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3 01:48:45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小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61-01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关于它的教学方法历来受到一线工作者及理论研究者的重视,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成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背景经验不同,对于课程的理解以及实施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针对同一门课程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为我们改进并优化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小组工作课程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制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以众多研究者的成果以及自身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与改革的经历为基础,提出小组工作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这将将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以及学生更好地学习小组工作课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结合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小组服务方案、并能具体实施、评估小组活动效果等的操作能力,为日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既强调理论的学习,又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多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先理论,后实践,教学上基本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务操练为辅,此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的传授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小组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的结合,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中,大多突出对理论或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际的操作中,弱化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部分,致使教学过分的强调了某一部分,过分强调理论亦或者过分强调实践运用,前者熟悉小组工作的理论,坐而论道,后者容易把小组工作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做设计活动就是做游戏,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小组工作方法的本质规律,两者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目前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到了小组工作方法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却不能把这些珍珠有序的串起来。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将有助于将小组工作课程散落的珍珠有序的串起来的问题。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内容之中,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能力体现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块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基本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把技能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之间找到最佳切入点,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务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

模块化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将现有理论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中,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为此,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小组工作课程的特点,将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小组工作体验模块、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小组工作技巧模块、小组工作评估模块等五个部分。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每一模块规定一个基本学时,教学依照这些模块的内容特点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一)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

基本认知模块是小组工作课程的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小组工作方法的概念、功能、种类、适用范围、发展历史、价值伦理、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运用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结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实际运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对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认识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渴望。

(二)小组工作体验模块

这是近距离体验小组工作方法魅力的相对独立的重点模块,其目的是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阶段,亦如教学生游泳要下水一样。在此模块对学生进行六单元的个人成长小组活动,此模块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小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小组,感受小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小组本身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理解小组工作不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经历初期的兴奋、合作、焦虑;中期的矛盾冲突、团队和谐与问题解决,后期的能力建立以及效果巩固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小组工作带给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改变。学生写每一次小组活动个人总结,每一次活动开始前以及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小组工作阶段的特点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概况,让学生有一种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感觉。这一模块,在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结构化的小组完整过程,一方面,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感悟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体验专业性,为后续小组工作技能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份合格小组计划书的撰写要求与方法。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需求评估,分析案主的问题,科学的设定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此部分教学结合案例集中教授小组工作相关理论特别是小组工作模式在小组方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指运用小组动力学及小组的工作等专业理论知识,在这一模块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最终让学生掌握需求评估的撰写方法、理解小组活动对于小组方案的重要性,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设计合适的单元计划、设计评估方案等。这一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的集成模块,也是小组工作课程学习者学习与掌握小组技能的支撑模块。

(四)小组工作技巧模块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实务为主的模块, 一方面传授小组工作的基本沟通技巧;另一方面,传授小组过程技巧。前者主要包括:支持、影响、挑战、情绪疏导技巧、体验活动带领技巧、沟通模式运用技巧、特殊组员处理技巧等。后者主要包括初始阶段、转换阶段、凝聚和谐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巩固结束阶段的相关技巧。此模块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其目的使学生充分体验并尝试运用小组工作各项技巧,初步具备小组工作的操作技能。此模块教学过程中,既采用实验室模拟形式,同时,也动员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进行课下实践,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积极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新生心理成长小组的实践活动效果良好,在小组工作技巧的学习上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不仅增强了自信,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这个活动是在合作学习小组的通力配合下、在授课教师的督导下完成的。此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能够真在看到小组工作的作用,并能感受到自己专业上的成长。

(五)小组工作评估模块

小组工作评估的能力在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如何。评估环节是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在教学中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评估之所以单独成立一个模块是希望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养成评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评估设计以及基本的评估方法。此模块主要包括小组评估的概述、小组评估设计类型、评估工具的选择和资料收集分析、评估报告撰写等内容,该模块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讲授法。通过此模块的重点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四、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采用了模块化教学,从实施过程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够自觉的在课上与课下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也渐渐内化为学生专业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使散落的珍珠能够有序的串联起来,在课程学习中提高了专业能力。

第三,促进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有效的模块化教学,需要走近学生,需要不断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此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少华.小组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组工作 体验式学习 教学改革

社会工作是源于近现代西方社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其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实务经验主要来自于西方,如何结合本土经验,引导学生实践,内化其价值理念和知识技巧,最终转化成应用能力,是专业教学的关键。《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并列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方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小组工作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当前《小组工作》课程教育的现状,尝试在《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平台运用体验式学习理念和方法,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在专业教学上的不断改革和探索,提高《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教育水平,真正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一、《小组工作》课程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渐走热。但是,正因为其是一门新专业,所以目前尚有很多地方面临困境,特别是实务课程的教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专业实践环节。《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正面临一系列教学教育难题,对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参与。目前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学生则是被动的教学对象。课堂知识讲授固然重要,但体验式、参与式学习模式更为重要,有体验、参与才会有进一步的反思,才会有更多的经验积累,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能力才会有更快的提高。

二是教学手段重灌输,轻启发。目前的《小组工作》课堂教学模式中,往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原理和技巧,但缺乏足够的示范、模拟和参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关的原理和技巧,也学不会举一反三去灵活使用,使学生感觉课堂所学脱离实际或者不能应用于实际,从而也难以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应用性学科,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但受多种因素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很严重。当前,《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呈现出“纯理论的知识讲授多、实践性的操作练习少”的状况,体现不了《小组工作》课程的实务性特征,也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得实务技巧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鉴于此,有必要进行《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突破专业教学的瓶颈,探索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二、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一般意义上“体验”,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又称发现式学习、经验为主学习、活动学习或互动学习,是由学员自愿参与一连串活动,然后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感悟,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和感悟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即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只有通过实践,尤其是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学会知识,发展技能。由此可见,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向式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参与性。以行动学习为主,强调学习者亲身参与并体验活动的完整历程,并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2)情境性。重视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置于一定情境中,让学习者进入情境或介入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体会。

(3)主体性。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学习的过程不单是以教学者为主,而是教与学互为主体性。

(4)趣味性。强调学习是一种乐趣,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引导,通过有趣的、轻松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

综上,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做中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简言之,就是先行后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小组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特征明显的方法类课程,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通过反省、分享、总结等途径获得知识、发展专业技能。

三、《小组工作》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亟待改革。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情感陶冶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正是符合当代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

1.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首先,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引入体验式学习理念,强调“做中学”,即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自身经历、相关理论知识、专业价值观、实务技巧整合为一体,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取向,重视学生实务技巧的学习与运用。与传统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能力,能够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内在联系,并能够“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体验”。

其次,在课程内容体系上需要进行创新、调整。基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应用体验式学习理念,增加体验性、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包含理论教学(理论讲授36课时)、实践教学(小组游戏活动3课时、小组工作方案设计3课时、小组工作方案实验室模拟6课时、小组工作实习1~2周)的更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并结合课外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小组工作案例模拟、小组工作活动开展等方式来探讨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不断锻炼其小组工作知识和技能。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方面,强调能力培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理念及方法的应用,包括案例教学、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工作方案策划与实施等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小组工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中根据课程特点突出应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是分组活动进行小组式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小组”式的体验式学习。例如,以“small group work”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组,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游戏、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活动,来实践小组工作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技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不断锻炼提升小组工作技能。一般可6人为1组,人数太多就不便于每个组员的充分参与。

二是游戏活动与情境模拟,其实质是创设仿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为此笔者编写了《社会工作小组游戏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游戏与活动练习。例如,开展小组游戏工作坊、小组活动情境模拟、小组工作方案策划等,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练习小组工作方法,了解、掌握小组工作的实施技巧和相关伦理规则,甚至能够尝试失败带来的体验和教训,这些互动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是小组工作方案设计及演练(即小组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实施),其实质是进入实际的体验式学习情境。笔者通过编写的《小组工作实务指导手册》对小组工作方案的设计、组织开展等内容进行规范指导。例如,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大学生新生成长小组”、参加在杭高校社会工作案例模拟大赛,以及社区及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小组工作专业实践等,让学生通过社会现场的实际操作,了解、掌握实际小组工作的操作流程及相关工作技巧,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做中学”,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全符合现实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有助于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验,能够提高教师对知识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能动构建作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笔者所教授的《小组工作》课程初步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技巧,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小组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但从目前我校以及我国高校整体范围来看,《小组工作》课程体验式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龚逾慈.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探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7).

