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产业范文

时间:2023-03-20 11:53:27

智慧产业

智慧产业范文第1篇

实践者,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并在2011年正式推出了5年407亿元的财政支持用于各领域的智慧城市发展,今年又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试点城市之一,俨然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先驱与旗手。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的支柱和支撑力量,发展智慧产业是推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由“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需求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重要抓手。智慧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业为核心,虽然宁波作为国内智慧城市的先行者有了一些基础,但仍受制于经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约束,需要多层面的努力来共同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具备了一些基础条件

当前,我市已具备发展智慧产业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到2010年底,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580G,基于3G的无线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整个城市,WiFi热点已经覆盖行政机关、机场等主要人员聚集区。目前,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和3G用户分别达188万户和90万户,全市8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54%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2010年,全市30%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成熟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成为“CAD/CIMS”试点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201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达750亿元,约占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45%,拥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家、元器件百强企业8家,并有11家企业入围年度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0强,4家企业入围省信息产业外贸出口10强。以奇美电子为龙头的液晶光电制造产业链集聚初步显现,形成升锐电子、菱茂光电等一批较有实力的关联企业。同时,已建成5个市级及以上信息产业园区,在部分县(市)区还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突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切实成效。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37.2%上升到2010年的41.1%,注塑机等40多种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至2010年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7.9%增至24.9%。

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宁波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83.16亿元,全市科技经费从2006年的6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0亿元。2010年宁波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6%,全市9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出自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宁波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中,80%以上源自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承担。当前,宁波市共有部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3家、省级35家、市级93家。

必须面对的挑战

纵然我市已有了发展智慧产业的上述基础条件,但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处于示范试点建设阶段,智慧产业发展必然面临来自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人才、产业、技术、城市等方面的挑战。

目前,国内对智慧产业的内涵尚未明晰,对智慧产业所包含的产业门类存在较大分歧,智慧产业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和产业标准尚未研究,这些都导致了目前对智慧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内容区域性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与低水平增长,意味着外部需求较弱,对我市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较大压力。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在当前相关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情况下,我市在核心技术研发、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应用等领域的人才是非常匮乏的,且目前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缺乏项目投资管理经验,对信息化企业的管理运营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智慧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业为核心,这两个产业均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目前均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就我市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我市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核心技术缺乏,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智慧产业核心领域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尽管我市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但问题仍然不少,例如大型企业集团数量相对较少,平均企业规模偏小;外观设计专利多,发明专利较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整机、成套设备相对较少等。此外,仍然存在着工业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对提升工业设计研发水平还需进一步扩大、对提高生产制造效率还未充分体现等问题。

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众多城市已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都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均把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这势必造成我国城市间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同质竞争,而国内一级城市在经济、人才、技术等方面保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将对我市智慧产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可以尝试的路子

智慧产业范文第2篇

在杭州众多产业园区里,杭州东部软件园早已声名在外。不仅因为园区内有舒适的创业环境,还因为它是一个智慧化园区。

在东部软件园上班,企业员工不用担心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问题。在这里,每个房间的空调上都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测算房间里的含氧量。如果房间内人数多,含氧量下降,就会自动开启新风系统,将新鲜空气送到室内。

此外,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利用遍布在园区各个角落的上千个采集器,东部软件园的工作人员能够实时地监测各入驻企业的用电量,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给企业提出优化用电的报告。

东部软件园对智慧园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在此之前,东部软件园还进行了楼宇智能化和智能园区的建设。智能园区阶段主要是发展物联网应用。在这一阶段,东部软件园意识到,传统的智能园区建设存在三个问题:首先,重物业管理、轻客户服务;其次,重商业开发、轻产业培育;第三,硬件投入较多、软件投入相对较少。因此,东部软件园主动转变发展理念,打造智慧园区。

东部软件园董事长宋小春说:“智慧园区建设首先要明确其作用和目的。”在他看来,智慧园区已经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理念层面,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宋小春认为,打造智慧园区的过程,实际上是优化管理流程的过程,流程梳理是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观念更新、自主设计、思想发动、领导带头。信息化既可以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服务,也可以为政府的投资管理服务。而东部软件园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园区的服务质量、科技创新氛围和客户管理水平。同时也明确了园区内工作人员的责任、优化了工作职能。“信息化能够使我们的服务质量变得更好,把管理思想变成管理行动。人的管理能力、管理范围都扩大了,这样企业才能给客户带来效益。”宋小春说。

