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1 17:19:50

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综合活动;管理体制

由于社会体育管理的不确定性较大,管理研究的难度也较大,中国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中国现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一、社会体育管理的三个观念

1.职能观念。社会体育管理职能是各种管理主体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它们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现。基于政府对社会体育管理是一种宏观有序的过程,也考虑到政府、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中介组织各自的特点,以克服以往政府“全包式”职能观念所造成的管理职能错位、权责失衡等弊端,政府对社会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应着眼于:(1)有限职能观,即政府在法定的权限内,管“应管和能管”的社会体育事务。这种有限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社会体育计划、指导、协调、评估、监督和服务方面。(2)有序职能观,即要加强和改善各管理职能间的联系,以发挥整个职能系统的“加合”效应。(3)动态职能观,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每一种管理职能和整个管理职能系统的重心要随之发生变化。就我国的现实来说,在弱化指令性社会体育计划职能的同时,应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和评估的职能。

2.法制观念。我国社会体育的法制建设从8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等的颁布,为我国社会体育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针对我国体育改革的现实,笔者认为必须“提升社会体育管理法制观”。原因有二:其一是社会体育管理法制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社会体育改革与发展几乎都是靠体育行政,甚至有“人治”管理社会体育的做法,就是在执行已颁布的体育法律、法规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二是社会体育管理手段间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社会体育的经济、行政等手段也要以法律为保障,如社会体育投入的法定数额、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体育依法治体等都离不开法律的作用。

3.效益观念。通常社会体育管理效益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树立社会体育管理效益观是时展的要求。在社会体育资源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有、财尽其力”主要取决于管理的协调与监控作用。恰在这一方面我们不仅社会体育长期投入不足,而且浪费严重。社会体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是由于社会体育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社会体育效益的滞后性、潜在性与长效性,使社会体育管理者容易对这种过程之外产生的效果缺乏关注,使社会体育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二、社会体育管理的主要特点

1.活动内容的适应性。社会体育既包括一些简单的活动内容,也包括一些动作复杂的体育运动,既包括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也包括一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娱乐项目。大众体育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形式。不管采取传统健身方式也好,还是流行的大众娱乐的运动项目,只要能够使人们愉快地参加运动,其运动形式就不受任何限制。不一定在正规运动场所进行活动健身,房前屋后,公园广场都可作为大众体育的健身场所。

2.社会结合面的广延性。由于体育具有多层面的需要,其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存在联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美学等等都离不开体育。他们之间有互动作用。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社会体育不是一家能搞起来的,它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齐抓共管,因此与社会的结合是极其密切的。另外,活动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和活动的民间性都离不开与社会的广泛结合。

3.参与对象的异质性。由于参与者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其情况也大有不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职业、经济条件、年龄、体能状态各异。社会体育的多重功能,使得参与者的动机各不相同。它可以在健身、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会交往等多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4.活动时间的业余性。社会体育工作方针之一就是小型多样,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活动必然要分散组织实施。因此社会体育活动具有组织实施分散性活动的特点,社会体育活动都是在工作之余分散组织实施的。

三、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1.社会化原则。所谓社会化原则就是要求在开展社会体育管理工作中,体育的行政部门必须与社会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协调、动员社会体育各部门各行业,利用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抓好社会体育。如何协调各部门的行为,尽量减少和缓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强化联系与合作,增强各部门对社会体育的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使他们从宏观上提议整体把握社会体育,明确社会体育的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到社会各个部门自己的分目标和局部利益。社会化原则也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环境保持一致。

2.激发性原则。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如何启发人们内在的体育动机,使“让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管理问题。激发性原则就是要求社会体育管理者通过激发群众的体育动机,将人们吸引到社会体育活动中来。

3.可行性原则。社会体育管理者在社会体育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在组织、内容、措施等方面,要考虑到因时、因地制宜。要有市场的观念,也要有公益的观念。

4.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就是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弹性的组织形式。社会体育的参与者活动有地域的不同,有民族的不同,有季节气候的变化,这些不同,在组织的时候,需要坚持弹性的管理,这样才能深入持久地促进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5.依法管理原则。要建立健全法规。规范整个社会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要依靠法规政策,维护体育管理工作者和社会体育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明确社会体育管理的各种关系,使社会体育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依法管理原则也要求参与者加强法治观念,利用各种法规、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体育管理的一般方法

1.宣传鼓励法。在社会体育管理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形式,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要使人们建立健康观,使人们确信,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达到健康目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指的提高认识,启发动机、激发兴趣,引发行为。

2.社会调查法。通过多种调查方式,掌握包括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需求、兴趣,了解关于社会体育的信息,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这也是市场观念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

3.评比竞赛法。通过引入各种形式的竞争,可以满足人们的好胜心与成就感,从而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在评比竞赛时,可以组织各种饶有兴趣的评比比赛,也可以进行各种内容的评比。

4.典型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发现典型。如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的典型,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因地制宜开展活动的典型等。通过树立典型,可以为人们提供学习的榜样,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2篇

1.1研究对象: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来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通过对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及专家的访谈,来收集研究资料。

1.2.3调查法:通过对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来充实研究的内容。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准备与条件配备

依据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计划的设置及要求,于学生的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实习,实习为根据学生要求统一安排,实习点分为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市级体育事业单位及企业,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共同建立了两个实习基地,为今后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的完善奠定了条件。根据校企合作的精神及意愿,毕业班的实习某公益型的体育企业,其设施完备,条件一流,所承担的全部为社会体育活动及服务。而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学生也是到与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部门,整个专业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对口、效用性强、分布合理的要求和标准,为学生的实习保驾护航。

