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28

思维能力与教学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 能力 培养

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末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2

阅读是理解和探寻作品的主旨和内容,即作品所传达出的所有信息,阅读的全过程是一个主体经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我们不难把阅读分为两个层面:1.理解过程。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理解过程就是通过眼睛对文字的注视,输入大脑,再经过大脑对文字这一符号系统进行解码,还原为意义系统的过程。2.内化过程。理解不等于被阅读者所内化,即“建构”,这涉及作者对其所理解的内容的认同程度、感知程度等。

阅读时时刻刻离不开思维,科学研究也证明了思维在阅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美国人M.A.汀克尔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说:“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的时间都用于思维。”不难理解,思维本身便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因为文字的出现,更需要人类进行识记、想象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文字要达到它所承载的功用,只能通过阅读来实现。于是,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涉及思维的每一个层面。

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其目的是把握客观事物,并实现不同程度的内化。思维根据所达到的不同深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推理、归纳、理解和情感。在具体思维过程中,这些步骤并不都是相互衔接的,甚至不是每个步骤都会出现,有些步骤是伴随着另外一些步骤同时出现的。例如情感过程就可以伴随着思维的整个过程;形象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表象等等。可以看出,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涉及各种思维方式,与思维相关的过程也都与阅读有关,同时,个体的思维品质也决定着阅读能力的高低。现以阅读过程的进展为序分析一下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一、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

文字是阅读的对象,对文字的感知是阅读行为和过程的开始。“阅读时,随着视点的游移,从字到词,从词到句,文字符号被感知而变为语言的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机制的辨识、翻译和读解,便获得了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对文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的,甚至是片面的和残缺的。主体与文字接触,通过大脑,将文字进行“解密”,“解密”的过程就是与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形象相对应的过程。不难看出,对文字感知的过程对阅读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过程的完成水平也将决定整个阅读过程效率的高低。如果这一过程完成得出色,就不仅仅是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而已经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展开。

二、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性认识,而在于内化。要达到内化,首先要做到对文字及其内容的理解,理解的过程便是一个完整和典型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要达到理解,通常情况下会经过概括、推理、分析、反应等步骤,理解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并非线性呈现的,阅读能力强、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阅读者,有时可能会省略概括过程;有的阅读者在阅读文字时,其推理和分析,甚至反应过程都是同步进行的。

三、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理解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艰巨性就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大量教学任务,例如具体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上便表现为,不仅要对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美感把握程度体现了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审美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而审美判断的任务是针对作品的美感分析,这是审美活动中较为高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任务繁重的思维训练,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教育者往往不知所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必须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教育者只有在明确了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才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重视的往往是知识的传输,包括语言学知识及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知识。当然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但如果阅读教学只剩下这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如果将某一具有多种发展倾向的领域演变为某种单一模式,教育就起了反作用,这是相当危险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灾难。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倾向是对文本的模式化分析,例如过分重视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等。表面上看,这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归纳能力),事实上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观意识。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不是机械的,模式化的思维训练方法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危险的陷阱。因而,只有教育者正确认识思维与阅读的关系,才会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准确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阅读中的思维过程

教育者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能将培养思维能力仅仅理解为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简化为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要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过程,还必须着眼于与思维相关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专注的品质及其培养等等。只有教育者对阅读中的思维达到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没有偏废,抵达阅读的最佳状态。

三、心系学生个体

教育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遇。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男生大都善于逻辑思维,而女生相对善于形象思维。因而在阅读中教育者要尽量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善形象思维者多让他们作描述性叙述,不善理性思维者多引导他们将问题引向深入。同样,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潜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把握能力培养重点

教育者必须通过梳理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明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由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惯性,阅读教学中早已承担了过多的理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因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1.赵雅文《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4-01

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数学思维能力受到局限而导致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大多是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这种方法还会降低学生的解题速度,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而学生无法解答的情况。因为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仅仅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并没有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对没有见过的题型无从下手,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改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与化学、物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够在化学和物理课程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另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以及化学中的运算将会有较大的帮助,使其在物理化学的解题过程中更加快捷准确,下面将详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在未进行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颇受欢迎,素质教育的普及将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高中数学作为关键的学科之一,当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通过题海战术来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定式,学生的思维在长期的题海战术训练中虽然对这类题型的题目能够进行快速的解答,但是对于其他的题型解答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学生在题海战术的训练过程中可能没有涉及全部的题型,如果出卷人创新题型,那么题海战术就会失去作用,那么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面对各种数学题型,使其更快更准的解答相关的题目。

