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35:53

社会公德论文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很多同学拎着早餐姗姗来迟,利用课上时间吃饭、聊天。“低头族”只顾玩弄手机,打游戏、QQ聊天沉浸在网络世界。课间走廊抽烟,大声喧哗。寝室里不注重个人生活习惯,对他人造成严重影响,使得寝室关心紧张不和谐。在拥挤的公交车不让座,在公共大厅等候不按顺序排队,走路不注重右侧通行等等行为,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哪个教育环节的责任?综合分析体现在家庭、学校、个人三方面原因。

2大学生公德缺失原因的分析

首先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对孩子的宠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并且社会责任感降低。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这样的孩子走入大学校园,很难适应大学生活,遇到集体活动表现得不够积极,集体宿舍里表现得孤立、格格不入。经常被称作有个性一族。这种社会意识、集体意识薄弱的群体在走入社会后也经常表现出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其次,学校对学生公德的培养欠缺,长久以来的教育体制中,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道德教育。学生进入初高中后,这一点更为明显。曾在2009年,湖南省一私立中学下晚自习后发生踩踏事件,8名学生遇难,26人受伤。这一事件在向我们说明学校的教育中欠缺了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在公共场合,楼道里行走要靠右通行,缓慢通行不推撞,互相谦让不喧哗。在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也更多关注成绩,最终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是由成绩决定的。而在大学开设的两课中,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生旷课、课上不听讲等现象屡见不鲜。认为思政课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其他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往往是知而不行。例如课上讲到要爱护公物,课下就有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的。所以说培养社会公德的意识并没有落实到践行环节。所以在学生心目中考试始终是划分课程重要程度的唯一标准,这是长久以来教育体制遗留下来的阴影。再次,社会上不良环境影响。大学生在年龄上进入成年人行列,但是在思想意识上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出现形形的不分美丑、善恶现象。例如金钱至上、权钱交易、制假造假等等丑恶现象,它使得大学生容易走向功利化、世俗化。大学校园经常看到四六级替考、卖答案、毕业论文等广告。这些背离诚信、亵渎知识的行为在诱因着青年一代。势必对其社会公德的养成起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信息时代网络的冲击。在信息时代极大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空间由现实社会已经扩展到了虚拟空间中来,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作业、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很多情况下不经过独立思考,直接到网上抄袭。网络聊天、购物、冲浪游戏占据了个人大部分生活空间,在一个没有严格制度约束的自由空间里,道德主体需要用自律意识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可是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缺乏明确的道德判断标准的主体来讲,自律意识显得那么薄弱。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沉迷网络、欺骗、制造谣言、浏览等等行为。

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手段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公德是衡量其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自我价值,而在于他的社会价值,这一点不仅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更在于他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笔者认为高校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站在前沿阵地笔者也试图探索出能内化道德行为意识,外化道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模式,从根本解决问题。

3.1教与学结合,注重细节

高校开设“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门课程站在理论前沿,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战略优势,高校要抓好时机,利用教的优势,培养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稳大学生思想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培育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选取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在讲授文明过马路时,选取中国式过马路的惊险片段播放,以此加强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敬畏意识。让教与学间有结合,让学生体会学的必要性、紧迫感。所以要抓住教的细节,切忌过粗、过于形式化的泛泛而谈。文明出游、餐桌礼仪。握手礼仪、水电资源的合理利用、助人为乐等等教学环节。尤其要强调对细节的关注。

3.2信与守统一,坚守信仰

在社会生活中,当面对道德困境时很多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困惑,例如当问道“有老人路边被撞倒,你是否敢扶?”时,大家会联系到2008年彭宇案,大学生扶老人被判赔7.9万元。同样在2014年,发生在武汉街头,一老人骑车摔倒手骨折,“最美女生”勇敢扶起。所以善恶美丑的鲜明对比更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要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活动,用人们信服的榜样进行引领,用令人敬仰的模范先进示范,形成见贤思齐、尊道尚德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群体坚信社会的道德主流是向善的,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坚守。提高其道德信仰。

3.3理与实结合,注重践行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还应注重理实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课堂扩充到课外、校外,开展多种方式的教育教学,这也是实践教学方式的具体应用。例如:到食堂、图书馆、公园、公交车等公共场所进行调查采访,学生回到课堂做调研报告。通过对社会不文明现象通过亲眼观察谈自身感受。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不文明现象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古语有:“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说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是“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所以在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中最终要靠行动去检验实效,所谓不行不足谓之知。即注重践行。总之,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追求决定着未来社会整体的道德走向,大学生还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期,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养成要从教育入手,探索出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讲也应该将其纳入公民体系,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我们相信只有个体的共同,才会提升社会整体公德水平。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2篇

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选择,80%以上学生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主流方面保留了社会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较扎实的功底和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状况,主要表现在:

1.社会“公德心”淡保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敬老爱幼、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比比皆是。调查显示,“当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急于让座的人占31.2%,想让座又不好意思的占57.3%,11.6%的学生见到老人上车后态度是视而不见或指望别人让座。

2.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中小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认知与判断存在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大款、大亨、大腕被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已很难讲清楚”,有的则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法制不健全,老实人总是吃亏”。综合来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取向杂糅,正确与谬误常常交叉并存。

