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1 06:11:26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序列式学习活动;学习设计;网络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90―04

一 引言

目前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主要立足于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大的方面探讨了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可能,如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案例学习活动设计、问题学习活动设计、参与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但在实践操作中很难把某门课程全部地设计为这类学习活动。本文借鉴了传统授课的授课经验,把课堂教学任务分为一定的学习序列,围绕这些学习序列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设计方式,混搭为序列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

二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意义

序列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连串的学习行为,也称学习流。[1]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随着任务的递进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忘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存在,深入探究学习目标的全新体验。认知专家帕斯克(Pask)[2]认为学习应该遵循递进规律,总是从一个假设到另外一个假设的线性学习过程。综合上述文献的表述,笔者给序列网络学习活动定义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定的学习序列,并为这些学习序列设计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习者学习材料学习活动,也包括学习者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活动”。这种序列方式的网络学习材料的编排方式,在SCORM等网络课程标准中早已经提出,只不过我们国内对此研究比较少。我国台湾学者游宝达教授提出了序列式之数字学习教案设计模式,探讨了在数学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设计数学课程中的学习材料。[3]因此序列网络学习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把一个大的教学任务分解为连续相关的若干个小的任务,其次设计学生解决这项任务的活动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活动方案可以选择教学目标,选择项目学习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案例学习活动等,并且每个活动结束时实时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又变为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材料。任务之间的链接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以叙事性语言描述相关课程内容,使各项活动之间顺利过度。如对“信息”的概念讲解这节课,网络学习活动可以设计为对信息认识的案例分析活动、信息概念的探究活动,信息概念讲解三个任务来完成。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不同于其他网络学习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融合其他网络学习活动形式,其它学习活动只是其一个学习序列的教学形式而已;

把教学讲解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形式纳入到学习活动设计中,学习材料本身就包含在活动学习理论的工具概念的一个部分中,只不过很多文献忽略而已;

学习者可以被教师设计时的学习流引导,不容易迷航;

学习者可以及时学习到本序列学习活动中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很快进入下一个序列学习活动中,不必等到学习活动全部结束时才能共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方案,对于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

1 回归教师对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本位

学习分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一般在教育研究中以研究正规的学习为基础。[4-6]网络学习活动不应该视作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应该是在教师的设计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获取经验的过程。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就是把学习任务分为学习序列来完成,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实施监控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由于任务的无目的性和中途殆邂而降低学习兴趣,一个任务的完成马上有个新的任务接踵而来,总使学生处在高亢和兴奋的学习氛围中。

2 真正体现了活动学习中工具功能

网络学习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列昂捷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其理论结构可以见下图。

活动学习理论中工具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了技术工具(如计算器、office辅助学习工具),也包含了内化于心理的工具(如学习材料等)。[8]笔者查看了国内有关学习活动设计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中提到工具时都简单地认为是技术工具,而忽视了心理工具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笔者在对所教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材料的学习。序列网络学习活动把学习材料作为很重要的学习活动来设计,也作为衔接其他学习任务的桥梁。

3 具有可操作性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每一门课程提供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首先它融合了其他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其他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都可以作为该设计序列中的活动方法设计;其次,序列的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可以按照原课程的思维逻辑来设计网络学习活动的思维,不必再费神准备大型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也是分阶段性的,可以实时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个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从一个任务到另外一个任务的递增过程,并在每个序列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自己的活动成果做对比,从而获取学习乐趣的过程。序列任务是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根本,因此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 序列任务的递进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是由一个个序列学习活动组成,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递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序列任务之间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序列任务的完成,要很快让学生进入下一个序列任务的情景中。问题―探究―交流合作或查找答案的逻辑序列是序列网络活动设计中对概念讲解类知识常用的学习活动设计方式,而任务―设计―评价的逻辑序列适合于对应用类知识的学习。

2 序列任务间的过渡应该顺畅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中序列任务之间的衔接是关系到学习者是否能够流畅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本身知识点间有逻辑关系的可以顺利成章里安排为序列任务的逻辑系列,但若知识点间本身没有逻辑关系的序列任务的衔接可以使用教师的讲解来完成,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排除了孤独感,也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的衔接。

3 网络学习材料注重叙事的表达方式

网络学习活动是学习者面对冰冷的计算机所作的学习活动,虽然有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参与,但很难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感。因此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对于一些非概念和原理定义类的知识我们可以使用叙事的口头语言方式,这样就让学习者有一种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有利于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感。

学习序列学习活动设计主要涉及在网络课程中课程内容的呈现方面,首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学习者自然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呈现为流意识状态,因此不可能是简单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知识的呈现,而是把学习知识融入到学习者的学习材料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学习序列的学习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安排学习者学习序列,促进学习者知识构建;(3)对知识进行强化,以教师点评或后记的方式强化所需知识点,尤其是概念和原理类知识;(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是测评或过程性评价。具体流程可以参考下图。

1 学习目标和知识点细化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课程学习目标,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细化。如《教育传播学》课程中的第三章内容“教育传播中信息与符号”有关信息内容方面,教学目标有“理解信息的概念”和“掌握信息的本质涵义”两条。在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细化为对信息概念的讲解和对信息本质涵义的探究两个知识点。

2 学习序列设计即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心理学中把学生沉侵于做某件事的情况,定义为学习者的流意识状态。[9]学习序列设计的关键就是使学习者在阅读和操作这些学习材料时总是处于流意识状态。这需要设计者设计学习材料时把知识的呈现分为n个小步骤来完成,并且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对学习者的学习给予反馈。网络学习工具之丰富,给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方便之门,如对问卷调查可以在学习者参加完调查后,马上给出有关这个问题调查的总体状况;如在学习者完成某个问题的解答时,可以提供其他学习者有关这个问题的见解等。

3 学习评价

对于这种学习活动的设计既可以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使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在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于某些知识的识记,就可以通过考察测试的评价,而对于某些实践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及贡献做出过程性评价。

四 序列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选取笔者所授课程《教育传播学》中一章节――信息及其本质作为案例,设计了一份网络序列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以期对序列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1 引入:信息在现代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问卷设计如下:(学习工具:调查问卷)

2 案例分析:让学生浏览下列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后问题。

3 教师讲解块:主要由上述案例引申出信息概念及产生过程。

提问学生:(网页文字呈现)在上述的同一个事件中,你们的留言老师看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观点?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和大家提到“信息”。(ˇˍˇ) 老师先卖个关子,不解释问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先和大家说说什么信息。其中人本主义者小约翰(美国传播学者,著有《传播学原理》)从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给信息下了个定义“信息就是熵”。熵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比较偏僻,若查字典的话,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到熵的涵义――不确定的东西。哈哈,同学们可能有点不懂,怎么信息就是不确定的东西。记得在上几讲中,我在提到传播现象时,和大家交流过,我们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了解和获取周围人或物变化的欲望。人是好奇的动物,他总是不满足自身的知识,总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操纵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在认识周围的事物时,不能够一下子就了解了周围事物,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说我们今天早晨起床准备外出,这时你打开窗户,看见窗外阳光明媚,几乎没有风,因为在这样的秋天,你大致可以推断出今天你不必穿很多的衣服外出,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你不必带着雨伞外出。其实,在你早晨起床之前到打开窗户,你不确定外面的天气,也不确定你今天是穿厚一点的衣服外出,还是单薄一点的衣服外出。在你打开窗户后,你确定了这些观点。这就是信息――把不确定的东西变成确定的东西。外面的天气给了你信息,让你确定了某些东西。天气是外在事物,它包含了信息,我们人类通过对天气的认知,了解了信息。好,同学们,这下你们应该能够大致说出,什么是信息了吧?运用你的语言,在下面空格处给信息下个定义吧。

通过上面学习信息的概念,我们知道,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信息。所以我们刚才在阅读材料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当然,我们刚才所说的信息概念,是指广义的信息。其实信息概念有广义信息与狭义信息之分。狭义信息只考虑信息的形式,而排除了信息的语义因素。

刚才我们聊到了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信息的概念是什么,那么现在运用你的语言,在下面空格处简单谈谈你对信息本质的看法。

4 评价学习者学习(测试与过程性评价)

对学习者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知识掌握的考察,主要通过测试完成;另外一种评价方式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量表:

参考文献

[1] MorrisonGR,Ross SM & KempJE,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5rd.ed.)[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s,2006,(10).

[2] 宋广文,李寿欣,伊炎.学生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与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2):7―10.

