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5 14:40:54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悖论/开放/自由/虚拟

所谓“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的文化(特性)”与“文化的网络(形态)”。

网络的文化特性有三方面含义: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是网络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并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促进其他文化形态的变革。

文化的网络化形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外向的网络化,即特定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形态及整个外部环境形成一个网络系统,特定文化形态在与其他文化形态及外部环境的互联互动中存在与发展;二是内向的网络化,即同一文化形态内部表现为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等不同要素组成的网络系统,文化就是一张网,把人、自然、社会、历史网在一起。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看,文化发展程度越高,文化的开放性就越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越发达,同一文化内部的层次结构也越复杂,文化内部不同要素和层次之间的互动也就越发达。一句话,文化越先进,其内外两方面的网络化程度就越高。

网络文化方兴未艾,远未定型,很难做系统的、定性的研究。不过,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背后,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它的一个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存在着许多“悖论”(二律背反)现象,即在多层次、多方面具有二元因素的冲突、对立、混杂、互补的特点。尽管在表面上,它消解了或试图消解其他文化形态中的二元对立和中心意识形态,但它并不能真正摆脱二元冲突对立,只是使之具有了更新的形态,并为对立面的互动与融合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网络的现象考察和价值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网络文化的最典型的十大悖论。

一、技术与人文

这一对矛盾是网络文化的最根本矛盾。毫无疑问,网络首先是一种技术,它从诞生那一刻起到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然而,任何一种技术,从它走出实验室走向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文化”的色彩。而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其首要特性就是人文性。网络一旦进入社会、进入生活,就成为一种新文化,具有了人文性,网络的技术性与人文性必然产生张力和冲突。其实,技术与人文的张力和悖论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自从技术在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二者的张力和悖论就与生俱来。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对技术与人文、人与机器的关系的反思始终是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只不过在网络文化中,这一悖论更加突出和复杂。

技术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更在于它可以为任何人所用,可以用于任何可能的目的,人们常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如何选择和应用技术,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在现代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现实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愈发广泛地承认,现代技术是现代文化得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化的未来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注: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技术到底是人类的圣杯还是潘多拉的盒子?都是,又都不是。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机器的本质比人类创造的任何东西都更密切地渗透到人的存在状态中。技术的危险在于人类存在状态的转变,技术进入到人类生存的最内在的领域,改变我们的理解、思想和意愿的方式。

在网络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一方面不自觉地陷入技术崇拜甚至技术统治的境地,导致许多社会、心理、文化困境,甚至导致人的新型“异化”。“网络幽闭症”、“网络成瘾症”就是典型的例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的自由、尊严、信念等根本价值提出了挑战。凯文·凯利说得好:

由于网络经济的性质为不均衡、分散、不确定、动荡和相对主义埋下了种子,意义和价值就失去了根底。简单说,用技术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根本无法解决……在意义的巨大真空里,在无言的价值的沉默中,在没有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可景仰的空虚里,技术——不论是好是坏——将形成我们的社会。

由于当今缺乏价值和意义,技术将代替我们做出决定。我们将听从技术,因为我们现代人的耳朵再也听不进别的,再没有其他坚定的信仰。想象一下技术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我们文化的发展方向。(注: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225页。)

《圣经》中的上帝用痛苦的劳作来惩罚人类偷吃了自由和智慧的“禁果”,但他完全没有想到,人既然因为违反“不可做”的第一戒律而获得了自由和智慧,那么就能不断突破“不能做”的界限。他决不会安于上帝强加给他的痛苦命运。“现代科技专家只充当了‘半个上帝’……即如何像全知全能的上帝那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程或奇迹。而那本古老《圣经》的另一半,那与人的文化遗产、生活意义、生垫目标和价值有关的另一半,反倒成了与现代生活无关的、陈旧的东西”(注: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技术只关心“有没有能力做”,而不考虑“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而后者正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根本问题。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以理性精神和人性关怀对技术至上观念进行反省。然而,我们不可能因为技术的种种负面后果就拒斥技术,正如我们不可能因为技术的巨大成功就消解人文精神一样。这就是网络时代技术与人文的悖论。我们只能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控制,也就是对技术的人文规范和控制,这在技术决定论日益盛行的今天尤其是当务之急。

未来的前景是人的技术化,还是技术的人性化?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想成为机器人,那么,技术的统治越强大,人文的控制就越紧迫。“人脑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为止,还远胜于电脑的可能性。也许人类应该做的是在对技术的信仰和对人类自身的信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注: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译者前言,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二、一元与多元

一元与多元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任何文化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是一元与多元、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人类文化从相对一元走向相对多元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与改革开放前封闭保守的一元价值观相比,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格局。中国、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多种文化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网络成为文化多元化的催化剂,一方面消解了传统的文化边界和价值垄断,使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突显和发挥;另一方面又使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极度分化,其内部出现多元化、分层化格局,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1.网络文化主体——网民的多元化。网民是多量和多质的集合体,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层、受教育程度、趣味的人,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较之从前的单一文化价值体系,无疑是一大进步。2.网络文化客体的多元化。网络文化客体指人们的文化活动的对象——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客体主要指信息,而信息本身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分层化的格局。3.网络文化中介的多元化。网络文化的中介主要是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道德的、观念的各种力量。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这些力量在数量上极大丰富,在质量上极大提高。4.不同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网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文化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但这并没有消除不同文化的差别和特性,相反,由于文化交流工具的便捷,文化的民族特性更加突显,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有加剧的可能。

