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3-03-20 10:13:57

企业标准化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1篇

《企业标准化》(CN:21-1564/T)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企业标准化》现已更名为《品牌与标准化》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人才标准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上述定义中,“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指出了标准化的范围;“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指出了标准化的实质,即这一特定概念的内涵;“以求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指出了标准化目的。由于需要统一协调的范围不同,就产生出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等不同的级别。

1对企业标准化的认识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应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重要性,首先应认识到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标准化作用及标准与质量的关系等方面。

企业标准化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在企业每位员工所做的每项工作中。企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没有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那样直观、快速显现经济效果,似乎“劳而无功”但通过简化,协调、统一,确确实实能建立最佳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企业标准化中,应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配套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的本身是科学成果的总结和引入生产的桥梁。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是,国家正大力促进企业的标准化,标准化工作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各部委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安排相关标准化技术人员和资金,并鼓励企业参与到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来。在标准的制订中优先鼓励企业参与,新增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委员会都鼓励企业参与。因此,企业应在国家标准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尽快完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且应大力开展综合标准化和超前标准化活动,建立良好性标准化行为,实现标准化管理,以改变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真正做到企业是标准化主体,既是使用标准的主体,也是宣传、改进标准和培养优秀标准化人才的主体。

因此,企业部门各司其职,按标准统一行动,协调工作,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使采购材料品种规格减少,制造工序规范,产品可使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检测,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等,是增强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是不仅自己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标准化工作,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氛围中,探索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工作形式、方法、内容,并通过不断宣传贯彻,潜移默化,使企业上下齐心推动,才是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要。

2企业标准化的主要作用

①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企业管理,通过技术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为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了准则,而贯彻实施国际和先进标准,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与市场要求保持同步,同时通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实施,会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推广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和发展新品种,通过标准的形式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固定下来。有利于市场和社会的推广应用,同时通过标准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为新品的发展提供方便。

③建立与客户沟通渠道。通过标准化,与客户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语言。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与客户的沟通的可信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可信性,即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维护了企业的形象。

④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依据和降低技术壁垒风险,通过标准化,明确供需双方的责、权、利,有利于当供需双方发生分歧时问题的解决降低技术壁垒风险。

3标准与质量的关系

我们知道标准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根据ISO9001:2008对质量定义,质量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要求是由文件来规定的,而标准是文件的一种,只有通过协商成一致且公认和批准的文件才最具有说服力,也是供需双方所应遵守的,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标准是贸易的基础,也是技术谈判、价格协商的基准,特别是在标准活动日趋活跃的今天。这正如日本著名质量专家石川馨先进的一段名言,他说:“没有标准化的进步,就没有质量的成功,质量与标准化是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假若不了解这种关系,标准不得力,质量控制最后将以失败告终”。标准和质量是产品整个流通领域中不可分开、必须协调发展的两个体系,且只有建立在企业标准体系基础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持续有效。

4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工作

为使标准体系正常运行并持续改进,企业必须上下齐心,在各项工作中贯穿全过程开展标准化工作。

4.1企业如何正常运行标准体系

首先,构建健全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明确企业领导、标委会、标准化室、各职能部门以及基层员工的标准化职责,并纳入相应的工作标准中。

其次,长期经常进行不同层次的标准化培训,从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化原理系统知识及相关知识、标准体系、标准化动态到具体的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等针对性地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全体员工必须进行轮训,使企业上下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形成共识,有良好的氛围。

因而企业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应具有目的性,原则是服务于企业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考虑标准的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和超前性,考虑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甚至超越它们的要求,即采标,从而使企业占领市场先机和市场的话语权,促进企业全方位的进步。

4.2培养高素质标准化人才

在当今时代,标准化工作渗透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懂得标准化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设计出符合标准的产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必将失去市场,这样的技术人员也必将在全球人才激烈的竞争中落伍。标准化技术人员应该做到要会学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基础标准及技术标准,要学会应用这些标准,要学会制定标准,特别是哪些能获得经济回报的标准即那些能降低企业成本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标准。同时标准化人员还应具有国际化战略眼光,从全球视角来看待标准化问题,把专业问题纳入到国际视野中。

因而企业应加大力度对标准化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应从企业懂专业又具有标准知识的人员中挑选。并多派标准化人员参加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如标准制订、标准审查及标准研讨会等。

