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14 21:15:52

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型企业 技术知识生产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 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4]C.Freeman.创新[C].见: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3-926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主创新联盟 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模式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对自主创新投入更大的热情。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仅依靠一己之力进行自主创新,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能会贻误战机。建立自主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各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全面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内涵探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和资金,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不足,一旦自主创新失败,会使企业的巨额投资难以收回,给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相比单个企业“单枪匹马”的自主创新模式,组建自主创新联盟能够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和有效分散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

所谓自主创新联盟,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合作创新,合作创新的参与者可能是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也可能有国外企业或科研机构。而自主创新联盟首先强调自主,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组建的合作创新联盟,目的是为完成一项或若干项创新,在相互独立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契约或联合实体等方式形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如研发联盟、技术资产联合和创新投资协议等。

自主创新联盟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组建自主创新联盟,从事行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研究,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进度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市场转化速度,能实现一个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利于中国企业防御国外技术标准的进攻,形成或加强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

二、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战略意义探析

众多强大有序的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存在,对于国家标准的推广乃至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呼吁自主创新联盟的产生和发展。

1.自主创新联盟有助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究和探讨自主创新联盟并非排斥与国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创新,就如同我们呼吁和强调自主创新并非就完全抛弃技术引进一样。问题在于如果国内企业间的联盟创新能够大有作为,为何不倡导这种模式呢?

自主创新联盟通过优势互补的创新资源组合,在联盟内部进行知识的广泛交流,围绕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这样的自主创新成功带动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的自主创新联盟的出现,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自主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推动创新突破,加速创新进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创新并不断提高创新投入。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单独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非常有限,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这并不排除其拥有某种独特的核心技术优势,且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如果在这些企业间通过开展技术联盟活动,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或将联盟企业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并且能够有效分散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风险。此外,自主创新联盟通过合作创新也能够避免企业间单纯的恶性价格竞争,因为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有利于改善行业内众多企业只是在相同的产品技术层次上竞争相对有限的市场需求的不利竞争状况。

3.自主创新联盟能够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

国内企业真正联合起来,组成自主创新联盟,从事技术标准、行业共性技术等研究,有利于加速技术研发进度和产业市场转化速度,能实现一个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利于中国企业防御国外技术标准的进攻,形成或加强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闪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7年11月22日,由中国企业主导的“闪联”技术标准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至关重要的一轮投票。这意味着,全球首个3C协同国际标准花落中国已成定局,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性的突破。“闪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自主创新是以联盟的方式进行的。

三、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发展的对策思考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发展必须从强化企业对联盟创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联盟的治理机制、加强行业和区域的有效引导以及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方面同时入手。

1.强化企业对联盟创新的认识

过去我国企业常常在同质的产品上低价血拼,导致内耗严重、创新乏力、品牌缺失,结果国内丢失了高端消费者,国外还引来反倾销的种种麻烦。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专利、标准成为竞争的有力武器,要求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单靠自身实力实现自主创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自主创新联盟强强联手之后,核心技术的拥有和自主品牌的形成就有了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倡导竞合理念,加速我国企业的战略觉醒,使自主创新联盟能够深入人心,推动我国企业从“零散制造”迈向“共同创造”模式的转变,实现“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

2.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联盟的治理机制

完善的自主创新联盟治理机制是自主创新联盟存在和发展必要基础。在联盟组建之初就必须对联盟成员对联盟的投入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是规范联盟运作、强化联盟成员相互信任、维持联盟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虽然联盟成员的选择是基于联盟成员的资源优势及参与意愿,但必须以明确的书面契约来保证联盟成员对联盟的投入,包括相应的技术人才参与、必要的资源投入、定期的会商制度等等,这是确保联盟组建和运行的关键。此外,推动自主创新联盟的发展还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包括联盟成员之间的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声誉信誉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通过机制来规范成员的行为,维持联盟的可持续性。

3.加强行业和区域的有效引导

自主创新联盟的形成有赖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但行业和区域的引导和协调也非常重要。行业协会应加大对国家政策导向、项目安排的研究和跟踪的力度,加强对国外技术发展动态、技术法规和贸易政策的了解和研究,积极协调行业内的企业组建自主创新联盟,为联盟构建搭桥牵线。在关键技术领域和共性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应当按照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思路,协调组织行业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促进重点突破。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应当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区域现有产业技术优势和主导产业确定的基础上,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自主创新的聚合效应,通过有意识、有重点地培育若干自主创新联盟来引导和带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同的区域应当在区域内为联盟构建搭桥牵线,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组织和协调本地区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自主创新联盟。

4.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自主创新联盟的支持,不仅应表现在财政、税收等的优惠及政府采购的倾斜上,还应表现在对创新成果的认可与推广、适时将自主创新联盟的创新成果上升为国家标准的推动、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自主创新的行业与区域协调及相关的引导和服务上,政府的有效支持是自主创新联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除了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之外,政府还应当承担自主创新联盟的协调工作。因为在一个产业可能出现多个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同台竞争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整合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力量,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的自主创新联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标准,不仅会因为有广泛的基础而更具说服力,也会因为集思广益而能迅速地崛起。另外,政府的参与往往能够增强联盟各方的合作意愿和承诺保证,为自主创新联盟的联合开发提供额外的保障。高清碟机国家标准和国家数字电视标准的推出就是最好的注脚。

四、结束语

环顾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很多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的经验与模式,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以企业联合开发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美、日等国应对外部挑战的强有力工具,中国众多标准的实施不顺畅,或多或少都与这些联盟有关,DVD风波就是极好的例证。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借助自主创新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跨国公司的专利之争和标准之争。

参考文献:

[1]王德禄:联盟为纽 探索产业自主创新道路[J].中国高新区,2007.3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11]ChristensenCM,BowerJL.Customerpower,strategicinvestment,andthefailureofleading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197-218.