[3] 游宝达[台湾].An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Methodology Based on Sequential Guiding Approach [R].嘉义:台湾省国立中正大学,2005.

[4] 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 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约翰•桑切克.周冠英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第二版).2005.

[6] 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Yrjö Engeström.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 -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D].Helsinki,Finland: Helsinki: Orienta-Konsultit, 1987.

[8] 刘洪超,葛文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4):61―64.

[9] 高燕,秦志刚.基于工作流的网络学习过程管理 [J].中国电化教育.2008, (8):9-12.

On E-Learning Activity on Sequential Guiding Approach Design

WU BingNI Bing

(Educational Department,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E-learning activity on sequential quiding approach that course designer decomposes context to learning sequence, and that learns by both independent study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 a e-learning design approach.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worth of learning on sequential quiding approach, and enumerates a case of e-learning activity, the aim to quest a new design for other course designers.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记忆原理;网络课程;组块;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00―04

一 引言

目前,网络课程已经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过程中辅助学习者学习的有效工具,它为学习者呈现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资源。在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指导,经常出现学习者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有所下降的现象。如何从网络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给出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学习日趋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中的记忆过程出发,提出应用记忆原理优化网络课程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二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用记忆原理的必要性

1 记忆是网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利用网络课程展开的学习同样是以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因此,记忆满足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则。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记忆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学习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

2 应用记忆原理有助于弥补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将学习的掌控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缺乏对学生网络学习维持和管理的关注。当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往往由于个人的因素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高等因素而缺乏耐心、难以保持注意力,无法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网络课程设计的角度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好的,能够帮助他们浏览信息、记忆信息的环境,帮助他们尽量避免由于环境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三 记忆原理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 优化材料性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1) 原理概述

在学习内容编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注意优化学习材料的性质,主要原理包括两点:

原理1:我们可以利用便于记忆的材料来辅助难以记忆的材料。图像比文字容易记忆,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高于抽象的文字。在编制学习材料的时候,可以在讲述文字时配以相关的图像,通过学习者对图像的联想来帮助对文字的记忆。

原理2:当同一材料以不同的颜色、大小、形式呈现时,会对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习者的视觉感受力与注意力有不同的影响。视觉接受与注意是记忆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因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也间接对记忆有着影响。

(2) 原理的应用

根据原理1,我们认为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应选择恰当的方法呈现学习材料。具体应用方案如下:

方案一:添加图像,辅助理解学习材料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那些内容繁多、难以记忆的学习材料,设计者可以在文字旁边添加图像,对文字内容加以概括描绘。这种方法可以辅助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加快学习过程中的记忆速度。

案例1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实现方法:由于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部分内容较为繁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如果在大篇幅文字旁边附上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图,学习者就可以一边对照图一边看材料进行学习,这样在记住模型图的同时,也就记住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脚本如图1所示。

方案二:将重点内容以不同颜色、大小、形式呈现,可以加速学习者的记忆

根据原理2的主要内容,在网络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那些需要学习者重点记忆的内容,应设置与其他内容有区别的字体颜色及大小。因为色彩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内容的感受与接收,从而进一步也影响到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第二、虽然使用对比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让他们产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利于记忆所呈现的材料。对于文字的颜色,我们一般选取与背景色对比较大的颜色,背景色多选取淡雅、柔和的颜色,这样学习内容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根据实践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在制作网络课程时,可以采用如下表所示的色彩搭配方案: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在网络课程字体颜色和大小的设计上,可以采用白底深蓝色字、字体大小为12号字的设计方案。如果有特别需要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可以将字体加深,字号改为14号字。一方面,白底蓝字比较便于学习者阅读,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蓝色更加沉稳,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三、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对记忆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本的呈现一般情况下一行字数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如文字多而长时最好采用分段、块状、滚动、移动的方式呈现文本。若是以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则应考虑窗口和面积的大小,每行字数应在7±2的范围之内,随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会随之下降。

2 利用思维导图“组块”知识结构,增大记忆容量

(1) 原理概述

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学会组织要学习的材料。“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说的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容量为7±2。”[2]组块可以帮助调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善记忆效果。

思维导图能够把散乱的信息组成信息块,增大其记忆容量,在提高学习绩效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组块”学习材料,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材料结构化。组块的容量越大,能够记忆的内容就越多。

(2) 原理的应用

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把内容归类、编制提纲或系统化,就是组织或构成“记忆单位”,即组块的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记忆效果,这一切思维导图是能够做到的。它的使用可以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中,思维导图通过一些“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章或一节的知识,甚至某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压缩’”[3],由此形成由关键信息及其信息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一张图,这样在剔除了冗余拖沓的内容之后,保留了关键内容。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加速学习内容的积累,极大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依据信息之间有联系的分类可以使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更加系统、规范,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设计者可以在每门网络课程中绘制一张树状的思维导图,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4]这就形成了这门课程的一个整体框架图。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图,每个分支上的关键词要设置为热区域,可以进一步查看其具体的涵义,这样,框架图变成了一个查询工具。

思维导图的应用,使知识结构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概念,便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结构的整体把握,加深了记忆。下面以教学评价概述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组块”学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案例2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教学评价概述

实现方法:利用Mind Manager软件绘制有关教学评价的思维导图,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对教学评价概述所包括的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便于他们对内容的系统化记忆。脚本如图2所示。

3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记忆

(1) 原理概述

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学习者的记忆。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是进行有效记忆的关键。

(2) 原理的应用

遵循上述原理,为了提高记忆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习者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主要将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位于网络课程的学习中。

一般对于访问网络课程的学习者而言,大多数都是在进行没有指导者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为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而达到这些要求的前提就是提出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注意集中于识记。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对于课程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视。在每一章、节、单元的开始,应该列出本章、节、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促进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这一点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习者通常是进行独立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提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减少很多无谓的时间和智力浪费,会比没有学习目标的盲目学习,学习效果要显著的多。以《教学系统设计》中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为例,说明明确学习目标的中重要性。

案例3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实现方法: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加以指导,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促进对重点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根据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这样提出学习目标。脚本如图3所示。

4 及时复习可以强化记忆

(1) 原理概述

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短时记忆的过渡要靠对记忆材料的重复识记;材料储存要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也要靠重复识记,即复习。[5]下面以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来说明复习的重要性。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特点是:在学习之后,立即会迅速下降,而当间隔时间延长时,就逐渐变得平缓了。这条曲线揭示了遗忘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少了,遗忘发展的速度也就慢了,可以用“先快后慢”这句话来概括遗忘发展的这一特点。遗忘总是在所难免的,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复习。所以复习中要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在新学得的知识尚未遗忘时就开始复习,使新知识在大脑中的痕迹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经联系,提高记忆效率。

(2) 原理的应用

要遵循及时复习可以强化记忆这则原理,在适当的学习进度里安排复习内容。例如,可以在新的课程开始之前,根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前后联系,适当复习一些上次课的内容。这样,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又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本次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安排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学习者可以根据练习成绩的优劣,再次对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下面以《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中的一部分内容为例说明原理的应用。

案例4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实现方法: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点击相应的链接,呈现复习内容。脚本如图5所示。

另外,复习中要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要防止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对学习内容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四 结语

本文就如何依据记忆原理来设计网络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综上所述,记忆原理的应用,对网络课程设计有着重大意义。网络课程承载着辅助学习者学习的任务,因此提高学习者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的课程才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我们应该从记忆原理这个重要方面加以考虑,完善网络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鲁忠义,杜建政著.记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38.

[3][4] 张豪锋,王娟,王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13-15.

[5] [美]理查德•西•约克.如何准备考试[EB/OL].

[6] [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等.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92-219.

[7] 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70-76.

[8] 张宗伟.CAI课件中的记忆强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1999,12:39-41.

[9] 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0-292.

[10] 张筱兰.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中的心理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1999,07:37-39.

[11] Memory skills[EB/OL].

