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4 01:41:11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7月12日—2012年8月14日

社会实践地点:市有限公司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应学校要求,我在居住当地找了一家中小型企业进行了为期五周的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初步体验职业生活,增强创业与创新意识;参与生产劳动、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观念,增强实践能力”为目的社会工作性实践。

一个多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觉得非常充实,由于学习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让在学校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加深理解。而且对比以前或长或短的暑期工,这次是我在经过两年大学学习后第一次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我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我对理论知识的一次实践,总的来说,这就是一次让我在毕业前好好审阅自己的工作能力,发现自己不足的机会。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用于3C产品的塑胶油漆和溶剂,所属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的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单位下设九个部分,分别为:行政部、业务部、后勤部、品管部、工程部、生产部、售后部、保安部和仓库部。公司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在结算方面主要采用月结的形式,而对于初次合作的客户则采取现金货到付款的方式。该单位除了在广东省东莞市设有总部之外,在江苏省苏州市设有分部,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设有销售点。我所在的东莞总部也算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在厂内有专门的调色员对客户提供的样品进行色彩调配并通过纸质和电子记录双重保存每次调配好的配方资料,而且这些配色方案大多会根据法律程序申请专利。此外,从办公室到车间的工作运行都有一定的程序,使所有工作基本上都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

在工作单位里,我属于行政部,但是由于只是一个实习生,我并没有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主要是帮助别人做一些琐碎的事,相当于一个助理。但也正由于我没有固定的职位,所以我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的工作,从简单的文件复印和传真到电子资料的输进和查询,从这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很多,这些实践经验可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学习到的,由于假如正式进进社会后大多数人都会一直从事着某一方面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接触各式各样的工作。因此,我觉得能够在社会实践期间当一名助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这样我才能够在将来实际工作时更快地进进工作状态。

我现在具体地说一下这五周里做过的工作。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抄写出货日报表,在收到客户的书面或者口头订单后写生产安排表,记录订单的具体事项,然后根据需要复印和回传资料,对于那些不能通过第一方物流及时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订单,我们通常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所以我有时也要写快递单,叫物流公司上门收货,天天还要整理前一天由司机在送完货后拿回来的送货单,到月末还要把这些单按顺序排好方面日后查询。当然,接电话和开放行条也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在比较忙碌的月末或者空余时间我还帮忙打印出货单和生产流程单,写进库单,生产领料单和将生产领料单、发票等纸质资料输进电脑转为电子版方便查询和保存。通过做这些工作,我基本上了解了一个企业从材料进库到产品出口的全过程。除此之外,我还稍微接触了一下有关于财务和会计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且比较讲求效率,所以我也只是在不忙的时候让他们教了我一些简单的工作。

关于专业知识在这次五周的社会工作性实践中的应用,让我感慨最深的是物流治理,会计学和财务治理等专业知识与企业的运行有很大的关系。固然在单位中还有各式各样的工作需要涉及到商务沟通,法律,零售学,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知识,但是由于我并没有接触到那些方面,所以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大致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物流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非常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应该要是系统化的物流治理系统,由于缺少了物流,企业的供给和销售都成题目。从企业生产之初,物流就渗透进每一个环节,原材料的购进需要物流的支持,进库通常需要物流设施与设备,库存治理、仓储治理和商品的流通加工与包装属于物流系统的范畴,而商品的销售更是需要物流运输。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功能看似分散,实际上却是环环相扣,物流直接或间接地贯串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而让我真切意识到物流重要性的是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的依靠。可能由于我所在单位经营的是生产危险化学制品,在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上比较多的局限,所以在选择物流公司的时候需要考虑诸如运费,安全和速度等题目。记得有一次我所在实习单位的一批货物由于由第三方物流代为运送而出现了泄漏题目,当货物送到客户手中基本上已经只剩下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公司理所当然地向物流公司索赔,但是这样的赔款并不足以抵消损失,而且自此我所在单位与该物流公司的合作关系基本上结束了,以后要运送货物只能再另外找别的物流公司,而在过渡时期公司在货物运输方面出现了题目导致有些客户投诉货物不能按时交货,这使公司的信誉降低,也是一种变相的损失,所以物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其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治理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论是会计、出纳还是财务,只要是关于企业资金的有效使用,都应该小心谨慎地处理,对于天天的收进和支出都要尽量具体地记录,每个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度都要做总结。而且财务治理者制作的财务报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高层治理者和员工对公司的看法,假如会计报表中的数据显示这家企业的各种情况不理想,那么就很难取得信任。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当自己从学校毕业进进社会后的生活,学习了一些在企业中需要做的基本工作,让我能够在正式步进社会时不至于像一个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手般慢慢在摸索中进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让我从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中脱离进进到更为直接的实际操纵中,更有效地进步了自己各种各样的能力。其中让我觉得提升最多的是对于办公室软件的应用能力和职场中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

在仔细分析这次社会工作性实践给我带来的能力进步后,我发现自己是非常幸运的,由于我的实习单位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并且单位在固然缺人却找不到合适人才而导致一名员工可能要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即使我最开始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但是其他同事都很有耐心地指导我工作,以便我能更快速地进进工作状态好分担一些基本工作,再加上我是行政部中年龄最小的,同事们都很照顾我,而且在部里大部分跟我一样都是本地人,年纪大多也只是比我大几岁,所以我才能在短时间能跟同事们相处融洽,也没有出现可能在至公司里面会存在的同事间勾心斗角和小团体的形成。我们就像是熟悉许久的朋友般相处,该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该放松的时候好好休息。

