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2 09:48:27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一)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所做的往往是死板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话,老师占有完全的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的劳累,可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老师不得不思考自身教学手段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了减轻老师授课的负担,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例如: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游戏娱乐课堂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负担,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有主动权,老师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为了减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为了扭转局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回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情商。

二、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方式和举措

为了扭转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构建有效教学课堂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从始至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可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教学手段与我们的目标要求出现了偏差。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首先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提高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学习材料难度过大会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因材施教,才不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多种手段丰富课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小游戏、组织小活动等等,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课堂,在相对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情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们的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教学方式会让老师的授课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愉悦,可是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老师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一方面深深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长此以往还会严重扼杀学生们的天性,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细节;课堂教学

前言

新课改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减负高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注重课堂有效性的发挥。小学数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精彩细节的呈现,使课堂的有效性更好的提升,通过教学细节进行利用及指导,赋予课堂新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精彩细节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经验的总结,使其对教学细节进行了较好的掌握,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东县开展了“真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定的气氛,并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学生内容是学生实际需要的,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拒绝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精彩细节的展示,能够将真学课堂应用的较全面,首先,精彩细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实际总结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的精简提炼,具有真实性;其次,通过精彩细节为学生提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服务意义,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有效性更好的开展。

二、注重数学精彩细节的设定,增加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一)学习材料选择上要注重精彩细节与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精彩细节的提炼,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细节的体现,将教学材料尽量具体化,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将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的开展。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提炼,学习材料的选择能够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实现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认识图形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的目的进行总结,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体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够与其他类似图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教学结果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在教同学认识长方形时,要将长方形的特点与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突出教学细节,使学生接收的有效信息更加的具体,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利用细节引导教学活动内容并提高有效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真学课堂的内容,以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目标,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构建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应该利用好教学中的细节,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及流程的设计,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内容进行教学环节及教学问题的设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际教学中的精彩细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感受课堂教学内容及环节,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使教学细节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

三、利用数学精彩细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利用交流互动,发现精彩细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沟通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互动中的细节,进行教学环节的补充,更加便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在周长计算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周长的学习公式总是记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利用学习材料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形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图形的周长。部分学生在图形制作的过程中用尺子将制作图形的绳子进行测量,然后再制作图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细节对学生展开提问“为什么会先量绳子?”学生回答“因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师将这个细节扩大并利用在周长教学中,使学生将抽象的周长计算方便变得更加具体。

(二)利用学习偏差,生成精彩细节

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想法不同,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其学习内容出现偏差,影响了教学结果及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但是教学效果提升却不是很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新的教学细节。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想法,将学习偏差内容进行转换与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学习偏差。其次,教师根据问题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精彩细节的挖掘,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中的精彩细节虽然很小,但是能够深刻的反应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与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更能够反应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挖掘教学中的精彩细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杨飞.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助推教学效率的提高[J].才智,2016.12:68

[2]张丽军.以情激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兴趣与教学的有机融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2.09:170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一、创设自主学习活动情境,提高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学习,主要意义在于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它通过个人真实的体验来调节的学习,无法由他人传达,强调把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地,自觉地监控和调节纳入教学过程中,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引发疑问、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每一个步骤进展状况的监控、及时评价!反馈学习中的各种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此及时修正、调整学习过程、及时检验结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自我提问,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提问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不知或想进一步探究的知识信息进行反思(省),进而形成问题并表达出问题的心理过程.它是训练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精神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自我提问法一般是首先列出学习活动的问题清单,然后对照问题清单进行思考并逐个予以解决,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不会针对学习材料进行自我提问,那么教师可针对某一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列出自我提问清单,以便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终达到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列出提问清单,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

二、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是减负增效、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途径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应当改变过去那种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的状况,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等形式代替“独角戏”式的实验模式,把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新知,品尝成功的喜悦.初中化学中,可以采用“探索性实验”、“边讲边实验”教学的素材很多,象“空气成分的测定”、“水的组成”、“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溶液的导电性”等等,我们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化学教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化学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规律的探索以及化学习题的设计都应取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理性思维,让学生在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实践能力.

