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范文

时间:2023-03-18 09:16:29

思维与智慧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1篇

《思维与智慧》杂志是一本立足于智慧类期刊领域的杂志,经过不断更新办刊理念和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如今已经走上了内涵式发展之路,并成功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智慧类期刊之一。该杂志还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包括经济学、外交、教育、环保、社会福利等。这些专题内容介绍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热点问题,分析了相应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旨在增强读者对当前社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回顾该杂志的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该杂志起初在创刊之初就确定了目标,那就是成为国内智慧类期刊的领军品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杂志团队对办刊理念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和调整,注重抓住时代脉搏,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同时,他们实施了名牌精品战略,以高质量的内容和专业的编辑团队确保杂志的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之路,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努力满足读者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该杂志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鲜明特色。首先,该杂志以智慧类为定位,追求深入、独到的思考和洞察力。它不仅关注热门话题,还挖掘一些前沿领域和深度思考的问题,带领读者思考、提升智慧。其次,杂志团队重视原创性和深度报道,通过专业的编审和深入的调研,保证了内容的独特性和权威性。此外,该杂志注重与读者的互动,通过读者来稿、专家观点征集等形式,建立起与读者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平台。

此外,该杂志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智慧类期刊,它在传播智慧、推动思维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专业的刊物质量,它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关注,成为读者获取知识和思维启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智慧类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术研究者来说,该杂志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2篇

2. 社会思维争鸣互促规律

人们在思维交流中不仅要遵循交流互补、合作增强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争鸣互促的思维规律。

首先,从人体科学的角度讲,人在集体讨论中,大脑处于激化状态。不同的思维信息,在相互碰撞、摩擦中,很容易诱发灵感,产生创造性的新思维火花。其次,社会思维是一个动态系统。思维主体之间的互相争鸣、互相促进,是推动社会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给人们提供新的信息、新的思想。信息交流越畅通,“促协力”越强,思维系统就越发展。钱学森说:“那个天文学上有很大贡献的哥白尼,他之所以会提出日心说,据说他是得益于他所在波兰大学里有一个很好的学术组织,大家相互促进,所以他才有那么大的成就。”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甚至认为“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辩论是犹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以色列,一个人的演讲被质疑和提问得越多,越表明他演讲的成功。反之,对那些提问和质疑者来说,如果能驳倒对方,则视为自己最大的成功。

自由争鸣不仅促使人们激化大脑相互交流信息,而且还能打开新的思路,使“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因此,马克思把真理比作燧石,认为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学术上的相互辩争、众说纷纭的“百家”自由争鸣的生动局面。当时的所谓“百家争鸣”,就学派而言,班固归纳为“十家”,司马谈认为主要是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是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正是由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才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学术进步,为发展灿烂的华夏文化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确的东西都是在同错误东西比较、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同志指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中,总会有正确和错误的对立、斗争。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谬误不应当简单说成是“假、丑、恶”。错误常常是同真理相伴而行的,而且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例如天文学中,太阳系理论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种发展过程。最初,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得到托勒密论证;以后哥白尼发现“春分日”与托勒密的计算不符,提出太阳中心说,然而他认为太阳是不动的,行星运动轨迹是圆的。开普勒又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作了补充和修正,伽利略也对日心说作了验证。而牛顿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概括出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合理地解释了“二体问题”,从而才基本上完成了太阳系星体运动的科学理论。有时,不正确的假说,会对科学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例如著名的麦克尔逊实验,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了证明光的传播媒介“以太”的存在,精确地做了光的干涉效应实验,结果恰好说明了“以太”的不存在,对光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真理越争、越辩就越明。相互争鸣、互相促进有利于新科学、新理论的诞生。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种子科学”产生的可能性已大大缩小,而大量新科学是在各门科学的交叉中相互促进产生的,如生物化学、数理逻辑、工程美学等。美国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就是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诞生的。他集中了一大批专业知识不同但志同道合的学者,采用每周一次“星期六午餐会“的形式,互相争论,相互启发,互相促进,在思维撞击中产生了许多新思想,创立了交叉的新学科。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3篇

笑,是走遍全世界最优美的语言。它无需翻译,自然流露到别人的心中。笑,不要花钱。再哭再痛的事,笑笑,迎接你的,依然是爽朗的天。笑,是能抚慰心灵的和恢复自信的灵丹妙药。假如:艰难的生活像冰,那么,自信的笑容便是冰的催化剂。。。。。。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现在世界上笑的人越来越少了。

说笑,就是要天天笑。它没有任何的艺术天分,是纯自然的。

在生活中,我觉得心底涌出无缘无故的喜悦而发出的笑,成了世所罕见的景致;而那些背离真情和善意的笑,说到底不过是皮和肉的机械运动罢了,其意义和价值不过是在人们的脸上蒙上一张虚伪的面具。

我想;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笑的坦荡笑的坦率笑出真正的自我呢?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4篇

由于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的成功,东方哲学和东方思维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福布斯》记者卡勒布・梅尔比与乔布斯生前工作过的团队合作, 出版了《苹果禅》(The Zen of Steve Jobs),以简洁的漫画形式,揭示了乔布斯与禅宗之间的动人故事。

