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5 20:33:19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农村教育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的热点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山区的教育问题。这些关注的目光不仅仅来自政府机关、教育工作者,也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当然,我们这些从事山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更对山区教育以自己特殊方式关注着农村的教育,关注着农民孩子的成长。正是基于此,便通过这样的调研使自己也使关心农村的热心人士对此有个初步了解。

1 农村教育的现状

1.1 国家关于教育相关法律和法规在农村宣传不够。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并且指导着教育的发努趋势。因而,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了解,更需要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更好地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

表一:农民对国家教育政策了解情况调查

通过表一,我们不难看出,仅仅有10%的农民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很了解,而高达90%的并不很了解。这充分说明宣传力度不够,就连国家实施了多年的“两免一补”政策50%的家长还不知内容和条件。不可否认党和国家为了惠及“三农”,鼓励和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法律、方针和政策,但调查中发现这些都没有在农村很好地宣传。虽然有些政策落实的情况比较好,但是难以得到家长或监护人的理解,因而竟有40%的人认为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调查得知,农民其实也很想了解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只是现在农村教育中还缺乏一条快捷通畅的渠道使农民能够及时地得到教育相关信息。当家长向老师进行咨询时,一部分老师也不会对相关的政策进行详细解答,而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宣传力度必须加大。

1.2 城乡学校差距较大。笔者认为,教学设施是教学质量的硬件保障,师资力量则是教学质量的软件条件,硬件不软,软件要硬,只有两者紧密的结合,才能促进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随着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和农村的倾斜,农村教育不管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有很大提高,社会满意率也在不断提高,这在下表中可以体现出来。

表二:学生监护人对师资的满意度调查

虽然表中反映出只有20%的学生家长对师资不满意,但是据我们进一步走访得知这种满意主要是一种纵向比较,也就是说和原有师资情况的比较,而不是和城市学校比较。这一点以下数据也可以证明。在调查中,有80%的学生家长认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上学。

1.3 收费过高,一部分农民无法承受。现在,农村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的花费相对比较低,而到了高中、职校、大学等费用则比较高,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2008年中原镇农民人均收入2580元)的山区家庭来说,用在教育上的投入则占了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

表三: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调查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有近一半的家庭用在教育上的投入占了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在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35%的家庭中有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这两组数据形象说明教育投入大小和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密切相关,这势必造成家长想让子女继续读书和家里无钱读书的矛盾。在对家庭学费负担调查中,有30%的家庭需要借钱读书(义教以外),单凭家庭收入则无力承担巨额费用。

但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所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很少有家长会因为家庭贫困和高额的学费而让子女退学,有70%的家长选择了借贷或外出打工,30%的家长会通过变卖家里值钱的财产来继续供子女读书。因为他们中有65%的家长坚信政策只会越来越好,他们的投入一定会得到回报,这种信念也促使他们更加支持子女读书。

1.4 乱收费现象得到很好治理,但仍然存在。学校是清水衙门,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造福子孙的善事。然而,教育上的乱收费现象使其蒙上了一层阴影。近几年国家也非常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调查显示乱收费现象也在不断减少,但是,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一个事实,就是教育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当然,不同家长对乱收费现象的理解也不同。

表四:家长对学校乱收费现象看法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分之三以上的家长认为学校或多或少存在乱收费现象,且主要分布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学生家长不能明明白白交费。

表五:家长在学校收费时拿到详单情况调查

以上两表显示,乱收费现象和收费详单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收费详单是避免乱收费的一种很好方法。“学生自愿前提下”、“原则上”等字眼,应该在今后学校收费政策宣传中消失。

