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范文

时间:2023-03-19 05:33:13

精神分裂范文第1篇

星巴克在自己的咖啡店里扩充除了咖啡之外的其他饮品的确是聪明之举,第一可以强化“第三空间”的定位,第二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意概率,所以我们从星巴克的第三次换标之中清晰地知道星巴克的战略目的。我们认为星巴克换标之举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现在,星巴克显然并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英明决断,而是又画蛇添足地开始售卖了速溶咖啡VIA,据说还卖得不错,长期以来“黑猫白猫理论”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仍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搞钱嘛,用得着那么认真吗?只要真金白银捞到手里,就算成功。

如果说这是大多数缺乏理性的国内企业的观点,无可厚非,我也无需来说长道短,但想想一向具有理想主义风格的小资星巴克这么做,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最起码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星巴克的进步,而是堕落。堕落得只顾“搞钱”了。

VIA所锁定的对手

我们看看星巴克的VIA是怎么干的,从国外的推广范例来看,VIA并不是针对雀巢的速溶咖啡展开对速溶咖啡210亿市场大饼的分割,我们看到的是VIA跟自己现磨咖啡的品质对比,VIA一再强调,冲泡后跟自己的现磨咖啡几乎没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VIA价值的参考对象是专业的咖啡,从认知理论来说,VIA的对手决定了其档次,如果VIA的对手是雀巢的速溶咖啡,那么VIA就是一个消费者所认定的“速溶咖啡”(低端咖啡)。但显然星巴克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做拉低了星巴克的身段,在这方面星巴克仍然是很慎重的,所以星巴克选择了跟自己现磨咖啡对比,这样VIA的身价才不会丢格,才可以卖出普通速溶咖啡的好几倍价钱,整个星巴克品牌也不至于沦落。

VIA的生意来源

这样思考原本没有错,可是星巴克过分得意于赚到的钱,而忽视了VIA的生意来源,VIA锁定了自己的现磨咖啡为参照,那么到底是哪群人买VIA呢?我想一定是关注咖啡品质超过关注方便性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一定是星巴克原来的消费者较多,而不会是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因为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一定是把方便性以及价钱作为首要关注目标。说得明白点,VIA赚的这点钱仍然是赚星巴克的老顾客的钱,而非雀巢速溶咖啡的老顾客。所以雀巢速溶咖啡根本不用担心210亿的大饼会被星巴克分去一部分。星巴克赚的仍然只是自己长久积攒下来的那点阴德。说得更明白点,VIA是个“啃老族”,吃的是星巴克品牌的老本。VIA现在的盈利只是提前预支了星巴克的品牌储蓄。

不要忘了星巴克品牌常年积累的那些“打包客”,这些对星巴克的咖啡有依赖的人才是星巴克的20%的核心顾客,是他们的忠实造就了星巴克80%的盈利,VIA的广告诉求,最可能打动的是他们。这些“打包客”如果时间充裕一定会在星巴克咖啡店里徜徉的,如果时间不够,他们才会采取“打包”来解决问题,这样VIA的主要生意机会就成了截取打包现磨咖啡。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VIA的价位,也刚好是星巴克现磨咖啡减去座位费的价格,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是经过星巴克精确计算好的,还是误打误撞上的,VIA卖的不是星巴克的速溶咖啡,而是现磨咖啡的打包外卖机会。

星巴克一方面在它的店里普及推广其他饮品,弱化咖啡的概念,另一方面创造了VIA,方便他的核心顾客离开星巴克咖啡店,回到办公室或者家里冲泡星巴克的速溶咖啡。

如果我们看星巴克的单一行为,都容易理解,而这两个举动加在一起,的确让人费解,但既然两个举动放在了一起,就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当我们把两个举动放在一起来考虑的时候,这个结果让我们吓了一跳,那就是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里,其所吸引的是“非咖啡”人群;而VIA所倡导的举动却是鼓励星巴克的“主力咖啡”人群离开“第三空间”,方便回到办公室或家里喝咖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拉客”,一个“清场”,第三空间在拉进“新欢”,清退“旧爱”,而VIA就是打发“旧爱”的“安慰品”。

如果星巴克不是这个目的,那它在同一时段的两个举动又作何解释呢?

或者在未来,我们看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咖啡的香味越来越淡(并不意味着现磨咖啡消失,而是比重越来越小),它仅仅是个纯粹的空间,成了一个与仙踪林、绿茵阁一样什么都卖的餐饮机构(为了高铺租什么都得干);而钟情于弥漫着咖啡香味的老顾客只能冲泡VIA在办公室或者家中遥想当年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星巴克也不失为一种“妥善之举”,毕竟“新欢”和“旧爱”都给了妥善安排。

品牌“精神分裂”

可问题是,星巴克在这种“新欢”与“旧爱”的交接中,已经彻底被搞得“精神分裂”,这种“精神分裂”从星巴克一出世就有遗传隐患,就是星巴克的核心定位,我们知道有关星巴克的关键字是由“空间”和“咖啡”组成的,“现磨咖啡”与“第三空间”是水融的。无论你是从“现磨咖啡”端口进入还是从“第三空间”端口进入星巴克,你都不会感到别扭。

可是现实的铺租和其他经营成本的增高,压力逼增,要拆散“空间”与“咖啡”这对基因组合,小资氛围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从“空间”的容量来看不及仙踪林、绿茵阁之类能涵盖更多生意机会;从“咖啡”角度来看,连麦当劳都利用“垃圾时段”来卖咖啡。他们都在“肢解”星巴克的生意,所以星巴克在这多重压力下,唯有采取“分身术”来获取更多的赢面,星巴克从“分身术”里或许能获取更多生意,可是从品牌的角度看,却是精神分裂的。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空间”,而VIA的存在却是在强化“咖啡”的信号,这对于“空间”来说就是一种混淆。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咖啡”,而星巴克的此次换标分明强化的是“空间”,对于以现磨咖啡+VIA速溶咖啡为识别核心的消费者来说,星巴克的“空间”完全成了累赘。

无论是星巴克的空间“新欢”,还是咖啡“旧爱”,他们在看星巴克时一定带着疑惑,一定觉得星巴克是精神分裂的。最起码在现有阶段是“精神分裂”的。不要说他们,即便是我们这些多数旁观者,也感觉到奇怪,我们不但读不懂星巴克的套路,也无法判定星巴克代表什么,而一个“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如果是这样,下一步星巴克会怎样呢?它极有可能用星巴克去代表“空间”,用VIA去代表“咖啡”,用两个品牌来经营,这样就比较清晰了,可是“空间”内还卖不卖咖啡,空间内的咖啡是以谁来命名?又将会滋生新的混乱。

精神分裂范文第2篇

2016年10月26日扬子晚报,《医生深夜家中被捅死 邻居杀人疑似精神病》。

2016年10月26日,大众网记者从日照市中级法院开庭公告中获悉,备受关注的“日照女教师擀面杖打死学生”一案将于27日开庭审理。根据日照警方此前公布的信息,50岁的嫌疑人李某兰被鉴定为“复发性抑郁症,案发时伴有精神病症状”。

2016年7月5日,北京公交站杀人嫌犯被指有精神病,曾称“被国保跟踪”……

精神病患者的新闻报道远不止这些,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特殊群体――精神病患者。

一问:精神病患者犯罪,要负刑事责任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患者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犯罪的精神病患者,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问: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往往较为缓慢,临床上可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该组疾病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可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而部分患者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

三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情况如何?

