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范文

时间:2023-03-13 07:03:19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1 普惠金融的涵义

普惠金融是指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它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唯有让每个人均能充分享受金融服务,才有机会使其充分参与我国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门槛将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人纳入到金融服务体系中来,它并非一种单纯的资金转移,而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实惠且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2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口常游离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去发展及扩大生产,使得这部分人群难以脱贫致富。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向农村居民提供充分的农村金融服务,是帮助他们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农村地区的人口能够获得平等的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逐步促进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等,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多年发展,现阶段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相比,非正规的、以自由借贷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融资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广泛存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还远未实现全面覆盖的发展目标。

4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结合实际调查发现,当前提供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金融机构惜贷,以及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相关服务对象取得金融服务的渠道缺失等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中的中低收入人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金融需求旺盛,而目前市场实际情况为,种植业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而销售价格过低;养殖业由于受到禽流感等疫情影响,导致养殖成本增加,销售价格虽同步增长,但利润下降严重,甚至于经营亏损无力还贷。农村金融机构对未来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担忧,农村地区服务对象虽然迫切希望扩大再生产规模,但金融机构贷款面临市场风险较其他行业已然偏高。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严重。此外,贷款额度与经营者的期望需求难以充分匹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架设水平较低,也进一步加剧了相关金融服务的不匹配状况。

5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对策

5.1 金融机构方面

5.1.1 坚持“扶农助小”市场定位,打造“阳光信贷”惠民工程

农村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弱等不利局面,以坚持“扶农助小”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满足农村市场需求为目标,积极加大个人贷款业务营销范畴,适度加强农户贷款的投放力度。与此同时,总结并积极探索信贷新模式,打造“阳光信贷”惠民工程,全面公开申贷条件、业务办理、利率执行、办结时限及监督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信贷服务的透明度,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资金需求。

5.1.2 实施农村普惠金融工程全覆盖,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便利店”的全覆盖建设工作,结合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分布特点,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架设水平,搭建多层次、差异化、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使得农村地区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小额现金存取款、转账、查询、存折补登、话费缴纳、电费缴纳等基础金融业务,切实打通了乡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有效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全覆盖目标的逐步实现。

5.1.3 引进国内外先进贷款技术,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为响应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的整体要求,各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贷款技术,逐步完善信贷产品体系,推陈出新,同时通过优化信贷流程,最大程度地契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积极推动微小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5.1.4 完善内控机制,提升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为了积极应对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经营环境、内部流程变化及相关监管要求,全面梳理与修订相关信贷政策及操作规范,健全业务授权机制、分级审批流程,严格审贷分离和前中后台制约制度。强化贷款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资金支付、贷后管理等信贷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约。同时,通过加强人员岗位培训,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贷款操作等措施,防范操作风险,保障业务合规开展,有效提升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5.2 政府方面

为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各地区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与带头作用,积极协助搭建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政府应尝试扩大金融供给主体,引导更多普惠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户贷款需求较大区域,政府提供担保支持;其次,政府应建立利率定价补偿机制或制定贴息政策,在保证金融机构基本收益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地区农户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政府应积极主导创立相应担保机构并注入担保基金,全面覆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风险;最后,政府应加强对于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引导,加快基础设施架设速度与水平。

6 综述

综上所述,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了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通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架设水平、提升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及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等多措并举,我国农村金融定会得到良好发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也定能获得切实改善。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2]茅于轼.兴办小额贷款的几点经验[J].金融经济,2007(5).

[3]韩俊.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9(22).

[4]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5]吴晓灵.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金融时报,2010-08-03.

[6]夏圆圆.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信贷机制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7]蔡彤,唐录天,郭亮.以小额信贷为载体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0(10).

[8]周兆函.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供给绩效分析――基于普惠金融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9]张平.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开发研究,2011(2).

[10]梁明丽.我国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J].山东经济学院,2011,04,12.

[11]李明贤,叶慧敏.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构建稳定长效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促进金融公平、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当前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艰巨任务,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发挥不同机构间的协同效应、统筹解决,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面临四大挑战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艰巨任务,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互联网金融、混业金融和民营金融的渗透延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冲击和挑战,普惠覆盖面和财务可持续面临很多难题,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普惠金融向纵深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成本较高。吉林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资金需求量大,金融资源不足,民间借贷盛行,县域缺乏融资担保,微企缺乏有效抵押,财政缺乏贴补能力,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没有吸引力,进而造成县域资金外流“失血”,加剧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间的失衡。“业务散、成本高、风险大、利润薄”是普惠金融的显著特征。加之农村金融基础弱,金融网点覆盖少,缺乏配套改革措施,新型金融机构离农脱农倾向明显,玻璃门效应和“抽瘦补肥”现象突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唯有农信社坚守农村市场,机构网点覆盖城乡,服务触角延伸村屯,但网点服务全覆盖换来的是风险高企、负重经营,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基层网点中还有20%左右处于亏损状态,收益不足以覆盖风险甚至“贴钱支农”,与资金和人力投入不相匹配。农信社虽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事实上却承担着政策性支农和金融扶贫任务。成本压力阻碍了农信社盈利能力的提高,建立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迫在眉睫。

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受体制、产业、担保、市场及政策环境影响,吉林省农村信用环境普遍低于城市,这是导致“三农”贷款难、风险大的重要因素。加之农村要素市场不健全、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匹配,“三农”资金的多层次、大额化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同时,还存在客户信息不对称、失信惩罚力度不够、债务人财产转移等问题,普惠金融环境和融资担保机制亟待改善。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需加快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竞争服务格局建设。

三是农村金融主体面临风险较多。由于商业银行不愿下乡,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中小金融就成为了支农扶微的主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来袭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增多。原本可以在国家利率管制这一“保护伞”下平稳生存的农村金融机构,被推上了银行业价格和非价格竞争的风口浪尖,在资产规模、议价能力、产品服务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小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尤其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业务准入和体制规范上还有着诸多限制,这将进一步降低农信社的竞争能力,增加风险系数。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导致一方面“存款搬家”增加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推升成本降低竞争能力,双向压力加剧同业竞争风险、短期激进风险、管理滞后风险,进而造成经营亏损、信用缺失或机构退出,这将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雪上加霜,对践行普惠金融望而却步。国家应给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政策缓冲期和适应保护期。

四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不足。近几年国家针对“三农”金融服务不足问题,中央财政着力找准财政与金融的结合点,给予农村金融一定的财税、货币、监管政策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比如:专项票据、定向降准、营业税减征、贷款增量奖励等正向激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农村,反哺“三农”。但对产粮大省农信社的政策协调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奖励补贴机制及支农税收政策,缺乏长期系统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高风险社的职工养老统筹、定向费用补贴、专项资本工具和呆账核销等方面没有优惠政策,严重削弱农信社为小微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服务的能力。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未来“三农”市场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来自政府、央行、监管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形成合力,系统推进。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六点对策