5结语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3篇

我公司是一家集木制玩具工艺品设计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外向型私营企业,,公司资产万元、员工近名,各种机器设备余台(套)。公司生产的木制玩具工艺品品种繁多,有大系列多个品种。产品制作精美,集知识性、趣味性、装饰性于一体;畅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好评。

公司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已成为了企业的迫切需求。2005年初,经领导决策,企业决定全面推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管理同质量管理一样,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

我们认为,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产品质量是企业基础工作的综合反映,在产品生产、实现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操作行为和作业流程,从而控制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的产生;一旦发现质量缺陷,也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纠正措施。只有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提供质量可靠、满意的产品,从而提升品牌的美誉度,无形中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

2、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学习、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使企业产品满足国际市场要求,从而满足外方按惯例对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的要求,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

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原则,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

为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我们作出如下努力: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体系

我公司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建设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来抓。2005年3月初,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亲自领导的标准化领导小组,同时,逐步形成了厂级、部门、班组××*标准化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展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采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原则,标准的形成切实做到“三标定稿“,使标准更具有操作性。

2、加强陪工作,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只有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按标准去规范行为,保证标准化工作持之以恒的动态优化和完善。近年来,我公司共参加标准化相关培训期人,企业内组织标准宣贯培训期,通过培训增加了全体员工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3、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小组根据企业情况制定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行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只有通过实施标准,才能使标准发挥潜在的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们将标准的实施纳入基层管理工作的考评工作中,有效地促进了标准的实施。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从

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完善:

1、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企业

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不断完善修订标准体系,适时地对标准进行审查、修订,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2、做好标准化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指

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做到有效地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通过将标准化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生产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提高标准编写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标准相关知识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

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标准化兼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标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重点抓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关键在于贯彻和实施。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级

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因此,必须强化管理机智,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使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法制化。

管理是企业之基,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是我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式下,我们将在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按照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要求,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重点抓好企业标准化规划的实施,使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在近两年里再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管理

一、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标准化是一套分层次的控制网络具有很强的控制功能。企业标准化体系中所提及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企业以这些成熟标准为依据,必然会使企业标准在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们提供先进合理的衡量尺度。企业标准化要求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以及全体职工都要按标准办事,真正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从而彻底扭转企业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局面。

二、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中最基本、最科学的管理手段

企业加强标准化,不仅仅表现在技术领域,也表现在管理领域。标准化为企业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共同准则和科学依据,企业只有借助于标准化这个重要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以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合理化、科学化,这样才能促进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作业计划,成本核算等,都是首先制订工时定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来进行的。当时,美国的各种企业看到标准化的显著经济效益,对标准化大为重视,事事都追求标准化,标准是企业的法律,使标准化思想牢固地树立在企业的每个职工头脑之中。

三、企业标准化机构的必要性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涉及企业内各个部门,贯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企业标准化机构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需要。现代的企业标准化工作,并不局限在某个部门,而是个部门,各车间,各个岗位都需要开展标准化工作。因此,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实际上任务是十分繁重的,需要一个统一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等管理工作,否则影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对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只有通过标准化才能达到此目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中所提及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企业以这些成熟标准为依据,必然会使企业标准在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们提供先进合理的衡量尺度。企业标准化要求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以及全体职工都要按标准办事,真正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从而彻底扭转企业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局面。

四、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淘汰、消亡,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如何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和市场竞争压力,以适应新时期生产经营需要?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与自我完善的管理模式,加强标准化工作。海上生产设备日益老化,检修时间周期增加,气候变化造成海上天气状况日益复杂,原油上产压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摩擦,对海上原油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企业发展处于创新发展时期。这些都对我处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标准化工作方式来提高原油生产,才能在企业目前激励竞争的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企业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

1、必须加大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实施的力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意识。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见效的艰苦工作。①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和多种方法大力宣传标准化的基本知识,使企业员工了解和熟悉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原理、目的和意义。企业生产与建设方面有很多标准和标准化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宣传、贯彻和实施,在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基层各岗位上都对有关规章制度、标准进行了宣传,在基层各岗位上与岗位相关的制度、标准做到人手一册,让他们熟记于心;②要通过贯彻实施标准,把人们置身于标准的实践和标准化的过程中,使其从切身体验中认识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③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大家认识到,标准化就在你身边,我们生活在标准化之中,进而从被动的、盲目的、消极的、潜意识的开展标准化工作,变为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有意识的开展标准化工作。

