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7:41:12

社会政策论文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数据来源下文采用的所有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2)、各省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人文数据库。

(二)福利指数计算公式本文重点分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对福利指数公式的构建。首先主要对国外学者阿玛蒂亚•森(A.Sen)的福利指数进行分析,因为森的福利指数是社会福利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构造社会福利指数公式时,都参考森的福利指数,其表达公式为:S=RY(1-G)(1)其中S代表福利指数,RY代表人均实际收入,G代表基尼系数。这个指数主要说明了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分配差距越小,所能够体现出的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反之则相反。但是社会福利不仅仅包含经济福利,因为经济福利并没有把社会的公共福利和个人的福利包括进去,因此阿玛蒂亚•森福利指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对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指数进行了重新构建,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保健协会的ASHA指数,其指标包括六个项目: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表达公式为:ASHA指数=(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指数×人均GNP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2)基于公式(1)和(2),刘长生等三位学者对上述公式进行了改造,借鉴了森福利指数中的收入分配指标,增加了ASHA指数中没有包含的如环境污染程度、资源消耗度等指标,建立了以下基本公式:社会福利指数=人均GDP实际增长率×(1-基尼系数)×(1-环境污染程度)×(1-资源消耗度)×就业率×识字率×(1+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1-婴儿死亡率)/(1+人口出生率)]×(1-婴儿死亡率)⑦(3)以上各种衡量社会福利指数的指标,已经从GDP这个单一经济指标转向了经济、文化、社会指标,对社会福利的衡量更为全面。但是,各种评价指标在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证实。比如,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等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在现阶段还没有文献实证。因此,本文借鉴公式(1)(2)(3)中的指标以及其相关指标:人均GDP、人均GDP实际增长率、基尼系数、环境污染程度、资源消耗程度、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率、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婴儿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并根据目前各公式的实证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人均GDP实际增长率、基尼系数、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婴儿死亡率、人口出生率,重新构建出社会福利指数公式,并利用软件SPSS17.0计算了全国及各省市相应的社会福利指数。得出的具体公式为:社会福利指数=100×人均GDP增长率×(1-基尼系数)×就业率×识字率×(1+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1-婴儿死亡率)/(1+人口出生率)](4)

(三)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不同时间、不同省份的计量模型。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它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构成样本数据,是近几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重要发展之一,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既受到不同地区的影响,也受到不同时期的影响,因此结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面板数据模型既可以分析某一时期各省(市、区)政府支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差异,还考虑了时间因素的影响;第二,从统计角度看,与单纯的截面数据模型或时间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数据模型大大增加了观测样本量,提高了样本自由度,使福利影响因素的估计值更加可靠,而且减弱了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降低了估计误差。本文基于“省(市、区)——时间序列”的数据组合,根据1996-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五个变量数据,建立了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

二、我国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我国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及结果分析利用公式(4)计算出了1996-2011年我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具体的指数见表1:通过表1的福利指数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总体水平在稳步增长,个别年份可能存在着偏差,这与当年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关。如,1998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这势必对国内的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导致GDP、CPI等经济福利降低,由于危机影响的滞后性,导致99年及09年的福利水平骤然下降,随着国家的调控,福利水平又开始稳步上升。前文对国内外的社会福利指数进行解构和剖析,并构建了我国社会福利指数计算公式,计算1996-2011年全国的福利指数⑧,主要是为对下文实证分析我国福利影响因素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此来揭示这些因素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状况并解释其背后的意义。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检验1.变量定义本文构建出社会福利指数回归模型,以社会福利指数为因变量,将社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例(X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2)、社会保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X3)、恩格尔系数(X4)、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X5)作为自变量。2.回归分析模型构建根据前文对我国福利指数的计算发现,大部分福利指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除部分年份由于外部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导致福利指数出现一些剧烈的变化外),即呈现出一种增长的态势。一般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即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各方面配套设施、制度健全,其福利指数会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制定出的相关的公共政策会对社会福利指数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这几个指标能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描述政府的相关公共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尽管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本文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一些影响小的因素(比如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等)可以归结于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忽略这些小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准确度。3.面板数据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用Eviews软件对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单位根不存在。由于面板数据可以将生产函数对数化为线性函数,因此本文利用Statas10.1对下面的个体效应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具体步骤如表3。通过上述检验,该面板数据可以设定为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同时随机效应模型还需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这里的P值为0,则表明随机效应非常明显。在设定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时,再进行Hausman检验。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4。表4中的p值(其值为0)说明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比较好。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随机效应模型的基本假设(即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得不到满足。因此,本文设定的面板数据估计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1.全国福利指数的实证分析本文基于表2显示的序列平稳性,根据(6)式的模型对全国社会福利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具体估计的结果如表5。从估计结果来看,其与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基本一致。可见,从社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这五个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其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全国的福利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解释如下:(1)在社会固定投资方面,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投资政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社会福利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投资基本是在基础建设上(2008年国家制定的四万亿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主要投向高速公路、高铁等,而主要的社会需求并不在这上面),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并不突出,因此制定的投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福利起反作用。(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对社会福利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度更大。这种经济福利势必会提升非经济福利,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得以提高。但是这种提升毕竟是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大部分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仍然以储蓄形式存在。(3)社会保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这一因素也会对社会保障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所涉及的方面并不全面,从而导致其对社会福利的提升并不明显,甚至有着反作用。(4)恩格尔系数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低。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越高,手中可支配收入也就越少。因此,降低恩格尔系数对社会福利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5)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越高,社会福利也会越高。这是因为科教文卫投入增多,会使非经济福利增加。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让更多的人得到受良好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会使得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和卫生方面的加强,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情操方面的发展。因此,政府制定的支出政策在科教文卫方面的倾斜,会促进非经济福利的提高。2.31个省(市、自治区)福利指数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前文求出的1996-2011年各省(市、区)的福利指数,本文实证分析了社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这几个影响因素对31个省(市、区)的福利影响,其结果如下表:通过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固定效应的估计,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权重,并通过加权克服了截面数据的异方差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各个截面数据进行单位根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影响因子都不存在单位根的现象,避免了上述回归成为伪回归。因此表6的回归结果是可信的。将31个省(市、区)的福利指数实证分析结果与全国的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不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施的相关公共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首先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中央政府主要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而且重点是对高速公路、高铁以及高科技产业进行投资,对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投资相对比较少。而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公共投资政策上反而会向民生倾斜,比如加大对居民的衣食住行的投入,改善城市环境等,这样自然使得各个省(市、区)的社会福利会有所增加。其次在社会保障方面,各省(市、区)与全国的结果也存在偏差。这主要是每个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广,而西部地区就相对比较窄。为了反应福利水平的空间地理差异,本文进一步用与组内估计量等价的LSDV估计方法进行估计,LSDV的其余参数的估计与组内估计量是等价的,但LSDV的一个优势是能估计出个体效应,由LSDV估计的个体效应如下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各地区的福利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地理差异。其中,云南、青海、贵州、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的福利水平较低,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东部地区的福利水平较高。这说明福利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这也验证了本研究的结论。

