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络范文

时间:2023-03-17 14:00:07

资源网络

资源网络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知识网络资源构建Web2.0泛在知识环境

〔分类号〕G253

From Resource Networks to Knowledge Networks

――Fundamental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Web2.0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Yang FanXiao Xim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1

〔Abstract〕That the basic architecture evolu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resources network to knowledge network signifies a tendency under web2.0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With the foundation of cyberinfrastructure and web2.0, knowledge network puts emphasis on open, sharing and freedom of knowledge which consists of experiencing network, materializing network, systematizing network and learning network. The crucial elements of knowledge network are participants, knowledge body, copyright and evalu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servicesknowledge networksresources architectureweb2.0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是指开展服务所必须的基本资源条件。长期以来,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一直被认为是基础建构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基础建构从资源网络的构建向知识网络的构建演化是一个必然的方向,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数字信息服务环境的发展

1.1ACP的网络基础结构

2003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了具有里程碑意义、名为《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1],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开始了更新换代的质变发展。在这份由美国数字图书馆的先驱人物之一、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一期工程(DLI1)密歇根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负责人丹尼尔•阿金斯所领头的“蓝带委员会”完成的报告中,提出了“Advanced Cyberinfrastructure Program”(ACP)。NSF的Cyberinfrastructure工作组主席德伯劳•克瑞福德在阐述ACP的总体设计思想时把Cyberinfrastructure解释为一个整合了通讯、信息、团体、计算、协同与文化等要素的,由数据向知识演化的基础设施[2]。曾民族先生认为,Cyberinfrastructure一词结合ACP上下文的表述,有“整合知识的网络平台”之意,而且为了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提法衔接和对应,他提议将其翻译为“知识网络基础设施”[3],因为这个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示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NII为代表的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质变性发展,展现了科技发达国家在构建国家知识基础上的新方向。可以说NII致力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基础保障;而ACP则致力于构建以协同平台、共享资源、虚拟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环境,为知识的创造、共享与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很明显,从国家层面建设的基础设施看,数字信息服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结构环境,正面临着新一轮革命性的发展,美国从NII向ACP的演化昭示了这一发展路径。

1.2Web2.0的信息环境

从数字信息服务的实际运行环境看,正经历着从Web1.0向Web2.0的演化发展。众所周知,Web2.0这个概念由O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在2004年提出,用以描述人们以新的方式分享网络信息的第二代互联网络环境。但是这个缺乏准确定义的Web2.0概念,却可以被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们从不同角度予以理解和诠释。我们从数字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Web2.0不仅仅是网络技术性的发展,而更加蕴含着网络环境中基于技术发展带来的观念上的变革。这些变革已经或者将要影响到人们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并由此对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现实的和虚拟的)的未来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Web2.0的互联网不再是一堆网页的简单集合,而正在转变成一种全球化的汇集大众智慧的信息系统交流、共享平台,这样一个平台所营造的是一种“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泛在知识环境”这个概念是NSF在2003年6月召开的“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中提出的[4]。它从技术上看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这个能力的基础是个性化、客户化、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从效果上看就是实现个人知识无所不在的存取、信息能够自然交流的知识社会化模式。我们看到,Web2.0技术上的发展为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提供了保障,Web2.0“大众智慧”的精髓则为泛在知识环境的生态发展提供了动力。那么在这样一种人们参与的观念变得更加积极、参与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大众智慧”显示出越来越重要力量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中,数字信息服务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呢?笔者认为从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的转变入手是一个现实的路径。

2从资源网络到知识网络的演变

2.1演变路径的分析

从前述NII向ACP发展、Web1.0向Web2.0演进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体察到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从资源网络向知识网络转变的迫切要求,这是适应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见图1)。

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一直是开展信息服务的部门所特别关注的,只不过在网络时代相应地演化为强调数字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例如,图书馆界就是从建设以馆际互借为主要手段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演化为建设以电子文献传递为主要手段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从以NII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在Web1.0环境下国内外数字信息服务资源网络构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CALIS二期数字图书馆系统项目所构建的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就是在于借助网络协同合作平台开展数字信息服务的资源网络[5]。然而,这种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立足于Web1.0环境的资源网络构建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藏”、“用”观念上,强调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有所“藏”才能有所“用”,才能提供服务。在这种观念顺应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高速路上需要有车在跑,也能够适应Web1.0的网络环境中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单向服务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资源导向构建资源网络的模式在信息服务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力不从心的态势。首先,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项目必然要以巨大的资金与管理成本为代价,对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存环境来说,如果巨大的成本投入却不能带来相应收益,这种项目的发展前景堪忧就是必然的。其次,在这种资源导向的构建行为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由于我们所构建与管理的都是些非人性的数字化物质对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的数字服务基础建构中忽略了智慧的来源、知识的创造者这个构成要素。面对以大众智慧为精髓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它将愈加显得不能适应。笔者认为,随着以ACP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以及Web2.0信息服务环境的日益成熟,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由以数字化物质对象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网络是必然的趋势。

2.2知识网络的浮现

所谓知识网络,按照安德瑞斯•休弗特等人的观点,是指为了价值实现的目的,利用知识创造和传递过程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构建起来的网络,其主要要素是人、资源及其相互的关系。[6]正因为知识网络所强调的是借助于网络所形成的关联关系,强调的是以人为导向的知识流动,目的是实现网络中的参与者之间知识的传递、共享、创造和应用,所以在本质意义上它可以说是ACP基础设施和Web2.0环境下顺势而为的产物。在前述阿金斯的报告中提到:“ACP将建立一个从人员、数据、信息、工具、仪器各个方面,以空前强大的计算、存储和数据传输的技术水平,为研究团体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综合的数字环境”[1],而在奥莱理的那篇经典的“什么是Web2.0?”文章中直接提出“Web 2.0的一个本质就是利用集体智慧,来将互联网调试为一种所谓的全球大脑”[7]。很明显,正是在ACP的项目中,对研究团体的关爱以及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中对人的参与所显现集体智慧的重视,为人及其所创造的知识成为一个知识网络创造了条件,而这个网络的形成也是数字信息服务在泛在知识环境中可持续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数字信息服务而言,知识网络就是为实现服务价值,对服务活动所涉及到的人、资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与架构,从而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递的网络。这样的知识网络顺应了ACP和Web2.0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数字信息服务工作重心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演变。

3知识网络建构模型设计

3.1知识网络类型

知识可以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因此,根据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流动过程的不同,知识网络可以区分为4种类型[6]:

体验网络(Experienc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从某个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向另外一个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的流动。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促进知识创造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网络。

具化网络(Materializ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流动。这是一个知识内容的生产网络。

系统网络(Systematiz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流动。这是一个知识内容的存储利用网络。

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由于人们学习的过程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手段,因此这是一个最具动态特色的网络。

3.2知识网络建构

3.2.1建构模型在数字信息服务中,知识网络建构的核心原则就是促进知识的开放、共享和自由流动,本着这个原则,笔者在上述4种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的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建构模型(见图2)。

3.2.2模型阐述首先,这个模型包含了知识产品和知识流动过程参与者两大部分,其中知识产品基本上是过去数字信息服务中所重点建设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从知识角度看是由显性知识构成的网络;知识流动过程参与者作为笔者构建的知识网络中关键的人的要素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知识角度看是隐性知识构成的网络,这些参与者既包括过去服务中强调的用户群落,也包括服务提供者,因为在笔者的知识网络建构中,服务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知识流动从生产、传递到利用的所有环节,而涉及这些环节的所有人从知识流动的层面看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都是这一流动过程的参与者,而且在其中他们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知识流向他们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参与作用。