构建起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总结60多年农村普惠金融的经验和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一是构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体系。普惠金融不仅是金融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强调一种社会道义和公平,关系到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关系到贫困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关系到农民奔小康和农村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发展普惠金融,事关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事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它为社会各阶层群体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提供了良好契机,让金融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必须深化金融同业合作,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二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机构体系。着力构建一个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合作共赢、包容性强的金融机构体系。一是政策性银行重点支持农村开发性普惠金融。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普惠金融加大投入。二是农信社重点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农信社在农村市场推广普惠金融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要继续培育农信社(农商行)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立足县域,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重点支持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支持农村工商户和创业者,支持资金需求活跃的农户及贫困农户,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商业性银行重点支持产业链金融和社区金融。要发挥股份制银行科技、专业、资金和圈链融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产业集聚、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商行重点支持小区小微金融发展和城市社区银行业务。四是保险担保公司重点支持保障普惠金融。完善政策性存款保险、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有效补偿和分担“三农”金融服务风险,为各金融机构放心服务、安全经营提供风险保障。五是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农协体系完善普惠金融。通过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形成“大农协”组织,提升普惠金融的渗透力和活跃性,实现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使普惠金融的相关机制得到完善。

三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混业经营体系。要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分类推进省县两级联社市场化、股份制产权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省联社改革,通过股权链接模式组建省级农村金融控股公司,形成“小银行、大平台”的集团管理模式。整体推进普惠金融机构从做大向做强、做优、做特色转型,更好地为区域普惠金融服务。坚持多种产权组织形式并存,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或民营资本,推进县级联社产权改革和并购重组,用市场化手段消化历史包袱,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解决其他金融机构不愿下乡的问题。

四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渠道体系。要建立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为社会各阶层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让农民享受与市民一样的金融服务。

五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完善在财政、税务、货币、监管等方面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担保、征信机制,全面系统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在财政上,参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给予存量贷款定向费用补贴、增量贷款奖励,建立普惠金融贷款财政贴息机制,对政策性支农给予相应补助。取消财政资金存款歧视政策。在税收上,对涉农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对普惠金融机构给予所得税返还或股金分红减免税政策。在财政资金支持、风险拨备提取、呆坏账核销、定向降准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设立农村金融普惠服务基金,强制所有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缴纳费用,引导补贴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建立支农风险补偿基金制度,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保驾护航。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扶贫

一、引言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普惠金融”是指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已在2013 年底纳入党的执政纲领。在我国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可以推动较为落后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减轻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就业机会。[1]

二、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扶贫

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根除极度贫困和饥饿”的目标,联合国指定2005年为“国际小额信贷年”,明确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有效的、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群体,尤其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强调其服务对象的全面性和普惠性,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不仅仅要面向富裕阶层和大型企业,更应面向那些广大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让金融服务惠及他们,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其中,“普”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权力,“惠”则体现金融服务能够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意义,但并非救济。也就是说普惠金融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造血”。

农村金融扶贫的宗旨与普惠金融不谋而和。金融扶贫和政策性扶贫相比,它是一种缓解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的问题,它主要是采用投放金融产品的形式进行的。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推进造血式的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意识,改变落后面貌。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三、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农村金融扶贫的现实情况来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扶贫精度较差。由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贫困程度也比较深,但在中西部地区内,也有发展水平不均一的情况。

2.一些贫困地区的县区金融体系不健全,涉农扶贫金融机构较少。再加上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农户贷款难,使得金融扶贫并没有发挥其促进扶贫应有的作用。

3.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一直不佳。农业保险(简称“农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目前扶贫的主要方式是使贫困农户通过种植和养殖等方式脱贫,但这种方式投资大、风险高,容易是贫困农户雪上加霜。因此,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规避风险。

4.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覆盖面窄。贴息贷款是指农户通过政府指定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其利息由财政补贴和农户各承担一部分,财政承担比例由各地具体情况而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需要抵押、证明等的限制,使得财政贴息贷款覆盖面变窄。

5.农村地区金融法制体系不健全。正是由于法律的空白使得银行不敢放心大胆的去发放贷款,银行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减少扶贫贷款的发放。

四、政策性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仔细梳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完善。

1.要具体甄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统计各地区的贫困程度,根据各地不同的状况进行精准金融扶贫。要让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借到贷款,使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率最大化。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设立于农村地区。例如有不少县区在农村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户和种植专业户提供一些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会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重要金融力量。

3.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充盈扶贫资金。降低财政扶贫贴息贷款门槛,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4.大力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从国外看,农业保险都是由政府支持,正是由于其风险较大。所以,政府要成为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者,尤其要对重点扶贫的农户提供农业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制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使银行敢于把钱借给农户,使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五、结语

普惠金融以扶贫为目的,致力于为整个社会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一种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扶贫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剂良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要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日后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7.

[2]朱玲.乡村金融机构运作和农业中长期信贷问题[J].财经研究,2009.(10):03一 07.

[3]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 中国金融家. 2013(10).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地研究普惠金融,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在对普惠金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述了普惠金融的兴起和必要性。随后又总结了信用体系对于降低信贷成本、减少信J抵触和不公、解决贫困和社会公平的意义,从基础服务、供求关系、社会法制角度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讨论普惠金融中可以改进与解决暂时问题的路径和方向,从而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供更为细化的对策。

