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范文

时间:2023-03-09 23:16:57

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和谐精神道德人格道德自律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对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为指导方针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打牢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基础,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本文拟就弘扬传统美德对加强道德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索和探讨。

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言,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它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工夫”。这种道德建设的工夫和方法,值得注意、学习和借鉴的有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全面建设。这种全面建设,一方面表现为,在传统文化看来,道德建设必须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全体的扩展和扩充,另一方面更表现为,在个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心到意到身的完整要求和从言行视听的严格要求。所以儒家对道德修养,反复强调要正心诚意,反身而诚,时时刻刻拷问自由思想和灵魂。“诚者天之道也”。也就是说,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个人必须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道德的要求,不能表里不一,思想和行为上都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另外,就是这种道德修养必须时时刻刻全面保持,所以在《论语》里,孔子对学生解释“仁”的所指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要在言行视听全方面地符合道德规范。同时,还要求在时时刻刻的行动中实践道德行为,即所谓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思想中。

第二,道德建设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在古代,人们把道德自觉看作一种传统美德。个人必须自觉自愿的去实践道德,而不是因为社会要求被迫适应道德规范。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孟子更是走向一个极端,把道德品格看作人内在所有的:“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人必须去实践道德,否则就是违背人的天性。孟子的这种认识虽然不够客观,但是其中包含的道德自觉的因素,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三,道德建设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强调道德自律。《论语》里曾子说:“吾日三省其身”,也就是说,加强道德修养,必须每天很严格地进行道德反省,进行严格的道德自律,用经常反省的方式来进行道德自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当然,这还仅仅是道德自律的一个方面。在道德自律上,儒家还特别强调慎独。这里的慎独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意思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谨慎戒惧,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此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另外,在中国古代,慎独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也就是能够对认定的道德观念有所坚持。《五行》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通俗来讲,即对认为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一心一意坚持,而不是三心二意。

第四,道德修养必须从小事做起。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把“格物致知”当作道德修养的起点。这里的格物致知的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当然,对道德修养而言,日常小事也是大事,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指的在日常小事之中,体会到道德修养的真正含义。《论语》作为奠定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典籍,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孔子生活中怎样通过日常小事来表现自己道德修养的例子,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而对此,在中国古代,在道德修养方面必须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的警句格言,更是比比皆是。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又有着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呢?

首先,传统美德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就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道德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道德规范在很多时候,能发挥法律制度等硬性规定所起不到的作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剂,是对社会规范的有益补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正是认识到道德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意义,我们党一直十分强调社会道德建设。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006年3月4日,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党对道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有着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和规定。

其次,在道德建设的方法上,提倡全面、自觉、自律,提倡防微杜渐。

道德建设在本质上讲,还是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无论是私人品德、职业道德、还是公共道德,归根到底,最终落实下来还是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因此,就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而言,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使个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传统美德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可供我们借鉴使用。提倡传统美德精神,有助于加强道德自觉、道德自律的品格形成。

再次,舆论引导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在传统的道德建设里,除去道德内容上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需要我们鉴别剔除之外,在道德建设方法上也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突出表现为制度缺失。传统的道德建设比较强调个人的自觉和自律,但是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制度建设认识不足。例如在《论语》里,孔子区分了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的区别,最后结果却是把刑政制度和道德修养对立起来。但是实际上,对社会道德建设而言,道德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制度更具有强制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道德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监督。所以,对于道德建设而言,一方面必须用舆论引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习惯;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法制,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制度上能够对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2篇