由此看来,网络文化似乎已经实现了多元化、民主化、平等化,人们似乎已经进入了自由、平等、多样性的文化伊甸园。然而网络在促进文化的共享化、平等化的同时,是否构成对其他文化形态的压制和排斥?只要冷静、理性地思考,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多元与一元的二律背反:在多元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元的秘密。网络文化的主体、客体、中介与过程都要服从技术和市场的逻辑(技术效用最大化和市场利益最大化原则)。技术与市场的标准事实上已经成为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技术力量越强大,市场经济越发达,价值就越大,文化就越“先进”。网络文化的一元化具体表现在:1.网民的相对一元化。不论网民的背景如何迥然不同,他们的网络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要符合网络本身的规范。2.网络文化客体的一体化。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内容多种多样,但形式是基本一致的,在同样的软硬件条件下,信息具有相同的面孔——即数字化的“比特”。3.网络文化创造和实现手段的一元化。网络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主要是技术和市场的力量推动和主导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创造和实现必须服从技术和市场的逻辑。网络主体要求的多样性与网络文化创造和实现手段的单一性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4.全球文化的相对一元化。网络本身就是美国文化的产物,网络文化至今仍带有显著的美国文化色彩。网络上的信息内容90%以上是英语,网络的硬件、软件、协议、语言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80%的网民都在用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浏览网页,很难想象他们不受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和文化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即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单向传输自己的科技和文化。而“落后”民族则处于一种尴尬的两难局面:要么拒绝网络的深入,从而游离于信息社会之外;要么任由强势民族的文化把自己改变成新的“世界公民”。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文化冲突曾经表现为殖民化与反殖民化、侵略与反侵略等暴力方式,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也许会表现为对信息的操纵与反操纵、渗透与反渗透的“虚拟战争”的形式。民族间的冲突也许不会出现血淋淋的场面,但这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冲突是关系到本民族文明是生存与发展,还是被同化与消亡的关键问题,因此冲突的激烈程度恐怕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以前本民族的文化尚有地域作为主要边界的话,那么网络将无情地摧毁这道防线。当民族国家的“地域防线”不存在时,“民族特点”何以为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源还在文化的技术化和市场化。网络打破了文化交流的技术障碍,同时也打破了本土文化的自然屏障,在同等条件下,文化资源会流向技术更强、市场更发达的地方,导致文化传播上的“马太效应”,强的更强,弱的更弱。虽然网络为弱势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更为强势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建立文化霸权提供了手段。有人称之为“网络上的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onnetwork)和网络霸权主义。

于是,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传播媒介构成的信息网络统一体,另一方面是许多信息的内容并没有被真正理解;一方面是由网络和卫星电视等等造就的地球村,另一方面则是村里的人虽然相互认识却感到交流困难;一方面是许多落后民族有了自己独立的声音,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霸权却不断加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网络时代一元与多元的文化冲突还会继续演变下去。如何应对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悖论带来的挑战,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开放与封闭

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性之一,也是网络的基本价值之一。开放与共享一脉相承。网络在现实发展中始终贯穿着开放与共享的精神。以目前的软件为例,在使用方式上主要有四种:(1)收费软件,以营利为目的;(2)共享软件(shareware),作者拥有版权,可以要求使用者付款,也可以不要求付款,买前试用;(3)免费软件(freeware),版权一般仅限于让其传播版权拥有者的名字,使用者随便使用,随便拷贝,但不得对软件的程序进行任何的修改;(4)公共软件(PublicDomainSoftware),不具备版权,允许任何人自由使用、修改。网络的共享性给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提出了很大挑战。

但是,在开放和共享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封闭和垄断。绝大部分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产权及其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家美国公司手中,网络信息内容也存在“赢家通吃”的现象,美国文化在网络上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垄断地位。美国的意图很明显,控制了Internet,就能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来控制世界上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控制财富和知识的源泉——信息,从而控制全世界。

网络的开放性与网络安全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网络的价值在于信息共享,而要实现信息共享就需要网络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但是越开放的网络,它自身的安全性受到的挑战就越大。有人认为,最安全的网络就是自我封闭的网络。因而开放和安全之间就构成一对矛盾,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是呈反比的。要解决这一矛盾,不但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更需要建构全新的网络伦理规范。

四、自由与规范

自由是网络的基本价值之一。自由包括个体自由(个体意志的自决)与“一切个体的同等自由”(西方意义上的“正义”),两者结合,进一步引申为通过人与自由、人与人关系的互动而达到的精神自由。

自由与规范之间存在着矛盾: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个人自由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但是从技术手段里面不会自动生长出现实的自由。比如在交往过程中,自由的实现还需要法律条件(对自由的限度、自由与纪律、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的法律界定)和道德条件(交往主体相互之间对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信任)。有什么样的法律和道德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自由。网络主要是自发产生和发展的。目前个人网络行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很不明确,缺乏规范,导致网络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自由。“号称自由公开的互联网,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工业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其最终出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商业目的——现实的商业目的……互联网络中的自由,也许正如互联网经济一般,也是一个泡沫。网络并非是自由的,它受商业利益和信息富有者的控制”(注:“有缺斋主人”:《网络絮语》,载“有缺斋”网站,/yqz/hh/wen/wlxy.htm。)。

自由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矛盾:自由使人脱离动物界,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人的自由来源于制造工具者,这些者使人越来越自由。人的技术、人的世界、人的文明和人的自由是同步发展的。然而,人是一种从不满足的动物,人所拥有的一切并不能使他满足,他总是追求自由的最大值。因为他一旦拥有,对他来说也就失去意义了。当人的大部分活动都被工具之后,他与工具相比反而成了一个有缺陷的有机体。安德尔斯说:“在形态学方面,人的身体没有变化;从工具的角度看,人是保守的、没有进步的、陈旧的、不可修改的,是工具进步中的一个累赘。简言之,自由的和不自由的主体变换了——物是自由的,人是不自由的。”(注:转引自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第128页。)当工具只能部分取代人的活动时,它只是人的者,当人获得有限自由时,自由对他才有意义;如果工具全面取代了人的活动,它就是人的替代者,也就是说,当人想获得全部自由时,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就可能把他自己全部吞噬——这就是工具与自由的悖论(注: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第129页。)!

由于网络的过度技术化,有可能在自由的旗号下扼杀人的灵性。“每天的冷漠的人机对话中人也会变得冷漠,会失去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感受力,从而在无数的‘程序’和‘系统’中丧失掉无拘无束的自然灵性”(注:周能友、朱晓兰编著:《Internet集中营》,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五、民主与集中(分权与集权)

网络文化的发展无疑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并没有自动带来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早在20世纪80年代,托夫勒就曾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

尼葛洛庞帝乐观地认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有四个特质: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我看到同样的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这是由于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注: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70页。)然而,丹·希勒指出了网络的另一面:“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注: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杨立平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如果不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真正民主化和权力分散仍然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为了国家安全、防止网络犯罪、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的集中控制又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无论在国家范围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网络用户对民主和分权的要求与政府管理、控制网络的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矛盾。