普惠金融扶贫农村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

一、文献综述

在普惠金融受到广泛关注的这近十年间,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其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晏海运(2013)认为普惠金融的逐渐兴起源自于传统金融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中小企业融资相对较为困难、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广泛的缺失性和贫困农户等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被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等问题,并就制度、市场、主体、工具这四个层面分别提出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对传统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囊括多种金融机构、金融机制、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完整普惠金融体系,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结构和减轻贫困农户的生活压力,力图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等。卢娟红(2014)通过研究得到结果证实普惠金融的发展切实改善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差距,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提出当前应当大力推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区域化发展战略,深化普惠金融制度改革的建议。蔡洋萍(2015)采用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数的测算方法,研究得出普惠金融对湖南、湖北、河南的作用力是较为有影响的,且为正向的影响。焦瑾璞、黄亭亭和汪天都等人(2015)通过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世界各国的水平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已然达成了加速发展普惠金融的条件,但也还有不少的的薄弱部分和限制因素亟待解决的结论。他们建议通过开展更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建立更为完善的统计汇报制度,大力鼓励金融体系创新等方式来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普惠金融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如今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变得重要并已经成为了当下经济的核心,而近年来针对更广泛群体而提出的普惠金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普惠金融”是指一国金融体系立足于机会平等的诉求,目的在于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拓宽至纳入原先被排斥在了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对象,能够具有可持续性的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切身有效的金融服务的新理念。建立“普惠金融”主要运用的方式有加速金融体系发展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加大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等。近十年来,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推广给予了极大程度上的支持,许多相关组织机构也纷纷提出了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的建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都高度重视着农村区域金融的发展状况,长久以来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持续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我国距离实现全面性的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软硬件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由于基础服务设施覆盖不足造成的地理距离远、客户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其在面对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时出现了金融排斥。而普惠金融的兴起为这一棘手问题的解决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途径,它可以提供融资以帮助低收入群体紧抓机会进行创收,改善他们以往不合理的消费开支结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帮助低收入人群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服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推动农村金融的长足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普”和“惠”,也就是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因此成本与风险是其中的重点。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探寻平衡风险与成本的新策略。普惠金融这一需求正好就是我国目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正是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性使之将资金尽可能的投入在薄弱部分。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社会保障更完善可持续,金融环境更公平正义,能够更好的支持供给侧改革。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金融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普惠金融推进阶段中,关于扩大基础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举措,主要还是采取填补贫困县域金融服务空白这一方式。通过向下发展银行网点以及推广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寻求基础金融服务时的便利度。但根据农户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县域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都相对较低,使得普惠金融的推进措施对贫困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金融基础服务整体滞后的状况,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居民的金融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二)贫困农户对普惠金融的需求及信贷抑制

从多方调查资料中进行了解之后能够发现,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虽然是旺盛的,但实际中的借款金额却往往并不大。由此进一步分析贫困农户信贷需求,发现其需求一般都是基于生产或者消费。一方面,成本高,受贫困地区群众议价能力弱和对资金可获得性关注度高等因素影响,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匮乏金融知识并且信用意识薄弱,加之某些农户未获得贷款的负面效应,会造成农村居民对金融支持的给予未能怀有足够信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服务的顺利实施。

(三)社会法制环境建设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目前的普惠金融发展阶段上,县域经济主体的法制意识相对淡薄,法律执行力度不足,对人民群众的信用也缺乏评价、监督、激励和惩罚机制,难以形成良好的信用关系、有效应对失信行为,信贷行为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措施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5篇

1引言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能满足新疆农村贫困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目前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低端贫困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新疆农村而言,不断完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对有效改善新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2005年联合国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该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绩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穷人和低收入群体。2006年,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6)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开创了新型小额信贷的模式。2006孟加拉国银行家、“小额信贷之父”•尤努尔博士,开创了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还有印尼名为BRI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小额信贷的模式,使其农村信贷部成为覆盖成本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

3普惠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实践

3.1小额信贷业务缺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在实践中初露头角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新疆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的机构主体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小企业融资规模上不去,运营成本很高,收益有限,风险很大,没有一定的补偿等等因素是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这块“贷款难”问题;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全区网点达1062个,资产总额达到533亿元,负债总额达到512亿元。除存单抵(质)押外,农行信用社基本停止了其他贷款,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效应较小,可用人才缺乏,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等缺陷导致大量专项贷款被豁免或核销,进而导致农民款项债权债务不清,这些贷款实质上扮演了普惠金融的角色,普惠金融实践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3.2各金融机构并驾齐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由发展初期的两家增加到三家。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期间发放贷款369.96亿元,比上年上升80.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5.96亿元,比年初增长24.37亿元。农行兵团分行各项存款达到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亿元,完成计划的128.59%;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亿元。农信社各项存款达4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8%,高于全区金融机构1.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达到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高于全区金融机构水平增长水平29.77%。普惠金融在这一阶段为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摆脱自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贷款对象基本面向全体农牧民,贷款利率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可以看出,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3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多,新疆农村普惠金融步入正轨伴随这小额信贷发展的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开阔,不仅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农行新疆分行60%的机构网点,80%的工作人员,40%的业务广泛分布于县域农村市场,2009年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余额就达到427.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新疆邮政储蓄银行与2009年7月末,在全疆范围内有实际办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网点85个,基本实现小额贷款县县通;新疆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哈密天山村镇银行以及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把业务定位、资金投向主要圈定在各兵团区域内的农场职工、中小农户龙头企业和居民自主创业;石河子农村合作银行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以全新的产权形式为“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户养老保险证质押抵押贷款;五渠市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信鑫、新温商和华春等五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揭牌。

4新疆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普惠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地区贫困人民需求难以满足随着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发展,不断撤出;新疆邮政储蓄部门对农牧区资金的虹吸作用,进一步挤压、占用了农村资金资源;以及新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仍然局限粮油收购业务,对于惠农型的小额贷款尚难顾及;使得农民很难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急需的资金。直到现在,新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这势必影响“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普惠制在新疆农村地区的紧迫性。

4.2普惠金融机构缺失,难以达到惠农效果新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两大普惠金融机构的日益减少,使普惠金融在农牧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中日趋消亡。调查显示,辖内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优质高效贷款客户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投向和投量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一般农户的贷款满足率不断降低;同时利率定价机制在商业化目标前严重失衡,多数农信社贷款利率常常一浮到顶,广大农牧民不仅无法得到普惠金融的支持,而且连国家规定的正常商业贷款利率也享受不到,普惠金融距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越来越远。

4.3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难以保证,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其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客户通常是没有担保或者信用评级的,因此小额信贷机构都不愿意直接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而将业务重点转向获利高的行业,这样信贷资金供应渠道狭窄、总量不足。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这种倍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的发展,乘数效应难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只停留在提供资金上,缺乏对农牧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新产品的策划

5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5.1完善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政策扶持,扩大市场供给新疆新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应是“政策补贴、优惠利率、商业性金融运作”。国家政府对新疆农村贷款的一定贴补是必要的,新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应是所有的有条件的新疆商业性金融机构,同时必须建立一种资金向农村的流入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的推进和制度创新。利率放开后,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贴息的负担,也可以使新疆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量上和质上保证新疆农村融资环境的改善,扩大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扩展融资渠道,通过间接融资、资本市场IPO、再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满足广大新疆农户的需求。#p#分页标题#e#

5.2以农信社为主构建多层次的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体系,强化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新疆农村落后地区,应继续巩固农信社作为实施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主力军地位;完善农业担保和风险保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银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拓展农发行金融服务领域,强化其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发挥其支农作用。除此之外,在这些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已有的基础上,更多的引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保险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庸置疑对于维持区域稳定,同时提供积极的普惠制金融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6篇

重构草根的合作金融机构与体系,应该被决策者提到农村金融改革的议事日程上,不应再因基层监管能力不足而阻碍农村金融的发展。

“普惠”的成绩与不足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了显著改善。尽管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农信社、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机构的业务已深入到了乡村,并形成一定的竞争格局。需要融资的农民,至少是农业大户,已经有一定的融资选择机会。而几年前,这些地区的农户在这些机构中几乎贷不到款。