经过这次实习,我对于这次社会性工作实践的主题“走进社会,参与实践,了解专业应用,锻炼交际能力,培养就业观念,促进自我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熟悉。同时,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解决,也发现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察觉的题目和知识的欠缺。具体的说,固然这次实践让我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对于我来说,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更让我获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多地倾向于弥补自身的不足,进步自身仍然较为欠缺但社会上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多地锻炼自己的口才,加强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由于我知道当你真正步进社会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功,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依靠。今后我将为了能在社会中留下一席之地而努力,我不要求在一进进社会就能闯出一番成绩,由于这不切实际,但是我也不答应自己在工作中没有进步,一直停滞不前即是碌碌无为,比失败更可怕。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社区简介

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社区是哈尔滨车辆厂原址,经市规划部门批准建设的集居住、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大型高档综合社区。总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高档住宅100万平方米,商服1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20万平方米。爱建社区现已入住居民5000余户,1.8万人。而且社区仍在扩展中,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设施将日益全面。作为哈尔滨市最发达的三大社区之一的爱建社区,已成为道里区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特色、功能齐全的新兴商业社区。社区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打造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行户区。

关于社区的实际状况,就自己的所见所闻,主要总结了有以下几点:

优质的社区服务

在刚到社区办公室的时候就留意到室内的服务设施,里面有专门的话费、水电费的系统,使社区居民不必远行就能缴费,在前台有相关的咨询,和提供诸如家政、居家养老、律师服务等等,而在办公室的橱柜里就有专门为社区居民免费使用的感冒、胃肠药,而且居民还可以通过社区网页上的有关信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诸如社区网站上求职和招聘信息。

爱建社区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爱建社区围绕构建和谐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的要求,大力拓展社区服务项目,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以“便民、利民、惠民、乐民”为重点,努力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由社区搭建平台,在爱达开发置业有限公司和菱建物业有限公司等驻接单位的鼎力配合下,在广大居民的热情参与下,在爱建路9--15号,一是辟建了集娱乐、科普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爱建居民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居家养老方面,爱建社区入住居民中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3名,而没有需要政府物质补贴救助的老年人。针对爱建社区的实际情况,爱建社区牵头,与当地派出所、物业等单位联手成立了地区居家养老服务队。养老服务队下设“一中心”、“五分队”。“一中心”为养老督导中心。四分队则分别提供购物、陪聊、家政、求助四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据悉,爱建社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只要按住自家的可视对讲电话的保安键,信息会立刻传到物业监控室,监控室的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把信息传递到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小分队联系后派人上门提供服务待遇,实现了“就加养老服务,在家按铃即可”的便捷。

为了解决社区离菜市场较远,居民吃菜难的问题,社区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成立了爱建社区果蔬配送中心,这是社区与XX年被列为全国百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连续6年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年审,并于XX年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环评认定,哈市重要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道里农村合作建成的便民中心。专门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由社区配送中心根据居民的需求统一组织订货,由道里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及哈达水果批发中心根据订货单统一送到社区,由社区便民果蔬配送中心直接按需分配到紫园、锦园及润园3个配送点。社区居民可通过电话直接订购所需水果和蔬菜,可以亲自到配送点选择购买,也可以登陆社区网站,双击果蔬配送栏目。从而切实为居民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

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爱建社区的社区互动性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有利于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和社区关系的和谐。在爱建社区的网页上,你会发现除了社区的政务、服务外还有社区俱乐部,在社区的公告或新消息中会经常有社区公布的社区近期将举办的活动,如社区的自助餐等,还有很有新意的网上活动,如网上文明祭扫,有利于倡导居民文明的生活风气和环境保护。这些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爱建居民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需求。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成立了爱建艺术团,艺术团自建立以来,始终以“培养艺术情操,丰富社区文化”为宗旨,艺术团的每一位成员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吃苦耐劳,刻苦训练”的精神,始终活跃在社区艺术舞台上,展示着爱建人的精神风采,成为爱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立至今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已达百余场,目前,爱建艺术团内设:合唱一团、合唱二团、舞蹈队、腰鼓队、模特队、京剧队、管弦乐队、秧歌队。综合活动中心的启动将标志着社区居民有自己的室内娱乐场所。

就我们实习的那几天的情况看,社区的领导特意邀请佳旭律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作法律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客座嘉宾就物权法的有关知识为社区作了讲解,会上参会人员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让在座的对物权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增进了自己的威权意识。社区为庆祝建党八十八周年,特意组织了社区的老党员和干部去群力广场、哈尔滨老年福利院、完达山乳业生产基地和爱建社区果蔬配送中心的供应基地为景点的“四景游”,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花园式的群力新区、哈尔滨高档的老年福利院的周到服务优雅的环境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而在果蔬生产基地我们都亲自采摘了蔬菜,甚至放心的品尝了无公害的西红柿和黄瓜。而在游览的途中我们认识了黑大的老校友姜起云老先生,老先生曾经是黑龙江市长的秘书,是早些时候国家认证的高级经济师,而今退休领导的成立了社区的书画社,是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老年分会主席,在爱建社区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带拥有五六十平方的书画工作室,并申请得到政府的资助。作为老校友,老先生非常热情的和我们合影留念,在离别时还赠予我们他的墨宝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做有理想和志气的青年,让我们很是感动。

