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1:18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浅谈 心理 辅导

心理辅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下面就心理辅导进行简要阐述。

一、心理辅导重要性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如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交通通讯手段,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促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以前很不同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使许多人感到迷惑、不适应。

1.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经济发展加速也使人口迅猛增长。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导致矛盾的发生。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晋升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多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感。竞争催生冲突,它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使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2.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得以牢固维持。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教育功能转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长,稳定性下降,这其中又伴随着人们多少心理平衡被打破,又要有多少新的心理适应机能要产生?而现实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心理介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教育畸形变化,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这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愈来愈背道而驰。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4.人际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大多依赖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媒,借助于这些先进手段,人的信息半径可延伸到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

5.价值观念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实际生活演变的反应。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的嬗变。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不断变化,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能调剂人们心灵,使人保持心态平衡的人文价值观却在退化。越来越物质化的价值观让人很难再找出舒适、安逸、自在等的心灵休闲。取而代之的就是很多的心里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的出现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社会需要心理和身体都健全的成员来建设她。

二、心理辅导内涵

心理辅导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人性、人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心理辅导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辅导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严重的分歧和对立,都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辅导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

1.心理性

首先,辅导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应付策略欠缺、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当然,许多心理困难与人的生活事件有直接关系,如离婚、诉讼、金钱等。但是心理辅导者关注的是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适应状态,而不是告诉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离婚程序、怎样打官司、怎样赚钱等。

其次,辅导互动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如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分析他行为的意义和有效性,设计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动方式。又如,探讨消极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因果关系,帮助来访者领悟其内在的动机冲突,指导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等等,都限于心理学范畴。

2.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

对于愿意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应该界定为正常人,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从他们主动或愿意接受辅导的举动来看,他们是有理智甚至是很明智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改善、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3.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是辅导产生效果基础,因此在心理辅导中真诚、信赖、尊重是建立和谐、融洽、有效辅导关系的背景和条件,各种技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专业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它不仅限于单纯的心理学学习,也不同于医学学习,其中含有大量的自我体验、接受辅导、实务训练、实践督导等内容,并且心理辅导对人性的悟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它是一向专业性很强的活工作。

三、心理辅导的道德准则

心理辅导是一项对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活动,所以对辅导者专业及道德规范上的要求是很细致也是很严格的。

1.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是辅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专业能力

在实践上,辅导者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如实地向当事人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第二,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3.保密

在辅导和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要袒露大量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诊断和测量产生许多有关来访者的新信息,无论是什么内容,辅导中都应视为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应予以保密。保密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辅导人员须自觉遵守,在需要解密时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馆,1998.

[2]陶?泻?小学生心理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丧亲者在和逝者之间唯有建立了充分安全的“连结”,在其成长过程中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才会带来正常的分离与独立。当面对永久分离时,方能够良好的应对和较好的适应,将已经割断或消失的“连结”重新建立在新的人或事物上。如果这种“连结”未能产生或建立的不够充分,生者可能会害怕探索并形成过度依赖,当遇到分离的时候便会产生较大的困难,如出现害怕、焦虑、罪疚或愤怒等反应。某些丧亲者习惯了与逝者的共生关系,依赖和分离的矛盾感觉变得十分强烈,甚至有可能产生自杀倾向。

也有将丧亡引发的哀伤视作重大的心理社交转移,这种转移不仅可以导致痛苦,也可促进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和调整社会适应的技巧。如果能够主动寻找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或资源,便会重建没有逝者的新身份和新的社会关系,加快哀伤期的度过。

每个人步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日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在哀伤的灰暗中,要寻找曙光是需要时间的,不得焦急。这些在亲友或他人(志愿者、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者等)辅助哀伤过程中是需要万分注意的,而且须以当事者独特的需要为中心进行辅助,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哀伤辅助的一般原则

每个人哀伤的表现与步伐都是独特的,对哀伤的心理咨询工作曾提出“不领导,不随从,只陪伴”的要求,具体的说,按照生者的意愿就是“不要走在我前头,因为我会跟不上;不要走在我后边,因为我不一定能领路;只要走在我身旁,作为我的朋友”。

