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7 19:40:54

图书管理制度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 藏书之策 管理机构 思想统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45-02

图书是物质形式,同时又是意识形态,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和感情,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文化风尚的纯正。因此,历史封建统治者都对图书生产和流通高度重视,建立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的并有利于“政教风化”的图书管理制度和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图书管理机构,促进图书事业在顺应皇权政治的前提下“健康”发展,而对那些反抗皇权政治的图书及其作者、经营书肆则而封杀,甚至株连九族,其手段十分残忍。

一、古代图书的管理政策

西汉,“书缺简脱,礼崩乐坏”。于是,汉武帝推行一条“建藏书之策,置书信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序》)的图书管理政策,开展了图书征集和典藏改进工作,而且成效显著,据《太平御览・七略》记载,当时出现了“外有太史、博士之藏,内侧延阁、广内、秘府之室”的盛况。东汉,朝廷仍然提倡“独尊儒术”,将刊刻熹平石经立于东都洛阳学宫,以便树立儒家经典的范本和规范儒家经典的文字。这自然是图书生产和流通的强化政策。

唐代,民间私印历书盛行,有违敬授之道,于是皇帝严令禁止。《全唐文》记载,唐大和九年(835年),冯宿出使剑南两川及淮南道,见有私印历书贷卖者,认为“有乘敬授之道”,故上疏呈请禁印。同年,唐文宗下达了“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的禁令。

宋代,战事频繁,始终同北方少数民族处于对立的状态。为了防止国家军政机密外泄,元祜五年(1090年),宋哲宗根据苏辙的建议,颁布了对刻书事业的管理纲领:“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它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版,候印讫,送秘书省,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宋会要辑稿》)以后的历次禁书令,基本上都不超出这个纲领的范围。宋宁宗时期,《庆元条法事类》边对刻书做了严格的规定:“缘边事应密,凡时政、边机文书,禁止雕印”、“诸雕印御书、本朝会要及言时政、边机文书者,杖八十,并许人告”、“事及敌情者,流三千里,并许人告”。总之,宋代图书的各项管理政策是当时国家边境军事形势的产物。

元朝是外族政权,统治者为蒙古族贵族。汉族和蒙古帝国之间的斗争此伏彼起,连续不断,是贯穿元朝的社会矛盾。因此,元朝在图书生产、流通和收藏的管理上,主要集中在防止动员汉族反元、威胁政权的理论或舆论上,禁毁了《天文图》、《太乙雷公式》、《匕历》、《推背图》和《五公符》等蛊惑民族情绪及民族斗争的图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有相关的记载。

明初,朝廷实行了免征书籍税的政策,加上书禁相对开放,连国史、宫史都可自由撰述。因此,中央、地方和民间刻书事业欣欣向荣。但是,明朝政府对图书生产和流通十分关注。《大诰续编》记载:“近监察御史丘野奏:所在翻刻印行者,字多讹舛,文不可续,欲穷治而罪之。念民愚者多,况所颁之诰,字微画细,传刻之际,是致差讹。今特命中书大书,重刻颁行,使所在有司就将此本易于翻刻,免致传写之误。敢有仍前故意差讹,定所司提调及刊写者,人各治以重罪。”明嘉靖年间,福建的建宁书坊为了牟利,迎合时好,刻了一些科考书籍,因书中有一些文字讹误,并变通缩小版式,引起了提刑按察司的干预,令其“再不许故违宫式,另自改刊”。

清代,为了巩固其满族贵族政权,对图书生产和流通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突出表现在推行禁书和文字狱政策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大学士四库馆总裁管翰林院事英廉和《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具折奏报:“将各省解送明代以后各书逐一复加检阅,详细磨勘,务将诞妄字句删毁净尽,不致稍有遗漏。兹据各交纂修等已全行阅竣,共看出应行销毁书一百四十四部,应酌抽毁书一百八十一部。”光绪八年(1882年),姚觐元在编制《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时,按照全毁、抽毁、应毁和违碍四种情况来收录,凡5400余种。此外,清朝统治者把触犯皇权的一切文字著述,视为“狂吠”、“异端”或“悖逆”,大兴文字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如“庄氏明史案”、“徐骏狱案”和“吕留良之狱”等。

二、古代图书的生产与管理机构

我国早在夏、商、周三朝国家机构中设置了史官,负责收藏与管理政府书籍。秦朝设立太史令,掌管国家秘书著作。西汉的“秘府”是国有图书的收藏地。东汉“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隋书・经籍志序》)三国中的蜀、吴两国沿袭东汉制度,设立东观,收藏国家图书,而“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隋书・经籍志序》)晋朝设“大著作”,主管图书工作。唐代设“翰林院”,不仅负责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书以及起草册立、封诰之类文章等事务,还要负责管理国家秘书著作。唐代,我国图书生产方式开始由传统的手写逐渐转向印制,生产数量大幅度增加。因而,唐朝图书管理极其严格,规定凡属隋大业十四年以前的著作,不能入录,唐初始卒者的著作也不得收纳。

两宋时期是我国刻板印书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宽,均堪称前所未有。宋朝中央政府、地方官署、学校书院、寺院道观、私宅家塾、书坊书肆都从事刻书生产,形成了庞大的图书生产网。宋朝皇帝为了加强其政权统治,设立了全国性的图书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机构――国子监。国子监不仅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中央图书出版管理机构和部级出版社。

