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2:09:52

渠道营销论文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提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传统汽车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根据汽车市场需求和竞争,分析汽车营销模式,就能对汽车制造厂家和经销商带来新的销售业绩和利润。笔者根据目前汽车市场营销现状,总结当前汽车营销渠道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对汽车营销模式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随着汽车工业的逐渐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汽车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在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下,汽车营销的模式也将随之更新。本文从我国目前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来分析,中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化逐渐地演变为多级化。每一个市场阶段的需求都是在引导整个汽车行业的变动。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营销渠道模式主要有:特许经营专卖店、普通经销商、汽车园区和车展。

(一)特许经营专卖店营销渠道模式。这种模式是厂家极力推行的一种营销模式,因为专卖店一般是实行单一品牌营销的4S店,即: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和信息反馈。这种特许专卖店的营销队伍一般都是素质良好、文化水平较高、接待礼仪非常规范、身份表示醒目、讲究营销人员的外在形象等。对于这种特许经营的4S店来说,生产厂家除了考虑销量外,还希望树立品牌的形象,以牟取更加长远的利益。

(二)普通经销商营销渠道模式。普通经销商一般都是多种品牌汽车的销售,价格就便宜,价格便宜销售量就大,然而销售量大,就会迫使厂家为其提供价格更加优惠的货源。而其他营销模式的经销商会因为普通经销商的价格优势,在销量上受到很大打击。由于销售业绩不断下滑,就会导致其他模式的经销商退出当地市场,然而这种情况更会促使普通经销商在制造商处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汽车。

(三)汽车园区营销渠道模式。汽车园区是最能吸引广大汽车消费群体,因为汽车园区的功能齐全,在汽车销售、维修、配件等方面,汽车园区更能显示汽车文化、科技、交流、旅游和娱乐等功能,各项功能汽车园区基本全部具备,对于客户购车来说非常方便。

二、汽车行业营销渠道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汽车行业方面的竞争加剧,原来的营销渠道的不足也被逐渐地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战略营销的理念与管理。尽管中国汽车业界已经认识到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并把规模经济看成是优先于财务的企业关键目标,但是以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上,至今还没有形成分析未来市场需求、判断产品定位走势、建立滚动开发设计的汽车需求战略管理与开发体系,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一部分优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

(二)汽车营销渠道的管控体系不完善。渠道商务政策的完善性、返利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性,都会直接影响渠道的管控能力。目前,汽车厂家都是通过对产品的控制,特别是对产品利润的控制来实现对经销商的管理,厂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然而,一旦产品滞销,厂商关系就会出现恶化。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的任务指标和获得利润,就降价、窜货、甚至低于进价销售,这不仅乱了厂家的价格体系,还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三)汽车营销渠道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服务现象,营销渠道服务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备件供应不及时、备件供货率不能满足备件缺货;②对于一些高档车的进口部件,普遍缺货,且供应不及时;③维修技术,对于专营店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经销商迫切需要厂家提供支持,而目前一切厂家的技术支持还不能满足经销商的需要;④商家不仅需要产品的营销广告,也需要增加服务营销广告的投入。

(四)汽车营销渠道忠诚度降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厂家的销售体系一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对渠道的控制。以前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都是汽车厂家靠经销商获得高额利润来维持其忠诚度。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延续,国外汽车大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销商的利润不断降低,导致经销商对厂家的忠诚度也降低。

三、我国汽车营销渠道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汽车工业的发展的限制,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汽车营销渠道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都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消费群体,这就决定了我国新一轮的汽车营销渠道不能建立单一的汽车营销模式,要依据市场规律和变化,结合企业的特征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建立多种形式的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笔者认为,中国的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趋于扁平化。扁平化是指营销渠道的层次要尽可能地少,厂商与消费者的距离要尽可能地拉近,降低渠道的经营成本。扁平化的营销渠道不仅能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在信息反馈上也有着十分独到的优势,汽车厂家在终端能与用户直接沟通,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的衔接服务,更加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一点是企业在进行渠道变革时考虑的因素,以避免营销渠道的变革风险。

(二)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趋于信息化和一体化。信息化是指对营销渠道的信息化建设,用于提高企业营销渠道的信息反馈速度。比如,订货、车型选择、订单处理、资金往来、物流配送等都可以在网上实现或通过网络提供信息支持。一体化是指整合服务资源,实现营销渠道建设的一体化,即整车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的全面整合。

(三)汽车售后服务趋于完善化。售后服务在汽车销售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几乎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共识。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汽车售后服务的受关注程度高达95.5%。事实上,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可占据总利润的60%~70%左右。

(四)汽车营销渠道的网络化。这种新的营销渠道模式正在逐渐地改变汽车销售方式,对汽车的营销将会产生很大影响:首先,汽车网络营销改变了汽车的销售模式,只要进入汽车制造企业的网址,用户便可以便捷的了解这个品牌4S店的销售网络,进行查询、网上下订单等活动;其次,网络营销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只要轻轻点击手中的鼠标,就可以在互联网中任意选择和直接订购,并且在计算机屏幕上会即刻地呈现出,客户所选的车型、颜色和车的立体模型,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感受。客户还可以在各大汽车公司的网站之间任意转换,对同类型汽车性能进行比较;再次,每个汽车企业网站上都有客户评论,浏览的客户直接点击就能了解大家对这个企业或者某个车型的评论,比如诚信度、性能、售后服务等。

总之,只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做好汽车市场营销渠道的改进和应用。新的、适合市场的营销渠道必然取代旧模式,这为汽车制造企业、经销商和汽车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和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大志,姚喜贵,薛伟,《现代汽车营销》[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伯特·罗森布罗斯,《营销渠道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张国芳,《汽车营销》,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绍海忠,《WTO与汽车营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营销渠道;渠道激励;渠道权力

前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厂商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分别在产品、价格和促销方面大做文章,但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中,厂商发现产品、价格和促销方面渐渐缺乏“张力”,但是与此同时,营销渠道对于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凸现。所以营销渠道成为厂商最关注的问题。

一、营销渠道与渠道激励

菲利浦﹒科特勒在《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指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营销渠道是由众多的渠道成员组成(如批发商、经纪人、商等),它的运作和发展要受到来自这些成员各方面力量的制约。无论这些力量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他们对渠道的长期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要求厂商运用有效外力政策规避渠道发展的阻力,推动渠道成员的合作,提高渠道效率,这需要渠道激励。营销渠道成员激励简称为渠道激励,就是指厂商为促进渠道成员努力完成公司指定的分销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激励或促进措施的总称。国内目前渠道激励的方法有很多种。总的来说激励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具体的细分如下:依据激励措施针对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针对总、总经销的激励以及针对三级甚至零售终端的激励;依据激励实施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年度激励、季度激励和月度激励等。

二、国内厂商渠道激励存在的问题

现在每个厂商都花精力建设自身的营销渠道,但是大多数厂商都感到眼下的渠道是那么的脆弱,处处需要精心呵护、倍加关怀,稍有不慎辛辛苦苦打造的渠道将会分崩离析。对于渠道的激励也倍感疑虑,常常对运用渠道激励之后的效果感到失望。渠道激励失效的例子具体表现为:

1.过度依赖返利引发了渠道成员短期行为。2.频繁使用“进货奖励”引发窜货和低价抛售。3.激励不当造成渠道成员缺乏信任和忠诚。渠道激励失效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例子不免让我们想到了“智猪博弈”(Pigspatyoffs)的例子,例子当中“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厂商的渠道激励过程中也不乏其例。很多厂商抱怨觉得对于渠道成员己经采取了有效的激励,但他们依然缺乏销售的能动性,不能创造优异的绩效,很多事情还得自己亲力而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环境分析,我国市场正处于转型期,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有着不甚成熟的市场表现。与此同时,当今的市场渐趋多元化,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差异日益明显,而且复杂多变,难以把握。使得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的建设上,仍然沿袭着固有的观念和思路,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2)公平对效率具有滞后性,公平与效率的提高并不是同步的。当新的渠道效率开始提高,旧的渠道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并不适合新的发展。如果继续按照旧的渠道公平观看待己变化了的现实,就会阻碍渠道的发展。

(3)简单的物质激励是不能调和厂商和渠道成员在利益上的矛盾的。消费者对商品的终端零售价格是有限的,渠道冲突的成本不可能通过把抬高的价格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就造成厂商和中间商共同制造的蛋糕是份量是有限的,从而导致利益冲突,渠道成员之间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4)单一的激励方式是不能约束渠道成员的自利行为。因为渠道的中间环节的中间商,他们并不会天然与厂商同心同德、保持一致,他们多少会有各自的需求与愿望。同时计划经济时期对人们物质欲望和金钱欲望进行规范和调剂的规则也逐渐失去了约束力,全新的约束规则和调剂杠杆的形成还需要个过程。

(5)渠道成员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渠道成员往往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沟通手段落后、信息失真的情况,使的厂商的各种激励政策不能有效的传达或不能被渠道成员正确的理解,从而造成厂商与渠道成员在观点和行为差异。更严重的是有些厂商低估了渠道成员之间互通信息的重要性和忽略了随着新产品的进入到产品的成熟期,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激励措施。他们错误的认为对中间商的激励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的。

三、解决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分蛋糕的方法会影响蛋糕的大小”,激励就是“分蛋糕的方法”。但是厂商仅考虑具体的激励方法是不够的,厂商还应从分蛋糕的思想上考虑,也就是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激励,才能更好的激励渠道成员,根据原因分析,试提出建议:

1.厂商构建新的激励机制时应该转变原有渠道成员之间的公平观。应该强调渠道激励中不仅要考虑结果公平,还要考虑过程公平。因为利益分配公平影响渠道成员的满意度;过程公平更多地影响渠道成员对厂商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因此厂商对渠道成员的激励应该让渠道成员感受到公平的过程,享有公平的结果,才能有效的激励渠道成员。这种过程+结果的公平观才是厂商制定有效激励政策的根本基础。2.厂商应多采用过程激励的方式激励渠道成员。首先,要求厂商对销售及市场进行一种过程化的管理和构建一套完整的渠道信息系统,通过对渠道成员定人、定量等措施对销售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之后,在过程管理和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激励。过程激励既可以提高经销商的利润,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从而扩大销售,又能防止经销商的不规范运作,还可以培育一个健康的市场,保证厂商的利润目标,同时也可以回避销量返利可能造成经销商窜货乱价等的短期行为。但是厂家在设置具体的过程激励政策时,还要注意不同市场阶段激励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产品成长期,激励的重点应在竞争品排斥、加大专销、市情反馈、配送力度、促销执行效果等项目上;而在产品成熟期,其重点就应该是维护通路秩序,返利应以专区销售、价格维护、规定出货和守约付款为主。

3.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渠道成员的激励政策中“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是永远存在的。因为渠道成员的行为不会自发的合作,它们各自寻求自身利益的无约束行为只能产生次优的结果。激励和引导渠道成员去共同努力,权力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具体表现在:

(1)厂商在运用正激励(奖励权力)的同时也应该适当采用的负激励(强制权力),也就是奖勤激励,是奖励和惩罚的合称。具体表现为奖励得当和惩罚得当。(2)正确运用专家知识和声誉认同权力。专家可以利用劳动的划分、专业划分等比较优势为渠道成员提供专业化帮助。使得厂家积极去争夺渠道成员队伍的“意识股份”,也就是与渠道成员发展起一种互利的商业的关系。

