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3 10:45:37

社会工作管理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1篇

《社会工作与管理》(CN:44-1708/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社会工作与管理》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以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刊目标,为学界提供原创、互动和定制化的优质学术内容服务,致力于成为社会工作国际对话与沟通的聚合平台。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工作 社会 工作服务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剧,由于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多,一些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局部地方社会关系趋于紧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极易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以奏效。

从本质上讲,社会管理本身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创新”,就是社会管理要与时俱进,首先就体现在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上,根据人民日报的时评,就是指由政府管理的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二、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联系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通过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工作。它以人道主义和人类普遍追求的社会福利作为基本价值观念,并由此延伸出诸多相关的价值理念,对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保障转型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有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的“减震器”和“剂”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来解决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已经颇为成熟。从价值取向和目标来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与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要求比较一致,也与解决社会转型期不断凸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契合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工作以实现社会公正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实现尊重个人“生活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民利为目标,而这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谋而合。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收入差距的增大、社会矛盾的局部激化等,正逐渐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心理感受。而社会工作遵循平等、尊重、助人自助、和谐互动的专业理念,具有助人、救难、解困、发展的专业功能,对于保障社会成员权益、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相互交往、认同、信任,以及负责任地处理矛盾与冲突,能使这种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工作要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和案主(帮助对象)建立一种平等、友爱的关系,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建设和谐社会不谋而和。只有在解决困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时,同各种帮助对象确立一种融洽的、自然的关系,才能够使案主(帮助对象)觉得自己活得有尊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充满激情的去面对生活,并乐意表述自己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案主(帮助对象)因社会变革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帮助他们增强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从根本上破解制约自我发展的各种困境。

再次,社会工作有助于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方法解决个人、社会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社区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帮助越轨个人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当前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致使许多社会问题呈现个体化、异质化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仍然固守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显然难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因此,为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保持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并践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

三、专业人才缺乏是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困境

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理念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密切联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必然呼唤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加入。然而早在几年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就指出,缺少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将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短板,而我们对社会工作者的匮乏既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如果按每个社区都配备一至两名社会工作者来算,全国即需要近100万名社会工作人才。这还没有把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包括进去。事实上,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2020年中国社会工作人才达300万的目标。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差得还很远。在质量上,全国开设社工专业的学校有240所,每年培养社工人才大概在1万人左右。而目前毕业于社工专业科班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全国总共不到10万。事实,直到2004年,我国才正式开始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起步时间过晚使得我们即便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社工,与国外或发达地区的专业社工比较起来(比如与香港相比),也还处于“实习生”水平。

四、如何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的重点、落脚点以及着力点都在社区,而社会工作的主要活动平台也是在社区。因此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基本的方法就是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的多领域、全覆盖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运用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管理、社会化运作为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培育和发展一批扎根社区、面向家庭、服务居民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体办法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的多领域、全覆盖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

一是要建立并完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的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党委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发育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推进合力。二是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在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设立社会工作行政管理部门(或社会工作的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对社区内社会工作发展行使宏观规划、管理调、指导监督等职能。三是培育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成立社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规范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维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二)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管理社区事务

首先是要发展培育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项目转让等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面向社区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形成以社区为服务的辐射范围,为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高质量、专业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真正在社区内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其次,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理念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强化职业意识和专业素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和排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实施已制定的社会政策和社会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其深入民众开展工作,他们可以密切接触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可以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潜在问题,为政府改进社会管理政策献言献策,从而实现我们“寓管理于服务”的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因此,未来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队伍。具体可以考虑由民政部门牵头,在摸清底数、掌握现状的同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考核评估在内的一系列职业制度,出台岗位开发与设置、人才使用与待遇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为社会工作人才健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

对开设有社会工作、社会学等对口专业的高等院校要鼓励其突破理论研究的局限,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提高专业的实践业和操作性,同时强化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已经在有关部门、组织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社会工作意识和专业化水,从而实现社会工作从行政化向专业化转变。此外,还要强化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现社会工作从岗位化向职业化转变。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过硬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社会工作理念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公平、关怀弱势群体、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3篇

自从党的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经进行了6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针对“国家干部”的,而如今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为什么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呢?如果将当年“国家干部”所履行的职责和国际通行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相比较,可以发现,许多职责其实已经不再由公务员来担当了,尤其是所谓的“业务员”(十三大报告中的提法,相对“政务员”而言):其一,他们不再参与立法,因为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其二,他们不再承担调查研究的任务,因为政府机关自己做调查没有公信力,所以这方面的工作都委托第三方“智库”,即研究机构或大学去做;其三,他们也不做群众工作,只是在政府机关中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我们所谓的“群众工作”,就委托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了。