社区民主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爱建社区相应党的号召和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积极加强社区的民主文化建设。在09年时,社区就成立了社区党委,成立党建联席会,参与社区建设与决策,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新要求。为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爱建办事处还组织开展知识抢答竞赛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以调动社区居民学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爱建社区的领导也经常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考评,以激励领导班子不断保持先进性。而在09年社区就已经成立的由街道办事处、物业和业主合作形成的商会,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举动。

而在社区职位的安排上,社区创造性地采取招聘的方式,从外部吸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为社区领导班子增添新的血液,而且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有高学历和素质的人才前去竞争应聘。

虽然就自己从网上查到有关社区的评论不是完全的赞赏,比如说社区内楼房的质量有问题,房价过高等,而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提到的社区工作人员没有食堂的不方便的问题在以后会得到解决,但总体上觉得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文化环境上看,爱建社区还是远远优于其它社区的,尤其是在社区服务的创新与不断完善方面尤为突出。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社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不断创新和完善,如建立社区网站开展社区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实学生的创新下,还建立了爱建社区博客圈,有利于社区居民参与讨论和学习。相信随着未来社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会是服务更加全面周到,社区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关系和谐,社区环境优美整洁的花园式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用写作教程》江少川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如何很好地使写作融入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中成为当前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一大难题,下面我将从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要性,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的困难,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等方面来论述,运用优势互补理论,系统理论等方法,进而提出一些见解,初步形成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的观点的基础。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 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用写作教程》 江少川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社会工作导论》 王思斌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44-02

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助人服务的活动,能够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专业和职业。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首次被写入报告,也预示着为顺应当前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应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复杂的各种需求,满足政府购买服务需要,急需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要求下,现有的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的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应该培养哪些职业能力,以及如何确定呢?从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和课程改革来看,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种趋势,它不同于知识本位、素质本位等,是依照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并且涉及职业态度、心理和行为习惯等,从能力内容上来看,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匡瑛,2010)。社会工作者可能工作在街道、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民间组织等部门,按照这些工作部门设置的工作岗位来确定基本的职业能力,是社会工作者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信息接收和处理,经营管理,社会交往,不断学习”等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除了基本职业能力外,还可能有一些具体关键的职业能力的运用,这需要有一定的调查。对在社区、街道、政府、社会组织等机构中工作所需能力进行调查,获得当前社会中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所需要的具体细致的职业能力内容。明确这些能力内容,进而把这些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化进课程设置之中。以社区社会工作为例,职业能力可能涉及问题建构、资源链接、伦理反思、建立关系、嵌入服务、评估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该设置时,就要结合调查所得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二、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学习模式

岗位职业能力提升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而课程学习方式则需要结合该目标配合进行。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学徒式、技术理性式、交互反思式等,而交互反思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应用模式,它强调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引导其反思专业的知识和做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学习知识和批判反思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动的一方(王立红等,2010)。

这种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国内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采取反思式的课程设置,包括反思性实践、教师与学生协同行动、多层次教学形式安排等,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费梅苹,2002;李晓凤,2007;黄耀明,2007;王伟廉,2009)。因此,选择此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知识和反思能力的综合性,进而推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导向。

三、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

职业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提升不仅需要从讲授中获得,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只有突出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才能应对社会需求,协助人们解决问题。

目前在国内外社会工作课程建设研究中,普遍认为实践性和实践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随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应该如何在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形形的案主,检验理论,进而发展临床实务能力呢(Carew,1979;Baybour,1984;Cocozzelli、Constable, 1985;Gomory,2001;Munro,2002;Thyer,2001)。陆士桢等对香港各大学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考察后,发现社会工作课程除基础理论和方法学习之外,开设“综合研讨”“工作坊”“成长小组”等课程,并从学生为本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与社会工作专业与工作的融合,可增加学生的实务能力(陆士桢等,1994)。从国内外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研究来看,对于课程实务能力的培养表示一致肯定。不过鉴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关注实践中更为细致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反思,倾向于对二者的整合,这给我国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和教学提供了一定借鉴。

按照社会工作的课程性质,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方法课程、实务课程三种。基于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上对这三类课程进行设置与调整。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社会问题研究等,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该类课程除了常规教师讲授之外,还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互动环节,通过学生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结合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要求,训练学生知识系统储备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反思能力等,并将其贯彻在知识学习中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习惯。

方法课程主要包括的是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这些核心方法的学习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根本的职业能力,获得职业技能的根本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情境模拟、任务设置、临床督导模拟、实习实训等方式和手段,学生在实务模拟和真实工作环境中,掌握在街道、社区、社会机构等环境中方法的具体使用技巧,提升方法使用、与人沟通、问题发现等职业能力。

实务课程主要是社会工作的分支课程,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突出专业性。以老年社会工作为例,除了学习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外,还需要增加相关老年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增加相应学分,目的是了解该实务领域内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增加学生在处理老年问题时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突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这也借鉴了英国社会工作在培养实务能力时课程设置的内容(郑永强,2001)。同时,结合各地区和高校的资源和特征,重点培养一个或两个分支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突出该实务分支的特色和能力,而不是建设大而全的社会工作分支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则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来实现实务能力的提升,包括作为实验课的实务教学、综合日记、临床督导、学校教师的指导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实务内容等,在考试考核时,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并计入个人成绩。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专业分支领域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评估能力、资源链接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等职业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学生对专业课程认同度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设置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尽量开发课程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进学生主动性,培养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和应对整体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看到,基于以上论述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社会需求调查的难度和持续性,分支课程增加相应知识储备学分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存在着更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总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反思批判能力的综合情况,课程设置的实务性能力重点,以及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以此出发来设计和开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才可能有一定的适应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袁光亮.职业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以北京青年政治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9).