其次,这个模型的基础是以ACP为代表的知识网络基础设施和Web2.0技术与理念形成的实际网络环境。所有的知识流动均借助于这个基础所提供的技术与理念。诸如开放存取、Blog、Wiki、Rss、Tags、Mashup等理念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知识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这个模型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知识的流动。图中几条箭头曲线表现了不同类型的知识流动,在显性知识部分,有系统网络内的知识流动,这体现在数字信息服务传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搜集、整理上,体现在不同服务系统之间的电子文献传递上,体现在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文本、音频、视频、多媒体等等)的自由流动上,体现在不同服务系统功能的Mashup(融合)增值上。在隐性知识部分,有体验网络内的知识流动,这体现在数字信息服务中服务提供者与用户的交流上,体现在工作人员间的沟通上,体现在服务参与者间的电子邮件、即时信息联络上,体现在Wiki技术带来的众人合作编辑创造上,体现在虚拟社区参与者的交往上。在显性和隐性知识之间,有具化网络和学习网络内的知识流动,这体现在开放存取带来的知识生产和利用新模式上,体现在Blog工具在个人知识的运用上,体现在Rss信息推送技术对个人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上,体现在网络远程教育方式的实施上。当然,这里的体现还远没有穷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字信息服务中将会有更多的知识流动体现方式。这里的众多体现也并不是孤立的,因为该模型中的体验网络、具化网络、系统网络和学习网络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形成的是一个更大的多向知识流动网络。

4知识网络建构要素分析

在我们的Web2.0泛在知识环境知识网络建构中涉及到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从各个方面确保了这个知识网络在数字信息服务中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下面就4个要素做简要分析。

4.1参与者

所谓参与者就是指数字信息服务所涉及到的每个个体或团队。笔者没有使用传统的服务提供者、管理者以及用户的概念,因为在Web2.0泛在知识环境的知识流动层面上,所有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固定的知识权威、没有知识的管理者,有的只是知识的创造者、知识流动的促进者。这种新型角色赋予传统数字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使命是在显性与隐性知识间、在体验、具化、系统和学习网络之间提供一个平台促进知识的流动。他们不再是占有资源的所谓专家,没有了传统的“教育用户”任务,他们应该致力于促进“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信息传递给恰当的人”这个过程的效率。这种新型角色对传统以用户自居的参与者而言则意味着更广泛、更投入的参与。技术的进步已经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拓展了信息扩散的路径,每个人都既是信源也是信宿,只要你是参与者,你在这个知识网络中就既是贡献者也是消费者。

4.2知识内容

由于参与者角色的变化,在这个知识网络中,知识内容的内涵也要发生一些改变,毕竟知识内容的生产是与参与者的行为活动直接相关的。这里的知识内容涵盖外化于人的显性客观知识和内在于人的隐性主观知识,前者既包括基于传统同行评审机制产生的内容,也包括基于开放存取实现方式产生的内容[8],特别是现在被当作Web2.0代表性技术的Blog、Wiki等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大量数字化内容,因为Web2.0“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使得Internet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路或者渠道,愈来愈成为用户内容创造的平台;后者既包括在知识网络中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包括知识创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所蕴含的内容。巴特利在《搜》一书中曾说过:“一个链接又一个链接,一次点击又一次点击,搜索就这样建立起人类历史上最持久、最庞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物――人类意图数据库”[9],这个意图数据库就是一种人的隐性知识的表现。例如亚马逊也是通过个人兴趣匹配引擎不停地搜集客户的购买信息,从而将客户上网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兴趣信息收集了起来,通过这些真实的数据达到了对所服务对象的了解。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只有 全面涵盖上述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才能真正适应Web2.0的泛在知识环境。

4.3产权安排

数字信息服务中对知识产品的产权安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中对知识开放、自由的强调,除了遵循传统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外,还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正如斯坦福大学法律系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所言,版权保护的“目的不是授予作者对其作品的完全控制权,而是依照宪法要求(‘推动进步’)给予作者一种经过平衡后的权利”[10],因此莱斯格等人倡导发起了针对网络环境的“创造共用(Creative Commons)”权利保护机制(劳伦斯•莱斯格本人担任了CC的主席),这是一种网络上的数字作品(文学、美术、音乐等)许可授权机制。它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价值。因为在现有的版权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需要保留所有权利,相反他们更愿意选择“保留部分权利”或“不保留权利”,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原创信息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共用”协议机制提供了由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派生作品、保持一致这4个最常见的授权选择形成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对知识产品从“松”到“紧”的授权限制。我们相信,创造共用在给创造者带来更加灵活便利的选择的同时,也确保了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中更加有效的知识流动。

4.4评价机制

不可否认,开放网络环境的自由特色给知识产品带来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是由于缺少了传统的“看门人”把关导致的知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也是开放存取这种新型知识生产交流模式最招人诟病的地方。数字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服务本身的质量,因此在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采用何种质量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们的知识网络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参与,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产品都是人所参与的产物,因此,在质量评价方面除了合理借鉴传统同行评审的严格学术评价机制外,更应该充分利用知识网络中人的力量,即大众智慧的测评能力。其实在当下的众多Web2.0网络服务中,借助众人的力量取得成功者不乏其例,搜索引擎Google成功的基石Pagerank算法,本质上就是借用了众人评价的力量,按照网页链接数进行质量排名。著名的维基百科全书达到今日的规模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首选参考信息源,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海量的参与编撰者,因为基于绝对信任的人人参与编辑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条件,就是参与人数无穷大才可能发现无意的错误或者恶意的修改。2005年美国《自然》杂志曾比较了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科学类条目,结果在随机测试的 42个条目中,维基百科有4条不够精确,而《大英百科全书》 有3条,就整体而言,大英百科的平均出错率是每篇文章2.92个错误,略低于维基百科的3.86个错误[11],可见依靠众人力量把关的维基百科在质量上并不比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差太多。正如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在源自开放源码软件背景之下的格言所说:“有足够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肤浅的”[12],我们相信,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知识网络要确保其中的知识信息质量,其评价机制中充分强化众人力量体现出的集体智慧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知识网络作为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而且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重点与方向的把握也很关键,这一切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Revolution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2007-01-25].省略/nsf_ci_report/.

[2]Crawford D. Charting our Cyberinfrastructure Future. [2007-01-25]..

资源网络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 网络检索 分析 对策

信息检索能有效解决用户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查找并获得相关数据、文献等。现如今网络、信息以及数字化技术进行着快速的发展,信息检索相比过去的文献检索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最受人们关注的网络信息检索,是现阶段拥有最多用户并且影响最为巨大的检索系统。

1 关于信息资源网络检索的特点

要了解信息资源网络检索的特点,首先要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丰富性,网络信息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现今人类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就是互联网。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在网上的信息资源很分散,而且存在很多垃圾的信息,以及一些虚假信息,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信息资源检索从最早的手工检索到联机检索以及后来的光盘检索,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信息以及数字化技术快速的发展,信息检索和传统的文献检索相比之下有很大的差别,其中网络信息检索备受关注,将成为拥有最多用户并且影响最大的检索系统。信息资源网络检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检索手段的易用性

网络信息检索拥有简单、快捷的会话界面以及帮助支持的系统,用户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只需要将检索要求提出来就能获得相应的检索结果。

1.2 检索途径的灵活性

用户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来搜索各个国家的网站以及网页从而检索需要的文献资料。用户还可以通过专门的数据库检索系统,以相关的作者、机构或是关键词等途径来检索。网络系统中的检索系统还能够给用户的检索提供有用的帮助以及启示的功能。