1.帮助生者认知失落鼓励生者谈论逝者,与生者一同看生活照、拜访墓地及逝者临终时所住的医院病房或存有遗物的地方,皆有助于增加生者对亲人亡故的现实感。

2.帮助生者表达情感如帮助生者宣泄愤怒之情或罪疚之感,协助生者发掘对逝者的正面情感,让生者辨别和放弃一些非理性或无根据的自责。

3.让生者无拘无束地哭泣辅助者不要急于递纸巾或趋前安慰,因为它可能会传递不要哭的信息,生者若敏感地意会出此意会终止悲痛的哭泣,使痛苦的情感不得宣泄。若生者哭得太久太激动,为避免伤害身体或引发潜在疾病(血压、心脏等问题),可采取适当方式帮助生者平复过激的情绪。

4. 帮助生者提高开展新生活的能力和自信一般不要鼓励生者在失丧初期做任何重大改变,如搬家、变卖家产、转换工作、再婚等,因悲伤情绪会暂时削弱一个人正常的判断能力,结果可能延缓或复杂化了正常的哀伤进程。

5. 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由于失丧初期所引发的混乱,丧亲者常会担心自己的感觉和表现是否失常。若能让其了解到这是“自然”和“正常”的反应,将可让生者减少这方面不必要的忧虑。

6. 注意持续的支持丧亲者在某些日子特别需要关怀与支持,如丧礼过后,某些节日假期(结婚周年、生者或逝者的生日、忌日等),特别是丧后第一年,在预计有潜在需求时予以适当的支持与介入。

哀伤辅助

主要是同感和积极的聆听,这两种要素含有通情达理的成分和促进哀伤历程复原的效力。同感是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聆听又是同感表达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

同感也称共情,是帮助者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出发,予以辅助。这样可以让当事人感到被尊重、被了解和被接纳,使得辅助更有成效。同感要向当事人表达和传递,同感的表达和传递是一种亲密的行为,太快太多向当事人传递同感会令对方感到不安。若同感表达得宜,当事人的反应会很正面,如点头或称“正是这样”,或说:“你说得对。”同时,会继续透露更多更深的思绪,更充分的澄清自己的问题处境等。若同感表达失当,当事人可能会转换话题、停止对话、东拉西扯、支吾以对或直接说:“我不是这样的意思。”

积极的聆听既包含当事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思想和行为等言语信息,又包含有面部表情、整体仪容、身体姿势、声音语调和生理反应等非语言信息。聆听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干扰,如外在环境的电话声、其他噪音等,以及辅助者内在的注意分散、正在思考自己的一些事情等。聆听过程中,辅助者要面向当事人,身体微微倾向当事人方向,姿态要端正放松,还要与当事人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这样既可使之感到对他/她的关注与重视,也可减少其焦虑和不安的心情。

哀伤辅助的主要任务

1.承认失落即接受失落的现实,包括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承认死者已去的事实,放下可与逝者重聚的幻想。一般人对失落的事实仅有轻微的扭曲,少数人会严重到妄想程度,如认为死者仍然在世,继续为逝者摆放碗筷等。还有的表现为否定或贬低逝者对自己的重要性,或选择性忘记与逝者有关的事情等。这些都会成为当事人赖以逃避现实的意识或潜意识内容。

2.体会哀痛是指生者须充分体验失落与分离带来的痛苦,辨别和哀悼失落带来的次损失,并寻求适合的表达。还须通过回顾、追忆去再体验与逝者的关系。还有的表现为将逝者理想化,避免接触可能想起逝者的事物,或通过使用药物、酒精来麻痹自己停止思想等非理性应对行为。

3.重新适应即放下与逝者在情感、心理上的依附,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将情绪的活力和个人的内在资源如时间、精力、情感等重新在其他对象或关系中。当然,要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在的新环境会牵扯到生者各方面的调节,如角色转变,丧妻者要父兼母职;生活内容转变,被照顾者的失丧,终结照顾任务转而投向其他工作等。

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凯旋.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6)

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心理辅导 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

[2]钟启泉,崔允?t,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开军.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如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交通通讯手段,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促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以前很不同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使许多人感到迷惑、不适应。

1.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经济发展加速也使人口迅猛增长。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导致矛盾的发生。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晋升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多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感。竞争催生冲突,它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使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2.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得以牢固维持。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教育功能转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长,稳定性下降,这其中又伴随着人们多少心理平衡被打破,又要有多少新的心理适应机能要产生?而现实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心理介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教育畸形变化,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这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愈来愈背道而驰。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4.人际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大多依赖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媒,借助于这些先进手段,人的信息半径可延伸到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