Study on Memory Principles in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

――Take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for Example

LI Zheng1WANG Zheng-jia2LI Yuan-h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al,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07100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s,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Hebei,063000,China)

Abstract: Online courses provide strongly supports for learner-centered self-study.This paper studied by means of four principles of memory, which were suitable in online courses designing.It uses the principles of memory at the beginning to take the course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as an exampl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arners’ memory, it analyzed how the principles had been applied in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Therefore, this study can help the learners to realize increasing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教育 大学教育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速度日益提高,联网费用的逐步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从网络获得电子书、声音、短视频、课程录相(如网易公开课)及精品课程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对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而大学教育的对象正处于被动学习向自我学习的过渡阶段,两种学习模式都是必须掌握的。①但通过网络学习(线上学习)和传统的课堂学习(线下学习)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和联系。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在此本文比较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并给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1 网上学习资源和线下课件的相同点

无论是网上学习资源,还是线下课件及辅导材料它们都应该以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作为第一目标。现在的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或者是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材料,除了资源的美观度、趣味性、互动性、网络连通和移动流畅性等需要考虑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满足“是否适合学习者学习”这个要求,而且这个问题对于所有的学习解决方案都可以说具有一票否决权。②

2 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不同

(1)线下有教师辅导的学习(课堂环境):师生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交流便利,但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照顾到,换言之,总体流程的个性化程度有限。相对于个体活动,这一环境是群体活动的天堂。(2)线下无教师辅导的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处在独立时空环境下,学习过程高度个性化,从目标到内容选择到流程进度到具体方式,完全由个人决定。但与他人交流沟通成本高,一般不具备协作条件。(3)线上学习:线上学习的学习者一般也处于独立的时空环境下,具备学习过程个性化的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给沟通和交流带来的便利,跨越时空,尤其是跨越时区、国界,在面对面环境下无法进行的人际交互,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它也具备社会化的特点。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除非借助于声音或视频,否则碍于语气、语调、身体语言等,交互的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在线交互不是一种强制性监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退出,这也是和线下人际交互不同的地方。

3 学习进程及材料的不同③

(1)如果仅是学习材料而不考虑学习活动和过程的话,线下学习材料需要重点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内容、顺序、进度,并通过系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调整学习过程。此外,最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相关,以使两条教学主线匹配。(2)线上学习材料同样要保证线下材料的个性化,不同的是线上学习材料还需要考虑两个特点。第一是弱监控的特点,需要考虑内容与在线学习活动相互配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习者自发地坚持下去。第二是网络极大的开放性,线上教学材料要充分利用网络素材,并为新素材的生成和纳入提供接口。

4 制作材料的相同性

现在的学习者都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并且有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所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素材,都要考虑这些习惯,比如跳跃性强、兴趣驱动、利用片段时间、追求用户体验、要求材料制作美观、增强参与感等。所以现在的制作材料多采用视频或者是多媒体形式,这些材料的长度选择、关注点和趣味性等,也都对学习材料的有效辅助产生重要的影响。

5 学习的类型不同

比较网络学习与常规学习,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网络学习因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者的兴趣,所以学习内容容易碎片化,而常规学习通常是一种系统化学习,这两种学习都是需要的。④

采用 Jay Cross 的 Formal Learning 和 Informal Learning⑤来加以解释的话,所谓系统化学习,就是Formal Learning,或者叫正式学习或正规学习,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有课程,有进阶,有引导。而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就是Informal Learning, 或者叫非正式学习或非正规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或者叫 “按需学习”。社会化、网络化的学习,大多数是这样的学习。

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经验之中的“源自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所占比例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小。而其经验之中的“源自非正式学习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所占比例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大。而大学教育的对象正处于这种转换的过渡时间,这两种学习都是必须掌握的。

6 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的网络化学习是对于传统学习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有益培养。即使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系统化知识,不过也是前人碎片的整理而已。所以学生通过网络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把碎片化知识整理起来形成系统性知识。总体而言,现在大学教育网上学习资源应注意遵守如下几个要点:

(1)不要太长。10分钟以下的微视频为好,或者是将知识点分解成为短时间、互相关联的视频片断。 (2)每个视频专讲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可以反复看。(3)绝不要将一堂45分钟的课人工分割为多个微视频,效果并不好,应通过目录索引方便学生查看。(4)老师不要出镜,因为视频窗口本来就不大,有效地进行内容展示更重要。(5)讲课的情景模式应该是一对一的家教,让学生觉得你就是在给他一人讲课。(6)幽默有趣。网上的干扰元素较多,对授课吸引学生的要求比较高。(7)总分总的学习进程。先列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纲,类似于目录,做到让学生对要达到系统化所需知识心中有数,然后就是各自学习零碎的知识。随后,就是把所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系统化。

注释

① 朱京曦.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化学习研究的任务与核心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1.

② 张天意,阮建海.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成要素与模式探讨[J].现代情报,2006.11.

③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④ 高令峰.信息环境下网络化学习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06.9.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习绩效;个性化教学;个别化交互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83―05

随着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网络学习的绩效很令人担忧,研究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网络学习绩效的问题。网络学习绩效的高低是评价远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1]。日益普及的网络学习与较低的学习绩效之间的矛盾,将严重阻碍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从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成因出发,以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作为突破口,寻找提高网络学习绩效的最佳方法。

一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成因分析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大量浪费,学习方式过于陈旧[1]。章国英[1]系统分析了造成低绩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三个方面。我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的消费者或买单者,正如皮鞋商不能以生产的皮鞋尺码来要求消费者的脚一样,而是应该尽量地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皮鞋,所以,网络学习应该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适应个别学习需求的个别化教学[2]。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由教学服务机构提供,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教学交互的全部,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设计菜单导航、架构教学论坛或聊天室、提供课件、笔记、练习题等。于是网络课程大多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简单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网络上。因此,造成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本源对“个别化教学是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根本目的的理解偏差,根本原因是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缺失。

教学实践证明,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灵魂,直接决定整个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对于学习者的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兴趣激发以及正确学习动机与态度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Sims[4]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而且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值。交互型媒体的交互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效果[5],这也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所以,要解决目前网络学习中普通存在的低绩效现象,就要从设计个别化的网络教学交互出发,体现网络学习的个别化需求。

二 个别化交互的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交互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主动完成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组合[6]。Bates[7]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将教学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个别化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模拟交互,社会互是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家人朋友之间关于学习的直接或间接交流。

目前各类网络教学的设计都片面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应自主学习,简单的用多媒体形式展示课程材料,通过课件、资料等的堆砌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这种单一的、静态的课程组织模式仅仅是课堂的简单搬家,并没有本质的突破。网络教学中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组织已成为网络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学习者往往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想要的学习资料,而出现网络迷航、学习动机下降等问题。所以,个别化交互的设计与实现,即如何向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资源,是网络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个别化交互的设计是使网络学习更适合学习者个人的特征与需求,从而使网络学习更为高效、更具个性化。实现个别化交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就是利用一些经过测量理论校定的测试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来估测学生能力以及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2]学习诊断是实现个别化交互的必要前提,系统动态组织学习内容和提供个别化学习提示都要以学习诊断的结果作为参考和依据。通过学习诊断可以为学习者建立学生模型,进行适当的分析后可以指出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给出学习建议,并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下一步需要浏览的材料。

2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系统应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推荐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当前大多数网络课程都采用单一的模式,静态地组织课程内容,网络课程体系和内容都是预先设置的,缺乏满足各种类型学习需要的个别化学习机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网络课程绝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整个网络课程不可拆分,再加上教学信息和教学交互的生成是依靠预设的存储信息和交互逻辑,因此在使用时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定制就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学习目标一般也是预先设置的,难以针对每个学习者的特征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8]。基于这种网络课程的学习不是个性化学习,而仅仅是一种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自学,最后的结果往往造成学习的无组织性和学习的迷航。

三 学习诊断的实现

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兴趣爱好和认识方式特点来选择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内容[8]。网络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学习群体的概念,把学习者作为单个个体来看待。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所以每个学习者都拥有自己的学生模型。

学习者的学生模型参照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的CELTS-11规范进行了调整,把学生模型分为基本信息库、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三部分(见表1)。

基本信息包括与管理有关的学习者个人信息以及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部分。个人信息依据CELTSC制定的学习者模型规范,包括姓名、电话、电子邮件、国籍、民族、籍贯、出生日期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信息,主要在学习者注册阶段进行采集,学生Agent会向学习者传递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学习者的回答初步诊断、分析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学习风格,据此初步建立学习者的学习模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者能力库是反应学习者在自己选修课程中的能力值或技能状态。学习者能力库包括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的能力值两种,我们定义的学习者的课程水平由课程能力值和该课程下每个课程单元的能力值组成。学习动作库是为了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状态的变化过程,可以从服务器端、客户端和端跟踪、采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9]。我们把每个学习行为都看做一个学习事件Action,可以用学习行为主体subject(即学生编号)、学习行为类型class、行为对象object、行为的结果result、行为时间time等来描述,即Action=。这些过程化信息经记录和模糊处理后,存储在学习行为库中。

