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范文

时间:2023-02-23 17:29:10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范文第1篇

李四:啥事啊?

张三:咳!我儿子这小子最近是越来越不象话。一点都不把我这个当爸爸的放在眼里那。

李四:真有这事?我看啊,你儿子不会无缘无故就把你这个老爸不放在眼里吧?

张三:咳!前几天开家长会,人家老师让家长谈一谈对网络的认识。当时我一听呀,别提心里多高兴。你知道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多么宝贵,简直就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今天不是优秀学生家长作报告,我嗞溜一下第一个就从最后一排站了起来,几步就跨上了台!

李四:别急,别急,你这心情可以理解。这网络可是高科技产品,不是你们家逮鱼的那个网。就你,能发言吗?

张三:谁说我就不能发言。

李四:那你说啥啊?

张三:说啥?你听我说啥。我在台上这么一站(摆出一个神气的架势)——同志们,鄙人接触网络时间不长,但可历史悠久,对于网络还是颇有研究。比如说:网络上能聊天,这个叫qq,我每次qq都说我是个漂亮的小丫头;网络上能查资料,这个是搜寻引擎,我每次都搜查不到哪儿赠送美金;网络上能购物,这个叫电子商务,我就电子商务过一瓶酱油;网络上能看电影,这个叫在线影院,我每次都犯嘀咕这个算不算盗版啊?

李四:这就是你的发言?!

张三:还没完哪!——总而言之,网络看起来复杂,其实一点都不可怕,给电视机通上电话线,再在前面摆电子琴一架,(两手指轻弹)上网就是坐下来弹啊弹啊弹……

李四:行了,行了,这就是你的发言?!

张三:开完家长会之后,我儿子就再没给过我好脸色看。

李四:你别光怨孩子啊,你想想你自己,就你这发言,你儿子还有脸去见他的老师和同学吗?

张三:去!听你说的都是啥话!我难道不爱我儿子?我儿子难道不爱他的老爸?我为了重新塑造我在我儿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我又想了个主意。

李四:想了个主意,啥注意?

张三:把每天给他布置的家庭作业再增加一倍。

李四:把布置的家庭作业再增加一倍?你这不是公报私仇嘛!

张三:你这话怎么这么难听?!我跟我儿子谁跟谁啊?我能公报私仇嘛!我是作过我儿子的思想工作的。

李四:思想工作?

张三:对!我找我儿子谈心。我给他语重心长的讲,儿子呀,你可要看透爸的良苦用心,爸上次漏那一手可不是为了出风头,爸是想让别人都知道,你的爸爸对网络可不是一窍不通,你爸爸最起码也算个网吧o…什么什么o。

李四:xo!

张三:对xo!关于你的家庭作业,爸是多次建议不能再加重,可人家主管就是不批准,所以…还得执行!

李四:还有主管?!

张三:就我孩子他妈!

李四:是你们两口子!你们夫妇这样随意加重孩子课业负担,孩子还承受的了吗?

张三:谁说承受不了!以前我儿子做作业两三个小时都完不成,现在只用二十分钟就搞定。我一检查还没有一个错误!

李四:是吗?

张三:对啊!

李四:…这么说你儿子是个神童?

张三:我也纳闷,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上了网,我儿子做作业也就提了速,难道我儿子是头沉睡的雄狮,在网络的轰鸣声里终于开始了咆哮!

李四:那赶紧把你儿子检测一下?看他是不是一个突发性神童!

张三:这还要你说!我儿子不是上三年级嘛,我找了一套四年级的数学题让他做。我还是亲自监考!

李四:考试结果咋样啊?

张三:一小时的考试题,我儿子做了一整天交了卷!

李四:时间长没关系,关键是要看成绩。

张三:成绩出来后是两个一,一个零。

李四:101?

张三:两条横线上一个零。

李四:(用手比划)0!!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张三:我不知道啊!那天我儿子做作业时我把门留了个缝。

李四:你偷看?

张三:你猜我看见啥了?

李四:看见啥了?

张三:这小子正把我给他布置的作业往电脑里输!

李四:你儿子要干啥?

张三:要干啥!这不是明摆着要把作业发到网上让别人替他做嘛!

李四:啊!

张三:(生气地)当时我…我推开门进去,指着这小子,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岂有此理,岂有此理,简直是…黑客呀!黑客!

李四:你别把孩子吓着。

张三:我气呀!我急!我满腔怒火!我冲过去就举起巴掌…

李四:你要打孩子?

张三:还没打哩我儿子先说了一句话。

李四:啥话啊?

张三:君子动口不动手!

李四:啊!那你这一打不就中埋伏了吗?

张三:对啊!我一打不中了这小子的埋伏了嘛!我气呀!我急!我满腔怒火!我抬头一看桌上的电脑,二话没说,冲了过去,抱起来举过头顶(一个举东西向下摔的姿式)…

李四:你把电脑摔了?

张三:(一个肯定的手势和表情)对!!摔在我们家席梦思上了。

李四:哎!

张三:这时我儿子又说了一句话…

李四:(模仿孩子)爸,我错哪。

张三:(模仿孩子)爸,我刚那是在网络教育!

……

李四:厉害!你儿子的网络教育真是精彩!!看来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可真是不小。我也…哎…张三啊,我这个人你是比较了解的,一个真正的大好人,不过就是脸皮薄,还不太会说话。

张三:特别是啊一见女孩子还两脸发红两嘴唇打架。

李四:不瞒你说,我追求了一个姑娘时间不长,也就刚刚三年多。

张三:还不包括暗恋那五年吧。

李四: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要让他明白——月亮代表我的心。

张三:向他去表白?

李四:不!约他去上网!

张三:上网干啥呀?

李四:在网上向她表白!

张三:这不废话嘛!我问你网上能表白吗?

李四:网上还结婚哩!真是老土!现在谈恋爱谁还树林里小河畔,牵着手溜马路,这完全就是一种过时的老封建。现在流行的是网上恋爱网上表白。两个人不用面对面,也没啥不好意思地,多肉麻的话都可以讲,啥说不出的话都可以说。(憧憬的)特别是啊每说一句话还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是身有体会,网上表白好啊!太适合像我这种害羞的…小男孩。

张三:你还小男孩?!脸红不?(哈哈一笑)表白的结果咋样啊?

李四:想听吗?

张三:比较感兴趣!

李四:(骄傲神气地)那天呀!在一阵噼噼啪啪眉来眼去之后,我终于说出了一句话。

张三:啥话?

李四:我爱你,狐狸精。

张三:狐狸精是谁啊?

李四:我那位的网名。我叫大马猴。

张三:你那位狐狸精一定要问你——你爱我?

李四:我当时深情的回答——对!另外,美国向伊拉克动手了。

张三:——你想干啥?

李四:——投降!

张三:——是你投降还是美国投降啊?

李四:——我和美国都投降。

张三:——为啥啊?

李四:——因为正义,和平,爱情。

张三:——我咋忽然觉得你变化真大,昨天还是一个啥都不懂得的土老冒,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满口和平正义爱情的伪君子,就好比一只摇着尾巴回家的宠物狗,是越来越可爱!

李四:——我咋忽然觉得你真可怜,刚才还是一只国宝级的大熊猫,人民是爱你在心口难开。这会就成了伊拉克正在承受别人的狂轰乱炸,不过你经受的不是炮弹而是爱情麻辣烫!

张三:你也知道体谅我呀?

李四:我爱你还来不及呢。我…要…

张三:咋哪?咋哪?噎住了?!

李四:不,网吧停电!

……

张三:说来说去,说了这么多,说明了一点,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网络的时代。

李四:网络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共享。

张三:就是因为这样,网络才成为一个五彩缤纷,和蔼可亲,奇妙无穷的美丽新世界。

李四:以前那些名人、明星、大腕,谁有机会面对面啊。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和他们在网上——来!哥们坐下聊一聊!

张三:你还别说,我就在网上碰到过一位名人呀!

李四:谁呀?

张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李四:是吗?你运气可真好!安南可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官。我的老父亲都八十多岁了,前几天还问我,李四啊你知道老爸的偶像是谁吗?

张三:张柏芝吧!

李四:去!是安南!

张三:当时呀,我发现是安南先生之后,我赶紧打招呼——hello,hello,hello。

李四:(用手竖耳朵听)这是一只外国鹦鹉!

张三:可安南先生却说(外国人生硬的口吻)——对不起!我的英文很臭很臭!

李四:臭不臭没关系!你赶紧问一下安南先生,明年的全球绿色食品行情咋样?

张三:问啥问!你咋那么自私呀!就知道关心自己!

李四:我这不也是为大家嘛!

张三:为啥为!谁不知道你们家买臭豆腐!我哪像你呀!亲爱的安南先生阁下,您知道吗?我一直渴望联合国,向往安理会,而能到联合国去工作是我儿时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至今还在我心头缠绕。请问安南先生,联合国看大门还需要人吗?

李四:你要到联合国去看大门?!这个理想也太伟大了吧。

张三:联合国看大门咋了?我是去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李四:我没说啥啊!你看你想哪儿去了!

张三:说的好听,你心里想啥谁不知道啊!

李四:我错了,错了不行吗。那安南先生到底给你安排工作了吗?

张三:正当我在等待之中,安南先生终于发过来了一段话。写得好啊!不愧是联合国秘书长,真是大手笔啊!

李四:发过来一段话?

张三:五十亿人民五十亿朵花,五十亿人民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的家多美呀!青山去狂追绿水,阳光要亲吻白云,两只小鸟在大海上牵手,一只红蜻蜓在草地上漫步。忽然歌声一阵,原来是一群小蛤蟆闹着要吃冰气淋。啊!!但要让我们这个家更美还得靠我们大家。可是张三呀,你用吃剩的鱼骨头,去喂邻居家的牡丹花,你丢人不丢人呀?!

李四:张三用吃剩的鱼骨头…去喂邻居家的牡丹花?!

张三:…这点小事安南先生怎么会知道?!

李四:我还要问你哪,你有没有乱扔鱼骨头?

张三:我没…没…没人…我那天扔的时候天黑,没人看见呀!

李四:没人看见?就连联和国秘书长都知道了,还没人看见!你知道因为你乱扔鱼骨头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多么不好的恶劣影响,(哭像)我们家的阿黄都替你感到害臊。

张三:您…您别这样…什么联和国秘书长,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安南原来是个中国人。

李四:中国人?

张三

1

:而且还住我们家胡同!

李四:住你们家胡同?哈!被人给涮了!

张三:我能被人涮?我象是被人涮的人吗?我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多找了我一毛钱,我立马找他们经理去,你们这是干啥啊?干啥啊?凭啥多找我一毛钱?我好欺负呀!告诉你吧——就甭说是一毛钱,就是多找我两毛钱,我照样也不退给你!

