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财范文

时间:2023-02-27 04:44:18

企业理财

企业理财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理财文化构建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如何更好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其中,有关企业理财文化或公司理财文化的论述不断见之于各种刊物,以期通过建立一种企业理财文化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对其来说更是重要且必需的,是旅游企业管理手段进步的必由之路,更是旅游企业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探讨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论述尚属空白,笔者拟从内涵、功能、特点和构建等几个方面就此作初步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所采用,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作为旅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企业理财文化”,它是旅游企业的理财哲学,是旅游企业群体进行财务管理的思想灵魂,体现了旅游企业群体在加强财务管理,改善财务状况方面的集体智慧和精神力量,在现代旅游企业理财活动中,必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内涵。所谓旅游企业理财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旅游企业管理部门的长期培养和指导,由旅游企业财务部门和全体员工在长期理财活动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理财物质成果和理财精神成果的种种表现形态。其核心是旅游企业的理财价值观念。

2.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功能。研究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旅游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因此,一种成熟、优秀的旅游企业理财文化应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功能。

(1)展示功能。能够全方位地展示旅游企业的理财状况,反映旅游企业内部各部门与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联系。

(2)导向功能。能够对旅游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其全体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对旅游企业整体理财活动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使全体员工将自己的理财价值取向及行为与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紧密结合,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

(3)凝集功能。能够减少理财活动中的内耗,增强旅游企业的凝聚力。通过良好的理财文化塑造,可在旅游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调的氛围,使个人不仅从行为上而且从思想感情上与旅游企业统一起来,把员工爱岗敬业、关心企业的自发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4)约束功能。作为旅游企业理财活动中的一种行为道德规范,旅游企业理财文化能够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在处理各种经济问题时起到心理上的约束作用,强化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觉管理意识。

(5)激励功能。能够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当家理财思想、主人翁意识、勤俭持家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行为动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融合到企业集体的理财活动中去,更好地发挥每位员工参与理财活动的主动性和聪明才智,激发员工主动理财的积极性。

(6)宣传功能。优秀的企业理财文化对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意识上,而且还表现在财务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它对树立企业良好的财务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旅游企业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

二、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特性

旅游企业的行业特性和产品特点决定了旅游企业理财文化具有以下明显的个性特点。

1.服务创新性。旅游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经营型企业,服务理念、服务规范、服务方式成为其理财文化的基本特点。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无数实践证明,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赢得商机,获得利润。因此,旅游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服务创新,方可降低企业理财的风险。

2.人性化。从旅游消费的感性化倾向和内部管理的角度而言,旅游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理财文化必须突出人性化的特点。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而且是员工与客人互动的面对面的服务,需要提供充满人性亲情的情感服务来打动旅游者,旅游者的消费也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员工的劳动,员工的工作状态对服务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旅游企业在倡导“顾客至上”意识的同时,必须在企业内部提倡和贯彻“员工第一”的思想。

3.开放性。旅游企业接待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之间的需求多种多样,差异很大。尤其在面向国际市场经营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争取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旅游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不断融合各国的多元文化,特别是跨国旅游集团和合资公司(如合资饭店、合资旅行社等),更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双方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理财目的、思维和方法不尽一致。旅游企业理财活动必须正视各方的文化差异,努力营造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旅游企业理财文化。

4.差异性。旅游企业理财文化是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以及由地理因素带来的文化差异必然在旅游文化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旅游企业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决定了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相对差异性。另外,旅游企业理财文化存在于具体的旅游企业,每个旅游企业的性质、类型、发展目标以及人员素质都有自身的个性特色,各企业之间的差异必然带来企业理财文化的差异。

5.协作精神。旅游产品的高度综合性决定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服务缺陷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形象,这就要求以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企业之间必须具有强烈的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以确保旅游产品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整个旅游过程的顺利完成。旅游产品经营的这一特殊理念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构建

1.构建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基本原则。旅游企业理财文化是旅游企业在长期财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和理财的精髓。良好的企业理财文化的塑造,需要旅游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一般来说,优秀的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旅游企业必须拥有一个明确的理财目标,并让每一位员工明白其工作与实现这一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旅游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典型的理财目标主要的三种,即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这一变化决定了旅游企业应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佳理财目标。

(2)价值观念原则。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形成,还表现在旅游企业必须拥有一些共同的理财价值观,要在旅游企业全体员工中树立起理财的服务观念、时效观念、风险观念、成本观念、节俭观念等科学的理财观念,并把它们作为财务管理的奋斗目标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信仰和理念。

(3)创新原则。旅游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必须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企业财务管理要根据旅游企业理财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理财成绩,激发企业员工在理财活动中争先创优,树立追赶一流的理财思想。

(4)参与原则。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全员理财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实行民主理财。让每一位员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理财的热情,重视员工对企业理财活动所提出的各项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员工当家理财、献计献策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理财的群众化、民主化。

(5)绩效原则。绩效原则的基础是让旅游企业每一位员工了解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行为,并建立起一套客观、准确的考核标准。在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中,一方面要将利益分配与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要将激励与在财务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绩效挂钩。通过建立客观、准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逐渐在旅游企业员工中树立起一系列科学的理财观念,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6)共识原则。旅游企业的每一项财务制度、财务决策和方案的制定、出台,必须做到公开、透明。要广泛征求全体员工对企业理财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广泛的共识,这对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企业界凝聚力,减少内部磨擦,增强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理财工作和提高企业理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7)公正原则。公正一直被思想家们称为管理活动的伦理价值目标,一定组织的良好秩序的形成,都是靠公正这种道德信念进行整合才得以可能的。公正的实现依赖于管理,实践公正的原则的根本在于塑造个体的公正精神,让公正内化为人的德性。因此,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财活动中必须是客观公正的,企业理财人员必须有正直的品格,这样的理财人员可以依其人格力量,引导和强化各个部门的理财行为,促进旅游企业理财水平的提高。

2.构建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而且由于旅游企业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同一个旅游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理财文化的内容也可能并不一致。但是,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旅游企业理财文化可分为理财物质文化、理财行为文化、理财制度文化和理财精神文化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由里及表构成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整体系统(见下图)。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由以企业理财精神文化为核心,由内向外辐射渐次展开为企业理财制度文化、企业理财行为文化和企业理财物质文化,这一展开过程也是一个由精神向物质,由观念、心理的形而上层面向行为、物质的形而下层面的渗透过程。

(1)旅游企业理财物质文化。企业理财物质文化是旅游企业通过可视的客观实体(企业理财环境、企业理财的标识、标志等)所表达和折射出来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它是旅游企业理财文化的最外层,是形成旅游企业理财精神文化和理财行为文化的条件,同时也受两者的规范和制约。

(2)旅游企业理财行为文化。企业理财行为文化是旅游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旅游企业的理财目标、理财作风、理财价值观和理财过程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主要包括管理者行为、楷模人物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

(3)旅游企业理财制度文化。理财制度文化是指旅游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形成的与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精神文化相适应的企业理财制度和理财组织机构。在旅游企业理财文化中,理财制度文化具有中介性,既是适应理财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规定理财行为文化和塑造理财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理财精神文化只有通过制度规范化,才能逐渐内化为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企业理财范文第2篇

1、资本要素的稀缺性与配置效率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就是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scarcity),所以要讲求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资源的要素构成是与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在渔猎社会和原始农业社会结束之后,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公认的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实质含义为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也有将管理才能、创业精神纳入的);到了后工业社会(或者目前喧嚣甚上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大有成为新的经济资源要素之势。

在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下,无论在何种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arrangement)之下,资本在诸要素中都处于相对占优地位。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工具的是资本的原始实物形态——货币,而在其背后起媒介作用的则是根据资本的计量属性抽象出来的概念——价值;在组织(企业)内,资本雇佣劳动成为主流的范式,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也留给了资本的提供者。如果把市场和企业都看成是一种定价机制的话,资本就成为定价过程的媒介或者主动者。

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典型地具有稀缺性。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具体资本表现形式的抽象。相对特定主体而言,从权属上看,资本无外乎自有资本(资本,权益资本)和他人资本(债权资本)之分。资本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从目前的断面上看,资本的表现形式至少包括:资本的原始实物形态——货币资产;资本的转换实物形态——实物资产;资本的虚拟形态——金融资产。资本的配置过程,即将不同权属的资本转换为不同资本表现形式的过程。简化、笼统地讲,资本的配置过程分为两个方面:资本的筹措过程,即对不同权属资本的组合过程;资本的投放过程,即不同资本表现形式的组合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除了市场上单纯的资本品交换活动之外,尤其是在组织(企业)之中,资本作为一种要素,其配置过程都是与其他要素的配置过程相耦合的。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从团队生产(teamProduction)和契约联结(nexusofcon-tracts)的角度展开讨论。