1.3 检索速度的快捷性

网络作为现今最有效也最快捷的传播途径,用户可以不分时间和地点随时通过网络来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以及所需的相关文献。

2 关于信息资源网络检索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易用性、快捷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为用户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检索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检索结果多变且查准率不高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文献的查全率,但在不同的学科当中存在一词多意的现象,使得进行一些查询时可用的结果不多,查准率不高。在网络中的一些信息以及更新的速度很快,针对相同的检索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使得检索的结果具有多变性。

2.2 信息资源分类混乱

在网上有很多的动态信息,而进行网络信息相关工作的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员,在由于工作量的制约以及其专业知识的缺乏,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从而导致网上信息资源没有合理的设置分类,分类的标准混乱,信息资源没有进行具有层次、规律以及逻辑性的组织,经常出现内容重复或者遗漏的情况。

2.3 网络检索的局限性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检索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一些已经习惯了利用传统方式进行检索的用户,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还需要一个认识以及熟练的过程;而由于一些用户的文化程度以及知识的结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用户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用户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些常见问题:用户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以及所具备的网络知识关系到信息检索的效率;用户在运用网络检索的相关工具时的熟练程度也关系到检索的效果;以及用户的外语知识对于信息检索的广度与深度也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关于信息资源网络检索提高的相关对策

3.1 建立具有特色的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一种特殊的数据库,其中主要包含了学位论文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专业特色数据库等,有关信息服务的机构应当依照相关地区的社会以及历史发展的需求,再与当地经济、人口以及文献资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具有特色的数据库。还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文献资源所具有的特色以及一些重点学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相关专题的数据库,通过具有特色的服务将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3.2 网络信息分类标准的统一

鉴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样的同时也很杂乱,想要做到网络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用户节省时间以提高检索的效率,那么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的制定上就必须做到统一。而在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要兼顾信息分类标准所具有的灵活性以及与传统文学在分类标准上的融合性进行制定。

3.3 对检索人员的相关要求

3.3.1 对于真假信息、前沿信息的鉴别能力

作为检索人员应当对相关服务领域内包含的一些前沿信息具有全面的了解,还需要拥有较强的洞察力以及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在混乱的网络信息当中准确的对有关的真假、前沿信息进行鉴别。

3.3.2 准确分析以及提炼核心内容的能力

作为网络信息的检索人员,应当对检索的相关课题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具备能够进行准确分析检索课题,将检索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检索课题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所涉及到的显性和隐性概念等,并分析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提取核心的概念,在对相关课题所进行的分析中,应当能够将表现出课题核心的概念提取出来。

3.3.3 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或提供者,应当具备综合的分析能力。对网上搜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鉴别与分析,去掉其中的虚假以及简陋的部分,保留真实或精华的部分。力图通过检索给广大用户提供具有高质量的服务。

4 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特点还没有与用户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及检索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用户在用网络检索时会出现诸多问题,将这些不足解决才能促进网络资源与用户检索的融合。从而满足用户对网络检索的需求,加大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龙健.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D].北京大学,2013.

[2]李建英,王韵.网络信息检索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7(06).

[3]沈思,徐纪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09(19).

作者简介

李克锋(1980-),男,河南省镇平县人,现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助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硬件维护、软件应用及网络。

作者单位

资源网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现代社会网络迅速普及发展,因此提供高素质计算机人才成为国内各高校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网络程序设计是现代高校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网路课程资源缺乏、师生互动及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缺乏等,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探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优化措施及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概述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Java语言基础知识、多线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文件操作等,在整个Java平台架构的授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传统桌面应用程序设计已经不再是程序设计的重点,逐渐被Web应用程序所取代。HTTP为Web应用程序的核心通信协议,而Web信息多采用HTML语言对用户传递信息,主要为一组动态网页及静态网页构成。常规状态下,浏览器提供给用户的网页是静态的,然而互联网发展速度较快,现代社会中,普通静态网页无法满足网上信息交流,这就使得动态网页的推广及普及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高校相关专业已经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有效改革及系列的调整,特设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等。网络程序设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从而为国家建设提供专业、高素质人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其自身特点,内容丰富,需要学习的知识量较大;面向对象,高度抽象;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同时知识掌握难度较大。

2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知识结构驱动,教师对一门课程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按部就班的根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虽然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然而对于整个教学课程而言,实例仍然相对独立,与课程之间联系较为薄弱,教师采用实例仅是为了知识点的讲述而选用,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根据实例、知识点等进行操作,对本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的掌握能力较差,知识应用难度较大。

传统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目前国内教学普遍存在的缺点,在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中,教师为课堂中心,课程内容主要为讲,而学生的动手、练习能力并未被重视,在教学中,学生未能参与,较大程度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学生知识掌握受到教师主观性的影响,因此与教师教授情况有着较大关联,知识点掌握极易出现不系统化、零碎等特点。学生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总之,传统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语法知识,轻编程思想、重课堂学习、轻课外学习等现象,同时教材内容与技术发展未同步,明显滞后,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成为广大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应用

3.1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设计。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设计中,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四维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维模型中,信息.人员.过程、技术为核心要素,同时四者共同发挥作用,互相补充。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导航信息、基本信息、参考信息、内容信息等,如电子教案、学习指南、课程标准、试题库等。人力资源主要为专家、教师及同学,在学习及解决问题过程中,三者互动、互相交流、答疑,同时合作完成。过程资源是指学习者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机器之间互动时产生的所有再生资源,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行为、结果等监控、记录及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技术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物质工具资源,主要包括教学系统、技术设备等资源,同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时运用的策略、技巧、方法等,其中蕴含的教学理论、思想等亦包括在内,如常见问题、编码规范、安装演示视频、常用工具等。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主要包括教材、资源库、后台管理与互动交流共四大模块。(1)资源库,对以往多年的实验、理论、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总结,主要有项且开发实践的工具库、教学标准制定的各种文件、项目驱动的教学案例库、针对初级阶段和实践教学的试题库、自评自测的习题库及课后练习等,资源库内容展现方式较为全面,主要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2)主要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的纸质及电子教材,同时由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专家进行修正完善,从而更加全面的补充课堂教学;(3)互动交流,辅助答疑及心得交流为主要两大板块,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交流少的问题,为学生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及教师能够在这一平台对日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提问,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同时学习兴趣明显提高;(4)后台管理,教师可通过这一平台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通过对学生登录网站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在线考试及提问次数等对学生的学习详细了解,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2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实际操作。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构成体系为学生自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教学服务及管理支撑体系、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料两类,针对上述两个体系的需求,在网站建设中数据库服务器以MVC--三层架构、以SQL Server2005为主,web服务器以Tomcat为主,建模工具则采用Rational Rose。界面设计,课程资源、课程介绍、教学视频、课内联系、互动交流、实战演练及相关资源为一级导航。数据库资源主要包括上传文件信息表、用户信息表、学生成绩信息表、帖子信息表、留言信息表等。关键技术主要为Ajax技术、基于MVC的三层架构(主要包括业务逻辑Model、用户交互View及沟二者沟通桥梁Controlle)。

4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应用效果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在教学中推广使用,课堂教学得到明显提高。在社会实践中,对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观察,结果显示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与以往比较明显提高,而对聘用单位HR进行交流时,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较高,学生上手快、能力强,同时后劲足。通过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能够良好展开,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传统教学中出现的缺陷等均被有效的解决,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亦明显提高。本网站在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能够得到推广及使用,在相关课程的实践、改革中,借鉴及指导作用明显增强,在教学中应用前景良好。

5 结束语

传统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网络程序设计的方法及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探讨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活动的更好进行有着显著的意义。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资源网站辅助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同时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因此可在教学课程中不断的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宛楠,张义.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2):32-33.

