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3:08:59

双语课程论文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摘要: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客观上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渐进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会计学》等课程应否进行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0引言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征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向,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把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摘要:第一层次,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能听懂双语课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征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索。

1《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摘要:从内容上看,这门课程比较轻易,用英语授课学生轻易理解,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轻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把握所讲授的知识,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喜好,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应重点讲解,提示学生注重,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和英文的“accrued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英文为“balancesheet”,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等专业名词,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把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和实务、和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紧密相连,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假如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和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进行中文讲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

规。

3《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具体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4中美会计比较课程

这门双语课的开设是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文)这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开设这门双语课主要是通过选用美国的原版教材,让学生具体地学习、了解西方主流国家的会计体系,重点是和我国进行比较,包括具心得计处理及思维方式等等。随着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处理的差别之处会越来越小,同时因为学生已完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所以这门课的课时不宜过多,主要考虑到摘要:①加强学生对专业名词的把握及对专业文献阅读理解的能力;②通过完整地对一本英美权威教材进行学习和研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新的思维方式。它们的财务会计教材和我们有不同的体例,通常先讲解三大会计报表,再开始具体介绍各项会计要素。其教材中图示、案例、习题等的设计也更接近实际,同时将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很好地融入到了财务会计的内容,参和性强。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1.1ESP教学的特点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语,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对ESP进行了各方面的定义,其中Strevens(1988)系统分析了ESP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绝对特点和变量特点的区别。绝对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集中在特定科目、专业或社会活动;(3)目标语言的学习在词义、语法、语义、语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标活动中的实际使用情况;(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变量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针对某一技能集中学习;(2)没有既定的教学法。

1.2ESP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双语运用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教育体系中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由于该定义的界定比较模糊,而我国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师资、生源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式并无统一范式。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学法,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2)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教学为辅;(3)采用自编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学为主,专业英文为辅。鉴于学生和教师情况的不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种模式。然而,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模式,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双语课程中的关键环节,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双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结合ESP教学的特点,关于ESP教学理念的研究的确能够给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提供参考。首先,两者都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其次,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再者,两者在教学模式上都没有形成既定的范式,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探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时采用ESP教学理念具有启发作用。

2.ESP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包括了确定教学目的、学科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根据ESP的教学研究,影响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需求动机、教学资料和教师角色。

2.1需求动机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学中,确定学习者需求动机可以分为三个范畴: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St.John,1998)。目标情景分析(TSA)指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即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该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目标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目标语言的使用动机;(2)目标语言的使用方式;(3)目标语言使用时涉及的内容;(4)语言的使用者是谁;(5)使用目标语言的地点或环境。当前情景分析(PSA)指学习者的当前缺失,即学习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学习者目前的目标语言水平;(2)学习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标语言技能;(3)学习者采用目标语言的交流对象;(4)目标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地点或环境。学习情景分析(LSA)指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即学习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取决于个人认知,因此个体差异性较大。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主观欲望也往往与客观需求相结合。作者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1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了自我评价、课堂体验期待和教学效果期待三个方面。其中挑选了有效问卷200份,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课程开设的客观需求,即TSA维度:(1)双语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国际贸易行业对专业外语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内容与外贸实践有关。其次,当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维度:(1)语言水平:被调查对象接受双语教学的时间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已经完成两年大学英语教育,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个别通过了大学六级考试,英语水平比较参差,但总体符合双语课程基础要求;(2)专业水平:被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均在大三阶段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开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同步。最后,对学习效果的期待,即LSA维度:(1)81%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2)问卷答案中,被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交流的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在英语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交流表现一定的专业素养,二是外贸工作开展时与外国客商交流顺利。

2.2教学材料

学习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学者决定教学材料的设计和选择,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学材料决定了学习者将会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其次,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第三,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教材,真实的教学材料也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实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1)跟课程大纲一致;(2)应该反映不同学生的需求;(3)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积极反馈。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贸实践类,这两大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择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教材多采取国外原版教材,理论论述相对严谨,但需要教师搜集相关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作为补充;外贸实践课程如外贸实务、外贸谈判等,由于对本土化要求高,而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国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实用且难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国内出版或教师自编的外文教材。

2.3教师角色

ESP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发挥了多重角色:教师、组织者、课程设计者、资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为了同时满足这五重角色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者必须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其次,ESP的教学者应该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环境(Tudor,1996)。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教学者需要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偏好,准备结合实际运用的教学材料,并构建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渠道。此外,为了使课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识领域,并且使语言技能跟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匹配,教学者应该提供实时真实的教学材料。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教学主力主要分为两大人群:一为国际贸易专业研究者或教师,这一类教师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备海外背景;二为高校英语教师,兼外贸英语等实务类课程。大部分双语教师对自己在双语课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传授专业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各个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双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3.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