适应社会主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为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它的本质在于维系、巩固、促进一定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植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为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面对社会存在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在领导改革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存在片面地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志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有与时俱进,及时吸纳鲜活的实践内容,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五爱”的公德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出的概括。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把“五爱”调整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把“五爱”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并对“三大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论述,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结构。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完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仁”,是指爱人之心、仁者爱人。作为道德规范的“仁”,它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所谓“义”,是指正当、应该和适宜。作为道德规范的“义”,它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依据道德义务来确立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坚持“义以为先”、“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在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兼得之时勇于舍生取义。所谓“礼”,是指礼仪、礼制和礼则。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它是“仁”、“义”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模式,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安心、忠实地尽其本分。所谓“信”,是指言守诺、行不欺。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所谓“智”,是指知识和理性。作为道德规范的“智”,它是对“仁、义、礼、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辨善恶的能力。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儒家道德规范体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难免含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摒弃其封建性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了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八荣八耻”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卑劣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广大公民来说,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地从自我做起,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促进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社会文明状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要解决好人际关系和谐问题,二是要解决好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三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加强法律、政策、制度的建设,以提供安定有序的体制支撑与机制保障,也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发挥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因为道德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更具渗透力的力量。而且,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对和谐社会的法律、政策、制度化建设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它有助于培育更加理性自觉的实践主体,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人际道德、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为此,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道德基础是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友善宽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普遍的和睦与融洽关系,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人际道德的维系和调节。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诚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是融洽人际关系的剂,更是彰显个体灵魂的美德之花。不仅如此,诚信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和谐的纽带,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诚信危机不仅损害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信任关系,使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而且会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友爱,才能营造和睦、友好、祥和的人际环境,彰显人间真情和美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差异很大,要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关系,就要倡导平等友爱的高尚道德,即在平等的基础上提倡各民族、各宗教团体、各党派、各阶层、各群体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爱护、相互温暖,尤其是要倡导尊重、同情和帮助弱者的人道关怀与博爱精神,倡导鼓励强者的积极健康心态,促进强者和弱者的携手同行、共同发展,从而使全体人民在相互关爱、彼此关怀的基础上融洽相处。团结互助,就是各民族、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成员紧密团结,爱好和平,互助合作,携手共进,以谋求民族国家内部繁荣稳定统一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平相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高度理性社会,是多元一体的社会和谐体系。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多样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群体多样化、思想意识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此外,当前国际国内还存在着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社会势力与力量,这些构成了威胁和谐社会的潜在隐患。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如何协调好多元力量、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各群体成员的紧密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凝聚全党全民的发展智慧,构建多元一体的高度和谐体,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和谐”最主要的是同心,只有万众同心才能达到高度和谐。同心是建立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的,全面小康是符合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和群体共同利益的奋斗目标,因此它成为凝聚和整合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所以,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倡导团结美德,弘扬民族团结意识,才能营造同心协力、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友善宽容,就是指与人为善,以宽容、包容的健康心态对待他人,尊重个性,善待差异,宽和待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多元化社会,人们的利益差异扩大化、个人追求多样化、生活目标多元化、个性差异明显化,这就需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襟,以友善、宽容、和解的人生态度在多元差异中去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各阶层、各群体,我们有着明显的共存性、同一性与整体性,这就构成了友善宽容道德规范的深厚社会基础与现实依据。只有彼此友善、相互宽容,才能增进理解,相互尊重,加强沟通,文明交往,消除人际隔阂,避免人际关系紧张,维护社会团结,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人们心情舒畅,工作顺心,生活惬意,社会安定。总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友善宽容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以和为善、以和为贵的伦理价值观,形成宽松、积极、健康、祥和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解决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公共道德)基础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谐社会还要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除了要依靠法制的调控机制和制约机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仰仗公共道德的维系和调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的公正社会。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教育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力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规定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为特征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扫清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本障碍,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从而使公平正义真正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实现。因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而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一个公平、正义的公正社会,才能使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协调有序、相互融洽,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和妥善解决。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断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的程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正社会的实现,既要有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支撑,也要有全体公民的公正道德准则与规范来维护。所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层面的反映,就集中体现为公正原则必须成为每一个公民一切活动的道德准则,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普遍接受的公共道德规范,即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自觉树立公平正义原则,公平待人,公平处世,公平交往,积极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努力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正原则出发,自觉行动,担负起对社会公正的道义责任与义务。抵制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确立以维护公平正义为荣、损害社会公正为耻的道德观念,以公平、正义的原则、信念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有效的自我制约机制。确立崇高的道德正义感,形成鼓励和褒奖公平正义、贬斥和谴责不公正行为的道德激励和评价机制,进而形成促进和维护社会公正的正确价值导向,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精神屏障。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道德,可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公平正义的道德,可强化人们对公平、正义的道德自律意识,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平与正义。这种公共道德的有效推行、扩展与积极实践,并与社会公正的制度化建设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从而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融洽、协调、顺畅,营造出人们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生活安定、秩序井然、和睦相处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之,公平正义的社会道德是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道义支撑和精神力量,它可以解决社会关系的和谐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道德基础是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维持社会机体健康和谐的道义责任。人与自然、社会与地理环境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是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互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共生共长、协调共生,是生态大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生态和谐,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除了制度、政策、法律等外在控制与约束外,还需要运用环境道德的内在约束和自我制约机制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人们发自于内心的信念、情感和自觉行为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要大力倡导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是对传统道德的扩展和提升,它把传统伦理道德的调整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生态有机整体系统,它们相互支持。人作为道德主体应该履行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这体现了人类对道德关系认识的飞跃和发展,升华了人类道德的境界,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道德观念。“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与价值,不再把自然界看成是只供人类任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自觉地将自然界视为人的身体(即“无机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爱与保护,从而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加强对环境与资源生态平衡的维护。所谓“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是指人在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应该自觉地承担起维护自然整体和谐稳定的道德义务。所谓生态系统安全亦称为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它是指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处于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在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中,处于特定生态位的生物及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各自起着无法替代的平衡协调作用,都有自己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价值。一旦改变或破坏了它们的存在,就会造成生态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引起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倡导建设良好的环境道德,就是要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安全和生态忧患意识,强化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并把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作为环境道德基本规范与信念纳入道德建设,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贯彻落实于生产、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协调发展”,就是指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人与自然既有共生共长、相互支持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对抗的一面。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就在于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觉的行为选择与价值调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同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为人类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依托。总之,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生态和谐有赖于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为基础的环境道德建设。