根据经济学的宗旨,资本配置必须讲求效率。资本配置的效率从理论上可以借用帕累托(Pareto)效率来阐述,在应用中,则可以分别考察资本的筹措效率(资本成本最小化)和投放效率(资本价值最大化)。必须注意的是,这里考察的是资本配置的效率,而不是全要素配置的效率,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样的道理,通过全要素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来考察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对于这个问题,后文将专门进行讨论。

2、理财科学及其分野

我们不妨把理财理解为对资本要素的配置。这样,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凡是与资本要素配置相关的主体,都具有理财的动机乃至行为和观念。理财的主体,包括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大型”外体)、企业、非营利机构、家庭、个人等。不同的主体在理财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但这并不妨碍将它们整体抽象为资本要素配置。

理财科学就是在探索理财规律、总结理财观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理财科学是研究资本要素配置的一门科学。按照理财主体的不同,理财科学可以划分为:研究总量资本配置的公共理财(publicfinance),其主体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一般称为公共财政学;研究个量资本配置的微观主体理财,其主体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作为“大型”个体包含在内)、家庭和个人等,其中研究企业理财的分支即为企业理财学(或企业财务学)。此外,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理财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所、中介和手段,因而理财学科中还包括研究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的金融学(金融市场学)。

目前,西方企业理财学界一般把理财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其中投资学是专门研究资金投放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不同主体理财中共有的一个环节。不提公共理财,则是因为在总量层面的资本配置具有明显区别于个量资本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还涉及国家权力的强制性等诸多因素,使其与微观主体理财区别较大,至少难以适用一些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提企业之外其他微观主体的理财,则是基于学科发展状况和研究的轻重取舍。但这种提法与以上划分并不矛盾,它体现的是理财学科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理财学科的研究尚不完善的现状。

理财学科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专门研究理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学分支即为理财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理财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资本品估价等方面的内容。它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在更为晚近时期,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分析和关系分析等新兴的分析模型。

3、企业理财的基本定位与框架

由上可知,企业理财属于微观主体理财的一个分支。企业是指盈利性生产经营组织。根据其组织形态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类型。不论何种形态的企业,在创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利益关系,并由此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例如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等。在理财上,企业本身与其利益相关者都是有区别的。即使是在独资企业中,尽管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兼具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但企业的理财与业主个人的理财(生活消费,家庭用度开支,在该企业之外的其他投资活动等)还是有区别的。

企业的理财就是对企业的资本(典型地具有“法人资本”或者“组织资本”的含义)进行配置的过程。尽管这里所谓的企业的资本从来源上看,不外乎属于所有者的权益资本(原始投资、经营积累)和属于债权人的债权资本两类,但是,企业自身资本的配置与所有者和债权人各自资本的配置决不是等同的。对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企业是独立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理财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理财有别于任何利益相关者的理财。

应该强调的是,理财主体只是一个理财角色定位意义上的主体,它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例如,企业内部有自身相对独立资本的部门,就是一个有别于该企业的理财主体;单个业主制企业与业主分别是独立的理财主体;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大型”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理财主体。

另一方面,企业的理财与利益相关者的理财又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除了通常所说的直接的财务关系之外,还包括各种间接的影响关系(

例如在理财效率卓著、资本组合价值高的企业工作的职工,更易于获取高额的住房按揭贷款),甚至外部性(例如股份公司因不当投资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殃及股东,甚至与公司有密切业务关系的企业的价值)。更为突出的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相关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基于各自资本配置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化或者对称),往往会对企业的理财行为产生较大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影响。例如独资企业的理财,受制于业主的理财行为和策略;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直接制约企业的理财行为;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其理财行为依赖于所有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股权高度分散,具备钱德勒式的“经理革命”特色的企业,其理财行为会受到经营者本人理财行为和策略的影响。这些命题都可望获得显著的经验(empirical)支持。

企业理财作为企业自身独立的资本配置活动,研究和总结其规律和观念的学科即为企业理财学,或称企业财务学。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分支:作为理论基础的财务经济学,和作为应用技术和方法的企业财务管理(管理财务学)。

财务经济学是理财经济学的主干部分,也是理财经济学中进展最长足的部分。它主要借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企业资本等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主要的模块包括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研究,企业(资本组合与资本品)的估价研究,以及作为基本前提、分析模型或度量基础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度量研究、资本市场效率研究。不完全信息和关系模型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MM资本结构定理、有效边界与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财务经济学领域开拓性的研究使得美国的6位教授分别获得了1985(FrancoModigliani)、1990(HarryM.Markowitz,H.Miller,WilliamF.Sharp)和1997(Robert,MyronS.Scholes)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企业财务管理则涉及到理财中的政策和控制问题,包括财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据资产负债表项目分别展开,包括营运资本管理、资本预算、资本成本、分配政策等,此外还涉及到财务控制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典型地属于企业管理的分支,与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营销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并列。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的理财行为,即为了实现企业资本有效配置而努力的过程。

财务经济学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类同于微观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财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先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理财主体是理性的,得出一些理想化的模型;然后逐步放宽和修正假设,不断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资本结构理论中,从MM理论到有税模型、破产成本模型、财务危机模型;资本组合和资本品定价理论中,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到套利定价模型;以及财务经济学研究基点上,从有效市场假说到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关系模型,遵循的就是这条发展脉络。此外,财务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例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效益权衡(trade-off)、不确定性分析等,都是与微观经济学的相应分析方法一脉相承的。最近,经济学界中新兴的、运用混炖理论(Chaostheory)、模拟技术(modelingtechnology)和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dynamics)解决经济问题的所谓“经济物理学”(econophysics),也主要针对“财务复杂性”(financialcomplexity)的问题。而企业财务管理虽然以财务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但它实际上还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同步。例如对人的社会性的关注和人本主义理财的研究、对决策理论的借鉴和财务决策研究?⑷ū渌枷氲脑擞煤筒莆袢嵝裕ú莆袷视π裕琭inancialfiexibility)研究、战略管理的影响和战略财务管理的兴起等。

4、团队生力、契约联结与企业理财目标替代

企业理财是对企业资本要素的配置过程,而资本要素仅仅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一个。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命题,我们不妨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团队生产”和“契约联结”的理论加以阐释。

所谓团队生产,指的是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耦合,联合完成生产活动。团队生产中对各项要素的投人和产出进行计量、避免偷懒(Shirk)和搭便车(free-ride)的要求,直接诱致了企业这种制度安排[1]。团队生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诸多生产要素而言,企业是“技术上不可分离的实体”(technologicallynon-separableentity)[2],而且由于诸多要素在一起合作生产的产出大于各自孤立进行生产的产出之和。从这种意义上讲,就企业生产而言,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当且仅当与其他生产要素耦合在一起进行团队生产时,才谈得上追求配置效率。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即要想分清全要素团队生产的效率与其中资本的单要素效率,是不可能或者不经济的。无论这种效率以总产出、经济收益、财务利润或者企业价值体现,这种区分都比较棘手。可供选择的方案是,给其他要素以可以合理计量的报偿,而为资本要素(甚至仅限于权益资本部分)保留剩余索取权,然后对剩余索取权进行估价,以决定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这样,企业实际上成了为其他生产要素定价的制度安排。这类似于最终归集资本提供者(甚至仅限于所有者)在企业所拥有的价值的过程。但这种修正实际上很难彻底剔除全要?匦手衅渌氐谋呒室诚住?nbsp;

另一种解释需要借助于“契约联结”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只不过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这其中包括所有者、债权人提供资本的契约(或条款,下同),也包括经营者提供管理才能、职工提供劳动、供应商提供材料、购买者接受产品、政府取得税收的契约。这些契约有的是显性的,有些是隐含的。所有契约的履行推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实现运转,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这种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抽象为一组生产函数、视同“黑箱”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正因为契约是连接、交织的,因而作为企业的产出,体现的是所有契约的履行情况。要解析出关于资本提供契约的产出,同样会陷入困境。可选的思路是在理顺不同契约的关系的基础上,确立“资本雇佣其他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这实际上与前述的给资本以剩余索取权的提案如出一辙。

根据上面的分析,考察企业理财效率,亦即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即如何从企业的全要素配置效率中分离出资本要素的边际贡献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中分离出理财效率(或从企业总产出中分离出理财的边际贡献)。这首先需要比较反映效率的各种指标。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总产出、利润等指标都不如企业整体资产组合价值(以下简称企业价值,它实际上等价干企业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的价值之和)指标更接近于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但从企业价值中进一步分离非资本配置效率的“提纯”过程,似乎远比前述的改进方案更为困难和不经济。因而,我们只好用企业的价值近似地替代企业资本的配置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理财学者主张的理财目标看起来几乎与企业的目标一样的根源。但由此也可以解释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对于总产出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优越性。