2016年8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病学》披露: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 ~8.4‰,每年的新发病率,即年发病率为0.22‰。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发病,最常见于15~45岁,成年人口的终身患病率是1%左右,估算我国目前有700万~8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占精神残疾人数的70%,是导致精神残疾最主要的疾病。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遭受躯体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概率也高于常人,平均寿命缩短8~16年。

四问: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F20.9):

症状标准 在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情况下,至少应该符合以下各项症状群第1、2、3项中的一项,或第4、5、6项中的两项,并持续1个月以上:

1.思维化声、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取、思维被播散、被害妄想;

2.被控制妄想、影响妄想或被动妄想,或其他形式的怪异妄想;

3.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幻听或持续数周、数月以至于更长时间的其他形式的言语性幻听;

4.除以上所列举的具有特征性的妄想以外,存在任何其他形式的妄想,并伴有任何形式的幻觉;

5.情感反应不协调、情感淡漠、言语缺乏;

6.思维散漫、思维破裂。

排除标准 若同时存在明显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假如不能够证实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先于情感症状出现,不能作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如果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出现在躯体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诊断应参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五问: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

历史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受到监禁、束缚,20世纪30年代起采用的电痉挛、胰岛素昏迷治疗,才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接触到科学、人道的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氯丙嗪引入精神科临床治疗,此后数十年又有多种抗精神病药被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大为改观。

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分为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大类。

1.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经典药物或神经阻滞剂,该类药物使用历史较长。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啶醇、舒必利、泰尔登等。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近年来问世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平衡阻滞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与D2受体(多巴胺的一种亚型),起到治疗作用,不但对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有效,对情感平淡、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及阿立哌唑等。

电痉挛治疗 电痉挛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特别是出现冲动伤人、木僵或亚木僵、拒食、出走、精神分裂症疾病过程中或病后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等适合进行电痉挛治疗。此外,有学者观察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电痉挛治疗,可以缩短对患者阳性症状的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期,对患者尽快出院和康复有利。

心理治疗 病情缓解或稳定期,除了配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心理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自知力、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也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患者与社会接触。

行为治疗 有助于纠正患者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家庭治疗 使家庭成员发现存在已久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简化交流方式。

(作者每周四下午有特需门诊)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症状解读

1.思维化声 患者思考时将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2.思维插入 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脑中的。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两种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

3.思维被夺取 指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了,被外界偷走,并常常有思维中断现象。如患者称:“特殊部门用一种高科技手段把我脑子中的思想都抽走了,脑子不舒服,想不出问题。他们在考验我,拿我做试验。”

4.思维被播散 指患者觉察到自己的思想还未往外表达或不想表达出来,就已被许多人知道,尽管患者说不清自己的思想如何被别人探知,但确信已经人尽皆知。好似新闻被广播,所以思维被播散也称为思维被广播。如患者在回答医生问题时称:“你们不要装了,其实你们都已经让知道了,还要故意问我。我的想法还没讲出来就已经通过电视、广播全世界都知道了,你还不知道?”

5.被害妄想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他吃的饭菜中有毒,家中的饮用水也有毒,使他腹泻,邻居故意要害他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范文第3篇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精神障碍带给人的痛苦更加深重。”全球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约为3.8‰~8.4‰,终生患病率高达13‰。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教授说,若按2014年末总人口13.68亿推算,中国内地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有1780万。

请看国外权威医学科普网站对于精神分裂症的

解说。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未得到照护的话难以生存。大约有1%的美国人罹患此病。罹患此病的人可能会无端听到许多声音,看见某些想象的景象,或者相信其他人正控制自己的思想。这些感觉会使人害怕,导致不稳定的行为。精神分裂症虽然无法治愈,但治疗通常可以控制某些最严重的症状。精神分裂症与另一种精神疾病――多重人格障碍―不一样。 精神分裂症有哪些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有如下症状:

幻觉―听到或看到想象中的事物;

妄想―疯狂的错误信念;

偏执狂―害怕别人正在密谋反对你。

精神分裂症的某些迹象,如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享受感和退出社交活动等,可以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

相似。 精神分裂症如何影响患者的思想?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很难梳理他们的想法或作出逻辑判断。他们可能会感觉思绪像是跳动的弹力球,从一个不相关的想法跳跃到另一个想法。他们有时会有一种“思想被剥夺”的感觉,即思绪从他们的头脑中飞走了;有时又有一种“思想阻塞”感,好像思维流动突然被打断了一般。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患者可能在说话,但话语毫无意义,或者说的是编造出来的话。他们可能会激动,也可能毫无表情。许多患者难以保持自身或自己家的清洁。患者会有一些重复的行为,比如来回走动。尽管有种种传言,但患者以暴力侵害他人的风险很小。 哪些人易患精神分裂症?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此病。在男女之间以及各族群之间,其发病率通常相似。其症状通常始于16岁到30岁之间,男性比女性发病要早。精神分裂症很少在儿童期或45岁以后开始发作。其家族成员曾罹患精神分裂症或有其他精神障碍的人,可能更容易罹患本病。 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科学家尚未弄清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个人的基因、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都有可能诱发本病。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的假说包括:大脑工作的活跃程度和特定区域;某些大脑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含量有问题。患者与正常人可能存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异,也可能由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丧失,导致大量流体填充大脑空腔。 医生如何诊断精神分裂症?

没有哪种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精神分裂症,所以医生通常根据个人的病史和症状来诊断。医生将首先排除其他疾病原因。在青少年时期,家族病史和他们的某些行为相结合,可以帮助预测精神分裂症的苗头。这些行为包括退出社交团体和表达不寻常的怀疑情绪,但这并不足以作出明确的诊断。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某些处方药物能减少患者异常思维、幻觉、妄想等症状。有些人服药后会产生不良反应,包括震颤和体重迅速增加。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也可能干扰其他药物或补充剂发挥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必需手段。 其他治疗方法的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他们的异常行为和思想,并改善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实施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检验他们的思想实际情况和更好地控制症状。其他形式的治疗,目的都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照料技能以及与他人沟通和改善关系的技能。 回归社会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计划就是教他们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管理金钱、购物,进而找到工作并持续工作。当有人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并得到语言治疗等时,这些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持续关心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会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不了解他们自己的病情而放弃药物治疗。这会引发症状复发的严重风险,并有可能因为脱离现实环境而导致精神分裂症发作。定期进行咨询可以帮助患者坚持治疗,避免复发或免于住院治疗。 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通常很难找到工作或保持工作职位。这种情况的发生,部分原因是这种疾病会影响思维、注意力集中度和人际交流。但这也源于一个事实,即许多人的发病症状始于青年期,而此时他们刚刚开始其职业生涯。职业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实用的工作技能。 当你所爱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症……