李四:你这不是胡搅蛮缠嘛!

张三:第二天我在大街上,碰见了在网上冒充安南的坏小子,我没客气,我指着这小子,放开嗓子就喊:哎!大伙听着,这小子在网上给人说啥了——他一车间小组长,硬给人说他是副厂长;他自行车都不会开,但给人说他和杨利伟一起驾驶过神州5号;还有啊,说他是大伙公认的大帅哥,就连刘德华见了他都要带上口罩!

李四:你损不损啊?!

张三:啥损不损的,这就是网络时代,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过您千万要注意,网恋可以尝试但切莫痴迷,(用手指李四)小心碰上这号的。

网络时代范文第2篇

答应完了,这才后悔,好像有点冒失。这样的文章,可能不大好写。网络时代的写作,与没有网络的时代,究竟有多少区别呢?好像没有。要说区别,最大的区别无非是,过去用的是笔,现在用的是电脑。

仅此而已。

然而,文章还得做呀。天下本没有文章,眉头一皱,文章也就出来了。

于是,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网络时代与非网络时代,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难道,仅仅是写作工具的不同吗?

不是。确实不是。

且让我们逐一分析。

全民写作,写作门槛降低

网络时代与非网络时作,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写作的门槛,已大大降低。

没错,过去,你我他,任何人,确实也可以写作。只要识字的人,只要你想写,都可以写,纸一铺,笔一提,全齐了。但是,写完之后,恐怕很难找到地方发表。寄到报社,或者投给哪家杂志,很快就退了回来。没退回来的,大半也是石沉大海,再也没有消息。

现在不同了。开博客,写微博,任何人都可以,网站非常欢迎。条件还很低,几乎就是拍着双手叫你,快来开博吧快来写博吧。写完之后,不用投稿,一点鼠标OK,大作就问世了,发表了,全世界都知道了。简直太方便,太容易了!

所以,当今中国,搞写作的人,不是以百万千万计,而是数以亿计。全民写作。

如果文章写得有点意思,很快就会引起反响。有人还在后面跟帖,甚至成为粉丝,经常光顾,时时评述,弄得挺热闹,让写作的人,相当满足。

门槛降低,当然是件好事,但对写作者也就提出更高要求。因为,写作的人一下子多出几百几千几万倍,发表的作品也一下子如潮水般涌来,看都看不过来。倘若写得不好,不肯用心,你那作品,肯定就没有人看,当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文体自由 个性张扬

网络时代,写作比过去更自由了。小小一篇博文很快就能产生反响,有的反响还非常大,甚至成为一个事件,形成一个高潮,炒得热火朝天,闹得纷纷扬扬。

除了发表的自由,写作本身,也更自由了。因为门槛的降低,没人给你把关了,没编辑给你修修改改了,你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文体不拘,字数不拘,长短不拘,甚至,只写一个字,也可以成文,也可以发表,也可以引起巨大反响。

比如,韩寒不就只在微博上写了一个“喂”字,就有成千上万人阅读,还有成百上千人评论吗?

文体自由了,个性也就大大张扬了。网络之上,你可以看到过去从来没有看过的各种各样文体,各式各样文章,真正的百花齐放,真正的万紫千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资料无比丰富

写作总是要有资料的。这里说的资料,有双重含义。

一个说的是由头来源。

写作嘛,总是要有个来源和由头的。为什么而写,写些什么事情,议论一些什么?都得有个抓手,有个事实依据吧。过去,消息来源闭塞,想写什么,写些什么,供你挑选的对象,十分有限。作为记者,你必须去到现场,才能搞到一手资料,才能动手写作。

现在不同了。一件新闻,刚刚发生,即使你不在现场,也有别的记者或者目睹者,立马赶到现场,立即发回报道,你可以很快甚至第一时间就从网上搜到,看到。但这也就养成了如今不少年轻记者(当然不仅仅是年轻记者)偷懒的习惯,根本不作采访,呆在办公室里,也能写出新闻,也能对付交差。对有些脑瓜子灵活的记者,主编和老总根本看不出来他到底去没去现场,甚至比去了现场的人写得还要精彩,还要丰富,还要生动。

再说背景资料。

自从有了网络,尤其有了搜索引擎,各个报社的资料室,几乎成了摆设,基本闲置不用。谁还整天吭哧吭哧去那里埋头翻阅资料呀?只要网上一搜,要什么有什么,要多丰富有多丰富。甭说资料了,有时甚至同样题目的一篇文章,您都可以搜到,而且还不是一篇,而是两篇,甚至三篇!

所以,网络时代的写作,比过去确实方便多了,容易多了。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秀才不采访,也能写文章。

网络时代,究竟拼的什么

好了,既然网络时代为人们写作提供了那么多方便,写作已经成了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既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写作,即使不出门,也可以写作,那么,我们的写作者们,到底写些什么,怎么去写,他们究竟拼的是什么呢?

其一,拼的是选择能力。

选择决定一切。水平高低在选择。选择能力决定了人生质量……这样的话,我们曾经多次听过,也经常在说。网络时代对于写作者来说,一个极大的变化,就是选择的可能性大大丰富了,选择的领域大大拓宽了。

这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但是,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好事在一定意义上又变成了坏事。当你面对那么丰富的资讯如潮水般涌来,当你一睁眼就面对那么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眼花缭乱,六神无主。这对你的内心定力,对你的选择能力,无疑是一大考验。

哪一条新闻可以选,哪一个资讯最可靠,从哪个角度去选取,又从哪个角度去评说……每一次选择,都是对你选择能力的考验。文章尚未动手,已然分出高下。

其二,拼的是思想深度。

好了,大家都选择了差不多的新闻,都在评说某某热点难点,谁写得好,写得精彩,写出来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即通常所谓既好看,又有用)。拼的什么呢?这时就得看你的思想深度了。

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同样一张白纸,浸到不同的脑袋汁液里,再拖出来,有的色彩鲜艳,味道浓烈,有的则是白纸一张,淡而无味,效果大不一样。

为什么效果大不一样呢?因为,人的思想深度不一样。别人想到一层,你想到二层三层,甚至四层。别人只知其然,你却知其所以然,且能说出个所以然。你就比别人棋先一着,技高一筹。同样的文章,你写的,人家就爱看,就受益,别人写的,人家就不爱看,看了也无益。

其三,拼的是表达手法。

表达手法,也就是写作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表达,语言表达,是门艺术,是需要技巧的。网络时代,既是资讯泛滥的时代,也是人心浮躁的时代。每天有那么多的新闻、信息和文章,非常方便、非常醒目地摆在受众面前,如果你的表达手法老套,文章读来艰涩难懂,那么,即使你有选择能力,有思想深度,你那文章,对不起,人家是不爱看甚至不会看的。

看都不看,再好有什么用?

提高表达手法,先得吃透受众。如前所述,信息时代的受众,对于资讯的接收,要求的是既美味可口,又方便易食。说得通俗点,他们喜欢的,是方便食品。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受众和写作者之意。这样说,并不排除有爱吃满汉全席者,也有喜欢法式大餐者。但就一般写作而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当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

网络时代,出现了写作的口语化、通俗化和大众化趋势,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表达手法的改进和探索。

网络时代范文第3篇

牛顿力学有力地支撑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也使我国古代就已形成的“物生有两,体分左右,皆有二也”的朴素辩证法观念找到了近代科学解释。然而牛顿力学观察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质量和能量作为物质的两个本源特质的。人们很容易理解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非此即彼,非我即敌的机械认识论观点就是这种思想方法的极端体现。

在整个工业生产力阶段,一方面人们依靠物料,能量构筑了烟囱、厂房、铁路和桥梁,另一方面,人们又在争夺物料和能量的斗争中力求用博弈思想方法战胜对手,战胜自然。也就形成了追求单一目标和单一因果链的简单化决策方法。

经济技术发展把人们推进了网络时代,人们遇到的诸多问题已经不可能在牛顿力学的单一因果链的思维平台上获得满意的答案,除了对立双方之间的力学作用之外,还必须考虑介质或信息的作用。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多样性的社会,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信息。黑与白,正与负,好人与坏人,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之间尚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认识的空间。一批综合学科应时而生,它表示人们力求超越工业时代的方法论,从多维模型、统筹兼顾的方法上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组织体系。

工业社会盛行的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与人对立起来,斗争与反斗争,压制与反压制,控制与反控制的思想方法已经使人类社会遭受了太多的报复。对立斗争的长期效果并不总是一个吃掉一个,而往往是两败俱损,由第三者或第三态主导局面。因此信息社会的哲学原则应该是使每个社会单元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找到相对佳越化的生存空间,它至少要考虑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不是两个。比如主体,对象和环境,正态、负态和零态,宏观、微观和中观,客观、主观与媒介,信源、信宿与噪声等等。

一种三基元哲学思想正在孕育之中。这种哲学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个具有正交完备性的最基本的特质构成,即运动不能由一个或两个规律加以说明,而任何第四个规律或者是某一规律的结果,或者是三种基本规律的交叉派生的产物。

比如热力学有三定律,机械学有三定律,生物学有三定律(变异、遣传、自然淘汰),现代交叉科学有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原理,彩色电视中有三基色原理。甚至一向作为计算机技术最基本的两进制码也有可能发展成三进制,有人已经证明,三进制才是最简单而且效率最高的运算方法。还有最具有挑战性的两个问题,一是物质是否由质量、能量、信息三个基本特质完整地体现,二是社会组织形态是否也存在,无序、有序、自序这三种极端模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孤立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熵增演化规律,而人类社会作为开放系统则被普遍认为是沿着从无序到有序的熵减规律演化的,因为这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能量。可是,让我们穿透历史,就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远非从简单无序到简单有序的单向过程,基于信息的自组织作用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自序化发展方向。

达尔文时代的人们不可能预见自组织的力量,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进化只能服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把利剑。这正好说明那个时代的人对能量和外力的畏惧和崇拜。直到最近,科学才发现某些复杂开放系统在外界变化(信息)达到一定阀值时,就会自发形成一种有序结构。这就是说,有序化并不总是在力学规律下被强制形成,信息的作用可以使某些开放系统形成自发有序,我们称之为自序。

如果说小农经济是以质量为主导的无组织化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以能量为主导的强组织化经济形态,那么信息经济不是强组织化经济的继续,也不是半组织状态或者中间道路,而是一种以信息为主导的独立的全新的自组织经济。农业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个性无序,工业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强制有序,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则是协同自序。一位美国学者尼葛罗庞迪曾多次重复他的自组织试验。他在报告厅要求几百个人或者几千人随意鼓掌,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掌声中过不了一两分钟就会形成有节奏的规律性掌声。他承认现代社会还有许多与这种自序状态非常不协调的东西,甚至在计算机网络里仍有大量有害的信息,但他坚信人类的协同自律能力,能够很快地消灭少数不协调的掌声,并将它们融进共振的旋律之中。