5.价值观念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实际生活演变的反应。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的嬗变。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不断变化,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能调剂人们心灵,使人保持心态平衡的人文价值观却在退化。越来越物质化的价值观让人很难再找出舒适、安逸、自在等的心灵休闲。取而代之的就是很多的心里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的出现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社会需要心理和身体都健全的成员来建设她。

二、心理辅导内涵

心理辅导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人性、人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心理辅导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辅导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严重的分歧和对立,都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辅导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

1.心理性

首先,辅导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应付策略欠缺、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当然,许多心理困难与人的生活事件有直接关系,如离婚、诉讼、金钱等。但是心理辅导者关注的是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适应状态,而不是告诉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离婚程序、怎样打官司、怎样赚钱等。

其次,辅导互动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如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分析他行为的意义和有效性,设计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动方式。又如,探讨消极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因果关系,帮助来访者领悟其内在的动机冲突,指导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等等,都限于心理学范畴。

2.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

对于愿意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应该界定为正常人,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从他们主动或愿意接受辅导的举动来看,他们是有理智甚至是很明智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改善、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3.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是辅导产生效果基础,因此在心理辅导中真诚、信赖、尊重是建立和谐、融洽、有效辅导关系的背景和条件,各种技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专业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它不仅限于单纯的心理学学习,也不同于医学学习,其中含有大量的自我体验、接受辅导、实务训练、实践督导等内容,并且心理辅导对人性的悟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它是一向专业性很强的活工作。

三、心理辅导的道德准则

心理辅导是一项对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活动,所以对辅导者专业及道德规范上的要求是很细致也是很严格的。

1.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是辅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专业能力

在实践上,辅导者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如实地向当事人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第二,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3.保密

在辅导和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要袒露大量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诊断和测量产生许多有关来访者的新信息,无论是什么内容,辅导中都应视为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应予以保密。保密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辅导人员须自觉遵守,在需要解密时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馆,1998.

[2]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连生.教育辅导原则和技术.台北:大一书局,1985.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但是也相随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问题,期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辅导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甚至成了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保健方式。本文就心理辅导进行粗浅的阐述。

心理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校教育;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2-02

目前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有很多的瓶颈和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其实,对于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在中职学校中没有得到重视,在某些普教中,也鲜有针对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可是,各类暴力和恶性事件的频发,却如同警钟一样不停的提醒着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真的是势在必行。要想有效地进行中职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了解职校学生心理特点,哪些需要辅导的心理问题。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害羞怕人,胆怯失望等情绪体验。受社会上普教热的思想影响,中职生被认为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从普教中“淘汰”下来的学生,有过这种经历,他们大部分会认为有能力的学生就去上大学了,而自己能力差所以才上了职校。因此,对自己的能力抱持着不准确的判断。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村,在职校生源当中,他们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学生初次来到城市当中,因为原来生活环境闭塞,所以见识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因此,他们担心自己受到别的同学或是老师的歧视,自己也因为来自于乡村而感到自卑,表现为害羞胆怯,与人接触障碍等。

二、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在职校当中,学生管理老师们最害怕,也是最常处理的就是各类打架事件。有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公然和老师对峙,严重影响课堂纪律。通过这些事件,能体现出部分中职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很差,稍有不如意或是别人稍微“侵犯”自己的利益时,就会雷霆大怒,而很少会容忍,宽容,和大度。

三、厌学情绪高涨

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基础公共课的难度是明显低于普教的,可是即便这样,职校的学习成绩依然不高。分析其中原因,首先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厌学情绪高涨。

四、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悲观

一部分中职学生由于一些过往经历或是社会当中一些消极言论的影响,仿佛失去了热情与活力。他们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好像什么都无所谓。遇到班级集体活动,不会热情参加,也没什么活动能让他们感兴趣。对于周围同学,他们漠不关心,甚至在看到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鲜有帮助。

五、抗压能力差

笔者在一次监考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班级的同学,竟然有大部分都有自残的倾向,甚至有很多女生,他们的胳膊或是用刀子割得一道一道,或是用烟头烫的一个一个的疤。自残是一种转移压力和痛苦以及焦虑的极端方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非常心痛,他们真的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而这也是大部分中职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抗压能力很差。