(3)保护合法权力。这种权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强调的是厂商的激励政策应该具有法律保障,②通过合同的方式来约束厂商和渠道成员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或者厂商采用排他的销售政策对自身和其渠道成员所提供合法的保护。

以上分析的权力不是分离的,只有这些权力结合起来运用,才能使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合法权利可以加强专家权力,反之亦然,适当的奖励会增强认同,而强制权力有时巩固合法权利又是必要的。

最后要强调的是消费者需求是企业营销源头活水,营销渠道如灌溉系统,在灌溉系统中厂商与渠道成员分别在不同的接点上,即使它们的侧重点有差异,但他们的利益却是同整个渠道的运营效率息息相关的,所以只有采取有效动态的渠道激励,使商品流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书目:

[1]卜妙金张传忠分销渠道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卜妙金雷鸣分销渠道决策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健安郭国庆市场营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宝利嘉顾问编著渠道无疆:结构化和营销速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刘鸿渊《论企业营销渠道管理》商业研究2004.12

[6]蔡丹红《中国商业渠道的演变与发展》求实学刊2004.5

[7]徐彬《企业营销渠道的变化与渠道管理新发展》中央财经大学2003.8

[8]陈军《如何有效激励经销商》中外管理2004.2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渠道;顾客;战略整合

营销渠道模式丰富多彩,如何整合现有的营销渠道,以提高企业营销效率,是企业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渠道模式整合,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企业的顾客角度对营销渠道整合进行研究。从顾客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商务客户还是普通消费者,他们都为了解产品背后的企业真实情况从而尝试产品、固化商务关系或品牌忠诚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以及共享一些想法的需要所驱动,生产企业如果只是想着将销售与中间商定货进行整合,就很可能会失去满足客户需求的机会。因为顾客希望生产商对渠道进行整合,而这种整合的理想结果是方便了他们与整个渠道的上游生产者进行沟通。

一、渠道整合的思路

整合所有的商务流程、平滑定价与渠道边际管理通常是非常费力的工作,即使我们对渠道整合有了一致认可的定义,仍有许多种方式来实施这种战略。许多企业在进行渠道整合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思路之一。

1.整合营销传播。通过这种思路实施渠道整合的特点是:企业关注于保证顾客在所有的渠道中都能体验到同样的营销承诺与品牌信息。这里的整合行为主要是集中于传播公司的品牌、关键的营销诉求以及促销信息。常用的方式有:(1)多数情况下,顾客列表被集中管理,这样就能由生产企业自己给顾客发送相关的传播内容,使顾客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获得相同的产品和商业信息。(2)通过数据库营销的方式,将重点放在分析什么样的传播信息能打动顾客,促使购买以及保留忠诚顾客,什么样的信息在这方面效果不好。(3)公司保持开放的姿态,让顾客能随意地与公司进行沟通和互动,同时,生产商并不主动地将顾客推向任何一个特定的渠道方。

尽管整合营销传播思路是进行渠道整合极常用的起始阶段,但这种思路和方法只对拥有直接客户关系的公司适用,采用这种思路的营销者必须确保平等地进行营销传播,即他必须确定,在承认不同渠道模式的差异性基础上,自己有能力、有办法让所有的渠道成员发出同一种声音。

2.整合组织结构。在这样的思路下,厂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资源将诸如邮寄产品清单、互联网和零售店等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整合。这种思路对拥有相当广泛而多样的业务和产品单元以及零售终端的企业特别适用,它的具体运作方式包括:(1)通过产品销售规划、过程运作协议、销售指导及其他人员支持等形式帮助多样性的渠道进行商务运作。(2)与渠道成员共享顾客的购买行为信息,同时以不同渠道的投资回报效率为基准进行营销预算分配。(3)与渠道成员共享技术与运营基础设施和专业技能,以强化渠道的整体行动,并相应地实现渠道结构整合。

3.整合顾客体验。这是迄今为止最少被企业所采用的渠道整合思路,但有可能是企业所能采用的最有效方式。它起始于对顾客行为的了解,这些行为包括收集公司和产品信息,以加深了解、尝试购买、决定购买、获取帮助以及共享观念。对所有这些行为的了解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义“顾客体验”,在此基础上,企业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渠道整合:(1)顾客将依据自己对便利与控制性的个人判断在不同渠道方式之间进行取舍。(2)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优势。比如,网上商店对产品详细信息的介绍、促使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要真正完成一项交易,没有什么比个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采用这种渠道整合思路的企业必须明确,使收入和利润最大化是多渠道、交互式的目标。整合的动力来自于通过渠道获得理想客户体验的观念,一旦企业将这种观念传输到自身和渠道成员的日常运营行为之中,与关键客户进行实时互动关键点上的反应机制在不同的渠道中就能得到最大化体现。

二、营销渠道的战略性整合

1.营销渠道战略性整合的价值。要成功实现渠道的有效整合,企业必须在战略的高度上对渠道进行整合,而不是战术性的整合。很多研究成果都对紧密型公司间业务关系进行的论证表明,这种关系有潜力成为公司重要的战略资产。因此,营销者必须将从消费者到供应商的整个价值链条中的紧密型关系作为公司经营的重要资产来看待。战略性渠道整合的目的就是将渠道成员视为企业的商业伙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战略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协调。

2.营销渠道战略整合的关键因素。战略性渠道整合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使参与这种关系的渠道成员将这种关系视为重要资产,从而将其纳入自身的公司战略计划。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相互依存度的预期。有人认为,企业要想达到内部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避免对交易方的过度依存。但这种看法忽略了通过紧密型公司间关系所能获得的潜在好处,即使这种关系可能导致一定的外部依存度。这些好处包括大量的共享信息、改进的交易效率、成本的节约、技术和流程上的创新、新产品导入市场的时间缩短以及对顾客需求的反应效率提升。此外,整合型公司间关系带来的行动一致性和活动质量的提升也是这种关系的重要好处。

(2)对关系灵活性的预期。尽管单独的关系灵活性并不必然导致渠道成员之间整合型关系的形成,但它仍是这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灵活性是指渠道成员愿意依照关系的变化做出反应,以适应其合作伙伴需要的变化意愿。要从战略上进行渠道整合的思考,企业必须愿意与合作方进行沟通和洽谈,并在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时及时与合作方进行重新洽谈。另外,关系灵活性还包含了企业在其行为可能会对关系或合作方有所损害的时候,从合作伙伴的利益角度出发规制自己行为的意愿。

(3)对关系质量的预期。关系质量的一般概念是指公司间整合型关系的深度和融洽度。对关系质量的表述包括信任、忠诚、机会主义的规避等方法。在高质量的公司间关系中,信任和忠诚主导着合作方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对对方的看法。这样的关系能够鼓励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渠道整合。当一个企业信任其渠道成员对自己的关系质量的时候,他对待对方的交易条件等因素都会与一般交易方不同。这时,企业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对整合性的渠道模式进行战略思考,并使之付诸实施。与此同时,渠道的各个参与方都会更加积极地寻求这种整合型渠道关系的优化方式。所以,对高质量渠道关系的预期鼓励企业对渠道整合进行战略性思考。

三、渠道整合的结果

如果企业运用上述的渠道整合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将渠道整合放在公司战略的高度进行考虑,就会紧接着着手实现渠道整合的战略和具体战术。而渠道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若干种整合型市场营销渠道,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所有权型整合市场营销渠道。该渠道也称为公司式的垂直市场营销渠道,是指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互相参股,即相关的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通过股权的形式达成战略联盟。偏重对渠道有高度控制权的公司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其中有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之分。日本的丰田公司是后向一体化的典型,它对其重要的供应商都有一部分股权。而格力空调则是前向一体化的代表,格力空调西南销售公司是由格力集团与经销商共同入股组成的,这种整合方式使得制造商、经销商联系最为巩固。虽然渠道成员的独立性部分丧失,但是渠道的经营能力大为提高。

2.管理型整合市场营销渠道。这是通过某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成员(即渠道领袖)把不在同一所有权下的生产部门和分销部门联合起来的市场营销渠道系统。渠道成员一般会主动进行紧密合作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渠道运转效率,权利主要运用于协助与支持。例如,一些名牌制造商就有能力从其经销商那里得到有力的合作与支持,如柯达、吉列、宝洁等公司无论在商品陈列还是在定价和促销等方面,都会得到经销商的通力合作。

3.契约型整合市场营销渠道。这是由不同层次的各自独立的生产商和营销商在合约的基础上进行联合,以契约为基础来统一他们的行动,以获得单独经营不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经营业绩,这可以被称为“增值伙伴关系”。例如,批发商的自愿连锁和一些特许经营组织都是契约式的渠道实现方式。批发商组织独立零售商成立自愿连锁,以利于与大型连锁店开展竞争。特许经营也是一种典型的契约式经营渠道。通过特许权,将从生产到经销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直达终端的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LindaCIreland.Channelintegrationstrategies.TargetMarketing,2002,Vol.25,pp.34-36.

[2]ErinAnderson.TwoFirms,OneFrontier:OnAssessingJointVenturePerformance.SloanManagementReview,1990,pp.19-33.

[3]LindaCIreland.Channelintegrationstrategies.TargetMarketing,2002,Vol.25,pp.34-36

[4]李琼,苏恒轩.论保险的整合营销渠道[J].保险研究,2002,(6).

[5]靳医兵.新型整合市场营销渠道对传统营销渠道的挑战[J].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营销渠道中国电信战略资源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

1不同渠道的现状分析

目前,某电信分公司已初步建成了以大客户经理渠道、商业客户经理渠道、公众客户社区经理渠道、流动客户片区经理渠道以及10000号客服中心渠道为核心的“4+1”整合渠道体系。四个主渠道有着不同的经营环境和不同的竞争对手,其服务的客户有不同的特性,提供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也有很大差异。

2不同渠道的宏观经营环境

随着新运营商的加入,各种电信业务的竞争正全面展开:同质竞争使本地业务收入的基础面临巨大威胁;异质分流进一步深入到所有语音业务;价格战在本地、长途、公话市场愈演愈烈;竞争在更多的客户层面展开。

2.1大客户渠道

在多家运营商并存、竞争的环境下,拥有小总机的大客户成了抢夺的焦点。大客户市场成为长、市话业务流失的重灾区,大客户保持工作日益严峻。由于其他电信运营商积极提供打折IP长途优惠方案,使得大客户对原有运营商的忠诚度大打折扣,尤其在长途方面。

2.2商业客户渠道

在竞争对手通过以大幅度IP打折优惠及发放违规拨号器的主动营销攻势下,商业客户对原有电信运营商的忠诚度出现危机。

商业客户的流失主要表现在长途方面。竞争对手主要通过违规拨号器和ADSL/ISDN等方式分流商业客户的长途业务,市场仍然稳定,目前有开始向专线方向发展的趋势。

2.3公众客户渠道

多家电信运营商向固定电话用户大量销售低价IP电话卡,移动运营商为保住其高端用户,甚至赠送大面值的固网IP卡,希望分流电信公众客户的长途业务。

新的电信运营商加快与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在话费与月租上给予大幅优惠,有的通过抢占新建楼盘方式进入普通住宅用户市场。移动运营商为保证业务收入,推出大量优惠套餐。目前该市移动终端已成为最普及的通信终端。