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保持亲密关系殊为不易。他们的异常想法和行为很可能会令朋友、同事和家人走开。进行治疗可以有所帮助。治疗的某种形式就是帮助他们形成和培育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你可能想要加入一个支持小组或获得咨询服务,这样你就能够得到支援,并了解其他患者经历过的更多事情。 酒精和很危险

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其他人更容易滥用酒精或非法药物。某些物质,包括大麻和可卡因等,可能使症状加重。滥用药物也会干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建议采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设计的纠正药物滥用的方案。 妊娠之前的探讨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妇女在怀孕前应与医生讨论,以确保她们服用的药物在怀孕期间是安全的。关于妊娠期精神分裂症药物安全性的研究正在持续进行。但是,尽管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和出生缺陷或严重妊娠并发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联系,但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先和你的医生讨论一下。 亲人的重要作用

说服精神分裂症患者寻求帮助是很难的。通常的情况是,由于精神分裂症发作导致住院,才开始正规治疗。一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家庭成员可以做以下这些事情,以帮助患者,防止复发:

鼓励患者继续服药;

陪同患者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始终如一地支持和尊重患者。 学习更多有关知识

精神分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死因; 非正常死亡

大兴区约有人口67万,精神病人3259例,总患病率4.86‰,精神分裂症1730例,精神分裂症患病率2.58‰。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124例,平均年死亡率14.00‰。为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及影响因素,寻找预防措施,本文对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大兴区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登记。

1.2 方法 (1)数据计算由SPSS11.5统计软件包完成。(2)死亡原因分为心脑血管疾病、其他躯体疾病、意外、自杀、不详等。意外指车祸、溺水、服药过量等,非正常死亡为意外、自杀。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神分裂症病人1998~2003年死亡率 见表1。

表1 12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1998~2003年死亡率 (略)

除2003年的死亡率与普通人群死亡率(约6‰)基本一致外,1998~2002年的各年度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将6年的死亡率作算术平均计算得出平均死亡率为14.00‰,是普通人群死亡率的2.33倍。表1还显示,6年间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2.2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及顺位 见表2。

表2 12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死因顺位(略)

表2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居第一位(51.61%),非正常死亡占第二位(27.42%)。

2.3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分布 见表3。

表3 124例精神分裂症不同死因在各年度的死亡率 (略)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3年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下降较为明显,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不明显。

3 讨论

本资料调查的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率(14.00‰)远高于近年来本地区普通人群的死亡率(约6‰)。将表3作算术平均计算,精神分裂症自杀死亡率为1.45‰,意外死亡率2.41‰,分别为本地区同期普通人群(自杀死亡率0.07‰,意外死亡率0.45‰)的20.7倍与5.4倍。分析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非正常死亡远高于普通人群;二是躯体疾病往往被精神症状掩盖,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率居高。

从表1看到,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表3死因分析后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他躯体疾病、意外、自杀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死亡率下降并无明显影响。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比从前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非正常死亡仍然是威胁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危险杀手,家属与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关爱、帮助还远远不够。

与普通人群死因顺位(前三位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相比较,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首位死因和普通人群一样,而第二位死因则为非正常死亡,有关报道也表明精神病人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的6倍[1]。为什么非正常死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威胁如此大?分析如下:(1)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比其他人更易发生意外。(2)精神分裂症大多迁延,病程数十年甚至终生,使病人在经济和精神上背负沉重包袱,导致自杀增多。(3)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庭的歧视,致使病人丧失生活信心。

据报道[2~4],住院精神病人死因以自杀最多(占37.6%),躯体疾病次之(占30.9%),并发症第三。与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顺序不同的原因,主要为院内病人能够获得较好的医治,降低了躯体疾病的死亡率,使自杀死亡更为突出,而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不懂医学知识,不能及时发现病人所患躯体疾病,使躯体疾病成为主要致死原因。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0.

2 陈进.50年精神科住院病人死亡原因的变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2):68.

3 汪广剑.精神分裂症死亡情况分析.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25(3):178.

精神分裂范文第5篇

顾名思义,难治是指按通用方法进行治疗而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在临床精神药理学领域,难治仍然是一个相当暧昧的概念,这是因为,抗精神病药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是否有一个通用的方法适合所有患者?获得什么样的疗效才称得上理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国内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sistantschizophrenia)已有详细的文献介绍[2、3],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操作性良好的定义。虽然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件坏事,但从临床科研的角度来说,却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难治的理解不同,使得研究资料之间缺乏很好的可比性。因而,给难治下一个操作性良好的定义,对于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orrison(1996)认为,所谓难治就是指对诊断正确的患者,以不同的给药途径,给予不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足剂量足疗程治疗却未获得满意的效果[2]。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则将难治定义为:经标准抗精神病药足够疗程治疗而无明显效果的、病情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然而,多大的剂量、多长的疗程才能算足够,什么样的疗效才能让人满意,在这些描述中找不到答案。

最近,难治精神分裂症似乎有一些操作性相对较好的定义。Juarez-Reyes等(1997)在一项流调研究中定义的难治患者包括:至少接受两种抗精神病药,至少相当于氯丙嗪日量600毫克,至少治疗4周无效的患者;有TD的患者[2]。Kane等(1988,1992,1995)定义的难治性病例包括:过去5年对3种剂量和疗程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3种药物中至少有2种化学结构是不同的)治疗反应不良;患者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患者仍然复发或恶化[1、4、5]。显然,要定义难治,至少必须确定以下4个问题:

(1)药物治疗到底需要维持多长时间才称得上是疗程足够?

(2)使用多大的剂量,即何谓足量?

(3)既往用过多少种药物?

(4)判断疗效所沿用的是什么标准,即何谓效果满意?

首先,药物治疗到底需要维持多长时间才称得上是疗程足够?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看,确定某种抗精神病药是否有效,一般观察6周左右就可以得出大概的印象。但是,如果要观察治疗反应的最高和最终水平,6周的时间就显得不足。观察发现,药物治疗彻底消除精神症状所需时间的中位数为11周,而平均数达35周[1]。显然,患者在最初的6周治疗期间对药物缺乏充分的反应,并不意味继续坚持治疗也不会出现期待的效果。因而,要判定患者对某种药物缺乏治疗反应,治疗时间一般不宜少于12个治疗周(刘铁榜等,1994)[6]。

其次,药物剂量多大才算是足量?也并无一定之说。目前精神科临床上,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的日平均治疗剂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一般而言,以往用药若出现某种程度的改善,预期加大治疗剂量可能获得较好的反应;而过去对药物治疗反应不良或无反应者,高剂量治疗并无任何优越之处。一些研究资料显示[1],高剂量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效果并不优于常规剂量;但尽管如此,一些临床精神科医生仍然倾向在常规剂量无效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剂量。我们倾向认为,判断抗精神病药是否足量可以结合两个指标:是否有效血药浓度、是否常规有效治疗剂量,而不必过分强调是否曾经接受超常规剂量的治疗。

