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3:15:20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办公自动化(OA)或办公信息系统(OIS)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它涉及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管理学,人机工程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以及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支持技术,属于复杂的大系统科学与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率,以达到既定的(即经济政治军事等)目标。一般来说,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个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当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四个环节。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了人,机器,信息资源三者的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事业单位管理职能的不断增强,手工办公方式与不断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一些单位将办公业务的处理、流转和管理等过程电子化、信息化,从而实现了网络化业务处理和综合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系统方案

人们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了解有一定的缺点,认为使用普通的文字管理系统和普通的而简单数据管理系统如(MSaccess,MSword)等软件就得了,本软件的想法是把企业的大部分工作交给电脑处理,并从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来执行相应的处理算法。

21客户管理系统管理客户,对客户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行信息采集,客户订单要求,管理每个客户的账号,将信息传递给采购,仓库,财务等系统,完成客户管理。

22采购管理是物料在企业内流动的起点,是从客户、销售等系统和本系统获得购货需求信息,与供应商和供货机构签订订单、采购货物,传递给需求系统。

23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是进行货物流动、循环管理控制的系统。

24员工管理系统管理每个员工的信息采集,工作部门,工资级别等信息,将信息传递给采购,财务等系统,完成员工管理。

25财务系统是系统的重要部分,对整个公司的系统进行基金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

系统各个子模块的功能

31客户管理系统公司的重要业务是对客户进行服务和,所以此部分系统是整体系统的核心部分,要对客户的信息(包括:姓名,公司名,公司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子邮件等信息)采集和保存;对每个客户给一定的代码(该代码在整个系统代替客户),对客户进行客户订单管理,客户账号管理,信用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跟踪,实现完善的客户信息管理。该系统可以独立执行管理;与制造其他子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等其他系统结合运用,将能提供更完整。

客户管理主要包括:

①订单管理每一个客户下了订单以后要进行的是对每个订单给相应的编码和统计该订单的金额和要求并将信息传递给采购系统,财务系统,仓库系统等,即对订单的情况的记录、跟踪和控制,包括针对销售合同的执行;控制订货价格、数量、业务员信用管理;随时对订单完成情况的跟踪、控制订单的实际执行;进行比较并显示订单执行差异,并通过业务和分析报表进行订单执行情况的反映。

②账号管理每个客户在公司里有他的账号客户下了订单进行以后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以及仓库管理报告此系统并给客户纤细的账号张单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信息。

32采购管理本系统从客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管理系统和其他部分接到订单后要做相应的处理,要指定订单的类型,给出订单的金额,指定供货商,报告客系统和财务处,指定要操作的员工,跟踪订单,指定交货期并将信息传递给仓库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的部分系统采购管理主要包括:

①供货商管理要对一般和热常订的货进行一定的准备,要了解每个供货商和厂家的所有信息包括(名称、地址,价格,供货期等),并不断的更新数据库了解市场的变化,对每个订单介绍合适的供货商和厂家。

②货价管理通过一定时间和了解市场的过程对每个产品的价格做一定的了解并留下每个单价的参考价。

33仓存管理系统仓存管理系统是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存调拨、库存调整、虚仓管理等功能,结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仓存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企业仓储信息管理。该系统可以独立执行库存操作;与其他工业系统的单据和凭证等结合使用,将能提供更完整、全面的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

仓存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①批次管理在工业系统中实现业务批次管理,并提供完整的物料批次信息。系统提供完善的批次管理设置、批号编码规则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报表查询、库存管理等综合的批次管理功能,使企业进一步完善批次管理,满足经营管理不同方面的应用需要。保质期管理。系统在批次管理基础上,针对物料提供保质期进行保质期管理,以满足特殊物品如食品、医药行业的保质期管理需求。用户可以对保质期物料进行设置、初始数据录入、日常单据处理、即时库存查询和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表查询、并提供到期存货预警功能。

②质量检验管理工业系统提供比较全面的质量检验管理,包括购货检验、完工检验和库存抽检三种质量检验业务。工业系统为用户提供质量检验功能,将质量管理功能与采购、仓存、生产等环节的相关功能相集成,实现对物料的质量控制。系统在仓存系统提供质量检验模块,综合处理与质量检验业务相关的检验单、质检方案和质检报表,包括质检方案、检验单、质检业务报表等业务资料的设置和处理和质检报表的查询。

③即时库存智能管理即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库存是用来查询当前物料即时库存数量和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按库存更新控制来随时更新当前库存数量,其查看方式有多种:查询所有仓库、仓位、物料、批次的数量信息;查询当前物料在仓库、仓位的库存情况;查询当前仓库里物料的库存情况;查询当前物料的各批次在仓库、仓位的库存情况;查询当前仓库、当前仓位里物料的库存情况。

④仓位管理工业系统在仓库中增加仓位属性,同时仓位定义到行上,进行仓位管理,以丰富库存信息、全面提高库存管理质量。主要包括基础资料设置、仓库仓位设置、初始数据录入、日常业务处理和即时库查询等多途径实现。

34员工管理系统

对公司的所有员工要进行以下部分管理:

①员工信息管理:对每个员工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姓名,地址,联系人,身份证号码,学位,以前工作单位,爱好,经验等信息)

②员工工资管理:每个员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有不同的基本工资,加班时间,加班费,奖励和扣分。

③员工任务管理:对每个员工,更具他的学位和经验指定他的任务与他的工作部门并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效力和态度进行调查报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工资管理。

④员工需求管理每一定的期间对公司的员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报告需要性。

35财务系统

传统的财务处理过程力求与商业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和及时处理新的业务中产生的大量新数据,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动态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形成报表的需求。其结果是财务行为建立在企业的历史记录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对企业的未来产生影响。网络为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场所。企业可通过互联网不断拓宽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了解最大范围内的客户需求,从最大范围的供应商中挑选出最佳的供应商,通过畅通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间的信息流,减少诸多中间环节,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因此,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人员须以互联网的速度开展业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并做出决策,这就要求他们随时了解整个业务的状况以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企业需制定整体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以满足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需求。包括制定预算、计划、预测、成本管理、合并和整合、报表和分析等,为业务提供运营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业务的发展方向并使经营风险最小化

个人体会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到90年代中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如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第二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电脑和打印机,通过电脑和打印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文件排版输出和进行人事财务等信息的管理等;第三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这一阶段在办公过程中通过使用网络,实现了文件共享,网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打印共享,网络数据库管理等工作。在我国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办公自动化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投资大、效果不明显、水平低、重复建设多、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模拟手工作业增加管理负担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条,首先对办公自动化的本质作用理解不深,通常只是把办公自动化理解为办公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使用目的为提高效率,实际上,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管理机构的决策效能更为重要。其次是忽视了办公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动化发展的基础,通常只是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办公自动化发展必需依赖两个基础,一个是管理基础,另一个是信息积累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两个基础,办公自动化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第三,技术条件的制约,也会使得办公自动化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早期的网络技术在信息共享和沟通方面的支持就显得明显不足。自90年代中期至今,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和普及,引出了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管理、政府内部网、企业网、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化办公等一系列新概念,这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应为互连网技术的普遍使用。

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本质是提高决策效能为目的的。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可以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的目的。办公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动化的基础是对管理的理解和对信息的积累。技术只是办公自动化的手段。只有对管理及管理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才会使办公自动化有用武之地,只有将办公过程中生成的信息进行有序化积累,沉淀,办公自动化才能发挥作用。办公自动化的灵魂是软件,硬件只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环境保障。

