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0:05:03

审计职业化论文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计 职业化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审计职业化”就是审计这个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审计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国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包括特殊的技能方法、独特的思维模式等;完备的职业准入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监督与责任制度、职业道德制度等。

提升本机关审计业务整体效能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知道,一个系统的效能最佳,不但依存于要素质,更处决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序组合所产生的系统质。构建审计系统的统筹、协调机制,是审计职业化建设极为重要的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这是中国审计发展史第一次提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未来审计队伍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适应了审计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前提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一)人员、经费没有充分保障,人少事多的矛盾相当突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越来越重要,审计地位得到大的提高、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定编在十多个人,“青黄不接”的局面比较严重。,近些年虽然新进了部分人员,但把关不严,进来的人员不懂审计业务,培养业务精通的审计人员也需要一个过程,造成有些审计机关虽然说起来在岗人员有些人,但业务能手不多。为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常常加班加点,所谓的五加二,白加黑,交叉审计;一年大部分时间出差外,不能照顾老人小孩,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身心压力非常大。人员欠缺影响了审计的数量,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审计质量。基层审计还存在经费和人员待遇的问题。它们虽然不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但是审计人员的待遇和审计经费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难以保证审计队伍的高效、廉洁。

(二)审计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存在审计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不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人员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难以适应审计大数据发展新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大学本科毕业的科班生少之又少,目前的学历大多数是参加工作后,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的。现代审计需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要审计人员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法学、金融学、写作、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要求审计人员要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有审计人员中既懂财务审计,又掌握财政、金融、投资、绩效等现代审计所需专业知识和宏观管理知识,又有良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运用能力的审计人员很少。对绩效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含金量较高的审计项目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审计技术手段不新难出成果。有的审计人员政策法律理论水平不高。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视野狭窄,眼光短浅,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辩证认识和科学判断,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层次。不能与时俱进地从改革发展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审计成果转化受到局限。审计人员运用常规的检查、查询、监盘等方法较多,运用问卷调查、分析性复核等就较少。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也较有限,少部分审计人员不能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比率就更低了。

(一)多年不进人,就是进人也把关不严。基层审计机关人财物的决定权在当地党委、政府,当地党委、政府在审计机关人员安排上考虑的全局性人员布局,不可能单独给审计一个部门安排过多的人员。一方面受编制限制,审计机关难进人,这也是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审计机关好几年没有人员进出;近年才部分临时工安排,少量考录公务员,前几年照顾安排的人也大多是有关系的家属子女,进来不能很好胜任工作,没有严格执行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标准,更谈不上有专业化基础,个别人员在审计部门工作了多年还不能单独工作,也谈不上当主审。

(二)用人手段不活。随着审计业务的不断开拓和细化,审计机关审计资源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用人手段也比较保守。一方面鞭打快牛,把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压在为数不多的主要骨干力量上,使骨干力量满负荷工作,难有时间总结提高;另一方面,对年轻人、新进人员、学历素质较低的人员,在使用上不大胆、不放心,没有给他们压担子,使部分审计人员成长不快,责任心不强。对内干部轮岗交流不多,大多数审计项目由一两个人自始至终,有些审计人员甚至在某个行业一干多年不能轮岗交流,审计实践经验单一,难以提高综合素质。

(三)岗位培训时间不足。基层审计人员少,任务重,参与业务培训缺乏时间上的保障。业务培训虽有计划和要求,欠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与依法审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也更新迅速,多元化的审计内容需要审计人员不断的学习充电,以适应不同的审计任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基层审计人员还是以老办法来审计,接触到新的审计内容时再临时恶补相关行业知识、政策依据等,虽然近些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在业务培训上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参训人员的数量、时间、质量上还远远达不到需求。(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国家审计人员待遇与其他行政机关一样,严格按照公务员工资政策执行。在审计人员考核上,存在吃“大锅饭”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基层审计人员工资、津贴等待遇与其业务能力高低、职称职级、工作实绩无直接关系。每年的公务员考核留于形势,。如此一来,审计人员思想保守僵化,干劲不足,进取精神不强,能力提高不快。

1、审计职业化建设是法治的需要

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承担着保护国家财产、维护人民利益、保障社会公平竟争,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需要独特的职业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是查核问题的能手和分析研究的高手,就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也就不能快速反应和适应社会对审计监督的需求,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完善中国现代审计制度的要求

审计职业化的推进过程,实质上就是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现代化的形成过程。审计职业化是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审计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效果,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与审计监督作用地位相适应的审计职业制度。即符合审计特点的审计职业管理制度、审计职业任职资格制度、审计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审计职业保障制度等,有计划地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化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这些审计职业化制度体系,是完善审计制度内在的本质要求。

四、对策

(一)提高审计准入标准,引进优秀人才。将人才建设关口把严,确保人才质量和素质。对新进人员严格实行“逢进必考”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通过竞争进入,审计职业准入制度,要求国家以法律或部门规章的形式,规定进入国家审计机关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除具备一般公务员的资格,建立审计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考试制度,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审计职业化标准。审计职业化标准可以根据审计业务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与实务技能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若干系列的审计职业标准;然后根据不同的职业标准,组织不同的审计职业全国统一考试。这种考试,可以是单项的技术认证考试,也可以是多项或全能的审计职业等级考试。取得由国家通过组织考试考核颁发的审计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审计职业等级制度,要着眼于培养审计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选拔高级审计师和审计专家级别的领军人才。领军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强烈的创新冲动,执著的事业追求,在审计业务、理论研究、审计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着眼于审计人才库的建设,分门别类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并通过提高审计的职业待遇和职业福利,确保审计人员过上体面的生活。建立审计职业等级制度,要着眼于建立审计职业绩效评价体系和等级晋升办法。根据考评标准,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单项或全面的记录、考核和测定,确定职业等级的升降。一是建立严格的审计职业考录机制。开展人员编制盘点工作,一旦出现空编及时向省、市招考部门上报招录计划及招录条件,对报考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设定详细的标准。如,招录应、往届毕业生,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或本科以上,专业必须是与审计相关的会计、经济管理、计算机、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往届生需从事相关职业的不少于两年的工作经历,面试环节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招录社会专业技术人才,除要求有会计师、审计师、网络工程师、工程造价师等职业证书之外,还必须提供以往相关工作实绩证明。三是建立严格的尖端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方法,对于相关领域的特殊人才、领军人物等尖端人才,通过“动之以情、待之以礼、安之以利”的方式,将他们引到审计队伍中来。该局的一位拥有多项部级职业证书和相关职称的投资审计专家,以前效力于一家大型建筑工程公司,在这种畅通的机制下进入审计机关,通过聘任、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风险防控的问题,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促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勤奋学、终身学”的势能。激发将这一势能变成“我会干、肯下力、出成果”的动能。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审计执法资格,如不按时达标,就会自食退出机制的苦果。政治上要坚守审计核心价值观,强调“操守、尽职、出业绩”的综合素质。平时一是坚持集中学习,结合审计人员的实际状况,制订一套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案,勿搬“大道理”,不搞“形式主义”,让审计人员真正学到知识。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自学,每天至少挤出一小时自学理论知识和专业书籍,夯实理论基础,熟记法律法规,关注最新审计动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技能,三是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审计职业培训制度是伴随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旨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审计职业培训,要侧重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在职培训和专门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采用讲授式、研究式、实习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法开展专题培训和审计业务经验交流,增强培训的实