元代中央政府刻书机构只有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其余的则基本上通过各级机关、下各路儒学或书院刊板印行。但是元朝的私宅、书坊刻书也很兴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明代因“诏除书籍税”政策的推行,中央、地方、藩府以及民间私塾、书坊等都竞相刻书。清袁栋《书隐丛说》记载:“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司礼监下属的经厂是明朝内府统领的一个专门刻书机构。刻字匠、表背匠、印刷匠等工人,数量少时五百多人,多时达到一千多人,因此明代内府刻书,司礼监占绝对优势,虽然国子监也刻书不少,但仍不及司礼监。除官刻图书业外,明代私刻图书业也很兴盛,如北京的“永顺书坊”和“书籍”,南京的“富春堂”、“文林阁”及“广庆堂”等唐姓十二家书坊、常熟的毛氏“汲古阁”无锡的华、安两家铜活字,徽州的程、汪、黄、刘四姓、建安建阳到余、刘、叶、熊、魏、詹六姓书坊等等,都曾在当时全国图书雕印业很有名气。

清代,中央政府刻书由内府武英殿负责,钦定、御制、敕撰诸书以及正经、正史都由武英殿开雕。如《十三经注疏》《明纪纲目》《国语解》《相台五经》《古今图书集成》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都是武英殿的杰作。清代地方政府刻书也很兴盛,自曾国藩创立江南官书局起,先后又建立了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山西官书局、福州书局、云南书局等。此外,各地学校和书院刻书亦盛,如武昌的勺庭书院,昆明到育材书院和五华书院,江宁到尊经书院、曲江书院、南菁书院、两湖书院、格致书院等都曾刻书不少,属清代官刻书的一翼。

总之,历朝历代都建立起图书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到政策制度受意于封建皇权,并为封建皇权服务。它不仅是政策到制定者,还是全国图书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监管者,并且常常直接参与到图书生产过程中。而民间刻书业虽然只是图书的直接生产者或流通者,并且其生意之兴衰取决于皇权政治,但是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它是我国古代图书生产和流通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到一股力量。

三、著名的古代焚书事件

历代封建君王为了巩固其国家政权,制造残暴的焚书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有: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秦朝统一不久,始皇嬴政为了禁止社会上“以古非今”的反对活动,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13年开始推行“焚书坑儒”政策。

“焚书”措施是指:除《秦纪》、医药、卜巫、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者,处以黥型并作城旦;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

“坑儒”事件是指: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了不满秦朝统治的言论,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以“为妖言以黔首”的罪名,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城郊。

“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推行的图书流通管理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盛大的文化浩劫。

2.北魏太武帝的“焚书坑僧”

佛教属外来宗教,于东汉时从西域传入我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446年,出身于拓跋氏少数民族的北魏太武帝为了表明自己是炎黄子孙,有权继承伏羲、神农的正统,下达了灭佛的诏书。《中国通史简编》云:“联承天绪,欲除伪定真,获羲农之始……。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诏书中的“胡经”即佛教典籍,“沙门”即佛教僧人。北魏太武帝焚烧佛经,活埋僧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重演,也是北魏政府对图书流通领域实行严格管理的实证。

3.唐武宗的灭佛惨案

唐代佛教盛行,各宗派势力既依附政治互相斗争,又摆弄官府影响政局,对唐朝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唐玄宗以道抑佛,到唐武宗时发展成灭佛惨案。唐司空图《司空表圣集》记载:“自洛城冈遇时交,仍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这里说的就是唐代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事件。当时,全国拆毁寺庙4500余所,还俗僧尼200多万人,还烧毁了大量的佛经,并且将佛铜像用来铸钱,将铁佛像用来置农具。这是又一次在图书流通上到灭佛惨案。

4.清初的“文字狱

为了强化文化思想上的统治,清初统治者连续大兴文字狱,制造冤案,其中大案有:

“庄氏明史案”:康熙二年(1633年)浙江湖州富商庄廷x请人增编《明史》,如实地写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时建州卫和明朝的关系等历史,被认为是有意反清。庄氏全族及为此书写序、校对、刻字、印刷、买书、卖书的人共计七十余人全被杀死,庄廷x死后被开馆戮尸,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

“徐骏狱案”:雍正八年(1730年),庶吉士徐骏作诗有“明月有情远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之句,被人告发,说他思念明朝,诋毁清朝。清廷遂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之罪名,照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并将其诗文稿全部烧毁。

“吕留良之狱”:雍正六年(1728年),浙江吕留良所著诗文和日记中,含有激烈的夷夏之防等言论。吕留良早死,湖南曾静与弟子张熙,因受其思想影响,列举了雍正九条罪状,劝四川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结果岳奏清廷,将吕氏家属、师徒以及相关人员一律治罪。主要人物死者戮尸,活者斩首,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或发配为奴,轻者也受杖责。次年九月,清廷将吕、曾所著之书和曾静的口供以及历次所下谕旨勒为《大义觉迷录》一书,刊布学宫颁行天下,以示警戒。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