综上所述,以崇高的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去导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有效地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为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撑,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特征建设方法

在当今世界,科技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在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与密切,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只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道德的养成也已成为各个领域高度重视的内容。随着社会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增强,各种对职业道德系统的探讨与研究应运而生,涌现出许多促进职业道德发展的优秀观点和思想。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科学含义及影响,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精深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职业道德内涵的论述

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的界定,学者们没有明显的争议,但就具体内容的阐释却不尽相同。

有学者这样论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还有学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人们的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等诸方面因素。

也有人提出,职业道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象,它的形成和特点,主要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活动,就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定职业范围内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它的观念、规范和风习表现,是由各种职业或行业的具体利益、业务和义务的内容决定的,是在特殊的职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李光耀在《职业道德简论》中指出,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职业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人们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会导致职业道德观念的差异。所以,职业道德并非某种职业本身所产生的道德,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道德观念在各行各业中的具体体现。

窦炎国在其《职业劳动与职业道德》一文中提出,职业道德起源于劳动的社会分工,它是一种劳动规则。他认为,劳动的分工和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形成了要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在协作和交往中又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规范。而职业道德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和管理劳动的规则。

在传统的职业道德研究中,人们习惯于从伦理学的的角度来探讨职业道德,在由申平华等人主编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视野: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机制与措施研究》一书中,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界定职业道德的内涵,即从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综合起来研究道德。书中提出,如果从人生科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便是人生道德的具体化,是人生道德在职业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形态,受人生观的支配;而从精神文明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它在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中,归属思想系统的范畴。同时,书中还指出,从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学三个角度来界定职业道德的科学内涵,在层次、范围和容量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而三者在研究道德及职业道德时,都把主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目的,所以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学在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

在各种观点中,无论哪种论述,都离不开职业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事实,并决定于经济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职业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都有重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社会主义职业的道德的论述

我们研究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精深文明建设的进步。关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了我们今天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它是贯穿于全社会共同的职业道德之中的基本精神。