要强调的是,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群众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的。因为各项有关民生的社会政策如何“一个不能少”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要由专门做“群众工作”的人员个别化、个性化地去一一具体落实。这个将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政策安排落实到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传输机制”就是社会工作,与之相关的职业群体或专业群体就是社会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改革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把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企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洛姆在其公共管理理论中,就相应地提出了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应者(负有供给责任者),而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则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直接提供者)的区分。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现在常把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幸福”是分层次的。“幸福”的第一层次是“满意”,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一部分与物质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这是可以用“社会指标体系”的方法去测量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幸福”的第二层次是“幸福感”。这种情绪和感受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很可能与物质需求完全脱离,更无法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利他主义也一样,如果完全出于自愿且符合行为人能力,这样的慈善行为会让施行者获得幸福的感受。但只要有一点勉强,就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强调“非牺牲”原则,首先是要“有”,然后是要“愿”——所以就要“有钱出钱(社会捐赠),有力出力(志愿工作)。若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在情绪、感受等心理层面,最好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去科学地帮助有需要的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炉”,建构了一门有效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和一个专业和职业,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一个有效率、讲效果的社会工作体制和机制,在当代中国,刻不容缓。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49

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依赖人才发展的局势日益突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合理有效的福利制度,关注员工的切身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的困扰尤为重要。社会工作是运用特定的理念和方法,对员工的福利保障和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以此促进员工福利制度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效力。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员工福利管理有利于吸引、留住优秀员工,降低了由于员工离职所造成的损失,为企业带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员工对相关福利理解较为狭隘

企业对员工享有的福利内容、员工享有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均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员工自身对这些条款概念界定不清,理解较为狭隘。同时,企业相关部门对公司实施的福利制度并未作出有效的说明,导致员工由于理解偏失造成不必要的福利浪费,例如,很多员工不了解工伤的界定和医疗补助的使用情况,在出现问题时容易与公司发生相应的摩擦。

1.2 企业福利制度制定忽略员工多元化需求

大多数企业在员工福利内容设定方面多集中在保险和生日、节假日补助方面,结构较为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员工日常需求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去企业在福利制度设定方面仍保持原有单一结构,则很难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势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1.3 员工福利成本把控困难

企业制定的员工福利制度具有长效性,因此对其成本的控制具有极大的挑战。同时,企业员工存在一定流动性,企业福利制度并未根据员工的更换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员工福利要求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福利成本的不可控性。

2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发展依赖员工的发展,因此在福利制度制定方面不但要关注员工的经济利益,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此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最终促进企业整理效益的提升。例如,对青年员工开展入职前培训,企业以自身经营模式和工作内容为基础,组织相关培训。培训过程是企业和员工互相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向员工交代工作基本情况,并介绍工资晋升机制,为员工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要与青年员工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员工新的需求点,在工作期间定期召开岗位培训,对工作中的问题作以有效地解决,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岗位培训应涵盖岗位适应性辅导和职业发展辅导,为青年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指导。

2.2 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是衡量企业和自身员工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唯有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才能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之中,为企业奉献自身的价值。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福利措施,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例如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成立社会工作小组或采取外包模式,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满意度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着重分析员工岗位需求满意程度,以此判断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工资定期组织团建活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根据员工的表现给予其休假机会,从而使得员工在劳逸结合的过程中增加自身的责任感,进而认同企业文化,形成一定的归属感。

2.3 监督企业福利制度的实施情况

福利制度是维护员工权利的重要保障,其实施力度直接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福利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例如企业可成立福利制度实施监测小组,不定期对各部门福利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违纪惩罚方案。同时,监督小组在日常监察工作中关注员工福利方面具体需求,利用社会工作中的调查问卷法对员工自身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福利制度调整方案。

3 结语

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尝试,其以一种新的视角关注员工的切身需求,既满足了员工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员工的社会价值,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优秀员工的纳入与保留,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企业经济利润和竞争实力,使得企业呈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婷婷.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5,(29):87.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管理;文献回顾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进步、 协调社会利益以及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均显示出重要作用。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刚刚起步,其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再加上强政府的干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管理与运作出现各种困境。在大的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倡导下,对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把握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现状与发展动向,探索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社工机构的管理方法,以期更好的实现社会工作目标,完善社会建设。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CNKI中国知网输入题目“社会工作机构”有75篇文章,输入“社工机构”共58篇文章;当以“社会工作”为一级关键字,“机构管理” 为二级关键字进行搜索时,共有11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等一类的刊物。

笔者主要基于 CNKI 所检索的75篇论文为范围,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从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于关于社会工作研究大部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的研究:一是社工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模式研究;二是社工机构内部运作和治理机制研究;三是社工机构专业服务研究;四是社工机构和政治关系的探讨。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当然与机构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根据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组建和发育的形式来看,共有4种类型:一是官办的体制内的社会工作机构,如郑州市绿城社工服务站;二是政府推动组建的非政府性质的社会工作机构 ,如上海的阳光社区服务中心、新航社区服务总社和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是民间组建的社会工作机构,如深圳的社会工作机构。介于中国内地的社会发展的时间较短,而且社工的发展又较多的是政府的倡导下进行的,因此对于社工机构的管理的探讨必然与政府有紧密的联系。