六、平等与差异

追求社会平等,消除社会差异,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传统,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平等性是网络的根本原则之一。约翰·诺顿认为,“计算机世界是我所知道的惟一真正把机会均等作为当代规则的一个空间……但是互联网上没有形式上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没有权威。莱西格的全体共用地位的原则使该空间对个人保持开放,他们能得到的不是权力,而是权威。一个人要得到这个权威,不是靠一个组织说‘你是最高权威’,而是靠全体公众最终承认谁能写出真正有用的编码”(注: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朱萍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网络文化一方面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界线,降低了技术应用的门槛,大大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平等方面前进了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国家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有加大的趋势。王小东指出信息技术可能造就“贫穷人海之中的一个个高科技群岛”:

如果我们排除起作用的其他因素,只考虑信息技术社会所带来的影响,21世纪的世界地图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在全世界浩瀚的贫穷人海之中,散布着一个一个的高科技群岛,在这些群岛里面,是一片安宁、舒适、雅致,科技精英们居住在里面,思考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在群岛之外,则是肮脏、贫穷、罪恶、流血争斗、疾病、污染,其中最小的那些岛很可能真是用玻璃罩起来的,岛与岛之间则用高速通讯线路相联,通过这些线路,岛民们可以相隔万里却亲密无间,而近在咫尺的岛外却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注: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尽管这种看法过于悲观,但也绝非杞人忧天。网络的发展只是为社会差异的消除和社会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要真正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目标,还需要政治、经济、伦理、文化各方面的努力。

七、虚拟与实在

虚(拟)与实(在)一直是人类文化中的一对矛盾。网络时代的“虚拟实在”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实在观,改变着“虚”与“实”的关系。“电子技术提供的虚拟现实正在淡化着我们在传统生活中形成的那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感’。这并不表明人们开始进入‘非现实’的时代,而恰恰说明‘现实’的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注: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第118页。)。在传统的实在观中,所谓“实”是指具有客观现实性(也就是现在存在)或物质性的事物,“虚”是指只具有未来可能性或者精神性的事物,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非实即虚。但是,虚拟实在从根本上消解了“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在”与“未来”、“实”与“虚”、“物质”与“精神”的界限,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现存”,而在于它的可能效用;事物的界限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的想象力;人们“虚拟”地学习事物可以比“现实”地学习事物更有效;人们“虚拟”地实践某件事情可以比“实际”地实践某件事情更有意义。

然而,虚拟实在在使人们自由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同时,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世界空洞化,甚至使人自身空心化。也就是沉溺于“虚拟实在”中,把“现实”当成“虚拟”,又把“虚拟”当成“虚幻”,把事物的虚拟的替代物当作事物本身。“虚拟世界可以威胁人为经验的完整性……我们需要学会时不时地抑制虚拟实在。无限多样的世界呼唤心智健全,呼唤与现实的联系,呼唤形而上学的基础”(注: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136页。)。

人为什么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呢?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的解释。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有三重,“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是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所形成的“我”;而“本我”是按照自我快乐的原则来行为的;“自我”夹在这两个“我”中间。他认为文明越发展,可能对人越压抑,就是用“超我”的人格特征来压抑“本我”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自我”的人格。但是虚拟世界给了人们表现“本我”人格的机会,虚拟的环境是人自由地表现“本我”的一种状态。第二种是后现代的解释。由于在现实的社会中,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有了一些固定的模式,网络则是对这种既有模式的一种消解和颠覆。第三种是批判理论的解释。认为现实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才到幻想中去解决,电脑游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途径。有资料表明,网瘾或者游戏瘾中毒比较深的、状况比较重的,大多是一些在社会上遭到各种压抑或排挤的所谓有问题的孩子。

八、理性与价值

理性与价值是人类文化的一对固有矛盾,两者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而言,理性关注和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价值关注和解决的是应然问题,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必然问题。现代技术的支柱是工具理性,只进行事实判断,不进行价值判断。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技术崇拜使以理性为基础的技术非理性化了,理性的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非理性的信仰,理性本身开始扮演传统上由价值和信仰所扮演的角色。价值作为理性的对立面和反思者其作用大大减弱,导致了两者的严重失衡。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僭越使传统的价值、情感、直觉、精神、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被越来越沉重地挤压和控制,必然在某种条件下以歪曲的形式爆发出来。这就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昌明、理性至上、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人的情感需要、心理病症、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网络时性与价值的冲突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严重。

理性只告诉我们真和假,但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美和丑。原子弹是“理性的”,因为它是能够制造的,但同时它是恶的,因为它在价值上是不合理的。克隆人在技术上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但它不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康德早就看到理性和价值的悖论,他要为理性和价值“划界”,二者各司其职、互补互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但为了我们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力而为。

九、创新与传统

创新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是网络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网络文化在多方面否定、批判和超越了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意味。所谓“后”的意义就意味着超越。超越所遵循的是“比较级法则”: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无穷的追求中进入了一个“比较级时代”。求新、求变、求快、不断升级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新的“崇拜”。

但问题在于:第一,创新并不总是有意义的。许多现有的产品在性能仍领先的情况下就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比如许多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升级”都不是实质性的,而是为了获取市场利益、控制市场份额。第二,社会文化的发展永远跟不上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必然在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文化心理方面产生许多断裂、错位和冲突,许多人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日趋激烈。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应是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的产物。只有这样的网络文化,才是活生生的、有无穷创造力的新时代文化。如何在大力推进和保持创新能力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何在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如何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明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成为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十、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矛盾之一,二者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不断超越和发展。在网络文化中,这一对矛盾主要表现为个人隐私与社会监控的矛盾。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合理的个人隐私权应当得到有效的保护,网络文化从本质上是鼓励个性化的。但是社会安全和社会监控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应该得到保护,这样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在传统社会中,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的矛盾并不很突出,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个人隐私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完整有效的保证。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达,人的活动通过网络来完成,信息数据的搜集、储存、处理和交换技术特别发达,可以把人在网络上的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储存之后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行为的过程和用户的身份。除了用户自己有意提供的数据外,还存在其他搜集用户信息的手段,比如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以及“曲奇饼”(cookies)。Cookies是由网络服务器(网站)置于用户计算机之内的一种程序,自动记录你在该网站上的一些活动信息,比如你访问过哪些网页、停留时间长短、浏览偏好、个人资料等等。好处是可以使你以后更快地浏览该网站,也可以简化某些登录程序等,但坏处更明显,你不能保证你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扭曲、多手传播甚至恶意利用。另一方面,政府和商业机构为了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必要对网络上的个人行为进行一定的监控,这在客观上就会侵害到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更不必说一些政府和商业机构有意地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有报道说,美国政府监控着全球90%以上的电子邮件及电子商务信息,无论其目的如何,都不能不让人感到恐惧。“在方兴未艾的监视机器面前,我们面临的并不是一个中性的技术发展过程,而是实用主义哲学家终于通过计算机而实现的一种社会模式,它没有阴影,没有秘密,更没有神话,一切事物都变成了裸的数据”(注:罗斯托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75页。)。一句话,信息网络技术为合法和非法的权力滥用和权力控制提供了新的机会。