3.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调查显示,“在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对参加集体劳动、值日劳动和公益劳动时,不是自己值日或没有安排给自己任务时”,能主动参加打扫的占37.4%,很少参加打扫的占23.4%。

4.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道德动机基本正确,由于意志力不强形成言行不一;第二种是因为不良的道德认识或情感动机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由于老师或集体的压力而说假话,言行不一;第三种是道德认识基本正确,由于未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而缺乏实际的道德行为;第四种是道德认识正确,但还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因而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到。

5.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扭曲。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身在社会变革环境中,他们的思想、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与其他时代的青少年有显著不同,特别是社会责任感淡化和社会公德弱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调查表明:有69.4%的学生表示赞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而有30.6%的学生对此表示异议或认为“个人前途未卜,顾不上忧国忧民;当问及对“关心他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口号的看法时,只有48.5%的学生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社会公德,我也要这样做”,45%的学生表示怀疑,还有4.5%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不现实的口号,遇事还是替自己想想。”报告还披露,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学校打架骂人、损坏公物、不守课堂纪律,在很多学生眼里并非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男女学生互相变成少数人的一种乐趣;也有学生认为“别人偷了我的东西,我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班上、寝室里有什么东西被盗,一般很难查出,因为即使有人知道也认为“事不关己,没有必要出卖别人”;遇见违法乱纪的事情,很多人采取回避的态度,“免得沾火星”;有65.2%的学生对不良环境采劝躲避”,或听其自然的消极态度。

这些都表明,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性。

我们认为从青少年品德的形成规律着手,抓好明理、激情、导行等关键环节,严慈相济,严格管理,加强训练,促使青少年的社会公德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最终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好转。具体他讲,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灌输,提高认知水准。同志指出:“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应从少年儿童幼小心灵开始扎根,这个基础才能巩固,才能产生对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免疫力。”可见,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统。

这个教育系统既要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朴素社会观的教育,进行以“爱亲、敬老、尊师、亲友”为内容的伦理教育,进行以“舍生取义”为核心的人生观教育,进行以自强不息为内容的意志品质教育,进行以“修身克已”、“三省吾身”为内容的修养教育。进行上述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主要渠道:

①抓住小学思品课、中学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这个重要渠道,进行系统的正面灌输。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能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是非、知荣辱,进而产生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为正确履行公民职责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②抓住学科这个主渠道,进行渗透教育。通过“双纲”“双轨”“双点”同步到位,做到“六有”。根据“双纲”(德育大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的资源,寻找教育和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教育、教学“双轨”并行,在具体操作中做到有意(强化公德意识,明确意义)、有序(循序渐进,线索清晰)、有法(讲究方法,科学运用)、有机(自然贴切,淡化痕迹)、有度(不欠不过,恰到“火候”)、有效(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③抓住诸如课余党校、少年团校、团队活动、班队会、晨会、校传统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2.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学校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人际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管理,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教育作用。此外,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制度:

①行为规范制度。包括一日行为规范、课堂纪律规范、家庭行为规范、校集会规范、班活动规范等。据此,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做到有规可循。

②检查评估制度。根据行为规范制度,以学校为主体,把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之中,定期表彰;以班级为单位每日一检查;以学生个体为对象,每学期进行两次操行评估,一是期中对照检查,二是期末小结评比,并纳入“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中;对差生除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外,还应设立差生转化“进步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从小严格训练,落实养成教育。无论是理论灌输,还是学校的严格管理,都只是外因,若不触动学生内因,至多只能养成一种他律的人格。要培养自律人格,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养成教育系统,主要特征是:

①内容上分层次,形式上易接受。依据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对《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加以分解,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如将整队的要求概括为“决”、“静”、“齐”,将上搂梯的要求概括为“慢步”、“轻声”、“右行”,使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②方式上着重抓以下四个方面:“斜“近”“实”“高”。“斜即从点滴抓起,从小事抓起,训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近”即贴近学生,指教育内容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训练要点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设计活动能吸引所有学生参加,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实”即注重实际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不搞假、大、空,从实实在的事情做起;“高”即在小活动中寓高境界,从小事情中明大道理。

③严慈相济,加强训练。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尚需严格训练,反复实践,锻炼其意志,最终达到知行统一,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在“严”字上下功夫。不仅在学校要严格要求,还应走向社会,到部队接受严格训练,到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手拉手”活动,接受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磨练其意志,培养其爱心。

4.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改善育人环境。毋庸置疑,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但学校并非处于真空地带,学校教育的效果必然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造学校的育人氛围,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学校应该主动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技,比如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社会联系制度,争取家长和社会协助学校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开展共建文明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等。总之,只有改善了育人的大环境,学生在学校所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地得以巩固。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道德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修养