三、结论

基于对全国和31个省(市、区)社会福利的计算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科教文卫投入的增加会提升全社实证分析会的福利水平。因此,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可支配收入方面。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并不热衷于传统行业,因此要制定出相关公共政策,加快相关产业转型,促进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仅仅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还要增加产品自身的附加值,真正让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

(二)社会保障方面。不仅要加强失业保险、城镇医疗保险,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并参照沿海发达地区成熟经验,将好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三)固定投资方面。主要向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项目多倾斜,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安居工程等。而对一些高耗能工业、淘汰产业等的投资可以减少甚至叫停。

(四)加大提升非经济福利的政策力度。如做大第三产业,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避免出现经济福利提升,而非经济福利降低的情况。

(五)进一步促进国家公共政策做大做强社会经济蛋糕的作用。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和现实相适应的公共政策系统,从而为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铺平道路。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1.公共政策

中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把公共政策内涵的界定分为:政治行为型、政治过程型、价值分配型和生态行政型四种。例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就是一种既定的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罗伯特•艾斯顿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陈振明认为,“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总结并借鉴中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含义的界定,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根据公众需要所制定的各项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2.公共政策价值

在现代社会,政府如果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那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其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怀疑。因此,“政府为了摆脱合法性危机,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社会主体多元化的公共需求,进行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促进公共利益实现,以达到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共享。”基于不同社会主体多元化公共需求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既体现了公共政策的科学价值,又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民主价值。

3.公共政策价值理念

公共政策价值理念表现为一定的需求和利益、有用与无用。因而,公共政策价值也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政策本身的价值,即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影响,即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价值,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中的概念是指公共政策的价值影响,即公共政策价值分配的利益要求和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指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的公共政策价值分配的利益倾向与选择,亦即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涉及政策决策过程的人共有的偏好、个人愿望和目标。

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转变的历史演进

1.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的第一次转变:以物为本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经历了第一次转变,围绕着效率与公平展开的,这次转变是以急转方式出现的。在政策领域方面,它从“抓革命,促生产”的以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决策原则。由此产生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中,效率被作为中心价值,公平只是作为补充性价值。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关注公平时,考察的主要不是现实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公平的价值要求,而更多地是考虑为促进经济效率而出台的改革政策是否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这种公共政策价值理念对推动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的第二次转变:以人为本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经历了第二次转变,是绕着改革、发展与公平展开的,这次转变是以平缓方式出现的。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公平和正义的概念不再仅仅是以“兼顾”的方式出现;二是提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原则;三是在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成为更高的价值理念;四是认识到公平对效率的正面影响;五是提出了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六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和保障经济和社会公平方面的责任,将政府工作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维护经济和社会公平,并且成为衡量政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三、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的创新与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经历了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两阶段,如何定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成为我们当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1.基于治理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公共治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个人暴力恐怖事件、社会等社会问题凸显,这些长期积累下的社会问题随时都可能引发公共危机。每当爆发公共危机时,人们习惯于依赖政府解决。然而政府的管理、责任、能力是有限的,政府必须寻求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与支持,全社会共同面对危机、共同承担化解危机的责任,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和衷共济、相互信任的危机应对机制。

2.基于和谐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公共和谐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改革的收益与代价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贫富分化、环境恶化、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凸显。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公共政策,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理念的确立。在社会转型时期,以公共和谐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有利于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公共和谐理念的提出,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3.福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公共幸福

近几年,公共政策学开始把幸福作为衡量公共政策优劣的一项重要价值标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幸福是一种公共幸福,即大多数社会公众为了个体或集体的美好愿望,在创造以及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基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美满而产生的一种持久的、深刻的、美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随着幸福问题的深入研究,幸福理念正在融入各国公共政策的价值体系中。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一些城市开始加强了对公众幸福感的关注,这正是公共幸福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的一个良好开端。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权利边界;定位

目前,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与弊端,该制度根本无法解决经济房的权利定位问题,亦无法做到与其他法律规定的有机衔接。由于目前相关规定未能对经济房的权利予以准确定位与限制,巨大的利益驱动使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与黑幕事实上成为不可避免。比较中外相似于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法律制度,杨遂全教授认为关键是缺少民事基本法的支撑[1]。目前我国各种有关保障性住房的规定,都只是行政法规或规章。。作为一种基本的物权制度,其他国家都有一些立法层次较高的法规调控。我们不能把这种长期的基本类型的物权制度一直置于立法之外。诺斯曾说过“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2]。本文认为,当前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目前的制度设计未能构建经济房与商品房之间的巨大鸿沟,未以法律形式对经济适用房的权利属性及限制予以明确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探讨我国未来的相关制度设计,以解决经济适用房的权利定位与限制问题,并力争做到与其他法律的规定相互衔接与协调。

一、经济适用房的范围及其物权化的意义

首先,目前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屡屡出现舞弊与暗箱操作事件,经济适用房领域成为投机与利益不正当输送的重灾区,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的结果远未能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对此有学者提出取消经济适用房,也有学者提出经济适用房不修厕所,希望以此来解决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本文认为,造成当前弊端重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规定侧重于公法上的审查与核准,未能在私法上对经济房的权利予以明确界定与限制。由于现行的制度未能确定经济适用房的物权边界,私法上权利的模糊导致了巨大潜在利益的存在。在巨大利益的冲击下,经济适用房形式上的层层审查与核准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只有在物权上明确界定经济适用房的权利边界,给房屋购买人一个确定的权利预期,方能物当其用,有效解决当前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与权力寻租行为。

其次,要界定经济适用房的权利边界,则需要厘清经济适用房的范围。尽管2007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指出,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但在实践及理论上,对经济适用房涵盖的范围却并不明确。广义上的经济适用房既包括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由政府主导修建的经济适用房,也包括面向特定对象,单位自建、单位集资建房及住宅合作社建房等。但就现状而言,目前许多单位自建、单位集资建设的房屋尽管挂着经济适用房的名义,但建设内容几乎没有不超标的,且在分配上往往根据工龄、级别等予以划定,此类房屋仅体现了福利而绝对未体现保障功能。本文认为,造成目前经济适用房超标准、超面积建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未对经济适用房的范围做出明确界定。要理顺目前经济适用房领域的各种关系,首先应将其范围严格限定在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而由政府主导修建的经济适用房以及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条件面向本单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而由该部分职工集资修建的经济适用房。除此之外其余各类房屋均应被排除在经济适用房范围之外。不符合此类标准的房屋应由其他规范予以规定,而我们应逐步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住房供给,减少住房供给的种类。