1.2社会现实的需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更大限度的丰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在进行数学题目解答时有较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帮助,数学思维能力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或者发散思维来使得学生更快的解题,那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是非常有椭的,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思维将会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并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2.1提倡新型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教学或者是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方法学生都习以为常,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复同样的模式,这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就应该倡导全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就会少一些,而且使得学生各抒已见,同样的题目可以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也使得学生明白同样的题目解题方法也会有多种,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

2.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中数学本身就涉及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在解题中受到较大的困难,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得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中时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就利于学生的快速解题。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使得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更加快速准确。

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3.1在解题思路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教导学生的解题方法,而是要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对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那么学生就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思维能力。

3.2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数学问题的本质几乎都一样,同时通过一定的公式组合来完成解答,而且不同的数学题型中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能够使得学生的解题速度更加快速准确,同时发散思维的培养将能够使得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解题的方式就会多元化,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4

关键词: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技巧

科学家们在发现规律、创造发明过程中,往往是由直觉思维“猜测”出正确答案,然后用逻辑思维去证明的。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过逻辑推理,就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反映了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我们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直觉思维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地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生直觉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1.简约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创造性。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l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3.自信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以直觉思维为基础,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探究问题实质的思维。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能产生思维的活跃,灵感的突发,并能有效地进行猜测、想象和快速判断。这便是数

学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选择解题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可以结合直觉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下列措施来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

扎实基础是产生直觉思维的源泉。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知识是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努力达到“真懂”和“彻悟”的境界。

2.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学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直觉的产生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上,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直觉能力也越强。

3.重视学生观察技巧的培养。学生无论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而直觉是思维在观察上表现出的快速和灵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教材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经常训练,形成技能。观察要有目的性;观察要有选择性;观察要有顺序性:杂乱无章的观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观察要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步骤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要注意前后连贯,层次分明。

4.重视解题类型多样化训练。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几个选择项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5.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试探性的思考方法,从整体思考,把握问题实质,迅速合理地猜测出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灵活性,促使学生思维向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过渡。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

总之,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直觉思维的结果进行科学验证。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思维的结果成为科学的结论。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5

一、根据思维特点,发展思维能力

1、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儿童思维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一方面借助形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学生思维、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少年闰土》,课文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物、深广的情景和意境等典型环境,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刻画了闰土这个人物的今昔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月下刺猹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和可爱。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想像课文所展示的意境,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学生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在作文训练中,我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学中,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1、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开头要用两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呢?学生自己理解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想想文字,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及整个山景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有的说:“油桐正开花,白的,黄的,衬着绿叶,千姿百态,样子很美,作者把景物写活了,读了课文仿佛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游览。”有的说:“溪流一会儿宽阔而平缓,一会儿狭窄而急促,声音忽高忽低,具体写出了溪水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声的变化,真像一首时时在变换调子的优美乐曲。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山上景色的描写,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出双龙洞的美,从而明白了文章开头两大段文字写山上景色的原因,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待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上看到什么景物,然后重点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这样教学,既理解课文内容,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翠鸟》一课第二自然段第二句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与‘注视’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课文中为什么用‘注视’而不是其它的词?学生提了“盯”、“凝视”等学过的近义词。经过分析比较认识到“注视”的对象是水面,目的是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盯”的范围小,看不到水面;“凝视”强调看的精神集中,并不想发现什么。学生将新学的词和头脑中储存的词汇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过程。这样,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还大大加强了对语言的识别、运用能力。

三、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6

1.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18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有两次思维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12-14岁,正值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一次是16-18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形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高中学生确实处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转折点上,进入思维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条件,促进甚至加快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政治课教学蒙受的偏见和事实上存在的歧视。本人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作调查发现,在有些学生看来,政治课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背:考前背,突击背,老师抽背,家长抽背,背得多得分多;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政治课就是听老师讲书、勾书,然后听老师聊天、神侃,考前背就能应付过去;从政治课堂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言,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机械、浅白,毫无思维价值,引不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冲动。以上现象并非个别。因此,政治课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价值,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就必须加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展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价值,改变被动听、一味灌、一人讲到底的现状,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在政治学科中的培养途径及过程。这样,政治学科的教学才有生机、活力可言。

2.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实践能力

2.1举办小型辩论会。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记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我们的辩题有关于盗版问题、早恋问题、学生打工问题、成功与失败问题等,都是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理不辩不明,经过辩论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协作精神得到了加强。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已见,辩论内容只要不违反原则,一律予以肯定。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辩论法的采用为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充分想象创造了条件。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2开展研究性学习。即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资料的查找、学生间的研讨、教师的辅导等完成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布置了研究性课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最后写出结题报告,受到领导的好评。并在宁波市政治学会年会上,上了一堂研究性学习汇报课,题目是《象山丹城超市发展启示录》。