东部软件园在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智慧产业的应用。东部软件园成立了网络科技公司专门负责科技产业的发展,结合园区积累的经营发展理念,承担了智慧园区各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开发。这不仅解决了园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推动了园区内科技产业链的培育,为企业提供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应用的平台。

宋小春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发展理念问题。要发展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首先要理解智慧这个概念。所谓智慧,是全面的信息化。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要在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把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层次发展结合起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研究如何进行城市管理,更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东部软件园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更为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创新体制的建设,并且意识到要加强知识经济的培育和积累。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特色功能区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带动很多产业,比如园区一卡通、智能交通、智能安防、能源管理等领域,涉及到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在智慧园区的引导下,如今,东部软件园的新兴战略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智慧产业范文第3篇

从制造到“智造”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大规模商业开采页岩气的国家,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预计2020年底每天可产出300万桶页岩石油。中石油总裁周吉平在世界石油大会间隙指出:“我们已经发现了页岩气,但问题是如何使生产稳定,这需要技术。”而这种技术就是智慧产业范畴。

智慧产业绝非孤立存在的,它是伴随着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头脑”产业。据统计,智慧型行业为美国提供了400万就业岗位。同时,智慧产业还能创造更大的利润。IBM经过大量的调研使在输电过程中7%的损耗得以保存,这一点就给美国整个现存的电力行业增加了7%的利润。

智慧产业能否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为GDP只贡献了43%,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4%,分别和世界平均水平差十多个百分点,与美国近80%的水平相比更是差距甚远。仅从当前已突出显现的就业矛盾来看,中国需改变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当前,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抢占工业时代制高点的水平。诸如CPU处理芯片之类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研发能力极度欠缺,大规模集成电路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口单一产品。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改变以往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局面。发展智慧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真正出路。

中国的新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战略重点。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我国要大力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智慧产业革命”的源动力是自主创新和智慧创新,而自主创新和智慧创新的支撑要靠体制创新和长期大量的科研投入。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全球经济模式会得到改变;其次,全球经济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各国财政紧缩、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中长期会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再次,世界金融体系、产业链结构将发生改变。以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智慧产业革命将是中国接下来的一个新挑战,也必将是一次伟大的升级。

智慧产业范文第4篇

接下来,本文将从两个全新的角度去分析智慧旅游的“产业链”。

以LBS为切入点,串联起景区和景区周边的服务产业

享受旅游服务,人首先需要走出去,要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出发的那一刻,游客便和位置服务(LBS)搭上了线。而作为承载LBS的移动互联网,自然在其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很多旅游界的专家,在不同的场合都谈到了智慧旅游中大力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必要性。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认为,旅游,或者说智慧旅游和移动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产品是固定的,且旅游多是即时消费。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业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能够随时触达用户的特征,在行前、行中、行后为游客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一部手机游世界,这并不是梦。作为现代消费科技的集大成之作,移动互联网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企业,这其中有最接近前端消费者的苹果、三星、小米、魅族等智能手机制造商,也成就了一个庞大的App经济,位置服务和在线旅游类App就是其中发展较为繁荣的一项,也孕育了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导航、腾讯地图在内的一批LBS服务提供商。

根据CNNIC的《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旅游产品线上预订用户中,有手机预订经历的用户占20.3%。安装了在线旅游预订APP的人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该软件。手机在人们旅行过程中的作用贯穿全程,不仅用于与亲人朋友联络,还用于对旅行前目的地等行程信息查询、旅游过程中信息导航(LBS等功能)、分享见闻等,线上预订用户占比分别为60.6%、59.8%和45.3%,多于线下用户。由此可见,用户已经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已然形成,甚至形成了严重的依赖,这就为在线旅游和LBS服务商发力移动端提供了动力。

然而,旅游周边App的繁荣也带来另外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即游客还无法找到一个一站式服务平台,用户的体验是割裂的,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大平台,可以在上面同时完成从机票、火车票、景区门票预订,再到景区周边餐厅酒店的预订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一些在线旅游企业,比如携程、去哪儿、同程等已经在某些项目上做得比较出色了。

在通过手机App可以享受到的形形的服务中,相比较在线旅游企业所搭建的平台,从LBS切入,搭建旅游平台会更加顺畅,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景区本身的地理位置往往需要游客在不同的城市间迁徙,涉及地理位置的转换,其二在于LBS,也就是地图类App属于手机必装App之一,在地图上嫁接景区和景区周边服务也更加顺理成章,不必为了应用的推广和抢占用户主屏费尽心思。如此一来,游客每到一个城市,便可检索当地的景点、酒店、购物、天气。以手机上装机率很高的百度地图为例,它已经集成了周边团购、美食、景点、酒店、交通路线规划、打车等功能,并接入了大众点评等第三方平台的评价数据,为用户提供参考依据。这些第三方专业的服务平台数据自然就成为一种服务筛选系统,实现景区周边服务的优胜劣汰,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商家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智慧景区联盟,