第三,对多少种抗精神病药缺乏治疗反应才能称为难治?目前也未形成共识。从理论上看,不同种类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物作用特点也有差异;对一种药物缺乏反应,并不排除改换他类药物后出现治疗反应,临床医生大多也有类似的实践经验。然而,研究发现,患者对一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反应可以大致地预测他对其他典型药物的反应;对一种典型抗精神病药无效的患者往往对另外的典型药物也缺乏治疗反应。因此,有学者怀疑换用其他治疗药物的有效性[2]。但是否对一种典型药物缺乏治疗反应就可以认为是难治,目前尚无一致的见解,大多数的学者不赞成这种观点。我们认为,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看,与其一个药物观察12周、连续观察多个药物后才最后判定是否难治,还不如系统观察两个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如果无效即按难治性病例处理。因为这样处理,显得更积极,能更快地获得可能的效益。

最后,采用什么标准来评定治疗是否有效,也是确定是否难治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通用的做法是采用精神病理学指标,如在治疗前后使用精神症状量表进行评定,观察治疗一定的时间后,精神症状量表评分是否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或者采用减分率为指标。减分率的计算方法是以治疗前后量表分的差值为除数,除以治疗前量表分值,所得的商数再乘以100%。一些作者[5、7]采用的标准是:减分率小于20%为无效,20%~60%为临床有效,超过60%则可视为显著有效。Kane等(1988)[4]在一项研究中规定的有效就是指:治疗后BPRS评分减分20%或以上,临床总体印象(CGI)量表小于或等于轻度,或BPRS评分≤35分。最近,有作者(Bondolfi等,1998)[8]采用效能指数(effectsize)作为评估疗效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以治疗前后量表分的差值为除数,再除以该差值的标准差。一般认为[8],如果效能指数小于0.2则应视为无效,0.2~0.5为微效,0.5~0.8为中效,超过0.8为强效。在上述以精神症状改善情况为疗效指标的研究中,治疗开始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对症状改善的判断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BPRS总分从70降至56(减分率20%)与总分从40降至32(减分率也为20%)疗效是否相当,不同的观察者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理解。

观察疗效时要特别重视精神病性症状

或阴性症状的改善。如果精神症状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很小,但主观健康状况、自理生活的能力、社会心理功能或者参与治疗的努力程度等发生了有意义的改善,治疗者就不能忽视其潜在的临床重要性[5]。因而,仅仅根据精神病理症状改善程度考察疗效难免有失偏颇。我们认为,一个全面的疗效评定应该包括精神病理学、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患者主观体验、风险/效益比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治疗方面一般认为[1],氯氮平是目前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肯定效果的抗精神病药。资料表明,氯氮平可以使30%~60%的以往治疗无效的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改善[4、5、9、10]。氯氮平的突出优点是不易产生锥体外系副作用,但有导致粒细胞减少的危险。美国的资料显示,氯氮平治疗1年后,粒细胞减少的累计发生率约为0.8%,这一风险妨碍了氯氮平的广泛应用[5]。

迄今为止,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并不像氯氮平那样已被明确证实。然而,对那些难治性病例在应用氯氮平治疗之前,不妨先给以安全性较好、副作用较小的利培酮;如利培酮疗效不理想,再换用氯氮平。但有比较研究发现,利培酮无效者改用氯氮平时,有效率可达40%;而氯氮平无效者改用利培酮时,有效率仅15%。一般认为,评价利培酮疗效的最适宜时间是用药后6~8周。难治性病例中的少数人可能在使用利培酮数月后出现疗效,因而,观察疗效的时间应适当延长。

可以预料,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问题将是困扰精神药理学家和临床精神科医生的一个重大课题,什么是难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有必要制订一个操作性良好的诊断标准。要制订这个标准,至少必须在下列问题上达成一致:治疗至少必须维持多长时间(何谓疗程足够),使用多大的剂量(何谓足量),用过多少种药物,以及判断疗效所沿用的是什么标准(何谓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KaneJ.Treatment-resistantschizophrenicpatient.JClinPsychiatry,1996,57(suppl9):35

2.郭田生,陈浩,杨玲玲.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与处理.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93

3.翟书涛.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增刊):22

4.KaneJ,HonigfildG,SingerJ,etal.Clozapineforthetreatment-resistantschizophrenia:adouble-blindcomparisonwithchlorpromazine.ArchGenPsychiatry,1988,45:789

5.KaneJ.Clinicalefficacyofclozapineintreatment-refractoryschizophrenia:anoverview.BrJPsychiatry,1992,160(suppl17):41

6.刘铁榜,臧德馨.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177

7.MarderSR,MeibachRC.Risperidoneinthetreatmentofschizophrenia.AmJPsychiatry,1994,151:825

8.BondolfiG,DufourH,PatrisM,etal.Risperidoneversusclozapineintreatment-resistantchronicschizophrenia:arandomizeddouble-blindstudy.AmJPsychiatry,1998,155:499

9.LiebermanJA.Atypicalantipsychoticdrugsasafirstlinetreatmentofschizophrenia.JClinPsychiatry,1996,57(suppl11):68

精神分裂范文第6篇

核心观点:人们把一切价值都放在金钱和物质的价值标准上来衡量,除非值钱,否则就不值什么;反之,只要值钱,就立刻变成合理合法的,立刻就有了执行的勇气和做事的基础。

新动向:商品、金钱和奢侈品已经成为新的“自由”的象征,这句高尔泰语体乃是对当前中国大众文化财富观背后的社会体制的绝妙的讽刺。

如果做点较真的事情,“拜金主义”和“拜物主义”是可以大致分开的。第一个的 意思是说,人们金钱至上,一切以物质享乐为第一要义,也只有在物质享乐中才会有幸福感。第二个的意思就更加复杂一些:拜物主义乃是这样一种情形,人们把一切价值都放在金钱和物质的价值标准上来衡量,除非值钱,否则就不值什么;反之,只要值钱,就立刻变成合理合法的,立刻就有了执行的勇气和做事的基础。前者讲的是个人的肉身,后者讲的是一种社会的信仰;前者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后者关乎一个社会的风尚。

当前中国正在由第一种拜物主义(拜金)走向第二种拜物主义(拜物教)。也就是说,自从有了私有制,拜金的意识就出现了;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体制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商品拜物教的拜物主义才会以如此挺拔的形式、堂而皇之地主宰着我们的世界。

在我看来,拜物主义思想正在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当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拜物主义的风尚已成为“中国病”

2012年底,我的家乡山东滨州的一家金店铺设“黄金道”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1吨黄金铺地,只为让人们踩踩好运。商家称,此“黄金大道”全部由真正金条铺设而成,并已于1月4日拆除完毕。

作为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此事无可厚非,甚至算得上是聪明;而作为中国当前社会人们生活理想和信念的症状,这一事件真是裸地把当下中国之拜金信念与拜物意识暴露无疑。

