受困难,解决难题。因此,普通存在着一遇困难便向人求助,或者干脆绕着行走的行为习惯,对解决难题没有信心,存在着心理恐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长期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差,沟通能力、纪律性也比较差,心理承受力也相对薄弱。普遍存在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意志力比较薄弱,情绪也相对不稳,容易受外界的干扰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活动中存在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有所改变,但是传统的体育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受学科体系的影响,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课程和教材内容都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

四、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不足,而拓展训练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无法体现和给予学生的,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引入拓展训练,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能够克服心理惰性,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使之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1.能够使学生战胜恐惧,培养自信心

针对学生的自信心比较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空中断桥”等拓展训练,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空中断桥”训练时,让学生站在高空,从30厘米宽的一块木板跳到另一块木板上,两块木板之间距离大约1.5米。活动中要求学生跳过去后要用同样的方法再跳回来。尽管在这个训练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已经为学生系好了安全绳和安全带,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很难战胜恐惧心理,站在上面迟迟不敢跳。有一个女生,开始怎么都不敢上去,甚至吓得哭起来。为了鼓励她战胜自己,笔者临时改变策略,让她比较信任的一个男生陪她一起上去带着她共同跳跃,返回时让她自己完成。结果,返回时她很轻松地跳了过去。“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这个训练结束后学生的感想颇多,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别人能我也能”、“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不是不能,只是不敢”、“不是能力问题,是心理问题”。

2.能够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针对学生中沟通能力较弱,缺乏协作精神的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在体育活动中恰当地引入拓展训练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比如“信任背摔”。这个项目做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在同伴之间做好充分的沟通,如果没有对同伴的足够信任,要让一个人站在高台上,还要背对着大地向下摔下去,是无法做到的。这个活动项目告诉学生们,有些事情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但是更多的事情是需要有人帮助才能完成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建立起很好的信任关系,应该彼此理解、关爱,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对别人给予帮助。在一个团队中,各个队员之间需要并肩作战,需要团结友爱,更需要信任关怀,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3.能够使学生缓解情绪,增强意志力

针对学生容易急躁,意志力比较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引入“攀岩”、“生死与共”、“穿越电网”等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攀岩”可以是个人项目,也可以是团队项目,这要看规则如何定。而“生死与共”则必须是二人合作项目,“穿越电网”是一个团队的合作项目。这几个都是非常好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项目。而“生死与共”、“穿越电网”又是调节学生情绪,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好项目。

“生死与共”要求两个同伴之间要不离不弃,团结共进。但是,活动中由于同伴的失误而导致自己的所有付出都付诸东流,这时其中一方会有怨言,有怒气,甚至是指责;而另一方则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愧疚,甚至是自责。当然,他们之间还可能发生口角,甚至是灰心绝望。同样的,“穿越电网”则规定所有的人在穿越电网时不可以触网,无论什么时候,一旦有一个人触网,全队的学生就要全部回到原点重新来过。参与此项活动的队伍,人数越多触网的几率越大,重新来过的可能就会增加。有时,会触网的学生恰是最后一个,在大家都觉得胜利在望时突然出现了变故,所有的人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这种希望突然破灭的打击,同样会使队员们感到失望和灰心,甚至想放弃。但是,活动规则要求不允许放弃。因此,他们一定也必须想办法通过沟通,来解决团队的困境。他们在或你失误或我失误的交替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包容和理解,更懂得了在某些时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有多么的重要。活动结束后,他们分享的不再只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分享着他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所有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他们从活动中会体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相互信任和鼓励是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而一味指责、抱怨和愤怒,只能是使事情越来越糟,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更加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事不能过于情绪化,遇到问题一定要彼此鼓励,相互打气,要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消极地去对待,更不应该抱怨、灰心、绝望。

