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1:28

教师职业教育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

我们参观的欧洲(柏林)商学院,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快速发展,在国际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就缘于它以国际化、实践教学委办学特色的办学理念。该校毕业的学生都成为企业高管、或是创意届的精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内,青岛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为我们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加强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在中国设立奖学金,为中国职业院校培训教师。从2004年起,该学院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合作,先后提供奖学金为1000余名职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赴新加坡学习等。我们可以与德国、新加坡等在联合办学方面、师资培养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提升国际竞争力。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曾经有人说,职校教师是最需要教师职业精神的工作,因为他面对的是最弱势的学生群体。那么,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

爱心与责任:支撑教师前行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以爱心与责任为基石的教育信仰是支撑教师前行的职业精神。

“爱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天然”基石。就教育的功能――对人的发展功能而言,教育最强大的力量是在促进人的变化,促进每个人向着生命自觉的方向变化。因此,这种“促进”表现为师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情感与情感的共鸣、个性与个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教育的“育人”本质就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对象不是“物化”的产品制造,而是“人化”的精神提升。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所以,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别于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职业的“大爱”之延伸,是既普通又神圣超越了“亲情、友情”的生命诠释。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因其教育对象――职校生多为学业不优、习惯不良、行为不端的学生,不经意间常因“言语”暴力甚至“行为”对抗,形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冷漠,从而导致“爱”的天平失衡。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最重大任务。所以,师爱不仅是教师职业的素养,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即科学、艺术地“表达”爱――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认识以及对爱的把握上。教育的爱,其内涵应该是丰富而又深刻的,尊重、理解、信任、激励、赏识、要求等都是其应有之义,否则,“爱”就会变成爱的名义下的“溺爱”和“放纵”。

“责任”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社会”基石。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人的发展,不仅是基于个体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更是“共生”基础上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以特定时期的社会要求来教育引导学生。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责任:一是岗位责任,二是社会责任,三是国家责任。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庄严的使命感,明责之源泉: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尽责之展现:勤奋地从事本职工作;履责之依托: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

教师的职业精神既是内蕴的教育信仰,同样也是一种外显的行动状态。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写道,“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所以,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爱的教育”和“教育的爱”都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砺。让爱的教育充满教育心智,让教育的爱闪耀人性的光芒!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徐 健)

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精神

教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最深刻地牵扯到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康德说,人是目的。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有理由认为,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精神应该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教书育人的教育理想,以文化人的教育自觉,爱与关怀的教育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良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期待着建设怎样一个社会,取决于我们给未来培养怎样的人。只有当教育所培养出的人具有现实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时,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为教师,只有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理想,坚守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升华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持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激情。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温柔的征服,教师是派往学生世界的文化使者,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更要有遵循教育规律、以文化人的教育自觉。换句话说,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绝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实施不道德的教育行为。正如泰戈尔的诗句:“不是槌的击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教育往往是借有形的教材而教“无字之书”,教师应该清楚,书本上那些字词、符号、图形、公式等等,背后还隐含着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爱。爱的对象是人,就会产生对人的尊重、友善;爱的对象是知识,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爱的对象是国家和民族,就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爱与关怀的教育情感。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对教师来说,毫无疑问,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基本的教育良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是选拔性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上是大众化教育,如果一定要区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师精神,那么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更加突出“关注普通人”的教育思想。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林德华)

用“主‘职’无适”建构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和培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提升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其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影响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难管教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也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来学校就是混日子。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渗人职校校园,学生中旷课、作弊、打架、上网等违纪行为增多。再次,部分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后,同时把教育责任也推给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再过问。这不仅增加了职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更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职业院校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可能经过很大的努力,学生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难管教,直接影响着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第二,学校社会地位低,社会对职校教师存在偏见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职业教育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比普通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要低。许多家长、学生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 认为知名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来此工作,职校教师不如大学教师水平高,没有中学老师会教课,也不如真正的高级技师技术熟练,从而从言行上流露出一种对职校教师的轻视。使得家长不想把子女送到职业院校学习,学生也不愿意来校就读,他们对上职业学校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低人一等。

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资金投入过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这也加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不公平评价,使社会对职校教师的认同度和评价过低。由此造成教师的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