学生模型将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Agent通过学习诊断,主动的获得用户产生的有效数据,如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点击情况、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完成的调查、作业或测验等,并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和维护学习者的学生模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1 建立课程体系

据我们对多所高校网络课程的调研分析发现,大部分网络课程内部的学习路径是直线型的,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路径的可能性很小;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当学生发现一些知识上的缺陷时,不能立即找到先行课程的链接;评价学习者的方法大多采用测验的形式,单一的评价手段中缺乏个性化评价。所以我们通过课程规则库来定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构件

首先要考虑如何定义网络学习中的基础构件。我们不是简单的以课程作为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的基础构件,而是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考虑,建立粒度适中、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下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即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提出的学习对象的概念。学习对象是基于单一目标,建立在静态或交互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上,以元数据标识的新型辅助教学构件[10]。学习对象是构成网络课程的基本单位[11],也是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基本组成单位,课程材料库是以学习对象为基础架构的。整个课程体系是按类别、课程、单元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每个课程单元是一个最小的认知单元,因此以课程的一个单元(unit)作为一个学习对象,如果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过多,允许将一个单元分割为若干个子单元。以课程单元为单位的学习对象至少包括说明、内容、练习(或测验)和评估等四个部分[11],并按照SCORM标准进行元数据描述和内容封装。

(2) 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之间、课程单元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系来初步建立课程体系。据研究发现,各课程和课程单元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是一种树状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前提关系网络[12]。前提关系会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假设课程A是课程B的前提,意味着先要完成课程A之后才能学习课程B,那么在课程规则库中就添加一条规则AB;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和课程B,意味着先要同时完成课程A和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或课程B,意味着先完成课程A或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我们把课程或课程单元之间的这种层次关系命名为“课程规则”,在设置课程时加以定义,如图1。

(3) 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课程的评价管理。完成一个课程的标准要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来确定,但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普遍的综合性评价外引入一些过程性评价手段。对于课程的完成条件可以设置五种:学习完所有材料、学习完一定比例的内容、学完指定的材料、通过所有测验、通过指定的测验等。这些条件可以是单个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条件使用。如图2中就是设置复合条件作为该课程的完成条件。

(4) 材料的难度体系

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讲,课程材料都有难易之分。给学习者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对于个性化网络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非常困难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感到灰心,相反,过分容易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缺乏挑战的感觉从而浪费时间。所以课程体系中,还包括课程材料的难度等级的定义:假设C={C1,C2,C3,C4,C5},是一套包含了五个难度等级的课程材料难度系数。C1表示非常容易,值为-2;C2表示容易,值为-1;C3表示适中,值为0;C4表示困难,值为1;C5表示非常困难,值为2。同一课程单元可能存在不同难度的课程材料,教师Agent(一个能模拟教师部分行为的程序)会根据学习者对应某课程单元的能力值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

2 推荐学习材料

首先学习者要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选择课程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学习者可以由教师为他指定学习的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课程目录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者也可以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或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搜索出相关的课程单元。接着,当学习者选择了一门新的课程之后,系统列出针对所修课程的水平测试问卷,通过测试获得该学习者对应所修课程的初始课程能力值和对应课程单元的初始能力值。根据学习者现有的课程水平来决定,学习者将从哪个课程单元开始学习以及具体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单元。如果学习者的课程水平过低甚至低于基本水平值,系统能根据规则库定义的课程体系为学习者推荐先行性课程。

学习者进入课程学习后,教师Agent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学生模型)和严格的课程课程(即课程体系),从庞大的课程材料库中筛选出个别化的学习材料(如图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Agent记录学习者的每一次回答和做出的响应,记录下每一次学习行为,从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更新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与此同时,新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将传送给教师Agent,教师Agent能及时为学习者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课程材料。这种反复推荐的循环过程将一直伴随整个课程的学习,直到学习者根据要求完成了课程所有单元的学习任务。

课程完成后,教师Agent的推荐仍然在继续,它会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关系,为学习者推荐几门后继课程,供学习者参考使用。

3 课程材料的自我调整

课程材料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这种基于学习模型的课程推荐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法,这必须要建立在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材料的评价体系之上。传统的做法是,由课程专家决定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因为大多数课程专家不是学习者,而且课程材料的难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会因为某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课程材料难度的变化。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本系统是基于合作性投票的方式对课程材料的难度进行自动化调整。也就是说,课程专家首先初始化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然后依照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在大量学习者使用了这个学习系统之后,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逐渐变得合理而稳定。

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是两方面的线性结合物,一方面来自专家的定义和说明,另一方面来自学习者的评定,并且两者所占的份量是不同的。为描述我们提出的方法,做如下定义:

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评级难度: ;(公式1)

表示在学习者的合作投票以后的第j项课程材料平均难度参数, 表示给予第j项课程材料i等级反馈响应的学习者人数, 是评价第j项课程材料的学习者的总人数,当且仅当 。

调整过的课程材料难度:

;(公式2)

是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调整后难度参数, 表示课程专家给出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初始难度,w表示专家评定的初识难度的所占权重。

教师Agent能利用公式2在课程数据库中自动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这是基于由课程专家定义的课程材料难度和由学习者合作投票决定的课程材料难度,然后加以线性化结合的课程难度参数。

五 小结

网络教学系统中,要提高网络学习绩效,可以通过提供智能化的个别化交互实现。本文从个别化交互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智能Agent技术模仿教师的部分行为,深入研究了网络教学的个别化交互模型,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研究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教师研修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索,在个别化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交互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国英,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低绩效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6-38.

[2]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发教育研究,2000,3:12-16.

[3] Juei-ni Sun & Yu-chen Hsu.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ity on Web-based Instruction Learners' Attitud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s[R].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5.

[4] Sims, R. Interactivity: A Forgotten Art? [EB/OL].

[5] 陈丽、刘慧琼,媒体界面交互性设计的流程和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4:22-30.

[6] 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05,9:69-72.

[7] Bates. Interactivity as a criterion for media sele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Never Too Far, June 1991, vol. 16:5-9.

[8] 王忠华,余艳.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79-83.

[9] 刘宇,解月光.动态学生模型与智能支持服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94-98.

[10] 李毅强,杨贯中.基于学习对象的课程构建[J].科学技术与 工程,2005,5(22):1733-1737.

[11] 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75-80.

[12] 王岚,乐毓俊.计算机自动推理与智能教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309.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互联网+教育概念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互联网+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巨大变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计算机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等特点。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实现了对现有教育优化和拓展的重要功能,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的更新、教育信息资源的统整 、学校体制的变革、教育功能的拓展都极有重要意义。

四、互联网+教育的运营模式

4.1互联网+课程

互联网教育探索和建立了“课程学习材料包”资源模式。“课程学习材料包”由课程教材、课程学习指南、多媒体课件光盘等媒体和材料组成。全方位的在线学习指导和丰富精彩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有直接聆听教师讲课的感觉,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已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丰富学生的网络在线学习资源,互联网教育还应当自主设计和开发了与课程学习材料包配套、适合网络传输、方便网络浏览的web课件,逐步形成“课程学习材料包+web课件”的资源模式,使课程学习材料包、web课件满足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

4.2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和自由时间优势,可以真正实现一对一的在线辅导,开展直播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异地授课和实时授课,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人人都可以听名师讲课,实现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

4.3互联网+学习

利用互联网技术,学生通过各种题库、在线答疑APP等软件学习相关知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堂下学习,让学生的难题不再是难题。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这种教育学习方式相当于随时随地都有专业辅导老师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可以随时随地运用全球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题库里的题后分析学习到详细的解题思路,通过软件分析进行错题综合练习,使学习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

4.4互联网+互动交流

随着多媒体、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扩散和渗透,在线学习环境已经具有了新的特性:在线服务的主动性和智能性、学习资源的小粒度性和泛在性、教师指导的即时性和多媒体性、学习终端的移动性和便携性。利用互联网便捷的沟通功能,老师不再是单向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知识的引领者。通过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可真正实现师生双向自由沟通,课下师生互动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通过在线互动交流,教师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可将学习延伸至任何时间,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学习疑问。此外,互联网沟通的便捷性还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举例,使学习环境更加和谐、融洽,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5互联网+模拟实践

对于很多实践性较强的高校课程,互联网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直观、生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观看酒店标准服务的各类视频进行业务模拟和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软件和仿真情景进行前台业务模拟操作和餐厅管理软件操作,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更新技能,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熟练操作,有效缩短学生的就业过渡期。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在线市场营销软件竞赛全真模拟市场化的企业运营环节,熟练掌握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各种经营管理技能,实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真实的市场环境。