2、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现。

标准化工作既是一门管理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理论性、知识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在大力普及标准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下功夫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标准意识、较高理论素养、较好技术水准和较多实践经验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标准化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建设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良,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并能紧紧跟踪国际前沿的技术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许多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实验数据和生产实践的验证等等。因此,对技术人员从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培训,实行人员和知识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本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市场取向日趋明朗;对于企业来说,直接参与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作用,从而直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并在竞争中争得了主动权。

3、必须加强领导,确保标准管理网络的建设。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标准化 建设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扩大技术垄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也将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大集团公司的竞争焦点。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的质量保证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技术标准化有利于开展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有利于企业协调和组织生产活动,同时它更有利于企业推进和发展新的产品和技术,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企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企业标准化建设内涵和任务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搞好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几点对策,这对于企业标准化建设在企业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1 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标准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标准化建设使得管理人员大幅度减少,大大提高人员的利用效益,也减少了技术人员的文字工作量,也有利于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绩效的提高,更减少了产品质量损失和安全方面的损失。企业标准化是指管理标准化、工艺技术标准化,是企业层次围绕产品属性的实现,将产品形成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或环节,对实现每个步骤和环节,从管理和工艺技术角度对控制方法、运行程序、操作规程、验收条件进行统一,并通过企业的权威组织进行审核和批准,在企业强制实施的法规条文。企业标准化建设能够使产品形成过程受到控制,保证产品的属性和有关规定相一致,进而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围绕培育、制定和实施所进行的系统性的管理。企业标准化建设通过管理标准化和工艺技术标准化的引导,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它成为了企业工业化的产物,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有着必然需要。因此,应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

2 企业标准化建设的任务

标准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让企业的发展合乎企业标准化。第一,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使标准化业务人员素质提高。当前,企业标准化的制定相对较少,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因此对标准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也就不够,所以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要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提高企业业务人员的素质。第二,健全和完善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体系。现在的企业只关注产品标准化的贯彻和制定,忽视了产品的其他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等。这样的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不会参照国际和国外的标准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标准化,标准化建设的任务难以实现。第三,建立企业的工艺技术标准化体系。企业标准化体系是国家应对企业危机的重要举措,对于企业来说,这一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体系建立以后的福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 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方法

以上分析了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任务,我们应该看到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不足,完善实施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推进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应采用的主要对策有:

3.1 提高意识 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是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方法之一。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在企业内部有计划的进行培训,通过各种传媒及手段对员工进行更新管理理念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体现企业的重视,全体成员广泛参与,从而保证了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持续高效发展。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创新发展速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标准化意识,因此企业和员工要不断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以确保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构成。

3.2 完善体制 标准化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要不断完善修订企业标准化体系,并对标准进行不断的审核和修订,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充分发挥企业标准化管理作用,要在企业中,有计划的发挥企业的各方面的职能,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的目标,通过将标准化体系的完善,确保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随着企业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的变化,企业要不断完善修订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并对标准化体系中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修订,这样才能够保持企业标准化体制的不断完善,才能够保持标准化体制的先进性。

3.3 技术积累 企业的标准化建设需要技术的积累,因为一项标准的产生,需要经历许多环节,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该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加以提炼,纳入标准,这些经验和创新纳入标准的过程就是技术的积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贯彻和实施,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使得企业标准化工作得到提高和加强,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技术积累,提高企业标准化的实施进度。

参考文献:

[1]肖绪文.建立以企业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工作体系.中国标准化.2004年5月.

[2]施瑞康.注重企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9(10).

[3]霍晓丽.谈如何搞好企业标准化建设,山西省延安市延长市石油集团管道运输公司.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标准化;现状;对策与措施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作用

1.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格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不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还是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联系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约束彼此,才能使整个生产过程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避免仅是依领导指令行事,而不是依章行事,也可以防止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的现象发生。

3.企业标准化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没有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产品标准是否先进、合理以及能否在生产实践中正确地贯彻,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而它们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企业通过贯彻标准还能揭示出产品质量的差距,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4.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零部件合理归纳和简化、控制了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果对产品品种规格合理简化,就能为企业高效率利用工装设备和专业化生产创造条件,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现状