明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教师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规划。基于上文中对ESP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启发,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构建以学习者需求动机为基础的任务式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双语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理念相违背。教师们可以运用ESP对学习者需求动机的三重分析法,采用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次,“教产研”三位一体,完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体系。双语教学是普通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单纯以语言能力提高为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等优点。教学者应该与行业变化接轨,尽量采用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再者,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构建课程设计团队机制。由于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相对缺乏且背景构成不一,可以推行团队课程设计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贸易的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而课程设计是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双语课程的教学者应该树立课程设计意识,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研究并实践科学的教学法。采用ESP的教学理念指导双语教学活动可以为教学者提供新的思路,但其可行性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对物理教育“特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并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了生源情况、教学素质等方面调查后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实验技能类课程课时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教学类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语言基础的不同导致语言类课程需要调整;教学实践的质和量都无法保证,且形式单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教材等存在问题。

二、综合上述问题,对物理教育“特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动

1.专业课类

(1)对《高等数学》、《解析几何》课的改造:数学是物理的基础,但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需求更高以及课时量的限制,应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简化和改进。内容应侧重于在力、热、电、光学中用到的矢量运算、微分、积分及概率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即可,可将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程:《大学数学》,且课时数不宜增多。具体安排如下:《大学数学》;目的: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专业识打好数学基础,能运用基本的高数和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处理物理问题;内容:以矢量运算、微积分、概率统计的概念及运算为主,多结合物理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时间:第一学期;课时:72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重点考数学方法在物理问题中的运用)

(2)对《专业维语》的改造:在“特培生”培养过程中,要求语言教学不断线,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基础维语(汉语强化)》的学习后,第三、四学期应继续学习维语或汉语,并直接学习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维、汉语表达,即训练双语教学。为使学生打好基础,能全面学习中学物理知识的双语表达,应增加课时。随着生源的变化,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己选择学习专业维语或是汉语,以弥补自身在双语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足。具体安排如下:《专业维语(专业汉语)》;目的:为实现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用维语及汉语表达物理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细致讲解物理术语的维(汉)表达,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各64课时;考试形式:笔试口试相结合(笔试:闭卷,以物理专业术语的翻译为主;口试:听力和口语测试相结合)。

2.专业技能课类

(1)对《课程与教学论概要》的改造:由于本课过于理论抽象,学生不宜实践,建议删除。

(2)对《教材分析与教学法》的改造:本课较理论,但涉及到对中学物理教材的详尽分析解读,是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并深挖教材的重要过程,因此非常有必要继续学习并加大课时,可设置为两门课。具体安排如下:《初中物理教材讲练》;目的:使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查漏补缺,对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及编排熟悉到了如指掌;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详尽讲解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各个知识点、实验、习题等,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学物理教学法》;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规律、方法,明确中学物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新课标及教学设计的要领;内容:以典型案例解析新课标及介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方法;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和分析能力)

(3)对《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的改造:本课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模拟真实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应以学生训练为主要形式,是较好的教学实战演练。具体安排如下:《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内容:如何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备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相关技能,学生重点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能力)。

(4)对《中小学物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改造: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以教师讲解分析实验为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机会较少,关于实验的拓展也少,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能力的目的;且实验教学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另外,中学物理仿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作为现代物理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开设这两门课能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思路,但课时量不宜过多。具体安排如下:《中学物理实验讲练》;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设计、重难点、操作等,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内容:对照各实验,学习实验的设计、内容、操作、教学等过程,学生重点模拟训练实验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32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能力)。《中学物理仿真及数字化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复杂的物理实验过程,并能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内容:仿真软件制作物理课件的方法,数字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用两种办法模拟典型的中学物理实验;时间:第六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重点运用两种方法模拟中学物理实验)

三、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课程设置的想法,建议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针对每一门课做好具体的课程设计,从教学大纲开始,逐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设计考核内容和形式等,以此充分体现每门课各自的特点且避免了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做好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工作。

目前,多数传统课程给学生及教师配备了教材,而一些新开的实践类课没有教材或仅为教师配了教材,即使有,教材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完全适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选择教材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出发,为师生配备最适用的教材。没有教材的要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

(3)提高物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在培养物理“特培生”的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物理教师需要不断补充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及教育教学类知识,同时在讲授专业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过深过难,以免使学生感到学了也用不到,产生厌学情绪。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双语教学 教学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广西大学已连续7年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环境问题-产生机制-影响程度-控制方法-过程原理-效果评价”的课程结构;建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提供创新与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还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于2010年成为部级双语示范课程。

一、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一)根据专业人才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双语教学目标是双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双语教学中师生共同的行动导向,具有激励和评价功能。在双语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双语教学目标,再次是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本课程依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见图1),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宏观指导和具体行动指南。

(二)构建双语教学内部课程体系。此内部课程体系由双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和隐性课程组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教中学”,以系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专业本领和科技英语知识;小组活动(Group learning)主要在课后进行,这是一种“动”的状态,其意义则是让学生在“动中学”,以巩固课堂知识,以“用”为导向,实现学以致用,这两项教学活动之间是一种“学用结合”的关系。双语隐性课程则要求为学生创设一种浸润式的双语情境,如通过视频、音频、科技文献、游戏等给学生营造―种语言氛围,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习得双语;课堂教学是显性课程,教学网站提供的影像资讯、材料阅读和论文写作是潜在的隐形课程,二者之间就是一种“显隐结合”的关系。