以上几点仅仅是农村教育现状的几个突出问题,发现问题不是目的,关键是我们发现问题后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2.1 加强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调查得知,现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存在着一条沟,而沟通就是架在这条沟上的桥梁。因此,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我们必须架起一座沟通的桥。老师和家长的直接沟通不但有利于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的宣传,同进也有助于消除学校和家长在一些问题上的错误理解,更好地来管教学生,促进成长,形成良性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在调查中了解到,仅有不足30%的家长和老师的联系比较紧密,大部分家长连孩子的班主任、所在班级都不清楚。这说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六:家长喜欢的交流方式调查

表六反映,现在的家长更喜欢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在以后的学校工作中,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是非常必要的事务。通过家长会,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基本情况告诉家长,同样也可以向家长进行政策、学校管理方略等宣传。此外,家长也可以针对学校的有关问题向老师进行直接提问。通过双向交流,达到共赢互利之目的。此外,教师的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家访也不失为交流的佳径,深受大部分家长欢迎,值得大力提倡。

2.2 将“减、免、缓、助、贷”政策逐步延伸到高中阶段教育。通过对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已清醒看到现在的农村很多家庭是靠借贷款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如何让贫困的学生顺利毕业,逐步走进大学校门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不妨借助大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有条件的采纳。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普高、高职、中技)可以逐步实行“减、免、缓、助、贷”等政策来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在调查过程中,曾遇到二位学生家长,他们的孩子分别在汉滨一中和六中读书,为了下学期学费,这两个孩子不得不在暑期外出打工。个人外出打工存在各种弊端,尤其是对尚未完全成年的学生来说。因此,学校可以进行相关的组织工作。通过学校给他们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也可以减轻家中父母的沉重负担。

2.3 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行,现在农村学校生源呈逐年递减趋势。长此下去,现有教育资源将会造成巨大浪费。因此,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

目前,在农村乡镇中,80%的行政村有完全小学,近几年已出现生源不足问题,过200学生规模的学校所占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因此,将学校合并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在教师中引入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教师实行“优胜劣汰”竞争聘用机制,从而更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走访中发现,在农村现今尚存在着多级复式,一人一校现象,管理缺失,竞争缺乏,师资单簿,学生稀少,设施空白。所以,我们要在加强师资充实和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整合与优化管理,并注意学校的布局和老、中、青教师的结合与搭配。学校规划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规模学校,建寄宿制学校上。

2.4 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农村学校要立足区位实际,脚踏实地求发展,主动争取有关部门政策或有关项目资金支持。二是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学校知名度,吸引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援助。三是要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勤俭建校活动,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四是管好用好学校经费,把每一分钱用在点子上。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2016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 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 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 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 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 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 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四趟,每天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

这次的社会实践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2016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改 困境 对策

全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校也在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众所周知,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小学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小学课改的进程怎样,教师参与的热情怎样、状态怎样,效果如何呢?据调查了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激不起多大波澜,只不过热闹了一会儿“涛声依旧”罢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们不得不感叹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敢问路在何方”,不得不思索农村小学实施课改如何“把根留住”。下面,我就农村小学课改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存在的困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尤其是农村学校遇到的难点会更多,笔者认为,目前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改革存在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传统教育模式、学校基本条件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众所周知,目前,部分教育部门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与否,往往是看学生考试成绩怎么样,学生考高分多就证明教学水平高。因此,有的老师就误认为:只要自己的学生考高分就行,而忽视了其他对学生发展的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不多,自身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以致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部分老师还存在“等、望”的态度,不敢冒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现在,虽然教师的教育理念结构有了调整更新。但是还是不能完全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在运用新课程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容易受到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常常会处在新旧模式中。

2、教育设备及资源使用率低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小学也进入课改的行列,启动了新一轮的课改。农村小学的教师,进入第一线进行课改实验,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但同时实验教师要承担的很大的压力,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急切需要解开的困惑。

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学能给大家的只有一只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科书,可想而知怎样上好一堂课;环境的限制,信息不发达,条件的不允许,这让老师们只有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

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必须实现农村小学教学信息化。因为,大家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对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作出相应的措施。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当中,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缺少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处于浅层。学校因受到资金的限制,没有能力支付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费用。

