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6 04:20:14

审计学习计划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自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课程设置以来,对于审计教学内容或者审计课程到底来自于何处,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若认为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多数教材教学内容却脱胎于国外教材或审计准则;若来自于审计准则,却也有一些课程内容如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中国审计实务;若来自于审计理论或者审计概念框架,审计学原理类课程的确能够看出有一些审计假设、基本原则的内容,但有一些高校尤其是跟国家审计机关联系密切的高校,其审计学课程来自于大量的审计实务经验总结。一些查账技巧类教学内容或者课程很有实用价值,但跟审计基本理论和其他课程无法衔接。此外,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现状,即财政部和中注协管理CPA教育(包括课程),审计署、内审协会管理或协助管理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教育(包括课程)。那么,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取舍的依据是什么,也即审计学专业课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从课程参与者角度探索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属性,以期对课程论或课程本质的研究有所启示,同时揭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一的原因。

二、课程本质与契约相关研究

(一)课程本质文献综述 课程是一个最普遍使用而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R.D.V.Scotter),据统计,课程的定义有119种之多。斯宾塞(1859)把知识的系统组织定为课程的内涵,确立了课程即系统化的知识观点,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学科目是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分科编排的知识。教学就是将这些科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这就是教学科目说(或者知识说)。另外对课程的理解还有教学计划说和学习经验说。教学计划说(G.A.Beauchamp)把课程表述为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包括达到这项目标或目的的策略。学习经验说(William E.Doll, Jr.)即把课程的本质界定为学习经验, 课程是学习者直接经验和课程间接经验的融合。对课程本质的界定还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M.Johnson,1971)、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M.Skilbeck)、课程即社会改造(Theodove Brameld)、课程即资源、课程即传播等诸多说法,以上可以看作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包括概念重构学派、批判教育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观点。概念重构学派派纳(William F.Pinar)认为“课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件”,是一种“话语、文本”、“语词与观念”;批判教育学派阿普尔(Michael.W.Apple)认为,课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是社会权势者依据某一选择或组织原理而作的意识形态上的抉择,课程实质上是主流阶层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课程知识是一种合法化的官方知识;人本主义课程论者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Maslow)等要求学校课程以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为中心原则,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目的,并将认知课程与情意课程相整合, 注重学生及社区所有成员参与课程;建构主义者布鲁纳( J.S.Bruner)等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只是特定社会情境下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20世纪末,课程理论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打破了主客二元论传统,把课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美国学者韦迪(R.Weade)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过程,提出了“课程教学”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从变革的观点看,就会发现两者的情境意义与不断变化的可能性。二是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共同创生课程,探求内容转化与意义的重新建构。三是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已由静态的书面文件变为师生不断创建的经验,成为动态的过程。

以上观点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结果和过程、单向提供和多向创生、意识形态和权力、孤立和联系等多个角度反映了课程的本质,总的趋势是由静态到动态,从主客分离到主客合一,从专制、机械传递到民主和课程创生。从静态和结果上看,课程表现为教学科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人生经验、资源等,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将教材内容向学生传输的过程;从动态看,课程是一个由国家、专家、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共同创生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创生过程的继续。笔者将以此认识为起点和基础,吸收意识形态和权力论的合理成分,分析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来源和属性。

(二)契约的特点 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解释,“契约,就是市场交易双方或多方之间,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达成的一种协议。订立契约的各方是自主自愿的。订立契约的目的是为满足各自的需要。契约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从根本目的来说,是受功利目的驱使的。通过契约,双方都扩大了自己的需要。”“一般而言,契约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可分为债权契约(例如买卖)、物权契约(例如所有权移转登记)及身分契约(例如结婚)等,不过在公法上也存在契约关系(例如行政契约)。”“1932年美国律师学会在《合同法重述》中的定义是:契约是‘一个诺言或一系列诺言,法律对违反这种诺言给予救济,或者在某种情况下,认为履行这种诺言乃是一种义务’。从法理上看,契约是指个人可以通过自由订立协定而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社会协议形式。”综上,契约具有以下特点:多主体参与,基于各自不一致的经济利益,理想的契约主体之间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实际上可能不平等),订立契约的目的是为自己创设权力、义务和社会地位,订约的过程要经过竞争和博弈。

三、审计专业课程的形成及契约属性

(一)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对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不分方向)的高校(院系)统计,审计学专业课程开设频次,依次为“审计学”(96.67%)、“财务审计”(73.33%)、“内部审计”(56.67%)、“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33.33%)、“经济效益审计”(33.33%)、“内部控制(学)”(26.67%)、“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26.67%)、“政府审计”(23.33%)、“管理审计”(23.33%)、“内部控制审计(评价)”(10%)、“舞弊审计”(6.67%)、“责任审计”(3.33%)。

开课最多的是“审计学(原理、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图书馆保存最早的一本《审计学原理》是1982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审计学概论》,其次是1983年陈今池编译的《审计学原理》。多数《审计学原理》教材主要体现我国审计体制、法规以及国家审计相关程序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间审计机构逐渐增多,目前比较权威的《审计学》教材和课程内容大都与CPA考试教材内容和最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衔接或接近。如秦荣生、卢春泉编写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审计学》、刘明辉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审计学》都是如此。这显示了教育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课程内容的巨大影响。

1991年国家首次组织了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统考,此后除了1993年外,每年坚持考试,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颁布,注册会计师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存在,独立审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展示自身的实力也成为社会和在校学生的一个目标,CPA考试《审计》用书内容几乎全部都是注协颁布的审计准则、道德守则和全国人大颁布的审计法的内容。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成为会计、审计专业的重要课程;据笔者调查,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在会计院系内,许多审计教师本来是会计教师,这也是企业财务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财务报表审计成为主要课程的原因;财政部、教育部、中注协大力推进注册会计师教育,1994年以来在全国22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内资助并开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自2006年起,对CPA方向高校实行教学质量评估,实行末位淘汰、有进有出办法,进一步推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财务审计等课程的建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高校审计教材50%以上采用的是注协指定教材和注会考试辅导教材,显示了中注协对课程及其内容的巨大影响。另外,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也在中国大陆合作高校设置了相关审计课程。截止到2012年,ACCA官方认可的开设ACCA方向的高校有64所,目前拥有学员20000多名,每年招生近5000人。ACCA课程包括包括知识、技能、核心和选修课程共14门,伴随着ACCA的影响,借鉴ACCA课程理念、内容的审计课程也逐渐增多。

1996年12月,国家审计署颁布了《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2003年5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尤其是2003年《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提高和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开始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不再满足以财务审计为中心,转而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效益审计等为其中心。开设内部审计课程或者设置内部审计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设置内部审计专业或方向的,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开设内部审计课程的高校如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相关课程如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学、投资(工程)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开设的高校也逐渐增多。所用教材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另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有开发培训课程职责:(1)组织研究内部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务经验需求,审议教育培训规划;(2)组织设计培训课程;(3)组织审议培训教材。1998年中国内审协会与IIA签定协议,将IIA在国际上举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引入中国。目前,CIA考试已经成为我国公认的一种职业认证资格考试,报名参加CIA考试的人数逐年上升。南京审计学院还于2007年9月加入了IIA的IAEP项目,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所被IIA认可的可以开展内部审计高等教育的学校。CIA资格考试与国内的会计、审计考试范围有很大差异,突破了传统的财务范畴,把内审视野拓展到整个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而国内类似考试仍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范围。CIA考试用书包括《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指定辅导用书》等,这为我国内部审计课程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国有政府审计文化传统。1982年,国家审计监督第一次被写入《宪法》,1983年,审计署成立,促进了审计专业和课程的恢复。1988年颁布《审计条例》,当时各高校审计学课程多数以此为蓝本编写教材。1995年《审计法》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2000年审计署《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4年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准则》;2006年《审计法》修订并实施,为政府审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 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建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框架性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以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为平台合作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2010年,在充分借鉴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和外国审计机关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我国颁布了《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和有关部门推动下,国家(政府)审计相关课程逐步发展演变。