(三)课程考核改革与试题库建设。首先对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平时成绩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绩构成分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平时成绩又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二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小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是课程小论文。

在课堂作业形式、小组学习内容、课程论文选题方面,教师精心设计,在内容上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点,又要保证合适的信息量;在形式上既要顾及年轻人喜欢挑战、敢于展示能力的一面,又要做到轻松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予以考察,根据大家时下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热点,结合专业理论,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设计为《××大学新生环境意识调查》,具体任务为:一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如环境意识调查、某个具体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问卷等);二是完成调查工作,回收问卷;三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按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四是选读调查报告,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采用汉语或英语陈述。此环节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小组现场抽签形式选出代表宣讲,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被边缘化。教师和助教按以上四个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小组评分,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民主评议分配总分。

课程小论文可以设计为以“家乡环境”为主题,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信收集家乡环境信息,分析家乡环境问题,撰写以家乡环境问题调查为内容的小论文,格式上严格按照《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要求。学生在撰写中英文摘要时,就是对“双语”教学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也是对双语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教师可以将学生中英文摘要作为专题教学素材予以点评。

所有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学习、课程论文)都要及时讲评和记录,并及时在课程QQ群里公布,以便于及时提醒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平时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双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把控,学生对“教”的目的和“学”的内容及时了解,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心中有数”。

对考试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使考试内容具有较强思考性与启发性,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较合理,紧贴教学大纲;命题符合大纲要求,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双语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试方式采用英文出题,除论述题外,其余用英文答题。既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的知识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常识,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一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估体系。构建针对学生、教师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调节、鉴别与激励功能,为使双语教学向其他课程辐射奠定基础。双语教学评估体系可以包括:一是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专业信息获取能力等;二是针对双语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传授能力评价、专业外语传授能力评价、课堂组织能力评价、教学绩效评价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文文献研读;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0、引言

软件测试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专业的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量通常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50%以上,而对于某些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软件系统,如航天、银行等领域的软件系统,软件测试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比例甚至达到60%~80%。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及时修正这些软件错误,以减少软件在后出现错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软件测试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它包含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缺少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测试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从而导致软件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软件的可信性。

由于国内软件产业的现状所致,很多的软件公司属于软件外包型公司,这些公司以软件开发为主。这样,软件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通常从事软件开发或者程序员工作,这也影响着学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置。因此,当前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软件开发课程的设置上,如各种语言的学习、软件开发方法的学习等。但是,软件工程不仅包括软件开发,还包括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大部分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如微软、IBM等公司,这些公司对软件测试非常重视。在这些公司内部,软件测试人员数量并不比软件开发人员少,因为一个优秀的软件产品最终是通过不断的软件测试进行验证和评价的。随着软件工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当前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已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软件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软件开发和软件的纽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软件测试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研究设计测试用例和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将测试驱动的理念融入软件开发、维护的研究与应用中,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尽管软件测试课程已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该课程的调查反馈发现,教师觉得该课程不好教,教学效果不好;而学生感觉该课程较空洞,没有发现其在实际软件开发中有多大的应用。这主要因为在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听教师授课,听教师讲授各种软件测试概念和方法,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这些理念,并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应用。所以这种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一门双语研究性课程进行试点改革,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与学。本文将以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为例,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人实施了本文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促进学生进行双语研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软件测试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学到软件测试课程中的一些测试理念,让他们了解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1、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研究、实践。这三者在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关系是:以教学为本学习,以研究为重点突破,以实践为辅助训练。下面分别介绍这三方面的内容:

1)教学方面。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一样,根据软件测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软件测试基本方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研究,所以教学是以基本的测试理论和技术为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属于双语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采用英文PPT,中文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另外,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讨论,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研究方面,所以这里对教学不做详细讨论。

2)研究方面。

本课程采用的是研究性教学,因此研究是本课程的重点和特色。本课程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阅读文献的方式。由于本课程是双语教学,研究过程中所提供的文献材料全部是英文论文,这些材料都是从当年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的有关软件测试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及软件测试发展的方向。这一部分的实施方法将在第3节进行详细介绍。

3)实践方面。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样,软件测试也是如此。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将测试理念贯穿到软件工程项目中。本课程软件测试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验证性实践,熟悉已有测试工具,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并利用已有测试工具生成测试用例;二是自己开发软件测试工具,主要根据研读的论文进行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三是软件测试工具的验证和评估,主要是对自己开发的工具进行验证和评估。一方面利用已有测试工具来验证当前软件测试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软件测试知识评估测试工具在故障识别方面的效率,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地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了解什么样的测试技术是好的测试技术或者方法,是有效的测试工具。这一部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不详细展开讨论。

2、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特色

本课程作为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试点课程,采用双语研究性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授课和学习。对于双语性教学,主要采用英文材料,中文授课;而对于研究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研读相关的英文论文,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开发实现这些技术。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5个特性。

(1)自主性:让学生从给定的英文材料中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组建团队,自主与英文材料作者联系、沟通、交流和讨论。

(2)协作性:学生必须要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数量由2~4人构成,团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

(3)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与论文作者沟通和交流,真正把握论文作者的真正意图,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论文作者进行讨论。