2.4流动客户渠道

其他电信运营商的IP公话超市、IP拨号器等成为在固话领域争夺流动客户的主要手段。

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黑公话”日益成为流动客户业务流失的主渠道。

3不同渠道的客户特性

3.1大客户

大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由于受到各运营商低价竞争的刺激而越来越强。实质上,大客户所谓的代言人往往是其通信网络的管理者,他们为谋取部门或个人利益而转网或叫价,扰乱了通信市场。

高等级的大客户比较重视网络质量,对资费敏感性较低;中低等级的大客户容易受其他运营商的价格影响。

对于大客户,电信的打折面较广,比例也较高。大客户的价值高,平均每个大客户每月的电信支出为1万元以上。

3.2商业客户

商业客户主要集中在商住写字楼,具有规模较小的总机,其目标明确,容易定位,成为继大客户之后,竞争对手抢夺的第二个目标用户群。

商业客户的长途业务非常不稳定,业务流失比较严重。

3.3公众客户

公众客户是对长途资费最为敏感的用户群,目前IP化比率已经达到80%以上,竞争对手主要通过低价方式大量销售IP电话卡抢占公众客户(平均在5折以下)。对于市话部分,公众客户一般都是使用原有运营商的网络,除非公众客户所在的整个楼宇被竞争对手占据。

3.4流动客户

流动客户主要集中在普通打工阶层,其IP化比率达到90%以上,竞争对手以全IP方式抢夺流动用户。

4不同渠道的客户服务现状

4.1大客户服务现状

由于大客户是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所以从集团公司到分公司都非常重视大客户工作。集团总部成立了大客户事业部,加强垂直领导,负责管理集团客户跨本地网和跨省需求。总部的大客户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全国重要集团客户的业绩考核指标,并由集团总部的大客户经理、省公司大客户经理、分公司大客户经理组成虚拟营销团队营销。下一级大客户部的大客户经理作为分公司范围内大客户的第一联系人,负责该客户在当地的营销和销售,是分公司层面销售实现的第一责任人。

对大客户主要实施个性化的服务,即根据大客户的不同业务需求“量体裁衣”,提供定制服务,并且通过个性化营销创立大客户营销服务的品牌形象。省公司根据大客户每月电信消费额度,将大客户分为六个等级。对不同级别的大客户制定不同的走访标准。由于大客户经理配备不足,每个大客户经理所负责的客户数较多,因此,实际上难以达到规定的走访标准。

4.2商业客户服务现状

对商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实行专人管理。即根据商业客户所处的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规模的大小,设计和开发出不同的可选择的业务与解决方案,通过各渠道推出的专业化咨询、推广、促销等营销手段,针对客户实际情况,为其推荐相应的业务组合和解决方案及规范化的全程服务。与此同时,还对商业客户实行会员制管理,积极维护发展客户关系,提高商业客户的忠诚度。

区域客户代表对外代表企业,对内代表客户,全面负责商业客户的服务工作。根据月消费额,将商业客户分为四个等级,并制定了不同的走访标准。

4.3公众客户服务现状

公众客户的服务主要由社区经理、营业厅和10000号负责。根据公众客户的分类,提供标准化服务(见附表)。

5不同渠道的情况比较

5.1“鸡头”和“凤尾”

根据目前渠道建设情况,商业客户渠道中的高端客户[(即A(A+)类,月消费额为1500~3000元)]相当于“鸡头”,得到的重视程序比较高。按照省公司的规定,对此类客户的上门走访要求是:1次/季度或视客户业务发展、流失等情况走访,对该类客户的主动电话联系要求是1次/月。

大客户渠道中的最低等级客户(即水晶客户,月消费额为3000元~1万元)相当于“凤尾”,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按照省公司的规定,对水晶客户上门走访的要求是:2次/季度;主动电话联系要求是1次/月。由于大客户经理数量有限,每个大客户经理所负责的客户数较多,加上一些突发性的项目,实际上难以达到以上走访标准。

在服务标准和提供给客户的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鸡头”和“凤尾”现象,甚至有客户反映,当商业客户得到的优惠比当大客户得到的优惠还要多。

为解决这个问题,某电信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同时为商业客户渠道中的高端客户和大客户渠道中的最低等级客户提供服务,将商业客户经理和大客户经理统一管理,做好此两类客户之间的衔接,统一考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优惠政策,经过试验,效果良好。

5.2“自留地”和“田野”

大客户的名单是在每年年初按照客户月消费额3000元以上的标准来确定的,一年内一般不变化。这个客户群好比是一块“自留地”,在有限的地盘内,大客户经理必须辛勤耕耘。由于大客户的个性化,“自留地”的每一小块面积所采用的种植方法都不相同,所花的人工投入多,但由于“自留地”的地质肥沃情况不同,收成未必理想。

商业客户群和公众客户群好比是广阔的“田野”,在整个“田野”用直升机洒洒肥,花费功夫不多,单位产量也可提高不少;另外,“田野”中存在一定量飘来的种子,他们也会生根、发芽、结果,这相当于自然增长的商业客户群和公众客户群。由于“田野”的面积大,每年的总收成很可能会大于“自留地”的收成。

商业客户和公众客户的发展与整体经济的大环境关系密切,市场培育的力度较小,在固定电话和数据业务上,客户的选择余地较小,有一定的自然增长。

目前大客户的名单是每年确定一次。每个大客户的增量只是在“自留地”的范围内增加,增加幅度有限。根据电信“保存量、激增量”的策略。对大客户必须加大培育力度,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在保住存量的基础上考虑增量。比较四大渠道服务的客户,大客户的个性化程度高,单个客户的价值高,竞争激烈;大客户的服务标准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如果电信企业不按一定的标准服务大客户,及时获得大客户的需求和变化情况,则很可能丢失大客户的部分或全部业务。

5.3如何配备客户经理

在渠道建设中,客户经理的配备十分重要。对于不同渠道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的客户服务标准相差很大,配备的客户经理数不足,将会降低客户服务质量。到底客户经理怎样配备才合适呢?以某电信公司大客户经理配备现状为例,目前客户经理的配备一般根据服务客户的等级和数量来确定,集团公司和省公司曾就客户经理配备标准专门下文。考虑到实际情况,该电信公司按照比省公司、集团公司更严格的配备标准制定了较低的大客户经理配备值,而实际上该公司的大客户经理人数比配备值还要少。按照补步预测:2006年该电信公司的大客户数将增加1500多户,如果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大客户经理的缺口还将扩大。

目前的客户经理配备标准仅以客户等级为依据来确定,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妥。客户经理的配备还应考虑大客户的人工成本、客户经理的素质、后台支撑到位情况、客户需求的突况(可以预测的话尽量考虑),同时需要对客户经理的工作进行优化,加大后台的支撑力量,使客户经理做好应该做好的那部分工作,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按照省公司对流失客户的定义,2005年上半年,该电信公司的大客户中确认总流失度为3.06%。由于“使用对手长话业务”、“使用对手数据业务”和“客户自身经营问题”原因造成的流失分别占整个流失额度的32%、8.5%和40%。在各个行业中,“党政军”、“采掘制造”和“房产物业管理”等行业客户流失十分突出,流失额度占所有流失额度的26.53%、14.82%、13.57%。

大客户的竞争激烈程度从大客户的流失率中可得到反映。所以大客户经理的配备不能仅由业务收入来确定,为了减少大客户的流失,必须配备相应的客户经理数量。

6结论

在渠道建设中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注意不同等级客户服务的差异和不同等级客户优惠政策的差异。事实上,客户属于哪个渠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个渠道如何服务好这些客户。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一)烟草企业营销渠道建设的现状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行业施行省级以下工商分离改革,生产任务全部由烟草工业企业承担,销售任务则交由各地区烟草公司负责。在流通领域,烟草公司营销渠道组织属于垂直系统,国家通过许可证制度专卖专营,高度控制卷烟的营销渠道。烟草公司是唯一中间批发商,拥有卷烟的进货权和销售权,控制着庞大的零售网络,将卷烟销售给持有“烟草专卖许可证”的零售商户,再传递到终端消费者。烟草公司在销售活动中拥有完全定价权和绝对主导地位,控制着下游众多零售商户,具有营销资源优势。然而,随着世界范围控烟行动的开展,我国多次有专家建议成立“国家控烟局”,全面履行控烟职能。外部环境的威胁,让烟草企业开始重视产业转型和营销渠道的优化管理。烟草工业企业普遍对烟草公司开展送货上门的服务,以保证货源的及时供应。烟草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数字化仓库,实行储量的动态跟踪,引进自动化卷烟分拣台,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依靠信息化手段掌控物流渠道。总体来看,我国烟草企业营销渠道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全国的500多万户持证卷烟零售户对烟草公司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卷烟市场净化程度得到提升,有效维护了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烟草企业营销渠道的特殊性烟草企业的营销渠道相比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少创新。由于烟草是特殊消费品,国家对烟草企业行政干预成分大,即使烟草行业已经认识到逐渐严峻的市场环境,但毕竟垄断机制决定目前的营销渠道缺乏生存压力和竞争动力,进而缺乏竞争激励下的创新。

2、少促销。受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限制,烟草企业鲜有销售渠道促销活动,一般仅由零售终端自行以小规模优惠赠礼等形式开展。

3、地域性。烟草消费市场受不同地域消费者偏好,长期地方经营壁垒限制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地域性特点。

4、短而宽。卷烟属快速消费品,要求营销渠道具有短而宽的特点。针对此特点,我国于2004年已基本形成“以城市为重点:城乡一体、覆盖全国、专销结合、注重服务、全面访销、集中配送”的销售网络。

二、我国烟草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渠道布局不合理近年来,烟草公司一直从事销售网点的合理性整合,不断提高卷烟销售的网络建设水平,但是整合过程简单粗放,并没有完全解决分散密集区域和开拓农村销售渠道等问题。城区零售户较多聚集在商业繁华地段,竞争过于激烈,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拉拢客户,甚至销售私烟、假烟,造成卷烟零售市场的混乱。网络营销建设较少考虑农村市场消费能力,缺少足够数量的低档烟供应,然而农村烟草消费群体数量比城市多一倍,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二)工商协同机制不完善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是隶属于中国烟草总公司下的两类独立法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烟草工业企业的唯一销售渠道为烟草公司,希望能通过烟草公司的销售渠道在当地卷烟市场获得较高市场占有率。而现实情况则是受地方品牌情结的影响,烟草公司往往注重本省所产卷烟的销售,而限制外省品牌,限制品牌的流通建设。烟草生产企业因无法直接接触消费市场,工商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状态,市场商情信息需要通过烟草公司获得,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和滞后,产和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烟草商业企业希望各个卷烟生产企业能提供充足的货源,并保持适当的份额,而烟草生产企业受各种因素限制很难做到对市场需求的充分满足。两方矛盾的解决需要完善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的协同机制。

(三)零售终端管理不到位我国卷烟零售业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取得烟草销售许可证的零售终端(如商店、超市、商场、烟酒专卖店、娱乐服务场所等),烟草专卖局只允许零售商户从当地烟草公司及其所属机构购进卷烟。目前对卷烟零售户的管理并不到位,存在从烟草专卖局系统外进货以及农村市场违规销售假冒低档烟的情况。虽然一些烟草企业建立了零售大客户管理制度,根据客户星级实施不同货源投放策略,紧俏货源投放不合理,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松散、货源分配不合理、滞销烟无法处理等情况,直接影响部分中小零售商户的利益和销售积极性,对烟草行业整体营销渠道的优化产生不利影响。