二、社会工作机构管理

(一)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关系的探讨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推动。从20世纪90年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项政策创新和制度实践在我国地方政府被引入、模仿和学习时,我国都还没有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公民自组织机制薄弱、强政府的国情下,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必然与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

李太斌以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详细的描述了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这一个关系。通过对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研究,他指出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很大。同时,社会工作机构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政府期望的使命。但他也指出了社会工作机构独立发展的重要性。另一位上海的学者彭善民通过对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不过他更多的是从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发展、运作以及工作成效等角度分析。他认为,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管理社会成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需要和方法。

范明林、张钟汝等学者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四个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做了一系列的长期跟踪和对比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状况。通过对Y社团个案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我国出现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法团主义特征 ,政府通过授权等多种方式承认社团的合法性,同时也拥有了对社团的控制权。相互承认和相互连接,恐怕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在未来很长时期内的发展状态。

肖小霞与张杰对国内关于社会工作的研究进行分类后提出,在有关社工机构与政府关系的研究中,鲜有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入政社关系的探讨中,并从政府购买服务视角分析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和发展困境。因此他们对广东省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并得出如下结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确保了社工发展合法性问题,进而为其提供资金的支持,并保证了社工服务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以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密切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下,特别是社工机构对政府资金的强依赖下,再强上我国政府体制的独特性,社会工作机构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运作的,是社工机构生存的重要地方。

(二)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管理是指透过一系列的活动或过程,善用组织资源,以有效率与效能的方式达成组织的任务或目标。换言之,管理是一个组织为使其成员协调有效地工作而开展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活动。对于社工机构而言,作为一个社会服务组织,其主要的使命是最大限度的运用资源,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为责任,做好社会服务事业。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大部分都与政府的推动密切相联。政府购买服务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社工机构的孵化、赋予社工机构合法身份、给社工机构提供资源支持,推动其全面开展工作,但在强政府背景下,受资源依赖、组织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政府的全面介入也给社工机构的运作带来了脆弱的自主性与依赖性。

1.独立性与自主性不足

闻英指出,由于河南的社会工作机构多为官办和政府组建的非政府性质的社工机构两大类型。尽管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他们要接受办事处的管辖和领导,专职社工在受到街道办事处和机构的双重管理。有学者认为组织自主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组织作为整体在处理内部事务和外部关系时所具有的干涉和控制能力。肖小霞从更广泛的角色出发,指出在强政府背景下,当前社工机构弱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自主不足;二是机构运作自主性不足。由于大部分机构的注册资金除了政府出提供外,没有其他的融资通道。再者,机构的运作项目经费也由政府出,或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员工发工资。这种财政上对政府的完全依赖导致了机构在运作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机构开展的任何活动或项目都要对政府负责。这也使得两者的关系从形式上的平等演变成实质上的不平等,两者的“伙伴关系”转化为雇佣与被雇佣的“伙计关系”。

2.服务质量与专业化程度低

李太斌对上海社工机构的研究发现,由于社工机构与政府的非正常互动关系,导致目前社工机构的组织建构、机构运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社工机构的服务内容和工作内容要听从政府的安排。在工作内容上,如何把政府的相关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服务,在工作中表现的特别强烈。徐学峰对事业单位主管下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了研究,不仅谈及了事业单位主管给社会工作机构带来的优势,也谈及了给其带来的困境。他指出,事业单位主管下的社工机构已经带有“准政府机构”的标签。由于经费受到政府的限制,因此项目的开展也受到限制,相应的其机构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项目运作都受政府的制约,这样在社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其专业性。闻英也指出,虽然一些社工机构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但是总体上社工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如郑州的绿城社工站和金色阳光农村社工站的工作以“外塑形象”的活动居多,内涵建设有待加强,运用社工专业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直接服务项目较少,服务呈现半专业化特点。

3.组织结构的非独立性

邵青指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发展模式,使得社工机构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缺乏创新性。深圳市民办的社工机构通过采取理事会(董事会)下的总干事等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上除总干事外,聘请境内外社工督导、专业社工、志愿者等。但是由于民办社工机构初步发展较慢,一些管理人员缺乏非营利组织方面的管理知识,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较为混乱,更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因此大多数机构都是由总干事凭借个人能力创建的,在组织运作管理上深受其个的决策影响。此外,上海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架构大体上也与政府的组织架构一致,分为市、区县、街道三个层次。并且在行政管理上,社工机构还要对政府负责。

钱宁在对我们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中提出,由于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或是社会捐赠,因此这一特点既显示了它的管理特色,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管理难题。比如,捐赠者与受助者的需要;志愿服务者与受助者的需要;再加上社工服务的特殊性,有时还要考虑服务有群的社会环境及相关人需要等。这使得社工机构的管理者需要从更多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刘承水、胡雅芬对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目前社工机构的管理架构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由政府来设计和任命,社会工作机构的任务主要来自于政府。各级政府对社会工作机构运作的直接干预,对社会工作者具体事务的干预或给社会工作者安排本职以外的工作等,这些都使得社会工作机构无法从组织上独立运作。