除次之外,我们在大力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同时,另一个制约着企业发展的因素也不能够忽视,那就是网络技术。世纪是一个以网络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和研究网络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网络技术的挑战,把握网络技术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及时更新观念,迅速适应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的全球经济,使我国经济能够获得健康的发展,早日实现强国之梦。计算机已由专家的工具变成了平凡百姓的钟爱之物。然而,在这10年中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不仅在于单台计算机本身技术的发展,更在于连结多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前谁曾想到:今天,远在异地他乡的厂家、企业、公司甚至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人,竟能方便、快捷、廉价地进行商务经营、谈判和协作呢?这一切都归功于正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挑战网络技术带来了新的经济形态,这就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人们常说的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多媒体信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经济潮流和形态。网络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它打破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地理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各种信息能够进行全球性的信息传播,使得全球性的交易再也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网络技术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结论

当今社会是资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企业必须拥有正确的资讯观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畅通的信息渠道,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集成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业务规范,优化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流程,提出并推行完善的“数据信息决策控制考核”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全方位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明天,汪文勇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9

[3]陈洛资,谢勇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开发与编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011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3年3月致谢: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我得了老师和实习单位的莫大的帮助。老师的启发,以及实习单位领导,同事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非浅。在此我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

摘要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内容分析法;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5-0000-01

Hotspot Analysis The Research of Internet-based Education

Liu Min1,Yu Chunfeng2

(1.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252059,China;2.Jining Institute of Educetion,Jinxiang2722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specific direction and trends in the are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Content analysis;Internet education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了网络教育教学应用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界过去六年在网络教育领域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研究方法和软件工具介绍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期刊文献是一种研究活动的载体,可以通过对某领域的核心期刊一段时间内所刊文章进行分析来间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中国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领域核心期刊之一,所刊出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反映着教育技术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工具介绍

EndNote是美国Thomson公司的一种文献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是协助Word进行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和脚注的管理。Endnote一般和文献分析工具Refviz配合使用,但Refviz目前不支持中文期刊的分析。故本次研究中使用Excel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作图。

二、研究资料的获取

本文研究资料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将所查询到的2003~2008年《中国电化教育》刊出的2035篇文章的RefWorks文本文件保存下来。具体研究过程是,先将保存的RefWorks文本文件导入到EndNote软件中。然后做初步分析形成Excel可以处理的文件。再使用Excel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最终生成所需要的图表形式。

三、内容分析与结果计量

(一)通过关键字分析看网络教育

将已导入到EndNote中的2035篇文章进行甄别,最后确定1991篇文章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分析过程中,首先使用EndNote对《中国电化教育》各年份发表文章及所使用的关键字进行初步统计计量,然后对统计出的关键字进行同义词合并等语义处理,精简关键字个数,例如:“网络教学”、“校园网”、“Blog”等关键字都与网络相关,故研究中统一用“网络”表示,最终正确反映研究热点。

经过词频统计得出2003~2008年《中国电化教育》所刊文章的高频关键字(前十位):网络、学习、教学、教师、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多媒体、多媒体、知识、课程。由上我们看出围绕网络教育的关键字占据第一的位置,从关键字这个方面证明了网络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通过文章分类进一步看网络教育

通过上述研究,了解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研究趋势,但网络教育是个综合概念,包含多个研究方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这些文章进一步分类,以了解网络教育各个方向的情况如何。我们对获取样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评价研究和其他。其中技术开发指的是将网络技术引入相关的教育领域提出相关的模型或基本结构的一类论文,因为教育技术专业涉及的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将新的或是已经成熟的网络技术引入教育领域,设计出模型或结构,如果这种模型或结构已经在很多学科领域采用,已经比较成熟,论文只是这种模型在具体学科中的使用我们将其划入技术应用类别;反之,归为技术开发类别。由此得出下图1:

图12003~2008年《中国电化教育》网络教育领域刊文各类别百分比

从图1可以看出,2003~2008年网络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主,其中以理论研究占据各年份的最大份额,平均来说为所选资料的41.68%;其次是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分别为21.90%和16.91%;评价研究和其他方面的文章除个别年份以外大多在5.5%上下浮动。

以上数据说明,教育技术界对网络教育的理论基础建设是十分重视的。网络技术是一种发展中的技术,其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旦新的网络技术出现,教育技术界的人士迅速的考虑其在教育如何进行应用,并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开发出教学模型。当教学模型经过一线教学实践的检验,相关技术应用、案例分析、评价等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在网络教育的发展中,有些理论研究先于开发或应用研究,有些则来源于后者的经验的升华和提炼。

参考文献:

[1]丁洁,王太昌.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和评价[J].教育技术研究,2004(3)

[2]祝智庭,孟琦.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通过研究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来反映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主要源于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严格的教学环节在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肃的科学态度、创新性的思维,以及在产生高质量学术成果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的基奠作用。本文从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的四个问题出发,讨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思路、教材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问题。

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二是研究生与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三是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并重问题;四是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1.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

研究生的教育必须突出“研究”,教材要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一本好的研究生网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应该是:在保持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当前技术的发展,综述最新研究的领域、课题、方法、成果与趋势,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与趋势。

与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技术发展速度更快。而在计算机学科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尤为突出。因此,保持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科研教学团队的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南开大学网络实验室在多年来一直注意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科研预研工作实践,了解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跟踪美国ACM和IEEE/CS最新制定的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术交流。

(3)跟踪和浏览国外知名大学教学网站,研究和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以及作业与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控制方法改革的动向。

(4)选择国际流行教材,分析如何处理新的技术发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梳理技术的内在关系与发展主线。

(5)跟踪国际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与网络软件公司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认证与考试内容的变化,了解产业界对技术与人才需求的变化。

(6)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工作,通过与产业界、政府各级管理人员的合作,了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

以上工作在我们把握研究生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本科阶段都修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同时,由于学生不是来自一个学校或同一个本科专业,所以学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差异很大。这个问题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更为突出。教师很难在某个起点上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比较为难,照顾到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吃不饱”;考虑到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反映“跟不上”。无论老师想什么办法,都无法解决好这对矛盾。这是在很多大学都很普遍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要为实现学生的“研究”、“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就必须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入手,研究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一体化的网络教材体系。

1.3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并重问题

团队成员通过总结多年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体会认识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他们在参加科研项目和完成开发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在多年指导和审阅相关学科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导师们深刻地感觉到: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眼界不宽,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编程能力亟待提高。如果能够在他们准备学位论文之前认真地训练这一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论文的研究深度与论文水平还能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能力培养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中的课题、大编程量的训练来实现。提高网络软件编程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研究生今后的研究工作与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编程课题应该是由教学科研团队从研究工作与开发的课题成果中提炼出来,将科研成果有选择的转化为“近似实战”的研究生训练课题。这种训练对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原理与实现方法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日后的科研工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也是很有益的。

1.4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从研究生自身学习的角度应该强调“研究性”与“自主性”,学生应该变被动的“听课、做笔记”转向主动的、研究地学习和提高。从任课教师与导师角度应该强调“因材施教”。