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角度不难看出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协会、考证颁证机构、高校等利益主体的影子。这些主题相互协同、竞争、作用、借鉴、妥协共同形成了我国审计学专业的现有教材和课程内容。表面看是环境的影响,但反映了不同主题的利益、诉求、责任。在存在多种教材、多种理论体系、多种范式的审计学科里,选取何种知识尤其是选用何种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是多方妥协的产物。

(二)审计专业课程的契约属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的背景下,学生就业面向市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越来越突出,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参与选教材、参与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所以以上主体确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还将在师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多方互动、冲突中面临再次选择和创生。现代学校教育强调教授治校,现代课堂教育强调师生互动,多向选择,尤其是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对于课程开发建设、达成教育教学目的至关重要。总之,课程的开发、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再开发或创生,都是各方主体多次博弈、妥协的结果,同时这种博弈和妥协又是课程生成的根本来源。在一系列过程中,存在以下主体,他们投入自己的资源或要素,争取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承担自己的责任,所有的权力、利益、责任的总和共同构成了一个总体契约,形成了现有课程和课程体系。

(1)国家。根据派纳和阿普尔的观点,课程实际上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也利用课程反映、灌输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课程的内容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它实质上由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办学宗旨所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党通过国家在审计课程和审计教育上提供意识形态,颁布有关审计基本法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办学宗旨和课程规划,获得高等审计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等审计人才。

(2)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包括所属中注协、中国会计学会)、审计署(包括所属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总结颁布相关审计准则、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和审计教育经验、组织审计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提供审计课程主要内容和素材,制订审计教育规划,提供相关高校的审计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审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以及资金,部分地提供统编教材、指导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标准,要求高校培养符合要求和规格的人才;教育部进行审计专业和课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组织规划教材编写;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各主管部门实现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3)课程开发者:在规定的框架内和计划指导下,研究开发适应国家、地区、学校、专业的新课程,获得职称和其他收益。

(4)国内外会计认证和培训机构:如ACCA、IIA、AICPA等国外的认证和培训机构以及CICPA等国内的认证机构都建立并发展了与相关高校的合作伙伴制度,提供规定的课程和学习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获得声誉和经济利益。

(5)高等学校:审核批准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批准选用教材以及教学进度,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期望获得良好声誉和优质优量的生源。

(6)高校教师:选择提供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传达自己对既有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期望获取更多创新的知识,建设更好的课程,获得个人事业进步,获取学生较好的评价。

(7)高校学生:提供自己学习投入,提供学习收获和成果(包括试验实践创新成果),获得个人发展需要的知识、经验、能力,获得文凭。

(8)用人单位:提供课程素材、需求信息和就业岗位,期望获取合适的审计专业人才。

各主体都投入各自的资源和要素,参与课程建设,享有一定的权力。除了国家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管理权以外,课程的所有权来源于专有要素的投入。由于专有要素的抵押性与风险,谁投入了专有要素,谁就拥有课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亦即产权。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宏观管理框架内,不同的课程参与主体享有的产权不同:目前我国原创性的审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次的产权主体是我国注协等将国外内容中国化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纂机构,再次是一些课程研制教师,普通课堂讲授教师根据其拥有的专有知识分别拥有部分产权,学生和其他主体依据其课堂参与程度享有少量产权。课程的边界就是构成最终课程的专有知识的边界,课程的最终消费环节也是课程继续开发环节,课程是一个不断创设的过程。诚然,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拥有知识权威和课程所有权,但如果学习者不接受这种权威,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开发和消费活动)也无法进行,同时,学习者也是具有兴趣、爱好、意向性、自主性的人,课程的消费也是人力资源消耗和重构的过程,学生接受的权威通常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加入学生自主理解和研究(包括实验实践创新)的课程将会更加丰富生动。

契约中权力大小是不完全等同的,权力越大的主体获得的利益也越大,知识和思想垄断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在权威型、缺乏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官本位社会,课程主体内容主要来自“权威”和“上面”,这也导致我国大多数审计课程和教材大同小异,权力小的主体只能些微地增加一些自己的意志和理解。通常而言,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在课程中得到贯彻,但如审计这类技术性浓厚的学科,应该下放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课程主体的平等地位将会逐步实现,审计课程的真正繁荣发展将会变为现实。

四、结论

契约的本质是签约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与守信。基于地位平等的主体之间充分博弈竞争形成的契约最为公平,会达到利益最大化,获得帕累托最优。现实中,国家和政府部门处于较高的契约地位,高校和老师的契约地位处于次高的地位,相对地位最低的是学生。这样产生的课程不是最优的,审计教育的效率也是处于帕累托改进状态。当课程提供者形成完全垄断时,审计教育培训以及审计课程的提供会形成格式化条款契约、霸王契约,审计课程的发展就处于停滞状态,审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大量的课程研发和提供人员形同虚设,最后不得不再花巨资大量引进国外课程。审计专业课程的契约观指的是课程主体作为利益相关者,在相互竞争、谈判、妥协基础上产生了课程,并不是说课程本身就是契约。这种课程观指出了审计课程的相对性和非本体性,同时也指出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在课程产生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实际上也提醒课程决策者、提供者和使用者,理想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博弈产生的。在宪法允许范围内,允许课程的自由开发和研究,允许多种教育培训机构存在,允许教师的自由流动,允许设置多元多层次多种类的审计课程,扩大选课制、学分制、选导师制范围;在课堂教学上,增加互动,允许受教育者发出声音,增加实验实践创新项目课程,增加来自实践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形成课程利益相关者的充分交流和谈判,获得最佳的审计课程资源。课程契约论主要是一种理念,或者是一种“应然”的属性,亦可以认为是课程的本质或规律,如果课程的建设符合这种本质,课程将会得到很好地繁荣发展,否则课程将难以持续。提出和探讨这种属性目的是推动审计课程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在宪法框架内推动知识的民主化、思想的自由化。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2]李硕豪、魏昌廷:《本体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课程本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7期。

[3]郭祥超、蒋冬双:《课程本质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反思与超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

[4]杨道宇、温恒福:《课程本质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 复合型人才 培养

一、前言

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审计工作的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给进行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提出新的挑战。由于工作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将极大影响其进行审计工作的成果。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其自身能够符合工作的要求,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极为重要,为此首先需要了解复合型审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复合型人才需具备素质

首先必须具备的是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拥有综合技能,在多个方面拥有详实的知识,例如在管理及金融方面拥有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拥有全面的思维以及综合思考能力,这在审计项目中能够进行多方面的管理以及规范流程能力,这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其次是其需要拥有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身,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外界需求,这将大大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优势。拥有不断创新的思维能够更好地跟随时代的要求,优化审计流程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作为审计人员,拥有沟通能力并能够与团队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诱惑面前进行好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人员的价值。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人才的培养不只是进行理论的教学,还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对其进行理论教学,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掌握知识。对其开展讲座与多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其打开知识及思维视野。其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学习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审计专业中,其还需要掌握管理、法律方面的知识。拥有多领域的知识才能为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知识基础,这需要培训部门为审计人员进行更多领域的培训,也需要审计人员自身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四、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业务学习

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以后的工作能力,管理部门应将学习作为长期培训计划,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强度。将职工的培训计划规范化,为其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计划,使其掌握的不仅是审计专业的知识,保证学习涉及方面广,使其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以及足够广阔的相关知识。其次制定科学化的学习计划,加强学习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实时掌握审计人员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习状况的成员进行不同的引导,以发挥其学习潜力。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学员提供多种学生方式,借以提高培训效率。最后加强学员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的能力,培训学习的知识需要与其工作相关,为其转化知识提供便捷。最后为其提供长期学习的机会,使得职工在工作中也能进行不断的学习,使其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

(二)加强意识培训

审计人员意识培训包括其服务意识的培训以及竞争意识的培训。首先是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建立,作为复合型审计人才,其服务意识的建立能够为其进行财务工作提供促进作用,其将影响其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进而影响财务工作在整体工作间的关系。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中,提高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将直接影响财务部门的工作绩效。其次是竞争意识的建立,作为复合型人才其必定符合当前竞争强烈的外界环境的需求,加强财务部门内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使整个部门出于可控的良性竞争当中,使得每个人员能够自动进行学习而增强其竞争力,同时审计人员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加强其综合能力,这正是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有效的竞争不仅能够使得员工积极向上,还能使得整个部门处于快速发展当中。在日常表彰当中加入激励机制,对靠前员工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将极大加强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

(三)重点人才培养

在培训期间对学员进行考核,通过多方面的考核甄选出其中潜力较大的人才,将其作为重点人才进行培养。其外,财务部门在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同时,加强对其的培养计划,由于高校毕业生拥有更好地可塑性以及更高的热情,加大对其培养投入,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为其安排资格较老的职员进行指导,加快其从毕业生到职工的转换。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拥有较广的知识面,其有着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且其也是复合型人才的首选,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局限其发展,为其多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多为年轻职工提供机会不仅有利于其发展,对于整个部门人员更替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五、结语

作为新时代复合型审计人才,其的出现本身就是符合时代的需要,为此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极为重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对审计工作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而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耐心,长期的培训才能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从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作为审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婷.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有效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3.