(三)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经验探讨

改进亦是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目前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经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香港,和处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前沿的深圳和上海。

朱眉华从美国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关系、内部管理、岗位设置和相关制度方面总结了美国社工机构管理的经验,为中国社工机构的管理提供了参考经验。开拓了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目前国内社会管理创新思路的提出,学者们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吴永红,李玉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有关上海的社会工作机构的文献作了研究,指出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上海社工机构的发展思路一是建立社工机构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关系;二是强调专业性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互相嵌入;三是加强社会工作机构的能力建设和功能拓展。他期望从这三个方面,社会工作机构能够逐渐的脱离与政府的依赖关系,拓宽社工专业发展的空间。闻英提出在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不仅要加强社工机构自身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加强规范管理水平,同时还在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激励水平。

孟传慧、田奇恒也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社会工作的管理创新要推动社工机构的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进而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从而适应社会管理内容宽泛化发展。常广才通过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提出,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都必须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大对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较高层次的管理型人才,社会工作的管理才能够更加的专业化。

肖小霞等认为社工机构的管理还应确立公正科学的多元评估制度。评估主体应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社工机构、第三方评估组织。评估方式也要多元化,而不仅仅是对需求、组织资质、项目成效等进行评估。

以此这些管理方面的经验都是近一两年学者们提出的最新想法,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的依赖关系,使得社工机构要想独立的发展,必须扩宽筹资渠道,吸纳高层社工管理人才,建立全方位的评估制度。

三、对于文献研究的评述

近几年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内容上也越来越丰富,但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是数量的不足。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共有8173篇文章,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仅有1430篇文章。而关于社会工作机构的有75篇,在核心期刊上的有18篇,关于机构管理的仅有11篇。因此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都是很不足的。

二是时间的滞后。中国社会机构发展的较为缓慢一些,但是国外和香港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却早已成熟起来。中国学者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始于2006年,这个时间说明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三是管理模式存在适用性问题。国内学者多是以个案为基础总结分析其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经验,虽然各具自身的优势及特色,但由于各地区政策的不同,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特色及程度不同。因而管理模式难以相互借鉴亦难以在其他地区推广,因此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更具有代表性及可推广的社工机构管理模式是社工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四是研究人员的非专业性,从文献来看,诸多文章都来自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线或二线人员,还有在校的研究生,专业学者在此出现的比较少。

参考文献

[1] 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1.

[2] 闻英.官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状况及发展策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3] 李太斌.社会工作机构如何与政府共舞―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J].中国社会导刊,2008,7.

[4] 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J].社会科学,2010(2).

[5] 范明林,程金.政府主导下的非政府组织运作研究―基于法团主义视角的解释和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13(4).

[6] 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的互动关系研究[J].社会,2009,4.

[7] 肖小霞,张兴杰.社工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J].江海学刊,2012(05).

[8] 黄源协.社会工作管理(第二版)[M].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8.

[9] 钱宁.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风险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1,10.

[10] 闻英.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培育与发展―基于对河南省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1,11(6).

[11] 张沁洁,王建平.行业协会的组织自主性研究:以广东省级行业协会为例[J].社会,2010(5).

[13] 李太斌.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与探索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14] 徐学峰.浅析事业单位主管下的社会工作机构[J].法制与经济,2012,4(309).

[15] 邵青.民办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实践、困境与创新[J].求实,2012,4.

[16] 刘承水,胡雅芬.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4).

[17] 吴永红,李玉敏.社会管理视野中的社会工作机构研究综述[J].工会理论研究.2011(6).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扁平化;社会工作

一、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实施简介

(一)社区扁平化管理定义

社区管理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一般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为主,其它政府职能机构的派出机构为辅。社区扁平化管理就是将街道及其各专业条线的业务延伸下移到社区,建立一站式服务。减少管理和办事的层级,并通过“分片包干”增加管理幅度,通过“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一专多能”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效果。更加侧重于群众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强调社区群众的参与。

(二)背景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社会管理高度重视使社会管理在实践层面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前国务院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这对城市基层管理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对此全国各级政府、机构都在关注和进行探索研究。

无锡是我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无锡的经济转型带动了社会转型,众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将大量的工作向社区集聚,再加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居民们有了更多的需求。这使得社区工作矛盾重重、寸步艰行。传统社区工作的点对点、线对线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也使得管理的成本剧增。为了突破旧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的困境,增强社区功能、鼓励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无锡市推行了社区扁平化管理这一新型模式。

(三)实施情况

从2008年9月起,无锡市率先在一些试点社区实施扁平化管理。以试点之一的中南社区为例,实施扁平化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分片包干” 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化组织结构;建立“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一专多能” 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建立社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双向信息沟通平台。直到2011年末,无锡市城市社区实现扁平化管理全覆盖。