5、对两个观念问题的评析

此处根据前文的思路和得出的一些结论,试图对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两个观念问题,作出相应的评析。

5.l、关于“财务主体分层说”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主体的不同层次问题,并分别论述了所有者(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3]。为了使此类研究更具典型意义,一般的研究者通常选取了公司(corporation)这一企业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公司拥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自身是一个独立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法人实体,完成了外部性内在化的三次法律修正[4],从而使从真正意义上研究“公司”自身而不是其他主体的财务成为可能;具有相对而言最为完备的治理结构,有利于简化前述的优化模型;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利于一系列可量化的模型和方法的应用;受到严格的信息揭示管制,使收集必要的研究素材的成本得以降低。

这些研究对于开拓我国企业财务研究的视野,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的理财活动有别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财活动。它们属于不同主体的理财活动,因而站在“分层”的角度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不妥。实际上,也有从利益相关者理财的角度进行的研究[5]。

对于特定的企业而言,它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联结。每一个理性的(rational)利益相关者都有为自己理财的愿望和行动,即根据自己的偏好、要素禀赋和预算约束,合理地进行或干预与企业相关的资本配置,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这样,有关企业的理财活动(企业理财活动十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理财活动)实际上是一系列互斥的目标函数在一组相同或共线(colinear)的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如果进而引进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态度、信息分布、讨价还价能力等变量的话,这一模型将更加复杂,以致很难运用既有的方法找到一组“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的解。

5.2、关于“财务管理中心论”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企业管理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问题。这种提法,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对财务管理定位过高、造成企业理财目标“超载”的所谓“期望沟距”。

前文关于企业理财目标替代的讨论,实际上部分是为了强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至于财务管理中心论是否是企业理财目标替代误导的结果,笔者不敢妄断。但在此应该强调的是,理财解决的只是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问题,它在全要素配置效率中,只是一个组成因子。至于资本要素在诸要素中可能具备相对占代地位的原因,前面已经专门分析过,在此不再重复。

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资本雇佣其他生产要素”的制度范式下,在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相对而言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强调理财的重要性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是,不可将“财务管理中心论”教条化,否则可能贻害无穷。下面提几点理由:

第一,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不同的企业、乃至同一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应当树立权变的观念,适时调整管理的侧重点。

第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知识联网所带来的“联结经济”(economicsofnexus)效应,远远超过了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效应和“范围经济“(economicsofscope)效应。有人预言,知识将取代资本作为新的主导性生产要素。这是否会动摇固有的企业制度范式,从而动摇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尚须拭目以待。

第三,过分强调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客观上助长了重资本经营,尤其是虚拟资本经营轻生产经营的苗头,可能会导致“泡沫经济”的滋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Alchian,A.andH.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72;Dec:62

2、Williamson,O.TheEconomicInstitutionofCapitalism,NewYork:TheFreePress.

3、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1997;5

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19975

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会计研究,1997;5

4、Demsetz,H.TowardaTheoryofpropertyRight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May:57

企业理财范文第3篇

一、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理财观念转变:资本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再由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因此,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式,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理念下的企业理财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产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由于它不重视价值管理,企业理财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财。

在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价值经营;不仅强调生产,而且重视销的衔接。但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对筹资、投资等环节重视不够,理财观念淡薄。

在资产经营方式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做为经营的核心。资产经营方式下企业理财观念增强,特别是讲求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重视与加强了投资管理。但由于产权不清、忽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尽管企业理财观念增强了,但没抓住理财的精髓和本质。

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的经营活动,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综合方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目标转变——理财目标转变:资本增值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企业经营目标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企业理财目标也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追求商品经济效益向追求资产经济效益到资本经济效益转变。资本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

(一)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增值目标是与资本经营紧密相关的。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要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二)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孤立进行,同样资产经营也离不开商品经营。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

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三)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重要环节。商品经营不能脱离产品经营而存在。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Σ[产量×产品销售率×(销售价格一销售成本)]

等式左边说明,企业从商品经营角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等式右边说明,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三、理财观念转变——理财目标转变——理财内容转变:存量、增量、配置、分配

现代企业理财观是资本经营,理财目标是资本增值,因此,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就成为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企业理财,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现阶段伴随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企业理财要在国家宏观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财务重组。

(二)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的财务管理。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四)资本收益管理

企业理财范文第4篇

1、资本要素的稀缺性与配置效率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就是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scarcity),所以要讲求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资源的要素构成是与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在渔猎社会和原始农业社会结束之后,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公认的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实质含义为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也有将管理才能、创业精神纳入的);到了后工业社会(或者目前喧嚣甚上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大有成为新的经济资源要素之势。

在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下,无论在何种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arrangement)之下,资本在诸要素中都处于相对占优地位。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工具的是资本的原始实物形态——货币,而在其背后起媒介作用的则是根据资本的计量属性抽象出来的概念——价值;在组织(企业)内,资本雇佣劳动成为主流的范式,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也留给了资本的提供者。如果把市场和企业都看成是一种定价机制的话,资本就成为定价过程的媒介或者主动者。

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典型地具有稀缺性。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具体资本表现形式的抽象。相对特定主体而言,从权属上看,资本无外乎自有资本(资本,权益资本)和他人资本(债权资本)之分。资本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从目前的断面上看,资本的表现形式至少包括:资本的原始实物形态——货币资产;资本的转换实物形态——实物资产;资本的虚拟形态——金融资产。资本的配置过程,即将不同权属的资本转换为不同资本表现形式的过程。简化、笼统地讲,资本的配置过程分为两个方面:资本的筹措过程,即对不同权属资本的组合过程;资本的投放过程,即不同资本表现形式的组合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除了市场上单纯的资本品交换活动之外,尤其是在组织(企业)之中,资本作为一种要素,其配置过程都是与其他要素的配置过程相耦合的。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从团队生产(teamProduction)和契约联结(nexusofcon-tracts)的角度展开讨论。

根据经济学的宗旨,资本配置必须讲求效率。资本配置的效率从理论上可以借用帕累托(Pareto)效率来阐述,在应用中,则可以分别考察资本的筹措效率(资本成本最小化)和投放效率(资本价值最大化)。必须注意的是,这里考察的是资本配置的效率,而不是全要素配置的效率,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样的道理,通过全要素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来考察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对于这个问题,后文将专门进行讨论。

2、理财科学及其分野

我们不妨把理财理解为对资本要素的配置。这样,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凡是与资本要素配置相关的主体,都具有理财的动机乃至行为和观念。理财的主体,包括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大型”外体)、企业、非营利机构、家庭、个人等。不同的主体在理财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但这并不妨碍将它们整体抽象为资本要素配置。

理财科学就是在探索理财规律、总结理财观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理财科学是研究资本要素配置的一门科学。按照理财主体的不同,理财科学可以划分为:研究总量资本配置的公共理财(publicfinance),其主体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一般称为公共财政学;研究个量资本配置的微观主体理财,其主体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作为“大型”个体包含在内)、家庭和个人等,其中研究企业理财的分支即为企业理财学(或企业财务学)。此外,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理财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所、中介和手段,因而理财学科中还包括研究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的金融学(金融市场学)。

目前,西方企业理财学界一般把理财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其中投资学是专门研究资金投放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不同主体理财中共有的一个环节。不提公共理财,则是因为在总量层面的资本配置具有明显区别于个量资本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还涉及国家权力的强制性等诸多因素,使其与微观主体理财区别较大,至少难以适用一些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提企业之外其他微观主体的理财,则是基于学科发展状况和研究的轻重取舍。但这种提法与以上划分并不矛盾,它体现的是理财学科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理财学科的研究尚不完善的现状。

理财学科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专门研究理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学分支即为理财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理财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资本品估价等方面的内容。它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在更为晚近时期,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分析和关系分析等新兴的分析模型。

3、企业理财的基本定位与框架

由上可知,企业理财属于微观主体理财的一个分支。企业是指盈利性生产经营组织。根据其组织形态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类型。不论何种形态的企业,在创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利益关系,并由此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例如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等。在理财上,企业本身与其利益相关者都是有区别的。即使是在独资企业中,尽管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兼具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但企业的理财与业主个人的理财(生活消费,家庭用度开支,在该企业之外的其他投资活动等)还是有区别的。

企业的理财就是对企业的资本(典型地具有“法人资本”或者“组织资本”的含义)进行配置的过程。尽管这里所谓的企业的资本从来源上看,不外乎属于所有者的权益资本(原始投资、经营积累)和属于债权人的债权资本两类,但是,企业自身资本的配置与所有者和债权人各自资本的配置决不是等同的。对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企业是独立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理财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理财有别于任何利益相关者的理财。