从严格意义上讲,“东方思维”或者“西方思维”的说法过于笼统。所谓“东方”、“西方”的分类是相对的。历史上,在中国唐朝,西方是佛教圣地,因此有玄奘西天取经之旅。今天,佛教却被列为“东方”的宗教。 此外,东西方的这样简单分类忽视了在社会内部不同群体的差异。比如,虽然欧洲是属于西方阵营的, 但是欧洲各国之间差异很大。 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等,在思维习惯上都存在很大不同。此外, 影响人们思维的因素还应该包括、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等。

不过,仅仅是为了方便讨论起见,我在此仍然使用“东方思维”或者“西方思维”的说法。

比较东西方思维特点的专著不多。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学者理查德・尼斯贝特在2003年出版的《思维的版图》(The geography of though:How Asian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里引用的有欧美大学生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大学生对三个一组词汇分类的试验,就是尼斯贝特的团队设计的。

尼斯贝特将亚洲思维与西方思维做了比较。由于他展示的证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实证结果,而是基于个人观察、试验以及文献总结,因此,他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不过,总体来说,很多书评认为他还是指出了亚洲思维与西方思维之间的差异。

尼斯贝特设立了几个维度作为比较思维属性的测量坐标。我用下面的表格总结他比较的结果。

尼斯贝特列举了很多实际生活的事例, 说明亚洲思维与西方思维的不同之处。例如,在谈判时,西方人很在乎自己想要得到的,通常直奔谈判主题;而日本人则会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并且在初次交易时往往以让步作为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我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很多中国企业家在第一次交易时喜欢“先让步”。他们的意图是希望建立长远合作,因此假设让一步会令对方增加对自己的信任。一旦大家彼此信任,再一起开拓市场,实现双赢。

尼斯贝特和他的日本伙伴还设计了一些试验,验证亚洲人是否真的与欧美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其中一个试验是测试日本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关注焦点。参加试验的学生们被要求看八张彩色的水下画面,每个画面中都有一条鱼或者几条鱼处于中心位置。除了“焦点”目标(鱼)之外,画面中以水,礁石,水泡以及其他无生命的动植物做背景。试验的结果表明, 大多数日本人在回忆图画时都提到背景中的那些动植物,而且第一句话大多指环境(比如:“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池塘”)。美国学生的第一句话往往只提到处于焦点位置的目标(鱼)(比如“那儿有一条大鱼,可能是鲑鱼,向左边游去了”)。他们又做了更换背景的测试,结果发现日本人识别原始环境中物体的能力比识别新环境物体的能力要强。对此,尼斯贝特的解释是,日本人更多地将物体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而美国人对物体的感知却是脱离其环境的。

思维模式决定人的行为。即便面对同样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持有同样的信息,持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推导出不同的因果联系,并由此做出不同的决策。由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和资源打交道, 思维模式对企业家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尼斯贝特这本书里举出的一些例子都与管理有关。比如, 假如有一名员工在公司出色地工作了15年但在最近一年的表现不尽人意。如果这位员工的表现在近期仍然没有改善的话,公司是否应该解聘他?有学者的比较研究结果说明,75%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都认为应该公司应该解雇这位员工,但是只有20%的韩国人和新加坡人,20%的日本人(还有同样比例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和德国)持同样观点 。在工作中,美国人会表现的比较自信,而且认为取得的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相比之下,亚洲人的自信心却较为保守,而且认为评估成绩时要考虑与其他人合作或者群体的水平。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持有西方思维的人会比较走极端,或者用简单的二分法看问题;而亚洲人比较能够接受矛盾的事物,而且会比较容易适应环境。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5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积累

阅读和习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具体生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习作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才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运用词句,从而写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指导

1.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鲜明的作者意识走进阅读,在阅读期待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必将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学完《穷人》这篇课文后我启发学生想象:渔夫回来后会怎么样呢?当桑娜拉开帘子渔夫会说什么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托尔斯泰续编故事。这样,在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巧妙地拓展了阅读的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有利于发展的思维能力,又深切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达到了文道合一的效果。

2.巧用插图,精心练笔。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反映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要巧用这些插图补白,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父亲从废墟中挖出儿子阿曼达时的情景。课文只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作了描写。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和学生一起认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如阿玛达和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仔细地用文字描绘出来,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父与子。 通过这一补白练习,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灵动起来。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人物形象也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

三、模仿课文写法,迁移写作技巧

巴浦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旧工具实现的。”因此,有效地运用迁移规律,巧妙地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句式迁移。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对写作来说,最基本的是要学会把句子写通顺。因此,很多教师会先从句式着手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而我们的课文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环境。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用:“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词语说一句话。文中这个句子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 。 这一训练,不但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深入,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2.段落迁移。在句式迁移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进行段的迁移呢?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总结,根据写段训练的目标,精选了一些带有典型构段方式的段落。首先引导学生弄清一个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各写什么;然后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分清层次,了解句式,总结出构段的一般规律;最后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构段知识迁移到段的写作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写话能力。当然,在迁移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3.篇的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仔细精选一些带有典型构篇方式的文章,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掌握文章的一般结构。进而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构篇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的契机,调动写的情感