3.让学生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

情商(EQ)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情商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超过智商。情商可以通过教育来开发和提高。开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改变过去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做法和忽视做人教育的状况,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政治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哲学知识等,也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同时还要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源。通过举办讨论课、辩论课、小组知识竞赛课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进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课堂上讲伟人的成长故事,课外举办讲座、图片展、影视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创新能力。

4.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4.1"研究学习"拓展性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目标需要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人才。"实践出真知",课堂40或45分钟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场所和时间,"研究学习"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把教学主要放于课堂外,我们称其为拓展性教学模式。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协调合作;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我们和学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如"从中秋月饼看中国人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节约型国家"、"汽车时代与就业-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从医疗卫生改革看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韩文化比较-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地下屡禁不止-反映的政治和文化隐患"等。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课堂内充分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拓展了知识,增添观察分析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9-02

就语文教学的特点而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批判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的培养,总括起来,就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注重复述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详细复述:一般针对篇幅较短的文章而言,它是接近原文的复述,主要依靠记忆完成,主要训练的是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2)简略复述:要求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作扼要叙述,对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在把握原文中心思想,熟悉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审视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种叙述要求对原文的情节或事实进行比较、评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2.编写文章提纲,培养学生思维力。编写提纲,包括分段、概括段意或列小标题、概括中心思想。这里倡导编写提纲的训练,不是让学生死记课文可分为几段,段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倡导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训练学生积极思维为目的,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深刻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概括中心思想,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系列思维活动。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分析比较人物性格特征,得出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出段意和人物表现的主要特征加以概括,从而整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3.注重理解分析,开发学生思维力。这里所说的“理解分析”,是指站在全文的高度,通过对词语、句子、修辞的理解,以及对行文结构、写作特色的分析等教学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对文章理解得愈透彻,思维也就愈深刻,愈敏捷。

4.注重课后练习的设置,强化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融于语言训练之中,前文所述的阅读教学就已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重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重视学生对课文理解、分析能力的检查和培养。因此,阅读教学后的课后练习必不可少。课后练习应包含以下内容:拼音、词语抄写及解释;分析词语运用的妙处;分析句子运用的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等等。其中能力型问题的布置尤为必要,因为它最能显示学生的思维状态,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深刻、条理性培养最为有效。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为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为集中,更为全面,不过也较难操作。我认为,得紧扣所学课文,在“例子”的导引下,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延伸作文到语言技巧的模仿作为,再到创造性作文,严格、有序地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便会得到逐步提高,同时思维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联想力、想象力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思维将渐次变得广阔、深刻和灵活。

1.拓展课文内容的作文训练。指在理解了原文的创作意图,把握了原文作者创作思路前提下,延伸课文内容的一种创作活动。写读后感,是让学生有感而发,发表对阅读对象的看法与见解,这样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陶冶了思想情操,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迁移课内知识与技能的作文训练。第一,仿句、仿段、仿篇的作文训练。即根据例子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融入自己的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为了使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应该对模仿提出一定的要求。第二,创作活动的尝试。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指导学生写寓言、写小小说、编故事等。若条件成熟,还可指导学生办文学社,出手抄报,鼓励学生向文学编辑部投稿。

三、在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听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认识,并已纳入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但由于传统的升学选拔考试根本不涉及或极少涉及听说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学生的听说能力没得到有效的培养。

1.扫除“怕说不好失面子”的心理障碍。学生大多只意识到眼前训练的“小面子”,忽视了今后走向社会在交际中的“大面子”。这点得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确认识“面子”,才是明智之举。

2.听说训练的要领。听说训练中,强调耐心、专注、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抓住说话的中心和要点,听出话外之音。要求边听边进行思考,紧跟说话人的思路走,作周密的分析、判断、以便作出灵活妥当的反应。说话训练中,强调说话口齿清晰、仪态大方、语言流畅、条理明晰、重点突出等,尤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说得体的话,善于权变。

3.听说训练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视学生思维水平灵活采取。如:“一分钟即席演讲”形式培养学生即席思维能力;开办“故事会”,训练思维的缜密、灵活性;举行辩论赛,全方位地检测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各种能力的积极培养。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踊跃发言,也可有效地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主要在上文所述课堂教学中进行,亦可开展适当的课文活动实施思维训练,如知识抢答赛、谜语竞猜等。课外活动中的思维训练仍与语言学习休戚相关,很难想象,语言学习上的苍白者能在课外竞技中崭露头角。

总之,在当前神州大地倡导素质教育的春风召唤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摒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轻思维开发的做法。尽管语文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突出开发学生的思维力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富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王钦虞.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创造活力――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1998年(02).