(4)实践性:要能够实现论文材料中的软件测试方法,在工具开发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并利用所掌握的软件测试技术去测试自己的工具。

(5)研究性:在研读论文过程中,要对论文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对作者的思想以及未来工作、论文中的不足进行研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实施

笔者主要针对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过程的实施进行讨论。在本课程中,研究主要是采用学生阅读文献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研究性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从当年软件工程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软件测试相关的研究技术论文放入文献库中。这样的文献库主要用于学生对当前软件测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本科学生来说,独立地去研读这些最新技术还有一些难度,而且时间上也紧张。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团队方式一起研究,这样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且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该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进展。

有了文献库以及学生分组后,就进入自由选题阶段,即各个小组从文献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论文后,进行论文的研读。在论文研读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每周至少讨论一次,讨论各小组的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以及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项目小组要及时记录这些讨论记录,每周发送给任课教师。另外,在研读论文过程中,每个小组要用英文与论文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作者没有回复,可以选择与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并将交流过程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

在论文研读后,需专门安排几节课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主要用于检查各小组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专题讨论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需要提出对论文的见解和观点,挖掘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对论文中的未来工作部分提出见解;三是本小组研读论文的体会分享。在专题报告中,我们还邀请了学院的一些其他教师参与进来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方面,教师对各个论文本身进行点评;另一方面,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另外,在专题报告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就是大家要多提问,多讨论。

专题讨论后,各小组要对原文中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实现。其中,在软件测试技术实现过程中,鼓励采用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另外,需使用已有的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进行测试。在完成开发软件测试工具后,需要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的验证。最后,各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总结报告,主要是关于技术实现进行总结,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对论文原文的理解或技术改进,采用的测试技术和工具,技术改进效果的验证和评估。

4、实施效果

该课程已在2012-2013年秋学期的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班按照本文教学方式进行实践。该班学生40人,我们从2012年ICS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FSE(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SSTA(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CST(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ottware Testing,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ICS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等国际顶级会议上选取了44篇软件测试相关的论文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4人一起研读论文。最后组队15组,选择了15篇论文进行学习和讨论。在研读论文过程中,建议学生自己与论文作者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论文中不能理解的内容;在研读完论文后,我们组织了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论文主要内容;二是学生对论文的看法以及学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是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会。另外,我们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报告(其中一组采用英文进行报告)。专题报告过程中我们还邀请软件工程系相关教师一起进行点评。

通过这样的学习,大部分小组完成得较好,基本能理解论文内容,也提出一些想法和改进措施。在研读论文后,学生对论文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实现相关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几个月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比较认可。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主要包括对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对自己收获的认可等。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有效调查结果28份。该调查问卷由11个问题组成。前10个是选择题,如表1所示,是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同意或支持程度,由1~5这5个选项构成,其中1表示非常支持(同意),2表示支持,3表示无所谓,4表示不支持,5表示严重不支持。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最后一个调查问题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建议。从表1中可见,学生还是比较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比较认可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比较认可。最后,无论从考试效果,还是学生的反响来看,这门课所采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比较成功的。该教学方式也得到学院的认可,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得到科技日报、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5、结语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国际化人才 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这是教育部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首次提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据统计,全世界有关医学、生命科学的文献和专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很多学校都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1-3]。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我国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政策精神,积极推动双语课程教学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已形成相当规模,高校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综述十多年来双语教学的研究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4]:1.双语教学概念。2.海外双语教学的启示。3.双语师资培养。4.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衔接。5.双语教学模式。6.双语教学质量监控或评价模式。7.双语教学的媒介。8.双语教学理论研究。9.学生外语水平与双语教学效果的关系。高校双语教学与研究十多年来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双语教学实践开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不少问题:1.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对有关教学变量的关注不够,比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等。2.有关双语教学主体的研究很欠缺,包括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3.关于双语教学效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双语教学究竟是否提高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考察。

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十余年来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双语教学经历了从渗透式双语教学到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学科英语能力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虽然有了较明显的增加,但因缺乏应用环节,学生遗忘得也很快。2.双语课程的课容量明显小很多,尤其全英文授课层次,会略去很多重要内容,满足不了学生考研的要求。3.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专业文献困难、不会写英文论文甚至摘要的问题。鉴于以往的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还很欠缺,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意见。很有必要着重考虑学生双语学习的需求差异和基础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探索适合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效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

现在正是深入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大好时机。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学正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5]。调查表明,10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个人专业英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双语教学主要是增加专业词汇量。这其实只是双语教学最基本、最浅表的功能。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语言工具学习学科知识。我们在生物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

1.切实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

1.1在专业教学中保留原《专业英语》课程的部分实用性内容。

在开展双语教学前,曾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在专业英语课取消后,可考虑将其中生物化工词汇的系统命名(Nomenclature)、常用词根、前缀等内容整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2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科技英语译丛》是我校为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而创办的内部刊物。可根据学生不同英文基础选择适合的文献,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把阅读和翻译文献作为日常作业来做。可从综述性文章开始逐步过渡到研究性论文。指导学生学会处理长句子翻译,提高发表在《科技英语译丛》上的译文质量,做到“信”、“达”、“雅”。