一种拜物主义的风尚已经成为当前的“中国病”。近年来,奢侈品的消费和对奢侈品文化的鼓吹,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严重的贫富分化,一方面造就了人们对富人的怨恨,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对奢侈品的羡慕。这种典型的“怨羡情结”本来是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产物,却又重现于今天资本体制造就的特殊观念中。

在这里,奢侈品的内涵也就蕴含着“违禁”的意味。奢侈品并非人人可以得到,也不是人人可以供养得起。一部身价过千万的汽车,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禁忌。一方面,它的高贵的姿态令人折服、沮丧;另一方面,高昂的维护成本,令它显示违背普通生活逻辑的强大内涵,从而无法操控。桑巴特说,奢侈的意义就在于一种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所以,奢侈品正是在违背常理生活的物欲禁忌的层面上显示一种物神的巨大能力。

从这样的意义上理解,中国社会迅速出现贫富分化,也就必然迅速出现奢侈品消费为代表的价值伦理观念的转换。拥有者要把这种奢侈品带来的快乐通告天下,如同德里达的诡异逻辑:构成秘密的动机就是诉说秘密的;无法拥有者,则将奢侈品神秘化、崇高化,从而化作自己价值对照的镜子。

在这里,越是奢侈,对他人炫耀的成分就越高,也越是体现拜物主义观念的特性:买LV皮包,更多是为了在一个族群中外显身份;而背着LV皮包的人就是众人的目光中有品位、有身份的人。显然,拜物主义调动了现代社会中巨大的社会想象力的能量,穷人和富人共同参与商品神话的创造。

显然,中国特殊的威权社会与资本社会的结合,养育了拜物主义的中国内涵。商品、金钱和奢侈品已经成为新的“自由”的象征,这句高尔泰语体乃是对当前中国大众文化财富观背后的社会体制的绝妙的讽刺。这种通过霸占资源和财富而产生的“自由”,首先是舒本华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支配一切的特权阶层的能力诠释;这种“自由”还可以打造庄子意义上的情态自由,养育淡泊从容、踌躇满志的生活情态;但是,说到底,这种“自由”是吊诡的社会机制豢养的资本自由,是有能力购买任何崇高与神圣的身份和地位的自由。不妨说,暗藏巨大阶层差别、又存在资本与政治的暗箱交易的社会,绝对是拜物主义欲望疯涨的温床。

体制造就现代生活的精神分裂症

一方面是不平等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则是让人们丧失感悟这种现实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人们进行毫不客气的剥夺,另一方面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为人类的公正事业做无私而热情的奉献;一方面是对金钱的宿命贪婪,另一方面要塑造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们相信金钱的罪恶和羞耻。简单地说,资本体制时代的文化生产,如同拜物主义的吊诡逻辑一样,用解放我们的道德的方式来操控我们的道德感,用释放每个人的生活欲望和期待的方式来压抑我们的欲望和期待。

资本体制由此让现代人的生活永远纠缠在这种精神分裂的境况中。在前不久热播的一部叫做《蜗居》的电视剧中,年轻的女孩子海藻与市长秘书宋思明那一场纠缠不清的情爱纠葛中恰好暴露了资本体制如何深入我们的内心,并用灿烂的形式养成了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分裂的。海藻一方面坚守“我爱你”三个字的神圣感;另一方面,海藻又让自己的沉浸在宋思明带来的物质体验中。也就是说,她更愿意用物质的满足来掩盖内心里面对宋思明的这种不伦之恋的利益关系。

这正是一幅活生生的资本体制条件下现代人精神分裂症的图景:一切心灵的和情感的,都可以无意中变成对污浊的、卑劣的关系的掩盖和重新想象。总是用幻想的和想象的方式来拒绝真实的和历史的关系,这正是资本体制时代精神分裂症的根源。

在这里,资本体制把一切都作为商品卖出去,一切都是可以赚取利润的价值和手段。于是,一切神圣的和坚固的东西,也就都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变成纯粹买卖关系中毫无神圣和坚固意义的东西。可是,我们越是一天天丧失神圣和坚固,就越在日常生活执着于建构它们的幻象——这正是我所说的精神分裂。

不断地刺激各种欲望,只有保持欲望,商品才能成为市场上的流通物;而欲望永远不能被满足,只有不能被满足,我们才能不断更新对商品的购买。这正是奢侈品所吐露出来的物化逻辑,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领域。

归根到底,资本时代的叙事逻辑,也就不得不是这样一种逻辑:它用最绚丽的叙事,构造了我们对未来和生活的欲望,却只能用少部分人得到这个欲望的满足来证明的它的存在和现实。这正是奢侈品消费的雄心壮志背后隐藏的悲哀:明明自身的处境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但是,灵魂已经出窍,并自由地盘旋在真实的肉体的上空,不断幻想地看见精致昂贵的物品勾画出来的美轮美奂的前景。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精神分裂范文第7篇

2005年6月中旬,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节目报道,三年前,一位离异的中年女子因为在学校里闻到了空气中存在危害其儿子的毒气,便毅然中断了儿子的学业,将儿子软禁在家达3年之久。现这名女子被强行送入上海浦东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

2005年6月下旬,上海市某居民小区内,一位中年男子因为总担心有人要害自己,在家里大喊大叫:“我受不了啦!”并买了两桶汽油将自己反锁在家里,结果酿成重大悲剧。

2005年7月21日,《南方周末》报道,某个昔日神童如今正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他苦于自己“成了透明人”,意思是说,别人能窥视自己内心的想法,由此导致他生活中“麻烦不断,事业上一事无成”。为此他感到非常愤怒,一再向记者表示要“fight”,即“斗争”。

如果人受到威胁,做出必要的反应,是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的第二个基本需要。但是,如果人产生了非理性的思维,被不存在的“危险现实”所困扰,这又该如何去理解呢?其实,这种严重脱离现实、虚无缥缈的意念和想法,是一种病态症状――妄想。

不存在的“危险现实”

所谓妄想,它是具有以下5个特点的病态信念:(1)客观不存在,荒谬错误,与事实不符;(2)坚信不移,无法理喻;(3)对患者说来具有个人的特别重要意义(自我牵连);(4)与患者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所处地位等不相符;(5)垄断着患者的头脑,甚至支配其行动。

正是在这种病态信念的支配下,妄想者才出现了一系列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和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妄想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被迫害妄想、嫉妒妄想、思维被窃妄想、钟情妄想、非血统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被控制妄想、关系妄想、宗教妄想、人格解体妄想等等。上面事件中的中年女子、中年男子的异常思维,就是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状;而神童的苦恼,则为思维被窃性妄想。

痴情女,自编自导恋爱闹剧

这是一个关于钟情妄想的真实故事――

刘姑娘看上了某医院的胡医生。在她眼里,胡医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表达了对自己特别的意思。于是,有事没事就往医院跑。随着刘姑娘来的次数增多,胡医生感到自己的真诚服务可能给患者造成了误解。因此,在一次诊治完毕后,严肃认真地告诉刘姑娘,根据她的胃炎现状,只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饮食就可以了,用不着老是到医院里来查这查那。