课文的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阅读时容易动情,但写的情感则要靠学生通过想象或角色移位来自然生成。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小雷利那如泣如诉的“呼声”外,还可以用课件出示一组因战争摧毁家园、带来饥寒的画面或录像,刺激学生的感官。接着请学生模仿文中作者的笔触写一封信。在这样的情境下动笔,学生一定会写出一些感受真切的佳词妙语来。每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都充满着激情,只有很好地把握了读写的契机才能实现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和自然转换,正所谓情到佳句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有读写有效的结合,才能让学生从不断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写作养料,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彰显心灵的律动,感悟生活的内涵,从而提升鉴赏和习作的能力。阅读与习作相长 思维共智慧齐飞,让阅读因写作而精彩,写作因阅读而丰富,让阅读成为写作的一叶扁舟。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6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积累。

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具体生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习作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

二、模仿课文写法,迁移写作技巧??

巴浦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旧工具实现的。”因此,有效地运用迁移规律,巧妙地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句式迁移。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对写作来说,最基本的是要学会把句子写通顺。因此,很多教师会先从句式着手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而我们的课文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环境。如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虽然……但……还是”的句式各写一句话,学生兴趣盎然,写的很不错。这样,既很好地进行了句式的迁移,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深入感悟了课文内容。

2.段落迁移。在句式迁移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进行段的迁移呢?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总结,根据写段训练的目标,精选了一些带有典型构段方式的段落。首先引导学生弄清一个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各写什么;然后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分清层次,了解句式,总结出构段的一般规律;最后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构段知识迁移到段的写作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写话能力。当然,在迁移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学完《赵州桥》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介绍自己熟悉的某一建筑。

3.篇的迁移。在教学中,教师仔细精选一些带有典型构篇方式的文章,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掌握文章的一般结构。进而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构篇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如学了《颐和园》一课后,可引导学生全面模仿《颐和园》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篇方式,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可写《五泉山》、《美丽的西湖公园》等。又如学习《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以《我的卧室》和《我的小房间》、《我们的教室》等为题进行仿写。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指导

1.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鲜明的作者意识走进阅读,在阅读期待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必将达到良好的效果。如《西门豹》的教学中,可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利用课文中西门豹惩治巫婆的空白点,要求学生写写惩治的具体情景。学生情绪高涨,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孩子写道:“巫婆听见西门豹对自己说这话,脸色大变,连说话都有点儿磕巴,声音颤抖着:‘不要让我下去呀,我长得那么难看,河伯肯定不会满意的,那么,漳河就会发大水的。’死到临头了,还这样狡辩,西门豹厌恶极了,但表面上还是很平静地说:‘没关系,我只是让你去跟河伯说一声,不会有事的。’说着,西门豹就把巫婆投进了河里。巫婆拼命挣扎,渐渐地没入水中,这个可恶的巫婆终于得到了报应。”课本中的许多课文,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间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正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更是学生进行畅写的天地。

2.巧用插图,精心练笔。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反映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要巧用这些插图补白,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父亲从废墟中挖出儿子阿曼达时的情景。课文只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作了描写。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和学生一起认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如阿玛达和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仔细地用文字描绘出来,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父与子。通过这一补白练习,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灵动起来。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人物形象也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四、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契机,调动情感。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7篇

一、情境的营造

1、兴趣情境。包括真实的虚拟的,或虚拟的真实。利用课堂的真实交流环境角色分工以及大量图片的导入。引导或刺激学生去思考即将呈现的问题。比如在向学生做自我介绍时,我不是像往常一样叙述自己的姓名,学历,兴趣,爱好等。而是问Do you1 want to know about me?得到肯定回答后,再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You can sak me any questions.开始是一阵沉默,当学生意识到真的可以向老师发问后,他们的注意力马上转入到"问什么问题好呢?",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立即被激活,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了:What's your name? Where did you study English?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Dou you like sport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ad students? Dou you have a boyfriend? What are you interested in?

2. 问题情境。通过巧妙设问,引起学生联想,开动思维。记得我在教授北师大版高中英语Module8,unit 20,lesson3 Scientific breakthrough这节课时,没有像往常那样靠课本图片导入,而是开场问了一个问题:你愿意做乾隆皇帝还是我们现在的一位普通公民?毫无疑问这个问题有点违背常规,大家首选皇帝,多风光!我说,是吗?你有你们的道理。有不同的选择吗?他微服私访的时候怎么下江南啊?走路?坐轿?有高铁吗?哈哈----,全场哗然。这时有男生跳出来,我宁愿当一名现代的普通公民,可以playing games!是啊,现在的我们有网络手机又高铁,现在的生活多方便。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如此便捷的生活呢?Science&Technology.是因为有了现代各个科技领域的突破(breakthrough),让我们去太空旅游都将成为可能。自然过渡到了本课的主题。这三个问题是一个老师在复习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用的三个句子,用括号内所给词填空:

It___________(be) spring now.I can ____________(swim) now.We____________(have) English class now.时间状语三个now,答案肯定不一样吧?该怎么填呢?学生开始思考。

二、 创新思维能力与听说读写技能的统一

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融进听,说,读,写活动室一个既自然又有用的方法。听是接受性活动,但同样可以培养创造性,例如听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用对话像是表达出来,比起dictation来,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说是培养创造性语言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You are in a boat on a lake,you and your friend are going fishing,You fall into the lake,but you can't swim.What are you going to do?这些都对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提出了听挑战。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段落大意,人物性格,主人翁的优秀品质等,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和抽象等思维形式。写可以使各种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妖气学生每星期写一篇小作文,或者设置某种协作情境,通过写作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对语言学习中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有很大好处。

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没有学生自主联想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思维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时创新之母,只有在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在学习上进行不断的追求,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被动学习,如被动的听教学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变为主动的求知。

例如在碰到下列词组时:

Turp up/turp down/turp on/ turp off

Put up/ put down / put on /put off

Break up/ break down/ break away/ break in /break into

都是只列举出来,并且告诉他们经常考,至于什么意思,怎么用?一个字:查!学生习惯了都会主动把字典拿出来,有时候还分组比赛。

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例如在personality&jobs 时,布置一个作业your idea future career.包括设计一款你理想的职业服装,拿到班级呈现或口头介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有关个人职业理想的思考,有综合了有关知识应用,并且设计感也来了。

五、 课堂活动任务化,培养不同类型的思维

人们使用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活动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的活动。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课堂活动的任务化是英语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手段。有了任务,学生的思维,直觉和想象就会遵循一定的方向展开,心智活动就会少阻滞,多流畅,就会在较少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思想,造成词语,观念和联想的流畅。有了任务,语言学习就能从知识和规则的讲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交集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创新地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新概念。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8篇

一、哲学学科教学中的智慧因素分析

智慧是人们在正确、快速地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一种高超的能力。教材中“以光充满黑暗的小屋”比“以草填满小屋”聪明的事例,形象地表现了哲学应有的启智生慧的教育功能。那么,在哲学学科教学中有哪些智慧因素可供利用呢?

一是教材文本智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其内容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所具有的科学性,是教材文本成为智慧结晶的载体,这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的基础因素。

二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因素。教学智慧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巧妙处理各种教学因素所体现出的高超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的本身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对学生科学思考与学习的范式。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制约学生智慧培养的―个关键因素。

三是学生的学习智慧因素。学习智慧是学生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充分调动自身学习能力所形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教学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智慧既有其天然秉性中的自发性,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乃至逐步走向自觉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智慧生成水平的根本因素。

四是教学互动中生成智慧因素。智慧常常不是预设的,而是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在教学中,师生的思想互动会生成智慧因素,这会让教师或学生“豁然开朗”。

二、智育思维与生命智慧

实际教学中,许多政治教师常常视哲学教学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科,关注更多的是智育思维训练功能,如把辩证法等同为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新课程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技能,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让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充满师生的生命智慧与成长因素,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生命智慧与智育思维不是截然割裂的,智慧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但科学思维方式并不等同于智慧本身。与智育思维相比,生命智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认知的主体性。与智育思维相比较,智慧作为生命体的产物,首要的标志是它的主体性,即“我思故我在”。智育思维强调要规范、理性,具有某种模式、程序特征,在生活中表现为一些常规方式。智育思维训练注重思维方法的统一性和思维过程的规范性,这为生命智慧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智慧突出主体感受,表达主体具有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具有独特性。一般来说,男生偏重抽象思维,女生偏重感性思维。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擅长归纳概括,有的学生擅长演绎阐释,有的学生思维严谨,有的学生思路开阔等。正如课本填充小屋的例子,有的人注重“小屋空无一物”,有的人抓住“小屋充满黑暗”的特点。

二是活动的情感性。单纯的思维可以是无情感的,但智慧的认识与情感是交融在一起的,即认知过程伴随着喜怒哀乐的情感。智慧不仅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智商”,更需要较高的“情商”。对问题探究充满好奇与浓厚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都是智慧活动情感性的表现。正因为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进一步增加了智慧活动的个人色彩。

三是指向的深刻性。对于问题的解决,智育思维注重有效、高效,而生命智慧则注重个人生命的感悟,它具有指向的深刻性,解决问题之策略的独特性。正如课本例“用光明驱走黑暗,让小屋充满光明”不仅仅是解决填充小屋的问题,还展现出喜爱光明的情感,以及人生如屋、知识如炬的人生感悟。

三、激发学生生命智慧的教学策略

智慧源于生活实践,源于人对生活的感悟。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课堂教学要素中的智慧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细腻的生活实践感受能力,是激发学生生命智慧教学策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一是活化文本教材智慧因素。哲学课本本身就是良好的智慧载体,如“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充满思辨的观点与事例,以及充满唯物辩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都既是前人智慧的典范,又是开启领悟智慧之门的钥匙。