[2]Artrick J.Lynch S H.李静,译.优秀网站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作者简介:罗文(1993.07-),男,就读于信息工程系,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资源网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5-01

随着世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信息技术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必然性发展趋势[1]。因此建立起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和共建主要是将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部门按照用户需求将雪藏的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对医学的共同开发和使用活动。下面本文就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的基本趋势、共享的因素和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1医学信息资源网共建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采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势在必行[2]。同时加之公众对于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还急需要对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完整、广泛的整合。医学信息资源是一种公众性的知识,而其发展却是永无止境,那么针对医学信息资源则要进行共享,以求解决当前存在的医学科学研究局限性,不断为医学的发展提供条件。目前很多的医学信息资源被雪藏,而雪藏信息资源自会限制其发展,不能够发挥其作用,那么则显得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损失,因此加强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异常重要。这也是近年来,解决将医学的文献资源逐渐进行共享,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矛盾,从而发挥出更多医学信息资源的作用。

2 构建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影响因素

2.1 网络环境

由于当前internet网络的发展以及国内信息网站的公开,为医学信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为构建起共享医学信息资源网络提供有利的条件[3]。Internet网络通过TCP/I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这就解决了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信息的交流。PC机器通过计算机网络协议建立起相应的通信通道,然后通过这个通道进行数据交换,形成了大规模的互联网络交换,那么就可以将医学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从而解决以前的网络共享难题。

2.2 管理机制

医学信息资源的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对整个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等,因为管理将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其管理的效果直接会影响到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活力,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制度、特色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套非常崭新的管理观念,并且还具有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可以彻底的解决目前医学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所以需要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同时需要对其管理机制进行革新。

2.3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影响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而且它直接会制约着整个系统的发展,因此为网络环境下管理医学信息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素质。不仅需要对医院信息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进行分辨,而且还要对收藏的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要做到去伪留真。而从事医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大多是非医学的人员,其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有限,因此这是对整个医学信息网络资源共建和共享建设的重大考验。

3 网络环境下共建和共享医学信息资源措施

3.1 构建完善法律体系

构建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为医学信息共建和共享建设提供法律保护,同时还能够对其建设过程中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由于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在不同行业之间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利益,需要构建起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整个行为进行规范,从而起到对双方的利益规范,解决权益受侵害的问题[4]。

3.2 健全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保障措施

建立起规范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的资源管理职能,将医学信息、医学布局、医学信息建设以及共享进行整体规划,开展全国统一管理,地区各个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完成对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统一协调,同时构建起的制度可以实现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3.3 推进网络建设促使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

加强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则需要对各级医院的信息进行统一建设,建设过程中要对软件和硬件环境进行统一;然后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数据库;接着将建立起公共查询系统,方便各个医院对于医学信息资源的查询;最后则是要建立起规范的电子交换目录,将注册、登陆、查询、催缺、预定等置入系统之中,从而实现对整个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统一协调管理。

3.4 普及新技术

为了实现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在整个网络体系中构建起实体信息和虚拟信息配套处理,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段进行数据查询和咨询。因此在构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新型技术,实现数据存储、交流等功能,并且还要对其不断进行优化。

4 小结

医学信息资源是一种公众的资源,但是其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地传输,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的交流和研究,根据目前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是近年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共享网络将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技术交流,还能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总结和收藏,切实落实医学信息资源构建的的措施,不断完善构建网络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统一管理和规范。本文就主要的影响医学信息资源网络的共建和共享因素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其前景发展进行展望,并且为医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些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敬云. 共建共享公共卫生医学信息资源的思路和方法[J]. 新疆医学,2012,07:175-177.

[2]于亚军. 试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 黑龙江史志,2010,03:64-65.

[3]申小玲. 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A]. 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10:8.

资源网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文献资源 网络共享系统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在科技文献资源网络共享系统中,大多以网站的形式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了WEB页面,用户可就此开展题录检索等服务,同时也可在存储器中输入大量的原位数据,提供原文服务。这种以网络为媒介实现的科技文献共享,需要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以下将对几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1 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在科技文献资源的网络共享系统中,主要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包括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除了不断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外,还在互联网的用户数、互联网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科技文献资源网络共享提供保障。奠定在IP技术基础上,互联网不断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但是当前IP网络还无法保障端到端业务质量[1];再加上IP技术的开放性特征,IP网络业务极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很多单位所采用的网络以局域网形式为主,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上网用户越来越多,而网络故障问题也引起了充分重视。原本单个计算机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可能迅速蔓延到整个系统,造成整个局域网陷入瘫痪状态。

针对网络管理问题,在传统的IP网络中,并没有针对公众环境提出具体的安全定义或者设计管理维护体系,当网络出现故障之后,就不能快速定位故障点,对网络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造成影响。另外,当前互联网运营商之间能否实现互联互通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支持互通,阻碍了宽带用户的正常访问[2]。在一些网络资源服务系统中,可能需要设置若干镜像站,才能满足基本的用户浏览需求,既浪费了资源,也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

2 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应用

以当前科技文献资源网络共享系统来看,除了开展题录服务之外,还可以实行原文服务,同时在大型网络在线存储设备中,存储了海量的原文数据,在整个文献资源网络共享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文献网络共享系统的稳定运行,为网络全文数据库的应用提供根本保障。在科技文献资源的网络共享系统中,以存储设备作为最重要的磁盘阵列,也就是将若干个磁盘共同构成一个阵列,作为单一的磁盘进行使用,可以采取数据分段的方法,将数据存储到不同的磁盘中。当进行数据存取时,阵列中的磁盘就会发生动作,有效缩短低数据存取的时间,获取更加优越空间利用效率[3]。与通信行业、银行业等发展不同,科技文献资源网络共享系统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要求不高,一般采取RAID5技术即可,一方面提高磁盘阵列的应用空间,另一方面改善了数据安全问题。

(1)直连式存储技术。该技术和服务器之间的主机连接通道共同运行,实现SCSI连接,其带宽一般为20 mB/s、40 mB/s或80 mB/s等,其主要优势在于便于操作、实用性强,只要在服务器的后端接好盘阵,其他则无需设置,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当前服务器中CPU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存储硬盘的空间也相对较大,涉及到较多数量的阵列硬盘,在服务器的主机中建设多个SCSI通道连接并不实际,也无法实现设备的扩充。因此,在直连式存储中,主要依赖服务器的主机操作系统,实现了数据的IO读写与存储维护管理,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需要占用服务器中主机资源,一般约20%~30%之间。

(2)网络接入存储技术。主要通过网络中的TCP/IP及ATM技术等,利用网络交换机的连接存储系统、服务器主机等,完成整个运行过程。应用网络接入存储技术,可直接和网络介质连接起来,以特殊的设备实现数据存储。但是在这些设备中,分别分配了IP地址,那么用户只要利用服务器就可以完成基本的存取访问。

(3)存储区域网络技术。利用光纤通道的交换机,将存储阵列与服务器的主机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可应用于数据存储空间的区域网络。应用该种技术,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其一,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可采用专门的存储网,带宽相对优越[4];其二,可支持数据库的稳定运行,不会受到任何的应用限制;其三,如果采取虚拟化技术应用,则可以实现无限扩容。但是这种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在服务器中完成整个文件处理过程。