***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欲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鼎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盛时期,卫星上天、南极考察、经济腾飞、体育中兴……然而,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提出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更新。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由量变到质变,由此带动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使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更迭。然而生产力仍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而且是政治主体、文化主体、道德主体。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基本类型,有其独特性。而其特殊之点在于公德具有着恒广性。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崇尚遵行放在治世重要位置。列宁曾经指出:社会公德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见《列宁选集》第三卷P247)。物质文明愈发达,道德水准就应愈高,社会公德崇尚就愈盛。小而言之,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处理日常生活关系时,要遵守共同生活准则,这样才会使人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至于日臻完备的道德体系,全于孔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思想家颜元曾有“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话。外国思想家如古希腊以来的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有过道德阐述。苏格拉底曾有“知识就是美德”的道德箴言。由是观之,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定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具有国际性。试想自古至今,从中到西,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卫生,睦邻居,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无不立为金科玉律,被世人共同遵行。社会公德乃道德之核、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渗透于人类社会的诸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此道德之根本,才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可有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共同辉煌。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以强化国民公德感,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资料表明,新加坡等国的做法使得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状况良好,犯罪率下降,社会安定,精神面貌好。新加坡已成为一个富饶、文明、礼貌的国度。还有如瑞典、挪威、奥地利等国,也被公认为文明国家。

古人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尚且能如此,可是何以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的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却出现了物质文明日益发达情况下的社会公德“礼崩乐坏”的现状呢?

造成我国社会公德不良现状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的、社会的,还有来自思想的。

1.历史上盲目地“破旧”,造成了使宝贵的文化遗产惨遭涂炭和摧残甚至毁灭的厄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旦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之时,生产力就会冲破桎梏,带来变革。在变革中,旧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上层建筑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道德应属上层建筑范畴,社会公德这一内容具有一定的惯性,在变革中应保存下来为新的生产关系、基础所用。但是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使得应保留的内容和应解除的内容一道统统被抛弃、被砸烂。致使宝贵的、合理的成份,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更多的是精神财富被抛却,如泼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泼掉。砸烂“孔家店”,一概否定儒家思想,使可资师法的精华全部否定。孔子提倡的许多公德观念原本是合理的,现成的都被撇至一边,或大加挞伐,带来认识上的盲从。

2.浩劫式的冰期——“”——过后思想道德大陆的沉降带——文化、道德的裂谷,已然横亘在行将跨入21世纪的国人的面前。“”造成的空前灾难、思想混乱、文化断裂,伦理道德在劫难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壕堑式关系之上已然构筑的通衢拦腰被斩断,形成民族伦常的不相沟通、难以逾越的断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应发展,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辩证性在于通过善恶斗争表现为曲折式,螺旋式的上升、否定的过程。而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并非抛弃,而是扬弃。新旧公德之间有着继承的关系,表现出历史发展的一贯性,成为人类社会公德统一发展链条中的相联结的环节。人类社会公德是对它以前优秀道德遗产继承的产物。如对封建的“孝”的规范,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而要具体分析。

3.一些人头脑中残存着错误观念,认为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既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别的就可以放弃了。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其他工作上不去,或者下坡也无妨。基于这种将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相对立的思想,形成整个社会较普遍的“悖谬”,势必出现恶性循环式的阵痛,甚或出现改革的道德代价、文化代价。此悖谬夸而大之,则是:要发展生产,就必须牺牲公德,就必须牺牲良心,就必须牺牲文化。而要保持公德水平、良心标准,文化结构,就不能进行改革了。于是一是精力光用于赚钱,全力以赴创造利润,举国经商,根本不顾及其余;二是公德等意识形态领域少有问津、倡导不利、不予投资。这悖谬并非今人发明,早在战国时就“有机事必有机心”、“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的论断,以此“证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堕落,从而拒绝使用先进机械。18世纪西方思想家也曾哀叹“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其实这悖谬割裂了改革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辩证关系,甚至将改革与其对立起来,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改革就其广义而言是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体,而发展生产力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或曰狭义的改革。谈改革,决不能将发展生产力与其他方位的建设和发展相对立。发展生产与道德完善,是有联系的,是互为前提的,而又相矛盾的。然而,改革的结果不是必然道德沦丧,反之改革的结果也不会使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得以提高。生产发展可推动人类道德趋向完善,而生产发展也会促使某些人某种道德观念淡漠。消除这种改革与道德的“悖谬”仅从提高生产力方面进行孤军奋战、单方位出击是难以达到目的的。首先,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道德所表现的则是人与人的价值关系,是人类认识、支配和改造自己的能力。所以二者虽相互联系,但又不可划等号。如前所述,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带来道德进步,借改革之机,乘人之危,坑蒙拐骗,丧尽天良之种种现象虽然不能说就是改革的必然产物,但起码证明了改革不会自动带来道德繁荣。其次,改革推动了生产发展,但是由于除旧布新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人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的情况之顽固,生产发展也不能自发推出新的标准。改革与道德循着各自轨迹发展,不采取措施促进道德的进步,使其跟上改革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就会人为地加剧改革与道德的距离,使“悖谬”加深。另外,改革与道德的相互影响并非径直的、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要通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才能发挥作用,没有这些中间环节,或中间环节出了偏差,就会造成人为的道德退步。

4.域外文化因素的渗入,在人们的思想上产生碰撞,碰撞的结果,造成价值观念、思想方式,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的裂隙和崩塌,尤其是有毒文化的侵蚀和渗透。统计表明,优秀文艺作品率极低,使得被教育者无所适从,盲目接受,以致形成观念形态的痼疾,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荣辱错置。开放国门,使得被教育者得以频繁接触种种传播媒介,视野变得开阔,知识面宽,对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对于培养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大有裨益。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他们通过传播媒介,窥视了世界上的隐秘。过去,社会信息系统与官方信息系统是一致的,被教育者毫不怀疑它的正确性、权威性。而如今,这种信息的垄断已不复存在,被教育者可以与教育者同时获得同样多的信息,当他们发现从媒体中所获得的信息与从教育者那里得来的信息不相一致时,他们宁可相信媒体。因而对于心理塑造,人格形成,标准的确定,规则的遵守,无不带来无法弥补的缺憾和损害。