绝对的个人隐私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根本不上网。困难的并不是对每件事情保密,而是如何使用户能够自我控制有关个人的信息的流向以及制止他人滥用这些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技术和社会两种手段。技术的手段就是开发一些隐私保护软件,比如TRUSTe和隐私倾向选择平台(PlatroemforPrivacyPreferences),TRUSTe是一个对信息予以公开和核实的系统。它可以使用户可靠地控制信息,即便此信息已为第二方所得。隐私倾向选择平台可以使用户规定和控制有关自己的信息,并决定对任一特定的网站提供哪些信息。它们代表着一种自下而上的努力,目的是将权力分散,将规范和控制交由客户来进行,使你能够控制信息的流向,与此同时,它并不妨碍你享受信息交换的真正好处。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伦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网络个人隐私保护法,只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用户在网络上的个人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同时,保留政府和其他法定机构为国家安全和防止犯罪而监控个人信息的权利,难点在于把握一个“度”。在伦理方面主要是尽快建立个人隐私和社会安全的双重规范,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能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安全为代价,社会安全和监控也不能以侵害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为代价。

网络的未来应当朝着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之间分散而有张力的互动形态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共同体的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

网络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负效应;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00-00收稿日期:2006-12-12作者简介:王明燕(1979-),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人工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苗汝昌(1977-),男,山东济宁人,在读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崔然(1965-),男,江苏海安人,副研究员,理学硕士,从事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自从美国兰德公司在1964年将公司内部的计算机连成了网络,到现在,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迅猛,已经成为“第四媒体”,正演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并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它是由Internet 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是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反映现实世界及网络社会的一切精神产品。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它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与传统文化相比,信息检索更便捷,信息存储量更大,信息内容更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

网络文化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的文化特性有三方面: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它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是网络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又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并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促进其他文化形态的变革。

网络文化基础性特征的核心是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复杂性。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它带有浓重的精英色彩和青春特色,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的主流,也就是说它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培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互联网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传播文明又倾倒垃圾,它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也可能使大学生陷入“误区”。

三、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开阔了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创新潜力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手段和渠道,而网络文化以其信息检索便捷、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等诸多优点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通过Internet ,人们足不出产便可尽观天下。据调查,有52%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通过网上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和老师,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进度、时间和地点。师生之间既可同步进行亦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空间。同时,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2.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收发信息等,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调查显示,有51%的青年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使他们变的自信、开朗、幽默。

3.网络文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既是一种方便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时尚潮流。可以预见,网络消费将培养出一个庞大的消费队伍,而且,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掌握了网络,掌握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就掌握了未来。

4.网络文化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人们越来越大的压力。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颖、便捷的网上娱乐途径。上网消遣休闲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渠道,人们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看看网络小说、读读国内外新闻等,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起到明显的作用。

四、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由于网络文化始于美国,英语又成为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据统计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因而使其打上了强烈的西方文化的烙印,滋生了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又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屏蔽能力较弱,使得网络中的文化交流有可能失去平等交互性,变成不平等的单向渗透,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优势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标准。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这种渗透手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青少年学生容易潜移默化地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动摇了已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大学生中触目惊心的非理与日俱增的现象。

2.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不少人由于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大为淡化。网络文化给传统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尴尬和无奈。互联网的发明者声称,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其实,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暗流,这从“黑客”现象层出不穷就可见一斑。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人们的个性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他们道德意识的混乱,以为自己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担负任何责任。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将直接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出现许多不道德行为,如偷看他人个人文件,发送不健康信息等等。据大洋网讯调查,32%的网民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行为”,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并没什么大不了”,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可以毫无顾忌”,呈现出明显的网络伦理道德淡漠的倾向。

3.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危机,使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些人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走马灯”式的文化景观自称为文化泡沫。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网民传递经过渲染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经过包装和夸大的低俗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即网络泡沫文化,会瓦解我们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毁掉我们构建的真善美的标准,尤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冲击,造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危机、自我迷失。

4.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青少年的人性危机,使他们的个性趋于暴戾凶残,甚至丧失行为的自控能力,危害社会。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网络黄色文化是指互联网甲充斥的不健康的性文化。网络暴力文化是指互联网中宣扬的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文化观念。现在,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肆虐,一些青少年深受其害,沉溺于黄情毒害之中,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时青少年人性泯灭,以至于丧失行为的自控能力。

5.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造成社会信任危机,使人们在尔虞我诈的虚拟环境中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黑客文化是指互联网中以黑客行为为乐的文化观念。黑客攻击网站不是新鲜事,据统计,全球平均每秒就发生一次网上入侵事件。网络黑客攻击网站主要有几种原因:炫耀其超人的电脑技术、窃取网站相关资料、表达对网站的抗议或不满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等。这往往使人们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同时受到网络黑客文化的影响而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一些人在网络这种尔虞我诈的虚拟环境中正逐渐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6.网络博采文化造成一些人的精神危机,使他们丧志,严重者出现狂躁、忧郁、妄想、幻听、幻视、强迫等病态心理。

五、结论

未来的网络文化将与现实文化慢慢结合,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负效应,我们应该采取疏导而非围堵的策略。通过锤炼塑造其优秀品格、高尚道德涵养和高超专业技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智松.网络文化中教育引导的遭遇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6(5):5~8.