[1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张军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3-74.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4篇

引言

创新驱动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很长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发展。但当前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实践中,仍然困难重重。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

(一)体制要求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数量和规模取胜的宏观经济环境,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体制不完善,缺乏持久发展动力,自主创新空间布局和投资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没有从创新的“后台”走向“前台”。企业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集成创新意识不强,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二)科技要求高,缺乏创新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从中观层面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流通的渠道和方式不健全,科技中介作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沟通能力还较弱,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少而弱,缺乏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先天性发育不良、创新后劲不足,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创新基础极为不强。

(三)人才要求高,缺乏创新人才。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创新难以进行。仅就企业而言,许多企业普遍缺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给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之,企业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员工从事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企业留不住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流动和流失更加拉大了企业人才缺口。

(四)成本要求高,缺乏创新资金。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又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企业要自主创新,资金量大,周期较长,且风险大,成本自然高。改革开放至今,企业为抢占眼前的市场,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中,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所剩无几。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然而融资资金因投资技术创新的风险大就望而却步,企业融资途径和数量受限,得不到更多的资金扶持,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没有技术优势,企业的持续发展举步维艰。

(五)市场要求高,缺乏创新氛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但因其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社会也尚未真正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片面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策

(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市场、企业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及寻找半成品的新来源。无论是哪个方面,企业的主体作用都不可动摇,政府、其他组织或个人都无法代替企业的主体作用。霍利斯•钱纳里同样认为,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由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进而到财富驱动,其主体无一不是企业。企业只有作为创新的主体,才有主动权和决定权,这样的创新才有源动力和持久性。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全是如此,在创新的诸多领域,政府在做基础研究,成功后转化到企业,企业不需要拥有研究人员和研发技术,当然也不需要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不去研发的企业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基本功能,更谈不上企业作自主创新的主体,丧失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企业,自然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持久性。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还位企业去自主创新。

(二)重点攻坚“科技”关键。抓自主创新,就必须一手抓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一手抓应用,两手都要硬。要发展新兴产业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是关键,一点折扣也不能打。德国工业尤其制造业世界领先,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德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有103位德国人获颁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二是技术人才十分广泛,其职业学校和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比比皆是的技术人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得天衣无缝,科技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德国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GDP2.8%,其中62%进入企业,德国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利润的34.8%,仅巴斯夫一个企业,就拥有10多万研发人员,如此高强度投入和科技规模,进一步支撑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作用。比较而言,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占有世界领先水平一席之地,但应用研究方面,差距很大。我们的科技投入在纵向上有很大增长,在横向上国家投入比例仅为德国的60%,企业投入仅为德国企业的1/6。

(三)始终抓住“人才”根本。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起决定作用。强调人才,一是人才培养,二是人才使用。我们的科研人才不在少数,但技术人才寥寥无几。自主创新是来自于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来自于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高度结合,当务之急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让更多拥有科研成果的人才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强化工业经济之基,牢固自主创新之本。再看人才的使用,我们当前面临技术人才稀缺与技术人才不够坚持频频“跳槽”的双重困难,这其中,对人才的激励不够、对人才劳动的尊重不对等是原因之一,同时,对人才研发失败的宽容不够以及风险责任共担的意识不浓也是重要原因。要自主创新,就必须解决“人才是根本”中的这些问题,珍惜爱护人才、激励尊重人才、培养造就人才,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四)牢牢把握“市场”标准。企业生命在创新、创新的标准在市场,企业创新的目的在于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进而挤占未来市场和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能否形成生产力,市场来作评判,市场不认可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市场才是唯一的标准。创新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传统和过去。“空客”的现有订单还有7000多架等待生产,而它现在每年的生产量仅为600多架,即未来10年的生产都不用愁,它为什么不超量生产赚取更多利润?“奔驰”为满足个性化需求,长达半年才交货,它为什么不去提升效率早日交货形成更大产值?这其中道理就在于坚持创新的标准在市场。因此,任何的自主创新,都要分析市场、依赖市场并接受市场检验。反观我们有很多的科研技术处置高阁,除了转化体制上的原因外,不能满足市场标准是关键原因。只埋头研究,不抬头看路,结果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五)合理运用“政府”调控作用。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不作主体,不等于做无为政府,政府同样大有可为。政府就是做好调控工作,搭建必要的平台,分解创新风险。一是摸清家底,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创新的路径是逐步提升,那是有扎实基础支撑的,我们现在应发展什么,突破什么,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基础———发育不全的传统产业与局部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并存,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工业4.0、信息技术4.0,不可盲目照搬照抄。二是规划先行,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市场标准要求,统筹规划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等产业门类并持之以恒地推进,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然最终一事无成。三是突出重点,走行业集群发展之路,结合地区和发展阶段实际,找准重点,集中力量攻坚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全盘地抓、面上地抓,都可能没有效果,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制造业的升级、电子信息的自主研发至关重要。四是形成合力,减少自主创新的阻力,创新就有淘汰,淘汰就有阻力,如何减少阻力,企业、社会、个人、政府四元合作,共同发力,多方释放。五是调整体制,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科技型企业,20%的成功可以覆盖80%的失败所产生的损失,尤其是政府投资的研发项目,更要容许和宽容失败,不可以轻言对失败追责,否则就没有大胆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力 自主创新 创新模式