几百年来,不加节制工业文明正在把人类带进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误区,有些人对现实世界中的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奉为真理。甚至告诫世人,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就是利己主义。只要你不违法,什么缺德的事都可以干,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因为通过人们利己行为的互动可以完善法制,也就是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也就促进了社会利益。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则是物欲横流、金钱万能,只要不让别人抓住证据,杀人放火也可以逍遥法外,只要有钱,刺杀美国总统的富商之子也可由要人证明其当时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而无罪释放。如果承认这种博弈互动促进社会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或毁灭。即使把一个国家的法典修订的比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还厚,依然能够找到法律的空子。因为有一条重要的自然法则,就是管理者掌握的信息量永远小于被管理者掌握信息量的总和。人类要想避免自我毁灭,唯一的出路是自觉借助第三种力量。超越市场,超越政府,以社会协同为新经济时代的伦理原则。当务之急是建立全民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道德监督)的透明管道,而网络及其产业就是这种管道的基础。

如果以上这种三基元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观念能够在现代认识论中立足的话,那么它是否能成为信息时代的哲学基础,并作为工业时代的一分为二哲学体系的补充和发展呢?恐怕还要经过更多人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造。

二信息与多样性社会

学术界对信息的定义不下几十种,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上看,每种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一面,但是从最本质的哲学意义上考察,应该只存在一种最接近信息本质的定义。直到目前,人们仍然没有停止对信息哲学本质的探求。

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仙农第一次用数学方法定义“信息就是不定性的消除量”。认为信息具有使不确定性减少的能力,信息量就是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仙农关于信息的定义至今在概率性通信过程中仍然是有效的。我国一位学者曾撰文指出,现在人们正滥用信息概念,什么信息爆炸,信息膨胀,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按照仙农信息论的定义,不被受体所理解的信息并没有使不定性减少,也就不称其为信息,它无异于能量虚掷和感情的空抛。

其实,仙农作为一个通信科学家,所定义的仅仅是进入他的人工通信模型中的信息,也叫做认识论信息。而作为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一个哲学本源,人们并不满意仙农的定义。依照仙农的观点,消息如果不被某一受体理解就没有信息,如果被另一受体所理解就有了信息,那么究竞这一消息中包含不包含信息呢?为了找到哲学本质的解释,1956年阿希贝提出,信息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消息本身有没有变异度,信息就是被传递消息中的变异度。

从自然哲学层面上看,前苏联学者格卢什科夫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匀性的测度”。意大利学者朗格提出。“信息就是事物间的差异”。我国许多学者倾向把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我比较赞成朗格的定义,并且认为信息是事物可传递的差异性。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可传递的差异性。差异越大,信息量就越大,没有差异就没有信息,不可传递的东西也不是信息。

在宇宙爆炸的一瞬间,即没有各类分子,也没有各种原子,很可能只有同种基本粒子组成的“宇宙之汤”。在这种混沌世界里是没有信息的,而在虽有多种元素存在,但又在某种强力作用下保持高度一致的世界里,也没有或者有很少的信息,只有在多样化的世界里才蕴育着丰富的信息。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朝着熵值(熵=热量/绝对温度)增加的单一方向发展,最后达到处处热量相等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最混乱的无序状态。一杯开水置于室内,它的热量就会向四周散发,直到与室内温度相同。要使水温与室温的差异恢复就得靠外力加热,也就是使熵再次减少。

在负熵可以增加系统内部多样性的意义上讲,负熵就是信息。但是如果靠外力加热使系统内部状态同构,就没有增加信息量,只有靠外力增加了系统内部的多样性才能增加信息量。如果说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万有引力这四种作用力的约束使物质世界井然有序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客观事物中所包含的差异性即信息影响力使生命世界越来越走向协同自序。人类社会经历了游牧、农业、工业阶段,正在向信息阶段过渡。从总体上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工业社会的原则是大量生产标准化的同种产品的社会,高度集中一致的社会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量的增长,只有信息社会才能在越来越透明的环境中实现个性有序的多样化社会结构。

工业社会的哲学原则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和机械决定论基础上的强组织化原则,它强调共性,抹杀个性。这种组织原则在追求单一目标的群体活动中非常有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引证拿破仑的话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多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其主要原因是两军的组织程度不同,而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把信息定义为组织程度的量度。那么信息是否就是组织程度呢?如果我们得出肯定的回答,我们就有会沿着工业社会兵营规律的哲学原则,在集中控制经济上越走越远。这一点在西方七十年代经济停滞,80年代东欧国家解体的历史事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信息社会的哲学原则是建立在非线性理论基础上的自组织化原则。它不是按照线性规律强制有序的社会,也不是无组织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社会,而是通过信息网络的作用使每个社会主体在相互协调的环境中经过不断地自组织来实现整体优化的社会。

一次,我去国家科委组织的一个高级培训班授课,在我前面讲学的一位控制论专家提出,我国经济总是在一控就死,一放就乱的过控制与欠控制的两极摇摆,最好的办法是缩短控制路径,找到最佳控制点。我在这次讲演中首次提出,集中控制的思想方法只适应单一目标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只有使多个行为主体在信息相对透明的环境中实现自组织化,才能形成多目标经济活动的次优组合。现在看来,这种思维方式正是超越工业社会的哲学原则,对无序、有序和自序(自组织)三种基本组织形态的一次大胆探索。

现在我们更有理由认为,无序的社会是个性被抵消的社会,有序的社会是个性被抹杀的社会,只有协同自序的社会才是保持个性发展和多样化的理想社会。

三论泰勒宝塔的倒掉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以庆幸代表皇权的法海之塔对白娘子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统治的一朝崩溃。但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少的可怜的信息传播渠道仅作为皇权帮凶的时代,这种暂时的个性解放又能换来什么呢?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命运要么以流血失败告终,给后人留下对皇权的敬畏和更深的仇恨,要么新帝登基坐殿继续新一轮皇权统治。只有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哲学思想体系相结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更新体制,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只有当信息上升为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并成为广大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赖以自组织的首要条件时,这种个性解放才能持久和有效。我们可以毫无政治偏见地说,在工业社会,资产阶级所宣染的个性解放,自由民主,只不过是粉饰他们已获得的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地位的小把戏而已。美国一位大学教授无不深刻地指出,民主的本意应该是一人一票,可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反映在工厂和市场上,在工厂里是一股一票,在市场上是一美元一票,这不对西方民主虚伪性的一种最尖锐揭露和讽刺吗?

值得庆幸的是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孕育了新兴的信息生产力,它反过来要摧毁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促使工业社会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的宝塔结构正在倒塌。

在动力机器生产力阶段,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泰勒发明的宝塔型生产管理模式也许是最科学的组织结构。但它只能说是一种力学结构,而不是信息结构。这种结构是我们在兵营里或者中国历代修筑长城的伟大工程中见惯的结构。这种结构的要领是三三制,因为每个管理者的“力”,只能有效地控制三个被管理者。到网络生产力阶段,管理者的信息在理论上可以影响无限多的被管理者实现自组织。甚至在现代战争中,最高指挥部可以直接给每个战士下达信息指令,完成不同意图的战略组合,在这样的时代,继续这种宝塔体制,只会增加信息网络中的时延和噪声干扰。

技术的组织方式有时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在网络时代,仅仅因为语言处理机、个人计算机的引入就称之为办公自动化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尽管会计不用算盘而改用计算机,秘书人员由处理文字档案到处理电子数据,其工作本质并没有变,由上级逐级下达命令的工作方式并没有变。真正的办公自动化在于信息联网。不论你是最高经理还是一个新职员,只要将工作岗位与信息网络联接起来,下级就用不着看上司脸色办事,而是按照计算机内存储的程序办事。许多现代化公司里,职员只要每天按照个人电子信箱里的程序完成任务,就可以几个星期不用见上级经理。这种分散而有序的管理模式也叫平面型管理模式。

如果将这种管理模式与中国秦汉时期修筑长城相对比,一种是必须严格依靠一种宝塔形的官僚制度,依靠强制力量完成最高指挥者的意志;一种则是扁平组织结构,以平等的信息交换方式,在透明的情况下实现共同的目标。

促使官僚制度终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监督和电子民主网络的建立。通过电视传播网络,国家领导人的各项重要活动均置于普通群众的视觉之下;热线电话也可以把市长和平民连接在一起。1998年美国克林顿总统的一场绯闻而引起悍然大波,差一点弄得身败名裂。

在欧洲一些城市,政府利用有线电视系统定期举行听政会,并与普通公众对话,每个市民只要家里有电视和电话,就可以直接向政府官员发问,并对全市范围的问题发表自已的意见。

在电子民主信息网络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把一些问题交给公众讨论。比如意大利讨论是否使人工流产合法化;法国总统为了使国会通过他的提案,也把法国教育体制问题交给公众讨论。当然西方政府的直接民主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由公众利用电子信息手段参于政府决策,毕竟是人类在社会公众事务中增进共识的一种进步,里面包含了最终废除官僚制,实现真正社会民主的形式上的手段与线索。

四相互喂饭的长勺

即使最有政治偏见和历史偏见的人,只要他严肃地对待人类社会,就必须承认,最理想的社会依然是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最高尚的人类道德仍然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协同准则,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技术环境有可能建立一种公共约束条件,形成全社区人员必须遵守,否则就受到制裁的刚性气氛,而不是靠个别人的自觉性去带动和感化周围的人群。

比如,一位皮鞋厂的厂主为了防止排污,自觉购置了污水处理设备,但他的皮鞋成本比同类工厂成本增加了一倍。别人卖25元一双,他要卖50元一双。长期卖不掉,工厂就得倒闭。结果是道德高尚者难以生存,留下道德低下者把人类带进一个无异于互相残杀的社会。

如果我们建立一套监测污染的信息网络和一支认真负责的执法队伍,将害群之马时刻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并使其难以生存,就可以保证大家在平等无害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在更广泛的领域,也只有建立这种无所不到的信息网络和相应的社会监督体系,才能使人类携手共进幸福的天国。

