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5:14:32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成绩;统计调查

1.目的及意义

本文为了解我校2010级―2013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锻炼程度等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为开展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做准备。并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2013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找出规律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更新体育教学和健身观念,有效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文、理科与体育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学院相比文理科学院人数较少,体育学院的样本我们选取了从2009年到2013年的全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成绩,并利用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计算出平均分;

理科学院我选取了土木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与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这四个学院,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文科学院我选取了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这四个学院,同样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调查方法的学习和其结果的了解,将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其进行对比,看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2.2调查法

a、数理统计:将要用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

b、抽样法:分层抽样:针对4个文科学院和4个理科学院于2009~2013年体质健康成绩分别抽取200份样本。

随机抽样:文、理科学院学生成绩随机抽样。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3.1.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3.1.1.1表格概况

下表1-1是我校2009年至2013年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

3.1.1.2目的与作用

用以比较不同学科性质的学院之间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各自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身体素质状况的变化

3.1.1.3抽样与统计方法

按照上文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量比较大,利用excel公式对样本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平均分的计算,得到下表。(注: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1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一览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2012学年均为83分左右,而2012-2013学年为88分,体育学院的身体素质状况为良好及优秀而文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均在72-73分左右,身体素质状况为合格。

3.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下图1-2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平均分随着学年增长的变化图。

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从上图可看出,体育学院学生从2009年到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均在83分左右,而2012年到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到88分,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年到2013年的变化幅度不大,均在72-73分左右。

3.1.2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

下图1-3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来的从2009年到2013年体育学院与理科学院和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分的对比图

1-3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平均成绩的条形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从2009年到2013年这四个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体育学院远远高于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身体素质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调查研究结论:

根据对2009-2013学年不同学院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统计对比和分析,以及对于2012-2013学年不同学院男女生跳远成绩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远不如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仅为合格,而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为良好及优秀,说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4.2对于增强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建议:

4.2.1从学校层次来说

(一)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以我校来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而且只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课程,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程,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一年级为基础的体育素质锻炼,二年级为按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延长体育课程的学年时间,延长至大学三年级,而且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二)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竞技类的比赛

学校应该鼓励开展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增强同学凝聚力,培养活力,强身健体,而体育竞技多枯燥劳累,应该增强比赛的趣味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传统项目,加入如老汉推车,三人两脚等普及性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项目比赛活动。

(二)加强体育场馆等基本设施建设

拿我校来说,现在建有体育场、篮球馆、篮球排球场、后操场、舞体馆、羽乒馆,基本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只是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场地的容纳量有限,而我校学生数量庞大,建议延长各体育活动场馆的开放时间,并提供体育器材(如网球拍、羽毛拍等)的租借服务。

4.2.2从学生个人来说

保持合理的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心智年龄各方面趋于成熟,由于距离家较远,受到父母的管制和约束较少,大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像中学时代的严格和苛刻,不少学生喜欢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打游戏,上网,唱歌等,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对于身体体质的危害较大,我们学生自己要自觉养成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

(二)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户外运动

由于现在交通通讯工具的发达,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吃饭叫外卖,有些外卖甚至可以送到寝室宿舍里,购物靠淘宝,终日呆在屋内不进行运动与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蓬勃的气质和活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如每天跑步,和同伴打球,爬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坚,刘立清,韩飞.中美两国学校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86.88硕士学位论文

[2]翁永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课改效应的检验指标川.’湖北体育科技.2005(2):124-126硕士学位论文

[3]大家论坛《关于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2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6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3·3人文素质教育是我院课程体系中的特色之一,应继续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能力的积极作用。

3·4外语、计算机等能力的要求有越来越高的趋势,我院有必要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并采取开设提高性质的课程等形式,保证这部分课程连续学习不间断,提高我院学生外语、计算机等能力与通级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美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3-0089-04

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必需依托一大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既懂赛事、又懂管理,既懂产业、又懂经营,既懂商家、又懂观众的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为提供支撑。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培养人才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相互配合整体构成,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面临诸多困境,特别体现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国内也有较多学者在体育产业管理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曾提出过种种设想及建议。目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管理专业(Sport Indus-try Management)是一个设立十分广泛的热门专业。美国是公认的体育强国,在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通过比较研究其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会发现并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及经验、教训,从而得到启发,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减少主观盲目性,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性质的学分比例、学时等。从实用性角度分析当前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素质要求,以及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课程体系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2.2 比较分析法 比较中美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同与不同。

2、结果与分析

2.1 中美两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体育产业管理课程分类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但参考多数学校的设置情况可以总结为:按修习要求,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两种,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两种;按知识结构层次分类,课程设置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四类。以下将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为例,对两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表1)。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总学分为1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36学分,占总学分的89.47%,实践环节16学分,占总学分的10.52%。在课程安排中,公共课程35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5.73%;专业基础课6分占课程总学分的50.73%;选修课32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3.52%;实践环节具体实习得分情况为:每学期实习时间在56~84 h获得1学分;98~154 h获得2学分;168~210 h获得3学分。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学制共四年,其中授课124周,教学实践26周,社会实践41周。本科全部课程共计2 665学时(不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 661学时(84学分),占总学时的62.3%,选修课1 004学时(4分),占总学时的37.7%。教学实践环节17学分(军训1学分,毕业实习8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从表1看出,中美两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宏观设置方面,基本上趋于一致,即都是有必修、选修、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学分总量上也相差无几。