(四)物流体系发展滞后一方面,物流成本过高。现代信息化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极大降低商品流通的资金成本,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将销售成本中的物流费用降低至10%以下,而烟草企业物流配送成本普遍为30%-40%。烟草企业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物流体系发展滞后、存货管理不科学、物流人员工资上涨、油料耗材涨价等。另一方面,配送服务不完善。烟草行业的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并不完善,存在网络配送技术落后,客户资料管理不到位,客户投诉处理迟缓、卷烟破损率高等问题。现有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经常出现客户对送货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不满意的投诉。作为快速消费品的卷烟,营销渠道的短而宽,需要建立“管理精细严、运行低成本、服务高品质”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五)渠道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改造传统烟草销售渠道、优化品牌管理、提升烟草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烟草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十分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电话订货、网上配送、电子结算和以现代物流为特征的烟草专项物流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营销模式向网络营销初级模式的转变。但考虑我国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烟草企业营销渠道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开发的信息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上、下游信息的有效融合。

三、我国烟草企业营销渠道的优化策略

(一)渠道布局合理化合理布局销售渠道是烟草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方面,考虑烟草行业的特殊性,烟草公司应采取“纵向一体化,横向科学化”的渠道布局。纵向渠道一体化是指将供应商、烟草生产企业、烟草公司和零售终端形成统一整体,科学、规范、统一管理流程,使整个系统得以顺利运行。横向科学化是指合理布局烟草销售网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一是通过深入的动态市场调查,全面时时掌握市场消费情况,严格审批制度,谨慎选择零售商户。以地区烟民数量、人口流动性、消费水平和零售商盈利情况作为主要指标,科学布局零售终端,灵活调整保护零售商的合理利润和销售积极性。在零售网点较少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可适当放宽办证条件,增加中低档香烟的足量供应。对进货渠道不合法,违规违法出售和不符合许可证条件的商户,要及时清理和处罚,净化卷烟销售渠道。

(二)渠道关系协同化烟草行业虽然工商分离、各自独立,但是渠道成员之间关系的协同发展是企业得以实现最高利益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烟草制度决定,工业企业控制研发生产,商业企业控制流通销售,工业企业没有自己的零售终端,商业企业不能从事研发,只有建立工商战略同盟,才能使双方共同关注市场,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烟草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营销沟通会的形式互相反馈信息,共同培育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烟草公司应提供公平的产品准入政策、积极推介品牌,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维系烟草工商双方的共同利益。烟草公司还应注重渠道零售终端的述求,通过有效管理和服务,加固与下游零售户之间的关系,提高成员服务满意度。

(三)零售终端服务化零售终端是烟草企业营销服务的主阵地,是烟草企业营销渠道建设的基础。烟草企业应结合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新型零售终端网络,形成与零售终端的良性互动,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在人口集中地区开设烟草公司直营店,畅通销售渠道。鼓励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店,统一规范和管理零售商户,共同开展促销活动,提供标准化服务。烟草企业应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科学调控投放,加强对直营外零售商户的经营指导,统一价格指导,抵制哄抬价格等乱象,提升商户盈利水平。采取反馈机制、上门指导、优秀零售商引领示范等方式,加大对零售终端现代营销理念的学习指导,提高其盈利能力。

(四)渠道物流高效化一是建立统一调配的省物流网络。由于物流中心建设成本巨大,可以采取以行政省份为单位,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和交通运输体系,在相对集中的烟草公司之间建立统一物流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统一加强与航空、公路、铁路、港口等方面的合作,开通超级干线,增强配送能力。统一指挥物资的采购、存储、运输和配送,集中配送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大大提高卷烟的物流效率。二是进行科学物流管理。建立数字仓储系统,严格卷烟入库规范制度,通过扫取条形码信息对库存卷烟进行精准定位。建立自动化分拣和订单分类系统,实时掌握仓库每一个存储区域的实物和数量,对品牌存货情况进行监控和预警,避免过期商品和货物的积压。三是增强物流成本控制意识。将降低物流成本的任务从物流管理机构扩展到企业所有部门,通过员工成本控制培训,成本与考核挂钩等方式对卷烟销售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管理,建立战略性成本意识。

(五)营销渠道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商务网络,包括:建立省域范围的烟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建立地市级公司、零售终端的批发零售业务平台,建立面向消费者的门户网站。这三个平台彼此相互融通,实现服务模式一体化和多样化。通过信息技术,卷烟销售的品种、规格、指导价格、购买渠道、促销信息等方面的信息,运用“云计算”为消费者提供推荐指导、查询、反馈等服务。营销渠道信息化能够加强工商一体化同盟的建设,提升消费者对网络服务平台的认可度和依赖性。综上所述,在控烟导向下,烟草企业需要增强竞争意识,通过营销渠道的优化创新,取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

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大都采用以下三种主要营销渠道运营模式:一是直销型,即通过公司在编外勤人员开展业务,主要销售团体保险和大项目保险,销售人员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据销售业绩提取手续费,从总体上看,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0%以上;二是银邮兼代型,即通过与银行邮政等行业部门签定兼业协议,通过兼业网点开展保险业务,主要销售个人分红型保险产品(过去几年以5年趸缴业务为主,现开始重视长期个人业务和风险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银邮兼业根据业务量提取手续费,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5%左右;三是个人营销型,即通过保险个人人针对分散型个人客户销售个人保险产品,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一半以上。从三类渠道的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度来看,直销型和银邮兼代型渠道的业务规模贡献度较大,个人营销型渠道的利润贡献度和创费能力较高。除了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外,保险公司还尝试了直复型营销渠道(网络、电话、邮寄等)和专业经纪公司、公司等专业经代型渠道开展业务,但规模尚小。

(二)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特征及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最大特征便是各类渠道“割裂营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人员分离。保险公司制定了针对三类渠道营销人员的独立的销售管理办法(俗称“基本法”),即《个人人销售管理办法》、《银邮专管员队伍销售管理办法》和《团体保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等,分别建立了对不同渠道销售人员的包括组织架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活动管理、考核评估、职级升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销售管理体系,每个体系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关联性很小。在国内保险公司中,只有平安公司比较早地开展了财产保险、团个险综合开拓业务,也制定了专门的《综合开拓专员管理办法》,并在其他三类渠道销售人员管理办法中对综合开拓业务考核进行了相关规定,从目前来看,平安公司的综合开拓效果是可观的。

2.销售产品区隔。除卡折类大众产品各渠道共同具有销售权外,各家公司都针对不同营销渠道特点开发了不同的渠道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各自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产品保险责任大致相近的情况下,保费价格却有较大差异,因在厘定产品费率时已考虑到不同渠道的营销服务成本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个人产品价格最高,团体产品价格最低。

3.客户需求撕裂。因不同渠道各自有相应的产品组合,客户与某渠道接触时往往只能在该渠道产品组合中进行挑选,而不能在一个渠道内得到其他渠道的产品,如果需要其他类型的产品,只能再次与另外的营销渠道打交道。由此可见,客户的需求被分裂的渠道撕裂开来,客户不能得到一站式的服务。

4.销售活动分裂。不同渠道内的销售人员分别接受不同销售管理部门的销售活动规划和指导,接受不同的活动管理,并分别享有实力不等的培训资源。虽然三类渠道都分别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培训体系,但由于个人营销渠道的培训实践开始早、投入多、力量强、成效显著,而团险培训和兼代培训力量相对较弱。

5.薪酬政策割裂。三类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无底薪、是否享有社会保障、业务提成比例等,一般而言,在编人员才能销售团体保险,而个人营销人员和兼代专管员往往是从社会招募的人员,没有底薪和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待遇等。

6.前勤系统与后勤系统脱裂。前勤销售系统与销售后勤支援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动。另外,保险公司之间也是各自只管耕耘自己的领地,缺乏相互之间的营销联盟。

保险公司不同营销渠道实行割裂营销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包括:(1)浪费或搁置现成的可利用资源,如销售人力资源,培训资源;(2)未有效开发潜在资源,如客户资源,很显然,团体客户可能带来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可能介绍团体客户,银邮客户也是如此;(3)未满足客户综合性需求。客户在购买人寿保险产品时可能具有财产保险方面的需求,同样,购买产险的客户也可能购买人寿保险,但是,除了少数产寿险兼营的金融保险集团外,一般产寿险公司之间缺乏有力合作,客户只能分别与不同的公司打交道;(4)销售能力缺陷。由于不同营销渠道销售人员只卖本渠道产品,相对来说,对公司其他渠道产品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并且缺少机会参与其他渠道的销售活动,如个险销售人员缺乏大项目保险招投标活动的经验,其拓展销售能力就相应受到限制。

二、我国保险业面I临新的营销环境

当前保险营销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已成定势

自1996年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业相互渗透和综合经营越来越普遍,我国平安集团早在几年前已经综合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中国保监会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保险机构参股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对其他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探索邮政等行业经营简易保险的新渠道。稳步推进交叉销售和综合拓展。”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均表示要打造世界级综合性金融集团,如中国人寿集团已成为包括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产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等子公司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集团混业,分业经营”、“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经营寿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产险业务、养老保险业务等,并正在参股银行业和证券业,为最终成为“金融航母”铺平道路。

(二)国际国内保险竞争加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转型

我国已加人WTO并已于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国内保险市场,随着保险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企业都在寻求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平衡,追求又快又好地发展,注重内涵价值、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等成为保险公司的明确思路,如中国人寿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正在实施“积极均衡、整合转型、创新超越”的发展战略。

(三)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客户满意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随着中产阶层的增加,综合性金融投资与理财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保险机构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我国保险公司为减少目前的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主动适应变化了的营销环境,“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应成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整合资源,交叉销售”的内涵及优势分析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Cross-selling)”指以客户为导向,整合公司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实现公司内部或公司之间各销售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客户资源,发现或挖掘客户的多种需求,并通过销售多种产品或服务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多渠道一体化营销方式。简单说来,就是向客户销售本公司A产品的同时推销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B产品或服务。在销售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公司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营销活动,这些资源既可以包括公司内部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也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如兼业机构的资源。在可利用的资源中,渠道资源是关键资源,因为渠道资源能直接带来客户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及硬件资源等。

保险公司在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方面不乏成功经验。2001年12月31日,台湾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国泰人寿为经营主体,另外成立了国泰产险、国泰世华银行等三家子公司。2004年3月开始,国泰产险通过国泰人寿以及国泰世华银行开展共同行销,收取了1100亿元台币保费,占国泰产险总保费的65%,国泰人寿营销员单月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3548万元新台币。与其相似,2005年平安公司也通过寿险营销员综合开拓渠道获得13.7亿元的财产险保费,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9300元,且其综合开拓(u业务在2006年前几个月依然保持了55%的高速增长。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具备以下优势:

1.可以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形象。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因公司的交叉销售行为而得到满足,该客户自然满意,满意的客户又会重复和扩大购买,而客户购买一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越多,其流失的可能性就会越小。来自银行的数据显示:购买两种产品的客户的流失率是55%,而拥有4个或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流失率几乎是零。一个赢得大量忠诚客户的企业因为口碑效应其企业形象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2.可以扩大销售,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客户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本身能使公司扩大销售,客户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变成忠诚客户进行终生购买及介绍他人购买也能使公司扩大销售;而经验统计数据已证明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只是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6,还有老客户的转介绍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能减少营销成本。销售扩大,成本降低,自然带来公司利润的提升。