但是,刘姑娘却来得比以前更勤了,有时一天就来两次。除了要胡医生为她看病外,还常常塞上电影票、戏票。当然,胡医生是不会去赴约的,但被她纠缠得没办法。

为此,胡医生请求组织帮忙,胡医生单位的领导与刘姑娘单位的领导先进行了沟通。不想一沟通,把他们给吓了一大跳。原来这个刘姑娘父亲早亡,母亲和两个哥哥都患有精神病,几年前因为失恋,一度精神有点反常。她本人在单位里讲,现正在与一个医生谈朋友,已到了论嫁婚娶的热络程度。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现在怎么成了刘姑娘自编自导的一个人的闹剧?为了揭开这个谜,双方单位领导相约与刘姑娘见了面。

见面后,刚刚谈起胡医生,刘姑娘就眉飞色舞地说起他的种种优点,以及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对于胡医生已婚有女儿的事实,刘姑娘坚决否认,并声称“那是爱情的考验”,还愤怒地警告他们以后不要再胡说八道了。对于胡医生从来没有赴约的问题,刘姑娘称:“胡医生有法术,他通过隐身的方法,每次都来的,而且还和我说了很多悄悄话。”她还指指自己的肚子,骄傲地宣称:“我已经怀上了胡医生的孩子,爱情的结晶会告诉你们一切!” 刘姑娘越说越离谱,双方单位领导只得就此打住。

由于无法理喻刘姑娘的幻想,考虑到她精神病的家庭背景和传说的一度精神异常史,于是,单位领导请精神科医生对刘姑娘进行了医学会诊。这才知道,这出刘姑娘自编自导的恋爱闹剧背后的缘由是:精神分裂症在作祟。

妄想者,缘自精神分裂

为什么别人的解释对刘姑娘不起作用呢?这是因为产生妄想的患者,别人的解释、劝慰不仅不能打消或者动摇其信念,反而会加深其印象。胡医生对刘姑娘说自己有女儿之后,不仅没有使她的情感降温,相反更激起了她狂热的追求。

妄想这种病态症状,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治疗,大约2/3可望得到缓解。刘姑娘后来住院,通过精心治疗,症状得到缓解,据说不久还真的披上了洁白的婚纱。

精神分裂范文第8篇

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最难描述、最难做出完整定义的重性精神病。在千余年的有关记载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国的克雷丕林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早发性痴呆)进行描述,1911年瑞士的E・布鲁勒建议采用精神分裂症这一名称。该病在一般人群中总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为0.1%。我国1982―1985年进行的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难与共病率为5.69‰,时点患病率为4.75‰。其中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于农村的3.42‰。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机率为7.0‰~9.0‰,平均8.6‰。

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年龄 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

性格 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性性格。

心理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 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

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

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素。

发病机理

生化代谢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发病机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比较有意义的有以下几种假说:

多巴胺假说 近年来研究发现苯丙胺能促使多巴胺释入突触间隙,又能使正常人产生一种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能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药物的这种作用与其临床效价一致;精神分裂症的尾状核、壳核及伏隔核内有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多;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脑内某些部位内多巴受能活动过度有关。但是,这种假说的直接证据尚不足,还存在着缺陷,部分患者的药物疗效不佳,因此不能都用多巴假说来解释。

五羟色胺(5-HT)传递障碍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液内五羟吲哚醋酸(5-HIAA)含量低,血内5-HT的合成与降解力降低,提示发症可能与患者脑内5-HT能活性降低有关。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可能与脑内多巴胺系统(活性过强)与5-HT系统(活性过低)之间的不平衡有关。

心理学发病机理

M.klein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源在婴儿期,在此期内患者往往把自我与母亲的化身分裂成“完全好的与完全坏的”两个部分,如不能顺利渡过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心理生理学假说认为:除素质一应激作用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存在有特异的缺陷。Kraepelin和Bleuler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状大都可追溯到注意与感知能力减弱。

临床表现

本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20~30岁发病者约占1/2。男女发病率大致相近。一般起病缓慢,起病日期难以确定,也有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

早期症状

初期可出现类神经衰弱综合症或有类神经症症状,但患者不会主动要求治疗;有的逐渐表现孤僻、冷淡、缺乏主动性;有的变得敏感多疑,过多思虑,恐惧等;也有的突然出现令人费解的怪异行为,如无目的开关电门,在课堂叫喊,下雨时无故在室外站立不动,或突然冲动,毁物等。随着这些症状的发展,逐渐显露出精神分裂症状的特点。

发展期

思维障碍精神分裂症在整个病程中的必不可缺的症状。在初期往往不引人注目,至发展期变得突出。思维障碍中有联想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联想障碍开始多为联想松弛,谈话内容不紧凑,应答往往不切题,进而出现联想散漫,重则出现思维破裂、联想中断。或有象征性思维、造新字或新词等。思维内容障碍多为各种妄想,其思维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无系统,脱离现实,且常有泛化,涉及众人。妄想内容以被害、嫉妒等多见,也可有夸大、罪恶等妄想。还可有被控制感、思维播散、思维插入或思维被夺。

感知障碍 以幻听最多见,如评论性、争议性、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化声。其他幻觉次之。

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易引人注意的症状。情感表现与思维活动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相协调,是本病症特征。情感障碍以迟钝、淡漠多见,对人对事,多不关心。随着病情发展,情感障碍日益加重,终日茫然。其他可有无明显诱因的激怒、急躁、情感暴发、情感矛盾等。情感的变化令人感到与从前判若两人。

意志行为障碍 多呈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终日呆坐少动,沉默寡言,孤独退缩,独居一处,与关系密切的人也不交往,甚至呈木僵状态。相反的则出现不协调性兴奋,如躁动不安、冲动毁物、自伤、殴打他人或出现紧张综合征。有的表现幼稚、傻气等。

智力障碍 智力尚保持良好,但有的随着病情发展,于后期可有智力减退和人格改变。

其他 意识清晰,自知力不良。

后期

发展期症状如不缓解,或病情多次复发,迁延多年后,可呈所谓慢性期或衰退期精神分裂症,此时,发展期的症状大部分消退,出现精神活动衰退,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和行为缺乏自发性,孤独退缩,生活需人照顾,其记忆力、计算力、病前的技能和某些知识虽尚能保持良好,但总遗留某种程度缺陷,主要为主动性不足。

临床类型

精神分裂症除上述特征性症状外,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若干类型。分型对估计治疗反应和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偏执型、单纯型、青春型的紧张型。此外,尚有其他类型。

病程和预后

起病多缓慢。逐渐进展,病程迁延。有的症状波动。经治疗后可缓解,有的可再发,或多次复发。预后与病型、病期和治疗等有一定关系。病型中以紧张型较好,其次为妄想型和青春型,单纯型欠佳。病期愈短,缓解率愈高,病期在半年以内的缓解率为60%~70%,一年以上的缓解率减低。抗精神病药物可使3/4患者的病情好转,坚持维持治疗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有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因紊不明,病前具有分裂症性格特征者的预后较差。

