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1:28

教师职业教育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

我们参观的欧洲(柏林)商学院,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快速发展,在国际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就缘于它以国际化、实践教学委办学特色的办学理念。该校毕业的学生都成为企业高管、或是创意届的精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内,青岛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为我们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加强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在中国设立奖学金,为中国职业院校培训教师。从2004年起,该学院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合作,先后提供奖学金为1000余名职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赴新加坡学习等。我们可以与德国、新加坡等在联合办学方面、师资培养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提升国际竞争力。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和培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提升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其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影响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难管教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也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来学校就是混日子。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渗人职校校园,学生中旷课、作弊、打架、上网等违纪行为增多。再次,部分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后,同时把教育责任也推给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再过问。这不仅增加了职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更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职业院校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可能经过很大的努力,学生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难管教,直接影响着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第二,学校社会地位低,社会对职校教师存在偏见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职业教育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比普通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要低。许多家长、学生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 认为知名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来此工作,职校教师不如大学教师水平高,没有中学老师会教课,也不如真正的高级技师技术熟练,从而从言行上流露出一种对职校教师的轻视。使得家长不想把子女送到职业院校学习,学生也不愿意来校就读,他们对上职业学校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低人一等。

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资金投入过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这也加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不公平评价,使社会对职校教师的认同度和评价过低。由此造成教师的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

第三,工作成就感低

教师是通过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期望。学生的成功会不断提高教师对自我期望的水平,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但是如果得到的全是负面信息,就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期望水平。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兴趣,自信心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因而教师虽然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精力,却没有看到所期望的“回报”,具有一定的挫败感,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切尔尼斯(Chemiss)研究了在那些因自己的学生没有取得优异成绩而产生沮丧感和无效感的教师后,得到结论,即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是一定要有成效的,如果没有成效,教师会感到压力及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倦怠。

教师职业幸福感一个重要的源泉就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第四,职业理想难以实现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于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以及在事业上达到何种成就的期望和追求。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教师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高理想”和“低现实”的矛盾,教师的职业理想难以实现,从而产生失落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失落感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把握不准确。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给予了教师很多的赞誉,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一般比较高。但是,现实中的课堂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往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有效的管理技能,在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进一步影响到教师内在需要的满足,制约着教师对其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很多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来校就读的。因为不爱学习,或者学习效果差,所以也不爱学校,不爱教师。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处于16~19这个年龄阶段,生理比较成熟而心理成熟滞后,品行不良的学生比例较大。他们自制力差,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泡吧、夜不归宿,甚至谩骂、侮辱教师。对于这种群体,教师上课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管理难度较大,很难获得成就感有时教师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长此以往,习得性无助感让教师们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幸福感。

第五,缺乏发展机会

专业发展机会与教师的职业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招生及其就业上,放在了学校如何生存的问题上,而忽视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加之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师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能力;数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64-02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这三要素整合的状态,而教师的职业能力亦充分显现于这三个方面。技能大赛作为检验教育教学的综合载体,其对教师职业能力影响的作用很明显。作者长期在一线教学岗位数控专业教学及其技能大赛从事指导工作,根据历次参加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2012年技能大赛训练计划(见表1),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阐述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学校教学资源整合,大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教师是关键。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及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在我校2012年数控技能大赛训练中共有多达八个教学项目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只在比赛指导中出现。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指导教师的水平。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比赛获得佳绩的根本。教师必须要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对于专业教师而言,指导学生或直接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天津市南洋工业学校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承办单位,为迎接各项技能赛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即大赛训练)活动,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保障激励措施,以保证“二课”的质量。全校上下各部门有序协同、分级分类、责任到人,督促广大教师积极筹备,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制保障。经过多次职业技能大赛的锻炼,学校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金牌教练,通过这些名教练、名教师来宣传教学改革理念,推广成功教学经验和成果,促进了全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颇深,大力提升了教师的方法能力

新型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衡量专业能力的是岗位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必须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本年度的天津市数控技能竞赛,“数控技能组合”比赛项目逐步趋于核心地位。该项目为综合(作品)项目考核,每个考核项目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考核内容及要求,针对每项考核内容及要求又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考核内容符合岗位职业活动流程,评分标准符合职业活动规范。技能大赛为教师找到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要求和训练,通过参加此类大赛可以大力提升教师的方法能力。

三、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育心理的研究与教师团队建设,大力提升了教师的社会能力