《决议》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总结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在其后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决议》提出的规范来研究,很少有学者提出异议或创新的思想。但就其具体内容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都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标准。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对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笔者在阅读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论著后,对各种观点进行了综合杂糅,总结出当前大部分学者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特征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崭新的道德,因此他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成员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灌输性”的特点。它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它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公德的体现。同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又展示了社会主义精深文明建设的成果。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了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实现了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根本一致,同时也体现了公民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活动中,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服务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每个职业工作者都是平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反映了职业活动中工作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基础形态,它具有社会主体道德的功能,它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并与社会主义道德得到了真正的统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和主体道德,具有直接面对公众的公共性和示范性;同时,它又是随着职业活动的实践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社会主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职业相联系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样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发挥调节作用。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业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职业道德规范都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并以集体主义原则统率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所以说,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有一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人们在职业劳动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的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引导下,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所以说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广大职业者的劳动积极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从解决职业认同人手,培养敬业意识, 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着重弘扬敬业精神的特点。

另外,还有学者总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约束机制的针对性,运作结果的效益性,表达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功能和意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的学者从各个侧面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在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了职业道德建设, 就能够推动、带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进而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从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法制经济,而且还应当是一种道德经济。职业道德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 入场券”,市场如同赛场,没有“ 入场券” , 就没有资格, 没有能力与人“ 竞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逐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职业生活质量, 而且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同时也是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必要条件。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学者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智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的建议和构想。

在理论上,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专家学者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道德的合理性, 论证在新形势下重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必要性。还有人指出,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牢职业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才能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所以有众多学者认为,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应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健全规范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结合各行各业的职业实践,制定公约、守则、责任制等,并不断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规范体系,确立职业道德的指导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人的作用,所以应对从业人员深入开展敬业、勤业和乐业教育,使人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各行事业。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和领导的表率作用。

还有观点提出,要站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时, 必须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这是抵制、反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 制止职业道德滑坡的根本方法。

另有观点指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众多学者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都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都有一定得适用范围。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耀,减乐源,黄汉充.职业道德浅谈 [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翁金墩等.道德科学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奇.道德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M].欢哲学研究,1986;11

[4]李玉赋.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M].光明日报,1997;4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全体公民 社会公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党的十为我们制定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勾画了“十二五”发展新蓝图,绘就了我国文明发展新画卷,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再次呼唤我们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高尚的美德构建温馨和谐的幸福家园。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道义关切和共享和谐的社会。它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个体美德和精神心理,以确保社会的正义秩序能够长期稳定,并从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分享和谐与安宁。

一、加强全体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经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进步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我们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更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因为,一个有道德感、有爱心的社会才能让人有幸福感,才能让其社会成员安居乐业。一个道德虚无、人心冷漠的社会必然是没有前途的社会。即使其经济发展再快,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也不会感到幸福。社会的进步,需要道德的力量;人心的凝聚,需要道德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道德的力量。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里的小悦悦事件震慑了世人。两岁小女孩悦悦(化名)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而之后将近7分钟时间,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边,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这名路人是一名捡荒的阿婆。

遗憾的是,小悦悦因抢救无效,一颗花蕊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凋零了,凋零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更是潜藏着让人胆战心惊的道德的堕落。总理殷切希望商人的血管里能流淌道德血液,但是这个呼唤,又何止对于商人这个群体?小悦悦事件的发生,18名路人近乎一致的冷漠,让我们再也不能回避这种道德滑坡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的伤痛。整个社会发出了呼唤:一起告别冷漠。广东省委书记呼吁,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

美的社会环境既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美的个性和行为。如优秀的书籍诱使人如醉如痴地阅读,优美如画的风景诱使人心旷神怡地欣赏游览,拥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环境使好人变得更好,坏人不敢变坏。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里,就会感到祥和,温馨,安全、幸福,当然,这种氛围只能有周围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们群体来提供;反之,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失范的社会里,周围的人是一批自私自利,尔虞我诈,心中阴风呼号,在别人有难时感情淡漠,袖手旁观,甚至趁火打劫的人,我们将感到恐惧不安,时时处处提心吊胆。这将造成一个令人焦虑的环境。历史早已证明,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群体道德水平呈现出整体提升态势的时候,实际上就预示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振兴的黄金时期的到来;相反,当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堕落态势的时候,实际上就拉响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警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社会要成为道德的社会、生活要成为道德的生活、个人要成为道德的个人,永远需要他律来实现,这个他律,就是道德他律,要求社会必须进行道德治理。因为,道德可以因为个人、团体的自律而实现,但道德的自律需要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个人、团体要有道德的自觉,而个人和团体的道德自觉,需要社会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加强全体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