1.管理层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一提起标准化工作,管理层就认为有制度就行了。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只有在企业起草产品标准时,才做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还会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观念影响,认为企业标准化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一些计划,达到某种标准就算完成了任务,没有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标准化的作用。

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平时的工作只限于开开会,查查资料,不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善,有些企业没有专职的标准化从业人员,就根本谈不上去学习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导致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标准化实施起来有难度。在制定标准时就会走弯路,花费的时间长,修改的次数多。

3.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数企业管理层一心想通过产品销售、产品开发、生产进度提高摆脱企业的金融危机的困境,忽视了利用标准化工作来促进产品和销售,改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4.有的企业制定标准要求过低,按常规来说,企业制定自己的产品标准时,一般应不得低于同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健全组织结构。企业的标准化体系要根据企业内部结构,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发展要求,有机地组织、协调,使之有序,有效地正常运转,使企业全体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使标准化综合效应充分发挥。成立有管理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小组,提出和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有效的标准管理制度,并设立专职兼结合的高素质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标准化的全面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调动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标准化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补充标准化相关知识,特别是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状况,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同时要有较强自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善于利用最新知识和技术。

3.加强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对全体员工能进行有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运用培训班、讲座、操作比赛、智力测验的形式进行轮训。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深入人心。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保险 标准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Yan Bing(PICC Property and Casualty Company Limited,Beijing 100022)

Abstract:Insurance is a rising-sun industry, b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low level of standard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reveal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 and advancing the insuranc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level. We will als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insurance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work, and put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Key words: insurance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而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我国将近14亿的人口总量蕴藏着巨大的保险商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保险市场。

一、保险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2015年的全国保费收入达到约2.4万亿元,而2010年只有1.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4%;总资产从2010年的5万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12万亿元;整个行业的利润则从2010年的837亿元大幅增长到2015年的月2824亿元,达到2.4倍的增幅。我国保险业对国际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为26%,全球排名则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佼佼者。2015年,我国保险业迎来历史上盈利最好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仍然表现抢眼。由于低息环境下的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可以预见,2016年仍将为保险行业的景气高点。保险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拓展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在现代金融、农业保障、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以及经济驱动因素的转变期,服务行业将替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必然大有作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开创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从战略角度将行业发展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把握保险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探求中国特色的保险标准化之路。

二、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保险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新业务、新产品、服务新领域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易频率愈加频繁,交易规模日益膨胀,市场中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强,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保险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保险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标准。

企业标准化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使之达到科学化和程序化,打造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许多保险企业习惯于用制度进行管理,忽略标准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高度,很难上升到现代化管理的水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殊不知,制定制度是在垒墙,而标准化管理就像是在修路。如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而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所以标准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让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企业科学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与保险业先进企业快速缩小差距,有利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降低企业成本

保险企业的成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各类准备金提转差。其中,业务支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包括赔款及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出保费等。企业标准化是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复杂的工作细分成比较小的步骤或者环节,然后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规范的设计,达到工作步骤少、完成时间少、成本低等效果。以保险理赔为例,在理赔数据采集和客户服务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保证采集的赔案信息格式统一,增加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精准理赔”,同时能在缩短客户理赔时效、减少客户理赔成本、控制公司赔付风险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保险企业可以对成本加强控制,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中规定,当需要制定技术法规并且已有相应国际标准或者其相应部分即将时,各成员须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这就是说,谁主导了国际标准,谁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拥有了该领域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就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优势,就能在市场及资源的分配中抢占先机。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转化,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有益。

三、保险标准化亟待改革

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文件。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化事业飞跃发展,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标准化研制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标准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标准化事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以及改革创新的攻坚期。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化专项规划。此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此规划的贯彻实施,势必有效地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

全面开展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做好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信息化水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保标委2015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保险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初级发展水平,现行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数量仍然偏少,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大,落地实施情况仍不尽理想。“十三五”是加快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标准化尤其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保险企业在推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贯彻标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保险企业标准化从业经验,总体来说,保险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多还都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尤其是一些小的保险实体,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是缺失的,导致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笔者认为,每个保险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某个或者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知,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组织都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某个处室(科室),甚至没有组织,只有标准化管理岗或者兼岗的员工。无组织、临时组织或者小型的虚拟组织,是导致保险企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发挥标准化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大多也经历了由无组织向临时组织、由临时组织向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组织、最终发展到专业的实体组织的历程。保险企业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应根据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成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夯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有效增强标准落地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制度不明,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大问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联系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桥梁及纽带。保险企业的产品线、渠道管理、技术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能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由制订标准、推广实施标准、监督反馈、修订标准等系列活动构成,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一个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得到监督,这是保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有效发挥标准的效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险企业应将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范畴。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立成熟的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导,重视岗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与标准化团体或单位以及高校合作,帮助和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专家团队,由内外部标准化专家组成,负责接受咨询、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组织学习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综合效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