第三,工作成就感低

教师是通过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期望。学生的成功会不断提高教师对自我期望的水平,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但是如果得到的全是负面信息,就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期望水平。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兴趣,自信心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因而教师虽然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精力,却没有看到所期望的“回报”,具有一定的挫败感,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切尔尼斯(Chemiss)研究了在那些因自己的学生没有取得优异成绩而产生沮丧感和无效感的教师后,得到结论,即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是一定要有成效的,如果没有成效,教师会感到压力及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倦怠。

教师职业幸福感一个重要的源泉就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第四,职业理想难以实现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于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以及在事业上达到何种成就的期望和追求。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教师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高理想”和“低现实”的矛盾,教师的职业理想难以实现,从而产生失落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失落感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把握不准确。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给予了教师很多的赞誉,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一般比较高。但是,现实中的课堂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往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有效的管理技能,在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进一步影响到教师内在需要的满足,制约着教师对其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很多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来校就读的。因为不爱学习,或者学习效果差,所以也不爱学校,不爱教师。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处于16~19这个年龄阶段,生理比较成熟而心理成熟滞后,品行不良的学生比例较大。他们自制力差,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泡吧、夜不归宿,甚至谩骂、侮辱教师。对于这种群体,教师上课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管理难度较大,很难获得成就感有时教师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长此以往,习得性无助感让教师们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幸福感。

第五,缺乏发展机会

专业发展机会与教师的职业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招生及其就业上,放在了学校如何生存的问题上,而忽视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加之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师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师 职前培养

[作者简介]贾国锋(1963-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处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天津 300387)倪斯雯(1964- ),女,天津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天津 3002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中外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JX10-1-77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8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应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中等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据2012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我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其中普通中专3753所,成人中专1614所,职业高中4802所,技工学校2924所。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然而,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中美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相关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教育的高端化日趋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学习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学习和取向。特别是用人单位追求学历的高层次化,助推了学生学习的冷与热,本来由职校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定要招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这种导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追求上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学生普遍希望取得较高的学历,为今后入职储备好的竞争条件,这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往往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目标模糊,知识基础不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微乎其微。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应的组织教学、解决各种课堂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来源大多是综合大学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教育理论背景相对缺乏。即使要求中职教师必须进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进修,现有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对教师需求也不完全匹配,如目前各个城市都在发展地下铁道运营,对相关毕业生需求较大,有的中等职业院校已设立相关专业,并开设相关课程,但由于现有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设置没有此专业,中职院校的这类专业课教师全部来自专门的本科院校专业毕业生,而此类毕业生在入职前没有教育理论课的研修,造成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基本是专业课教育,即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做好“如何教”的准备。他们在入职后,面对的是有生命体的工作对象――中职学生,其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需要更专业的教育指导,这给中职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有的教师对教师工作产生了恐惧,想要逃离这个职业。调查显示,有54.4%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师没有接受相应的职前培养。

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托在教师资格证的获取上,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及各省市实际实施情况,大致需6个必备条件: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履行《教师法》规定的各项义务;具备相应的学历;通过所在城市教委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统一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通过面试和试讲测试教育教学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一定要求;体检合格。这6项内容有的考核只是流于表面现象,如大多数想要获得教育学、心理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只要买书死记硬背便可通过考试,甚至有的内容根本就不理解,完全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面试和试讲也多走过场,并没有从根本上注重教学实际能力的考核。加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师资短缺,很多学校只要有本科学历,对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达到学历要求便可入职,入职后再自修教育学和心理学,取得教师资格证,这造成我国职业教师非专业化,只知道“教什么”,而没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重视此问题。另外,现行教师管理制度也逐步暴露出教师入口把关不严、入职后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向学生传递、面对教学对象出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均暴露出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不到位。

二、美国职业教育状况及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情况分析

美国职业教育大多数渗透到中学阶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文化必修课外,还必须选择与自己未来发展和兴趣有关联的职业课程。美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的正式院校毕业生,现任教师培训后改行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从当地相关行业选取有经验的专家成为职业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美国用教师准入制度保证师资培养质量,对三种渠道都要求从业人员有教师资格证。这三种人员获取教师资格证的途径是不同的,第一类人员是通过传统路径获取教师资格证,第二类人员已经有教师资格证,第三类人员有的因为学历没有达到标准而无法通过传统路径获取教师资格证,但他们拥有丰富的一线职业从业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凭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美国便制定了替代路径获取教师资格证。