从宏观层面上看,农信社的改制与农商行的发展,使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大大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多省市都成了当地最大的,甚至是利润最高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的最新资料,截至2012年6月末,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34840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160%,占涉农贷款的比例达21.4%。最近,银监会对农村金融又接连推出好几项新政,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入社区,到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富民惠民金融创新工程, 再到农户贷款的管理都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这标志着新一轮的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正在酝酿中。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了巨大改变,但在普惠性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

对于需求金额较少,又没有什么抵押品的小农户以及贫困地区的农户,尽管各个金融机构也采取了信用村、信用户、惠农卡、五户联保、公务员担保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小农户贷款的问题,但往往是开始时轰轰烈烈,规模一大就难免出点问题。对于这些机构, 上述项目本来就如同鸡肋,一旦出了点问题,正好有借口大幅缩减规模,直到剩下一个架子摆在那里。对于小农户来说,通常是发卡、评户时的声势不小,但等真需要钱时,则面临各种新规定和繁杂的手续,最后真正得到贷款的并不多。

核心问题还是老问题:给小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不赚钱,或者说是没有贷给龙头企业、农业大户赚的钱多。在贷款规模有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商业利益、机构绩效考核的压力下,小农户贷款被挤压是不可避免的事。

因此,如何加强普惠性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加大普惠性?

要加强农村金融的“普惠”性, 就要建立一些新机制,推着、拉着、逼着农村金融机构为小农户服务。

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大体上脱离了真正的合作机制,现有农信社中的大部分将会组建成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一部分机构即使还保留农村信用社的牌子,其股权机制也将通过引进新的优质股东,从资格股向投资股转化,失去了合作金融的内核。

小农户数量大,情况复杂,很多农户住家偏远,商业化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采集与运营成本太高。因此,重构草根的合作金融机构与体系,应该被决策者提到农村金融改革的议事日程上。

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的新合作信用社,能够起到金融服务零售机构的作用,直接对接小农户提供金融零售服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等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则可以给这些农民信用合作社批发存款与贷款。

然而,对这样的农村资金合作组织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一些人总以基层监管能力不足的理由来阻止草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如果监管不足已成为阻碍农村普惠式金融发展的因素,有关部门就应该在基层增加监管人手,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以提升监管能力。不能因为一个县缺几个金融监管人员,就让几十万农民享受不到金融服务。

所以,对于普惠式金融,不能完全依靠商业机构。一批学者和企业家正在山西省永济市与成都市大邑县进行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小额贷款公司试验。贷款客户全部为农户,贷款金额少则一两千元,最多三万元。类似的机构已在一些地方存在了很长时间。

但此类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却遇到瓶颈。

一是后续资金不足。其成立时大多由国际组织或地方政府提供部分启动资金,此后便很少能从这些资助者中得到持续投资,而其又缺乏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批发贷款的机会。

二是存在税收歧视。尽管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但却要按一般公司标准上税,从而加大了税务负担。

三是不能利用现有的征信系统。这些机构的贷款资料不能进入国家的征信系统,它们也不能通过征信系统查询贷款客户的资料。

经过十多年的考验,这些公益性与准公益性的小额贷款机构能够在没有很多政策支持,甚至是没有名份的条件下,艰难地活下来,这说明其提供的服务契合了农村的实际金融需求,它们的模式与机构是很有生命力的。因此,在国家金融体系建设中,应可以考虑由它们去承担一部分贫困地区小农户贷款的零售业务。

要先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在扩大小农户贷款时会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后顾之忧。在计算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时,可以考虑把小农户贷款与其他贷款的不良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同样,如果能在贷款额度、存款准备金、存贷差等方面对小农户贷款“网开一面”,与银行的其他贷款分开处理,也可以减少银行对小农户贷款的顾虑。

然后为鼓励农村银行多向小农户贷款,还应该加快建立小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定风险补偿发放的规则。

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把对小农户贷款确立为金融企业应该履行的一部分社会责任。此外,监管机构应严格检查,保证每个机构都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可以考虑建立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的信息公开与评比制度,通过社会的压力,形成银行间的竞争。

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

我国推动普惠型金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机构是村镇银行。由于目前规定村镇银行成立时需要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大股东牵头,故其发展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商业银行并不看好这一领域,只是象征性地办几家,以应付上级检查。

最根本的办法是取消现有金融机构当大股东的限制。为了防范风险,可以从具备三年规范操作记录、不良率低、真正服务农户的优秀小额贷款公司中以及担保公司中挑选一些机构升格成村镇银行。有了这样的正向激励机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获得更快发展。

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仍以商业性保险公司为主体,要加快普惠型农业保险的发展,应考虑由国家组建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进行农业保险的产品设计、管理和经营。把信用合作机构、小额贷款机构等农村金融机构动员起来,承接商业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零售工作。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则要加大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对小农户的农业保险,与小农户贷款一样,给予特殊补贴;对从事小农户保险的机构与险种,在补贴、税收、再保险上都要给予特殊的优惠安排。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7篇

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和创业方式,正在中国渐渐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帮助穷人的慈善公益领域,包括进入了中国金融业的老大难——农村普惠金融领域。

这种被称为“社会企业”的新型社会组织,更强调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并且可以追求有限的利润,兼具商业的高效、专业、灵活等特征,同时以承担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

世界上最有名的社会企业,当属孟加拉国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这是一家发行微型贷款的机构。此组织及其创始人·尤努斯一起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家微型贷款机构向穷人贷款以获取利润,但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运营方式则遵循商业化模式,可持续性较强。

社会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发展的一股快速力量。印度的Sarvajal公司由Piramal基金会2008年创建,旨在探索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为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公司为六个国家的7.5万名常用消费者提供了超过20万吨纯净水,并在社区中鼓励饮用干净水,为此提供了400份工作。《快速公司》(Fast Company)杂志将Sarvajal提名为印度2013年跻身“全球最具创新性的十大公司”的企业。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看来,一旦中国关于社会投资、社会企业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出来,将能够撬动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元社会投资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社区服务、扶贫开发、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产业,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拉动内需,扩大就业。

就在尤努斯获奖的那一年,还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汤敏成为尤努斯中国行的接待者之一。在此之后的四年,以“做中国社会投资领军者,让人人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为愿景的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成立,汤敏是理事长。

在中国,与“耐心资本”有关的故事,则是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岗位、商品、服务——和尊严,以及给社会带来转型变革——与日渐变化中的中国农村生态进一步融合的故事。 被正规金融排斥在外的一群人

2014年1月20日,41岁的蔡爱娃站在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长杆村的韭菜大棚前,对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员李占霞说,当大女儿高考结束后,她还是要去城里打工。