三、开放学生实验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

基于安全、规范等考虑,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先由教师提供好实验必需品,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几乎是一条流水线.但这样的学生实验,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也往往会使课堂留下充裕的时间.对此,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尝试:在进行某一学生实验之前,除了按课本内容准备好必需的药品和仪器供学生实验外,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些份外的药品和仪器.这些增添器材,大多与本实验相关,同学们在做完本实验后,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挑选和组合,继而再做相同类型的实验.这样,本实验的意义会更加丰富,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全面,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更多.学生实验氧气的制取,具有加热制取气体的特点,因而实验前给学生准备了加热制氧所必需的药品和仪器,如KClO3,KMnO4,酒精灯、试管、导管等.但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实验的开放、学生思维的创新,还给学生增添了不用加热来制氧的药品和仪器,如H2O2,分液漏斗、烧瓶等.实验时,学生做完了加热制氧,可再用H2O2分解制氧,不过须在制氧催化剂的系列药品中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如MnO2,铅片、锰片、土豆块、猪肚块等.有的同学继续选用MnO2,由于反应剧烈不易控制而惊疑,待教师引导用分液漏斗将H2O2慢慢滴入盛有MnO2的烧瓶中时,学生茅塞顿开,便自如地操作起来.这种开放式的学生实验,既满足了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逐渐地将全体同学引到了尝试创新的境地.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上学生的大胆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我的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如果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本人就会当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我会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并且课下陪同学生一起探究,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记得我在上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活动与探究课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我当时一愣,这可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立即抓住这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大家共同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里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就会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这样就了课本上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科学精神.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起点;数学教学;有效性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它可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

一、如何寻找学生学习起点

(一)在课前调查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1.调查的内容。

(1)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上课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认真解读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前后联系,设立有意义的目标。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正确的保证。

(2)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不能只来自教材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现实状态”。“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这应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正确地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较高的认知平台,支撑起一个更大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处在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获了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2.调查的方式。

(1)问卷调查:即设计一张问卷,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前,围绕“你知道什么是百分率吗?”“你能说出几个生活中的百分率吗?”等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抽样调查:即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从这一部分同学的反馈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3)谈话交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直接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4)作业分析: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我们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教师进行教学预设。在课堂中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现实学习水平。

1.在课前谈话中找寻。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他们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的展现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的现实起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方便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在尝试练习中找寻。在新课教学时,教师通常可以设计尝试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的尝试反馈中教师可以很清楚地寻找到学生的真实起点,从而随时调控,调节自己的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起点为教学服务。

3.在交流、倾听中找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并通过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再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4.在活动、操作中找寻。动手操作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W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综合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我们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形成“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重在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使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能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强化意义建构

为了能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1.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材料。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思维定势,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准确概念。

2.结合直观形象的演示或操作活动。如何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丰富而生动,我们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定义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直观地表现知识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的理解,更有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同化与迁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4.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解决“内需问题”。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内需的问题”――内心中急于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活动的必要。而有了“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内需问题”,大家才能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学习、讨论、调查、研究等工作。教师要善于挑起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关注学生内在心理困惑的诱导和生成,及时解决学生的内需问题。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认知负荷;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68―04

一 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 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ler,Chandler&Tiemey,1990)。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Pass,Renkl & Sweller,2003)。

1 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 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 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 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 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2003)。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 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 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 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 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 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 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已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四 结语

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局限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认为通过有效的认知负荷管理才可以使工作记忆的容量更多地集中于将要学习的材料中,从而促进学习。因此,在英国文学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该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选择有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以发挥多媒体手段在学习中的优势,指导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Baggett P. Role of temporal overlap of visual and auditor material in forming dual media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 408-417.

[2] Carlson R, Chandler P, Sweller J.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material.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3, 95 (4).

[3] Fred Pass, Alexander Renkl & Joh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1-4.

[4] Mautone P. D., Mayer R. E., Signaling as a cognitive guide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 93(2):377-389.

[5] Michelle Patrick Cook,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J], Science Education, 2006, 90(6):1073-1091.

[6] Moreno R, Mayer R E. Role of guidance, reflect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an agent-based multimedia gam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97(1): 117-128.

[7] Pass F, Renkl A,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 1-4.

[8] Robert Carlson, Paul Chandler & John Swelle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Materia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629-640.

[9] Sweller J, Chandler P, Tiemey P, et al. Cognitive Load as a Factor in the Structuring of Technical Material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0, 119(2):176-192.

[10] Sweller J,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itor,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5a: 19-30.

[11] 林洪新,张奇.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教学材料设计原则[M].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2] 祁玉娟,熊才平.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3).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一、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概说

1.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减负增效”:减少工作记忆承受的外在负荷和内在负荷,提高教学策略水平,增进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深度意义的学习,生成足够的有效负荷,提高深层码和整合码的建构效果和效率.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优化的基本任务:优化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和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提高或增强认知操作的教学策略水平.