[2]周绍斌.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2012,(3).

[3]王立红,周光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陆士桢,酒曙光.香港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状况及其

对内地社工教育的启示(考察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1994,(1).

[5]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

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7]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

[J].江苏高教,2010,(1).

[8]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

学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9]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ITP环形模式 社会工作实习 督导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实习教育体制的设计、实习模式的建构等宏观层面,如刘淑娟提出目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相关对策。肖小霞提出目前社工实习教育中的问题来源于角色模糊与冲突,应协调学校、学生和实习机构的关系。学校课程所传授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巧,大都止于认知层面上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够进一步转化成专业的服务能力,也无法去除专业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当的感受、偏见和态度。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1986年,加拿大的玛丽昂.博戈(Marion Bogo)和伊莱恩.韦达(Elaine Vayda)提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理论与实务整合的ITP(In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环形模式。该模式就像炼金术士的神奇咒语,是教育者用来将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变为社会工作者的魔咒。实现该模式的方法多种多样,督导者是这个教育环节的重要角色。由于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相信人的潜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督导者也应支持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尊重学生的尊严与价值,鼓励学生自我决定和自我引导。因此,文章试图探讨在人文主义视角下ITP环行模式中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策略的建构,结合Z小学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探讨语言在督导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得以调动被督导者的潜能,寻找灵活多变的介入点与介入方法,共同建构本土化处境下的学校社工服务模式。

2社会工作实习教育ITP环形模式的基本逻辑与借鉴意义

加拿大的玛丽昂・博戈(Marion Bogo)和伊莱恩・韦达(Elaine Vayda)早在1986年就提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ITP(In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环形模式,即理论与实务的整合模式。该模式由回溯、反思、联结和专业回应四个环节组成一个环形过程,回溯是信息的获取,是该过程的起点,是关于某具体实务情境所有实务信息的的回想。反思是ITP环形的下一步骤,是社工对实务情境的个人联想,个人的联想可能源于个性特征、特定的生活经历、内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反思的目的是帮助社工就其对未来工作的潜在影响作出分析。

联结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专业回应是ITP环境模式的第四步骤,即社工依据新的想法、知识和感悟制定具体计划,采取特定行动来解决问题。专业回应是选择和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情况做好准备。ITP的创始人认为该模式会帮助实习督导对自身经验和学生的经验以及学生和实习督导之间的互动进行检验。

ITP环形模式的产生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始于实务的这一经验事实,督导的担任者均是曾经从事社工的人员,无论是社工抑或督б耘判的态度反思日常时间中的专业行为、思想、态度、价值与感受,再融入理论和科研。对于中国大陆而言,随着社工机构的蓬勃兴起,社工学生的实习规避了原有政府机构实习中被行政化的风险,有了更专业的平台。在一些社会工作发展刚起步的地区,督导的力量较为薄弱,多数督导仍为高校教师 因此,当面临着督导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基层实践经验缺乏,学生对理论知识知之不解的的处境和实习情景复杂多变等因素时,督导与实习学生的共同实践合作、摸索本土化的专业实践方法就成了必须的选择。ITP环形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为社工实习督导提供了一个框架,但具体的操作策略,则需细化。

3 Z小学社工服务项目中ITP环形模式的运用

3.1 Z小学社工服务项目简介

Z小学是某市的一所私立小学,实行全封闭式管理。2014年Z学校与某高校社工专业共建,成为某高校社工专业课外实践基地。第一学期实践中总共有20个学生参与,由笔者担任实习督导。项目持续4个月,在这段时间,20个学生两人一组完成10个个案。

3.2 ITP环形模式下的督导策略建构

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ITP环形模式为蓝本,Z小学社会工作实践项目的督导策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3.2.1运用相关影响提问引导回溯与反思

ITP环形的第一阶段――回溯,要求从业人员(不管是学生还是社工)获得并呈现实务资料。回溯是一切实习指导的基础,可以用的方法很多:直接观察、录像和录音、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这些方法形式各样,各有利弊。对于直接观察,需要有相关的设备如单面镜等。督导的直接参与观察,会引起服务对象的不安,尤其是在个案辅导的过程中。因此,直接观察在实习教学中运用不多。而录像和录音、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学生呈现实务资料。录音和录像更清晰直观,但需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书面记录是指将整个服务过程记录下来,但耗时过多。口头报告简洁方便,但事实呈现清晰度与完整度不够。回溯的多数方法是抓住面谈中的事件和互动,深入关注互动过程中的资料,尽可能获得对情境的完全理解。回溯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规避单一方法的弊端。在本次的Z小学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习教学中,督导指导学生采用了录像、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的方法呈现实习情境,此外,督导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两次主题小组活动。项目开始之前,督导召集学生开督导会,交待了实习事项及要求。对于个案辅导,督导要求学生完成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介入计划和每一次介入的过程报告;小组活动则需要完成小组策划书和过程报告和总结分析报告。在第一次督导面谈的开始阶段,督导可以使用相关影响提问的技巧,邀请学生讲述实习时发生的故事,描述问题对其生活的具体影响过程和范围,帮助学生呈现具体的实习情境,如督导可进行以下相关影响提问:我想了解一下你们这次介入之后主要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说觉得很难或是有些觉得做得不错的或者是很困惑的。