一、引言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提升创新能力,无疑成为了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和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后,国家把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定为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29.2%;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出现了海尔、华为、宝钢、联想等一大批用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

虽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必须迎头赶上。

二、创新力研究文献综述

1.创新力及自主创新定义

现今学术界有关创新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企业和大学这三大领域。

1912年,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创始人J.A.schumpeter(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并在《商业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对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熊彼特把创新界定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

李金明认为创新力是一种能力、一种制度、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艾米顿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一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对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

谢教授理解自主创新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2.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国内很多学者一般把其分为三种模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企业的创新力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且把这些思想和观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最终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结合过程活动论和能力论,认为自主创新应该是企业独立组织利用外部和内部的资源,以提升企业生产力为目的进行创新活动,并且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

4.企业自主创新模型选择

在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方面,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善,主要有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卢佳(2007)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石,在全面、深入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梯级模型,指出了中小企业各个成长阶段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创新模式。

(2)基于企业实力和环境的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赵红梅(2008)认为应该在考虑宏观环境、企业规模、充分认识技术轨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创新优势四个条件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向刚(2008)提出应基于企业所在行业和企业能力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罗赳赳(2007)认为应考虑国家国情国力、企业性质和规模、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速度、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作为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考虑的因素。

(3)基于企业分析下创新模式选择。黄芳(2008)孙岚(2007)等人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进行SWOT分析,了解了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其面临的威胁,找到了发展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三、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企业如何提高其创新力,如何自主的组织创新活动是企业创新战略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企业采取的创新模式是否正确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一种维度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模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内外部的环境等条件选择自主创新的路径。本文认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结合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内部分析、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来对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进行研究。

企业

经济

实力

初始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图中,横轴代表企业的四个生命周期,纵轴是企业的经济实力,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成熟期前图中曲线呈向上趋势,到了企业衰退期,企业经济实力开始下降,这个时期,若企业能采取正确的创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则企业能继续保持市场地位,但若企业无法跟上市场步伐,不能及时更改企业的创新战略,则企业经济实力会开始下降。坐标以外的四个箭头,是企业内外部的影响因素。

1.初始时期

现状分析:处在初始时期的企业一般经济实力比较弱,资本不足,处于行业的劣势地位,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核心的技术。

企业目标:掌握一定的技术、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和制度。

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

此时,企业最容易成功的创新模式就是模仿创新,利用行业中占优势的企业的已有的成熟的技术、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合理地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在吸收市场上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改进技术,加入自己企业的创新技术,挖掘已有技术的潜力,进行二次创新。若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为大型企业垄断,无法获得已有技术,也可以采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在企业拥有自己的新的技术以后,就可以利用新技术在生产出新的产品,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成长时期

现状分析: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经济实力相对充实,也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企业目标:加强自身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

创新模式选择: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为辅。

在这个阶段,由于企业此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应该不断进行技术改进,积累技术经验和技术力量,采取集成创新或者原始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资金、建立的研发队伍和已有的技术进行自主的研发,形成自身垄断技术。另外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采取集成创新模式利用自身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对已有的创新要素进行选择、优化和整合,形成更有效率、更优的能适应更大目标的自主创新过程。

3.成熟时期

现状分析:企业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资源,集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行业中占有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目标:扩大市场份额,改进组织模式。

创新模式选择:原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为辅。

企业由于自身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可以捉住机会,不失时机的开展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创新活动,开发新技术、改进新方法、开拓新市场,同时改进组织形式使得企业更有效率的运作,降低成本,获取巨额垄断利润。

4.衰退期

现状分析:企业旧的技术开始被淘汰,强大的竞争者出现,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企业地位动摇。

企业目标:保持企业地位、市场份额,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模式选择:集成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

这个阶段,企业出现危机,强大的竞争者的出现抢占了市场资源,企业开始出现需求降低,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此时,企业应该及时调整企业创新的路径,中断不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和技术,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新的技术上,开始研发新的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过若此时,企业由于前一期的战略错误导致资源不足,资金不够,可以采取模仿创新的形式,跟随市场的新领导企业,或者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新,尽快开发新的产品,挽回失去的优势和市场。

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

从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和泰山玻纤的案例可以得知,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应该选择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在正确的选择了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后,还应通过改善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来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8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升为基本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到“创新驱动”,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转型发展就是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这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外部保证。