应该强调的是,理财主体只是一个理财角色定位意义上的主体,它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例如,企业内部有自身相对独立资本的部门,就是一个有别于该企业的理财主体;单个业主制企业与业主分别是独立的理财主体;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大型”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理财主体。

另一方面,企业的理财与利益相关者的理财又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除了通常所说的直接的财务关系之外,还包括各种间接的影响关系(例如在理财效率卓著、资本组合价值高的企业工作的职工,更易于获取高额的住房按揭贷款),甚至外部性(例如股份公司因不当投资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殃及股东,甚至与公司有密切业务关系的企业的价值)。更为突出的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相关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基于各自资本配置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化或者对称),往往会对企业的理财行为产生较大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影响。例如独资企业的理财,受制于业主的理财行为和策略;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直接制约企业的理财行为;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其理财行为依赖于所有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股权高度分散,具备钱德勒式的“经理革命”特色的企业,其理财行为会受到经营者本人理财行为和策略的影响。这些命题都可望获得显著的经验(empirical)支持。

企业理财作为企业自身独立的资本配置活动,研究和总结其规律和观念的学科即为企业理财学,或称企业财务学。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分支:作为理论基础的财务经济学,和作为应用技术和方法的企业财务管理(管理财务学)。

财务经济学是理财经济学的主干部分,也是理财经济学中进展最长足的部分。它主要借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企业资本等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主要的模块包括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研究,企业(资本组合与资本品)的估价研究,以及作为基本前提、分析模型或度量基础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度量研究、资本市场效率研究。不完全信息和关系模型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MM资本结构定理、有效边界与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财务经济学领域开拓性的研究使得美国的6位教授分别获得了1985(FrancoModigliani)、1990(HarryM.Markowitz,H.Miller,WilliamF.Sharp)和1997(Robert,MyronS.Scholes)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企业财务管理则涉及到理财中的政策和控制问题,包括财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据资产负债表项目分别展开,包括营运资本管理、资本预算、资本成本、分配政策等,此外还涉及到财务控制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典型地属于企业管理的分支,与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营销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并列。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的理财行为,即为了实现企业资本有效配置而努力的过程。

财务经济学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类同于微观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财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先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理财主体是理性的,得出一些理想化的模型;然后逐步放宽和修正假设,不断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资本结构理论中,从MM理论到有税模型、破产成本模型、财务危机模型;资本组合和资本品定价理论中,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到套利定价模型;以及财务经济学研究基点上,从有效市场假说到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关系模型,遵循的就是这条发展脉络。此外,财务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例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效益权衡(trade-off)、不确定性分析等,都是与微观经济学的相应分析方法一脉相承的。最近,经济学界中新兴的、运用混炖理论(Chaostheory)、模拟技术(modelingtechnology)和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dynamics)解决经济问题的所谓“经济物理学”(econophysics),也主要针对“财务复杂性”(financialcomplexity)的问题。而企业财务管理虽然以财务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但它实际上还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同步。例如对人的社会性的关注和人本主义理财的研究、对决策理论的借鉴和财务决策研究?⑷ū渌枷氲脑擞煤筒莆袢嵝裕ú莆袷视π裕琭inancialfiexibility)研究、战略管理的影响和战略财务管理的兴起等。

4、团队生力、契约联结与企业理财目标替代

企业理财是对企业资本要素的配置过程,而资本要素仅仅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一个。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命题,我们不妨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团队生产”和“契约联结”的理论加以阐释。

所谓团队生产,指的是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耦合,联合完成生产活动。团队生产中对各项要素的投人和产出进行计量、避免偷懒(Shirk)和搭便车(free-ride)的要求,直接诱致了企业这种制度安排[1]。团队生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诸多生产要素而言,企业是“技术上不可分离的实体”(technologicallynon-separableentity)[2],而且由于诸多要素在一起合作生产的产出大于各自孤立进行生产的产出之和。从这种意义上讲,就企业生产而言,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当且仅当与其他生产要素耦合在一起进行团队生产时,才谈得上追求配置效率。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即要想分清全要素团队生产的效率与其中资本的单要素效率,是不可能或者不经济的。无论这种效率以总产出、经济收益、财务利润或者企业价值体现,这种区分都比较棘手。可供选择的方案是,给其他要素以可以合理计量的报偿,而为资本要素(甚至仅限于权益资本部分)保留剩余索取权,然后对剩余索取权进行估价,以决定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这样,企业实际上成了为其他生产要素定价的制度安排。这类似于最终归集资本提供者(甚至仅限于所有者)在企业所拥有的价值的过程。但这种修正实际上很难彻底剔除全要?匦手衅渌氐谋呒室诚住?nbsp;

另一种解释需要借助于“契约联结”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只不过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这其中包括所有者、债权人提供资本的契约(或条款,下同),也包括经营者提供管理才能、职工提供劳动、供应商提供材料、购买者接受产品、政府取得税收的契约。这些契约有的是显性的,有些是隐含的。所有契约的履行推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实现运转,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这种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抽象为一组生产函数、视同“黑箱”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正因为契约是连接、交织的,因而作为企业的产出,体现的是所有契约的履行情况。要解析出关于资本提供契约的产出,同样会陷入困境。可选的思路是在理顺不同契约的关系的基础上,确立“资本雇佣其他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这实际上与前述的给资本以剩余索取权的提案如出一辙。

根据上面的分析,考察企业理财效率,亦即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即如何从企业的全要素配置效率中分离出资本要素的边际贡献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中分离出理财效率(或从企业总产出中分离出理财的边际贡献)。这首先需要比较反映效率的各种指标。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总产出、利润等指标都不如企业整体资产组合价值(以下简称企业价值,它实际上等价干企业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的价值之和)指标更接近于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但从企业价值中进一步分离非资本配置效率的“提纯”过程,似乎远比前述的改进方案更为困难和不经济。因而,我们只好用企业的价值近似地替代企业资本的配置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理财学者主张的理财目标看起来几乎与企业的目标一样的根源。但由此也可以解释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对于总产出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优越性。

5、对两个观念问题的评析

此处根据前文的思路和得出的一些结论,试图对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两个观念问题,作出相应的评析。

5.l、关于“财务主体分层说”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主体的不同层次问题,并分别论述了所有者(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3]。为了使此类研究更具典型意义,一般的研究者通常选取了公司(corporation)这一企业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公司拥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自身是一个独立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法人实体,完成了外部性内在化的三次法律修正[4],从而使从真正意义上研究“公司”自身而不是其他主体的财务成为可能;具有相对而言最为完备的治理结构,有利于简化前述的优化模型;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利于一系列可量化的模型和方法的应用;受到严格的信息揭示管制,使收集必要的研究素材的成本得以降低。

这些研究对于开拓我国企业财务研究的视野,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的理财活动有别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财活动。它们属于不同主体的理财活动,因而站在“分层”的角度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不妥。实际上,也有从利益相关者理财的角度进行的研究[5]。

对于特定的企业而言,它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联结。每一个理性的(rational)利益相关者都有为自己理财的愿望和行动,即根据自己的偏好、要素禀赋和预算约束,合理地进行或干预与企业相关的资本配置,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这样,有关企业的理财活动(企业理财活动十利益相关者各缘睦聿苹疃┦导噬鲜且幌盗谢コ獾哪勘旰谝蛔橄嗤蚬蚕撸╟olinear)的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如果进而引进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态度、信息分布、讨价还价能力等变量的话,这一模型将更加复杂,以致很难运用既有的方法找到一组“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的解。

5.2、关于“财务管理中心论”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企业管理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问题。这种提法,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对财务管理定位过高、造成企业理财目标“超载”的所谓“期望沟距”。

前文关于企业理财目标替代的讨论,实际上部分是为了强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至于财务管理中心论是否是企业理财目标替代误导的结果,笔者不敢妄断。但在此应该强调的是,理财解决的只是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问题,它在全要素配置效率中,只是一个组成因子。至于资本要素在诸要素中可能具备相对占代地位的原因,前面已经专门分析过,在此不再重复。

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资本雇佣其他生产要素”的制度范式下,在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相对而言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强调理财的重要性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是,不可将“财务管理中心论”教条化,否则可能贻害无穷。下面提几点理由:

第一,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不同的企业、乃至同一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应当树立权变的观念,适时调整管理的侧重点。

第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知识联网所带来的“联结经济”(economicsofnexus)效应,远远超过了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效应和“范围经济“(economicsofscope)效应。有人预言,知识将取代资本作为新的主导性生产要素。这是否会动摇固有的企业制度范式,从而动摇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尚须拭目以待。

第三,过分强调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客观上助长了重资本经营,尤其是虚拟资本经营轻生产经营的苗头,可能会导致“泡沫经济”的滋生和蔓延。“”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Alchian,A.andH.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2;Dec:62

2、Williamson,O.TheEconomicInstitutionofCapitalism,NewYork:TheFreePress.