传统路径主要针对有学士以及以上学位的申请者。替代路径指职业教育教师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方法,这部分教师基本没有学士学位,又称为用替代路径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在证书办理过程中,两种路径对初次获得证书的申请者都需要进行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考试。目前美国用于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最为普遍的测试是由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TS)开发的实践测试体系,即实践Ⅰ、实践Ⅱ和实践Ⅲ。实践Ⅰ属于基本技能测试,考核阅读、数学和写作技能;实践Ⅱ测试内容包括测试者对专业知识和学与教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实践Ⅲ是针对实践者实际教学能力涉及的一套规范、严密的测试体系,要通过对申请者实际教学过程的观察来完成。实践Ⅱ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理论知识测试,但其阐述的理论知识非常实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很有帮助,也可看作是在突出实际能力。

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情况,因此重点对美国传统路径获取教师资格证方法进行分析。美国的教师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基本上是由州政府或教育类学会、协会、联合会等机构执行的,在教师资格的标准的制定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也有相同性,如要具有学士学位、修读并取得教师准备课程的学分。在教师资格认可制度的执行方式上基本一致,即参加考试。这类考试基本是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美国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即申请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应获得师资培训授权机构领导的推荐,并且有两年相关工作或活动的经验与经历。申请者最初获得的是临时教师证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再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拿到专业教师资格证书后进入证书的更新和维护阶段。一般综合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果有志从事教育事业,可以再用一年的时间在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教育课程,参加教育实习,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并可通过此途径申请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即通过“4+1”培养模式获得教师资格证。

三、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解决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问题

只有拥有最好的教师,国家才能解决教育问题。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因对能力本位的中职教育模式理解不深,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不强,对中职学校按教育规律培养合格人才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教师职前教育以师范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为主。顶岗支教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相对长时间践行专业理论、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因此,在教师准备好“教什么”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如何教”的准备,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需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特定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特征、人格特征要求,相关的制度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培养专业化。

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体现,其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熟练程度、使用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等,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使教师教育专业化,就要研究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认定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教师职业专业化必然要求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培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更多的是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即职业教育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资格证,如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忽视了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到专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上,反而把教师资格证的考取流于表面化,教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但却没有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教学实践是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训练学生从教能力、培养合格教师的强有力手段,是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教学实践是培养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促进学生了解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提高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巩固和发展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精神与信念,形成良好的专业道德素养,运用和掌握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师职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必须要考虑职前教育师范教育阶段。

教师职前教育的责任是培养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准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制约;职前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依赖于对上述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境就是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原理的检验和应用。结合美国职业教师传统路径入职的要求,建议我国目前在职业教师入职时就强调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在资格证的获取上体现职前培养,可以借鉴美国“4+1”培养模式的经验,按照职业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或“分阶段”的教育模式,有志于从事职业教育的综合大学毕业生,在学历要求达到标准后,采用注册入学的方式到师范类院校专门学习一个学期或学年的教育理论课,并从制度上有所规定。在这一个学期或学年中,从国家财政支出其教育经费,并给予参加培养者一定的经济支持,从政策上制度化,以保证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认可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1(3).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师资建设;能力培养

一、加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在其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高职教师队伍素质还是比较薄弱,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至今仍有相当部分教师不能摆脱学科型教学观念的束缚。比如课程教学方面,应该说,课程教学是学校最基础的,对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校风最具影响力的工作,是最需体现高职类型特色之处,然而,目前来看,它却是学科型教学思想影响最深,高等普通教育简单复制最明显的方面。不少教师仍在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忽视职业教育特征、排斥或抵触新的观念和新的模式。另一方面,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教师队伍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所以新进的教师中,教学素质难免参差不齐,相当部分或缺乏专业实践经历,或缺乏职业教学经历,有的甚至两者都缺乏。可以说,这些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和完善培养机制,促使教师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束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观念层面指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敬业精神,技术层面指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技能及素质。所以要特意提出这一概念,作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教学能力首先应体现在教学思想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并且努力按照要求来规范教学行为的敬业精神上面,其次才是教学技能与素质。观念不对、态度不好,技能素质再高,终是难见效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单单是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一定要重视用现代职教观念对教师进行思想武装。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促进工学结合的问题,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教学考核等与职业实际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为此,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相应职业领域,做好职业活动调研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职业活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因此,职业活动调研不能一劳永逸,教师还应定期追踪相应技术领域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软件、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并在教学中及时予以反馈。