从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同一届的研究生实际能力差异都很大。研究生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研究重点、不同的起点,有不同的训练方案,不能没有区别。导师的因材施教应该体现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编程量,或不同的难度级的课题自主的完成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实际能力。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和积累很多教学资料。经过10多年的积累与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研究生教材不应该仅是一本一学期使用的教科书,更应该是一本技术参考书,甚至是一本手册。导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材中部分内容,作为基本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和阅读,完成编程训练。有些内容可能第一次仅仅是读过和了解,如果今后科研、开发工作需要,可以再回过头来继续阅读和参考。

为了适应研究生“研究性”与“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内容的覆盖范围宽,涉及当前网络研究的多个领域;《计算机网络高级编程技术》总的编程训练量大,问题近似实战,难度差异也比较明显。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对每个课题都提供了入门所需要的资料、工具与实现方法的范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训练要求。

2 《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教材的编写

研究生教材体系由《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与《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两部相互配套的教材组成。主教材《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重点讨论了网络研究的最新发展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力求达到“反映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分12章按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讨论了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其中:

第1章对网络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阶段、重点问题和基本概念,以及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技术作了一个概要的总结。

第2章讨论了广域网(WAN)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3章讨论了局域网技术,尤其是对高速局域网(Gigabit Ethernet与10 Gigabit Etherne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作了较为系统地讨论。

第4章讨论了城域网(MAN)概念的演变,以及宽带城域网组建技术与接入网技术。

第5章对IPv4协议近年来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作了较为全面地总结和讨论。

第6章对IPv6的基本内容与应用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介绍。

第7章对移动IP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作了系统地介绍。

第8章对传输层分布式进程通信的概念,以及TCP、UDP协议进行了系统地讨论。

第9章对应用层协议与Internet应用系统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讨论。

第10章对无线自组网络(Ad hoc Network)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无线网格网(WMN)的概念、特点、体系结构,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作了比较全面地总结和介绍。

第11章讨论了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第12章对国外大学与产业界在评价研究成果时常用的网络性能分析开源工具、网络模拟开源工具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地介绍。

在准备这本书的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有两点体会最为深刻。一是尽管Internet技术与Ad hoc网、WSN、WMN在设计目的、应用的领域与技术特点上差异很大,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是相通的,并且在高层又都汇集到Internet之中。二是尽管作者认真地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但是网络技术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个人的研究工作与阅历不可能涉及到各个领域。个人与团队的研究工作也只能是限制在网络技术中的几个比较窄的方面,深度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系统地总结网络技术领域的研究与进展时感到难度很大。尽管也经常与同行交流和请教,仍然是力不从心。但是本着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还是坚持完成了写作任务。这部教材应该说是汇聚了很多人的研究心血,作者只能是将个人能够理解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以便读者学习和研究。作者试图在相关章节的后面注明某些研究工作总结与论文的出处,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文档与标准,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阅读相关的文献与标准。

3 《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教材的编写

高素质创新性计算机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是真正懂网络技术,能够具备深入到网络协议内部的高层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软件编程能力的软件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也是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研究生要能够做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的成果,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苦练内功。编著《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一书,是希望对高级网络软件人才的培养贡献一点力量。

《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在总结了20多年科研工作经验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思了教材的写作思路与全书的内容结构。

(2) 参考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网络课程训练与著名信息技术企业在员工网络软件编程训练中的相关资料与文献。

(3) 结合了网络技术在Internet、无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3条发展主线,总结提炼出22个网络软件编程题目。

(4) 软件编程题目的选择考虑到不同协议层次的覆盖问题,同时将软件编程题目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训练与提高训练3种类型和5个难度级。读者可以参考选题指导,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基础,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完成网络软件编程训练,实现“通过实际编程问题的训练,达到深入理解网络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环境中软件编程方法,提高网络软件编程能力”的目的。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法;研究焦点;发展脉络;学术反思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6-0079-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末以来,网络技术似飓风一般席卷全球,将人们的社会生活拓展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崛起,给现有的法律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法律在网络空间会有怎样的变迁?有没有可能产生独立学科——网络法学?众多学者和专家围绕网络法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在公开刊物发表不少的学术论文,形成网络法研究的蓬勃态势。但近十多年来,网络法的研究现状到底如何,关注了哪些主要问题,达到何种深度、高度与广度,形成了哪些经验总结以及应有怎样的反思,目前还鲜有研究成果涉及。

在法学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开始运用统计数据作为客观支撑材料开展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例如苏力基于CSSCI被引数据,通过分析法学著述引证情况,考察中国法学研究现状;[1]胡水君以1978年至2007年《法学研究》期刊中约480篇法理学文章为考察对象,分析中国法理学近30年的演进与变迁。[2]基于此,本文以1999年至2011年中国CSSCI法学类期刊(21种)①中网络法论文为考察对象,研究现有网络法论文的年代分布、领域分布、期刊分布以及作者背景等。以论文客观数据统计作为支撑材料,进一步分析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法论文研究的焦点,厘清中国网络法研究的发展脉络,就当前存在的一些共同性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把握中国网络法研究的可能走向。

二、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力图避免“缺乏科学依据”和“主观臆断”的嫌疑,收集与采用客观数据。通过对研究对象、数据来源的阐释以及进行数据分析,为中国网络法研究现状与反思提供客观的支撑材料。

(一) 研究设计

近年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网络法论文数量繁多,论题广泛,观点纷呈。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把握中国网络法研究现状,笔者以为,以CSSCI法学类期刊发表的文章为研究主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是由CSSCI法学类期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决定的。本文在199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21种CSSCI法学类期刊中,分别以“网络”、“internet”和“因特网”为关键词检索网络法相关论文,经过排除重复等程序,筛选出258篇论文作为数据来源。

(二)数据分析

1.年代分布

1999年至2011年在CSSCI法学类期刊发表的网络法学论文年代分布如下图所示:

对上图所列13年来258篇网络法学论文进行分析,按年份考察,大致有四个阶段。②第一阶段是1999年以前,涉及网络法的文章数量极少,在1999年涉及网络法的文章有9篇,这一阶段揭开了网络法研究的序幕;第二阶段为2000至2001年,这两年分别有22、30篇论文入选,为急速上升阶段,也创下了近十多年来入选文章的新高;第三阶段为2002至2005年,分别有18、18、14和12篇入选,呈稳中递减的趋势;第四阶段为2006至2011年,分别有24、23、15、24、20和28篇入选,呈稳定分布,后期数量略有上扬。

2.领域分布

本文对搜集的网络法学论文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法律部门为基础的论文领域分布图。③

根据上图统计,约有51.9%的网络法论文研究民法问题,尤其集中在知识产权领域。约有18.2%的论文集中于刑法部门,其次是诉讼法部门,占论文总数的10.5%。商法、经济法在其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1%和3.1%。行政法在其中占有的比例为4.26%,而在宪法范畴,仅有数篇论文涉及,其形成的百分比不到1%。其它论文多属于国际法及社会法学类,占总数的8.14%。

3.刊物分布

258篇网络法学期刊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在法学领域专业机构所办的刊物中,《中国法学》和《法学研究》这两大权威期刊,代表了中国法学研究的两个最主要阵地,分别发表9篇和3篇,共占论文总数的4.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网络法的研究已经在法学界逐步兴起,但并没有成为国家权威期刊重点关注的对象;《知识产权》、《法学杂志》和《政治与法律》入选文章所占网络法论文总数比例分别是14.7%、12.4%和10.8%,占总篇数的近37%;《法学》、《当代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和《法学论坛》入选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9%、6.98%、6.2%和5.42%,占总篇数的近28%。其余期刊对网络法论文的涉及则较为分散。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法研究通过在CSSCI法学类期刊的,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还存在广泛的拓展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三、 研究焦点