[2]宋李P《太平御览.七略》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4]宋《庆元条法事类》

[5]元《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6]明《大诰续编》

[7]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四种》

[8]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

[9]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1我国事业单位图书摆放混乱

我国事业单位的传统图书管理制度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其中图书馆内图书摆放混乱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图书摆放混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是某些事业单位不正常管理导致,而是所有事业单位内部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图书馆内部图书摆放混乱的现象,不仅给借书的读者带来的不便,使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寻自己需要的书籍,而且也造成了大量的图书存储空间的浪费,图书摆放混乱还会给图书管理者的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对混乱的图书进行排序,若新型的排放顺序不对也会给图书借阅者带来较大的寻找图书的障碍,在图书寻找上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对事业单位工作繁忙的员工来说,无疑是较大的读书借阅的障碍,如果图书管理也不够合理,就会导致图书馆的图书处于更加混乱的一种状态。事业单位图书馆内图书排放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图书数量和图书种类越来越多,导致图书管理者对图书整体整理处于一种较为繁琐的工作阶段,这会导致许多图书管理出现排放混乱结果的出现。图书排放混乱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图书管理者掌握的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型图书管理体系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强图书管理者的技能培训。

1.2读者的借阅秩序混乱

除了图书馆内图书排放顺序混乱这一主要问题之外,事业单位图书馆的读者借阅秩序混乱也是另一常见的问题,与其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同,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内的借阅者主要是工作人员,他们一般存在着借阅时间较长,无法认真阅读借阅规则的现象,这都会导致图书馆内的借阅秩序较为混乱现象的出现。传统的事业单位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借阅登记,归还时划去登记这样的程序进行,这种借阅管理方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在进行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时,出现借阅时的登记错误或是归还后图书出现损坏却无法找到相对应人员进行赔偿的问题。在电子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图书管理借阅的弊端已经无法适应读者对读书借阅效率的要求,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图书馆的长久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图书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手工完成,图书管理效率较低,随着人们对图书需求的不断增多,图书借阅的人流量也日益增多,若是图书管理水平不能与图书借阅规模的增长相匹配,这就会很容易导致借阅秩序混乱情况的出现,进而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图书馆的效益,制约事业单位图书馆的长久性发展。

1.3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图书管理员工作效率低下是制约事业单位图书管理发展水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已经不能够适应图书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今市场,一些图书管理人员不按照新型图书管理制度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图书管理,无法积极严格的要求自己适应新型技术发展的要求,会从根本上导致图书馆内部图书管理运转的效率,从而会直接导致图书馆内图书利用效率较低现象的出现。我国事业单位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工作不重视的现象,还存在于传统图书借阅登记归还的层面上,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图书管理机构的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图书馆新型管理体系的开展。

2提高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1树立正确的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理念

我国事业单位的图书馆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图书管理者对待图书管理的态度不够积极的态度,是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图书馆图书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正确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树立,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图书馆在新型图书馆体系下的高效运转。只有树立正确的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理念,才能够高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在电子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保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不被淘汰,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事业单位图书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借阅者进行图书借阅,进而可以在保证图书馆管理体系运转的同时,提升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保证事业单位图书馆的长远性发展。

2.2更新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技术水平

为了适应新型图书馆管理体系的要求,首先需要加强图书管理者的技术水平,技术要素在整个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事业单位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新型服务需要更加高要求的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提升事业单位图书管理制度中使用到的技术水平,才能够确保图书馆图书借阅和幻术的速度,也可以更好的保证书籍损坏可以找到相关的负责人,从而能够实现严格执行赔偿制度,进而可以保证图书馆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2.3提升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的更新能够适应图书馆行业制度更新的速度,最根本的是保证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只有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培养,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新型图书馆管理制度得到更多的实践和保证。一些生产效益高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图书管理向电子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电子化的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更好的加快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结论

网络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只有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才可以实现事业单位图书馆的长久发展。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存储、查阅和传播的中心,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管理效率及水平的高度将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而人力资源作为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最为活跃和较强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将关系管理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此,就高校图书馆管理激励机制的分类、现状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此提升管理效益。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困境;发展策略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动力之源,其以馆藏图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借阅和参考服务,实现了向不同生命主体输送新鲜养分的功能。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加速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高校图书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藏结构优化、管理理念转变、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都成为了迫切之需。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具活跃性、主动性和联动性的要素,其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是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但其也是变数最大的因素,受管理人员主观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较深,如此,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当务之急。以激励机制的分类为出发点,并通过现状分析,给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二、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分类

激励是现代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手段,其能够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能动性,挖掘其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激励的方法和形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涵盖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两个层面,既包含从内部激发其工作、学习的热情,也包含运用外部环境来强化动机的,当前,面对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发展,其人才的激励机制应该依据现实需求,结合人才个性差异,分层构建。

1.物质层面的激励机制。物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物质性激励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知,对于人驱动性最强的也即物质性,其体现在劳动价值上就是薪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需要薪资这一物质要素的驱动。而所谓的物质性激励机制,也即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素质高低、管理能力等与工资、奖金、紧贴等薪资报酬相连接,这就构建了管理人员对于物质性回报的期望值,进而引发内部动力,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外显。具体而言可通过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管理人员日常表现、工作态度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此激励其工作潜能,发挥其能动性,促进管理效能的凸显。

2.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其潜能的重要助推力,其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影响较深远,维续时间较长,能够深层次、长时间的发挥其激励效能,为此,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都将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作为重点,通过精神层面的鼓励、需求满足,能够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人才竞争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层面的综合素质,破除一切制约自身价值提升和实现的思想障碍,发挥激励机制的根本性作用;同时精神激励机制通过优秀个人、优秀团队及创新标兵等的评选,满足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让图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其教育效能更好的实现。