[2]杜建菊,尹高峰.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审计人才问题研究[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从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总体意见和具体举措,认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必经路径。[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路径。”[1]我们必须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国际教育。

南京审计学院IAEP项目的介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型的内部审计人才,推动全球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一批高等学校与之进行内部审计教育的合作。IIA制定了严格的选取合作高校的标准,只有通过IIA专业委员会讨论投票通过,才能成为IIA认可的合作伙伴,获许加入IAEP(Internal Auditing Education Partnership Program)项目。[3]

IAEP项目是IIA在全球高等院校中推广的利用现有会计和信息系统中的课程,建立起支撑内部审计的跨学科教育项目。南京审计学院于2007年9月加入了IAEP项目,成为中国唯一一所被IIA认定的合作级(中级)高等院校。2007年10月招收第一届审计学专业(IAEP方向)学生44人,截至2012年3月,共招生四届,共计215人,现有在校生171人。

并陆续与IAEP项目内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摩洛哥工商管理高等学院、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签订交换生协议,几年来,交换生项目顺利开展。项目的不断深入给我院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很大促进和深刻的启示。

实施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1.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教学资源。

2.可以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扩大学校开放的程度。

3.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促进知识传播,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

4.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国际就业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国际就业的机会。学生交换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学会国际交流、分享、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交换生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对项目内在校171名学生,进行了关于交换生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项目内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愿意参加交换生项目,但是在考虑是否去交换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

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境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根据双方院校的交换生合作协议,双方高校通常互免学费,但是交换生需要自行承担护照签证、往返机票、住宿和当地生活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很多欧美国家居民的收入而言,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根据问卷调查,32%的同学选择愿意承担2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费用,75%的同学选择愿意承担2万元-5万元(人民币)的费用。学生愿意承担的费用是有上线的,过高的费用会使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我们学校对于此情况,创新性地采取了有条件资助的办法,即有经济困难的交换生候选人可以和学校学生处助学中心联系获得部分资金资助。如果学生能在境外顺利完成所有所选课程,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可以获得一定比例资助。这样,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出国机会,又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达到更好的交换效果。

2.交换学校的知名度

项目中有40%的学生在考虑交换生项目的时候最关注交换学校的知名度,可见国际国内对学校的认可非常重要。问卷显示,60%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美国的大学,35%的同学对欧洲的大学更为青睐。可见,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国际知名度、教育质量、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生希望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合作办学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去发达国家的名校交流学习。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名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吸引着广大的国外学生。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融入国际理解的知识,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国外的历史、地理、政治、价值观,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采用班级研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项目研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在争辩中寻找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更多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学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将教学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考核形式丰富多样:在线考试、上机考试等考试形式,既提高了时间使用效率,又提供了准确、全面的考试成绩分析,为教师评学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在教学评价方面,名校除采用传统的期中检查、期末考试、平时测评等方法外,还有研究报告、小组讨论及汇报、案例研究等方法。因此,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将教师评学、同学互评、学生本人自评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包括学生课外作业和实践的完成情况;既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既关注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3.交流的时间是否合适

有近17%的学生选择了要考虑合适的交流时间。项目交流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都有,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7%的同学愿意在大二下学期出国,57%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上学期出国,22%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下学期出国。可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生涯考虑,希望能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出国,而不影响自身的学习计划。

大学生经过大一年级的认知与适应,了解所学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成才目标和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在大二年级进行规划和发展,进一步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发展自我。

笔者认为,在大学三年级出去交流可能是最好的时机,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将要学什么,想要学什么,有了自己看法和见解;另一方面,学生经过前两个学年的积累,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大四的学生更多地面对求职和升学的压力,学习和生活的重心转移,交换效果不高。

4.学分互认体系健全与否

学分互认,指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高等院校之间,互相认可学生跨校所修的学分。学分互认条件是已修读课程与应修读课程课名称相同或相近 ,学分大于或等于应修读课程学分,且任课教师或课程所在学院认同两门课程可以互认。

有13%的学生认为学分是否能够互认是交换生项目重要的考虑因素。学分转换制度和学分认证制度是交换生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笔者所在学校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的过程中学分互换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双方学校设置的课程、授课使用的语言(我校学生只能选择英文授课的课程,但意方很多课程使用意大利语授课)十分不一致。最终只能要求学生尽可能选择接近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学分互认,但接收交换生学校教务部门须开具学习证明及所获得的学分。这些规定都没有形成正式文件,只是学校二级学院与教务部门协商后口头同意的结果。

这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都表明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的重要性,在学校间建立指导性的课程指标体系,增强学生交换学习的目的性,促进交换生项目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转换,需逐步制订、验证、协调和实施相关课程学分指标体系。一是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学校间应对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语言培训课、综合素质课等尽可能统一名称,例如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在国(境)外称之为通识教育课程,对各门课程所要达到的学分作出明确规定。对于相应学科所要完成的学分、要求各学科之间的学分换算方法及原则作出详细规定,并签署协议。二是学校内部各部门如教务处、二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之间要作好协调。三是出国(境)学习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专业还是学习语言,都应在接收学校学习相应的专业课,并取得一定的学分。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陆高校的跨境交换生项目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学生个人层面的;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不是管理本身的问题,却存在于管理过程中,制约着交换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强的趋势,我们应在国际交换生项目中不断地反思,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不断扩大交换生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交换生学习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我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管理工作水平绝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学习国外高校在交换生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大陆高校交换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EB/OL].[2010 - 12 - 24]. http: / //edoas/website18 / zhuanti /2010zqyj / .

[2]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3] http: / /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提供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承担内部审计工作任务 随着我国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是学校发展长效机制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学校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组织内部自我诊断、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履职上具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不可替代的优势。审计部门要按《审计法》的规定,注重做好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增强严格执行预算的自觉性,促进高校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通过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推进绩效审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基建维修项目和投资效益审计等,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完善的审计信息,承担相应的审计任务。

(二)对高校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 近年来,国家有关扶持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政策进入了一个密集期,加之高等教育自身规模扩大,发展提速,审计部门要关注相关政策在高校内部的贯彻落实,强化高校自身审计监督,对相关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和效果进行检查,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对高校教育管理、后勤服务、人事管理、财务改革等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令行禁止。

(三)对高校进行内部风险评估与防控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资金流大大增加,高校快速发展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于是,审计部门要构建“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并重,财务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并举,领导决策风险控制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并行”的审计新模式,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构建“高危风险环节控制审计模型”,提供审计增值服务。在内部控制中,要变单纯项目审计为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相结合,抓住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内容,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审计。增加审计服务的超前性、时效性和建设性,彰显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为决策当局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四)推进高校不断改革,加快发展 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着眼于全局,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结合起来,并积极寻求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从决策者的层面提出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升审计质量,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管理控制制度和运行系统,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反腐倡廉、干部人事改革中的助推和倒逼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具体内容与精神内涵

(一)高校内部审计精神文化 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理念、职业操守、审计作风和价值观等。建设高校审计精神文化,要善于从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善于从前进方向上获取力量,善于从群众创造中撷取智慧。要有追求卓越的志气、抢抓机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豪气、敢闯敢试的锐气,最后形成高校审计文化的底气。