在职业技能大赛筹备过程中,制订合理准确的项目训练规划与参赛选手的选拔方案,将是大赛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通过准备比赛将有效督促教师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以确保能够组建强有力的竞赛团队,发挥出最大的竞争潜能。在本年度,我校于第3周(9月10日左右)宣传发动组织10数控班、11数控班级学生报名。完成“基础训练阶段”任务后,于第8周选出12名选手;完成“技能拓展训练阶段”任务后,于第12周选出6名选手;完成“提升冲刺阶段训练”任务后,于第16周选拔出4位正赛选手;第17周至比赛日前进入正赛调整阶段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除加强参赛选手个人能力以外亦需研究团队力量的发挥。新型的职业技能大赛则更注重团队的合作,涉及多学科内容,多方面事务性要求,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个人力量显得有些单薄。例如本年度我校参加的数控加工职业技能竞赛,表面上只涉及到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数控铣(加工中心)床加工技术和数控编程等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但实际上还包含了机械CAD/CAM、机械制图、机械制造与金属切削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要加强团队合作,才能适应技能大赛的新要求,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一点上要求组建强有力的训练师资团队是十分必要的。依据大赛的要求,我校在竞赛训练中建立起组长负责制,每一个项目设有专项负责人,共计5名教师参与到大赛的训练当中(见表2)。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筹备,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社会能力,强化了教师的合作能力。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设计与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通过定期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使职业教育向更贴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影响,探究“以赛促教,以赛促新”的教学模式,提出中职学校教师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蒋红枫.论技能大赛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2009,(23).

[2]陈兆芳.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1,(7).

[3]游静,熊艳兰.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

基金项目:本项目研究得到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中心的资助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事业是关乎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大计,教育工作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传统,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推崇。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阶段,教育事业承担着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教师的社会地位更加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虽然教师以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为天职,但是长期以来,教师队伍自身的教育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时有发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教育是教师队伍自我完善和自我充实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包含项目多、内容丰富的系统性工程。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教育包含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业务能力教育、教师职业心理教育、教师职业拓展教育等等内容。从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各阶段教育工作发展实践来看,教师职业教育还没有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常态化工作内容之一。

2.教师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教师总人数已达到1300余万人,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开展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从业者对于职业工作的直观化感知,也是保持从业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外部刺激和动力。从现阶段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教师行业整体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强度较高、待遇水平和保障制度建设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教师行业的职业幸福感偏低。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师能够获得重新认知行业的动力,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水平。

二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教师个人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学研究证明,个人都有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长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就会产生厌倦、懈怠等不良情绪,进而对职业认同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尊重程度上,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师生之间应有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并且社会对于教师行业的整体认可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了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相对单一,自我价值展示不够充分。

求知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这种知识传授的过程是单向度的,教师很难从周围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久而久之,求知欲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损害其自我完善的途径。通过实施教师职业培训,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思想状况等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充实、丰富和提升,教师也能够从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获取感知的快乐,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师资培养层次。师资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教师师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则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加容易实现学校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大批的师资精英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起到带头人的作用,这样就更加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的人才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的几种主要形式

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笔者总结出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教师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各类各级学校的光荣传统。从现阶段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单独的工作任务,而是通过日常教育、集体学习、例会等方式得以体现。大部分学校都相应地建立起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践效果也比较明显。

2.业务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其业务素质的外在表现,业务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国内学校开展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与其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包括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业知识拓展培训、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心理学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等内容。一些学校比较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工作,能够做到定期组织相关的专家或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让教师参加业务素质培训和教育。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还是没有建立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教师不能够得到长期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职业再教育。

3.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是教师职业教育的一项新的内容。根据研究表明,教师是社会公认的工作压力较高的社会群体,容易因工作导致各类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是容易引发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危人群。教师每天的工作任务量比较繁重,存在重复性和机械劳动的情况,而且还要经受升学、就业等压力,因此非常容易产生职业性疲劳、健康状况不佳等情况,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之相应地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教师职业心理教育也就十分必要了。

通过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教师群体在长期工作之中积存的不良情绪及各类心理问题有望得到疏导和释放,特别是在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随时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职业拓展教育。职业拓展教育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即在从事相关行业和工作的基础上,接受行业相关的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职业拓展教育在国内许多行业之中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且对于优化员工知识结构和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我国教师行业来说,职业拓展教育仍然处于空白。笔者认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职业拓展教育的重点应当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学科,并且增加身心机能训练的相关内容,提高身体素质,适应较为繁重的工作压力。

三、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教师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比较突出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工作的水平。