2.提高学生全英文专业图表的理解能力

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的一个优点是图表多,说明问题更直观形象。目前在专业课课件制作中普遍大量引用原版图表,应重视加强对学生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传统教材文字多,图片相对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课件中的全英文图片,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结合旁边的英文注释读懂含义,不直接用汉语讲解。这个过程开始慢,因为学生的读图和英语阅读能力不强,但锻炼多次后就会好很多。这个环节可提问多名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不轻易说出正确答案。这对于帮助学生专注思考很有帮助。这个环节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研究性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敦促学生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学会使用规范的图表。

3.提高学生英文实验报告及英文论文的书写能力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写英文实验报告开始培养切实可行。实验报告有固有的书写程序,可积极鼓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尝试书写全英文实验报告,着重学习如何客观、科学、准确地描述实验步骤,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可自编英文实验讲义,对不同水平的英文实验报告,进行分层次辅导,效果更好。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英文写作。可以分几步来做:第一步,进行中文文献的英文翻译,这比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更进一步。可以从综述类文章开始,从翻译摘要、几个段落到翻译全文。第二步,鼓励学生将参加各级挑战杯、标本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的申请书在已经提交的中文报告或申请书基础上,加以凝练,结合参赛体会,写出英文论文。也可鼓励学生将课程设计写成英文报告。第三步,鼓励学生将做实验助手或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写成英文论文或专利。这将为学生将来读硕博时写SCI或EI英文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善于利用网络双语资源

网易和新浪近年上了很多公开课,有国外著名大学的,也有国内很多精品课,网上淘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些宝贵的视频资源既包括专业课,又包括人文课程。应积极鼓励学生课后观看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人文精神。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理科生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做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和正确的事。因此,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网上学习广泛涉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BBC拍摄了很多优秀的生命科学纪录片,如Earth(地球),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的私生活)等,这些英文资源可以非常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

5.课后作业方式灵活,增加双语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好的英文学习资源不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介绍,可留作课后作业。比如,2009年英国为纪念达尔文200周年诞辰,拍了一部电影Creation(造物弄人),BBC也拍了一个纪录片Did Darwin kill God?(达尔文杀死上帝了吗?),在《现代生物学》讲到进化这一部分,可把这两个片子留作课后作业,让大家对比观看,之后开展讨论。事实证明,这种作业形式让学生兴味盎然,极大深化了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宗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大家去图书馆借阅达尔文的原著the origin of species(物种起源)。课外学习极大地强化了进化论这部分的教学效果。

6.组建双语学习兴趣小组

6.1成立科技英语翻译协会,提高学生论文翻译质量。

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对双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双语学习兴趣小组。可将兴趣小组发展为科技英语翻译协会,定期召开Seminar,加强交流,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保持学习兴趣。

6.2开展生命科学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结构、会议主题、会议日程、报告形成等,让学生熟悉国际会议流程,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国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必将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宇,夏金兰,柳建设,等.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2]杜翠红,邱晓燕,曹敏杰.生化工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7-1120.

[3]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集美大学学报,2011,12(4):110-112.

[4]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61.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专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39-0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国H化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环境类的本科生,需要面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环境类企业的技术和标准也需要与国际接轨,这使得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双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应时而生。“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是借鉴国际语码转换研究成果,根据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

一、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

语码转换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它通过语码转换的方式,适时适量地向学生渗透其专业内的专业词汇、语句、语段或语篇,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量、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具有普适性、高效性、分散性、灵活性、变化性和示范性等特点。_2’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时,采用的仍然是中文原版教材,仅在每节课适当地渗透专业内词汇及语段,降低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也降低了专业英语学习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和应用专业英语。相比传统教育模式,语码转换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学校对此颇为重视,提供了众多优秀平台,每年甚至每学期都会进行评奖,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例如撰写课程章节的英语小结、专业实验的英语报告、环境专题的英语小论文、时政新闻的英语撰写、中文文献的英文摘要,参加科技英语文献的翻译、前沿热点英语辩论赛、模拟国际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翻译报告会、微型项目,听取国外专家讲座等。

“语码转换式”的双语教学方式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讲解和学习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保证了本科生在四年期间英语学习的不间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专业领域用英语查找专业信息或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人才的国际化专业性。当今时代各领域发展迅速,环境领域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需要与国际接轨,与社会接轨,环境类专业“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在环境领域新兴技术的学习以及培养环境领域国际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二、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国家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起步较晚,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就环境类专业来说,“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教材虽然有穿插出现专业英语名词,但没有新兴的科学技术的融汇,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与时展相接。此外,教学方法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也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双语知识有效地结合,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环境类专业尤其是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为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繁杂,图表化表达少,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各高校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这对于学生学习双语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也很大。

三、“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环境类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双语词汇的适当渗透