2.2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过程与范围

独立学院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当中,所分配到的岗位及工作范围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在某公益体育企业实习的学生,所实习的内容包括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评估、社会体育培训与教学。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工作包括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与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与管理,在整个实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得到了大量参与到社会体育当中进行亲身模仿、亲自管理、亲力亲为的机会,同时得到相应指导教师的大力指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承认,因此,实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让社会了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考验学生、使学生被用人单位所接受的过程,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及学校的声誉。

2.3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2.3.1实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是考验

按照专业实习计划及市场需求,同时也是该独立学院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因此在实习的时间上较为灵活。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实习为期一学期,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最长为40天的实习,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个考验。正是因为过长的实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产生了烦躁、倦怠甚至焦虑,对圆满结束实习工作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2.3.2学生在实习当中的能力表现

在实习的工作当中,主要的汇集了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编排与管理等内容,从而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程度及该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在社会体育共服务当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理论的指导,做好了场馆运营、维护的工作,耐得住了天天面对高级场馆的寂寞;在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当中,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学生能够遵循了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做好了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而在体育竞赛组织编排当中,体现出了学生能力的短板,即能够熟练掌握多项社会体育竞赛编排的能力稍有欠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实践的检验,也为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2.3.3实习过程的管理需尽善尽美

管理过程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决定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实习管理当中,不仅是对实习的对象、时间、信息等要素的管理,而且也是对社会评价的一种提升。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校园实习相比,社会体育实习所面向的对象与范围是形形的人、物,比教育实习的环境复杂,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单纯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不足以体现实习的效果。管理过程需要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发挥社会实习的最大效用。因此可以效仿教育实习的模式,以社会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要求为标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行一对四或一对五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并完善相应的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才能为学生在当中学有所获,避免用人单位将他们当成免费劳动力来使用的尴尬。

2.4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优化建设

2.4.1完善教学计划,保证实习的时间实习过程不仅是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声誉过程,对于新兴的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这种社会接受程度往往会为学校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社会体育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如在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之前,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才能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习,否则在实习当中的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进而影响实习的效果与评价。

2.4.2加快完善激励机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不如体育教育专业多,同时在师范院校的独立学院当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对社会、学生、学校、教师的激励当中,应完善激励机制,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相联系起来,利用鼓励、表彰的形式来为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而激励社会、个人尽力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业提供平台,实现实习的目标。

2.4.3利用教学课程改革的机遇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在实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对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求如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如此。在对实习学生进行的单盲调查当中,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76.92%在工作中接触到了竞赛的组织编排,仅有11.54%的学生在编排工作当中做到了准确、快速;82.13%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能掌握一些新兴、热门、开展广泛的项目的编排方法;74.15%因为不熟悉编排方法而失去了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学生中,有78.52%在其中接触到了学校运动会、课外体育比赛的编排工作。通过实习,为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教学的启发是,在对学生竞赛组织编排课程的设置当中,改变“泛而粗”的观念,增加课时,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的实践课时,要“求实不求宽、求精不求杂”,做到“多而全,全而熟,熟而快”,对于每个项目,要反复熟练地引导学生去掌握;对于当今社会体育活动中流行的项目,要更加快速准确地将竞赛编排好。

3结论与建议

3.1独立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要遵循校企合作,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制定好严格的能符合社会考查需求的实习时间,并遵照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3.2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力量来进行管理,需要加快建立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借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机会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机遇。

3.3实习过程的管理当中要注重学生行为、思想的教育,积极为社会营造一个了解和承认学生能力的环境,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3.4在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教学当中,把体育竞赛组织编排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当中的特重点,来让学生快速、熟练、全面地掌握社会体育活动竞赛的组织管理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在实习当中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3篇

现代化作为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正在全球许多地区展开。体育作为一种荷载着丰富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始终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体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一方面反映在体育的发展必然涉及许多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向体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社会主认现代化建设就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体育发展如何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从1996年开始,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课题探索了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发展的内涵、特征、走向等基本问题,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相关对策,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基本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选择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即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基本研究对象,因其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已基本接近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参照的现代化水平。因此,选择这类地区进行研究,对于探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实践具有典型意义。

2.1.2具体研究对象:考虑到江苏省苏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在课题研究时又在该地区选择了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的锡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武进市五个县级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1.3个案分析对象(略)

2.2研究方法

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常规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内涵和特征

3.1.1“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的概念,也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得到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关于现代化的确切含义,目前国内外学者众说不一。我们认为:“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现代化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状态的总称,它是一个具有阶级性、动态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育现代化。

3.1.2“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将会从各个层面影响着这一阶段体育的发展。如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社会分工的脑力化和精细化;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交通和通讯的便捷,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劳动时间的节约化和闲暇时间增多等等,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影响到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导致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发展出现了一些区别于其它任何阶段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目的手段基本一致,参与体育相当广泛。

由于现代化的成就,所带来的复杂变化将会导致体育这个手段出现异化,使体育的手段和目的基本一致,即把手段目的化。除少数从事体育人员以体育谋生外,人们参与体育本身就成为一种目的实现作为享受现代文明的一种自发要求,使体育真正变成大多数人的体育。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体育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组织形式将会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形式所取代,如体育网络、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体育指导站等适应全民体育需要的各种组织形式会应运而生。

——训练体制多元发展,竞赛形式有所突破。

这一阶段的体育竞赛将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竞赛形式有所突破,跨地区跨行业的单项性体育竞赛将逐步取代原来单一性的综合性体育比赛。二是群众自发性自娱性的各种竞赛活动相当频繁。三是体育竞赛基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比赛中的商业性色彩愈加浓烈。

