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07 02:02:05

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1篇

什么是内部控制?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会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审计权威机构COSO(1994)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具体包括:

1、内部控制是一种程序,它意味着向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

2、内部控制是用来取得一种或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

3、内部控制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政策、守则或表格;

4、只能期待内部控制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程序或过程。

二、內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交流以及自我监督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基础。它奠定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特别是人的控制觉悟,还反映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生产性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员工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层要充分说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特别是高级管理层要积极地进行控制;员工的能力与其责任要相匹配。

(2)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

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包括关注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

有关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原则强调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识别和不断地评估有可能阻碍实现目标的种种物质风险。这种评估应包括公司所面对的全部风险(如企业要面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需要不时调整内部控制,以便恰当地处理任何新的或过去不加控制的风险。

(3)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

在控制活动中主要关注控制与风险评估过程的联系、控制活动的适当形式及其实施、对执行政策和管理指令的保证、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等等。

(4)信息与交流:存在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得以搜集和交换为开展经营、从事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

(5)监督评审: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

监督评审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也可以是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等。

三、內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目的论的发展经过了下述阶段:

1、“三目的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单位的财产,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2、“四目的论”认为:内部控制除了保全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执行管理政策,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巴塞尔委员会把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国内学者归纳起来认为: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包括:

①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②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

③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④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

⑤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以及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

⑥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止、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错弊现象及不法行为有其特殊作用,对涉及投资、生产、经营、财务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依法治企,满足监管要求,控制风险,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有序运行,保证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理论和实务界不约而同地把治理的重点瞄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企业自身的“免疫”和“抗干扰”能力上。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

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概念模糊,治理结构先天不足,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主要表现在: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2、内部控制审计缺失:

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为数不少的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审计。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内部控制审计也往往会被忽略。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1)建立组织规划控制机制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对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

(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

(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要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

(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关键管理人员重叠等等。

2、建立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包括: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和监督制度,且要充分体现权责明确、相互制约以及及时进行内部审计的要求。

(2)统一会计政策,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其中某些会计政策是可选的。因此,从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出发,必须统一执行所确定的会计政策,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企业会计政策可以专门文件的方式予以颁布。

(3)统一会计科目,在实行国家统一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特别是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

(4)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3、授权批准、财产保全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

(1)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

(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

(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

(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财产保全控制包括:

(1)限制直接接触,限制直接接触主要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限制直接接触的对象包括限制接触现金、其他易变现资产与存货。

(2)定期盘点,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并保证盘点时资产的安全性。通常可采用先盘点实物,再核对账册来防止盘盈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3)记录保护,应对企业各种文件资料(尤其是资产、财务、会计等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的可能。对某些重要资料应留有后备记录,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当前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

(4)财产保险,通过对资产投保(如火灾险、盗窃险、责任险或一切险)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从而保护实物的安全。

(5)财产记录监控,对

企业要建立资产个体档案,资产增减变动应及时全面予以记录。加强财产所有权证的管理,改革现有低值易耗品等核销模式,减少备查簿的形式,使其价值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从而保证账实的一致性。4、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审计作为企业客观、公正的管理部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新的审计任务,即如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呢?

(1)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内部控制审计计划

a、审计部门根据本企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审计单位,编制年度、半年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并根据实际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b、根据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直接布置的专项工作制定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

(2)组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

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性质、业务量、难度及时间进度,并结合有关领导及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任务的特殊要求和规避原则,组织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聘请有关专家,组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任命工作组组长,并对工作组成员提出任务性质、工作量、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要求,同时进行审计前有关法律法规、主要业务培训,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3)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a、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组长负责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b、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审计的时间、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方式、审计的内容、人员的分工等。其中审计的内容包括:合规性审计、全面性与系统性审计、内部牵制及不相容审计、权责和奖惩审计、成本效益审计、可操作性审计等等。

c、内部控制审计方案要保证能够使审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4)下达审计通知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于实施现场审计前2-3日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内部控制审计通知书,通知书中明确被审计单位需要准备的资料、参加审计人员,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要有一名审计工作协调员,负责审计联络工作及有关事项。

(5)进行现场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进驻现场后,要召开审计进点会,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审计人员按照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方法和步骤、范围和数量及分工,采用查阅、询问、核对、盘点、分析性复核、审阅证据、穿行测试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根据现场确定的审计重点,对照内部控制规定的业务流程步骤、控制点和监督检查方法,抽取一定的经济业务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