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是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通过调研活动,教师能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掌握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能力需求、活动素材、工作标准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第一手资料,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依据,更重要的是,调研中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情境、能力需求以及企业相关人士对人才规格的见解等,都会对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猛烈的冲击,从而促使其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校应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的制度,在调研时间、对象、内容、方式、成果形式、成果应用等方面予以规范,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在实施情况和效果上予以考核,以保证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扎实实施、取得实效。

(二)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教师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只能“讲”,不能“做”,或者只能自己“做”,不会指导学生“做”,严格来说,这是不合格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列为考核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是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它还是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咨询服务的途径;是校企双方人员相互聘任、兼职,在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紧密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对于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问题,学校应予以充分重视。首先要摸清全校缺乏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的情况(其实,即使曾有过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也有重新“回炉”的必要);其次要制订好符合实际的规划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以保障该项工作能的有序开展;再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考评机制,以保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能取得实际效果。

(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培训

目前,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职业院校都在进行示范性院校、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但是,一方面,这些重点项目建设必然会与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一些教师基于观念问题,对其持怀疑、抵触甚至反对的态度,必须努力做好观念和态度的转化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教师们观念上赞同,行动上积极参与,由于重点项目建设是一种全新事物,究竟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有一个认知和适应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予以引领和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结合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教师培训。重点项目建设本身,既反映了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要求,又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技能素质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极佳途径。

结合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全员参与。即项目建设的学习和研讨不能只局限于少数项目组成员,而要让教学、实训、科研、督导、系部管理人员和全体专兼职教师都参加,使大家通过学习和研讨,明了建设的必要性,明确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环节、基本要求和操作方式。全员参与培训,主要是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每位教师和各教学科研管理环节,形成关于重点项目建设的鲜明“概念”,汲取符合高职类型特征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全院性的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思想意识氛围。二是任务驱动。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培训,不能像传统的培训一样办个讲座,听听报告,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已。这样做的效果,就如学科型教学模式一样,听来头头是道,操作起来是云里雾里。应该以任务为驱动,从做入手,“教、学、做”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在重点建设项目组人员之外,要求其他教师单独或组队自选一个项目,按照重点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建设方案设计,带着设计任务来参加培训,将培训过程与教师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一任务,教师可以很好地理解消化新观念,明确教改方向,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教师方案设计的完成情况,客观检验培训的效果。三是骨干引领。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事实胜于雄辩,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能取得学科型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教师出自内心的赞同,才能激发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观念的宣传学习和教学实验要一同展开,从一开始就要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并力争取得良好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的现身说法,能产生潜移默化地长久影响,远胜于单纯的宣传教育。

三、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

(一)特色讲座

讲座是适应全员培训主要使用的培训方式。所以称之为特色讲座,是因为在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中,讲座不能像传统的一般做法那样,单纯进行理论灌输、抽象解说概念定义,而应该让教师带着具体的“任务”来听讲座,并通过演示大量正反对比的教学实例,让教师直观的认识新旧观念的差异,明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确实做到“授之以渔”。

(二)集体研讨

就是针对教学改革的事项和问题,组织教师共同研究、商讨和解决。集体研讨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有效途径,也是通过信息交流、思想交锋、意见表达、方案互议等手段,促使参与人员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在集体研讨中,参与人员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从而产生“思维共振”,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思维和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三)个别指导

这种培训方式主要针对实施改革实验的骨干教师进行。为使教学改革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对骨干教师,要从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实行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帮助其持续改进。个别指导要针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教学设计方面,主要可以采用专家“会诊”的形式,即教师向专家组演示、讲说自己的教学设计,专家组予以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并可互动交流,相互答辩。教学实施方面的问题,则可以采用听评课的方式进行,专家组听课后,马上与上课教师进行研讨型评课,共同研讨教学的优缺点。研讨型听评课不能一次即止,在某一段时间内对同一教师要连续跟踪进行,以强化效果。

(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就一个学校来说,优质教学资源指学校重点项目建设成果和教师们所取得的各级各类教科研成果。对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库,实现校内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既是提高其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的方式,又是使教师们得到培训提高的良好方式。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可以受到先进职教观念的熏陶,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启发自我创新思维。

四、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进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除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等常规原则之外,要特别注意下列两个方面:

(一)适用体现先进职教观念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标准是一定教学观念的载体,有怎样的教学质量观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评价标准,新旧教学质量观的分歧,往往比较集中地从教学评价标准上反映出来。由于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技能甚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标准,而必须建立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评价标准。同时,测评中不能只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来进行,还要综合考量教师进行职业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企业顶岗实践的情况。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遵循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全面、深刻、具体地明晰努力方向。