2.2 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差异性比较

2.2.1 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制差异性 在学分总量上,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获得152学分即可毕业,中国的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要完成150学分方可毕业,获得相应的学位。就总学分要求看,两者相差不大。

但在学分获得上,由于两国的学制不同,差异较大,表现在:美国实行的完全学分制教育体制,学生学业完成的标准,主要以学分的获得为衡量准则,没有严格的学时要求,这就给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足够的弹性时间安排,提供了足够的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发展空间。反观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连续在校学习的课时量要求,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体制,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陛的形成。比如,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上课30或者32学时才能获得2学分,没有规定某科目学习必须在限定的时间段要参加;天津体育学院规定必修课程连续性上足1 664学时,才能获得84学分,总计在校四年必须上满计划2 665学时,才能毕业,因此可以看出天津体育学院在学分获得上,有严格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时数的计划安排。

2.2.2 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内容性质差异性 天津体育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概论、公体课、就业指导等,很明显主要以强调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主要以大学写作研讨、艺术知识与经验、历史学、文学知识与经验、定量分析、哲学、社会与文化、科学素养、神学与宗教研究、道德伦理、职业道德研究、心理学基础、微积分、数学、宏观经济学原理、法律与社会、社会学简介、统计学等,体现的人文与自然教育。

因此,在公共必修课程中两者的差异表现为: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更加注重真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培养,涉及学科知识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语言课程类、法律类等。天津体院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单薄。

2.2.3 专业必修课程数量差异性 专业必修课程也称之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专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该行业特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十分注重该环节课程体系的质量与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中美两所高校都包括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同时也都设有体育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学等专业必修课程。

但从数量与比例上看,两校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共计23门之多,而天津体育学院仅为15门。因此,在总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上,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专业课程比例达到总数的50.73%。天津体育学院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到整个所开课程总量的30.34%,说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学科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2.2.4 选修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差异性 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目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拓展领域涉及到营销原则、会计学、信贷、体育管理简介、体育管理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赞助导论、体育基础财务、体育设施管理与运营、国际化体育产业、体育营销基础、体育传媒、体育管理法规、专题研究、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赞助、体育法、国际体育管理;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选修课程内容设置上涉及到财政与税收、人力资源管理、体育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提高、科研方法、商务交流、广告学、电子商务、战略管理、体育产业前沿专题讲座、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概论、体育赞助导论、体育传播学、国外体育产业介绍等选修课程。

从选修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度看,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主要选择范围集中在体育领域的课程为主,而天津体育学院涉及的范围较广,既有体育领域的知识,比如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体育、体育传播学等,又有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的知识。因此从选修课程作用的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的天津体育学院的选修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能体现学生兴趣更加广泛性的特点要求。

2.2.5 实践课程实现形式的差异性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主要有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入学教育与军训以及参加学术活动内容。美国高校则侧重于参与性研究、社会实习及实验。在学分总量上没有差异性。但从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用性的培养要求看,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应用能力,重视与市场结合,能与相关单位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即能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公司进行实习或者参与体育赛事管理,又能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不仅能够达到学分要求,而且积累了实际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实践环节能真正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反观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实践环节,而且还有相当的比例(高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但由于专业自身缺乏统一课程设置标准,多数仍采用以往的“放羊式”实习模式,未能达到设置实践课程的根本目的。比如毕业论文,有多少学生进行过创新性研究?社会实践有多少学生能深入到一线脚踏实地的工作?

总之,在实践环节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达到实践的目的要求,而天津体育学院更多只是流于一种毕业学分需要的形式,很难达到锻炼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目的。

3、完善中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合格的体育产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借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完善。

3.1 拓展公共必修学科领域,增加专业必修比重在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中,强调的是“通才+专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类型。洛约拉大学在公共必修课程中涉及学科领域较多,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学分比重几乎占据总计专业学分的一半以上,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强化专业能力学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要求。而天津体育学院在公共基础能力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知识占据了多数。在专业课程中,又没有体现出“专”的优势,因此建议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适当拓展,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增加学分比重,尽量与现代教育培养人才模式接轨。

3.2 调整实践内容,改变实践形式 实践是对检验理论,应用理论的重要手段。从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的目的看,主要是充实专业理论学习中应用性不足、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前适应未来工作的社会环境等,是学校学习与社会工作的桥梁,在整个教育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我国的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环节首先改变实践内容与形式,效仿洛约拉大学实践中的走进市场、感受体验、自主研究等内容与形式,彻底改变我国高校中普遍的“放羊式”的实习模式,其次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跟踪制度,保障实习中人人参与、体验各种体育经营与管理落实到实处。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全媒体;新闻人才;实践能力;探索

