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13 09:33:31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1

关键词: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方法 设计概念提炼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8号文件的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其中“设计学”由于跨学科边缘交叉,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由此,艺术学单独成为一个学科门类,而设计学也升级为一级学科。这对于设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设计”应该如何教授?设计师应该如何培养?在设计教育最初我们曾经深思的问题重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设计教师的重大考验。

我们认为,设计教育的本质即是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在设计思维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反向聚合思维的训练也是设计思维重要组成部分。而设计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 。因此,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那么,在设计过程当中,为了做出更新更好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运用一种更为系统、更为有效的设计方法,即系统设计方法。

一、系统设计方法的概念与作用

系统设计方法更多的运用是在理工科范畴内,而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探讨它,就要赋予其新的定义:即将观察、思考、创造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过程综合起来,使它们在一个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

系统设计方法的重点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完成设计造型的训练,而设计造型训练要完成三大任务:对眼的训练、对脑的训练以及对手的训练。对眼的训练体现在要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达到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判断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会不同的观察方法培养创造性的观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对大脑的训练,是要学会思考,确定思维目标,进行主动的思考,学会思维方法,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手的训练体现在学会创造的方法,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设计基础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表达创造性想法的能力。这也就是要进行观察、思考、创造三个过程的必要性。

二、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

为了详细论述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我们以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为例。室内设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项目――资料调查分析――功能分析――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制作――设计评价。确定项目、资料调查分析属于观察范畴;功能分析、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属于思考范畴;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制作则属于创造范畴。而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却是观察、思考、创造三过程交汇的关键步骤,它是一个方案的心脏。那么,观察、思考、创造这三个过程是如何结合于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过程中呢?

我们考察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参考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的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从中可以总结出设计概念产生的基本框架,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准备阶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和知识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酝酿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与思考,在头脑里反复酝酿思考、细心咀嚼,逐渐在思考体悟中理出思路。

豁朗阶段――这是新思想、新形象的产生阶段。当百思不得其解时,遇外部信息刺激,迅速沟通脑海里各种信息的联系,表现为豁然开朗、突然顿悟,迅速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验证阶段――这是创造新思维的最后阶段,将对思维的新成果的观念进行验证补充与修正,加以实施。

参考这样四个阶段可以将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概念的萌生基础;设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设计概念的实现。在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中,(下转70页)

(上接67页)思考过程是关键。思考过程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来完成。那么,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思考过程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创造事物形态的心智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选择突破和重新构建的统一,它可以通过一种直观并饶有趣味的方式――思维导图来表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思维导图是使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意的挖掘和选择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强、便捷有效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它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用文字和图形将头脑里的想法表达出来。

设计过程中,在确立设计目标时,对设计概念要有相应的掌握;其次,根据设计概念及设计主题特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找到可用的有创新点的设计元素;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将设计元素整合并进行合并或修改,体现其创新性;最后,将这些创新元素加入到相应的设计内容中,体现其设计概念的明确性。

三、系统设计方法的效果

运用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的表达,可以使设计者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有全局统筹把握,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清楚的了解。同时,再将观察、思考、创造三过程结合起来,在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完成全面的设计。这样做会使得设计过程明了清晰,设计方案有理有据,并且使设计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设计、创造能力,以期做出更好的设计。

本文试图通过最简洁明了的论述,阐述系统设计方法的概念、本质、作用等等。目的是通过设计教育过程中对系统设计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思路开阔,不但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同时,可以恰到好处将之聚合,找到设计概念的最佳体现,并将其发挥进行再创造,最终形成设计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墨.人类设计思潮.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英】托尼・巴赞著,李斯特.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作家出版社,1998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2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力;初中生;干预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3-00169-04

创造力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在创造性个性的激励下,对信息进行发散思维加工,经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产生新颖且具有价值成果的能力。 对于创造力的研究,许多学者的共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成分,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探讨不同的、特异的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1]。