审计人员将测试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和被检查单位或部门已有的改正措施)记录于工作底稿,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负责人或当事人在工作底稿上签字确认。此外,内部控制审计组组长还应指定专人复核工作底稿,提出复核意见,必要时重新进行测试。

最后,审计组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对审计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测试记录为依据,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从不相容职务是否在实质上做到相互分离、是否在授权批准范围内履行职责以及是否一贯有效的执行等方面,对所检查的控制点和流程进行评价,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评价该单位内部控制的成效,初步形成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将评价结论记录于工作底稿,审计组组长对审计评价结果负责。审计组将检查、评价结论告知被审计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并与其充分讨论沟通,交换意见,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评价结论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并签字确认,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6)撰写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对审计工作底稿、工作记录、相关证据进行汇总整理,完善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和审计评价结论、奖惩意见等。内部审计工作组组长审定审计报告并签字。

通过上述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可以为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提供帮助。

六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内部控制必须由“维持现状”向“改善现状”转变,由重“纠偏”向重“引导”转变。因此,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1.控制对象与内容的可控性。控制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对象与内容可控,进而才能通过调整行为标准来改善现状。从理论上讲,控制的对象既包括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也包括已经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还有未来将要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

2.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分布在流程中相互连接的不同环节,各个控制点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其控制效果既受以往完成的活动状况的影响,也对将来状态及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控制过程过分追求责任控制,使每个组织成员只关心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无视处于流程中的下一控制环节所带来的连带效应,必然导致组织内部不协调,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损耗。因此,现代内部控制在立足未来、改善现状的同时,必须考虑整体效果并树立系统观念。

3.业绩衡量的操作性。业绩是控制的结果体现,对业绩的正确衡量有利于判断控制的效果以及指明未来改善的方向。判断所设定指标对特定主体是否可控,美国管理会计学界曾提出三条标准,即指标可衡量性、主体可知性和可影响性。但实践中,即使设定了符合需要的指标,也很难对业绩进行准确恰当的衡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执行组织目标、预算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其次,对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来说,很难明确区分单个部门或个人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另外,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也使某一环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很难界定。可以说,组织中难以自上而下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意识与业绩衡量的模糊性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恰当解决业绩衡量的模糊性问题是促进组织控制文化形成的关键。

4.信息系统建设。传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强调权力的制衡,而忽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正如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中指出的,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组织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神经中枢系统。管理基于信息,控制也要基于信息。信息的集成、传递的滞后会导致事前因实际后果未知而无法控制;事中因无法获得实时信息而无力控制;事后缺少反馈信息而无可控制。

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的有效结合,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有助于强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现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七、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现代企业是一个具有委托关系、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并按照规范化进行操作的社会法人。在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下,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防止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获利能力,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行为的细化、管理要求的延伸与拓展,就逐渐地深化为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等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权威部门还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定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

2、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4、会计控制相对弱化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经营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分析依据;只有将会计控制强而有力地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与管理职能,保障资金的安全,尽力规避风险。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会计控制普遍弱化,会计职能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报账算账上,对于企业的财务运作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5、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十分薄弱

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投资缺乏严格有效的投资决策审批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角度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取决于经营决策者个人的风险偏好。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由于内部投资决策及授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往往为少数人操控,而企业经营决策者个人几乎不用为企业“投资失误”承担任何成本,导致企业投资失控,风险加剧。

三、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不发达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不规范,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控股股东往往操纵了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对财务报告的约束就显得很弱。董事会中大多是控股股东代表,而且绝大多数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权利。监事会成员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与被监督者是上下级关系,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作用有限,加上专业知识的缺乏,结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

3、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促使企业管理层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趋于一致,是内部控制发挥其效能的关键。而我国企业对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政策,一旦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企业管理人员从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中所能够获得的效用远大于从公司利润中获取的剩余索取权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便会自然凸显出来。

4、所有权和经营权制约失衡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两权的有机制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所有权取代经营权。而今天,在下放企业经营自的呼声下,国有企业中又趋向于经营权取代所有权的极端。因为至今,我们并未形成一套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实际上,所有权是缺位的或虚拟的。经营权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则会产生、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这样,势必导致企业控制环境恶化,会计信息依需而做,内部审计不被重视等等。