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越来越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并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实践技能更加成为专业极力达成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更加倚重。本研究对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践能力方面的调查,还针对六所体育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调研,分析了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特点和体育院校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为本研究寻找理论支撑。

(二)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向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2010-2013级的学生现场发放问卷135份,现场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为99.3%。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并不得由他人代填。

2.访谈法:访谈10位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教研室任课教师和5位《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天津电视台等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了解与本研究有关的问题。

(三)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收集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学统计方法和统计原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四)对比分析法: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院校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经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

1.学生对自我实践能力缺乏信心。调查中认为自身的实践能力一般占48.0%,尤其是大二、大三年级中较多学生选择了此项,认为自身实践能力很好的主要是大四学生占4.9%,认为自身实践能力很差的主要是大一学生占6.5%。按照自信值为中等偏上的标准统计,占70%的学生认为自我实践能力一般,属于较强缺乏自信的范畴。(表1)但从数据值的变化状态看,通过学校的培养教育和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自信缺乏的警示也提示管理部门应每年听取学生意见,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2.学生希望实践活动多元化。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增强实践能力选项的依次排序为专业见习与实习、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和勤工俭学,特别是学生认为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统计表中学生对学生社团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予以肯定,在实践中,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社团的兴趣变化幅度较小,说明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社团的管理部门应当审时度势制定好社团活动计划并积极推动实施。

3.被动式实践能力培养是主流。统汁结果,学生认为学校安排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是影响实践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占59.0%,其次是教师、学长的指导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把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排在了最后。这样一组数据在国外正好相反,美国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依靠学生自我完成的,他们有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教师的指导作用仅限于提出实践方向,而学校的责任就是有明确的实践要求和学分。在随后我们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4.学生认为实践能力与就业成正比。调查结果显示,59.O%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的高低对就业有比较大的影响,有决定性影晌的占到12.7%。说明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视,主要来源于两种观念,一是社会的共识,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表现突出;二是大学教育本身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5.学生实习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统计结果显示,虽然“学校安排实习单位”首选率最高,但其它形式的实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工作呈多元化的态势。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学校集中安排实习在近年逐步增加,一方面学校重视实习效果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学校加强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将实习作为检验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也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奠定基础。

(二)对六所体育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调查与分析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选取了培养方案中含有实践内容的专业课和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在统计中,我们将教学计划中开设有实践(实验)内容的专业课程进行汇总比较,发现六所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必修课程中带有实践内容的课程门数大多在4-7门,但在专业课中所占的学时比重较小,特别是专门开设的必修实践课程极少。客观上讲,新闻专业在体育院校中属于新办专业,专业实践所需要的条件都在持续建设中,而新兴媒体的出现对媒体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技术技能将作为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需要体育院校不断认识和进一步改善实践条件,加强实践课程设置。

广州体育学院在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分配上较长,其次是天津体育学院。但从实践环节总体时间分配上看,北京体育大学排在前列,沈阳体院次之。据此分析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将专业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校内实习是指学生在第二学年参加院系统一安排的到校内各部门、协助各部门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行政能力和写作、人际沟通等能力。同时它还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新闻业务技能比赛、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并且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并赋予一定学分;上海体育学院除对实习(见习)实践和毕业论文有明确的时问和学分的规定外,还在第六学期安排有4周2学分的实训活动,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沈阳体育学院对实践环节有明确的时间和学分要求,如:学生必须完成15个工作日的公益活动,利用寒暑假完成15个工作日的社会实践或就业创业活动;广州体育学院把社会实践、中期实习、毕业实习均安排在寒暑假期间,周数和学分规定较为明确,同时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俱乐部、科研活动与讲座、社会实践和拓展能力四大“校本课程”,特别是将专题实习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国内外某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期间到相关媒体参与新闻实践活动;南京体育学院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寒暑假中完成7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天津体育学院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同时天津体育学院在天津各大媒体建立实习基地,在第5学期安排学生到相关基地参加8周的专业见习,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除此以外,第二课堂是天津体育学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特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学生社团形式实施,二是课余时间伺学生开放实验室,利用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

三、存在问题

(一)实习(见习)环节和社会实践有待进一步的规范管理与监控

调查发现,体育院校大部分学生自己寻找适宜的实习单位,而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实习基地实习的占少数。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实习,便于管理,相对规范,能监控实习的进度及效果,也可以听到真实的反馈信息。而自找实习单位往往出现实习真空,造成专业实习流于形式,甚至个别学生托熟人找单位随便写“评语”、盖公章,敷衍了事。因而完全靠学生自觉性很难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实习(见习)时间安排有待科学化

从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学校将实习安排在大四阶段,因为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大部分已经修完,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学生反映,在实习过程中会感觉某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与不足,但实习结束后基本没有时间进行弥补或重修。还有的学生抱怨,大四正是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最后阶段,实习会带来影响。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面临难题

