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2:20:34

审计市场论文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一、我国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现状

(一)金融安全方面。我国的政府审计目前只对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和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则不在审计范围内。因此对于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督尚需通过政府审计以外的途径解决。

(二)财政安全方面。财政安全可以保证政府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控制政府债券风险,从而保障一国经济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能够做到通过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控制了财政债务风险,保障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安全。

(三)产业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督,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则不在审计范围之列,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民营企业也可能在某一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就必须借助政府审计以外的方式解决,如民间审计等。

二、从政府审计承担的责任看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一)从审计的本质的角度看。审计的本质就是经济监督。按照审计主题性质不同,审计可划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各自的性质不同,其承担的责任各有不同,发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国家审计内生于政治制度,从古至今,都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国家审计主要是维护和促进国家政治制度中的责任关系的履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国家审计是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工具。

(二)从审计职能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国有资产、公共资金的安全和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无论作出何种安排,最高审计机关的基本功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责任,维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审计承担着国家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职能,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政府有效运行成为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

(三)从审计的根本目的看。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审计必须关注政府责任,而政府责任的核心就是国家利益。而在我国,国家审计的目的是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审计工作必须从这个目标出发,紧紧围绕“民主、民生、改革、发展、法治、绩效”来开展工作(刘家义,2008),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评价各级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

三、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创新审计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审计必须立足现有的政治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同时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开展工作,通过审计理念创新,提出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类型,以此寻求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中创新审计理念,切实树立国家经济安全新观念、增强经济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次,要积极探索政府审计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把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变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真正发挥好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积极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审计管理体制。包括围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方法;创新审计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置方法;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如实施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联合审计。

四、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监督促进与提高预警能力的关系。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现实意义,更在于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从传统的“剔肤剜骨”到更具积极作用的“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审计预警机制,应成为现代审计的着力方向。不仅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而且要从科学角度,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提出准确、及时、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发挥预警作用,从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这也正是审计“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二)处理好正常审计与经济安全突发事件审计应对的关系。现代审计是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全方位的国家行为,是一种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局,贯彻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无论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还是在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的特殊时刻,审计机关都必须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被动应对体制的现代机动性突击系统。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击队,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急先锋,在其它执法机关尚未到场之前,审计就应该发挥作用。

为了更有效地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行使审计职能,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扩大审计范畴、增加审计结果透明度、加强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等方式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家凤,何少武,张兴旺.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家经济安全; 金融审计; 改进对策

一、引言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维护国家安全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最高目标,政府审计在金融审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更高层面、更广的范围,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及时提出对策性建议,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刘家义,2008)。”

国家安全问题伴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而产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超越传统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条件下,一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从而保证经济不受侵害,并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态势(王元龙,2003)。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系统产生的问题很可能会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整个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世界局部的金融问题迅速转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问题。因此金融领域的安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首要关口。

金融审计是政府审计作用于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金融审计的监督作用是国家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其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控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障,对违规违纪问题的防范与纠正也是金融审计维护金融秩序的基本需要。

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

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国际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贸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复苏和政策运用的复杂性加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欧洲债务危机能否有效控制并逐步缓解,发达国家就业率能否提升,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面临政府选举……全球经济在复苏进程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上升。这些都对我国的金融运作和金融形势产生影响,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金融的安全。

国内方面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第一,宏观经济运行呈下行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后期,国际经济态势、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和基础设施投资状况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积累和引发的可能性增加。第二,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落后,法律的威慑力不足,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民间借贷、非法金融等问题干扰着正常的金融秩序。总理在2012年1月6日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全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八项部署中,也突出强调要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第三,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是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微观基础,当前商业银行存在着资金审批程序不健全,对资金使用监控不严,对贷款审查不严格,缺乏一套行之有效、较为完善的员工业绩考评和激励竞争机制,金融运作中的业务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突出。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过度信贷举债问题,债务风险突出,如果处理不当,相关风险可能会转化为银行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

三、我国金融审计问题分析

我国的金融审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审计署金融审计司原司长范鹏认为,“审计署成立以来,金融审计工作从只查金融机构的财务开支,到以资产质量真实性为中心重点揭露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问题,再到关注金融机构重大风险和对效益有重大影响的突出问题,共走过了三个阶段。”①审计署自2003年12月12日开始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披露的审计结果公告涉及金融领域的共有25个。各级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审计,审计了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单位。

从当前我国金融审计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要求还有差距。

首先,审计目标主要还是停留在真实性、合规性方面。从当前金融审计公告所披露的问题来看,查错防弊、促进金融机构遵守财经法纪仍是金融审计的主要目标。审计署也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对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金融审计走的是合规性审计的路子。金融制度及体系的安全、金融机构的安全、金融财富的安全、金融运行安全以及金融发展的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从金融审计结果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审计在打击金融犯罪、保护国有金融资产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经济安全牵涉的范围较广,除了体现在打击金融犯罪方面,金融审计还应更多地将安全性作为其目标。在审计结果公告中,审计机关只是就查出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并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对金融系统管理结构、经营效益等方面缺乏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评价,更没有对一些重要问题从较为深层的原因(比如政策法规、体制制度、监督体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究,难以从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上揭露问题,无法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其次,审计对象亟需扩展。长期以来,金融审计除了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审计力度外,审计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上,而对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审计力度却不足。近两年来虽然加强了对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但审计盲区仍然存在。当前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也日益加深,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如果金融审计仍然停留在原审计对象上,将难以实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

再次,审计内容亟需深化。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金融业务外向型特征日益明显,比如,外币业务比较突出。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的主题,金融中间业务的拓展,包括代收代付、基金托管、金融衍生业务、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使得银行调整了业务结构。中资银行开始走出国门,向海外扩张。面对种种变化,金融审计却依然集中在传统业务方面,比如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票据业务、结算、财务管理等,对金融创新业务、国际业务都很少涉及,更未曾涉及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审计内容却没有相应深化,难以深入了解金融业务中的重大风险,政府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审计问责亟需加强。审计问责制既符合法律对于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和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遏制屡查屡犯的问题。已披露的审计结果公告在整改说明中都提到了被审计单位对责任的追究情况,对问责制落实情况实施审计始于2008年。2008年,审计署第8号审计结果公告披露了农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问责制落实不力,对违规人员责任追究不到位、处理不及时”;在对光大银行的审计中发现了“责任追究不到位,以罚代刑的现象比较突出”等问题。另外,政府金融审计对各部委审计问责的力度不够,审计结果公告只是指出各部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各部委也没有追究相应的责任人,对于历年存在的问题,是屡查屡犯。如对“一行三会”的审计中,中国人民银行每年都存在资金账外存放支出、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等问题,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虚列支出、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要加大问责力度,从深层次上分析原因,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四、改进我国金融审计的对策

基于对当前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必须改进和强化我国的金融审计工作。

(一)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层面

我国现行的法律为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基本依据。《宪法》第九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修订后的《审计法》指出,其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 发展。”