4.6互联网+评价

为了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交互活动,学习者的评价权重也会根据其在线行为动态变化,对于每位学习者,将根据上一阶段的表现来确定下一阶段的评价权重。每位学习者都会定期收到自己的参与度情况,以及班级的整体参与度情况,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在线参与度,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看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探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为后期的教学调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真实、科学、客观的数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个性化定制。

五、总结与发展前景

全球的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和技术创新都将助力于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展望未来,互联网教育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教育模式,产生更多教育新媒体;大数据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空间,数据共享将会使更多的人学习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将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专业、更加高效,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

[l]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一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第1版.邹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张建设.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任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46-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9

一 翻转课堂概述

1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2005年前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推出的精品公开课迅速遍及英美,随后风靡全球。在我国以网易学院为首也纷纷引进这些知名高校的精品公开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聆听知名学者授课的机会。视频公开课为翻转课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真正的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概括来说,传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完成,而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当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视频播放在课下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就形成了翻转课堂。

2 翻转课堂的应用案例

可汗学院是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的利用互联网传授免费视频公开课的教育机构,主旨在于利用便利的网络环境向学习者提供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满足广泛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可汗学院的诞生实属偶然,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一次在辅导远房亲戚时,为了节省时间,便将辅导内容做成视频资料放在网上,供亲戚自主学习。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却使很多人通过网络看到视频资料,解决了自己的难题。萨尔曼・可汗看到了契机,于是将更多的资料上传至互联网,可汗学院由此而生。目前,很多老师利用可汗学院这个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除了森林公园中学和可汗学院外,美国还有很多学校和教育组织也在采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的翻转课堂,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这套互动教材融合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媒体形式,包括文本、图片、3D动画和视频等。互动教材更节省教师的时间,更吸引学生沉浸其中。这些学校都在翻转课堂核心思想指导下,在技术手段和应用方式上做了新的尝试,产生了新效果,很多模式值得推广。

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一,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了将学习主体归还于学习者。其最大好处就是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传统课堂中引入了教师指导辅助、师生互动等环节,但大多流于形式、程序大于内容,教学活动仍然以教师为核心,学习者主体地位不突出。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下,学习者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安排执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其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

第二,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翻转课堂环境下学习内容往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者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自行完成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将传统的课堂讲授、练习等环节转变为学习资料和待解决的问题提供给学习者,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自下发给学习者的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了压力和紧迫感。学习活动的完成都安排在没有教师过多干预的环境中,此时紧迫感带来的压力将转化为学习动力,进而转化为持续的学习意志力,对提高学习者的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思维有益。

第三,拓展学习者的社交能力。翻转课堂看似是对传统教学活动的简单颠倒,但实质上却带来了很大变化。所谓的翻转,是课上教学活动与课下学习过程的整体翻转,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传统教学环境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习者接受,依然是教师主控下的场景。而翻转课堂模式将主要学习活动放在课下,学习者在几乎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任务,通过交流探讨、组织协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效加强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 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第一,学习者的适应性。翻转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从课上转移到课下,多数学习内容和问题的解决都由学习者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往往带有任务性,无形中也对学习者产生压力,考验学习者的自控能力、学习意志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一些意志力薄弱、心里耐受力差的学生在面对新学习环境时会出现诸多问题,面临极大挑战。

第二,支撑环境的复杂性。翻转课堂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解任务,制作相关支撑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后,返回课堂进行汇报、答疑、评价,进而完成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整个过程中,合理的分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制作支撑学习材料,对课下学习活动的有效引导以及课上答疑评价都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计划的具体制定和实施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对教师面对新型复杂教学环境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开展深入学习的有效性。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迁移到了课外,给课上提供了深入交互和思想碰撞的时空。这使传统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深入学习转移到了课外,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则引向了更深层次。翻转课堂要求录制的视频讲解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课外开展深入学习,并且自学的效果不亚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对深入学习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深入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利用翻转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开发设计

目前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丰富,但由于学习者自身的适应性、支撑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开展深入学习的有效性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开发实例为数不多。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选择了应用实践型课程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提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思想。不拘泥于具体形式,针对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操作流程进行细化设计,以期为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总结。

1 可行性分析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实践型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掌握网络课程开发的能力,并根据需求实际开发网络课程。课程性质决定了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而传统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进行网络课程理论学习,实验课进行操作训练的模式,但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型和穿插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两者产生隔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它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应用相融合,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强化团队协作,这些特点适合在以实践操作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中使用。笔者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的思想,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 整体设计框架

翻转课堂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对传统教学活动中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内化两个环节的颠倒与翻转,即将知识的获得甚至能依靠学习者自行掌握的部分,放在课下由学习者自主完成,将学习者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评价等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上完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翻转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学习材料,可以延伸到对学习环境的翻转和学习过程的翻转,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模式的理念,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了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模式的设计。

本研究针对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将总体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子目标,再将单元目标转化为可执行、易操作、利于评价的子任务提供给学生,通过子任务的完成,回归到对应的单元目标,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是一个融合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设计模式时,应以课下和课上两个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主。在课下环境中,教师根据设定的子任务,制作开发相应的基础支撑学习资料,包括课件及视音频资源等。将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一并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学习资源自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此过程需要有教师的跟踪引导。课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下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并根据学生课下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图1)。

3 课下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端: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划分一系列的单元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细化成具体任务,此环节对课程的翻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若目标划分不合理、不科学,或任务设计不具有操作性、不便于评价,将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与传统的教学目标划分和执行不同,此过程要适应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的特点,以任务为核心,突出问题的解决和学习者的技能的提升。其次,根据细化的任务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学习资料,以满足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此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学习者在实施任务的同时,通过支持材料的学习掌握,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任务,进而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应尽量围绕任务的解决,同时契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中,支撑学习材料的形式包括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音频资料等。第三,教师将任务进行分解,学习任务之间存在彼此衔接关系,前导任务是后续任务的基础;将学习者进行分组,保证不同的小组完成相同的任务,通过建构团队协作的学习氛围,促进小组间交流探讨,为后期评价做好铺垫。

学生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自由结合成组,并根据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实行组长负责制度。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以任务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前期积累的基础知识,并伴随组内和组间的交流互动,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的实施,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其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师生交互:教师制定目标、提供任务和相关支撑材料,学习者学习支撑材料、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这两个是相对独立的过程,彼此之间的隔阂则需要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来弥补。学习者在学习基础支撑材料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沟通交流,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辅助。但由于课下教学环境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时间、地点不固定的特点,不能实施面对面的交互。因此,可以通过远程交流平台的搭建,实现课下的交互。另外,在课下的交互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学习自归还于学生,不直接参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引导辅助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比如支撑材料的学习,问题任务的理解,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等。

4 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端:通过小组课下学习活动的实施、任务完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等,教师需要在课上组织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测评以及后续任务的布置等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通过组织组内交流和组问答疑活动,尽量使更多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支撑材料的不足、学生自身认知与理解不足等,针对性的完善处理。其次,小组负责人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此过程教师可以了解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包括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以及组内领导、协作等情况,为下一步任务的规划实施提供指导。第三,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主要以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综合点评的方式开展,并将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原始教学目标进行对比考察。最后,综合前期任务的实施情况,制定后续任务。

学生端:在课上学习环境中,学生首先要总结课下遇到的问题,小组内确定要交流讨论的问题。其次,由组长汇报课下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和任务进展,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组间讨论、互相解答,以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也把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培养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教师完成解答。最后,学生参与完成组内、组间以及教师的评价活动。

师生交互:课上的交流互动主要涉及答疑、汇报、评价三个方面。答疑环节包含组内总结问题,组间互动解答,以及教师集中答疑过程。此过程实现了师生、生生以及组内、组间的多范围内的交流互动。汇报环节是在组内集中讨论后,由组长总结汇报的方式开展。评价环节则涉及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过程。三方面的广泛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氛围更活跃更融洽更和谐。

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模式结合网络课程开发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引入翻转课堂的思想,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针对课下和课上两个环节(见图2、图3),伴随不同形式的交流互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质内涵,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问题和单项任务,任务即是起点又是考察学习效果的落脚点,以任务为驱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核心思想,有利于知识内化的实现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 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笔者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进行了一学期的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实践,重点研究构建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辅助者,参与课上、课下教学环境的创设,与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实验实施情况。