新闻专业本身是一个技能型、实用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体育院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已成为普遍,此项工作也得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学校往往在实习期间才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缺乏日常的系统性建设和维护,造成有些单位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实习。对于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各院校还没有达成共识,怎样解决好校内外实习的衔接,保证校外实习的效果,将成为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关键。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实践活动相脱节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的综合答卷,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近些年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受到诸多质疑,多数院校以“”的方式防止抄袭现象。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大部分学生的选题与平时的实践活动关联度小,纯粹是为写论文而选题,或者哪方面的资料容易搜集就选哪方面的题目;其次,定题后不是按照计划展开认真细致的研究,而是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此时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无心专注于论文的研究工作,从而失去了最初的研究目的,造成论文质量的下滑

四、对策与建议

体育新闻“是体育运动与新闻事业相互作用与渗透的产物。这一性质决定了体育新闻学具有新闻学与体育学这两类不同性质学科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它“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的鲜明特征,决定了“体育新闻的发展是通才发展,而不是专才发展”。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列入培养方案。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见习)改革,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改革实习内容、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果。将实习内容和时间有效分解,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完成实习阶段性任务,将综合集中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结不足,回校后进行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避开考研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尴尬,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沟通与交流

从天津体育学院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来看,学校通过十二五品牌专业建设,重点投资建设了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和全媒体综合实验室,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打好基础。同时学生通过校内基地的实践,基本掌握了新闻学专业技能,为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做好准备。近年来,学校还和实习单位建立了良好互动关系,定期派人见习和实习,邀请实习单位专家进校讲座,组织教师到实习单位挂职锻炼,收到良好效果。

(三)将学生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完善科研实践过程

在不断完善管理条例和程序的基础上,在学生开题阶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科研实践,例如做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经过认真的社会调查和实验工作,积累科研数据,通过分析和归纳形成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论据。也可要求学生在提交论文时要附有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详细的实验步骤等材料做支撑。

(四)建立全媒体综合实验课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方千华(1976-),男,福建建瓯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和总结全国25所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分为切入点,对各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征与不足,旨在为新时期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54-03

在调查和总结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25所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和学分为突破口,全面深入地剖析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概括其特征和不足,为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 课程设置的结构 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各专业和基础的学位课程)和专业课(以各方向基础的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程(以体育学为基础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的结构相对稳定,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为专业必修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开设的门数体现多样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状况可见表1,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3门12学分;从调查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主要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在本专业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主要按二级学科开设,但是学分上差异较大。

在这一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下,我国25所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总共有442门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为196门,占总课程的44。3%,非学位课程为246门,占总课程的55.7%,两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之比超过了1:1.3。

1.2 公共必修课程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不同的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根据不同院校此类课程名称统计,共开设了11门课程。

1.3 专业基础课程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的院校对课程的门数和学分的要求不同。从25所院校培养方案分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36%的院校规定不少于8学分,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16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1门课程3学分。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在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共开设了78门的专业基础课程(表2)。

1.4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能使研究生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开设。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分析,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48%的院校规定的学分在6学分至8学分之间,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高达14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2门课程4学分,还有的院校规定学位论文的综述和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为2学分,并且列入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一共开设了97门专业方向课程(表3)。

1.5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开设的选修课程总门数是264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和门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5.1 跨学科和交又学科选修课程 表4可见,开设了50门人文社会学类科课程,涉及学科广泛,如开设了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学基础、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经济法、公共关系学、世界宗教与民俗、中国文化思想史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等课程。

1.5.2 工具与方法类选修课程 方法与工具类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外语、计算机、统计学、逻辑学等课程。从表4可见,开设了此类课程门数为47门。

1.5.3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教育训练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类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是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的课程,打通了二级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研究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表4可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运动人体科学类分别开设了55门和60门的选修课程。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讨

2.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设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者有机组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研究生学位课程格局,完善了课程体系结构。2)课程设置门数多、学分设置较合理、知识覆盖广,体现了基础化、时代性和前瞻性等特征。3)选修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广,不仅体现了体育学领域不同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4)各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保证总体的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自的教育资源,发挥优势,课程门数、课程学分和课程内容都各具特色,体现出差异性。5)课程设置体现了小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不断细化,门数不断增加。6)课程设置体现了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根据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方向的划分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7)课程设置体现了国际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学院校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2.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足1)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存在。2)部分院校必修课程开设过多,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研究生

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发展。3)课程命名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4)部分院校在专业基础课中很少或没有涉及跨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混合以及在二级学科的各方向设置不同的基础课程,因此,没有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位基础课程,没有体现出基础课程的重要功能,造成课程结构体系失衡。5)部分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从师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具体学科方向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侯彦芬.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2):20-22.

[2]杨文轩.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3.

[3]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59-61.

[4]黄汉升,葛春林.中国和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2):20-26.