3 数字化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采用原文数字化加工技术,可以将科技文献加工为电子文档,将其存储到网络设备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调用、阅读或打印,也可以利用电子文件提供原文服务。有关原文数字化加工技术与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由科技文献的出版单位提供PDF文档,可减少工作的繁琐性、重复性,板面的质量相对较高;②在科技文献出版单位提供了书本期刊的同时,也提供了排版文件,可以利用软件将其转化为PDF文档,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是转换过程可能发生错误,需及时纠正[5];其三,扫描纸页面,进行OCR文字识别,经过排版校对之后形成PDF文档,这种工作方法的强度较大,其通过OCR技术不能完全识别所有的文字,需采取人工干预方法;其四,双层PDF生成系统。利用扫描仪将标准资料快速录入,通过纠偏、去污以及OCR识别等技术过程,生成可用于检索的PDF文件。该文件具有双层性质,上层为原始文件,下层为识别文件,可以保留原有的版面效果,同时可以支持检索、复制及选择等功能的

实现。

另外,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要点以外,对于原文数字化加工过程来说,一般针对原文数字化加工提出如下要求:首先,显示的外观和原始文档的差异性越小越好,否则将无法体现原始文档特性;其次,合理确定文件的大小尺寸,保障文件的质量;尤其一些页面含有图像,文件太大将占用更多的存储资源,并且影响传输效率;最后,应注意保障阅读的便捷性[6]。一般情况下,文档以通用性阅读器为主,更利于用户使用和操作,符合用户习惯,提高应用效率,发挥文档的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嘉琳,裴成发.基于科技政策的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晋图学刊,2010(3):1-5.

[2] 罗中民,罗利华.浅析科技文献资源网络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经济,2006(2):54-56.

资源网络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K825.89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为了实现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网络服务,首先需要构建强大的注册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一是要广域、分布式的,二是可注册各种数据资源、处理资源、传感器资源和地学知识等,同时也提供数据服务、处理服务、知识服务和传感资源等服务。除此之外,还能调度、启动传感器,能够启动数据的处理过程,并能够按用户需求构建服务链,提供集成服务。由于目前通用计算机领域的网络注册服务技术与标准如UDDI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地理信息网络服务的要求,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扩展,使之能够实现空间数据、处理软件、传感器和地学模型的分布式注册、目录管理、地理信息资源的发现与绑定等系列功能,并具备高效的空间信息资源检索与服务链构建能力。

1、GSW的概念框架

现有的 SDI 或者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应用允许使用者访问、共享和可视化地查看已注册的地理数据。然而,在许多复杂的地理空间决策方案中用户需要更高性能、更智能化的网络计算工具。从另一方面来讲,主流信息技术的进步,包括高速网络访问,网络服务结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的发展,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将海量地理数据转换成有效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技术环境。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些研究的边界已经逐渐从面向数据的SDI向面向信息的 SDI,再向面向知识的地理信息基础设施(CI)转移。这样的趋势象征着一个完整的基于网络的转换工作流程,也就是“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为了认识在地理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地理知识发现和管理,需要一个中间件来连接数据、信息与知识。图1展示GSW在支持数据-信息-知识转换中发挥了有效的基础作用。GSW 在一端聚集传感器数据而在另一端为具体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相比,GSW在数据资源方面截然不同,将数据资源从静态数据库延伸到实时数据收集的传感器。而且,GSW支持的具体的应用将可能支持辅助决策的自动实时的服务组合。

图1GSW和数据-信息-知识转换工作流

在GSW应用中,地理数据、信息、知识、软件、硬件都可以被抽象成为地理信息资源。硬件基础设施,如计算、存储和网络设施是地理空间查询和应用的支撑性资源。地理数据、信息和知识同样也是资源,数据收集工具和传感器也可以被视为地理信息资源。从网络服务角度来看,所有的地理信息资源可以包装成地理信息服务。

GSW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新一代多层次、多粒度、多维的时空数据管理、时空分析、可视化和处理服务网络。GSW 连接各种传感器和具有异步数据管理和动态可视化的能力的传感网络。研究者可以利用 GSW 在网络环境中开发高精度和高性能的地理分析算法和建模工具。同时,GSW 也支持分布式地理信息资源的自动协调和使用。事实上,GSW 将要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智能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通过整合地球观测传感网络来支持实时的地理信息和决策支持服务。

GSW的概念框架,它是由5个部分组成的: 地理信息资源、地理空间服务、地理应用程序、以及GSW互操作性和安全性标准。两个额外的协议层———资源访问和标准服务协议被用来促进地理信息资源、服务和应用部分的交互。GSW 包含注册异构地理信息资源功能。一旦地理信息资源被注册到注册中心,用户可以通过资源查询服务查询需要的资源。为了满足应用需求,传感器、数据、信息和知识资源也通过多样的服务进行分层组织和连接。

2、GSW的挑战

2.1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在GSW中,服务和应用建立在地理信息资源上(参见图1) 。因此,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是GSW的核心。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地理信资源存在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生产者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协议来提供资源。在 GSW 中,当执行特殊地理分析任务时,地理信息资源的协调也同样具有挑战性。主要问题包括:

1)构建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分类以及描述方法相适应的标准规范体系。参照当前的地球观测传感器网络与地理信息服务标准,定义有普适性的地理信息资源描述模型和建模方法。

2)开发自动的地理信息资源注册和查询服务接口以及资源访问协议。

3)建立与地理信息资源相关,并且能够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协调管理的框架。在给定资源约束条件情况下,设计最优的地理信息资源部署、配置和分配机制。

2.2互操作和标准化

对于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来说,互操作是一个长期需要研究与关注的问题。除了万维网联盟(W3C)和其他国际组织定义的网络服务标准之外,OGC也已经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服务标准,以便能实现地理信息及处理软件的共享与互操作。在GSW中,常规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已经实现了很好的标准化,剩余的问题集中在地理信息资源和复杂地理分析处理服务方面。新兴的云计算标准必将为 GSW 实现可伸缩性、按需、低代价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好的技术支撑。主要问题包括:

1)定义抽象的资源参考模型来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共享。

2)开发抽象的地理信息服务链模型使复杂的地理信息服务组织成为可能。

3)建立具有语义功能的动态的面向服务的集成构架,在这种构架下缩短资源和服务距离。

4)设计一套完整的服务质量体系和安全标准,确保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稳健的地理空间服务质量。

5)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来了解跨学科的特殊应用的互操作需求,检验资源和服务的互操作,尤其是在云计算环境中。

2.3 综合的GSW平台

近来,大多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都专注于信息的查询和可视化,而不是复杂的地理空间分析。所以,地理信息科学的门户或者空间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只提供了有限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基于合适的互操作方法和安全标准,在多维综合的环境中GSW平台可提供“即插即用”符合标准的高性能地理信息服务。主要问题包括:

1)基于资源虚拟化技术建立高度可靠的资源服务中心。

2)开发一系列地理信息处理、地学计算和地理模拟等网络软件工具,并根据按需服务要求把它们部署在 GSW 上。

3)为解决一些特定问题构造自动/半自动的地理信息服务组合模型。

4)设计具有云计算能力和高性能的 GSW 接口来支持在多用户环境中可伸缩和低代价的地理信息计算服务。

5)开发交互式的协作处理和地理分析结果可视化环境,并提供用户体验和交互性强的测试环境。

6)增加一些新的 GSW 应用,特别是灾害应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应用实例来证明 GSW的能力和实用性。

3、地理信息资源网络服务技术的发展

最近几年,已经开发了3个独立的模型。它们分别是具有云计算能力的开放式遥感图像处理平台(OpenRS)、地理信息服务链组合工具( GeoChaining) 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软件平台(GeoGlobe)。下面对这些原型进行简单的介绍。

OpenRS其目标是实现更高的可扩展、可伸缩、可配置、可定制的遥感影像处理工具包,这个工具包可以实现先进的处理功能或者应用的开发。OpenRS 框架包含了基础影像处理操作,如影像映射、影像放大、地理定位和分类等。

GeoGlobe 项目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一个多尺度三维空间信息共享与可视化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展示多源多时相多尺度栅格矢量地理数据,并具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GeoGlobe 平台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包括全球无缝空间数据模型,多分辨率小波金字塔,分布式数据节点的点对点数据迁移策略,多用户并发控制和调度机制等技术来保障大量分布式地理数据的高效组织、传输和可视化。

GeoGhaining 是具有直观交互的拖拽式地理信息软组件服务组合工具及集成式地理信息网络服务链模型构建框架。

4、结语

地理空间信息及资源的网络服务是我们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地理空间数据网络服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在大力推动其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在处理服务方面,部分技术可以满足要求,用户自定义服务链构建方法达到实用水平,相关的标准化组织也颁布了一些标准,有些研究机构推出了原型系统。具有对地观测传感网实时调度与数据获取、自动处理与智能服务的传感网集成服务是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网络服务最高阶段和发展方向,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单项关键技术已经突破,但是协同观测与智能服务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葛文.地理信息服务发现方法研究[D].信息工程大学,2012.