通过对258篇网络法论文的分析,近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法研究的焦点大致可以集中为四个关键词:

(一)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信息技术的勃兴和迅速发展使得原有的法律设定、保护和救济等模式均不适应信息时代的特性,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面临严峻挑战,这促使学界积极展开网络知识产权的研究。概括起来,目前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内容:第一,知识产权在网络时代的重构。网络著作权、网络版权以及网络商标权等都是知识产权在网络时代重构的主要内容。例如有学者指出,网络时代对知识产权提出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版权保护领域,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值得研究。[3]又如有学者探讨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网络著作人身权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借鉴他国成功经验,重构网络著作人身权的相关法律问题;[4]第二,网络知识产权立法的建议、评价与适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网络立法的步伐,对涉及网络知识产权部分,学者们针对其立法建议、立法完善以及法律适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围绕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学者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理论依据、界定网络信息传播权的定义、[5]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技术确立实至名归的信息网络传播权;[6]关于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的具体问题,学者也做出了分析和研究。[7]第三,网络知识产权的国外对比研究。网络技术率先在西方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形成较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制度性设计。学者对西方经验展开研究,以期对中国网络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供借鉴。例如关于处理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问题,学者进行中美比较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8]总体说来,网络知识产权的论文在目前网络法研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充分说明网络技术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二)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率的不断攀升,给网络空间的秩序、安全和公民权利造成极大的损害,网络犯罪问题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网络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网络犯罪的定义。最初学者比较谨慎地使用了“因特网上的犯罪”的提法,[9]而后开始逐步确定网络犯罪的定义,“网络犯罪”逐渐成为学界统一称谓。[10]进一步地,学者对网络犯罪种类进行细分,充实和完善了网络犯罪的定义。[11]第二,国际公约和国外网络犯罪的介绍。《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的公约,学者往往以此为背景和基础,探讨网络犯罪中的各种问题。[12]学者也探讨了西方各国网络犯罪立法的理论与实践,以期对我国网络立法有所启示。 [13]第三,网络犯罪的具体问题,网络共同犯罪问题、[14]网络犯罪追述时效问题[15]都受到学者们关注。而网络新兴事物的刑法分析如“网络钓鱼”的刑法规则问题[16]以及“网络”是否应该纳入刑法规制[17]也引发了学界积极的探讨。

(三)网络管辖权

在网络空间,基于地理疆域而产生的国家司法管辖权受到质疑,网络空间的非中心化倾向理论从根本上否定国家司法管辖权,学界对此展开积极讨论。关于网络管辖权,目前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网络对传统管辖权的冲击。网络的出现及其连接上的虚拟化无限延展的特性,冲击着传统的管辖权理论及现实规则,学者对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18]和民事管辖权[19]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做出分析。第二,确立网络管辖权的新依据。既然传统的管辖权连接点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寻求网络管辖权的新依据就成为研究的努力方向。学者根据国外司法实践和分析相关法律,探讨服务器地址所在地作为管辖权的新依据的可能,[20]分析网址所在地能否成为管辖的新依据。[21]总的说来,学者们普遍赞同坚持现有管辖权规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同时为寻找网络空间管辖权的新依据做出种种尝试和努力。

(四)网络侵权

随着网络侵权热点事件的频频发生,学界对网络侵权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侵权的基本问题。网络侵权的定义、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以及网络侵权责任的确定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学者指出,在网络技术时代,民事权益保护方式以及侵权责任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有必要厘清网络侵权的基本问题,并对其进行独特的立法设计。[22]第二,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网络侵权带来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尤其在“香港艳照门”事件爆发后,学者以此为案例,积极探讨如何明确网络隐私权侵权的损害形态,确立网络隐私权的赔偿规则。[23]第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探析。在网络侵权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处于中立第三方地位,对其侵权责任的确定在实践中相当棘手但又非常重要,学界对此展开积极探讨。学者认为应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进行类型化解读,根据不同的类型判断是否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及适用何种侵权责任。[24]总体看来,学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侵权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关于网络侵权问题的理论分析和立法制度设计等研究。

四、 发展脉络

近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法研究走出了一条渐次向前发展的道路。CSSCI法学类期刊记载了信息技术发展以来中国网络法研究的轨迹。从研究内容的发展、研究模式的变换以及研究立场的转换入手,我们可以把握网络法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研究内容

依据面前对网络法时代和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可从中探寻网络法论文研究内容的发展。在第一阶段,网络法论文较少,内容主要涉及网络技术给法律制度带来的挑战。学者更多是呼吁人们转变法律观念,应对网络时代;在第二阶段,网络法论文数量急速上升,网络安全、网络管辖权以及网络犯罪等各种论题受到学者关注,这也是对网络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理论回应;在第三阶段,论文篇数在稳定中递减,网络知识产权、虚拟财产等内容受到关注,对西方网络法理论和实践的初步介绍也主要集中于此阶段。但论文研究的内容明显受到中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的影响,很多方面不仅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有萎缩的态势;在第四阶段,论文篇数稳步增长,研究内容也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入运用而不断扩展,网络犯罪、网络隐私权以及网络新兴事物的法律分析等受到学者关注,对西方网络法律制度的介绍和借鉴也进一步深入。总体来看,网络法论文研究内容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浅表化向具体化的发展,既表现出对国际立法和实践的关注,又表现出对国内网络热点事件和网络立法的积极回应。

(二)研究模式

当前网络法论文的主流研究模式为“挑战—问题—对策”,即网络技术给现有法律体系带来挑战,凸现种种问题,学者针对问题展开理论分析,提出对策。例如互联网的勃兴在商标领域引发一系列挑战,带来诸多新问题,学者通过分析指出《商标法》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25]网络管辖权、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一系列内容都运用了这种主流研究模式。“挑战—问题—对策”的主流研究模式能直截了当、思路清晰地表达当前网络技术给现有法律制度带来的困惑以及人们迫切希望解决各种问题的努力,但这种对某种问题单线式追问的研究模式往往容易将研究锁定于问题本身而难以对问题背后的技术演变、社会变迁进行全景式的考察,无法达到对问题的深层分析。总的说来,“挑战—问题—对策”的主流研究模式与网络法研究的初期阶段是相匹配的。

在主流研究模式之外,也有极少数的论文不以解决社会出现的某种网络问题或者现象为目的,而采用“理论分析或论证”的模式关注网络法的基本问题。例如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最终会形成独立于其他法律体系的专门网络法,[26]并对网络法的原则、体系结构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7]这表明,网络法研究模式出现多样化,更有利于网络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研究。

(三)研究立场

由于网络技术率先在西方兴起,欧美等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对网络法律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介绍和分析国外先进经验,成为目前网络法论文研究的主要立场。学者们在论文中阐释美国网络案件管辖权领域中效果规则的适用,评析法国数字信息网络最新立法,借鉴国外网络犯罪立法的制度性设计。在众多涉及网络具体问题研究的网络法论文中,以介绍国际和西方网络法律作为开端是常见的研究路径。诚然,在中国网络技术兴起的初期,提倡用西方较为先进和成熟的网络法理念和制度来引领我国网络法的制度更新与价值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这种研究立场必须保持谨慎的限制,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必须在西化的浪潮中基于“本土国情”进行合理的反思。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本土国情”的网络法研究,他们认识到,网络法的发展与民族国家的态度和政策息息相关。中国网络法研究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国情,网络法的制定必须在法律的普遍性、网络信息的技术性以及国情的特殊性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总之,网络法的研究立场从“西方为主”逐渐开始转换为 “本土关注”,从 “模仿”到“自建”,这是研究立场转换的一个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近十多年来关于网络法研究所经历的变迁,表现在内容的发展、模式的变换和立场的转换,从表现形式来说,也是在文献资源、理论视野、研究路径乃至思想深度上的发展与演变。从深层次来说,这也是网络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改变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变迁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体现的一种表现。