2.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为促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弘扬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创新文化,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要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环境。在这方面,要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组织建设,为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如咨询、投融资、交易场所、定价评估、仲裁、网络中心、牵线搭桥、信息收集与传播、人力资源培训等。另外,还要加强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政府指导下的行业自律性管理体制,切实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加大政策投入力度。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也应该改善政策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引导和支持,给予企业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的支出,采用税收优惠、间接补贴、给予一定了资金投入等措施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能够,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执行的力度,加大惩罚机制,提高企业创新的收益。

(3)鼓励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只有有了创新人才才会可能有创新活动的产生,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各类科技人才到企业搞创新。现在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困境,政府应该建立起这两者只讲的纽带,让大学生把知识和创新才能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创新活动之中。同时要建立起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让人才能打破体制性的障碍,自主选择工作,提高用人效率。

(4)建立企业间网络创新的联系。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但是也由于这个原因,创新也有了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建立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络创新联系,做到既能保障创新企业的收益,也能让其他企业享受到这一创新活动的外部效益。因此,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或者建立起企业创新合作的平台,让企业共同开发,共同研发,降低创新研发成本,风险,也能最大化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益。

3.企业内部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1)培养企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尽心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创新人员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提升企业创新活动的密度及成功率。因此在企业管理组织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创新人员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的源泉。同时,对于非研究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让企业整体创新意识提高,提高创新的基数,加大成功率。所以,企业应加大对于这方面的投入,引起员工重视,可以采取让员工申请创新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给以创新奖励等措施,提高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能保留住人才,使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得以保障。

(2)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金的投入无疑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资金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投资,创新一般具有比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原始创新,没有相当量的资金投入与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就无法正常的进行。因此,企业的创新投入比例一定要加大,由于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应对创新研发活动做好长期的规划,定好远期目标,规划好研发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资金投入,有效率的组织研发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的收益。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员工高效率地完成自主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成功率;与此同时,企业的创新人才所具有的智力知识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宝贵财富,创新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企业关键性研发人员的流失,造成技术缺口,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因而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保障,也是创新成败的关键。

(4)建立和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效率是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能否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创新研发部门能与企业部门有效的整理联合,不仅能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也能充分的运用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研发部门制定其研发计划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企业的其他部门若能有效及时的提高相关的信息和支持给创新部门,可以使得创新成果更有效,更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从整体提高企业的利润、收益。

总之,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重视创新,有强烈的创新冲动。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还要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的政策,让创新带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让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让创新驱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迈向中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著.何畏,罗家祥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5-48

[2]卢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3]赵红梅.基于技术能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理论探讨,2008(8)

[4]向刚,宋婷婷,屈晓娟,王正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基本准则探讨[J].科学与管理,2008(5)

[5]罗赳赳,田新民,康力.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与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

[6]黄芳.江苏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SWOT分析及其模式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企业 自主创新 措施 路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企业承担着我国品牌战略的重任。企业自主创新是技术与管理、经营和组织的良性互动与有机整合,不仅需要组织好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而且要保证管理更有效率,使得所推出的新产品、新工艺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把技术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组织过程有机地加以整合,谋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化。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模式

陈佳洱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含义做了描述: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三、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企业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往往是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组合创新的结果,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许庆瑞提出了四种不同组合方式:

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方式1)。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方式2)。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方式3)。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1,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方式4)。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2,所不同的是其引进部分的来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自主创新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而是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

(2)自主创新是企业主导的创新活动,以内部研究开发或者说以原始创新为基础,内部研发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没有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很难谈得上自主创新。

(3)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活动,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原始创新与合作创新、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

(4)自主创新活动是组合性的创新活动,不是一般线性的创新过程,而是在企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根据研究开发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原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创新之间的组合。

四、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企业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科学地制订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业,依托产品创新平台,实施自主研发。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应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在内部研发基础上,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丰富知识库,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研究开发链,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丽兰: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N].人民日报,1998,(7)

[2]陈佳洱:基础研究:自主创新的源头[N].光明日报.2005,(11)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模式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成为企业提升核心 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 指令性和计划性的,产品实行国家订购、国家统销, 这实际上是一种“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基本没有创新活 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在引进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 收,从而陷入了“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 圈。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 国情和战略需求,不能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实践也证 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部 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了60%,一批依 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但是, 我国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同知名 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经济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竞 争中的战绩。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明显

从调查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自主创 新的步伐,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 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2001年到2005年, 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明显,平 均每年增长50%以上,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 到4%,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比例 已经超过了5%。

2.2 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观念也在改变

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使企业意识到:要想 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单纯靠技术模仿和引进是 不行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已经走出了“技术创新就 是技术改造和引进”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已经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这些企业在 技术开发过程中主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 发――市场实验――营销战略――商品化等阶段的 管理和操作。这一现象表明,本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有所提高,已在逐渐摆脱依靠外国企业技术转 让的局面。

2.3 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显示较大活力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双 重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 创新,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而这也正是本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持续生存 的最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决策较 快,在创新上往往能快速出击。如作为民营企业的先 声药业,由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比较重 视,且制定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知名 制药企业。

2.4 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具有显著的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每年都会 产生大批发明创造项目及专利和科研成果。但这些 单位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成果的转化还是要 靠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可 能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创新大都通过委托 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或直接受让技术。这样,产学研 结合就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径。在调查中有85%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 合作关系。