41岁的蔡爱娃,穿着黑色的打底裤和一件牛仔短裤,上面是一件短短的羽绒服。她平常自己喜欢在电脑上学跳舞,还经常教一些年龄大的妇女学习跳舞。

蔡爱娃的生活在未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前,并不富裕。传统的农村信用社贷款要以几户联保的方式来进行,对她来说门槛太高。而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申请手续相对简单,而且是信用贷款,也即不用任何担保或者抵押,只要满足家庭信用审查即可。

蔡爱娃2011年7月11日第一次申请贷款2万元,期限半年。她养了4头母猪和30头小猪。到2012年10月份,她家已经有100多头猪,陆续卖掉了90多头,还了公司贷款,挣了3万多元。2013年仅5亩韭菜就卖了1.5万元。其他35亩地种小麦和玉米,一年小麦和玉米两个季节能纯收入3万元。

蔡爱娃的同乡,42岁的郭学军,2012年曾在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贷款3万元,用于扩大葡萄园的种植面积。与富平接触前,他曾尝试向农信社贷款。“十年前只要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就行,现在表格就要填七八份,手续麻烦倒是其次,没人没关系,谁贷钱给你?”

根据相关研究推算,中国13.5亿人口的47.4%(6.4亿)的农村人口中,约有48.9%(3.1亿)人有信贷需求,但其中只有31.7%(1亿)得到过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大致上,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被排斥在正规信贷体系之外。而富平微型金融服务的客户则多为被正规金融排斥在外的人群。

近年来,普惠金融已经进入了官方的文件。可是实践证明,想完全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来解决中低收入农户的普惠金融问题并不现实。

而靠财政资金支持的扶贫村基金试验,也只能解决少量贫困家庭的问题。富平小额贷款的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用社会企业的方式办金融,让农村普惠金融有了实现的路径。 “耐心资本”的关注点

蔡爱娃性格开朗活泼。因为自己通过在富平贷款获益,还介绍了不少身边的其他村民到富平贷款,一起致富。但是,她的理想,仍然是离开农村。这引起了北京乐平公益基金秘书长沈东曙的思索。

与孟加拉乡村银行瞄准最贫困的农户,并以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目标客户不同,乐平基金会培育的两家小额信贷公司成都大邑富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均以帮助穷人中有能力致富的人为目标。与孟加拉乡村银行五人小组联保的方式也不同,汤敏和沈东曙发现,小组联保这种方式也对农民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采用了家庭信用贷款方式,即贷款户须以家庭为单位申请贷款,所有家庭成员都要认可这笔贷款的使用方向,愿意把发展生计的劲儿往一处使,也都有还款的意愿。

“我们在这里探索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说金融业的本质是信用管理,而不是当铺。因为信用管理做得越好,你就越能让那些没有金融资产或者物质资产的人,得到这种信用服务的便利性。富平小贷的单笔贷款额度5万元以下,无需抵押或担保,整个贷款流程一般不超过一周。第二个是说金融服务怎么跟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这是乐平基金会特别关心的事情。”沈东曙告诉《财经》记者。

40多岁的沈东曙,早年通过互联网创业成功,在获取了可观的回报之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思考未来该做什么。后来想清楚了,“社会给我的馈赠已经足够多,我要找到一种方式回报社会”。他给创办了富平学校的茅于轼先生写信,认为应该用商业化的方式来做慈善。单纯地救助穷人,不如教给穷人技能,以及通过良好的商业化运作,将有限的慈善捐助资源源源不断地形成资金循环,从而塑造更可持续发展的慈善模式。后来,他成为富平学校以及后来的乐平基金会的主要管理者。

美国著名的 Acumen Fund用耐心资本投资(Patient Capital)的方式为传统公益与资本市场架起了桥梁。Acumen Fund的创始人杰奎琳·诺沃格拉茨发现,传统慈善基金最大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它们创造依赖性,对培育帮扶民众的尊严漠不关心。然而单是依靠经济援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给予尊严有时候比财富更重要。同时,传统慈善基金受制于有限的规模,无法提供发展创新技术所需要的巨额资本。而传统的市场投资基金,则过于关注回本效率,在穷人市场压榨利润,使得普通民众无法得益。

Acumen Fund作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社会企业创投基金之一,已在全球投资了80多个企业,帮助到的发展中国家民众超过3600万。

与杰奎琳·诺沃格拉茨一样,汤敏和沈东曙在社会企业运作中发现,穷人真正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岗位、商品、服务——和尊严。

蔡爱娃需要的是贷款致富,但更需要的是尊严,以及,将所生存的地方,变成文明可居的家园。

“有耐心的资本或称长期资本,既不把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视为摇手乞怜者,也不视其为摇钱树,而是将他们作为希望改变个人、群体生活状况的合作者平等待之。我想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杰奎琳·诺沃格拉茨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社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但是要自我滚动、自我循环,至少要能够回收成本,而且还要越做越大,就是介于企业和纯慈善之间。”汤敏对《财经》记者说。

因此汤敏认为,要成为社会企业家,首先,这个人要有企业家的思维模式,最好有一些做企业的经验,他会按照企业的方式来做,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来投资、运营大规模的社会化资本,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并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有一些利润只是手段,是为了解决社会的某个问题来进行投资,而且有持续投资、扩大投资的潜力,即用做企业的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更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意义重大的投资方式,与传统的纯捐赠式的公益慈善运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说,“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在我国,人们对此还有一个理解的过程,一些人还是习惯于做公益不能有收益的传统理念。”

2013年,社会资源研究所对成都大邑富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出具了一份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大邑小贷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运作,它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不追求高额赢利。社企运作模式,公司正式注册,让小贷业务从项目运作走向了正规化,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方便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合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公益小贷广泛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在组织创新性一章,该报告如此评价。 给社会带来转型式变革

乐平基金会的理念,因此也吸引到了很多想改变农村现状的人。

四川省旭平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05年联合国妇女儿童组织“国际乡村妇女发展奖”提名奖获得者张书平女士,就是这样一位被吸引进小额信贷项目的人。

张书平和她的先生创立了旭平兔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先后成立了大邑兔王扶贫中心和旭平养兔技术学校(下称“兔校”)两家公益组织,培训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40多万名农民。2006年,当地政府给“兔校”的社会效益评估是80亿元。

张书平的先生,中国“兔王”任旭平,在1986年曾作为养兔能手受到过邓小平的接见。邓小平当年勉励他,“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小小机缘,成为夫妇两人在此后企业发展路径中的目标之一。

“我们都想为农村做点什么事情。金融大门开了,这么多被金融服务边缘化的农村没有产权、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人,这些被金融服务边缘化的人,我们能不能给他们做点事情?”张书平问。一次会议上,张书平的社会目标深得沈东曙赞同。