——政府投入为主格局不变,经费构成成分明显增多。(略)

——体育产业服务社会,体育市场基本成熟。

在现代化社会中,体育将既是直接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消费活动之一,又是间接地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将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加入第三产业的队伍,并且这种产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可占的比重将会随着体育的发展而逐步增大,最终形成“体育经济复合体”。这一“体育经济复合体”从各方面刺激着经济的发展,并且将会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广泛开辟劳动力市场,产生数额庞大的经济利润。使体育产业成为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

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必将会形成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体育竞赛市场开发为重点,以体育欣赏、健身、娱乐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并且这一体育市场在社会群众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而逐步发育成熟。

——场馆设施配套完善,设施建设功能多样。

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小区必须具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会有较大的突破。

——科技先导作用明显,科技含量成分较高。

群众性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明显增强。训练领域逐步实现科技训练一体化,科学训练在这一阶段将真正成为创造运动成绩的内在驱动力。

科技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科技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普及。“现代化条件下体育”主要标志就在于体育成果自身的科技含量要达到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包括成绩结果、人才培养结果、群众活动创新结果、竞赛结果等。

——体育法规自成体系,依法行政能力较强。(略)

3.2现状与走向

3.2.1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W.罗斯托在《经济发展阶段》中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有准备、发生和发展的诸阶段,准备阶段是开始进行现代化变革的时期,对现代化的实现有决定意义。江苏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发达地区,这一地区的经济和发展已全面实现小康并正向初步现代化迈进。因此,这一地区的体育现状特别是近年来体育事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尤其是认清发展的基本走向具有重要价值。

3.2.1.1江苏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价值观念增强

3.2.1.1.1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价值观念增强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各级政府都把体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上,列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的内容,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繁荣地区经济的重要条件。如武进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各乡镇的体育工作都已成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评比中,体育占有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问卷调查显示:体育在业余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与其它各类活动相比较,依次排列顺序和所占比例是:体育活动(56.8%)、读书报(16.9%)、打麻将(12.9%)听音乐(5.5%)、看电影(3.8%)、聊天(3%)。

3.2.1.1.2体育组织网络健全,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增强

行政上以体委或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机构形式领导体育工作并向基层辐射成立村、企业、学校等各层次体育领导小组。社会上以活动项目为基础,以农民体协为龙头,组成若干个单项协会,组织各村、企业、镇的单项体育活动。群众中以群体骨干为基础组成自发的群众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晨炼、晚锻等活动。目前,这种三级体育组织网络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健全,其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较强,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层组织体系。

3.2.1.1.3体育骨干队伍日渐壮大,促进了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

苏南地区的体育活动正是因为有一批热心支持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体育活动才得到蓬勃开展。这些骨干主要来自于文化站、体育干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职工,来自于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或组织宣传,或提供赞助,或积极参与,使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3.2.1.1.4区域现代化带动了地区和家庭体育活动条件的改善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重要组织部分。目前这些地区不仅建成了一批条件好,设备全的基础体育设施,而且正在规划建设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公园。

家庭体育设施建设是富裕地区人群体育活动的一个新趋势。调查显示,54%的被调查家庭已拥有了一般的体育器械,如羽毛球、哑铃、拉力器等,3.3%的家庭中已拥有了高级运动器械,如健身器、跑步器等。

3.2.1.1.5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促进群体竞赛广泛开展(略)

3.2.1.2江苏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面临的矛盾

3.2.1.2.1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将面向全体大众的社会体育提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苏南地区各级体委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重点时至今日仍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全民健身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都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大众的重点转移。

3.2.1.2.2体育需求与体育条件建设不相适应。(略)

3.2.1.2.3体育的科学性要求与体育指导体系不相适应

体育指导人员、科学指导工具普遍不足,指导书、录相带、磁带等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还不能深入到县、乡级,许多地区的体育负责同志是搞文化出身,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如何科学地指导群众健身工作缺乏理性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22.2%的被调查者提出体育活动没有人指导

3.2.1.2.4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

从苏南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入“人治”的轨道。

3.2.1.2.5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3.2.1.2.6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

各级社会体育骨干年龄老化,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极大地制约了苏南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3.2.2现代化过程中体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下出现了一些令人注目的新走向,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这些趋势和走向,对于我们研究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前瞻价值。

现代化过程中体育发展基本走向是:体育的发展将会在更高层次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相适应,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将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并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2.1体育逐步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M·莱维谈到现代化与非现代化的区别时认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区别的标准就是如果把一个社会中的非生物能量抽取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崩坍,这样的社会就是现代化社会。这个生物能量就是以人的体力行为来实现的生产活动。这就是说,现代化社会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使体力劳动减少,智力劳动增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高度紧张,导致神经性心理性疲劳。现代社会分工的脑力化和精细化,使脑力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多,长期伏案工作而导致的“不活动性萎缩”,以及运动不足而造成的“文明病”流行。

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反映,生活质量又是生活方式的最终追求。生产方式的这些变化,导致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生活方式的变化还不是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理想目标。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在逐步改善,但这并不等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与任何阶段性体育不同的是,人们更从追求生活质量的层面理解参与体育的意义,体育的自发自主自娱自乐的性质将更加明显。体育将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3.2.2.2竞技体育在某些区域呈阶段性萎缩态势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多少代以来几乎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从事行政、制造和贸易,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可能只需几代人就变得只剩下相当少的人留在农村。与这种职业变化相伴随的是大量人口向城市(城镇)迁徙,过去一些谋生的手段被迫改变,这种发展本身对体育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是以体育作为谋生发展手段的人和愿意从事极其艰苦的专业训练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少,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业余训练的人数和水平。