[2]徐丙奎,何雪松.互动式体验学习与《社区工作》课程的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蔡炳纲,吴汉明.72个体验活动——理论与实践[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2.8.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社区康复专业 社会工作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优点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情境的创设一般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是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方法,一种极为有效的创新和突破。讲授型的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法,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却不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学习热情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发现, 情境教学法可以克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课堂学习中不再只有单方向的灌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2.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对实际的工作确处在一个抽象的场景中。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情,并引起共鸣。情境教学法能够尽快缩短与现实的距离, 使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进入了一种的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复杂的工作情境,贴近真实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接到情境教学的任务后,会积极的准备场景的表演,按照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情境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社会工作课程在社区康复专业中的应用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社区康复的定义:

是指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属,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社区康复专业的专业代码为:650303。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从事社区康复治疗与康复机构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从社会工作和社区康复的定义,以及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和社区康复是相融合的。社区康复是涉及到医疗、教育、生计、就业、社会康复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一项残疾人康复事业。所以社区康复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高级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对康复对象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中医康复治疗以及对社区常见伤、病、残等人群进行康复治疗。

在社区康复专业中开展社会工作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的助人理念和专业的助人过程及助人模式,为各种类型的弱势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他(她)们克服障碍,使他(她)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是有需要的人群,但社区康复层面上的社会工作应该是社区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长期卧病在床者、年老体弱者、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以及弃婴孤儿等。这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对社区康复的开展具有实现的指导意义。

1.社区康复中个案工作的应用。个案工作方法会深入探求个人和家庭整体上的需求,量体裁衣拟订工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使残疾人及其家庭能克服障碍,增强能力,发挥潜能。对于一些长期受歧视、受忽视的残疾人来说,个案工作方法所提供的接纳、尊重、温暖、关怀、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

2.社区康复中小组工作在的应用。小组工作也是普遍运用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方法。小组不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而且能给组员带来信息的分享、情绪的疏导、技能的学习、心理上的支持和实际的帮助等。小组工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化解与社会的隔离。小组的方式对于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等均能起到重要作用。

3.社区康复中社区工作在的应用。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相比,社区工作方法更注重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评估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体的需求,制订工作方案,解决并消除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使其能有更好的康复和发展的机会。

三、社区康复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情境教学法的开展

情境教学法开展步骤:

(一)前期准备:

情境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般5-6人为宜。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如果小组出现学生人数多或少时教师要统筹安排,严格遵循人人参与的理念。为保证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可把一次的情境教学视为一次作业,并记录期末成绩,每个小组中成员的成绩都相等。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避免“搭便车”现象,教师将要求详细的告知学生。要求每组学生全部参与情境教学中,并且有明确分工,比如角色扮演要全体参与,旁白、资料搜集、PPT方案设计与分析等。

选择主题:通过实践发现,情境教学法的难点在于情境素材的选择,可以说,选择好了情境主题则使该教学法就成功了一半。教师事先将情境教学的主题搜集、归纳出来,力求与社区康复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工作相融合,便于学生对社区康复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便于操作。如对因车祸造成残疾的个案进行康复(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进行帮助;对残疾人、老年人小组进行情绪疏导、技能培训;对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等。情境分组后已知小组的数量,则可以选择相同数量的主题,每个主题应有一定的区别,采用生活中切实的情境,并体现康复工作的全面性,便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

确定主题:情境教学主题搜集、归纳好以后要在班级公示,让学生明确将要开展或操作的实际情境。在主题搜集和归纳中难免你会出现情境难、易之别,公示后学生会关注简单易操作的情境,为避免此情况出现,可以采取抽签来决定情境主题,并排列顺序。

教师审核:学生在知识积累、专业基础、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所以在情境展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进角色难、角色之间配合不默契、情景对白不够妥当、解决方案PPT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提前做好指导工作,教师要提前对每个小组的情境展示进行审核,对难以进入角色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其积极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根据情境脚本来进行表演,情景设计一定要有情节、过程和结果,对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出一定的要求,使他们参与到整个情境过程中来。

(二)情境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审核情境后,学生按照抽签的顺序在课堂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分为角色扮演、PPT方案设计、回答提问等环节。角色扮演是较为核心的部分,学生对情境主题中的各环节进行角色展示,角色展示后用PPT形式展示解决主题的方案设计,最后其他小组各出一个代表对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这样既能使展示情境主题的小组认真对待,又使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之优点和发现之不足。

教师配合:学生在情境展示中,教师要积极配合,尽量满足学生在情境中的要求,比如器材设备的提供、需要老师参演角色等。老师还要对学生情境展示中的进度进行掌控,使该组情景展示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一般一个小组的情景展示15分钟为宜。

(三)总结评价

情境教学是学习课程的一个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情境再现使学生深刻了解课程的内容。为此对情境展示进行评价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评价:非展示的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打分,在实施过程中本人采用扑克牌打分法,根据小组总数选择扑克牌,每小组商讨课可得分值后,选取相应分值的扑克牌,反扣在桌面上,最后计算分值。所有小组给出的分值之和不能超过100分,占最后分值的50%。如共有9个组,需要8个小组来进行打分,可以选择4张K和4张Q,它们之和是100分,在可选择的分值里放4张10、4张9、4张8等等。然后根据小组情境展示,其他组的成员再分别对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总评:教师总评的分值占50%,在加之学生评价的50%,为情境展示小组的最后分值。此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也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整个情境展示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了解情境展示的成功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情境展示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情境来理解、消化、吸收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技巧,有利于在社区康复中灵活运用。

总结反思:此环节是收获的环节,进行总结反思的有情境展示的学生、也有其他非展示的学生,还包括教师。情境展示的小组把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进行总结,把情境展示中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改,修改以后交至教师,可作为一次作业。非展示的小组成员也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在自己小组展示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在今后课堂和下一轮的教学中开展此课程会更加自如和流畅。

四、社区康复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情境教学法的感悟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左右整个课堂,学生循规蹈矩的倾听和记笔记。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将极大的转变这种教学局面,给学生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

(二)因为社会工作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所以在讲授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使用,不宜使用太多,否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角色扮演上,从而减少了学习理论的热情。当然,情境教学一定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同时配合使用,比如案例讲授、即兴演讲、课堂辩论等。在展示内容的同时,应该充满美感,声情并茂。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至于因为常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使学生倦怠。

(三)情境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难度,除了直接的作用传授知识外,采用的情境还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量和掌握课堂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心选择和策划情境,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在准备教学信息的同时,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测。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情绪高涨的时候要控制局面;在课堂气氛陷于低潮的时候;要激励、唤醒、鼓舞士气;在出现争执的时候,要解决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惠晓峰,高志奇.《社会工作概论》教学中的“角色扮演”[J].社会工作教育,2012,(6)

[2]刘建民.社会工作实验室在情境教学中的功能探讨[J].社会工作教育2010,(6)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社会工作