二是展现教师教学智慧因素。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智慧的主导者,他们充满智慧的教学活动,如激趣导人、情境探究、点评除冗等,以及组织富有情趣的活动和睿智的语言表达,都是培养学生智慧的教学因素。这种教学智慧因素具有很好的引导、示范和激发共鸣的教育作用。

三是调动学生学习智慧因素。学生的生活实践是智慧产生的根源,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追问与思考是学习智慧形成的关键。在学习哲学过程中,哲学知识是提升认知能力的理论支持;归纳、演绎和运用变通等学科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能力支撑;对哲学科学的热爱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学生学习智慧的根本。

四是创造互动过程生成智慧因素。教育的实质是“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和自我内心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也是生成智慧的重要因素。

总之,在哲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哲学的过程变成学生感受世界享受智慧的体验过程,变成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的反省与尊重,真正实现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追问与思考。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12-04

一、智慧是什么?

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智慧”这个词,他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柏拉图也说过:“智慧是非常黑暗的,并且看上去不像是天生的,其意义是指触及事物的运动及流变。”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智慧是隐性的,是潜在的,而知识与技能则是显性的,可测量的。

智慧是人们对人与事物本质的深刻认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利用,智慧既是人的一种深层次的、高瞻远瞩与高屋建瓴的认识能力,也是人的一种非凡的判断能力与经常产生新观念的创新能力,还是人透彻事理、洞察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相对于知识与思维,智慧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包括知识、思维和修养在内的多元素质的总和。智慧不等同于聪明,聪明的人并不一定是智慧的人,聪明关乎人的天赋与技能,而智慧关乎人的品位和潜能,关乎人对客观事物“道”的认识。

二、智慧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智慧的人通常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智慧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考者。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会有自己的思想,而离开了独立思考,也就没有了理性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精神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精神自由的人,唯有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空。

2.智慧的人勇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可能只涉及操作技能与具体的方法,而提出问题则是发现未知,着眼于解决未来的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与发现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能力。

3.智慧的人善于质疑。质疑就是有根据的怀疑,是理性的批判精神。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不盲从专家是智慧人的特质之一。科学往往是在质疑中进步的,质疑与独立思考相伴,有了独立思考,才可能有质疑,有了质疑,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4.智慧的人既能够演绎也能够归纳。严密的演绎能力是人们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如果缺乏演绎能力,人们将陷入逻辑的混乱之中。归纳能力也很重要,演绎通常只能验证真理,而不太可能发现真理,演绎思维只能模仿,而难以有创造[1]。归纳是由培根于十八世纪中叶提出的,归纳的本质是从少量经验的对象推断未曾经验的对象,其推断虽然不一定可靠,然而它与创造性思维无疑是密切相关的。

5.智慧的人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具有丰富的想象、猜想和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在科学研究中,直觉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大量的科学发现来自于科学家的直觉与猜想。大胆猜想,细心论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是科学精神的基本体现。

6.智慧的人既关注事物的细节,更能够从整体或全局出发看待事物,即使观察与分析事物或现象的细节,也将这种观察与分析放在系统中进行,这样的观察与分析往往能够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与关键。全面地、系统地看待事物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整体永远比局部更重要。

7.智慧的人善于反思。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是更为深邃的思考。反思也是智慧人的特质之一,而反思又能够促进人的智慧的生成,成功的经验在反思中得到固化与提升,失败的教训在反思中得到溯源,从而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

8.智慧的人具有较高的德性。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就是智慧。杰弗逊也曾指出,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智慧是最大的善。因此智慧的人通常具备优秀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智慧是“真善美”的统一。

智慧可教吗?智慧是可以“教”的。但是,智慧的“教”与知识的“教”是完全不同的,智慧是一种复杂的、隐性的文化系统,所以它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与掌握,智慧的“教”是在适当情境下的持续的体验、深入的思考与深刻的感悟。

既然智慧是可“教”的,所以教育与智慧密不可分,教育需要智慧的滋养,承担“教”学生智慧的教师首先需要成为智慧的人,智慧的教师才能够滋养教育,才可能提升教育的品位;智慧需要教育的启迪和开发,让学生成为智慧的人是教育的功能和根本任务。

有人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以为,教师要为丰富学生的智慧而教,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智慧应当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与事业理想。

三、怎样才能成为智慧的教师?