最后,根据物权法定原则,只有通过立法方能有效界定经济适用房的权利边界。目前普遍观点认为经济适用房的产权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其依据在于经济适用房土地的划拨性质而将其视为一种区别于商品房的新的物权。也有学者提出经济适用房产权由政府与购买人共有的设想,但不论是对经济适用房的物权予以限制还是增设一种限制物权,按照物权法定原则,这些内容只能以立法形式予以规定与明确。根据立法法及物权法的规定,现行的部门规章无权也无力对经济适用房的权利予以定位及限制。此外,经济适用房制度尚涉及与民法、合同法、担保法、房地产法、物权法和婚姻法等法律的协调与衔接,因此,我们只有以法律形式对经济适用房的权利予以定位,才能在效力及内容上使该制度与其他法律规定相互衔接与协调。

二、经济适用房的权利定位

经济适用房就其本意而言,一要经济,也就是要限定销售价格、要便宜。其便宜的主要因素在于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包括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各种税费等)。二是要适用,适用应理解为当且仅当适用,即要限定套型面积不能超标准建设,但也要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作这些方面限定的原因在于经济适用房保障功能的特定性以及其面向对象的特定性。正是由于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购买人享受了特殊的利益输送,因而经济适用房的产权是不完整应受到一定限制的。产权是经济适用房制度中的核心和全局性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经济适用房是保障性住房,其在出租、出售时往往受到一定限制,也就是说其收益权和处分权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不仅仅来自于政府,现实中更多还来自于单位或住宅合作社。亦有学者在区分产权和所有权的基础上进而认为,经济适用房的产权虽受到一定限制,但仍不失为完全产权。对此,笔者不予苟同,一方面承认其权能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又认定其为完全产权,如此,则无论何种产权皆可认定为完全产权,那么一种产权是否是完全产权也就失去了辨别的意义了。在此抛开经济适用房产权受限是否是应然之义不提,其权能受限当是无疑的[1]。对于经济适用房的产权性质,目前尚有争论。另有观点认为产权是可以分解的,完整的产权一经分解,就不再与所有权有对等关系。如果一个人拥有的只是对某物的使用权,并不能说他对该物享有所有权[3]。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即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这是指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情形,对经济适用房这类特殊的物权,法律尚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1.占有权

占有权是指占有某物或某财产的权利,即在事实上或法律上控制某物或某财产的权利。占有权是所有权最重要的权能之一,是行使所有权的基础,也是实现资产使用权和处分权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资产一般为所有人占有,即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一,但在特定条件下,占有权也可与所有权分离,形成为非所有人享有的独立的权利。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通过支付一定代价(亦可以看做是若干年累计的房屋租金)取得房屋的合法占有权。但是,这种占有权取得的前提是基于一定的身份,因此其取得房屋后的占有应是事实上的占有而非法律上的占有,这里不论其是所有人还是按份共有人或非所有人,在规定的年限届满并取得完全产权前,本文认为,购买人在居住满一定年限并补缴土地出让金及被减免的税费后,方能取得完全产权。均不能移转对房屋的实际占有(当然基于合法事由房屋被依法处分的除外)。

2.使用权

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本质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权利。经济适用房购买人的使用权涉及到房屋和土地两个层面。购买人对房屋的占有和使用均应由本人及其家庭成员行使,不能移转给第三人。并且,购买人须按照房屋的用途和性质合理使用房屋,不能改变房屋的用途。对于土地使用权,本文认为,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农村集体土地,在一定年限内及购买人未补缴土地出让金前,均不可为购买人分割土地使用权,这也应是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的差别。经济适用房其性质是用于居住保障,故其不能也不应具备投资功能。购买人所取得的物权属于一种限制物权,我们只有构建起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之间的巨大鸿沟,方有希望解决目前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与无奈。

3.收益权

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对于收益,经济学与会计学有着不同的解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做是财富的增加。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而作为一种权利的收益权,本文认为其属于法学范畴,即不管收益内涵如何界定,收益权强调的是获取收益的权利或收益的归属。本文认为,未来的立法应对经济适用房的收益归属做出明确限定。由于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为划拨土地,房屋购买人取得房屋时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或未支付土地使用价款(地租),因此,其对房屋的收益权应受一定限制。基于房屋的保障性质,可规定在一定年限内不可用做出租收益。满一定年限并补缴土地出让金取得完全产权后房屋方可上市转让,该转让收益应归属于所有权人。按照现行《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规定,购买人符合条件上市转让经济适用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缴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从制度设计的严谨性出发,我们将不得不考虑如果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没有差价或者差价为负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基于此,目前的该规定显得不够严谨。本文认为,以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房差价来确定土地收益,既不准确,又缺乏操作性。第一,房屋的价格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户型、楼层、朝向、采光、通风等等而不仅仅局限于地段,同地段同面积的房屋售价往往并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第二,买受人最初已完全支付了房屋价款(价款中尚有部分利润),因而房屋升值的收益应归属于购买人。购买人未支付的仅仅是最初的地价及享受了部分税收优惠,因此本文认为,购买人上市转让房屋,其补交土地出让金以届时该地段土地评估价直接补交即可,将房屋与土地分开计价既清晰又简便易行。

4.处分权

处分权是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终处理的权利,是所有权四项权能的核心,是财产所有人最基本的权利。处分权可分为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事实上的处分意味着实物形态的改变,法律上的处分意味着物的转让即物权主体的变化。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对房屋事实上的处分受到民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控,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购买人事实上的处分权与商品房买受人的处分权并无差别。但经济适用房基于其保障性质以及购买人取得房屋的特定事由(低收入及住房困难),经济适用房购买人在法律上的处分权应受到限制。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性质是为了满足住房需求,故购买人不能任意转让(限制措施如前所述包括使用年限限制及补缴地租和税费后取得完全产权的限制),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转让,在未取得完全产权前,应交由主管部门回购;取得完全产权后需要转让的,主管部门享有优先购买权;经济适用房购买人的其他处分权,如离婚分割、继承、赠与、抵押、出资等实体权利的处分亦应受到一定限制,本文探讨的权利限制是在购买人未取得完全产权前的限制。购买人取得完全产权后,可依据物权法等法律享有所有权的全部权能。对这些具体权利的限制,未来的住房保障立法应予以重视与体现,而相关制度设计应与其他法律规定相互衔接与协调。