4.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比较差的问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元素的拓展训练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许多体育活动中的拓展训练项目都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元素。比如“盲目障碍”、“跨跃滚筒桥”等。“盲目障碍”项目是表面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要两个人沟通好便可以了。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也有一些技巧:如何提前告之队友前方是什么障碍物,让他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如何精准地描述,让队友很快明白障碍物的大小、高矮、长短等。有的学生甚至还采用了“密语”,通过双方能懂的约定“密语”让队友很快明白需要向“左一大步”还是向“右一小步”,是“向前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是否需要“高抬腿”等。使语言描述非常简单,为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有利的时间。而在“跨跃滚筒桥”活动项目中,要通过几个连续或间断、大或小、或滚动或固定的油筒搭起的桥。只要从这端走到另一端即可。通过体验或观看他人过桥,先确认哪些筒是滚动的,哪些是固定的,滚动时有没有固定的方向,从而总结出哪些地方可以“小憩”,哪些地方只能“蜻蜓点水”;起跑时的速度应该控制在什么程度才合适等等,最后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过桥策略。

五、结束语

拓展训练因为融合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运动学等多学科知识,并且是通过在自然和人工设施中所设计的多种新鲜、巧妙、刺激的项目来进行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传统体育的延伸与补充,尤其是那些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而设置的拓展项目,有着传统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我国高校体育课改革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慧.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洪晓波.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1,27(04)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军医大学学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48-02

引言

军医大学学生是未来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就是当发生突发事件后,能按照上级命令迅速出动,克服气候、地域等不良自然环境,按规定完成救援任务的卫勤力量。因此,军医大学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素质提升主要以心理辅导、心理课程等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探索一种新型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培训的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把拓展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国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拓展训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对其在军医大学学生中的适用性作探讨,推动其在军医大学中的发展,甚至在军事训练中的运用。

一、拓展训练的概念及过程

拓展训练是指以特定心理特征为目标,创设一定的情境,借助多种刺激手段,对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使生理、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能控制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借以提高心理效率和社会功能,增强身心健康[1]。拓展训练来源于体验式培训,由于体验式培训能适应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回归自然的时代需要,已成为提升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

体验式培训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2]。拓展训练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学习模式,通常一次训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热身导入阶段。在训练之初由于学生彼此陌生,所以每次训练前都会安排一些有趣的心理小游戏,使学生很快参与其中,经研究表明当参与一项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有强烈的动机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3]。所以当大家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产生强烈的动机之后,再进行接下来的训练,才能保证训练效果。

(2)团队组建和展示阶段。导入结束后,随机把学生分成几队(每队15人左右),让每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介绍,选队长,起队名等组队任务,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由陌生到熟悉,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冰层”。组队结束后,各队进行团队展示,进一步增强集体凝聚力。

(3)分组训练阶段。这是拓展训练的核心。学生在教练的指导下,亲身去体验完成任务,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是一种挑战。

(4)心理分享阶段。这是拓展训练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回顾总结在训练中的感受,发现自身和整个团队的优点和问题所在,对自己和团队形成崭新的认识。然后带队教练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和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改变原有的认知。

(5)团队竞技阶段。在分享总结之后安排一个团队竞技项目,可以让学生把在前面活动中总结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加以实践,以便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

(6)回顾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做一个全体共同完成的小项目,后由培训师对整个训练进行总体回顾总结,使整个训练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二、军医大学学生主要心理特征

(一)自我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不积极

自我概念的定义是:个人对他自己的看法,即关于自己是什么样一种人的观念。constantino Wilson Horow itz等人(2006)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度与个体的抑郁、自尊、感知的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密切相关[4]。这说明自我概念是否积极,直接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个体主要是通过内化他人对自己评价和反应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军医大学学生以后需要接受如非典、地震等突发性任务,在军事应激环境下,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差,作业强度大、难度大,甚至冒有生命危险,难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过分焦虑、抑郁、恐怖等心理健康问题[5],进而导致消极思想的产生。

(二)缺乏足够的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并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由于现在军医大学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并且曾经高中阶段成绩较为优秀,难免部分学生较为自我。虽然学生们相互认识但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了解和信任,没有完全融入成一个有很强凝聚力的团队,缺乏足够的归属感。

(三)自我效能感下降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管理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的高低主要受成败经验、言语劝导及情绪反应几个方面的影响[6]。军医大学学生将来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较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受诸多方面不可控因素影响,因此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难度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掌控能力相对小,情绪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高于平时工作。这直接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下降,出现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下降,对事、人缺乏信心等人格特征。