(二)寓培训于测评之中

进行测评,给教师的教学能力定个等次,根据等次予以一定的奖惩,这有其必要性。但是,这不应该是测评的主要目的。测评的主要目的,应在于通过测评推介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维;通过测评对教师的不足之处进行“会诊”,有针对性的给以指导。要寓培训于测评之中,测评是手段,培训是目的。因此,要特别重视测评的组织安排,使测评的过程真正成为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

至于测评方式,各校都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这里重点谈一谈说课测评。说课测评是一种特色测评方式:被测评者结合课件演示,向测评专家和旁听教师,讲说一门课程或一堂课的上法,包括专业背景、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考核方案、改革创新、可行性及效果分析等等;然后测评专家和旁听教师提问,被测评者答辩;最后测评专家点评。这种测评方式充分发挥了测评者、被测评者、旁听者三方的互动功能,真正寓培训于测评之中,是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五、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

(一)订立完善的制度

对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培训、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等工作,都要一一制订出相应的制度,详细具体的规定操作规程、操作准则、考核办法、激励措施。制度订立后,一是要让全体教师知晓;二是要严格贯彻落实。要防止有章不循、有规不遵的现象。

(二)开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来保障来促进,因此,应对原有教学管理体制中不适应之处实行改革。比如说,原有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原有教学督导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原有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方法,原有实训教学管理方法,乃至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报酬等等,都必须适应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予以妥善解决。

(三)提供条件保障

充足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更有利于拓展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项目教学的实施和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的收集。另外,教师开展职业活动调研、到企业顶岗实践等等,也必须有相应的经费和时间上的支持。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实践性教学条件,并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供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师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事业是关乎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大计,教育工作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传统,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推崇。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阶段,教育事业承担着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教师的社会地位更加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虽然教师以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为天职,但是长期以来,教师队伍自身的教育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时有发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教育是教师队伍自我完善和自我充实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包含项目多、内容丰富的系统性工程。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教育包含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业务能力教育、教师职业心理教育、教师职业拓展教育等等内容。从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各阶段教育工作发展实践来看,教师职业教育还没有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常态化工作内容之一。

2.教师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教师总人数已达到1300余万人,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开展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从业者对于职业工作的直观化感知,也是保持从业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外部刺激和动力。从现阶段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教师行业整体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强度较高、待遇水平和保障制度建设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教师行业的职业幸福感偏低。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师能够获得重新认知行业的动力,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水平。

二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教师个人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学研究证明,个人都有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长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就会产生厌倦、懈怠等不良情绪,进而对职业认同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尊重程度上,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师生之间应有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并且社会对于教师行业的整体认可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了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相对单一,自我价值展示不够充分。

求知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这种知识传授的过程是单向度的,教师很难从周围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久而久之,求知欲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损害其自我完善的途径。通过实施教师职业培训,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思想状况等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充实、丰富和提升,教师也能够从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获取感知的快乐,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师资培养层次。师资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教师师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则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加容易实现学校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大批的师资精英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起到带头人的作用,这样就更加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的人才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的几种主要形式

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笔者总结出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教师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各类各级学校的光荣传统。从现阶段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单独的工作任务,而是通过日常教育、集体学习、例会等方式得以体现。大部分学校都相应地建立起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践效果也比较明显。

2.业务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其业务素质的外在表现,业务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国内学校开展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与其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包括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业知识拓展培训、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心理学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等内容。一些学校比较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工作,能够做到定期组织相关的专家或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让教师参加业务素质培训和教育。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还是没有建立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教师不能够得到长期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职业再教育。

3.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是教师职业教育的一项新的内容。根据研究表明,教师是社会公认的工作压力较高的社会群体,容易因工作导致各类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是容易引发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危人群。教师每天的工作任务量比较繁重,存在重复性和机械劳动的情况,而且还要经受升学、就业等压力,因此非常容易产生职业性疲劳、健康状况不佳等情况,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之相应地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教师职业心理教育也就十分必要了。

通过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教师群体在长期工作之中积存的不良情绪及各类心理问题有望得到疏导和释放,特别是在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随时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职业拓展教育。职业拓展教育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即在从事相关行业和工作的基础上,接受行业相关的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职业拓展教育在国内许多行业之中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且对于优化员工知识结构和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我国教师行业来说,职业拓展教育仍然处于空白。笔者认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职业拓展教育的重点应当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学科,并且增加身心机能训练的相关内容,提高身体素质,适应较为繁重的工作压力。