三、经济适用房的权利限制

1.经济适用房在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权利定位

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三种形式,在夫妻对财产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约定不合法的情况下,法定财产制是当然适用的夫妻财产制[4]。我国关于夫妻财产实行约定优先,没有约定则实行法定共同所有制。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这里“所得的财产”,按照通说,并非需要实际占有。“财产”可以是权利而非完全的所有权。但是,由于经济适用房性质的特殊性,其涉及家庭其他成员的住房保障,因此,对于经济适用房在夫妻共同财产制中的权利定位应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就权利主体而言,按照经济适用房制度设计的初衷,其保障对象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以家庭为保障对象而非个人,目前已经有城市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纳入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围,但本文认为,从效率角度出发,单个个人的住房保障应主要通过廉租房方式予以保障。受保障人是基于身份而取得财产,故就房屋的权利主体而言,本文认为,全体家庭成员均应成为房屋的权利主体,因此在对经济适用房房屋权属进行登记时,应将全体家庭成员均登记为房屋权利人。实务中可能存在部分家庭成员未支付经济适用房价款,但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是基于家庭成员关系共同取得,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视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赠与。而在家庭取得经济适用房后而成为该家庭成员的,不成为权利人。

(2)关于夫妻之间对经济适用房权利的约定,婚姻法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但鉴于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性及取得人身份的特定性,本文认为,夫妻之间可以对房屋未来的收益及处分权予以约定,但不得以约定方式排除对方的占有和使用权。此外,夫妻之间的约定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亦不得损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

(3)关于经济适用房的离婚分割,经济适用房系基于家庭成员共同身份而取得,身份关系的消灭可导致房屋的分割。但基于经济适用房的特殊属性,未来立法对于离婚时经济适用房的分割本文仅探讨尚未取得完全产权前的分割,取得完全产权后房屋的分割与商品房并无二致。应把握以下方面:第一,如双方均不主张使用房屋的,该房屋可交由主管部门回购,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但有其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主张继续使用的除外。第二,双方均主张使用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但取得房屋的一方不得排除家庭其他权利人的占有使用权。第三,一方主张房屋使用权的,可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做出评估或竞价,使用房屋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第四,法院不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可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这里的使用人还应包含家庭内的其他权利人。及房屋项下的其他权利人。使用方给予另外一方补偿,但补偿的金额应考虑继续使用房屋的家庭其他成员人数所占的份额。第五,为防止以离婚为手段再次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因此,将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限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个人是必要的。

2.经济适用房的继承

我国的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关于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二者处分的本质相同,将在经济适用房的赠与中予以讨论。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经济适用房的继承,属于权利人财产的一种移转形式。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以家庭作为保障对象,而家庭则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即这里的家庭成员仅仅包括配偶及其子女。为避免经济适用房权利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避免经济适用房丧失保障功能,在购买人取得完全产权前,未来的立法可规定经济适用房的继承人应限于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即配偶、子女、父母之间。如被继承人没有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则由主管部门予以回购,回购的价款作为普通遗产,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予以继承。

3.经济适用房的赠与

基于经济适用房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应不允许经济适用房购买人在取得房屋后任意抛弃即无偿让与其权利。经济适用房的取得系以家庭为单位取得,单个家庭成员无权将房屋赠与他人。即使全体家庭成员均一致同意将房屋赠与他人,由于该权利的取得系基于身份的特定性而取得,也为避免实践中以赠与之名行买卖之实,故本文主张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在取得完全产权前,其不能将房屋赠与第三人,但公益性赠与或由主管部门回购后赠与价款的除外。关于公民遗赠或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处理,本文认为,订立该类遗嘱的公民在遗产处分时应取得该房屋的全部产权,即该房屋已经可以自由转让;在未取得全部产权前遗赠人死亡的,应认定遗嘱人无权处分,房屋可由主管部门回购,受遗赠人可获得相应价款;如存在其他权利共有人,而其他共有人不同意主管部门回购房屋,则由其他共有人按照遗赠人所享有份额对应价款向受遗赠人予以补偿。

4.经济适用房的抵押

抵押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根据目前相关法律规定,经济适用房的抵押及实行将可能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涉及抵押权实现后房屋的受让人身份,如经济适用房通过拍卖方式流转,丧失房屋的家庭将重新依靠社会救济与保障,而取得房屋的买受人一般而言不会是应予以保障的对象,这将可能违背经济适用房制度设计的初衷。此外,亦不排除购买人通过这种方式恶意将房屋变相转让,从而实现投资增值目的。第二,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规定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因此,如将房屋抵押,则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由于经济适用房所使用土地为划拨土地,其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促进社会公平而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予以的一种福利安排。因此,在相关主体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土地使用权主体不能发生变更。因此,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的权利人在未取得完全产权前,其不能将房屋用于抵押担保。

但是,这里却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即由于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其本身就是低收入家庭,其很可能无力一次性支付全部房款,此外部分人群或缴纳了住房公积金,也需要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解决居住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借款人借款需有贷款人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保证人。而在房屋买卖中,通行的做法是将房屋抵押给贷款人以获取贷款,这就需要经济适用房具备融资担保的功能。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可以将房屋抵押给指定的贷款人(主管机构认可的金融机构)用于支付购房款,此外其不能用于其他目的抵押担保。此种情况下权利人实现抵押权的,如是国有土地则可按现行规定予以处理。如果是集体建设用地未来可以考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修建经济适用房,限于本文主旨,在此不作深入探讨。,主管机关应先将房屋所占范围的土地征收为国有,而后将该经济适用房产权填补完整后房屋的取得人应补缴土地成本,即土地出让金。,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置。

5.经济适用房的出资

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房屋及土地使用权为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出资形式,但房屋或土地用于出资应符合两个方面的限制性条件:一是可以用货币估价。二是可以依法转让,即以房屋或土地出资后,出资人应向公司转移财产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经济适用房虽然可以用货币估价,但购买人取得房屋支付的价款未包含土地价款并享受了特别的政策性优惠,故作为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在其未取得完全产权时,其处分房屋的权能应受到限制。且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性质决定了经济适用房的所有人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法人,这亦是经济适用房出资的制度性阻碍。此外,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与经济适用房无法分离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流转。基于此,本文认为,经济适用房仅具有保障功能而不具有投资功能,房屋的投资功能应由商品房市场予以解决。同时,由于土地权属性质的不同及取得土地的特殊方式,故购买人在取得完全产权前及土地未变更为国有出让土地前,经济适用房不能用于出资。

经济适用房制度作为住房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将对国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产生深远影响。但鉴于其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只有以立法形式从私法上明确界定经济适用房的权利边界,明确其物权上的定位与限制,构建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巨大鸿沟,方能有效解决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与无奈,实现我们制度设计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杨遂全.比较民商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9.