教师要具备足够的教育智慧,唯一的途径是追求自己专业的持续成长,因为教育智慧具有动态生成性与实践发展性的特性。

教师首先要有事业的梦想与追求。人是要有梦想的,梦想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梦想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梦想才可能梦想成真,人类很多发明或发现来自于前人的梦想。实现梦想的途径是自己的持续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获得教育智慧与丰富教育智慧的主要渠道。

1.教师要有敬畏之心。康德说过这样的话,人对于头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要感到敬畏,战战兢兢。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也曾说过:我们生在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也应该有今天的三畏,畏逝者如斯,生命短促;畏有负国人之望;畏不能成为振兴中华伟大事业的精英。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敬畏是一种内省。常怀敬畏之心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信念,还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教师应当有什么样的敬畏之心呢?敬畏学生,敬畏事业,敬畏岗位,具体体现为敬畏课堂,最终指向是敬畏学生。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敬畏课堂的,而始终敬畏课堂的教师肯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他会一以贯之地用心去教书,用心教书的教师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命存在着意义。

2.教师要有学习的兴趣。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专业人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不断地接受新观点,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在信息时代,学习必须成为专业人员的一种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教师应当认识到,永不停息地读书是滋养自己精神成长、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最为有效的载体。教师要对教育的新事物始终保持兴趣和兴奋。不善于学习、不愿意接受新理念和新事物的教师不能成为智慧的教师。教师专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一些,除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对非本学科的知识也要略知一二。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内化为实践性的知识,即能够将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教师要有积累的意识。积累就是滴水穿石,积累就是厚积薄发,积累就是保存好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经验是什么?经验是一种雏形的智慧,是智慧的胚胎,而智慧则是基于经验的直觉。在教育经验向教育智慧转化的过程中,积累与反思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什么样的教师是智慧的教师?具备足够的课堂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学需要我们具有足够的教育智慧,那么来自对自己的教育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就特别重要,也特别管用。当然,我们还需要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学为已用,以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经常阅读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既是一种有效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积累。

4.教师要有研究的习惯。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词,研究是积累的升华,研究就是将教育的零碎的、初级的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的过程。如果把教育经验比作原生态的“珍珠”,那么研究就是对原生态的“珍珠”进行处理,并将零散的、经过处理后的“珍珠”加工成“珍珠项链”的过程。

教师应当是教育类课题的积极参与者,做一名“草根研究者”,做一名行动研究者。教师还要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显性化,经常地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应当是教师专业追求的一种途径与方式。

四、什么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课堂能够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成长;课堂也能够丰富教师自己的教育智慧,这就需要教师有创造智慧的课堂的不懈追求。

1.智慧的课堂是情感交融的课堂。情感是激发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机,情感对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把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以某种恰当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育的独特作用,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2]。情感是态度的先导,态度是情感作用的结果,人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质量。在智慧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关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依存性,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进而引导学生以深度的情感参与课堂活动,享受与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喜悦。

2.智慧的课堂是自主、主动的课堂。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智慧的教师总是自觉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智慧的教师总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建构知识。智慧的课堂必然具有鲜明的学生主体性特征。智慧之可教,事实上是一种创设与提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智慧生成的课堂生态,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智慧生成的时空与土壤,让学生在自由的生态与宽松的时空中实现自主与主动的学习,推开自己的智慧之门。

3.智慧的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课堂。思维是学科的核心,是课堂的内核。虽然思维并不等同于智慧,然而思维是智慧的伙伴,智慧是在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启迪思维也是智慧课堂的一种追求,一种表征。智慧的教师对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情有独钟,智慧的教师总是通过问题引领努力构建一种充满浓郁“思维文化”的课堂环境[3]。课堂上经常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智慧课堂的重要表现形态。智慧的课堂不仅重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类等抽象思维,而且重视表象转换、图形推理、空间认知、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头脑风暴等创造性思维[4]。

4.智慧的课堂是开放、生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具有创生性、易变性、动态性的特征。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堂精心预设,但绝不能追求预设的准确再现,绝不能追求教学程序的严密运行,而应该是顺势而为,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在课堂上,能否根据课堂的动态进行适当的、适时的和有效的教学调控,反映了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高低。在智慧的课堂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得心应手,而各种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服务于浓厚的师生互动氛围的创造;在智慧的课堂中,教师能够抓住各种教学契机,机智引导,因势利导,让课堂绽放出生机和灵动;在智慧的课堂中,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下,积极地鼓励学生的创新,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奇谈怪论”,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着自己的创造。

5.智慧的课堂是充满艺术气氛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人说,要把学科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这是正确的,因为对教学的研究是以现代脑科学和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有着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然而,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对自己的认同。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名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名师就是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过程中成长的。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教学风格是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是教师利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结晶,也是教师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概括与显现,更是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教学境界[4]。课堂的艺术性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彰显,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智慧的课堂应当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具有艺术的张力。

6.智慧的课堂是精神引领的课堂。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远大的理想、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等,必须理解生命的价值与生存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精神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课堂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精神陶冶和学生科学观形成的殿堂。智慧的课堂更为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探究中追寻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足迹、了解科学的本质,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智慧的课堂并不停留于知识的建构,应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意义: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猜想,它是对事实的大胆假设。知识通常是有局限性的,知识是发展的,科学进步的过程是证伪的过程,是通过寻找错误、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6]。

7.智慧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共同成长的课堂。智慧的教师绝不是“燃烧着的蜡烛”,智慧的教师追求自己跟学生一道成长。在智慧的课堂中,对未知的探究是主旋律;问题、猜想与假设是主题词;时常迸发的智慧火花是主风景。在智慧的课堂中,有悬念、有质疑、有批判、有思辨、有诉说、有倾听、有建构,智慧的课堂,是从“知”到“慧”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与能力,更是丰富了智慧。智慧的课堂是智慧的教师创造的,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在智慧的课堂中,不仅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未知,教师也要面对难以预料的各种教学变数,教师已有的教育智慧难以及时地、全部地和准确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教学变数,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深刻反思,在回顾与反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与教育智慧必定会得到持续的增长,这就是说,智慧的课堂是师生协调成长、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瑾,史宁中,史亮,孔凡哲.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归纳推理:教育价值、教材设计与教学实施[J].课程 教材 教法,2011(2).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翁光明.关于智慧课堂的随想[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3]胡卫平,魏运华.思维结构与课堂教学[J].课程 教材 教法,2010(6).