[2]王襄渝,王萍.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47~49・

网络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化;共享性;虚拟性;双刃性

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定义的框架,给人类带来了电脑时代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今天的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你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网点的计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网络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平等性。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能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地参与其中,共同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并从中体会网络文化的信息内涵。[1]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路”上不仅“车辆”多,而且“车速”飞快。各种信息在这条“路”上被传播、被浏览、被吸收,其传播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他传媒所无法企及的。它既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受国界的限制,任何一条信息的都可以在瞬间到达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网络文化具有共享性

国际互联网络是向世界开放的,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消极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1]。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使用国际上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看到最近的国际国内新闻,查询各种信息,甚至是做股票交易等各种经济活动。

(四)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形式

所谓虚拟性,“是指网络行为得以依附的行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塞伯空间”[2]。在网络社会中,一切活动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而在网络中运行的并不是现实的人或物,而是他们的数字化形式。网络文化作为有别于现实文化形式的新文化形式,它既展示着现实文化,也展示出在现实文化中不可能出现的或还未出现的文化。它能把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兼容在同一个虚拟的时空中。

二、对网络文化的“双刃性”的认识

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一)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欣赏全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享受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机会。网络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人员对知识的需求,而且还冲破了人类旧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教育活动。

(二)网络文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随着网络化的推进与发展,经济的粗放型外延增长必将被集约型内涵增长所替代。在传统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是投入高、消耗大、效益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而随着网络化生产方式的蓬勃兴起,知识和信息在提高投入的回报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网络文化影响了劳动力布局

网络化趋势改变了劳动力的布局,大量的劳动力由传统生产领域转向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领域。目前,在网络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到总成本的80%。“白领”员工的数量大大增加,“蓝领”员工的数量则大为减少,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成为网络社会生产的主力军。

(四)网络文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因特网是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构成的,在有难以计数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正在把自己的文化自由地登录到你想到的网站,自由地享受网站的各种信息服务。你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便可尽情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并把你的观点思想随时随地加入到网络中交流,让其他人共同分享。时间与空间、风俗与制度、主流与边缘等等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当然,网络文化对人类对社会将产生或正在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都会产生负面效果,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首先,网络文化带来了强势文化的侵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对与自己有着不同制度、不同价值取向的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到处“倾销”,强加于人,使网络文化变成了不平等的单向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据统计,现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 其他语种的内容占5%。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3]

其次,网络文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裸的、垃圾信息、政治反动信息、算命占卜等等,冲击了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使思想尚未成熟的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广大青少年在接受时会感到目不?接,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有时甚至饮鸠止渴,最终导致失去是非曲直美丑的判断标准与能力,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道路[4]。

最后,网络成瘾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各地网民都有患有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狂躁症的人,甚至有人被称为“电脑疯子”。他们被网络的多样性给强烈地“网”住了,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上的格斗类游戏使他们形成好狠斗勇、崇尚暴力的畸形心理,而网上聊天时“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也会导致他们性别的心理错位。另外,网络尽管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范围,但同时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现实生活中人们尚且戴着“面具”,网络更为掩饰自己提供了最有效的“面具”,信任危机由此产生。 [3]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立法,从法律角度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法律及国家政策是保护网络安全、预防犯罪倾向和犯罪实践的有效措施,只有通过立法并建立管理制度,我们才能预防、抵制、减少网上犯罪和网络色情及其网络垃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才能维护网络公民权益不被侵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大对网络运行的监控力度,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等先进技术来对反动、消极、腐蚀人们灵魂的破坏性信息予以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文化在网上的渗透和传播,及时清除信息垃圾,走上依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可见,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因此,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必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原则,宣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和国家建设的成就、经验和成果,让先进的、健康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

(三)加强全民的网络文化教育

强化国民遵守网络行为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及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开辟网络文化教育网站,鼓励全体网民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自身的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和免疫力,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让每个网民都自觉爱护网络世界,维护网络文化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互联网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载体,只要能占领这个载体,掌握舆论的控制权,就能够引导网络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网络文化中的宣传阵地。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中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大力宣传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政策和信息,及时向世界传送中国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享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齐殿斌.网络文化: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现象[j].新长征,2004,(16).

[2]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

[3]李钢.网络文化透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1,(10).

网络文化范文第4篇

所谓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网络文化,则是一种亚文化,是随着时展、技术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音响符号、视觉符号,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表达方式,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新途径,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全新的视界,使人们源源不断地获取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借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技术技能,并得到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使人们日臻时尚和进步。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起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借助于互联网这个特定的载体,形成一种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的信息文化。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它具有海量存储、无限传播扩张的广阔空间。网络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输技术,从信源、信道到信宿,充分数据化、网络化,可以随时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有尽有的文化资源。它穿越文化地域、文化时空,进行国际化范式的具有空前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信息交流。

――它具有鲜明的民主化、大众化倾向,常常被奉为通俗化、时尚化的现代文明。它的进入门槛较低,甚至不受任何限制,在人类文明资源面前,人人可以平等共享,自由互动,充分表达人们的个性、观点、情绪或主张。传播主体千变万化,各种信仰、追求都能得到展示,所有的言论、评说都无法阻隔。

――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能够融汇各种地域、人文环境的信息,呈现出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和丰富性。由于信息表达的来源不拘一格,涉猎社会的各类问题五花八门,渗透的领域没有边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对比观察、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

――它具有快速、即时性的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文化信息生产、消费的需求,加快文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由先进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带来的零距离交流、跨越式沟通和无缝在线对接,能有效地缩短知识积累的时空距离,加速思想文化信息的流动,为新技术、新文化、新生活的产生提供无比优越的条件,使人们有机会透过广阔的视角,一睹整个社会的原生态,深切感知大千世界历史性变迁的脚步。

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使其具备独有的优势和特定的历史作用。简略地说,它能为大智慧、大手笔地展开网络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战略布局,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提供广阔的舞台;为持续解放思想,消除一切禁锢,开发创造力,提供时代进步的引擎;能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获取现代知识,增长才干,塑造美好人生,设置全新的操作平台;为把握和传达民情、民意,了解社会思潮,预测发展趋势,联通第一讯号;为提倡正气,抵制歪风,树立先进,提升文明水准,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总之,它能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精心策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前瞻性的措施,切实完成建设、利用和管理好网络文化这项责无旁贷的重大历史使命。