5、监督机制弱化

监督机制的弱化,使内部控制失效者不能产生压力。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长期管理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增强国家对企业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应采用以下全方位多层次和谐发展措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这一结构的建立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表现在: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切实保障两权分离:严格限制董事会与经理层重合,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在董事会下分别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使之成为一个有能力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经理层进行检查监督、对全体股东负责的机构。但同时也应保证经理层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制衡过渡。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犯中小股东和公司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董事会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减弱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完善监事会制度,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2、提升规范控制程度

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制度规范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让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规定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并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

3、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素质

好的管理方法最终还需要人的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作用。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的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是内部控制施行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自身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人的工作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在内部控中的位置和角色。只有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分工,与整个企业积极协调一致,才能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4、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应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设是世界各国公司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就我国目前公司的现状而言,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5、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

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链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6、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

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薄弱,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问题更加突出。许多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大、资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大、地域分布广,内部管理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管理者由于能力、时间、精力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对下属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现代网络技术能够将企业所有职能部门和子企业、分企业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异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大大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速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具操作性。我国企业应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内部控制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不仅是内审部门的责任,或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的事。只有营造一种良好的内控环境,单位领导、经营管理者、单位职工、大家齐抓共管,才能把内控工作做好。只有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充分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加强企业的信息与交流,降低和避免风险发生,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代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控制活动,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从分析自身的控制环境开始,真正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 黄万清:论企业内部控制[J].四川会计,2000(12).

[2]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3] 高杰:浅议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4(50).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2日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它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这也是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限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的管理基础薄弱,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和奖惩力度不够,管理随意性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差,没有预算或预算弹性过大,造成管理粗放,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信息不畅。企业的信息被管理者控制,而企业员工对此一无所知。员工仅局限于自身所在部门,使一些业务出现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后不了了之。

2、风险认识不够,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会面临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等,辨识和分析风险,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从目前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缺乏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3、制度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企业对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或虽然建起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流于形式,制度的落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4、会计监督机制弱化。会计的日常控制依赖于会计的日常监督,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干预或利益的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办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履行。普遍存在着监管法规滞后、监管手段落后和监管力度不够等现象。

5、内部监督缺乏。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实施必要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加以修正。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健全,或者内控组织形同虚设,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审计委员会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监控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内部审计机构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1、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具体行动,从而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虽然说企业内部控制成败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密不可分,但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才是关键。所以,只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2、建立和落实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内控已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当其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应当及时加以纠正。企业在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要学会借鉴其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很好地落实执行。然而,由于企业专注于业务发展,忽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能持续地进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管理人才匮乏,从而造成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方面缺少专业人员,无法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业务成长进行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设计,导致企业与现有制度不适用,部分制度与企业业务流程相脱节且执行不力。

3、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其核心在于实现牵制、制衡。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是指涉及经济业务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无论何种企业,从经济业务活动的处理上,不相容职务大体不外分为以下类型: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必须按照不相容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内部牵制、内部制衡机制。

4、授权审批控制。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单位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授权批准的程序;授权批准的责任。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算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

5、加强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形同虚设,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需外部力量予以保证。国际惯例是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出具对外报告,注册会计师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

6、加强内外部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强反舞弊机制。企业应建立上传下达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岗位责任制来实现。还应注意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纪行为。企业还应注意与外部关系人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及时沟通与反馈,如与注册会计师、客户、供应商等沟通。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卓如,郑石桥.内部控制评估: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J].会计之友,2013.9.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3]王棣华,鲁鹏元.A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财会学习,2012.6.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更加复杂,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合理有序配置各种资源变得越来越困难,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变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安全,保障会计信息高效真实,企业经营计划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没有当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就无法做强做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各企业都应当高度重视。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控制环境差,企业内部控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只有良好的控制环境才能形成稳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由于缺少对企业内部控制强有力的管制,导致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只停留在表面,企业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关键问题在于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甚至对内部控制缺少最基本的了解。片面的认为严格的内部控制会让本可以灵活处理的问题变得复杂化,领导的权力大大削弱,甚至增加管理成本。此外大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对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其他管理重视不够,内部控制的效能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缺乏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得力。我国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落实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还处在探索、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落实内控框架布局阶段,内控真正到位并严格执行的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存在风险意识较差的通病,没有认识到企业当前或未来面临的风险,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认识不足,对风险的防御措施也很少。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去重视长远的目标,导致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及时更新,更没有应对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无法做强做大而破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与缺少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很大关联。也有许多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些文件文本而已,之所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外部监管机构的检查,本身没放在心上,一开始就是放在纸面阶段,没有人员去认真执行。