(四)解决问题出现偏差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地震,军医大学学生以后将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医疗条件差等困难,完成任务时难免会出现解决问题方法技巧的单一。

三、拓展训练对军医大学学生的适用性

(一)拓展训练注重人文关怀可提升军医大学学生的自我概念

在校学习期间,他们处于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角色期待中,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被他人社会接纳的人,进而形成提升自我概念和行为表现。拓展训练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团结协作的氛围,在训练过程中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提升积极的自我概念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训练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可满足军医大学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提供了队员之间沟通的平台,通过活动增强队员之间的信任感,让其充分体验到集体归属感。另外,随着活动的进行,队员彼此之间默契配合,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队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良好的同伴关系无形中满足了军医大学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三)拓展训练帮助军医大学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和优点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对脑力、体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可以很好地激发队员的斗志,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另外,当大家通过努力、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一刹那,队员们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体验。这无疑可以增强自信。

(四)拓展训练灵活生动的培训方式可提高军医大学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拓展训练的每一个项目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全体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发挥创造性思维,共同研究探讨任务的解决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队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优化人际环境,培养信任感和包容心。

(五)拓展训练精心的活动设计可培养军医大学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拓展训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活动情境,让队员在参与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任务完成后队员通过讨论总结,分享经验,获得多种提高心理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反思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心理特质,再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之中,真正实现了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沉淀品质这样一个心理素质提升模式,从而增强了军医大学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总之,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培训方式、独特的培训内容和显著的培训效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是在军医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却还较少应用。推行拓展训练在军医大学学生中的应用,对军医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甚至对军人的心理训练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尚蕾.拓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军医进修学院,2005.

[2]吴永达.体验式培训:我听!我看!我做!我教[J].人力资源开发,2007,(3):74-761

[3]WALSH V,GOLINS 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M]. Denver CO Colorsado OutwardBound School,1976.

[4]CONSTANTINO M J, Wilson K R, Horow itz L M, etal the direct and stress- buffering effects ofself-organization 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 Joumal of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25(3):333-360.

[5]杨国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特点及其相关因素[J].预防医学杂志,2004,(2):25-29.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 心理素质

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有欲望,没理想;有追求,没目标;有技术,没文化底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单单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思想教育者要不断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素质拓展以其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活动体验―反思―感动―分享―总结应用的新颖流程,通过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达到改善心境、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熔炼团队的目的,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每个社会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的,只是存在的程度和自我调节的方式不同。高职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一是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特别对考试的结果过于担忧而造成的考试焦虑。二是在生活中,因无法适当与人沟通和交流、同学相处间产生的摩擦、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又使得他们产生了人际交往焦虑。三是因担心自己技不如人,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特别是身处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之中,使他们产生了自我意象焦虑。所以焦虑是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1]

2.抑郁。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会因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感到自身心理超负。如情感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生活经济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无力应付而产生抑郁的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因此感到厌恶、痛苦、羞愧、自卑,进而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思维迟缓,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苦闷,毫无幸福快乐可言。如不及时自我调整或管理者积极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

3.嫉妒。

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通常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又在父母的疼爱之中长大,但进入高校以后,遇到来自各地的“高手”,同学的学习、工作、综合能力各方面的出色表现,让其感觉到自己的“失宠”,认为各种各样的活动、鲜花、掌声、荣誉都是为别人而盛开的,便会产生苦闷,继而引发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加以自我调整和控制,将会变得尖酸刻薄、冷漠无情。

4.冷漠。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对大学的期望过高、奋斗目标的落空,一些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冷漠的情绪,对任何事物漠不关心、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愿与他人交往,感情淡薄,胸无大志。

5.孤独。

进入大学以后,多数人(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朋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排解,因而一些学生封闭自己,在行动上被动、退缩。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看到自己的价值,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感到自卑。针对以上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我选择素质拓展中的个人项目、双人合作和团队训练三个项目,就如何有利于调节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心理活动具有调适作用