3、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1997;5

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19975

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会计研究,1997;5

4、Demsetz,H.TowardaTheoryofpropertyRight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May:57

企业理财范文第5篇

由于企业税收理财的性质仍属于企业理财活动的范畴,因此,税收理财的特征是相对于其他理财活动而言的。企业税收理财的特征有:

政策性。企业税收理财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涉及的都是属于国家政策性很强的理财活动,税收理财活动不是偷税,它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

实用性。企业税收理财活动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之间利益的调节,而且国家的税收政策实际上也体现了某种倾斜性和目的性,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熟悉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理财知识,制订与自身业务关联的税收理财方案,讲究实用至上。

时效性。政策的时间性必然要求企业税收理财活动的时效性,要求财务人员针对变化的税收政策相应调整适合本企业的税收理财方法,避免使用过时的东西。

整体效益性。尤其对集团企业而言,要追求整个集团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以能否降低整个集团的税负为出发点,通过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税收理财问题的提出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税收理财无疑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方面。现实情况是,财务人员普遍能熟练掌握会计记账技术,这固然能避免技术性错误而遭致税务部门罚息,能避免不必要的税务性现金流出。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当前财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开展企业税收理财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不仅是因为财务人员缺乏税收理财知识,而且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财务人员误将己实现的销售收入记入预收账款这类错误,比误将已发生的广告费计入财务费用的性质严重得多,前者的错误之所以性质严重是因为本应及时交纳的销项税被人为地延迟而被税务部门处罚,后者的错误性质却无关紧要,因为广告费无论计入何种费用,既不影响费用总额更不会影响企业利润及应交的所得税。再者,由于财务人员缺少税收理财的手段,放弃了许多本来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达到合理避免或延迟纳税、少交甚至免除纳税更是财务人员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认为,就纳税的角度看企业税收理财比单纯的会计记账更为重要。企业税收理财是围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遵守国家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采用适当公允的理财手段,在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环节展开税收理财,以达到正确计量应纳税额,推迟纳税、合理避税或免除纳税为目的一种理财工具。

三、企业税收理财的具体内容

毕竟税收理财仍属于企业理财的范畴,自然其内容应包括企业投资活动税收理财、企业筹资活动税收理财、企业收益分配活动税收理财、跨国公司税收理财四个方面。

1、企业投资活动税收理财

(1)确定投资企业的注册地点。税法中国家实行税收优惠的注册地点有: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老少边穷地区。应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作为企业注册的地点,以谋求今后的税收利益。

(2)确定投资企业的类型。税法中国家实行税收倾斜的企业类型有:国家对民政部举办的福利企业和街道创办的福利生产单位、安置“四残”人员的企业、高校校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水利部门举办的企业、农业部门举办的企业、国家科委主管的高新技术企业。

(3)确定投资产品类型。税法对下列产品项目实行税收优惠:利用“三废”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科委计划的新产品、“星火科技”产品,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减免税产品。

(4)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分购买和租赁两种方式。采用购买投资的好处是折旧抵税,减少账面利润少纳所得税。不足的地方是,首先是交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次是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在建工程期间的借款利息也不能在税前抵扣,而是一并计人固定资产原值,通过折旧的方式逐年抵扣,无疑使企业因纳税而导致现金流出提前,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租赁的好处是租金抵税,也可以避免因设备过时被淘汰的风险,缺陷是无折旧抵税。企业应权衡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的理财方案。

2、企业筹资活动税收理财

企业筹资可以选择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相比之下,利用负债筹资所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利用权益筹资所支付的股息只能在交纳所得税之后分配,因此,利用负债筹资方式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既能在前期享受利息减税的优惠,而且一旦债券转换成功,不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不失为筹资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更应该大胆试用。从负债内部各筹资方式的成本看,商业信用的筹资成本最低,长期借款成本其次,发行债券的成本最高,因为债券的发行费一般比较大。

3、企业收益分配活动税收理财

(1)积累超额利润避税。由于股东接受股利交纳的所得税高于其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税,所以公司可以通过积累利润使股价上涨来帮助股东避税。我国法律对公司累积利润尚未作出限制性规定,公司可以将准备发放的现金股利转变为用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注销,使股价上涨帮助股东获利。当然,公司减少资本,注销股份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2)再投资避税。企业将可以分配的净利用于再投资,如增加新投资项目式扩充注册资本,可以享受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

(3)资产重组,达到整体税负减少的目的。如集团公司内部资产重组,通过各子公司之间优质资产与劣质资产的相互置换,使盈利较多的子公司账面利润下降,亏损公司的账面亏损减少,从而减少整体的应纳税所得额。

(4)兼并亏损企业避税。从节税的角度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兼并方式,一般采用吸收合并或控股兼并,不能采用创立兼并方式。因为创立兼并的结果是企业都失去法人资格,被并企业的亏损已经核销,无法抵减合并后企业的利润;二是考虑被并企业的亏损额,亏损额太小,达不到节税的理想效果。亏损额太大,固然能达到节税的目的,但有损原盈利企业形象,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4、跨国公司税收理财

企业理财范文第6篇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理财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在外向性财务活动中,比如委托理财,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保证本金的保值增值,是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之一。来自于证券市场的消息表明,2001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3400亿元,真正投到实业项目上的不到10%,相当多的募股资金通过委托理财投向了股市。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委托理财的风险也随之滋生,出现了大量由于委托理财带来本金无法收回、企业业绩下降、法律纠纷频繁等现象,甚至妨碍了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导致资源配置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利益和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构成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约有30%左右的上市公司未能及时收回理财资金,不得不延长了委托的期限。此外像西南药业、重庆路桥、长征电器等上市公司因为委托理财资金难以收回,被迫与受托方打起了官司,这更是突显了企业委托理财的风险。由于目前我国委托理财的委托主体多数是上市公司,代客理财的有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公司等组织,委托的资金大多数源于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通过委托理财又流回资本市场,因此,委托理财直接将企业、金融及非金融机构、证券市场、股东连结在一起,使委托理财的风险具有了传递性,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况。所以,本文是想通过一些研究,解决委托理财中信息不对称状态下如何保证企业资金体外循环的安全性以及收益性等问题,降低企业由于委托理财带来的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委托理财的原因分析

委托理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自利的拥有和财富的增加,金融市场的成熟,金融交易的证券化以及交易分工的细化而发展起来的。对于委托理财的定义及性质,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根据文章研究的范围以及本人对委托理财的认识,将委托理财定义如下:委托理财是指企业(委托方)将属于自己的货币资金托付给专职的理财机构(受托方),通过将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在特定时间里有条件地让渡给受托方,达到保证资金安全、分散风险并获取预定收益的经济行为。本文讨论的企业委托理财的委托人主要是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标的物是货币资金;受托方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专职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

委托理财目前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选择比较多的一种资金使用方式,这说明委托理财是有着显著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无论是从需求方来说,还是从接受资金代客理财的受托方而言,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业务,存在下述理由。

(一)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成立。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市场信息是完全或完美的,价格机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会存在所谓的私人信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都能反映在市场价格上,没有人能战胜市场,获得超额收益。有效资本市场(efficientcapitalmarket)是指资产的现有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有关、可用信息的资本市场。也就是说,“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新的可获得的信息的市场就是有效率市场”[1]。这里的“有效”是指“资本市场将有关信息融入证券价格的速度和完全程度”[2]。按照市场有效理论的说法,力图使用公开可用的信息来获得超常收益是不可能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有效市场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常会有违背有效市场假说的情况发生。这说明,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并非完全的,私人信息的存在致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受到严重冲击。更为合理的假设是:经济生活中,处处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因此,交易过程中,有些人处于信息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对方不知道的私人信息;而另一方就处于信息劣势。这样一来,交易双方的行为就没有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简单了。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获取使用的双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地位或角度,造成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或者双方的信息量一致,但由于认识的不同,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差异。信息不对称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由于有效证券市场假说面临市场现实的冲击,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资本市场的表现,说明某些情况下,市场是可以被战胜的。所以,委托理财的委托方相信受托方专业技术分析能力,并相信专职的机构更容易获得内幕消息,也就容易获得超额盈利。金融中介的存在“是由于它们拥有处理信息不对称及与此相关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的问题的非凡能力”(格里茨,2000)。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专业人员拥有利用这一机会获取利益的基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在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方面的优势,凭借自己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最新信息的有利地位,以此达到收益目的。而委托人也正是相信他们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才会选择他们。正因为如此,委托理财的委托方和受托方才会产生供需交易,否则,委托方不需要受托方的专职理财,只要认定市场有效,无论是谁,资深的炒股专家还是一般的业余投资者,甚至是一只大猩猩,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应该是一致的。