用性。审计职业培训,尽可能做到业务培训与项目实践结合,以提高实战能力为主。审什么项目,培训什么内容,学完就能用得上。多组织实用性较强的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业务交流、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开设新人专题学习内容,组织审计新人培训,通过学习、了解,迅速进入所在岗位的角色。组织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参加专项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审计技术方法,提升审计技能。实行考绩鼓励制度。即对自学考取相关资质者、获取双重以上相关资质者、送出培训成绩合格者,给予奖金、或报销相关费用等鼓励;(三)整合人力资源。基层审计机关以较少的人办较多的事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协调审计计划,管理好现有的审计资源,要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不同专长,营造适合于审计人员干中学的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审计履职和技能训练两不误,两促进。组织本机关ao审计演练竞技,推动观摩学习相互促进;开展审计专题研讨活动,集思广益,提升整体理论水平。尽可能地把业务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安排在对口专业科室,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多组织联合审计,提倡领导班子成员担任重大项目审计组长,深入审计一线落实审计工作,便于审计力量的调度和审计工作协调,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工作中以老带新,让审计骨干参与立项决策,审计疑难“会诊”,审计专题研讨等,营造“领头雁”带动效应。严格工作流程,增强全员规范意识,协同统一行为,使之真正实现审计训练有素;参与大型审计项目,积极输送审计人员参与省以上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全省、全国性的审计项目,以便从实战中长见识,促成兄弟审计机关取长补短;这些作法,应成为审计职业化建设新常态。重点围绕大数据时代背景,不断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需要;围绕“审计监督全覆盖”,逐步推动审计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等方式,统筹利用好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审计力量,发挥审计体系整体效能。

(四)完善激励机制。要不断加大考核力度,推动争先创优,将各项工作指标细化、量化、硬化,考核对遵章守纪、工作突出的给予政治、物质、精神上奖励;对工作不力、拖拉散慢,业绩平平的,给予告诫、扣除考核奖、免职等处理。用以避免和尚撞钟、滥竽充数的混相,驱除恃才傲物,平庸作为的沉闷,促使审计人员不断进取,形成内部良性竞争的氛围。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坚持用人标准,注重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纪律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在审计中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建设,提高科学审计、文明审计、依法审计水平。让实绩说话,切实把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选拔上来,从而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总之,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不会以一刀切、或以重组的方式,解决时下基层审计人员个体素质有明显差距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这决不等于允许无底线。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贯彻执行,一系列审计职业化建设规范将推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折不扣地实施。

参考书目:

1、李家国.对审计职业化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2):23-24.

2、《中国审计》有关审计职业化建设文章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内审制度从1983年建立起与国家审计一样,经历过初期的“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进而到“积极发展,稳步提高”和“加强、改进、发展、提高”的几个发展阶段。在新时期下,内部审计已经由一种零散的组织活动向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趋势。文章提出四种对策以适应这种发晨趋势:更新观念、法制建设、理论研究、提高素质。

现阶段,我国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这意味着传统内部审计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而借鉴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职业化将在企业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必然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内部审计只是一些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在组织内部独自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941年,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审计的奠基年,该年在美国成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至今,西方内部审计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资格考试)和授证制度,全球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考试。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技术、管理控制和信息技术、审计环境。同时,内部审计已从一种单纯的实践活动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完成了由“术”到“学的转变。实践证明,参加CIA资格考试,有利于促进我国内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显现出来,向国际同行证明我们的实力;有利于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地位。但随着CIA考试工作的拓展,取得CIA资格的人数将不断增加,解决我国CIA的注册和执业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IIA签订的CIA协议,我们应该尽快制定CIA的注册办法以解决好CIA的法津地位、执业、管理以及后续教育等问题。注册办法尚未出台,表明我们还有职责没有完成。

二、强化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措施

1、更新观念

职业化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必须要搞,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不断创新,按企业管理层的意图,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行使审计职能,努力实现从监督导向型内审向服务导向型内审的转变,为领导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主导和对社会审计执业质量的监督,逐步形成社会审计监督企业、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的监督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才能集中企业审计的力量,确保“突出重点”。

2、法制建设

作为构成审计体系的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民间审计以《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在我国,内部审计却缺乏高级的法律规范来指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当前,伴随轰轰烈烈的“审计风暴”,国家审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众将其视为反腐倡廉的利器,而民间审计的建设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而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颁布《内部审计准则》,从实务上具体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

3、理论研究

为加强对内部审计学术活动的组织,审计学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学会的分会。这些分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为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后奠定了组织的基础。此外,为了提供一个学术探讨的阵地,中国内部审计学会要多创办一些刊物,宣传内部审计工作,探讨内部审计理论。比如在2000年,为了适应学会改建为协会的要求,正式出版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学术及实务刊物《中国内部审计》,从而在宣传与探讨内部审计理论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4、提高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原来旧的审计方法显然不满足要求,应力求在审计方法上断创新。与此相应,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种专业和综合知识及经济管理、综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商业、技术、人力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使他们知道何处查找评估风险的技术依靠,同时能理解相关控制目标和能辨别测试控制、评估测试并做出适当建议。审计人员还能理解和使用审计系统,并被包括进评估实施管理有效性和系统使用者的角色中去,即他们既是系统审计者,又是使用者。

总之,内部审计的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一定要深刻认识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于全面依法履行审计职能,着力于促进内审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益明:知识经济与审计创新[J].上海审计,2001(4).