根据全国妇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人,根据现有数据预测,到2020年留守儿童将达到2.3亿左右。民政部日前给出了精准摸排后的结果: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此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通行定义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八周岁”。此次民政部则依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标准,将统计年龄设定为“未满十六周岁”,将统计条件设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这有与法律法规“校准”的考量,也有让帮扶更“对靶”的现实考虑。近些年来,留守儿童被虐待、侵犯、遗弃的新闻层出不穷,溺水、车祸、自杀的消息也间或传来。遥远的父母、薄凉的人情、贫困的生活、内心的恐惧、随时可能出现的欺凌和不测――留守儿童的艰难生态,不断表达着综合施治解决留守问题的紧迫性,不断表达着“不能落下每一个孩子”的必要性。902万的统计数字更精准,但不应因此减少解决问题的压力感。隔代教养,或是寄养在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生活,这些监护方式多多少少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就是一方面,留守和容易出现自我封闭、自卑心理、情绪失控、行为偏差等情感心理特点。留守儿童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长远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从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交友状况、心理状况四个方面对重庆市涪陵区百盛镇丛林九年制学校近3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观察并全面了解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与父母的关系,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沟通交流较少,特别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亲子关系疏离,一些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由于亲子分离,情感和人格发展受影响,有55.15%的留守孩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1]。;第二是与其他监护人的关系,指的是与祖父母、叔叔婶婶辈的亲戚等,留守儿童由这些人抚养,祖父母年纪大,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容易出现溺爱,而叔叔婶婶辈的亲戚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又会疏于管教,与孩子容易产生矛盾;第三是与同辈群体的关系,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在这过程中人际交往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想要寻找认同感但是方法不正确,与同辈的相处就会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痛苦,对同伴交往充满恐惧;焦虑不安、嫉妒;情绪稳定性差,对同伴充满敌意,表现出攻击[2];第四是与学校老师的关系,在学校与教师的相处也容易出现问题,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体,加上有时候教育方式存在问题,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忽视或者与教师发生冲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增强自信、自知,并学会建立友情和寻求社会支持,这些缓解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与紧张,有助于其自身同一性危机的积极解决[3]。由此可知,良好的人际交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非常重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各种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这些国家政策的帮扶支持,社会工作也能积极发挥作用,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问题介入研究领域刚起步,积累的理论以及实务经验都比较少,本研究有更多的探索空间。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其前提是自身特有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一种尊重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爱,除了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种专业方法的运用,为了在实践能更好地帮助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留守儿童,让他们的成长历程多一份温暖,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研究者需要运用语言技巧,将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弱化,使个体逐步转入关注自身能力的范畴,在与留守儿童沟通过程中,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说话,充分同感,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语言的运用上要保持谨慎,做到充分尊重和关心,在回应时应该及时,这样才能让有人际交往障碍的留守儿童释放情绪,敞开心扉,从而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二、创造机会的重要性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留守儿童和普通的儿童一样,心智健全,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只是因生活环境等各种种原因,儿童与家人、朋辈等群体沟通不畅,导致其无法良好适应。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应给予机会,促进他们表达、倾诉和体验成功。同时社工还需要积极聆听和陪伴,鼓励他们用好奇心去探索外界事物,讲述自己的人际机遇,在此期间,社工还需要发现和挖掘更有利于这些儿童不适应行为的替代,从现有的能力中培养,通过自己的力量直面人际交往障碍。

三、方案设计的多样性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有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活动设置、回应方式、是否需要使用个案等方面因人而异。只有面对这些不同的个体,社工才能发现存在问题儿童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有针对性的策划方案,培养和激发个体潜能。

四、生态环境的整合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强调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帮助案主及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个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很重要,在解决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时,社工不仅要利用与保护现有的环境资源,更要挖掘、创造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如家庭、朋辈学校、社区等都要充分考虑,以达到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4.

[2]刘轶.留守儿童同伴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评估; 项目理论评估; 监测评估; 影响评估; 成本―收益评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30051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逐渐退出某些公共服务领域(比如老年人日托服务、临终关怀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等),转而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将相关领域的服务转介给各类社会工作组织。随着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社会工作服务开展评估便成为重要议题。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工作起步晚、针对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不多,评估工作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评估形式没有达成统一,有关注服务运作过程的过程评估、有关注服务效果的结果的评估、有关注服务效益的效率与效益评估。第二,评估内容单一,当前大多数社会工作评估内容以社会服务项目标书中规定的内容展开评估工作,其具体表现是各月、各季度、年终是否达到标书中规定的服务次数、服务群体数量等。第三,评估方法(工具)不规范,没有按照某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形成测评工具。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国外经验,对项目进行严格而规范的评估具有诸多实用目的:帮助决定项目是否应该继续、改善、扩展或缩减,评估新项目的用途和创意,提高项目管理和指导的绩效,满足项目各方的需求[1]3。因此,从形式、内容和方法上对社会工作评估进行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型是社会工作评估工作的题中之义。

二、研究设计

国内有关社会工作评估的文献大多集中在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的讨论上。吴伟东以“人在情景中”作为分析框架,探讨了社会工作评估的层次深入嵌入模型,并提出可以从问题、个人、情景三个层面来评估服务对象的状况并实施介入[2]。库少雄采用单样本设计的方法进行社会工作效果评估。他认为,首先要确定案主的基线数据,再介入前测量并记录案主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然后再确定介入的目标,最后测量解雇和目标之间的变化[3]。宋跃飞以绩效评估作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社会工作机构制度建构的问题。他认为,绩效评估主要是评估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业绩、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绩效、成本核算。[4]刘芳等人从案主满意度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评估进行探讨[5]。分析上述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

对于社会工作评估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Yates认为评估是一个终止性的过程,其目的是检验已完成的服务达到预期的程度。Patton把评估看作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估得到的反馈来改进服务。Depoy和Elizabeth认为,评估是一个基于思考与行动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运用事实来界定社会问题、解决问题所需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程度。Gilson指出,评估实践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检验、反应,对服务及内容的效率进行描述、检验的一种综合的方法。上述定义的共同点在于将评估实践视作一个过程,且评估的焦点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6]顾东辉认为,社会工作评估也称社会服务评估,是评估活动的一种,是针对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方面进行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7]5。综合以上学者的理解可以发现,社会工作评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评估作为一个实践应该贯穿于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个过程;(2)评估内容涵盖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3)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服务的改善。在本文中,笔者以上述三个社会工作评估的特点作为指导,结合实际评估经验,设计既能体现服务过程,又能体现服务绩效与效率的评估模型。

实际上,贯穿整个项目过程的评估模型并不鲜见。Rubin和Babbie认为项目评估具有三个目的:第一,评估项目的最终是否成功,即了解服务对象及解决其问题的效果如何;第二,评估项目的执行情况;第三,评估项目策划和开发所必须的信息,以便为决策提供参考。Paton把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前者的目的是支持和改善项目的运作过程,后者强调评估项目的结果和影响。长期用来理解服务项目如何运作的系统模型包括输入、过程、输出和反馈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由斯塔弗尔比母提出的CIPP评估模型把项目评估分为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及产出评估。随后,他在总结其评价时间基础上,又把产出评估进一步分解为影响、效能、可持续性和可应用性四个阶段。[8]Peter H. Rossi等人认为,项目评估包括需求评估、项目理论的表达与评估、监测项目的过程和绩效、影响评估[1]25。John M. Owen认为,评估包含项目设计评估、过程评估、项目管理评估、影响评估[9]。和上述学者类似,Colin Robson将评估分成两大类,即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其中形成性评估包括方案评估(对服务的方案理论进行评估)和过程评估,总结性评估主要是成效评估[10]。Emil J. Posavac和Raymond G. Care为使评估变得简单易操作,提出了评估形式有四种,即需求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效益评估[11]。台湾学者黄松林、赵善如等人认为,社会工作评估应该以成效为导向,然后对服务方案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12]。朱晨海在总结国外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他的结果导向模型:输出评估、成果评估、影响效应评估、效能评估、成本―效益评估[8]。

根据前述社会工作评估的内涵及评估模型,本文以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作为评估单位,从评估形式、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评估时间等六个维度建构评估模型,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以SH市六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评估形式、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评估时间等六个维度搜集相关资料。本文通过三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第一是访谈实施评估的工作人员;第二是查看评估员的工作记录;第三是访谈评估对象。通过三角测量的方式搜集资料,以保证资料搜集的可靠性。在资料分析上,本文使用比较分析法,同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经验对话的方式完善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

三、研究发现

SH市六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可以分成三个类别:社区便民服务(1个)、社区养老服务(4个)、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1个)。六个社会服务项目介绍见表1(为保护项目隐私,用字母代替相关信息)。

表1六个社会工作工作服务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服务内容评估时间

YJ街道HF社区便民服务为HF社区居民提供诸如修电脑、缝补衣物、修水管等日常便民服务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已结项)

YJ街道ZJD临终关怀服务为ZJD社区医院住院10位患病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由于医院装修,9月到11月服务后延之2015年春节后,中期评估结束)

YJ街道老年人生活馆服务为YJ街道老年人提供日托、娱乐、餐饮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已结项)

YJ街道XH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服务为XH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娱乐、餐饮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已结项)

YJ街道XZ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托管服务以康复为服务核心,为日托老人及社区老人提供康复为主的日间照护服务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已结项)

YJ街道XZ90岁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为YJ街道9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已结项)