(四)社区扁平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1、硬件提升

主要表现在大厅建设和办公设施方面。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各社区基本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大厅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同时配置了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办事人员等待休息; 各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话、打印机、传真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条件的社区按“一岗一机、一人一机”配置电脑,全力实现办公的自动化。

2、软件提升

无锡市建立了社区行政事务工作平台,实现统一网络登录途径,这样既方便了社区工作人员对当日工作信息的及时记录,也方便了上级部门对社区工作的规范考核。社区电脑全部能够连接到政务外网,实现了对社区工作日志和工作内容的统一录入。有条件的社区成立了本社区的门户网站或QQ群,在网站上社区的通知、最新动态、新闻等,做到了信息共享,增强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服务、互动的便利。

3、社区人才

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的社区人才主要体现在对社工的招募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无锡实施扁平化管理后,各个社区都建立了专门的社工站,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招募也在走向规范化。例如2011年南长区对外招募社区工作者,报名者多达一千人,这些人员的文凭都在大专以上,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从中选出72人,保证了社区工作队伍向着专门化、知识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保证社区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社区扁平化管理的新模式,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无锡市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最初的专门针对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培训,其中包括对无锡社区发展形势的介绍与对无锡行政事务平台的培训;到现在对社区的社工人才的培训,其中包括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资格证以及如何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训等。这些都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二、社会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会工作

无锡市的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是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实践。无锡市在实施社区扁平化管理的过程中,尝试着将专业社会工作引进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建立了可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社会工作站,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尝试在社区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活动。这无论是对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是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都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最初起源于教会开办的济贫事业,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再到专业性工作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社会工作已成为一种专业的、制度化的助人活动,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社会工作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也对社会工作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契合性。

在中国,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管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通过机构类专业社工进入基层社会提供服务。这类机构是指由民间力量组织实施,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技巧与方法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一种服务。无锡市崇安区的乐助社会工作事务机构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通过岗位型专业社会工作提供社会服务。岗位型的社会工作服务一般是指政府部门或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或响应政府的号召或出于企业或机构运行的现实需要,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向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岗位或者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并在部门或企业内部拓展出社会部门的一种形式。社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部门与单位引进社工人才与岗位,是社会工作介入基层的重要途径。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社区设立社工站,招募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工站就是在社区通过岗位型社会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参与基层社会管理,这不仅是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也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社工站——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平台

社会工作站(简称社工站)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平台,也是无锡市实施社区扁平化管理之后,扩大管理幅度、提高服务效率的一个表现。在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使社区党组织、社居委和社工站各司其职、互动互补。社区居委会和社工站从职能分配上来说是互相分明的:社居委负责社区具体事务而社工站负责社区孤寡、弱势群体照顾,开展社区活动等。因此,在实施扁平化管理的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锡市硬性规定社区在职人员必须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对于已通过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的工作人员,有相应的升职、加薪奖励。没有通过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的工作人员逐步实施淘汰制。

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工站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思路。社会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社会工作具有个体层面的慈善与助人使命和社会层面的调谐与维稳要求。而基层社会工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社会工作,呼唤社会工作的介入及其功能的发挥。

三、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会工作属于岗位型社会工作,与机构型社会工作一样,岗位型社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行政约束过多、管理不当、其自主性受到挑战

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站与社居委、社区党组织在职能上应该是分开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产生职能上的重复和混乱。社会工作者应该是在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但是,在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很多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社区工作人员一样承担了社区的行政工作。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书记兼社工站主任和党组织书记等多职,众多权力集一身,全面约束了社工站职能的发挥,社工站的助人自主性受到严重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社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基层管理理念的创新。

(二)社会工作者半路出家、专业知识和水平差

由于社会工作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兴起仅有几年的时间,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有很大的缺口,所以真正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区扁平化管理的社区屈指可数,很多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都是半路出家,不是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出身,他们通过自学或者短期培训考取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期间并没有进行过社会工作专业的长期教育和实践,专业知识和水平差。还有一部分人出于升职和加薪的需要,在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证书之后,又回归到行政性工作当中去,并不能真正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作用和提供真正的专业服务。

(三)工资待遇低,积极性差

根据《无锡市社区事务工作站社会工作者管理规定》,社工站社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钩,2011年不低于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85%;至2012年,与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持平。以后形成自然调整机制,并于次年的7月1日调整到位。无锡市2012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2638元。根据我们2012年在无锡市各大社区的调研,扁平化社区管理下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每月1500元,社区书记1800元,社会工作者考取社会工作者专业证书会有相应的加薪,但也不是很多。所以,很多在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还没有达到无锡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工资待遇低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差,也导致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的社会原因。

四、对社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考

笔者认为社会基层管理中的社会工作是建立个体成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的重要中介。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开展社会工作,可以重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公民诉求,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主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由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进而走向服务型社会。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积极帮助遇到困难的居民发展社会生活的能力、重拾信心、以自己的能力去应对生活环境的挑战。如,对社区中的下岗失业人群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运用自身的关系网络、动员社会和政府关注这些目标人群、整合社会资源、联系相关企业,为他们获取新的工作等等。同时还要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专业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的基本内涵是人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工作要帮助社会成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恢复社会生活的能力。一方面,要改善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则要改善社会环境,整合社会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等。