从单打独斗到全面合作

2014年1月,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智慧景区国际论坛,并了《中国智慧景区九寨沟宣言》,并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景区的响应,目前已有30余家景区加入了中国智慧景区联盟。

根据《九寨沟宣言》,这些景区将在应用新兴技术推进智慧旅游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创造代表中国智慧服务最高水平的样板景区群,“以满足游客需要和资源保护为要旨,以智慧的手段为智慧的旅游者和美丽的生态环境提供智慧的服务,不断提高景区智慧服务水平,推动国民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令旅游休闲业变得更加智慧,更可持续,并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实现“智慧改善服务”的目的。”

此外,根据宣言,各成员景区将从理念、技术、服务、管理和社会整合层面进行统一,实现多方面的共享和互通。具体到前文所说的统一的旅游服务平台的搭建,景区的全面联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方便与产业链其他企业的合作,同时理念、技术、服务、管理的标准化更能够提升中国智慧景区整体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游客。

以最简单的景区App为例,各大景区的App无论是从功能还是设计上大同小异,甚至在某些小景区也会推出一款App,而且部分景区App的用户体验实在不敢恭维。这些重复开发的App无疑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游客往往只有在景区游玩时才会安装和使用,而且留存率很低。

那么多个景区完全可以共同搭建一个景区服务平台,采用标准化的功能设计,这样无论是从内容生产,营销推广,还是游客互动方面,都可以形成一个循环有序的规模化社区。

在与九寨沟景区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中国智慧景区联盟的成员主要是全国5A级景区,也已经意识到景区单独开发和维护App颇有些独木难支,同时也号召更多的景区加入到智慧景区联盟,共同推动景区服务大平台的构建。这一平台以景区为中心,除了常见的景区信息、门票预订、景区地图、语音导游和景区特产等功能外,在平台逐渐成熟后,还可以向景区扩散,将周边住宿、餐饮等行业纳入平台。

除此之外,景区联盟平台还可以向上继续接入前文所说的百度地图等LBS服务平台,借助BAT之力让景区旅游和推广更加顺理成章。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出现一款手机APP,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订、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及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包括手机电子门票、景点、酒店、美食、特产购物、天气预报等。在将来,游客可通过手机客服端个性化旅游需求,提供商则通过旅游手机助手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会涉及景区、餐饮、零售、住宿等多产业链的整合,非借国家或是BAT之力难以实现。这一点,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在商业上的合作值得借鉴,通过与相应服务商的整合并不难搭建一个一站式旅游平台,全面覆盖行前、行中 、行后各个旅游环节。当然,这其中还涉及用户数据的打通,实现一个账号多平台登录,这从技术上而言并不存在障碍,更多的是商业上的协作。

总结

在上面提到的两个角度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先后顺序,也没有主次之分,前者可以看作是从互联网厂商切入智慧旅游的一种途径,而后者则是景区的思变创新之路,两者的全面打通合作也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以现在中国智慧景区联盟成员的信息化水平来看,一些基本的功能已经可以实现,后续的发展壮大也值得期待。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早已布局在线旅游,近期更是动作不断,前有阿里分拆淘宝旅行,后有雷军投资“发现旅游”,在线旅游似乎又要迎来新一轮大战。

智慧产业范文第5篇

一、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概念与特点

(一)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概念。所谓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就是指在管理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加以系统化,使之互相协调运作。“智慧化”的核心是对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运用这些技术能对物业管理企业、业委会、业主之间的交流方式进行转变,对管理对象内的环保、治安等工作进行迅速、智能的处理。其目的在于加强物业管理效果,提高业主生活质量。

(二)物业管理“智慧化”的特点。物业管理产业“智慧化”体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智慧化”物业管理具有物联化特点。物联化中的“物”包括监控摄像头、RFID、传感器、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工具、移动设备和电脑终端等。所谓物联化就是把感应技术设备嵌入这些“物”内,将其联系起来并对其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数字化的信息在各“物”之间传送,使各终端的持有者能及时接收信息。其次,它具有互联化特点,即把物业管理方、业主、小区内感知设备及其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宽带、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连接起来,使物业管理方和业主能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管理。