在沈东曙眼中,小额贷款公司或者说小额贷款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社会企业怎么进农村做发展的一个路径。需要长期投入,并且一定要实现本地化。“要真正搞懂农村社区发展怎么做,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着力点。我们得找到当地的人,引入好的发展模式、管理经验和耐心资本,然后交给他,他去用这个东西就好了。”沈东曙说,“当然,选择当地合作伙伴时,我们也有过失败的案例。”

“避免合作失败对事业造成阻滞,首先是要选对人,双方有共同的发展理念,并在过程中不断磨合和修正。”张书平说。她的理念与沈东曙的本地化思维不谋而合。“我要让一部分农民,一部分年轻的农村青年坚持留在农村,做有尊严的幸福的农民。在农民高度自由选择和高度自由决策的情况下,必须要有一部分有知识结构的人留在农村,必须要让他有尊严和找到他的幸福归属。”张书平对《财经》记者说。四川大邑富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当地人做当地事,这种模式对撬动社区综合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社会资源研究所也在评估报告中肯定了大邑小贷将乐平优势资源与一些具有特殊社区意义的事业和客户需求连接起来的尝试。如,引入优质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引导当地农业向高产值的绿色农业转型,特别是培养当地农民做信贷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免于外出打工的焦虑与压力。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乐平正在寻找一种社会企业投资和培育的方式。因此,如何将农民的本地化和包括项目管理、项目人员培训、社区化连结等在内的国际经验接轨,并与通过社会参与的农村普惠金融相结合,探索出一种可以普遍化的模式,就成了乐平基金会的社会责任目标之一。

2014年1月17日上午10点,一场培训在四川大邑富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会议室举行。培训的对象是全体信贷员,内容是回顾调查评估的方式方法和通过案例学习交叉审核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培训,在此前的农村信贷员培训中绝无仅有。

一个留守妇女要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信贷员,依照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流程,要6个-9个月时间。员工不仅要在当地培训,还要送到北京等外地,甚至包括去孟加拉进行短期考察培训。这些无疑都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为农村社区培养人才,改变农村的基本社会生态结构,是富平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探索之一。此前,张书平所在的“兔校”曾经为当地农村培养了不少农村干部,现在,有很多干部进了小额贷款公司。大邑的组织部长甚至跟张书平开玩笑,“不要再来挖墙脚了”。张书平对曰,“只要都是为了三农,怎么样都可以。”

而在山西永济,为培养当地农村金融人才,富平小贷公司则不间断地为农民信贷员提供参与团队管理和国内外培训的机会。这些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也帮助他们开拓了眼界,甚至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道路。

2014年1月20日,不足30岁的张彦杰成为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执行副总经理。这位河北农大学园艺的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做志愿者,最近刚刚迎来女儿的诞生。最后选择留在永济农村,是因为“我能隐约感觉到农村将有一场变革,就想见证这段历史”。而留在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还有学比较政治学的硕士研究生高华柯。他们将和蔡爱娃们生活在一起,共同改变当地的生存环境。

在沈东曙眼中,比起发放贷款直接扶助来,“让留在社区的这些当地人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鼓励农民进入工商网络,培养契约精神和诚实基础,可能是更有效消减贫困的手段。乐平基金会正在做的就是找到有效生产扶贫知识的路径,总结成知识产品,再打通分享这些知识的路径。这才是整个扶贫”。

截至2013年底,富平微型金融业务贷款余额累计为6433.53万元,数字虽微,但对当地社区发展和给同行业带来的金融服务模式激励,却不可小视。大邑的农村信用社因为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竞争,也渐渐开始尝试信用贷款模式。这在国内很少见。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三农问题

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差,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就更加落后,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也不全面,普及率不高,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尤其是普惠金融的提出,更是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都以此为基础,真正落实各项政策以及做好各项利民措施,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以及农村资金流动比率,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为农村经济提供有力的助力支持。自普惠金融的提出与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也将基于普惠金融下对于农村金融发展进行思考。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农村金融市场成本高,主要是农村人口密度低,家庭储蓄少,贷款不多。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需要抵押品,而农民缺乏这样的抵押品,并且农村交通相对来说并不便利,使得金融市场分割,信息不能共享,增大了风险系数。一般的商业贷款都没有涉及农村金融业务,除了没有抵押品外,主要是风险高,这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农村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产品的价格及农产品的收成都不可控,都是融资风险高的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借贷就存在,而且一直是农村金融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传统农村借贷用于生产性用途的非常少,因此农村金融贷款分为两种,一是无息借贷,二是高息借贷;无息借贷一般都是亲戚或者朋友之间借贷,或者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农村不管是经济交易还是社会交往都非常具有人格化,相当于就是熟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金融的市场失灵,而政府很难在这一块进行扶持,例如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财务不可能一直补贴,政府也就面临着失灵。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发展农村金融,一方面应注重普惠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使得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到目前为止,普惠金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是指给社会所有阶层及群体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能快速、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往往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也跟不上,普惠金融的提出给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增加了信贷的投入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商业金融排除的客户能正确的获得金融服务,尤其是广大农民客户,而且普惠金融理念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有很多共同点,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

二、基于普惠金融下农村金融发展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对城镇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利,金融服务于金融基础设施都不足等,农村金融改革也逐渐被重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农村金融改革才刚开始,之后的发展道路还很长,虽然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理论,但还需要不断探索,据此笔者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一)农村金融发展应融合普惠金融理念

农村金融改革初期采取的改革方法还是传统的农村金融方法,没有真正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只是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投资。这样的改革并不能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导致政府失灵。农村金融发展只有真正融合普惠金融理念,普及人人平等的融资权理念,让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得农村金融改革得到更多的关注,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更加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普惠金融理念下,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首先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应健全,其次是经营理念应紧跟时代,正确的评估农村金融风险并有效的预防,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不仅是促激农民的储蓄能力,还应该从商业银行方面引入资金,或者从企业以及其他个人融入。其次,降低金融成本,让发放的贷款能有效收回,减少呆账、死账,降低风险。第三,农村金融应进行创新,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应该符合农民的需求。最后,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深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机构根据成本来覆盖风险,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更加合理,这样金融发展才能持续。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使得贷款利率市场化,但是却不深入,还是受政府调控影响大,只有推进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逐步放开。在普惠金融理念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获取自身的利润,寻求可持续发展,又要支持“三农”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贷款利率市场化能让金融机构正确的风险定价,预期的成本与风险能让贷款利息来弥补,金融机构在财务上可持续性才能成为可能,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型农村机构在服务“三农”时,应追求自身的根本利润,这是企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利率市场化使得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系统性,农村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调控干预,但调控需要一个度,过分的干预使得农村金融风险增加,因此,政府调控应做到金融分权与监管分开。农村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机制,制约政府的过度干预,减少政府失灵现象,而将一部分金融权给予地方政府,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为农村金融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应稳定,通货膨胀会使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收不回,增加风险。其次是农村金融市场应统一高效,农村金融虽然经济相对落后,需要政府等扶持,但应大致与整体金融市场分不开,这样才能发挥金融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深化改革,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还应对金融自由化加大支持,使得金融风险分散。