(3)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准则、共同理想的文化体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形成一种上下齐心的凝聚力,促使企业全体员工为共同实现企业的愿景而去努力奋斗。真正让企业员工产生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可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不太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

(4)内部信息沟通不畅。要建设内部控制,离不开企业良好的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了解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展状况。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部门之间存在利益之争,为了各自利益,信息系统无法共享,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信息的沟通不畅增加了企业管理层做决策的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让企业领导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观。要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需要外部的监管,关键的是规范企业领导的行为,让领导从内心懂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重要的是完善干部管理体制,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企业的管理层;还要明确委托关系,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领导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发挥领导的聪明才智。让每个企业领导内心都重视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我国法人治理机构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现象。董事会这一企业的治理机构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当前许多企业存在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人员重叠。这种责权不分的机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机构名义上受董事会控制实质上还操控在经理层手中。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经理层,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形成良好的权力制衡机制。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创新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关系到企业部门的各个环节,只有企业各个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互通有无,才能真正建立起真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此外企业应形成自己大众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改变以往注重事后监督的现象,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督机制,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但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还要分清重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证内控高效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是检验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的最重要的手段。所要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检查内部控制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意见。必要时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外包,将内部控制度交给专家众多、财务管理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来完成,当然外包可能导致所建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一个企业要想真正的立于激烈的商战中而屹立不倒愈来愈困难。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历来是企业所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徐哲.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创建.经济与管理,2008(2)

[2]胡玄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新华出版社,2008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研究应用;优化控制;贯彻应用

一、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模块中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文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也在不断优化,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相当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不健全的,很多管理者肤浅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进行内部监督,就是利用不同的制度、文件进行内部资产安全模块、成本控制模块等的优化,很多的企业也存在内部控制的肤浅认识,其落后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内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需要了。

在企业内部控制模块进展中,影响企业内部效率及其效果的因素是非常多的,特别是环境控制模块及其风险评估模块,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多数包含了信贷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随着交易类型及其工具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当下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缺乏,却导致了企业管理风险机制的弱化,不利于其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2.监督责任与管理责任

在企业内部控制模块中,管理者明确好自身的监督责任及其管理责任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及其活动的优化保证,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执行,保证其执行效果的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动态的内部控制,但是在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块中,有些企业都难确保对新情况的适应,其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监督,很多单位的领导者都没有做好自身的责任。很多的企业不重视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这出现了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残缺的管理内容体系,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缺乏灵活性,过多的流于形式化,而失去其本质的意义。

为了保证企业效益的提升,进行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协调是必要的的,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模块中,踢皮球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相互推诿内部管理的职能、责任,这也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正确执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1.社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新要求

当下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展,让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更加的复杂,其面临着各个方面的调整,为了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企业市场竞争力策略的优化是必要的,这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企业内部各个职能结构进行协调,比如管理人员要配合好企业董事会的需要,进行员工的积极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模块的正常开展,比如进行财务工作体系的健全,保证财务报告、报表的可靠性,确保其经营效益,要按照当下企业内部管理原则进行生产经营环境的控制,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做好监督决策的相关工作,保证信息的积极传递及其检测,从而满足当下企业生产及其运营工作的需要。这是当下市场对于企业内部经营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满足不仅仅要从企业整体控制模块展开,也要把握好工作步骤,实现日常工作的循序渐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的稳定,这有赖于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稳定性,这也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会计信息体系的健全,进行会计信息及其管理信息的协调,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方针体系的优化,确保有计划、有步骤的运行,进行成本的积极控制,这也需要企业做好内部控制的细节化工作,比如进行各种会计资料信息准确性的控制。又如在会计工作中,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

2.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模块的开展,离不开新型的、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就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改革,保证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吸取,进行本国国情的结合,深化企业内部控制模块的改革,从而有效应对当下经济全球化的热潮。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关系建立过程中,进行相关原则的遵守,要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工作,要保证其制度化、法制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要取决于人的合作,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宣扬也是必要的。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保证企业内部员工思想的鲜明性、积极性、向上性。