但是现行的法律将政府审计的范围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并将真实性和合法性作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因此,无论是从审计目标还是审计范围上讲,都显得较窄。《审计法》中有关“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的描述,也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防范经济风险的要求。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只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方面,无法代表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审计方面,只监督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不足以评估金融领域的安全问题,应该是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体系进行评估,不仅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还应当包括对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冲击、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等方面。

(二)审计理念——审计“免疫系统”

“审计机关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也能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刘家义,2008)。“免疫系统论”是新形势下创新审计理念的典范,要求审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改变单纯财务审计的传统理念,转变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转变只注重微观不注重宏观的思维方式,树立全面、系统、整体的审计理念。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考虑,在金融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要基于标本兼治的理念,在查处问题的同时,着眼于防范问题;在提出针对具体问题的整改和处理意见的同时,更要着重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防止问题的重复发生。

(三)审计手段——预防与跟踪审计并重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变化莫测、充满风险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内控机制的失灵或缺位,将会直接导致风险的失察、失控和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证明,许多银行发生危机或困难的国家都存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督促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从金融审计结果公告披露的问题来看,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刚性约束,强化内部控制文化意识,健全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在金融审计中将审计关口前移,不是单纯的事后监督,而是事前介入、事中督查,注重“防患于未然”,实施跟踪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凭借跟踪优势,提前给予建议,防范问题的发生。比如对资金的跟踪审计,是以实现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资金运行的风险为目标。国家审计机关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就是沿着资金的流向、轨迹和运行情况,对资金的收、支、管、效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督,及时跟进,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浪费的程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对重大金融事项实施跟踪审计,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四)审计重点——风险控制

由于金融本身的高风险性和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体系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金融审计的重点是对金融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设,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在战略决策以及在整个企业中贯穿实施的过程,识别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的范围中,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金融审计工作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重点关注重大和异常的金融业务,避免审计人员陷入大量繁杂的金融业务而失去了审计目标。结合当前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审计机关要评估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环境,对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运行环境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战略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的风险,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宏观层面识别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在实质性测试的过程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对于高风险层次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详查,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促进金融系统安全运行。同时,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地域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搞好审计调研,关注金融高风险区和案件频发区;在实施审计计划时,要依据各项金融业务的风险大小来确定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审计研究,2009(1):3-11.

[2] 汤小莉,逯颖.浅析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C].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

[3] 张悦.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5] 陈艳娇,易仁萍.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3):14-21.

[6] 宋华.金融审计功能与实现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蔡春,李江涛,刘更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依据、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J].审计研究,2009(4):7-11.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事务;海外;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获得较大的转变,使得市场对于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让我国与外国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越来越多的海外会计事务所进入中国执业,给我国会计事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例如:让我国会计事务所的经营处于恶化状态,影响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对于海外会计事务所进入中国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临时执行审计业务的暂行规定》,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海外会计事务进入中国的原因

1.满足客户的需要

当全球经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我国根本无法脱离其他国家而独自发展,所以我国敞开大门来迎接国外企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发展,想要分享中国市场。既然国外企业来了,海外的会计事务所也跟随自己的客户来了,并且在我国各地设定多个分支机构。

2.抢占中国业务

我国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让我国具有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经济市场。所以,国外的会计事务所开始窥探我国市场,渐渐向我国进军,开始抢占中国市场。

二、规范化海外会计事务在国内执业的方法

1.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要规范化海外会计事务在国内执业的方法,首先需要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这样就需要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依据,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指定的,主要为的是将不同国家的会计事务进行协调,利于国际的经济健康发展。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的,但据核算,中国的出口商品受到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损失达到800多亿元。所以我国的会计准则必须更加国际化,以满足国际化的需要,让海外会计事务所的执业更加规范化。

2.进行人才培训

要让海外会计事务所的执业更加规范化,需要进行人员培训,让相关工作人员既能够与国际接轨,又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据调查显示,我国国内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会计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让海外会计事务所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相关会计人员需要加强自己的会计业务能力,努力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的会计准则,将其中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避免其中的漏洞发生。加强会计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会计市场的管理,将其中的不当行为进行制止。

3.加大中外合资会计事务所的建设力度

外国会计事务所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制约的原因有文化差异、制度影响等等,大大减缓了海外会计事务所在中国执业的速度。所以这些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我国有实力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合作,既可以利用国外会计事务所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制度,又可以依靠中国会计事务所对于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中外合资分为吸收合资和新设合资,在吸收合资中,其客户资源可以共享,而新设合资中,则是建立新兴的会计事务所。进行会计事务所的合资,可以减少行业的竞争力,减少公司的总体开支,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

三、对我国本土会计事务提出建议

1.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虽然我国对于注册会计师颁布了较多的规定,像《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标准》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但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规范化机制不够健全,市场监督力度明显不足。所以我国应该首先加大高校的会计教育力度,并且规范化会计资格考试等环节,然后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后续培养也需要更加注重。

2.加强行业管理

我国应该加强对于会计事务的行业管理,例如:建立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部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会计行业内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惩。并且会计行业内应该逐步建立事务所的执业报备情况,主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事务所的发展记录在案,以便对于事务所进行实时监管。最后,在行业内部、政府部门、社会中形成相联系的监管制度,设定全面的监督网络,保证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需要加强管理措施,规范化海外会计事务在中国执业。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外会计事务所进入中国,而这种情况也给我国的会计市场带来了很多问题,既给我国本土的会计事务所带来竞争压力,又给我国的会计市场管理带来压力。本文对海外会计事务所进入中国的原因进行说明,并对于管理措施进行说明。希望全文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增彪 赵景文 袁光华 王竞达 赵晓东: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4年03期.

[2]汪祥耀 骆铭民: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原因和对策分析[J];财经论丛;2004年01期.

[3]程李梅:多种战略并举提升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质量——关于广西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质量建设的问卷调查[J];市场论坛;2004年11期.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成本;规模经济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不断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逐步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

一、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宣布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步入了实施阶段。其中涉及审计风险的准则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审计证据》。

二、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必然会在降低审计风险、发现并揭露管理层财务舞弊、提高审计效率、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思想和审计理念,无疑给习惯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一)缺乏大量能够满足要求的人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很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涉及较广泛的经济、金融、价格、估值、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审计单位的经营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评估。这种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缺乏,已经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有效开展的瓶颈。

从审计人员招聘的角度看,多数事务所在员工招聘、使用方面过于强调其会计、审计背景,这种“窄口径”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知识背景雷同,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二)短期审计成本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减少以后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推行初期,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审计成本增加。

首先,在对企业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战略管理、内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数据必须充足,风险分析和评估才能成为可能。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银行、企业、税务、工商等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了信息的采集成本。同时,企业的经营战略、竞争战略、新产品开发等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信息采集困难。