专业词汇的熟练掌握是学习专业英语的第一步。在理论课堂的双语渗透过程中,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在课件中添加双语词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重复,教师自然而然地流露专业英语词汇,努力营造和谐、理解和信赖的氛围,一改往日的枯燥,使学生很愿意也很自然地熟悉英语,也顺其自然地促进了语言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使用语码转换,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的效果。同时教师紧密结合专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这样就能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得到英语培训,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学以致用。在每周的学习结尾,我们还会对本周学习的单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学习不能依赖于突击,主要还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和分类整理,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延伸和扩展到专业英语小论文的书写、专业英语文献的翻译、专业英文实验报告以及前沿热点英语辩论赛中去。

(三)科技英语翻译译丛

为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建成了科技英语翻译协会,并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专业外文文献翻译的校内比赛。参赛学生在专业老师的辅助下进行外文专业文献的翻译,再由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评判,每个参加文献翻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就环境类专业来说:首先,在翻译文献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词汇的积累,这种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被动记忆的效果更好;其次,文献的翻译更锻炼了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应用能力,语法是将词汇串联起来的骨架,语法的学习与词汇的掌握同样重要。除此之外,文献翻译的整个过程不仅是专业英语的一个学习过程,更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的一个重要拓展,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所在领域有所建树。因此,科技英语翻译是“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

(三)专业英语小论文

专业英语小论文是指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与外语结合,自主撰写和创作英语论文。英语小论文是研究内容与外语的综合,是学生研究内容的一个升华,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学生增强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撰写英语小论文不是易事,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论文的撰写不仅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还要对大量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翻译为外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除词汇量和语法外,更学到了同种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英语小论文的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提高学习技能和英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整。

(四)专业实验报告的英语撰写

为提高学生对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内容可以与英语结合的方方面面。在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类的环境、化学、生态实验,因此,将语码转换融入实验报告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巩固课上所学过的双语词汇,一起学习实验室内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的英文词汇,进行词汇的再一次积累。实验课后,学生用英文撰写实验报告,不仅英文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再一次巩固了所学的词汇。进行专业实验报告的英语撰写是“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有效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图表表达,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外会议

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拓宽环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学院支持学生参加优秀的专业会议,这样学生平时的所学所得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其他高校的交流c合作,与国际前沿接轨。2016年4月,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六名本科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水业院士论坛暨水安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真正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六)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口语的平台。英语辩论赛综合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各个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将中文用英文形式来表述的能力,是学生切磋英语、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在环境专业里,英语辩论赛内容结合了专业相关知识,并就专业内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更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探究精神,这种双语学习模式对于培养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着“以考促学”的理念,必须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价和反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环境专业课程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法,旨在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随堂小测验、专业知识翻译、环境专题综述、专业英语课件制作、期末笔试等多种课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笔试中英文考核题目占有一定的分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完善课程考核方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全国学术研讨会,将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将于2011年7月6日-8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会议欢迎并邀请国内外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对此次会议感兴趣的人士出席。

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主办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指导工作小组

【大会主题】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

【大会议题】1.国际教育在中国(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与教材、师资建设、国际学校教学与双语教学比较与关联);2.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政策制度);3.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双语教师教育标准、认证、国内外双语教师教育比较与借鉴、一体化双语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参会对象】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关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人士

【会议形式】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交流与讨论;双语教学现场观摩;双语教学示范课;双语人才交流;双语教材和成果展

【会议时间】2011年7月6日-8日(7月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长春师范学院

【论文提交】论文一律以电子稿(word文档格式)的形式提交。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4月20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费】会务费人民币600元(含会议期间餐饮、资料、交通等),请参会人员报道当天现场交纳

【住宿安排】1.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2.为了安排住宿,回执单务必于2011年3月31日前寄回大会筹备组,以邮戳为准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

回执单(可以复印使用)

姓名

职务、职称

性别

住宿要求

单位全称

(地址、邮编)

电话/手机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教学研讨会邀请函格式范文(一)

尊敬的领导:

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全国学术研讨会,将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将于20XX年7月6日-8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会议欢迎并邀请国内外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对此次会议感兴趣的人士出席。

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主办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指导工作小组

【大会主题】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

【大会议题】

1.国际教育在中国(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与教材、师资建设、国际学校教学与双语教学比较与关联);

2.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政策制度);

3.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双语教师教育标准、认证、国内外双语教师教育比较与借鉴、一体化双语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参会对象】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关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人士

【会议形式】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交流与讨论;双语教学现场观摩;双语教学示范课;双语人才交流;双语教材和成果展

【会议时间】20XX年7月6日-8日(7月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长春师范学院

【论文提交】论文一律以电子稿(word文档格式)的形式提交。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XX年4月20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费】会务费人民币600元(含会议期间餐饮、资料、交通等),请参会人员报道当天现场交纳

【住宿安排】1.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2.为了安排住宿,回执单务必于20XX年3月31日前寄回大会筹备组,以邮戳为准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

回执单(可以复印使用)

姓名

职务、职称

性别

住宿要求

单位全称

(地址、邮编)

电话/手机

邮箱

教学研讨会邀请函格式范文(二)

尊敬的老师:

您好!