三、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人才短缺、素养低的发展短板,虽然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激励机制,在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以及育人功效上的作用还未凸显,仍然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深入现状研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

1.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作为主观性能动主体,其主观需求、个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因为时间和地域的差异性,管理手段和措施也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因此,应该根据具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实现最大的管理效能。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却存在“随波逐流”、“照胡楼画瓢”、“一刀切”的人才激励现状,并没有对员工深层次个性发展需求、自我价值满足和体现等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而是随波逐流,照搬其他高校管理模板,针对性差,激励手段和措施同质化严重,不能有效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自然不能获得预期的激励效果。如若放任该种激励模式的发展,势必会挫败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其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为此,当务之急,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发展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有针对性的构建分层级的激励机制,由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物质和精神激励严重失衡。从本质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生发展的,为此,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人才激励机制应该秉承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发展的理念,但在实践中两者的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很难把握平衡的度。物质是支撑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为此,多数高校都将激励机制的构建放在物质激励上;但是在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还会衍生出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存在个性发展、自我机制实现的多层次需求,这依赖于精神激励机制来予以满足,单纯的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迎合人的多元发展需求,且因物质激励本质的局限性,与精神激励相比其激励效应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较差,会增加管理成本,最终导致边际效应递减的负面效应,为此高校应该推进精神激励方式的延伸和发展,以更好的契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求。

四、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创新策略

激励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结合现存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发展,由此才能根据人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激励,并充分利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自优势对接不同发展需求,以实现激励机制效能的加速凸显。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结合管理人员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进行差异性的激励供给,为此,应该针对各校具体情况,深入调研,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管理人员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劳动报酬绩效考核制度、分配制度来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同时,强化精神激励机制的延伸发展,以员工的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优秀评级、职位晋升、荣誉授予等多种形式,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发展,完善激励机制。

2.转变激励机制发展理念,推进管理工作的升级改造。激励机制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促进员工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在创新过程中应该转变理念,重新进行管理定位,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着力点予以重点推进,通过管理工作定位让员工充分认识自身职位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以此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更好的契合职业发展需求,由此也就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将管理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当前,随着数字化阅读习惯和需求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传统纸质阅读的主要供给主体,阅读主体的粘性在逐渐下降,阅读量缩减,面临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为激发员工潜力,调动员工主动性的支撑因子,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为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能够有效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激发管理人员能动性,从而为管理工作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

作者:张丹军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金玲.高校图书馆员工激励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娜日松.浅谈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3,(14):44-45.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存储、查阅和传播的中心,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管理效率及水平的高度将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而人力资源作为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最为活跃和较强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将关系管理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此,就高校图书馆管理激励机制的分类、现状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此提升管理效益。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困境;发展策略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动力之源,其以馆藏图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借阅和参考服务,实现了向不同生命主体输送新鲜养分的功能。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加速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高校图书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藏结构优化、管理理念转变、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都成为了迫切之需。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具活跃性、主动性和联动性的要素,其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是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但其也是变数最大的因素,受管理人员主观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较深,如此,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当务之急。以激励机制的分类为出发点,并通过现状分析,给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二、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分类

激励是现代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手段,其能够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能动性,挖掘其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激励的方法和形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涵盖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两个层面,既包含从内部激发其工作、学习的热情,也包含运用外部环境来强化动机的,当前,面对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发展,其人才的激励机制应该依据现实需求,结合人才个性差异,分层构建。

1.物质层面的激励机制。物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物质性激励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知,对于人驱动性最强的也即物质性,其体现在劳动价值上就是薪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需要薪资这一物质要素的驱动。而所谓的物质性激励机制,也即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素质高低、管理能力等与工资、奖金、紧贴等薪资报酬相连接,这就构建了管理人员对于物质性回报的期望值,进而引发内部动力,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外显。具体而言可通过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管理人员日常表现、工作态度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此激励其工作潜能,发挥其能动性,促进管理效能的凸显。

2.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其潜能的重要助推力,其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影响较深远,维续时间较长,能够深层次、长时间的发挥其激励效能,为此,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都将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作为重点,通过精神层面的鼓励、需求满足,能够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人才竞争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层面的综合素质,破除一切制约自身价值提升和实现的思想障碍,发挥激励机制的根本性作用;同时精神激励机制通过优秀个人、优秀团队及创新标兵等的评选,满足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让图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其教育效能更好的实现。

三、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人才短缺、素养低的发展短板,虽然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激励机制,在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以及育人功效上的作用还未凸显,仍然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深入现状研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

1.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作为主观性能动主体,其主观需求、个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因为时间和地域的差异性,管理手段和措施也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因此,应该根据具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实现最大的管理效能。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却存在“随波逐流”、“照胡楼画瓢”、“一刀切”的人才激励现状,并没有对员工深层次个性发展需求、自我价值满足和体现等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而是随波逐流,照搬其他高校管理模板,针对性差,激励手段和措施同质化严重,不能有效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自然不能获得预期的激励效果。如若放任该种激励模式的发展,势必会挫败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其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为此,当务之急,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发展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有针对性的构建分层级的激励机制,由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物质和精神激励严重失衡。从本质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生发展的,为此,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人才激励机制应该秉承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发展的理念,但在实践中两者的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很难把握平衡的度。物质是支撑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为此,多数高校都将激励机制的构建放在物质激励上;但是在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还会衍生出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存在个性发展、自我机制实现的多层次需求,这依赖于精神激励机制来予以满足,单纯的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迎合人的多元发展需求,且因物质激励本质的局限性,与精神激励相比其激励效应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较差,会增加管理成本,最终导致边际效应递减的负面效应,为此高校应该推进精神激励方式的延伸和发展,以更好的契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求。