其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性复核为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为了解决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事务所需要大量借助外部专家的工作,并通过不断加强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培训以及相关行业专长的构建培育自身的专家团队。这也导致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短期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三、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开发审计人力资源,重构知识框架

为了贯彻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需要重新构建专业知识框架。专业知识是指构成注册会计师知识主体的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组织和机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中会计、审计、财务、税务及相关知识,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核心的技术基础;组织和企业知识能够提供有关客户运营及其环境的知识,并为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背景;信息技术改变了注册会计师发挥作用的方式。将我国注册会计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与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相比较,尚欠缺的是组织和企业知识及信息技术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涵盖了下列学科领域:经济学、商业环境、公司治理、商业道德、金融市场、定量方法、组织行为、管理和战略决策、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与全球化等。所以应在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位教育中加入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考核,并通过案例教学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应开发一系列教育培训教材,为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教材支撑。

审计技术的计算机化,是适应财务会计信息电子化、提高审计质量的现实要求。尤其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和评估,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可以适当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使用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技能,还应当能够与团队一起在评价、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协会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支持事务所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软件。同时,组织依托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咨询,为大型事务所应用和推广相关计算机审计技术提供服务。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要大力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进一步实现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并进一步做好为事务所提供法规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的工作。

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从招聘入手,改变事务所从业人员的结构。人员招聘要更多强调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招聘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财经类专业和部分理工科专业,要引入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人才的多样化能够较好地实现专业分工,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置专业化的审计队伍,便于对行业环境、行业的特殊政策进行全面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并根据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从而大大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会使会计师事务所的短期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导致审计成本提高。同时,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长期内经营成本也降不下来,从而造成事务所最终利润的减少。另一方面,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才多样化,以便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置专业化的审计队伍,而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品种单一,人员结构单一,客户面狭窄,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适度扩大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

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节约。追求规模经济,就是根据生产力诸要素的量化组合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科学地选择和控制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通常体现在注册资本、注册会计师数量、业务量、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所数量及分布地区的广度等指标上。内涵发展和合并联合是事务所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事务所通过自身内涵发展、扩大规模,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同时,还可以选择走合并联合之路。即通过事务所之间、事务所与其他专业服务机构之间、事务所与境外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合并各方通过联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迅速扩大规模的目的,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设立分所或发展成员所,实现利用分所或成员所的区位优势,开拓其所在地的业务,节约

执业成本。选择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为其成员所,可以享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科学、完善的培训,学习其先进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理念和审计技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执业水平。

事务所做大做强,应以专业服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不可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在实现机构之间合并联合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文化理念的认同。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整合,以统一品牌、统一执业网络管理、统一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统一财务制度与分配、统一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持,实现提高专业服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靖,王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J].财会月刊(综合),2006(1).

[2]张鹏飞,徐利飞.论提高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策略[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2).

[3]杨转转.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4]吴苏妍.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简介.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3.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成本;规模经济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不断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逐步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

一、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宣布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步入了实施阶段。其中涉及审计风险的准则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审计证据》。

二、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必然会在降低审计风险、发现并揭露管理层财务舞弊、提高审计效率、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思想和审计理念,无疑给习惯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一)缺乏大量能够满足要求的人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很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涉及较广泛的经济、金融、价格、估值、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审计单位的经营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评估。这种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缺乏,已经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有效开展的瓶颈。

从审计人员招聘的角度看,多数事务所在员工招聘、使用方面过于强调其会计、审计背景,这种“窄口径”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知识背景雷同,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二)短期审计成本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减少以后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推行初期,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审计成本增加。

首先,在对企业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战略管理、内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数据必须充足,风险分析和评估才能成为可能。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银行、企业、税务、工商等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了信息的采集成本。同时,企业的经营战略、竞争战略、新产品开发等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信息采集困难。

其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性复核为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为了解决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事务所需要大量借助外部专家的工作,并通过不断加强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培训以及相关行业专长的构建培育自身的专家团队。这也导致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短期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三、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开发审计人力资源,重构知识框架

为了贯彻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需要重新构建专业知识框架。专业知识是指构成注册会计师知识主体的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组织和机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中会计、审计、财务、税务及相关知识,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核心的技术基础;组织和企业知识能够提供有关客户运营及其环境的知识,并为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背景;信息技术改变了注册会计师发挥作用的方式。将我国注册会计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与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相比较,尚欠缺的是组织和企业知识及信息技术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涵盖了下列学科领域:经济学、商业环境、公司治理、商业道德、金融市场、定量方法、组织行为、管理和战略决策、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与全球化等。所以应在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位教育中加入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考核,并通过案例教学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应开发一系列教育培训教材,为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教材支撑。

审计技术的计算机化,是适应财务会计信息电子化、提高审计质量的现实要求。尤其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和评估,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可以适当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使用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技能,还应当能够与团队一起在评价、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协会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支持事务所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软件。同时,组织依托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咨询,为大型事务所应用和推广相关计算机审计技术提供服务。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要大力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进一步实现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并进一步做好为事务所提供法规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的工作。

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从招聘入手,改变事务所从业人员的结构。人员招聘要更多强调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招聘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财经类专业和部分理工科专业,要引入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人才的多样化能够较好地实现专业分工,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置专业化的审计队伍,便于对行业环境、行业的特殊政策进行全面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并根据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从而大大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会使会计师事务所的短期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导致审计成本提高。同时,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长期内经营成本也降不下来,从而造成事务所最终利润的减少。另一方面,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才多样化,以便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置专业化的审计队伍,而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品种单一,人员结构单一,客户面狭窄,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适度扩大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

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节约。追求规模经济,就是根据生产力诸要素的量化组合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科学地选择和控制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通常体现在注册资本、注册会计师数量、业务量、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所数量及分布地区的广度等指标上。内涵发展和合并联合是事务所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事务所通过自身内涵发展、扩大规模,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同时,还可以选择走合并联合之路。即通过事务所之间、事务所与其他专业服务机构之间、事务所与境外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合并各方通过联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迅速扩大规模的目的,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设立分所或发展成员所,实现利用分所或成员所的区位优势,开拓其所在地的业务,节约

执业成本。选择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为其成员所,可以享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科学、完善的培训,学习其先进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理念和审计技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执业水平。

事务所做大做强,应以专业服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不可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在实现机构之间合并联合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文化理念的认同。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整合,以统一品牌、统一执业网络管理、统一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统一财务制度与分配、统一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持,实现提高专业服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靖,王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J].财会月刊(综合),2006(1).

[2]张鹏飞,徐利飞.论提高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策略[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2).