[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1995.184.

[3]刘灿,等.中国的经济改革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9.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1、视听问答题

考生先观看一段时长15分钟的视频短片,内容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等,要求观后用300字的篇幅概括短片反映的基本观点,再结合观点与报考岗位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道题主要是考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测试考生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消化’成果。新东方刘源老师认为,“科学发展观”问题在类似考试或者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都是热点,尤其是《申论》,在此,刘源提醒各位考生注意。)

2、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考察考生运用平时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的还是真实案例。

(1)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职位试题之一:某市的自来水突然变混、发臭,一时间人心惶惶,各种传言在民间开始悄悄流传,却一直没有得到官方证实,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省里决定派出工作组帮助研究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工作组组长该如何开展工作?应总结哪些经验教训?

(2)本科高校副职领导干部职位试题之一:如果你是某大学的副校长,有人反映学校里一位知名教授从来不备课,学期结束时课时只上了一半,但是他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你如何看待、处理这个问题?

(3)省属企业副职领导人员职位试题之一:一家药品企业销售的产品遭遇质量问题,人命关天,社会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如何应对?

3、策论题

既考理论,又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不同于案例分析的“就事论事”,它既要求从宏观层面去分析,又需要通过具体的个案提出具体思路和对策,要求比较高。

以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职位的试卷为例,题目要求联系报考职位特点,写一篇以如何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省级机关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1500字左右的对策性论文。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认为,策论古已有之,题目的作答正类似于刘源课堂所讲《申论》之策论文,仅仅是更加宏观;就本题而言,不但要求考生具有公共服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问题,用具体的举措来解决问题。

另外,省级机关处级领导职位笔试试卷单独设置了“案例撰写”题,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所见所闻,撰写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由、处理过程及结果、收获和体会。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申论是2000年开始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它涵盖了策论和作文两种形式。该文探讨了“四步申论解读法”,认为“读”是申论的基础,“点”是申论的重要环节,“对”是申论的关键,“证”是申论的核心。

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它是适当借鉴了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申论自2000年试用于公务员考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专家认为,申论考试把阅读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高考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1]。申论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两种形式,“策论”就是“对策”。“对策”本是产生于西汉初年的一种选拔考试的方法,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这类文章专列为一种文体,统称“对策”。于是“对策”也成为特定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后代亦称为“策对”、“策论”。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已成定局,而且也有人正在建议将申论作为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形式。笔者认为,正如“对策”由一种考试形式,又成为一种特定的文体名称一样,随着申论考试的广泛运用,申论也会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

申论能够更好地测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地防止“高分低能”的产生。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认为将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纳入高校课堂对学生进行实际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很有必要。它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探讨了“四步申论解读法”,供高校学生了解申论、学习申论,以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步申论解读法”即申论的四个主要环节:阅读资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也就是本文题目中的读、点、对、证。这四个主要环节包括了申论的全部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一不可。

一、“读”是申论的基础

“读”即阅读资料,它是申论的第一步,是完成其他环节的前提条件。只有仔细阅读资料,才能准确地概括出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申论的阅读理解与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有很大区别,我们平时阅读的大多是完整的文章作品,而申论阅读的给定资料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所以,申论的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分析,或者说阅读分析。

我们以2001年申论考试为例来具体说明这种阅读分析。2001年申论考试资料的开头,先说美国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把含PPA的药物列为禁药,不久“PPA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接着我国的传媒声称:PPA让全球‘大感冒’”了。粗看这几句,给人的印象是PPA问题严重得不得了,已经波及全球。其实,这是在一定情况下颇有水分的夸大之辞。如果仔细阅读下去就会发现,虽然事出有因,但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处理问题的办法很不一样。但PPA风波毕竟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不容掉以轻心;因此对给定资料必须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情况。如果大致归并一下,所给定资料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风波缘起、连锁反应和我国情况。风波缘起于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所提出的建议,由于美国有关部门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美国药品公司便忙活起来,这里面明显有商业竞争因素在起作用。风波所及,各国都很重视,有的态度理智,有的出现恐慌。我国也有不少人产生迷惑,但专家的解释很有针对性,药品监督局“暂停”使用的通知也很慎重。对给定资料的内容,如能做出这样的分析概述,应当说就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基本情况。

阅读资料是申论的第一步,申论的阅读资料就是对给定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这就要求在阅读时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发展辩证地看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申论的第一步,为做好下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点”是申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点”即点出主题,也就是概括要点。它是申论的第二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对策”环节是否具有针对性,影响到“进行论证”环节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概括要点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给定资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概括要点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必须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对给定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最终阐明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题或主要观点。

在2000年的申论考试中有这样一份答卷:“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这份答卷抓住了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关键问题———城市建设不合理。这虽然是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但造成的矛盾却十分尖锐。给定资料中的基本事件,是噪声污染带来的矛盾,是红星新村居民与印刷总公司之间令法院难以判决的官司。而根子,则是城市规划与生产发展不适应。如不从这里着手,就只能治标,很难治本。这份答卷能在复杂的矛盾中发现病根所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清楚地概括出了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概括要点是申论的第二步,它需要有较强的综合与概括能力,从特定材料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只有准确地概括出要点,找出主要问题,才能为下一步提出对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是申论的关键环节

“对”即提出对策,它是申论的第三步,是申论的关键环节。它要求结合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如果说第二步概括要点是提出问题,那么第三步提出对策就是解决问题。解决方案就是针对第二步概括的问题而言,第二步概括出几个方面的问题,这里就要体现几个方面的方案,而且方案要有针对性,可行性。我们来看看2000年申论考试的一份答卷:关于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XX印刷厂一案,根据调查研究提出解决

方案如下:

1.目前,以企业自身出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建立印刷厂的噪声处理设施,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坚决杜绝夜间作业,如有违反处以5 000~10 000元的罚款。

2.基本维持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印刷厂对H脑溢血病发负有部分责任,虽然印刷厂已有所整改,但已造成H病发致残,应赔偿经济损失10000元。

3.设立居民可以直接反映噪声污染情况的热线电话,由市人大、市环保局联合组成监察小组,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环保问题。