二、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的环境

(一)主观需求环境分析。主观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从业主这一方面快来看,城市发展迅速,大幅度扩建,城市居民增多,业主的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管理,这就使其对于物业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房产投资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热衷的投资方式,这也让他们更期待优质的物业管理来为其房产的保值、增值提供服务。从物业管理产业经营者这一方面来看,物业管理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只有提供更有技术含量与可靠性的服务,才能抢占市场。“智慧化”物业管理是这个行业的新机遇。

(二)客观物质环境分析。客观物质环境也需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的提高。市民的需求为物业管理产业提供了主要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了更高的消费能力,对其居住、工作环境要求更高,这就为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第二方面是相关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想要推陈出新,都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战略方向的选择。物业管理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因此战略方向的选择要以市民的具体需求为依据,同时要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决定。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而言,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政策制度都对这方面提出了要求。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可以从这个方向入手。物业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其管理小区的环境治理、废物回收利用、社区公用场所及房屋屋顶的绿化等。例如,某社区在绿化带设置智能喷灌装置,利用感应器感应地表温度和土层湿度,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判断喷水时间与喷水量,自动灌溉植物。除居住环境外,一些企业、工厂也需要物业管理,这一类业主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智能火警报警器等设备可以应用与其中。总的来说,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方向选择应遵循安全性、实用性、人本化、可持续原则。

(二)战略实施的对策。作为城市发展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产业,物业管理产业要切实迎合城市发展的要求。首先需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其需求设计合理管理方案。第二,要根据物业管理方案,引进和设置必需的技术设备。包括设置无线传感器用于收集信息;建立“云”数据库和信息分析中心,用于筛选、分析有效信息;将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使用的终端相连接,互相交流并及时接收物业信息;设置命令执行设备接收用户的远程控制并执行其管理命令等。第三,物业管理“智慧化”对于业主而言是相对新颖的方式,其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物业管理者可以先进行试点,同时开始宣传,试点成功后加大宣传力度并广泛推广。此外,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既要开发新型技术与设备,有要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市民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物业管理产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物业管理产业的发展趋势。它与传统物业管理方式相比,具有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联化的特点。业主的需求与行业竞争情况成为物业管理“智慧化”的动力,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技术发展为之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物业管理“智慧化”战略,要选对战略发展方向,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和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服务。

智慧产业范文第6篇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可谓是一件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我们出版业、期刊业来讲,其意义和影响尤其深远。文化体制改革十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新闻出版所属的文化产业无论是改革的步伐还是改革的深度,相比经济领域的其他产业都有相当的差距。期刊业相对于图书出版业,又是体制改革更为艰难的领域。过去的一年,在非时政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一些期刊借力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刊物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有不少期刊,特别是科技、学术类期刊,在落实中央转企改制的战略部署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深入改革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产生了不少困惑。这恰恰是全面深化改革要破解的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相较于以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有了新的提升。目前,期刊业在资源配置上,市场所起的“基础性作用”都尚未完全达到。国家改革开放35年形成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需要我们期刊界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期刊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期刊业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因循守旧无出路,不改革就会被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淘汰出局。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期刊业一定要改革发展才能适应环境和历史的要求。对于期刊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的顶层设计、正确的战略制定、适合的路径选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期刊业复杂多样的特性,深化改革需要以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制度安排,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智慧深入思考,以更大的胆量进行创新。

近几年,出版与传媒技术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数字化、跨媒体、媒介融合还在继续推进,云出版、大数据、移动互联时代又快速登场,4G时代正在呼啸而来。出版与传媒领域的新科学、新技术、新手段让人目不暇接。仅就期刊而言,就先后有三种数字形态:第一种是传统期刊的比特化——以数据库形态呈现的数字期刊群(一种集成性期刊数据库);第二种是富媒体期刊——是具备多媒体形式的独立形态数字期刊;第三种是社交化数字期刊——以人架构的全新模式。面对这样一个发展环境,面对这样的发展时代,我们出版人、期刊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几近极限的压力。过去我们常说“不进则退”,现在,在这个时代,是“跟慢则退”!期刊业技术手段的、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广阔的视野。除了研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之外,本届年会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请同志们深入研讨一下期刊社的经营模式问题、盈利模式问题、可持续的经济基础打造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在很多时候,一些刊物出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甚至政治问题、违规违纪问题,不是别的原因,就是经营问题未解决憋出来的毛病。在改革中如何形成一种稳定有效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经营骨干队伍、一套在确保社会效益前提下的经营机制,对此期刊企业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期刊年会作为一个创新思想的论坛、交流的平台,我们作为主办者、承办者,很希望能建好这个论坛、搭好这个平台,做好相关的服务。这次年会我们一方面邀请总局领导和有关领导同志就期刊业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相关的政策的、理论的解读和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围绕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我们也邀请了各类期刊媒体的专家、企业家在这个平台上贡献他们的创新经验与智慧。