[3]杨转转.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4]吴苏妍.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简介.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3.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场;企业空间价值场

一、文献综述

(一)场理论文献综述 “场”的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学。十九世纪下半叶法拉第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提出空间是虚空的,该空间中布满磁感线,后经麦克斯韦的数学处理后,至19世纪末“场”已被物理学界普遍认可。场论提出以后,随着物理及数学的不断发展、场论及其研究方法地不断完善,各领域的学者开始尝试借用场论观点解决本领域的问题,不断充实与发展着场的概念。1885迪尔卡姆将“场”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当中,他提出对社会起源的探究也必须基于场理论,同时指出社会场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种场的叠加。当前在社会科学中唯一较为系统的“场论”,是由克勒奠定的。20世纪30年代库尔特.勒温提出了有关人的行为的“心理学场论”,并借助于拓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计量、描述。后经众多学者的积极推动与发展下,逐渐被人们用于管理实践,如我国学者丁耀华提出了“管理场”理论,郭咸钢提出了G管理模式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除此之外,场理论还被用于经济、文化、教育、气象、化学、生物、物流等领域,产生了、政治场、文化场、气象场等场的概念,且在场的计量方面也都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二)资金空间价值文献综述 陶贵良(1986)认为,资金在一定空间条件下运动,空间条件的不同可以驱动资金运动流向发生变动,因此资金是具有空间价值的。陈万江(2011)指出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以及外部系统环境会影响企业的空间价值。企业需要依据外部系统环境的改变来调整自身系统,以寻求价值最大化。唐现杰(2006)指出货币空间价值理论是一个增值理论,是由企业经营领域的变化(包括产品领域和地域领域两个方面)引起的。在计量方面,他引入货币空间价值率的概念,并从时间价值率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并借助空间移动和特定移动过程技术,建立起基准空间和递层划分为价值空间微元,采用货币时间价值已知现值求终值的方法,确定基准空间求得微元的价值空间。张根龙(2008)指出企业空间是因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单位货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一时点上购买力的差异性就是空间价值。陈平、黄娟(2009)提出了“货币空间价值”的本质应是企业由于经营领域的变化所实现的资金价值增值。认为平均资金利润率包括时间价值收益和“空间价值”收益,空间价值是由产品和地区领域的不同引起的;计量方面从分部报告的角度提出了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模型,利用方程矩阵求解,模型的形式类似于时间价值中普通年金系数。陈淑华(2009)指出决定空间价值的因素:利润率、投资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状况以及政策因素并提出了相对空间价值率和绝对空间价值率的概念,在计量方面以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为基础给出了具体的计量模型。

(三)企业价值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价值主要有:资产价值法、净值折现法、价格乘数法。其中资产价值法按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又分为了账面成本法、清算价值法、重置价值法、市场价格法;净值折现法按流量的来源不同分为了现金流量折现法、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股利折现法;价格乘数法按影响价值的关键因素的不同分为市盈率、市账率、托宾Q法。上述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价值,但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存在一定的缺陷:(1)评价时所采用的指标单一化,不能全面反映公司价值。公司价值具有整体性,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公司整体资产发挥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单一指标很难涵盖影响公司价值的所有因素。(2)大多数方法是基于静态概念的企业价值评价结果。公司是处于特定环境系统下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这种复杂性使公司在设计、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内部和外部大量存在的不确定性又影响到企业内部生产运作的协同效应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外部相关人对企业的评价,最终会影响到公司价值的生存和发展(3)各评估方法脱离具体地域环境,企业资源中人、财、物会因为地域的不同,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同。如A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本科优秀毕业生,当前面临就业城市及行业职位的选择,从A的内在价值角度来讲,他的个人能力(体力、智力、工作胜任力等)不会因为所选城市、行业、职位的不同而改变,但是因为A选择的城市、行业及职位的不同,影响其内在价值的发挥,因此A对企业产生的利润贡献率是不同的,价值的评估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事物的评估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存在。

二、企业空间价值场

(一)企业空间价值场的定义 物理学中,场具有叠加的性质,鉴于本文研究的方便性,将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场概念全部叠加统一为社会场。企业存在于区域内的社会场中,受到社会场中各个场力的影响。基于不同行业分类下企业的特点,同时为了研究的简便性、可行性及必要性,我们有选择地考虑在社会场中对该类企业评估存在重大影响的若干个场,比如:经济场、资源场、管理场、文化场,将若干个场就构成了企业的空间价值场。从企业空间价值场概念可以看出:它是某个地域空间内,受到若干个场力的共同作用及影响。企业是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人、财、物的集合物质体,因此,它的评价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

(二)企业空间价值场的客观存在性 物理学证明任何物质都不离场而存在。“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是物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相互作用的媒介和处所。因此,在一定的社会空间范围内存在着诸如:管理场、资源场、文化场、政治场、经济场等众多场,这些场在空间范围内叠加,形成一个社会场。各叠加的社会场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存在于该空间范围内的任何物质。

(三)空间价值场中的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是由资产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三部分组成。其中:资产价值是指以资产的内在价值与企业财务杠杆运用带来的价值增值,资产的内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当中的价值的含义,它是凝结在资产当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总和。这里要与会计上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区分。资产的公允价值是一部分空间价值加上无差别人类劳动价值。我们都知道不同地区同一件商品的价值相同,价格不同,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别源于不同地域对产品的空间价值评价不同时间价值是指企业未来盈利现金流量折现。空间价值包括内部空间价值和外部空间价值。空间价值包括内部空间价值和外部空间价值。内部空间价值是指企业内部各项资产及人力资本以一定的比例构成的空间组织协同效用的价值。即通常所讲的协同价值,利用内部结构外部效率Q来衡量;外部空间价值就是同一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市场对其评价的价值也不相同,这里的地理位置是由于不同物理空间范围内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等客观环境的不同引起的企业价值的不同评价,利用地域空间行业价值率E来衡量。

(四)空间价值场场强 由经济场、资源场、管理场、文化场等各种场叠加而成的社会场体现为不同地区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水平、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消费水平的不同,即不同地区的社会场的场强是不同的。因此在评价企业价值的时,不能脱离社会地域这个环境的存在。在描述相同事物在不同地域空间范围内所产生的不同的评估差异,这里的空间的场强,这预期投资收益的差异涵盖了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协调性、行业竞争性等各个因素。这里依不同行业领域建立预期收益率。需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内竞争者的数量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本模型计算出来的是对比价值,即与基准空间相比的增量空间价值。因为选取的基准空间是所有区域范围内的最劣空间,即可认定在该区域内的空间价值可以忽视不计,视为零,基准空间点的企业价值只体现出资产价值和时间价值。

三、企业价值计量模型构建

(一)模型的假设 不同地域空间内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社会要素构成了巨大的企业价值场。在各种要素的作用力下形成空间磁场,由于不同空间内要素的构成比例不同,因此不同空间内产生的场效应是不同的。在计量时依不同行业对社会要素的依赖度的不同,构建基于不同地域空间的行业价值率E,再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的财务状况,计算企业价值。

假设1:评价的企业只从事单一行业内产品的生产及服务

假设2: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及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只在所在地域范围内进行,消费者也是企业所在空间范围内的消费者