(四)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除了管理、机制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保险企业缺少标准化体系的全面规划也是导致标准化管理基础不扎实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了解,保险企业往往不重视标准的体系化,偏重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忽略产品、业务、服务等相关标准的建设。企业要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必须着眼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方面(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合并为管理标准亦可),按照“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标准化体系表,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同时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础。

五、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保险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开局之年,各保险企业应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全面分析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标准化管理机制,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建设更上一层楼。当然,企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发展的路径,希望本文能为保险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素霞.基于新经济之下的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15(24):117- 119.

[2] 雷云.新时期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5):242- 243.

[3] 洪生伟.企业标准化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8篇

标准化战略起始于对其定义的理解。尽管世人对标准的认识已经比较普遍,但对标准的定义却依然众说纷纭。约翰•盖拉德(1934)、桑德斯(1972)、松蒲四郎(1981)对标准的定义是比较经典的,也是被引用得比较多的,就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定义标准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我国政府等同采用了ISO的定义(GB/T2000.1-2002)。这些定义主要强调了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标准产生的基础、标准的重复性特征、权威机构批准等内容(李春田,2005)。然而,其他一些学者基于对标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从其他各种角度提出了标准的定义。Tassey(2000)将标准定义为“对物品(产品)、过程(流程)或版式等加以限定以取得一系列的一致性规范”。HenkdeVries(1999)深入对比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然后从学术上给出他自己对标准的定义。他非常独特地从“匹配”(matching)这个角度审视标准,认为标准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匹配问题而提供一套“有限解决方案”。相对而言,ISO给出的标准定义过于严格,更多只适合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正式标准(dejurestandards),却将在现实领域中大量存在的“事实标准”(defactostandards)排除在外;而deVries的定义更加学术化,更多地揭示了标准化问题的实质,即匹配问题,但由于高度抽象,这一定义在研究的操作性上反而显得不足,关于“实体”的界定显得过于宽泛(王平,2011)。尽管对标准和标准化的认识和定义尚存诸多争议,但将标准化战略作为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已成为共识(ShapiroandVarian,1999)。标准化战略分为区域、国家、行业、企业四个层次(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7)。欧盟在建设欧共体一体化市场的过程中很早就意识到了标准协调和一致的重要性,因为成员国家之间标准的差异而导致建设的巨大障碍,也因此在推动区域和全球标准协调与统一方面做了很多实际工作(陈淑梅,2005)。Dreze(1961)比较了关税壁垒和标准差异,发现这两者都会引起共同市场的不完善,但后者引起的不完善持续时间要比前者长得多。Balassa(1961)提出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两者同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拉美国家甚至会比欧洲的优势更明显。WTO(2005)以“贸易、标准和WTO”作为当年年度报告的主题,专门研究了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获得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导权已经成为众多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不仅制定出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战略,还制定出竞争的具体领域和具体策略。比如,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标准化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国情,分别将其标准战略确定为“控制型”、“控制、争夺型”和“争夺型”,韩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选择了“追赶、跨越式”的标准战略(刘双桂等,2005)。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也专门作出了标准化战略部署,不仅专门出台了《标准化改革方案》,还在《中国制造2025》别要求“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企业层面的标准化战略,最早的论述来自于Tay-lor(1911),“日标准作业量”成为其科学管理的基础。MichaelE.Porter(2002)明确提出,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来获取竞争优势。具体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标准是促进技术创新还是限制技术创新有着长期的争论。Marshall(1919)是标准促进技术进步观点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在既定条件下,标准技术是市场选择的最优结果。松浦四郎(1981)、Cowan(1992)、Swann(2000)、DTI(2005)从约束技术的多样性角度建立了多个模型来说明标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Bauer(1980)、DIN(2000)、Blind(2009)等认为标准加快了创新技术的扩散与转移。孙秋碧、任劭喆(2013)从标准化角度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演进路径。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坚持标准阻碍技术进步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技术锁定(lock-in)的问题,也就是担心次优技术,或者其他非最优技术,最终成为标准。被用来证明这个观点讨论最多的案例是QWERTY键盘案例(David,1985;Cowan,1990;Dheber,1995)。其他的案例还包括佛罗伦萨教堂的时钟、蒸汽机车被内燃机车取代、核能氢水反应堆等(Arthur,1989)。Hanseth等人(1996)则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明确提出厂商也有将标准锁定于非最优技术的“激励”。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中标准的影响包括知识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内容。首先,所有标准化过程均涉及对技术知识的编码,有助于缄默知识在标准制定参与者之间的传递(Blind,2004)。标准的实施本身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技术普及的过程,有利于增加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流、吸收知识的机会(deVries,1997;Krechmer,2000;DTI,2005)。充足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活动的经济风险,提高产品质量(Oakland,1994),发展规模经济(Perez,1994),降低成本(Swann,1994;Adolphi、Kleinemyer,1995)。对于参与到标准化过程中的企业,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它们能够更多接触其他企业的研究成果,乃至当前的技术前沿和最佳实践(DIN,2000)。其次,模块化生产组织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途径,模块化生产也是现代产业组织的主导(青木昌彦,2003;李想、芮明杰,2008),其前提是生产在空间上能够实现分离,这不仅要求生产技术和产业价值链的细化和可分解性(Baldwin,Clark,1997),还要求各分离空间与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融合,而各生产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纽带就是标准(Castells,1996;Sturgeon,2003)。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柔性契约连接的“网络型”治理模式,通过其界面结构将各自独立的模块组织链接起来,完成单个模块和整个组织的价值创造(朱瑞博,2003;罗珉、何长见,2006)。再次,基于标准给厂商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等效应,从技术的选择、标准的制定,到标准的使用,厂商围绕着标准的竞争异常激烈。首先是技术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厂商提前进行布局,在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之间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路径,企图对整个产业进行有效控制(文嫮,2007;张平,2011)。接着是标准的制定,用户基数、网络外部性、架构特权等特有的性质得到充分考虑,以削弱价格、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Ferguson、Morris,1993;Shapiro、Var-ian,2000;翁轶丛、陈宏民,2001)。最后是标准的实施,将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纳入标准的厂商,会根据市场和技术情况,选择技术标准的开放与否,以及开放的模式、收费的多少与方式,来阻止竞争厂商分割其用户基数,以确保其长期的竞争优势(Farrell、Shapiro,1990)。