5.不容忽视的负面教育和腐败之气荼毒侵蚀,造成极其可怕的虚伪人格。负面教育来自自发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都可以是活生生的教员、教材,与正面教育形成极鲜明的两军对垒。教育者长年累月、苦口婆心的教导,会被社会腐败现象,绯闻丑态,或“新民谣”给抵销;正面进行的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负面却进行注重实惠、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教育;正面进行的是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的教育,负面给予的是注重关系,明哲保身的教育;正面教育是执著的人生观,负面教育为玩世不恭;正面教育要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负面教育影响人不守交通规则、不爱公共卫生、顶撞老师、忤逆父母,吃点亏就采取报复手段等等,诸类现象暴露出正面教育的脆弱和素质问题。教育者讲违心之言,导致受教育者从小就形成虚伪人格,在公开场合冠冕堂皇,背后别行一套。这样,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不信任感,这自然涣散人的斗志,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对被教育者的完善人格、品德修养,乃至世界观形成极为有害。

6.缺乏维护社会公德配套的法律措施。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一个国家的公德面貌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社会、该国家能否有效地进行社会调控,以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那么道德调控究竟具有多大作用?其调控作用的效果多大?这其中经济调控和法律调控也在起着事关重大的作用。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类型,起着一定作用,但决不是万能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另一方面还要有法律来做保证条件。没有法律的道德至少是软弱的。因而公德的建设要有法律做坚强的后盾。只有严刑峻法,建立起完整的社会法律体系,社会才会发展;同时强调修德,只有突出道德调控,才能淳风化俗,保证社会安定与发展,而法制与修德又必须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因而法律手段和道德修养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保障。这样才会使公德和建设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公德的培养教育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已明确了全体国民共同遵守的国民公德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公德培养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德教育建设得好,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开放也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生动的公德环境,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公德的教育又是社会其他道德培养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公德建设搞好。

第一,应完善公德教育一整套制约机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强国的堤岸。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都要将这项事业行之有效地统领起来,曾经有人提出设“道德法庭”,这种提法虽说不够准确和妥善,但起码反映出一种社会伦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趋向。政府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机构,这样的机构应发挥作用,来调整、规范、监督、检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设置机构、开设学校,办学习班,制订道德规范,考核评价标准,精神及物质褒奖制度等。

第二,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正本清源,肃清“”造成的思想上的余毒。从党做起,带头反贪、肃贪,给全国人民作榜样,端正执政党的形象,端正政府的形象,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成人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救救社会公德,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公德教育者同时又必须是示范者。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成人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要建立社会评审体系和制度,整个社会对每个公民进行道德评价。一是定性评估道德操守;二是量化评价道德表现;三是自评、自省,倡导“三省吾身”,提倡长善救失和修养践履,促进每个公民的公德意识的强化。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道德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修养

***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欲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鼎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盛时期,卫星上天、南极考察、经济腾飞、体育中兴……然而,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提出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更新。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由量变到质变,由此带动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使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更迭。然而生产力仍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而且是政治主体、文化主体、道德主体。公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基本类型,有其独特性。而其特殊之点在于公德具有着恒广性。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崇尚遵行放在治世重要位置。列宁曾经指出:社会公德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见《列宁选集》第三卷P247)。物质文明愈发达,道德水准就应愈高,社会公德崇尚就愈盛。小而言之,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处理日常生活关系时,要遵守共同生活准则,这样才会使人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生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至于日臻完备的道德体系,全于孔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思想家颜元曾有“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话。外国思想家如古希腊以来的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有过道德阐述。苏格拉底曾有“知识就是美德”的道德箴言。由是观之,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定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具有国际性。试想自古至今,从中到西,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卫生,睦邻居,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无不立为金科玉律,被世人共同遵行。社会公德乃道德之核、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渗透于人类社会的诸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此道德之根本,才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可有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共同辉煌。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以强化国民公德感,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资料表明,新加坡等国的做法使得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状况良好,犯罪率下降,社会安定,精神面貌好。新加坡已成为一个富饶、文明、礼貌的国度。还有如瑞典、挪威、奥地利等国,也被公认为文明国家。

古人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尚且能如此,可是何以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的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却出现了物质文明日益发达情况下的社会公德“礼崩乐坏”的现状呢?