[2]齐兴利、剧杰、袁新:从内部审计的历史演变透视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态势[J].广东审计,2003(1).

[3]宋文杰、李宜三: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发展[J].内审天地,2004(4).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 困境 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但我国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怎样推进我国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笔者结合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实际,谈谈初浅认识。

国家审计职业化,是指国家审计人员以行使宪法赋予的监督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一是建立一套与职业审计人员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审计人员开展行政执法的内部环境;二是建立一套系统化的审计业务实施流程,提高审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三是建立一套职业审计人员准入、培训、奖惩、退出等相衔接的能力保障体系,确保其具有审计工作所要求的道德、行为和技能。从而,确保国家审计机关具有良好的履职能力,履行宪法、审计法及相关法规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公共活动合法、真实、有效,从而推动国家的良好治理。但是,相比国外国家审计职业化进程,我国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起步晚,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待大幅度提升,能力、形象、待遇三者相匹配的职业保障机制严重滞后,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审计人员职业水准与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通过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国家审计队伍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面对新时期审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仍深感力不从心,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结构相对狭窄。目前审计队伍中大多数是财会专业人员,知识面窄,缺乏财政、金融等现代经济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审计工作中,运用老套路审视、查找、处理问题,难以走出财会业务的传统审核套路,而对较高层次如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等,因知识结构的相对狭窄而不能完全开展;二是运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偏弱。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普及和运用,不少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和行为也“创新式”向高科技“跟进”,从而增加了审计难度。加之少数审计人员的危机感紧迫感意识不强,学习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够,审计手段和方法落后实际需要。如计算机审计,大都仍停留在数据转换、查询汇总等低水平计算机运用上,与审计署提出的“革命性”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级骨干学而不用,专而不精,整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受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双重制约,应用计算机整体水平明显偏低,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创新精神不强。审计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大量的会计数据上,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从经营、管理、机制、体制的高度和角度来评价微观审计中所碰到的棘手问题,更难以为宏观经济和领导决策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指导意义的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造成计算机审计的“威慑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二)公务员管理体制阻碍了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步伐。目前在审计机关内部,公务员管理体制优先于审计职业化管理手段,从而阻碍了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步伐。如审计人员的准入上,通常是按照普通公务员的选人用人标准,经过国家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人员,主要对公务员应具备的普遍性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未能对审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而又有针对性的深入考核,难以保证选用人员的审计职业胜任能力。职务晋升上,受到公务员行政职务晋升和职数限定的严格约束,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不一定能得到职务晋升,对外输出难度龙其较大,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审计人员流动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一个成熟、业务能力很强的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的优质资源,但在单位内部可能难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在外部却成为大型企业等高薪争取的稀缺人才,一些审计人才相继流失,影响到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日常管理上,通用的公务员管理办法在职业准入、工作程序、纪律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如果管理监督不严,就会产生执法不公甚至“以审谋私”,带来“负面清单”的影响和后果。

(三)审计人员不具备独立的职业地位。审计人员在长期的行政体制约束下,不具备独立的职业地位,完全依附于国家审计机关而存在,发展自身职业能力的动能严重不足:部分审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地位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将公务员的地位视为铁饭碗,未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明显不强;审计机关内部的奖惩激励、考核评价、责任追究机制等均不健全甚至出现“空洞性”缺失,审计人员享受的职业报酬、承担的职业责任均与审计职业的“一大一高”(审计工作量大,审计质量要求高)不匹配,导致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更新与业务提升的有效动力,业务能力上难以跟上审计监督方式创新与监督内容深化的步伐,难以适应审计业务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外界对于审计人员的评价方面,尽管国家审计人员具备行政监督的某些优越性,但社会对其职业地位的公认程度不高,且对审计职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评价和认定标准,外部激励动能也明显不足,难以吸引精英人才从事审计工作,难以为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资源保障。

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笔者结合所在的__省__市审计局为例进行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队伍编制偏少,保障审计职业化力量难度大。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审计队伍力量越来越“力不从心”。__省__市审计局目前一线审计业务人员仅有10人,加上政府雇员6人,也只有16人,该局每年要完成的各类审计项目120多个,审计一线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审计业务工作任

务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投资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工作任务不断加大,2013年完成投资审计项目101个,2014年完成109个。每年除完成审计署、省厅及本地人大、党政部门交办的繁重审计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上级机关和党政有关部门对该局其它各项任务的考核工作,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二)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优化审计职业化资源难度大。一是年龄结构出现断层。该局在编的24名机关工作人员平均年龄48岁,其中50-60岁10人、40-50岁10人、30-40岁2人、25-30岁2人,45岁以上的占80%,有2名同志年龄已达到57岁以上,年龄断层十分明显。该局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审计机关组建初期调入的,审计工龄一般都在20年以上,年龄大多45岁以上。去年新进2名审计人员,但他们审计业务还不够熟悉,还不能作为审计业务骨干独当一面,审计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二是“官与兵”结构失调。该局现有班子成员6人(含经济责任审计局局长1名),审计业务及管理人员仅有 18人,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三是专业结构较为单一。该局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但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职能以监督为主向以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工程、法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各相关专业。该局现有审计人员中会计专业14 人占49 %,工程专业7 人占25 %,而计算机、法律专业的分别仅有2 人,占7 %,这与现代审计的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计算机审计成为一种必然,审计队伍专业结构的单一,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不利于审计创新与转型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工学矛盾突出,提升审计人员职业化技能难度大。多年来一线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繁重,疲于奔命地完成审计任务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习力”的时间和精力。加之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频繁外出审计,审计机关人事教育难以协调好工作和培训的关系,工学矛盾始终未被有效打破,影响审计业务水平的根本性跃升,大多数审计人员满足于面上的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整体应用还不够深化,特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模块制作等技术运用不够普及,信息系统审计、远程联网审计还未步入正常化、规范化渠道。目前该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审计手段开展审计的只有3人,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看帐、查凭证等传统审计方法。