那么天国究竟是什么呢?有个故事说,某人死后先去了地狱。他看到许多人挤在一起,中间一口大锅尽是可口的饭菜,但周围的人个个愁眉苦脸。因为每个人手里拿一个长把勺子,自己没有办法喂自己饭。于是,他又去了天堂,也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口大锅吃饭。个个都是眉开眼笑。这些人用的勺子和锅里的饭菜与地狱里一样,所不同的是站在大锅两边的人都拿自己的长把勺子给对方喂饭。后来这个人又回到人间,他看到的是许多人围在一口大锅旁边争论不休。因为人们必须等待一位长者用长把杓子给每个人喂饭。这个故事说明,天堂之所以优于地狱和人间,仅在于天堂有一个大家共同协作的环境,而信息网络正是人类赖以协同生产和相互喂饭的长勺。一个刚性约束条件是,工业商品是内聚的可占有的,信息则是发散的、可共享的。商品可以囤积居奇,信息不扩散出去就没有丝毫价值。

五回归田园之梦

现代孤独症大多过惯城市生活的人,一旦回到农村,那乡间小路,那小桥流水,往往给人清新、宁静的感觉,撩拨起人们返朴归真的强烈的情愫。其实这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如果真的要现代城市居民移居远离城市的僻壤,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耐不得清贫,也不愿失去他们早已习惯了的现代文明。可与陶渊明老先生为伍者毕竟是凤毛麟角。

毋庸讳言,现代都市里的人,每天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爆炸性的信息和知识膨胀,伴随而来的污染与噪声,以及形形的犯罪,越来越产生一种孤独感。

当然,每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在性质上,在深度和广度上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身居车水马龙的闹市,反而倍感这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呢?我想这可以从信息论中找到答案。

前面曾经介绍过,信息不同于自然信号和人工符号。信息只是包含在这些信号或符号中的客观事物的差异性。然而,只有被人脑所理解的差异性,才能产生社会或经济价值。而不被人脑所理解的或者被人脑拒绝接收的信息,则仍然作为一种冗余的信息由各种信号和符号所载荷,继续寻找新的信息受体。客观事物日益多样化,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而我们人脑可用的细胞是个常数。这就难免产生信息溢出和外界信号不停地骚扰的矛盾。于是一种人海茫茫、知音难觅的现代孤独感油然而生。

在一定条件下,人若能够远离嘈杂的人群,独处一室,会觉得踏实许多。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远离人群,与清风明月为伴,反而感到身泰心宁,安闲自得。

但是这毕竞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现实,一剂自我而已。如果利用这种短暂的信号“真空”,将大脑存储的信息很好地整理整理,剔除过时的和效用不大的信息,保留最有用的信息。甚至提高自己有选择接收信息的能力,把大量的规范化了的信息交给记忆工具,只把非规范的最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留给自己,那就不再会产生孤独。因此,孤独感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人在孤境中往往是能够真正发现自己。闻名于世的意大利影星索菲娅•罗兰说过:“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我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一个蜚声世界影坛,陷入千百万观众和崇拜者重重包围之中的艺术家,居然比普通的孤独者更感到孤独?然而罗兰毕竟是个聪明人,能利用这种孤独去修正自己,重新面对这个日益多样化的信息世界。

如前所述,若现代孤独者寻找一片净土,临时整理一下大脑存储的信息,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可能不是坏事。然而有些社会学家利用人们的现代孤独感,着力渲染回到田园生活的“理想”社会。甚至形成一种思潮,从政治上、经济上都要求回到无管理、无制约、完全自由的时代,这就成为一种非常有害的麻醉剂。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大多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实现这种新田园生活的支柱。其实人们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并不是先天本性,而是后天的恶习。人的本性主要在于社会性,原始人只有在协作中才能存活下来,古代的人与猛兽角斗,只要两个身手敏捷的人配合默契就可以制服一头雄狮。人类五个层次的需求从生存、安全、交流到尊重和自我实现,那一个层次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害怕的是孤独,步入老年以后更害怕孤独,身处僻壤者害怕孤独,视远方来客不亦乐乎,身处高楼大厦者害怕孤独,中国的社区活动必不可少,美国老人只好花钱雇人谈天说地。据说把一个人完全与任何信息或任何声音隔绝起来,过不了多久,这个人就会因精神分裂而死亡。追求一个人独往独来、随心所欲的自由,自古就是一批游侠和社会闲达人士的专利,其实在他们独往独来了一番之后,还是要回到有人间烟火的地方大嚼一痛的。我非常佩服社会学家的想象力,许多科技发明往往是从社会学家的想象中获得启迪的。但是一点也不敢恭维他们有些人的演绎推理能力,因为常常把我们推向历史而不是推向未来。必须承认,历史的发展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但仅仅是相似而已。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分散,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集中,信息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似乎又回到分散,其实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分散,而是在网络经济约束条件下的分散,因而是有序的分散。许多人都看过《重返伊甸园》的电影,在编剧塑造的现代伊甸园中,既没有幽林秀水,也没有亚当和夏娃的影子。有的只是摩天大楼和为了金钱而互相残杀的现实。人们在抨击大工业的破坏性一面,也感叹人心不古。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工业社会留下来的钢铁和水泥去建设更符合人文主义的美好未来,却要把人类拉回到洪荒的过去呢?信息化和城市化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描绘了未来的信息劳动者在深山密林中建造一具“电子小屋”,把他的信息产品通过卫星天线销售出去,又把需要的信息原料购买进来,这是一幅非常诱人的图画。托氏并把这个设想作为未来经济朝分散化、个体经营方向发展的技术基础。

按照这种设想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似乎没有必要向城市集中,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建立分散化小农经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上,就出现过向城市化、专业化分工还是向农民亦工、亦农、亦商方向发展的两种主张。现在看来,走城市化、专业化分工的道路是正确的主张。并不是要坚持工业社会的特征,无视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是信息社会自身规律需要基础设施的集成化和终端服务的分散化的双向运动。它既不是工业时代的拼命向大城市集中,也不是回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社会。农村适当集中,就地向中小城市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几年前,我出席过一次中国城市建设理念研讨会,会议主旨是反对集中化的同构性特大市建设思想,倡导区域性中小城市建设理念,这与我在信息社区建设方面的一贯思想很合拍。后来我在纽约遇到一位祖籍上海的老人,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在纽约摩天大楼的夹缝里生活了几十年,太憋屈人了。听说国内有人要把上海建成第二个纽约,千万别这样干哪”。过去听一些教会学校毕业的老人讲,在他们的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做“朝见西西里,夕死足矣”,形容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美丽风光。后来我有机会去了西西里岛,给我的感觉还比不上我国海南岛。在一次由海南省长主持的海南省长远规划恳谈会上,我由衷希望决策者要珍惜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跨越大规模工业建设阶段,以超前的思维方式直接寻求一种天然资源与网络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给国人和世界留下一块利于居住、方便休闲的净土。现代人崇尚无拘无束的自由,其实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有人总认为未来最理想的通信方式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袖珍式通信地球站,直接从空中与任何人建立信息渠道。现在地球上有60多亿人,那么就需要总共建立大约几千亿个空中直接通道,即使将现在能用的所有无线电频率都用上,也不过只能建立一千万条透明直达话音通道。所以多个使用者共用一个通道的技术永远是必要的,道理已经很简单,只要是共用,就得适当地在地面上汇接,这种汇接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地面网络。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颇有实力的公司启动了一项发射66颗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铱星系统)的计划,按照这个设想,人们可以摆脱地面光纤网络的羁绊,实现人们梦寐已久的空中直达信息交往。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以计划破产而告终。

托夫勒设想的那个所谓的电子小屋,不可能任意地分散,况且还必须有物资,能量流通网络作为物质保证。公用性和共享性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经济理论基础,在信息社会,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并没有削弱这种公用性和共享性。而是在个人占有终端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公用和共享网络资源。

六通天塔的真正基石

语言和部落意识自然经济时代的非交换人际关系,演化成为部落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边民关系,是导致“人类通天塔”工程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相传古代巴比伦人非常富有和强盛,也过得很幸福。他们互敬互爱,共同愉快地劳动。只有一点使他们不满,就是他们只能控制人间,而天帝却把天堂留给了自己。

于是巴比伦国王决定,他的人民不仅要控制人间,还应该主宰天堂。他命令建造一座通天塔,20万人齐动手,有的和泥,有的砌砖,有的专门负责搬运,把塔建得越来越高。每天从早到晚,负责运输的人们从塔东面将砖块和泥浆一级一级运上去,然后又从西面一级一级下来。一共花了42年时间,塔建得如此之高,以致人们从下往上运砖得走整整一年。

塔就要通天了,天帝十分震惊,如何制止这些不速之客呢?也许用干扰他们协作劳动的办法最能阻止人们把塔建成。于是天帝派了70名天使下凡,这些天使首先夺走了人们相互理解并共同使用的语言,然后又把他们分隔成小群,让每群人讲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新语言。

突然间全部乱套,砌砖的人和运砖的人对不上话,而运砖的人也无法让砌砖的人明白自己的意思。人们互相埋怨对方听不懂自己的话,工地上乱作一团。工程只好停下来,人们各自操着各自的语言,各奔东西,形成后来的部落。由于部落间越来越缺乏互相理解,经常发生武力冲突。而统治者又常常利用人们的部落意识达到奴役邻邦的野心,巴比伦人非但没有控制天堂,也丧失了宁静和愉快的生活,陷入互相敌视、连年战争的痛苦之中。现代文明中,过去的部落已经发展成国家,部落意识则发展成为爱国思想。现在很少有人对爱国思想持批评态度,但它确实阻碍人们公正地对待是非问题。据说你死我活的两伊战争宣布停战时,战壕两边的战士互相拥抱。当今世界积怨深重的国际问题,虽然存在恃强凌弱现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与残余的部落意识也不无关系。

地球村庄

现在,由于传播工具的改善,国家元首们可在电视电话中会晤,不同国家的人民也加强了彼此间的来往。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只要用电话拨一个10810,就可以由设在美国的中文电话台为你提供汉语服务。据估计,用不了几年电话自动语音翻译系统,就可以在国际长途电话中正式投入适用。现在许多商贸公司已经直接与国外的商贸信息联网,每天和每小时的变化,都对各国社会、经济发生直接影响。许多跨国公司甚至把资金集中起来全球循环调度使用。

人们吃惊地发现,世界正在迅速变小,地球将要浓缩成一个村庄。人们将重新建造新的通天塔,去寻找天外知音,寻找真正的天堂。

巴比伦人通天塔的基础是共同的语言。地球村庄的语言也正待重新统一起来。不是统一到哪一个语种,而是统一到用于网络自动翻译的程序上来。

十几年前,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方块字是普及计算机的最大障碍。当时的传播媒介也主张改方块字为拼音文字。后来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同样读小学三年级的一组中国学生和一组美国学生去描述同一件事情,结果发现中国学生使用汉语表达的准确性、充分性远胜过美国学生。这说明地球上将近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汉语,仍旧具有西方语种不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先进的编码方案使我们的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速度比英文单词输入速度还要快。某研究所一位56岁的总工程师告诉我,他操作计算机一分钟可输入90个汉字,而专业录入人员每分钟最多可输入近300个汉字。远远超过英文输入速度。