造成我国社会公德不良现状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的、社会的,还有来自思想的。

1.历史上盲目地“破旧”,造成了使宝贵的文化遗产惨遭涂炭和摧残甚至毁灭的厄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旦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之时,生产力就会冲破桎梏,带来变革。在变革中,旧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上层建筑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道德应属上层建筑范畴,社会公德这一内容具有一定的惯性,在变革中应保存下来为新的生产关系、基础所用。但是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使得应保留的内容和应解除的内容一道统统被抛弃、被砸烂。致使宝贵的、合理的成份,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更多的是精神财富被抛却,如泼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泼掉。砸烂“孔家店”,一概否定儒家思想,使可资师法的精华全部否定。孔子提倡的许多公德观念原本是合理的,现成的都被撇至一边,或大加挞伐,带来认识上的盲从。

2.浩劫式的冰期——“”——过后思想道德大陆的沉降带——文化、道德的裂谷,已然横亘在行将跨入21世纪的国人的面前。“”造成的空前灾难、思想混乱、文化断裂,伦理道德在劫难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壕堑式关系之上已然构筑的通衢拦腰被斩断,形成民族伦常的不相沟通、难以逾越的断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应发展,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辩证性在于通过善恶斗争表现为曲折式,螺旋式的上升、否定的过程。而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并非抛弃,而是扬弃。新旧公德之间有着继承的关系,表现出历史发展的一贯性,成为人类社会公德统一发展链条中的相联结的环节。人类社会公德是对它以前优秀道德遗产继承的产物。如对封建的“孝”的规范,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而要具体分析。

3.一些人头脑中残存着错误观念,认为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既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别的就可以放弃了。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其他工作上不去,或者下坡也无妨。基于这种将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相对立的思想,形成整个社会较普遍的“悖谬”,势必出现恶性循环式的阵痛,甚或出现改革的道德代价、文化代价。此悖谬夸而大之,则是:要发展生产,就必须牺牲公德,就必须牺牲良心,就必须牺牲文化。而要保持公德水平、良心标准,文化结构,就不能进行改革了。于是一是精力光用于赚钱,全力以赴创造利润,举国经商,根本不顾及其余;二是公德等意识形态领域少有问津、倡导不利、不予投资。这悖谬并非今人发明,早在战国时就“有机事必有机心”、“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的论断,以此“证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堕落,从而拒绝使用先进机械。18世纪西方思想家也曾哀叹“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其实这悖谬割裂了改革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辩证关系,甚至将改革与其对立起来,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改革就其广义而言是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体,而发展生产力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或曰狭义的改革。谈改革,决不能将发展生产力与其他方位的建设和发展相对立。发展生产与道德完善,是有联系的,是互为前提的,而又相矛盾的。然而,改革的结果不是必然道德沦丧,反之改革的结果也不会使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得以提高。生产发展可推动人类道德趋向完善,而生产发展也会促使某些人某种道德观念淡漠。消除这种改革与道德的“悖谬”仅从提高生产力方面进行孤军奋战、单方位出击是难以达到目的的。首先,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道德所表现的则是人与人的价值关系,是人类认识、支配和改造自己的能力。所以二者虽相互联系,但又不可划等号。如前所述,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带来道德进步,借改革之机,乘人之危,坑蒙拐骗,丧尽天良之种种现象虽然不能说就是改革的必然产物,但起码证明了改革不会自动带来道德繁荣。其次,改革推动了生产发展,但是由于除旧布新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人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的情况之顽固,生产发展也不能自发推出新的标准。改革与道德循着各自轨迹发展,不采取措施促进道德的进步,使其跟上改革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就会人为地加剧改革与道德的距离,使“悖谬”加深。另外,改革与道德的相互影响并非径直的、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要通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才能发挥作用,没有这些中间环节,或中间环节出了偏差,就会造成人为的道德退步。

4.域外文化因素的渗入,在人们的思想上产生碰撞,碰撞的结果,造成价值观念、思想方式,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的裂隙和崩塌,尤其是有毒文化的侵蚀和渗透。统计表明,优秀文艺作品率极低,使得被教育者无所适从,盲目接受,以致形成观念形态的痼疾,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荣辱错置。开放国门,使得被教育者得以频繁接触种种传播媒介,视野变得开阔,知识面宽,对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对于培养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大有裨益。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他们通过传播媒介,窥视了世界上的隐秘。过去,社会信息系统与官方信息系统是一致的,被教育者毫不怀疑它的正确性、权威性。而如今,这种信息的垄断已不复存在,被教育者可以与教育者同时获得同样多的信息,当他们发现从媒体中所获得的信息与从教育者那里得来的信息不相一致时,他们宁可相信媒体。因而对于心理塑造,人格形成,标准的确定,规则的遵守,无不带来无法弥补的缺憾和损害。

5.不容忽视的负面教育和腐败之气荼毒侵蚀,造成极其可怕的虚伪人格。负面教育来自自发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都可以是活生生的教员、教材,与正面教育形成极鲜明的两军对垒。教育者长年累月、苦口婆心的教导,会被社会腐败现象,绯闻丑态,或“新民谣”给抵销;正面进行的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负面却进行注重实惠、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教育;正面进行的是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的教育,负面给予的是注重关系,明哲保身的教育;正面教育是执著的人生观,负面教育为玩世不恭;正面教育要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负面教育影响人不守交通规则、不爱公共卫生、顶撞老师、忤逆父母,吃点亏就采取报复手段等等,诸类现象暴露出正面教育的脆弱和素质问题。教育者讲违心之言,导致受教育者从小就形成虚伪人格,在公开场合冠冕堂皇,背后别行一套。这样,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不信任感,这自然涣散人的斗志,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对被教育者的完善人格、品德修养,乃至世界观形成极为有害。