三、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相对于大企业,小企业有其特殊的地方。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员工结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等,都存在着一些劣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因此,在标准化方面,中小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难以显现出来。王季云(2008)认为,中小企业承受标准化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公权标准和事实标准的并行使标准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标准化风险。中小企业无法承受标准制定所需的资金和时间成本(KatzandShapiro,1986)。王沁彤(2008)分析中小企业不将标准化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的原因时,发现中小企业“先求生存,无心标准化”的情况比较普遍。朱蔚清(2010)对中小企业ISO9000认证情况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重“取证”,轻“贯标”,觉得没有从中获取真正的收益,甚至出现企业与咨询机构之间“合谋”造假,为了取证而认证。但是,事实上,标准对中小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ISO(2006)为第37届世界标准日设计的祝词就是“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从标准化的动力上来看,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弱,尽管更多参与标准制定的还是大企业(Katz、Shapiro,1986)。通过技术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来引导和支撑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很多国家在进行政策设计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卢文娟、申其辉,2011)。Pe-terGrindley(1995)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技术能力,为企业设计了跟随、领导、参与、放弃等不同的竞争策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只是简单的跟随或参与,还可以在技术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选择标准领导的策略,以实现整个企业竞争能力的飞跃。毕克新等(2007)以技术标准具有的提供知识存量和反应功能需求两种职能为基础,建立了技术标准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毕克新等(2008)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复合作用机理。李庆满和杨皎平(2012)以辽宁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与治理问题。赵志伟等(2012)以安徽芜湖通力公司标准化实践为案例,研究了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争取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方法与途径。邓洲(2014)以TD-SCDMA为例,阐述了技术领先者和技术赶超者的不同标准战略。金桂荣和张丽(2014)提出针对不同能源消费和排放总量的中小企业实施不同的降耗标准,有利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效率。齐欣和王策(2015)通过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企业出口过程中技术标准可能产生的冲击与推动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技术标准意识,主动投入技术标准进程,才能消化吸收技术标准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文献述评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宏观上,标准的战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我国也通过部级文件对标准战略作出具体安排。