20XX年7月,XX教授在昆明全国高校教师研讨会上做了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示范,分享了她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丰富而精彩的授课经验,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各商学院所承担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评价一直排名第一。应全国广大高校教师的强烈要求,我们将再次邀请XX教授做客杭州,与大家进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研讨。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企业实践经验,XX教授整理并撰写了4部教材、20多部著作,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0多篇。例如,《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超越竞争:微利时代的经营模式》(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管理的常识》等著作,深受读者好评。

XX教授不仅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授课经验,而且还有非常成功的企业实战经验。她曾出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率领六和集团创造了两年内销售额从20亿增至80亿的销售奇迹。她还在康佳集团、科龙集团、tcl集团、美的集团、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多家企业担任高级管理顾问。

4月的江南莺飞草长,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与全国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们一起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如何讲授组织行为学理论和管理技能,提高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一、邀请对象:各高校讲授组织行为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

二、会议时间:20XX年4月17日全天。

三、会议地点:杭州玉泉饭店(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门口)。

四、会议安排:

20XX年4月XX日14:00-21:00 会议报到

20XX年4月17日8:30-12:00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示范

20XX年4月17日14:00-17:30 组织行为学教学经验交流

五、报名须知

1. 会议费300元/人,含会务、资料和餐费等,其中,资料包括会议材料和《组织行为学》教材、教学辅助课件等。

2. 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推荐宾馆:杭州玉泉饭店 260元/标准间。

3. 回执请发送至机械工业出版社XX公司

联 系 人: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通信地址: 邮编:

双语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英语语言技能 认同 欠缺 学术英语

[作者简介]吕晓娟(1973-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陕西 西安 7100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需求分析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10000908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83-02

一、研究背景

双语教学在我国已经推行了10年。这10年间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是对双语教学中涉及的教师、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我国的双语教学基本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因此主要以某一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为研究主体来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但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及其相关信息的研究却被忽视了。而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却是多方位的,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和各单项语言技能的要求。国内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要成功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即须达到CET6考试及格或CET4考试成绩优秀(80分以上)。但对学生单项语言技能的研究几乎为零,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单项语言技能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国内某重点理工科高校软件学院的学生。该学院从2003年起开展双语教学,目前已为本科生开设了9门用英语教材进行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双语教学。其中男生134名,女生39名,本科生87人,研究生86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3份;四六级的通过率分别为95%、84%。

(二)调查方法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调查他们在双语教学中的整体英语水平和各单项语言技能。该问卷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设计,其中“更高要求”是对双语教学中所需的各个语言技能的要求。调查内容包括双语教学中学生认同的单项语言技能和所欠缺的各项语言技能。将数据录入到SPSS16.0进行分析。

三、统计数据及其分析

(一)学生认同的语言技能

这里采用里克特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学生认为阅读在双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均值为3.52),但是认为口语和听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突出(3.01、3.07)。这是由于学生要阅读英文教材、并从教材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在双语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阅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另外,在现行的双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采用英文教材,却使用英汉交替的教学方式。如果某专业知识点较难,教师基本上全用汉语讲授,因此听力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被降低了。而在双语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活动较少,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少,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了。因此在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口语能力便被弱化了。

随后进一步分析了学生认同的单项语言技能。听力方面包括交流中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听英语专业课程或讲座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掌握重要的观点;听英语专业课程或讲座时能就其中的要点做笔记。口语方面涉及日常英语交流中,他人理解我所要表达的含义;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用英语解释所学专业的一些术语;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阅读方面包括从标题索引和目录上判断该书是否有用;能够从引言部分和每段的前几句话很快找出有用的信息;能够理解一篇英语文章的结构、假设、证明,研究方法和结论;能够在阅读中对要点做准确的笔记;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写作方面涉及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知道各种英语写作文体(尤其是和自己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文体);能够用英语写产品介绍;能够用英语写摘要;能够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论文。统计数据充分说明学生对阅读的各项技能十分认同,也论证了阅读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引言部分和每段的前几句话查找有用的信息(均值为3.60)、从标题索引和目录上判断该书是否有用(3.57)。这种现象来源于人们业已形成的共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掌握知识、获取信息,而且阅读是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即“没有阅读就没有语言学习”。因此在各级英语大纲中也明确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比较认同自己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均值为3.37)、用英语写摘要(3.30),而不认同用英语写论文(3.05)。这与学生的实际有关——学生的毕业论文除摘要必须用英文撰写,正文部分都用汉语撰写,因此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英语论文写作能力。而且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使用英语写论文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学生认同在听英语专业课程或讲座时掌握中心大意(均值为3.36),但不认同就要点记笔记(2.92),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听力技巧,但是对记笔记的能力认识肤浅,认为在课堂上不需要这种技能。据调查,双语课仅有极少部分学生用英语记笔记,大部分是用汉语记笔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教师讲课节奏快而自身英语基础薄弱,所以无法从容应对用英语记笔记。

在口语方面,学生比较认同用英语解释专业术语(均值为3.25),因为这是双语课程中必要的、重要的、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之一,学生因经常接触而非常熟悉。但对于英语学术会议(2.73),由于学生不曾接触,认为将来也不会接触而漠然视之,所以认为它在教学中最没必要。