2.5 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核心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企业创新中,大多是通过“不断创新一形成核心 技术一生产核心产品一衍生系列产品一形成核心竞 争优势”的模式来逐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其中, 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 由南京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现有发明 专利也是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其它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专利大都属于产品的小改小革,不能形成 核心技术。企业中也缺少像海尔、华为等全国知名且 极具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5.2 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研开发和 进步的过程,所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虽有所 提高,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 对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这 些机构建立起来以后作用的发挥认识还很模糊,尤 其对创新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利用和获益存在严重 的认识不足。这说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存在认 识偏差。

2.5.3 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 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研发项目有重大贡献 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激励。研发中,科研 人员往往呕心沥血才能开发出关键技术,并在实施 后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却不能获得任何奖励。长 此以往,就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到了最低限度,这无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大 障碍。

2.5.4 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创新中的一个较大难题 就是技术研发融资困难。我国虽然也设立了各项创 新基金,但申请条件都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企业能获 得支持。在南京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而 且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我 国企业创新风险基金制度又不完善,进行融资就显 得愈加困难。

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3.1 基本发明创新

基本发明创新,即原始性创新,是建立在一整套 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上的新的发明创新,属于基础 性研究,一般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它打破了经典 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 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性研究的重要性,常常能开 启新的市场和潜在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完 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记录人声音的装置,像这样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就是基本发明,另外的晶体管取 代电子管、聚乙烯、纳米技术的产生等都属于基本发 明,但是基本发明创新一般研究开发周期较长,必须 投入大量资金并要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而且风险很 大、成功率也较低。

基本发明的创新模式在我国主要适用于从事基 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 以与之进行联合研发。

3.2 核心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取得产品 关键部件或部位、元器件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此 基础上继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 术和产品商品化的创新活动。像电视机的显像管技 术、电脑CPU技术、DVD的光驱读取技术等都是核 心技术创新的典型。

核心技术创新有三个基本特点:(1)创新的核心 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主要通过独立研发而获得的,这是其本质特 点,也是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2)核心技术 的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其他 晚于该创新专利人的同类成果都不能受到专利保 护;(3)相关知识和能力支持是核心技术创新成功的 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 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 持。

跨国公司中的都多数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索 尼、IBM等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像3C、6C掌 握的DVD生产核心技术,英特尔掌握的半导体芯片 技术等都是核心技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 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 资金和人才实力,可以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的 转化研究。这些企业一般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子通 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3.3 改进技术创新

所谓改进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 吸收,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自身技术 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再根据市 场需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纵深挖掘其价 值,并实现质的突破,进而摆脱对原技术的依赖。

改进创新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并具 有自身的特点:(1)技术的跟随性。改进创新能够最 大程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改进创新做 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用 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率先者开辟的市场, 从而可以节省先期开发费用;(2)改进创新并不是单 纯的模仿,它并不单单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而同 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并对率先者的技术进 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改进创新避免了前期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能够集中 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创新链的中 游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技术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创新 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 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 动适应。改进创新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

对于改进技术创新,具有中等以上研发实力的 企业都可以实施。企业可在取得先进技术的许可实 施后,集中攻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并在 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3.4 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外在造型、内在结构和整 体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 外部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自身的外观和性能,对提 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品牌建设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设计构思审视阶段进入产品设计选择阶 段,再到最后的产品设计实施阶段,从而最终将技术 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产品的设计创新,适合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中 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从工业晶的外观设计和实用 新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创造方面着手,这两 个方面具有广阔创新前景,特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实用产品,如实用制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等 等,尽管简单但市场潜力很大。

3.5 传统文化创新

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 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 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是 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由各民族和 地域群体所创造并传承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为璀璨夺目,我国企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在 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和民间艺术方面大力挖掘,进 行这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上,许多企业也已经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像南京的“荣萍”服 装制造,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领 军品牌;中医药企业挖掘传统中医药秘方,融入现代 加工工艺,也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如能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宝库进行深入发掘,一定 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3.6 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原则

3.6.1 模式选择要和企业经济及技术实力相符合

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同,选 择的创新模式也应该不同。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在选择 时要考虑的自身因素有经济实力、科研开发投人、科 研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组成、科研管理体制、产品市场 需求状况等等。

3.6.2 要立足于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8篇

1以理念创新为先导

创新不是某一个企业家的专利,但是,创新的过程一定蕴涵一种健康、先进的价值观。民营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式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走布局集中、企业集聚、用地集约、量质并举的科学发展道路。民营企业在观念上的创新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1从小业主意识向现代企业意识转变目前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家族化管理;二是独裁决策。这两大缺陷归结起来就是民企管理者头脑中的小业主意识。这种小业主意识非常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向现代企业意识的转变十分重要。

1.2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制造”指研发在外国,加工制造在中国。而“中国创造”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拥有中国自主产权和民族品牌的民族企业。民族品牌不仅代表着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平,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承载着一个民族在世界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民营企业是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创造民族品牌的战略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的产品就其质量而言,并不亚于国外的产品,但就是由于牌子不响而大大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收益。民营企业的对策只能在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造商,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使民营企业的发展跃上新的更高档次。