6.缺乏维护社会公德配套的法律措施。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一个国家的公德面貌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社会、该国家能否有效地进行社会调控,以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那么道德调控究竟具有多大作用?其调控作用的效果多大?这其中经济调控和法律调控也在起着事关重大的作用。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类型,起着一定作用,但决不是万能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另一方面还要有法律来做保证条件。没有法律的道德至少是软弱的。因而公德的建设要有法律做坚强的后盾。只有严刑峻法,建立起完整的社会法律体系,社会才会发展;同时强调修德,只有突出道德调控,才能淳风化俗,保证社会安定与发展,而法制与修德又必须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因而法律手段和道德修养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保障。这样才会使公德和建设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公德的培养教育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已明确了全体国民共同遵守的国民公德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公德培养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德教育建设得好,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开放也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生动的公德环境,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公德的教育又是社会其他道德培养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公德建设搞好。

第一,应完善公德教育一整套制约机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强国的堤岸。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都要将这项事业行之有效地统领起来,曾经有人提出设“道德法庭”,这种提法虽说不够准确和妥善,但起码反映出一种社会伦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趋向。政府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机构,这样的机构应发挥作用,来调整、规范、监督、检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设置机构、开设学校,办学习班,制订道德规范,考核评价标准,精神及物质褒奖制度等。

第二,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正本清源,肃清“”造成的思想上的余毒。从党做起,带头反贪、肃贪,给全国人民作榜样,端正执政党的形象,端正政府的形象,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成人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救救社会公德,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公德教育者同时又必须是示范者。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成人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要建立社会评审体系和制度,整个社会对每个公民进行道德评价。一是定性评估道德操守;二是量化评价道德表现;三是自评、自省,倡导“三省吾身”,提倡长善救失和修养践履,促进每个公民的公德意识的强化。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5篇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作为公德教育的基础环节,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关心他人;有比较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能正确地理解社会公德的社会作用,对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有较清晰的认知。在现实的公共场合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中能相互尊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来看,他们的公德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近几年媒体曝光的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的表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结合社会现实,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个性自私化,漠视公共和他人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人养成了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和思维模式。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对公共利益和他人的自由权利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二是个性自由化,公德意识淡漠。近些年尊重个性自由的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但部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却走向异化,张扬桀骜不驯、标新立异成了其追求的时尚。在追求个性的招牌下,在学校和公共场所我行我素,缺乏最基本的公德意识。三是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公共生活中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四是诚实守信不足,缺乏社会文明观念。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些说谎、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解读

分析上述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的主观问题,也有当前社会环境和成人群体的客观原因。从大学生群体自身看,主要是自由思想的异化消解了公德规范的约束力。近几年,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大众观念的解放,以往被压制和否定的个性张扬重新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的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盲目自信、狂傲,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欠缺最基本的谦虚和宽容品质。在其“尽展”自由的过程中,他们只奉守自己的自由至高无上,而缺乏对他人自由权利和人格的尊重,缺乏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少数大学生甚至极端地把自由等同于“非公德主义”,即把公德规范看成束缚个人自由意志、自由发展的枷锁,他们主张摒弃社会道德,否认公德规范的积极作用。在现实中他们拒绝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化,以至于他们的公德情感淡漠、公德观念混乱、公德信念丧失。从客观原因分析,成人群体的公德缺失行为诱发了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出现。面对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前部分家长、老师及长辈等成年人的善恶美丑标准颠倒、社会公德遵守上的知行背离、损人利己与损公肥私行为的发生、违反公共法规和准则事件的频发等现实和事件的存在与发生表明:在社会公德的遵守上,成年人群体以身作则的榜样并没有很好树立起来,正因为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才给大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超级秘书网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实途径探究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公德教育是整个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国民公德状况良好改善和提高的希望之所在。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在其成年之前培养起他们明确的社会公德意识、浓厚的社会公德情感和坚定的社会公德意志,使之养成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由于大学生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往往呈现出片面化、极端化的特点,即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实质,这便要求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寻求出契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首先,教育内容上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公德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育内容的起点不能太高,而应注重基础的道德教化,例如,以要自尊自爱,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等微观道德为主,同时隐性渗透进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等宏观价值教育,要注重培养其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这个阶段学生更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震荡,因为先前所接受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教化与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更容易对社会公德产生迷惑与不解。所以此时公德教育内容上应侧重由原来的基础层次的道德教化向高层次转变,引导他们客观辩证地看待现实社会,通过带领他们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进而形成公共道德观念,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他们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践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教育形式上要由“灌输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变。传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和社会的规范灌输和理论宣传教育,灌输教育公德规范在集中性普及、强化性认知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值得肯定的。但从显示效果来看,还应该配合以其他形式的教学。例如养成教育方式的引入,所谓“养成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日常的实践观察思考着身边真善美的道德情感,认知到公共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并自然而然地模仿形成与道德示范者相似的道德行为。在“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中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加深浓厚的公德情感,并养成道德思维和践行习惯,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再次,教育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传统公德教育中的说教教育,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多数情况下以被动接受为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除了强化的说教教育外,还应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模仿的道德示范资源。这就需要当代的公德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地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无数平凡的道德楷模,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那就是:为人父母者要从小培养孩子善的本性;为人师者要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官者要洁身自好,造福一方;为商者要遵纪守法,取之有道;为社会成员者要彼此尊重,各司其责。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同辈教育”。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变化的典型特点就是有较强烈的“叛逆意识”,对于长辈的“道德说教”和批评教育往往有逆反心理,代沟隔阂使社会公德的教化有时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大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同龄人之间的效仿意识很强,众多人追捧的东西很容易在其群体内成为流行的时尚,这也提示我们“同辈教育”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教育资源。同辈之间沟通很顺利,互动交流也很便捷。通过同龄人交流、与同辈互动,很容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所以我们在公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优秀的、公德感强的学生自觉树立示范者的责任感,承担起其“道德领导者角色”,另一方面要引导其他同龄人向“道德领导者”的学习。同辈之间的互相感染和影响有可能会使公德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文明、友爱以及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自觉强化自己的公德意识,形成具有服务于社会和公共福利的品质,在社会事务中凸显出社会责任感、道德感。