第一,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做到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就要求做到“一个牢固树立”和“一个大力提倡”,即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优良传统美德。列宁曾经说过,要利用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厦。同志则明确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仁爱、诚实、守信、慷慨、宽容等道德信仰,具有“精忠报国”、“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道德原则,“仁爱孝悌”、“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思想精粹,“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华。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吸取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成果,把公民道德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具体做到: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尊老爱幼、扬善惩恶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艰苦创业、立志成材教育相结合。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的反映时代特色,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做到坚持一个“核心”和一个“着力点”。一个“核心”是指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一个“着力点”则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德、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有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联社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为人民服务规定着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集体主义原则的利益和根本要求是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规范,作为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体现着对人民的热爱,渗透着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因而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遵循和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行为准则相结合,把道德教育融于道德实践中去,加强道德教育,优化价值取向。

任何道德行为的发生都是道德信念控制和道德选择的结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理想人格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使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按其道德原则行事,并使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道德品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增强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引导人们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第三,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这也就是做到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把个人自律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重在权威,道德重在义务。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外部行为。德治则注重以说服力和劝导力从内心来调节、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高尚精神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树立,既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自律作用,又要发挥法制的他律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建设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72-01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一)传统荣辱观

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

中国最早提出荣辱概念的是孟子,孟子把荣辱与“仁义”相联系,他提出“仁则荣、不仁则辱。”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把荣辱与“义利”相联系,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孔子把荣辱与人格修养相联系,认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所谓“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格言警句,都说明了古代仁人志士已经把荣辱放到了与人格、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荣辱观从不同层面把荣辱放在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具有形成良好道德、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吸收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优良道德因素,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言简意赅,概括精辟,内涵丰富,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向人们指出,个人只有投身社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荣誉。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勾画了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人们判别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强大道德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概括和丰富公民道德规范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福生:《中华美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江流、赵曜主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杨立英著:《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性; 性道德; 必要性; 社会主义

1 构建社会主义性道德的必要性

改革开发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观念面临着挑战,许多旧风俗、习惯、传统被冲破了,人们在探索人生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涉及到性的问题,这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旧的性观念受到冲击之后,旧的“禁令”约束力已经减弱,而新的性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一个社会的性道德规范缺失,是非常危险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一种灾难。”据有关资料显示,婚外的数量不断增加,婚前现象大量出现,婚前同居、试婚的比例也在扩大,社会上、包二奶、养小蜜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家庭解体增多,婚姻关系呈松散的态势,家庭和婚姻价值观发生明显改变。特别是少女早孕、堕胎、青少年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性道德是适应时代的迫切需要。

2 性及性道德释意

性( Sex)这个词是从拉丁语Sexus 一词演变而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几千年,但要想对之作出准确、公认的描述和解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对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 和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

所谓性道德,简单地说就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其性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3 社会主义性道德应具有的内容

3.1 社会主义的性道德应是以个人快乐为主的新型道德

唯物主义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性的自然属性,认为性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人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种本能和要求是健康成熟男女的正常生理机能和合理要求,适当地、正常地满足这种要求,是人们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正如奥古斯特•倍倍尔指出的那样,的冲动“在正常发达的人类人人都有,到了成熟之后,满足这种冲动是生理和精神健康的根本”。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性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是人类社会得以连绵不绝的生命线,是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特别是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作为调整人类性关系的性道德,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们“性”的生存发展状态,为人类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最优化的社会环境,要让人在奉行社会准则的同时更能享受到“性”的快乐。

3.2 社会主义的性道德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指出:“吃、喝、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现而存在的,性关系也是这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性把人类最深层的各种素质――爱、生命、血缘与良知结合在一起,因此它绝不是纯生理的需要。性的关系总是牵涉自己、对方以及跟双方有关系的所有人。因此,性具有伦理上的意义,它必然会牵涉到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道德或不道德。