1.3培育自主产权意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主产权,即使投入再多的人、财、物、力搞产品,终究无法形成持续竞争力。如今,自主产权成为了提升企业原始创新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民营企业应主动建树自主产权意识,从发之初就要着力培育,逐渐形成。

2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2.1通过集群式的生产创新来提高生产率,开发新产品集群式的生产创新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民营企业也可通过集群式的生产创新,来提高生产率,开发新产品,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2.2积极参与各类工程研发中心建设,不断强化企业创新孵化工作,民营企业可围绕当地的产业需求和行业特点,积极参与各类工程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加快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强化企业创新孵化工作以实现产业优化和产品升级。

2.3加大“产学研技术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我国自主创新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与辐射。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本企业的自主创新。

3以文化创新为基础

3.1创建企业文化,优化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企业文化的创建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氛围。无论是家喻户晓的海尔集团还是一夜之间被世界所知的尚德太阳能,凡企业宣传无一不着墨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凡企业家谈成功之道无一不谈企业文化的塑造魅力。民营企业通过创建企业文化,可以优化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3.2打造品牌文化,赢取消费者的认同与共鸣厂房再漂亮,消费者不会在购买产品之前先去参观工厂;技术再先进,没有多少消费者会花时间深入探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做出,最主要的是凭着对产品的认同,对品牌的感受。品牌文化是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民营企业打造品牌文化的目的是要使消费者产生对于企业产品认识的共鸣,进而促进产品销售和企业发展。

4以制度创新为背景

4.1激励机制创新,所谓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我省民营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要不断对目前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4.2人才机制创新,在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的家族制体制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时到如今,民营企业原有的人才机制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化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民营企业需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改革人才机制。可从人才招聘市场化。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应打破传统的家族观念,面向市场,加快各层次紧缺型人才的聚集,不断调整和提升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和质量。还要积极营造适应人才发展的企业环境。引进人才重要,留住人才更重要。人才的发展受到环境、待遇、工作、制度、情感等诸多因素制约。企业要给员工提供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环境平台,为人才的最佳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氛围。

5以管理创新为支撑

5.1创建自主的营销渠道和网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市场已越来越显示出它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企业的生死存亡也越来越由“市场说了算”。在这样的形式下,营销创新一企业前进的另一个轮子的作用就更加明显。民营企业营销模式的关键就是要紧贴产品卖点,创建企业自己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

5.2提高危机管理意识,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已经初步进入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性的新阶段。由此传统的一些营销手段,往往不能奏效。因此企业平常就要有危机管理意识与措施,要随时主动出击,走进攻型的道路,在危急中求发展。

5.3培育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专门从事企业高层管理的中坚人才。他的职责定位是以其良好的职业境界、道德修养、专业管理能力,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帮助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目前我省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这种职业经理人,而这恰恰是阻碍民营企业向高档次发展的严重障碍。今后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应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点。

6结语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9篇

自主创新促企业发展

企业是社会自主创新的主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和发展观,清研利华是按如下方法将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的。

第一确定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之“根”。

清研利华作为研发性公司,没有创新性技术显然就没有清研利华。

1996年,清研利华选择了进入石油替代能源研究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领域,并确定了复合无铅汽油、合成液体燃料为研究课题,迅速开展此类技术的研发,到2000年完成了复合无铅汽油、合成液体燃料、生物柴油、乳化柴油、复合柴油的研发工作,并完成相关的知识产权申报,为日后市场化运作石油替代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确定核心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之“本”。

行业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比的,企业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石油替代产品的技术研发中,清研利华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即催化燃烧剂,核心技术的控制方法是通过控制核心产品的供给来完成的。

第三确定加大创新投入为公司发展之“重”。

创新需要投入,特别是像清研利华这样的技术型科技公司创新投入更不可少。在清研利华创新型投入所占份额最大,超过公司利润的50%。主要用于科研设备更新、项目研发、技术中试、成果转换及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第四确定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公司发展之“要”。

清研利华在创新研究的同时,非常注重“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清研利华创新技术体系建设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创新体系的建设首先为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清研利华每年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数十项发明专利,如何有效利用所申报的专利涉及到专利的申报、管理、规范、转化、保护等一系列技术和法律问题。清研利华建立了一套自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体系内各部门随时互动,由一批技术专家、专利发明人、科技管理人员及律师组成。

创新体系的建设其次为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因为清研利华研发、推广使用的技术成果,国家往往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执行标准,包括行标、地标也都没有,只有依靠企业本身来制定。制定标准需要搜集整理试验数据及实验方法的确定,工作量、工作强度及技术要求都非常大。一个标准的制定,里面本身含有重大的创新性工作。

第五确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为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之“灵魂”。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有决定性和决定意义的因素,所以说,企业创新的灵魂实际上是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使用。清研利华崇尚并建立了研发人员考核、竞争、培训、培养和潜能开发等人才体系。建立了科研人员竞争上岗-课题立项-课题研发-技术中试-成果转换-商业化运作一整套完整的技术产业链模式。

第六确定“引进并走出去”为公司创新发展的“市场化策略”。

现今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因而真正意义的创新应该博众家之长而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技术特色,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2006年,清研利华又与国际知名新能源公司德国普飞(profi)石油公司在复合新能源、汽油添加剂、高级油等项目上,建立了更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凭借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完善的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发展壮大,并建立完善了自己的替代能源产业链,市场运营网络体系不断壮大。