更可喜的是,自动文字和语音翻译技术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逐步推向实用。也许不用10年时间,一个丝毫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和一个丝毫不懂汉语的美国人可以通过越洋电话系统中的自动翻译设备直接对话。建设一个真正的相互理解的地球村庄,已经不是遥远的事了。

上天觅知音1972年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后,人类继续飞向更远太空的计划依然在进行。其中美国于1977年9月发射的“旅行者号”无人宇宙飞船已经飞过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飞出太阳系到茫茫宇宙去寻找地球人类的知音。

“旅行者号”飞船给天外人携带的礼物是一个直径约30.5厘米的喷金铜制唱盘。它同一个瓷唱头、一枚钻石唱针一起装在一个特制的铝盒中。这个铝盒又用钛制螺栓固定在飞船上,包装上刻着用数字语言写明的唱片用法。经测定,这个唱盘在宇宙中经历十亿年也不会有任何自然损坏。

唱片可以放两个小时,记录的是地球上各种有代表性的信息,包括116张图片、35种自然音响、27种世界名曲、60种语言的问候语、一段联合国前秘书对宇宙人的讲话录音和一份美国前总统打给宇宙人的电报。人们期待着某一天“旅行者2号”飞船被宇宙人截获,以了解地球人类,建立地球村庄以外的天外友谊。

唱片一开始便是116幅图画。有人体图解、海洋、河流、山脉、各地风土人情,有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中国长城,还有一幅是中国人吃饭的场面。世界名曲部分有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名作,西方爵士音乐和许多少数民族的歌曲,还有中国的京剧和古琴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

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录音讲话是:“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一个包括地球上几乎全部人类的147个国家组织的代表,我代表我们星球的人民向您们表示敬意。我们走出我们的太阳系进入宇宙,只是为了寻求和平和友谊。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球和它的全体居民,只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正是带着这种善良的愿望,我们采取了这一步骤。”

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电文前面有一段说明。大意是:旅行者号宇宙探测器是美国制造的,地球上住有40多亿人,我们是其中一个拥有二亿四千万人口的国家。我们人类虽然还分成许多国家,但正在迅速地变为一个单一的文明世界。电文如下:“这是一个来自遥远的小小星球的礼物。它是我们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的缩影。我们正在努力使我们的时代幸存下来,使你们能了解我们生活的情况。我们期望有朝一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以便加入到银河系的文明大家庭。‘地球之音’是为了在这个辽阔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寄予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决心和我们对遥远世界的良好祝愿”。

除了发射宇宙探测器之外,大型无线电天文望远镜也正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负责截收“宇宙人”向地球发来的无线电信号。自1977年以来,国际无线电组织,经常收到各国科学家提出的《关于接收到宇宙高等动物发来的电波》的报告书。但是这些来自宇宙的异常信号到底是不是“宇宙人”发来的呢?迄今为止,都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

七网络时代的十个天然法则

初进网络领域,许多人认为网络不过是工业时代的直线延伸,或者说是工业经济的一部分。我国一位资深学者就曾经说过,我们没有必要随意创造新概念和新理论,人类在几百年的产业革命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工业经济理论用于信息或者网络领域应该是无缝的。然而,时隔不久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感觉到,网络领域的游戏规则与工业领域是基本不同的两回事,并且发现工业社会的康庄大道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涉足网络这个崭新的领域就必须了解这个领域的规则,当然既有人们约定的规则,又有天然法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天然法则。网络比机器重要半个多世纪以前,列宁就曾经指出过,“大生产、机器、铁路、电话----有了这一切就有充分的可能把组织起来的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到现在的四分之一,而保证他们享受到等于现在四倍的福利”(列宁全集20卷147页)。这在当时物资非常短缺的年代,是令人信服的,但是进入过剩经济时代,拼命开动机器生产有可能产出的不是四倍福利而是四倍的祸害。而网络则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变得理智和透明,可以说有了网络才能缩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才有充分的可能使生产者用原来四分之一的材料和能源,为社会创造四倍的使用价值。

一条重要的哲学原理是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一千人的一支军队,除了这一千个身躯和佩带的武器之外,肯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计算机也是机器,四台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比四立运行的计算机也许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几千万网的计算机比几千万台单独运作计算机的功能可能要大出几万倍。

曲线比直线重要工业社会通行的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线性思维方式,而网络时代是一个完全的非线性世界,线性思维在非线性世界是毫无用处的。人们必须明白,未来不再是过去的延伸,按照历史时间序列外推未来的预测方法基本上是失效的。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发现,昨日的成功秘诀几乎就是造成明日衰败的引信。在非线性的科学方法建立以前,认真分析未来情景和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以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对决策者而言是第一位重要的事。

从另一方面看,大机器或者工业的规模与效益之间呈线性相加关系,网络产业的规模与效益之间则呈现一种非线性的指数关系。

服务比产品重要工业时代的人们注重产品,愿意购买产品,网络时代的人们将越来越重视服务,愿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服务。农村人过去愿意购买耕牛、农具,甚至小型拖拉机、小型飞机,以后的新式农民则喜欢出钱租用各类服务公司的长期或者短期作业服务。城市人过去愿意购买缝纫机、切菜机、刷碗机,尽管一年用不了几次。同时还喜欢藏书和购买磁带、光碟,尽管有的从来都不看。以后的城市人将喜欢下饭店,进洗衣店,当然最喜欢的服务还是上网获取信息,上网购物,上网娱乐.

过去许多厂家卖产品搭配服务,目前许多厂家的服务营销收入开始大于出售产品的收入。

市场比利润重要工业时代的经营者拼命追求利润,甚至不惜破坏市场和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网络时代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将维持一种长期的连锁经济关系,有远见的企业家追求的是市场信誉和市场份额。对网络企业而言,很可能以经济学上的零利润为最佳平衡状态,因为网络服务商卖出的是与客户共生的关系,收回的是公司的前途与未来。关系比能力重要我国某大企业与消费者打官司,结果官司是打赢了,也显示出大企业决策者们的能力,但却输掉了与消费者的融洽关系,即使这个消费者不去跳槽,也会增加企业融于社会的成本。网络时代,一个能力也许不大的人可以借助网络获得同情和帮助,一夜之间变的能力强大起来。我们也经常见到另一种情况,有的人很有能力,就是因为自视清高,与人老死不相往来,结果一事无成。

市值比实值重要工业时代人们看重的是企业长期投入的实际价值,网络时代人们更注重当时或者未来的市场价值。或者说,资金运作注重实际价值,资本运作注重市场价值,但是资本运作越来越比资金运作更重要。一个老牌公司可能已经投入1000亿元的固定资产,但是按照重置成本法评估,可能只剩下500亿元。一家新兴公司,前景好,品牌好,虽然只有100亿元资产,市值也许高达上千亿元。也许现代人们还不能容忍这里面的泡沫成分,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代表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形成的无形资产也是资产,很可能是比自然磨损了的固定资产更可珍惜的资产。

普及比稀有重要记得20世纪50年代,美国牛奶因生产过剩而倒进大海,为的是保持产品的稀有势态,才能使生产者有利可图,在我国很早就有“谷多伤农”的古训。80年代初期,我国彩色电视机供不应求,全国几十家电视机厂活得很风光。后来供给很快大于需求,造成大量积压和浪费,而网络经济是服务经济,因而是产消合一的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没有库存,也不会造成产品积压。必须以普及服务为首要目标,企业才能利用边际成本骤减特性适应日益摊薄得利润,消费者才能获得随着服务规模扩大呈指数增长得效用。有时侯为了获取普遍服务的社会利益,很可能需要提供免费午餐,譬如免费信息查询,免费接听电话。

增量比存量重要工业时代谁拥有大量的物质资源谁就强大,叫做有粮心才不慌,有钢国才富强。网络时代正在使原有的资产存量迅速贬值,许多传统大型企业难以存活,并不是体制或者机制问题,不信翻开它们的历史都有过昨日辉煌,主要原因是背了沉重的存量包袱。这种存量不仅是资产和退休人员存量,更重要的是陈旧观念和思想方法的存量。如果这些存量不能剥离、盘活或者利用起来,真的不如另起炉灶。翻开20世纪的经济史,最大的公司依时间顺序是钢铁、石油、汽车、电话、软件、网络。自然法则就是这样无情,老的难以救活,新的生生不已,网络时代加剧了这种更替,使人们明显地感到应付不暇。专业比综合重要工业时代的经营者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一个公司什么都干,一家商店什么都卖。一家杂货店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垄断一方。网络时代,距离因素趋于死亡,经营者的地域优势也正在丧失。好酒不怕巷子深在过去只是一句空话,现在人们在网上购物,不用考虑所选择的商家在什么地方,只要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性能价格比确有优势,就可以畅销世界。未来的经营者只剩下在某个方面做得是第一位的,不会有第二位经营者的生存空间。

从竞争的角度看,最原始的竞争是完全对抗性的竞争,你干什么我也干什么。高级阶段的竞争是避开正面对抗的交错式的竞争,你在这方面有优势,我就培育另类优势与你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促进了更细化的社会分工,使原来占据综合优势的企业失掉了昨日辉煌,专业化集团公司正在成为新的明星企业。当然专业化经营也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在一种专业化优势寿终之前,企业家必须培养新的专业化优势。

网络时代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 网络伦理 虚拟社会

20年前,网络空间(cyberspace)只是科幻概念,其话语前提乃十分技术化的控制论,前卫小说家试图通过它展示一些类似于电子神经系统的反乌托邦情境。但此后不久,电脑信息网络蓬勃兴起,人们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尽管人们沿用了网络空间这一隐喻描绘他们的新奇遭遇,以万维网、虚拟实在为典范的新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却是另一番生活化的景象:网际交往和虚拟生活。

一、网络空间中的生活

网际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建构新的社会网络、建立网际社会地位和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诸方面。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了多重自我现象,使得自我身份的认同远较现实生活复杂,也使网络交往具有与现实交往迥异的特征。从本质上讲,这种新现象源于现代人对交往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希望与他人对话、交流、沟通,希望表白自我、理解他人并对他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对话、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缺乏信心,十分惧怕他人的误解、控制和伤害。当网络这种非面对性的交往平台出现时,人们便表现出信任与怀疑、互助与争斗、赠予与索取、游离与沉溺等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

网络空间被喻为电子的新边疆,网络空间中的生活形式堪称虚拟生活。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的出现,强化了人们对游牧部落式的虚拟生活的向往,并希图以此摆脱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虚拟生活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建构某种角色化的通过志趣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社群部落,如亚文化群体的“狂欢”即属于此类。二是完全逃逸真实社会生活的“自娱自乐”。

虚拟生活凸显感性、个体、游离等后现代特征,被形象地喻为“后现代游牧部落”。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的确给予了人们诸多逃脱现实压抑和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网际群体抗议和共谋行动究竟是一种“能动者”的行为还是对现实责任的逃避?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这种“自由”状态下,人们究竟是一个“体验者”、“参观者”还是“流浪者”?沉浸于网际的“体验者”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沉溺还是乐不思蜀?浮光掠影的“参观者”能够永远与网络保持若即若离吗?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理想和爱恋的网际的“流浪者”,能否找到生活信心和可以驻足的家园?