六、单亲家庭不利影响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而在单亲家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了。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中上课,班级的班风和课堂纪律都很差,笔者调查发现,班级中的60%以上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我们还会遇到这种现象,某个学生可能德智体都很优秀,但是突然之间变得厌学,易怒,表现很差。当我们去调查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的父母刚刚离婚了。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正确心理养成是影响很大的。

七、追求享乐,网瘾严重

如果你去中职学校周边的网吧,你会发现其中大部分的消费群体都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迷恋网吧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学生除了上网没有别的课余活动,甚至有不少学生因为上网而旷课。甚至有学生在网吧里一呆就是好几天,网瘾非常严重。长时间的上网对身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

以上心理问题影响,对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危害很大,因此必须及时解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变的策略。

1、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室

学校管理学生的工作,一般由学生科担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科可以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如果学生科的老师对学生心理不了解的话,那么使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是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因此,为了更彻底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那么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好像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生在遇到困惑或是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及时,以及最科学,最有效地帮助。

2、聘用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一些中职学校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人才,因此对于心理辅导工作不够重视,造成心理辅导工作边缘化。在中职学校当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稍微做的好一些的学校,会送一些老师去参加心理辅导培训班,然后回校承担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因为受过一些专业培训,他们的辅导效果比班主任或者德育老师要稍微好一点,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所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大力扶持心理辅导工作力度

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社会和学校都应当加大扶持的力度。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应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还有几个重点。学习辅导,情感辅导,人生观辅导,就业辅导。并不能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去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应该防范于未然,在学生入校初,做好以上工作,以至于从根本之处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范文第7篇

一、开设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与学科课程不同,它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它不是教师的“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心理辅导课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要上好心理课,学校、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贴近学生,潜心研究。

我们从小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其生理、心理特点,从保护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矫正学生的消极心理,化解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于98年底组织教师编撰了《小学生成功心理辅导教案》,开设了每二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围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适应环境、珍惜时间、团结协作、培植兴趣、自主自立,勇于负责,努力奋斗,敢于竞争,树立自信,追求成功14个板块,分年级按顺序撰写。为了规范心理辅导课,学校分别制订了心理辅导课的达成目标、评价指标及教师考核制度。平时,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切磋,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力求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动活泼之中,于和风细雨之中,于潜移默化这中,于深入浅出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有限,我们要求教师在课上努力采用故事、游戏、表演、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生动的情景中融注健康的心理因素,强化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下面,以一年级《说说我自己》为例,作一引证:(1)上课的背景。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大家互不相识,他们既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被别人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是及时的,也是必须的。(2)上课前的准备。每位小朋友回家向家长要一张自己上幼儿园时的照片,了解一下自己及家庭的情况,为上好《说说我自己》作好准备。(3)具体过程。①教师引导,听录音“我是谁”;②分组活动,说说我自己,让大家了解自己;③互相认识,通过照片投影,猜一猜“他是谁”,使大家不仅认识自己,也认识全班同学。④形成共识――我是独一无二的,要热爱自己,珍惜自己。

二、开展“心育”主题活动。

“心育”活动是指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通过故事、儿歌、小品、相声、歌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升华主题,使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欲强。心理辅导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寓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开展“心育”活动真是实现了心理辅导与活动的完美结合。

开展“心育”活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善于观察,捕捉主题,努力使活动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3)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通讨故事、儿歌、小品、相声、歌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和热烈的讨论,升华主题,达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之目的。例如,五年级的“‘SoNoC’诊所”主题活动就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败自卑心理开展的“心育”活动,活动中再现了惟妙惟肖的心理小品,益智健脑的心理游戏、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又如一泓清澈的湖水,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心灵的沟通,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开展“心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锤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是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进行学科心理渗透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上好每一堂让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课”,是我们的授课理念。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树立新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科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因素的评价。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长期渗透,如学生成功的追求心理、奋斗心理、竞争心理、自信心理的培养;二是随机渗透,即努力挖掘教材内蕴,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及诱导点,做到凡教材中教育因素明显的要突出,隐含的要挖掘,不够的要补充。如,在数学课进行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时,教师选用学生自己每天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例子,还可举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例子,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的一生。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教育他们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效率低的毛病。

四、开辟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服务,矫治和预防学生的一般心理障碍,识别和发现那些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介绍到校外有关心理疾患治疗机构。心理咨询室可以取一个学生喜爱的名词,如“心宛”、“成功加油站”等。