上述六个服务项目,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负责评估工作的上海FH社会工作师事务所(第三方评估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设计出三类不同的评估方案。三类评估方案在具体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围绕过程评估、效果评估、效率效益评估的思路开展评估工作。基于SH市六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经验,本文从前述提出的六维度的分析框架入手,对六个案例的评估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出表2所示的评估模型。

表2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模型

评估形式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对象时间

项目理论评估确定过程理论、影响理论服务投入、活动、服务提供、服务成效上述相关要素的逻辑联系理清服务计划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常使用PLM方法进行评估理清服务理论(项目计划)的操作化过程服务计划书服务实施之前

监测评估监测服务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服务计划内容监测服务输送系统监测服务送达情况监测服务输出监测服务品质(quality)在服务理论操作化的基础上跟踪监测服务实施情况对服务品质进行评判服务执行过程服务执行过程中

影响评估评估项目服务效果目标(goal)是否实现服务对象是否因服务而改变评价成果是否由服务直接产生而非其他干扰因素引起服务目标群体服务结束后

成本―收益评估对服务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输入(人力、财力、物力)

期中、最终输出(以服务的完成量计算)成本效率比例(每笔输出的成本)成本效益比例(每项成果的成本)将服务输入和输出转化成数字的方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成本和收益服务资源使用情况服务结束后

表2简要陈述了每个维度下可能需要展开评估的内容(或步骤)。下面对每个部分进行更细致的陈述。

(一)项目理论评估

项目理论主要指与社会利益相关的整套项目解决方案的假设。这些假设能帮助人们制定策略和战略,以便达到项目所要求的目标。项目理论评估一般分为项目过程理论和影响理论。其中项目过程理论指将项目组织理论和服务利用计划结合起来,并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设想及期望进行整体描述。而项目影响理论指项目中包含的一系列具有连贯性的信念、假设和期望,它是一种因果理论,描述的是因果顺序,其间某种项目活动是直接原因,而某种社会收益是最终得到的结果。[1]121在时序上,项目理论评估在项目具体实施之前进行。

项目理论评估阶段的任务是对项目的设计进行仔细检查,主要是针对项目投入(时间、金钱、物资、器材、技术等)、项目具体活动(如工作坊、个案、小组、社区、培训等)、服务效果(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影响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评估。在社会服务项目评估中,通常采用程序逻辑模式(program logic model)[13]对项目逻辑展开评估。程序逻辑模型认为,项目投入、项目具体活动、服务效果有其时间逻辑或因果关系。项目投入、项目具体活动在时序上会先发生;服务效果则是项目预期的结果。在项目理论评估过程中可按四个步骤开展相应评估工作。

第一,确定项目要达致的真实目标。

第二,识别项目中不现实,且在现有资源下难以实现的目标。

第三,与项目相关利益者(服务购买方、服务需求方、服务提供方)共同识别项目计划中潜在的逻辑关系。

第四,以项目理论为基础,根据项目中潜在逻辑对项目目标操作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监测评估

项目开始执行之后评估者必须建立一个服务运行监督机制,以确定服务的执行者是否明白服务的目标以及是否有效地推进服务朝着目标发展。因此,监测评估的重点是服务执行的过程,而非成果。通常情况下,对服务执行过程进行监测必须以前一阶段完成的项目理论作为评估基础,并选出较为重要的环节进行跟踪监测。一般而言对服务执行过程的监测主要表现在对服务输送系统、服务送达情况、服务输出及服务品质等四个方面进行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有四。

第一,服务输送系统监测。对服务输送系统的监测主要是从服务执行方人员资历与服务执行方、服务购买方以及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进行监测。

第二,服务送达情况监测。服务送达情况主要监测服务是否按规定的数量、时间等相关要求送达给服务对象。

第三,服务输出监测。服务输出主要分为中期输出和最终输出。中期输出主要以服务的时间、物质或阶段服务单位计算,比如每月完成个案或小组数量。最终输出主要以服务最终完成量计算,比如项目末期总共完成的个案或小组数量。

第四,服务品质输出。服务品质的监测对象是具体服务。对服务品质进行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知晓具体服务的质量。在监测过程中一般会从服务可信度(是否能一致满足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即时性(服务是否能即时送达到服务对象手中)、保证度(服务过程中是否随时亲切、有礼与周到)、同理心(是否随时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等四个方面展开服务品质检测。其中最常用的监测工具是“服务对象满意度”和“含品质层面输出比例(指符合品质规定的服务在所有服务中的比例)”[14]。

(三)影响评估

影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服务干预是否在实践意义上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影响评估是要评估项目结果与对照组或者替代项目结果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影响评估是评估项目的净结果[7]238。

影响评估的对象是具体服务净效果。在评估的时间序列上应该在项目完成之后立即进行。如何才能获得服务的净效果呢?回答此问题前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服务所订立的目标是否具体,是否可以转化成可测量的或者可观测的成果?第二,评估者是否能够找出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评估者是否能辨别项目成果是由项目提供的服务引起,而非别的因素引起。就第一个问题,在“项目理论评估”阶段就已经得以解决,评估者把项目过程和项目目标之间潜在的因果逻辑理顺,且将项目目标操作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服务。就第二个问题,评估者通过对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结果资料比较的方法来评价服务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一般通过三种方法就可以获得项目或服务干预的净效果。

第一,运用对照小组的实验设计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进行项目实施之前,根据准实验法的要求,选择两组同质性高的小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然后对实验组提供服务,而控制组不提供服务。最后,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后测。在确定服务效果时,将“实验组后测―前测”的值与“控制组后测―前测”的值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得知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有效。

第二,运用简单前后测方法。由于在社会工作服务中难以实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比较,因而,大多数时候采用简单前后测的方法代之。该方法在项目服务提供之前、服务中期、服务末期分别对服务对象相关要素进行测量,最后通过不同阶段上测量结果的比较以确定服务效果。此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看到服务对象前后的改变,缺点在于不能完全排除服务过程中其他因素对服务对象产生的影响。

第三,其他方法。除了上述两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外,还可以引进“专家影响评估”“管理者影响评估”“参与者的判断”等方法来确定服务的效果。这三种方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在影响评估中使用,比如在最终确定服务效果时,运用这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效果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保证评估所得的效果更具效度。

从本研究对六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工作的分析中发现,第一种方法在技术、精力、资金投入等各方面消耗较大,除了类似临终关怀这类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高的服务外,较多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四)成本―收益评估

作为具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行为,社会工作服务整体效益如何?这是社会工作服务评估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效率评估(包括成本―收益costbenefit和成本―绩效costefficiency)为服务成本与结果之间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一般情况下,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是用普通的货币价值尺度直接把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而成本―绩效(costefficiency)就是用单位结果的货币成本来进行表达。在评估过程中,效率评估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计算服务成本。服务成本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输入。明确服务输入的目的是实现对服务投入成本的分析,并尽可能将投入转化为货币值。

第二,计算服务收益,也即计算期中、最终输出。期中和最终输出是根据服务运作实际情况计算服务完成数量,并将其转化成货币值。

第三,计算成本效率比例。成本效率比例主要指每笔输出的成本。例如,提供一节小组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货币值。

第四,计算成本效益比例。成本效益比例主要指每项成果之成本。例如,提供一个完整的小组活动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货币值。

四、结论

本文从以往有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的模型出发,结合SH市六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工作进行分析,从评估形式、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评估时间六个维度提炼出以项目理论评估、监测评估、影响评估、成本―收益评估为主要形式的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该模型将注重服务过程的过程评估、注重服务效果的影响评估、注重效率的效益评估整合到一起,并根据项目进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适当安排,从而打破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的效率与效益之争、过程与结果之争所导致的尴尬局面。

第二,该模型以项目推进时间为轴线展开相应评估,评估工作体现出各评估单元的内在统一性。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每个评估单元与其他评估单元之间相互连结、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的评估工作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专业的评估工作。专业且系统的评估不仅可以协助当前凌乱的社会工作服务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从项目的形式、目的、内容、方法、对象、时间等六个维度对评估工作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从SH市六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看,该评估模型对协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PETER H ROSSI, HOWARD E FREEMAN, MARK W LIPSEY.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吴伟东.社会工作评估:层次深入模型[J].社会,2004(10):42―45.