1.个人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控作用。

个人项目是在特定的场地条件的安排下,学生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通过体验、克服失败的恐惧和逃避的心态,挑战自身的信心、耐力和意志力,不断提升个人的责任心、激发荣誉感、进而达成既定的目标。个人项目具体有如:高空断桥、低空钢索、飞跃障碍、中空绳网、高空独木桥、空中断桥、攀岩等项目。大多具有挑战性、冒险性、难度较高。面对个人项目的种种困难,其定的场地环境使得学生产生了犹豫和紧张害怕的心理情绪。完成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在各个项目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必须经历“犹豫―恐惧―紧张―勇气―成功”的内心历程。整个过程需要独立完成,如何战胜自己,跨跃出坚实的一步,这对于社会经验贫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自我的重新认识,在经历了情绪波动最终感受到高峰体验之后,学生的心智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提高。这对于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体验素质拓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老师的支持,同学的鼓励,使之努力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最终的挑战成功证实自己的同时也坚定了其他同学的信心。借着成功地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帮助学生延伸自我,突破自我局限,建立充分的自信。

2.双人协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整作用。

双人协作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难度较高。在进行体验时,它要求两个学生之间要互相配合,一起努力共同获得成功。双人协作项目可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品质。如空中相依、盲人之旅、生死与共、滔天陷阱等项目。由于活动的过程中只有两个人参加,除了同伴,没有别的同学可以依靠和求助,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你都要对同伴不离不弃,团结共进。在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你非常努力,但是由于同伴的一个失误导致你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学生会感到失望、灰心丧气,甚至指责同伴。但是规则是不会变的,当学生经过失望与愤怒之后,依然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再次开始。另外,出现失误的学生本就心存内疚,甚至自责。感情处在最为敏感的时刻,这时同伴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可能引起他的情绪变化。面对失败的局面,同伴之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然后才能携手共进,共同获得成功。通过双人协作项目的体验之后,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会明白在与他人合作时,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一味指责、抱怨和愤怒,对事情的顺利进行有害而无益,在这种时刻,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灰心、失望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易怒情绪,重新振作,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进退,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团队合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

团队合作项目是以团队之间的合作为主,要求全队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的目的。团队合作项目如孤岛求生、穿越电网、穿越沼泽、盲人方阵、毕业墙等项目。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良好的团队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整个团队能够保持激情和热情,而高涨的团队情绪也必然会使每个队员感到愉悦和自信。团队项目一般看似不难,要顺利完成却需要全队队员的默契配合,同队员之间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团队合作项目的规则一般都制定得较为严格,在项目体验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问题,在面对问题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气不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团队活动,在成功之前,都存在希望突然间破灭的可能,此时这个团队就需要及时调整情绪。队长的领导,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宽容,最终会使得整个团队获得成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整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一个团队经历了一次次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蜕变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与人合作,以大局为重,懂得责任和牺牲,懂得合理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素质拓展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1.学会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素质拓展活动中有的项目设计在草地、小河边、山坡或不平稳的地面上进行,这些对体能的挑战与考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所有的成员必须遵照培训教师的指令和活动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素质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的军训相比较,更突出了其任务性与技巧性,大学生经历这样的体能挑战,能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会潜移默化的运用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曾指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独生子女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又缺乏兄弟姐妹,所以在性格特征上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较差等现象,所以在大学阶段参加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大学生应学会完成团队的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都应当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共同生存。素质拓展训练一系列的项目从非专业素质方面更好地锻炼了学生,这些项目挑战的不仅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团队。

3.提高自信,努力追求自我实现。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大大激发潜能,提高对自身的正向评价,从而有信心去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通过素质拓展各类活动的体验,在培训教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来克服失败的恐惧与逃避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建立充分的自信,改善心境,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素质拓展团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成员在面对问题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孙亚玲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60.