[2]龚健雅,高文秀.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及标准[J].地理信息世界,2006,03:18-27.

资源网络范文第7篇

1、正确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含义

随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的概念出现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计算机能同时抓取、操作、存储、编辑和呈现图形、文字、影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能够把普通电脑、电视机、录象机、录音机、、幻灯机、传真机等功能综合一体,不仅极易控制,而且产生了更新的功能(如交互性、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资源共享等)。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现代化的教学。其中理论指导是统帅,教育技术、教育资源、系统方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最优化教学效果是目的。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如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组织与展开理论、教学表达与评价理论等。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2、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教育的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简单的多媒体教材制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正确使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应注重教学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学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师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文字教材……,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学软件、编写的电子教案、组织的教学,学生形象地称之为“机器灌”、“电灌”。这种“机器灌”、“电灌”比教师灌更有害。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注重教学设计。

3.1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所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教师主导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2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和控制型六种类型。示范型模式适用技能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示范模仿的标准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规范行为;教师指出标准规范行为的要点、程序、组织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学生掌握要领,模仿练习。逻辑归纳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若干有关科学的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教师借助事实、情景进行概括归纳,显示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学生观察事实、现象,认识事物特征,识记事实,理解概念。逻辑演绎型模式适用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典型的事物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次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理解原理,推广应用。探究发现型模式适用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供思考、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设疑,引导思考,激发争辩,总结概括;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练习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种可观察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资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来描述被观察对象,以加深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学生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描述被观察对象。控制型模式适用教学、实验、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媒体记录并及时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情景,以供分析、评价;教师分解技能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践,提出评价实践水平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参与实践,观察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改正错误。

4、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建设

多媒体信息资源是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相比,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目前,由于网上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贫乏,各种电教教材、素材短缺,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致使多媒体网络教学大都停留在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前面提到的“机器灌”、“电灌”的现象,这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应此,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应纳入学院现代化教学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学校教学资源通常可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学资源两大类,公共资源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建设,学科资源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建设。

4.2、学科资源建设应立足于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和适应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既围绕课程现有内容,又兼顾学科发展;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能力素质培养;既突出学校内部教学,又考虑远程教育;既针对课堂教学,又满足学生自学。因此,学科资源建设可以建成学科综合网站(课程综合网站)的形式,栏目可根据学科特点设置。

4.3、教师备课所需的学科(课程)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的建设,内容要系统、丰富,素材使用要方便,建议制作成积件的形式。

4.4、资源建设应该是专业制作(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和普及制作(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相结合,自制与购置相结合。学校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要统一购置,由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统一管理,实现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5、结束语

资源网络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档案 网络平台 共享

中图分类号:D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81-0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档案管理部门只要抓住这一机遇,学习掌握和运用当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快农村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就一定能够推动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可以使全国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加快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现代档案管理体系的客观需要。2010年10月27日至28日,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会上指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基础工程,是反映广大农民迫切愿望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反映农村档案工作新方向的一项带动性工程,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作为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就是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应用机制,推进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步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档案信息化共享工作要以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载体,做好农村各级档案馆(室)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服务、数据同步接口服务、资源定期发送服务、数据适时更新服务,不断提升农村档案资源配置与管理水平,丰富完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网站上传开放档案目录或开放档案全文,实现档案远程利用。

2.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转变档案服务方式,加强农村政务公开、密切农村基层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关系的有效措施。我国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各级档案信息部门存在于相应各级政府机关内部,农民群众查询档案极不方便。建立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级农村档案部门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把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农村政策文件、政府公开信息、馆藏档案资料等上传到网上,农民通过互联网在家就可以查阅所需档案信息。建立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无缝链接,对电子政务系统中已有的文件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涉农电子文件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提供利用,为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有序、权威全面、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真正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搭建起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树立起政府良好的形象。

二、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可行性

1.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为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美好前景,海量存贮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人们集中管理电子文件提供了可能;大容量硬盘和磁盘阵列等为电子文件的生成、归档提供了基础;磁带与光盘备份技术的推陈出新为电子文件的脱机备份与物理归档打开了方便之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广泛使用以及应用软件对于数据兼容性的发展取向,为电子文件在不同平台上的创建、读写与传递创造了条件;网络互联及带宽的高增长为电子文件的广泛利用提供了舞台。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党政办公内外专网,联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覆盖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依托各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成为电子政务系统的配套项目来实施。这样既可以节约投资,又可以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

2.国家档案局开展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把它作为农村农业档案工作一项新任务。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指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年10月,国家档案局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会上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局将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作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也作为全国档案工作的一个亮点来抓,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和实质性进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争取在全国90%左右的农村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地区省份有80%左右、中部地区省份有60%左右、西部地区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要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

3.农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目前,全国已经全面启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各级档案部门也都提高了对农村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认识,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从农民群众身边产生的,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在采集整合档案馆、乡镇、行政村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与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社保、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合,实现有关涉农、涉民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构建尽可能覆盖农村各方面和广大农民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库。同时,全国正在推进涉农档案专题目录的数字化和上网工作,推进各级政府公开信息在农村的网上查询工作,推进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平台建设,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原则

1.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各地根据农村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可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建设,逐步使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趋于完善。

2.坚持业务驱动、发展导向原则。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包括档案数据库建设、信息查询系统建设、网站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电子邮件系统建设、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等基础应用系统建设,集中整合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软、硬件资源,统筹全网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各级档案部门之间共享,全国农村群众和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信息中心平台实现共享。

3.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既能满足目前需求、又能兼顾长期发展和扩展的需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选择业界性价比高、性能稳定的产品。

四、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几点建议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3~5年建设,建成面向为全国农业发展、农村管理、农民生活服务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根据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总体进度,可采取分为筹备、全面建设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各阶段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

1.筹备阶段主要任务。

一要示范带动,夯实基层农村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各省按照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下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档发[2010]3号)文件精神,加大农村档案建设人、财、物、政策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农村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经济条件好、档案管理基础好的县,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验收,实现农村档案示范县建设目标。加强和督促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建设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狠抓人才储备,强化县、乡、村三级档案人员培训机制。“加强档案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不断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省级档案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县级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乡级档案部门也要定期对农村基层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系统软件,能管理与维护系统,排除一般故障,进行日常维护,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要科学论证,争取项目,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纳入全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项目。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部分指出,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和应用,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力争使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实现覆盖最大化、政务网络化、应用平民化、效果最优化,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问题。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11〕99号)提出,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用一年左右时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因此,各省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对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争取多方面支持,力争将其纳入全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系统重点项目建设中。