[3]库少雄.社会工作评估――单样本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9.

[4]宋跃飞.机构评估制度建构问题研究――基于绩效评估的视角[J].社会工作,2010(1):62―65.

[5]刘芳,吴世友,MARK W FRASER.案主满意度评估:一种有效的社会工作实务评估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8―35.

[6]金红.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5.

[7]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朱晨海,曾群.结构导向的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以都江堰城北馨居灾后重建服务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68.

[9]JOHN M OWEN.Program Evalu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M].Sydney: Allen & Unwin Pty Ltd, 1993:21.

[10]COLIN ROBSON.方案评估:原理与实务[M]. 魏希圣,郑怡世,译.台北:红叶文化有限公司,2005:77―78.

[11]EMIL J POSAVAC, RAYMOND G CARE.方案评估:方法及案例讨论[M]. 罗国英、张,译.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8:9―13.

[12]黄松林,赵善如,陈宇嘉,等.社会工作方案设计与管理[M].台北:华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189.

[13]陈锦堂,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14]LAWRENCE L MARTIN, PETER M KETTNER.服务方案绩效的评量:方法与技术[M].赵善如,译.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68―71.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三校生 小组介入

一、研究背景

“三校”是指对在校学生进行技术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就业或向高职、高专学校输送生源的中专、职校和技校。“三校生”则是就读于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因中考失利而分流进入这三类学校学习。

三校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比较快,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这就使三校生容易产生身心功能障碍,例如出现学习、情绪、人格、人际关系等障碍以及青春期性心理问题等。目前在三校生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的处世心理;狭义的交往心理;偏激的认知心理。同时三校生群体也会面临着因就业受歧视而造成群体归属感的缺失问题。

三校生群体自我认同不足,且较少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违规违纪的代名词――因而容易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长此以往便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偏执的人格;这种偏执人格和畸形心理又会进一步导致三校生群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犯罪。于是,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便陷入了恶性循环,社会形象、社会影响持续向负面发展,结果他们便不断地被社会所边缘化、面临着社会认同的困境,继而成为主流社会下的弱势群体和问题群体。

产生于上世纪初的学校社会工作,是属于社会公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根据张乐天等学者的定义: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学校中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香港,上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了以学校社会工作者为主的综合服务队,并根据学校需要调配资源,有效灵活地照顾青少年多方面的需要。截止到2008年10月,香港已经发展了135间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台湾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分为内部驻派、外部支援和整合服务三种模式,并设置督导机制以强化绩效。从港台地区的经验看,学校社会工作在疏导学生心理困惑、解决行为偏差、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者与教务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学生工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三校生日渐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本研究通过抽样问卷,调查了上海三校生的发展问题与发展需求,并通过实践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探讨了社会工作的在三校生群体中介入的可行性,亦对面向三校生群体的社会工作运作模式予以创新。

二、研究方法

我们参考《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自尊量表》等心理测量量表制定了面向目标群体的需求调查问卷。问卷中考察了三校生在各生活领域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三校生自身等)存在的发展问题和需求。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上海市南汇区、徐汇区和浦东区的三所“三校”,所抽取的样本分别代表了郊区、市区和新兴经济区的三校生群体。我们共发放自填问卷512份,回收51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共504份,占98.4%。所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在问卷正式发放之前,我们还对三所目标学校进行了前期调查。我们实地走访了部分班级,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个别学生存在的个人问题与人际冲突状况,便于开展后续的实务方案设计与实务介入。

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小组工作的介入目标,设计了小组服务框架和服务流程,形成了小组介入的方案。最后,我们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组工作效果评估。

三、结果及分析

自填问卷的反馈结果汇总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校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不良、自我效能感低下和学业问题;另外,职业规划和家庭问题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其中,“人际关系不良”所占比例高达28.97%。

三校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来自家庭和社会,也来自学校和三校生自身:一些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在家中被溺爱,没能在家庭身份与校园身份之间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过于自我中心的在校表现常导致人际冲突;三校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和工作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故常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持悲观态度;主流社会充斥着对三校生的负面舆论,很多社会人士认为三校生行为散漫、目无常规、没前途没出息,这些言论打击着三校生的自尊与自信,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使他们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遭遇阻力,一些失去生活信心的三校生甚至破罐破摔、自甘堕落。

三校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正是形成自我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显得更加自我中心和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但同时也更为注意他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追求独立,更渴望为同辈、为社会所接纳。上述问题若不给予及时引导和解决,都会对三校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经过协商,我们和上海市徐汇某校达成介入协议,并选取了两个班级进行试点介入: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以下称A班),令一个班级作为同期对照班级(以下称B班)。在小组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们反馈的需求,将提高人际沟通水平和加强心理调节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并参照学生们不同的升学计划――就业或参加高考复习班(简称高复)制定了内容各异的“套餐服务”。“套餐服务”即专业小组活动的具体设计如图1。

如图1所示,在小组活动的前半段,所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相同:第一节进行破冰游戏、建立专业关系;第二、三节活动教育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并认识社交四型人格,目的是引导三校生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第四节活动是团体培训,目的是增加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第四节小组活动之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升学需求与小组活动设计的需要,将A班和B班分成了四个专业小组,其中包括三个高复组和一个就业规划组。第五至第七节小组活动便根据学生不同的升学选择分别设计了服务方案:职业规划小组进行人生曲线、SWOT自我认知分析和提升自信三节活动,目的是使三校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增强就业信心;三个高复小组将活动重点放在交流分享学习技巧和制定人生发展规划上。最后一节(第八节)小组活动则让所有学生回顾小组过程并展望将来,这既有助于巩固其已经习得的知识与技巧,也能够激励他们独立地、勇敢地面向未来。

对于小组工作有效性的评估,我们采取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A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经介入,前后变化较大:小组活动前A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平均分为85.60,活动之后的平均分是77.03。分值越小说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这说明我们的小组活动成效显著。

由表3可知,A班活动之后的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平均分是77.03,而没有进行小组活动的B班的平均分是85.70。如上文所述,由于分值越低代表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这说明A班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于B班。

过程评估主要采取以观察员的小组活动观察及小组活动记录的方式进行。小组观察员对小组的活动氛围、流程、专业技巧、成员反应和活动效果邓都做了详细记录。

总之,从小组活动评估结果与学生和老师的活动反馈来看,此次面向三校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是成功的。

四、总结

1.小组工作实务反思

传统教育手法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心理咨询的工作也只涉及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同学。本研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与方法,注重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本,基于尊重、平等、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开设了社会工作小组活动。如上文所述,使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介入三校生群体有助于回应其成长需求、激发其自身的潜能、改善其社会适应状况。

然而,想要在三校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在现实社会情境下仍具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复杂问题前,社会工作服务资源难以搜寻与整合、专业服务人才缺乏、服务效果难以巩固和深化等。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认可与岗位配置、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尚未得到校方广泛的重视与支持。这些都有赖于不断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以及持续加强民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与认可,从而营造出适合社会工作在各个社会领域广泛开展的有利环境。

2.“三校生”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初探

社会工作介入“三校”,目前已有两种服务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机构提供服务,三校购买服务。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校方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自主选择所需服务,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学校的特色以吸引生源;机构与校方服务职责明确,便于机构服务绩效考评。缺点在于三校购买校外机构的服务,费用相对较高,在目前三校自主办学的背景下,提高了校方的财务预算;机构工作人员和三校生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代沟,构成工作阻力。

第二种是在试点学校推行“一校一社工”的服务模式,该模式正在上海浦东区实行。经调查,第一批试点学校内的社会工作者身份来源复杂(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学专家、德育干部、其他教师等),这限制了服务的专业性。并且,该模式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强调学校社会工作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没有做好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

综合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并参照本研究的成果,我们探索出一种“高校和三校结合”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我们认为,上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众多,可以考虑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和三校生服务需求进行供需配对。我们设想让三校和高校结对,让高校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在三校内进行专业实践,例如为三校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成长小组,高校专业教师亦可以在三校内开展或督导个案社会工作。在介入试点学校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从三校学生的角度来看,相比老师的说教,他们更容易接受同辈群体的引导,年龄相近的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经验给予还在中学阶段的三校生更多实用的建议;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工作是其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之一,若开发三校作为本科阶段的实习基地,社会工作系的学生便能够获得锻炼和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平台(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许多社会工作系的同学正对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从三校校方的角度来看,接纳高校社会工作系的学生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力,不但保证了专业性和可行性(高校社工系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务能力),也节省了一笔可观的人力经费预算;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拓展思路、广揽资源、引导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尽早投身社会实践,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和三校可以在初期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服务试点模式,待摸索出一套完善可行的工作方案后,再尝试扩大各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辐射面,使得一所高校的服务资源能够同时惠及多所“三校”或其他类型学校,从而构建出以高校为中心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具体做法是:在具备服务需求的三校内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高年级)开展小组社会工作,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老师督导或直接开展个案社会工作。以上是我们在此次调查和研究中探索出来的一条社会工作介入“三校”的可行道路。我们希望继续深化研究并推进实务,使这一创新模式能够在更多三校或其他类型学校内推广。

参考文献:

[1]罗一娴,雷才丽.“三校生”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4.