4.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郊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5.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方案”,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是造成扰民的主要原因,考生抓住了主要问题,在“方案”中突出了政府行为,有利于化解矛盾。对印刷厂应付的责任,陈述明确,尺度准确;对“法院”断案,暂不涉及,简化枝蔓,十分明智。五条意见,由远及近,步步深化,便于逐一有序的落实。提出对策是申论的第三步,它要求所提出的对策和方案,要有较高的政策性、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政策性、针对性、可行性是衡量对策优劣的三个标准。

四、“证”是申论的核心

“证”即进行论证,它是申论的第四步,是申论的核心。进行论证要求充分利用资料,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申论的进行论证也就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申论作文,作文的题目最好就是给定资料的本质问题或某一个重要侧面。我们来看看2000年的申论考试,在上文第二步里已经概括出了给定资料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可拟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加强环保,时不我待”、“盲目建设与社会环保”等等。申论作文的题目一般都直奔主题,使人一看就明白你的中心论点。

申论的正文与一般议论文一样,都是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论就是简洁地概括出给定资料的大意,引出一个带有本质属性的核心问题。本论部分就是把引论引出的问题,放进社会生活中展开讨论、论证。具体论证时,既要针对给定资料的具体情况论述,又不要拘泥于原材料。要站在政策的高度,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使文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指导性意义。结论部分是分析论证的必然结果,结论要注意符合政策和时代要求,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简洁有力。下面以2001年申论考试答卷为例具体说说申论作文的写法。

我们可以把题目拟为“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接着写开头:

“曾经是抗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让人为之害上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对人有害的消息传出,此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服,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利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俗话说:得啥别得病,但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所以就医就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药品也成为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场。这一关系着人们切身生活的大事,我们党、我们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这样的开头非常简洁地概括了PPA风波的各种反应,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本论部分就把这一中心论点放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论证:人不可能不得病,得病就得吃药,就医用药是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应该得到重视,因此建立完善的医药检测机构很重要。接下来具体论证怎样加强药品的监测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监测的能力。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要重视对厂商的监测。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要加大监测的透明度与公开度。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还要同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本着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的态度,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文章议题明确、分析透彻。尤其是文章关注的是与群众利益相连的社会问题,它思考的是怎样为药品市场兴利除弊。这样,将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放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论证,遵循了申论文章的大规矩。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应用文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渐显著。作为一种新的应试文体,申论将会以它的实用性加入应用文体的行列,而且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申论考试指南[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2]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研究组编.申论[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两汉时期 中央政府 贵州 民族政策 文献

民族政策是中央政府为处理民族关系而制定的方针,它对于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两汉时期是我国民族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贵州的民族政策是两汉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央政府处理与贵州民族地区的关系至关重要,对于今天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地缘因素,贵州历史上留下许多“空白处”,古代文献中有关贵州历史的记载少之又少,因此,相对其他地区,专门论及贵州的专著、论文较为缺乏,特别是专题研讨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贵州民族政策的成果更为稀少。本文仅就所能查阅到的相关论述作一综述,旨在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两汉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研究概况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贵州的经营。目前学界所关注的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贵州的经营主要包括政治上的建制、经济上的开发和文化上的影响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政治上的建制。《贵州通史》(贵州通史编委会,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指出,西汉初年,即从汉高祖至汉景帝这七十余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所以在政治上基本无所作为。政治上的大规模建制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唐蒙入使夜郎、修“南夷道”,之后汉政府在贵州先后设立键为、二郡,贵州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统一的行政建制。西汉成帝时,夜郎王反叛被灭,从此夜郎地区直接纳入郡县制体制。王莽时期,改郡为同亭郡,东汉建立后仍恢复原郡名,重建在的统治。上述事实,木芹在他的《两汉民族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也做了详细叙述。除此之外,木芹还从汉族的内聚力和少数民族的内向力这一角度论述了中央政府政治建制成功的原因。侯绍庄等著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专门叙述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的开发和设置,并谈及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贵州建制上的特点,一是郡县的划分以各地原有的民族集团及所属氏族、部落的居住范围,并适当照顾经济区域的原则来划分,二是郡国并存、土流并治。其他如王文光等的《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尤中的《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对此内容也有涉及。

其次,关于经济上的开发。《贵州通史》以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了汉政府的经济政策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书中指出:汉初,中央政府虽与贵州地区无官方经济往来,但民间经济交流并未断绝。汉武帝时期,随着政治上的建制,中央政府也加大了经济上的开发力度,其主要措施是“募豪民,田南夷”。税收方面异于内地,仅以贡赋的形式向地方王侯象征性地征收少量地方特产,此政策持续到王莽时期,所以这一时期贵州地区虽有反抗中央政府的行为,但原因大都是政治上的压迫和民族歧视所致,而非经济剥削。东汉时期中央政府曾一度企图按内地标准对贵州地区征收赋税,遭到反抗,遂仍沿袭西汉时的政策。《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一书明确指出汉族移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则从汉族经济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如铁制工具的传入使用、铁矿的开采等角度来谈中央政府对贵州经济上的经营成效。

第三,关于文化上的影响。《中国西南民族史》一书认为,汉武帝时,随着中央政府在贵州政治、经济影响的提高,汉文化已逐渐为“夷”族所接受,其典型代表为舍人和盛览。东汉时期接受汉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层次也有提高,其典型代表是尹珍。《贵州通史》指出,东汉是贵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贵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学说也开始传入,出现了一些熟悉儒家经典的人物,代表性人物也是尹珍。而范同寿的《贵州历史笔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则对汉三贤中的舍人和盛览是否真有其人、籍贯是否在贵州提出了质疑。蓝勇《西南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认为两汉时期整个西南地区就是移民文化,移民主要有屯户、官吏、士兵、罪犯、商贾等。

两汉时期的贵州民族政策。分两种方式论述:

第一,整体上论述。胡邵华的《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探索・中国西南民族史概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认为两汉时期在西南地区所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措施,统称为初郡政策,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其故俗治”的政策,二是对民族首领“厚赐缯帛”,以此拉拢,三是“无赋税”,四是移民屯田,五是选派廉洁官吏,六是帮助各民族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胡邵华在其《浅析汉朝初郡政策的历史作用》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上述观点。《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提法则不同,它认为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的政策政治上是“羁縻”,经济上是移民垦殖。政治上“羁縻”的实施范围有个从小到大、不断扩大的过程:西汉时实施范围局限于生产相对发达、产生阶级分化的地区,对于生产相对落后的地区还不能有效地统治;而到了东汉,整个贵州甚至西南都已在“羁縻”政策的实施范围内。关于移民垦殖这一经济政策,书中指出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汉移民是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羁縻”的可靠支柱。