――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唱响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面对网络文化多元共融的总体趋势,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用我们特有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支撑起网络文化不断普及发展的新天地。要搞好规划,妥善布局,从正面提高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弘扬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要善于透过各种异域文化的冲突、碰撞,汲取、借鉴和接纳国外有益的成分,用以培植和加深本土文化的根基,不断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提升整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为了促进网络文化日益迈向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要多视角、多层面地充实网络文化的内容,不断调整,更新存量,提高质量,切实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善于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把各种文化产品强势地数字化、网络化,加速知识更新,增强文化产品的流动性。可以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网络文化的规模化、经典化,这既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补融合,又能使网络文化的传承贯通古今中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注重挖掘具有地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为地域、地方文化与整个时代同步共进搭建平台。要倡导原创性的文化发展,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强化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持续有效地提升网络文化的服务水平。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和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强而有力的网络服务。要注重信息,利用各种媒体,开发、更新文化产品,加大信息量。统筹协调,广开渠道,增强文化信息的多样性,切实保障人们的公共权益。要从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动漫、博客/空间、论坛/BBS访问和发帖等多种网络应用中,增强网民的共享空间和满意度。当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和特有的精神文化活动。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知、情感和信仰,是十分笃诚、深厚的。由此,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网民传播主体的作用,做新时代网络文化的主人。要在享受网络文化公共资源,接受各种服务的同时,又要义不容辞地履行服务于其他网民、服务于网络文化的职责。

网络文化范文第5篇

何谓“网络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见《半月谈》20__年第12期)恐怕谁也无法否认,互联网的存在与发展正深刻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网络文化不仅综汇了当前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其高科技时代产物的身份更使它全身散发出一股清新诱人的气息。尽管网络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垂青和喜爱,但正如蹒跚学步的孩子难免会摔倒,网络文化也身不由己地沾染上诸多不良习气。前不久,《人民日报》的重要言论栏目“人民论坛”发表了题为《从网名看格调》的文章,对当前网络某些不文明现象表现出了忧虑。文章举例批评了一些网名格调低下,以丑为美,令人生厌。网名是上网者在网上给自己所取的虚拟名字,其取舍标准,完全按照网民的个人兴趣。于是乎,各种稀奇古怪的网名齐齐登堂亮相,在网上形成一道堪称奇特的景观。本来,网名如何取舍纯属网民私事,只要无伤大雅也无大碍。但偏偏有一些“奇才”,为了达到“名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专找刁钻古怪的字词,甚至没有了起码的美丑标准。这些不洁的字眼经互联网迅速传播后,对网络良好风气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毕竟,当你在网上看到“天生杀人狂”、“者”、“我是疯子我怕谁”之类网名时,我想大家的感受都是相同的。

上网聊天是时下许多网民网上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网聊不受时空距离限制,大家可以不戴面具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因而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参与。网上聊天室在为天南地北的网民架构起一个交朋结友空间的同时,却也成了藏污纳垢的所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一探虚实,笔者曾登陆一家著名门户网站的聊天室,令人惊诧的是,在这个挤了百来号人的小小的空间里,竟然充斥了大量的污言秽语,跳跃出的每句话几乎都出口成“脏”,如此露骨的所谓“聊天”,与这家网站在网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极为不符。据媒体报道,最近,北京市在对互联网进行的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网站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聊天室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散布黄色下流及虚假有害的信息等等,已责令这些网站限期整改。类似举措很有必要,不良的网上聊天非但不能给网民增添生活乐趣,相反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网有病,人知否?”网络文化的一些病相产生已非一天两天,并有蔓延之势。不良网络文化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可能刺激网络违法犯罪现象的上升率。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大都属于年轻一代,去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已有上网用户中,18岁以下的人占15.1%,18—24岁的人占36.8%,25—30岁的人占16.1%,31—35岁的人占11.8%,由此可见,79.8%的网民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青年人对新奇事物有本能的冲动和接触欲望,由此也容易被一些“垃圾文化”诱导而迷失方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网络文化遭遇“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不良文化侵袭时,我想惟一的办法是尽快填补涉及网络法律法规的空白,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法则制度,让网络文化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积极氛围,从而让网民们呼吸到自由纯净的网络空气。此外,人们还需提高自身的自律性,诚如沈杰先生所说“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只有大家都来自觉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网络文化才会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网络文化范文第6篇

从网络文化构成的人、技术、经济、社会等基本要素来看,网络文化内在特性是通过外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特性越突出,特征越明显;特征越鲜明,特性越本质。那么就网络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超大信息量、草根性、虚拟实现能力、非中心性、多变性、及时性等特征,可以认知到网络文化具有低碳性、技术性、虚拟现实性、创造性、大众性、多元性等主要内在特性。

一、网络文化的低碳性

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开辟了人类文化的新纪元,并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与传播方式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所谓网络文化,既包括完全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完全依靠网络技术而得以产生、交流和传播的全新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社会文化数字化上网后形成的新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到20世纪末,互联网日益国际化,入网用户迅速增加。网络不再只是传送信息的平台,而是演变成为呈现信息的窗口、文化创造和交流的广阔舞台。

网络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信息数字化,各种文字、声音、图像都能以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保真度高、复制再生能力强。因此,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利用,多次传递。这些特点使网络文化的产生、交流、传播、存储具有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与诸多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它确实可称得上是一种合乎时代潮流的“低碳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技术性

在短短10年间,实现了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到社会化网络盛行的Web2.0的飞跃。互联网自身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当今的社会化网络正是由不断创新和成熟的网络技术催生而成。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进阶的时代,都会伴有相应的社会文化产生,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人类科技飞跃的年代中,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了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也只有信息时代才能为网络文化的衍生提供物理基础和时空环境。

三、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性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如果说,在网络诞生之初,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渗入网络,逐渐形成一种网络逻辑和网络运行规则,那么,随着网络的日渐成熟,网民要服从网络的逻辑、规则和网络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实现人的网络化。尽可能再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营造一个网络虚拟社会,是所有网络设计者有意无意、或多或少追求的目标。这种再现不仅仅是像以往大众传媒一样对客观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更近一步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仿真。例如:网恋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电子商务的原型是生活中的商业行为等等。各种生活中的情感、行为、犯罪在网络中也有对应物。网络重新构造了一种虚拟现实,从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实空间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网络空间只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现实中一切体验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信息体验。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网络空间”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生活比传统文化生活更容易实现,更易完成现代网络文化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求。

四、网络文化的创造性

随着Web2.0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被前所未有地发掘出来。MSN、QQ、BBS、贴吧、博客、网络社区都成为民众交流、互动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挥创意,使网络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富于个性的创造。“博客”一词来源于英语,是航海日记的意思。借用到互联网上旨在要充分地表达个人撰写、公众阅读的网络特性,表达人的自主性与共享性。这种非常自我的设定对于普通人来说具有自己做主、自我欣赏、自由释放的意味。一方面,大量的普通人注册博客,大有一种大众文化被压抑之后的爆发性补偿式狂欢;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并不普通的“普通人”,这些人以“偶像效应”使点击率频频提高,使诸多普通人内心里产生“一夜成名”的期盼。“博客”作为草根文化而崛起,是网络平民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次颠覆,它隐含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的文化模式悄然而至。