(二)高校内部审计学习文化 审计学习文化,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日常审计实务中,争做勤学善思的表率,创学习型审计机关和个人。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强化学习组织,引导审计干部职工树立“比学赶超”意识。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业务的学习,提升审计人员对工作科学谋划和善于抓落实的能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文化 审计服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并使之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于高校,服务于高校,故审计部门工作本质仍是服务,要维护单位经济秩序,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为高校当好“监护人”,做好“守护神”。要以公仆之心呵护教师,以挚友之情善待教师,以保姆之责服务教师。全力、合力、强力推进审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到和谐审计、文明审计。

(四)高校内部审计廉洁文化 按照国家审计署廉政工作会议部署,高校审计机构要通过纪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职责上桌、制度上墙、标志上门,进一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评议”,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坚持服务教师、服务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深入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树廉政典型,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原则,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审计氛围。

(五)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文化 审计制度是一种独立经济控制,同时也是一种契约安排,是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明确审计工作职责以及规范审计工作程序,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行为、纠错治弊、消除隐患、防范风险,监督财务各项资产的安全,通过建立规范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校的贯彻执行。

(六)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文化 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仅标志着本单位的品位,还决定了审计部门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及其可能演变为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审计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文化,实乃发展之魂。凝铸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是“软任务”,而是服务高校发展的“硬支撑”,是审计部门精气神的体现。凝铸审计发展文化,要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七)高校内部审计责任文化 审计责任文化,就是要勇于担当、事不避难、敢于担责。责任意识是审计工作者的重要素质,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事实证明,一个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审计工作者,只要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与责任感,就会赢得更多尊重,获得更多资源,获取更多发展空间。审计人员要自觉担负起高校繁荣文化的铸造之责、财务监管的发展之责、担负和谐校园的建设之责。

三、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方式与途径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是加强思想,锤炼作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有了方向,行动上就有了坐标。上班以来,我一直没有放松对自身思想的严格要求。我自学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讲话。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与国家保持同呼吸,共命运。同时积极参加分局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在每年年初分局组织的思想整顿活动中,我都积极参预其中,学理论,找差距,定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思想的锤炼。

二是学习业务,提高素质。虽然的是司机这一行,但我清楚的认识到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不时时学习,刻刻充电,就会被社会淘汰。在这方面我从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年,我就通过成人高考上了函授大专,系统学习了基础会计,国家税收,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等专业知识,上学期间我给自己订了学习计划,无论工作再忙,回家再晚,我都督促自己严格按计划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自己比我感到有进步,有提高,但还远远不够,不足以适应现代税收“科技加管理”的需要,我一定会更好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提高。

三是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算起来开车也有好多年了,熟悉的朋友常劝我早点改行,说毕竟开车不是能干一辈子。可我个人认为,革命分工不同,在这里我也能发光。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做到接送准时;无论是分局的领导还是普通干部,平时还是节假日,只要是工作需要,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无论是哪位领导,我都兢兢业业、始终如一。我觉说:干好本职,就是对开发区国税工作最大的贡献,把同志们安安全全的送达目的地,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去年底,我已安全行车92万公里。随着车辆管理的逐步规范,车辆的费用消耗逐步收缩。为了更好的保证车辆的安全、正常使用,我想千方设百计的在节约上下功夫。在车辆的保养上,通过自学和多方请教,我掌握了大量的基础保养知识,对一般技术含量不高的保养,从来都是自己动手。对进修理厂的维修,修理费都要“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尽可能为单位节省开支。常常有维修部的老板同我商量,多开一点费用,给我好处,每次都被我一口回绝。每一次的过桥和停车,我都是尽量的节省,如停车的时候,如果附近的停车场收费,我放下乘客后,宁可自己多走几步路,也要省下停车费。车上配套使用的物品,如夏天的凉坐垫,冬天的沙发套,擦车的拖把等,我都仔细的收藏,别人用两年的,我可以用五六年。

分局车辆的油料使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在如何更好的使用油料方面,我和后勤的同志想了很多的办法,制定了许多的制度。一次,分局有位干部找我想要十升汽油加到摩托车里,被我婉言拒绝了,该同志十分不满,逢人就说我的不是,我都是一笑了之。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一、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 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审计职业道德、审计职业理论知识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融合,构成一个“职业能力三角”。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1959),即认为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显然,此时“态度”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而态度受兴趣所引导,在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职业兴趣的引导是前提,因此进行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应首先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即在审计职业能力“三角”中锲入“审计职业兴趣”(如图1所示),形成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型。其中,审计职业兴趣将有效促进审计人才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审计职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审计职业应用技能的掌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职业兴趣是一种隐性的执业能力,对于提高执业效率、增强执业效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顾职业兴趣的培养而只重视职业道德的说教、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显性传授,则难以培养出积极主动、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慎独”精神的审计人才。

(二)审计职业道德 由于审计职业本身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建设相对完善,一旦执业行为未能遵守道德准则的规定,审计人员将受到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等严厉处罚,直接影响到审计执业行为,因此审计职业道德也应内化为审计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对审计职业道德具有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审计人员才可能在执业的各个环节中去遵循。

(三)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理论知识是审计执业的基础,审计是一门技术,现有的审计采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对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成为审计的核心职业能力,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的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

(四)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审计职业应用技能是审计执业能力的直接展现,能综合反映审计人员的审计理论知识功底、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以及自身对于审计职业的工作热情。现有的审计课程教学对审计应用技能有所忽视,在应试导向的教学中,往往仅注重显性的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隐性执业能力加以培育。

二、职业能力导向模式下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中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并不是说在教学学时中独立设置此类兴趣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隐性知识传播的方式,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兴趣的引导。教学改革可从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在审计教学的内容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审计职业兴趣的引导:一是将学生进入工作场所要经历的“入职教育”提前到学生接触审计专业课程之初,此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审计行业的社会角色与作用,即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社会职责的引导,让其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的区别,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展示三类审计的使命和职责,结合每年审计署的“政府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情况和典型的审计相关事件,特别是对于审计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其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审计行业的兴趣。二是有意识地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明晰的职业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通过辅之以课堂内外的交流,教他们来分解目标,制定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三是经典审计案例的引入。审计理论教学内容本身是较为抽象的,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精选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审计教学的形式上,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可以设定专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进行报告,如“不同类型的审计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或由老师进行指导协作,如“审计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采用团队讨论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给予其思考、判断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在执行中坚守规划;还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科学设计实验内容,合理规划模拟实验的开设时间,适时进行实验内容的更新。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审计部门开展“校企”联合,带领学生进行审计现场教学,如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穿行测试,对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点,在现场教学受限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场景模拟开展实务教学工作。

(二)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的方式,则在内容上比较刻板和单调,甚至容易演化为道德说教式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对于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发挥作用。审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点:审计职业道德常识教育、审计职业道德辨别力教育和审计职业道德实务技能教育。首先,合格的审计人才必须熟悉审计从业准则或规范对于审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常识,因为在执业中,有意或无意不慎地违背准则或规范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课程教学以课程组为教学交流与沟通的载体,因此课程组可以组织老师挖掘准则或规范条文的深刻社会背景,对这些各类道德准则或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准则的条文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其次,课堂教学应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辨别力的系统训练,即针对准则相关内容,结合行为心理学的知识,让其充分了解不同情境下人的行为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搜集或开发相关案例或预设相关情景,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抢答等活跃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对于审计职业道德的辨别力,也可以在审计模拟实验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接受审计业务、审计人员任务分工等环节加入职业道德的判断内容,从而提高其在实务中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最后,审计职业道德最终是要落实在审计实务中的,因此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要点就是应当结合审计实务的流程来系统介绍在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业务承接、风险评估活动、风险应对活动及审计终结活动等实务中,应如何运用审计道德准则,准确进行职业道德的辨别与开展审计实务。