1.教师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当说,现阶段国内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没有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教师职业教育长效机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校将教师的职业教育视为正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的事物,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学校地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和经费十分有限,很难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教育。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教师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将教师的职业教育视为自身重要的职责,因此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2.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普遍不足。从现阶段国内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在组织针对教师的职业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而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学校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组织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作用,从而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学校没有能够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本质规律,进而就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完善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

3.教师职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整体工作之外。很多学校将教师的职业教育工作列在年度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之外,没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将职业教育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此外,许多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成果与工作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教师对于职业教育工作很难给予应有的重视。应该说,现阶段教师职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以外,是困扰教师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四、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职业教育工作水平,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深刻认识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要将教师职业教育视为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重要体现,指导学校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规划。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要切实提高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多地对教师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利益诉求。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来带动师资队伍的稳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是保证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保障机制应当包括经费投入机制、教育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加大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动员各类社会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参与到教师职业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各类学校也应当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职业教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效果考评机制,将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职务晋升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督促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职业教育目标。

3.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教育的途径。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学校应当进一步丰富教师职业教育的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对教师实施职业心理教育和职业拓展教育,通过丰富职业教育途径,切实地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和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在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全面创新教师职业教育的工作模式,注重教师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6篇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绝非一蹴而就,甚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慧玲教授的成长经历可能提供一定的启示。常慧玲,1986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2007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冶金企业第一线工作了8年,1994年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8年的实践经历成了常慧玲老师的宝贵财富,加之从教后在钻研教学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晋升为教授,成为山西省高职高专教育领域的佼佼者。

一、刻苦钻研,严格要求,注重提升教学能力

常慧玲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企业技术工作,在冶金企业摸爬滚打多年,有相当的一线实践阅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她意识到与其他同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差距,一度思想压力很大。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并提高教学水准,她经常随堂听课,学习别人的经验,主动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指出讲课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注重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和提高,在各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自己,从教案撰写、板书设计到教学课件制作等一丝不苟。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撰写的教案连续3年被学院评为优秀教案和示范教案;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上成绩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2001年山西省第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她精心准备,克服压力,在众多本、专科院校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案评比最高奖项优秀奖,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同年被山西省教育厅、人事厅授予“山西省先进教师”荣誉称号。

二、发挥优势,注重实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她率领本专业教师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改革思路,主持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她多次深入冶金企业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与兼职教师共同重构了基于冶金生产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整合序化课程内容,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工学结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她注重加强教育理念、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更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与社会的融合能力、与同事的合作能力、与对手的竞争能力以及独立生存能力;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重视和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常慧玲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能把理论讲深讲透,在实训场所更能给学生做示范操作,手把手教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深受学生欢迎。为适应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如项目导向教学法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个项目的实施来完成技能模块的教学过程;演示教学法中,通过教师操作演示真实系统来讲解其功能;问题探究教学法中,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小组合作教学法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技术讨论、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测试内容;现场教学法中,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结合生产运行情况,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弥补了课堂讲授枯燥而单一的缺点。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体现,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职业技能提高。在集散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中,一改过去只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做法,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对照具体型号的集散控制系统进行实物分析讲解,通过学生对系统硬件设置、软件组态、构建过程控制系统等环节的训练,实现了整个控制系统在预定目标下运行和系统参数实时监测与在线调整。通过增大实训教学课时的比重和模拟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做、训、考”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了真正有用的自动控制操作技能,成功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

三、勤奋工作,勇挑重担,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为了贯彻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更好地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和充实了校内7个实训基地和45个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常慧玲老师发挥了多年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担了实训室建设和开发任务。电气工程系的过程控制实训室共投入1700余万元,具有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真实的现场环境。其中,浙大中控的集散控制系统和西门子的现场总线系统,设备选型和运行方式完全与企业运行环境相一致,可以完成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系统(FCS)课程的实训教学。由于设备性能先进、操作要求高,这就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实训室尽早投入正常教学,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常慧玲放弃了很多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了解设备性能,研究开发实训项目。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掌握了实训室全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并开发了一批新的实训项目。她还和课程组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一道,以冶金行业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炼铁高炉、热风炉等冶金行业通用性和典型性工作过程为例,制定了突出集散控制系统应用能力培养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以技能测试为手段,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她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开发项目、教学资料和操作经验与年轻教师共享,使他们很快熟悉和掌握了实训设备的使用,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攀登,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声乐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具有双重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特征。声乐教师只有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特征的前提下,才能相应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的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声乐教师的素质结构和素质的完善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艺术情操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完善,与声乐教师的素质直接相关。“教师素质”的内涵很丰富,国内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不胜枚举。声乐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角色的特点、合格的声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声乐教师的威信与人际关系及其声乐教师素质的完善与建构等,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仅就声乐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方面谈一些管见。