(四)考核保障机制缺失,审计职业化建设保障难度大。一是绩效考核是审计工作的指挥棒,是实现奖优罚劣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受有关规定及现行政策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绩效考核仅通过年度考核等有限措施,审计人员工作业绩、态度、成果、素质能力无法充分衡量,也间接地引起了个别审计人员思想中存在“工作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正确认识。二是审计工作经常要揭露问题,必然会触及某些个人和部门甚至地方的利益,导致审计人员将不时面临着受到打击报复的现实风险。目前审计人员在面临生存和职务危机时,职业保障不健全,却单方面要求其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三是在当前审计行政模式下,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制度性缺陷,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组织的考核评价、经费供给、人员提拔任用等均依赖于政府,且同时与政府的其他组成部门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影响。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吃地方财政的饭,却要从事审计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权,难免造成“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口软”的窘境,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客户对象特征值的强弱明显受制于社会特征值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较弱,国家审计的工作很难不存在任何特殊的利益考虑,有时出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有失公平、公开的审计现象,难以客观地为客户提供“不偏不倚”的公正服务。促成审计处理、处罚的执行难度大,难以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推进:

(一)培养和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一是增强审计人员的“政治坐标”意识。职业化的重要使命就是创新,创新是职业化精神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适应国家审计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保证任何时候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校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政治坐标,促进社会公正,为建设廉洁、俭朴、法治政府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意识。敢于碰硬叫真,勇于担当,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职责,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或报复审计人员的行为,要依法依纪从严从快严肃查处;三是增强审计执行力意识。既定的发展蓝图、改革任务、法治目标,莫不需要全党同志以“严”的精神去推进。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增强效率意识。以简政放权推进工作为契机,保持“从严从实”的过硬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及时反馈好的经验做法和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国家政策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审计人员才能挺得起脊梁、经得起考验,对得起“国家审计人”这个庄严称号,真正推进审计工作作风的根本性改进。切实把“三严三实”落在实处,见在行动上。

(二)推进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以“人事相宜,适用即人才”为标准,建立审计职业化准入晋升、退出制度,优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资质。一是严格制定审计职业化准入晋升制度。对遴选审计人员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严格规范,统一审计人员的选任标准,深化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确保获准进入审计系统的审计人员至少经过本科或以上的专业化教育,并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技术功底和社会实践经历,努力优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门槛”,有力保证审计队伍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对审计机关人员的岗位实行分类设置。就地方审计机关而言,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对行政领导职务,可设置为正职、副职领导、科长、副科长四类;对大量的审计职业人员,与上述行政领导职务相对应,可分为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助理审计师、审计员等四级设置,每个等级又可以根据工作年限、业务能力、业务实绩等因素,细分为若干等级,并明确享受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从而确保 “干技术” 与“当领导”同样 “有地位”、“ 有前途”和 “有奔头”。同时设置少量的综合服务保障类岗位,按综合类公务员标准统一招录进审计机关使用和管理;通过建立以绩效、能力

、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该制度应区别于行政级别晋升的职业人员的晋升体制,确保优秀审计人员得以脱颖而出。并由国家对审计职业化建设进行投资,使高级审计师人才得到与其能力、贡献相称的福利待遇,建立职业审计人员定期增资制度,逐步提高审计人员收入,最终建立起不同于一般公务员、能切实体现审计工作特点和工作质量的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审计人员退出机制。使人才可上可下,达不到有关标准的审计人员,如发现问题不敢追踪审计的,怕得罪人而绕道走的,不作为的审计人员,淘汰出审计队伍或者降级使用。(三)创建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审计职业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加强与之相关的顶层设计,才能达成职业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一是外部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其他国家机关对审计监督作用的认知程度,避免其“审计就是鸡蛋里挑骨头”的错误认识,杜绝其暗中对立的错误行为,有利于审计机关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服务其他国家机关建设,以完善国家治理作为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立足点,形成审计机关发挥其独特行政执法功能的共识。并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根据审计任务日益增加的实际,合理配置审计力量。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为审计机关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避免“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二是审计职业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应制定与审计权力、责任、惩戒等相协调的法律文件,从而确保审计人员无后顾之忧地履行职责,尤其是建立严格的监督惩戒制度,确保违法违纪违规的审计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惩处,维护审计队伍的客观、公正、廉洁、高效,提升审计职业化形象,从而提升全民的认同度。建立审计职业监督机制。要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依照法定程序接受法律监督的同时,积极接受党纪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全方位监督。建立审计职业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审计人员职业权力和职业地位,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对审计人员免职、撤职、辞退和处分;三是减少政府干预和部门羁绊。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贯彻落实这些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审计职业制度在内的各项审计制度,为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激励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独立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四)建立审计资源优化体系。实现职业身份和职业工作的统一,关键在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伴随审计从业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审计职业优化体系。审计职业化对审计人员的总体要求是提高专业素养,实现以质取胜,逐步从“人海战术”向“精英型”、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甚至是专家化方向转变。一要优化审计业务管理机制。审计业务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是审计职业化建设题中之义,要以规范审计操作流程为契机,规范审计业务管理,建立一套审计人员业务行为规范体系。没有职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审计人员难以充分发挥其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更难以保证审计监督工作合法、有效地开展,以及审计机关树立其公信度和权威性;二要建立健全“守规矩,打胜仗”的国家审计职业准则体系。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独立性规范等是塑造国家审计职业形象、打造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保障。制定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准则、执业行为准则、独立性准则等更具体的职业化规范性文件,势在必行;三要完善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而大多数审计人员主要靠监督检查、自我培训的方式了解国家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其整体素质、执法能力与职业化建设水平难以提升,与现实需要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审计人员必须持续更新知识、技能,始终保持职业水准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推动审计职业化建设,需要建立与审计人员选拔、准入、履职等相配套的高质量职业培训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同时有实行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着力培养审计人员不同岗位所需的业务特长,使其尽快成为一定审计领域的专才。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综上所述,审计职业化建设成为审计机关加强内部人法技建设的必然选择。实行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就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权力,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确保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权,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审计铁军,使审计真正成为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

【参考文献】:

1.于玉林、项文卫主编《审计管理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2.《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在2014年10月09日以国发〔2014〕48号文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3年01月23日并执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5.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内审制度从1983年建立起与国家审计一样,经历过初期的“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进而到“积极发展,稳步提高”和“加强、改进、发展、提高”的几个发展阶段。在新时期下,内部审计已经由一种零散的组织活动向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趋势。文章提出四种对策以适应这种发晨趋势:更新观念、法制建设、理论研究、提高素质。

现阶段,我国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这意味着传统内部审计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而借鉴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职业化将在企业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必然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内部审计只是一些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在组织内部独自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941年,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审计的奠基年,该年在美国成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至今,西方内部审计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资格考试)和授证制度,全球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考试。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技术、管理控制和信息技术、审计环境。同时,内部审计已从一种单纯的实践活动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完成了由“术”到“学的转变。实践证明,参加cia资格考试,有利于促进我国内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显现出来,向国际同行证明我们的实力;有利于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地位。但随着cia考试工作的拓展,取得cia资格的人数将不断增加,解决我国cia的注册和执业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iia签订的cia协议,我们应该尽快制定cia的注册办法以解决好cia的法津地位、执业、管理以及后续教育等问题。注册办法尚未出台,表明我们还有职责没有完成。

二、强化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措施

1、更新观念

职业化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必须要搞,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不断创新,按企业管理层的意图,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行使审计职能,努力实现从监督导向型内审向服务导向型内审的转变,为领导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主导和对社会审计执业质量的监督,逐步形成社会审计监督企业、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的监督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才能集中企业审计的力量,确保“突出重点”。

2、法制建设

作为构成审计体系的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民间审计以《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在我国,内部审计却缺乏高级的法律规范来指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当前,伴随轰轰烈烈的“审计风暴”,国家审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众将其视为反腐倡廉的利器,而民间审计的建设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而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颁布《内部审计准则》,从实务上具体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

3、理论研究

为加强对内部审计学术活动的组织,审计学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学会的分会。这些分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为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后奠定了组织的基础。此外,为了提供一个学术探讨的阵地,中国内部审计学会要多创办一些刊物,宣传内部审计工作,探讨内部审计理论。比如在2000年,为了适应学会改建为协会的要求,正式出版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学术及实务刊物《中国内部审计》,从而在宣传与探讨内部审计理论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

4、提高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原来旧的审计方法显然不满足要求,应力求在审计方法上 断创新。与此相应,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种专业和综合知识及经济管理、综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商业、技术、人力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使他们知道何处查找评估风险的技术依靠,同时能理解相关控制目标和能辨别测试控制、评估测试并做出适当建议。审计人员还能理解和使用审计系统,并被包括进评估实施管理有效性和系统使用者的角色中去,即他们既是系统审计者,又是使用者。

总之,内部审计的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一定要深刻认识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于全面依法履行审计职能,着力于促进内审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益明:知识经济与审计创新[j].上海审计,2001(4).

[2] 齐兴利、剧杰、袁新:从内部审计的历史演变透视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态势[j].广东审计,2003(1).

[3] 宋文杰、李宜三: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发展[j].内审天地,2004(4).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责;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内部审计的问责现状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及审计风暴所带来的震撼,问责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如通过对“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发现,从2003-2013年间,在全部期刊收录的论文中,篇名包括“问责”一词的论文就有2821篇。而相对于“问责”一词在我国的流行,“审计问责”还未被我国审计界所普遍关注。同上,对审计问责的论文只有57篇,对内部审计问责的论文仅有2篇。可见,对内部审计问责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正是现实中内部审计问责被忽略的真实反映。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人认为,审计将查出的问题向社会或单位做出了披露,审计工作就完成了,对责任人的处罚则不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更是如此。

但是事实上,内部审计问责的法理依据可借鉴《审计法》、《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如《审计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具有行使处理处罚权的主体资格。《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也明文规定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同时还可参照一些地方规章制度。如2011年7月的《湖南省内部审计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可以在法律和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通报、警告、责令改正等权力。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可以拥有一定的问责权力。

因此,我们既不可夸大内部审计机关的处罚权,也不能把内部审计机关的有限权力不作为权力。

二、内部审计问责的困境及原因

1. 独立性弱是内部审计问责难的外因。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弱,原因很多。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受本单位领导,在人员、经费甚至审计项目的确定上都受本单位节制;二是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内部机构或个人,这些机构或人员与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顾及人情关系及今后工作利弊,审计人员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机制问题。现在很多单位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如分管审计的领导是单位副职或纪委,内部审计的地位不高。以上这些都会使内部审计问责权力受到影响或削弱。

2.责任界定难是内部审计问责难的内因。一是内部审计调查取证的方法手段受到严重限制,导致发现问题无法查清、查透。许多内审人员在实务中经常感到调查取证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牵涉到外单位的经济活动调查取证困难,一方面是囿于审计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审计权限;二是经济责任的界定缺乏可操作性标准。经济责任需要注意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贵任和客观责任、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区分原则是什么,如何界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如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在实践中就较难区分。责任界定难导致了内部审计问责难,缺乏问责底气的结果是发现问题模糊处理、从轻处理,或干脆移交纪委处理。

三、推行内部审计问责的意义

毋庸置疑,目前广泛开展内部审计问责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阻力,既有观念上的偏见,行动上的不作为,也有制度上的不足。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进行内部审计问责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争权夺利的欲望,而是有其重要意义所在。归纳起来,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内部审计问责是对行政处罚、党纪处罚、法律处罚的有益补充。内部审计问责的开展,会形成一定的威慑和惩戒力,是对行政处罚、党纪处罚、法律处罚的有益补充,适用于不够行政处罚、党纪处罚、法律处罚的违纪违规行为,或成为前述处罚的辅助手段。内部审计问责会有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促进其规范化、制度化,为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大力开展内部审计问责有助于内部审计职业建设。所谓享有多大的权力,就承担多大的义务。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家法约尔指出:“责任是权力的孪生兄弟,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1]内部审计问责一旦广泛实行,必将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提升,这有益于内部审计的职业化改革及长远发展。