(三)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现有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材内容为主,应对教材内容去粗取精,并通过建立相关信息的链接,如每一个审计业务环节的相关底稿编写,主要知识点的相关案例引入,既让学生吸收理论知识,又为实务技能作好知识准备,为其建立起理论与实务的链接。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有审计理论知识的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审计知识获取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这一状态,难以锻炼其在审计执业中所必不可少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这也是审计执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审计实践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重要,同时,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面临着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的收集与取舍,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将有助于学生尽早建立对这些信息的行为判断模式,以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而现有的“应试教育”导向的结果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欠缺,这样导致的后续性问题就是在审计工作中,他们也很难在入职之初就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审计行为模式,从而入职慢、入职以后职业判断力需要长期的“补课”式磨练方可形成。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此为突破点,即让每一位审计专业人才都具备对审计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的就是应当摒弃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应试”思维,从而使大学审计教学成为学生日积月累方显效的能力教育。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应实现“教”与“学”的主体互换。笔者调查了国内部分高校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处于主导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活跃主体,一堂课就如画画,基本的画面还得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应是点睛之人。也就是说,老师应提纲挈领,抓住要害,老师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则是学生。由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式上可以适时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次要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备课、讲课的形式轮流上阵,也可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总结和阐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课前预告下次内容与范围,课中以提问抽查学生熟悉程度的方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将审计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的自主阅读和资料收集与分析,任课老师应当精心选取要求学生阅读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资料,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相关性,并有助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把握。教师再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和点评,为学生提供指导。这些也是为日后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围绕审计主题来迅速形成资料清单。这样,既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丰富了其内容,更重要的则是切合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审计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技能包括审计实务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沟通能力等。审计职业技能更多呈现出“隐性知识”的特征,很难通过讲授的方式来接受并为学生所掌握,所以应当结合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培养。其中,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应着重让学生建立对审计实务,如审计流程、审计技术方法等的感性认识。首先,应当在理论课程讲述的同时,贯穿审计工作底稿相应部分的内容,如介绍“初步业务活动”这一内容时,就应直接把中注协关于审计工作底稿填写指南中的要求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清楚这些理论在实务中如何应用,如何填列审计工作底稿。职业能力导向式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具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其次,应充分利用审计模拟实验来培养实务技能,这要求从流程、基本实务、操作技巧等方面全面完善审计模拟实验。目前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比较少,即便开设了审计模拟实验的,又在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等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如观察、监盘、盘点这样的程序在很多高校的模拟实验中就只能略去,而在实务中却非常重要。因此审计模拟实验的设计可以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来进行,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场景,来实现对实地观察、盘点等程序的模拟实验。审计实务中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对前面所述职业道德培养、理论知识教学中所要求的判断力在实务中的应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职业判断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可以通过在审计模拟实验中对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和注册会计师均预设各类职业判断环节,如风险评估的开展、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审计证据的收集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有机会体会审计实践中不同职务的审计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判断。审计沟通能力与技巧在审计执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构成审计实务技能培训的内容。理论教学中的讨论与交流是审计沟通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计实验教学中设计审计人员与客户的沟通环节与情景,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的客户沟通问题则是审计沟通能力培养的另一途径。

职业能力教育模式下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详见表1。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组建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 审计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大变革,也涉及到模拟实验在设计上的改变,尤其是对职业兴趣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这一改革工程浩大,唯有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学团队的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大力挖掘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精心布置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收集教学相关信息与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经典案例、拟定课堂演练和课外训练的主题与练习。第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计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工作底稿和各个实验环节,必要的情况下,开展向合作,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模拟场景的设计,以弥补像盘点、观察等审计程序不能亲临其境的不足。教学团队也可以进行教学场景和模拟实验环节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来纠正偏误,提出改进建议,向预设的效果迈进。教学团队的组建应注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背景结构的合理优化,从而既保持团队的锐意进取,又能实现成员知识结构的互补。比较理想的教学团队吸纳的成员应熟悉审计基础理论、内部控制规范、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底稿、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务、审计模拟实验设计等内容,或在以上某方面或多方面具有专长。

(二)形成多维度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通常具有学习行为导向性,过去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成绩考核模式,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倾向于在考前进行突击性攻关,忽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积累与巩固,无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审计职业所必备的各类能力。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有所扩展,将涵盖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形式多元化,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自主资料收集与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实验等。与此相适应,学生成绩的考核应当采取多维度考核模式,应当与教学形式相一致,考核要点涵盖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四个方面,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改革预定的目标行进。具体可以根据教学形式来设定分项考核的项目及考核的形式,并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一定权重,然后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来确定该门课程的总成绩,通常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分设为《审计学》与《审计模拟实验》两门课。表2中列举了《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可供参考的考核模式和考核项目及考核方式赋权的例子,“考核要点及其赋权”表明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中,考核要点为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其中职业知识权重最高占60%,也就是在考试试题出题的过程中,应当分配职业道德20%的分值,职业知识60%的分值,职业技能20%的分值。表3中列举了《审计模拟实验》的考核模式,此时,考核项目可按实验内容来分项,考核要点与《审计学》课程相同,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职业技能可赋予较高的权重,。这样的多维度考核将引导学生“均匀用力”,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并学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以便在未来能够适应职业带来的压力。

(三)建立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分析,教学改革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而效益则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显现,具有隐性特征。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这样的教学改革很可能难以持续。根据激励与约束相容理论,一方面,高校应当从政策上不遗余力地对审计教学改革加以支持与激励,通过院级教改课题的立项、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的优先推荐来调动教师推行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在一类课程评选上予以特别赋权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进行约束,如对相关教改课题的结项、各类奖项的评选可以与教学改革的进展及成效挂勾,从而使教学改革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改革建立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如何使教学团队的激励保持公平、公正也尤其重要。从教学团队应承担的双重任务来看,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并重,合理分配任务、建立适当的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均是需要全面权衡的。唯有得当的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以后,方可保持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全面改进。

(四)建立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反馈与强化机制 与其他任何改革一样,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可以分为改革的设计、改革的实施、改革的推进以及改革的效果反馈与强化这四个环节,要使教学改革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效果反馈与强化是必不可少的。效果反馈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来获取,获得结果后应对已有的教学改革措施有的放矢地加以强化,即重新调整教学改革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推进改革的效果。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教学改革效果的螺旋式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审计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中国审计》2012年第10期。

[2]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6期。

[3]倪明辉、曲艳梅、高尚、邢大为:《基于三维整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6期。

[4]陈婕、曾晓红:《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视角》,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年第8期。

[5]高志远:《高校立体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及体系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

[6]蔡才德:《论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第B08期。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一、创新审计方法,放大审计效应

该局积极研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一)整合审计资源,创新管理模式。为应对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该局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努力实现审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有效缓解了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突出矛盾。

一是计划项目“滚动”安排。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有机结合,注重计划的连续性,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重要部门,以及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资金,有计划地组织连续审计。

二是项目进度“动态”管理。在局域网上及时记载每一个项目的进度情况,准确掌握每个项目审计进点、出点、出具审计文书等时间节点,动态反映项目完成情况,形成高效的计划执行反馈机制,增强了全局审计项目安排的统筹力度,明显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专业审计“联动”实施。将财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将专项资金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具体实施中强化协调机制,统一调配项目和人力,统揽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二)前移监督关口,增强服务意识。近年来,该局努力探索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坚持把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将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实现两个100%,并正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目前,全市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已达到100%,市管正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也达到100%。为增强审计监督效果,该局正逐步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每年除对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开展离任审计外,还对若干名市管正职领导干部进行任中财务收支审计。四年来共对81名县处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其中,任中审计5名。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该局认真总结10多年来开展跟踪审计的经验,制定了《南京市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近四年,累计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42个,核减或节约投资近5.5亿元。对南京长江二桥跟踪审计,不仅及时纠正了建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帮助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工程与概算相比节约投资3.4亿元。2004年,该局又结合建设市场的发展变化,把采用BT模式的建设项目纳入跟踪审计范围,尝试“驻场审计”新模式,并制定了操作流程。对南京重大建设项目城东快速内环工程,驻场审计小组参与建设项目框架性协议和合同的谈判与监督、重大建设方案的决策调整、及时对设计变更和现场鉴证的监督复核以及监督建设资金运作的全过程,促进建设项目规范、廉洁、高效、优质。跟踪审计的工作方法受到各方关注,审计署就此两次来该局调研并通过《中国审计报》向全国推广。“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获得市级机关“干部创新奖”。