竞技体育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后备人才来源的缺乏,必将导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初步现代化地区竞技体育因人才来源不足而出现阶段性萎缩态势,使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

3.2.2.3群众体育组织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群众体育组织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走向必然使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因其独特的组织形式而成为人们参与活动最经常的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体育活动必需的存在空间。由于形式上的便利和组织程度上的紧密,这两种体育形式将会越来越成为社会体育组织形式的主流。

3.2.2.4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向社区渗透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基础环节,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职能已逐步从市、区政府中分离出来,向街道积聚。随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担负的福利服务性工作更多地由社会来承担,许多福利设施将从机关和企业中分离出来。同时由于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在社区的活动时间必然要延长,这些就为发展社区体育展示了广阔前景。

社区体育地位的提高,必然会提出场地设施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随着现代化进程,居住区、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将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成为体育设施建设的主体部分。体育设施向社区渗透意味着已建成的居住区原先对此考虑不足的必将随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健身要求的增加而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为居民修建进行体育活动的简易化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将体育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居住区、小区建设费用之中,同步建成。

3.2.2.5训练体制逐步向职业和业余分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包办的高度集中的四级训练网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训练体制将会因其培养人才的不全面性和社会承认的不可确定性而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从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主要训练形式将是高水平运动队伍向职业化和业余化方面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价值大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市场价值不大的项目走业余化道路(在相当长时间内先由政府扶持)。业余层次的运动训练逐步向学校过渡,真正办到有条件的学校去,并采用市场机制,搞有偿训练,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以后,发现和选拔优秀苗子,进入高层次进一步训练。从而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训练体系。

3.2.2.6体育产业逐步成为社会消费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部分地区走向现代化,经济富裕以后的人们在消费方式上的一个突出变化是:更加重视消费质量,重视素质发展消费。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刺激了社会体育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健康投资观念和体育消费明显增加的势头。这预示着未来社会体育消费将成为人们为提高自身素质而投入的主要消费形式。

体育消费的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体育场馆开发经营、体育竞赛市场开发、体育表演、健身、娱乐等体育本体产业开发将会逐步发展和积累,使我国部分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3实施对策

3.3.1实施“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应遵循的原则

3.3.1.1可持续发展原则(略)

3.3.1.2群体优先发展原则

群体优先发展原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实践告诉我们,群众体育,发展与人们的收入呈正相关。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群众体育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极大限制。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在迈进现代化历史条件下,群体优先原则作为体育发展指导方针是可行的。

3.3.1.3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略)

3.3.2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基本对策

3.3.2.1发展规模——适度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发展相协调,共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发展的规模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滞后或超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是不合理的选择。因此,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尽快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发展的理论构想转换为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3.2.2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世界体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十分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使体育人口出现持续增加的态势,这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其次,从体育内部因素上,要挣脱对体育发展的桎梏。特别是要摆脱兴奋剂、赛风不正、伪科学、假体育、假比赛的阴影,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也是体育发展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体育教育,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对未来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决定意义。

3.3.2.3发展重点——全民健身(略)

3.3.2.4发展手段——依法管理

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法制管理将成为政府管理各项事业的主要行为。随着《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等法规的颁布。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将成为体育管理的主要手段。依法管理要抓好几个环节:(1)增强法制观念。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解决实现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观念问题。(2)加强法规建设,加快《体育法》、配套立法步伐。重点内容是,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体育市场管理等法规。同时,应建立完善体育工作的评比表彰制度。如体育贡献奖、群体先进表彰、体育先进县、先进社区等一系列评比表彰办法。(3)建立体育行政执法检查制度。按《体育法》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执法部门的职责,建立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明确责任范围、执法权限、奖惩办法等一套制度。

3.3.2.5发展基础——体育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

首先体育经费筹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入总量要加大。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全依靠国家的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必须建立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支持和个人消费成分逐步增加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国家财政的投入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其次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培养体育人才,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措施上要制订培养规划,加快培养步伐;在机制上要促进交流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在方法上,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际锻炼,努力形成一批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的人才群、人才链。

3.3.2.6发展策略——分类指导、梯级推进(略)

3.3.2.7发展活力——体育产业

各地要坚持“木体推进,多种经营”的方针,努力发展体育广告、体育、体育电视转播、体育纪念品、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馆服务等本体产业。立足于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把体育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多种经营也应围绕着本体产业的开发来进行,为体育经营提供配套服务。

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依靠体育市场的培育和管理。一方面,应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引导群众为健康投资,拓宽体育消费渠道,培育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培育,促进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3.3.2.8发展潜力——体育科研

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应加强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大幅地提高科技在体育发展中的贡献份额。科研工作不仅要坚持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重点抓好科学选才、科学训练、科学管理的研究,解决负荷、营养、恢复等问题,而且要搞好为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加强科学锻炼、科学健身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还应发挥社会团体及体育院系的科研力量,加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软科学研究,提高体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3.2.9发展动力——深化改革

推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宏观上应转变职能,实现从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转地区体育人才资源,并实行利益共享,保证竞技体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3.3.2.10发展难点——竞技体育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形成巨大的冲击。竞技体育在经济发达地区会出现阶段性萎缩态势,使得竞技体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后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难点。这就必须刻须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的文泛合作,运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费投入和训练力量方面的优势开发落后地区体育人才资源,并实行利益共享,保证竞技体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4、建议

4.1继续深入进行本课题研究。特别是选择个别有特别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深入进行经济、社会、体育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用几年时间跟踪这些地区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发展的轨迹,为今后其它地区体育发展提供借鉴。