四、推行内部审计问责的对策

1.完善内部审计问责规范体系。依法问责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科学的审计问责制度是审计问责普遍推行的基础和前提。”[2]“审计问责规范不只是指一部专门针对国家审计问责制定的法律和行政规章。它是一个与整个国家审计制度有直接关系的规则体系。”[3] 问责法律作为一个体系,涉及到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权力、问责管辖、问责程序和问责信息披露等一系列事项。问责法律的有效实施还要必须依靠行政规章的完善和道义约束的强化,三者联动,效果更佳[4]。要从顶层设计开始, 由中央自上而下统一制定内部审计问责法律法规。如应具体明确《审计法》中“内部审计”的问责权限;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增加内部审计问责的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等。

2.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议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内部审计机构为其执行机构,审计委员会向单位集体或董事会负责。以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

3.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应具体明确审计范围和经济责任,按行业分类制定评价指标及责任界定标准,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如冯西儒(2010)认为“内部审计问责机制的建设需要企业制定内部审计问责标准,对内部审计问责的主体、客体、程序、方式、权限、处罚标准等做出明确的规范。”[5]

4.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将内部审计问责与干部任免、收入分配及党纪行政处分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提高被审计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经济决策水平。

5.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形成职业规范体系,提高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问责及退出机制,形成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4.

[2]张文宗,等.审计问责的学理界说与制度构建[J].审计月刊,2013(5)(总第 301期).

[3]冯均科.基于国际视角的审计问责规范体系分析[J]. 审计月刊.2008 (10) (总第246 期).20-21

[4]冯均科.审计问责:立法应当先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65-71.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做大内部审计,推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广泛建立

“审计很重要,内审不可少;若要不出事,关键在内审”。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是组织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制度设置,是保障组织健康运行的基础防线。2012年,协会重点在推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广泛建立,促进提升我省各经济组织自我监督规范能力上下功夫。

(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调查。一是与省厅相关业务处室、部分市、县(市、区)审计局、省直行业分会等合作,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乡镇(街道)等审计机关监督对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摸清目前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成效,发现典型、挖掘经验;研究分析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成因,分类提出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的意见与建议。二是配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完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调研,服务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出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配合省审计厅研究制订出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着重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包括哪些单位应该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国家审计如何对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指导,如何整合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等内容。同时研究制订对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量化评价考核办法,作为意见的附件。

(三)召开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以省审计厅名义召开一次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会议,邀请省直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相关领导参加。通过会议,一是宣传贯彻《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办法》,对各级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单位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二是通过典型单位的经验介绍,展示内部审计成果与风采,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有关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做强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水平

转型创新,加快推进“职业化、特色化、科学化”进程,着力把我省内部审计“人员搞得多多的,事业做得大大的,素质提得高高的”,最大程度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管理力度,着力推进我省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研究首批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协会“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等多个层面的作用;建立完善并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专业人才评选委员会、培训委员会、CIA考试委员会等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大力提高协会自律服务能力;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创新培训形式与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及时性;组织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CIA)考试,提升内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二)进一步总结实务创新典型经验,着力推进我省内部审计“特色化”发展。在验收2009—2010年转型示范单位的基础上,确定2012—2013年度转型示范单位名单,进一步挖掘内部审计“转型创新、提升价值”的新典型、新经验;根据分类指导原则,结合浙江实践,以实务案例形式,组织部分市县及相关专家编写乡镇(街道)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广泛征集审计案例,鼓励广大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及时将探索成果编写成案例;配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展“国企扬帆内审护航——201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成就展”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先进理念引导,着力推进我省内部审计“科学化”发展。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广泛开展理论研究,引导内部审计树立先进科学的审计理念,包括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统一布置,组织广大审计人员参与课题研究,选送优秀论文参加全国优秀论文评比,根据浙江内部审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要继续开展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交流,要大力提倡开展分会主题活动,提高交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加大宣传力度,办好《浙江内部审计》杂志。

三、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协会管理服务能力

创新协会管理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与成果,切实提高协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我为审计,人人为审计;审计靠大家,大家来审计”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一支队伍。根据厅人事处出台的《浙江省审计厅借调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协助省审计厅建立“审计机关可借调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库”,研究制定借调实施办法与措施,使其成为国家审计可以组织、借调的补充队伍。

(二)搭建二个平台。一是建立网上专家咨询平台,拓展协会服务方式;二是探索建立网上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覆盖面。

(三)完善建立三个制度。完善分会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分会管理,发挥分会在行业内部审计自律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对各市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促进全省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探索审计项目计划建议机制,探索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计划建议定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于2012年10月底,按行业2013年内部审计项目年度计划建议,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7篇

该著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有:(1)探讨了政府审计思想与民主法治的关系,研究审计民主和审计法治的关系,民主审计和依法审计的关系,这些都可以加深人们对民主法治和政府审计思想关系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审计的本质,从而丰富政府审计理论。(2)以民主法治的视角对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民国时期政府审计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思想,从而可以丰富我国审计思想史,尤其是民国审计思想史的研究。其现实意义有:(1)审计是民主法治的工具,借鉴民国时期的审计民主和审计法治思想,为我所用,改革审计制度和发展审计事业,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2)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权力来自人民,它们本身也需要监督。借鉴民国时期民主审计和依法审计思想,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审计机构本身落实民主和法治的理念。

该著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作者对民国时期政府审计思想的逻辑分析建立在对这一时期审计活动或审计事件历史过程的考察之上,把“民主法治”这一逻辑主线的分析贯穿于整个政府审计思想中。(2)系统研究法。作者把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思想看作一个系统,研究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政府审计思想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为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思想系统包括审计立法思想、审计组织体制思想、监审合一思想、审计人员职业化思想、军费审计思想、审计会议思想和审计公告思想这7个子系统,这7个子系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3)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该著主要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政府审计思想,例如,运用经济学的委托理论,分析民国时期的监审合一思想,把经济学的成本理论融入到政治学和法学中,提出民主法治成本的概念。

该著的创新点主要有:(1)观点新:一是提出民国时期政府审计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思想;二是提出近代政府审计是民主法治的工具。(2)角度新:以民主法治的视角对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往对民国审计思想的研究有两个角度:一是从个体角度,例如,赵友良的《潘序伦的会计审计思想》及《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此文研究王王景芳和蒋明祺的审计思想);二是以历史分期的角度,例如,郭华平的《中国审计理论发展体系研究》一文。(3)发现和收集新的材料。作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了民国时期各种期刊上的有关审计研究的论文以及相当的审计学著作和审计档案,所搜集的材料比前人有很大的扩展。