2.全面建设阶段主要任务。

一要全面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传统的公文、档案管理对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接收、处理、传递信息方式的不断变化,而由物质实体变成信息产品。”根据地方农村档案需求进行部署,各省档案主管部门要统一购买或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无偿提供给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所有涉农部门要统一采用主流的xml数据格式、Web service传递方式,完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集成,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网上自动、实时归档。

二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加强主要涉农部门档案工作,帮助并督促他们把大量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归档并尽快予以数字化,及时提供数字化信息。各省、县要加强乡镇档案室的建设,赋予其档案信息整合的管理权限,成立乡镇档案数字加工点,及时提供数字化信息。同时要积极推进村级建档工作,确保村村建档。条件较好的村可以设立基层数字加工点,条件较差的村可以实行“村档乡镇数字加工”。

三要初步建立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中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中心安全体系分为三部分,包括电子数据链接及网络访问安全体系、数据存储安全体系和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四要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支撑保障体系。各省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规模和水平,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经济实用,满足档案利用工作实际需要。选择能够满足大型网络环境的数据交换、存储、安全防御需求的交换机、服务器配置、防火墙、磁盘阵列系统、数据备份系统、UPS、病毒软件,采用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消防与气体灭火系统和智能密集架控制系统,规范布线局域网络,合理配置计算机、高速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电话等现代办公设备。

3.完善提升阶段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覆盖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全流程的农村综合档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全面实施农村档案业务优化与重组,实现农村基层档案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实现档案收集和服务利用网络化、自动化,全面提升农村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与信息中心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构建丰富、完善、优化的农村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农村档案数字化工作要突出重点,优先数字化那些与农民群众利益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档案,比如婚姻、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安全饮水、农村低保、林权档案等。”形成覆盖全国农业发展、农村管理、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数字档案资源数据库,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发展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保障。

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档案开发、服务利用体系。加强农村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深度挖掘农村档案史料为现实服务的巨大潜在价值。转变以人工服务为主为以自动服务为主,转变以各地分散服务为主为以远程服务为主的多元化服务模式,为农村基层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四是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中心档案资源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档案保管、存储管理基地和数据备份、恢复中心建设,加强改善数字档案资源的安全管理利用手段,形成涵盖网络、资源、机房、库房的安全保障体系。

注:[本文为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河南省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X-40]

参考文献:

1.沈耀东.浅谈“参公”管理后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档案,2010(4)

2.王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矛盾[J].北京档案,1997(12)

3.王红娟,代国辉.关于加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思考[J].山东档案,2011(1)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资源网络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它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尤其是在是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方面面临的变革。

信息和网络化的发展给经济、企业运作以及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建立了基础也带来了挑战。对于我国而言,网络化的发展对于传统人事管理带来的冲击将显得尤为突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在这一背景下的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由全球各地区组织的网络,这个网络应该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人员、信息等可以依赖网络迅速传达到各个连接点,从而满足各地的需求。这种网络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它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尤其是在是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方面面临的变革。

1招聘的网络化

过去的每一次招聘都会将人力资源部淹没在无休止的简历、表格、文件当中,而据网络调查,在人才招聘的渠道中网络招聘的方式以28%排名第一,而亲友介绍、招聘会等方式都退居其后。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短期内找到最合适的人才。一般的网络招聘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吸引人才的网络化发展。要实施网络招聘,首先就必须具有一个不断更新的、数据畅通的交流平台。对于IT行业、金融业以及一些实力可采用高级网络招聘。即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专门的招聘网页,用于公布所需招聘职位、相关政策、福利待遇等等,借此吸引求职者。并在网页中提供各种表格、文件和资料的电子文本,供求职者自由下载。同时鼓励自己的员工通过这个平台用E-mail、MSN等方式将招聘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好友。在网页上提供电子简历录入、电子应聘表等,可以使求职者直接在网上应聘。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来说,多采用初级网络招聘,即与人才网站合作,将部分招聘工作外包,如中华英才网、无忧工作站等都提供相关服务。

人才筛选的网络化。对于采用高级网络招聘的公司而言,网上招聘信息后,公司可能会收到大量的求职信、简历和各种应聘材料。这时,公司可通过管理软件先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并对个应聘者进行即时计分评估。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求职者,使求职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是否达到要求,从而避免了不合要求的人进入下一轮特别是面试而造成的人力资本浪费。对于那些与招聘网站合作的企业而言,租用他们的简历库进行筛选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投资。一般来说,一场招聘会的会费平均3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员工的加班费,材料费等,而租用如中华英才网的简历库一年只需5000元,且快捷方便。

达成协议的网络化。进行网上的初选结束后,一旦确立了合适的应聘者,一般就会安排相关人员与其联系,并进行面试,而现在对于招聘非重要岗位的一些职务也可先进行网络的视频面试,询问比较简单的工作习惯、工作经历等问题,以期最大程度的节省成本。然而,网络初选后,也必须重视网络下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尽快达成协议。

2培训的网络化

网络化的培训又称为E-Learning,恰当的培训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知识技能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CRM的另一个基本的职能是在公司花费很大的精力放到招聘到的人才上的投资。不管是经理人还是普通员工培训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缺失、较高的离职率、行业间互挖墙角等原因,使得相当部分的企业担心他们在培训上的投资反而会变成员工寻找更好工作的资本,因而不愿在培训上进行过多的投资。然而网络化的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劣势,具有独特的优势:

有利于弹性化管理。网络化的培训更具有快捷性,能够及时地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受训者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每天24小时只有安排学习时间,在时间和地点上体现了弹性制度。同时这样的方式也避免了传统培训中受训者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产生,提高了培训效率,是个性化学习与大众化学习的统一,充分尊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使企业培训成为一种快速与一致的统一。通过优良的课件和平台技术,使知识迅速传递,在传递过程中不发生扭曲。

有利于降低成本。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选定一定的时间,把员工集中到市内或者室外进行,或者是派培训师道各地指导,这样会产生巨额的培训费用,比如:培训讲师的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也包括场地费用、受训者的时间花费等。这样既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另外,培训师一次可以指导的受训者数量有限,同样的课程需要重复讲解,这样也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浪费。网络化的员工培训减轻了企业和员工在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负担,避免了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方式的弊端。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主动性。网络化的培训使各地的员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本地接受异地培训,把信息送到员工面前,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地学习,以拓展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员工之间也可以进行在线的交流,企业也可以随时提供在线服务,为员工解答疑难问题。

可以说,网络化的培训方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从强加式向主动式转化,实现了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员工勤奋的学习态度,形成敬业和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留住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些善于吸引、培训和留住人才的企业将是取得成功的企业。企业一方面要帮助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另一方面,要设法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使得其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目标;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流动风险和流动成本,制约培训后的跳槽行为造成的泡沫化的人才流失。

培训为员工提供了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加了知识资本,这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是一笔财富。企业应当以培训为契机,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人才流失。网络化的培训实现了培训的广泛性,同时也实现了留住优秀人才的广泛性。

3员工关系的网络化

传统的员工关系是指单一的企业和古远的老子关系,那时的劳资关系对企业是一种被动的应付。只有当员工出现不满情绪的时候,企业才着手考虑对策,于是诞生。如今,员工关系已成为企业主动倡导的关系。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传统的被动应付式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主动倡导的新的员工关系。

员工沟通是处理员工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员工沟通主要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反馈,双方可以通过语气、表情、情绪等方式了解彼此真实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方式却缺乏高效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规避面谈的尴尬,双方不能敞开心扉,彼此交流。