心理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一年级入学新生;美术游戏

一、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因: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1]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

二、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意义

1、小学生的内在需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与逃学问题、问题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步伐,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只要善于选择,勇于开拓、进取,每个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3、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显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是小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

4、心理辅导与德育的重要联系

心理辅导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品德素质在个体素质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个体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品德素质的发展基础。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个人主观条件。[3]

三、小学生美术游戏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主要资料

1、案例身份: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学生。

2、案例起因: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很多学生之间并不认识,个别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甚至不能顺利地通过交流、游戏和其他小同学交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怯懦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倔强心理、嫉妒心理、势利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也不清楚,学生和教师之间都需要彼此了解和认识。而一个新班级的形成,急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荣誉感。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①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②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③不会交往。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④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⑤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3、个案调查:小女生“蒙蒙”被妈妈打扮的十分可爱,十几个小辫子被一个压着一个地梳成两个小“羊角”,比动画片里的美羊羊好看多了,可这个小“美羊羊”每天对上学感到恐惧,有时候宁可被爸爸打也坚持一定要回家。

(二)分析与诊断

1、个人因素:“蒙蒙”从小娇生惯养,倍受父母宠爱,习惯了大人都要听她的话。而且,“蒙蒙”一直在老家上幼儿园,父母为了让她接受较好教育特意安排他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在新的班级里没有一个认识的小朋友,让“蒙蒙”非常不适应。

2、家庭因素:在家里父母习惯溺爱“蒙蒙”,但当“蒙蒙”来到学校不愿上学时,母亲就会纵容,而父亲会打骂。父母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3、学校因素:在第一次学生被家长接走时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纵容了这种行为。因为已经有了先例,对“蒙蒙”的行为规范和教育很难见效,难以改变其脾性。

(三)游戏策略:

1、活动理念: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提高同学们活动的参与性。结合低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我是班级一员,我以班级为荣。

2、活动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撕一撕、贴一贴、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通过使用自己喜欢的媒材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艺术游戏过程中,同学、师生通过介绍我自己、找朋友等形式认识交流、增进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力、动手操作力、语言表达能力。

3、活动准备:教师用具:明信片、树干。

学生用具:彩纸、胶棒、彩笔。

4、活动过程:

制作准备:欣赏名片,了解名片制作方法;教师示范树叶名片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树叶小名片。名片上写有自己的姓名、性别、爱好。教师提示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甚至可以绘图。

游戏准备:制定游戏规则。

找朋友游戏: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按座位次序传递自己的名片。音乐停后找到名片主人,进行“敬个礼”“握握手”成为好朋友的仪式。通过名片了解好朋友的姓名、性别、爱好。

小树叶抱妈妈游戏: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小同学都是班级――这个“大树妈妈”的好孩子――“小树叶”,不管那一片树叶掉了、丢了,大树妈妈都会心疼、流泪。请小同学们把自己的树叶名片紧紧地贴在班级的大树干上。

(四)辅导效果

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在游戏的过程中,“蒙蒙”认识了新朋友,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喜欢看《喜羊羊》的好伙伴。纠正人际交往中的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

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总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解决个例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最后再解决小学生普遍具有的典型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我了解到,要让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既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进步。所以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定需要教师、家长的呵护与关爱,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变化,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9年8月13号

心理辅导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诉前心理辅导;涉诉;心理

本文试图通过对原告心理的特点、不良诉讼的表现及成因等进行探悉,提出进行诉前心理辅导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诉前心理辅导获得一些认识,推动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心理含义及特点

心理是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希望人民法院主持正义,运用国家强制力让相对方(被告)满足自己请求的心理。心理大致由认知、评判、动机、期待、情感五个方面,这五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原告的心理。作为诉讼的第一个环节,原告在此的心理也属于社会心理的一种,其内涵十分丰富,有着混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由于心理是围绕将可能导致诉讼这种特定社会活动进行的,而诉讼的高度社会性和激烈对抗性使得心理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社会心理的一些特点:

(一)心理的争利性

根据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理论,在社会活动中,人都是利己的,这种利己心理表现为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即争利性。是原告与相对方利益冲突达到私下里无法协调的程度,才诉诸于法律,原告在心理上的争利性成了无可掩饰的特点。