在日常工作模块中,企业内部控制要遵循员工自我管理、公司整体管理等的原则,也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要以人为本进行企业控制体系的健全,从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业务协调配合及其牵制原则的应用也是必要的,进而实现相关业务活动的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相互监督。

3.走出企业内部控制模块的误区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的更新,可以走出传统的内部控制误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现代控制观念的确立,保证高效率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在企业内部控制模块优化环节中,要避免其僵化、高度集权化、低效率化,保证其责任的明确性,进行过度惩罚的避免。这需要进行不同模块的内部控制程序的协调,进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优化,要按照其共性内容进行具体原则的制定,保证其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模块的优化,进行示范性标准的应用,保证评价机制及其考核机制的正常开展。

在当下企业管理模块中,进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这主要涉及到几种主要的控制制度,比如创新资金供给制度、投资控制制度等。通过对这些制度的不断更新,可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比如进行新型资金供给制度的应用,可以提升企业的科技能力,以有利于其管理及其经营,毕竟这两个模块都需要进行风险投资资金的应用,这也需要进行资金供给制度的支持,确保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保证其多元化,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更新,建立新型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不能沿用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那将限制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各部门和个人的专业特长。新经济是建立在开发式、竞争性的市场上的,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创新和产业化。

在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应用中,要避免其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控制模块的应用,要与市场需求、市场价值及其科技信息创新相结合,要学会如何更好的花钱,而不是单纯的省钱,会盈利的花钱比单纯的花钱要有价值的多,这就需要进行成本模块、费用控制模块等的优化,进行成本控制、费用控制程序的优化,面向市场。这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进行规范性、指导性成本策略的应用,保证其费用控制制度的健全,从而保证其民主化、规范化, 加大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利项目的投资。在投资方案的评价方面除了要考虑传统的一些经济指标外,要更加注重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指标的评估,关注投资对员工价值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未来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员工精神风貌的影响,建立新型的分配控制制度。

三、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离不开对新型的内部控制理念的应用,这也需要进行新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从而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这是当下信息时代的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程序的应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促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沈阳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阿勇.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2]伍春姑.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强制性规则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09(24)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6篇

所谓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指企业利用预算对内部各部门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管理,从而优化配置资源,做好科学系统化的内部考核与控制管理工作。它本质上是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内部控制则是指企业运用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等手段来对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的过程,它能够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那么,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呢?(1)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现代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明确了投资者、经理人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和利益,有利于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去。内部控制也是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以及相关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管理过程,它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二者有着相互作用。企业的内部控制会引起全面预算管理中责、权、利的重新配置,而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则会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而逐步成为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能够发挥出全面控制的能力,逐步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具体状况集中反映了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差,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又与全面预算管理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发展。(3)二者有着协同效应。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际上使用的是共同资源,都强调全员、全过程参与,为了实现统一的企业战略目标而实施。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到内部控制活动中的很多方面,它不仅可以直接用于内部控制,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内部控制要素,大大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这就是说,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全面预算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策略

(1)我们应该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状况,并努力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这就是说,现代企业应该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视角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让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在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范围以内。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应该明确制定出一个责权利明晰的经济业务处理与运作流程,其中,每一个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或者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都应该明确规定要由两个及以上的部门或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从而让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与相互平衡的关系。同时,现代企业还应该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分工工作,最大限度的确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并在管理资产的人员间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此外,现代企业还应该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切忌让任何人凌驾于规则之上。(2)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现代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并让其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全面保障,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实施起来。事实上,在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与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参与。此外,现代企业还应该建立一个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作业流程。换句话说,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作业流程与作业链对自己的每一个预算管理控制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并配置科学的评价标准,从而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并把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最终实现企业内部组织、项目、流程的三维结合。(3)我们应该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首先,我们应该通过责任预算来更好的落实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这是因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就在于它的责任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预算平台来让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与管理目标得以清晰化与明确化,并以此作为基础来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控制工作。应该来说,企业的责任预算在整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应该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做好"分级归口"管理工作,形成一种上下级层层衔接的责任落实机制,让每一个责任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预算管理中根据自己的职责来承担自己应有的预算职责与事项。其次,现代企业还应该以预算授权体系和执行流程为基础架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这就需要企业制定一个明确科学的授权体系与业务执行流程。这是因为一旦企业内部的授权体系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的规范问题以及控制环节的是否到位等。这是因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个覆盖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平台,企业可以通过预算管理授权体系来构建一个内部控制授权体系,并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确保企业的每一个授权事项都得到有效的规范,真正让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效避免企业内部的一些规定相互之间产生矛盾或冲突,真正让企业的业务执行与预算使用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融为一体。