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内化的价值观对实习的影响。ITP环行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反思,可以跟各种回溯方法共同使用来帮助学生得到实务现象的个人主观反应。在回溯这个阶段中,督导运用相关影响提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实务、对服务对象的感受和想法。当学生既时产生有关其他生活体验联想时,从其生活体验联想开始,帮助学生对比自己的个人体验和现实的情境。

以本次实习项目为例,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服务对象的不配合、辅导方向的不明确等,学生会对自己的困境进行归因,或者归结于外在环境,或者归结于个人本质特征。这是学生在实习中的反思,单一的将问题归结为个人特质,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挫败感,从而降低专业认同度。若将问题全部归结为外部环境,这样的反思会使学生错过自我成长的机会。笔者通过对督导过程录音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在初次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时,10个学生中有7个学生遇到了困难,其中5位学生将问题归结于个人特质认为“看来自己不适合当社工”“不知道要怎么和孩子说什么”等。其余两位学生在督导会中谈到“他们实在是太调皮了”、“实习太无聊了,他们都不配合”等。在督导过程中,除了第一阶段回溯了解实习情境,督导还需要引导其反思,鼓励学生辨识自己对实务资料的感受、想法和假设,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行为作为一个影响实务情境的因素来考虑。

3.2.2运用语言的激励作用寻找实习中的特殊事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联结

有意识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个步骤就是联结。此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别并标识出那些有助于解释实务资料及引起主管反应的知识,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督导情境一:

A同学:那他就在旁边的。

督导:那你们没有站在后面和他一起说?

A同学:其实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这个小孩经常不理嘛,那个时候电视开着。然后他母亲也没有关,那个小孩听听也就开始看电视了。然后我们要讲话的时候,每次都是讲了半天,真的很绝望,跟他感觉实在沟通不下去,只有转向母亲去讲。

督导:是啊。那像这个时候,那你们两个人当中,至少要有一个人,最好是女的,你要走到孩子旁边,要站他后面,要说这个话,很厉害,不要这么简单说。

以上对话是在从第一次面对面督导的对话中截取出来的。第一次的服务介入,两位同学最困惑的问题是还无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沟通不顺畅。A同学曾感觉“绝望”、“受排斥”等。督导通过分析服务对象行为产生的原因,帮助两位同学将与服务对象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与其自身分开,告诉实习社工关系处理不好,与自己的对一些场景的处理方式有关,在此环节中督导引导实习社工将个案工作中的共情同感这个知识点与实际的场景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价值观与实务的良好结合。

3.2.3运用开启新故事的技巧实现专业回应

ITP环形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专业回应,社工依据新的想法、知识和感悟制定具体计划、采取特定行动来解决问题。专业回应是选择和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情况做好准备。每个情境都要求社工和服务对象对需要即时优先处理的问题做出选择。督导可运用开启新故事的技巧引导专业回应,如

督导情境二:

督导:觉得有点希望,能够做到这里,是不是?前几次都懵着脑袋了,压力很大。接下来你们会以什么为重点呢?

实习社工:接下来我估计是搞她的学习为重点,然后学姐不是说他们以前做过一个监督表,然后我们问了么,问她效果怎么样,她说很用,然后问她母亲效果,她也说很有用,而且说很愿意继续在……

督导:但是他母亲又担心怎么办,她母亲觉得叫你么来主要是学习上的问题,但你们都来了那么多次了,现在还不谈学习,还在这个东西。

A同学:所以我就想边玩边学。

督导:这不是妨碍他的时间吗,也许你们不来她还能学几个单词,你们来了她还学不了单词了,那你怎么办,她母亲如果这样说。

A同学:就是跟母亲聊的同时我们可以看看她作业啊,至少能让她把作业拿给我们看她不会排斥。

督导:你觉得不会排斥是吧,以前试过吗?

A同学:恩,有……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讨论不同的看法,实习社工有机会做出比较并预测具体干预的可能效果。ITP环形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情境的概念化理解,从而可能对实务情境作出更有依的回应。学生会对实务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有把握。

4总结

ITP环形模式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了一种模板,实习督导可以教学生分析的过程,从实务行动开始,走完这个环形。该模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过程来回溯实习资料,检测资料以获得其中的主观含义,将其同社工专业的基础概念相联系,最后将这些知识和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干预计划。当然,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呈现实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辨对其所面对的实务现象的个体主观反应,以便进行实务和理论的联结,为下一步的服务计划作好准备。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省教学改革项目(JAS14724)。

参考文献

[1] 刘淑娟.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0(03):18-19.

[2] 肖小霞.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角色理论的视角[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02):4-7.

[3] 曾华源.社会工作实习教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本科培养 科研教学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23-02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直受到来自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等的影响,但是,自198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4所院校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如此迅速,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反映出社会工作在我国转型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外来的课程,在教学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目前社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看,让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能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用科研教学法的意义与路径进行探究。

一、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应重视科研教学

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则,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就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仅要强化实践教学法的力度,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科研能力关注的是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然而,在我国,人们还习惯将“研究”一词放置于研究生阶段,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学术研究的训练都是相当缺失的。这不仅使得本科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批判性思维不强,也使得我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普遍不佳。而在西方的教学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就开始了。小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某项主题展开论证,并撰写论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科研教学的研究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早就开始进行尝试,并做了系统性的研究。美国学者杜拉普回顾了美国1915~1991年科研在社工专业培养中的历史发展,并指出自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专业以来,科研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普林还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科研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研究。而从德国的经验看,科研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现有的文章看,德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虽未曾明确提出科研教学法,但是在教学中强调研讨课和讲座课的结合,与科研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研讨课和讲座课联系在一起,常常是对讲座课的某一专题的深入讨论,要求学生要做一个专题报告,因此,学生需要去查阅、收集相关文献、独立撰写报告。撰写报告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去研究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培养其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在研讨课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广博吸收他人长处,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尝试及科研教学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科研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同西方发达国家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展开相应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可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引入科研教学法,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用科研究教学法的意义