4.2根据本课题研究结果,制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迈向现代化时的体育发展战略,指导经济先行一步地区体育的发展。

4.3根据本课题研究结果,选择个别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进行试点,积极引导先行一步地区体育发展,为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在迈向现代化时的体育发展提供示范。

4.4参考本课题研究提出的基本原则,研究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群体优先发展问题。

4.5根据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研究全国体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合作开发问题,从而促进区域体育的共同发展,保证经济发达地区在竞技体育发展中不会出现萎缩或者缩小萎缩态势。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共体育 不良行为 道德调控 监督机制 社会责任与伦理

1.公共体育活动中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

1.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毋庸讳言,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求利性、商品化特征,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扩展到体育生活中,在道德观念薄弱的人中起作用,造成一些人不顾体育的社会责任和体育道德要求,在逐利思想的驱动下,在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下,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如贿赂裁判、假球、“黑哨”等不道德行为。

1.2体育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体育组织(如体育俱乐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社会公众对体育娱乐、欣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双重压力下,有的实力较弱的体育组织为改变自身艰难处境而不择手段,为了取胜,获得个人和小团体的荣誉、金钱等,在正常竞争中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视严肃的体育竞赛纪律和体育道德于不顾,做出种种违规、违纪和不道德行为。

1.3放松社会责任和体育道德的宣传教育

现今,体育领域仍存在诸如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贪污受荫、假球、“黑哨”等不道德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另一原因,与我们这些年来放松对体育的社会责任和体育道德的宣传教育有直接关系。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离开道德宣传教育氛围,就价值观扭曲,是非标猴错位,为了一己之私利,做出种种不负责任的不道德之事。除此之外,由于道德建设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不仅会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还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发生显著变化。

1.4社会制约机制不僵全

在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中,有两个问题是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必须高度注意的:一是经济主体众多,决策权广为分散,保护和扩展个人权益成为有些人生活中的显要特征;二是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这两个问题加在一起,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无序性大大增强,一些人乘机谋利,置基本道德准则于不顾。再加上当前社会上扬善鞭恶的机制还不很健全,如一些地方责任心强、道德高尚的人得不到有力支持,缺乏责任心的人和种种不道德行为没有及时受到谴责和惩处。

2.建立公共体育道德调控与监督机制

解决公共体育中存在的道德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协调、综合治理,其核心是经济冲动和道德抑制两者力量的平衡。理论与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体育经济的冲动达不到公共体育发展的目的,必须强化公共体育道德调控的作用,以取得人们期待的公共体育结果。对于公共体育活动中存在的社会人员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找出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公共体育道德调控与监督机制。

2.1进行公共体育“道德立法”

所谓公共体育“道德立法”,就是通过建立社会评价、舆论评价和激励手段体系,给予所有公共体育主体以相同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模式和能力。这其中包含的合“义”性的体育“道德立法”调控管理实现的社会公共体育秩序,不是简单地只体现为公共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从现有到应有、由外在要求到内在需要的更深刻的、更高指向的公共体育秩序。要制定与体育“道德立法”相配套的体育道德规范,发挥其具体的协调约束作用。

2.2健全公共体育道德监督机制

道德对人是一种“软”约束,不是强制的,这就需要实施公共体育道德规范时,有公共体育道德监督机制。公共体育道德监督主要通过道德评价对人的体育行为做出善恶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与谴责,并由可操作性机构实施,用以调动人的荣辱感和道德良心,使人为自己符合公共体育道德的行为而自豪,并发扬光大这种善良行为;而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改正,从而培养人们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观念、态度。当然,公共体育道德监督机制首先要以自我节制为原则对公共体育组织成员发挥道德调控作用,注重以诚实信用的道德契约为原则,对发生体育交往的公共体育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道德调控。为此,公共体育管理者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应负起道德责任,发挥道德在维护体育秩序、规范人们体育行为方面的作用。

3.实现公共体育社会责任与伦理的途径

3.1树立公共体育良好形象

公共体育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与体育组织所尽的社会责任成因果关系。那些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己任的、对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体育组织,必然会受到民众的拥戴,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和高知名度。中国乒乓球队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振兴中华的体育精神鼓舞自己,“不断赶超,争创一流”,努力在国际竞争中树立中国体育的光辉形象。他们既夺取了体育竞赛的优异成绩,又为国家争得了荣誉,集中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文明,影响整个社会。为此,体育组织要以中国乒乓球队为榜样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标准,以公共体育事业发展为己任,坚持不懈,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3.2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公共体育管理伦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确立人本原则、爱国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公正无偏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公共体育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坚决禁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共体育管理秩序。

实践告诉我们,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要靠法律的制约和行政管理的规范,而且要靠道德的“软”约束和熏陶,从而实现自律。目前我们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敢闯敢试、敢破敢立、有所作为。在体育领域里我们要大胆探求、善于总结,勇于提出新的体育道德理论,努力建立和完善新的体育体制、体育机制和其他社会运行机制。公共体育管理需要法律等必要的他律,更需要公共体育道德的自律,以建立起我国公共体育管理的道德新秩序。

3.3塑造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成功说明了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不仅是自身通向成功的根本性保证,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还远远超出体育界线,大大超过体育价值本身,证实了体育道德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说明了体育组织的重要作用是:不把体育组织看做纯粹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成果的载体,而是把它看做是一群先进的人从事的社会活动。