[4]王懋功.教学风格:让智慧传神 让艺术显形[N].文汇报,2010-12-24.

[5]蔡其勇,靳玉乐.科学的本质与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培养[J].课程 教材 教法,2008(9).

Educ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Classroom

ZHOU Jiu-lin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Intelligence may be generated, and it needs enlightenment and development from education. Enrich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eachers. Teacher's educational wisdom is the premise for students to acquire much intelligence. While for teachers, pursuit of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sole way of obtaining educational wisdom. Intelligent teachers should give intelligent lessons to promote intelligence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思维与智慧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知识主导已经演进到更高层次的智慧主导。知识是过去思维、经验的成果,可以进行复制、转载和学习,与此相对,智慧(比如灵感、创意)无法复制,是个人创新性思维的结晶和迸发。可以认为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智慧经济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后一个时代是智慧经济,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智慧经济学研究框架,以对当今经济形态进行科学解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智慧经济化,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权,进而实现经济智慧化。

关键词:智慧经济 知识经济 解释 理论框架

知识与智慧的关联与区别

到目前为止,人类根据推动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演变,分别定义了农业、工业等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从强调知识在经济社会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出发的。因此,各国在定义这种经济形态均使用英文词汇“Knowledge Economy”,我国在翻译该词汇也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为明确知识与智慧的差别,本文先研究有关权威工具对知识与智慧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根据《辞海》的解释,“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成果的总和。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所谓知识,从其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从其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通过上述定义,可以推出,知识主要是人类以往经验或技能的积淀,包含前人的智慧,只要具备相同的前提条件,通过在相同条件下的运用,可以取得与以往一样正确效果的人类认识。

关于智慧的定义。在《辞海》中,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字典》(2004)中智慧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智慧强调的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见性的加工,独辟蹊径,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深加工和再运用。它强调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创新性结晶,如火花、灵感、创意等。

从上述概念可以归结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知识是对以往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而智慧是在以往知识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加工。知识主要描述人类对以往实践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思想和情感的信息,而智慧是根据以前的知识,结合新的情况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思维,形成新的条件下被证明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知识强调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永续运用,而智慧强调短时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是对以前认识的总结,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永续运用,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解决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短时间内产生的,在时间上不具备永存性。

知识是智慧生产出来被记录的结果,而智慧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智慧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知识,可以与他人以同样的方式拥有和利用该知识,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复制自己,而智慧很难复制。而智慧往往是思维对某一问题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强调专有性,它因环境、对象而转移, 可能在此时此地被创造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彼时彼地无法运用。

智慧经济学的提出

从上述智慧和知识概念上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概念不能全面描述人类智慧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知识经济概念概括当前经济发展形态不贴切,有必要建立新的经济学概念,即用智慧经济概念来概括当前经济形态更为准确和完整。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智慧迸发推动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其实都源于创新性思维、依赖于智慧的迸发。其一,知识经济强调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本身是智慧创造的结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国家和企业来说,进行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就是智慧的创造与涌现,是智慧创造速度、质量、数量的全面竞争和比赛。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每年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促进了国内经济迅速腾飞。由此可见,已有的技术也就是以前的知识是可以复制、重复运用。但后期日本模仿和复制过多,而本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不及美国。其二,知识经济强调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是思维火花、创意等智慧迸发。知识经济强调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生产和设计,其本质上属于智慧的属性。一方面,知识可以复制,并运用同一标准进行生产。而智慧具有专有性,它针对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而被创造出来,环境变化就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创新性的产品。有学者指出,标准化的产品永远是“旧”产品,容易被市场淘汰,而“个性化”的产品永远是“新”产品,新的产品往往需要创造,而创造更需要智慧。其三,知识经济强调生产管理方式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往往是智慧的成果。科技产品的创新与运用,需要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而这种模式的变革需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结合已有的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再造,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智慧的大量创造、迸发已经逐渐替代知识、资本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40%-60%左右。在当前信息产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械运行时间”,也就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 、“智慧的组合和创造”决定企业创造财富的速度和企业的命运。因此,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是大量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而大量技术的新发明就是智慧的发现、运用,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技术和知识的运用不全面,毕竟知识是过去认识的总结,如不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大量智慧劳动,就无法解释创造、技术的新发明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重要表现方面“创意”在逐步改变和创造生活。创意本身是属于智慧的范畴,并非知识所能全部概括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4%。另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充分说明,以创意为代表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创意本身属于智慧的范畴,因此,智慧的创造、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加速器。