五、 学术反思

通过对258篇网络法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学界为构建我国网络法的研究体系所做的努力。然而法律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法律研究也不可能做出迅速而全面的学术回答。因为,文明乃是经由不断试错,日积月累而艰难获致的结果。[28]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前面所述的内容也许即将步入尾声和成为次要的工作。为了有效推动网络健康发展,进一步建立互联网法治,网络法的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还需要加强,这也是未来网络法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适应网络空间的法律新理论

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它形塑了以虚拟现实方式存在的网络空间。“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29]网络空间的生存方式、时空构成、人际互动都显示出迥异于传统社会生活的新特点,这决定了传统社会大多数法律在其中适用的无能为力,也昭示着新的法律理论即将产生。

在沿用“挑战—问题—对策”研究模式的论文占主要的网络法研究领域,研究者极少关注网络法的法理问题。迄今为止有关网络法的思考大多立足于部门法律问题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在阐释传统法律在网络空间的无能为力和在制度层面提出对策做了较多努力,却在网络空间可能产生的新法律理论方面探索不够。作为一个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无中心权威性、即时性以及全球性的新型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对传统法律中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威胁。“每当人类的一个群体认为他们存在于世界的肚脐中时,就会产生民族的自身观念。”[30] 传统法律中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根基实际上是唯我主义,而网络的无中心权威性以及扁平化结构却是对唯我主义的一次重挫和警醒。法律应该重新审视以民族国家为界的表现形式,改变保守的地域风格,转向开放、合作与共享的精神。所有这些的变迁,都需要新的法律理论加以阐释。

网络技术的崛起将会引起社会规则层面的法律变革。网络法研究必须深入思考技术与人的存在、技术与规则、技术与社会变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其进行法理分析,探寻适应网络空间的法律新理论。唯有探索适应网络空间的法律新理论,为网络法问题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才能促进网络法研究的深入和体系化。

(二)转换网络法研究的价值基点

对网络空间的认识和定性不同,选择的法律研究的道路也不同,从而网络法研究也会定位不同的价值基点。当“网络法”作为一个西方概念引入中国时,并未能偏离中国式威权主义的治理逻辑。基于对网络空间风险的恐惧,在网络法研究中“防”和“禁”的理念比较突出,学者们普遍关心如何以法律的手段解决虚拟网络空间的纠纷。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网络监管等范畴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然而,威权主义的治理逻辑在具有特性的网络空间不时遭到“反抗”,理论和实践中的“防”和“禁”都遭遇技术破解,不同程度地陷入尴尬。④

如何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应该成为现代网络法研究的主要价值基点。与此相对应,学界应该积极关注在网络空间公民权利(如网络言论自由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如何能够在网络和法律的结合中得到保障。⑤进一步地,以公民权利和自由为主要价值基点,着力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空间扁平化结构、无个人权威中心的技术特性,构建通过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与规范来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路径。例如,确立国家对网络言论监管的法律维度。

网络技术的出现最终是使人更自由,而非让人禁锢于技术与社会的牢笼。我们应该以人的权利为价值基点,分析网络与法的深层关系和相互影响,展现网络空间中法律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在理论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和做更详细的论述。

(三)研究方法从立法论到规范论

通过对258篇网络法研究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网络法研究主要围绕“网络立法”展开。作为人类社会的新领域,网络空间产生了诸多争议和问题,实现在网络空间“有法可依”的理想图景具有时代意义,“立法论”为主的研究也具有合理性。但是立法并非是解决所有网络争议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蕴涵国家强制力的法律与网络特性有着“格格不入”的情况。相反,立法过多往往导致国家“父爱主义”式地控制网络空间,扼杀技术规范、行业自律等其他规则在网络中应有的作用,甚至一种因过度强调立法的极权主义合法化倾向也极易产生。在网络立法呼声高涨的中国,学界尤其应该保持冷静,避免把一切法律问题的终结解决方案归结到网络立法。网络法的研究方法应当从“立法论”走向“规范论”,即面对现实中出现的网络争议与难题,学者应该考虑网络行业自治、技术规范和网络立法多种规范并举,而不是把解决方法简单地归结为修订现行法律或制定新法律。我们建议,学界下一步应该研究是勾勒网络立法的合理边界,避免盲目滥用立法。同时,只有积极开展网络技术规范、行业自律与立法关系的研究,使法律控制保持在合理限度(避免法律控制模式本身带来的风险),才能保证众多规范协调治理网络空间,真正实现网络健康发展。

注释:

①根据CSSCI来源期刊 (1999-2011年)的21种期刊分别为: 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商研究 、政法论坛、中外法学、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现代法学、法学、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知识产权、法学杂志、法学论坛、法学家、当代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 。

②笔者对1999年前发表的网络法论文进行统计,只有 7篇,所以选择1999年作为统计网络法论文数据的开端。

③本文采取学界通用的九大法律部门的划分,没有涉及的法律部门均未在饼状图中标注。

④例如,国家对国外某些网站进行封锁,导致国内网民无法链接。但是,网上“翻墙”软件的普遍存在,使网民们其实可以轻松链接上这些网站。网络空间的特性使“防”和“禁”都有技术破解的手段。

⑤目前,有相关的专著陆续出版,探讨网络表达权的相关问题。例如王四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李永刚著:《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 苏力.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J].中国法学,2003, (2): 161-172.

[2] 胡水君.《法学研究》三十年:法理学[J].法学研究,2008, (6): 40-61.

[3]李明德.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J].环球法律评论, 2001,春季号: 5-17.

[4]何炼红.网络著作人身权研究[J].中国法学,2006, (3): 69-82.

[5]乔生.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评价与完善[J].中国法学,2004, (4): 15-21.

[6]靳学军,石必胜.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适用[J].法学研究,2009,(6):106-116.

[7] 郭鹏.信息网络传播权涉外侵权的中国法院管辖权分析——以《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第1条的完善为中心[J].法学评论, 2011,(5):131-137.

[8]姚洪军.中美处理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问题的比较[J].比较法研究, 2011,(5):89-99.

[9] 屈学武.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J].法学研究, 2000,(4):83-100.

[10] 赵秉志,张新平.试论网络共同犯罪[J].政法论坛, 2002,(10):52 -58.

[11] 赖早兴,董丽君.网络犯罪及其法律控制[J] .当代法学, 2000,(5):37 -54.

[12] 皮勇.《网络犯罪公约》中的调查制度与我国相关刑事程序法的比较[J].中国法学, 2003,(4):148-163.

[13] 刘守芬,房树新.西方八国网络犯罪立法简析以及对我国网络立法的启示[J].法学杂志, 2004,(9):17-22.

[14] 刘守芬,丁鹏.网络共同犯罪之我见[J].法律科学,2005,(5):98 -106.