(二)学生欠缺的语言技能

这里仍采用里克特量表,从1“非常容易”到5“非常困难”。学生认为阅读最为容易(均值为2.78),其次是写作(3.31),最欠缺的是听力(3.34)和口语(3.43)。溯其根源,传统的初级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的运用。虽然大学英语强调口语能力,但学生缺乏真正的交流语境,课堂上的口语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另外,基础英语所进行的听力课程只是针对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的策略训练,没有涉及学术英语方面的内容。而在双语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授课时增加了专业词汇及专业知识,学生无法用原来掌握的听说技能成功地应对双语课程。

随后进一步对学生欠缺的单项语言技能进行了分析。整体来看,学生觉得各项语言技能都较难,这说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即不能将积累和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英语活动中。

口语方面,此处数据验证了学生的口语能力确实最为薄弱。虽然学生可比较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但涉及用英语进行专业性话题对话或讨论就十分困难(均值为3.65)。这可以从双语课堂上师生使用英语的比例看出来——教师滔滔不绝地授课,师生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就专业性话题进行口语讨论。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来自于英文教材(有时仍依赖教师的汉语讲解),而教材里的文字属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文体的书面语与口语在语法、句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让学生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就专业性话题进行讨论了。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加强基础口语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求双语教师在课堂上提高使用英语的比例,使学生熟悉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步过渡到模仿和运用阶段。另外,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4.00)。由于双语教学环境中未曾涉及国际学术会议,学生虽然表面知道学术会议是一种宣讲,但对学术英语所需的特殊语言技能认识模糊,因此就凸显了国际学术会议的难度最大。这就需要设置专门的课时或课程对学术会议英语进行详细的讲解。

听力方面,学生虽然能基本听懂专业课程,掌握要点(均值为3.12),但不能就要点记笔记(3.4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师英汉交替的情况下,学生能听懂专业课,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目前学生的听力现状。另外由于其听力水平薄弱,就要点记笔记则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记笔记是学习者在听力水平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所具备的一种听力技巧。它首先要求学生对课程或讲座的内容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较为有效的记忆中提取要点并进行记录,属于较高层次的听力策略。换句话说,学生的听力水平还没有达到记笔记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听力策略、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其听力水平,然后逐步灌输记笔记的技巧使其学会记笔记,以便为双语课程的成功提供必要的保障。

写作方面,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和产品介绍较难(均值分别为3.54和3.45)。一方面说明学生对文体知识只是一知半解,不清楚各种体裁文章的具体写作特点;另一方面学生写作的基础能力(3.30),尤其是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比较欠缺。鉴于此,在加强写作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一定的体裁知识,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要领,特别是专业论文写作和产品介绍,使其能有信心处理各种写作任务。

阅读方面,学生认为理解专业文章的篇章结构最难(均值为3.7),由此间接影响了英语文献和资料的阅读(3.01)。这表明学生对体裁知识比较陌生——因为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体裁都有自身的特征,特别体现在词汇、语法、句法、篇章结构上。而这种阅读技能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该文体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四、讨论

从整体来看,虽然95.4%的调查对象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数≥425),但其各项英语语言技能发展不均,特别是口语能力最为薄弱,不能适应真正的双语教学,这就是为什么现行的双语教学出现英汉并用的原因。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远远不能保证学生是否达到参加全英语授课的双语课程的要求。此时更为重要的是确保双语教学中需要的各项语言技能得以均衡发展。

统计数据表明,学生认同的技能与欠缺的技能呈反比倾向。具体来讲,学生认同阅读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会利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专业资料,并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因为他们认为通过大量阅读专业英语原版资料可以提高专业学习质量,因此阅读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也就变得简单了。而学生不认同英语口语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就不会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和别人进行英语交流,因此口语也就变得更难了。鉴于此,应改变学生对各项语言技能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各技能在双语教学中均很重要,特别是听说技能,因为课堂上要理解教师的讲解、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没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外,更多地则在为获取课程信息所需的听力能力,以及能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与教师及同学讨论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针对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双语教学中所需的语言技能,就成为重中之重。有研究证实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对双语课程理解的是语言水平问题而非专业知识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时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就成为必然。学术英语旨在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学术课程所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学术技能(包括课堂讨论和陈述、文体知识、学术写作、文献查询和学术文化等)。它囊括的内容正是学生在实际的双语教学中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有助于他们平稳过渡到双语教学。因此,把大学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学术英语上,不仅仅明确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改变我国英语教学中严重的应试教学倾向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结论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调查他们在双语教学中的整体英语水平和各单项语言技能。统计数据表明学生认同阅读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认为口语和听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突出。同时他们认为阅读最为容易,其次是写作,最欠缺的是听力和口语。这说明学生的各项英语语言技能发展不均衡,因此不能单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参加全英语授课的双语课程的要求。因此应改变学生对各项语言技能的认识,使其尽量均衡发展各语言技能,特别是双语教学中所需的语言技能。因此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就成为必经之路,它可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到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8.

[2]何江胜,谢小苑.高校双语教学前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

[3]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2).

[4]韩金龙.EAP:大学英语改革与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

[5]吕晓娟,杨跃.主题模式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

上一篇:研究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光电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