[5]王天生.英国体育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6-10.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7]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1.

[8]孙庆祝,孙晋海,赵先卿,等.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模式与方法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6-77.

[9]黄汉升.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85-88.

[10]王天生,程致屏,夏玉兰.中英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1):28-32.

[11]隗金水,邹亮畴,黄志玲.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2-94.

[12]贺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与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99-101.

[13]李其生.谈研究生培养之管理一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先进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43-46.

[14]梁传杰.新世纪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1):69-70.

[15]宋筱平,陆军,陆叔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点和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9):29-32.

[16]王战军.新世纪的研究生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21-24.

[17)史雯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8-10.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南京特教学院 学生体质 健康状况

1.引言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该标准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和总体原则,从发展身体运动素质向发展身体健康素质转化,同时简化了指标体系,对身体形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设计了更加科学、简便易行的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要求,南京特教学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新的体育制度的贯彻实施,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院体育教学与群众体育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新的体质健康标准评价体系下进行探究,为落实《标准》奠定基础,为学院的体育教学与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京特教学院1、2、3年级全体学生(即2009级男生268人,女生1674人;2008级男生212人,女生1430人;2007级男生177人,女生849人),平均年龄20±1.5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质调研的论文和报告十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测试法。测试的内容按照《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即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8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6项指标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2009年9月―11月。测试仪器为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指定的中体同方公司生产的体质健康测试仪器。

2.2.3对比分析法。南京特教学院各年级指标之间,以及与往年数据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2.2.4数理分析法。对测试数据运用中体同方配套的仪器数据采集系统、SPSS16.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从表1可知,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达到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97%的水平。其中1年级的不合格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高考,在思想上又忽视体育“三基”的学习,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2年级的不合格率最低,这与近两年来我校进行体育课分层教学、自主兴趣选课的改革有关,体育课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和积极性;3年级的不合格率略高于2年级,这说明没有体育课这样常规性的活动,学生缺乏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另外,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女生,不合格率均高于男生,说明相比较之下女生参加体育锻炼不足,这也是我院体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2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体质测定结果。

从表2可知,3年级男女生和2年级男女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3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3项指标比较。

从表3可知,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男学生身高平均值为171.3±7.8cm、女学生身高平均值为160.3±6.81cm;男学生体重平均值为60.15±12.11kg、女学生体重平均值为51.70±6.26kg;男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为3813±740mL、女学生体重平均值为2653±529mL,均高于2007―2008学年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表4显示,南京特教学院3年级男女学生营养不良比率存在上升趋势,女学生较低体重比率存在上升趋势,男女学生正常体重比率存在下降趋势,男学生超重、肥胖比率存在上升趋势,这更说明在3年级的体育课取消后,相当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缺乏必要、适时的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97%的水平。这是南京特教学院近两年来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深化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结果。

4.2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有较大的改善与提高,2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3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尤其是不正常体重比例提高。建议学院延长体育健康课程时间,增加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的年限,以提高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4.3南京特教学院因学院办学理念的特性,患疾患残等特殊体质学生较多,建议学院体质健康主管部门在强调常规体育健身之外,还应加强体育保健、传染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4.4学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善和丰富体育设施,譬如“体育长廊”之类的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设施,让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锻炼身体的途径,并且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其中。

4.5多渠道大力宣传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方法、意义,把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和学生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实施办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2,(5):1-4.

[2]邵洪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赵忠伟,郑宏,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2008,(2).

[5]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

[6]王文,蔡韵.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综述[J].实用预防医学,2010,(1).

[7]谭思洁,孔令琴.聋哑大学生体质综合测定及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

[8]刘忆湘.学生体质与健康新旧测试标准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10,(5).

[9]叶鸣.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

[10]韩改玲,朱春山.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科技信息,2010,(6).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7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贵州省六所高校(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凯里学院体育系、黔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毕节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期刊、专著,依据比较充分的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收集、查阅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

(2)专家访谈法:走访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院长、系主任等主要负责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的专家,对高校的课程改革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走访贵州省部分中学的领导、优秀体育教师,了解中学体育教改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问卷调查法: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发放的形式发给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专家。

(4)比较分析法:对所收集的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探讨课程设置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教育部文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上表来看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虽然或重或轻、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但落脚点是“专门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基础。另外,在其表述上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照搬教育部文件,各校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据此,贵州省高校可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期未来的毕业生有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到底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样式,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有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素养、科研能力、体魄和卫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力等方面也都提出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1)公共课开设情况。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目的是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新《课程方案》规定为72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6%一2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课时数均远远高出新《课程方案》规定比例,达29%以上,其中,最高的为32.7%,比例偏高,且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各校都开设的很少。另外,贵州省6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很少能够反映出地方特色,校本资源没能很好地被挖掘和开发。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贵州省6所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学时比例来看(含公共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时比例存在差异;必修课学BtLL例最低为50.6%,最高为89.4%,平均学时为68.7%,必修课与选修课平均学时比约为6.8:2.3,而新《课程方案》必修课的比率为63.3%。可见,贵州省高校必修课时数仍然相对较高。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是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同样如此。我国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多次调整,必修课比例逐次下降,由1980年的85.1%下降到1997年的71.9%、2004年的63.3%。而国外的选修课比例普遍比我国高,如大阪体育大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2:3,国外有些大学的选修课多达几千种,甚至允许学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进修。