智慧产业范文第7篇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基础,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技术

智慧城市产业与传统的产业不同,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组合,更加强调智慧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智慧,并且产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竞争[1]。智慧城市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业形态,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刺激下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例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建设应用;四是政府对智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由这些需求所产生的产品和系统,由此叠加而成的产业[2]。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逐步走向智慧时代的重要之举。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已演变成各大城市迅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对智慧城市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1.1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城市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智能化[3],而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有产生知识与形成知识资本的“智慧大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技术,然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知识化的过程,知识与资本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断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1.2智慧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是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对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以智慧产业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所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正在悄然兴起,其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1.3“互联网+”逐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互联网+”的推出对促进整个互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多个垂直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智慧的大系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4]“。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产业,像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外卖、在线旅游等行业都属于“互联网+”的杰作,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新一代智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深入,不断推进各个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1.4智慧与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发展,逐步催生了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施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能源需求网,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应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新一代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城市产业正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智慧与生态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在人才层面,缺乏智慧化人才的储备虽然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却是异常迅猛,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智慧人才作为保障。大城市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城市智慧城市产业领域涉及的面较广,并且还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的提上日程,而智慧人才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有项目需求时就临时招兵买马,项目结束时却又一哄而散,没有形成长期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观。

2.2在信息安全层面,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还有待升级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量大,逐步涉及工业、商业、政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漏洞,或者受到恶意入侵造成信息泄密,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强调信息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做到科技自主才能真的实现防患于未然。虽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但是安全的防护性还有待加强。

2.3在技术层面,忽略技术创新与市民参与的融合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强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虽然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在社交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和政府的融合。例如,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城市应用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工具的民主作用,依旧停留在“提一些建议,解决一些问题”的状态,忽略市民的民主诉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4在产城融合层面,两者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

3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智慧人才”的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所以“智慧人才”不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还是进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说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缺乏人才保障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种在脑子中展现的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适合本地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在逐步推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并优化资源配置,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智库,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3.2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智慧城市产业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但是,一些企业和机构由于担心信息外泄,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我国在一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承担管理或服务的外包公司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增强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外,还有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强化对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监督管理,提升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产业安全有序和高效智能地发展。

3.3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应用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充分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新一代智慧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中的应用,用这些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并且要加强适应市民民主诉求为主体的技术软件和技术软实力的建设,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发展[3],逐步实现智慧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智能化,促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降低能耗和研发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3.4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不同发展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原则,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重构城市系统,并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科研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4结语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智慧时展中,在加强新一代智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信息安全建设,打造可持续创新的“智慧人才”战略储备库,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创新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构建智慧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产业体系。由于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的相关研究兴起时间相对较晚,本文依然有不足之处,对于具体的实践路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3(24).

[2]王冰杰,万艳华,赵雪媛.智慧城市产业建设探讨——以武汉市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3).

[3]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

[4]学者热议: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N].人民网,2015-03-05.

智慧产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服务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如从降低成本到获取附加值的趋势、从维持运营到实现转型的趋势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产业细分及运营商类型、产业效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介绍了温江发展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目前业界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根据笔者研究,可做如下概括: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租赁为主要模式,以大数据存储、处理挖掘和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向城市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信息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等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维护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产业。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一个最贴近用户的环节,由于其距离客户最近、掌握客户信息最多、了解客户需求最深,往往成为市场采购的发起环节,因此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龙头链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需求发掘、服务策划、资源组织、建设管控、后期运维的角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驱动引擎。同时,从经济收益来看,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1 智慧城市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服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作用于城市,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运作带来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业务模式创新:

1、由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用户所倡导的价值;

2、由直接提品获利转变为依靠产品服务获利,实现企业可持续性获利;

3、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转变为掌握关键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实现产业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质量是满足用户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在智慧城市高度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城市综合服务和可持续服务。智慧城市服务通过动态化感知、协同化管理、系统化融合使智慧城市服务系统具备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能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前瞻、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速,贯彻以人的最大便利为宗旨的城市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大量IT服务外包需求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外在推力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迅速推进,各类智慧化应用正潮水般涌入政府公务、企业商务、居民事务中。而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专业上看,都需要拥有更加专业的人才、更加稳定的队伍、更加规范的流程、更加具备实施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演进决定了运营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需求发展迅速,时时处在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适时因应变化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跟进调适,尤其是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这也需要专业的运营商来应对处置。