(三)注重审计调查,当好参谋助手。我们运用审计调查手段,注意发现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和参谋功能。四年来,共提交审计调查报告、综合报告和信息620篇,被上级机关采用和领导批示333篇,其中省级以上领导批示44篇。

(四)探索效益审计,提高资金效果。成立了以局长挂帅的效绩审计课题研究小组,举办了效益审计专题知识讲座和理论研讨会,还组织审计业务骨干赴美国和韩国学习考察效益审计,各业务处室把开展效益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局掀起了效益审计学习和实践的热潮。近两年,选择教育资金、政府外债资金、污水处理厂、“小农水”等项目开展效益审计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对污水处理厂和教育资金的效益审计,市长蒋宏坤均予以批示,并责成分管市领导认真落实。

(五)树立案源意识,促进廉政建设。四年来,该局在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经济犯罪疑点线索1200条,会同纪检、司法部门查实后,有40人受到司法处理,其中,厅局级11人,处级19人。在原金陵制药集团董事长江中银、原南京市城镇开发集团总经理卢连生、原伯乐电器集团总经理邱祥林、原南京市奶业集团总经理金维芝、原南京物资集团总经理刘青等16个大案、要案查办中,勇当开路先锋,为案件突破和全面展开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得到了市委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交口称赞。

二、创新工作制度,保障审计质量

(一)制定统揽全局的工作规则。出台了《党组议事规则》和《南京市审计局工作规则》。根据两个“规则”,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按照依法审计的要求,认真履行审计职能。2004年又紧密联系实际,配套出台了《局机关效能建设若干制度规定》,对确保正确决策、坚持质量标准、及时高效运作、扩大政务公开、重视督促检查、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责任追究、深化教育管理、加强组织领导等10大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

(二)创新筑牢防线的制度体系。根据有关要求及地方实际,出台了《南京市审计局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等22项相关制度,形成了廉洁从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制度体系,即“一榜”,审计纪律公示榜;“二卡”,执法公示卡、纪律监督卡;“三点监察”,进点前与审计组长谈话,驻点时填写勤政廉政监督卡,出点后跟踪回访检查;“四个坚持”,部门领导坚持对每个审计组提出廉政要求,坚持现场督查落实审计纪律,坚持季度开展纪律教育,坚持半年分析纪律执行情况;“五步到位”,审计组长进点前接受廉政教育到位,入点初向被审计单位宣传廉政要求到位,在点中执行廉政规定到位,出点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位,离点后作述廉报告到位;“六书诫勉”,是指廉政要求宣传书、纪律条规公告书、群众反映转达书、举报通知书、自我检查报告书、遵纪守法劝诫书;“七项公开”,推行审计职能、权限、程序、依据、纪律、听证、结果“七公开”;“八不准”,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机关“八不准”审计纪律。

(三)健全保障质量的业务规范。从审前调查到审计复核、从审计内容到审计方式,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已有30多个地方性法规和业务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的要求,制定了《南京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在财政同级审上,制定《同级财政审计工作规程》;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制定了《南京市区(县)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南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南京市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等12项规范。这些制度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该局审计业务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完善审务公开的配套制度。不断适应政务公开的形势要求,保证审计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市政府颁发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实施细则》。同时,在互联网上建设南京市审计局网站和电子邮局,在局机关大厅设立了审务公开电子触摸屏,拓宽人民群众知情渠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此外,还出台了《首问负责制》、《执法公示制》、《行风监督员制度》等一系列审务公开制度。

三、创新人事管理,打造过硬队伍

一是育好人才。创新学习培训机制,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局党组十分重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及早打算、长远规划,把在职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2003年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廉政型、法治型、创新型、正气型、服务型“六型”审计机关的新要求,把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在所有干部职工都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前提下,注意典型引导,聘请年纪轻且学历较高的19名同志为“学习推进员”。去年,该局被表彰为南京市2002~2004年度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单位,3名干部职工被评为“南京市学习之星”。

二是用好人才。四年来,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和公推竞岗方式,选拔任用了32名处级领导干部、21名处级非领导干部、26名科级干部。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获得发展机会,2003年在全国审计系统率先推出了首席审计师评聘制度,并首批遴选了4名首席审计师。由于审计干部素质好、社会评价高,先后有4名处级干部走上本局市管领导岗位,向其他部门输送处级干部10名。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一、基层审计机关将面临的形势

2009年3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该理论强调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审计的本质就是“免疫”。根据这一理论核心,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审计署于中期制定并印发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强调了未来五年的审计工作,总体目标是要把“推进法制,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审计机关在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加大查处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揭示存在的风险,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同时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方面,应要求审计机关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

二、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

1、现有的审计体制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就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而言,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同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具有政府内部审计的性质,其审计独立性、权威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被审计对象的确定上缺乏独立性。地方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工作时,除了完成上级审计机关部署的审计任务,更多的是完成地方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和要求,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做到独立自主地确定审计项目和工作重点。第二,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任免管理权由同级政府负责,使得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在开展工作中顾虑重重,当审计涉及到同级政府或地方局部利益时,其审计结果往往会不了了之。第三,审计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使审计机关在对本级财政进行审计监督和处理处罚时难以做到完全依法审计和处理处罚。

2、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不仅有利于协调审计机关(或机构)内部、审计体系之间、审计机关与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综合平衡各层次、不同时间的任务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益。就目前地方审计机关而言,对制定年度项目计划缺乏重视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除了上级安排的项目之外,在制定当年审计计划时,地方审计机关常采用由各科室上报,机关业务会议审定的模式。这样往往存在制定计划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没有科学统一的目标,审计无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抓住关键,更多地关注民生。第二,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相互协调和连续一致,出现了审计机关为扩大审计覆盖面安排“超负荷”审计工作计划的现象。如有一些项目连续安排几年或几次,而另一些项目却几年都是“空白”,或“长、中、短”计划相互矛盾等。第三,对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缺乏“奖勤罚懒”的考核体系,致使完成计划项目成为应付之事,既不利于审计计划的落实实施,也无法充分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3、审计实施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审计方案不全面。由于缺乏细致的审前调查,导致审计实施方案目标不明确,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内容要素不全或完全套用工作方案,审计范围、内容、重点、步骤、方法和目标不相适应,调整内容却不及时调整方案,甚至是项目实施后为了归档而补做方案,以致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方案完全脱节。第二,审计证据不充分。原始证据获取不够充分,应及时复印、拍照的原始证据没有及时获取,造成事后无法弥补。有的取证过于简单,无法证实违规行为;有的审计证据的获取手续不完整,日期、签字、盖章不全;有的审计证据之间,证据和底稿之间,底稿和方案之间不勾稽、不对应,不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第三,审计日记不完整。审计组成员不能按要求全部编写审计日记或不能逐日编写日记,有的日记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如实、完整地记录审计的全过程。

4、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还不够,缺乏一套对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开发利用的科学工作模式,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审计成本。一是没有将历年审计查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剖析根源,达到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的效果。二是机关内部审计成果未实现全面共享,外部审计成果未能充分利用。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原因,内部科室之间交流较少,与内审和社审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致使难以分享彼此的审计成果。三是审计信息反馈不力。由于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致使多数审计机关埋头苦干,只求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而对审计信息反馈工作重视不够或无暇顾及,从而使上级领导不能及时了解审计工作动态,审计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距“免疫系统”要求的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相距甚远。

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构成以财务会计人员为主,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会以会计的眼光和习惯看待问题,重视账项审计,或者说习惯于财务账簿、报表审计,造成了审计机关工作层次不高,审计结果分量不重。另外,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管理模式陈旧,仍然使用分兵把手、各审一块的审计体制,人员流动性差,知识局限性强,技术手段落后, 无法适应“口才化、理论化、全才化、尖才化、完美化”的人才战略要求。

三、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当好“职业医生”