1 实验对象与目的

实验对象: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选择的实际内容为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实验目的:将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生课程,观察具体的实验效果。检验其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 实验整体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实践型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网络课程评价量表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知道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类型与结构,体会网络课程设计的思想,掌握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并能够根据需求开发一门简单的网络课程。根据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思想,笔者和课程教师通过深入地沟通交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选择了一项具体任务,并结合网络课程开发的任务型、可行性,将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开发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确定课程需求、编写课程脚本、进行脚本分析、教学设计、课程及资源开发、运行评价、课程等,并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实际任务,在课下、课上教学环境中实施。

3 实验过程

(1)课下学习活动的开展

谋下总体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基于“设计与开发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这个总任务进行探究、协作学习。在开展学习活动之前,先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将学习者划分为三组,并遴选出三位组长,负责小组的总体任务实施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首先,教师根据细化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为学生制作基础支撑学习材料。其呈现的形式以多媒体课件、文字和视音频材料等为主,内容包括基本学习内容和辅助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基本教学内容由教师制作,而辅助开放式学习资源则更多为学生提供途径,供学生自主发掘。例如在课程及资源开发子任务中,针对网络课程的一级、二级页面设计问题,任课教师制作了静态页面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介绍了一些配色方法,并将页面布局的两种常用方法及其使用录成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基本学习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辅助学习资源,如引导学生使用昵图网、站长之家等素材设计共享平台。这些学习材料通过辅助平台展示给学习者,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保证能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学生根据任务分工以及进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支撑学习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基础知识问题,需要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相关知识的补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主动地学习支撑学习材料,使目的更加明确,求知欲望被激发,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效果更佳突出。同时,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组长统领,组员分工协作,极大的增进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另外,在进行课下实践时,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支撑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任务执行中,学生会遇到学习材料、小组协调等许多问题,此时教师并非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而是针对具体问题,利用远程协助工具,通过辅助平台以远程答疑的方式,与学生实施互动交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本实验采用远程交互系统和QQ群两个辅助平台。其中远程交互系统是飞视美(facemeeting)全新一代的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软件操作简单、管控便捷,其数据、视频、辅助功能让学习更高效,标准、培训、视频布局让学习更便捷,完美的视音频效果、不同线路的音视频同步、大规模使用的稳定与流畅、软硬件智能结合、操作简单的优势让学习更流畅。而QQ群具有多人聊天交流便捷服务的优势,被大家认可、接受和使用。本研究将二者在不同环节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使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下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如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任课教师将制作的基础支撑学习材料,放入飞视美的公共平台上,并通过学生实际需求,随时开始远程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调整系统布局,一方面可以展示授课的内容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缺席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自主补习。而在进行任务、通知事务、针对某一话题展开交流等,则可以使用QQ群。二者合理的配合,提高了互动交流的效率。课下教学情境中的教师指导作用,主要限定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宏观问题的引导、辅助和启发,遇到的具体问题则需课上分析解决。

(2)课上学习活动的开展

课上总体的教学环境是在多媒体教室中,针对学生课下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和评价。每组学生首先根据小组情况确定要交流互动的问题,由组长汇报展示小组任务进展后,针对相同的任务进行组间答疑,排除已经有小组解决的问题。针对共同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并根据小组的任务进展和完成质量实时评价。如编写课程脚本的梳理并制作信息体系这一环节,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小组己初步制定了一个信息框架。在课上,组长汇报本组制订好的信息体系框架,包括课程描述、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并提出组内遇到的问题。由于各组实施的任务一样,因此遇到的问题极有可能相同。但因基础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区别,比如面对访谈学科教师时获取的大量信息,怎么进行梳理、提炼出合理、科学的框架体系,不同学生的思路也会有明显差异。因而在组间答疑活动环节,学生通过指出别人框架中的不合理之处和展示自己的解决办法,提高其学习获得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实际任务,也会存在一些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引出教师解答环节。

在教师解答环节,教师根据三组的汇报情况和制订的信息框架体系,进行点评,复习信息体系制作的一般流程,同时着重强调网络课程开发中课程特色优势的展示方法。最后,根据各组制订的框架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结果,综合评价各组在此次课程和任务完成中的总体表现,并把课程回归于“信息体系的合理梳理与科学制作”这一内容单元目标,同时把实际任务推向编写课程脚本的下一环节,开始展开下一个课下的学习活动。

在该实践环节中,针对课下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以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虽然面对面方式仅局限于传统课堂交互,但是因其利于教师主导课堂、组织并监控课上教学活动的进行,更能发挥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符合本研究课上教学环境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与网络交互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 实验效果

以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实验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检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与往届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无论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理论认识,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通过一学期的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活动的实施,三组学生分别独立完成了教学系统设计的开发任务,基本达到了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检验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笔者分别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等。调查显示,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普遍认同,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表示满意。其中对三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适应度和在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实施环节以及运用效果也比较认可。

实施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虽然在实际效果和学生的主观评价上都得到积极肯定,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检验,虽然三个小组均基本独立完成网络课程开发的任务,但在设计和开发的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别。通过走访教师和学生,笔者发现诸如教学任务的细化、支撑学习材料的针对性、小组成员的配备以及学生个人接受和适应能力等问题对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有较大影响,需要在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研究调整。

四 小结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环境;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58-02

一、网络环境下经济学教学过程的新变化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两个方面的便利条件。一方面,网络资源能够为师生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源;另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或工具。教学中网络的植入,将会直接作用于教学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要素上,从而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和创新。随着越来越多教师把网络引入教学过程,网络事实上已成为除课堂以外的最重要的教学平台。

把网络平台引入教学过程后,相比于传统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包含了四个因素: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材料、网络学习环境。这就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教学双方的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没法给予教学双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个性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网络引入教学活动后就突破了这种局限,使异步教学成为可能。(2)教学资源浩瀚,教师可随时调用多媒体交互式教材。(3)网络学习环境成为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的帮助,并且能自主管理其学习过程。这些特点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所特有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变化特点中寻求到突破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

《经济学原理》是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沿革、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课程系统性强,理论抽象,每个章节内容容量很大,但教学时数一般仅有54学时。时间紧任务重与学生在短期内必需消化吸收之间、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之间都形成了矛盾。把网络应用于课程教学,并基于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有可能化解这些矛盾,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的。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网络环境中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在网络平台下,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可以考虑构建开放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发现和协作探究等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讨论模式

开放式讨论是相对于课堂讨论而言的,依托网络平台,它既可以是课堂讨论的延续,也可以是纯粹的网络讨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它的载体都是网络。

指导思想或目标:突破课堂教学对教学时空的限制,把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甚至课中重难点问题延伸到网络上,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理解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主要程序:设置主题―提出要求―讨论(同步或异步)―指导或引导―总结。

开放讨论有同步讨论和异步讨论两种方式。同步讨论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网络平台资源主要起着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异步讨论是在课堂外展开的,特别适合重要章节或重难点的教学,这类问题往往受制于课时限制,无法在课中充分展开,在网络平台上推动异步讨论就能克服这种局限。在课外网络平台上,先由教师围绕主题设定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主题讨论组;然后学生参与到某一讨论组,进行讨论或发言。讨论期限也由教师设定;教师定期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供深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确定所要讨论交流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认识,或有助于找到解决这一主题的合理对策;第二,对讨论的整个过程,如规定讨论的要求,如何分配讨论时间、确定时限,可能出现的结果,怎样进行总结等一系列问题,预先进行设计与考虑;第三,精选经济学网站,选择合适网络资源;提供网络CAI课件。

(二)案例分析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在某些约束条件下,运用知识对问题做出关联性的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或目标:从案例的应用和研析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或具体方法。

教学主要程序:案例教学目标阐述―案例呈现―设置问题―讨论分析。

网络平台上有大量鲜活的案例可供经济学教学参考,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在于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比如,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两国对经济运行调控政策的背景、导向,调控政策的内容和主要手段等在各大门户网站中都有网络资料集成,它们可以成为IS―LM模型非均衡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等宏观经济理论内容最直接的案例教学的现成素材。

经济案例往往可用于不同内容主题的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程序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取学习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在课前为所选案例布置几个题目给学生预习,上课时先检查预习效果,并针对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就可以进入案例分析,由浅入深,切入正题,以引导学生对主要问题集中进行思考和讨论。