(二)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需要。

企业有了资金,必然要为资金寻找使用途径。但作为个体在寻找资金使用者时,由于自身客观限制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增加了寻找成本。一方面要在众多的交易对象中寻找合适的,一方面要在众多的项目中寻找最好的,还要为资金寻找到在数量上正好匹配的使用者…如此等等,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作为投资人处于的是信息劣势,面对的寻找对象越多,收集信息的需求量越大,范围越广,信息劣势越突出,寻找成本就越高。

>另外从企业的性质来看,按照产权经济学的说法,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组合体。在自身的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和内部的、外部的方方面面签订契约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签订契约的过程中,由于有限理性以及交易成本,不可能签订一个全面完善的契约。当然可以通过经验和努力,达到现实中的最优(即次优契约)。所以,企业想要自己运用这些资金,除了寻找成本外,一旦投资对象确定,需要通过契约来规范,由于存在前面所说的原因,和分散的投资对象分别签约的成本相当高。因为企业处于信息劣势,无法避免对方利用私人信息做出投机行为。这反映在企业的成本上,就是成本。除了成本之外,企业如果直接进行投资活动,组织、人员、管理、技术等方面也无法适应。如果荒废主业专职从事投资活动,与企业存在的意图不符。所以,从事资金管理的费用过高,企业不得不寻求专职机构,代为理财。

(三)是委托方分散风险,保持资金流动性的需要。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名言,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两种风险,一种是系统性风险,也叫市场风险或不可化解风险,是无法规避的,无论怎样投资,怎样组合,总是要承担这种风险;另一种是可化解风险,又称非系统性风险,或特有风险,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化解或规避的风险。一个企业的资金数量必竟有限,要想达到充分组合化解风险的目的,力所不及。而专职的理财机构,除自有资金外,还接受多家企业委托,资金雄厚,完全可以达到充分的投资组合,化解非系统性风险,将企业资金的风险降低。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委托理财风险分析

对于信息不对称下委托理财的风险及困境的分析,本文主要关注委托人和受托人,即企业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风险问题的分析。

作为委托理财的当事双方,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此时市场博弈将变为主要是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博弈。一般而言,我们常常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者称为“人”(Agent),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者称为委托人,(Principal)。“人”是知情者,“委托人”是不知情者,在这里的分析中,人特指委托理财当事双方中的受托方,即专职投资的金融机构;委托人指的是拥有闲散资金的企业一方,在进行委托理财的过程中,委托人所处的信息劣势是相对于受托人的信息优势而言。

在双方博弈的过程中,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经济学依靠“完全信息”为假设条件,“该假设条件意味着市场可以向每个参与单位提供它决策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也就是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假定信息的获取是没有成本的,即信息是可以免费得到的。另外传统经济学还假定市场参与者的数量足够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对于个别参与者而言,其他参与者的“私人信息被市场综合成唯一的价格信号”,也就是说,“私人信息同市场共同信息发生作用,私人信息之间的作用是没有地位的。”但事实上,在现实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私人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们直接关系到参与者的利益,影响到参与者的活动。而且,收集信息的活动必然是有成本的,成本的高低将直接作用到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使用过程中。由于私人信息的存在,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信息一般是不对称。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得参与者在交易时面临着对方藏匿信息或故意误导对信息的理解而存在的风险,或者表现为参与者一方无法观测到对方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这两种风险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前面已经介绍过,委托理财中,委托方是企业,受托方是专职的各类理财机构。这里,委托方是买方,受托方是卖方;委托方处于信息劣势,因为关于受托方的资金规模、投资理念、管理能力、投资效率等信息,属于受托方的私人信息。在双方签约之前,受托方可以通过藏匿这些相关信息,或者故意引导委托方对所提供信息的错误理解,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来谋取它们的信息利益。另外,签约之后,委托资产转移到受托人手中,委托人则无法直接对自己的资产进行监管。尤其是在全权委托下,委托人无法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资金的安全程度以及获利情况,这一切都只能靠受托人的管理。但受托人管理资产的行为往往无法被委托人得知,受托人在签约之后的交易进程中,仍然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委托人常常无法观察到受托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工作的效率,而受托人却完全可以为自己的利益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不良结果出来后却将其归于市场风险或其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在我国委托理财的现实中,上述情况表现在受托人挪用客户资金为自己牟利;利用关联方交易(self-dealing)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另外还表现在为验证自己所谓的新的投资理念,拿客户的资金冒险,过分追逐风险,根本不考虑后果等等。

所以,当委托理财的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导致委托人的结果或收益是不确定的,从而使委托人面临着各种风险。通过以上对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委托人的影响性质,将委托理财的委托人所面临的风险总结为以下几种:

1.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受托方的人为影响导致委托方与受托方签订的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等方面原因给委托方带来的诉讼风险以及由此引起的损失。

信用风险在这里特指委托理财在未来可能无法获得收益而带来的风险。

3.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委托理财失误导致委托人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的到期债务,而被迫采取非常行动的风险。这里的财务风险也包括流动性风险。

4.经营风险(operationalrisk)

经营风险是指委托理财的企业由于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或者本金无法顺利收回而对原本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经营风险是由信用风险产生的,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深信用风险。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理财企业风险的可行途径

虽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委托人承担了昂贵的交易风险,但理论上仍然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具体而言,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依赖于外部宏观环境的改善,依赖于法律制度、信用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提供信息传递并获得相互信赖的基础;另一种有赖于委托人自己的努力,改善信息劣势地位,在交易中设计出有良好激励——约束机制的契约。所以,我们具体把委托理财中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委托理财收益并降低风险的措施描述如下:

1.法律法规的建立及完善

法律制度因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因此在委托理财中如果有足够的法律保障,就会减少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包括契约的有效性、履约的程度、产生纠纷的处理等带来的风险就会降低。

们希望,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1)有利于公共契约的完善;

2)有利于对人的管理;

3)有利于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状况;

4)有利于委托人自由选择人,获得充分的监管权利,并有方便、容易、低成本的退出途径。

2.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当前经济社会中,信用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公民之间、企业之间、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包括政府和企业之间都存在严重的失信行为,导致彼此互不信任,经济活动充满了信用风险,从而直接影响到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经济运行受到极大阻碍。如果交易双方建立了信任机制,签约成本、信息甑别成本、成本都会减少,而且基于信任,整个交易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因为信用的建立,减少了交易过程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交易者不会化更多的时间考虑风险的控制。

委托理财的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信用的建立,既要由双方自行努力,又要有必要的外部强制手段,包括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这些中介机构包括各种民间组织的行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他们在信用的评判和建立过程中,能够比当事人更容易保持公正性和高效率。

3.以不对称性对应不对称性

由于委托理财中人和委托人形成一种非合作博弈关系,双方都会猜测对方的战略行动来安排自己的战略行动。古书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过来,如果能够尽量地隐瞒自己的信息,就会使对方处于相对信息劣势状态,不敢轻易做出战略决策,从而获得谈判上的主动权。因此,委托人让人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中,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好办法。

4.设计合理的契约,制订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最后的控制还是落实到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合约签订上。如果契约能够有效地保证人提供真实信息并且采取积极的正面的行动来达到委托人的目的,也就是说有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那么,委托理财的风险就会减到最小,收益会达到最大。

总之,设计合理的契约能够保证委托人利益的实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契约的签订不可能达到完美,但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可实现的最优,即理性最优。当然,签约成本不能高于由契约所带来的收益。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契约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这一点是不可或缺的判断经济活动合理与否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黄淳,何伟.1988.信息经济学.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第四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美]威廉·L.麦金森著,刘明辉主译.2002.公司财务理论.第一版.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培生教育出版集团

4.陈湘永,丁楹.2002.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3

5.张欣,李亚琴.2002.信息不对称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财经问题研究,8

6.吕继宏.2002.他山之石:个性化服——美委托理财成功之道.兴业证券研发中心

--------------------------------------------------------------------------------

[1]威廉.L.麦金森著,刘明辉主译.2002.《公司财务理论》.第一版.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3

企业理财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理财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41-01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同时,应努力塑造企业理财文化,以取得良好的理财效果。

1 企业理财文化的含义

企业理财文化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它侧重企业的整体力量,强调财务管理人本主义思想,把塑造新的价值观念放在首位。它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企业财务部门和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理财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理财成果和理财精神成果的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个融合文化、经济的新概念。优秀理财文化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企业理财文化是企业理财工作者创造出来的与理财工作有关的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理财使命、理财价值观、理财理念、理财精神、理财作风(行为规范)、理财队伍建设理念、理财管理准则、理财制度、民主理财方式等。理财文化是理财工作者的群体意识,是他们自觉理财、科学理财、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构建企业理财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它不仅体现在财务管理意识上,而且体现在财务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上,因此,企业理财文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