3、IT项目交付模式变革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必然驱动

在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营维护有关。用户开展IT购买的资金,其中用于够买服务的比例将超过硬件,IT用户正在发生“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变革;与之相对应,IT提供商也在从传统的“IT产品交付”向“IT服务交付”转变。未来,服务将在IT的业务中占有更大比重。目前,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在IT服务方面的投资占IT总支出的60%以上,而中国在IT服务上的花费不足30%,发展空间还很大。IBM认为,未来中国在IT服务上的比重将逐年递增。随着智慧城市发展,IT厂商正逐步由传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向IT服务运营提供商转型。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4年15%-20%的传统购买IT产品的消费将在智慧城市时代转变为在云端购买IT服务的消费。

4、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服务需要处理前端物联网传导的海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所支撑的城市服务后台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数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实现无远不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城市“云”服务。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效,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均可实现基于云端的集中服务运营,客户端成为瘦终端,客户使用更加傻瓜化,更加安全,这也就导致支付方式,由一次性购买转变为长期多次的租赁式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市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

5、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挖掘及安全管理需要专门的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应用带来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不断挖掘分析利用需要强大的基于云方式部署的数据中心来支撑,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最高效的信息处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与备、最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让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城市服务需求进行规律性统计和预测成为可能,并衍生出新的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也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的组成部分。

三、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根据智慧城市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分为基础设施服务类(Iass)、平台服务类(Pass)和软件服务(Sass)三个大类。具体细分如表-1所示。

表3-1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四、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分类

当前,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仍然以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加入进来,不少的系统集成商也迅速转型,同时国家还开放了一批虚拟运营商参与进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将进一步按行业、领域、区域进行细分。

1、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其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类服务,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采用联合、并购或自开发方式,投入巨资开拓更具多样性、市场潜力巨大、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2、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2012年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2013年底到2014年工信部已发放了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华翔联信、京东等3批共计25家虚拟运营商牌照。

未来,电信运营业的市场开发方式将向“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用户”转变。虚拟运营商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的链条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21世纪电信企业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提供电信服务的前台主角,同时也是智慧城市运营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虚拟运营商一般都会通过租赁主运营商的电信网络,或者通过运营增值业务进行业务开展。

3、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

相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的商企,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新锐力量,也是未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的主体,其具有业务多样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优酷、土豆等社交、电商、搜索、电邮、视频服务等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各类一卡通平台服务的天府通、杭州通等;提供视频监控平台服务的海康威视、天地伟业等;提供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德信行、远东资信等;提供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高德导航、四维图新等;提供健康顾问服务平台的熙康、毗邻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智慧应用的普及,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出来,以更加多样的服务区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化需求。

五、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效益预测

根据统计分析,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将是智慧城市产业的主导产业。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达1428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7.1个百分点,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为4285亿元,占比30%。

图5-1 2012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6万亿元,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大,其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将达36000

图5-2 预计2020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亿元,占比60%;相关设备制造业收入将达 7500亿元,占比12.5%;网络服务收入将达3000亿元,占比5 %;软件开发收入10500亿元,占比将达17.5 %;系统集成收入3000亿元,占比将达5%。

六、温江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探索

温江区作为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温江地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优势,在对成都周边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位切入,抢占智慧产业高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亮点;借势发展,拔高智慧产业起点,挖潜发展,发挥温江资源优点”的策略,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温江智慧城市建设的补充和效益延展,并作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快建设“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的任务。

为此,温江区编制了《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提出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于云数据中心的基础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平台产业,倾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总部基地和企业集群,并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为主导,集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制造、科研咨询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特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其中,在核心链条――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方面,重点将发展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为技术支撑的行业服务平台类产业,包括医疗卫生平台、养老服务平台、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类数据托管灾备平台以及城市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社区服务、智能安防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温江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形成以运营商网络和平台为承载中心,广纳合作伙伴业务和产品,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慧城服务运营体系,成为西部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企业总部聚集区、四川省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中心。

结论

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主导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并正在催生“智慧城市产业”这一新经济板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将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而由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IT项目交付方式正在由“交付产品”向“交付服务”的变革,IT服务交付将取代传统的IT产品交付成为智慧城市项目的主体交付模式,“智慧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龙头环节和主导力量,其经济效益可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备大力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注:[1]赵刚.智慧城市的运营商

[2] 周俐.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

[3] 张克平.无锡正筹备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4] RFID中国网.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探讨