第二,分阶段说明。李正周的《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民族政策》(《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一文从三个方面,即西汉时期、王莽时期、东汉时期论述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夷的民族政策:西汉时期汉武帝在位时的民族政策,包括厚贿、武力统一、以故俗治、开通道路等;王莽摄政时的收买政策,即位后采取的降低封号的民族歧视政策;东汉时期的以德化为主、辅以武力,具体包括以夷制夷政策、廉吏政策、征收赋税政策、武力讨伐政策等。该文内容翔实,论述全面,但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缺少制定这些民族政策的思想理论依据;其二,某些方面史料说服力不够。孙长忠的《试论汉武帝的“西南夷”民族政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一文着重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他明确提出当时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论述内容更加翔实,除开通道路、以故俗治两方面与李正周提法一样外,还论及了派遣和平使者谈判,设置郡县加强管理,实行“无赋税”的经济政策,募民屯垦等内容。关于王莽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汤夺先《试论新莽时期的民族政策》一文认为只有一点,即民族歧视,包括降王为侯的贬黜政策和军事打击的强硬政策。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一文分析了光武帝在“柔和”指导思想下,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实施的不同民族政策,对“西南夷”,光武帝认为它属于中原政权的管辖之下,所以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看成是政权内部问题,采用比较稳定的控制措施。陈金凤的另外一篇文章《东汉明帝民族政策论析》(《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认为汉明帝时期的民族政策倾向于同西南加强政治联系。

从其他角度论述贵州在两汉时期的民族政策的文章有:谷口房男的《汉六朝时期的民族官印与民族关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认为现存的汉六朝时期的民族官印是中央政府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有效统治的证明,从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张峻的《论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8期)则论述了这一时期民族迁徙的状况、特点和意义,而向西南地区的迁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时期西南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两汉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研究特点

综上分析,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对两汉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的研究有以下特点或者说不足:

相关研究少,对贵州民族政策的专题性研究则更少。对其论述主要散见于对“西南”民族政策的研究中,或是对该时期整个民族政策的研究中。这一特点无论是在讲述开拓经营的事实或在分析具体的民族政策中都有所体现。如专著中的《两汉民族关系史》、《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探索》,论文中《浅析汉朝初郡政策的历史作用》、《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民族政策》、《试论汉武帝的“西南夷”民族政策》、《试论新莽时期的民族政策》、《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等都是将其放在“西南夷”这一大的框架范围内,而鲜有单独就中央政府对“西南夷”民族政策进行论述的。这就使得,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贵州民族政策的研究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7篇

(国内惟一的双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医学与哲学》杂志自198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我国医学人文学方面的一份主要刊物,在国际同类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同时获得两种国家核心期刊的惟一人文医学杂志。

为促进我国人文社会医学发展,适应全面评估医学技术的需要,《医学与哲学》自2005年9月起,改为半月刊,将原刊物的内容一分为二:一为人文社会医学版(上半月刊),每月8日出版;一为临床决策论坛版(下半月刊),每月23日出版。《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名称不变,但在封面上标明两个版本的名称。

人文社会医学版的主要栏目有:医学人文研究、医学哲学研究、生物医学哲学、医学伦理研究、高新技术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伦理学、跨文化伦理学研究、医学思想史研究、近代医学研究、医学人物研究、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关怀、卫生保健改革、保健政策研究、医学社会学、医学教育思想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人文医学教学与研究及管理工作者,但其中许多内容也应为专业工作者了解。

临床决策论坛版的主要栏目有:决策理论研究、临床决策病例(病种)分析、医学评论、比较治疗学、圆桌会议――专题决策座谈、技术评估、临床伦理、临床人文关怀、临床医生论坛、国外医学新进展、会议博览、名医春秋等。读者对象:主要为临床专业工作者,但其中许多内容也有益于人文学者和管理专家。

来稿可注明本人投稿版本意向。欢迎有关医院和医院的科室和我们合作,承办有关专栏,发挥学术优势。

《医学与哲学》统一刊号:ISSN1002-0772,CN21-1093/R;人文社会医学版邮发代号8-122,定价7.00元;临床决策论坛版邮发代号:8-128,定价:7.省略 网 址:www.省略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5号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信箱邮编:116027

欢 迎 订 阅

2006年《护理管理杂志》

ISSN 1671―315XCN 11―4716/C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获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护理管理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专科护理杂志。本刊认真履行办刊宗旨,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并对护理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快捷追踪报道,得到了护理界专家及同仁的赞扬。《护理管理杂志》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后又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奖项。开辟有院长看护理、论坛、论著、调查研究、综述、质量管理、专科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管理、护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社区护理管理、护理改革、护理工作与法、安全管理、护理经济、护理考察等栏目。

《护理管理杂志》推出刊授继续教育学分项目,订阅本刊并进行学分注册者,根据注册登记情况和返回编辑部的有效答题卡,全年可获取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2分。

《护理管理杂志》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64页,月刊,每月10日出版。

订价:每本5元,全年定价60元人民币,全国各地邮电局均可订购,邮发代码82-926,也可破年、破季从编辑部直接订阅。从编辑部集体订阅超过100套以上者,可享受9折优惠,每册4.5元,全年每套54元(免邮费)。编辑部自行装订了2002~2005年各年的杂志合订本,2002、2003年合订本(双月刊)每套38元,2004、2005年合订本(月刊)每套76元,如需订购请直接从编辑部办理邮购(免邮费)。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 《护理管理杂志》编辑部邮编:100700电话:(010)640486306404306466721461 传真:(010)66721265

E-mail:huguan@public3.省略或hlgl@chinajournal.省略

欢 迎 订 阅

《医师进修杂志》

《医师进修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内惟一为继续医学教育服务的综合性临床医学期刊,连年被评为国家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网”。

本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内、外科临床医务人员。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专题辅导、临床论著、进展概述、综述与临床、进修查房、病例讨论、病例报告、探讨与评价、药物与临床、影像与临床、新技术介绍、教训纵横等。

《医师进修杂志》为半月刊。上半月为内科版,每月10日出版,下半月为外科版,每月20日出版。刊号:ISSN 1002-0764,CN 21-1229/R。大16开本,80页。每期定价6.省略http ://www.省略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是山西省首家集科研、医学、预防、保健、心理咨询和生活指导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生殖医学医疗机构。它的诞生标志着山西省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山西省生殖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位于临汾市平阳北街16号,南临平阳广场,北倚火车站、汽车站、交通便利,环境温馨医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是一所以高标准医疗服务为起点、高品位医疗环境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该院全心致力于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及时掌握生死系统疾病防治的最新动态,导入当代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医院文化。