智慧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笔者借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某些提法来定义智慧经济。他认为智慧经济是指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智慧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的各个方面,智慧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智慧经济时代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智慧的生产和消费,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智慧经济发展的动力

1.智慧经济内在驱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时代,人不断地实现智慧经济化,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改变。同时,创造智慧主体的人,在将智慧经济化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内化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改变人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由以物质和服务等有形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智慧生产、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智慧化。因此,人的“智慧”是智慧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核心和目的,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的直接创造者。

2.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智慧经济发展涉及智慧培养途径、环境、转化等方面,因此,可以将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分为:教育力。教育是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发展智慧经济的关键;环境力。营造鼓励智慧生产、创造文化,社会环境是推动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力。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制度力的竞争,能否建立有利于智慧创造和开发的制度是发展智慧经济的重要基础;整合力。智慧经济时代要实现经济智慧化,必须整合智慧创造与创新各种综合力量,形成推动智慧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统一链条;分配力。在以前历次经济形态中,人们没有对分配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分配力也是生产力。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生产和创造出来,必须借助先进的分配模式,将智慧资本参与经济成果的分配,调动人们创造智慧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推动智慧向为智慧成果转化。

(二)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类

借鉴庄一召《关于智慧产业》对智慧的分类并根据其在智慧经济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把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为三类:创新性智慧产业、发现性智慧产业和规整性智慧产业。

创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软件、影视、艺术等都需要新的创新,可以归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发现本来就存在,但随着时展、认识提高或科技进步、被新认知的东西。一些科学研究,如天文、物理、考古、地理学等可以归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由于涉及深加工也可以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规整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三)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智慧经济时代,人的智慧引导着知识进化,知识的进化孕育着智慧的大发展。一般来说,智慧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资本是智慧资本。与以前的农业、工业、知识等经济形态相比,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取代劳动、资金、知识等要素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要素,相应的智慧资本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本。智慧经济中,智慧资本是第一资源,谁拥有智慧资本,谁就是社会财富的主导者。智慧资本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品牌资源、概念创新、知识产权、创意发展、智慧的再创新和再消费进行。智慧经济时代,人是智慧的载体,因此智慧精英是智慧经济社会培养的主要目标。

2.消费对象主要是智慧的消费。智慧经济时代的消费,本质上就是消费智慧、运用智慧的新型消费模式,也就是消费智慧、观念、创意等精神财富的过程。

3.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是智慧的分配。在智慧经济中,智慧成为稀缺资源,智慧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而不像工业文明时代对土地、石油等短缺资源的配置。因此,在智慧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人才和智慧)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显得更为重要。

4.主导产业主要是思维、观念等产业(第四产业)。联合国组织把现有知识经济自主产业分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在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不仅涵盖以往产业中的智慧创新,还涵盖了创意等产业、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以及思维产业、观念产业等(笔者称之为第四产业)全新的新型产业态。

5.竞争主要是培养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智慧经济时代教育应该是启迪、开发智慧的教育,其重要环节是建立启迪智慧的教育模式。智慧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让人掌握创造智慧、发现智慧、运用智慧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智慧尽可能发挥、展现。与此相适应,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创造能力的竞争,更是培育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谁在开发人才智慧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随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四)发展智慧经济的思路

加强对智慧经济形态的研究。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从不同侧面开展了智慧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以及经济生活中对智慧的研究,还没有正式形成智慧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为此,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支持智慧经济学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象、机理、内容、产业等问题,探讨智慧经济社会如何形成的过程、资源如何配置、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等重大问题。特别要结合目前国内开展的“知识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经济学研究体系。

建立有利于智慧经济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按照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启发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在知识拥有上超过我们,是在智慧创造能力上胜出,更主要的是在培育智慧的模式上领先于我们。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符合智慧经济时展要求的,与此相适应,其经济形态已部分进入了智慧经济时代。而我国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知识学习、复制或部分创新阶段,还没有转入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模式阶段,不适用于智慧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总体形态上仍处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部分智慧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交织的混合时代。为此,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性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高校办学公平竞争机制,如综合实力前20名部属高校开展公私合办试点,允许个人和企业通过冠名等形式资助高校办学,扩大办学自。

抢占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发展的先机。要按照“先智慧经济化、后经济智慧化”的原则,进一步营造鼓励推动智慧创造的良好环境,选择创意、思维、观念等产业,以及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推动智慧经济化的先导产业,国家从财政、税收、规划、智慧产权保护等方面,全面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尝试开展“智慧城”建设,建立智慧产业创新园区,健全孵化机制,培育未来在智慧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产业,通过推动智慧经济化,进而最终实现经济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刘韧.潘石屹的智慧经济[J].知识经济,2002(4)

2..“头脑风暴”助推重庆“智慧经济”――院士献计重庆发展观点集萃[J].当代党员,2009(10)

3.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魏建功.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

上一篇:智慧体育范文 下一篇:智慧产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