智慧产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慧产业 经济转型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智慧产业,实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特性的一类产业。从业态上看,智慧产业是教育、咨询、培训、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学研究、工业的智能化业态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一类集合。相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智慧产业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智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性。智慧产业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支撑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可以说,智慧产业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一个经济体中不断运用的结果。

第二,智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特征。以往传统的纺织业、金属材料业、设备制造业等工业,以及金融业、餐饮业、房地产等服务业都是属于独立的行业分支,而智慧产业突破了单一行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跨界融合的新行业。智慧产业是高于信息行业、知识服务行业的,又是与传统行业紧密串联的一种行业,它既包括以人的智慧为根本的新兴的信息、知识、创意等行业业态,也包括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得到的新型业态。

第三,智慧产业具有高端智能化的特征。高端智能化,是智慧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突出特征。智慧产业在科研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高度重视智能化。

发展智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适应新常态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科学把握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显然,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知识化、技术化、融合化与绿色化,而智慧产业具有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高智慧等特征,它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我国正在跨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广泛普及,也必将会对许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产业,必然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选择。

从本质上说,智慧产业同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趋于一致的。第一,智慧产业包括了大量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型业态,如科研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咨询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丰富我国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第二,智慧产业与我国传统产业是紧密串联的,通过智慧产业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动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稳中有进、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第三,智慧产业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要求,其发展是充分贴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需求的,有利于保障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智慧产业是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逐步酝酿出政府积极支持的良好局势,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都提出了要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智慧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示范作用。

健全智慧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科学模式

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发展智慧产业的必要性与前瞻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智慧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可从法律规章制度、科技创新机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着手。从法律规章制度来看,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互联网+”计划,依托互联网大会,完善我国互联网信息创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制度,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制度保障。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智慧产业发展的需求,学习并借鉴成功的法律规章制定经验,及时完善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并保障法律规章得到切实执行。从科技创新机制来说,科技与创新是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智慧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科技创新机制要求政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中心等多方的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我国智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讲,财政资金支持是智慧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斡胝府采购等方式对智慧产业发展进行补助。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智慧产业的长效投入增长机制,形成智慧产业的优惠体系,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产业的科学模式。智慧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各地产业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等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智慧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比较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型,从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区块,分别是园区引导、传统改良与市场需求等发展模式。以园区指导为主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原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强园区的科技创新,增加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较为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产业链、智慧生态圈与智慧产业集群。以传统改良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是指运用智慧成果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不断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营销、科学环保的智能化等,利用我国智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以市场需求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要求相关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期,智慧城市必定会不断催生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等技术水平。该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智慧产业的空间性、时间性,促进智慧产业的供应链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

以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优化智慧产业的服务体系。智慧产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与跨学科性,需要多产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培育一批业绩突出、支撑力强、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科学营销、产业协同的智慧企业,还应积极搭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产业服务平台。智慧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可采用多种模式来发展。一方面,可根据各个地区智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借助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资源,对智慧产业的服务进行优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联合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既能保证各类资源能在市场经济下自由流动,又能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源。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应当在物流行业加快物联网、无线射频、自动分拣、立体仓库、时空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协调合作,提高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加强智慧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关调查显示,在智力资本、技术研发、营销渠道、财力物力、政府机制等因素中,智力资本是智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拥有价值量最高的因素。随着智慧产业的发展,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价值也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不断创新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率与经济利益。智力资本发挥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智慧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智慧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招引智慧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本。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①张巧珍:《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初探》,《市场研究》,2016年第9期。

智慧产业范文第10篇

“人间四月春光好,群贤云聚金陵城。转化智慧成产业,软件名城天下扬。”日前在南京举行的“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创新论坛”上,来自北京知识安全工程中心的吕述望,用这首诗表达了对南京倾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感慨。作为“2007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的一项重要主题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对南京智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把脉”。

“智慧南京”核心正在形成

与会专家认为,荟萃了众多高等学府、高新技术企业的南京,科教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才云集,智慧型企业密布,创新机制趋于成熟。凭借强大的科教资源与人文底蕴,让南京在发展“智慧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已经为“智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作平台。

据有关资料显示,南京目前有48所各类普通高等学校、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31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271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17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南京拥有两院院士76人,在校本科生50.37万人,在校研究生5.75万人,高级职称人才5.4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6.54万人,并形成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一批智慧型企业在南京汇集,成了南京智慧城市发展的又一优势。全市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04家,其中上市企业23家。有高校背景的企业35家,有研究所背景的38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135家,自主创新的“南京模式”已经形成。