[2]王杨.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及学生工作系统的重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胡良喜.“一校一社工”模式的另外考虑[J].中国社会工作,2009.1.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社区照顾 协调 能力 需求 教育策略

1.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的多元群体社区照顾有很大需求,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儿童、重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等需要在社区得到良好的照顾。以老年人为例,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而且目前家庭结构呈现“421倒金字塔结构”,夫妻两人供养双方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后代,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仅493.7万个,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4张;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照顾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1]。

目前国内专业化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主体和工作体制比较缺乏,更缺乏专业性的组织发挥协调作用。在上述情况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回应社区照顾需求的重要中介载体――作为政府投入大,覆盖面广,低福利广覆盖的购买服务项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要优先服务困难和急切需要的群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是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一项工作[2],特点是同时服务社区内的困难家庭、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多类对象[3]。以广州市为例,2010年广州市首先在20条街道开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到2013年已覆盖市内所有街道,成立的中心共有150多个[4]。社区综合服务随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开来:目前中山市已实现镇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佛山市顺德区已实现每镇(街道)均建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工服务站点,并逐步让社工服务覆盖到全部村(社区),深圳目前已建成200余个社区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建成700个社区服务中心;东莞已有50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市级试点,到2015年实现全市一半以上的社区(村)都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

以推进社区发展为远景目标,以推动居民参与为过程目标,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结果目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有可能做到“源自关怀社区的照顾”[6]、“社区是本位”[7]的社区照顾要求的。“社区照顾协调”这一概念指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工作的过程,其中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妥协与谈判,多学科团队和照顾管理之类的方法,提供一个灵活、个性化、统一和具有效率的社区照顾服务[8]。在社区照顾服务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协调,社工的协调能力对社区照顾服务有很大影响,笔者从2011年至今于广州市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担任实务督导工作,结合四年多的督导工作经验和观察,总结归纳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然后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视角探讨相关教育策略。

2.社区照顾协调的能力需求

2.1协调的对象

社区照顾协调的对象主要是社区照顾的两个支持系统――非正规支持系统和正规支持系统。非正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服务对象互助小组等;正规支持系统包括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士、多元化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暂托服务等[9]。

2.2协调的工作

理想的社区紧急支援系统应由居委会、邻里、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心、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共同组成[10],但是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已经把社区照顾服务协调的职能转移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以构建社区紧急支援系统的任务理应由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社会工作者或者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其他系统的专业权力,所以本应受到法律法规充分支持的社区照顾支援系统现在无法可依,相关各方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具有行政背景的单位(居委会往往异化为街道的派出机构),对接派出所、社区中心、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在社区照顾协调中容易发挥中枢作用,而本应该发挥社区照顾协调中枢作用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则发挥着边缘化的协助协调作用。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的协调工作主要是把握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的正规支持系统和非正规支持系统的资源情况,明确社会工作者和所在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角色,协助案主及其照顾者与街道、居委会、社区老人院、社区助老员等正规支持系统和邻里、义工等非正规支持系统接触和争取资源支持。

2.3协调所需能力

对被照顾者个人方面:同理、把握需求,协助被照顾者梳理对问题――需求的认知、对自身正规和非正规支持资源的认知,接纳自己的生活现状,增强改善或维系生活的信心,协助被照顾者舒缓情绪,协助被照顾者与照顾者或其他人士良好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要。

对照顾者方面:同理、把握需求,协助照顾者梳理对问题――需求的认知、对被照顾者和自身的正规和非正规支持资源的认知,接纳自己的生活现状,增强改善或维系生活的信心,协助照顾者舒缓情绪,协助照顾者与被照顾者或其他人士良好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要。

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其他部门方面:对机构和中心的架构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心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资源情况了解,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准确界定案主的部分需求与其他部门的服务职责匹配情况并能清晰向其他部门同事表达与协商。

对居委会、街道方面:平时与居委会、街道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熟悉的工作关系,了解有关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的申请程序,熟悉有关申请对应哪些职能部门,针对困难的个案情况切合实际地向街道、居委会等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

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方面:收集有关政策和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按照程序协助案主与有关方面沟通,获得应有的社会福利支持。

对案主的邻里方面:与案主邻里建立信任关系,向案主邻里了解案主情况;引导案主邻里关心和观察案主的情况,并及时告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

对社区的义工方面:在社区宣传吸引居民对于社区照顾对象的关注,招募社区义工,培训义工,安排社区照顾的义工岗位,建立社区照顾的义工机制。

对社会的资源方面:收集有关基金会、义工团体、其他专业机构的信息,协助案主链接有关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资料汇集与写作、沟通联系。

3.社会工作教育策略的探讨

根据社区照顾协调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课程应该贯穿协调能力的培养,策略上应该首先确定与社区照顾协调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相应确定课堂内外的学习方法。

3.1确定与社区照顾协调相关的课程内容[1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地看待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特点,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分析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需求。

社会个案工作:围绕个人、家庭的个案工作程序与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与案主建立工作关系、评估案主需求、制订介入计划和实施;

社会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小组动力(领导、沟通、冲突、生命周期等)和过程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服务共同需要的案主。

社区工作:社区照顾的任务与策略、社区工作技巧、社区政策与政策分析,有助于多元社区照顾需求群体的社区融入、非正规支持系统和正规支持系统的协调。

社会政策概论(社会工作政策法规):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等,有助于了解目前国家执行的与社区照顾群体有关的实际法律、法规。

社会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与运行、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服务的项目管理等,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的机构内部组织运作和跨部门协调,项目设计的知识和技巧。

公关礼仪:了解礼仪的内容、基本内涵、掌握个人礼仪规范、掌握基本的交际礼仪规范,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居委、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人士的交际与沟通。

义工管理与培训:招募、培训、岗位设计、督导、激励义工等知识和技巧,有助于社区照顾协调中发动义工的力量为受照顾者和照顾者提供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社会工作课程:为社区照顾协调提供了有关服务对象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实习: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社区照顾协调的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结知识和实践,行动和反思,真正内化有关的价值观和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3.2教学方法

3.2.1课堂授课

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公关礼仪、义工管理与培训和相关领域实务课程属于直接实务课程,教学中注意收集实务案例素材,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调研等方式提高社会工作学生对于前线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在认知上有所了解,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在态度上逐渐接纳实际工作的困难和复杂,在技巧上有模拟练习和锻炼,创造实习机会,在大学毕业前有一定的实务基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概论、社会行政等间接实务课程,着重培养思维习惯,提醒学生不仅仅要有实务能力,还要有社会行政的思维。具体而言,了解政府的组织架构,了解社会服务行业的生态系统,了解所在地的正规服务系统,了解不同群体的政策支持系统,了解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运作,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分组项目学习等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3.2.2课外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该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精神病康复者服务中心等社区层面的服务中心合作。在了解上述中心服务对象需求、资源特点等前提下,鼓励社会工作学生在课外做日常性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从而熟悉有关社区照顾协调的操作。日常性专业化志愿服务是由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或者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社区、学校、家庭的具有日常性、规范性、长周期的志愿服务[12],志愿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并非是补充,一些院校已经把志愿服务整合到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之中,因为志愿服务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13]。

3.2.3专业实习

有意识地选择有社区照顾对象群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供学生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习所在社区情况、社区照顾群体的情况、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内有关部门的情况,与机构提供的指导实习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充分沟通,提议负责实习指导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有关社区照顾的实习机会给予实习生,并且运用社会工作者的经验指导实习生,促进实习生充分感受有关社区照顾的服务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反思自身所学的理论,内化有关社区照顾的价值观和提升实际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涛.养老并不是最浪漫的事[J].中国社会工作(老龄),2015(4):卷首.