(二)模型的建立

(三)地域空间行业价值率E

(四)实例模拟分析

四、模型的修正及适用性分析

(一)模型的修正

(二)初创企业模型的适用性 本模型不仅适用于对现有的企业做出价值评估,也适用于初创企业投资选址问题。企业在选址时,可以建立基于行业的城市三维空间立体坐标系。在建模时要确定基准空间,基准空间是指所有区域范围内企业发展的最劣区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用(0 0 0)原点坐标表示,该点处的行业经济发展水平最差的地区、政府支持力度最薄弱的行业,社会相关外部人评价最低的企业作为评价的基点。即我们认为企业的外部空间价值为0。一般X轴表示市场资源企业有利度(可从资源的稀缺程度、政策的扶持、消费者偏好等方面来衡量),Y轴表示行业发展水平(可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发展阶段、当前以及未来的行业利润率等方面来衡量),Z轴表示单位资产产生的企业价值。这样就将三维空间内某一点处的Z值赋予物理场中场强的意义。在评估最终企业价值时,就根据企业的资产状况乘以选择对应的Z值即可。本文建立的是空间直角坐标系,即认为X轴、Y轴的因素对地域空间行业价值率影响程度是相同的,在实际上中,这种关系并不是1:1的影响,此时企业可以采用极坐标的方式进行求解。此外,X轴、Y轴下各影响因素只选择了比较重要的,忽视了一些非重要的因素,可能产生估计误差的问题。

本文评估的企业外部空间价值是一个差额跟增量的概念。“差额”指排除了时间价值因素影响后的余额,即排除由于时间因素产生的纯劳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时间风险报酬后的价值。增量是指选定的基础空间的价值为基础由于地域不同产生的空间价值增量,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本文的评估方法对于初创企业选址、财务经理人员提升企业价值以及企业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恢忠:《物质·意识·场》,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根龙:《关于货币空间价值的探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 唐现杰、陈平:《论货币空间价值》,《理财者》2003年第2期。

[4] 陈平:《基于分部财务报告的货币空间价值计量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模式;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政府投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坚力量近几年的建设力度日益加大,而政府项目建设中“三超”(超标准、超概算、超工期)问题也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政府要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要有一个统一的、专业的管理。近几年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逐渐形成由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向代建管理模式转变的一种趋势。国内的代建模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为代表的采用公开招标形式选择项目代建公司的市场代建模式,这要求当地建筑业市场要发展的足够成熟,要有足够的项目咨询管理公司或是施工企业等转型成立的项目管理公司参与项目代建投标,这些公司既在相互竞争而又要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较强的垫资能力。还有一种是我国中西部及华南普遍采用的政府集中代建制,这种模式更类似于最早的深圳工务署、香港建筑署这样一类由政府成立的,代表政府行使业利、履行代建职责的机构,现在各地级市常见政府集中代建机构的叫法有“代建办”、“代建局”,“项目管理中心”等。

二、政府集中代建制的优势

在很多中小城市由于整个建筑市场的大环境还不够成熟,不具备招标选择代建管理或项目管理公司的条件,采用市场代建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类地区普遍采用政府集中代建制。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采用政府集中代建制管理政府项目更符合当前复杂形势下项目管理的需要,它有着各种管理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多方面的优点:

1、廉政风险的控制方面。“投、建、管、用”相分离,各项目专款专户,代建机构仅负责政府财政部门拨款后的工程款支付和审批,可以有效防止使用单位自用自建而导致的工程资金和办公经费互相调用,资金管理混乱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政府、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下,代建机构的介入极大的避免了过去 “建一栋楼,倒下一批干部”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2、专业管理经验及成本控制方面。代建机构拥有着大量专业的、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他们熟悉建设流程,能够按照投资人的要求严格控制投资成本。传统自筹自建的模式的结果往往是“组建一个班子,花国家钱买一些教训,解散一班子人”,难以完成经验的积累。而过去的建设单位由于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兼职管理项目一方面会影响其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又使其难以投入充分精力管好项目,加上管理人员本身就处于学习阶段,“外行管内行“自然会产生不科学合理的签证、变更,建设单位也可能会出现按照不正规的程序采购设备、签订取费标准不合理的委托合同的现象,导致财政资金的浪大量费和损失。传统模式下,使用单位法人代表可对自己单位的设计规模、装饰及设备器具采购等直接拍板,从而执行高标准、新要求。而代建机构依靠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工作,在多个部门的监督下严格按国家规定对工程各环节把关,可以有效的遏制浪费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比如:代建机构可以按照国家党政机关的人均建筑面积设计标准及装修档次的规定监督设计单位完善初步设计,一次到位,可有效减少规模超标准、预算超概算的发生。另外代建管理的一个很大的优势便是其可以完成知识的积累这个重要步骤,会使得教训变成经验,使积累的经验变为熟练而优质的管理。

3、建设过程中责任的认定方面。多数的基建处、指挥部等由于是临时机构,一旦工程完工后机构解散,很多工程事故责任或者是工程保修方面没有一个专门的法人单位来承担和协调,会导致各单位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难以认定责任归属。解散的兼职人员都各司其职,对以往的责任不闻不问,而很多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解散后产生的遗留问题或责任事故也没有一个牵头部门进行责任的落实和追究。而这样一个既是法人机构又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项目代建管理部门比各种临时机构既拿得住事,又担得起责。不光是对工程质量的终身负责,对后期的保修服务及协调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4、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方面。使用单位自建不具备代建部门特有的政府机构的优势,由于代建部门是政府授权的行使业主职能的机构,在协调沟通方面能容易和高效的多。比如前期的国土、规划等手续办理和开工前的三通一平和后期供水、供电、供暖及各类专项验收等,代建机构以政府部门身份协调办理相关手续十分便捷,快速。政府干预的模式下,相关单位都是一路绿灯,非常配合。这一点是所有使用单位自筹建所无法具备的一个优势,但是这也对代建机构领导班子的个人素质和交际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政府代建部门对项目实行集中“批量”管理、平行运作,能使资源共享,高效管理,便于专业分工,协同管理。由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使得其又能做到随进随出,随时保持一部分项目在建,一部分项目竣工收尾,一部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这样一种格局。这种批量的管理是任何指挥部、基建处不能实现的。

三、对政府集中代建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1、代建部门及早介入参与代建,把准初设和概算精细度。从投资控制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否超出控制范围,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前期的决策和设计阶段,笔者在近几年的政府项目代建管理过程中总结发现超概算等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单位由于对现行的建设法规和建设程序等不够熟悉,在前期多数单位急于推进工程进度,草率进行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导致前期工程估算概算不准,缺项漏项会自然发生,同时在建设后期为了充分达到使用功能,进行大量的增量和变更等,或者建设中后期装修超标准等等,都会导致成本控制形同虚设。如果代建机构从源头把好关,在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阶段就参与讨论与监督,即可有效的防止因甲方原因造成的设计漏项、设计变更、增量大幅度超概算问题的出现。比如笔者所在单位目前代建管理的金昌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就以前期介入的姿态将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尽可能的细化,在初设概算中避免漏项的产生,同时及时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尽可能的将外网部分及装修材料及相关设备等一次设计到位,避免后期变更、增量,同时把准初设概算,用尽可能准确的概算值去争取财政资金,避免以往因变更量过大导致财政资金拨付比例不到位而引发的一系列情况的发生。