(3)专业必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开设普遍认为重要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和师范性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康复、体育社会学等,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概论等;但是在一些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如户外体育、休闲体育等开设比较缺乏;而且在一些新兴的体育类项目上开设比较少,如网球、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选修课能比较迅速地把体育学科和非体育学科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有利于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一般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分别占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的6O.2%~D39.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平均18.9%,明显低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认真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可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课程。结合新《课程方案》,可归纳为五大类: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231"])、体育教学训练(301"3)、社会体育(32门)、体育保健康复(241"3)和民族传统体育(71"3)。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上,贵州省6所综合,1生大学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门类比较窄,而且主要以术科课为主,缺乏学科的课程设置。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贵州省,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课程比较缺乏。

(5)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反映学生效能感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的。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方案》的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l、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较之于以往4套方案,新方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将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延长到了10—12周,并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实习。另外,对于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不再规定具体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空间。

贵州省6所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迎合了新方案的要求,特别是机动时间的设置,使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弹性。据调查6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除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评定也过于粗糙简单,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方面,6所高校依然保持在6—8周的时间内,且大多安排在第六学期,缺乏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在科研实践方面,6所高校还是仅仅安排8—10周的毕业论文,没有重视平时几个学年的学术活动,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应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公共课的设置面相对较广,但是缺少能反映出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应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开设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

3、必修课的比率过大,且开设的课程门类相对较少,选修课的开课比率太低,且在开设课程上门类过窄因此,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开课比率,增设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结合实际,注重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 社会体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96―02

1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运作模式的现状

调查显示,湖北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校办企业和基地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体育娱乐、俱乐部健身指导及产业经营方向的建设;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训练3个环节相结合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及经营方面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本校的办校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户外运动管理等新型项目的拓展;长江大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与实践和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本地与“极限体育”合作,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与拓展指导培训,特别是与江浙一带及发达城市的大众健身企业合作,使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践训练与实践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安排时间除湖北大学外均在第7学期,持续时间为1―3月不等,主要实习基地在各地体育机关和健身俱乐部导等方向。湖北大学把时间学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采用穿插式实践教学,主干课程(如休闲运动管理、体育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该课程所修学期,可以是学期中,也可以是学期后的假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感悟体育并且规范调研报告的写作,这样穿插式实践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湖北大学将论文撰写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利于学生完成论文同时参加研究生考试。总体而言,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组织方式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模式,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模式。

在毕业论文组织方面,无论是在论文撰写还是论文答辩,各高校都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一定的篇幅为基本要求进行的。长江大学学校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校企合作项目论文,且数量不低于学生总人数的5%。

2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进行时存在的不足

湖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实践时间偏短等多方面原因都制约着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2.1 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分散在各个课程学习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例如,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必修课,如产业经济学、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等,但是每门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课,极少部分课有两节;长江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如体育经纪人、消费者行为学等总学时只有20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让学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极小部分的学习。

2.2 教学实践时间偏短

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时间不够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对学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实践时间不够,实践环境刚刚熟悉或者实习内容来不及巩固,教学实践就结束了。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年的第一学期,共两个月,该校有大部分老师及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不能有效掌握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时间就更充裕,该校在大二和大四的时候都安排了有实习阶段,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样化特征不明显,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锻炼环境,仍有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还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针对性。长江大学建立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也不稳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地点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停的变换。

3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规范的社会体育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及规章制度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客观地、公正地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考评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本校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一为基地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两方面共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两者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成绩更加客观。

构成形式性教学实践评价系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在每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出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形成对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一种形式性评价,体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的差异性,对学生自我发展有指导作用。这也能对学校积累丰富翔实的的考评资料,积累制度资源做出贡献。

制定相对统一的评定标准。本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进行评定,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该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在每一个实践环节过程中,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指导能力、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评价,综合后作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成绩。

通过实践基地对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检查验收制度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奖惩制度。制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管理规定》,写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职责。并将院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进行细化,责任到人。

3.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多向联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分配上应采取分组配备,基本上一个实习小组指定一到两名本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将基本理论以生动的表述传授给学生。在主题调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理性分析市场形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感悟市场的能力。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训练、指导别人进行训练的方法,如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不同学习对象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教学指导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等实践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内陪外引”“双师教学”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师资建设的一个趋势,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困扰,汲取其可借鉴的部分,以市场发展趋势为理论依据制定合适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包含的社会层面,积极将专业建设与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保健康复挂钩,与社会各阶层社会体育的发展相适应,走出一条适应中国体育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3.3 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延长教学实践时间

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时间作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没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将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考虑把实习时间分散到各个学年,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阶段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有效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长每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力求学生能把各个实践内容掌握熟练,达到保证教学实践时间的连续性。

3.4 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构建教学实践模式

在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从教学实践环节上培养真正的社会体育人才。教学实践一方面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鼓励是有必要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等,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谋取最好的实践机会,物色更好的实践基地。学校在实践前、中、后都有义务有责任管理、保护好学生。所以,教学实践规程以及与实践基地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的签订是很有必要的,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瑜.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32-35.