3.4依托先进科技争创一流目标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依托先进技术、争创一流目标是很多体育组织的追求。确保一流目标的实现,创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其社会价值远远高于体育本身的价值。如中国乒乓球队在50年的奋斗历程中,技术创新27项,占世界乒乓球百年历史中46项技术创新的58.7%,确保中国乒乓球长期处于世界乒坛的领先地位,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一次次的好评,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榜样的影响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伟,曲天敏.在体育管理中如何运用公共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北省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指导员 管理

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与参与热情的不断高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管理使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现状

1、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队伍数量较少,等级结构失调,缺少高素质、高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项目不全面,指导年限不长,指导形式单一等问题。[1]

2、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部门对其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不够明确,使其管理工作非常繁重,而且工作效率较低。

3、河北省相关的体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但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且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时数较少,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工作中的质量。目前我省缺少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模式。

4、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社会团体的作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系,致使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5、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知识更新和再培训制度不够完善,致使队伍的指导质量低。

6、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只有级别而没有类别和运动项目的划分。河北省居民体育锻炼需求较高,但目前我省缺乏体育锻炼科学化和锻炼形式多样化的管理制度。

7、河北省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对指导员队伍的任职期限和考核情况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网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完善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对策

1、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的作用,成立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促使我省体育单项协会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构建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协会管理模式,为有序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工作提供有利保障。[2]

2、河北省体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起到宏观调控的职能,逐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推荐和派遣,在不同的社团和机构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

3、优化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根据目前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优化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首先,必须大量培养中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次,应该提高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比重;第三,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定中应当遵循政事分离的原则。

4、丰富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类别结构。借鉴发达国家的分类方法,建议今后也将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划分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中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妇女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职工体育指导员;健身健美类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等,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分类管理工作。

5、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课程结构。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指导课程,其中专业指导课程虽是培训的重头,但基础课程也应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课程的重点,它直接决定着被培训者的专业指导能力。

6、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度。首先,在培训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对体育指导的需求密切结合,同时必须明确区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队伍中的具体作用;其次,应当建立统一水平的考试制度;第

三,应疏通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提供指导的渠道,建立一条完善的管理体系。

7、河北省应确认体育指导员是一种新的社会职业,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做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加以规范管理,并按被评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取酬,以便吸引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从事群众体育工作,为尽快建立并完善我省的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在我省的发展。[3]

8、河北省应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学术领域、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的交流,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社会体育经验交流会,定期对国外和外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和学习。[4]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全民健身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河北省不仅要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好、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还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组织管理,这样才能使队伍高效、有序地工作,才能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才能推动我省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本论文对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现状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如何建立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共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统一管理,进而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完善协会管理体系,如何在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上划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对其进行分类培训和管理的问题仍迫在眉睫,这也必是河北省相关体育行政部门长期关注的重点,笔者还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5]

参考文献:

[1]刘静春,《对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现存问题的研究》,体育世界・学术,2006.8

[2]姜 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辽宁体育科技,2005.4

[3] 陈立农,金成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9.

[5]付明等,《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5.7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需要通过完善现有的组织机构,紧抓领导型、社会办、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四个立足点加以建设和完善,才能扩大社会体育组织机构的影响力,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以人为本、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社会体育组织 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建设

一、我国社会体育组织机构现状

(一)社会体育官方组织机构

改革开放前,国家的体育管理采用“举国体制”,体育组织机构呈现由国家体育总局到省市县群众体育机构的“单一”、“直线型”的结构特征[1]。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职能转变,实现了权利下放,我国官方体育组织机构职能弱化,从原来“管、办、干”三位一体变成独“管”的主体。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只延伸到县级,实际上与基层民众的社会体育管理脱节,而众多的负责大众体育事业机构中出现分权化,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权力下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体育官方组织机构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与基层脱节;2.社会体育管理组织机构增多,分权化、社会化明显,缺乏强有力的体育行政领导组织。

(二)半官方性社会体育组织机构

半官方性社会体育组织机构主要是指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协、体育俱乐部等组织机构,它们的特点是在事业单位的间接控制下独立展开工作,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组织机构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三)民间体育社团

民间体育社团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具有一定社团性质,以开展社会体育活动为主的群众健身组织。它所开展的活动面向基层人民群众,组织者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目前在场地、经费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我国目前的民间体育社团发展缓慢,缺乏经费来源和缺少政府的支持。合理的解决民间社会团体、公益性社会体育团体的经费来源、场地和组织自身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民间社会体育团体蓬勃发展,提高大众体育的参与度。

二、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建设的立足点

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的任务艰巨,应该从领导型社会体育管理组织的建设、社会办体育组织的建设、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老年人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四个立足点出发,对我国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完善。

(一)立足于领导型基层社会体育管理组织的建设

随着国家职能转变,权利下放,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要立足于领导型社会体育管理组织的建立。在县级以下机构中设立唯一的官方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主动对基层的社会体育组织起到领导作用,对各个社会体育组织起到良好的管理监督作用,机构本身不参与社会体育组织内部管理,但对各个社会团体都有管理和仲裁作用,推进社会体育各组织团体的良好发展。

(二)立足于社会办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

政府办社会体育组织的形式越来越少,社会办社会体育组织形式增多,特别是一些公益性的社会办体育组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多元化、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立足于社会办体育组织的建设是时展的选择。

(三)立足于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

“社区体育”是以街道、居委会为基本单位,以个人、家庭、单位、楼寓、区域等参与为特征,以丰富文化生活、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行为为目标,以社区居民为对象而展开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2]。随着社会发展,以职工、单位的业缘居住模式已经逐渐被社区型居住模式取代,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聚集点。立足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建设,可以发挥居住聚集优势,提高大众体育参与度,利用好社区体育设施,致力于解决社会体育管理中管理体系不健全、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四)立足于老年人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

体育活动作为人类重要的活动方式,以它特有的魅力和功能成为人们健身、娱心的重要手段,因而特别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多项研究表明,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它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老年体育人口的增多,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体育的权益,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机制,也是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结论

(一)我国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大众体育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

(二)我国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应该从领导型社会体育管理组织的建设、社会办体育组织的建设、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老年人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建设四个立足点出发,对我国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窦卉平.对我国社会体育组织机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7.03:123-125.