科研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让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地发现新知识,进而不断地建构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科研教学法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工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能力、巩固实践课的教学成果,更可为本科阶段的科研教学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打下基础。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社会培育体系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业仍然不尽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培养更加突出了对其综合实力的要求。而教研教学倡导基于文献阅读、课堂讨论、撰写学术报告等科研的能力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是符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学术态度。目前,学生普遍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存在着完成任务应付教师的心理,所以抄袭现象十分盛行。他们并没有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人生经历的积累与历练,缺少开拓的精神,缺少探究问题本源的兴趣,然而科研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探寻社会现象本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国大学生在品格、人生目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然而,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最多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还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研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减少大学生产生偏激思想与做法的可能性。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我国大学导师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他们与本科生交流和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加以保证,让本科生刚迈进校门就能得到专家教授们的指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科研教学的机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应用科研教学法,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

虽然科研教学法在我国社会工作本科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实施科研教学法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施起来相对灵活。

首先,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看作实践教学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实习来检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一般学校都会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但是实多仅停留在使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的层面上。如果将科研教学融合在本科生的实习中,强化出发前的问题意识,强化教师指导下的资料查阅,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已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观点走进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观点。这样有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进而在实践过程中使问题具体化、明晰化、报告化。

其次,可以开设科研方面的选修课,同时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更加从容地完成毕业设计,而不是将毕业论文集压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内,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授的课程来实施科研教学,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中国的现实问题,有系统地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在教师引导下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能够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而全面地看待问题,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这样每一项课程都有学生探讨和参与的空间,将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互动多样的教学形式。

总之,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应用科研教学法的意义,并积极将科研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去,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2]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庄丽君.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4]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5]李晓凤.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责任[J].求实,2005(5)

[6]Katherine M. Dunlap. A HISTORY OF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1915-1991.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29, No. 3 (Fall 1993), pp. 293-301

[7]John Poulin.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Social Work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25, No. 3 (Fall 1989), pp. 284-289

[8]袁琳.德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以图宾根大学社会工作本科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下),2010(10)

[9]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

[10]鲁芒・C 昆耶塔.契合文化敏感性方向的社会工作课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佟春霞,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类学博士。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8篇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指导、督导培养机构成立以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为组长,指导教师为组员的实习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和要求,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习的过程管理,效果管理。指导教师的配备可以本校专业老师为主,也可以聘请兼职的全程或半程的指导教师。香港地区各个高等学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采取的是聘任校外的全程或半程的指导教师,定期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效果显著。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不到位、不严格问题,建议学校形成教务、督导、院系三级过程跟踪体系。一般情况下,学校只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成果有所要求,三级督导体系,重点是跟踪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指导,对学生和指导老师都有所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效果,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保障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经费、时间保障实习时间,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经费支持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条件,两者不可或缺。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按照相关要求,保障实习时间和经费,否则,将影响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锻炼和提升。

(四)建立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外并用的实践基地许多知名大学,都已建立一个或多个产学研一体的校内专业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优势在于: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能够突出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较比校外实践基地相对稳定。建立心理咨询室、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会谈室等,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的实践训练,使社会工作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得以实现。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融合与互补。

(五)实现课堂、实习、研究三者的融合实践,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放宽视野,实现课堂、实习、研究三者的融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教育思想,认为,学习不仅是在课堂,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讲堂,进行学习,生活中的人与事物,都是可学习的。社会工作专业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因此要加强课堂的指导,课堂上,可以进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有效互动。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举办“社科讨论交角”等活动,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以上两者实际是为实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注民生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大势所趋,社会所需。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实要求。培养单位和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和功能,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做好实习这一长期且连贯的过程,通过引导、互动、校内外实习实践等,让学生迅速积累社会工作专业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疗救助 人文关怀 社会工作实务 伦理困境 临终关怀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52-02

2013年12月,在“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及志愿者服务工作研讨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管理局副局长周军指出疾病治愈需要医疗和人文关怀,而医务社工恰巧在政府指导、政策支持、行业推动、社会多方参与之下,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能够以人性化救助对社会民众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实务领域,医务社工面临着多样的伦理困境,以往的研究往往讨论保密忠诚的困境,而较少关注医务社会工作者内心处理的困境,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伦理视角对医疗救助困境加以探讨,分析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指在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机构中在社工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保护意识,缓解因医疗而给患者、家属和社会造成的压力。简言之,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患者填补医疗缺口,消除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个人发展。与其它介入疾病相关问题的方法,如医学诊断康复等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独特的价值观、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的工作方法。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治疗疾病、恢复健康、心理辅导不仅包括一系列专业性的医生诊疗活动,还包括一系列与诊疗活动配套的社会工作过程。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炸,医务社会工作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医疗救助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

医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正式建立医疗社会工作制度。美国早在1894年纽约ThePostGraduate医院就首先聘用社工在小儿科服务。1905年,卡波特(Cabot)医生超前、敏锐地意识到整体医疗理念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卓越贡献,认为社工是临床医生的“专业伙伴”,他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聘请首位社工,标志着美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正式诞生。如今在美国,几乎所有医院设有社工部,医务社工根据医院规模按比例配置,和医生护士一样是医院的正式雇员。