南锡(Nancy)等人在总结211项研究成果(1972)并计算各种能力的遗传决定系数、环境决定系数中发现,发散思维的遗传决定系数为0.22,是最小的一个,提示发散思维能力是最容易接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1]。吉尔福特(Guilford)在研究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时,对创造力所涉及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训练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2]。心理学家玛丽.米克把这一理论最早应用于实际建立了智力结构研究所,编制了许多提高学生能力的练习[3]。美国的西德尼.帕纳斯及其助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设了二年的研究,结果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显著的提高[4]。沈德立等人对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探讨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可行性及有效措施[5]。李孝忠根据吉尔福特智力三维模型开发了中学生创造性个性测验、学生发散思维测验[6]。张向葵等采用国内修订的托伦斯图形创造力测验对阅读障碍儿童的创造力特征进行研究[7]。

本文以吉尔福度模型为指导在探讨制约个性创造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创造性个性和发散思维为中心内容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培养目标,探讨发散思维训练对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探索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长春市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重点)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实验班(n=62),另一个是对照班(n=57)。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性别、年龄、一般智力和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和学历基本相似。

1.2 干预方法

以吉尔福特模型[2]为指导,编制发散思维训练材料。根据24种能力内容的性质分为四组,按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6种视觉内容的发散思维能力安排在最前面,其次是6种语义内容的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内容,再次是6种符号内容的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内容,6种行为内容的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内容安排在最后。并编制了训练手册供教师使用,训练手册向教师介绍了练习题目的编制原则,列出了练习题目及参考答案,规定了基本教学模式,说明了教师应注意的事项。由东北师大心理系一名研究生使用发散思维训练手册,按24种不同内容的训练活动顺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每周一课时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辅合思维和创造性个性等品质,为期一年,对照班不进行训练。训练课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讨论,包括呈现问题、自学思考、小组或班级讨论、引导发散和评价等环节。对实验教师采用自学“训练手册”和边干边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并辅以与其他实验点教师相互听课、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以保证实验教师正确理解与实施实验方案,有效地落实训练活动。在实验开始前、后使用创造性思维(TTCT)[1]、发散思维测验[1]和创造性个性测验[1]对两班学生施测。

1.3工具

1.3.1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1]

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TTCT)[1]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系主任托伦斯1966年编制的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TTCT)为原型。该测验(由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李孝忠修订)由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形创造思维测验及词创造思维测验构成,本研究仅采用了图形创造思维测验部分。该部分又由构造图形(简称:第一部分)、完成图形(简称:第二部分)和建造图形(简称:第三部分)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以一个曲边图形为图形的一部分画一幅画或一个物体;第二部分要求被试在给定的十个未完成图形上加任意的线条,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有趣的图画;第三部分要求被试在给定的三十对平行竖线内、线上或线外加任意的线条,使之成为一幅画或一个物体。该测量的创造力维度为:①流畅性(迅速产生大量意念和见解);②独特性(产生新颖独特、别有见地的见解);③标题抽象性(产生点明主题,概括图形内容的见解);④精细性(反应的详细和特殊性);⑤抗过早闭合性(不是立刻用直线或曲线来封闭为完成的图形)。该量表经过7000多人的测试,表明有良好的信度,其信度值为0.86。

1.3.2中学生创造性个性测验[1]

采用东北师大心理系李孝忠教授“八五”期间编制的中学生创造性个性测验。该测验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想象幻想、敏感性、幽默感8个分测验。重测信度0.88,分半信度为0.83,同质性信度为0.83。当把8个分测验的测试数据与另外6个语义发散思维的测试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斜交旋转的因素分析时,结果8个创造性个性测验集中在一个因素轴上,另6个测验集中在另一个因素轴上,提示其结构效度良好。

1.3.3学生发散思维测验[1]

该测验由东北师大心理系李孝忠教授“八五”期间编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发散思维能力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发散思维能力测验包括符号发散思维、语义发散思维和行为发散三个内容维度;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一连串加工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和水平。流畅性是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是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种类;独特性是单位时间内新颖独特的发散项目[2]。包括符号发散思维、语义发散思维、行为发散思维三个分测验。全测验的信度系数为0.81,符号、语义和行为三个分测验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0、0.70和0.73。对119名被试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符号与语义的相关系数为0.33,符号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38,语义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53,三个分测验的数据中含有一个共同因素,即发散思维能力,证明测验的结构效度良好。