1、改革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长久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界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认为只有赋予审计机关相当的独立性,才能切实发挥其监督职能。审计经费宜由审计署统一编制预算,报全国人大批准后,逐级下拨,以消除审计机关后顾之忧。

2、抓好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环节。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公平和正义、监督和绩效是职责所在。基层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必须主动地紧贴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来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关注一些重点项目,跟踪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能敏锐地发现风险和隐患,牢牢地抓住事关经济安全和党委、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情,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年度计划的重心,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相互协调,量力而行。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积极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逐步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以便于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考核和评比审计计划完成情况,进一步提升审计计划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性作用。

3、加强审计实施环节的质量控制。基层审计机关应从充分细致的审前调查入手,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只有制定好科学的审计方案,才能抓住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枢纽。实施审计时,要高度重视审计日记、底稿和证据的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真实、完整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严格按规定收集与取得审计证据,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4、推动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就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问题,还要注重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同类问题的再发生,收到“免疫”的功效。此外,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也可以有效形成审计、舆论、社会监督的整体合力。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审计机关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人员实际,扎实搞好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要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采取自学、轮岗、以审代培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精通财会、审计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税收金融、基建工程、计算机、法律法规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等知识,从而改进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要在机关内引进能上能下、不进则退的竞争机制,加强人员的合理流动,通过组织报名、目标认定、竞职演讲、全员投票、党组决定、上报审批等程序,使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新岗位,营造新追求、新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更要倡导文明审计,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和各项规定,自觉将权力运行、各项工作、内部管理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社会上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形象,切实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6、强化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充分反映审计干部的工作业绩,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实绩考核。一要完善考核办法。对机关干部的年度考核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过去考核科室为考核审计组,将审计质量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考核分量化到组、计算到人,使考核结果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工作实绩。二是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任用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与个人的物质奖励挂钩,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考核机制真正成为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的助推器。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一、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工作成效明显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不断深化。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局把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突出其龙头地位。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整合资源,配强审计力量。集中全局一线9名审计人员,打破科室界限,合理搭配,分工协作,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地税审计,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注重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的探索,在审计方法上注重强化延伸审计,深入8个乡16个村,走访200多人次,取得第一手审计证据;在审计手段上注重强化计算机审计,采用AO现场审计软件,提高了审计项目质量。三是扩大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在加强对有预算资金管理权、分配权和使用财政资金较多的6个重点部门、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同时,开展了税收征管、财政转移支付和乡镇分税制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延伸审计了交通运输业和石材业纳税情况,抽查企业11家,促进加强税收征管,促进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关注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不断深化。8月28日代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做了审计工作报告,反响热烈,受到县领导和与会人大代表的好评。

(二)专项资金审计成效显著。

按照上级审计部门的统一部署,今年重点对2007年度民政抚恤、扶贫、林业、教育、农牧、新农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保、水利、国土、节能减排、大型公益性建设等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以资金为主线,首先从财政局摸清各专项资金的底数和流向,追踪审计。其次,搞好审前调查,找出审计重点,制定翔实的审计方案,有的放矢,确保审计成效。三是探索使用新的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为了查清被审计单位大额现金转账的合规与否,审计人员采取到银行查询被审计单位账户资金流转情况;针对有的单位票据混乱情况,审计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查询,取得审计证据,既确保了审计结果的公正,又降低了审计风险;大型公益性建设项目审计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前因种种原因未搞过,今年征得市审计局同意,我们从石家庄市华诚事务所聘请了两位造价师参与到县医院病房楼的审计工作中,既锻炼了队伍,又积累了投资审计的经验。四是注重审计结果的整改。根据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给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20多条,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长效机制。

(三)抗震救灾捐赠资金审计及时有效。

按照审计署的要求,从5月28日开始,我局开始对我县抗震救灾捐赠资金进行跟踪审计,每周一报结果。截至目前,县民政局共接收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共计618.60万元,救灾物资5000多件,灵寿县红十字会接受捐赠资金415元,县委组织部收到特殊党费738197元,全部上缴,确保了捐赠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尝试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中审计工作。

根据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08年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我局尝试开展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中审计工作,安排了环保局、安监局和物价局等三个经济责任较重的单位一把手的审计,查处违规资金3000多万。既加强了廉政建设,又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

(五)认真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

上半年,受县纪检委和建设局委托,我局对商务局百货公司泰宝联营化工厂和建设局劳动服务公司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下半年,按照省统一部署和县政府安排,我局抽调了5名业务骨干结合财政局、教育局有关人员组成四个小组,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的困难,深入各乡镇村,审计学校182所,审定我县教育普九欠债2676.69万元,审减率15.74%。

二、狠抓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推动审计质量建设的开展

今年以来,我局加大创建学习型机关力度,年初完善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实施方案,制定了2008年学习计划、培训计划、请销假制度、机关管理制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大宏观经济知识、审计业务、法规制度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培训力度,将审计质量建设引向深入。

(一)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每周一上午以会代训,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日,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自学与培训相结合,业余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一是学政治理论知识。使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学习审计新业务知识。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并定期举办审计项目交流汇报会,促使大家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审计水平和审计质量,增强开拓创新能力。2月份,选派两名业务骨干到河北师大参加了市局统一组织的计算机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学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宪法》、《审计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知识,11月19日,聘请市审计局法制处聂处长等二人就如何做好依法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题讲座,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水平;四是提倡学历教育。我们创条件、给时间,积极鼓励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以提升审计人员学历层次,增加自身知识含量;五是学习好计算机知识。狠抓电脑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OA管理知识,努力提升现代审计技能,提高整体审计工作管理水平。

三、廉政建设抓实抓牢,树立审计新形象

一是将廉政承诺活动引向深入,不断强化审计队伍廉政意识。按照县纪委部署,在组织对科级领导干部开展廉政承诺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部门实际和工作需要,在审计人员中开展廉政承诺和廉政述职活动。即在每个审计项目进点审计前,由审计组长代表本组审计人员就审计期间如何遵守廉政纪律、工作纪律等情况向审计机关进行书面承诺,使审计人员在进被审计单位前就绷紧廉政这根弦。在审计项目结束后,由审计组长代表审计组就审计工作期间廉政纪律和工作纪律遵守情况,向主管局长进行汇报述职。通过廉政承诺和廉政述职全面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较好地树立了审计机关的廉政形象。二是坚持“审计执法六公开”,全面实施阳光审计。“审讯执法六公开”即:公开审计职权、公开审计程序、公开审计项目和内容、公开审计结果、公开审计人员守则和廉政纪律、公开审计机关接受监督检查的措施。通过实行“审计执法六公开”,一方面使社会各界了解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审计工作程序和审计内容,监督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职权范围内严格按审计工作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使被审计单位了解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保持的敬业态度,监督审计人员的审计执法行为,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达到阳光施政的目的。三是搞好“三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查”即:个人自查,在每个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就审计工作纪律、廉政纪律遵守情况进行自查,并由审计组长向主管局长进行汇报;本局督查,审计机关以审计回访形式,结合检查被审计单位审计决定落实情况,检查审计人员在审计期间廉政纪律、廉政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和向社会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树立审计新形象,为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发挥监督服务作用。

审计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强化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一)狠抓班子建设,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调整了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强化了工作责任,严格落实“一把手”三个不直接分管规定,以“向我看齐”的标准,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经常以“扯袖子、咬耳朵”的方式,时时提醒班子成员严以律己,坚持公道正派、光明磊落,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办事,要求别人做到的,班子成员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班子成员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示范作用带动干部职工廉洁勤政。同时班子成员之间坚持做到在工作上互相通气、思想上互相交心、生活上互相帮助,从而形成了分工协作、开拓创新、执行力强的战斗集体,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体现了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扬民主作风,坚持集体决策。建立完善了《局党组议事规则》、《局务会工作规则》,凡“三重一大”事项,凡事关审计工作相关问题,凡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召开局党组会、局务会进行讨论,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做到公开透明。进一步完善了审计业务会审制度,扩大会审范围,细化工作要求,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制订了《市审计局行政权力运行清单》,进一步清理规范了审计工作流程,严格依照权力运行流程图办理各项业务,将监督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