四、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创新策略

激励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结合现存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发展,由此才能根据人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激励,并充分利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自优势对接不同发展需求,以实现激励机制效能的加速凸显。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结合管理人员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进行差异性的激励供给,为此,应该针对各校具体情况,深入调研,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管理人员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劳动报酬绩效考核制度、分配制度来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同时,强化精神激励机制的延伸发展,以员工的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优秀评级、职位晋升、荣誉授予等多种形式,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发展,完善激励机制。

2.转变激励机制发展理念,推进管理工作的升级改造。激励机制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促进员工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在创新过程中应该转变理念,重新进行管理定位,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着力点予以重点推进,通过管理工作定位让员工充分认识自身职位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以此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更好的契合职业发展需求,由此也就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将管理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当前,随着数字化阅读习惯和需求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传统纸质阅读的主要供给主体,阅读主体的粘性在逐渐下降,阅读量缩减,面临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为激发员工潜力,调动员工主动性的支撑因子,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为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能够有效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激发管理人员能动性,从而为管理工作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金玲.高校图书馆员工激励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娜日松.浅谈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3,(14):44-45.

[3]宝音.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为加强公司图书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工员业余文化生活,方便各业务部门开展工作,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总部和项目公司。

三、图书管理

(一)图书日常管理

1.由行政管理部/行政人事部负责图书日常管理工作,并专人负责图书的购买、整理、盘点等事宜。

2.每月5日前由图书管理员进行盘点。

3.新购图书要按顺序编号摆放,并将书名、出版社名称、作者、册数、出版日期、购买日期、金额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登记,编入图书登记目录中。

(二)图书购置

2、专业书籍采购由各业务主管领导把关,费用另行列报。

3.凡个人提出购买图书资料应先征得本部门领导或分管领导同意,并报总经理审批后方可办理。

4.有关人员在购回图书后,应及时送至图书管理员处验收归档,并由管理员在报销单据上签字后,方可按正常程序到财务部报销。

5.项目公司图书采购由各项目公司上报采购计划,由总部行政管理部统一采购配送,成本计入项目公司。

(三)图书借阅

1.公司图书由行政管理部/行政人事部编制目录卡供员工查阅。

2.员工借书时应先查阅图书登记目录卡,并在管理员处办理借阅手续,在《图书借阅登记表》(附件)上进行登记、签字后方可取书。

3.专业性工具书(如:规程、规范、定额等)经批准可由业务部门长期借用。一般科技图书每人每次最多可借阅两册,借阅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如有特殊事由需续借者,须办理续借手续。

4.员工所借图书,如遇盘点或因工作需要须收回时,借书人不得拒绝。

5、公司员工在解雇、辞职时,须将所借图书归还,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6.员工借书期限届满应及时归还,图书管理员应进行验收,在《图书借阅登记表》上登记归还时间,并进行签字。

7.图书借阅(归还)时间为每周二、周四下午。

四、罚则

(一)员工借阅图书不得批改、圈点、画线、折角、拆散、剪贴、涂写、转借,否则,须交纳互助基金50元/次,如有损坏或丢失等情况,一律照价赔偿。

(二)员工没有及时归还图书,经通知仍不归还者,停止其图书借阅权,并交纳互助基金100元/次。

五、附则

(一)本制度实施后,在实施过程中如有调整,以最新制度为准。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一、图书资料的收集与新书采购

(一)图书资料收集

1. 我局图书资料的收集按“定期汇交、统一保管”的原则进行。

2.收集的范围包括:各部门存放的由单位购制的各类业务书籍、印制成册的内部培训学习材料、会议材料、部门订阅的期刊杂志、新购置的各类图书资料。

3.各部门应对照图书资料收集范围,认真清理本部门存放的各类图书资料,及时汇交至局图书资料室;其中,印制成册的培训材料与会议材料,应于该培训或会议结束后一周内,将相关图书资料移交至图书资料室统一保管,以便日后查阅。

(二)新书采购

2.审批意见。办公室应对采购申请进行初审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报分管局长审定,书费超过1千元的需经局长审定。

3.购买入库。局领导批准同意后,由申请本人或所在部门按规定进行购买,到货后在第一时间将图书移交至局图书资料室进行登记入库手续。

4.费用报销。总价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下的购书费用,由经办人申请,办公室审核是否入库登记和办理借用手续,分管业务局长审签、分管财务局长批准,2000元以上由局长批准报销。

其中,交由办公室的应包含如下票据:经局长签字的《图书采购申请表》、购书发票、其他有关费用票据。

二、图书登记入库

1.登记流程。按“汇总登记、统一编号、分类上架、专柜保管”的流程进行登记入库,并形成图书分类登记册与《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图书信息卡》(见附表1)。

2.图书的分类。结合我局工作实际与图书内容,按水文监测类、水情预报类、仪器设施类、水生态环境类、水资源类、水利工程类、水事行政类、业务技术规范类、综合类等进行分类。