“科技兴院、以人为本”,医院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队伍。并建立一整套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专科发展模式,本着“博取众家之长,关爱生殖健康”的服务理念,大力倡导“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精神,实行“无假日门诊制”、“全程导医服务”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真正让广大患者放心满意。

我们的服务目标是:通过最资深的专家队伍、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舒适的医疗环境、最科学的检测方法、最便捷的诊疗流程、最严格的保密措施、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最合理的收费标准、最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做一流的专业生死医学医院,树立“社会认可,百姓放心”的品牌医院。

我院特设有:科、生殖整形科、生殖感染科、前列腺科、妇产科、乳腺科、不孕不育科、性健康咨询科、首创无痛人流等。引进三十多套国际高精尖的检测、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形成了“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全体员工将以“用心听取、细心诊断、耐心解答、精心治疗、热心服务、衷心祝福”的“六心级”标准,为您服务,您永久的健康和幸福将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地址:临汾市平阳广场往北200米(平阳北街16号)

电话:0357-21152332116311

挖掘中医瑰宝 力致人类健康

万会敏,1965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从事医疗事业十几年,擅长于中医接骨,曾用祖传秘方“神奇接骨灵”治愈了无数例骨折、骨伤患者。

“神奇接骨灵”特点是接骨续筋、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神”。新旧骨折、男女老幼,接骨速度“奇”,治疗各种骨折、骨伤久不愈合为一“绝”,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一般骨折可“不住院”、“不手术”,疗效好,费用低,服用简便、5-7天服药一付,一疗程6付,骨折患者一般一至二疗程既可全愈。

1. 西省太原市亮靓皮鞋护理公司的李志禄,因车祸盆骨多处骨折,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在山大二院治疗手术费用就得三万多元,还不保有后遗症。最后服用了“神奇接骨灵”两个疗程,就完全康复了,而且没有一点后遗症。

2. 汾市向阳路井立富、洪洞县甘亭镇的孔梅莲,腰椎严重压缩性骨折,服用“神奇接骨灵”三十天就能下床了。

联系人:万会敏 联系电话:137537355510357-7686088 2034578

地址:临汾市东关小十字北街33号中医正骨科

刘志秀:疑难杂症的克星

刘志秀,男,195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医主治医师,现任山西省乡宁县教育体检站站长。刘志秀从部队到地方,从医四十年,他以自己中西医结合的特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近千例,小儿疾病两余例均有独到之处。

近年来,刘志秀凭借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验,结合药用菌、食用菌产品治疗早中期癌症、肿瘤患者(消化道癌、呼吸道癌、妇科癌等)疗效良好,已治疗的20例患者中有效率达到90%以上。对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诸如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心脑血管引起的偏瘫、心肌肥大、尿毒症、肾病综合症、白血病、重症肌无力、糖尿病、小儿脑瘫、各种肌瘤、囊肿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址:山西省乡宁县教育体检站

电话:0357-6823928 手机:13935782408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万通社区医疗服务站健康咨询室:

电话:0357-2582274 手机:13753790830

乡宁蓝云妇产医院:杏林一枝花

满载盛誉的乡宁蓝云妇产医院,创建于2001年,是乡宁县唯一的富有特色的专科医院。她虽起步迟,但发展快,信誉高,深受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赞誉。连年被评为医疗卫生工作和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被市、县劳动部门确定为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该院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拥有职工40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2名专家,长期任教坐诊,主治医师4名,医师10名,技师3名,护师2名,医护、技士12名,下设妇产科、乳腺科、内儿科、急诊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药剂科、放射室、检验室、B超心电图室、手术室等13个科室。新颖的高档病房、普通病房、临时输液病房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态度热情、技术过硬、收费低廉是该院一贯遵行的办院宗旨。作为龙头科室的妇产科,门诊、急诊、住院、手术各项业务全面开展,技术先进,服务周到,堪称一流。尤其对男、女不孕不育、无痛人流、乳腺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良好,赞语满城。

看现实,全体职工上下一股劲,全院一盘棋,正以更高涨的热情,更良好的态度,更全新的理念,精诚为广大患者服务。相信,蓝云医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欢迎订阅《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护理研究》是中华护理学会主管的护理类学术性刊物。旬刊,A4幅面 ,96页码。刊号CN14-1272/R,ISSN1009-6493,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载文章被国内外多家医学数据库收录。报 道重点以护理学研究为主,涉及护理科研与临床实践等各个方面,及时反映国内外护理学科 发展动态及护理专家经验荟萃,展示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飞跃发展的丰硕成果,将最优秀的 护理论文介绍给广大读者。开设有:护理程序专题笔谈、专家论坛、理论探讨、论著、综述 、经验交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小经验、论文写作辅导等栏目。是各级医院及医药院校 护理人员、护理教师及广大医药卫生人员的良师益友。

欢迎订阅2006年《护理研究》,《护理研究》为旬刊,每月分上中下旬出版,上旬版 内容以科研为主,每期定价7.00元,全年84.00元。邮发代号22-130。中旬版内 容以实用为主,每期定价7.00元 ,全年84.00元,邮发代号22-131。下旬版以推广护理经验为主,每期定价7.00元,全年84 元,可直接与编辑部订阅。欢迎集体、个人在全 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或向编辑部直接订阅。

联系地址: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护理研究杂志社

联 系 人:刘建军

联系电话:(0351)8262791、8825007

邮 编:030001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8篇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9篇

【背景材料】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围绕“文化软实力”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准确,语言表述规范、结构条理清楚。字数在1200字左右。

【范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加文化软实力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提升我国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点评】

行文思路上,文章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开篇,通过对其现状的阐述,引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章观点。观点阐释直截了当,不拖沓繁冗,令人一目了然。然后引用十七大报告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阐述,强调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文章的观点,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然后就是对策论证部分,分别从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以及群众参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层次清楚,要点全面。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第10篇

【背景材料】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围绕“文化软实力”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准确,语言表述规范、结构条理清楚。字数在1200字左右。

【范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加文化软实力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提升我国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点评】

行文思路上,文章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开篇,通过对其现状的阐述,引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章观点。观点阐释直截了当,不拖沓繁冗,令人一目了然。然后引用十七大报告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阐述,强调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文章的观点,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然后就是对策论证部分,分别从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以及群众参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层次清楚,要点全面。

上一篇:概念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