3.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必须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挖掘客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从而为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这些客户信息资源与其他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营销,共享客户资源。

4.能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和执行效率,并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公司的营销资源。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内部资源共享,促进了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融合与相互协作,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并提升了营销人员的活动率、绩效与产能,提高了营销人员的收入,稳定了营销队伍。

(二)对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构想

我国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客户满意”原则,能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能让客户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最大的覆盖最合理的成本十最大的产出”原则,营销资源的配置应与市场覆盖率、合理成本率和销售绩效率等紧密结合;三是“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原则,要把一体化交叉销售打造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保险公司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架构“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

1.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整合不同公司和营销渠道的产品,也就是让同一客户拥有几家公司或带有不同渠道特征的产品。这里所讲的公司,主要是指同一家控股集团公司下的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可相互对方产品;渠道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的营销渠道,如团险直销渠道、个人营销渠道、网络、邮寄、电话等直复渠道,又包括公司外部的营销渠道,如银行、邮政、证券机构等兼业渠道。对不同公司或营销渠道的产品进行组合捆绑销售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如对某团体销售团体保险的同时发现其中一些成员有个人保险需求,于是向其提供个人保险产品,这便是团险直销渠道的产品与个人营销渠道的产品的整合;又比如,某客户向A公司的个人人买个人保险产品的同时提出想买车险,该销售人员向其提供了B产险公司的车险产品,这便是寿险公司产品与产险公司产品的整合。整合不同渠道产品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需要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不同渠道之间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在同业公司之间、与其他金融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机制(包括客户信息分享、联合开发产品、协作进行培训等机制),通过联合为客户提供互补性强或关联性强的产品。以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交叉销售模式:一是团体直销产品直复(网络、电话、邮寄)营销渠道产品个人营销产品,这其实是保险公司所有权式渠道与管理式渠道的整合;二是寿险公司产品产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银行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邮政产品、保险公司产品证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基金产品等,这5种方式其实均属于保险公司内部可控渠道(包括所有权式渠道和管理式渠道)与外部契约式渠道的整合。

2.以同一产品来整合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即让来源于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能购买到同一种产品。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银行客户如果不与个人营销员打交道,就只能买到银行渠道的保险产品,而当前银行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客户的选择性不强。而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保监会出台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金融保险企业可进行综合经营和交叉销售,2005年保监会出台的62号文件也已从政策上解除了不同营销渠道之间对产品销售权限的限制,只要愿意,一个金融保险公司可销售各类金融保险产品,一个金融保险公司的各种营销渠道能销售公司各种类型的产品。现在的问题是保险公司应尽快运用好政策,既整合好公司的营销资源又满足好客户的综合性需求。

(三)保证“整合资源,交叉销售”模式成功运行的对策

1.需正确理解“整合”与“交叉”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交叉”与“混合”属于不同的概念,交叉与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者或多方搀和在一起,对公司和渠道进行差异化定位仍然要保持,不同公司和渠道应该有各自明确的营销侧重点,要注重专业化建设,如对个人人队伍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服务于中高端客户的高绩效销售队伍;强化团体直销人员的团队攻关和职场营销能力;加强中介渠道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等。但应该看到不同渠道之间的关联和共性,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交叉销售。

2.应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产品体系应包括:一是为配合不同营销渠道特点而开发的渠道专营产品,如分别适合于银邮渠道、团体直销渠道和网上渠道销售的银行储蓄型分红产品、团体意外产品和电子化产品等,不同渠道产品除价格有差异外,应在保险责任方面增加差异,否则不同渠道产品容易相互替代,并易导致渠道冲突;二是适合所有渠道销售的大众共性产品,如卡折类短期意外保险产品;三是特定客户群系列产品,如女性保险产品套餐、家庭保险产品套餐等;四是为特别对象量身订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别保险方案,如为某明星、知名企业家特制的保险方案等。客户需求的多元是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形成的依据,而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又是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的前提和原因。

3.应建立具有横向协作职能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如在金融保险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设立交叉销售协调委员会,由集团公司牵头,各成员子公司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解决交叉销售活动中的问题;又如某公司分别负责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客户服务的“三个中心”因“客户经理制”和“首问负责制”而被整合起来,个人业务部、团险部和中介部因“综合开拓专员”而被贯通起来等,从而减少内耗,有效利用营销资源。

4.应建立既有区别又有融通的渠道考核机制,如对个人营销员的考核,个人业务指标和人力发展指标成为考核重点,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把团险业绩和中介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考核指标,计算业绩,兑现奖励,调动交叉销售的积极性。

5.公司应建立各子公司和渠道都能一定程度分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系统,这是做到客户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工具,也使渠道整合成为可能。

6.交叉销售应要求各渠道销售人员具备综合的销售技能,因此需整体提高销售人员综合和专业素质,销售人员除应具备保险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投资理财、资金运用、财务税务、生活审美知识等,真正成为客户的风险管理顾问、理财顾问、生活顾问。

摘要: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及运营模式存在销售人员分离、销售产品区隔、客户需求撕裂、销售活动分裂、薪酬政策割裂、前勤系统与后勤系统脱裂等缺陷。我国金融保险业面临综合经营已成定势;国际国内保险竞争加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转型;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客户满意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等新的营销环境。鉴于这种背景,“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应成为我国保险公司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创新选择,为保证该模式的成功运行,应正确理解“整合”与“交叉”的内涵;应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应建立具有横向协作职能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应建立既有区别又有融通的渠道考核机制等。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营销渠道中间商期望利润有限理性主动权

营销渠道是一个制造商的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渠道,制造商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控制力度的大小,对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制造商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企业的贸易权和分销权的取得,营销渠道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一、在营销渠道的设计既定的情况下,对营销渠道的建立与控制

(一)建立营销渠道

(1)渠道成员的选择

选择渠道成员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如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其下游客户的数量以及发展潜力等。

(2)争取渠道成员的基本原理:

1)计算期望利润

良好的中间商是各大制造商争取的目标,他们一般正经营着某些竞争性品牌的产品。中间商是否经营一种产品主要考虑期望利润的大小,而期望利润又由以下因素决定:短期利润、预期利润、风险。

短期利润:主要指经营该产品的毛利,毛利=单位商品的差价×销量。一般来说,制造商刚开始经营目标市场渠道时,必须要给中间商以高的差价,因为这时的销量是不确定的。日后,随着销量的上升,可以逐渐降低单位商品的差价。

预期利润:当期的利润并不是中间商决定是否加入渠道的唯一因素。中间商还要考虑制造商未来的发展状况,即自己若成为该制造商的渠道成员后的预期利润的大小。如果中间商认为未来会有大的销量或高的利润,即使短期利润不高,他也可能会考虑加入。

风险:这也是中间商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利润高,但风险高,中间商不一定加入。利润低,但风险低,中间商也有可能加入。

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公式:期望利润=f(短期利润,预期利润,风险),短期利润、预期利润与期望利润正相关,风险与其负相关。

2)影响期望利润的各因素分析

短期利润:中间商计算短期利润时主要考虑差价的大小。差价的大小主要由制造商来制定,但应由如下几个因素所决定:A、竞争对手的价差:一般不能低于竞争对手的价差。B、可能的销量:而可能的销量又要受竞争品的销量,与竞争产品相比之下的优缺点,包括产品、价格、促销、分销,以及中间商所了解的该产品在其他地方的销量、中间商对销售该产品的信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的销量大,其价差可以小。制造商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差价。

预期利润:预期利润是建立在制造商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他产品或该产品在其他市场的盈利能力、对中间商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信誉以及其业务代表的风貌、业务发展前景等基础之上。当然,预期利润的大小还与中间商的自身条件有关。

风险:风险要去降低。风险有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一方面是制造商政策风险和信誉风险。市场风险是指这种产品的盈利如何,是否存在产品向下游客户或消费者传递时的阻塞。制造商的政策风险是指制造商促分销政策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如饮料制造商怎样处理即期品,如何处理品种不适销对路问题。若承诺可以调换货,则无疑降低了客户的风险。制造商的信誉风险是指制造商对中间商的政策承诺能否兑现。市场风险不是由单个制造商所能决定的,而制造商的信誉风险和政策风险却是由其自身决定的。

(3)争取渠道成员的方法

由以上可知,中间商要根据制造商和市场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决策,而这些信息又有很多是制造商及其业务代表提供的。根据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原理,制造商及其业务代表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宣传以上各种有利于中间商加入销售渠道的各种信息,影响中间商的决策,促使其加入营销渠道。

(二)对营销渠道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渠道控制的目标应是:渠道成员的合作与支持,在渠道控制中拥有主动权。其基本手段是:沟通、利润控制、库存控制和营销方案控制、掌握尽可能多的下一级中间商等。

沟通:是指制造商的业务代表或其他成员要经常对中间商特别是对直接供货的中间商拜访。很多大制造商的成功的一个经验就是定期拜访中间商,其作用之一是加深了私人感情、中间商与制造商的感情,作用之二是使中间商对制造商的政策更为理解,减少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并通过中间商了解市场信息,作用之三是对中间商进行业务指导,作用之四就是增大中间商进入其他制造商销售渠道的壁垒。中国是一个受儒教影响很深的国家,普通人对人情看得较重,制造商与中间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业务代表与中间商的良好的私人关系,有助于在业务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但是业务代表又不可能与中间商保持太密切的关系,否则要损害制造商的计划执行与利益,这也是应该注意的。而我国的中间商大都由个体户发展而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管理水平,大制造商有这一方面的优势,可让业务代表不断对其进行辅导,运用专家力量增强对其影响力和控制力。

利润控制:利润取决于销量和差价,并且与这两项正相关。若该中间商加入该销售渠道时,当时既没有社会平均利润率又没有高的预期利润,那么它就会有怨言,长期下去有可能会选择退出渠道。因此最重要的应是想办法扩大其销量。而销量小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商重视程度不够即营销资源投向别的产品,还有可能是经营不得法,还有可能就是没有信心。对此一般有两类办法,一类是制造商帮助其分销产品,如制造商可以帮助其发展下游客户,另一类就是动员中间商的销售积极性和提高其销售能力,如制造商可以帮助其制定分销方案等等。

库存控制和促销方案控制:一个中间商一般经营很多品牌的产品,其把资金投入某制造商产品的水平,反映了其对该制造商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程度。而反映资金投入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库存的大小,增大其库存,就会促使其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本制造商的产品,而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其扩大销售量,另一方面增大其退出该营销渠道或加入竞争厂商的营销渠道的壁垒。而库存的多少又与促销方案、销售季节、中间商的库存成本等因素有关。促销方案力度大、市场销售旺季、中间商的库存成本低都会促使其扩大库存,而其中促销方案力度的大小是主要的。促销方案力度大,中间商销售积极性高,就会使商品周转较快,在新的促销方案的作用下,又会使其更加增大其库存,这样周而复始,就会使该中间商的库存越来越大。当然,如果处于市场淡季,应尽量减少中间商的库存,因为这时商品周转慢,库存成本很高,不利于发展制造商与中间商的关系。但是如果制造商为中间商较大的库存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时增大其库存又是可行的。如雀巢制造商在入冬之前,就把大量的库存转向经销商,但是这个时候的进货价格特别低,另外还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总之,对库存的适当控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间商,但是要以尽量不损害中间商利益为前提。