2、抓好项目施工管理。过多的权利的干预使得建设成本难以控制,要尽量杜绝“多边”工程,完善前期的合法手续,按程序紧扣每个建设环节,层层把好成本控制关。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政府官员在其任期内,为了达到短期的最优的建设效果,往往在建设手续不足、建设程序违规的情况下,强行要求代建单位实施“多边”工程,导致前期概算不精确,图纸设计不细致,后期产生大量变更和返工;同时建设后期对装修档次,设计规模等方面有着不断的高标准、新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投资费用,使得多数政府工程在建设中后期财政计划资金到位困难,给代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为代建机构,尽管个人意志不能左右政府的部门利益,不能要求其理性决策,但是要承担好主体职责,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招投投标文件和合同进行施工,无特殊情况不应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要严格审批手续。同时要加强现场签证管理,继续完善签证手续,对重要的变更签证负有职责的部门人员要到现场论证并分清责任。

3、加强项目决算管理。建议审计部门严格审计程序、层层把关,及早介入审计监督工作,超过概算的大的变更和签证要亲临现场考证,同时加强工程审计后的造价评价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不仅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需要,更是有效的抑制腐败的需要。每个项目自始至终从前期策划到设计阶段,再到施工阶段,环节多而复杂,加强审计监督可以强化项目管理者的规范管理,按规章制度办事,加强对待工程造价控制。项目代建单位对结算价超出中标价的要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造价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造价审计机构的监管,规范审计机构审核行为,同时项目竣工结价后,项目单位和审计机构对工程造价变动较大的情况要进行剖析,变动原因要在审价报告中明示。审计结算完成后对超概算数额要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审计后的结果,对确因设计、清单编制疏漏,随意增加建设内容以及招标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原因造成较大造价变更的,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4、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代建单位要监管监理队伍的职能到位情况,避免职能弱化现象出现。由于代建单位有着专业的管理团队,而监理队伍往往出现专业人员不齐全,一个总监监理多个工程的现象,这极大的降低了监理队伍的素质,从而导致监理队伍在职能上很多工作都推给了代建单位。这就要求代建单位严格要求监理的履行职责,加强旁站工作。

5、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建议在超投标前对施工单位工程清单编制的疏漏情况严格监督,避免因漏项而产生超概问题的发生。同时建议对于施工企业,试行施工单位履约保证金制度,同时可以尝试加大工期进度的奖惩力度。

6、健全代建单位的管理队伍,改善管理方法。配足各专业人员严控造价、动态管理造价投资,邀请第三方设计单位协助严审、完善设计图纸,核定设计变更的造价成本。施工单位或业主一旦提出变更要求,要进行统筹考虑,考察变更的必要性,同时将设计变更对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可能造成的影响尽可能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分析,将必须执行的变更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尽量降到最低。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的代建制还需要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依托完善的代建管理法规来总结教训,理清思路。

7、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概决算、验收等诸多环节的监督,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关注工程施工进度,把握建设资金流向,完善项目决策和计划编制。

结束语:

笔者认为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工作,每个程序的成本控制是代建管理的核心内容。代建机构本身要与众多部门打交道,自身又在管理、协调着多方面的队伍,要想达到投资效益的利益最大化,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在建设过程中要管理好政府投资项目,不仅需要我们科学管理,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同时要培养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及沟通能力,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摸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做符合价值工程的、顺乎公众需求的、符合长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品质工程、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 赵淳怡.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代建制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吴涛,丛培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姚兵.建筑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徐勇戈.非对称信息下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的相关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代企业;法人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2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否定之肯定、肯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甚至事业单位,其发展道路也无外乎这个客观规律。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在计划经济时期基本附属于党政机关,一切由主管部门决定和安排,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安排,尽管经过了多次改革尝试,比如转变事业单位职能,实现自筹自支等类似企业管理形式的改革,但毋庸讳言,一般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基本上属于“换汤不换药”。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等各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政事职责不分、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沉重、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不仅如此,多年来事业单位问题积累的太多以至于盘根错节,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益,难以很好地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和竞争力,同时还加重了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过去我们对事业单位的转制、改制,多数停留在理论探讨之中,对于如何实质性操作,本人就涉及到的各个政策和法律要点提出一些思路看法,希望能够为目前进行转制、改制的事业单位提供一点帮助。

一、事业单位改制操作的基本程序

根据一些地方事业的单位改革的操作流程,参考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政策、程序和要求,事业单位改制的操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如下四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首先,改制单位成立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负责本部门、本单位改制的组织实施工作;其次,改制单位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改制或清理撤销的总体方案,由主管部门报本省(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后,予以批复;其三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二)审计评估阶段

改制单位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展开资产清查工作;主管部门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评估结果在改制单位内部公示。行政主管部门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以正式文件出具审核意见,连同公示材料一并报财政厅(局)备案,涉及政府房产或土地使用权的,应按规定评估后报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如有不良资产,按有关规定程序进行核销。

(三)实施阶段

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改制单位制定改制实施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改制实施方案要充分听取职工意见,职工安置方案要征得多数职工同意。经主管部门批复的改制方案的实施,分别由财政、人事、国土、社会和劳动等部门进行资产处置、人员分流、社会保险关系衔接等相关工作;行政主管部门按本省(市)制定的《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规程》负责组织资产转让。编制(委)办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工商部门负责新组建企业的名称预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新企业做好组建的各项筹备工作。召开由全体投资者或改制后企业职工参加的改制创业大会,按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产生管理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

(四)登记注册

新创立的企业,应持行政主管部门对改制方案的批复、财政厅(局)对净资产处置的批复、劳动厅(局)对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和接续社会保险提留费用的批复、国土部分对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批复、产权交易机构对国有资产转让的报告等文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创立公司制企业的,还应按《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提交相应的登记材料。

二、事业单位改制操作的核心要件

(一)依法办理清产核资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事业单位转制、改制过程中一项基本原则。必须规范整个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依法维护国家、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律监督和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正常开展。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履行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在改制单位申请资产评估立项后,应该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进行资产评估。

其次,对涉及到改制单位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资产处置方案的制订、改制单位的股权结构设置、资产转让等行为,应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确保整个改制、转制流程的合法性。