治疗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尚无病因治疗方法,以缓解急性精神症状和改善慢性期残留症状为主要目标。通常采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等躯体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在症状明显阶段,以躯体治疗为主,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当症状开始缓解时,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适时地加人心理治疗,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促进精神活动的社会康复。

精神分裂范文第9篇

美国科学家发现,猫粪便中的一种病毒――弓形虫病,可能是引发人类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之一。该研究历时50年,抽取了53万名孕妇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并追踪了100名由她们产下、其后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人。结果发现,这些病人的母亲体内针对弓形虫病毒的抗体数目都远高于常人,即她们可能感染过这些病毒。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弓形虫病可能诱发了一种在人类脱氧核酸(DNA)中原本无害的病毒,从而使其转变为对人脑有害的疾病。

看恐怖片让女性更聪明

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可能会在无意之间觉察到一种紧张的味道,而紧张正好可以提高她们的思维和分辨能力。

美国科学家丹尼斯,最近收集了7位志愿者――4男3女的汗液来做研究。方法是在他们的腋下夹着一块纱布垫,先观看恐怖电影,看完后取下纱布垫,再换上新垫看普通电影。之后,研究人员又找来68位女性,让她们分成3组闻这些纱布垫,同时做一种智力游戏。结果发现,在没有减慢答题速度的前提下,闻了看恐怖电影后收集的汗液垫的女性答题准确性明显比其余两组高。

由此,丹尼斯相信,紧张的气氛会让人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恐惧让人警觉,识别信息时会更敏锐。不过,这种识别都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是下意识的。”

特定手势暴露谎言

人们总以为人在说谎时会不自觉地眨眼睛或搔后脑勺,其实有时候,某些特定的手势反而可能反映这个人在说谎。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研究者分析,人在说谎时会比平时更努力地思考,往往会倾向于减少身体动作,会用夸张的手势来掩饰谎言。研究者对130名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各种手势在说谎情况下的变化规律:

比喻型手势:例如分开双手说明尺寸的手势,在人们说谎时出现的比例会上升50%。

标志型手势:给出直接的信息,例如竖起拇指表示“好”或者伸出手掌向下按表示“冷静”,这也是在人们说谎时比较容易出的手势。

自适型手势:碰触鼻子、头发或自己身体的其他部分,说谎时会比说真话时减少15%~20%。

盛怒1小时=加班6小时

大量事实证明:情绪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能经常保持乐观态度、情绪愉快,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相反,心情不佳时产生的悲伤、抑郁、焦虑、恐惧、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成为疾病或灾祸的诱因,给身心带来损害。

医学专家根据大量的病历分析证明,当人乐观愉快时,人体通过生化过程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使人体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

当人产生消极恶劣的情绪时,会造成心理及体力过度消耗,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发生。

具体地说,1小时盛怒造成的体力与精神的消耗,相当于加班6小时以上。

不吃鱼的人爱难过

澳大利亚科学家表示,日常饮食中如果缺乏omega-3的话,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更容易伤心难过。他们将380个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不吃鱼的人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很容易退缩沮丧;而爱吃鱼的人面对苦难时,则表现出乐观的情绪。因为鱼肉中含有一种叫做“omega-3”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当身体内该物质含量较低时,人比较容易冲动,对未来的看法更消极,更多地呈现出抑郁症状;反之,则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

所以,要想有一个好的际遇,就要从吃什么开始抓起。

哭泣千万别超过15分钟

哭,会使心中的压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泄,从而减轻精神负担。

但是,哭也要适当。因为人的胃肠机能对情绪极为敏感,忧愁悲伤,哭泣时间过长,胃的运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酸度下降,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炎或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的还会诱发麻疹。因此,心理学家主张哭不宜超过15分钟。

职场穿裙装女性较强悍

最近国外一份调查发现,从一个人对服装颜色和服饰的偏好上,往往可以推测其心理,而这一点在女士身上更为明显。职场中,女性穿上男性化服装,呈现出较男性化心理――想像男性一样工作,以实力来决定胜负。而平时穿裙装,工作时也穿女性化衣服的人。是把自己视为女性来投入工作的,有时候,这种人会积极运用女性的特质。她们有冷静透彻地算计整个事件以求得生存的特点,和外表呈现得很不一样,可以算做潜意识里很有男性化特质的人。

自制情绪影响记忆力

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遇到烦恼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时,如果长期强行控制自己情绪,把不高兴的事情闷在心里,不打开心门加以发泄,记忆力就会大幅减弱。

要想拥有好的记忆力,除了负面情绪应尽早尽量发泄出来以外,还请少看电视多看书,多做些组词游戏。而早晨吃一碗燕麦粥,也有助于提高空间记忆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懂得挣钱诀窍的人大脑都有损伤

美国的一项实验发现,懂得挣钱诀窍的人大脑都有问题,他们往往不怕冒险,这反而成了他们挣钱的优势。美国科学家把参加实验的人分成两组参加简单的游戏,结果发现脑损伤者尽管一输再输,还是执著地下注,而最后的胜利者却是他们。那些小心翼翼的盘算者反而成了最终的输家。科学家还总结出了5种易挣大钱的方式,包括买、傍大款、地下寻宝、申请发明专利以及慢慢攒钱直至成为百万富翁。

工作狂易患假日疾病

超级工作狂的假期超级不好过。一位被周末和假日发作的头痛病困扰的荷兰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与另一位临床健康心理学家一同对100多人进行了观察。这些人都在周末及假日被头痛、肌肉痛、疲劳和恶心等症状折磨。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被上述症状困扰了10年以上。研究者发现,那些完美主义者、工作负担重和责任心超强的人更容易患上这样的“假日疾病”。

精神分裂范文第10篇

现代体制所要求的文化生产,是一种专业化分工的生产,而且在一种流行的误解之下,专业化一开始就订制了人们各自必须遵从的生活方式与意识方式。事情似乎是这样:学者是不需要关切感觉的,不需要积累和启用个人经验,其郁闷、欣喜、愤怒、感动一类日常情绪反应,虽然真实地发生在每一天,却不宜在学术过程被问题化和课题化,而且是对治学生涯的危险干扰,必须全力排除。他只需要从书本到书本地忙碌下去就够了,哪怕一本本不知所云的学舌,也是他从业的心血成果。同时,作家是不需要投入思想的,不需要拓展社会人文知识视野,鸡零狗碎,家长里短,男盗女娼,道听途说,似已构成了自足的文学乐园,才艺的高下充其量只体现于通晓或奇诡的手法选择。作家成了一批最有权利厌学、无知、浅见、弱智以及胡言乱语的文化人,专业经销小趣味。至于追问笔下故事是如何被一种心理定规所滤取和加工,这些故事是否承担着价值意义的探险,是否回应了人心世道中紧迫而重大的精神难题,只能让很多作家打出疲惫的哈欠。