掌握尽量多的下游中间商甚至于零售商:目前中国的法律不健全,通过合同契约根本无法约束中间商,因此制造商若想争取主动,必须掌握愈来愈多的下游中间商,以及未来的可替代该中间商的其他多个中间商,这样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更换,而不会受其制约。因为渠道越长,可控性越差,如大的中间商对制造商的一些促销资源发放不到位,政策执行时有折扣等,且向制造商索要的代价越高,同时有可能改旗易帜,加入竞争对手的渠道。如果掌握下游中间商,若该中间商对制造商的合作与支持达不到要求,由于下游中间商都是该中间商的客户,是该中间商的利润之源,同时制造商又掌握了其他的可替代的中间商,那么从中选择一个可替代的中间商就很容易。因此,一方面掌握下游中间商,另一方面掌握可替代的其他中间商,就会在渠道管理和控制上占有主动地位。而掌握下游中间商的方法主要靠该中间商的市场开发,当然制造商也可以去自主开发,而对可替代的中间商当然要靠制造商的开发。

当然,对渠道成员进行控制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对中间商的负激励,如果中间商达不到对制造商的合作与支持要求,制造商可提出如中止合作、延迟发货、减少折扣等,但本人认为这些手段一般不能使用,因为其负作用极大,甚至于使日后的合作破裂,根本达不到制造商的要求。

二、为达到对营销渠道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还要根据市场条件和制造商市场地位的变化,对营销渠道不断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进,争取渠道主动权和控制权。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营销渠道中间商期望利润有限理性主动权

营销渠道是一个制造商的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渠道,制造商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控制力度的大小,对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制造商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企业的贸易权和分销权的取得,营销渠道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一、在营销渠道的设计既定的情况下,对营销渠道的建立与控制

(一)建立营销渠道

(1)渠道成员的选择

选择渠道成员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如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其下游客户的数量以及发展潜力等。

(2)争取渠道成员的基本原理:

1)计算期望利润

良好的中间商是各大制造商争取的目标,他们一般正经营着某些竞争性品牌的产品。中间商是否经营一种产品主要考虑期望利润的大小,而期望利润又由以下因素决定:短期利润、预期利润、风险。

短期利润:主要指经营该产品的毛利,毛利=单位商品的差价×销量。一般来说,制造商刚开始经营目标市场渠道时,必须要给中间商以高的差价,因为这时的销量是不确定的。日后,随着销量的上升,可以逐渐降低单位商品的差价。

预期利润:当期的利润并不是中间商决定是否加入渠道的唯一因素。中间商还要考虑制造商未来的发展状况,即自己若成为该制造商的渠道成员后的预期利润的大小。如果中间商认为未来会有大的销量或高的利润,即使短期利润不高,他也可能会考虑加入。

风险:这也是中间商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利润高,但风险高,中间商不一定加入。利润低,但风险低,中间商也有可能加入。

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公式:期望利润=f(短期利润,预期利润,风险),短期利润、预期利润与期望利润正相关,风险与其负相关。

2)影响期望利润的各因素分析

短期利润:中间商计算短期利润时主要考虑差价的大小。差价的大小主要由制造商来制定,但应由如下几个因素所决定:A、竞争对手的价差:一般不能低于竞争对手的价差。B、可能的销量:而可能的销量又要受竞争品的销量,与竞争产品相比之下的优缺点,包括产品、价格、促销、分销,以及中间商所了解的该产品在其他地方的销量、中间商对销售该产品的信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的销量大,其价差可以小。制造商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差价。

预期利润:预期利润是建立在制造商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他产品或该产品在其他市场的盈利能力、对中间商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信誉以及其业务代表的风貌、业务发展前景等基础之上。当然,预期利润的大小还与中间商的自身条件有关。

风险:风险要去降低。风险有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一方面是制造商政策风险和信誉风险。市场风险是指这种产品的盈利如何,是否存在产品向下游客户或消费者传递时的阻塞。制造商的政策风险是指制造商促分销政策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如饮料制造商怎样处理即期品,如何处理品种不适销对路问题。若承诺可以调换货,则无疑降低了客户的风险。制造商的信誉风险是指制造商对中间商的政策承诺能否兑现。市场风险不是由单个制造商所能决定的,而制造商的信誉风险和政策风险却是由其自身决定的。

(3)争取渠道成员的方法

由以上可知,中间商要根据制造商和市场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决策,而这些信息又有很多是制造商及其业务代表提供的。根据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原理,制造商及其业务代表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宣传以上各种有利于中间商加入销售渠道的各种信息,影响中间商的决策,促使其加入营销渠道。

(二)对营销渠道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渠道控制的目标应是:渠道成员的合作与支持,在渠道控制中拥有主动权。其基本手段是:沟通、利润控制、库存控制和营销方案控制、掌握尽可能多的下一级中间商等。

沟通:是指制造商的业务代表或其他成员要经常对中间商特别是对直接供货的中间商拜访。很多大制造商的成功的一个经验就是定期拜访中间商,其作用之一是加深了私人感情、中间商与制造商的感情,作用之二是使中间商对制造商的政策更为理解,减少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并通过中间商了解市场信息,作用之三是对中间商进行业务指导,作用之四就是增大中间商进入其他制造商销售渠道的壁垒。中国是一个受儒教影响很深的国家,普通人对人情看得较重,制造商与中间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业务代表与中间商的良好的私人关系,有助于在业务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但是业务代表又不可能与中间商保持太密切的关系,否则要损害制造商的计划执行与利益,这也是应该注意的。而我国的中间商大都由个体户发展而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管理水平,大制造商有这一方面的优势,可让业务代表不断对其进行辅导,运用专家力量增强对其影响力和控制力。

利润控制:利润取决于销量和差价,并且与这两项正相关。若该中间商加入该销售渠道时,当时既没有社会平均利润率又没有高的预期利润,那么它就会有怨言,长期下去有可能会选择退出渠道。因此最重要的应是想办法扩大其销量。而销量小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商重视程度不够即营销资源投向别的产品,还有可能是经营不得法,还有可能就是没有信心。对此一般有两类办法,一类是制造商帮助其分销产品,如制造商可以帮助其发展下游客户,另一类就是动员中间商的销售积极性和提高其销售能力,如制造商可以帮助其制定分销方案等等。

库存控制和促销方案控制:一个中间商一般经营很多品牌的产品,其把资金投入某制造商产品的水平,反映了其对该制造商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程度。而反映资金投入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库存的大小,增大其库存,就会促使其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本制造商的产品,而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其扩大销售量,另一方面增大其退出该营销渠道或加入竞争厂商的营销渠道的壁垒。而库存的多少又与促销方案、销售季节、中间商的库存成本等因素有关。促销方案力度大、市场销售旺季、中间商的库存成本低都会促使其扩大库存,而其中促销方案力度的大小是主要的。促销方案力度大,中间商销售积极性高,就会使商品周转较快,在新的促销方案的作用下,又会使其更加增大其库存,这样周而复始,就会使该中间商的库存越来越大。当然,如果处于市场淡季,应尽量减少中间商的库存,因为这时商品周转慢,库存成本很高,不利于发展制造商与中间商的关系。但是如果制造商为中间商较大的库存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时增大其库存又是可行的。如雀巢制造商在入冬之前,就把大量的库存转向经销商,但是这个时候的进货价格特别低,另外还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总之,对库存的适当控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间商,但是要以尽量不损害中间商利益为前提。

掌握尽量多的下游中间商甚至于零售商:目前中国的法律不健全,通过合同契约根本无法约束中间商,因此制造商若想争取主动,必须掌握愈来愈多的下游中间商,以及未来的可替代该中间商的其他多个中间商,这样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更换,而不会受其制约。因为渠道越长,可控性越差,如大的中间商对制造商的一些促销资源发放不到位,政策执行时有折扣等,且向制造商索要的代价越高,同时有可能改旗易帜,加入竞争对手的渠道。如果掌握下游中间商,若该中间商对制造商的合作与支持达不到要求,由于下游中间商都是该中间商的客户,是该中间商的利润之源,同时制造商又掌握了其他的可替代的中间商,那么从中选择一个可替代的中间商就很容易。因此,一方面掌握下游中间商,另一方面掌握可替代的其他中间商,就会在渠道管理和控制上占有主动地位。而掌握下游中间商的方法主要靠该中间商的市场开发,当然制造商也可以去自主开发,而对可替代的中间商当然要靠制造商的开发。

当然,对渠道成员进行控制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对中间商的负激励,如果中间商达不到对制造商的合作与支持要求,制造商可提出如中止合作、延迟发货、减少折扣等,但本人认为这些手段一般不能使用,因为其负作用极大,甚至于使日后的合作破裂,根本达不到制造商的要求。

二、为达到对营销渠道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还要根据市场条件和制造商市场地位的变化,对营销渠道不断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进,争取渠道主动权和控制权。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割裂营销,整合资源,交叉销售

对一个企业来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策略最能体现其营销战略思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选择其实就是市场覆盖与占领模式的选择,是市场营销决策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及现状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

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大都采用以下三种主要营销渠道运营模式:一是直销型,即通过公司在编外勤人员开展业务,主要销售团体保险和大项目保险,销售人员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据销售业绩提取手续费,从总体上看,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0%以上;二是银邮兼代型,即通过与银行邮政等行业部门签定兼业协议,通过兼业网点开展保险业务,主要销售个人分红型保险产品(过去几年以5年趸缴业务为主,现开始重视长期个人业务和风险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银邮兼业根据业务量提取手续费,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5%左右;三是个人营销型,即通过保险个人人针对分散型个人客户销售个人保险产品,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一半以上。从三类渠道的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度来看,直销型和银邮兼代型渠道的业务规模贡献度较大,个人营销型渠道的利润贡献度和创费能力较高。除了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外,保险公司还尝试了直复型营销渠道(网络、电话、邮寄等)和专业经纪公司、公司等专业经代型渠道开展业务,但规模尚小。

(二)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特征及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最大特征便是各类渠道“割裂营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人员分离。保险公司制定了针对三类渠道营销人员的独立的销售管理办法(俗称“基本法”),即《个人人销售管理办法》、《银邮专管员队伍销售管理办法》和《团体保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等,分别建立了对不同渠道销售人员的包括组织架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活动管理、考核评估、职级升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销售管理体系,每个体系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关联性很小。在国内保险公司中,只有平安公司比较早地开展了财产保险、团个险综合开拓业务,也制定了专门的《综合开拓专员管理办法》,并在其他三类渠道销售人员管理办法中对综合开拓业务考核进行了相关规定,从目前来看,平安公司的综合开拓效果是可观的。

2.销售产品区隔。除卡折类大众产品各渠道共同具有销售权外,各家公司都针对不同营销渠道特点开发了不同的渠道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各自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产品保险责任大致相近的情况下,保费价格却有较大差异,因在厘定产品费率时已考虑到不同渠道的营销服务成本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个人产品价格最高,团体产品价格最低。

3.客户需求撕裂。因不同渠道各自有相应的产品组合,客户与某渠道接触时往往只能在该渠道产品组合中进行挑选,而不能在一个渠道内得到其他渠道的产品,如果需要其他类型的产品,只能再次与另外的营销渠道打交道。由此可见,客户的需求被分裂的渠道撕裂开来,客户不能得到一站式的服务。