(二)心理的外显性

基于法律对有着相应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原告,在向人民法院递交诉状阐明请求的同时,还提供了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以期在法院能成功立案,通过审判实现自己的主张。在这一过程中,原告也想通过言辞向立案法官进行意思交流,原告此时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取向,一般会跃然于诉状或与法官的交流之中。所以,原告在时有着比其他任何社会活动更为突出的心理外显性。

(三)心理的可塑性

原告,由于求助于法律同时必然威慑于法律,自制力一般能够得到强化,个性心理和极端倾向受到削弱和矫正。在特殊的法院环境下,立案法官可以通过交流来引导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在这一进程中,原告的心理趋向理智,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

二、不良心理表现、特点及成因

(一)不良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一切民事纠纷都有它的社会心理上成因,每一类纠纷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这些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对人的,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原告的心理是符合法律的价值取向,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矛盾纷争的,然而,有些原告的心理却偏离法律赋予其诉权的目的,甚至相背离。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斗气(面子诉讼)。是指人因经济纠纷或人身权受到伤害而感觉名誉受损,因此提起的以恢复名誉,满足自尊为主要内容的诉讼。人提讼,较少考虑经济因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诉讼惩罚相对人,以获得自尊的满足。其心理特点是:人诉讼请求和损害后果相脱节、具有极端化心理倾向。

2. 策略。是指人并不诉求于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是把法律看作一种工具,把审判看成是一种办法,希望借助法院的权威性来寻求其他的解决方式。其心理特点:者诉求的合理性、显在的对抗性和隐藏的妥协性。

3. 假意。是指人要求与其真实目的表面上相分离的。即是说,者提起的诉讼请求并不是其追求的目的,而是者目的的基石,希望通过这一诉讼从而引起另一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假意特点是:诉讼要求简单、诉讼纠纷易解决和真实目的的隐蔽性。

4. 欺诈。是者在捏造事实和伪造证据的基础上提起的诉讼,其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有利证据和借助诉讼技能,通过满足其诉讼请求而侵犯他人利益,达到自己的某种不法目的。这是最典型恶意诉讼。这种诉讼的特点是:者证据充足、案件真实难以查明和者具有妥协性。

5. 骚扰。是指人在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基础上向被告提讼,以求给被告造成诉讼烦累或带来名誉上的损伤的诉讼。其心理特点是:人不以胜诉为目的、不积极追求诉讼的效率。

(二)不良心理的产生原因

分析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不外有两种:

1. 外部原因。(1)社会背景对人不良诉讼心理的影响。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人的心态无可避免地要被打上社会的烙印。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社会秩序混乱,利益冲突加剧。这些社会性的问题必然会反映到每个人的身上,当事人的诉讼心理概莫能外。特别是欺诈中这种心态更为典型。(2)社会风气对人不良诉讼心理的影响。当前的某些社会风气对人不良的心理的产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人提讼,必然是想通过诉讼获得某种补偿或收益。但诉讼需要一定的成本,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却误导当事人进行非理性的投入,使这种成本畸增。实践证明,大部分案件原告因为纠纷,经济上比较紧张,这种无力承担的铺张,往往使本来空匮的经济条件变得更加困难。面子诉讼中这种心态较为明显。(3)诉讼人的影响。原告在前一般要咨询律师并聘请为人,作为案件的诉讼人,律师心理活动和人委托心理和诉讼目的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的律师利用其对我国司法制度、审判机制、法官的司法水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于逐利的目的会千方百计地迎合原告的心理,其逐利心理已经严重影响了律师制度设立的初衷。这在上述不良中均有例证。

2. 内部原因。原告自身的观念也可能导致不良诉讼。观念本身就是心理的一个构成部分,几乎当事人的任何观念都可以视为诉讼心理的构成。几千年礼治的封建社会既留下了厌讼的诉讼心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然正义的追求,这种心理反映到诉讼中来,就是“清官情结”。按照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总是把他人的失败归结于其自身品质的缺陷,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环境或他人的影响”。当事人往往会把败诉的原因归结于法官身上,再加上清官情结,当事人不断上访、申诉。

三、诉前心理辅导的现实意义

当事人的诉讼心理是各种心理因素的集大成者,它的一个组成要素都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原告的心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如何让原告在时排除各种干扰,按照法律设定的目标进入诉讼,进行诉前心理辅导,已成为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