[2]穗民.关于印发《推进我市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开展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213号.

[3]穗民.关于印发广州市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期间三个工作规范的通知,2010,320号.

[4]罗观翠.我看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N].中国社会报,2013-09-27.

[5]汪昊.社工综合服务:改变广东社区管理路径[N].中国社会报,2013-03-17.

[6]林诚彦,张妙娟.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探讨――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7]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8][英]特斯特著.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10]王思斌,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11]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冯博雅.日常性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动员与参与――以H中学“学校社工站”志愿服务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4(80).

[13]冯博雅.雏论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困境及其突破领域[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8篇

一、“13•37”教学模式的实质

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学内容任务化、模块化、项目化,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导向,以工作职责为心理导向,以职业发展为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和职业发展导向培养模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工作环境下项目教学法与职业发展导向培养的有机结合。”表达公式:“13•37”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职业发展导向培养模式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核心是“工作任务”,教学活动均围绕“工作任务”开展,问题因任务而起,因任务而做,因任务而终,“工作任务”可以被看作一个个的项目任务。所以,“13•37”教学模式采用的也是项目教学。然而在项目之外,“13•37”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工作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角色的定位,更注重学生个人的因素,因此与项目教学法相比,“13•37”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流程式教学法,而是一种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教学环节的设置来讲,“13•37”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三段七环”教学法。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思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包括客户沟通、方案设计、组织生产、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诸多方面。

二、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特点

“13•37”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支配课堂”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的新型教学模式。

1.目标指向具有多样性。学生层面,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其分析、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层面,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校层面,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13•37”教学模式的实施,寻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体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课程体系。2.职业定位准确,效率高。“13•37”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具有学习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准确、易形成职业素养的特点,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3.针对性强,可控性好。“13•37”教学模式立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教学环节重实践、轻理论,适合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力相对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技能。

三、“13•37”教学模式模型

学校应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除以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为核心的学法取向和以自我定位、自我认知、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归因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取向外,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资源的强烈诉求。课节时间轴与学业业绩报表时间轴和学法取向、能力取向、资源取向相互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四维三取向”模型,使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更趋成熟。

四、“13•37”教学模式学法取向的资源诉求

“13•37”提倡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的学法取向,该学法取向要求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既提出内在的学法精神诉求,又提出外在的精品资源诉求,这些诉求的核心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方便快捷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为保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够实现这些诉求,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微课、练习题、图文教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等。

五、“13•37”教学模式模型分析

1.从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创设工作情景”“制定工作任务”和“鉴定工作成效”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已经确定,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做好铺垫、明确工作任务,后一个环节与工作任务验收小组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所占时间为十分钟。其他四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占时四十分钟。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为1∶4,教师还权课堂,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从教学实施的主体来说,“确定工作角色”“确定工作方案”两个环节由学生完成,既满足了新教学理念的需要,又彰显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所在。这一转变把教师的主动权归位给学生,让学生实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主学习更有动力,合作学习更加高效,探究学习更加深入。

3.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来说,教学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学过程诸环节始终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有四个方面好处。一是学生进行岗位角色定位,培养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二是师生拥有共同学习目标和价值追求———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教师从作业布置者变成助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顾问,构建出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四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4.从课程评价体系来说,单个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由验收小组通过填写任务实施鉴定表、客户采纳意见两种方式实现,体现形成性评价;工作效果反思是对工作任务实施过程的全面反思,体现过程性评价;学科单个工作任务汇总,形成月工作业绩报告、学科工作业绩报告、年工作业绩报告,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的统一。在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取得进步的高效之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广泛试用推广。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9篇

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致使社区矫正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种可有可无的活动。﹝1﹞首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58条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已发实行社区矫正,有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该规定没有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内容以及社区矫正机构的性质、主管单位等重要问题。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现有执法依据是“两高两部”于2012年1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为部门规章,《实施办法》的法律效力与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相比明显不匹配,只能通过制定法律来规定。因此,像《实施办法》中的部分变相限制人身自由的条款,理应通过立法解决。其次,《实施办法》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司法行政机关从事社区矫正管理的工作对象是经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以及监狱管理机关判决、裁定、决定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工作内容是依法监管、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社区服刑人员,与监狱管理类同;工作性质是代表国家行使非监禁刑罚执行权。而现有的司法行政机关人员不是刑罚执行主体,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上也缺乏相关的法律强制手段。

根据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建立、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已经提上日程。这是对社区矫正工作最大的肯定,为完善我国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立法的过程也是推动工作的过程,社区矫正工作进入过年立法计划,对社区矫正的深入发展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社区矫正的不断深入法阵也将加快立法步伐。认真总结矫正试点经验,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刑事基本法中对社区矫正作出规定,并积极研究加快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是对社区矫正工作长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社区矫正立法中,执法主体应明确为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本质上都属于刑罚执行活动,应当由一个专门的国家机关作为执行机关,代表国家执行刑罚,以维护刑罚执行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确立社区矫正制度,并明确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执行,使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统一由一个部门负责执行,是对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也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侦查、检查、审判和执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因此,必须要加快社区矫正的立法进程,针对在实践中由于法律依据不足,监督管理措施弱化的情况,在立法中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强制性规范作出专门的规定。同时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详细规定社区矫正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效果评价等,从立法上确保社区矫正的顺利开展。

社区矫正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利用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就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队伍太单薄。虽然从文件规定看,社区矫正教育的执行主体是专业矫正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但实际工作中,矫正工作基本是由司法行政人员所承担,各地司法所人员普遍偏少,有的甚至是“光杆司令”,而且任务又重,直接影响了社区矫正的开展及效果。社区环境的不成熟、、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都是制约矫正队伍发展壮大的“瓶颈”。二是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素质偏低。大部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相当专业的培训,也没有系统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执行时存在对矫正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监督管理松散等问题。做好工作,关键在人。社区矫正的主体工作是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主要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完成,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讲法律、讲道德、讲人生、讲实事时,能说得头头是道。说教式的教育也要达到矫正人员爱听的效果,为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必须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

文化知识。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各司法行政部门在培训时要有针对性,要将有关的知识融入业务培训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水平。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社区矫正工作,矫正工作人员必须要时刻谨记社区矫正的强效作用及其重要性。社区矫正在增强行刑效能、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社区矫正通过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将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不适宜继续监禁的罪犯放在社区中执行刑罚,可以减少在押犯的数量,以利于监狱集中力量对那些只有通过监禁才能改造的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另一方面,社区矫正有效地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缓解了社会冲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其次,社区矫正的开展是防止罪犯在监狱内交叉感染的必然要求。有学者认为监禁矫正会形成监狱里的“负性互动”,罪犯很可能习得其他人身上的不良行为方式,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产生负功能。再者社区矫正为罪犯的顺利回归以及再社会化提供了有效途径。监禁矫正在刑罚执行方面具有监控性和隔离性等突出优势的同时,也难以避免的存在着感染性和封闭性,罪犯释放后很难顺利地回归社会。监禁矫正使得罪犯与社会相隔离,与社会的联系中断,缺少了对社会发展的亲身体验。社区矫正把社区服刑人员放到了社区之中开展矫正工作,通过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使罪犯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效适应社会变迁,减少对社会的陌生感以至于产生不适应感而自我封闭,能够有利于罪犯加快社会适应的进程。

社区矫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区服刑人员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这是一项专业技能很高的工作,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采取在社区矫正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边提高的方式,积累经验,选树典型,逐步推广。通过强化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工作制度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矫正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监管中心要组织矫正工作人员共同学习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不同层面研究探讨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运行的对策建议,并注重成果转化,为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行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安排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并努力吸收广大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的社区矫正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在规范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尤其以《社区矫正办法》最为详细全面。而现在要做的就是适应并实施现有的管理模式及流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尝试。