中国自1921年美籍医疗社会工作者I.浦爱德女士在北平的协和医院首创社会工作部后,全国各大医院先后成立此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在各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系里,增设社会医疗研究所(室),或在各类医院、社区中开展医疗社会工作。在台湾,平均每100张病床就有1名医疗社工师。1964年香港地区正式成立医务社工会,开展一些医务社工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83年在一些公立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医学康复机构中建立社工部。医务社工对病人的精神心理、社会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估,建立个案,解决病人的问题。注册医务社工由社会福利署康复及医务社会服务科管理,为香港的病员及家属服务。与美国、台湾不同的是,香港的医务社工并不隶属于医院,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为病人服务。世界各对医务社会工作者都要进行资质认定,法律上承认这个职业方向,促进了医务社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2、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实务领域,理所当然地遵循着社会工作地一般价值理念和专业原则“人道主义,助人自助”,而医务社会工作者专注于健康医疗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支撑。

(1)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根本进行社会工作服务,在服务中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帮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帮助解决患者同疾病相关的心理和社会性问题,提供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人际互动提高生活质量。

(3)具有全局观念,将患者置于家庭,社区,社会层面去考虑。

(4)不断澄清个人的价值观,不断深化自我了解,在服务实践中更加认同自己的工作价值。

3、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以理论知识指导专业化活动。

(1) 疾病的社会学观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帕森斯认为疾病是社会偏差,倡导全面健康观点。

(2)危机调适理论

当人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问题未能立即得到解决时,便陷入了危机状态,急需进行调适,以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得疾病不威胁社会的良性运行。

二、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实践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价值观地影响,而一旦所处理的事情与价值观冲突,就会直接引发伦理困境,“所谓伦理困境是指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而伦理困境分为以下几种:

(1)由忠诚的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

医务社会工作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需要站在医院的立场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为患者的权益着想,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医务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经过周密考虑后做出抉择,忠诚于哪一方?

(2) 由“患者知情权”导致的伦理困境

(2)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各方面的医疗服务信息,同时也要尊重患者对医疗过程的参与,维护患者对病情的知情权,而有时医方不会向患者提供完整的诊断报告,或者是为了保持患者治疗的信心,不得不隐瞒一部分实情。

(3)由“患者自主决定”引发的伦理困境

“患者自主决定”是一个基本伦理原则,来源于生来的尊严,我们在处理医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鼓励他们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由先进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

克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代孕等先进技术给人类现有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和亲属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个案研究

本部分将以本人介入的一次救助个案为例,分析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困境。

1、调查立案

当事人小杰,男,1岁2个月,外来务工子女,患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父母均为农民工,薪酬待遇较低,并另有一女,小学三年级,小杰出生后,20天左右因发烧住院发现心律不齐,随后在4个月大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花掉父母全部的积蓄,8个月左右因发烧引起脑部感染,被确诊为脑瘫,由于经济原因,基本治疗后回家休养,出现发育停滞现象,5月接近尾声时,小杰严重抽搐,高烧不退,无法治疗,遂通过社工联系到了我们。

2、社会诊断与治疗

安排小杰入住广州市儿童医院,在入院初步检查后,被告知孩子患有罕见代谢疾病,治疗意义不大,且确诊该病需4万左右,后期维持生命费用是一个无底洞,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一辈子的负担。住院期间,我一直陪伴他们,约见主治医生,协助照顾患儿,并求助相关公益组织,以及知名教授,得出相关诊断评定。

在相关医疗评定及建议下,我与父母进行了多次交谈,谈论话题涉及到治疗费用、资助款项、诊断方式(腰穿lumbar puncture等对患儿创击比较大的技术手段)、治疗周期、亲属遗传、家庭生活等方面,帮助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分析解释医疗报告,检查医疗清单,做出客观的利弊分析。

最终此项个案由医疗救助转换为临终关怀和家庭社会工作。因为医疗技术的限制,不得不放弃治疗,因此,服务核心转移到心理支援方面,服务对象扩展到所有家庭成员,姐姐的成长、父母的劳动、家庭的生活等都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点。

3、结案

于6月2日办理出院,父母能够正视孩子的生死问题,回家后,与我保持常规联系,汇报孩子情况,我根据短信做出反馈,让患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到一定的关怀,同时注意父母情绪的安抚,帮忙解决患儿离开后,父母回归社会的问题(由于患儿长期需要照顾,母亲在家照顾无工作,父亲也无法正常工作,家庭月收入只有1500元,除生活所需外还需要供姐姐读书),联系一些维护劳工权益的机构,以期解决父母再就业问题。

4、伦理反思

首先,此个案属于一个过渡性个案,在服务过程中,时间和广度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医疗救助个案变成了涉及临终关怀和家庭救助社会工作的混合个案。因此,也面临混合性的伦理困境,作为一个救助者,本着人道主义的理念,却不得不因为医疗限制,而放弃救助,感觉到希望和失望并存的一种无力感;是否要陈述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否有影响患者及其监护人自主决定的嫌疑;是否需要转变,以适应个案的发展,提供除医疗救助以外的其他服务。

四、总结与反思

医务社工在医疗救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倡导、教育和服务提供的作用,而医疗救助也是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体系的重要领域,首先要营造医疗机会平等的氛围,其次要将“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去标签化,最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功能恢复。

医务社会工作通过陪伴和服务,使得案主获得内在心理的调适和满足,满足个人的需求,促进病人康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个医务社工,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病魔和医疗不公正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向患者、家属以及社会传递正能量,在面临伦理困境时,能够根据价值序列做出最佳选择,这一序列为:(1)保护生命(个人和社会的基本生存需要);(2)维护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3)营造平等的机会;(4)提高生活质量;(5)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隐私权;(6)讲真话,并开放所有的信息渠道;(7)根据自愿接受的原则行动。

总而言之,医务社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作领域,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同程度上会遇到伦理困境,并需要根据个人知识和能力、实践环境、患者情况做出伦理抉择,这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在正确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受助对象和服务效率与效益做出综合评估,结合多方案例,与专家商讨,做出科学合理决策。

参考文献

[1] Frank Loewenberg ,Ralph Dolgoff. Ethical Decision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M].New York:F.E.Peacock,1988:5.