(一)弥补当事人诉讼知识、技巧缺乏和法律服务不足的需要

诉讼难、执行难一直是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究其原因,除法官人为拖延情况外,一个方面是司法的程序要求高、完成诉讼程序时间长、执行兑现率较低;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作为诉讼一方的当事人原告对如何进行诉讼和执行不够明白、不够了解,诉讼技巧更是缺乏,有的人因而视诉讼和执行为畏途,不由发出诉讼难、执行难的感叹。

(二)人民法院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因此,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时告知原告诉讼程序事项、诉讼权利义务,指导原告正确进行诉讼是人民法院法定职责。

(三)保障诉讼结果之实质公正

确保司法的公平正义,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从机制上促进真实的有效发现,帮助法官形成合理的裁判意志,从而作出合法妥当的裁判。毫无疑问,法官适度而有力的诉前辅导,将是保障诉讼在实质上公正的重要基础。如果法官在诉前对原告不加以心理的辅导,在诉讼中的引导又不足,完全放任当事人自行展示其诉讼攻防策略和技巧,诉讼势必将演变为纠缠枝节的无谓争吵,而且可能会出现应胜诉者不能胜诉,本应败诉者却赢得了官司的可悲结局,不仅与国家设立民事诉讼的目标相违背,而且也是对公正、公平审判目标的讽刺。

(四)“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新要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以维护法律权威为己任的法院正逐步摆脱国家暴力机器的简单定位,实现向担任社会纠纷解决中心的职能转变。在保证公正司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软性司法手段正被运用到诉讼程序中。相较于刚性司法而言,软性司法手段则是“侧重于司法作为一种社会信息和社会刺激符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发生作用和影响,内化进人们的主观需要之中而对人们的行为所进行的控制”。诉前心理辅导正是这样一种“在纠纷解决中努力做到护民、便民、利民”的软性司法手段。

法律和情理是相通的,法律的空隙靠情理来弥补,法律的运用靠情理来填补,法官应当在坚持法律的前提下,努力去适应当事人的角色,尝试从当事人心态去考虑,一起和当事人产生共鸣。让当事人真正感觉到,法官真正是公正的,是为民服务的。因此,进行诉前心理辅导,加强情感沟通,正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范文第10篇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下寝走访新生

活动从新生军训开始,持续三天。在活动过程中,成员能够做到微笑致意,予以新生关怀,并对保险学院做了正面宣传和引导,新生们也提除了自己的疑问,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融洽,新生不仅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减轻了不少,并对院心理辅导团和心理咨询室有了初步的概念和认识。

二、纳新工作

2010年9月20日至9月28日,我们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纳新工作。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为迎接新成员做了精心的组织和认真的准备,为本次纳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大家都兢兢业业,团结一心,成功的完成了本次纳新工作。我们相信,有了他们这批新血液的输入,我们辅导团会更上一层楼。

三、班级团体辅导

为帮助新生尽快相互认识,建立班级的信任和友谊,在曾老师、林老师的分配下,展开2010年全院新生团体辅导工作。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我们达到了既定目标。当然,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譬如,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全面,事前准备不够完善,但相信有了这次经验,我们以后的工作会更加好。

四、户外心理素质拓展

团体辅导的有序进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应曾老师的委托和各大组织大邀请,一一对院文明督察队、公寓自治委进行户外素质拓展。此次拓展相比之前的辅导,由班级到院级组织,由室内转到户外,整个过程似游戏的形式进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组织,及团队的实力,为今后大型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心理沙龙

由大一成员自行组织的心理沙龙活动在11月初面向全院举行。本次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大一伙伴的积极性、组织能力。游戏丰富精彩,给三系一院的同学们拓开了一个很好的友谊交流平台。

六、辅导团与各系心理健康部的联谊

活动达到了预期的和各系心理健康部伙伴们的认知、交流目的,为辅导团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创建团队文化

在曾老师的倡导下,我们有了自己的团队文化,于每次例会前展示,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团内部的团结合作,整个团从此凝成了一股绳,有了基本的统一。

八、公文培训

在辅导团内部,由大二带领,定期进行团内学习小课堂,丰富了伙伴们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及工作效率。

九、心理讲座培训

由曾老师带领、召集辅导团成员以及各班心理委员于每周四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心理学的兴趣,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在看清自己的同时学着提升自己,为以后自己能力的提高做了很好的发觉。

上一篇:物流工程范文 下一篇:精神分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