变社会需求为创新动力

在清研利华的研发范围内,社会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从而实现“研究有用的技术、卖出有用的科技成果”这一企业目的。

新能源战略下的创新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要发展,燃料不可少,石油则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研制新型替代能源就是新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北京清研利华石油化学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系列专利技术--复合无铅汽油、复合催化醇醚汽油、高清洁复合柴油、合成液体燃料、乳化柴油、生物柴油已逐渐走上了中国新能源战略的舞台。

创新带来丰硕成果

在替代能源领域,清研利华公司完成了近30余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已经授权的有近10项发明专利,其中获中国国际专利金奖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银奖1项,获欧盟发明特别贡献奖1项。完成了ISO9000质量体系及ISO14001环境体系的建立,成为全国替代能源行业的先行者。

清研利华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无铅汽油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2006年11月3日,在北京化工大学会议中心通过了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这说明,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的研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6]1457号文件关于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的最新精神。采用该技术研制生产的复合催化醇醚汽油,使甲醇在车用汽油中的使用量达到50%以上,实现了甲醇的大比例催化燃烧,为目前醇类燃料的一种应用新技术和我国替代能源的新品种。符合国家十一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提倡的“发展醇醚燃料代油,鼓励发展生物质柴油,推广大比例甲醇催化燃烧技术和醇醚燃料尾气净化技术”的政策。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该项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铅汽油复合改性及燃烧催化剂具有创新性,产品技术科技含量高,是我国石油替代产品中的又一新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清研利华目前在全国各地有六个研发基地,有十余家产业基地。如,在河北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采用清研利华专利技术的年产8万吨复合无铅汽油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一面世就供不应求。类似的还有陕西省延安年产15万吨、甘肃省天水高新科技工业园年产5万吨、甘肃省兰州市年产30万吨复合无铅汽油的工程项目等。目前,全国已有300多家加盟生产企业,每天复合无铅汽油产销量达3000多吨,已有近10万辆汽车在使用该产品。一个全新的新型燃料――复合无铅汽油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自2006年3月份开始,清研利华又在重点打造生物柴油和复合柴油的产业链,清研利华公司在山东省年产1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装置已安全运行两年;年产5000吨生物柴油河北省项目也落实生产。计划采用边建设边生产的方法,在2008年前完成年产10万吨的山东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柴油中德合资项目、年产10万吨的河北固安自建生物柴油项目及辽宁营口年产40万吨联合生产生物柴油项目。

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

北京清研利华公司是我国最早开发醇醚燃料的专业公司之一,研发的系列石油替代产品在国内名列前茅。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由之路,开发、利用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将使我国有可能在新能源领域开创出中国特色的新天地。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要走科技创新之路,而企业则是当今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角。现在,科技合作的舞台已经搭就,产学研对接的乐章也已经响起,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角――清研利华将坚定不移地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以杰出的效益回报社会,再创辉煌。

建企业同盟让创新共享

清研利华采用灵活多样的发展策略将成果推向社会,并不断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首先,扩大规模建立直营工厂,建立自有产品生产、流通、贮存、使用体系,培养自己的销售体系及消费群体。

其次,把有用的技术成果转让出去,让更多的企业参与替代能源产业,便于形成产业同盟。

再次,设立省级,获得省级的合作者将拥有创新技术在该省的所有权、开发权、生产销售权,从而容易打造替代能源产业链。

最后,在全国开展连锁经营,授权合作者即为当地连锁经营实体的负责人,以前店后厂的直营模式开展统筹经营、独立核算,便于形成大集团模式。

清研利华认为,只有将创新成果有条件地在行业内共享,才可以形成大产业链,才可以形成大集团,才可以做到荣辱与共。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10篇

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需要树立”精+柔”理念,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自主创新;员工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益思维辅助MC模式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研究”(12BGL015)。

企业的综合自主创新力是员工个体自主创新力的集成和综合体现,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提升企业综合自主创新力的关键。组织的创新氛围对员工能否发生创新行为起非常关键的作用[1-2]。企业文化是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无形”氛围,是构成企业创新氛围的关键要素,对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有重要影响。陈卫旗通过对某大型电网公司156家供电局的10856名员工问卷调查,验证组织创新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确认组织创新文化与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关联[3]。卫云等人也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创新型文化和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4]。企业文化具有许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5]。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6]。主管领导对制造业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文化可以加强主管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7]。那么,具有什么特质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有机结合“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两大重要特质的企业文化———“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8]。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指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既“精益求精”又“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精益求精”文化强调“知难而进且求精”,推动员工勇攀科技高峰;“柔性求新”文化强调“突破思维禁锢而求新”,拓展员工自主创新思路。“精柔型”企业文化实现“精益求精”特质和“柔性求新”特质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培养既精专又灵柔的创新型员工。