(三)强化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落实会前学法制度,先后组织学习了《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在科学合理制订学习计划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等中央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重要会议精神。班子成员坚持既学政治理论,又学专业业务知识,有计划地及时学习掌握审计监督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先后参加了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州审计局开展的视频审计业务培训15期,参加了为期5天的西南财大短期财务培训班子和南京审计学院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努力,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明显提升。

(四)落实“两个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落实局党组主体责任,自觉坚持把党风廉政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审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局党组书记坚持做到反腐倡廉工作亲自主抓、机制建设和风险防控亲自督促,苗头性问题亲自过问,立足于从早从小抓起,及时提醒,主动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二是层层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与股室认真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了责任到领导,任务量化到岗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明确工作任务。制定下发了《201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2015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要点》、《201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对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措施办法、工作责任等进行了逐项分解,使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和责任实现全覆盖。四是全力做好廉洁自律工作。局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主动报告了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情况、个人有关事项,严格执行不准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有关规定。2015年,班子成员无违法违纪现象和不廉洁行为发生。

(五)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局领导班子成员始终把抓作风建设纳入日常工作,不断强化责任,转变作风,培养班子成员的责任心和扎实过硬的作风。一是落实八项规定,深化正风肃纪。2015年,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做好表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压缩文件简报,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二是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按照上级安排,认真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等六个专题学习讨论,认真查找了局领导班子及成员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并制定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深入抓好19个问题的整改落实,不断提升了审计工作水平。三是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纪律》、《市审计局上下班工作纪律制度》、《市审计局公务接待工作制度》、《市审计局车辆管理规定》等各项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深化作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立足本职,认真履职

2015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依法审计监督工作,在保发展、促反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审计业务工作开展情况。2015年,我局共完成审计项目39个(其中州审计局临时交办3个,市委、市政府临时交办9个),完成计划安排数的17个的229%。审计资金总量达到212,741.5万元,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24.19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529.08万元,提交审计报告35篇,信息简报60篇,提出审计建议

45条,被采纳的审计建议29条。作出审计处理决定5个,收缴入库违纪违规资金227.56万元。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24个,送审金额24,758.7万元,审定金额21,080.5万元,审减3,687.3万元,审减率达到了14.86%。

1.执行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促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认真组织实施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农村安全饮水、大江大河治理、财政存量资金盘活等19个方面、63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审计资金总额39,250万元,查出问题7个,提出建议意见15条,切实发挥了审计保障作用。

2.强化财政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力度,推进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持续开展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草案)编制审计和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及县地税局税收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查出违纪违规资金224.31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123.28万元,提出审计建议5条,被审计单位采纳5条。作出审计决定1个,收缴入库违规资金224.31万元。同时,对涉及预算收支的3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延伸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75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4.92万元,提出审计建议并整改落实4条,作出审计决定1个,收缴入库违规资金1.75万元。

3.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和履职尽责。进一步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面,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做到关口前移,加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共组织实施审计领导干部 3人,客观公正地评价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真实情况。

4.注重政府投资审计,促进规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提高投资综合效益。完成县城区房屋维修加固及风貌塑造工程、县卓克基会议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第四标段改造提升工程等24个项目的竣工结算审计,送审金额24,758.7万元,审定金额21,080.5万元,审减3,687.3万元,审减率达到了14.86%。

5.加强民生资金审计,促进改善民生和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开展了2012年~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提出审计建议并整改落实2条。截止目前,我县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任务708万套,基本建成任务594套,实现支出3,810.85万元,其中: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支出49.72万元,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建设和房源筹集支出2,776.28万元,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维护和管理支出9.35万元,棚户区改造支出975.5万元;二是开展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审计,对2014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送审资金总额2,269.31万元,对资金拨付、信息真实、跟踪监督等方面提出了3点建议;三是开展2011年~2014年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和巩固提升工程项目资金审计,送审资金总额11,474.21万元,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25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401.2万元,提出审计建议3条,作出审计决定1个,收缴入库违规资金1.25万元;四是开展2013年大江大河治理、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审计,送审专项资金2,391万元,未发现管理不规范及违纪违规资金,提出审计建议3条;五是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专项资金审计督查。分两次对专项资金到位、拨付、使用、效益情况进行检查,共审计督查单位7个,延伸调查4所学校,走访了学生、家长及其他群众135人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1.53万元,提出审计意见3条;六是开展“三公”经费跟踪督查,对全县79个预算单位2014年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督查,有效杜绝奢侈浪费、盲目铺张的现象;七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对市民宗局、市财政局“十二五”期间两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两项资金项目共43个,已完工32个,资金总额3,276.8万元,另11个项目资金未到位,尚未启动。

(二)其他工作开展情况。一是配合市纪委开展案件查办;二是配合市纪委开展“村财民理乡监管”检查;三是配合市财政局开展“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四是配合县民宗局开展藏传佛教寺庙财务检查工作。

三、深化思想认识,多措并举抓党建

(一) 真抓实管,努力夯实党建基础工作。一是突出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始终把抓党建摆在首要位置,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制订《2015年市审计局党建工作计划》,实行月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时研究并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突出抓好党建的首要责任。在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抓党建的基础上,对党组书记、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职责进行梳理,明确权限、责任和要求,切实解决好落实中存在的“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问题。三是突出党建工作阵地建设。按照党建工作要求,成立了一个有力的领导组织,统揽组织活动扎实开展;建立了一支专门的党建工作队伍,统筹党建活动同步进行;完善了一套健全的党建工作制度,保证党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绘制了一张党建工作和晋位升级规划图,指引党建工作按计划、分步骤实施;设立了一个配套齐全的活动室,为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开辟了专门场地;设置了党员基础台账和党组织工作台账,有效地促进了党建活动的有序、健康、高效运行。四是突出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扎实开展政治教育学习,充分利用每周例会、参加培训、每月党课等时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等方面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推行年有安排、月有主题、周有活动、评有总结“四有”工作法,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同时,强化党员服务活动,局党员志愿服务队利用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加强党内关怀激励,先后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21人次。

四、从严从实,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一)抓学习,树正气。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需求、政治要求和精神追求,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坚持每周五政治学习,落实领导授课和学习制度,及时组织审计干部认真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和上级的各项精神、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政治大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同时把审计法规业务知识学习作为主线贯穿全年,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心齐风正气顺的工作局面。

(二)抓查摆,促正气。通过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整治“庸、懒、散、庸、浮、拖”等不良现象,使机关效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

(三)抓人才培养,固正气。认真负责地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着力提升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依法办事的能力。一是以会代训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州审计局开展的视频审计业务培训;二是先后派出12名干部职工到西南财大参加短期财务培训;三是派出1名年青干部到南京审计学院参加业务培训;四是派出1名中层干部到省审计厅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五是创造条件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如给予考试假及报销相关费用等鼓励办法,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学习考试。我局在仅有业务人员8人的情况下,已有7人通过了ao审计资格认证考试,并有2人取得了中级审计师职称。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抓廉政教育,扬正气。加强党风党纪廉政教育,是打造富有战斗力的审计队伍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局领导班子通过党组会、职工大会、党员大会、股室会、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纪律教育、形势教育、正面典型教育、警示教育,狠抓领导班子、干部职工廉政教育,从思想上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今年以来,共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20次。二是积极开展严守党纪法规教育。先后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参加了公开答题、网络答题,要求党员干部要以《准则》为明镜,以《条例》为警钟,心中常存党规党纪戒尺,扭紧自律“螺丝”,严格依法审计,远离违纪红线,努力构建自我保护基准线;三是找准审计廉政风险防范点,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局纪检组经常深入被审计单位座谈了解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八不准”纪律执行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同时,完善各种制度,重新修订各项工作制度17项,严格用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规范审计人员履职,促使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廉洁审计。

五、落实责任,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惩防体系和廉政防线防控机制建设,既在“大节”上清清白白,也在“小处”上干干净净,树立了审计干部的良好社会形象。一是加强教育,切实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中,切实做到反腐倡廉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针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和干部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积极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载体,突出反腐倡廉主题教育、加强正反典型教育,不断增强审计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上一篇:职场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读研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