五、网络文化的大众性

网络上的活动者为数众多、身份迥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自己融入或脱离于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参与中,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合法的方式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通过合法方式传播信息的权利。网络文化的衍生依赖于无数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由于信息的无限性和网络的开放性,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网络的参与者可以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是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并将从他人那里所获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网络行为,当某种公众思想和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左右社会文化思潮时,网络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新变化。

互联网的产生,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人类可以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等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挣脱一些约束条件,向更高德文化生活自由迸发。网络文化更加关注全民参与,随着技术进步与网络普及,上网费用越来越低,人人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目前,我国上网人数突破5亿,越来越多的文化消费正从“网外”转入“网内”。大众性的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挑战。

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上网的民众涉及各个层面,因此他们在网上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也使互联网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从而使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使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发挥;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价值体系的分化。

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是一种形式更为开放,内容更为多元,跨地域、跨民族的“地球村文化”。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站点都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充,高速快捷地获取与交流各种网络文化信息,从而表现为“点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的非中心性特征。

网络文化范文第7篇

文化通过传播实现了发展和继承,从人类社会开始以后,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和改变,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20世纪的电视传播,从文化传播的转变可以看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与它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更为确切的说,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从21世纪初期开始,互联网的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运用而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传播范围,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相对于纸媒和广播媒介的单向性传播,网络传播是双向的,并且对于使用的人没有任何的限制,网络文化的交流有开放性的平台,增加社会民众对于文化信息的参与,所以网络文化传播很快的发展起来。正是因为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所以建立先进的网络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2关于先进网络文化的性质思考

先进的网络文化首先要是健康的文化,传播的是正确的信息,引导社会大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文化,网络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公众的参与度,所以大众化是先进网络的又一个性质定位;最后网络文化应该是民族性的文化,是中国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创新的代表。

2.1健康的文化。网络信息由于使用的频繁和参与人数的众多,所以造成信息量的庞大,以及包含信息的复杂性,在信息网中经常会夹杂一些不好的信息,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这些都是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就是以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带动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正确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2大众化的文化。网络使用的人数已经占社会上人数的很大比率,网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电脑和互联网,足不出户都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及时浏览信息,方便快捷的查询资料,在网上可以自由、无限制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进行网上求职和购物,这些都是网络信息化带给人们的便利。所以先进的网络文化一定是全民参与的文化。

2.3民族性的文化。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是网络信息化全覆盖,不同于以往的冷战、合作,整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网络信息化实现的。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网络文化影响之下,如何在资本主义网络文化的侵蚀之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先进网络文化必须要保证的前提。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的方向,用科学、有益的内容充实网络的环境,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

3如何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3.1政府加强对于网络的有效管理。政府通过主动引导,将网络文化发展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引导,这样就能够避免某些“垃圾文化”通过网络信息对于民众心理的荼毒。政府的文化、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通过提高网络技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监控,增加网络使用的安全系数,防止网站里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流通,确保网络文化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与规范化发展。对于先进文化的管理只有政府采取相关的强制性措施才能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而且政府的管理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实现整体的肃清与有效管理,政府只要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已经网站规定,就能有效地实现对于网络文化的管理。

3.2增加网络上道德约束的宣传。网络上的道德比社会上的道德更难维护,因为网络文化带有一定的虚拟性,所以没有准确的方式去引导,但是往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网络上的反映和体现,最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化的环境是全民参与和全部信息公开化,所以在相对的网络道德宣传上,比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宣传与参与的优势。具体措施就是发动所有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全民的监管,利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这样能够减少网络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提高广大网民的综合素质。

3.3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现代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经常会有泄露的危险性,所以在建立先进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同时在开发的软件中大力发展健康的软件,利用充满思想性、教育性的宣传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让先进的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手段。这是利用网络科技的手段来实现先进网络文化的技术基础,更是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交往中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立先进网络文化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相信一定会对网络文化的安全和管理提供帮助,同时也能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网络宣传; 网络文化; 改进; 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115-03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Culture

XUE Bing , SHA Bing

(The Tianji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Network promo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on the internet and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beneficial to occupy the propaganda thought culture highland, disseminat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the network is a“double-edged sword”, accompani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twork,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culture, and also has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w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trengthen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culture, publicize energetically, promote the socialist main melody, widely spread socialist advanced network culture,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network promotion; network culture; improvement; innovation

一、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它以虚拟网络为媒介,融合信息、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数字传播为手段,涵盖人类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新型宣教方式和文化体系。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关系到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关系到党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宏观驾驭,关系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高地的保证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实现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通过网络宣传可以传达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让党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呼声。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宣传可以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摒弃与现代网络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旧有的和落后的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营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万事万物都存在有利和不利的方面。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在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色情、暴力和腐朽等不良信息。特别是西方国家借机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灌输西方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想,引诱和误导社会大众,动摇党的领导,阻碍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执著追求,冲击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应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的、高尚的和正确的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驱逐和淹没腐朽落后的错误思想,让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三)大力发展和繁荣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首先,加强网络宣传,建立干群沟通平台与机制,及时制止和惩处侵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及时发现不稳定苗头,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及时防止各类的发生。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网络宣传积极、健康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大力宣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针指导下,融合诸多文化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构建与新时期、新形势相适应的网络文化发展体系,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向新阶段。最后,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增强网络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文化精品,构建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二、当前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产生的,围绕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在观念、手段、方式等方面给我们现有的文化建设与网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我国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相对于网络技术的更新而言仍然落后。从我国目前管理体制上看,互联网的内容管理所属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文化管理所属文化部,网络安全管理所属公安部,通信和硬件设备管理所属信息产业部。这种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体制,容易产生管理上的冲突和扯皮。

(二)互联网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网络立法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无法可依,有些立法模糊、界定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如:对于博客的管理目前还没有相关立法,我国博客网站的管理主要参照互联网管理的方式。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不能满足于当前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监管技术发展滞后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重要支撑架构是管理技术。而我国目前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欠发达,仍然有待提高。虽然我国网络硬件和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但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和措施,一些缺乏道德的人们为了自身利益随意虚假信息和垃圾广告,再加上部分网络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非法信息充斥着整个互联网。