由于经济学的案例分析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形成看法和结论。因此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总结性发言,重点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集成在网络上的案例库;第二,集成网络上对案例的相关评论;第三,引导访问一些资源网站;第四,要提供相对的案例,并进行相应分析。

(三)问题发现模式

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由某些内容主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或目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主要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分析信息、构建答案―答案展示、效果评价。

问题发现模式一定要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从实际中抽象,既可以是一个经济理论上的争鸣问题,也可以是经济现实问题,如金融危机。学生从中可选择一个问题作为探索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课程学习展开研究。比如,从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小企业倒闭风潮的实际中可抽象出有效需求的决定、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应用等等探索主题,由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再去探询问题之所在。问题发现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学会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因而它更有利于能力素质的养成。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第二,要提供有关的信息材料;第三,要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提示。

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步骤:首先,从网络平台上呈现教学大纲以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习要求;其次,选择网络学习路径,寻找相关学习信息;然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学习小结,归纳总结。

(四)协作探究模式

协作探究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策略。学习者在协作探究活动中,个体之间通过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并将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共享,由此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同时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

指导思想或目标:以小组的形式调动、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去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协作探究模式的一般程序是: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成员分组或结队―学生进行作业―教师总结性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关键的操作点是,要求协作组成员必须一起参与讨论、设计进程计划,共同使用资源、共同遵守相关原则等,以使协作组中每位成员都有参与感,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同时,要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解决将各个成员的工作、学习结果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问题。但要允许成员个人根据协作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设计个人学习的目标、程序和方法等。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设立适合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要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三,提供各种交互工具(经济论坛、BBS、精品课程网站、应用软件等)。

在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交互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调节。要不断根据学生交流及提交内容评价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各个成员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小组和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上述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各具特点,其具体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针对课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优化选择教学模式并合理搭配,才能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46-48.

[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EB/OL].www.省略/20010918/3002066.shtml,2001-09-18.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视角,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做出了高校应该探索基于网络和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规定。

同时,一些有较高或更高学习目标的学生,会有提高英语各项能力和完成ESP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是受到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性质和课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现有的课程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开设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局域网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课程的问题

目前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多为在局域网内搭建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平台)的模式,这种课程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1.与传统课堂学习模式的同质化。教师在教学平台上,通过上传课件和作业,把课堂内容搬到网络平台上,学生没有太多的自主选择权,更多的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的单一化。平台上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教师根据大学英语教材制作的教学课件,甚至为教材原本内容,并最终沦为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复制版本;辅助学习材料一般为简单的网络链接或者过时的录音。

3.学习主体的模糊化。教学平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的确定到学习效果的评价,均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只在学习时间上有相对的自由,其他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

鉴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本文提出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并通过开设选修课《互联网学英语》进行初步探索,课程设计如下:

1.课程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系统掌握互联网工具,协助完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够根据学习需求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2.学习主体: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有较高或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均可选修本课程。

3.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课程分为搜索引擎、电邮写作、社交网络、在线工具、大众媒体、专题网站、网络课程和学术研究板块,教师通过板块主题讲座和局域网教学平台进行课上和线上指导,并提供相应工具下载;学生依据课程设置,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建立学习档案,分成学习小组,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课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使用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培养英语信息获取能力。学生能够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材料,这些学习材料都直接来源于英语为母语者且极具时效性,学生对材料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传统教材上的课文。Google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思维。

电邮写作板块介绍英语电子邮件的常用格式、语言的组织和电邮礼节。通过大量的电邮范例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写作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还体验了跨文化交流过程。

社交网络与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下的即时语言交流。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给了学生了解英语当下世界的机会;课程内的同学可以在微博上互相关注,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Skype等即时通讯工具让学生可以与英语母语者面对面交流,在完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听说能力。

使用大英百科、维基百科等在线百科全书查找英语概念。这些百科全书呈现的内容即为阅读材料,可以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概况。

英美大众媒体网站,如BBC、CNN等,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英语听读材料,而且为其打开了了解世界最新资讯的窗口。另外,一些媒体网站,如《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等,是ESP学习的必备网站。

英语学习专题网站提供了练习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海量材料。课程指导学生筛选适合自身水平、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部分,使其能够完成英语学习的长期目标。

网络公开课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未来云课堂的雏形。课程可以介绍世界知名大学的公开课程,使学生了解MOOC概念,培养其适应未来的教育模式,并塑造其终身学习的理念。网络公开课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ESP的学习需求,并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学生对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和TED讲座反应都比较热烈。

学术研究包括英语学术文献搜索、英语数据库使用和英语摘要和论文写作等内容。课程可以介绍常用的英语文献数据库,展示文献搜索方法,利用范例介绍英语论文的常见格式和写作策略,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并增强其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助其更好地完成将来的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和其他学术研究。另外,本课程的学期论文需要按照习得的格式组织,并基于对某一板块相关课题的研究。

4.评价方式: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对自己在每一板块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评,并通过社交网络工具和教学平成小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和课下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记录,并结合学期论文质量评定作出综合评价。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创设全英语的学习环境的工具,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学习材料,完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培养以学术为目的的信息检索能力。同时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有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无法创造的驱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可发展成为终身学习。但是,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实证研究的证明;学习环境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保障;互联网信息量庞大纷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正确适宜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尤为重要。总之,本课程的探索对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培养多元化的英语复合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enson,P.& P.Voller (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2]George C.Going to the Mall: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6(10),9-16.

[3]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2005(1):60-63.

[4]郭继荣,戴炜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评价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6)

[5]蒋丽萍.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39-41.

[6]齐红,符祝芹.Blackboard平台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9):84-87.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质量监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60-02

质量监督是为了追求一定的质量保证而采取的方法策略和行动措施的监督管理过程。要保证质量监督实施的有效性必须确保这个管理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掌握总过程的各种元素质量信息汇总,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节问题、控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远程教育的质量监督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共性,是时刻监管远程教育发展的管理机构。丁兴富在其著作《远程教育学》中指出“远程教育的质量意味着远程教育院校以其教育产出和服务满足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劳动力培训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和能力。由于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宗旨、教育使命和教育模式上的不同,远程教育在质量观念上也必然会对传统教育提出革新和挑战。”所以说,要确保远程教育长足健康的发展,这样的监督管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且非常重要的。

一、构建远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意义

构建远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核心意义就是保证远程质量监督体系的长足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

(一)质量监督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远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员,其学业成果的影响因素颇多,比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员的素质、网络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要想对这些影响学员学业成果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能在标准化范围内只有小额波动,简而言之,就是对远程教育的全过程实时监督、检测和分析,使得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调整,纠正偏差,采用合理的调整方案,进而保证远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质量。

(二)质量监督体系优化了教学管理部门

保证远程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实效作用,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人才质量而实施的一系列工作与活动。通过教学质量监督这一质量监督部门,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不断优化持续运转,增强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二、远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结构

(一)美国高等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

整个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统被分为7个项目,共包括24项评估标准。

1.学校支持评估指标

大学应制定出一份详细的技术实施计划,其中包括技术安全措施,以保障信息传递的标准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教学网络传递系统应在技术上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学校应建立中央管理系统,为整个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提供及时和全面的技术支持和维护。

2.课程开发评估指标

在远程互联网络的开发、设计和传递过程中应建立一套最低质量标准的指导策略;应建立定期检查教学内容的制度,以保证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设计的标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并将能力发展当作课程学习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过程评估指标

应充分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保证和促进这种联系和交往;应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和建设性的反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教学组织评估指标

在教学开始前应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应为每名学生提供一份表达清晰的课程设置资料;学生应有充足使用图书资料的机会;师生应就作业完成的时间及教师的作用批改和反馈等达成一定协议。

5.学生服务评估指标

应向学生提供一份关于整个教育计划的详细资料;应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技术操作的培训;在这个学生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技术帮助服务;建立学生投诉制度,及时和准确地回答有关问题。

6.教师培训评估指标

应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并且鼓励教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应为教师提供从课堂教学向在线网络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帮助;学校应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和咨询人员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向每位任课教师提供有关技术材料。

7.教学效果评估指标

对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多方面评估;在评价整个教育过程的效率时应充分考虑入学率、成本、毕业率和设备使用率等因素;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适应性和准确性。

(二)我国现代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我国学者提出的质量保证体系从教育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及审核、课程发送、学习者支持、学习者评价5个方面规定了质量保证应有的环节。