思维能力与教学篇8

关键词:语言技能 “僵化”思维 英语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78-01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英语都是重复着“背单词―做题―应付考试”这样的一个模式。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通过英语测试来衡量的,以至于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应试技巧,而很少顾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测试固然重要。但是,学习一门外语,绝不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表达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表达。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离不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而语法作为一种语言表达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必然集中体现了该种语言的思维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法即是思维,用英语思维,即是用英语语法思维。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僵化”思维,探索出训练英语活思维的方法。

1 英语语法教学的“僵化”思维

1.1 认为语法先于语言

教师向学生们灌输这种观念:认为语言是由语法专家事先确定并要求人们去遵循的。这就相当于把“语法”当成“法律”,传统的语法教学加强了这种错误印象。因此,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先列出一些规则,然后再给出相应的例句,并告诉学生,按照语法规则造句才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学生想当然的认为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事实恰恰相反,语法是源自语言,是先有语言,然后再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人们使用这种语言时所遵循的一般思维,即所谓的规则。所以,语法规则并不是“法条”,而是对人们的思维规律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归纳和总结。

1.2 把语法规则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

把语法当作规则来遵守,这就容易让人们把语法规则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学习语法就如同学习数学公式一样,死记硬背,因而把英语学得非常死板。但是,语言灵活多变的,同时又具有规律性。因此,语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很多“模糊区域”,因而总有“例外存在”。所以,语法规则不是绝对的,不是“死”规则。

1.3 把语法规则当成随意的公式

语法规则常常似乎表现为随意的公式。比如,对于冠词的用法,教师一般会如此讲授:“第一次提到的单数可数名词前面用不定冠词a或an,这一名词再次出现要用定冠词the”。教师只是给出这样的规则,但不结束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冠词。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误认为语法规则是随意的,没什么道理而言,因而容易死记规则,而忽略了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规律。因此,学语法重在理解规则背后的思维,而不能“死记”规则。

2 将“僵化”思维转化为“活思维”

2.1 结构形式与意义用法

上文中强调,应该把语法当作思维来理解,而不应该当作规则来死记。那么,如何才能把“死规则”转化为“活思维”呢?这需要理解语法规则的构成。语法规则包含形式、意义和用法这三方面:

(1)形式:某个语法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是have been doing。(2)意义:某个语法结构表达什么意义。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可以表示“一个活动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说话时刻”这样的含,这就是完成时态这一结构所具备的语法意义。(3)用法:关于何时/为什么使用某一语法结构的问题。这与实际交流中的语境相关,在具体的语境中采用具体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才合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英语学习者要能够准确地、有意义地、恰当地去运用英语语言结构。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灵活使用语法规则,并进而在思维高度上来使用英语。

2.2 句子与语境

在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一个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语境。甚至有时候,语境决定了一个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下面这个电影对白发生在一个父亲与自己女儿的男朋友之间:

Father:Do you drink?

Young Man:No,thanks,I’m cool.

Father:I’m not offering;I’m asking if you drink.Do you think I’d offer alcohol to teenage drivers taking my daughter out?

这位父亲问他女儿的男朋友(正准备开车带他女儿出门):Do you drink?他真正的意思是问这个年轻男子是否有饮酒的习惯,既是在询问情况,而不是问他现在想不想喝酒。这就是语境对于句子意思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学习语法的时候,坚持从交际的角度去看待语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语法规则的使用,通过语篇、语境驾驭语法来达到具体的交际目的。

2.3 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

用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中西文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比如下面这句话:“He has been coming to Dalian for six years”.如何理解其含义呢?看完这句话后,大部分学生做出的翻译是:“他来大连有6年了”。这种理解其实是错误的。还有人曲解为:“他到大连一路上走了6年。”学生应该认识这个句子中的每个单词,并且知道has been coming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态”,但是依然不知道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过去这6年中,他常常来大连”。

其实,在这里的has been coming在英文里表示的是一个重复的活动,用短暂动词(come)的完成时(has been coming)来时间内重复发生的动作。这就是说,他在6年期间,多次重复来大连,而不是一直在大连住了6年。所以,学生不去真正理解英语的思维规律,是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那么就无法真正提高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学习语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使用语法知识,进行语言交际,

把语法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首先,要多思考―― 即逐渐培养自己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打破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僵化”思维。其次,要多练习,要做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练习,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这种语言产出能力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贤模.关于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再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25-27,92.

[2] 陈凌.思维差异外语教学的新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31-35.

[3] 胡壮麟.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R].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1999.

上一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