2.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信息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原则

(1) 学习材料的打包原则

降低学习材料内在负荷的打包原则:①部分任务原则:把学习材料分为若干的子材料,然后对各子材料进行打包. ②整体任务原则:把握整体,注重抽取学习任务本身包含的重要元素,将其压缩成组块或信息单元并加以打包.

增加学习有效负荷的打包原则:①任务变异原则:设计教学任务时,变换任务本身(如表层内容或深层结构的变异)和呈现方式(如变式). ②嵌入支架原则:设计任务时,嵌入一些脚手架(如提供问题、暗示、提示、反馈、过程工作单等),增进学习者投入与编码建构和自动化相关的认知活动,增加足够的有效负荷.

(2) 空间邻近原则

信息打包时,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言语化表征和视觉化表征要在空间上邻近或组合,而不要远离或分离.

(3) 时间临近原则

信息打包时,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言语化表征和视觉化表征要在时间上同步或临近,而不要异步或间断呈现.

(4) 一致性原则

信息打包时,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与数学学习对象的结构成分必须保持一致. 剔除与学习对象的结构成分不一致的、无关的信息,使多元表征结构保持精简.

(5) 双通道原则

信息打包时,“信息包”要包含有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2].

二、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教学内容的优化

1. 教学信息的打包

(1)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现实原型:现实生活中,如桥的立柱与水面,公路上的电线杆与地平面等等,都是“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产生的现实原型,可以给出相应的图片表征如图1、图2.

(2)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文字语言表征:如果一条直线l与一个平面π内的任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直线l与平面π垂直,记作lπ,直线l叫做平面π的垂线,平面π叫做直线l的垂面,它们的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垂足.

(3)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数学符号表征:?坌a?奂π,la?圯lπ.(这里的“任意”符号“?坌”也许对学生来说来得有些突然,但却突出了其任意性).

(4)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动态视觉图形表征:如图3,拖动点J或直线a,可以看到平面π内直线a的变化,即直线a具有任意性.

(5) 概念辨析1:如果一条直线l垂直于一个平面π,a是平面π上的一条直线,那么直线l是否与直线a垂直?

(6) 概念辨析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7) 概念辨析3: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不垂直吗?

(8) 概念辨析4:如果一条直线垂直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吗?如图4.

2. 教学信息块的意义

数学对象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可以来自数学学科本身.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也一样. 通过信息块(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地感知到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进而概括抽象得出信息块(2)的几个概念的文字语言表征的数学定义. 模块(3)和(4),是根据优化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教学设计及时间邻近的原则、空间临近的原则,对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作进一步的数学语言符号表征和动态的几何图形表征. 同时,要注意贯彻双通道的原则和一致性的原则,这样,将减少学生认知的外在及内在负荷,增加认知的有效负荷,特别是两模块中强调平面内的直线a的任意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符号语言以及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模块(5)~(8),尽管我们可以认为是很简单的命题,但是对于刚刚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学生来说,却是很容易混淆和不明确的,因而有必要在课堂上作强调加以明晰. (5)与(6)是线面垂直向线线垂直转化,(7)与(8)可以说是对线面垂直的否定以及如何判定的思考,不仅仅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起到思维导向和为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学习作铺垫的作用.

三、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教学内容的优化

1. 教学信息的打包

(1) 实验探究:你能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竖起放在桌面上吗?折痕与桌面垂直吗?如果要经过点A翻折,如何才能使得折痕与桌面垂直?

(2) 必须在某一边上定一点,将纸片打折,使这边上的三点不共线后放在桌面.

(3) 用几何图形表示探究的各种情形.

(4)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文字语言表征: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数学语言符号表征:a,b∈π,a∩b=O,la,lb?圯lπ.

(6)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几何图形表征:如图9所示.

(7) 命题辨析1: 判定定理中,平面π内的直线只需两条,但必需是相交的,交点也不一定是l与π 的交点(垂足).

(8) 命题辨析2: 这个定理是需要证明的,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给出证明.

2. 教学信息块的意义

信息模块(1)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实验探索.根据学习材料信息的打包的原则:为了增加学习有效负荷——嵌入支架设计策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暗示或提示等,如模块(2),可以促进或增强学习者投入与编码建构和自动化相关的认知活动,增加足够的有效负荷.通过直观感知、操作,概括得到模块(3)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图5~图8),教师贯彻优化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教学设计的时间临近、空间邻近以及双通道的原则,呈现各模块,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进而通过抽象概括确认得到判定定理及其图形表征,如图9. 模块(4)~(6)则是判定定理的多元表征,结合教师的讲解,将使学生对命题的特征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数学模型已然建立. 模块(7)与(8)是作为对模型的确认和进一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20.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减负;学习方法;语文