1.教育系统设计

在开展远程教育之前,教学机构应当根据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管理学生的实际需要详细设计自己的教育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测试。系统设计包含的内容有:设计、开发、发送课程的完整过程和具体任务,明确远程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了解生源特征和情况,选择教学及学习支持的媒体,确立所有活动的时间表并检查其可行性,设计获取反馈、评估的方法等内容。

2.课程设计及审核

该环节应重点关注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教学策略与评估方式之间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证学习材料的质量及如何对学习材料进行评估与修改。具体包括:明确表述课程及模块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材料计划,建立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策略,描述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及教学策略间的联系。分析学习者之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明确教学媒体选择与学习者获取的原则,列举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和支持的渠道,充分设计学习材料的结构和内容,考虑学习材料的交互与反馈,制定学习活动的时间表等内容。制定合理的管理或检查程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取得机构外同行对教学策略、学习材料质量等内容的认可后方可批准远程教育课程,审查学习中心的设备和师资,制定学习材料的更新及修订方法。

3.课程发送

课程发送环节应该注重对课程教学过程和发送的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明确规定教学系统中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制定计划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检查评价,定期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监督记录其他相关人员的行为,制定详细的监督课程发送计划,监督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并定期进行评价。

4.学习者支持

学习者支持环节应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对学习者进行学术和非学术支持。具体包括:制定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详尽的课程资料等。

5.学习者评价

学习者评价环节应该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体包括:通过评价过程对学习者的表现和进步给予恰当的、快速的反馈,协调评价过程涉及的各种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过程进行监督等内容。

三、如何构建远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从观念上意识到远程教育需要一个质量监督的机构,明确远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的核心理念――确保远程教育的长足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除了可以增加公众的认可、信息的公开与反馈外,还能保证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办学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执行工作流程并保持不断改进,提高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水平。

其次,规范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将理念付诸实践。办学单位要适学生的需要规范培训者的行为。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教育方法、学习手段、评价方式等多方面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网络远程教育,为愿意获取知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机会。但是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延伸与学历、学位挂钩,并且远程教育的学历、学位为国家承认,为避免个别远程教育机构行为,远程教育主办高校内部监督职能的发挥就必不可少。从教学实施、学习过程到教学效果评价,主办高校都要做到有效的监督。

远程教育监督需校、院监督相结合:一是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其中教学督导老师由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师担任。教学督导老师主要负责监督学院远程教育的质量,重点是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学督导以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进行。二是院级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校级监督相比,院级监督更加具体、全面。监督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准备环节其中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学展示环节以及教学的态度;第二,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中包括在线学习时间是否完成、作业是否提交等等;第三,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议。

最后,对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监督,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课件、视频等等。远程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质量。学生只要登录到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自主学习教师教学课件、视频。

因此,教学资源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俞树煜.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晓波,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肖琪美.刍议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4]彭思毛.教学督导: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有效机制[J].开放学习,2004(10).

[5]张福生.论开放式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基本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00(3).

[6]金涛,袁方.现代远程学历教育质量监控的有效措施[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6).

[7]韩晓燕,张彦通.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4(5).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 “学” 整合 有效途径

远程教育概述

“Distance Education”,无论我们把它翻译成“远距离教育”,还是现在的“远程教育”,都不可避免地说明了这种教育是一种分离教育。对远程教育的定义,不管是爱尔兰学者基更,还是我国学者丁兴富,都强调了三点:一是教师与学习者的时空分离;二是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三是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第一点表明了远程教育的特征现象;第二点表明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三点明确了学习内容的展现形式及学习交互手段。

为什么要整合

由远程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以下三点:

1. 教师与学习者的时空分离是远程教育的特征现象,这表明教师与学习者的面对面的客观交互不复存在,因此,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的分离才是远程教育的本质。

2. 远程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学习者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二子核心理论)。

3. 远程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更好地展现学习内容,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一是提供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由于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是一种时空的分离状态,因此,通过媒体的交互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只能扮演配角,辅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意义建构。

教师“教”与学习者“学”的分离,导致了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只能以自主学习为主,这决定了远程教育必须通过某种人为的方式,采用特殊的环节或策略,使教师和学习者达到“主观交互”从而完成由“教”到“学”的过程。而媒体能给我们提供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手段,这为“教”与“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同时,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成功的学习者,完成由“教”到“学”的过程的转化、保证学习真正发生是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任务,所以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便成为远程教育实践的关键。

认识上的误区

1. 把讲义电子化,认为讲义蕴含了教师的思想。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因为讲义只是教师讲授的辅助材料,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的讲授过程,教师以讲义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离开了教师,讲义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2. 只重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认为不管什么学科,不管什么知识点,对学习内容不能用文本的方式展现,一方面这样很单调,不能引起学习者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所以只要有条件,就尽量使用视频或多种表现方式,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持这种观点者,以表象整合为主要目的,往往忽略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果使学习材料支零破碎,不利学习者系统学习教学内容。

3. 尽可能与学习者多沟通,以对学习者学习进行指导。持这种观点者过分强调教师行为的作用,认为教学不能面对面,要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组织学习者学习,例如网络课堂、网络讲座、在线答疑等。然而,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培养成功的学习者,网络课堂与网络讲座势必造成教师讲授的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整合的有效途径

远程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教”与“学”的整合,必须要明确媒体技术在教与学中的作用及整合的核心要素。

1. 要认清“技术”的作用。技术只是“工具”,只是用来服务于我们教学活动的。使用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师完成学科任务,促进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先考虑学科特点,然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方法或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决定用什么技术手段来解决。

2. 要认清“教”与“学”整合的核心。传统的教与学过程是在教师和学习者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和传统教育一样,远程教育的成功与否依然依赖于“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学过程”包括学习材料的展现和学习支持服务。然而,远程教育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学习材料同学习活动的整合是整合的核心,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3. 整合的有效途径

(1)课程开发中实现“教”与“学”的整合。

①课程材料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要保持一致。

课程材料的设计应该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例如,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多为初中毕业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有限,对知识的理解更倾向于例证,或教师的实际操作或生活案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因此,在课程材料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能一味地照搬书本,应该结合一些实例或教师的实际操作视频,配以讲解(或录音或文字)来促进学习者学习。而对于高等学历的教育,学习者认知能力相对较高,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倾向于抽象思维的培养。

②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远程教育过程教师与学习者处于时空分离状态,教育内容设计得是否恰当、合适,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因此必须以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内容的编排。例如,教学新内容与旧内容的衔接应该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新内容与旧内容跨度过小,缺乏挑战性,激发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跨度过大,难度过高,学习者容易受到挫折,不利于其持久学习;只有新内容与旧内容之间有一定跨度,但大部分学习者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就能获得突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③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

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就是在学习材料中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使学习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这是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

学习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游戏式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据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设计的学习系统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比如英语学习中帮助记单词的练习游戏;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活动,一般包括启动阶段、准备阶段、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子活动和操作的阶段、活动的总结(评价、成败归因)等4个阶段。启动阶段包括确定学习目的与任务、激发活动动机;准备阶段包括回忆先决技能、学习需要的方法、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子活动和操作的阶段,这是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进行一定的操作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活动和操作可以是收集信息的活动(包括阅读、观察、记笔记等)、加工信息的活动(包括画概念图、论证、列表格等)、成果的活动(包括向其他学习者演示和自己写作、答辩等)。比如,我们设计《远程教育学》中“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这一节,如果只是把书本电子化,那么难免枯燥乏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材料与学习活动结合,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首先确定学习任务:用表格形式展示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发展及远程教育的成熟标志;然后明确评价标准:以时间为序,用表格展示国内外远程教育发展过程,在用表格展示远程教育的成熟标志时必须摆出具体实例;第三步要求学习者查询资料完成任务(主要以Internet网为主),学习者可以分组进行;最后通过交互支持交流总结,并对学习成果进行互评。

(2)学习支持服务中实现“教”与学的整合。

学习者都习惯于集体教学,这是我国学习者的一大特点,集体学习易产生学习氛围。但是,目前远程教育中大多数学习者仍然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要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虚拟交互。然而,人类思想感情的需要非虚拟接触所能满足,网上教学是难以取代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和精神激励的,因此,学习者支持服务在远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支持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媒体的学习者与教师交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注入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注入人文关怀,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在检查笔记、批阅作业、评价考核、解疑答难过程中及时肯定成绩、鼓励创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习者,以维持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度和持久力;另一方面是基于媒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加入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这样易建立学习者归属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

结束语

真正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整合,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整合的重要性,既重视学习材料内在的设计,又重视学习过程的辅助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习者“学”的效率,从而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语文教研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