2 企业理财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1)优秀的理财文化,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的整体力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它偏重于企业群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在企业内形成一种不达目的势不休,为了目标积极奋取的精神和信念,给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和优化员工当家理财的精神素质,培养优秀的理财能手。

(2)优秀的理财文化可以全方位地研究企业的理财情况,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全体职工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职工树立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思想、使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融合到集体的理财活动中去。

(3)优秀的企业理财文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区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它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3 塑造企业理财文化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

3.1 塑造企业理财文化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目标原则;二是价值观念原则;三是参与原则;四是成效原则;五是公正原则;六是一体原则。

3.2 要加大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

让企业理财的主要原则、基本方法等由目前关门理财转变为开门理财,让广大职工都能了解并掌握,并将企业理财文化系列活动纳入到各部门全年工作中去,并结合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各自改进目标及具体措施,为企业目标最大化做好服务。

3.3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构建企业理财文化的重要保证

为发挥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理财活动的积极性,规范财务人员的理财行为,在企业理财文化的塑造中,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要的,要对积极参与企业财务管理,为企业理财活动献计献策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和鼓励,树立企业自己的理财能手和标兵,努力营造一种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应进一步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通过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措施和手段,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促使企业财务人员在理财活动中能规范、公正地理财。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但制度只对守制度的人有效,对不守规则的人就显得苍白无力。理财文化着眼于理财工作者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理财文化建设应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坚持民主理财思想,引导员工理解理财思想、认同理财文化、支持理财工作。

世界上长寿企业很多,到2004年为止,西门子158岁,杜邦202岁,同仁堂335岁,日本住友401岁……壳牌石油公司战略顾问顾亚齐在对这些长寿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4条秘诀:财务稳健,宽容,凝聚力,对环境的敏感。财务稳健意味着企业经营活动充满理性,决策者头脑冷静,作风稳健,注重科学,尊重规律,反对冲动和冒险――这是优秀理财文化的生动写照。

4 结语

企业理财文化的核心是理财价值观念,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信念。在企业理财文化的塑造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理财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并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一旦您所在的企业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合理的理财文化,企业理财工作的成效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您所在的企业也将为您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永远铭记您。

参考文献

[1]顾红.攀钢企业文化探讨[D].四川大学,2002.

[2]张守宝.中国企业文化变革方向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企业理财范文第8篇

对于一般企业,银行理财产品或许是其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向,不过在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降再降的背景下(最新的主流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不足4%),企业的投资方向是不是会有些许的转向,开始追求更高固定收益率的产品?今年4月开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大整治如火如荼的进行、8月24日银监会等多部委联合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P2P网贷为首的互联网金融正朝着监管层的要求在合规性上越做越好,因此逐渐健康发展的P2P网贷行业或许能迎来新鲜的血液。

自7月开始已经有多家平台乘着东风宣布介入了企业理财业务,10月25日下午,开鑫贷举办了会宣布推出开金网,并将集团品牌升级为开鑫金服。开金网是金融资产交易和企业理财平台,一方面为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有投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互联网化的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另一方面为各类企业提供理财服务。平台介入企业理财也预示着以P2P网贷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新战场,平台的发展重心已经不仅限于“2C”,而是开始走向了拥有广阔市场的“2B”。以下将从机遇、现状、对比、难点、风险、可行性六个角度对平台开展企业理财业务进行介绍。

机遇

越来越多的平台纷纷踏入企业理财,正是看到了这项业务的巨大市场潜力。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近几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的总体规模逐渐增大,不过参与主体的份额却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截至2015年底,机构专属类理财资金金额达到了7.2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理财市场资金余额的比例为30.64%,相比2014年年底的比例有所增大,而个人类产品资金余额的比例2015年底为49.53%,占比相比2014年出现了下降。可见,企业类银行理财增长速度仍在上升的同时,个人银行理财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见下图1:

根据WIND的数据显示,2012年A股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公司数量仅为25家,认购金额总计为62.34亿元。而到了2015年,全年认购理财产品的公司达到了615家,认购金额合计为5358.94亿元,约为2012年全年的86倍。2016年上半年,共有500多家上市公司认购金额总计约为3000亿元,预计2016年全年总额更是预计将超过6000亿元。iFinD统计,从2016年9月1日至10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167家上市公司斥资400.05亿元人民币购买了344项各类信托及理财产品。由于A股上市公司不足3000家,代表的仅仅是国内企业的小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已经超过千万家,可见企业手握的金钱数量巨大,企业理财未来发展的蓝图完全值得憧憬。

现状

平台纷纷从事企业理财业务,巨大的市场潜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对于不少平台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已经遇到瓶颈,获客成本的高企、相等人力物力情况下多位个人投资者不及一个企业投资金额高等其他诸多原因也是平台开拓业务的出发点。同时低风险资产的借款人愿意承担的借款成本相对较低,而大多数投资人对于投资收益率普遍期待较高,这就存在着一块未能充分匹配的市场,以企业为首的机构资金对于收益率的要求并不高,更加看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3家互金平台在从事企业理财业务(平台需要专门提供企业理财频道),其中10家为P2P网贷平台。列举主要从事企业理财业务的平台,包括开金网(开鑫金服)、汉金所、邦帮堂、贷贷兴隆、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等。详细产品介绍通过下表1进行说明:

由上表可以看出,产品类型主要分为3类:1)活期理财产品:活期理财产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需求;2)固定收益产品:固定收益率产品是企业理财的主要投向,对于投资产品的期限有着较高的要求,可以很好地匹配企业未来某段时间资金的需求;3)浮动收益产品:浮动收益产品一般占比不大,是为了投向股权类产品,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

对比

对于个人理财和企业理财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存在着不少的区别。以下从5个维度对个人理财、企业理财进行对比:

与传统企业理财相比,互联网企业理财克服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起息到账周期长、企业理财效率不高等痛点。结合前文提到的部分平台,目前互联网企业理财拥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益;二是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转让资产份额,流动性好;三是有平台的运营和风控体系支持;四是信息披露详细,客户清楚知晓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信息,合理判断风险状况,透明度高;五是按需定制,满足不同企业的理财需求;六是实现互联网线上理财,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投资。

难点

对于企业理财来说,因为企业资金金额较大,相比于个人理财大多是小额资金匹配小额资产,企业理财做到完全适配资产在技术上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因为企业对于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极高,这就对于平台资产、平台运营、平台风控、合规性、知名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企业理财市场相较于个人理财市场的进入门槛会要高许多,对于具有较高人气、背景更强、风控体系更完善的平台,在企业理财上发展也就更有优势。上文提到的13家平台大多具有较强背景,例如:开鑫金服的风投、国资、银行混合背景,京东金融属于互联网电商巨头京东、苏宁金融属于零售巨头苏宁。

风险

1)法律风险

由于企业理财很有可能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放贷,而这在法律上一直以来有所争议。早期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就指出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不过2015年8月6日,最高院正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企业间借贷略有放松,规定了企业间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而相互拆借资金,司法应当予以保护。可见法律承认企业之间的借贷合法有效是有条件的,最高院的态度仅仅是针对生产经营所进行有限度的放开,因此仍然存在把握不准出现的法律风险。

2)监管风险

由于企业资金对于流动性的高要求不言而喻,不少平台会采用活期理财的方式提高流动性,可是P2P网贷平台做活期理财近来被广为诟病,其中有几大争议点,包括涉嫌资金池、投向货币基金涉嫌跨界风险、代客理财风险。不仅活期理财,有企业理财项目采用投资计划的形式,将期限分为多期,这也涉嫌代客理财,可能存在监管风险。

可行性

企业理财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诸如《公司法》、《暂行办法》借款限额带来的困难,以及上文提及的风险等等,因此有必要考虑企业理财是否可行,目前看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金融资产交易所

可以通过金融资产交易所整笔转让或者进行类证券化操作资产进行转让来规避《暂行办法》借款限额的冲击,解决大标资产的困局,对于企业大额资金也可以做到很好的匹配,而且可以规避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放贷所产生的法律风险。典型平台模式为开金网与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合作,提供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交易撮合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理财。

2)私募基金

通过成立私募基金的模式进行资金募集,不过需要对私募基金产品进行备案、发行私募基金的机构需要拥有私募基金牌照、投资人必须为合格投资人,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3)个人名义

企业以自然人的身份进行投资理财行为,这也直接规避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放贷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不过都这样做无疑会导致企业的风险大幅增加、借贷市场的秩序受到破坏。

总结

企业理财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 理财环境 优化

现代社会,商品、人才还有资本都在不停的流动之中,特别是资本的流动,它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它不单主导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而且还造成了企业理财所处环境的巨大改变。所以提出适用于企业理财的准则、规范合理的企业理财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现代企业理财环境概述