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调查评估、确定矫正方案、实施矫正等工作。在决定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前开展调查评估,是为了统筹考虑适用非监禁刑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否对社区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有利于社区矫正的依法规范实施,有利于发挥社区矫正制度的作用。实践证明,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开展的的调查评估,能有效地对社区矫正人员是否适用社区矫正进行评估,提高风险预见性,真正严把了社区矫正“入口关”。 ﹝3﹞同时,通过开展适用前调查评估,有利于确定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同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从源头上避免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情况的发生。

在调查评估并接收矫正人员后,就要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不同的社区矫正人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不同,有的人性格外向、刚强,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有的人内向、懦弱,性格温和,遇事冷静。不同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社区矫正时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掌握这些特点,在制定矫正方案时才能“对症下药”。社区矫正人员之所以违法犯罪,是不良社会因素影响后逐渐形成的。进入社区后,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在心理上对社会存在认知偏差。为探寻其心理缺陷,我们应通过试探性接触,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交流方法,进行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行为问卷测定。采取这种问卷测定、分析归纳方法,能为有效进行矫正方案设计准备详实资料。其次,每个社区服刑人员过去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生存环境、工作经历不同以及年龄不同,其交往方式也不尽相同。准确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矫正工作方案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在确定矫正方案的时候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矫正方案与村、社区联系少。社区矫正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利用社区的教化功能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使其尽快回归社会。而实践中,矫正方案和社区联系较少,违背了社区矫正的初衷。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社区矫正的理解不到位,在制定矫正方案时没有将方案置于社区中去设置;二是我国目前社区也正在建设当中,社区功能不够健全,社区矫正与社区的关系法律未明确界定;三是民众对社区矫正认识不够,对参与社区矫正热情不高,容易导致矫正机构在制定矫正方案时索性不考虑社区。要想实现社会资源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动参与,服刑人员真正在社区中实行矫正,矫正方案就必须要与社区有实质上的联系。

确定矫正方案后才能真正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管理,而管理则不能盲目的随机管理,要区分层次性,区别处遇。社区矫正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和恶习程度及其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区别年龄、文化、犯罪类型因人因需施教,全面摸清社区服刑人员的底数,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处遇分类管理制度,并实行a、b、c式管理方法:即对社区服刑人员实际表现进行动态综合评估,对表现好的进行宽管;对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管理,具有违法乱纪倾向的服刑人员进行严管;对服从管理并没有潜在犯罪危险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普管。﹝4﹞总的来说,依据矫正方案对服刑人员实施管理是切实可行的,但方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唯有做到动态监管,适时调整方案,严格实施分类别分阶段管理教育,才能把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

而在社区矫正管理实施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教育,做好教育工作才能让服刑人员从思想上感恩社会、融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根据经验总结,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都存在错误的认知,不能正确正视自己,对罪犯的身份难以适应,又有来自生活工作的不同压力,使他们产生了焦虑、自卑、紧张、敌对等不良情绪。在团体情境中创造一种信任的、温暖的团体气氛给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观察和分析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参与者进行自我探索,更清楚地认识接纳自己,建立新的自我认识模式,正确的自我评价,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积极接受社区矫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社区服刑人员在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团体成员不仅可以被他人接受和容纳,发现相同性,从中得到情感支持,还能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尝试不同行为方式的结果,交换认知的经验,学习有效地社会技巧。这可以使社区服刑人员能够积极面对现实,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维护自我身心健康,调动社区服刑人员积极矫正的热情,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

社会工作方案设计范文第10篇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xx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xx市经贸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局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持续“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种

种困难,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有效推进了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经济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规模工业增加值:1-10月完成8.6亿元,预计全年完成10.8亿元,比增10以上;

3、规模企业数:1-10月87家,预计全年达到87家

4、产值超亿元企业数:1-10月6家,预计全年达到9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家;

5、产品产销率:1-10月96.6,预计全年达到98; (二)开展主要工作情况

1、抓学习,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二是定期召开局务会及党委会。坚持每月初召开一次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会议对上月的工作进行小结,对当月工作进行安排,对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并加以解决。坚持每季召开一次局党委会议,会议内容是总结上季生产、工作情况,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本季工作任务。有问题、有困难,早发现、早解决,经贸工作既有中、长期规划,又有短期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三是建立健全机关工作制度,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为进一步落实机关绩效管理和机关作风建设常态化管理机制,为严肃工作纪律、促进工作落实、保证政令畅通,我局在原定《机关工作管理制度》基础上下发了《机关工作管理制度补充规定》,更加明确了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更加细化了奖惩标准。

2、抓平台,推进一区多园进程。

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我县的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目前有新屯工业园、郑坊工业园、金山化工园、沙墩工业园、富洲光电园区等,其中新屯工业园和金山化工园规模较大。但与兄弟县市比,我县的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小,适应不了今后xx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需要。因规模小,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也较难引进大客户来xx投资兴业。还需政府加大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建设几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大型产业园区。

3、抓项目,壮大工业发展后劲。

我们按照总量调大、产业调强、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目标,抓住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强化协调服务,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工业经济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张。

一是抓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扶持富宝、榕昌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在政策、服务上给予倾斜,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态势,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上海翔雀钢材发展有限公司和xx宏丰钢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年产100万吨规模的炼钢及轧连铸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6亿元,注册资本1.2亿元,用地300亩,已于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50万吨钢坯生产线主体厂房土地平整,进入主体厂房基础施工和供水、供电、道路等配套基础实施建设,预计2012年初一期工程可竣工并试产。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66万元。就业岗位。该项目于6月22日顺利开工。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和基础水泥浇注及厂区规划设计,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万元。

(4)、圣达威服饰项目。由福建圣达威服饰有限公司在xx新屯工业园区投资兴办的现代中式仿古服装研发和生产加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用地52.59亩。该项目9月20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地质勘探、厂房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4、抓运行,确保全年目标实现。

我局经济运行部门按序时进度每月对各规模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产值、产品产量、行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运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发觉经济亮点,及时引导企业科学调度。同时积极参加xx市经贸委每季举办的全市经贸系统经济运行工作分析会,相互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好的做法经验,以好的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抓安全,促进企业正常发展。

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活动,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xx市政府办公室、xx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及工商贸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推进“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大了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动,特别是把化学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等监督管理作为生产安全管理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systemofresponsibilityforproduction 根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xx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systemofresponsibilityforproductionsafety)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特制定了《xx县经贸局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制(systemofresponsibilityforproductionsafety)》。明确了行政正职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应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应负具体的领导责任;分管其他工作的班子成员应负其分管范围内涉及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责任。各企业也制订了《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制(systemofresponsibilityforproductionsafety)》,责任到人,目标明确。杜绝了以往安全生产责任不清,工作推诿、相互扯皮现象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年来,经贸系统安全生产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6、抓节能,推动经济循环发展。

一是加强对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了xx县节能降耗与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xx县节能降耗工作方案》。将节能工作目标纳入县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由经贸局牵头组织负责节能方面综合协调的工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加强我县环境保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进节能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聚资抓好一批事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大节能项目。2009年我县根据上级财政相关政策建立节能专项资金45万元并足额落实,该资金占财政收入0.29%。同时将逐年增加节能专项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2009年我县计划实施和已实施的重点节能工程11项,取得国家、省、市节能技改资金支持达454万元。 四是落实重点耗能企业和行业节能目标。2009年xx县列入xx市重点耗能企业名单的有富宝实业公司、榕昌化工公司和宏丰钢铁公司3家。为抓好这些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企业根据实际,制定了节能规划,完善企业节能管理制度,实施节能奖罚措施,建设节能监测体系,实施年度节能监测计划。根据xx市经贸委要求,将我县年耗电1000万千瓦时到5000万千瓦时的7家重点企业及时上报,进行跟踪指导、掌握情况,组织企业制定有效节电措施,进行技术攻关,力争降低煤耗、电耗。同时,加强建筑等行业的节能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筑节能有关规定,加强节能执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五是严格执法检查。充分发挥经贸、质监、建设等职能部门在节能降耗中的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大力开展节能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推进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导和督促企业在节能降耗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自觉节能、自愿节能。在经贸、质监和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全县高耗能重点企业基本能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上一篇:干部保健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招标工作方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