3.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图书资料的登记入库工作。

二、图书的借阅

局图书室实行入室查阅和日常外借两种借阅制度。

(一)入室查阅

全局职工在图书室管理员处登记签字后,即可入室进行查阅,但只限室内阅览,不能将图书带离图书室。

(二)日常外借

如需将图书带离图书室,需按如下规定办理外借手续。

1.借阅人员当面与图书管理人员对该书的页面完整,有无勾划圈点、破损残缺等情况进行查对。

2.在图书室管理员处填写《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图书外借登记表》(见附表3)。按一式2份进行填写,图书管理人员与借阅者本人各执一份。

3.按规定交纳相应押金。

(三)图书的归还。借阅人员应按《图书外借登记表》上规定的期限如期归还所借图书;如因实际情况,需要延长外借时间,应提前通知图书室管理人员。图书外借期限最长不超过30天。

(四)其他规定

1.每人每次外借1-3本图书。如因实际情况,确需一次借阅超过3本,需在《图书外借登记表》备注栏中说明。

2.外借图书押金的收取办法。书价在人民币50元及以下的,按每本50元收取押金;书价在50元以上的图书,按每本100元收取押金。押金在图书归还时,如数返还给借阅者本人。

3.任何借阅人员要爱护图书,不得擅自对所借图书进行填涂、勾划,同时应保证图书不能沾有任何液体污浸,不能有残缺破损。归还图书时,图书管理人员将对照图书借出时的情况进行检查,如出现图书受损状况,按规定进行赔偿。

(五)图书损坏与丢失的处理

我局图书资料属公共财产,凡丢失图书的任何人员,均以购回同版本书刊赔偿为原则,如确实无法购回,则按下列办法赔偿:

2.内部资料、工具书、外文书刊按原价3倍赔偿。

3.珍本书、孤本书,必须追究丢失责任,并按原价5-10倍赔偿。

4.多卷成套图书,丢失其中一本或一本以上者,按各单本价格的3倍赔偿,无单本价格的,则按整套书的价格加倍赔偿。

5.没有标价的图书按每页2角计成本价,再按该价3倍赔偿。

6.丢失期刊一期(现刊)或一本(过刊),按该刊全年价格5倍赔偿。

污损书刊者,由管理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视图书的受损情况,扣除相应押金或直至按原价赔偿的处理。

三、图书管理人员职责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制度; 发展; 和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42

[中图分类号]G2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65- 02

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是明确工作规程和办事程序,对各种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定。建立健全合理规章制度,保证和谐育人效果,是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特征。

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教师、学生在课外获取补充专业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丰富学识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员通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信息,和谐服务,和谐管理,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目标。邓小平同志讲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它包涵了图书馆工作每一个细节。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则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保驾护航。是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依据。对外可以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对内可以要求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工作上要尽职尽责。同样对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愿意撞的,制度具有同样约束力。制度对权益、岗位职责有明确要求和规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否则制度对外、对内没有合法性、约束性,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有遵守制度的就有不遵守制度的,有文明的就有不文明的,这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两面性。静谧祥和的阅览环境是在各种制度制约下形成的,美好的语言环境是图书馆各种制度的服务延伸,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向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目的不是为了威胁惩罚。对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制度是一种尊重,制度在为双方提供一种权利的同时,也同样赋予其一种责任。“以人为本”的制度就是要维护双方的权益,符合人性特点,再好的服务宗旨,没有制度作保证,需求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得到满足。制度不是单方面存在的,在制度平台上,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有一个明确的是非界限,引导大家走向各自的学习工作目标。制度是为了保障他人和自身的利益,遵守制度就是一种尊重,尊重就是一种文明。

制度的合法性、合规性:制度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超越法律或与之相冲突,制度只有具有合法性才能具备合规性。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图书馆整体运作模式较为传统,还需要大量人工服务,图书馆没有图书的整理、流通、馆藏、外借等制度,就难以实现其工作目标。有了好的工作理念,就必须建立相应制度。不同理念决定着不同管理模式,理念不同,制定的制度就会有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制度适应性:制度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重在可操作,易实施。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应付差事,有法不依,有制度不遵,使制度具有不合理性、模糊性、欺骗性、垄断性。在实践中难以贯彻落实的制度,不管内容有多全面,规定有多具体,最终的结果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公平是每个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基本要求,也是和谐校园的基础保证,图书馆是读者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神圣场所,可以展示学校形象、凝聚人心、提高学校文明程度。同时注重制度的全面性,使制度真正落实产生实效。

规章制度的服务管理,是指馆员对师生的各项服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把规范化服务、管理落实到部门及部门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事项上,是实行规范化、精细化服务、管理的务实举措,层层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图书馆服务管理水平。服务管理操作制度往往对应的是参与咨询的部门和个人,因而以服务工作流程及其细化要求为主,同时明确具体的工作步骤。

制度柔管理,是在规章制度基础上,从师生角度出发,贴近人性化的一面。从根本上提高制度执行力,注重制度制定,加强制度宣传、教育,把制度各项规定认真落到实处,这是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愿望。制度要靠人来实施,因此,加强制度宣传尤为重要。读好书与遵守规则并不矛盾,读书的目的是明白更多做人的道理及做事的方法,规则都无法遵守,怎么能读好书呢?所以严格遵守图书馆规则是极其重要的。无视制度存在,根本就没有理由相信人性化服务是完美的。