3结束语

总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构建与顺利实施,需要一个配套的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是因为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密切关联。因此,现代企业只有从全面预算视角出发,让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二者的默契合作,并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双方的冲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这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并让控制活动发挥出关键性作用,以信息沟通作为纽带,内部监督作为保障,真正让现代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并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真正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27-02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落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许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企业大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二是风险意识不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目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层人员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许多企业缺乏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因此,抗风险能力低下。

三是内部监督缺乏。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来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且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执行。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四是责任不清。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在我国有些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的“自由”区域,这可以从一些事务处理的“踢皮球”现象上看出。然而,出问题的往往是这些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没法追究责任。

五是内部控制虚设。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营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经常只有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股份有限公司应有的一些机构没有设置,或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股份有限公司仅仅具有现代企业的外壳,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者的权限与责任。

二、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关系,即建立新型的内部控制关系。在新经济条件下,必须对那种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内部控制方式,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进行彻底改革。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在建立新型的内部控制关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企业内部控制要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西方国家强调的是法制,我们也在向法制化国家靠拢。但我们也强调“以德治国”。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信仰明确、思想鲜明,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在新经济下,伦理道德具有极高的价值。企业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是未来企业内部控制的总纲。二是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文化最鲜明、最重要的特色和标志。企业内部控制要强调沟通和感情的交流,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这才更有利于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群体,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三是企业内部控制要重视集体主义精神建设。每个人要注意自身行为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空间,大家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才能在新经济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四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目标)是实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即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新经济下,一个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发、自觉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发挥自己的潜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要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力争做到整体和谐、动态优化,达到内部控制“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的高度默契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当是向“无为而治”迈进。

(二)贯彻两个原则,即贯彻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牵制原则即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的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限制。另外,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而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目标。

(三)走出四个误区,即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确立现代控制观念;走出“控制越紧越好”的误区,防止高度集权、僵化运作、效率低下;走出“放任自流”的误区,防止目标不明、责任不清;走出“控制就是处罚”的误区,防止以处罚代替控制。实践中,突出两大重点。一是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1)制定的标准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将共性的内容制定详细具体的标准;(3)对于关系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控制内容,应制定规范性标准,对于仅涉及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内容可制定示范性标准。二是建立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1)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控制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四)创新四项制度,即创新资金供给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投资控制制度和分配控制制度。一是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的需要。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都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而原有的资金供给制度难以满足企业创新活动的需要,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必须实现多元化,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更新。二是建立新型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不能沿用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那将限制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各部门和个人的专业特长。新经济是建立在开发式、竞争性的市场上的,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创新和产业化。我们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往往与科技创新、市场价值分析相脱节,单纯追求费用的节省和成本的降低。因而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要做到产、学、研良性互动。政府应当制定一些规范性、指导性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三是建立新型的投资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控制不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而应当更加关注投资风险问题,关注投资的最终价值的实现。投资控制应当更加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更充分地发挥专家集体的智慧,更加关注对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利项目的投资。在投资方案的评价方面除了要考虑传统的一些经济指标外,要更加注重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指标的评估,关注投资对员工价值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未来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员工精神风貌的影响。四是建立新型的分配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分配控制制度也应当大胆改革创新。对员工的分配、对创新的分配、对无形资产的分配、对资本的分配、对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分配,都应当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新经济的运行,更加有利于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新的分配控制制度应当更加注重有利于新经济的各种创新的价值,应当在科学测评各种资源的附加价值的基础上,控制新增加价值的合理再分配。

Discussing on Strengthening and Perfecting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NI Xiao-yan

(Finance Bureau of Haiy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Haiyang 2651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the outcome that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ing to a certain stage,and is important means of management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Nowadays, valid internal control not only urges the enterprise to install resources reasonably, raise labor rate of production, but also have the positive meaning to improving the capital reborn ability, reducing the loss and guarding against to embezzle.Practice certificates:internal control controlled,it will be strong, losed control then weak, not controlled then disorderly.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important sign of measuring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and perfecting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ant information, has the count meaning to managing the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s publishing.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保证资本市场的运行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解读