现代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在特定情境或特定条件下运用的,一种方法对某个人可能是适合的、有用的,但对另一个人,可能是不适合、不实用的。在“学会学习”已成为最具有号召力的学习革命中,学习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人们最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趣味学习法

是指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饶有趣味,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其形式如下:

1.链接读物。如果学生不喜欢学习某些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他们先读一些与此知识有关的趣味读物,在着迷于这种趣味中不由自主地对所有涉及这一内容的书籍发生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学习时首先从趣味出发,比如,为培养对写作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听优秀范文;为更好了解古诗的意境可以让学生多看有关作者的故事书,了解当时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形象联想。这是一种把学习内容尽量形象化促进学习的方法。如要记“勇气”一词,就可联想到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战歌的战士神态;记字母“h”就可把它联想成一把椅子;大写字母“B”可联想到耳朵。

还可以通过联想,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联系得越奇妙越好。如 要记忆“车——手机——扶——惭愧——笑意……”等词,可联想为:公交车刚到一站时,一名坐在“孕妇老人专座”上的青年女子用手机聊天。上来了一位老太太,一名男子连忙起来扶着老太太并让座,青年女子感到很惭愧,连忙起身让座。此时车上响起了一片掌声,车上的每位乘客脸上都露出了笑意……这样一个接一个联想下去,从而把一大串学习材料有机联系起来。

3.谐音歌诀。就是把学习材料编成歌诀,或运用语言中的谐音现象,通过联想,使枯燥无味甚至无意义的材料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有利于学习和记忆。如电视连续剧《铁将军阿贵》中,皇帝要近似文盲的“铁将军”在短时间内背出“百家姓”,唱大鼓出生的“红绸”则把“百家姓”和“三国故事”连起来编成大鼓词,令武将出生的“铁将军”很轻松有趣的把“百家姓”背出来,弄得皇帝也哭笑不得。

二、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是指参加一般的游戏,从“玩”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或把学习作为一种游戏进行,在轻松愉快之中掌握知识。

游戏之所以能促进学习,是因为游戏是有兴趣的活动,能激发人去探究和发现。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动脑动手;游戏是一种自我发起的活动,最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因此,游戏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与能力。

游戏学习法可以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游戏”:

1.猜读。也称“遮字法”,就是像猜谜一样地推测学习内容。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他在读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叛徒考茨基》时常常用纸将列宁批判考茨基的一段记述遮住,然后进行猜测,并将自己的猜测与原文对照寻找差距。这样做,即使猜错了,也有助于对原文的理解与记忆。

此法用于阅读教学更为有效。如指导学生读一篇文章,可让学生在看完故事情节后,先将高潮或结局遮起来,让学生故意考考自己,然后再阅读。或者当读到人物心理描写和对话时,先把人物的姓名遮住,然后进行思考和判断,猜测这些心理活动和对话是哪一个人物表现出来的。

2.“接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背诵古诗文,必要时,也可以用于背诵重要课文以及概念、意义等。就像长跑接力赛一样,让学生每人背一句 ,互相衔接,顺次背完。这种学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能增强学习的趣味,变苦为乐,并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画读。画读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用简笔画、脉络图、箭头图等画图画的形式边读边画以再现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某种关系,从而帮助学习的方法。例如,学习《蛇与庄稼》一文可以利用简笔画与箭头图让内容更形象具体,学习长篇小说可以利用脉络图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国家教育方针强调:“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生以成才为志。”足见国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20世纪末,国家就提倡了“素质教育”,以及近年来“给学生减负”口号,反观现状却是越减越重。原因众多,而家长与教师却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是天下父母的美好心愿,无可非议。而一味地追求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并为之付重金择校,有甚者放弃工作来陪读。在父母过度的期望下,以致孩子被压得透不过气,心理负担大,精神紧张,心胸狭隘,一旦成绩下滑,情绪落差,心理失衡,长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再者,有的教师钻家长成材心切的心理弱点,以各种名目教辅课辅为由,给学生施压,给自己谋利。并未从真正提高教学,给学生减负的角度去努力。面对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以及排期满满的补课时间,学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罢了。我认为为了孩子,教育上就应该遵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保护儿童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父母,更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客观实际的对待孩子的学习,重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同样重要。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先成人,后成才,方能走向成功。如果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过多的包袱,这样的教育方式适得其反,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只有真正的给学生减负,学生才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综合素质才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也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请父母老师给学生的书包真正的减负,还给学生真正愉快的假期,让他们多去了解大自然,了解世间万物的变化,开启他们智慧的钥匙,培养他们的爱好,有了这样的“指路灯”才会引领他们走向理想的彼岸。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必须以身正德,刻苦钻研为学生的成长做最大贡献。而作为边远山区的乡村教师,教育工作需要付出的更大。面对条件差,待遇低的考验,真正的做好教学,做到不是照本宣科,不应付学生,不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这都是每位从教者应该扪心自问的。戴着“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光环,我深感责任的重大。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边远地区无数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地处穷乡僻壤的山区,知识结构相对较差,学生家长忙于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是力不从心或分身乏术,剩下的仅有教师的不懈努力,方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想要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搞好,把教学工作搞上去,作业布置就是十分的重要,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手段,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布置学生作业才合理,如何才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达到检验学生学习的目的,所以就要设计得行之有效、有质有量,并且把其当做一门艺术来设计。要做到几方面要求:

其一,作业的布置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与大纲。布置作业的目的和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保持与巩固,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达到学以致用,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目的,如果布置的作业得当,少而精,就会提高训练的效益,从而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其二,作业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知识结构不同,学习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分,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既要开发优上等生的智力潜能,又要增强后进生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就应该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在作业的难易程度作业量,及作业形式上,应该精心设计,合理布置,对上等生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让优等生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挥学习文化的潜能,而对中差学生的作业要求则要略微浅显易懂一些,以增强学习的信心,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三,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多元化。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的活动形式都各不相同,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人的学习需求,例如:有的学生善于记忆图像,而有的学生则善于记忆数字,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到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修正完善自己的不足,教师更不应一味迎合学生的学习偏好,让学生放纵自己,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了。

其四,作业要适合教师的检查批阅。要求学生所做的作业,要整洁格式美观,一目了然,所以布置的作业要利于教师的批改。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就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很难批改,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工作态度,甚者还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作业设计敷衍了事,或草率的打红钩,或马虎的评价“优良中差”,或只批改日期。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不知谁是谁非,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失去认真对待作业兴趣,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一、历史想象的作用

历史想象就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借助一定的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在头脑中复原历史思维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历史以其过去性和不可复制性作为独特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人一种抽象感、模糊感和距离感,所以学习历史的过程很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情绪。但是,当历史片段通过历史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复原其近似完整的面貌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历史想象的运用

学生不只要知道历史“在某事某地有某件事情发生”,还要能自己借助想象有条理地推出其因果和与其他事情的关联性,要用想象和思考来解读历史。格拉夫认为,历史情境规范历史想象。学习历史的学生对过去能够构建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批判检验的历史想象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在历史情境中,历史想象可以推进历史理解。可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是触动历史想象的有力引擎。假如历史情境是船,那么历史想象就是帆,船借助于帆,帆作用于船,才能实现“长风破浪”,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历史兴趣。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直观演示。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历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在学习高中必修一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如果教师只说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非常泛泛,缺乏具有实质说服力的内容,但如果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复活的帝国”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理解“秦始皇的伟大贡献”时会更加深刻容易。课本中运用大量地图、插图等,在给学生提供直观和客观感受的同时,也刺激学生对历史想象的发挥,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张元教授在“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试验”中,以材料和故事为主讲解隋唐史,学生兴趣浓厚,普遍反映这节课非常成功,认为“学习历史不要只在书和文字中‘背’出过去,而要能用心灵‘想象’未来”。因为故事和材料创设的情景是具有趣味性、远离枯燥的,使学生在故事中尽情展开历史想象,可以促进学生求知。

2.解读史料。解读史料是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可以作为研究或讨论历史的依据,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教师解读或由教师引导下解读史料时,会积极运用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想象。例如:在教学“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讲述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时,如果对史料“(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加以解读,学生很容易利用自己的历史想象形成关于当时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从而深刻理解北宋城市的繁荣。

3.发现假设。杜维运认为:“如何从早期比较粗略的归纳中形成假设,是有条件的。既有的观念、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想象,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可见,在历史教学中,用一个历史假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时,提出“如果荆轲刺杀秦王成功,那么秦国还能一统六国吗”,或者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时,提出“如果陈胜吴广途中没有遇到暴雨,按期到达,秦朝会这么快被起义军灭亡吗”等等,通过这些有假设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利用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想象,用发现探索去感悟历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过去“死背书,背死书”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提供条件使学生运用历史想象,发散思维,符合新形势下的要求。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减负增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也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了课堂教学,并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结合几年来我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我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拉萨发生的3.1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们,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秦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回家时登录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录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又通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引导,能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翔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上一篇:杨善洲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