二、网络交往引起的问题

1、道德意识方面

网络交往在道德意识方面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它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的品德也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网络没有中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网民”均是处在无边无际的网络海洋中,每一个人都不是中心,同时又都可以视自己为中心。网民就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同时,计算机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借用名人之名在网上活动,所以个人至上。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不道德视为真实的不道德。网上人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既不能驱使别人也不会被别人驱使,这容易导致忽视道德普遍性和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网络的虚拟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使人具有了“多重身份”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扮演任何自己想扮演的任何角色。于是网络成了一些人的“精神乐园”,并以此缓解在现实社会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不能满足的欲望,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平衡。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网络上,同他人的社会交往就会被削弱。在亲情方面,势必使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联系淡薄;在友情和邻里之情方面,也必然会使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虚拟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无序”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目前,网络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而不是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

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的领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也同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19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3、道德行为方面

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在网络发展的初期,出现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黄毒泛滥、版权侵权、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计算机病毒传播、黑客骚扰等一系列极端不道德的网络犯罪行为。

在网络世界里,新的道德规范在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在网络遍及的每个角落,由于上网者的民族、国家、地位、角色的不同而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对同一件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不管冲突是“有意”的,即某种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意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信仰和思想,攻击与自己不同的或敌对的文化;还是“无意”的,即各方都无意攻击,但由于文化本身的差异造成隔阂、猜忌甚至冲突,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超出了原有的地域。最明显的是黄毒泛滥已对网络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网络各类信息认定标准上的差异、冲突。譬如网上色情刊物和服务,像美国网站的《花花公子》杂志,所刊登的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可以合法的形式存在,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则是非法的,是被严厉禁止的。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网络上,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两者并存的结局便导致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谩骂,虚假信息等等。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不良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种族、民族意识,使民族认同感减弱。网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青少年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网络时代道德建设

网络时代面临诸多道德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网络技术所引起的道德问题;网络交往所引起的道德问题。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蕴涵了巨大的潜能,但其中也当然地包括了破坏力。这里隐伏着一些问题,如人“应该”怎样使用网络?怎样发挥其正面效能而避免由其产生的负面作用?怎样使人“合理”、“善意”地使用网络技术而不是利用其发生危害?这是网络技术本身所不能解答或不应该解答的,发达的现代科技本身往往并没有自觉地加入相应的道德关怀。因此,必须超越技术层面,在道德价值观念层面上考察和研究网络现象、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避免和制约网络技术被盗用和加入恶意。

根据伦理学的基本原理,道德规范离不开道德原则,它的内容和实质被道德原则所规定,有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而道德原则要由道德规范来体现,道德规范总是服务于和贯彻一定的道德原则。

1、第一原则:资源共享原则

网络上的资源共享源于信息共享。包括软件、程序源代码等。凡是使用过网络搜索引擎的人都知道,搜索的过程就是资源共享的过程,搜索结果就是大量免费的资源。而在一般的网络浏览过程中,资源共享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只要上网,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资源,这也许是网络社会中最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共享遵循的是“免费原则”。当然,这种免费具有约定性,它使用的是网络提供的默认值。如果超出约定的范围,这一原则就会收到挑战和限制。但是,无论如何,网络社会中的免费搜索、免费服务、免费信息等所体现的原则,毕竟不同于商品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原则。后者体现的是利益最优原则,而前者却是以信息的最大化为出发点的。因而,作为网络社会所特有的资源共享,理应成为网络伦理学的首要的原则。

2、第二原则:一致同意性原则

一致同意原则强调网络行为都应遵循一般的道义性,它必须是诚实的、公正的和真实的。尤其在那些通过网络交往的人中间。双方一般都被理想化成为具有上述优点的人,因而值得信赖。这是网络伦理学在当前遇到的最具争议性的原则。虽然通过网络交往的人都希望对方所描述的都是真实的,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网络人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而不是按照大家通常希望的规则那样行动。这样就给这一原则增添了许多变数,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侵权等等。

3、第三原则:自律性原则

自律性是伦理学的目的。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缺少约束,要达成一致同意,或完全享有整个资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每个网络人都遵循自觉性,遵守一般道义原则,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自律性原则可以看作一种最终的道德诉求而和其他原则共同构成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自律性的另一个意义是,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只在网络中获取应当获取的资源,而不越权去访问或者试图获取那些不应该获得的资源,否则就会被取消授权。因此,自律性为网络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社会,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网民面对的都是一个“非熟人社会”,无标识状态使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约束被淡化,个体网上行为不受监督、不受约束。因此, “慎独”的道德功能在网络社会就显得尤其重要,网络主体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在网络的无标识状态下,也能自我约束、内省自律,自觉遵守网络伦理规范,实现网络主体的自律,才能实现网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

[2] 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5).

[3] 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

[4] 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J].人文杂志,2000(3).

网络时代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诚信;网络诚信;商业诚信

中图分类号:D690.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诚信的本质

诚信就是一个诚实,一个信任。是一根线两边连,商家和买家相互信任就是实质。诚信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有利于人们相互利益的重要基石,着实来说,必须要有一定的道德条件为基础。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诚信以一种朴实而易见的形态融入到社会中去,必须将诚信这种道德意识,逐渐让人们让社会群众知道它是这个社会所共有的支持的品质和心理规范。诚信完成了对个人角色的认识,就算不了解不认识只有拥有诚信,彼此之间就不再拥有隔阂,因为诚信它能帮助相互双方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不再顾忌伤害的存在。它是一种比意识道德更为具体,更为系统的规范。当诚信一旦在商客之间流转,客体关系的互动中形成了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大好局面时,就是说明诚信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可的,作用于人的行为规范。在当今网络社会中,诚信的存在无非就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没有空气人们就容易生病,容易发生不能正常生活的力气,网络中没有了诚信,网络的存在就是对社会的唯一的危害。所以,诚信是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唯一动力。

二、诚信的意义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诚信是市场进行交易的唯一依据。只有相互之间拥有诚实信任,才可以建立完美的和谐的法制社会。然而市场是进行交易的场所,它遵循法制制度的管束,再混乱的市场也拥有着自己的制度。它不仅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还需要诚信的维护,只有制度没有诚信的市场将是一片混乱的菜市场,人们不再信任任何人任何商品,同时也是一个冠名堂皇的欺骗场所。市场秩序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二)诚信是建立和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

一个社会想要正常的运转是需要很多东西的,诚信就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还是网络的虚拟生活之中。社会中拥有诚信,生活中人们之间才会拥有信任,才能建立起相互的友谊。要维系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不同的群体,阶层和个人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她们之间的诚信是否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严惩当前社会中依然严重的各类失信行为,化解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冲突,我们仍然要加快社会诚信建设,充分发挥诚信的整合作用。建立一个安全的,信任的生活环境。

(三)诚信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确保政府行政的重要支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商务活动的心模式,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自然而然诚信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民众支持的基础上的。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就要让大众拥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维护自己的国家,自己国家的政权。这就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诚信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政府行政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上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当今网络虚拟的社会中,网络诈骗、商品到货后质量不好、假冒商品、盗版商品等一系列问题屡屡出现。预防网络诈骗、提高消费者收益、提高网络诚信。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网络生存的虚拟性为诚信缺失行为提供了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样容易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他们做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也不可能做的事情。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真实面目被揭穿。因此,虚拟的网络生活让各个社会的人士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真实的人一旦进入这个世界就或多或少地显示了人性的阴暗面。道德底线也就不复存在了。网络变成一个大字典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不良信息与欺骗手段充斥其中。

四、网络社会中的诚信

网络的越来越普及,其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便捷的网络生活环境,对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已经成为商家和客户之间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在当前网络社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网络社会中的个人信息安全的隐私保护

关于互联网曾有过这样一句有趣味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而网络正好是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不见面的交易。网络上的生意交易给用户无穷商机的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风险。

其次,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交往中,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不断出现,个人隐私不再简单的只是一种对他人无害的信息,而成为各种媒体,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信息时代的个人隐私具有了“价值”的特点,使一部分人通过利用别人的隐私牟取利益,从而出现的网络安全的的诚信法则。

(二)信息欺诈与信用危机

网上交易罪容易出现的买家与商家的假报信息,信息的欺骗就是不诚信的表现。网上交易就靠一个真字,相互之间的不真诚就是犯罪的起源。信息欺诈是网络欺诈行为中,网络诚信缺失最为严重的表现。假信息的出现自然引起相互之间的信用危机,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是面对面的,因此很容易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并能够保证交易的过程的安全。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易有可能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因而建立交易参与各方的安全性和信任关系相当困难。一旦遭遇黑客的袭击就可能给消费者,商家中的任何一方带来损失。

五、网络社会下的商业诚信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给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就在这时,不断涌现的企业也逐渐步入网络交易的社会之中。企业如果不恪守诚信,就会萌发以次充好。价格欺诈、商业犯罪、售后服务一纸空文等机会主义动机。一个以次充好、大搞价格欺诈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可信竞争力可言的。

(一)诚信是树立企业品牌的基础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恪守商业诚信。诚信使企业行为就会一切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从大众利用出发,是建立企业品牌的基础。

(二)诚信是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基本手段

现代商业社会的广告无处不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广告设计和广告词席卷了世界的所有角落,在商品的选择上,消费者所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企业不以诚信为基础,培养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消费忠诚度,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根本措施就是恪守商业诚信。诚信经营才是长期获益的基础和核心。

(三)企业失信行为信息的传播日益加剧

信息网络的扩大,企业诚信行为影响的群体范围,商业失信行为影响的群体范围可能不会很大。但是商业失信的信息就将会不断扩大,利益不会涉及的人群都将会知道企业的失信,商业失信行为影响的潜在群体范围并不大。信息手段的落使得商业失信行为的信息在群体间的传递不会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

六、网络诚信问题的对策

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力度,培养网民自律精神。加强网络信息制度建设,为治理网络失信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为治理网络失信行为提供技术支撑。积极营造诚信社会氛围,为治理网络失信行为创造有利环境。

七、结论

预防网络诈骗、提高消费者收益、提高网络诚信。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发展体系,保护网上的知识产权。需加强互联网站对信息的管理,严厉打击网络制造和传播不良的信息、虚假信息的行为。

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诚信。商家和有关部门及个人的努力,一起建设网络诚信。

网络生活相对于传统生活更需要人们遵守诚信,良好的诚信意识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出来,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支持,为网络生活诚信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秋.会计诚信解读: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J].2005.