一、职业角色的双重性

古今中外,教师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而存在的。声乐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从事声乐教师的人也自然会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角色特点。

声乐教师是艺术工作者,创造和传播着人类的声乐文化;声乐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者,从事的是审美教育,为社会培养和塑造歌唱人才。因此,声乐教师既属于知识分子,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声乐教师既是社会职业者,但又是特殊的社会职业者。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师的双重性特征。

二、职业角色的育人性

这是声乐教师的共性特点,和其他学科的课任教师一样,都在做着培养人的工作。天下所有的教师,如果离开“育人”这一职业特性,那么,教师也就不存在了。“教书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声乐教师的职责是把人类长期以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声乐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审美艺术规范传授给学生,发展他们的歌唱能力,培育他们的演唱个性,为社会输送声乐文化传播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演唱人才是声乐教师职业的根本特色。

三、职业角色的复杂性

声乐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专业性很强,他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等,都有着本学科所属的鲜明的特点,声乐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突出技巧’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

歌唱和舞蹈、杂技、武术、体操等行业一样,要靠技巧来说话,教师必须“事必躬亲”,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手把手、口对口地教给学生掌握。歌唱这门技艺和舞蹈、武术、体操等又有区别,舞蹈、武术、体操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很直观,哪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活脱脱在眼皮低下、视野之内,而歌唱大多要靠感觉来进行,因为发声器官主要在人体内,尤其是声带,长在喉咙里,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以思想来调整和控制,也就是说学习者主要靠意念来掌握信息,如果被动地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获取信息(技巧)的话,其结果是很糟糕的。歌唱既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精神劳动,又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声乐教师既要进行属于生物力学性质的施教,又要进行人文精神和情感化的心理施教,通过千万次的教学练习,才能最终完善和规范学生的歌唱技巧、风格特点。

四、个体性

由于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和身体构造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必须进行个别教学。从古到今,“张口”技艺的传授莫不是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个体性的教学要求产生个性化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教出来的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具有声音特色的声乐人才。另外个体性教学,还要体现出创造性,教出的学生不能是模型化的“标准件,”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要具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教学,特别要体现这种创造性特点,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声乐上都有本民族的唱法特点、声腔特点。

五、职业角色的长效性

声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长效性,主要体现为工作目标的长远性和影响力的长期性。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特殊性,需要较长的教学周期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学生对声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歌唱能力的发展、演唱情操的陶冶、演唱个性和风格的完善,需要声乐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艰苦的训练、塑造、磨合、传授,才能最终完成。声乐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要看学生在学校里的演唱成绩和艺术行为表现,更要看他们毕业以后,在社会中的表现,在市场中的效应,看他们演唱能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认可、所喜欢。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孤芳自赏或仅会博得区区圈内几个人的欣赏和喜欢,而不免会遭受观众的冷落和排斥,不能说这种教学一定就是成功的。因此,声乐教学的长效性必须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

成功的声乐教学应具有长期效应,如果仅凭某个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和某次比赛成绩,来评价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果的话,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曾几何时,仅靠一两个演唱得奖的学生而显赫一时、名声大震的声乐教师也是屡见不鲜,可是这样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并未见教出更多的能得奖而又有影响的学生来。那么,究竟是学生因老师而成名,还是老师因学生而成名呢?毕竟是水涨船高的事情,也是一种特殊的声乐文化现象,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声乐教师的双重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职业角色特征,是教育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深入而有效地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国声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作为一个声乐教学工作者和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者,很愿意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①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②刘兆吉·高于学校心理学[叫.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黄刚娅(1958-),女,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与培养研究”(编号:TER20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85-03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焦点,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融职业的社会需求与教育的个性需求于一体,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是指具备胜任产业链高端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具备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掌握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职业迁移及岗位提升能力,创业创新素质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岗位群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相对接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通过组织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特征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应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对照2008年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相关条目要求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见表1)。

(一)基本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应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有规范的职业行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