目前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还不是很完善,社会工作站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并且发挥专业价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希望在基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能够在社区管理中发挥出真正的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赛芳.社会工作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使命与作为探讨[D].中南大学,2012,6.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01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实务的迅速推进,企业社会工作作为新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本着其具有的专业性范式在国内得到迅猛的发展。当前的社会工作所涉及的领域、研究的对象和制度功能也日趋完善。比如,政策引导方而,在维护职工权益、提升职工福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在具体策略实施方而,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的个案社会工作、小组及社区工作的方法开展服务等方而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社工主要介入人的研究,所以主要偏重解释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视角,简述我国当前企业社会工作所处现状和困境,根据企业社会工作的对象初步探究解决困境之道。

一、目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的现状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本文所要论述的相关内容及框架,本文沿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沛曾提出的相关论述。

(一)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工作现状

1.涉及领域宽泛化:从社区、慈善场所扩大到事业单位、福利机构以及企业、监狱和法院等。

2.工作对象多元化:从困难群体、边缘群体逐步扩大到所有需要社会支持和帮助的人群。

3.功能扩大化:一种专业的社会协调与社会控制手段,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社会工作现状

1.社工工作者而言,拥有权变适应的理念,但工作模式固定化,做不到适应原则。

2.企业社会工作虽迈入正轨,但社会认同度不是很高,存在企业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3.企业内员工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文关怀。

4.企业社会工作队伍发展迅速,但其建设与当今需求不太适应。

(三)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企业管理中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从社会工作的介入层面看,主要表现为:

1.企业与员工的劳资关系不容乐观,难于管理。

2.企业与相关者关系认识不清,不易管理。

3.企业与工会之间关系较为特殊,不好协调管理。

二、根据企业社会工作的对象,开展企业社会工作

(一)企业自身作为管理者,运用企业社会工作方法的解决之道

对症下药:通过员工和企业的相互沟通,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能提高企业效率,二能促进企业进一步重视员工的权益。

1.尽力解决因资源或能力缺失所带来的工作待遇问题。

2.为员工提供心理疏导:企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其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心理适应不良的员工认识、应对并进一步缓解压力。

3.协调企业相关者关系:以“助人白助”的理念,有效解决企业组织的外部关系失衡问题,预防企业内外部问题的发生,增强竞争力和凝聚力。

(二)企业员工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

1.生存需要

一般情况下,员工抱怨最基本的来源于薪资的要求,这种生存要求是最容易解决的,社工介入也最为方便的,可以通过制定员工工作能力和目标薪酬测评,进行介入。

2.关系需要

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外,员工下一步需求就是人员社会关系的需要,要完善白己工作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通过企业社工专业方法,组织一些联欢,增强员工的心理交流,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脱缰。这个介入方式以小组社工为好。

3.成长需要

员工肯定是承担一定社会及家庭责任的,休闲娱乐较少,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指导,职业技能培训也较少,可以通过企业社工的“跨界别”运作方式进行介入,在企业中设立专业的社工小组进行及时的成长辅导。

(三)企业工会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

1.工会可以聘用专职的企业社工:工会可以运用其福利基金聘用特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关的服务工作,工会人员在必要时予以协助。

2.工会与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签订协约,由该组织或机构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给企业员工。

3.直接对企业工会工作者进行社工的知识培训。

(四)企业社工自己队伍的完善

1.加强对企业社会工作者组织领导。

2.完善投入和激励政策的保障机制:(1)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2)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3.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体系:(1)制定社会工作者培养规划;(2)长远规划外加在职定期培训。

4.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体系:(1)完善职业资格制度;(2)完善人才使用制度。

三、结语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验室;专业能力;社会服务

一、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十分注重实务与操作,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与社会相关的各种理论,而且更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方法、技巧,具有较高的操作动手能力,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社会服务中。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需要专门的场所设置,进行实务训练。社会工作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提高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功能

至今,我国已有250所左右的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也不在少数。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模拟运用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促进专业建设。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社会工作实验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体现了专业服务的基本宗旨。

(二)促进教学与科研。

社会工作实验室一方面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学习以及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如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提供实验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访谈、沟通、协商、辅导及治疗技巧的训练与操作,现已开出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15个,涵盖十余门课程;另一方面为教师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丰富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扩大了专业影响,为把专业知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提供基本途径。

(三)加强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技能与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实验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紧密,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服务社会。

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JN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创建了“同心圆”社会工作协会,在各社区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面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八点半”和“小脚丫”辅导班;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协助小组;高校中的社工关怀工作室;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服务等等。

三、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实验室队伍建设、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短,舆论宣传不到位,社会工作专业与职业还远未被社会各方面广泛了解和认同,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制约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JN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主要的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换代升级,设备陈旧,部分配件破损,很难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服务社会的需要。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多、实验仪器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仪器损坏率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完善。