符号发散思维、语义发散思维和行为发散思维三个分测验成绩按五个等级评分,每道题目的答案在10个以上记4分;答案在6个以上记3分;答案在2-6个记2分;答案2个以下记1分;答案是零则记0分。还可以根据思维流畅、变通性和独特性统计不同层次的发散思维得分。发散项目为流畅性得分,发散项目的种类为变通性得分,超出一般学生所能想到的答案,作为独特性得分。如语义发散思维测验中的一个题目:请你在2分钟之内写出与“休息”意义相近的词,越多越好。一个学生写出听音乐、打盹、稍息、散心、长眠、闲谈、放松、静止不动、催眠、看电影、溜冰、养精蓄锐、以逸待劳、退休、郊外度假15个答案。其发散项目为15,答案超过10个,则语义发散思维得分为4分,流畅性得分为15分;发散项目的种类为同义词、近义词、转义词、成语、其他等5种,则变通性得分为5分;催眠是超出一般学生所能想到的,所以看作独特性。如果一种答案颇有新意,在同一年级中只有5%的人答出,可记2分;如果某种答案很有特色,在同一年级中只有10%的人答出,则记1分;如果答出某种答案的人数很多,超过10%,那么独特则记0分。最后采用标准分,可以得到符号发散、语义发散、行为发散、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发散思维得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4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实验班与对照班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发散性思维测验前测和后测成绩比较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发散性思维测验评分比较(x±s)

指标训练前实验班(N=62)对照班(N=57)t值P值

训练后实验班(N=62)对照班(N=57)t值P值

表1显示训练前两班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创造性思维测验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训练后,创造性个性的独立性、冒险敢为和表达欲评分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创造性思维测验的流畅性、独特性、标题抽象性评分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总评分实验班高于对照班。

2.2训练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发散思维测验评分比较

表1显示训练前两班学生发散性思维测验各指标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训练后实验班评分高于对照班。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同内容、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发现符号发散、语义发散、行为发散、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六个方面,实验班评分均高于对照班。

3讨论

3.1发散思维训练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经过发散思维训练,实验班的创造性思维测验评分高于对照班,说明发散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与西德尼、帕斯及其助手的研究结果一致[4]。吉尔福特曾指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它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起着核心作用。而南锡(Nancy)的研究则指出,发散思维能力最容易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发展[1]。因此,学生在接受了发散思维训练之后,首先发展了发散思维的能力,继而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测试成绩。此外,为期一年的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且也很可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力求获得新颖独特的答案或找到更具创新性的解决途径,在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和标题抽象性方面有较大提高。而在精细性和抗过早闭合性方面没有显著提高,可能是由于发散思维训练没有与学科教学联系有关,有待于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3.2发散思维训练对初中生创造性个性的影响

创造性个性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最基本的心理特性。本研究发现,该发散思维训练程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如上所述,本研究的发散思维训练程序时间较长,可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发散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思维习惯和做事风格。习惯成性格。当创造性思维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也必然获得较好的培养。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发散思维训练促进了创造性个性中的有效成分发展。 但是创造性个性在自信、好奇、幻想、敏感、幽默等几个指标上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与沈德立等研究结果有所差异[5]。究其原因,一方面创造性个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训练的方式应该更灵活一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应增加一些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同时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有必要结合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3