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沟通更加直接和广泛,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企业的方针政策、各项规章制度、企业发展动态、经营战略;也可以向员工提供岗位说明书和工作分析,明确职责和岗位要求,员工通过聊天室、BBS、经理人信箱等自由的方式,向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绩效管理的网络化

效率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绩效管理是企业高效管理的一个关键。随着企业内部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绩效管理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开始走向网络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考核的方便快捷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增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同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而中小型企业也可以根据网络化绩效考核的软件,提高考核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A].《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资源网络范文第10篇

随着国内光纤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军队光纤通信传送网的通资源线路网也在急剧的扩张,在光路组织、设备配置、时隙资源、时隙使用以及各资料业务信息的传输等方面的数据量都在不断增加。各军兵种所控制的本级管控的专用长途光纤传输系统来说,由于没有网络管理系统,大量资源管理信息都以比较原始的纸质资料、Word、Excel等方式进行原始的记录和存储,从而导致大量工作还需人工完成,从而使得误差增加、人员工作量增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无法有效地对数据的录入和实时更新;很多重要的信息存放在设计人员和网管人员的脑海中,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大量信息的遗忘,相关人员的调整和调动都会造成信息资料的断层;以上弊端如果不能尽快及时的解决,这样就会给军队光纤传输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2]。根据光纤通信传送网网络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充分提高光纤通信传送网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其战术和技术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光纤通信传送网网络资源,使军队光纤通信传输站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数据,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护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光纤通信传送网的及时性、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决定开发设计军队光纤通信传送网资源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J2EE技术,将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的系统设置、资源管理、业务网络管理和FTP文件网络管理等功能,为通信资源能够准确、灵活、可靠地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信道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实现对所有相关数据的查询、检索、导入导出、打印等功能。

2关键技术介绍

J2EE全称(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即Java2平台企业版,主要适用于创建服务器应用程序和服务。J2EE的核心技术基础就是Java平台或Java2平台的标准版本,J2EE不仅继承了标准版本中的大量的优点,比如“编写一次、随处运行”的特性、有利于存取数据库的JDBCAPI、CORBA技术以及能够在Internet应用中起到保护数据安全等,同时全面支持EJB(EnterpriseJav-aBeans)、JavaServletsAPI、JSP(JavaServerPa-ges)以及XML技术[4~5]。目的就是让开发者快速投放市场的结构体系。SSH是Struts+Spring+Hibernate轻量级J2EE架构。通过Sturts技术、Spring技术和Hi-bernate技术对J2EE平台中的Web层、逻辑业务层以及数据库层进行集成,从而减轻了开发者的负担。

2.1Struts概述

Struts是由Apache开源联盟提供的一套构建JavaWeb应用程序的框架,它目标是分离Web程序的模型-视图-控制器,即MVC模型。它将Serv-let、JSPTagLibrary、JavaBean利用一种方式组织起来,使其协调工作[6]。同时Struts包含大量的独立于该框架的实用工具类。Struts框架的整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Struts工作流程

2.2Hibernate概述

Hibernate是Java对象/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的映射工具,即根据Java对象来访问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个关系数据库是指定的SQL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通过XML文件来关联POJO类中的成员与数图2Hibernate框架结构图据库表字段。Hibernate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Hibernate简化了数据库数据的操作,使用Hibernate时,如何编写DAO组件是我们重点考虑的,DAO类能够进行一些增、删、查、改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中,不再直接使用SQL操作数据库,而是使用持久对象(PO)完成与数据库的交换。

2.3Spring的概述

Spring致力于提供一个统一、高效,以最佳的组合糅合在一起的连贯体系,也可以说Spring更加完善了开发环境,为企业开发应用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Spring框架的核心功能适合任何JAVA应用中,在基于JAVA企业平台上的Web应用中,形成了大量的拓展和改进。许多企业认为Spring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框架[7~8]。其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图3Spring框架结构图如图所见,SpringCore封装包,为Spring框架提供核心机制(依赖注入),依赖注入具体含义,是一个对象需要另一个对象的协助时,在传统的程序设计中,通常由调用者创建被调用者的实例。但在Spring中,创建被调用者实例通常由Spring容器来完成,然后再注入调用者。设值注入与构造注入作为依赖注入的两种主要方式。设值注入通过容器中的setter方法传入被调用者的实例,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直接,所以被广泛采用。构造注入通过构造函数,而不是setter方法来完成依赖关系的设置。

3系统功能需求与设计

军队光纤通信传送网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是为了满足各军兵种在光路组织、设备配置、时隙资源、时隙使用以及各资料业务信息的传输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办公数据的录入和实时更新,能够准确、灵活、可靠地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信道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实现对所有相关数据的查询、统计、网络传输、导入导出、签字、审核、调度、打印等功能[9],本系统采用J2EE技术,解决目前军队光纤通信传送网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根据资源管理的特点,可将其分为系统设置、资源管理、业务管理和FTP文件管理四大部分,其中各个部分及其包括的具体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4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和特点,本系统以J2EE为平台,采用五层的结构模式,同时结合SSH架构进行开发实现[10]。其架构开发图如图5所示。1)表示层表示层主要为用户提供了操作页面。用户表现层利用JSP技术、Struts丰富的标签体系以及最新的Ajax技术。在本系统表示层设计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1)用户界面要尽可能的操作简单和方便使用;2)页面文件的长度要尽可能的小,从而降低加载量,优化HTML标签代码;3)在B/S架构下应用系统的页面要满足多种浏览器的要求,主要实现两大主要功能:用户的登陆及信息的呈现。2)逻辑控制层逻辑控制层利用Struts的核心控制器,Struts只是一个MVC架构,它通过核心控制器FiherDis-patcher调用合适的Action的业务逻辑组件来处理用户请求,输出到浏览器显示视图资源。逻辑控制层采用Struts2的控制器Action类。以下以调度申请为例的struts.xml映射:在struts.xml映射配置ddsqAction,同时还需在applicationContext.xml中添加同名的〈bean〉元素,其值向ddsqAction.java。把ddsqDAO属性注入到〈bean〉元素中,SpringIoc通过Action类注入该对象,同时调用xjsqDAO.java的函数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从上面可以看出Struts2把请求委托给Spring管理,来更好地连接控制层与业务层。3)业务实现层业务实现层利用Spring实现,主要包括有AOP和Ioc两大特性,SpringAOP主要是用来对关注点的提取及抽象。SpringIoc(控制反转)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代码直接的解耦,最大限度的减少层与层直接的耦合。所以在使用Spring时,只需要对applicationContext.xml中bean进行配置。通过以上的代码能够完成业务层与数据持久层的联系。4)数据持久层数据持久层利用Hibernate实现。主要通过Hibernate的DAO类工具,利用核心配置文件建立的一种映射关系。Hibernate程序设计步骤:(1)设计并建立数据库表,也可以利用Hibernate映射生成数据库表;(2)持久化类的创建;(3)持久化类和数据库的映射;Hibernate核心配置文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使用XML格式配置方式,一类是传统的properties文件方式。目前最为流行的是XM配置文件方式,下面对其进行简单介绍。5)数据库层数据库层主要是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的仓库。Hibernate作为数据库与持久化层的技术,主要完成对象关系的映射,它是Java客户端程序和Web应用与数据库之间的桥梁,同时它还可以对JDBC进行对象的封装。

5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的要求设计了系统用户信息表、集群信息表、路由管理表、调度申请表等表单。本系统列出主要模块数据表。

6结语

基于J2EE的通信资源网络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解决了军队本级管控的专用长途光纤传输系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源减少了重复开发的成本,具有高品质的实用价值,对推动今后更高层次的开发和融合起到基础作用。

上一篇:网络时代范文 下一篇:网络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