第三,加强民主监督,管理是重要环节。资产的评估结果、处置方案等须交由职工大会审议。

(二)坚持“三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

同国有企业改制一样,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涉及的改制、转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事先将改制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一是要重视并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职工群众真正理解和支持改制,主动参与改制过程,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应依法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于清产核资的结果、改制方案等交由职工大会做成规范的决议。

三是在改制过程中切实注意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决定应交由工会和职工大会讨论并形成决议。

(三)根据单位不同情况决定企业组建形式

由于事业单位具有分布较广、类型复杂等特点,因此,在转制、改制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或“一哄而上”,而是要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特点来决定其改制的形式。从股权设置角度来说,国有资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有退有进,在鼓励经营者持大股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保留部分国有股份。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注册资本要求较低、设立程序简单、出资方式灵活、治理结构设置灵活、改制成本低等特点,比较适合于那些参股人数较少、企业资产不是很多的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从产权制度改革上一步到位,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层、主要经营者和业务骨干持大股。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形式,属于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壮大,目前许多股份合作制企业正走向规范的股份制。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这类组织形式。

对于那些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最佳的选择。在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我们认为有必要保留部分国有股份,同时也应积极吸收社会上的各种投资基金的介入。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进来,以优化股权结构,为更好地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打下良好基本,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能更深地加强企业同资本市场的联系,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事业单位改制操作的目标与要求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目标

事业单位改制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那么在改制过程中就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保证企业未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正常运转。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计要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行其权。“新三会”相互配合制衡。现实中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普通存在的严重“内部人控制”、国有股权人格缺位、董事会与监事会监督功能弱化、甚至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往往容易导致企业内耗不断产生,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事业单位改制,在改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上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按《公司法》要求,建立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订具有明确可操作性的企业章程和议事规则,首先从制度上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得以顺利运行。

第二、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必须分离。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要分设,应严格限制董事会中的经营人员人数,防止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第三、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董事会成员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有条件的还可设独立监事等,依法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营层的管理和监督。

(二)建立新型用人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内在要求

用人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重在建立新型人事关系和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性逐步推广和开展:

第一,建立新型的人事关系,明确企业与员工的权利义务。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突破原有的事业单位国家干部身份制、等级工资制等等。

第二,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经营者,要将短期激励报酬同长期激励报酬相结合,可以采取年薪制或股票期权等方式;对于职工,除实行岗绩工资制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立波.论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现实描述与理论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02).

[2]李定清.论现代事业制度及其基本内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尉俊东,赵文红,万迪.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治理模式――基于受益人特质的非营利组织分类管理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6(02).

[4]刘振山.非营利组织承载公共职能的路径分析:以政府职能改革为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5]徐衣显.转型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机理矫正与机制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6.

[6]高辰年.法律保留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

[7]孙婷婷.行业组织在行政法中的定位[D].苏州大学,2003.

[8]盛学军.政府监管权的法律定位[J].社会科学研究,2006(01).

[9]梁学轩.事业单位改革目标与路径分析[J].市场论坛,2005(12).

[10]王明聪.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1]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J].中国法学,2000(02).

[12]张强.七个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J].干部人事月刊,1996(10).

[13]扬帆.我市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N].无锡日报,2005.

[14]李阳宇.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03.

[15]方烨.政府职能转变下的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业化 准公共产品

教育产业化在我国的提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背景是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教育列为“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而高等教育“产业化”讨论的现实背景是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启动内需,国家启动高校扩招,吸收大批民间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个里程碑性质的理论范式,其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热衷者们最为青睐的理论证据。“人力资本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兴起,又带来了高等教育产业理论的第二次兴旺,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理论几乎与此同时起步。教育市场论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应走“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企业化”之路。主张完全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运行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可行性分析和相关观点作为支撑:

第一,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在教育市场上,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状态,必须实行产业化,允许教育产业化体制和机制的准入。

第二,教育产业化可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高校经费短缺一直是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高等教育产业化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

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引导教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实行教育产业化,变国家投资的传统格局为民间多元投资教育的新格局,可引导广大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教育,从而扩大内需。

第四,教育产业化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据西方经济学家估算,教育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占从业人员总量约4%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大量的本来要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轻人因延长受教育年限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

另外,主张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学者认为,高校收取学生的学费这一现象是学生购买高等教育的资源,遵循商品交换原则的体现。高校完全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批判性思考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高等教育“产业化”。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把高校学术资源变为财富,同时通过土地出租获取资金,并通过开发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构成“学术—技术—生产力”的运作模式。有的学者认为,从更为基本的经济学视角出发,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1]。有的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产业化一定要求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也必然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2]。王善迈认为,高等学校应当企业化,高等学校即是高等教育企业,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

笔者认为,简单地说,高等教育产业化即是:高等学校办学企业化、高等教育资源商品化和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市场化。笔者赞同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越来越具有产业性质。一方面,教育是既有投入也有产出的。教育的投入包括生产性投入和服务性投入,教育的产出包括非货币性产出和货币性产出。另一方面,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产品,包括呈流动形态的教育劳务和附着形态的劳动能力。同时,教育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教育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一般不少于4%,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6%至7%。

教育是产业,那么教育属于什么产业呢?一般认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笔者认为教育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第四产业——知识产业。教育产业仅仅是对经济产业这个概念的泛用,但高等教育与工农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很大区别,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对于高等教育应该完全“产业化”发展的理论观点,笔者持批判的态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第一,既然承认高等教育属于一种产业类型,就要弄清楚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是什么。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后被经济学家所接受。公共产品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教育服务属于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计划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完全由政府提供,政府垄断教育,或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完全由市场调节不能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都是不可取的。由于教育的不同部分,其产品属性不同,提供与资源配置方式也不相同。由于教育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就不应当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是运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理论上作出的基本结论。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也就是不能完全产业化。

第二,对向学生收取高等教育学费的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推行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就不能收学费,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通过适当收取学费来补偿部分教育成本,建立一种合理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这是合理的。学费在形式上看起来具有“价格”属性,但本质上它不是等价交换的度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价格,也不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原则。世界各国学费在教育成本中的比重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学杂费占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维持在20%左右,因而确定收费的标准也不是成本加利润。在我国,199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发文规定,由国家及企业、事业组织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现阶段收取学费应以学校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5%为最高限额。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费不是依据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价值规律原则进行收取的。另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劳动潜能得到提高,因而有较高的预期收益。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方也应当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研究表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达到20.13%,几乎是社会收益率(10.19%)的一倍(psacharopoulos,1994)。客观上讲,应该向受益者学生征收占成本更高比例的学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学费的成本补偿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

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只看到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而忽视了教育同时也具有政治、文化、科技、军事、伦理、美学、宗教、生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将经济价值视为教育的全部价值,是错误的。简言之,学校不是工厂、商店或银行,不应把经济活动中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中来。大多数国家教育法都规定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教育机构的定位都是非营利组织。如果教育市场化,学校企业化,那么育人将成为手段,利润将成为教育的目标,学校也将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营利组织,将导致教育异化。