[2] 安民兵,医疗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方法及其前瞻[J],卫生软科学,第20卷第6期.

[3]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骆啸,张晓红,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中国医院管理,第29卷第2期.

[4] 马洪路,医疗社会工作个案研究[J],社工方法.

[5] 马洪路,医疗社会工作个案研究――刘某个案工作报告[J],社会工作个案研究,2008年第一期.

[6] 雷 默.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 M ] . 包承恩, 译. 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

[7] 秦 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57.

[8] 孙建丽.论医务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9月第29卷第9期总第364期.

[9] 宋欢欢,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反思――以深圳市R机构公益项目为例,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众福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19-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一命题的内涵日臻丰富、外延逐步拓展。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的幸福,我们需要社会建设的推进,以有效地增进民众福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伴生着一些负效应,部分领域和地区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改善和推进社会建设成了一种必然选择。中国人口多、历史负担重,社会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社会工作对于许多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事实上,它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对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缓和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增进民众福祉有着重要而深刻的作用。这无疑与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之处。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能够而且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一、社会建设概述

(一)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大约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在华夏大地流行起来的。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进行社会建设的探索,只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十六大以后,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局面与新问题,社会建设正式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特别是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的位置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理论概括。

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所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此后,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开始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

(二)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建设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包括在社会领域中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又包括对不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的修补和重塑。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做了具体化的阐释,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1]。

(三)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十七大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体来说,当前社会有以下亟待解决的议题: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和医疗改革、建立覆盖面更广、层次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等等。在笔者看来,这些议题背后,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二、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同时还是一门艺术。从专业角度来说,社会工作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性的应用学科;从职业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是一项有着独特价值理念和专业技巧的助人活动;从艺术角度而言,社会工作者不是简单地助人,要做到“纯良像鸽子,灵巧像蛇”。总的来说,“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

(二)社会工作的伦理、方法与技巧

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专业伦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方法论与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社会工作者时时关注社会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并以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对待他们,承认每个服务对象的潜能。针对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工作致力于消除社会歧视,促进社会福利。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领域,也被称之为三大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已形成了一些技巧,如个案工作中的会谈技巧、建立关系的技巧、收集资料技巧;小组工作中的沟通和互动技巧、控制小组进程技巧;社区工作中的与居民接触的技巧、会议技巧、居民骨干培养技巧等,这些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独特的功效。

(三)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来说,社会工作基本上是一个舶来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陆得到建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初具雏形。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和职业,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体现出了可观的效果。

但从总体看,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如专业和职业的社会认知度低、人才队伍发展滞后、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差等,都体现出了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发展亟待推进。

三、社会工作如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建设

(一)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具体应用

社会工作致力于促进人的发展,主张谋求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工作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主张社会资源应当获得公正的分配。这些,都与我们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无比契合。可以说,社会工作,用一种专业化的表达描述了我国在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期许。

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看,这一学科向来以扶助困难群体和社会成员为己任,可以说,社会工作始终是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除了宣传公平正义的理念,社会工作者身体力行,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改善他们的弱势处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人格尊严。同时还用“赋权”的方法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能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既解决了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也缓解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显然,社会工作的功能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继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2011年,中组部、中央政法委联合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认可。社会工作有望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总体上还是滞后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首先,是角色定位的模糊。虽然社会工作应用范围很广,但它毕竟不是万金油。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势必导致专业性不足、行业门槛过低。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

其次,是社会认知的滞后。诚然,社会工作为民众服务,求的不是名与利,但一味地低调,忽视宣传,只会导致被误读、被曲解。

再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很大不足。由于社会上的偏见、入行门槛较低,以及社会工作本身具有的慈善性质,导致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薪资过低,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不成比例。这影响了广大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领域的积极性,使得这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迟迟跟不上去。

最后,还有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非政府组织的运作问题,等等,也都是制约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三)未来的努力方向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政府和学界都在思考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建立广泛的社会认同。一个专业、一项职业,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重视,才有继续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放弃了从事这一职业,究其原因,除了薪资待遇不能令人满意,社会认知度低也是一大主因。所以,我们急需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而社会工作的业内人士也要努力提高美誉度,用优质的服务赢得民众的认可。

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社会工作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以人为直接服务对象的职业。只有好的服务提供者,才能获得好的服务效果,真正让“生命影响生命”这句话产生积极的功效。同时,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这一领域中。

三是要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厘清社会工作的服务边界,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像《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说,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福利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这些做法都是很值得尝试的。

此外,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规范经费的使用。不管是政府购买服务,还是纳入政府体系的社会工作者,都有权利获得工作所需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有义务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接受绩效考核。深入民间,了解社情民意、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真正为民众排忧解难,避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上一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社会实践成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