[2]探索教育.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及教育论文[M].2009.

[3]王陶靖.网络购物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2013.

[4]晁婧.网络社会中诚信问题研究[J].2012.

[5]信息网络时代商业诚信恪守与监管[J].2012.

网络时代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2]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E@M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

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

11赵秀云·网络会计一信息时代会计发展新领域·四川会计,1999;2:9一11

网络时代范文第7篇

什么是“网络时代的商业”?窄义地说,IT的商业化与商业的IT化,都属于网络时代的商业(这里的IT包括了网络,商业是指商务而不光是流通)。广义地说,网络时代的商业还要包括进它的环境(商业社会)和它的服务对象(网民)。

今天网络时代的商业,正在发生与十年前不同的变化。变化之一,舞台变大了。网络时代的商业,其生存的空间和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化,向着商业与社会互动的方面发展。忽视这种变化,就可能失去话语权。变化之二,观众变多了。网民越来越成为网络时代商业的基础(如果不直接称为“基础设施”或基础环境的话)。网民―而不光是网上顾客―与商业的互动,决定着商业的未来。这两种变化都指向同一个主题词―社会。我们需要面对网络时代的商业社会,在商业社会语境下谈论商业。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在今天,离开商业社会,就没有网络时代的商业可言。大买卖取决于大背景。过去的成功不等于现在的成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时代的商业,我们需要与之共同成长。

商业社会是什么意思?商业社会是相对于官家社会、精英社会而言的。在今日中国,官家社会与精英社会,都不应成为商业的可持续的主背景。所谓官家社会,就是官本位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反对官本位,就是反对全能主义。以人为本要求政府将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去管。其本意,当然不是交还给官家去垄断。那么,政府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会交给精英社会吗?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中国的精英同企业家比较起来,一方面缺乏理性和建设性,具有左右两个方向走极端的危险;一方面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社会的角色突显出来。商业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企业家的服务本质;商业自身利益,决定了企业家的理性和建设性。香港发展表明,商业社会在政府、社会和民众关系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稳定作用。如果商业社会不能在政府转型中发挥填补空白的作用,最坏的情况下,国有、权贵垄断与民营式微的两极分化就有可能出现。

为什么是“网络时代的商业社会”呢?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社会。是一般商业社会的增量部分,这种增量在商业上包括三大版块,一是新产业,信息产业、网络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增长、出口和就业的主力军,推动产业升级;二是新方式,各行各业信息化,转变了发展方式;三是新需求,2亿网民拓展了新市场和新社区。这种增量上的商业社会,与传统民营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可以在新的增量空间,通过增量改革建立起来。回顾“激荡的三十年”,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存量空间分蛋糕,总是不如在增量空间把蛋糕做大,双赢的机会更多。直观的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一部《激荡的三十年》之所以变成了一部“政治”经济学史,盖因民营企业家在存量空间中,摆脱不了权力的左右。相反,互联网“激荡的十年”,却是民营企业家阳光致富的传奇。原因很简单,因为互联网是新的,网络时代的商业也是新的。

然而,网络时代的商业正走在十字路口上。制约网络时代商业发展的深层因素,也在不断暴露出来,新的机遇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第一,商业社会繁荣的基础是权利的保障。然而,民营互联网企业家的权利和网民的权利,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新的逐利空间,建立“国有”门槛的冲动还不定期地涌动;对某些资本的“逐客令”还可能放大产业发展和出口的波动;对网络消费的某些不利舆论还在沿惯性发展……。因此,为新兴商业阶层主张权利,是催生网络时代商业社会,扩大网络时代商业规模的必需功课。IT商业媒体负有使命,为知本家这一个新兴阶层的诞生鼓与呼,为网络时代商业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第二,网络商业的繁荣,有赖于新机会的把握,新模式的消化和新观念的普及。首先,IT产业新增点的发现与把握,是网络时代商业繁荣的产业基础,是新兴商业社会成长的生产力基础。印度把握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机遇,就改变了印度商业社会的面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机会还有很多,无论是宽带移动通信、文化创意产业,还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大的机会始终存在。即使在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产业,只要深入几十个行业细分市场,抓住产业演进的前进机会,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拓展,比起传统商业社会的机会也是只多不少的。问题在于,对于新机会,要从靠经验把握,升级到靠专业的服务、甚至服务的专业;而且要求真务实。其次,IT应用,是网络时代商业繁荣的催化剂,是新兴商业社会成长的生产方式基础。创新商业模式,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化,是IT应用的要点。值得一提的是,务实引进吸收消化新商业模式,对网络企业把握先机意义重大。再者,网民需求创造和满足,是网络时代商业繁荣的市场基础,是新兴商业社会成长的根本动力。特别是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造与满足、网民日常生活权利的实现,是网络时代商业社会形成的关键。在这方面,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普及新观念。要站在共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认识网民主体价值,尊重网民自然权利,维护网民正当权益。推进网民参与,拓宽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网上渠道;倡导网民自律,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建设性地促进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产业、商业、文化等不同层次建立广泛共识,以加速推进网络商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终提高国民幸福水平。

网络时代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 产品设计 整合

网络是现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个虚拟的有待被进一步的开发的强大媒体和消费市场。网络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得到新的改变,一种新的生活——网络生活已经悄然走进我们。随着这种IT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坐在家中可涉世界已非梦想。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产业——网络服务业的发展;产品设计将机器符合人性要求设计,不但解决了人与机器的问题,它还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

1.数字式行为:我们对于电子媒体是熟悉的,网络生活就在身边,我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了解数字行为,因为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

2.更多的DIY:个人电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行为,赋予每个使用者更大的权限 Do It Youself的观念越来越普及。自己动手的特征,代表网络时代使用数字式产品的数量,会比非网络时代更多。

3.反权威:网络具有权力下放的性质,在数字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信息渠道多,流通快,具有怀疑精神和创造力是很自然的。

4.世界观:网络有助于世界和平,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加强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了解,人们互相影响,增进了解,使网络时代具有全球意识。

5.效率观:电子邮件的快捷是毋庸置疑,也就是说,效率是一种行为习惯,网络社会让网络时代形成效率的观念与习惯。

6.更多元的知识:网络会增加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每次接触都是开启知识之门。

这时产品设计所研究的功能与形态问题必然要遵循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

1.要求多样化的选择;网络时代惯于按钮方式以及网络无穷无尽的漫游路径,他们认为无止境的选择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2.要求量身订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带来无穷尽的选择,网络也使得一对一性变得空前容易。

3.希望能随时改变心意;只要轻按滑鼠,网络时代就可以随时修正刚才的错误。科技不会让他们目眩神迷,产品所提供的价值与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变得十分重要。

二、产品设计和网络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产品设计与网络整合的必要性取决于消费行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上述消费行为变化结果中已经提到消费者已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他们的权利变得空前强大,市场定位变得越来越细,种种原因要求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以最大的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选择,使达到较高的满意度,消费者的自主意识也在急剧增长,他们需要自我设计,把自我设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正所谓自我满足。但因缺乏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所以需要有产品设计师辅助和引导其完成所需要的产品。总之,企业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有所发展,必然需要更加贴近消费者。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要有较高的协调和反应能力,这需要缩短企业与消费者间隔(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而解决这一问题正需要产品设计和网络的联合。网络技术逐渐成熟,利用网络进行生活和商务已成为现实,而现在只需要发掘和利用其潜能,网上购物将成为未来生活中的主要的一种购物形式,而实地购买将成为一种休闲方式,是一种娱乐。

网络应用普及化需要更高速的网络速度,电子商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目前网速已经从56K提高到100MB或1000MB,甚至能达到40G/秒,一瑞典老妪拥有全球最快家庭宽带,2秒下载高清DVD,使得图像和影视传播更加高速,加强了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增加,加上电子货币和网络安全的有效保障,使人们享受网络的快捷。产品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水平越来越成熟,产品设计已成为一门设计战略,它的理论日益完善,在如今网络和消费个性化时代产品设计中有的放矢。产品设计辅助工具越来越先进,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早已为网络与产品设计的整合打下基础。

三、产品设计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诞生了,新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因而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放眼今天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产品设计在网络世界的合理发展与运用,会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如半透明时尚,金属质感的家电,卡通化的生活用品,家电化的电脑产品,多色彩的造型组合等,唯有在这个时代才显得与人们如此贴切。个性化的生活空间,宠物化的个人产品,颇具儿童化的时尚用品,返璞归真的因素,在今天乃至未来网络时代的产品设计中地位更明显更重要。

结束语

网络和产品设计的整合,为产品设计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亲和感,推动了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是产品设计史上亮丽的一笔。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生活的品质随设计而提升。愿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令人神往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3

[2]埃文.施瓦茨.数位达尔文主义.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3]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网络时代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4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

图书是文化产品。编辑是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的影响已经渗连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与日俱增。因此,做一名网络时代的编辑。必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养,才有可能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图书文化精品。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网络资讯非常发迭。作为一名编辑,如何最大限度地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编辑工作服务,切实提高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认识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编辑工作旧有的方式和程序,剪刀加浆糊的那种传统的编辑工作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新的环境相应地要求编辑首先要提高利用网络的技能。我们有些编辑,还固守着传统观念。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排斥心理,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编辑。对于学习计算机技术有畏难情绪。有的人甚至很少上网,有的人不会利用网络查资料、搜集信息、发电子邮件等等,这对于编辑工作很不利。因此。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编辑工作。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为编辑I作服务

1.利用网络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因特网上的信息极为丰富。图书编辑应当借助这个极好的阵地了解最新的学术文化动向和社会热点,了解各类图书出版的最新信息,从中激发选题策划灵感,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这是一个方便高效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媒体公开征集书稿、优选作者。也成为选题策划的新思路、新尝试。现在有许多网站开展书稿交易业务,编辑也应当予以关注。