第四,针对一些高校兴办企业和科技园区,将学校的后勤部门社会化、企业化,开展收费性的社会服务,为学校“创收”,有人误认为这是教育产业化。高等学校兴办的这类产业不完全是以育人为目的,是经济性的产业活动。其创造的经济利润,部分缴给学校,补充办学经费,这是对学校支持和投入的正常回报。高等学校的校办企业,高等学校的部分后勤服务,已不属于教育产业,均属非教育产业,这不应该成为教育产业化的讨论范围。

三、按教育规律办事,重办高等教育产业

从世界教育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完全推向市场,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先例。有的是把教育视为消费性社会公益事业,完全由政府财政举办,如北欧的某些国家;有的是把教育视为竞争性公共物品,由政府举办或赞助,公民在纳税的同时分担一部分教育费,如北美国家。

从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的战略地位出发,各级政府在承担教育发展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各类高等学校规范办学,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遏制各种失范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倾向和行为。应坚持三项原则,即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收费性教育与补贴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盈利与非盈利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明确教育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全方位功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向社会各个子系统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教育的这种广泛的、深远的社会效益是任何经济效益所不可比拟和代替的,也是“产业化”的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因为教育的这种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过程,同一切物质生产和非教育性的社会活动过程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完善教育政策,健全高等教育公共财政体制。除明确各级政府在各级教育投入中应承担的比例、确保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加强财务监督审计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规范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确保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尽快统一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和记账方式。规范对学校的出资行为,既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又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适用于合理回报的有关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向教育事业。

第三,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监管,建立相关问责制度。在民办高校准入办学后,须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核算成本,设立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办学收费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根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关督察和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制度,完善问责制度。将违规办学和乱收费的学校予以曝光;对以营利为目的、以办学牟取暴利的学校,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并给予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等处罚。

第四,规范高校办学,坚持高等教育公益性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通过建立与社区、家长的广泛联系,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吸纳到办学中来,将学校的办学置于社会支持和监督之下。

审计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服装产业 产业集群 问题和对策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并呈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态势,而且群内主要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恶化,我国服装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对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扩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具有较大规模。服装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主要集群地集中了全国76.38%的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79.74%的销售、86.04%的出货值和90.08%的外商和港澳台资本,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为载体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和以温州、晋江、宁波等中国品牌服装制造中心地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后者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已经成为从事出口加工生产为载体的多层次服装产业集群。

(二)集群内以民营企业为主

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规模、小批量、多品种、快速生产是该行业的特色,所以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中以民营企业为主。集群内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对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创新生产和投入上存在着不足,制约着产业升级。集群内过多的中小企业会导致过度竞争,也不利于集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服装产业集群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我国的47个服装产业集群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服装产业集群占据了服装集群数量总数的60%以上,大部分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河北等地。2001年在服装行业里,全国排名前118位的服装企业就有95家落户这些地区,占到总数的80.51%。这一分布特点一方面表明这些省份具有集群形成和发展所需的良好经济条件和设施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加剧这些地区的资源紧缺状况,如土地资源紧缺造成土地成本上涨、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水资源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产业集群过于集中增加了服装生产的成本,降低了集群的经济效应,削弱了我国服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过短,群内企业缺乏合作

成熟、完善的服装产业链条应该是延伸较长且分工非常细致的,一般包括面料辅料业、设计业、剪裁、缝制、贸易业、信息咨询业、展览业、模特业、出版业等。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合作已初步形成,但存在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由于我国服装产业进入的门槛较低,群内存在大量的“小而全”的企业,服装生产过程基本上在一个企业内完成,企业间没形成明细的专业化分工,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还会造成群内众多的企业在同一层次上生产过多的相似产品,致使过度竞争,进而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降低了集群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缺乏区域品牌,产业大而不强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缺乏区域品牌,集群内企业大多数是从事贴牌生产,就连大企业也不例外。如我国国内男装第一品牌雅戈尔,其对外出口的服装全都是贴国外厂家的商标,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声誉,知名度很低,致使我国服装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仅获得较少的加工费用,利润空间狭小,产业集群大而不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缺乏品牌意识。集群内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制于“小富即安”观念的束缚,缺乏培育品牌的理念。二是设计能力低下。由于企业长期从事贴牌生产,设计环节的能力较低,而且企业拥有的设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把握服装的流行趋势,同时还存在专业化设计手段不足、设计氛围不浓的问题,企业严重缺乏服装产品的专业设计人员。

(三)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群内企业融资困难。据有关统计,约有80%的中小企业存在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其原因:一是企业与银行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不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水平难以预测,银行为了避免坏帐的发生,将资金安全性放在了首位,从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二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具有贷款需求急、贷款频率高、贷款数量少、风险大的特点,造成了贷款成本过高和风险过大,以至于在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很低。三是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政策不足,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和专项基金。

其次是中介服务滞后。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的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还没形成体系化的服务模式,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如还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服装企业提供所需的服装信息、技术、设计、品牌、人才、法律、审计会计等中介服务,同时缺乏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监督体系,致使相应的集群内配套企业难以建立,没有为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不利于服装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

三、促进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产业链条,深化群内企业分工合作

完整且长的产业链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防范风险,所以必须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过短是由于缺乏外包意识造成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有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增强企业外包意识和提高社会信任度着手,逐步推进产业链的完善。通过发展外包业务,将一个企业存在不足的环节分包给群内优势明显的其他企业,促使企业围绕主要产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改变企业原有“小而全”的低效率状态,使其变为“专、精、深”分工合作的规模效应状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加强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

区域品牌对产业的发展与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应打造集群品牌,把集群品牌和产品品牌结合起来推向市场,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明显,加工生产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而且还面临其他成本低廉的国家竞争的压力。服装企业应树立危机意识,科学确立生产经营方向,强化品牌开创意识,营造体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文化氛围,营造能够真实反映消费者需求倾向的产品品牌。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资金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十分重要,必须切实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首先,应加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准确及时地向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政策,同时也应保证银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加深对企业的信任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其次,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信贷银行。该银行应是政府出资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目标为宗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最后,应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步伐,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

在中介服务中,行业协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集群内企业应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行业协会应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行业规章,并通过引导、推动、协调的方式,使企业有章可依循,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行业协会还应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发展规划、服装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市场行情信息咨询、展览与国际交流、专业技能培训等各项服务。同时,还应保持与政府的沟通,准确及时地向政府反映行业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产业咨询,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①胡宇辰. 产业集群支持体系[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②李敬华.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及山东状况分析[J]. 市场论坛,2007(5):79―80

③王一名,徐松,王瑞.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分析[J].北京纺织,2005(4)

④宋莹. 辽宁服装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9―25

⑤高寒.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5―25

⑥2008年服装业利好政策报告.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www.ctei.省略/

⑦王树文,韩巧霞.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竞争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2)

上一篇:审查制度范文 下一篇:设计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