南京市副市长陈刚在论坛上说,作为智慧产业的“龙头”,南京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258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5家,有7家软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企业最大规模100强,10家软件企业成功上市。统计数字还表明,南京2000年软件销售收入18亿元,2006年达258亿元,软件企业成为智慧产业的“领头羊”已经初现端倪。

作为智慧产业重要支撑的动漫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形势看好。南京高新产业开发区集中了盛大、红鹰、蓝与白等一批大型动漫企业。在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科技园区设立了江苏最大的工业设计中心,昔日的“制造模范街”正在向“创造模范街”转变。

顶级专家共绘“蓝海战略”

南京智慧产业论坛,汇集了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院士、世界软件工程学的主要创建人叶祖尧、国际投资与资本市场运用专家Mr.E.M.Burlingame等多位世界级专家学者。与会人员围绕南京智慧产业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每个人都要走适合自己的路,一个城市也是一样,南京要成为世界级智慧产业名城必须找个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更快发展”。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院士、国际软件工程学主要创建人叶祖尧,开门见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在此前的3月份,叶博士访宁时就指出,一个企业要有梦,没有梦的企业没有灵魂。要实现梦需要一张地图,他希望南京能构筑一个平台,利用国际智慧,帮助包括中、小型软件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造梦”,并帮助他们找到地图。

“指路图找到了,要实现初步设想的蓝海战略,从政策、教育、商业化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是必由之路”。叶祖尧建议说,在政策上可以着力从五个方面着手:鼓励南京所有软件公司在3年至5年内必须取得三级以上CMMI评估;成立CMMI培训与评估中心;奖励研究开发新的软件外包模式;南京市要负起保护智慧产业领尊的地位;协助成立科技园。

叶祖尧还建议,在教育方面,要对商业化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开发科技管理项目,培养高层次的设计人才。在商业化方面,叶博士建议,应该开发世界性的软件智慧产业流通平台,引进国际投资,协助本地高科技投资主体的形成、借力于海外华人的管理人才。

北京知识安全工程中心主任吕述望提出:知识安全是智慧产业重要基石。吕述望主任说,南京要成为智慧之都,一定要保证信息可认证性,知识安全的保护、知识的传承、知识的保存、知识的保护以及知识的泯灭等等都需要研究。国际木材工程学的主要创建人、智慧产业创新专家C.V.拉曼摩赛,则建议南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讨论中,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分别就高校在推进地区智慧产业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认为,高校应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成为地区智慧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应成为地区智慧产业发展的技术资源库。另外在智慧产业发展中,高校应该坚持走产学研道路,成为促进智慧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孵化库,同时努力引领行业发展,成为智慧产业创新发展的思想智慧库,高校可以积极推进创新建设,成智慧产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库。

据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南京将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城市的软件规模排序中实现“进四争三”的目标,使南京软件产业研发和产业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力争800亿元。力争到2010年,南京动漫产业总增加值突破20亿元,南京工业设计企业要达到500-1000家,研发人员达到5000名。

(5月9日《中华工商时报》,作者系该报记者、实习生)

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在科技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是需要新知识的行业越倾向于集群。

国际上的产业集群源于何时无人考证。据首先注意到产业集群现象并于1890年首次以“产业区”概念来命名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考证,早在1250年就有生产集中现象的记载。在马歇尔时代,不仅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兰开夏等地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德国的奥芬堡与海德堡也已形成了较大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随着欧美一些国家陆续进入并完成工业化,产业集群在这些国家大量出现并成型。当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在1990年用“产业集群”概念来界定生产的地域集中现象时,产业集群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生根了。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

纵观世界各国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主要经验有:

政府重视并发挥作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既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提供尽可能的便利,还要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增进厂商之间的信任,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协调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催生厂商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同时也要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升级。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域性的综合体组织,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合行动,共同调整与制订经济政策,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定要与本国工业化进程相辅相成。从产业集群发展较早的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着紧密联系。这表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又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要有战略远见。产业集群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这都是国际产业集群发展不争的事实。此外,产业集群可以作为“大企业病”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能够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等等。这一切表明,产业集群的功能绝非单一,而是可以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要大力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产业集群之所以出现并蔚然成风,根本点在于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体效率”的集群效应。在美国、德国与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都很高,这些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

走自由发展和“规划”发展之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等方式逐步自发形成的,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只能事后被发现。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规划发展而成。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平地而起”的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关键点是要根据本地特性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一个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经过一定的时间,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培育成型(徐殿龙)。

上一篇:思维与智慧范文 下一篇:小故事大智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