2.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来发挥标准化战略的具体作用。技术方面,标准对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扩散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存在消极的影响,企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获取积极作用而规避消极影响。管理方面,标准通过知识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3.由于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员工结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小企业在标准化战略方面不一定非常积极,但已有不少案例证明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有着积极的影响。

4.在企业标准化战略管理研究的具体内容上,较多为宏观抽象的战略思考和运行机制的纯理论推演,较少考虑到企业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发展阶段的差异。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9篇

[摘要]企业标准化适应外部环境或动力场的外部动力因素,主要有市场需要和市场竞争、技术壁垒和企业技术联盟等,内在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企业标准化活动起推动作用的综合因素,包括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经济利益和科学技术进步等,企业标准化需要动力来推动、加速和保持。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动力

市场是企业标准化根本性的源动力,如果说市场是企业标准化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那么市场需求则是企业标准化活动的基本起点,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规模时,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思路,并引导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标准化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标准化的拉动和激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化的工作正逐步得到完善和健全,这与政府宏观调控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密不可分。健全的法律环境为企业的权益提供保护,对于企业的标准化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动因素,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方面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标准化工作在稳定的秩序中进行,企业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标准化,才能形成有利于标准化建设的市场准入机制,反之,只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企业之间往往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进行合作,以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创新落后企业而言,技术标准是致命的武器,对创新先进企业而言,技术标准是获得更大利益的手段,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竞争战略作用在标准化建设上就体现为企业在开发和研究标准时通过技术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为了在信息技术标准中争夺主动权,企业力争通过这种联盟方式实现实力的倍增,企业和企业间的技术联盟是标准化建设重要的推动与支持力量,一个或几个企业如果能具备组建联盟的号召力会更有利于标准的运作,如果这种企业间联盟和技术联盟可以高效、规范地运作,其效率就不是企业单枪匹马作战所能比拟的,所以,运作企业间的技术联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心和实质,国外经验,采用企业联盟的形式来联合主导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标准化发展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此获得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从根本上说,企业标准化内在的基本动力在于不断降低成本,企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的的最终实现靠企业在产品实现的整个过程和一系列环节中具体体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成本和保证质量,企业必须在降低成本,又能较大程度满足客户消费趋于个性化的需求,以赢得市场,因此恰当选择企业标准化的水平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为了保证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高效和高质量,必须注重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产品在设计开发中对产品设计起点的要求,对产品设计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对加快产品的设计速度和设计周期等要求,都迫使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建设,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中要发展产品品种,必须有标准化来优化产品结构,因为企业标准化提供了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加速产品开发的基础与手段,同时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有效的标准化还能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从相同的生产线设计中得到大批量生产的效益,所以,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对标准化的追求构成了企业标准化的动力支持。在产品制造环节,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检测技术才能实现产品标准化中高水平的技术性能要求,加强工艺纪律、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的标准化、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工时定额的标准化;制造技术现代化,实现精益制造、敏捷生产的基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具体实施;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技术协调是发展和完善企业标准化的重要条件,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更谈不上高质量,高速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整体配合协作能力,对企业标准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提高企业素质,有利于标准的实施和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实施监督与自我约束机制,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标准体系各类标准的有效实施。市场的需求是综合的,现代企业的生产活动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环节的协调一致,并且需要一些外部企业和协作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了确保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步调一致,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多项标准,建立最佳秩序,以取得最佳效益,最终为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发展服务。当企业与社会目标可能发生冲突时,企业会适度考虑社会目标,当其他目标对企业来说更有价值时,一个企业会宁愿放弃一部分利润而追求其他目标,因此企业标准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消费者的和社会的利益,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等强制性内容必须成为企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加以贯彻,使企业的利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组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标准化的发展。企业管理在生产组织上需要分工、专业化和技术协调,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工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都必须保证技术上的统一性,标准化正是适应了技术的统一性,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具体说来,用标准把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衔接起来,使上工序满足下工序的要求,用标准把企业同国内和国际市场连结起来,不仅使企业的需求易于得到满足,而且可以依据比较成本原理实行全球采购,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益,可见,管理效能的提高是以技术统一性为前提的,而技术统一性是通过标准化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标准化工作把日常的、大量的、重复发生的事物加以规范之后,管理者才有可能从琐碎的事物中脱身,实行真正的例外管理,才有精力和时间研究和思考事关全局的要害问题,从而提高领导者的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运筹能力和决策水平,反过来,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进程,使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进行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和信息源泉,科技进步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企业的标准化建立起新的平台,使企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要生存发展、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必须时刻注重企业科技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为了获取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标准化的动力,企业只有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作用,推动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才能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也是企业推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标准化工作的全部意义体现在为社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上,它通过统一的规范、有序的操作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标准化范文第10篇