(二)职业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2及3-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3、5-1、5-2及6-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教学资源利用能力,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为课程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三)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等。按照评审指标4-2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开展项目导向的教学,与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还应取得与其执教专业相同的或相关的中级以上如工程师等非教师系列的资格证书,具有企业经历,能胜任专业实践教学,有技能操作示范教学和完成产品或项目的能力。6-2评审指标提出学生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研究和调整教学观和教学行为,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开发能力。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是更加突出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整合不仅是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的需要,更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按照1-1和1-2评审指标,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教师应具有开展行业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课程标准制订能力。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指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标准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并以此作为确定课程目标,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依据。高职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3.课程整体设计能力。200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应包含以说课为主的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因此,“说课程整体设计”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形式之一。

(五)面向社会能力

评审指标1-2、2-3和4-1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的能力。教师要有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能与企业合作,参与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应用性课题研究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一)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高职高专1215所,高职教育占了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对成熟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职业准入体系不健全,标准空泛模糊,“双师型”概念模糊,对其内涵理解不一,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对教师能力的评判,主要是对“职前”相关能力的入门检验,对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强调不够。这使得不少教师关注点仅停留在课堂,对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和学校的发展几乎不关心。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未颁布相关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制度,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少的高职院校仅将理论教学的课堂听课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而忽视了占人才培养方案中40%以上的实践教学评价。对理应在评价指标设定中占权重较高的评价点,如理实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现场技术操作演示能力、技能指导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则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应成为考核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并将此要求贯穿于教师从入职初期,到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趋于成熟的发展全过程,引导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参加行业企业和校内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促进教师在较强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掌握专业技术,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考核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等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服务社会视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咨询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难题;参与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和研发等,并将教学改革成果与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工作中。

(三)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相统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既符合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需要,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引导教师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

(四)时代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新技术的产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囿于各自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以及教师的构成等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指标的设定、评价的实施过程、结果的引用等方面,都应体现时代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和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结果引用

(一)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对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用

1.科学引用,促进发展。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方面,做到评价有理,考核有据,以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2.分级考核,动态管理。针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对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进行分级要求。聘期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带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全面发展。

3.激励导向,体现特色。测评结果的引用应体现对教师发展的激励性。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懂理论、会技能”的教师倾斜,特别是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六、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是一个现实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认证体系的构建应在加强研究前提下,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制定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在部分院校和区域、行业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以达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2011.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45-03

一、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又一个发展机遇期,高职院校从规模办学转向全面质量提升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然而,高职院校在改革与转型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师团队建设速度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匹配,其次是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与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匹配,最后是各级政府等办学主体的办学理念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理念不匹配等挑战[1]。

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就需要有一支教学能力强的创新型、服务型教学团队支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容乐观。一是表现在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经济背景下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经济要求教师要更快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二是表现为教师的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剧烈调整的要求,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三是表现为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要求,为企业进行科研技术攻关的高水平横向课题缺乏,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专业带头人紧缺。可以说,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高职教师再培训制度成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强烈呼声和必然选择[2]。那么,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情况如何呢?总体上讲,当前国家示范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推出的国培和省培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但是,由于短期培训缺乏一个“学做一体”的有效载体,实践性不足。此外,学校一般比较重视校内师资队伍建设,也加大了培训和激励机制[3][4],但是,由于缺乏较好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兼职教师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专兼职教师之间的融合度不高,优势互补效应并未真正形成。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国家高职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建设,涌现出一批示范性专业和课程,起到引领和辐射效应。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地方性特点[5],决定了每个学校应保持自身特色发展模式,而课程体系的建设更能反映这一内涵特色。实践中,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项目课程理论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是当前占主流地位、耳熟能详的两大课程理论[6]。两大课程理论下的教学改革均不能脱离对企业真实项目、任务的选择、改造。纵观当前课程改革,仍存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反映出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不够、实践不够。因此,要求教师摒弃原学科体系的建构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确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设计;要求引入了生产实际的案例,通过教学改造,融入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三、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那么,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专业教师应具备或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王彩霞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7]。丁金昌提出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能够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研究的“三能”教师[8]。李茹等认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体系构成,包括高尚的专业(行业) 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要素[9]。黄绍勇等把高职教师的能力结构集中归纳为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等六个方面[10]。

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课程为载体的改革与设计,若是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引入专家、项目、案例等企业元素,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是从学校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为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最适的载体或平台。二是从教师个体成长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培训、进修和企业顶岗实践,学习先进技术、企业文化,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回馈课堂,使教师更能适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转变为能力本位教学,更能在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归纳为三大能力和九个要素:课程开发能力:含教学团队协作、教学项目设计与改造、教学资源建设(教材编写)与利用三要素;课程教学能力:含教学设计、教W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控三要素;课程后服务能力:含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产品制作、社会服务与产品研发、教学研究与创新三要素。