[3]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6-89.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大学生团队与心理训练》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0SJD880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拓展训练 体育教育 心理素质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影响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11JK0454。

研究目的

拓展训练的理论和实践都源于西方,而中国在这两方面相对滞后。就学习理论而言欧美教育界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著作甚丰。培训界诸多人士则根据实践经验设计编撰了很多体验培训教材、教案,探讨的问题也相当丰富。仅Project Adventure 的创办者Karl Rohnke 一人就在培训和经营拓展训练的事业之余,写了16本这方面的专著[1]。目前我国国内虽然关于“高校拓展训练现状”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切入点都是理论支持研究,不够全面系统,没有具体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来体现训练影响的客观程度。国外这方面的资料多数是对拓展训练的历史和发展的内容性介绍,更多的方面也是侧重企业和公司员工的培训。拓展训练在我国发展20余年,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项目进入高校才刚刚起步[3]。本文则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理论,针对地区学校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对各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还进行了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评价与分析,以期对以后其他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对象在训练前后变化的相关性以评价18-22岁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对人性的态度受拓展训练影响的程度及其适用意义。

本文以陕西地区高校在校生参加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教学方式补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宝鸡文理学院18-22岁的各专业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在文理学院范围内提出拓展训练是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补充单元,是否可适时适度地采用,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中的人性态度和人际信任,调整到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状态。

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被试的人际信任分数比较

由表1可见,被试人际信任总分实验前最低49分,最高102分;实验后最低65分,最高110分;实验后的最低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13.3分。T检验结果P

2.实验前后被试的人性态度分数比较

(1)实验前后愤世嫉俗分数的比较

由表2可见,被试愤世嫉俗总分实验前最低-21分,最高24分;实验后最低-30分,最高23分;实验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降低。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降低了7.1分。T检验结果P

(2) 实验前后值得信任分数的比较

实验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6.3分。表3 中T检验结果P

拓展训练有利于人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个体值得信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明确的分工使教练员和队员组成了良好的沟通模式和人际交往关系。为了实现训练中的共同目标,全队能团结一致,遵循集体的理想,相互信任,在训练中发挥各自的潜力,克服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共同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承担失败的痛苦[5]。拓展训练可以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个人计划和行动,建立与人互助的真诚,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宁静平和的心态,强调人际间的互助和合作,提高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

3.拓展训练心理分析

(1) 心理学研究个人态度的改变或不改变的理论,一般采用调和论的观点来解释: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两者调和一致时,态度不会改变;两者失去调和一致时,态度就可能改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丁格(Festinger,1957)根据上述调和论的理念提出了认知失调论[7]。认知失调论的解释,任何时间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9]。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对受训者都有积极的影响且较为明显。在拓展训练的开始阶段,都会进行团队建设,利用心理学中的一致性原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承诺,可以显著提高成员对团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团队熔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前所有被试的愤世嫉俗分数都较高,值得信任分数都较低;实验后愤世嫉俗分数都降低,值得信任分数都提高较大。经过拓展训练,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更冷静客观地评价人性态度从而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

(2)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etal,1990)[6]。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 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如果心理经常承受压力,心理抗御力就常处于备战与迎战的活跃状态,即使触发过度兴奋的局面,也不大容易引起爆炸性的心理灾难,而能缓解由于人生巨变引起的严重危机。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都乐于同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兴趣爱好越相似,交往的机会越多,心理上的距离就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取得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8]。拓展训练打破狭隘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业缘关系,使他们在情感和认识上产生共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实验结果表明,拓展训练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使人际关系得到新的调整和发展,人性态度也得以改善。

结论与建议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 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 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2]。在普通院校,运用情境项目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运用拓展基地,把情境项目、场地项目和高空项目相结合,设计专题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心理冲击,发现问题,给学习与生活中以启发并得到积极运用。拓展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启发式教育心理训练,引导个体在预先设定的情景中获得高成就感,受训者会把从训练中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进而改善人性态度。

陕西省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进行了实践,不论从理论体系、成功的组织经验等方面都有可借鉴的完整的规范的案例,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对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形成了很好的基础,场地、器械也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所以,高校体育很有必要迅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在传统体育课体会不到的锻炼价值和效果,也是对以往体育课程的改进,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李德诚,麦淑华.整全的历奇辅导[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5:21—96.

[2]校园团契飞扬教师组.飞扬人际有蓝天——探索教育的魅力[M].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16—28.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0.

[4]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14.

[6]Shippmann J S,Ash R A, Battista M,et al.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ersonnel Psychology[M].2000.

[7]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9]The OBS Story in Singapore-Commemorating the Opening of Outward Bound Singapore[M].Hong Kong:Education bureaus,2000.

上一篇:领导素质范文 下一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