性的社会本质决定了性活动应该与社会要求、社会行为规范相适应,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即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必须符合社会规律的要求,也一样。性的需求是人的天然需求,是正当的,但满足需求的方式却有正当与否之分。自由是可贵的,但超越界限的自由不是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人类只能在相互伤害和自我伤害中毁灭,也就没有什么可贵可言。因此社会有必要设定各种伦理准则,去保护他人的利益和调整人们的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3 社会主义的性道德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对性道德的发展及未来的两性关系作了精彩的论证。人类对于冲动的满足,只要不损害他人,自己的身体尽可由他们自己处置。满足性的冲动也和满足其它自然冲动一样,是个人的私事,既不必对他人负责,也绝对无第三者插嘴的余地。我们要怎样吃、怎样喝乃至怎样穿衣睡觉,都是个人的私事,和异性的交往也是如此。个人因接受新社会的教育而自然获得了见解、教养和完全的独立,这使得他们绝不会做对自己有害的行为。所以,未来社会的男女,将比现在更有自制,更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关于性的问题的一切假道学及神秘主义自然消灭,两性关系将更为自然而健全。假使在结合了的男女之间,发现了不和、失望和厌恶,那时侯,从道德来说就要求解散不道德的、不自然的结合。当现在使妇女独身或的条件消灭的时候,男子便不能再支配女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那些对于现今的婚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屡屡妨碍婚姻生活的许多障碍,将可以彻底地扫除。倍倍尔关于未来社会两性关系的展望同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性解放”思潮有着不同社会前提的区别,前者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压迫、性别压迫已不存在,而后者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压迫的根源还在。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完全达到倍倍尔所说的那样,是个人的私事。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学说的基础上,也充分肯定了性生活问题上的“个人私事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两性间关系将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需干预的私事”。当然,这种理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觉悟已高度发展,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高度协调统一时才能实现。在当前,人们的觉悟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单纯强调个人私事原则,则会导致个体为满足自己而走上性泛滥,不承担应负的责任,不考虑导致的后果。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性道德同未来理想性道德的区别。

社会主义性道德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性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建立男女双方在经济、政治地位和人格基础之上的两性关系平等原则,从而彻底否定了男性霸权,使婚姻的目的和本质向爱情回归。在男女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1)自由原则与自愿态度。承认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由性与能动性,性道德是一种道德自律而不是道德他律。(2)平等原则与尊重态度。的当事人通过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性关系,彼此尊重、共同交流,在性的身心交流中,获得健康快乐的生理与心理体验。(3)责任原则与负责态度。每一位的当事人,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及其后果负责。(4)私密原则与勿涉态度。性的权利包括个人的隐私权,这是任何组织机构、团体或他人都不能横加干涉与侵害的。(5)专一原则与守诺态度。这一原则可以控制人们的无序和滥交,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的混乱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损害。

3.4 社会主义性道德坚决反对婚外

婚外包括的方式很多,如多伴侣、“包二奶”、养小蜜、婚外恋、、等等。社会主义性道德坚决否定婚外的合道德性。因为首先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爱情具有对等性、专一性、排他性和持久性。是男女双方灵与肉的结合,是精神与肉体结合的统一,它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才能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其次的双方必须对的后果负责。一是为对方负责;二是要对社会负责,要符合社会要求,有助于社会风化;三是对的结果――第二代负责。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在客观上为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创造了基本条件,并通过法律形式给了人们自由结婚的权利,还赋予了人们离婚的自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没有爱情却必须同床异梦”、“有情人却不能结成眷属”的情况发生。这就为消除婚外性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婚外就是不道德的:其一,婚外性关系使性与婚姻、爱情与婚姻发生分离。这种分离就使得当事者逃避了与性关系连带在一起的责任与义务,不论对家庭、配偶,还是对婚外性对象,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其二,婚外性关系违背了夫妻忠诚与专注的规范,是对夫妻感情的背叛,是对婚外配偶人格的不尊重,使夫妻感情被玷污。其三,婚外性关系使婚外性对象陷入生活困境,主要对其婚姻和家庭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带来种种烦恼、痛苦和不幸,将会破坏对方的夫妻关系,严重的会使对方家庭破裂。其四,婚外性关系违反了道德自律原则,使自己的心灵深处蒙上不光彩的阴影,随时都要受到风浪的冲击,要付出道德代价。一旦被揭露,会招致当事人和婚外性对象的身败名裂,给家庭、事业都带来严重影响,对子女的成长发育也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社会主义性道德既不同于封建主义的禁欲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性解放”的主义,它是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既能使人充分享受快乐,又能保证人的身心健康;既尊重人性,又促进社会文明的新型道德。