四、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成立专兼结合的课程组教学团队,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以我校助产专业为例。通过与教学医院共建助产教研室,培育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并确立6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开发和改造。成立课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人制,课程组负责人须有5年以上本课程的教学经历,中级以上职称,领衔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质量监控、以课程为基点的教学研究与创新。课程组定期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备课会、案例分析会和示范教学评课,实现专兼职教师间的一对一帮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教师多元化发展。课程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见图1。

(二)多途径进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强化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一是建立境外、国内、学校三级培训制度。制定“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完成境外培训;课程组负责人、专业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组织参加行业的学术年会、研讨会,了解专业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师、职业技能鉴定师资,提升了“双师”素质。二是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践。青年教师在兼职教师指导下,以岗位体验、获得真实工作情境为首要任务。三是组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培训。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娴熟的助产操作技能。

(三)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提升教师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办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项目必须具有二个要素,既要有企业一线实际生产项目的背景,也要有易于教学与学习的加工和改造[11]。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学项目要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要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其中[12]。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生产实践情况和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提练;并着力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13]。

课程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校企共建n程给高职院校的创新课堂注入了活力。我校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载体和切入点,通过课程建设,有效改变学校课程形态,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形成一支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服务于专业与课程建设,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5).

[2]黄晓初.关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0):66-67.

[3]赵国忻.行业兼职教师的“六位一体”作用及潜能发挥[J].中国成人教育,2011(9):86-88.

[4]何卫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2.

[5]苏志刚.立足区域 强化内涵 提高质量[J].职教通讯, 2012(23):84.

[6]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2):146-148.

[7]王彩霞,詹青龙.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4-49.

[8]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90-92.

[9]李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21-24.

[10]黄绍勇,汤跃光.高职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思想战线,2013(S1):296-299.

[11]赖永辉.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J].职教通讯,2012(3):75-77.

[12]戴士弘.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第10篇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践来拓宽专业视野、夯实专业涵养、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并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讲座、会议、报告多,教师业余自主学习阅读少,专业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少;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过程中,浅阅读多,深阅读少,通过网络检索浏览查找资料多,通过纸质图书系统阅读、反思探究的少,由此导致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中重功利性,导致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和概念化,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阅读条件也制约了教师职教理论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的图书资料.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的书籍相对比较少,笔者通过某校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分别以“职业教育”、“高职”、“职业院校”、“职教”、“职业学校”等为题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类图书进行检索查询.发现多数为教材,仅有不到30册的图书资料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或学术型著作,数量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图书而言非常少,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图书馆馆藏职业教育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阅读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而且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解决好阅读组织发动的全员性、阅读方式的多样性、阅读效果的应用性、阅读成果的分享性等问题。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组织开展全员阅读活动。要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内部读书会,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资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阅读,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活动也是如此,在个体阅读基础的团队学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启发、研讨,阅读效果好于个体阅读,也更有阅读深度。阅读方式上.要注重电脑多媒体浏览与纸质文献阅读相结合。电脑多媒体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由于阅读的信息量大,受阅读软件影响,阅读者的批注与思考以及阅读的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的深度相对比较差一些,但是通过电脑多媒体阅读是一种捕捉职业教育信息、了解职业教育动态的有效途径。纸质文献的阅读,则可以系统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阅读者的思考分析:通过批注、划线等阅读符号的添加,有助于阅读者的设疑和思维拓展,因此纸质文献的阅读)是一种深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受电脑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阅读,因此要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空余时间。阅读职业教育的纸质文献。阅读效果的应用性,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寻找理论支持。要鼓励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开展专业写作。这种写作不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学术论文。而更注重对自身学校教育管理或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注重教师身边发生的叙事式的、案例式的研究,教育感悟、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学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工会、教务等部门一起举行教育理论阅读学习的征文活动,激励教师的阅读反思行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主张教师阅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学习的成果应该分享。学校要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平台,要在校内专家学者中树立阅读榜样,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途径,分享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引领年轻教师的阅读成长。

当然.本文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问题,其实对老师来说,要学习的理论何止只有职业教育理论一种。职业教育理论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许多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经典理论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教师的阅读内容不能太过于单一,应拓展视野。而且教师在教育专业化素养阅读的同时,还需要另一种人文素养阅读,或者说是其作为社会知识分子一部分必须的公共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使教师的阅读环境走向非功利化的纯净。

上一篇:武术教育教学范文 下一篇:非遗文化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