该著不以史论史,做到了审计史研究与当代政府审计改革相结合。作者在分析民国时期七大政府审计思想时,进一步研究这些审计思想对我国当代政府审计改革的借鉴。

民国时期政府审计立法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有:一是丰富宪法中的审计条款,明确审计机关的报告关系和报告时间,增加审计人员任职的规定;二是增加《审计法》中的事前审计权和强化获取协助权以及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连带责任;三是增加现行《审计法》中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回避原则、保护措施和限制兼职。

民国时期政府组织体制思想对当代审计改革有两种可以借鉴的思路:一是保持目前审计组织体制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健全审计向人大报告制度、加强审计与监察两个部门的配合、加强上级审计组织对下级审计组织的领导,减少地方审计组织层次;二是分“三步走”改革目前审计组织体制:第一步,建立审计垂直组织体制;第二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合并监察部和审计署成立监审部;第三步,改行政型审计体制为立法型审计体制,在人大下设立监审委员会,加强对“一府两院”、预决算监督。

民国时期的监审合一思想对当今的借鉴有:一是要适当减少监督机构;二是实行监审合一,即合并监察部和审计署。

民国审计人员职业化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是建立与完善以下制度:政府审计职业准入、政府审计职业宣誓与教育训练、政府审计职业人员运用与流转、政府审计职业考核与奖惩、政府审计职业保障等制度。

民国时期军费审计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有:一是提高军费审计的组织独立;二是对军费实行事前审计和稽察。

民国时期政府审计会议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有:一是规定重要审计事务必须经过审计会议决定;二是完善审计会议的具体程序;三是公开审计会议的内容。

民国政府审计公告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有:一是增加审计公告的及时性;二是扩大审计公告的范围;三是增强审计公告的透明度。

作者能够客观地评价民国时期政府审计思想,认为它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又存在着局限性。其局限性体现在政府审计职权不足、审计经费没有保障,限制了政府审计的效果。同时,由于受其他监督系统的制约、腐败的政治环境、长期的战争、民众民主意识的淡薄等原因,民国政府审计思想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对审计史的研究,很少从审计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审计史不同于审计思想史,审计史侧重于具体审计活动,审计事件的研究,审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审计思想为指导,审计思想史研究的就是这些审计活动、审计事件所体现的思想。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而“以史为鉴”的关键是要归纳出历史活动和事件中所体现的思想,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单纯的历史性描述。该著广泛占有当时反映政府审计思想的材料,从审计活动、著作、论文、审计法规、审计制度、审计公报、政府公报以及审计档案等,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归纳,从中提炼出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思想,做到了恩格斯曾经提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该著在论述审计思想时,大量引用史料原文,并在附录部分收集了大量的民国审计法规,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使该著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总之,该著不愧为政府审计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一、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概述

(一)会计实践教学 王新丽、刘桂春、周霞(2007)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执业水平,为实现人生职业发展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田巧娣(2007)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前者包括会计核算能力、经济信息分析能力;后者涵盖沟通、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

(二)会计职业化 李厚本(2011)认为企业员工职业化可从视角、行为、理念三个角度反应,用外在、知识、技能、心态、职业价值观要素具体评价。笔者认为,会计职业化是市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可从个人形象、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五个方面反映。一个合格的职业化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得体的外在形象、良好的职业习惯,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能有效进行沟通协调并用职业道德规范其执业行为。本科阶段,会计职业化重点是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

(三)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的配合性研究 笔者将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以学生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要有很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要突出以职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依靠实践教学实现职业化目标。本科阶段,职业化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本科会计教学中为实现职业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要突出的教学环节。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二、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现状分析

(一)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由腾讯-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表1),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42%选择民企,国企约为28%,外资占13%。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结合民营企业(华为、阿里巴巴、苏宁)、国有企业(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外企(IBM、松下电器、斯伦贝谢)9家企业,分析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如图1所示。

(二)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现状 如表2,根据腾讯-麦可思研究数据,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在逐渐提高,已经由2008年50%,2009年的52%增长到2010年的53%,但市场对大学毕业生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要求也在增加,2008年56%,2009年61%,而2010年达到62%,市场需要职业化的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在核心课程上安排了实验课,整体而言,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实践操作技能欠缺,只懂财务核算,不懂经营管理;综合能力方面,目前高校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要求较少,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虽有强调,但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现状分析,发现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会计本科培养与职业化目标不完全一致。通过对10所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本科培养目标分析,发现部分高校目标定位太高,忽视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学四年本科教育,学生所学知识毕竟有限,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目标有一定距离;实践教育强调较少,对学生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要求较少,学生素质与职业化目标有差距;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审计课程中有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开设时间一般较晚,不利于职业道德理念的渗透。

(2)会计实践体系未完全达到职业化要求。本科阶段,会计职业化是培养具备会计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理论型、书本型”的会计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设置的实践课程偏少,而课程实践占整个课程的学时也不高;实验课程缺乏综合性。会计正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而目前的会计教学体系未完全达到职业化要求。

(3)会计实践环境有待完善。实践教学不仅要模拟会计账务流程,还要仿真账务运行环境。很多高校都为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建设会计实验室,硬件设备投入很大,但软件配套不足,缺乏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收效甚微。在实践基地方面,很多高校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签订实习协议,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和保密性使得很多单位对学校的实习安排敷衍了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4)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待改进。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成果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各高校虽然都为实践教学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但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指导教师自行确定,缺乏有效的教学监督体系和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定性和定量地反映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成为各个学校最随意的教学部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国外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英澳会计教学配合与职业化发展经验

(1)会计本科培养目标。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澳大利亚高校的会计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变化和职业要求,旨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英国的会计教育理念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努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智力水平、核心和转换技能、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高层次上掌握会计。

(2)会计课程设置。美国会计教育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教授们传授的知识,课程设计上重视对综合分析类课程的安排。澳大利亚旨在为达到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设定的执业要求而培养会计人才,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字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英国在课程设计上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相协调,如ACCA,高校会计教育难免会与十四门考试科目相重叠,英国专门成立会计教育课程鉴定委员会(BAEC)以确定该校毕业生可获得的豁免考试的课程。