参考文献

1 [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 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3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 马克斯,恩克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斯,恩克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人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时期,似乎道德的力量减退了,从“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单车后座上嬉笑”之类的拜金主义,到“郭美美炫富事件”、“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案件”等,若干道德缺失的社会病蔓延,仿佛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只有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道德进步,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干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影响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略,道德文化也相应被提升到更高层次,就是要克服人们对于道德追求的迷茫和悲观情绪,感受浓郁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氛围和时代气息。那么,我们如何来评判一种行为,一种观念,一个事件的道德与否呢?笔者以为,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我们不能仅以是否违法犯罪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标准,因为法律是最低道德标准,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主要作用

修身养性本身就是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形式,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即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加强了社会公德方面的修养,我们的公共生活就有了公共秩序,社会正气得到了弘扬,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就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我们加强了职业道德修养,我们就能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乐于奉献。我们加强了家庭道德修养,我们的亲情、爱情、婚姻就能沐浴在爱的温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推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由此可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一是可以提高认识自我的水平,提高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一个自觉自省的过程,修炼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二是可以调节心智,丰富自我。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是一个内心充实激情受人尊敬的人;三是可以构建和谐,打造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企业员工应当具备良好的修养,凝心聚力,变个人优势为团队整体战斗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追寻道德源泉本身也是一种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个体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付出和奉献,又为自己实现更大的人生梦想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道德的光辉照耀心灵。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及个体责任、社会责任越来越紧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等关系,实现和谐共赢是我们的阶段目标之一。同时,我们又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整个社会倡导的尤其是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应坚定的理念。将自己的道德水准定在这个水平,我们的道德修养才能具备高尚的特质和时代的特色。第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让道德的力量更加强大。诚实是一种美德。不够诚实的人,很难想象他能一副假面具来赢得周围人的信任,最终摔倒的可能就是他自己。同时诚实应该是道德修养的底线,是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诚实让你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包孕出你的理想之花精彩绽放。第三、廉洁从业,克己奉公,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洁净。笔者非常欣赏安徒生童话里的一句话:“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虽说时下的社会,各种诱惑很多,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市场,物欲横流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个别腐败案例着实反映出党风廉政教育不够深入,打击惩治腐败还需加大力度,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倡导廉洁从业,廉洁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人。我们社会的主流是大唱廉政之风,大唱崇尚理想,大唱精神追求的,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第四、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让我们的精神境界更加高远。道德模范们出自各行各业,既有普通的农民,基层干部,退休工人,也有战士,科学家,等等,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有的小到举手之劳,有的大到撑起共和国的脊梁,蕴含的道德光芒和精神力量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们的事迹是我们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自觉地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作为,学习他们的风范,像他们那样做人做事,我们也能成为一名道德楷模。第五、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只有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就能够进一步增强我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总之,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个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是个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真诚奉献社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9篇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消除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从业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它是影响职业道德风尚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使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职业道德得以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同各行业、各单位以至各部门的内部改革结合起来,保持经常化、制度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在道德法庭和“心灵审判官”的监督下,使更多的人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地克服不道德行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使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解决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问题,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从业人员,防范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为用户服务,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职业劳动和社会主义的团结协作。在这个原则下,各行各业应针对行业特点,结合自己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和职业责任,从本行业的要求出发,制定和发展各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是群众的“自我改造”和“自觉锻炼”,要注意发动职工总结经验教训,对照正反典型,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将其概括成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记易行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自我约束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效应,起到行政和法律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开展道德评价活动,弘扬道德楷模,抨击不正之风,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舆论是对人们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一种社会舆论,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它的支持、鼓励、赞扬,从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巩固这种好行为;凡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就要受到它的批评、指责、鞭挞,给人造成一种强大的精神上的压力,促使他改变不道德行为。这种外在的强制对于遏制和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职业道德舆论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人们的议论,单位内的表彰或批评,以及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手段。要正确合理地引导道德舆论,净化舆论中的杂质,要创造一种敢于直言、公正评价人们的职业活动,扬善贬恶,扶正抑邪,以监督和保证人们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符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四,克服职业道德淡漠现象,形成一个讲究职业道德,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良好职业风尚。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以权谋利、以职谋私的行业不正之风盛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拜金主义”及某些政策失控产生的利益导向偏差,是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淡漠致使一些人丧失了职业道德。因此,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引导入手,把他们的信念真空充实起来,造成一个尊重和赞许职业道德行为的工作环境,提倡一种切实可行的不局限在物质需要上的更充实的生活观念。要从根本上扭转忽视职业道德的倾向,把职业道德强化为纪律,使从业人员培养健全的劳动观,形成牢固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直气壮地宣传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理直气壮地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要发挥领导和党政机关的模范作用,领导不仅要重视本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应带头遵守道德规范,带头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克服腐败现象,做到勤政、廉政、优政,成为各行各业讲究职业道德的楷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都强调: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由此可见,党是十分重视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近期,执政者或是理论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以此为动力,努力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吧!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第10篇