理财环境也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包括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政策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加大对理财环境的研究分析,可以为企业适应、利用环境,进而改善、创造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保障。

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影响企业理财的宏观因素有:企业所面对的法律条文、政策规定、金融机制、经济氛围还有社会条件等;影响企业的微观因素有:财务运行体制、财务机构的状态、职业经理人的业务能力和总体素质、企业的运行模式与体制、企业的盈利状态等等。

二、企业理财环境面临的问题

1.缺乏环境意识

有些企业在进行理财政策制定时,盲目攀比,缺乏对自身及所处外部环境的考察,盲目跟风,因此所指定的策略要不不适合目前现有市场环境的需要,要不不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企业在制定理财策略时,需要综合考察内外部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财策略。

2.盲目性

有些企业在进行理财策略选择时,没有认真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缺乏对相关政策、国家相关法规的考察,因而往往遇到很多阻碍,处处碰壁。因此,企业的理财策略还需要首先关注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使企业制定的理财发展策略顺应时展的需要。

3.缺乏对企业内部的了解

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应该利用和实施理财策略,从而优化企业的资金利用,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忽视了对企业环境因素的考察,如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生产经营方式、财务体制特点等。这使得所指定的理财策略缺乏针对性,和企业发展不相吻合。

三、现代企业理财环境优化分析

1.关注并顺应外部环境

(1)企业理财的法律环境

企业理财所处的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规章条文。目前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证券交易法》、《经济合同法》、《企业财务通则》、税法等。这些法规构成了企业理财策略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理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限制和保护作用。因此企业应先首先关注法律问题。

(2)企业理财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政府主要推出了以下调控措施中,对企业理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银行控制货币流动性政策

在银行的银根缩紧的时候,就会对那些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企业造成一定的麻烦:增加他们的融资难度,造成财务投入增多。但是,银行的银根相对宽松的时候,则会加快商品的流通。因此,企业必须密切注意银行货币政策的动向。

②扩大内需政策

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以免带来贸易纠纷,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国家一度推行控制一部分商品出口的措施,但是这一措施给那些主营出口的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他们产品过剩,失业人口增加。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保持经济平稳着陆,扩大内需成了必走之路。想要扩大内需,就必须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这就要求对人民群众的收入给予适当增加。但是,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成为企业经营决策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③环保政策

在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条款的条件下,对资源类商品的价格进行政策性调整,适当增加这类商品的价格,这必定会引起生产这类商品的投入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达到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调整政策将不涉及对资源类商品下游商品的调整,成本投入增加带来的影响将由他们自己面对。因而企业在理财策略选择时还需要关注环保政策

(3)企业理财的金融环境

金融市场的变动对企业理财有巨大的影响,因为这里是企业资金流通的地方。企业有资金需求的时候,在金融市场有资本可供企业融资;企业有剩余资金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些钱投放到金融市场上,用这些钱来进行理财。通过金融市场这块跷跷板,可以上下灵活的调整企业资金的流动,促进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金融市场上变动的利率,是市场上资金供求的指向标,有价证券的买卖情况代表了投资者对企业前途发展是不是具有信心。这些内容都是企业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4)企业理财的经济环境

企业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指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所要面对的客观经济条件,包括像国家整体经济态势、通货膨胀的情况还有经济改革的程度等等。其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程度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经济体制也就是对资源进行分配的制度,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5)企业理财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比较深远,他们之间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主要是对企业形象方面存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决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是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是不是可以爱护环境、节省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遥控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优化企业内部理财环境

(1)优化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目前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多种形式,如股份制、承包式或租赁式等。在不同的经营方式影响下,相应的企业资金筹集方式也不同,包括红利的分配方式以及财务管理办法也会存在不同。同时企业内部如何进行组织结构的构成也由于经营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形式,这些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因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而企业的理财策略的制定需要根据的具体情况具体制定,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从而与企业管理方式相适应,建立互为促进的企业理财方式。

(2)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生产。不同企业内部有着不同的生产状况,决定于企业组织生产的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劳动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产品生产率等所有生产条件的综合。不同的企业在资金、人力、物力上的需求存在差异,当然在获益方面、成本高低、资金周转问题上存在着明显而客观的差异。因而,企业理财时还需要根据企业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方面需求的不同和特点,来制定符合自身企业需求的财务政策和理财决策,使之与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并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企业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稳健快速发展,不断获得收益。

(3)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一个企业的经验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理财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好,质量高,工作效率高,在同样的人财物投入条件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会更好,并为企业的理财活动提供健康而有力的内部环境;反之,如果企业缺乏稳健的内部环境,管理不善,各部门管理缺乏相应的配合,那么对于企业理财活动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对理财策略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对企业投资造成浪费和损失,使得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还需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理财策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企业理财所处的环境进行优化,就要对企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综合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决断,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投资理财的成功能力。同时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企业自身内部环境的培育和发展。增强企业内部协调能力,增加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候的应急能力。对企业的资源分配进行优化组合,努力的寻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加以遵守。尽量避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化提高企业在理财方面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卫涛.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理财新观念[J].乡镇企业科技,1997,(10).

[2]李小萍.探索现代企业理财的新思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1).

[3]刘国.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现财观念[J].辽宁财税,1999,(6).

[4]魏平秀,林光丰.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理财机制的构想[J].江西财税与会计,1997,(4).

企业理财范文第10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难以简单概括。但“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大概没有疑义。如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里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并且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子讲:“离散不能相和合。”《易传》里讲:“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国老百姓常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这些充分说明“和”文化的意义,其影响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和”文化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文化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中国人还常讲:“和气生财。”企业理财自然也应该重视“和”文化,和谐理财应该成为企业理财追求的目标。企业理财要在“和”字上做好文章,比如改善企业财务关系,使企业财务关系更加和谐。这对企业理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和”文化并不是不讲矛盾和斗争,但矛盾和斗争不是目的,和谐才是目的。“和”本身就是在矛盾和斗争中产生的。企业理财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难免存在矛盾和斗争,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目的去处理这些矛盾和斗争,其效果大不相同。如果只想自己占便宜、不吃亏,处处以自己财务利益为重,不顾对方财务利益,这样财务关系必然处理不好,就是自己短时间胜利了,从长远看得不偿失,因为这样的企业别人不愿意与其合作。如果善于和财务关系人沟通,在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既考虑到自己的财务利益,也考虑对方的财务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谋求合作与发展,这样企业就是短期受到一些损失,从长远看也是利大于弊,因为这样的企业别人愿意与其合作。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气才能生财。如果与财务关系人一有矛盾就拼命斗争,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在企业理财工作中,“和”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财务关系的处理上有参考价值,在财务决策、财务资源配置方面也有指导意义。以激进斗争哲学为指导的企业理财者,他们做财务决策时往往也是激进型的,为了高收益不顾风险,甚至孤注一掷,不考虑理财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财务资源配置上也很激进,敢于进行高杠杆理财,喜欢高负债经营。这样的企业财务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以保守哲学为指导的企业理财者,他们做财务决策时往往也是保守型的,不敢也不愿意进行有风险的财务决策,小富即安,在财务资源配置上也很保守,不会进行高杠杆理财,不喜欢负债经营。这样的企业财务关系也相对简单。以“和”文化哲学为指导的企业理财者,他们做财务决策时往往比较中庸,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他们做财务决策时讲究中庸之道,在财务资源配置上也比较中庸,可以搞一些负债经营,但不会孤注一掷,他们知道理财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会要钱不要命,他们只要合理利润。这样的企业财务关系也比较正常,不会结交一些赌徒式的财务关系人。

在企业理财工作中,“和”文化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理财也有指导意义。企业理财,有许多理财者认为只要制定好财务制度并严格执行就可以了,财务管理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其实这样的理财手段往往效果并不好,也不符合“和”文化。财务制度是必要的,但不能僵化执行。财务制度也就相当于古人讲的“礼”,“礼”是必须有的,它可以规定企业不同成员的财务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无“礼”而造成财务利益冲突和企业无序。但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财务制度作为“礼”要与精神性的“和”相匹配,两者要刚柔相济,不可或缺。也就是我常讲的企业理财手段要刚柔相济。财务制度执行要服务于“和”文化,不讲财务制度,没有规矩当然不行,但不考虑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僵化执行财务制度也不行,毕竟“和”为贵。比如按照国有企业财务制度不容许用公款大吃大喝,这样规定无可非议。但年终用公款招待一下辛苦一年的员工,不但不应该限制,甚至可以在未来的财务制度中加以具体化,这就是企业理财要刚柔相济,与我们的“和”文化相契合。

上一篇:存款理财范文 下一篇:理财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