广义上讲,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是包括企业的管理层授权进行的购买、生产和销售的方式方法,还有审核、核算、分析各种信息和报告的步骤与程序,以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计划、评价和控制,并设置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经营管理存在的地方就应该设置相应的内部控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企业的内部控制:第一,内部控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某些目标而进行的控制活动。第二,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控制过程,是为了达到企业的控制目标而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内部控制是分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行动,不是仅仅控制某种状况或者某种事物,它是企业经营的一部分,与经营活动互相交织。第四,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第五,内部控制并不是企业管理层的事情,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客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既受到他人的监督和控制,又对其负责的作业进行控制。第六,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的设置都是针对人进行设立和实施的,企业内部形成的控制观念和控制精神,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不是单独的针对企业的某一个经营环节进行的控制,而是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业务、各个岗位和各个部门应该针对业务处理中关键的控制点,把内部控制落实在政策制定、执行、控制和反馈等各个环节。

2、重要性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企业的各项事务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关注企业的高风险和重要的事务,这是因为,企业的重要事务和高风险领域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3、制衡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应该保证各个部门、岗位和个人的职责权限有合理的设置和分工,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之间能够互相监督和制约,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限。

4、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该正确处理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之间的关系,保证能够以最少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控制效果。很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控制点过于复杂,实施的过程中会增加控制成本而被否决掉,内部控制的成本应该不超过其带来的控制收益。

5、适应性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等相适应,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界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企业原来的内部控制可能不再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制衡和控制,内部控制应该伴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企业要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修订。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只是成本控制、内部牵制制度或者是会计控制等,并没有完全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深刻含义,还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等同于企业的规章制度,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管理中的条条框框,即使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也质疑为了应付股东的需要或者上级的要求制定几条规章制度而已,制定出来的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企业的领导层从来不过问。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经营顺利进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完整真实,内部控制是防止、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该把内部控制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体制不顺,执行不力。当前很多的企业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内容不合理。已经建立内部控制的企业往往也是有章不循,把内部控制制度挂在墙上,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审计和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不闻不问,在遇到问题时,一味地强调处理方式的灵活性,没有保持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刚性,使内部控制的设置流于形式。

3、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COSO报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企业的董事会,并且提出,建立一个科学的强有力的董事会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真正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严重缺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很多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高度重叠,甚至有不少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担当,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的权责不清,使得企业内部的制衡力锐减,企业的关键人员独揽大权,集执行权、监督权和控制权与一身,使董事会无法发挥监督企业的经理人员的作用,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行。

4、我国公众法律意识不够强,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公众的法律意识关系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例如:企业能否按时出具真实的内部控制的报告;对于在内部控制报告中所做的承诺,企业是否能够负担起应有的责任;会计中介机构能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负责;企业出具内部控制报告,中介结构出具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报告后,社会公众能否正确地认识并进行合理的应用,会不会存在期望上的差距,会不会存在不必要的纠纷与诉讼等。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就不会重视这些问题,对内部控制的无力监督无形之中就会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松懈。

5、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其能力、素质以及经营理念等,都对内部控制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不是正式的职业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受过正式的高等教育,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企业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过正规的管理培训,所以,管理人员中的大部分,对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观念和方式,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性质、意义和作用等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的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在会计业务活动中,不能辨别业务的真伪,缺乏分析能力和敏感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部分会计人员无视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了个人利益置企业的长远利益于不顾,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损害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针对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进。

1、转变内部控制观念,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首先,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树立现代内部控制的理念,防止效率低下,高度集权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防止出现内部控制标准不具体、责任不清的问题,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明确内部控制是贯穿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

2、规范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次增加,管理范围扩大,管理职能逐渐分解,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要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科学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使内部职能部门的权力能够相互制衡,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硬件环境。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责和权限,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基本的组织架构,要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职务相分离,严格避免由人员重叠造成的权责不清。另一方面,要重视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其中,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董事会,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董事会,所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就是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董事会的决策咨询机构及审批细则完善董事会相关的决策机制,是董事会切实发挥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制约作用。

3、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来看,大部分问题不是因为没有确立相应的制度,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执行制度。企业的全体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客体,又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效果。为此,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规范培训,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充足的管理知识,对内部控制加深认识,从管理层面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在会计人员的配备上,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对其进行上岗前的必要培训,在职的会计人员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培训,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会计业务处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同时,还应该健全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及时予以更换,并制定完善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员工的道德自律机制。

4、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了解在内部控制的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反馈给企业的领导层,达到检查错误、改进管理和增强内控效果的目的。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力度,一方面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定位,选择一种能够促进企业形成内部牵制、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制约的机构设置模式,要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来突出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也应该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不能受企业其他部门的干预,以此保持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总之,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不能在短期内建设完成,它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界适合内部控制建设的宏观环境。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充分利用适合内部控制建设的外部环境,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试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

[2] 徐卫兵: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之我见[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

[3] 阎达五、宋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3).