按照教育部要求,实验室应该实现校系二级管理,现在许多学校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还是三级管理体制,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没有归口管理,因而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实验室师资队伍不健全。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及实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很多从事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统教育,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拥有实验室专业技能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在JN大学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中,46.6%教师的专业背景是社会学,46.6%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中只有1人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至今尚未配置实验室的专职教师。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到位。

社会工作实验室主要是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是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服务的主要场所,还未能全面地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实验室许多仪器设备已很陈旧,严重缺乏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中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至今,JN大学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只对本学院的其他专业学生实行开放。另一方面,由于设备落后、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实务能力不强,不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对社区居民的开放。

四、改善措施

(一)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通过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和校外筹措资金的途径,改造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支撑条件,扩大社会工作系实验室的规模,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断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将其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实验室,实现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系统科学的管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实行应由学校统一规划,实行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与学校的其他实验室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以挖掘实验室的潜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作为负责组织与管理教学方面的学院,应合理规划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岗位明确,责任到人,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与合理运用。

(三)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请进来” 通过聘请著名专家、学者讲学,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同时邀请一些机构的丰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务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内外一些社会工作较发达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实验教学的水平。

(四)全方位开放社会工作实验室,提高利用效率。一方面提高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力度,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实行分层次、分模块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模拟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另一方面,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更多的社会公益项目,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勇,浅谈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J].社会工作教育,2007,(12).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9篇

1. 项目管理概念概述

所谓“项目管理”,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综合资源,基于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的指导,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一个最好的可以达成预期目标的相关管理办法,并由此更好地开展组织结构安排。

而“社会工作”之下的“项目管理”,指的是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的具体管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综合考虑,规划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开展全局性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策略谋查,立足于项目化管理相关的技巧和思路,引入对应的工具,例如WBS 等,对社会工作相关活动以及服务中可通过项目化开展运作管理的一系列服务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和全方位评估。

2. 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在中国还处在发展初期,由于国情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更多方面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在仅有文献中,杨林(2012)认为,社会工作模式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发展脉络有更好的把握,二是能够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三是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现有的诸多模式进行研究,由此寻找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模式进行明确。[1]

李琨(2014)则认为形成有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方式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发展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下,达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聚焦所在[2].

二、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1. 国外相关研究

Salamon(赛拉蒙)[3]提出任何非盈利组织在结构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例如运营管理特殊化、资源供给不足、管理业余性以及家长式运作等等,而这些不足在政府组织层面则恰好是其优势。因此,政府组织基于自身特征和非盈利组织存在的互补性,从服务成本的角度考虑,建立起与非盈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并让渡出一部分项目的具体管理和运作。克莱默和纪德伦等学者则基于组织筹集服务资金以及相关授权层面,以组织提供的实际服务为出发点,认为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之间存在的具体的模式有4 种,分别是:政府支配模式,非盈利性组织支配模式,共同支配的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此外,Case Management,即个案管理模式,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相关社会服务的一些研究文献之中,而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个案管理模式则发展成美国社会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工作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实务模式。

2. 国内研究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政府转变职能的特殊社会现实,因此,曾由政府直接承担的大量社会,将逐步让渡给社会组织。然而,在当前这种转型过渡阶段,相关组织的具体“造血功能”还不健全,所以需要依托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其发展持续“输血”.因此,我国现阶段开展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具体项目模式,相对来说是社会认可、民众同意的。但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向社会组织所购买的具体项目具备强烈的紧迫感和针对性,通常是立足于社会需要,根据其需求大小进行排序的。可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相对来说则拥有普遍性、广泛性等特点,这种矛盾性使得政府购买力始终处于弱势。同时,一味依靠政府购买,必然会妨碍中国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限制社会组织开展多样。

此外,此类社会工作模式普遍存在政府主导性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不足以及岗位设置等一系列缺陷。因此,引入国外先进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

如果关注近些年来我国本土发展社会工作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轨迹,那就是社工机构与服务项目的发展相生相伴。[4]

对于社会工作而言,项目是具体的实务单元,社会工作相关机构代表管理单元[5],这二者协同开展统一全面的项目化管理,可搭建起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种创新型机构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资金、流程设计、体系结构这三个不同层面,学者王令玉[6]引入上海市的项目管理案例进行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工作机构推进项目化管理进程,将推进社会组织成为除政府、市场外的关注民生、代表民意的第三方机构,成为承担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此外,张和清教授在此基础上也做出了突破,他结合云南当地社工机构项目运行的实践提出了体制内求生存,体制外求发展的项目运作模式,依托政府部门建立社工服务站,以行政机关的领导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利用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网络进行社会服务,并根据中国体制高度组织化、政治和行政干预较强、成本高效率低、缺乏社会援助有效方法的现状,引入民间基金会的资金援助,用以摆脱政府的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胡文彬[7]则提出,相关社会工作具体实务在一般发展过程中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和跟进等阶段,开展项目管理是有五个具体的“过程组”结合形成,分别是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组。所以我们看到,项目化管理基本一致于社会工作实务,我们可以以具备 5 个过程组的项目化管理为骨架,努力搭建一个基于中国本土特色并可以贯穿社会工作机构运营项目相关过程的全方位项目化管理模式。杨荣[8]同样认为与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项目管理是一个可行性选择,她具体提出:其一是基于需求来决定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的服务。要以案主具体需求为前提,提升案主生活质量,改善其精神状态,并确保项目目标与社工服务目标保持统一。其二是品质重于形式,满足不同案主的特殊需求,尊重差异,建立社区服务等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弥补案主社会资源的缺失。