结束语

虽然农村经济近几年发展快速,但相对还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就更加比不上城市,加快深入农村金融改革是市场经济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由于各方面原因,商业金融很多都排除农村业务,随着普惠金融的提出,农村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应从这几方面采取措施,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融合普惠金融理念,加深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取得可观的成绩的,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清星.普惠金融视野下农村金融教育发展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4(04)

[2]马义玲.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教育发展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4(12)

[3]谢婷婷.普惠金融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6)

作者简介: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9篇

[关键词]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互联网农村金融

[DOI]10.13939/ki.zgsc.2016.42.080

1 手机银行与普惠金融

1.1 手机银行的内涵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移动电话为客户提供诸多金融服务,如信息查询、跨行汇款、自助缴费、定活互转、网上购物账单支付、主动收付款、信用卡还款、农户贷款等。

1.2 普惠金融

“金融包容”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CGAP对“金融包容”的定义是指没有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在国内,有学者将“金融包容”翻译成普惠性金融,金融包容就是指金融服务能够辐射广大低收入群体,如农户、小微企业等。这里的金融服务不仅可以由传统银行来提供,也可以由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来提供,不仅实体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而且更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

1.3 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

为了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4年,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222号),着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金融形态的变革过程中,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于手机银行服务覆盖率高,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向“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性业务,实现偏远地区金融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资金使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信息通信技术使穷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 手机银行主要典型代表模式

2.1 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

传统银行主导手机银行最开始诞生于捷克,20 世纪90 年代末,由该国银行Expandia Bank 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在首都布拉格联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银行主导的菲律宾的SMAR Tmoney,到2010年年底,累计实现业务交易量560亿比索(折合13.6亿美元),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最初的手机银行大多都是传统银行主导,移动运营商只提供运营平台,比较典型如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信息化水平最高,得以广泛普及。其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印度和中国等迅速跟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与穷人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在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2008 年,肯尼亚仅有876个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0.2,其金融覆盖严重不足,金融系统不发达,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金融服务,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匮乏更为严重。对基本金融服盏目是笾率梗肯尼亚出现M-Pesa这种新兴手机银行模式。

2014年年底M-Pesa在全国拥有81025个点,平均每万人拥有点数达19.38个。肯尼亚M-Pesa 已经成为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机支付系统,在肯尼亚,M-Pesa 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在农村地区,移动金融点(主要是M-Pesa点)分布的高密度让客户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2.3 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

非洲国家赞比亚的CelPay,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也是属于非传统银行主导,旨在为农业部门中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交易服务。该模式侧重于B2C支付(如龙头企业对合同种植农户的支付)。由第三方提供交易平台并帮助客户建立移动货币转账交易系统,在客户的内部流程中加入移动货币操作。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与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第三方同移动网络运营商一样,注重发展自己的商网络以支持现金和移动货币的兑换,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如合作社、仓库、生产资料供应商等完全可以扮演商的角色。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3 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3.1 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空白

农村金融在过去发展过程中,表面似乎建立起了相互协调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还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空白,包括手机银行业务的空白。

我国农村已有的金融机构都喜欢做大做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各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一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这些手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网上银行的手机化,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与在国外农村手机银行蓬勃发展不同,更多地在城市推广,即使在农村零星推广的手机银行,也主要满足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手机银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局限了手机银行为农户服务,其运营模式跟传统银行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

3.2 银行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90%以上,截至2014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4.5%,移动电话在农村拥有巨大用户群体,表明农村移动支付具有良好推广基础。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169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农村作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重要环节,业务单一、供给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随着农村金融业整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完善,但仍远落后于城市。手机银行交易不需要设立网点,节省了设点费用;不需要重置设备与人员,节省了设备购置费和人工费用。如在菲律宾,通过传统银行办理一笔业务的成本大约是2.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5美元。

在秘鲁,通过传统银行办理现金业务的成本大约是0.8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32美元。较之国外状况,中国还有很多村镇存在金融机构空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对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村普惠金融路径

需要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移动银行领先的战略思路,以广大农村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潮流,确保农村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

4 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降低收费标准

国家层面上,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推出适合农村群体具备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银行层面上,立足长远,让农村的低收入者享受到低价格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资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在减少在这些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吸引大批的农村地区客户资源,拓宽银行的服务群体。

移动运营商层面上,降低农村地区手机网络流量费,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居民用得起手机,使其切实感受到手机银行带来的便捷性。为贫困农村地区及人口服务,在服务贫困人口与农村普惠金融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各方加大农村手机银行宣传力度,以往发宣传单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将手机银行办理流程、安全保障、操作事项等通过现场演示和用户体验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消除用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顾虑。

4.2 建立整体发展规划,开发农民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协调,共同商讨制定手机银行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对相关具体事项予以明确和规范。针对我国国情,明确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也可以开辟一些业务由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发挥银行体系在清算网络、支付安全及合规监管方面的优势,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动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在目前开发的查缴费业务、购物业务、理财手机银行的业务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符合农民特色需求的手C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保险、结算和支付等业务。将惠农信息等增值服务加入手机银行业务中。

4.3 强化安全保障,从法律层面防范手机银行风险

提高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建立健全我国手机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配备防火墙、入侵窃密检测系统等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对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基础知识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强农民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4.4 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试点

非洲国家手机银行从最初主要解决穷人的基本金融服务问题,发展到后来通过手机银行为所有人提供不限于基本金融服务的业务。我国应该借鉴非洲国家手机银行创新模式这些经验,积极推动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手机银行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9-90.

[2]刘海二,曾真.手机银行实现金融普惠的着力点――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功能视角[J]. 西南金融,2016(1):33-36.

[3]王立平,申建文.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J]. 中国金融,2016(2):50-51.