同时,要学会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如辞典、百科全书、地名索引、年鉴和汇编等,进行数据的检索,开展与鳊辑工作有关的调查研究;此外,还要利用网络强大的互动功能了解读者需要、收集反馈信息。至于发电子邮件(E-Mail),利用网络传递书稿、资料,更是一个必备的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如同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即便是远隔千里万里。传递书稿、资料、信息、图片甚至多媒体音像赉料都可以神奇地在瞬间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电子邮件也成为了编辑与作者之间联系的便捷通道。总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提高编辑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提离利用因特网查阅资料、核对引文的能力。编辑在审读书稿、文稿的过程中。经常要查阅资料、核对引文,有时手边又没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找不到出处。有的编辑就是有书,往往也需要翻葙倒柜地查找,十分不便。这时候就如果利用网络来协助查找则会方便很多。网上的电子书库很多,不少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都把自己出版的报刊、图书的相关信息放在自己的网站上供人们查阅。运用中文搜索软件,输入需要查找的人名、地名、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相关信息,网络会立即把所有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供选择,十分便捷。

需要注意的是。网上的信息过于庞杂。缺乏规范,还有的是错误的信息,这就需要编辑去认真地甄别、筛选,去伪存真。因为核对资料、引文是一件严肃的工作,不能不加分析地拿来就用,要尽量引用权威网站的赍料和原始数据。

3.利用网络提高图书宣传营销的能力。互联网是一个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新型强势媒体,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宣传推广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已经成为许多出版社制造畅销书的重要手段。编辑要利用自己熟悉图书内容的优势,参与营销策划,在本社网站、其他出版网站和综合网站上,以广告、书讯、书评、选戢、连栽等形式,推荐自己的图书,让图书信息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快速传播。

掌握利用网络的技能其实是对编辑素质最基本的要求,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创新能力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提高素质的内在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印刷技术的日益普及,出版业也将逐步走向高科技、自动化、网络化,向国际化的“数字出版”过渡,这对编辑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人文科技综合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在出版业,人文社科编辑应当弥补在科技知识方面的薄弱,而科技编辑则需要更多一点人文关怀,这样才能适应科技人文知识大融合的挑战。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度,人类逐渐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其中也包括图书的编辑和出版。网络时代的图书编辑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网络在使编辑意识发生调整和改变的同时,进而也对编辑物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特色和风格是编辑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加强编辑意识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是编辑物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一个完整的蝙辑过程,从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到编排、装帧等。自始至终离不开编辑意识的指导和约束。编辑,作为编辑行为的主体,在对编辑对象进行技术操作时,编辑意识起着统率作用。因此,一本书、一种杂志的畅销,一篇文章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蝙辑意识的作用紧密相连。鳊辑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随时随地去发现、去认知。还需要我们从横向加之纵向去审视你所鳊辑的对象,以及整个编辑对象的背景。其次,在编辑意识指引下的编辑能力的培养,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概念解释到构成概念诸因素的协同关系,立体的理解编辑能力的建构过程,是编辑人员把握编辑能力的第一步。知道什么是编辑能力并非目的,而鳊辑能力的掌握和培养,才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还须认识到来来培养编辑能力的新取向。才能在将来编辑工作中展示出新的视角。

二、网络时代的编辑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力

人类已进入全方位开放的“地球村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编辑,自然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今天我们说,三天不学习,就会落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作为一名编辑,要想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提高编辑I

作能力。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与国际接轨

传统型的编辑由于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和长期的相对封闭的运行机制,凡事习惯于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立场考虑,是一种内敛性、收缩性的思维倾向,而适应网络时代的创新型编辑则大多具有宏观视野和外向发散性、开拓性思维取向。从选题策划、作者选择、出书取向、出版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都能体现出两种编辑、两种观念的显著差别。

网络时代为编辑的外向型、国际化业务运作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务件,使得面向世界策划选题、面向世界找作者、面向世界找读者和市场、面向世界宣传营销、面向世界寻找合作伙伴和贸易商机成为可能。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封闭发展。而是要应对国际挑战,这一背景决定了编辑必须顺应对外开放的大趋势。把国际化、外向型、开拓性、创造性意识贯穿到自己的出版业务中,尽快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能否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转变到何种程度,可以说是目前衡量一个编辑业务素质和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尺度。

(二)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行知识更新

为了适应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编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时时有一种危机意识。无论你曾经学位多高,专业成绩多好。工作时问多长、经验多么丰富。也都必须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否则很快就有可能成为新的“文盲”或“科盲”,最终被时代所淘汰。编辑的职业生涯更是如此。因为未来的出版业将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编辑的知识更新尤其重要。如果不善于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活力和竞争力。这些要靠编辑的自我鞭策和自我觉醒,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不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编辑。如果真的还想继续从事这个充满挑战的职业,甚至还想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那么,除了转变观念、自我更新、自我提高之外。别无他速。

其实,网络本身也为编辑的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一个好的编辑,要善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自我充电、自我提高。编辑应当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网络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把握最新的学术文化动态,有针对性地补充新知识。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想要学习深造不必重返校园,网络学校就在你身边,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有人说过,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三种知识技能,即懂外语、懂计算机、会开车。时今天的编辑来说,开车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不但必不可少,而且仅有一点知识也是不够的,理想的状态是要比较熟练才行。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即使过去学过,如不继续学习。也会很快落伍。如夸多媒体出版、网络出版、E-BOOK、网络书店、网络营销等新的出版形式不断问世,都要求编辑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否则就无法适应未来国际化的出版编辑工作。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出版业加速走向国际市场,中外出版交流、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如果编辑外语水平不过硬的话,就会穷于应竹,错失商机,陷于被动。特别是现在网上外文信息很多,如果外语水平差。不但无法开展版权贸易,而且难以有效利用大量的国外信息。所以,提高外语水平也是鳊辑的当务之急。

网络时代范文第10篇

一、网络时代:新兴媒体的非凡魅力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主要特征:一是网络“自媒体”强势崛起。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受的时问、版面等种种限制,改变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具有自由、平等、虚拟、即时、互动等特性。网民可随时在线自由发表个人意见、互动传播交流信息。民众不再仅仅是传播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任何一条新闻、一个事件,只要引起网民的关注,立刻即能形成一传千里、一呼百应的局面,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传遍整个网络世界,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影响之大,远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二是网络舆论影响日益增强。网络相比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迅速受到民众的喜爱,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狂飙”,不知什么时候因某一事件就会形成网络的“闹市区”,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畅述心声的重要方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容忽视。三是网络问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个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6.2%,预计2015年将达到7.5亿人,届时将有一半以上的中国公民成为网民。正是有了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才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网络问政。近年来,网民通过网络问政议政的热情持续高涨,对于国家许多重要政策、公共事务重大决策以及社会热点的解决走向等,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增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的公开透明度。网络问政实质上已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二、网络时代的司法公开:挑战和机遇

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公开实现审判过程的公开透明,不仅是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民主的客观要求,也是网络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新需要。适应新需求,改变旧理念,司法公开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

一是网民对司法活动,特别是重大案件的审判活动更加关注,要求人民法院更加积极主动地司法公开。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司法、维护权利的崭新平台,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的愿望日益迫切,对司法活动更加关注。司法活动中存在的任何问题,既捂不住,也盖不住,往往被网民以各种方式揭露或披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司法公开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主动开展司法公开,不断加大公开力度,创新公开举措,拓宽公开渠道,决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将公开视为“洪水猛兽”,持排斥抵制心理。对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司法权威。

二是网民对司法进行监督的能力更加强大,要求人民法院更加全面彻底地司法公开。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散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专家、行家,无论对于事件的发现能力,还是对于事件主体错误的揭露能力都十分敏锐。司法活动中任何错误或问题都会被网民敏锐地发现和识别,从而形成对司法活动的强大监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扎实做好案件审理工作,以高质量的审判工作面对公众;更加全面彻底地司法公开,不能心存侥幸,或者置之不理;更加积极地回应网民关切,消除网民的种种猜测、质疑、误解和偏见,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三是网络舆论对司法决策和个案处理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要求人民法院更加积极稳妥地吸收和应对。网络具有强大的舆论聚集、扩散和放大功能,在短时间内就可集中反映网民对某一问题的意见或观点,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对此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在作出司法决策之前,广泛征集网民意见,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作出司法决策之后,正确应对网络舆论,积极回应网民质疑,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对情绪型、宣泄性网络舆论要坦然面对,正确引导;对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舆论也要客观分析,理性对待,防止其对司法工作造成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网络时代给司法公开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一是突破了传统司法公开的物理空问限制,拓宽了司法公开的展示空间;二是突破了传统司法公开的时间限制,扩大了司法公开的延续时间;三是突破了传统公开手段的容量限制,丰富了传统司法公开的内容。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公开有关司法工作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信息,还可以使相关信息动态甚至互动式呈现,极大丰富了司法公开的内容。

三、网络公开:助推司法公开的新引擎

当前,一些法院对于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会公开,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应当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让网络公开成为助推司法公开的新引擎,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的深入发展。

更新网络公开的理念和认识。应逐步深化对网络公开的认识,克服惧怕心理,消除抵触情绪,改变漠视心态,不必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更不可轻视、忽视网络舆论。应当紧随时展的脚步,以积极的心态重视网络舆论,逐步建立完善网络公开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吲广、信息交流自由快捷、影响力大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的力度,使司法公开在网络时代获得新的更强劲的生命力。

拓宽网络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遵循“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通过网络载体向社会及时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信息,如借助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法院的重要工作会议、重要活动部署,公布规范性文件、审判指导意见、重要研究成果,公开重大案件审判过程、裁判结果等,最大范围地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真正实现“阳光司法”。

创新网络公开的新载体。一是创设“院长信箱”。“院长信箱”是法院院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集思广益的重要渠道,给院长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平台。“院长信箱”的开通,使得网民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向各级法院院长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甚至可以举报违法违纪的法官,有利于畅通网民的沟通表达渠道,缓解当前的涉诉压力,变“堵门止访”为“网上”。二是开通“法院微博”。微博是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具有更方便、更及时、更快捷的特点。“法院微博”的开通,有助于搭建与网民交流的新平台,畅通与网民沟通的渠道,拉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随时通过网民的监督来改进司法工作。三是设置交流互动专栏。交流互动专栏的设置,改变了目前民意沟通的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给网民提供一个能够发表意见和建议,能够知道进度、得到回复的机制,使民意沟通工作更加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网络公开工作的管理。成立网络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及时了解网民意见,掌握网络舆论的最新动向。网络管理机构经常审查并及时更新网络公开的内容,及时向社会最新信息。建立网络动态监控机制和网络舆论应对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健康有序发展,妥善处理网络公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网民意见及时作出回应。

上一篇:网络广告范文 下一篇:资源网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