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启动思维

1.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启动动作思维

动作和思维导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连。学生善于模仿,总爱亲手做一做,这是积极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利用这一特点,使之在动中思维得以训练。如,在教学“读数和写数”时,教师用计数器表示出某数,让学生读和写这个数,他们都跃跃欲试,这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就恰到好处了。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写出这个数,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观察是学习中采用的方法,通过观察能获得解题思路,观察能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对图形的观察更加重要。教材中的图表特别要认真观察,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3.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启动表象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常常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加强语言训练又能发展思维。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语言区域狭窄,缺乏数学语言,并且语言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心里想说的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但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后,说出一句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只把图意说出来,切不可超标准、超负荷地要求学生。如有一幅图,一个盒子里装有12个乒乓球,拿出4个,让学生观察后回答:盒子里原来有几个乒乓球?拿出几个?盒子里还有几个?然后连续回答这些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说出解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启动了借助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这些感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直观性和抽象性的关系,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协调好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不同心理环节中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由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主要心理环节组成。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首先要借助于直观获得新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还必须经过思维的细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抽象思维多是经验型的,依赖于直观和形象。在教中必须协调好直观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和培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各种三角形,以实物为基础,在观察中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在脑子里产生出三角形的概念,即“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再通过实例、图形等容易得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2.教学中要注意认知发展的不同学龄段的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思维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形象思维的过程日渐缩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当然,因为各种能力的不同,在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调配直观与抽象的比重。如,教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等问题,用演示器来表现就容易理解,如果让两名学生各扮角色来表演就更形象逼真了,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给学生“综合法”,培养其推理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经常用到的,也就是要弄清题中条件和问题,由已知条件出发推理到所求问题。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14千米,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由已知求出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进而求出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教给学生“分析法”,培养其逆向推理的思维能力

顺向思维训练固然重要,但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逐步培养与训练。也就是从问题出发,逆向推理到所给的已知条件。如“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粉花比黄花朵5朵,三种花一共是多少朵?”从问题入手,要求出三种花一共多少朵,就要先求出每一种花多少朵,黄花为(15+3)朵,粉花为(15+3+5)朵,红花为15朵(已知),这样解题为:

15+(15+3)+(15+3+5)

3.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法”,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在解应用题时,或用“综合法”,或用“分析法”,但有时两者同时兼有之,即“分析综合法”。这种方法在解答特殊问题时,显示出了它的优点,使思维得以向纵深发展。如“甲队有15人,比乙队多2人,乙队比丙队少3人,三队一共有多少人?”先从问题入手,要求三队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队各有多少人。从已知入手,能分别求出甲、乙、丙三个队各有多少人。则甲队15人,乙队为(15-2)人,丙队为(15-2+3)人。那么,三队共有多少人便可求出了。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4

1.要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

(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

3.1 认真听讲,独立思。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3.2 仔细观察,用心去。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3 规范地写、准确地读。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3.4 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我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辣,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5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合理强化训练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本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1加强基础性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题训练,以巩固知识为主,突出与课本同步或将课本习题加以改选,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益处。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2.2加强图形训练。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关于图形问题已屡见不鲜。

例如:在学完了圆后,我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一个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自己的创意(见下图)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形组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很多。如:学校报刊设计中要求用某种几何图形为元素设计花边或图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图形发散思维训练,把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比较高的层次引导。

2.3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2.3.1精心编制开放试题和探索题。

例如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和E分别在AB、AC上,给出5个论断:a:CDAB,b:BEACc:AE=AC

d:∠ABE=30度,e:CD=BE

(1)如果论断a、b、c、d都成立,那么论断e一定成立吗?答:

(2)从论断a、b、c、d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将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

(3)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这是一道再现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题,它从等边三角形及其两条高中写出5个论断,然后加以组合来研究新命题,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去编拟几何题,从解题到命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独特的作用。2.3.2精心编制新颖创造例题。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新颖的创造型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进而思考和研究,这样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注重非智力因素在目前的学习压力下,普遍的心理捆扰有:学习竞争激烈,课业压力过重,各方面的期望过高,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造成厌学情绪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战胜困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以及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6

关键词:工程制图;空间思维;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1、2014年吉首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专项,(编号:2014JSUKG21);2015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2、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吉首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2015JSUJGA03)

工程制图课程是吉首大学规划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园林、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的基本能力,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进一步强化空间思维与构建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实训内容、实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旨在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工程制图课程特点

1.1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

工程制图是一门研究用投影法表示空间几何要素和空间形体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方法的科学,是研究用投影法,并根据制图标准和规定画法及工程技术知识来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包括图示方法、图解方法、专业图纸的绘制与阅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大量的实训练习。

1.2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

工程制图学科的思维特征是不断地完成“空间平面”、“平面空间”的动态思维转换的过程,并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地画图和读图达到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建立了空间思维,再“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进行反复研究和思考,才是学好工程制图课程的最有效方法。