4.销售活动分裂。不同渠道内的销售人员分别接受不同销售管理部门的销售活动规划和指导,接受不同的活动管理,并分别享有实力不等的培训资源。虽然三类渠道都分别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培训体系,但由于个人营销渠道的培训实践开始早、投入多、力量强、成效显著,而团险培训和兼代培训力量相对较弱。

5.薪酬政策割裂。三类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无底薪、是否享有社会保障、业务提成比例等,一般而言,在编人员才能销售团体保险,而个人营销人员和兼代专管员往往是从社会招募的人员,没有底薪和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待遇等。

6.前勤系统与后勤系统脱裂。前勤销售系统与销售后勤支援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动。另外,保险公司之间也是各自只管耕耘自己的领地,缺乏相互之间的营销联盟。

保险公司不同营销渠道实行割裂营销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包括:(1)浪费或搁置现成的可利用资源,如销售人力资源,培训资源;(2)未有效开发潜在资源,如客户资源,很显然,团体客户可能带来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可能介绍团体客户,银邮客户也是如此;(3)未满足客户综合性需求。客户在购买人寿保险产品时可能具有财产保险方面的需求,同样,购买产险的客户也可能购买人寿保险,但是,除了少数产寿险兼营的金融保险集团外,一般产寿险公司之间缺乏有力合作,客户只能分别与不同的公司打交道;(4)销售能力缺陷。由于不同营销渠道销售人员只卖本渠道产品,相对来说,对公司其他渠道产品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并且缺少机会参与其他渠道的销售活动,如个险销售人员缺乏大项目保险招投标活动的经验,其拓展销售能力就相应受到限制。

二、我国保险业面I临新的营销环境

当前保险营销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已成定势

自1996年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业相互渗透和综合经营越来越普遍,我国平安集团早在几年前已经综合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中国保监会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保险机构参股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对其他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探索邮政等行业经营简易保险的新渠道。稳步推进交叉销售和综合拓展。”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均表示要打造世界级综合性金融集团,如中国人寿集团已成为包括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产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等子公司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集团混业,分业经营”、“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经营寿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产险业务、养老保险业务等,并正在参股银行业和证券业,为最终成为“金融航母”铺平道路。

(二)国际国内保险竞争加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转型

我国已加人WTO并已于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国内保险市场,随着保险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企业都在寻求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平衡,追求又快又好地发展,注重内涵价值、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等成为保险公司的明确思路,如中国人寿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正在实施“积极均衡、整合转型、创新超越”的发展战略。

(三)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客户满意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随着中产阶层的增加,综合性金融投资与理财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保险机构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我国保险公司为减少目前的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主动适应变化了的营销环境,“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应成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整合资源,交叉销售”的内涵及优势分析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Cross-selling)”指以客户为导向,整合公司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实现公司内部或公司之间各销售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客户资源,发现或挖掘客户的多种需求,并通过销售多种产品或服务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多渠道一体化营销方式。简单说来,就是向客户销售本公司A产品的同时推销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B产品或服务。在销售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公司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营销活动,这些资源既可以包括公司内部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也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如兼业机构的资源。在可利用的资源中,渠道资源是关键资源,因为渠道资源能直接带来客户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及硬件资源等。

保险公司在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方面不乏成功经验。2001年12月31日,台湾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国泰人寿为经营主体,另外成立了国泰产险、国泰世华银行等三家子公司。2004年3月开始,国泰产险通过国泰人寿以及国泰世华银行开展共同行销,收取了1100亿元台币保费,占国泰产险总保费的65%,国泰人寿营销员单月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3548万元新台币。与其相似,2005年平安公司也通过寿险营销员综合开拓渠道获得13.7亿元的财产险保费,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9300元,且其综合开拓(u业务在2006年前几个月依然保持了55%的高速增长。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具备以下优势:

1.可以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形象。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因公司的交叉销售行为而得到满足,该客户自然满意,满意的客户又会重复和扩大购买,而客户购买一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越多,其流失的可能性就会越小。来自银行的数据显示:购买两种产品的客户的流失率是55%,而拥有4个或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流失率几乎是零。一个赢得大量忠诚客户的企业因为口碑效应其企业形象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2.可以扩大销售,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客户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本身能使公司扩大销售,客户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变成忠诚客户进行终生购买及介绍他人购买也能使公司扩大销售;而经验统计数据已证明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只是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6,还有老客户的转介绍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能减少营销成本。销售扩大,成本降低,自然带来公司利润的提升。

3.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必须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挖掘客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从而为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这些客户信息资源与其他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营销,共享客户资源。

4.能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和执行效率,并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公司的营销资源。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内部资源共享,促进了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融合与相互协作,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并提升了营销人员的活动率、绩效与产能,提高了营销人员的收入,稳定了营销队伍。

(二)对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构想

我国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客户满意”原则,能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能让客户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最大的覆盖最合理的成本十最大的产出”原则,营销资源的配置应与市场覆盖率、合理成本率和销售绩效率等紧密结合;三是“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原则,要把一体化交叉销售打造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保险公司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架构“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

1.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整合不同公司和营销渠道的产品,也就是让同一客户拥有几家公司或带有不同渠道特征的产品。这里所讲的公司,主要是指同一家控股集团公司下的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可相互对方产品;渠道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的营销渠道,如团险直销渠道、个人营销渠道、网络、邮寄、电话等直复渠道,又包括公司外部的营销渠道,如银行、邮政、证券机构等兼业渠道。对不同公司或营销渠道的产品进行组合捆绑销售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如对某团体销售团体保险的同时发现其中一些成员有个人保险需求,于是向其提供个人保险产品,这便是团险直销渠道的产品与个人营销渠道的产品的整合;又比如,某客户向A公司的个人人买个人保险产品的同时提出想买车险,该销售人员向其提供了B产险公司的车险产品,这便是寿险公司产品与产险公司产品的整合。整合不同渠道产品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需要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不同渠道之间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在同业公司之间、与其他金融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机制(包括客户信息分享、联合开发产品、协作进行培训等机制),通过联合为客户提供互补性强或关联性强的产品。以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交叉销售模式:一是团体直销产品直复(网络、电话、邮寄)营销渠道产品个人营销产品,这其实是保险公司所有权式渠道与管理式渠道的整合;二是寿险公司产品产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银行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邮政产品、保险公司产品证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基金产品等,这5种方式其实均属于保险公司内部可控渠道(包括所有权式渠道和管理式渠道)与外部契约式渠道的整合。

2.以同一产品来整合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即让来源于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能购买到同一种产品。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银行客户如果不与个人营销员打交道,就只能买到银行渠道的保险产品,而当前银行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客户的选择性不强。而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保监会出台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金融保险企业可进行综合经营和交叉销售,2005年保监会出台的62号文件也已从政策上解除了不同营销渠道之间对产品销售权限的限制,只要愿意,一个金融保险公司可销售各类金融保险产品,一个金融保险公司的各种营销渠道能销售公司各种类型的产品。现在的问题是保险公司应尽快运用好政策,既整合好公司的营销资源又满足好客户的综合性需求。

(三)保证“整合资源,交叉销售”模式成功运行的对策

1.需正确理解“整合”与“交叉”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交叉”与“混合”属于不同的概念,交叉与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者或多方搀和在一起,对公司和渠道进行差异化定位仍然要保持,不同公司和渠道应该有各自明确的营销侧重点,要注重专业化建设,如对个人人队伍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服务于中高端客户的高绩效销售队伍;强化团体直销人员的团队攻关和职场营销能力;加强中介渠道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等。但应该看到不同渠道之间的关联和共性,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交叉销售。

2.应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产品体系应包括:一是为配合不同营销渠道特点而开发的渠道专营产品,如分别适合于银邮渠道、团体直销渠道和网上渠道销售的银行储蓄型分红产品、团体意外产品和电子化产品等,不同渠道产品除价格有差异外,应在保险责任方面增加差异,否则不同渠道产品容易相互替代,并易导致渠道冲突;二是适合所有渠道销售的大众共性产品,如卡折类短期意外保险产品;三是特定客户群系列产品,如女性保险产品套餐、家庭保险产品套餐等;四是为特别对象量身订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别保险方案,如为某明星、知名企业家特制的保险方案等。客户需求的多元是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形成的依据,而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又是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的前提和原因。

3.应建立具有横向协作职能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如在金融保险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设立交叉销售协调委员会,由集团公司牵头,各成员子公司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解决交叉销售活动中的问题;又如某公司分别负责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客户服务的“三个中心”因“客户经理制”和“首问负责制”而被整合起来,个人业务部、团险部和中介部因“综合开拓专员”而被贯通起来等,从而减少内耗,有效利用营销资源。

4.应建立既有区别又有融通的渠道考核机制,如对个人营销员的考核,个人业务指标和人力发展指标成为考核重点,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把团险业绩和中介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考核指标,计算业绩,兑现奖励,调动交叉销售的积极性。

5.公司应建立各子公司和渠道都能一定程度分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系统,这是做到客户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工具,也使渠道整合成为可能。

渠道营销论文范文第10篇

这类产品强调功能或者绩效,主要以带来实际功能价值为主。通常这类产品主要给消费者带来实际的效用,所产生的通常是有形可以感受到,甚至是可以看到的。同时,本文在产品功能性和享受性两种属性上再引进感知风险性作为调节功能,产品的感知风险性表现在产品的实际情况高于或者低于顾客的期望值所导致的顾客在感知该产品风险的不同感受。产品的本身属性(即功能性和享受性)和产品的感知风险性属于两个维度,产品的本身属性(即功能性和享受性)和产品的感知风险性的情况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产品是功能性的还是享受性的,同时也考虑产品的风险性。因此,制造商在选取营销策略上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个问题。据此,本文将产品分为四类:高风险功能型、低风险功能型、高风险享受型、低风险享受型。图1是具体的分类情况。(图1)

二、多渠道营销策略

面对产品,多渠道制造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策略应该如何选择,根据现有理论和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多渠道制造商在制定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策略时主要是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尽可能的将两种渠道分离开来,尽量使两种渠道没有交集,以此来避免渠道的冲突与矛盾;另一种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去实现两种渠道的融合,尽可能地发挥两种渠道的协同作用,减少甚至是消灭渠道的矛盾。因此,有理论根据渠道区隔程度和渠道融合程度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的战略导向划分为四种,如图2所示。(图2)

(一)渠道分离导向战略。

当多渠道制造商高度重视渠道区隔,极力将两种渠道区隔,以避免渠道之间的冲突,例如在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中投放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类别、产品品牌,使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完全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这种渠道战略就是“渠道分离导向战略”。主要依靠消费者的特性、成本因素、产品生命周期和竞争强度来进行决策;采取渠道分离导向的战略,在产品上,线上的产品品类和品牌更加丰富,线上线下销售不同品类、不同品牌的产品,在数量和型号上,线上的渠道要远远大于线下的渠道,并且销售不同的产品,但是产品质量保持一致;在价格上,线上价格要低于线下的价格,并且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较大;在促销上,线上渠道的产品和线下渠道的产品是不同品类、不同品牌,并且连型号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促销产品和促销时间的选择上也应该因地制宜。对于不同产品,在线上线下不同的渠道可以同时开展促销活动,对于相同的产品,线上线下要适时地错开促销时间,在促销力度和频率上,线上的促销力度要远远大于线下的促销力度,并且线上的促销频率也要远远高于线下的促销频率。