[3]闵敢,肖春竹.“能力训练与基层法律服务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54-56.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 考试作弊 现状 对策

1 前言

高等体育院校的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其目的在于监督、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作为一种严肃的评价制度,在考试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应该是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俱佳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要求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作弊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并成增长趋势,甚至被视为一种另类文化,更有观点认为上大学期间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就是一种不完整的人生。考试作弊使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业的真实状况,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把握,不讲诚信的风气蔓延,大学生的价值观被扭曲,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高校教书育人目标被异化。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从而对考试作弊背后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作弊的深层次动机,并对此提出有效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五个专业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解决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作弊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相关文献检索,查阅近二十多年的相关资料,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三个年级五个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76份。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8人。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制成表格、图表在文中逐一体现出来。

3 结果与分析

3.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3.1.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作弊队伍的广泛性

根据走访调查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得到往年统计的学生作弊的数据发现: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查获作弊的人数为82人,其中有9人2次作弊。根据调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以及本人平时工作的观察发现:每门课程的考试都有作弊情况;就学生来说发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各种类型都有,不管是体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普招生还是单招生,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学习优秀还是学习比较差的都有作弊现象发生。

3.1.2考试作弊手段的多样性

根据笔者多年的监考发现,目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作弊非常普遍,期末考试、补考甚至四六级考试都有作弊现象,其中作弊手段多种多样。总体的可以概括为考前、考中和考后作弊。主要的表现为:学生在考前通过命题老师或者相关人员获得考题或者相关复习资料,考后根据自己考试的情况通过请客送礼或者相关领导关系威逼利诱,让老师改卷时高抬贵手,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考中的作弊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学生个人单兵作战,有的两人或者多人协作,具体表现为:将复习资料缩小到巴掌大小攥到手里、压到卷子低下、夹在膝盖或者放到鞋里;将复习资料提前写在桌面上、手心或者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里;更有的女同学利用头发长的优势,提前将复习资料录音到MP3或者手机里。座位邻近的学生考前预定好信号,比如判断题,点头对,摇头错,选择题通过不同的手指分别代表A、B、C、D来搞定,遇到简答、论述就通过手机短信或者纸条来传送。四、六级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竟然花大价钱请替考。

3.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分析

3.2.1社会上成年人的不良风气导致学生榜样作用缺失

社会环境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行为,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大量不诚信的信息,比如虚假广告、虚假年龄、虚假学历、虚假履历等等。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对社会上的很多现象非常敏感,看到社会上这些丑恶的现象没有得到制裁,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天平发生严重的倾斜,因此,在他们学习努力不够的情况下,便采取各种舞弊手段蒙混过关或者获取高分。

3.2.2陈旧的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的考试内容和刻板单一的评价方式,是导致学生作弊的另一原因

目前在体育院校教育学的教学中采取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反应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静态增长的知识量,教学内容比较呆板、固定、僵化和陈旧,评价方式多采取试卷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进行,考试内容一般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很少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教师在出试题时一般出于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大多出记忆性的客观题,并且在复习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复习的范围。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这种靠记忆的考试方式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4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管理对策

4.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协调统一。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基础》等有关必修课程中增加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将诚信知识作为所修课程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加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论认识,从思想上对诚信理论的重视。

4.2改变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课程考试采取比较传统的笔试闭卷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的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这种评价方式的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并且客观题比重大,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平常成绩的比重,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日常学习中来,注重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选择适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案例分析、论文设计、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

【参考文献】

[1]邬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2]武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5).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教育;招生;人才培养

一、体育新闻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体育事业的发展催动了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自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开设试点本科体育新闻专业以来,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事业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一大批体育院校和部分综合大学纷纷上马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呈超规模发展的势头。

据统计,目前体育新闻专业的创办院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体育院校,如上海体育大学等,依靠本校所具有的强大体育资源优势,以体育为依托发展体育与新闻相结合的新闻学(体育新闻传播方向)的体育新闻教育。另一类综合性院校,如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依靠本校所具有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优势和原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在新闻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体育新闻人才。

体育新闻教育尚属一个新领域,培养优秀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任重道远。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问题表明了体育新闻教育的复杂性,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新闻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开始关注其发展,提出大量宝贵的建议。