[4]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 新金融,2012(2):54-5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6]刘海二.全球手机银行的现状、模式、监管与金融包容[J]. 上海金融,2013(9):39-44.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普惠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特点;可行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35;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90-02

1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随着20世纪后期“农村扶贫”和“微型金融”的推开,联合国于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了“普惠金融”:在政策、立法和规章制度的支持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将会建立这样一个金融体系,即可持续的、能够给人们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1]。2006年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将“普惠金融”的理念带入中国,致力于提高金融覆盖面,体现了金融公平。

近年来,随着微型金融的发展,农村信贷市场越来越得到重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也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普惠金融重点关注金融涉及面较少的农村、农户、农业中小企业等,重视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现实中农村地区往往基础设施较为欠缺,农户居住分散,农业产业风险较大,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在经营农村金融时产生较大的成本,影响其财务可持续性。2013年6月随着余额宝的面世,互联网金融得以迅猛发展,这也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促使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良好发展,这才是重中之重。

2013年6月13日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日子,这一天余额宝正式上线,成为中国第一只互联网货币基金,从此也翻开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另一页。余额宝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上市18 d规模即达到66亿元,半年后规模达到1 853亿,2014年末达到5 789亿元,是2013年的3倍左右,余额宝的发展正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便捷交易、稳定收益。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2]。互联网金融正以其极具个性的特点冲击传统金融机构,并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提供支持。

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可行性

普惠金融是新概念,互联网金融是新事物,在农村地区通过互联网媒介实现普惠金融具有划时代意义。分析为什么金融资本在市场的作用下不愿意流向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不愿意进入农业产业。因为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与工业相比,农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农产品的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的特点,且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农业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风险容易驱赶资本。农民生活在农村地区,其居住地点往往是分散的,使得资本信贷增加了交易成本,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不利因素,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金融抑制。这些产生金融抑制的因素可以说是地理方面的影响,当然还有供给方的价格排斥、营销排斥以及需求方的自我排斥等[3]。“距离”导致金融抑制产生,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而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将有效缩短农村地区与金融机构的“距离”。

互联网金融依托自身网上服务平台和移动支付手段,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问题,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运行效率低的问题[4]。通过实现农村互联网“村村通”以及互联网金融下放农村,减少农村金融传统机构的物理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营销、电子化的交易与批量化的跟单处理,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降低相关机构经营成本。通过农村信贷大数据的批量储存、分析、处理,可以快捷高效地了解农村金融客户的资产负债状况、信用历史记录以及生产经营情况,有效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互联网金融依靠自身独有的优势,与传统农村金融开展竞争合作,为农村信贷新格局的形成提供支持。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主体越来越多。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纷纷进驻农村领域,众筹融资、网络信贷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迅速崛起,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加快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互利合作也越来越多。2014年年末,京东集团与格莱珉中国达成合作,希望为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者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15年年初,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投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同时借此扩大企业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范围[5]。这一事实反映出农村互联网金融是可行的,其实践性是普遍存在的,从而扩大了农村金融覆盖面,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支持。

3 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3.1 违约风险较高

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缺乏法律监管和保障,容易诱发非法集资、恶意骗贷的问题。以P2P为例,P2P网贷平台准入门槛较低,政府监管较弱,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便捷高效容易吸引投资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短期投资、高额回报”等口号进行虚假宣传,吸引一大批客户投资其虚假项目建设、金融产品,然后卷款跑路,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近年矸⑸的P2P骗局不计其数,如非法敛财规模达500亿人民币的“e租宝”、2016年4月曝光的“忽悠3万人骗3亿元”的“惠卡贷”等。目前,我国近2 000万的P2P投资者中,平均每100人中就有1人陷入骗局,占比将近1%。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违约风险值得关注。

3.2 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从事金融活动的困难首先在于个人信用的衡量,然而中国农村征信数据资料缺乏是常态。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里,约5亿人的信息只有身份证号码,另外还有5亿人的资料没有进入该系统,当中的一部分人就是农户。

当前,中国只有小部分农民建立了信用档案,许多农民因为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行为而缺乏信用资料。而且很多进入征信系统的农户,其信用资料是不完整的,往往只具有基本信息与“银行信息”,缺失“非银行信息”。征信体系构建不完善,使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时缺乏评定新客户信用的依据,增加了道德风险,减少了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另外,互联网金融至今仍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同业之间也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地区)。

3.3 管理体制有漏洞

首先,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是关键。互联网金融不具备类似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清算结账的体制,其风控管理存在缺陷,在市场的单一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容易诱发各类风险问题。其次,在金融平台上,客户资料的保密、交易过程的资金安全这些技术管理都不容忽视,一旦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技术关口被网络黑客攻破,将会危及客户的信息与资金安全,也会使潜在客户丧失信心。最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对其缺乏监管和法律约束,也没有详细规定其准入门槛与行业规范,由此容易产生各种政策与法律风险。

3.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且不说互联网、电话信号的接入,村道建设、农业设备维护等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俗话说“路通财通”,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连汽车都无法通行,更别说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所说的“互联网金融”,金融是核心,而互联网是前提,前提都没有更不用谈后续发展。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是相关政府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虽逐步提高,然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运用、操作等,许多农村地区的居民仍然一窍不通,即使有相关方面的说明,农户仍然难以完全理解金融的相关术语,更不用说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计算,因而进行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推广与教育也是必需的。

4 对策

4.1 政府要加大激励和加强监管

4.1.1 鼓励发展。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毫无疑问会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一定冲击,政府不能因为其对传统机构的利益威胁而限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反,竞争与合作往往是并存的,政府应该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发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弥补现实中的缺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政府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鼓励其创新开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互联网金融覆盖面,提高农村金融资本运行效率。

4.1.2 加强监管。政府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需要就以下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监管。例如,设立严格标准的准入机制;实行机构信息公开化,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按时上交相关时期的财务报告等;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设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指数,定时评估其经营业绩,要求其网络技术安全系数达到一定程度,对不符合相关指数的企业进行暂停营业或劝退等处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4.2 完善农村金融的征信体系,提高农村的信用透明度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回到金融体系中来,客户的信用评价仍然是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我国农村征信存在缺陷,信用数据采集过于狭窄,难以全面反映征信对象的真实信用状况。完善现行征信体系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模式,积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征信体系,充分利用线下农村地区本土金融机构的人员网络与信息优势,联系线上信息平台的构建,实现“线上线下”征信体系的有机结合,分别发挥其优势,提高信用数据共享度,减少数据使用成本,从而降低信贷行为的违约概率,提高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效率,推进农村普惠金融。

4.3 增加农村地区基建投入,加大金融知识教育宣传

传统银行在农村地区增加营业网点会增加成本,影响其经营利润,单纯依靠这种内源式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改善落后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支付电子化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方式向偏远地区推广的成本毫无疑问将会远远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的拓展成本。政府通过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完善这些落后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适当运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农村地区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率,以此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实践提供基建支持。

对于农村金融的知识推广,直接派遣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宣传是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此会增加人力成本,但对于一些农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这是可行的方法。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覆盖,网上金融知识的教育视频、文字介绍等都成为了现实,通过网络教育,一方面农户能够随时通^网络进行金融知识学习提高自我;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相当一部分人力成本,但这种方法需要村基层干部的配合,引导农户进行网上学习。

5 参考文献

[1] 杨琳,虞斌.普惠金融文献综述[J].海南金融,2014(2):85-88.

[2]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103-118.

[3] 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8):5-11.

[4] 董玉峰,刘婷婷,路振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实需求、困境与建议[J].新金融,2016(11):32-36.

上一篇:市场经营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艺实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