(四)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一些商业网站为提高点击率,纷纷在娱乐节目和社会新闻上大做文章,使得八卦新闻、虚假报道充斥在网络信息中。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重新担当起监督的责任,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的。另外,我国网民的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网络文化是大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全体网民去共同维护。

(五)网络文化道德的缺失

道德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变迁。网络中复杂的虚拟的社会关系使得社会文化的约束力减弱,社会道德责任降低。所以,近几年来网络负面效应和道德缺失问题在大众网络中不断凸显。

三、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改进创新的着力点

(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基于网络媒体统一的监管体系

自网络媒体开放之初,我国政府就积极介入互联网从市场规范到内容管控的不同层面的管理。为了实现既调控又发展的双重目的: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组织并参与互联网理论架构和实践操作的研究探讨,定期组织人员考察发达国家的网络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与大型网站联手在实践中进行相关管理技术的研发。概括来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就网络立法管理、行政手段监督、技术手段控制、行业自律约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和创新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于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监管。

(二)实施网络实名制度进行依法管理

网络实名制的合理实施,对网民在群体狂欢中所反映的道德与责任缺失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预防作用。网络实名制度使网民在行使权利自由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处在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之下,从而减少对自身的放纵和随意。特别是当前网络文化中混杂的种种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日益严重,我们必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现阶段已有的涉及规范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应当通过对网络内容进行安全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完善网络立法以及适时出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司法解释,制定完善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实施细则的方法来提高管理和规制的可操作性,加强对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

(三)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在宣传先进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党对思想文化的宏观控制力

网络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一方面,作为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媒体要积极做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推广,发挥舆论主渠道引领作用,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国内、国际形势与事件,正确认识各种事件产生根源,防止片面理解和主观擅断;另一方面,网络宣传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网络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各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避免的发生。坚决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得新时代的网络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凝聚群众真情,反映群众真意,切实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促进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创新。

(四)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目前我国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最缺的就是人才。因此,加强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保障环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支网络管理队伍需要精心培育: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媒体记者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一支掌控和把握大局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完善和建设管理是一项非常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努力,需要全体网民密切配合。虽然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完善和规范管理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是只要我们顺应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和新平台,始终坚持、把握有中国特色先进网络文化的大方向,就一定能够为我国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领域。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网络运行规律并采取非强制手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要求进行管理,把政府以及公共组织的意志转变为网民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怀林.利用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隋秀文.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推进宣传教育的现代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万美容.网络环境中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创新[J].学习月刊,2007,(12).

[4]程璇.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J].理论前沿,2008,(3).

[5]李德周.我国网络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3).

网络文化范文第9篇

1.1网络文化产业的特征

网络文化产业作为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新型产业,表现除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蓉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具有技术性、平民化、高智力等特征。高旭琳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包容性强、科技与文化并重、能耗低、产值高、发展快、潜力大。王晓兵认为网络文化产业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灵感和创造力,产生财富和就业,传播价值观、思想知识,网络化、个性化和全球化,开放性与高速性。解学芳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人文化特点、高技术特点、虚拟化特点、个性化和交互性。赵辰光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具有包容性、内容的多样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王维认为网络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财富积累快、结构多元化、从业人年轻。

从目前学者们已有的分类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产业的特征主要可以从技术、经济、社会几个角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网络化、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高速性特点;从经济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值、财富积累快、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提供新就业、从业人年轻、产业结构多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从社会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平民化、传播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特点。

1.2网络文化产业主要形态

王晓兵将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业态归纳为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无线增值服务、网络教育和资料有偿下载服务这几类。笔者在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及资料的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除了上述几类业态外,还包括网络文学产业、网络音乐产业、网络影视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网络电视产业、网络广告产业、网络媒体产业、移动网络内容、及时通信、网络社区、网吧行业等业态。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传媒这几类业态,研究重点集中在产业的界定、盈利模式、营销模式、产业链、战略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产业管理这几个方面。大部分学者们都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各业态还需要不断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来发展产业经济,各业态之间需要探讨整合模式,建立联盟关系来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1.3网络文化产业的分类

目前学者们大体上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消费功能的角度、经营模式的角度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了分类。

2网络文化产业的动力因素

网络文化产业的产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因素,对此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可以总结得到,文化、技术、消费者需求、创意、人力、政府制度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组合应用能够制定较好的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理论

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有其独特的特征,许多学者也用了一些传统的、新的经济学理论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但从已有的研究结论看来,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行分析,探索新的、适合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模型来为网络文化产业的获利提供理论参考。

4网络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

目前学者对网络文化产业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视听产业、网络动漫产业、移动网络内容、网络游戏产业、网络影视产业、网络传媒产业这几个业态。但现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在其他如网络教育、网络文学等的盈利模式研究的还比较缺乏,针对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的通用型的盈利模式更是寥寥无几。

5网络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与产业链

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这两个产业形态;针对网络视频产业链以及整个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产业链及价值链的研究也有所涉及,但是研究成果不够深入。

6网络文化产业的管理

解学芳提出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研究存在两极争锋,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法律等层面存在不同的观点。臧志彭,解学芳从网络技术的角度对国际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为中国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提供借鉴。

7结论与展望

从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家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因素、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理论应用、盈利模式、价值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1)需要在明确研究目的、加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2)网络文化产业的消费者行为、营销模式、竞争力、产业互动等方面也期待着更丰富的研究成果来对现有的理论进行补充。

3)多视角下的网络文化产业链构建及整合模式、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这些方面也需要展开相应的研究。

4)理论联系实践。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可以多从事一些实证研究。

网络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传媒;网络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09-01

自从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是将网络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而当网民通过网络的使用,传播建立各种网上关系,这些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网络社会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和创新潜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手段和渠道。

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文化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压力。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颖、便捷的网上娱乐的途径。上网休闲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渠道,人们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看看网络小说、读读国内外新闻等,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

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不少人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渐渐淡化。

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的危机.使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了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

以“黑客”行为为乐的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造成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三、网络文化的这些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的这些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是由网络媒体的特点所形成的。

首先,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网络媒体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网络媒体的信息者将信息到网络服务器上则完成了他的工作,受众在此后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该项信息,信息的发送与接受过程不需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异步性。

第五,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

第六,网络媒体是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web网页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特别是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第七,网络媒体的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络上消息,只需要在与网络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

上一篇:网络建设范文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