[15]刘守芬.叶慧娟.网络犯罪追述时效探析[J].法学杂志, 2005,(4):28 -30.

[16] 陈玲. “网络钓鱼”与刑法规制[J].政治与法律, 2008,(8):40-46 .

[17]高巍.论“网络”的司法认定——以罪刑法定原则为边界[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5):58-64 .

[18]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J].中国法学, 2003,(6):102 -112 .

[19]周昕.因特网时代的民事司法管辖权[J].政治与法律, 2002,(2):71 -75 .

[20]侯婕.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探析[J].当代法学, 2002,(8):37 -40 .

[21]李冬梅.略论国际民事管辖权确定根据在网络空间的适用[J].当代法学, 2002,(7):137 -140 .

[22] 吴汉东.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J]. 法商研究, 2010,(6):28-31.

[23] 陈龙业.解析网络隐私权侵权的损害与赔偿——以“艳照门”事件为中心[J].政治与法律, 2008,(4):15-18.

[24] 鲁春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类型化解读[J].政治与法律, 2011,(4):117-127.

[25] 刘春霖.论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使用行为[J].现代法学, 2008,(6):105-111.

[26] 蒋坡.论网络法的体系框架[J].政治与法律, 2003,(3): 53-59.

[27]张楚.关于网络法基本问题的阐释 [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3,(6): 80-87.

[2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M]. 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15.

[29] 〔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34.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主流的网络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便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是谢希仁教授于1983年首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1995年以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原理部分放到本科生教学中,称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定位于该课程的高端部分,称为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科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的概念,更加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分层教学模式。经过本科阶段对网络知识的初步学习,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讲述相关的技术原理,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将研究能力培养前置到课程学习阶段,构建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进而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教学内容组织

当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核心课程,按照传统的分层体系结构组织,但讲授过程中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大提高;另一类是作为选修课程,主要设置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由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组织论文讨论。

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按照分层体系结构组织的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系统地把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由于大多数研究生本科阶段已经按照该模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按照分层模式系统地讲授一遍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障。按照前沿技术组织专题讲座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该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且,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技术大多为英文文章,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生而言,多数人并不具备短时间内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能力,因此盲目按照前沿技术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也出现了多个围绕研究生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展的改革创新,它们大多与所在学校的教学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在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具体特点和培养要求,设计了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网络高级专题和网络设计原则等内容;实践教学则包括课程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进行课堂及论文研讨,从而注重培养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核心原则和前沿研究的了解与掌握,锻炼其利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理论教学

高级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完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关键问题、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尽量避免相关教学活动与本科先修课程的重复,以便开拓新领域、学习新方法。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我们设置了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

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较系统地综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便帮助研究生陕速回顾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由于当前跨专业、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性明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可能弥补专业知识上的差异,使后续高级专题的教学更加易于开展。

随后,围绕应用层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网络管理与测量等计算机网络的高级专题开展教学,重点讲授这些专题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核心思想以及核心技术等,帮助研究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这些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突出当前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强调其中涉及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原则。

再次,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当前研究热点的了解和把握,专门设计了一章网络新技术专题,重点介绍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等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体现教学思想,避免陷入研究怪圈,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主要向学生阐述这些技术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网络新技术带来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引出了哪些问题?有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等。这样将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思考创造的过程,从而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在网络设计原则部分,总结回顾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一些典型设计理念和原则,包括软状态机制、随机化技术、间接技术、虚拟化技术等,通过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技术本身的价值,为以后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1.2 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关注的不够,这一现状与国家重点倡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越来越不符合。对于具有强烈工程应用背景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如何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类实践教学内容,一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如应用层网络技术专题中设置针对P2P数据传输协议进行仿真分析的实验内容,在多媒体网络专题中设置多媒体视频传输实验内容,在网络管理与测量专题中设置大规模网络测量数据综合分析的实验内容等。这些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针对整个课程的自主性综合实验,又称课程设计,其选题相对具有开放性,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和技术。一方面列出部分课题供学生选择,如基于OPNET/NS2的网络路由算法性能仿真分析、简单包过滤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Flow的网络流量采集与分析系统、基于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也鼓励研究生与导师进行交流,将导师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研究内容抽取一部分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内容,达到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的结合。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综合实验包括基本要求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课程只给出基本要求作为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扩展,实现更多的功能。在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和考核工作中,以课题实现的创新程度和反映出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探索的工作量,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考核重点。

1.3 课堂研讨

为了避免授课内容过于偏重基础,对国内外学术界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关注不够等问题,综合锻炼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跟踪前沿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文献阅读报告开展学术交流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相应设置了课堂研讨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讨和课程设计研讨两部分内容。其中论文研讨环节首先选取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性研究文献开展文献阅读,然后让研究生上台就所阅读的文献开展报告,其他学生则针对该报告进行相应的质疑,通过讨论促使研究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创新思维火花的进发、碰撞。进一步要求研究生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网络问题,阅读5篇以上著名会议或者期刊的相关文献,并完成读书报告,从而综合锻炼他们语言表达交流和论文撰写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的研讨与论文交流研讨的过程类似,在完成课题的详细设计方案后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每名研究生根据所做课题进行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则针对该课题的内涵、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进行交流,达到综合受益的目标。

2 考核机制设计

以往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的方式,且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过大。然而,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应该从理论学习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个体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从平时作业、课堂研讨发言、平时实验与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论文报告及理论考核等方面对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测。用考核机制引导研究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对学习的每个重要过程都进行量化计分,以衡量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激励他们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在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平时的课堂作业、研讨发言、课程实验,又包括设计性实验、课程读书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实现了对整个授课阶段的全过程管理,综合考查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文献阅读报告、论文撰写、实践动手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更好的合理性。

3 教学效果

利用设计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先后被学校评为校级教改示范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得到了选课研究生的一致好评。调研过程中专家和研究生普遍反映,这一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比以往的方式更加注重对知识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揭示,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学习新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效果。大部分研究生对于课程教学改革在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课堂研讨等方面印象深刻,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实践教学及课堂研讨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设置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内容太简单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内容太难学生又会觉得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4 结语

高级计算机网络作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通行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者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实践教学的组织、课堂探讨机制的构建以及考核机制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这一教学实施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领域,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在后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关注这些新变化,并不断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达到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邢长友,陈鸣,许博,等,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9-52

[2]陈鸣,谢钧,刘鹏,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训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62-64

[3]李巍,李云春,夏春和,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31-133

[4]张沪寅,陆春涛,李鑫,等。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0(24):36-39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专题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62-02

一、专题研究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特点

1.将“小型讲座”引入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目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与结构完全按照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学生和教师的思路都受到了教材的束缚。专题研究法教学则打破传统教学对教师的束缚,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分成三大主线和15个子专题,每一个子专题都以一个小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教师以学者的身份将每个子专题的内容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同学。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由一位老师将教材从头讲到尾,而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则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专题中有专长的教师轮流教学,成立一个专题小组。这样教师也可以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将集体的智慧运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中,更好的为同学服务。