[4] 程新生:企业治理、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9篇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美国COS0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COS0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构成。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可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和遵循控制。

我国除了已颁布属于作业层级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外,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还缺乏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管理舞弊频繁发生。因此,改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了。为此特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内部控制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加强联系,协调管理。同时,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还需要组织部、人事部的参与配合。另外,在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还应注意相关法规的统一。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三个方面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应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财力资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控制系统。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等等。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控制职能和管理权限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都建立控制环节,进行科学的分工与互相牵制,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一般是根据其经营活动的关键绩效领域确定其关键控制点。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一般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并由董事会直接负责监管: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的分级权限控制,防止资金的越权循环和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按照会计制度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虚假列支、随意列支、无序分摊等舞弊行为。三是权力监控。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的越权使用和非程序化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四、对内部控制实施单位负责人承诺制

这是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就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内部控制没有很好地执行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

责任。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对外出具报告由单位负责人承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且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失效和舞弊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信息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笔者认为,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应披露本期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取消和重大变更等相关事项。评估说明由此对内部控制五大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影响,若上述事项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则应具体披露相关的项目和所涉及的金额,提请财务报告使用者注意。

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强制性外部专项审计

按照国际惯例,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出具对外报告,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在监控过程中,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面对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辨别、分折、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利用各种风险分折技术,找出企业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点和高风险区域,提请企业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使风险管理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七、建立企业工商年检和银行贷款体系的”内部控制“准入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实质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照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可分成两部分内容,即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前者主要指为了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后者主要指为了保障企业经营决策、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实现企业管理经营目标、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会计控制和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而存在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跟随时代潮流、提升经营效率的客观需要。伴随时展与社会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健全与完善起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重点要保证企业各部门与单位间的权责明确。为了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经营效益,应该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确保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有效执行,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而存在的,它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企业风险也在逐渐加剧,而应对风险最好的措施就是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从而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确保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顺利执行的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与环节的经营活动,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控制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的各项决策方针的顺利实施。企业内部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贯穿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与前提。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与纠正,从而促进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三、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此外,“任人唯亲”的现象在家族中小企业中也是极为普遍的,导致的最终结果甚至更为严重。

(二)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扎实的企业内部基础工作,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只能局限于数据或事实本身,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给管理层提出有意义的建议、改进措施,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工作认识不足等等。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对数据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准。从经营决策的提出、计划指标的制定,直到考核、分配,都必须要求以数据为依据。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会计管理电算化,但不少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都影响其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如企业的采购业务,很多人都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受贿。

(四)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四、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会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成本与利益互相配合的基本原则,站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生产以及管理方面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不断构建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确定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责任与企业每个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及权利,特别是要认真处理企业内其他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要重视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如,企业资金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以及企业对外借账等相关制度。

(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引起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意见,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控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相应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要树立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实现预期达到的内控水平。

(三)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员工是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再好的管理制度都是要有员工去实行,不然无法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根据分析企业目前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一定要严格控制会计工作人员的录用情况,坚决不录用那些没有得到会计相关证书的工作人员,确保企业会计内控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入企业时技能水平及业务能力在同一层次上;其次,在工作过程中,企业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内控制度与责任的认识,使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得到丰富,增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会计工作人员养成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的良好职业道德;再次,企业要制定健全的基层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把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基本业务水平当成培训的主要目的,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工作效率。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武器,对于企业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企业目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问题的存在,企业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不断提高内部的管理与监督力度,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传统观念,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慢慢地向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等方面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J].会计之友,2016.11.

[2]李惠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谈谈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科技经济市场,2016.9.

[3]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2009.7.1.

[4]郭建云.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

[5]李兴华.论企业内控制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网络文化范文 下一篇:网络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