三、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教师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比较突出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工作的水平。

1.教师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当说,现阶段国内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没有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教师职业教育长效机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校将教师的职业教育视为正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的事物,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学校地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和经费十分有限,很难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教育。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教师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将教师的职业教育视为自身重要的职责,因此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2.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普遍不足。从现阶段国内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在组织针对教师的职业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而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学校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组织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作用,从而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学校没有能够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本质规律,进而就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完善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

3.教师职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整体工作之外。很多学校将教师的职业教育工作列在年度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之外,没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将职业教育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此外,许多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成果与工作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教师对于职业教育工作很难给予应有的重视。应该说,现阶段教师职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以外,是困扰教师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四、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职业教育工作水平,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深刻认识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要将教师职业教育视为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重要体现,指导学校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规划。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要切实提高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多地对教师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利益诉求。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来带动师资队伍的稳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是保证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保障机制应当包括经费投入机制、教育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加大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动员各类社会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参与到教师职业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各类学校也应当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职业教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效果考评机制,将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职务晋升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督促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职业教育目标。

3.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教育的途径。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学校应当进一步丰富教师职业教育的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对教师实施职业心理教育和职业拓展教育,通过丰富职业教育途径,切实地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和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在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全面创新教师职业教育的工作模式,注重教师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

一、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现状

谈到中职学校教育,外界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普遍偏低。因此,谁都可以对中职教育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似乎谁都有资格批评中职教育,这种状况使得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因其面对的是被主流学校放弃、让家长失望、开始自我放逐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差,学业基础差,学习意识差,对未来期望值很低。从家长层面来讲,选择中职学校的好处是不交学费,花钱少,学校还安排就业,省心;从学生层面来讲,本来基础就差,升学不成可以就业,没有学习的源压力,好玩。[1]因此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就极需要一批有较强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这既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第二,当下的中职教师是既脱离了普教体系、又远离了高职体系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缺乏科学研究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很大程度上既不像普教体系沦为知识的简单传递者,也无法成为高职体系的研究者。因此,中职教师和学生往往被社会边缘化。[2]

二、中职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

第一,教育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科研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这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职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最了解社会、家庭、学生的情况。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企业三者之间的桥梁,企业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的实情教师都了如指掌。第三,最熟悉教材情况。教材是教师联系学生的中介,是教学的载体,广大中职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对教材最熟悉,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最了解,对课程设置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会最深刻最有发言权。

三、中职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科研的不利条件

第一,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教育科研是理论工作者和领导的事,导致教育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第二,时间上不允许。许多教师因为跨专业跨学科太多,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杂也客观上影响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第三,能力上不支持。大多数教师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申报、搜集、检索、整理、写作的能力都很欠缺。第四,环境上边缘化。主管部门在分配学术资源时,有意无意轻视中职学校,申报渠道太过狭窄。加上学校内部本身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自身研究水平较低,导致教师不愿涉足教育科研。第五,方法上不得当。一线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加之对科研方法的茫然无知,因此,很难把教育教学中比较好的方法提炼成科研成果。

四、为什么要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

第一,政策引导。《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第十七条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第二,定位变化。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培养定位和课程内容已经实时变化,不再是单纯就业,而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打通了历年来影响中职招生的通道。第三,科研转化。中职科研技术可以与市场需求同步,条件成熟时科研项目可以转化成专业课程,将最新技术引入课堂,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拓宽学校就业、升学渠道。第四,领导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与市场联系的纽带,在课题申报、资金申请上开始对职业学校一定比例的倾斜。学校领导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开始予以关注,并在考核评估办法中加以细化和提升比例。第五,教师实惠。中职学校教师通过教育科研使个人的专业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同时,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也好处多多。第六,学生倒逼。中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倒逼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示范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提高中职教师职业科研能力的途径

第一,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让教师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设置专门机构。并由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引领学校教科研工作,让教师科研工作有章可循。第三,经常做一些科研讲座。普及和灌输职业教育的科研理念,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让教师科研工作有法可依。第四,校企深度合作,整体打造学校教学团队,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职业教育科研能力,让教师科研工作有人来帮。