2.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从教的层面看,如今教师已不再是以往的传授者的身份,他更多的是以学生的合作者、引导着、通向成功的领路人这样一个身份存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将课程内容“讲”给学生变成“导”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环节,仅向学生描述本专题的培养目标和重点难点即可,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将课前预习和听课过程中未明白的问题,以提问和质疑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在现场答疑或组织同学讨论,使学生有互动过程,并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各个专题的自主研究,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从学的层面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可以对老师的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将每个专题介绍给学生,学生自己便可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自学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益激发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最后便会掌握自学的本领。专题研究法教学充分展现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氛围,展现出师生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专题研究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在专题研究法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一定要对教材有深刻解读,理解,再创造。《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较为零散,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并且要求各个专题都要自成体系,并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这是总体要求。按照以上要求,教师要对三大主线和15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围绕专题收集相关信息,使专题不局限于教材,强化知识深度,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讲授方式。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地“备”好学生,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听课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尤其要注意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盲区和知识的误区,使教学有的放矢。

2.实施阶段。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像一位演讲者一样,将自己所要讲的专题讲授给同学。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将整个专题完整地讲授出来,在每个专题讲授过程中,都要求教师设置如下环节: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具,结论,存在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内容的立体表达。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已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可以将每个专题精心编制PPT课件、Flas、操作视频演示等辅助教学手段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多较为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用到上述方式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阶段。教师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要对整个课堂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形式采用笔试和撰写论文方式。笔试设置在每学期期末,考试范围是所有专题,而论文撰写安排在每个专题结束后。论文要求以创新思想为指导,及时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知识和科技成果。通过论文撰写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撰写研究文档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教师根据学生论文撰写情况总结经验,及时修改下一个专题教学方案。

三、专题研究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专题研究教学方法有着许多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成固定模式,难以适应专题研究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思维定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大部分教师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权威现象普遍存在。即便使用了专题研究法,学生仍然不敢提问,不敢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从而削弱了专题研究教学方法的效果。

2.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不足导致专题研究教学方法难以实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接受了专题研究法的理念,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将每个专题完整的有逻辑的呈现给同学,部分教师在专题的设置上考虑不周,对专题研究不够深入,导致专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体系不完整。这样教师很难驾驭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要求。

3.学生能力参差不一,难以参与到专题研究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并不一样,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课堂就会很快地参与到专题研究中,表现地也较为活跃。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融入到课堂中,专题研究法需要同学也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专题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表现的较为沉默,长期下来,就会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四、总结

专题研究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理念得到全新的创新。专题研究法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效发挥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教学真正迎合了教学相长的本意,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专题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才能是专题研究法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戴振华,王建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找到适合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十分重要。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围绕课程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构建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将职业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人才。

1目前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1.1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依然延续高校教材模式,其内容理论知识点多,实践操作部分少,缺乏专门针对实际项目来编写的教材,这样就使得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1.2实验设备不足,影响实验开出率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不足,或是由于对网络技术专业的投入不多,使得缺乏配套的网络实验室,或是设备数量不足、更新较慢,严重影响了网络专业课程的实践。

1.3教师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项目工作经验

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网络设计、网络规划等企业工作经历,也没有项目工作经验,所以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对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知识扩展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存在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动力等现象。他们的能力差异性大,对教学内容有的 “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性强的实际操作。

2教学改革的思考

2.1整合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要与市场对接得比较紧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同时也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教学内容改革还要与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相结合,并与华为或思科等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相关认证课程,并鼓励学生学完课程后积极参加认证考试,获得相关职业操作资格。

2.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改变常规“理论 + 验证性实验”的模式,应以项目工程的运作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网络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对实践性和专业化的聚合,改变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构建模拟和真实两大实践环境,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和技能。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依托校园网建立的课程专业平台,公布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参与讨论,并提供规范的问题专业化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按照操作规范指导要求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要多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过程突出内容,确保专题讲座的效果,同时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维护”的专题教学中讲解“黑客”的危害时,以电影视频剪辑材料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调用“微软的安全讲座”等提供给学生学习,并现场演示黑客的攻击与防守的过程及危害,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2.3完善实验室建设,采取工学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行业的需求,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要内容丰富,实验室设备要能涵盖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实用技术功能模块,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 并要不断完善设备类型和数量,满足多种实验要求,可以根据多种需求进行扩展,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完成实验的设计与配置,并且可实现实验室内部网络与校园网的轻松连接。 同时还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实训基地得到充分的保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跟着公司网络工程师完成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得到充分的历练,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4加强教师再培训,增加项目经验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安排教师每学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或直接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使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社会实践的内容相互验证,并把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自编教材,把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统一。同时还要与企业紧密联合,把企业工程师引进课堂,根据真实案例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新教法中所倡导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防止“放羊式”教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两者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迅速扩大,对于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同时对网络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广泛听取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向,所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通过一系列改革,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差距,能够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不用再去培训。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旭峰.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期刊论文]. 教育与职业,2008(20)

[2] 李成忠. 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期刊论文].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才;培养

一、网络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人才需求预测

全球网络人才相当短缺,随着全球各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其网络人才需求会有新的增长。网络及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迅速带来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大学生网络教育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根据我国目前每天开张2-3家各种类型的网站的速度来推算,我国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缺口是相当大的,可以说是一种相当严重网络人才危机。

2.人才素质结构预测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确定,主要根据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随着社会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人们更重视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思考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除了仍然重视知识,能力之外,更突出地重视人的素质。第二,面向21世纪,本行业的发展态势是,在原有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管理;在通信业务急速发展的环境下,将迅速改造、升级和发展高速宽带网,接入网和三网合一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1.强化质量观念,走特色之路

整个专业教学采取“以技术应用”为关键,形成一条“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模式,努力把专业办精、办好,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能吃苦、会学习、敢创新”、“会设计、善维护、有特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的目标

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专业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重新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发展和推广为目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体现大学生网络人才培养特点,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一来构建课程体系。

4.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产教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建设教学基地,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后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性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密切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快产学研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学校一条龙教育的新体系。

5.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

(1)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大胆尝试、改革,因材施教,提倡启发互动式、讨论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把课程讲授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开放专业实验室,淡化教室、现场和实验室的区别

(2)、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弹性学分制。对不同的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在变学年为学分制的同时,努力建立与之配套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政策。

6.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估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定性的模式。公共课程的考核将以权威的试题库为基础,逐渐实现教、考分离。专业课程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除采用闭卷考试外,可以采用开卷笔试、面试、上机实训并写实训报告等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各种手段。实践教学的考核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成果相一致进行鉴定和考核,对典型学生进行案例答辩,评定成绩。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各种技能比赛,参加职业认可的各种考级、考证,并对成绩合格都计入学分。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组成。

1.课堂实训: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组建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维护能力”设置课程。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均安排了课堂实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接近1:1.1。此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巩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实训:本专业安排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Web程序设计等共5门课共9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模仿到应用的过渡,从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基本技能训练:本专业安排了中英文录入、程序设计、OFFICE软件应用、局域网络组建和求职面试等共5个学期的基本技能训练,强化本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

4.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或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模拟的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产业人才;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63-02

0 引言

2010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省教育厅出台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得到了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摸索前期和获得支持的实践后期,以社会需求和服务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及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产业人才培养采取了多项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结合民族高校特点和湖北省区域经济服务需求,积极跟进物联网、移动互联和4G等新技术,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人才培养道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产业人才需求,并结合笔者学校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对产业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析,期望与同类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借鉴。