其三是开展项目评估,关注项目服务对象相关的满意度。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评估成本并把其纳入到预算中,实现预算和实际支出间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困境与建议

当前,我国本土社工组织无论是在项目管理的理论汇总或实践方法层面的探索都处于初期阶段,从而造成社工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相关的研究极为匮乏。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困境和研究对策:

1. 中国本土社工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制度性空白具体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时社工组织需厘清政府与社工组织间的权责关系,其中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谁来主导,如何监督都是当前的学术空白。我们认为国

家或政府层面应尽快出面搭建、健全社工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机制,并对社工组织的相关项目管理进行规范落实,将其纳入到正规化管理中来。 2. 中国当前非专业化社工人员对实施项目管理的阻碍作用在社会工作项目管理中加强人才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应努力提升社会工作机构待遇福利,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加强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学习,注重培养项目负责人的专业素养,因为如何处理好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不同,以及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也是管理过程中重大问题。

3. 需缓解双方价值冲突,建立社区为本的专业服务。

开展专业的社工服务,需以适合场域为前提,并立足于项目管理策略的具体落实。根据我国开展社区工作的相关经验,将项目管理方式与社区管理结合,能有效推进社工组织专业化发展。其可以弥补我国现存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不足,建立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考虑专业社工服务和原有服务之间的项目衔接问题,以及原有的政府行政化工作和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的价值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尊重社工服务价值、关注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专业体系的搭建,整合相关社区资源,建立支持体系,不断提升、变革社工组织服务,并使该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实现复制和推广。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社会工作 介入

一、企业管理的现状

笔者对某市7家规模较大(资产均在5000万元左右)的股份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的管理仍沿用着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即管理主要采用工作定额、标准化、职能匹配、差别计件工资制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这一套方法。当问及企业在管理中有关社会工作问题时,其中6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社会工作是政府的事;只有一家企业的高管表示虽然企业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但企业将在未来的管理中对此加以考虑。

从企业管理方面看,所有被调查的企业均采用古典科学管理方法――即通过科学的工作流程、合理分工、工资激励等方法――对企业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管理者大多忽视环境和情感因素,这也是造成企业不重视管理中社会工作的除经济以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古典科学管理与行为管理

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使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这得益于有着“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科学管理理论重要代表人物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的贡献。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即“企业家们对员工们‘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相对于“受雇人”――“是会说话的工具”这一人性假定而言,“经济人”假定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一假定及基于此假定的科学管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忽略了人不仅是“经济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社会人”这一人性假定。

梅奥(George E. Mayo,1880~1949)教授通过其主持的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证明了“社会人”这一人性假定。经过实验发现,人是有社会需求的社会人,如果组织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使他们在组织工作方面获得满足感,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高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行为管理及行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让职工参与决策、上下级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能相互协调、实施提案制度和面谈制度等。行为管理主要是从协作的目的和人的社会需要各方面出发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不再把人单纯地看作被动的接受管理者、一个经济动物,对人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评估,把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转变为人性的“社会人”假设,是管理的突破性进步。

三、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

1.社会工作及其功能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其功能既有针对社会的,也有针对服务对象的:对于社会,社会工作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对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可以促进其正常生活,并可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社会工作的特点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社会工作必须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社会工作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而非经验意义上的随意性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而不是要对其实施控制。

3.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

正是由于上述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来从事,而且又与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构成的管理活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在管理机构中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既不划算,也没有必要。

不过根据社会工作的功能我们也会发现,社会工作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其功能之一是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与协调。而在管理活动中,传统的科学管理的弊端就是把人视为单纯的经济人,不重视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建设。梅奥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

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人在环境中”,致力于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不恰当互动,并通过专业手法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以重新达成人和环境间的适应性平衡。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企业管理中引入社会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达成个体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改善个人的情绪,提高劳动积极性。其结果必然是使企业环境更加和谐,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四、结论

当前我国众多企业管理者仍沿用着古典科学管理模式,把企业员工视为“经济人”,因此不重视社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不知社会工作为何物。社会工作不仅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等社会功能,也有针对服务对象的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和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功能。企业管理中如果适当引入并加强企业社会工作,可以使企业更加和谐,促进管理环境的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刻在费城的泰罗墓碑上的文句。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35

[3]参考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p35~36

[4]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p3

上一篇:海报宣传设计范文 下一篇:工厂水电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