(一)“精柔型”的企业精神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强调精益求精精神,认为应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和手段追求“零缺陷”“零故障”“零浪费”和“零客户抱怨”的完美业绩是十分必要的,自觉抵制传统的“中庸”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将柔性的求新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中,认为“刚性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以“柔性求新”为荣,并互相影响,形成浓郁的、弥漫于全企业的“自觉思考、善于应变、不断求新”的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精柔型”的企业制度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以“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精益求精精神,奖励、表扬精益求精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批评敷衍应付、不求上进、怠惰等“不求精”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以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柔性求新精神,奖励、表扬柔性求新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和批评呆板、守旧等“刚性”“不求新”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三)“精柔型”的企业行为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勤勇攻关、锲而不舍等精益求精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是“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随机应变、灵动突破等柔性求新行为。

(四)“精柔型”的企业物质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精益求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高精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恒精持进的企业形象等。

2.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是“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新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别致的产品包装等。

二、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关键要素

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目前有多种理解。笔者采用国务委员陈至立于2005年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所作的《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自主创新内涵的解释,认为自主创新包含3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取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其二,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其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与自主创新内涵相对应,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指企业员工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或潜在的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有机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并集成创新、积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再创新的能力[9]。在自主创新所需设备、资金、政策、领导支持等外在条件下,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发挥主要受员工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的影响。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应该着重于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和知识技能。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10]。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是指提高员工参与自主创新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指提高员工“恒精、毅勇、勤奋、灵柔、突破”的精神品质。员工自主创新精神品质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根本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知识技能,是指提高员工集成知识、融会贯通、克服困难、以最小的消耗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巧能力。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是员工提高自主创新力的保障性关键要素。

三、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塑造追求完美、持续改善、与时俱进、蒸蒸日上的员工。这些员工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内心自发产生的持续进步和尽善尽美愿望不断推动着员工积极参加企业自主创新,能显著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褒奖“柔性求新”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呆板守旧”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员工为了得到组织褒奖,高度重视“柔性求新”,将大幅度提高员工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以尽善尽美的产品、服务、企业形象为重要载体。企业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物质载体的完美要求,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持续改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的强大动力。

4.“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通常以多样化、新颖、别致的产品和服务为重要载体,使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根据市场状况不断推陈出新的强烈需求,这种强烈需求能明显提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投入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行为动机。

(二)“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企业文化对员工精神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改造力量。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渲染下,即使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也能受到无形的“精化”教育和感染,“懒散”“不求上进”的员工也能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氛围中时刻感觉到无形的鞭策而逐渐改变作风,有利于培育严谨求实、严格自律、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恒定坚毅等自主创新所必需的精神品质。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柔性求新”精神克服了传统“刚性守旧”的呆板性、局限性、单维性和陈旧性,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不墨守成规,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局性、多维性、高弹性、变通性等特点,使传统、呆板、守旧的员工逐步变得灵活变通、多维求新。

3.“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奖褒“精益求精”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不求精”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使口头的宣传和教育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它促使员工增强对精益求精精神的重视程度,在面对自主创新困难时更能发挥出勇敢坚毅、锲而不舍、持续改进等优秀品质。

(三)“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能,受到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多重影响。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在员工自主创新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多高难技术问题,只有具备恒定坚毅、勤勇严谨、持续完善等精益求精行为特征的员工才能闯过技术难关,以最小的消耗、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满意度推动自主创新。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以员工精益求精的行为特征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以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为基础。“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强化了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能突破思维禁锢、整合知识、集成知识,避免“钻牛角尖”,有效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树立”精+柔”理念

我国企业受传统的粗放、刚性理念影响很深,“粗”“刚”理念使员工不求精进、呆板守旧而害怕变革,缺乏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增强。建议企业加强精益理念、柔性思维和柔性管理的培训和应用。管理者需应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启发员工思维,提高员工应用柔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消除一切无价值的浪费,应用科学方法追求完美目标并持续完善,上道工序员工对下道工序员工高度负责。“求精”与“求柔”需紧密结合,逐步以“精+柔”理念替代传统的粗放和刚性理念。

(二)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南,是企业对员工言行、品质、精神的衡量准则,对企业员工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品质都有较强影响。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精+柔”的企业制度体系。企业应该在各项规章制度中提倡、强调“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并对精益求精、柔性创新的言行和成果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也通过规章制度的普及和宣传,使员工明确“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危害,明确粗心和呆板也是应被批评的错误,知道因粗心和呆板而造成损失应接受惩罚。这样“精+柔”的、奖罚分明的制度环境,可促使那些“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员工逐步改善言行。

(三)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须循序渐进。第一,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大局出发、认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改变传统的粗放、刚性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改善思维结构,提高思维柔性和管理柔性。第二,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制度约束等形式引导全体员工培育求精意识、增强思维柔性和创新欲望。第三,企业管理者应该推波助澜,逐步形成“精+柔”的理念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和物质环境,促使每位员工从“被动精柔”到“主动精柔”,并使员工的“精柔化”与企业文化的“精柔化”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肖天明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议,许安心.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王三银,刘洪,刘健.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7).

[3]陈卫旗.组织创新文化、组织文化强度与个体员工创新行为: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心理科学,2013(5).

[4]卫云,许芳.组织文化、工作价值观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劳动,2016(3).

[5]王帅.以企业文化为后盾进一步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2).

[6]贾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11).

[8]肖天明.精柔型企业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上一篇:药品质量检验范文 下一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