1 人才需求分析

网络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之一,网络科技的兴起,直接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革命性进步。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在当今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和网络经济蓬勃繁荣的形势下,网络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军事、教育、科研、商业等部门,并深入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和经济运行模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2011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也明确提出“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成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优先主题,重点开发内容涉及到核心网络设备、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等。由此可见,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科技之一,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湖北省是全国信息产业大省,武汉市拥有中国“光谷”。2010年初,“光谷”区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1 144.88亿元,进入“千亿产业集群”时代。根据《武汉市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2012年展望》,到2011年底,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 500亿元,达到1 505.6亿元,同比增长27.9%,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预计到2012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将完成1 800亿元,同比增长20%[2]。近年来对网络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尤其需要应用型、复合型的网络技术及工程人才。同时,中南民族大学一直坚持为湖北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着力为湖北地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企业所需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调查,根据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结合民族院校的定位和办学方向,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了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专业和武汉多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就业实习与科研合作基地协议,就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给予保障。在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的前提下,对于实践应用型和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专业将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关系到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问题;通识教育从某个方面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专业素质教育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根本。本专业组成立了包括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多渠道人才教育引导队伍,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教育和人生成长中的作用;通过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安排介绍,教育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奋斗目标。在专业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坚实的思想支撑,同时注重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探索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近年来在网络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以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改革及网络系统设计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申请到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3项,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项,在《计算机教育》等教育教学类重要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为培养创新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网络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湖北省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密集大省,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才,以及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网络人才求之若渴。主要需求岗位包括:网络工程设计、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工程技术支持、网络工程销售、网络工程售后等岗位。针对湖北省新兴产业网络人才的需求现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与企业共同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设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人员授课;②在教学中加强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和企业合作,加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工程意识和工艺实现技术方面得到良好训练;④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和实习环节,让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聘请企业经理来校,为本专业学生作增强沟通意识及沟通能力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湖北省网络科技发展动态,学习各方面的沟通交流能力;⑥培养学生通过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市场经济分析、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

(3)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在新制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强化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引导,调整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加了实验教学在总教学中的学时数。始终坚持以项目驱动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各类项目中去,尤其是参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5年来,网络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同时,在近3年教师参与的产学研企业合作的15项课题中,学生参与13项,占课题总数比例87%。积极推进和强化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在实验课堂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将严格要求和人性化操作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在实验课上,从细节中提升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加投入并从经费和制度上保障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的顺利开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研究,为学生将来的科研素养养成提供平台。

(4)积极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本专业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搭建和培育,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及水平考试并取得各类资格认证,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同时具备了双师资格;②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学院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指导,增强专业师资力量,让学生有机会学到当今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并增强感性认识。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以及各种实验室。建立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学就业实习基地10家。本专业注重实践基地的管理,每年对基地投入3000~6000元的专门经费,并且实践基地每年都要提供参加实习活动的学生名单以及表现情况。

(6)加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除引导学生为未来的职业进行知识的储备外,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养成,注重学生网络工程技术实验技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给学生授课,并向学生灌输未来企业工作的文化和理念,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贮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注重合理分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考研升学、就业指导和规划,以基础研究型、实践应用型和高级复合型的人才需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7)做好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对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操作,为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就业进行必要的科研训练。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广开途径,不拘一格,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本专业极力为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规划,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实战经验。同时,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及“外聘教师制”。“双导师制”即鼓励本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而“外聘教师制”即聘请企业人员单独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据统计,2007级和2008级本科生共95篇毕业论文的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的有26篇,外聘企业人员单独指导的有12篇,所占比例分别为27%和13%,企业人员全部来自湖北省电子信息行业。

(8)对于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技能训练,主要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本专业将预留一个学期的企业实践计划,在顶岗实习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资格培训及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3 结语

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有用人才,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3]。

参考文献:

[1] [EB/OL].http:///china/20110305/105628.shtml.

[2] [EB/OL].http:///content/11/0822/10/116489 4_142336318.shtml.

网络技术基础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分类教学法;广度优先;深度优先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技术发展,社会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已变得非常迫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授一门课程时应该要知道学生有哪些知识点不容易掌握,以及为什么不容易掌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对于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重点是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统一。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比较适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分类教学方法:广度优先与深度优先教学法[1]。

1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这两个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而近年来,计算机与通信已成为两个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必然会涉及到计算机与通信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2)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由于应用广泛,以致网络技术发展得十分迅速,网络知识更新快,不断地出现新的技术和新的术语。对于这样的一个领域来说,要学好它,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处理网络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掌握网络中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而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应该要具有不断跟踪和学习的能力。

3)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知识点的组织主要遵循分层结构模型,但又不拘泥于分层结构模型。一般以Internet技术与高速网络技术为主线,同时加入网络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成果。

2教学方法的讨论

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对不同的知识点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新的信息、概念与术语很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师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讲全讲透。对于这样的知识点,适宜采用广度优先的组织方法,以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组织教学。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按照分层的思想来组织知识点,每一层都有其基本的技术特点和网络协议。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去讲解基本理论,学生会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接受。这种情况下,适宜采用深度优先的组织方法,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

2.1对于广度优先内容的教学安排

2.1.1计算机网络概论部分

第1章是计算机网络概论部分。这一章从内容上来说,新的知识、概念与术语很多,每部分的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适合采用广度优先的组织方法。对于这样的章节,教师都希望一次课就把它讲完,在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很多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一般都不太好,很难在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第1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方面,教师尽量少讲一些,主要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或论文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以组织讨论或学生报告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读书笔记或论文作为作业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真正发挥网络的功能,通过互联网来学习网络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地检索有关网络与互联网的最新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检索文献,提交一份论文。挑出比较好的论文在课堂上公布与点评,让大家

相互学习。这样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目的,学会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

2.1.2其他章节中的新技术部分

在其他章节中,除了基本技术与理论以外,还会有很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师很难将每一部分都讲全讲好。这些部分也适宜采用广度优先的组织方法。将教材中没有整理出来的或者是整理出来了但分析得不太透的内容罗列出来,如表1所示,让学生从中挑选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将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方式提交。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与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分析学生的专题报告,发现不同类型的同学所喜好的题目类型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喜欢挑战计算机技术的同学,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技术细节更感兴趣,如第1、3、4、8、17等题目。而对于平时喜欢在网上闲逛、聊天、玩游戏的同学,则更倾向于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如第15、22、32等题目。学生平时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相关问题,却又不知该怎么解决。通过完成作业,使得同学们知道对于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人在研究,都采取了什么方法,目前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反映,完成这样的作业,使他们切实地感觉到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发现,以后再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可以利用网络来寻求帮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网络新技术和新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对于深度优先内容的教学安排

尽管计算机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和其他学科一样,网络技术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它也有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轨迹,这正体现出了学科的体系。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我们只能从网络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总结提炼,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理解网络的基本设计思想。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于网络基本技术的学习,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一味地强调对概念的理解,从概念到定义,学生最终也很难真正理解和学会这些内容。这样的知识点适宜采用深度优先的组织方法。

2.2.1概念与实例的结合

对于深度优先内容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大量生动的图例和实例说明,以避免枯燥的陈述。并对每章具有很好代表性的例题和习题做了精选,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将概念与实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知识。

以第6章网络层为例,本章的内容围绕着IP协议展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为研究互联网工作原理与实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像IP地址这样的内容,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可以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解IP地址的划分问题,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地址划分的相关概念。结合校园网中的IP地址划分问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在实践中更进一步地掌握IP地址划分技术,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2.2.2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反复思考与实践,借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将枯燥、呆板的概念转化成学生最能够轻松接受的表现形式。在课件中尽量避免大量的文字叙述部分,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同时添加动画演示单元,让枯燥的知识动起来。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与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直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