参考文献:

[1]王定华.今日美国学生精神面貌堪忧[N].中国教育报,1997-6-2.

[2]王金萍等.超越障碍: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乔斯•B•阿什福德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M].王宏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237-02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

[2]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A Study o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

LI Qiang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116028,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belong to a group that bears responsibiliti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are regarded as the hope and future of our n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n social morality towards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of the mora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点事件开始,论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对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相悖的现象还存在着,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状况

寂静深夜,手机短信惊醒梦中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二手车优惠广告”;新手初上路,贴上“实习”标签,望求车友包涵照顾,哪料屡遭别车;超市里,有人站在“请勿品尝”标牌旁细品慢尝相信以上状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我们困扰于生活中这些问题时,应该都会想到两个字“公德”。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诚实守信,比如梁丽“捡”黄金案。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不爱护公物、损害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意识淡漠。比如,“醉驾”和“富二代飘车”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热点。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中央二台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节目—削峰行动:抚平宝宝的痛,让人触目惊心。“先天唇鳄裂,先天11生脑积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儿惊现先天残疾。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矿产非法开采威胁新生儿生命”。

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它处于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是敬业、奉献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恰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

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则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而且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是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公德的培养和教育

第一,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遵守社会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气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资,广开渠道兴办公德教育事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使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个外在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的公德教育势在必行。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长作为一种行业的从业者,自然应当像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一样接受必要的职业训练。

鲁迅先生就严厉批判过“当父母不须受教”的旧观念,提出应专门为家长开办师范性质的学堂:‘.殊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可是这些教育理念在国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养有限,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少数父母忽略言传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顾及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样一个个儿童在家庭教育里边就没有养成遵守公德的习惯,长大以后坏习惯难以纠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教育者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强调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来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因为现在中小学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相对应的学科甚至在幼儿园都已经受到重视。德育不是必考,且无法考出真实成绩。于是学校阶段的德育教育成为鸡肋,地位重要,实际学生都无所谓。课程不受重视,行为自然也就不加约束。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行为散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低。

第五,加强公德的培养和建设除了需要“软”的道德教育外,还需要“硬”的强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制来维护,正义也要靠法制来伸张。法规是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恶惩恶的作用,并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决道德问题完全交由法律来承担,将导致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放松。因此,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8篇

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呼应标题,自然展开行文,提出中心论点)

这不禁使我想到几天前看到的一则消息: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公交车上苦求“赐座”竟无人理会。老人叫朱祥林,患有肺癌,老伴因双腿患有风湿而不能送他去医院,只好把他送上了公共汽车。谁知老人上车十多分钟,竟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老人实在是疼痛难忍,只好掏出肺癌病历,用虚弱的声音央求全车乘客:“我一个肺癌病人真的撑不住了,谁能给我让个座?”车内很寂静,但乘客仍然无动于衷……(宕开一笔,从现实生活中的反面现象取例,事例典型,令人心寒)

我在气愤之余也感到了悲哀!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自私自利思想也逐渐成为潮流,从而导致全民诚信力、社会公信力下降,社会公德丧失。乱丢乱放垃圾习以为常,踩踏草坪司空见惯,污言秽语“出口成脏”……这与我们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极不相称!在刚刚结束的人代会上,有位企业界代表提出在公交车上挂出“不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者,罚款50元”的警示牌,竟得到了积极响应;广州一些学生向政府提出出台“见义勇为法”,这种建议也得到了重视。(对事例加以分析,一个感叹句,表达出内心的遗憾;揭示出当今社会公德丧失的原因,并辅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再用一个感叹句,表明作者的态度,发人深省)

季羡林先生在96岁高龄时特别推出一本“谈道德”的书。他说,到了今天,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竟然沦落到不知什么是公德,实在是给我们脸上抹黑;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高呼提高人民素质,其中当然也包括道德素质,这实在是当务之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如果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不能维护,又何谈和谐社会的构建呢?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公德的丧失,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八荣八耻”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2009年6月28日,中华社会公德志愿者活动协会发出“中华社会公德志愿者倡议书”。以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灯塔,我们的社会定能使“公德”这艘“大船”驶向光明的彼岸。(由季羡林先生的话过渡到正面阐述,用一个反问句,提出警示。“八荣八耻”“倡议书”实则是提出要求,即应当怎么做;“灯塔”“大船”等比喻,说明公德建设的意义)

让我们的心中时刻装着社会公德,让我们的行动时刻践行社会公德。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惬意地漫步在文明之花处处开的康庄大道上。