(3)会计教学基础设施。美英澳三国实践设施很完备,网络普及程度都很高。教师可以使用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加快授课速度,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课程纲要、问题与讨论等课堂上的核心内容。另外,网站上一般会有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讨论。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英美澳三国会计教学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其会计教学与职业化发展配合紧密:(1)以学生职业化为导向,确立本科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学生为核心。(3)完善会计实践设施建设,为学生职业化发展提供平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四、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化配合的改进

(一)确定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明确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具体分解到本科教学的8个学期中,如表3,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结合相关学科拓宽职业技能。另外,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其他专业课中也要穿行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高校的本科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金融、法律等理论基础和会计职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协调等能力,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等从事会计、审计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

(二)建立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解概念、知识框架,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根据其问题和重、难点,老师重点讲授。另外,在会计教学模式中要融入“整合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让学生能跳出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已有答案,在看似杂乱的各章节中找到逻辑体系,从总体上掌握会计知识。

(2)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职业化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计算机模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科阶段会计学科实践应包括基础实验、核心实验和研究型综合实验,基础实验包括会计核算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Excel运用等基本操作实验,而反映专业性业务能力强的内容则列入专业核心实验。在此基础之上,可通过研究性综合实验以及实习、毕业论文等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的训练。课程设置可与相关职业技能考试如CPA紧密联系,根据CPA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但应当正确处理大学会计教学与会计执业技能考试的关系,明确大学本科会计教学不是培养会计专员,而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案例分析、学生演讲、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中的表现确定;期中、期末考试可采用口试、笔试、小论文形式,笔试时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题型,增加综合题的比重。另外,要把学生成绩具体情况反馈给学生,而不只是一个分数,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安排时间对试卷进行讲解。

(三)完善会计实践环境 学校要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和职业化发展配合提供支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的利用,方便师生交流。引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开发可以集会计、税务、管理、金融证券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会计实验室。实习基地方面,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或者是建立“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可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和联合研究模式。其中,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与单位签署协议定向培养会计人才;而联合研究模式则让学生参与企业课题,与企业员工共同探讨急需解决的问题。无论哪种模式,学生都应端正心态,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处理出现的业务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配合取得理想效果,要建立一套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统一标准,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考核。其中“全员性”要求学校领导与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学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方位”指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全部对象包括教学过程、师资、设备等教学投入要素以及考核、就业反馈等都是质量监控的对象;“全过程”则要求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于从课堂教学到就业反馈的整个过程,包括对教学基本过程的监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及专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的监控等。

[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职业化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47201314CX06015B)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龙月娥、徐宗玲:《基于市场需求对接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李厚本:《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企业经济》2011年第3期。

[3]卫红:《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9期。

[4]American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AECC Urges Priority for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Statement NO.1. Accounting Education,1990:1-1.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政府审计可以考虑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但不得推卸自己的责任。

政府审计是受人民委托对公共财产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公共性等特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它对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权力制衡,健全民主与法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实施的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审查的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防止、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错误与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健全我国审计体系,明确各种审计主体的责任,提高各种审计的效率,充分发挥各种审计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

政府审计机关应对公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是大多数国家的一种通行做法。例如美国《预算和审计法》就规定,GAO有指导联邦各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等非审计监督职责。《瑞典国家审计法》也规定,国家审计署的职责包括:“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才。”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西方国家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且,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职权都逐步转让给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只保留了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以强化公营单位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保证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

我国现行《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部门单位依据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推广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宣传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制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帮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审计人员;指导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等。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

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的理由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公营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响着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权益维护。作为公共财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权益的监控者,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在对公营单位进行有关审计时通过评审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其质量,纠正其错误与不当做法,促进其提高工作质量,强化内部控制,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放弃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的理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是一种国际趋势。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而且内部审计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是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基本职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能够有社会和市场办的事要尽量让社会和市场去办,而且,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属于“私人领域”,不宜由政府部门干涉。因此,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应当由内部审计师协会来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效率,可以统一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可以使政府审计机关专注于公共领域的外部审计监督。

至于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理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出发,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甚至可以进行直接领导。这与政府审计机关从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出发,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是不矛盾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审计机关仍然对国有单位内部审计进行基于所有权的指导和监督,就与政府审计机关的身份不符,因为政府审计机关不是国有单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审计应当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这是由于: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需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任何一种现代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据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程序与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针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为以后的外部审计提供更好的基础。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审成果和对下属单位审计的结果,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之前,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核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在审核评价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审计工作成果比较可靠时,才能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利用。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审计责任和损害内部审计及其所在单位的声誉与其他利益。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政府审计可以考虑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但不得推卸自己的责任。

政府审计是受人民委托对公共财产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公共性等特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它对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权力制衡,健全民主与法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实施的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审查的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防止、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错误与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健全我国审计体系,明确各种审计主体的责任,提高各种审计的效率,充分发挥各种审计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

政府审计机关应对公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是大多数国家的一种通行做法。例如美国《预算和审计法》就规定,GAO有指导联邦各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等非审计监督职责。《瑞典国家审计法》也规定,国家审计署的职责包括:“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才。”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西方国家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且,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职权都逐步转让给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只保留了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以强化公营单位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保证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

我国现行《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部门单位依据法规和>文秘站:宣传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制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帮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审计人员;指导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等。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

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的理由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公营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响着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权益维护。作为公共财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权益的监控者,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在对公营单位进行有关审计时通过评审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其质量,纠正其错误与不当做法,促进其提高工作质量,强化内部控制,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放弃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的理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是一种国际趋势。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而且内部审计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是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基本职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能够有社会和市场办的事要尽量让社会和市场去办,而且,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属于“私人领域”,不宜由政府部门干涉。因此,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应当由内部审计师协会来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效率,可以统一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可以使政府审计机关专注于公共领域的外部审计监督。

至于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理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出发,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甚至可以进行直接领导。这与政府审计机关从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出发,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是不矛盾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审计机关仍然对国有单位内部审计进行基于所有权的指导和监督,就与政府审计机关的身份不符,因为政府审计机关不是国有单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审计应当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这是由于: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需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

会计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任何一种现代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据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程序与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针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为以后的外部审计提供更好的基础。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审成果和对下属单位审计的结果,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之前,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核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在审核评价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审计工作成果比较可靠时,才能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利用。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审计责任和损害内部审计及其所在单位的声誉与其他利益。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上一篇:国家审计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审计准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