自2011年《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已明确,即煤矿要在2011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要在2012年底前,非煤矿山和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13年底前,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下企业要在2015年前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

经过1年多的推进,各省在推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针对标准化建设中的标准制定、评审人员和机构资质、评审收费等难点问题,实施了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在2012年5月国家安监总局组织召开的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来自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的代表交流了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创建工作前提 完善标准

开创地方法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立法的先河

广州市作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城市,近年来对标准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广东省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梁醒虾介绍说,广州市政府在2011年颁发了《广州市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试行)》,内容包括规定市、区、县级市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规范行业或者管辖领域的安全生产行为,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工作与行政许可相结合,要求许可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广州市还主动创新地方标准,填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空白。在2010-2011年间,广州市制订了《广州市工业企业标准化评定办法》《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空调器安装盒维修高处作业安全规范》等地方标准,解决了本行业企业在开展达标过程中无标准可依的问题。

分行业地域制定系列标准规范

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副局长李大剑介绍说,湖南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评审标准完善,目前已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审标准体系。结合湖南省中小企业众多的实际,省安监局分行业和地域组织研究制定了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政策和评审标准,出台了《湖南省加油站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试行)》和《湖南省金属粉末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即将推出《湖南省室内装饰装修安全质量标准化评审标准》和《湖南省小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规范》,此外,油漆、涂料、氯酸盐、陶瓷、五氧化二钒和电石、硫酸、农药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细则和评审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这些评审标准规范为湖南省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创建提供了合规、适宜、具可操作性的评审依据。

评审工作收费 服务为主

不收取企业评审费用

湖南省湘潭县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章建新介绍说, 2011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湘潭县,在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针对建设中的瓶颈即收费问题,采取成立县职业安全协会,聘请6名具有评审资质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队达标申报企业进行指导、服务、评审,不收取企业评审费用,克服了中介机构收取高额评审费用、企业不愿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瓶颈,提高了工贸企业的创建积极性。

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梁醒虾也介绍了广州市在收费上的做法。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广州市对小型企业以专家组考评的方式进行达标评审,专家费用由政府支付,深受企业欢迎。近两年,各区县级市政府投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经费超过600万元。

实行达标企业工伤费率下浮

广西柳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副局长汪道应介绍说,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柳州市出台了《柳州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规定除支缴率指标外,凡达到安全标准化(含绩效、信用程度评估)相应等级的企业予以下调工伤保险费率,最低可下浮到基准费率的50%,最高上浮至基准费率的150%。如柳钢集团公司获得国家冶金一级标准化企业称号,近年就少缴近千万元工伤保险费,此外,柳州市还将安全标准化建设与各类评优评先、社会信用等级结合起来,如2009年全市两批179家申报诚信企业的中小企业,在安全生产审查中有13家未获得通过,直接影响了其在银行的信用。

奖励鼓励达标企业

为了提高企业参加标准化创建的积极性,珠海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了奖励激励制度。全市各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调动了企业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如珠海市高新区明确在财政预算中对创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奖励4万元,省二级的奖励2万元,市三级的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评审过程重点 现场指导

分派指导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到企业现场指导

湖南省湘潭县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章建新还介绍说,湘潭县境内高危行业点多面广,门类齐全,危险性大。对于参加标准化建设企业,湘潭县安全生产监管局注重加强现场指导,从2012年5月份起,按规模以上工贸企业总数的40%按月分配达标评审的企业名单,分行业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已培训好的指导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对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安全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生产现场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管理和事故控制管理等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预先评估,帮企业查漏补缺,有针对性进行改进,以提高创建效率。

以大帮小

上一篇:消防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高考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