[2] 李萍.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张晓飞.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1:38-40.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7篇

1.1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通过研究2013年《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申报书》[1](以下简称“申报书”)发现,贵阳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都力图体现专业的特色化,避免以往社会体育专业大而全的特征。我国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2],在优先发展专一能力的基础上再培养多技能能力。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势是在专业下细化,保证核心专业方向特色化。经过归纳,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组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大众健康指导与服务、健身项目设计与开发等(康复、养生、医学保健方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赛事活动组织咨询(管理学方向);大众体育管理、职业健美健身指导(运动训练、俱乐部方向);指定具体专项技能人才培养,(高尔夫、户外运动专项方向)等。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可以选择上述方向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形成特色,以免形成大而全的情况。显然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申报之初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构想方面力求体现专业特色。如表1中所示,贵阳学院及贵州省部分学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已初具专业特色。然而,通过研究2015年《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现,《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陈述却定位模糊、概念过大,有大而全的倾向。《方案》中强调培养目标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和体育教育训练等领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专业口径较为宽广、专业应用性较为突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的体育教育与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健身休闲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从中可看出《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力求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整个培养思路却没有任何权重倾斜,可以说和同年的贵阳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无差别。《申报书》与《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出现前后不一的矛盾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对专业的认识和定位不够充分。通过表2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申报书》中对培养目标的论述实际上应属于体育管理专业方向,侧重于体育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交叉来申办专业,并以此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但在后期的《方案》上则偏重于体育学。这就导致了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了“四不像”。

1.2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矛盾。由于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与管理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定位。所以从其《申报书》上可看出,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实务、体育竞赛活动编排、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市场与营销、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旅游经营与管理、体育项目创编与组织等课程。从表3贵阳学院与国内部分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对比研究中,发现以上课程均属于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而在2015版《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对专业主干课程的表述却与《申报书》中的表述大相径庭,基本没有涉及任何体育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而是与体育教育专业想类似的传统项目课程,见表4。在《申报书》中规划出的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仅仅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有少量体现。所占学分只占总学分的5%,完全无法体现体育管理专业中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性质。

1.3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当前知识结构与就业所需知识结构的矛盾。如前文所述,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定位于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与管理为方向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从这一点可看出,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以体育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思路来进行专业申报的。但在《方案》中这一培养思路却没有体现出来。这也就导致了该专业学生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结构是缺失的。体育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领域的管理人才,要求学生能胜任体育行业的管理工作,因此体育管理类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以体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在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上获得了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社会调研能力,这些能力和知识试图通过学校课程在短时间集中学习是难以取得的,需要的是在学习和基层工作中不断的培养和磨练才能获得。另外由于目前社会体育行业就业机制趋于规范,对社会体育行业从业者来说需要经过特定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即“带证上岗”。而这些准入门槛和职业要求,在一般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是没有的,也不具备颁发认证的资质。这些现状都导致了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还是在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严重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轨道,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产生严重分歧和矛盾。

2.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建议

2.1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核心竞争力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申办专业之处有较为清晰的办学定位和专业方向,即: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与管理。在此专业方向的指导下,应坚持围绕这一方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坚持专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避免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培养的学生能胜任体育行业的管理工作,能够物尽其才、人尽其用,避免资源浪费。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针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来设置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严格与其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向相区分。避免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尴尬局面。

2.2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改进课程建设,使课程的设置既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能兼顾社会性需求。对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修改,优先确定核心课程,对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适度删减,对不能体现专业定位和特色的课程经调研论证后适度删减和改变课程性质,拓宽和增加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适当增加专业课选择面;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

2.3加强校内外结合,建立校企交流合作平台,将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体系引入高校体育专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当前,社会体育行业的准入标准即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关部门授予的认证资格,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体育行业已经不是以往尽凭一张体育本科文凭就能就业的时代了,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的多取得相关技能的认证,对以后就业面的拓宽和竞争力的提高是大有脾益的,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拓宽思路,增加就业几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工作机制,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分期分批地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体适能实训基地、体育保健康复实训室、体质监测与评价实训室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模拟企业化管理,形成真实的职业;完善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和老师积极申报,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实训与科研相结合,学术并举,实现双赢。

2.4加强学院自身造血与输血能力,提升教育资源由于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定位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组织,是体育管理学专业方向,故体育学院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更新与提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以考察、交流、访学、进修等形式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聘请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来校授课讲学,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机制形成合理的教师结构。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8篇

第二条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凡符合条件,履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者,均可根据本制度的规定,申请并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

第三条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分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第四条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法律与社会公德,热心社会体育事业,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第五条申请授予技术等级称号或晋升上一等级称号者均应参加相应级别的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并具备下列条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了解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方法,能够承担基本的锻炼指导工作;(二)了解社会体育工作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办法,能够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基层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从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服年以上;(二)基本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工作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三)基本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能够承担基层组织社会体育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总结工作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四)具有指导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从事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用于年以上;(二)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较高水平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工作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效;(三)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指导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工作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四)具有指导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能够进行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从事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5年以上;(二)较系统地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在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中取得显著成效,或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技能和突出成就;(三)较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行业、系统的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或在全国性社会体育工作评比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四)具有指导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在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第六条评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可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分别在技能传授、锻炼指导或组织管理方面的掌握上有所侧重。