向师生宣传,让师生了解熟悉制度,认同制度。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始终,提高广大师生对规章制度的了解认可程度,使其将遵守执行制度,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图书馆要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图书馆工作在规范、科学、和谐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制度以一定文字形式存在,对各种行为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工作程序和办事程序,大家共同遵守,使工作有序开展,提高效率发挥效能。对于馆内工作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需要制定哪些制度,应当提出哪些要求,采取哪些措施,都要统筹规划,有一个整体设计,保证制度制定的计划性和制度本身的完整性。在制度范围内灵活办理,任何人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可以变更,但有一定的程序。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须经制度诠释人加以注解或批示。制度一经建立,决不能朝令夕改。

由于网络信息发展,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容、手段及对馆员要求等都在发生变化,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同时, “网络服务”“网络规则”“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等制度内容不完整,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实施程序、编制过程等缺乏规范,没有生效或实施日期,没有明确由谁来监督执行或负责解释,在各项罚款制度上缺少制定制度的依据,容易让师生产生规章制度是图书馆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的想法。

在开架阅览服务模式下,部分读者不爱惜图书或造成乱架,馆员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效果甚微;对于馆内不文明行为,部分违规读者不思悔改,甚至无理取闹。此时图书馆的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时出台新的工作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新的工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以适应新情况,并阶段性调整补充,满足新需求。

制度刚性为行为制度规范,制度柔性则为人性化服务,以必要手段规范人的行为,使其沿着正确轨道发展,促进图书馆稳定、和谐、发展。和谐是由馆员与读者双方维护的服务、资源、需求环境,图书馆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集中表现为图书馆和谐规范的制度管理。人是制度的维护者,也是遵守者,人作为关键要素,制度服务与人性化服务一刚一柔合乎事物存在特性。美好心灵是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提高的前提。遵守制度是文明和谐的一种标志,尊重制度就是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只有用制度来制约各个环节和参与的人,才能步调一致地和谐学习工作。

总之,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社会规律不一定相等同。图书馆伴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高职学院图书馆要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 韩宇,朱伟丽. 美国六所高校图书馆校外读者规划的调查与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07(2).

[2] 陈玲. 略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读者服务[J]. 教育理论研究,2010(12).

[3] 黄宗忠. 论图书馆制度[J]. 图书馆论坛,2008(12).

[4] 陈本峰. 现代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时间创新与思考[J]. 图书馆建设,2008(11).

[5] 韦茜. 图书馆制度建设再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图书管理创新工作的真正落实,首先要创新图书管理理念,可以说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开展创新图书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图书管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图书管理质量,需要从三方面创新理念:第一,加强特色图书管理。在图书管理现有资源基础上,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在共享资源下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第二,创新图书馆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更多是封闭式的经营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信息建设需求,需要强化图书馆区域合作交流,在社会领域共谋发展;第三,在信息化建设视角下,按照信息化建设规则,对图书馆功能进行重新定义,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

2.创新图书管理制度体系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对制度体系创新提出全新要求,可以从四方面创新图书管理制度体系:第一,创新图书管理综合制度,如图书管理工作内容、图书管理人员编制、图书管理职责执行、图书管理岗位设置、图书管理权限等;第二,创新图书管理行政制度,如图书管理人员的考核、晋升和奖惩;第三,创新图书管理业务制度,在信息化建设视角下,重新界定图书管理工作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馆藏资源的采编等;第四,创新图书管理服务规范,基于图书读者的需求,界定读者权利和义务,创设舒适的读者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服务至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高读者图书借阅率。

3.创新人员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建设视角下,为满足图书管理创新需求,应同步创新人员管理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将市场竞争理念引入图书人员管理工作,创设开放竞争的工作氛围,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制定人员发展规划和管理计划,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人员工作技能,完善人员管理培训机制,在图书人员管理制度内构建良性竞争体系,实行终身培训机制,为图书管理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基于图书管理的人员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并稳步推进员工考核机制,强化员工工作危机意识,提高员工图书服务能力,确保图书员工相对稳定性。另外,图书管理应鼓励员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研究图书管理知识,培养优秀的工作员工。

4.重视安全建设

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新要求下,不仅要求优化图书硬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创新模式,意味着图书管理硬件设施的优化建设,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利于图书馆优化阅读资源,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但是,在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中,应时刻具备危机意识,时刻关注工作中的风险,高度警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防止发生信息被盗、信息丢失等现象,定期检查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督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及时发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管理漏洞,避免系统危险发生,做好图书安全管理工作。

5.创新技术应用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就是加强探索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的应用。当今社会中信息化进步,对产品服务有推动发展作用,促使社会进入电子商务时代,图书馆只有顺应时展要求,分析总结相关图书信息,剖析电子图书的特点,创新图书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将电子图书引入图书管理工作,让电子图书成为最便捷、最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最大化发挥信息化功效。另外,图书管理创新技术应用,就是加快建设图书硬件设施,创设良好的读者阅读环境,为读者更好地汲取知识服务。图书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图书服务理念,不断加强图书服务技能培训,创新图书服务方式,促进图书多样化服务发展。总之,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应与时俱进,创新图书管理理念、创新图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人员管理制度、重视安全建设、创新技术应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科学规划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实施标准规范的图书服务要求,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安全的图书环境下,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完善图书管理体制,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对制度体系创新提出全新要求,可以从四方面创新图书管理制度体系:第一,创新图书管理综合制度,如图书管理工作内容、图书管理人员编制、图书管理职责执行、图书管理岗位设置、图书管理权限等;第二,创新图书管理行政制度,如图书管理人员的考核、晋升和奖惩;第三,创新图书管理业务制度,在信息化建设视角下,重新界定图书管理工作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馆藏资源的采编等;第四,创新图书管理服务规范,基于图书读者的需求,界定读者权利和义务,创设舒适的读者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服务至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高读者图书借阅率。