六、如何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大背景下,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中等职业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也必将给中职学校的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科研的空间。中职学校的教师根据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平时注重积累,形成个人研究意向,锁定研究方向。第二,科学选题。尽量选择有前瞻性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能力。第三,敢写,多写,经常写,提高写作的频密度。第四,大量阅读职业教育理论著作,结合自己的职业教学实践,增加思想的厚重度。第五,在准确、深刻的前提下,适度追求语言的美感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3]冯胜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加大科研支撑力度[J].江苏教育,2014.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8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声乐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具有双重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特征。声乐教师只有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特征的前提下,才能相应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的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声乐教师的素质结构和素质的完善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艺术情操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完善,与声乐教师的素质直接相关。“教师素质”的内涵很丰富,国内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不胜枚举。声乐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角色的特点、合格的声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声乐教师的威信与人际关系及其声乐教师素质的完善与建构等,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仅就声乐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方面谈一些管见。

一、职业角色的双重性

古今中外,教师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而存在的。声乐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从事声乐教师的人也自然会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角色特点。

声乐教师是艺术工作者,创造和传播着人类的声乐文化;声乐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者,从事的是审美教育,为社会培养和塑造歌唱人才。因此,声乐教师既属于知识分子,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声乐教师既是社会职业者,但又是特殊的社会职业者。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师的双重性特征。

二、职业角色的育人性

这是声乐教师的共性特点,和其他学科的课任教师一样,都在做着培养人的工作。天下所有的教师,如果离开“育人”这一职业特性,那么,教师也就不存在了。“教书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声乐教师的职责是把人类长期以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声乐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审美艺术规范传授给学生,发展他们的歌唱能力,培育他们的演唱个性,为社会输送声乐文化传播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演唱人才是声乐教师职业的根本特色。

三、职业角色的复杂性

声乐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专业性很强,他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等,都有着本学科所属的鲜明的特点,声乐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突出技巧’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

歌唱和舞蹈、杂技、武术、体操等行业一样,要靠技巧来说话,教师必须“事必躬亲”,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手把手、口对口地教给学生掌握。歌唱这门技艺和舞蹈、武术、体操等又有区别,舞蹈、武术、体操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很直观,哪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活脱脱在眼皮低下、视野之内,而歌唱大多要靠感觉来进行,因为发声器官主要在人体内,尤其是声带,长在喉咙里,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以思想来调整和控制,也就是说学习者主要靠意念来掌握信息,如果被动地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获取信息(技巧)的话,其结果是很糟糕的。歌唱既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精神劳动,又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声乐教师既要进行属于生物力学性质的施教,又要进行人文精神和情感化的心理施教,通过千万次的教学练习,才能最终完善和规范学生的歌唱技巧、风格特点。

四、个体性

由于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和身体构造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必须进行个别教学。从古到今,“张口”技艺的传授莫不是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个体性的教学要求产生个性化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教出来的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具有声音特色的声乐人才。另外个体性教学,还要体现出创造性,教出的学生不能是模型化的“标准件,”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要具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教学,特别要体现这种创造性特点,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声乐上都有本民族的唱法特点、声腔特点。

五、职业角色的长效性

声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长效性,主要体现为工作目标的长远性和影响力的长期性。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特殊性,需要较长的教学周期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学生对声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歌唱能力的发展、演唱情操的陶冶、演唱个性和风格的完善,需要声乐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艰苦的训练、塑造、磨合、传授,才能最终完成。声乐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要看学生在学校里的演唱成绩和艺术行为表现,更要看他们毕业以后,在社会中的表现,在市场中的效应,看他们演唱能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认可、所喜欢。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孤芳自赏或仅会博得区区圈内几个人的欣赏和喜欢,而不免会遭受观众的冷落和排斥,不能说这种教学一定就是成功的。因此,声乐教学的长效性必须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

成功的声乐教学应具有长期效应,如果仅凭某个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和某次比赛成绩,来评价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果的话,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曾几何时,仅靠一两个演唱得奖的学生而显赫一时、名声大震的声乐教师也是屡见不鲜,可是这样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并未见教出更多的能得奖而又有影响的学生来。那么,究竟是学生因老师而成名,还是老师因学生而成名呢?毕竟是水涨船高的事情,也是一种特殊的声乐文化现象,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声乐教师的双重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职业角色特征,是教育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深入而有效地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国声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作为一个声乐教学工作者和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者,很愿意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①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②刘兆吉·高于学校心理学[叫.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上一篇:武术教育教学范文 下一篇:非遗文化评估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