二、体育新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体育新闻教育中既存在先进设备等硬件问题,又存在师资教材等软件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莫过于两点:其一,师资队伍的年轻化,缺乏体育背景,体育与新闻的融合尚需时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体育新闻教学中缺乏体育成分;其二,专业性教材的短缺。目前,体育新闻理论的教材仅有成都体育学院系主任郝勤所著的《体育新闻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年轻教师毕雪梅、贾静所著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几本专著。而体育新闻业务书籍更是寥寥无几,仅有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郝勤译著的《体育新闻报道》和张英著的《体育新闻报道》、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武汉体育学院系主任万晓红著的《体育新闻评论》和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沈阳体育学院部分教师参编的《深度体育新闻报道》等论著。除此之外,还有如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编的《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和精选全国各体育新闻专业教师研究论文编成的《体育新闻传播大视野》等书籍。

专业性体育新闻书籍的相对不足造成了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知识的严重匮乏。那么,这些专著可否成为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所用教材呢?据笔者所阅读来看,上述体育新闻理论书籍内容上均为个人观点的阐述,既不够全面也不够专业,不宜作为教材。笔者认为,适合体育新闻理论教学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务必达到个性与共性、新闻理论与体育新闻理论的统一,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新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拓展体育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体育新闻业务方面,也应是新闻业务基础上的体育新闻业务的拓展,这正是广大体育新闻工作者乃至新闻教育者和工作者仍需努力的方向。

三、体育新闻专业招生模式分析

体育新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缺乏体育知识或对体育知识不感兴趣,导致体育新闻培养人才与个人意愿的不适应性。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综合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招生工作上下功夫。

(一)综合院校招生模式

这类院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一方面是体育事业急剧发展的需求,另一个最为重要的优势是雄厚的新闻教育背景。然而,体育新闻教育是体育与新闻教育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我认为,综合院校体育新闻专业要实现培养真正的体育与新闻相结合的人才,就不宜在统招中招收体育新闻专业的考生,而是应该在本校新闻专业的学生中,选择那些喜好体育,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在掌握新闻知识的基础上,在大二一年分化出体育新闻专业,这样既能使喜欢体育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学习体育新闻,增强未来的竞争优势,又可避免了不喜欢体育的考生学习体育新闻而索然无味造成时间的浪费。南京师范大学从2003年开始体育新闻专业由新闻专业统一招生到大三再分专业的模式是对综合院校开办体育新闻专业最好的诠释。

(二)体育院校招生模式

体育院校具有强大的体育资源优势,但在新闻教育方面同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能否在体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是增强体育院校体育新闻教育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模式应当多样化——

1、统招体育类考生中招收体育新闻专业人才

体育院校可以在高考统招中招收体育类考生,这是基于体育生所具有的良好体育知识,但这类考生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知识水平的不足。从事体育新闻工作除了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新闻专业知识和写作本领。而体育生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往往导致体育新闻教育的不成功。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招生中注明或加试文学知识。

2、统招非体类考生中招收无体育基础但对体育爱好的体育新闻专业人才

爱好体育且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学生无疑是适合学习体育新闻专业的,倘若能在考试中将文化测试与体育加试结合,就能保证非体育类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新闻专业。吉林大学体育新闻专业在统招中实行体育加试制,这也为体育院校招受非体生提供了先例。

四、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构想

体育新闻专业招生模式是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正式基于招生模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小班精细化培养方案

体育新闻专业的班级人数不宜过多,以20人为宜。无论以上任何一种招生模式,要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体育新闻人才,小班精细化是最佳选择。体育新闻专业是新闻专业的细化,而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要不同于综合院校的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市场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人数过多本身就违背市场规律,二是小班精细化可以具体到每个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对有些学生造成漠视,只有将每个学生管理起来,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基础+体育新闻业务方向”培养方案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往往按大类招生,比如新闻传播类的招生,在大一学年所学内容为大类内的基本知识,大二学年再按专业分班。这种招生不仅可以避免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而且还可以依考生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而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到体育新闻专业,可以如下进行:首先,在大一学年,进行新闻传播知识和体育知识的教学,其中,有必要侧重新闻传播理论和体育理论的教学,其原因是新闻传播业务的学习要与体育相结合,在初步掌握新闻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深化体育新闻业务。其次,在大二学年根据个人的爱好,将体育与新闻实践结合,按不同的体育新闻业务进行分类,可分为:报纸体育新闻业务类、广播电视体育新闻业务类、网络传播类等。学生可以从中任选其一,以所选方向为主。这一培养方案重在培养学生在体育新闻业务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优势。

(三)“理论+技能+体育赏析”培养方案

该方案在教学中,其中的理论和技能就是指新闻理论、体育理论和新闻业务,在教学中坚持新闻传播内容为主,体育新闻内容为辅,在掌握新闻传播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并掌握体育新闻内容。而这里的体育赏析不仅要熟悉体育项目,而且要将体育项目与新闻业务相结合,体育项目教师与体育新闻专业教师共同教学。其中,体育项目教师负责体育知识,体育新闻专业教师负责体育新闻业务的指导。(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毕雪梅,贾静,等.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翟光勇.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体育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大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