2.创新人员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建设视角下,为满足图书管理创新需求,应同步创新人员管理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将市场竞争理念引入图书人员管理工作,创设开放竞争的工作氛围,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制定人员发展规划和管理计划,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人员工作技能,完善人员管理培训机制,在图书人员管理制度内构建良性竞争体系,实行终身培训机制,为图书管理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基于图书管理的人员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并稳步推进员工考核机制,强化员工工作危机意识,提高员工图书服务能力,确保图书员工相对稳定性。另外,图书管理应鼓励员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研究图书管理知识,培养优秀的工作员工。

3.重视安全建设

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新要求下,不仅要求优化图书硬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创新模式,意味着图书管理硬件设施的优化建设,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利于图书馆优化阅读资源,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但是,在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中,应时刻具备危机意识,时刻关注工作中的风险,高度警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防止发生信息被盗、信息丢失等现象,定期检查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督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及时发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管理漏洞,避免系统危险发生,做好图书安全管理工作。

4.创新技术应用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就是加强探索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的应用。当今社会中信息化进步,对产品服务有推动发展作用,促使社会进入电子商务时代,图书馆只有顺应时展要求,分析总结相关图书信息,剖析电子图书的特点,创新图书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将电子图书引入图书管理工作,让电子图书成为最便捷、最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最大化发挥信息化功效。另外,图书管理创新技术应用,就是加快建设图书硬件设施,创设良好的读者阅读环境,为读者更好地汲取知识服务。图书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图书服务理念,不断加强图书服务技能培训,创新图书服务方式,促进图书多样化服务发展。总之,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应与时俱进,创新图书管理理念、创新图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人员管理制度、重视安全建设、创新技术应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科学规划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实施标准规范的图书服务要求,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安全的图书环境下,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完善图书管理体制,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

图书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读书是人类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读者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创新图书管理,已成为所有图书管理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图书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1)现阶段图书管理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其管理方式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管理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化发展的图书管理需要。其次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的使用效率,导致很多书籍出现闲置的情况。(2)由于现阶段的图书管理制度下,图书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从而影响图书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并且在这一体制下,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也要求不高,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影响图书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书籍管理力度不强

(1)由于对图书保护措施不到位,并且没有明确的标识,导致这类书籍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久而久之被闲置在图书馆中。(2)图书管理对图书的更新不是很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很多知识内容早已经更新多次,图书如果没有及时更新的话,就会对读者的学习造成影响。(3)在有些图书管理中,图书资源十分有限,时常不能满足读者阅读内容广泛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被读者淘汰。

(三)领导不重视

校园领导不重视图书管理的创新也是当前形势下图书管理面对的现状之一。在校园教学中,领导往往只重视教学本身,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却忽略了图书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3]。学校领导往往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图书馆更新,并且不重视图书馆图书资源,导致校园图书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同时因为图书管理不善造成图书闲置,甚至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

二、图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图书管理的创新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时,一部分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导,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自主阅读。所以对图书管理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图书管理创新,来提高图书管理效率,提高图书管理对学生指导阅读质量,增加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范畴。

三、图书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1)提高图书管理领导者素质。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团队,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分不开的。图书馆领导者首先要具备综合性素质。要了解图书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要了解读者需要,了解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读物书籍。图书馆领导者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如图书管理知识及员工管理知识。领导在掌握这些管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如果只知道知识而不懂得运用的话,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图书管理创新。当前形势下的图书管理创新需要一支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团队,而加强F队领导的专业素质则是重中之重。(2)在加强图书管理领导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管理的创新还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去落实,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成效。首先,应该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以服务读者为工作目标。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学习先进的图书管理模式,并运用到实际中。最好,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奖惩制度来实现。每月可进行相关考核,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获得奖励,表现差的员工则要接受惩罚。对员工的招收也要拥有一定的标准,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断提高整体管理人员素质。

(二)应用信息化管理图书

(1)要明确管理目标,要以服务读者为图书管理的基础理念,在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2)在图书管理中,要融入信息化技术。比如,建设一套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不断加快图书管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建立完善的读者查阅平台,让读者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并了解整个图书馆书籍动向。通过读者查阅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提高图书管理效率。

(三)创新图书管理制度

(1)完善图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图书管理制度来规范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2)加强监督制度的完善,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总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图书管理创新的先行条件。

(四)调整图书管理结构

调整图书管理结构也是图书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的图书管理结构中,图书资源不符合时展,内容比较落后。调整图书管理结构就可以从这点出发,建设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图书更新情况,及时了解图书资源的不足,并及时完善图书资源以及更新图书内容。在完善图书管理系统的同时,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图书馆还可以加强和外界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不断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及读者服务。

(五)提高图书利用率

(1)提高图书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安排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尽量排除工作内容重复的事情发生。(2)图书资源要及时更新,通过把图书资源整理上传至计算机中,来提高图书资源信息的完整及准确,从而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当前形势之下,现阶段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图书管理效率不高,图书资源不足,读者服务质量差,领导创新意识缺乏,图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都是如今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欣. 浅析高校图书管理创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59-160.

上一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机房管理制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