实施道德意识新启蒙

人是类存在物,是区别于一般种群动物的道德存在,也就是一种文化存在。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人的道德意识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一个健康、理性、道德化社会的综合教化的产物,在日益开放的道德化社会更是如此。

建构与社会主义开放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意识,是一个健康、理性、和谐的社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宗旨。即通过道德意识启蒙、道德信念教化、道德理想提升,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科学发展的道德心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八荣八耻”是在现代开放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对全体公民提出来的整体道德要求,是社会集体性道德契约的本真表现。每一条都内含鲜明的道德意识,饱蘸中国人的伦理精神。其中,“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荣”,表达的是以祖国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的社会主义利益观;“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为荣”,表达的是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新型道德意识,这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继承;“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荣”,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的战版权所有斗力、凝聚力的理解,对千百年来生存发展脉根的膜拜;倡导“以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这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复兴伟大民族事业的思想道德基础。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全面实施健全个体道德意识的思想新启蒙。

推动道德观念新解放

道德观念的解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现代开放社会,道德观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推动了社会主义开放社会道德观念的新解放,主要表现在荣辱道德观的占有者、交流者、获受者及其相互关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开放走向文明,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不断解放。

首先,现代荣辱观要求公民入眼、入脑、入心,使“八荣八耻”荣辱观占据公民的思想灵魂,即增强荣辱道德观教化人、熏陶人、完善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实践主体对荣辱道德观的占有、内在化、变为自觉意识的确定性,这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

其次,现代荣辱观内化在实践主体内心之后,将会提高实践主体对荣辱观念的交流,促进交流者的思想互动,改善、优化交流关系。在这种交流关系中,人们对荣辱道德观产生的不同理解、认识,进行加工过滤,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行话语传播,产生积极思想影响。

第三,基于对荣辱道德观的启蒙、教化,达到占有实践主体的心灵,促进了思想交流和社会交往,荣辱道德观深入人心,获受者范围将会扩大,获受者之间的价值创生关系也会深化,进而推动新一轮道德观念解放。这实质就是道德价值的分配关系问题。道德价值的分配关系体现了道德观念的感染性、道德价值的增值性。现代荣辱观合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巨大道德实践价值,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必将推动道德观念走向新的解放。

促进道德境界新提升

荣辱观又涉及到道德境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体人民,都需要树立现代荣辱观,加强党性修养和人格修炼,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上一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范文 下一篇:道德困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