2存在的问题

2.1实训内容多,课时少,实训效果不理想

土木工程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只安排了30个学时的实训课时,在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等章节的大作业只有4学时的实训课时,学生不可能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作业,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大部分作业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老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画的图不合要求,经常需要反功,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2实训内容设置欠合理,重点不突出

在课时安排上,画法几何部分用大量的课时讲授图解问题,这部分内容难度大,习题多,经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工程图的联系不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解法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实践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另外实训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2.3实训教学方法陈旧,达不到预期目标

工程制图的教学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习题集上的习题,再对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改革方法

3.1结合专业教学重点,调整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投影法的理论做指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工程图,因此投影理论是制图课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制图教学的根本,应强化这部分教学。因此在调整教学课时的时候,一是考虑画法几何部分增加图示方法的讲授和实训课时,对图解方法课时进行压缩;二是增加专业制图实训练习课时,结合专业教学重点,引入专业图纸进行教学与实训。

3.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时,采用先播放小视频再进行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空间思维。在讲授截交线和相贯线时,利用实体模型和solidworks制作三维模型进行教学,在形体的表达方法部分,对剖面图和断面图的处理方法进行视频演示,在建筑施工图章节,先播放建筑外形及内部Y构的视频,再对照着轴测图讲解施工图。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将复杂的空间问题直观地展现出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

3.3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制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必须引入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建筑施工图时,传统教学方法是采用的一幢虚拟的建筑,一套虚拟的图纸为案例进行讲授,布置的作业也是习题集上的一套图纸的抄绘,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化,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引入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建筑施工图时,以学校的教学楼和实验大楼为例进行讲授,可以到实地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实施效果

通过在工程制图课程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工程制图课程被评为优秀,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一个转变;三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从期末考试结果来看,三视图和轴测图的作图题目失分很少;四是学生绘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够徒手绘制草图,也能够用作图工具绘制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图样。

5结语

实训教学是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构建是学习该课程的重点,因此以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与构建为着力点,来实施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改革效果,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7

一、观察图

观察是口述和笔述的前提,没有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怎能说好话呢?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要善于抓住画面的内容,逐步教给学生“由上而下,由远到近,由人到物,有点到面和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依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一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构思语言的一种心理能力。学生想象如果丰富合理,说话必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学生在学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中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生动有趣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会说写什么?”进行两方面的写话训练:①续编青蛙和小鸟第四、第五次对话;②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以抓住前五个部分的景物特征来启发学生想象。

三、说图

(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图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看图说话的愿望。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要训练他们先想好自己要说什么,要求学生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然后再举手发言。当学生说话有误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话进行纠正,更不应训斥、挖苦学生。要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表扬他们说得细、说得好。

(3)上看图说话课,还应留一些时间,对本节课的说话进行总结讲评,因为总结讲评是看图说话练习的继续和提高。在看图说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系统的、规范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形象生动,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使教学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快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成分为主向抽象、概括成分为主的过渡,逐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8

【摘 要】阐明数学思维训练的理论,它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密不可分,知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数学思维存在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只有从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学生学习数学难且效益又不高的难题。离开了数学知识,就谈不上数学思维,更谈不上数学思维教学.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训练

1 引言

真正的数学思维训练的课,总是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如沐春风、留恋往返;真正的数学思维训练课,总是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本文就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

2 课堂教学中,老师习惯于以既定的安排和设计好的套路来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当学生提出的一些新异方法和思路时没有予以重视,或重视力度不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实学生的那种灵光乍现,正是思维能力表现突出,具备创新潜质的表现。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进行广泛的联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一方面大谈创新,另一方面却沿袭多年陈旧方法与经验,墨守“教”规,这在学生眼无异于自相矛盾,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老师的创新精神;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独特新颖的见解;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探索兴致;新奇快捷,异于寻常的解题思路与方法,都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 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

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

3.1 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3.2 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3 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3.4 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3.5 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3.6 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

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称为分析法。

4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4.1 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4.2 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2.1 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4.2.2 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4.2.3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2.4 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5 结束语

上一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下一篇:网站设计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