这是一种文体分隔主义,差不多就是精神分裂主义。一个人,本来是心脑合一的,是感性与智性兼备的有机生命体,其日常的意识与言说,无不夹叙夹议和情理交错,具有跨文体和多文体的特征。如果不是神经病,没有任何人会成天操一口理论或者操一嘴文学,把他人吓得目瞪口呆落荒而逃。在工业化时代以前,在人类心智发育的一个漫长历史阶段里,这种日常的意识与言说,直接产生着文献,因此文、史、哲等等多位一体,几乎是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文本表达。不仅从先秦到盛唐的一流中国先贤大多具有这样的全能风格,从古希腊哲学到《圣经》与《古兰经》,西方诸多奠基性的文化经典也不例外。没有人会对这种表达感到不习惯。事情只是到后来才发生变化。随着儒学在中国颓败和宗教在欧洲坍塌,文化生产大规模重组,并适应着现代教育科层分明的需要,渐次纳入了仿工业的专业化体制:理论与文学开始分家了,甚至小说与散文也开始分家了,甚至议论性的杂文与叙事性的散文也开始分家了。尽管有托尔斯泰、尼采、雨果、鲁迅、罗兰・巴特等人,仍然表现出对文体分隔的不适与谋反,仍有一种常人式的亦即上帝式的表达欲望,但就大多数而言,文化人只能各就其位和各安其职,专业定位日益与自己的生存常态告别。偶有越位的文体客串,也多是业余兴趣,不足为训,无关宏旨,写出最像理论的理论,写出最像文学的文学,才是大家更为惦记的目标。

这有什么不好吗?在一定的条件下,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人们的术业有专攻,各求其长,各用其长,资源优化配置,写作更加职业化与技术化,知识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相关人力培训也更有效率。同时,专业化写作并不强求专业化阅读,读者们完全可以上午读理论,下午读文学,一天之内频繁跑场与换道,用杂食性的精神菜单,在各种特色产品采众家然后自融一炉。欧洲十六世纪以后的人文兴盛,就呈现这样一种百体俱兴、百体俱精以及相得益彰的局面,使我们毫无理由对文体分隔过于担心,而且足以对这一趋势的前景仍然充满期待。问题在于,文体是心智的外化形式,形式是可以反过来制约内容的。当文体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便,而是在一种体制化的利益强制之下,构成了对意识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逆向规定,到了这一步,写作者的精神残疾就可能出现了,文化生产就可能不受其益反受其害了――这正像分类竞技的现代体育造出了很多畸形可怕的肉块,离健康其实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智性/感性的有机互动关系被割裂。人们或是认为理性比感性更“高级”,从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以及列宁那里继承对感觉的怀疑;或是认为感性比理性更“本质”,从尼采的“酒神”说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那里继承对理智的蔑视。还是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不光是一种文体,它构成了学者们获得感觉能力的无形障碍,其实也是创造优质理论的障碍,哪怕他们笔下可以偶得一些漂亮的文学化修辞――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太难。文学也不光是一种文体了,它同样构成了作家们获得智识能力的无形障碍,其实也是创造优质文学的障碍,哪怕他们笔下可以搬弄几个深奥的理论化词藻――做到这一点同样不是太难。人类的理智与感觉终于被不同文体分头管理,被学者与作家分头管理。而管理者们在日益职业化与技术化的竞争压力之下,画地为牢,自我囚禁,单性繁殖,自我复制,直至陷入精神枯竭和绝育的境地。他们心智空空却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言词滔滔却总是对当下重大的精神逼问视而不见或者避实就虚。他们使出版物汗牛充栋,但人们仍是阅读的饥民,常常在书店里翻了半天,不知道有哪一本可读。

阅读的饥民们更有充分的理由,对文本中的理性与感觉一并失望。而学者对感觉的怀疑和作家对理智的蔑视,将分别获得更多自以为是的依据:一场以宫笑角或以角笑宫的混战中,他们缺乏自省的压力,各种偏向更容易极端化。

一个中产阶级日益庞大的社会里,文化过剩的真相其实是文化缺位。以前是“文学高于生活”,现在差不多是生活源于文学并且高于文学了。以前是“理论高于生活”,现在差不多是生活源于理论并且高于理论了。从表面上看,文化营销轰轰烈烈五彩缤纷,但世界历史和现实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旧的解释系统力不从心,越来越不能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焦虑接轨。倒是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过的普通人,总是有书本之外太多惊人的故事和太多奇妙的想法,为文人墨客们闻所未闻。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对文科人士的忙碌表示困惑。理科学子也有足够的理由瞧不起文科弟兄的几句酸腔――这种高等院校内外的普遍现象,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于是,据说是文明高峰的现代社会里倒是迭出。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前后,原教旨极端宗教主义,原教旨极端民族主义,原教旨帝国主义以及原教旨等级主义……以各种准的方式卷土重来,在很多地方一呼百应大获人心。这些思潮基本上用不着理论和文学,却使理论与文学无法招架一触即溃。这当然是文人们失职的空白填补,是当代精神危机的一个有力反证。在另一方面,这些思潮都具有精神分裂的特点,是一种高科技时代里空前的精神分裂文明。或是理智到教条主义的程度,强词夺理,冷血无情;或是感觉到享乐主义的程度,声色犬马,无羁。很多人就是这样缺乏完整人格,其偏执、自闭、僵固以及欲罢不能是常有症状。这刚好是理论泡沫化和文学泡沫化的合理结果,刚好是各种体制化文化生产的如期反应――是人们理智与感觉被分隔管理以后的双双失血,双双无根,双双恶变,是当代精神危机的另一个有力佐证。

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说:“在今天,正确的生活和成功,是争得一个人进入疯人院所需要的同等资格:不道德、轻度狂躁以及思考的无能。”(见《惶然录》)

谁应该对这个巨大的“疯人院”负责?

现代制度是人的制度,任何社会的修复和改造都不能不从人的心智开始,不能不从解除心智的病态开始。因此,一个理论与文学无能的时代,也是一个学者与作家有所作为――只是需要从头开始的时代。对文体的关注,也许是我们必要的基础性作业之一。我们当然不必要也不应该统统投入跨文体和多文体的写作,不必要也不应该接受对任何形式的迷信。但我们至少应该心脑并用,通情同时达理。“通情”的理论就是富有经验感觉积蕴的理论,哪怕最为枯燥的思辩推理中也伏有情感的脉跳。“达理”的文学就是富有思想智慧积蕴的文学,哪怕最为冲动的诗情画意中也隐有思想的重力和引力。很自然,我们还应该对文体分隔壁垒抱有必要的反思与警觉,对某些“非典型写作”援以宽容。这不是什么很高的要求。这只是无法禁锢的心灵自由,让我们自己在写作之前,首先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常人,像常人一样来感知与言说这个眼前的世界。

2003年3月于海口

上一篇:心理辅导范文 下一篇:物联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