我盼望着这一天……(总结观点,提出希望;结尾用省略句收束,意味深长)

升格后的文章与原文相比较,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生注意:

首先是文章的论证思路变得严谨。作者从给出的材料入手引出论证的话题,继而用一则材料说明当今社会公德丧失的现象,并结合事实分析,最后阐述弘扬公德意识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这样使得文章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论证深刻。

其次是作者对所用的材料进行了更换与调整。把从小学生的作文中看到的事例换成了公交车上苦求“赐座”的事例,这样的事例让人痛心,有更强的现实性。作者从社会关注的角度,删除过多引述,只保留“倡议”举措,言简意赅。

第三是强化了文章的事理分析。作者除对部分表述不当的语句修改外,还在事例后强化了事理分析,揭示出当今社会公德严重丧失的原因,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性与深远意义。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9篇

看到这个符号,你会想到什么?是算术中的乘号、是未知数,还是叉号或禁止符……根据上面图形的特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加以大胆想象写一篇文章。想象合理,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

1、逐渐减少的“×”号

将“×”想像为试卷、作业本上的“×”号,写一篇记叙文。

数学老师批作业、试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打“×”。他的观点就是我们都高三的学生了,将来更要走向社会,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和使错误减少的决心,还有人应该有善于指出自己错误的诤友,才能不断进步。在他的启迪下,我们都努力减少“×”号,成绩不断进步,思想也比原来成熟了。

2、形同虚设的禁止符

将“×”想像成公共场所的禁止符号,如禁止吸烟、禁止横穿马路的“×”号,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第10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报载:牛年春节期间,某市举办春节焰火晚会,一个晚上现场竟然留下了六吨重的垃圾。

这则新闻其实根本算不上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只要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一些不良行为:设置在街头的磁卡电话,不时遭到毁坏;公共绿地里,经常有人在其中嬉戏、下棋、酗酒、谈情说爱;城市中的雕塑上,被涂抹得面目全非的事也屡有发生;公共场所,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情形比比皆是;犄角旮旯里,常有个别男士侧身而立小便:公用厕所里,不随手冲刷便池者更是大有人在……这些缺少社会公德的现象,实在令人堪忧。

请你以“社会公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首先:弄清内涵。“公德”二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为道德修养的一项内容,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行动之中。所谓“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是道德领域的“现场秀”,更是私德在公共生活舞台上的曝光。

其次:明确立意。写这类作文切忌就事论事,而要求考生能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于话题范围较大,我们可以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寻找小的切入点。

第三:确定文体。对一个话题的含义理解之后,立意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体裁来成文。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不管选择什么文体,主体部分都要反映“宏扬健康的社会公德,批判不良的社会习气”这一主题。如果写记叙类就要在完整的叙述后,明确表明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典型充足的论据,更要有完整的结构内容,使观点在开头点,中间提,结尾现。如果写创新文体,也要熟悉文体特征,不能非驴非马四不像。

范文展示

深夜的烟花 高贵堂

提笔时,夜已深。四周非常寂静,无半点杂音。突然,一声尖锐的炮鸣打破良久的沉寂。接着又是一声。抬头看看,好似五彩的霞光铺满天空,美丽极了。原来,有人燃放烟花。赞叹的同时不免感叹:难道为了一个人的私欲便可以打扰别人的美好的睡眠吗?

不,不可以!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公德问题。

社会公德看似小事,却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生活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国人呀,随着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公德应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切不可随心所欲。

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鲁迅说:“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却很不多。”确实,正由于这种奴才式的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正变得千疮百孔,丑陋不堪。

不仅如此,有时社会公德的缺乏还会让人失去巨大的财富。

一次,外方欲与中方某厂合作生产一次性输液仪,临签合同,外方代表参观了该厂。正在外方赞叹该厂整洁宽敞的生产车间和先进齐全的生产设备时,该厂厂长疾步走到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一下。见此情景,外方代表转身就走,合同最终没有签成。一个厂长的行为反映工厂的管理水平。谁能放心和在车间吐痰的厂长合作生产人命关天的一次性输液器呢?

一口痰的代价不仅仅是一份合同,一笔财富,它还玷污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美好形象。

相比之下,物质上的破坏令人担忧,精神上的匮乏更显危急。

面对行凶的歹徒,英雄孤军奋战,围观者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英雄倒在血泊中;孩子不慎落水,身怀六甲的孕妇下水救人;寒冷的冬夜,临产的孕妇躺在冰冷的墙角无人问津……是什么让你变得如此冷漠啊,人们?善良的国人啊,我们应该警醒。我们在日常道德行为养成上,要敢喊“看我的”: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任前,要敢喊“跟我上”;在破坏社会公德的现象面前,要敢于仗义执言、扶正压邪、以身护德。只有这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养成做起,才能真正以自身的正义之举和示范之行感染人们,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作出贡献。

行笔至此,五彩的烟花已逝,但响声仍回绕耳旁。停止吧!深夜的烟花并不美丽,傍晚的才最漂亮。

评点

本文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化大为小”。本文在立意方面,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便于找到小的切入点。从日常的小事入笔,便于抒发感触。

2、主题“鲜明突出”。本文在行文中表达了对缺少社会公德的人的批判,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使得主题非常鲜明。

上一篇:社会学习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社政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