第七条取得高等体育专业学历的人员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体育教师、非在职教练员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申请技术等级称号可不受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年限规定的限制。

第八条申请授予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应向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提交下列材料:(一)本人的申请书;(二)相应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合格证书;(三)所在单位或体育组织的推荐信。(四)申请晋级者还需提交原等级证书。

第九条受理申请的体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在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完全具备后,应提交有批准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有批准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应根据评审结论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答复。申请人接到批准的答复后,应任批件及时到当地的体育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批准授予权限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县、区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地、市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国家体委批准授予。

第十一条被授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者,由批准授予的体育行政部门发给证书、证章。证书、证章由国家体育统一制作。

第十二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按批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组织,诬陷应确定主管机构,设立评审委员会,分级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评审以及其他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依照下列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一)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二)可以开展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的有偿服务,并可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酬。(三)在取得当地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的体育活动。(四)可以应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第十四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跨地区迁移时,应按管理权限输迁出、迁入登记手续。在迁入的地区和工作单位,应承认其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并支持其按照第十条的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第十五条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奖励或破格晋级。对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20年(女子15年),为社会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推荐,国家体委批准,授予荣誉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并颁发荣誉奖章。荣誉奖章由国家体委制作。

第十六条凡连续两年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得申请授予高一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社会体育指导员违反第四条、第十三条(一)、(二)、(三)项的规定,给社会体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由所在单位、有关的体育组织或体育行政部门对其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过;情节严重、影响恶省的,或触犯刑法及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其所在单位或体育组织应报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撤销其称号,并收回证书、证章、荣誉奖章。

第十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管理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由此可看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是缺乏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以缓解这一现状,通过该专业的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进行学习方向的定位,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1.1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类的专业学科,学制设置为四年,完成学业后要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的体育素质,丰厚的知识面,独到的创新意识是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健身指导、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人才[1]。

1.2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是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则是通过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知识。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是其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分析关于社会事件发生、结果、影响的效果和价值层次是属于其在社会知识方面的表现。判断已得到验证的事实的正确与否,则是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2]。

2.市场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

2.1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种状况也就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会体育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发展[3]。结合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大都存在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不强、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具备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商业营销、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身技能的社会体育人才,才能尽快的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

2.3具有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是国家统一授予的从业资格证明,它的获取条件就是要通过理论和技能的考试[5]。该证书由于是国家统一颁发,所以比较具有权威性。该证书的存在是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理论和技能达到从业水准的一种证明。在实际的市场中的认可度达到9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一块敲门砖,在就业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招生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自办学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业难名单中,部分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在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突出[6]。体育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还是不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华南、华东等地区能够给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状况分析,大部分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毕业后,要么选择转行,例如考公务员、考编制等,要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7]。总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严重,就业质量不高,是阻碍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部分专业的体育院校,像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由于这些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在一些课程的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学、有特色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3.2.2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体育项目繁杂,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同的培养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时,设置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目标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让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成为了很难实现的目标。3.2.3专业认识不足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20年的时间,宣传度和影响力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该专业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实际的调研发现,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对于该专业不了解的程度达到了57%,仅仅有5.1%的学生了解该专业,而选择第一志愿报考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占67%,相较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该专业不得不降低分数线[9]。

3.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3.1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在课程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大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实践课程较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程的缺乏往往会让学生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难题。3.3.2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3.3.3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学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在大四下半年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往往这个时间段还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严重缩水的实践时间和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太过偏重于理论教学,没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指导。3.3.4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在选聘相关教师时,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要组织优秀的教师进行正规的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考核。最后,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让教师通过深入健身第一线来了解现在市场在体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教学内容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必须要安排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是由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管理。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文化理论基础差、比较好玩、好动。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风气,必须严肃学风、学纪,进行严格管理。⑤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在固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践,快速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够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基地的选择比较广泛,既可以与校外的健身房、体育公司等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以下主要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校内实践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既锻炼了基本技术能力,有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首先,校办企业。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学校通过创办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次,课余健身俱乐部。在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生对实践需求的增加,给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学生不仅可以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实践。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受教、专业实践、教学实验等工作。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理测评知识和解剖知识,因此,生理实验室的作用最为重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特征和解剖的相关知识,测评人体的体征指数,从而让学生在训练时更加有目的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成为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可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加强社会指导和管理专业体育实践,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的增加,让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罗跃平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3):88-90.

[2]李庆军,钟波,杨连波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华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2014,(22):115-116.

[4]王晓云,阮云龙.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培养方案修订的探讨[J].运动,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6,1(6):153-156.

[6]吴亮,杨海平.肇庆学院"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55-59,71.

[7]王晓云,阮云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运动,2015,(17):104-105,123.

[8]单子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青春岁月,2015,(24):161.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第10篇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没有面向较高层次的项目,导致学生就业一般在低端就业市场。

1.2.3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低端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该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2014年的我国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名列其中。

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普遍的定义为:“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与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显巨大。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推算,这么巨大的健康服务业市场需要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在百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不足十万人,这说明我国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前社会体育专业出现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就业的岗位,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进行培养。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避免出现社会体育专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其次,各个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与文化区域特征,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等,将那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方向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或专业体检机构那种只能满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的运动干预指导等跟踪服务极为缺乏的传统体检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4结论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成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差异性,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健康管理行业欢迎高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方向。调查表明,专家们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持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比例为100%,充分说明了国内健康管理产业蓬勃发展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进一步印证了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开设的可行性和美好前景。

上一篇:个人工作管理范文 下一篇:大学毕业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