(二)渠道融合导向战略。

当前多渠道制造商比较注重发挥渠道之间的协同效应,不是尽力地将渠道分离开来以避免渠道之间的矛盾,而是选择将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共同发展,寻找两种渠道之间的共通点,充分使用这些共通点,规避渠道之间的相异处,将两种渠道进行合理的融合,最后达到降低两种渠道之间矛盾冲突的影响,以期达到最优化目标,因此实施渠道间产品共享、价格一致等协同策略,该制造商的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类似于大型零售商不同业态类型的门店,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渠道之间矛盾的战略称之为“渠道融合导向”。采用这种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渠道的良性互动,这种战略主要是依靠渠道之间的互补和规模经济来进行决策的。在产品协同策略上,线上和线下销售同种品类和相同品牌的产品,在数量和型号方面,虽然线上产品展示的数量远远大于线下商品出样数量,但是线上线下还是销售相同型号的产品,并且在质量上保持一致;在价格上,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之间的产品价格始终保持一致;而在促销方面,由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销售的是相同的产品,所以适合选择相同的产品开展多重渠道的促销,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不仅是促销时间,促销的力度和促销的频率都要保持一致。

(三)渠道协同导向战略。

当多渠道制造商既注重渠道区隔,同时考虑发挥协同作用,即将线上线下两种渠道进行适当的分离,对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不通之处进行分离,以避免渠道之间的矛盾,同时又适当地将两种渠道进行融合,对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之间的共通之处合理进行融合,以期用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地处理渠道之间的矛盾,像这样多渠道制造商在渠道区隔基础上采取渠道融合策略,才能称之为“渠道协同导向”。这种渠道策略的主要目标是渠道各自发展与集团整体利益的提升,主要依靠综合分析渠道分离和渠道融合来进行渠道的决策。在产品协同策略方面,虽然和渠道分离导向策略一样线上的产品品类更加丰富,但是不同的是,渠道分离导向策略是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销售不同的产品,而渠道协同导向策略则是在线上销售的产品品类要涵盖线下的产品品类,在品牌方面,线上和线下的品牌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但是线上可以引入更多的品牌,在产品的数量和型号方面,线上渠道销售的产品型号更加丰富,并且线上涵盖线下,线上的产品数量要远远大于线下的产品数量,但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销售的产品质量保持一致;在价格方面,线上的价格要低于线下的价格,但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不能过大,应该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促销方面,线上和线下在时间和产品方面,畅销产品同步促销,非畅销产品轮换促销,而在促销力度和促销频率方面,线上的促销力度和促销频率更高,但双方之间的力度差距应该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严格控制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促销频率。

(四)渠道并行导向战略。

制造商既不重视渠道区隔,也不重视渠道的融合,就会在实施多渠道规模上选择“渠道并行导向”策略。制造商为了扩大市场规模,扩充营销网络,采取渠道并行的政策。两种渠道共同推进,并且相互之间的交互很少,但是又不完全区隔开来。只是在部分方面区隔开来,而在部分方面又融合起来。这种渠道并行的策略,不仅仅要分析产品的属性,还要分析渠道在哪些方面适合融合,融合的程度为多少,而在哪些方面应该区隔开来,区隔的程度又是多少。这些都要根据企业具体运行和财政等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缺少普遍性,所以本文对此类渠道策略并不进行具体分析。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在功能和市场方面具有高度互补性,存在规模经济性,所以合理的协调线上线下渠道能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具体的营销协同策略方面,不同战略导向营销协同策略的差异集中在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型号、价格策略四个方面;产品展示数量、产品质量趋向一致,不具备战略倾向性;促销协同策略由于暂时性、不确定性等一些原因,仅仅作为产品协同策略与价格协同策略的辅助因素,虽然不能作为整合渠道的手段,但也可以进行战略导向性划分。在价格方面,为了降低多重渠道冲突,制造企业在网上销售的定价不能低于传统渠道中的价格,这样才不会引起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之间的竞争。在实现渠道区隔过程中,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型号、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中,只要线上与线下存在一项完全不一致,该制造商就能够实现高度的渠道区隔,也即实现渠道分离;在实现渠道融合过程中,只有线上与线下的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型号、产品价格全部达到基本一致,该制造商才能够实现渠道融合;而在实现渠道协同过程中,制造商的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型号、产品价格则应该适中。

三、不同属性产品的渠道选择

面对这样的渠道战略,具体的产品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成为了制造商在渠道战略选择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具体分析产品的属性特征,寻找合适渠道战略:

(一)高风险功能型。

高风险功能型,这类属性主要包括以下产品计算设备类、通讯设备类、电子产品类、乐器类、摄影与视频类、体育器材类,这类产品多数是新兴发展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对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也较高,所以目前的消费人群并不广泛,并且地域分布较为明显。对于这类产品就适合采用渠道协同导向的战略。在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这类产品对消费人群的限制将会越来越少,可以预测,未来市场是相当广泛的。这类产品通常种类型号较多,价值也较大,而且价格差距较大,因此在设计渠道战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协同策略和价格的协同策略。对于这类产品进行线上线下的多渠道销售过程中,很明显,在产品的品类上,线上应该更加丰富,线上销售的产品涵盖线下销售的产品;同样,在产品的品牌上,线上的产品品牌应该更加丰富,线上涵盖线下,在线上展示的型号和数量都要远远超过线下所出的出样数量,并且在价格方面,线上的价格应该低于线下的价格,但是应该控制在合理的差距之内,同时由于这类产品本身的价值较大,所以在线上销售这类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容易认为存在的风险较大,其高风险也是主要由于其本身的价值较高,因此在线上销售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保证。根据自身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市场条件,确定产品的协同策略,即确定线上的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的型号等等都要比线下的产品丰富,并且涵盖线下的产品。然后在合理安排好产品组合的基础之上,考虑成本因素、竞争对手、产品生命周期等相关的定价因素,分别拟定重叠的产品和非重叠的产品价格,并且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最后,根据前期销售的结果,确定相应的促销协同策略进行一种辅助。

(二)低风险功能型。

低风险功能型,主要包括以下这些产品:汽车配件类、宠物用品类、园艺工具类、办公用品类、美术用品类。通常这类产品价值不会很高,对于这类产品就适合采用渠道协同导向的战略。购买这类产品的购买风险较小,同时由于其专业技术性比较强,所以其目标顾客群体是比较狭窄的,市场培育的周期较长,主要消费给特定的消费者,但是其很多消费者都是大销量消费群体,并且购买频率较快,所以虽然通常这类产品的单一产品的利润较低,但是其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而且,未来人们对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也就意味着,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类产品的消费群体会逐渐增加。再者,这类产品的品种多样化,品牌也较多,品牌之间的竞争较大,而且这类产品的地域性比较明显。对于这类产品进行线上线下的多渠道销售过程中,在产品的品类上,线上应该更加丰富,线上销售的产品涵盖线下销售的产品;同样,在产品的品牌上,线上的产品品牌应该更加丰富,线上涵盖线下,在线上展示的型号和数量都要远远超过线下所出的出样数量,并且在价格方面,线上的价格应该低于线下的价格,但是应该控制在合理的差距之内。根据自身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市场条件,确定产品的协同策略,即确定线上的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的型号等都要比线下的产品丰富,并且涵盖线下的产品。然后,在合理安排好产品组合的基础之上,考虑成本因素、竞争对手、产品生命周期等相关的定价因素,分别拟定重叠的产品和非重叠的产品价格,并且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最后,根据前期销售的结果,确定相应的促销协同策略进行一种辅助。

(三)高风险享乐型。

高风险享乐型,这类产品主要包括:服装及配饰类;美容化妆品类;收藏品和纪念品类;首饰类;葡萄酒及用品类。这类产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价值差距巨大,可以很便宜,所有人都能拥有,也可以很昂贵,甚至昂贵到只能用来收藏,针对这类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战略选择上多数会选择渠道分离导向。这类产品的种类众多,消费量巨大,市场广阔,消费人群较为分散,这类产品的高风险主要是来源于其价值差异的巨大性,由于其价值差异巨大,而且很难辨认,能够分清的必然是要有专业的眼光和能力,而且这类产品尤其是价值较高的产品主要是为了用来收藏,所以其享乐属性较为明显。在产品的品牌和品类的选择上,线上的产品品牌和品类应该更加丰富,但是线上线下销售不同品牌和品类的产品,在线上展示的型号和数量都要远远超过线下所出的出样数量,并且在价格方面,线上的价格应该低于线下的价格,并且两者的差距较大。在促销上,在不同渠道选择不同商品开展促销活动,并且同一产品的线上线下促销时间应该错开,并且线上的促销力度和促销频率都应该远远高于线上。在渠道战略的使用上,根据自身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市场条件,确定产品的协同策略,即确定线上的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的型号等都要比线下的产品丰富,并且线上和线下的产品无论是种类、品牌还是信号都应该有所不同。然后,在合理安排好产品组合的基础之上,考虑成本因素、竞争对手、产品生命周期等相关的定价因素,分别拟定重叠的产品和非重叠的产品的价格,并且给予较大的价格差距,再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最后,根据前期销售的结果,确定相应的促销协同策略进行一种辅助。

(四)低风险享乐型。

低风险享乐型,这类属性主要包括以下产品:艺术品及古董类、书本和杂志类、CD和DVD类、节日的礼品类、家居用品类、玩具和游戏类。这类产品通常价值比较稳定,价格弹性较小,其所含有的风险性较小,所以在渠道战略选择上面,适合采用渠道融合战略。这类产品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定就是时间性比较强,产品的种类众多,市场广阔,消费市场巨大,而且局限比较少,这类产品的市场购买频率较高,并且时间分散,虽然每次购买的数量较少,但是利润巨大,而且时间性、周期性比较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些的要求也逐渐增加,而且这类产品的替代性较强,所以在产品品类和品牌上选择采用线上线下销售同种品类和品牌的产品,虽然线上的产品展示数量还是远远大于线下商品出样数量,但是线上线下销售相同型号的产品,并且在价格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在促销方面,选择相同产品开展多重渠道促销,同时保证线上和线下的促销时间同步,不仅如此,线上的促销力度和促销频率也要和线下的促销力度和促销频率保持一致。同时,在渠道战略的使用上,根据自身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市场条件,确定产品的协同策略,即确定线上的产品品类、产品品牌、产品展示的型号等都要和线下的相同。然后,在合理安排好产品组合的基础之上,考虑成本因素、竞争对手、产品生命周期等相关的定价因素,拟定合适的产品的价格,保持较好的收益,在保证成本的基础上以期获取最大利润,再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最后,根据前期销售的结果,确定相应的促销协同策略进行一种辅助。

四、结语

本文基于产品属性进行了分析,得出高风险功能型、低风险功能型、高风险享受型和低风险享受型四种类型的产品。对于高风险功能型产品,适宜采用渠道协同导向策略;对于低风险功能型产品,适宜采用渠道协同导向战略;对于高风险享受型产品,适宜采用渠道分离导向战略;对于低风险享受型产品,适宜渠道融合战略。本文从产品的属性出发,分析其在市场销售中具体遇到的问题,选择适宜的渠道战略,帮助企业解决渠道矛盾的问题,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提高市场占有额。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多渠道营销的相关理论,而且对于多渠道制造商实施有效的营销协同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上一篇:产品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酒店营销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