二、课程改革对策

农村小学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明显地制约了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的进度,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以缩短城乡之间课改的距离。

1、建立全面的、科学的适应课改需要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机制,做到导向明确,增强课改实施的目标性,提高贯彻课改的自觉性,做到课改实施动力强和方向明。我们不能再跟过去那样只围绕着“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而转为多项、多元的评价。如评价学生我们可以从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学科成绩、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科知识、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走出单评分数的局限性、功利性的误区。

2、随着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和优质教育的需要,校网调整已势在必行。加大校网的规划、调整力度,形成适度办学规模,凸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功效,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为实施课改保驾护航。如制订倾斜农村教育发展的优先政策,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数额和使用监督的力度,保证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又如,撤拼后的闲置校舍由政府通过转让、拍卖、出租等渠道筹措资金,再用于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事业。

4、实施“支教结对”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的途径,注重培训的实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塑造适应课改的农村教师队伍。如:(1)、完善支教制度,扩大支教的面,增加支教的时间,通过乡镇、农村轮回调配,使支教者在当地的学校中起引领作用,发挥其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中的作用。(2)、经常性组织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3)、实施结对子工程,帮助农村教师提高素质,帮助农村学校发展,可以实施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将指导任务和实施情况纳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学校的考核指标等。

5、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的差距,这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留住农村优秀教师,保持农村教育活力最实在的手段。在同等条件下应让农村教师先享受、高享受必要的待遇。如,职评的时候农村小学教师优先推荐,优先安排或单独安排农村教师体检,外出学习培训予以减免,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统筹城、村的教师福利等,设立农村专项教育基金用于农村教师奖励等,使他们享受更多的实惠,留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工作的内驱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随着农村课改的继续推进,课改的步子势必加快,力度势必加大,课改中新的眼光观察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新课改必将像幼儿学步,日胜一日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奚东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6)

[2] 刘艳芳,张迷. 农村小学课程结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沧桑. 2009(06)

[3] 徐永生. 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中国教师. 2005(03)

[4] 蒋爱红. 农村小学数学课改的现状[J]. 新课程. 2007(07)

[5] 张新旺. 农村小学课改的问题及其解决[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7(Z1)

[6] 陈素平. 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通过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15年来国内对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粗略地梳理和评述。与城市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很重视,但总体看来,我国学界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关注较少,不仅表现在研究文献的数量上,更表现在研究人员的来源上。研究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农村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还需要更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甚至从事大中专教学的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从不同的视角(实践论)参与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对于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本体论)的认识,才能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广阔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强国必先强教。中国经济要想真正发展,必须要强教,而中国的教育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解决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就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才能切实发展农村教育。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很有研究必要和价值的研究领域,但从我们的统计看,研究人员不仅数量比不上研究城市中学英语教学的多,而且研究人员大都来自教学一线的农村英语教师,这就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会阻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纲要》中明确提出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怎么样缩小是一个很现实、很客观的问题。怎么样缩小就需要大批的研究者积极投身到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大量真实的研究中去,为政府的决策提供足够的依据。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示:一是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二是行为要求及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往幼儿身上套,即要求幼儿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等;教学的形式则是知识的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的看法,社会上存在两种声音,一种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受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喜欢是必要的;另一种人认为幼儿教育的知识不能超过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便是当下有一些好的效果,也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对知识没有新奇感,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学习习惯不好,不利于幼小衔接。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一)违背幼儿天性,损害幼儿健康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心理的正常发展。首先,要求3-5岁的孩子规规矩矩上课,显然是违反孩子天性的。人的注意力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岁幼儿注意力时间约为9分钟,4岁幼儿注意力时间约为12分钟,5岁幼儿注意力时间约为14分钟。有研究表明:如果违背认知发展贵了的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会促使大脑产生疲劳,给神经系统产生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有些是终生不可逆转的。即常见的“神童”,“失语、、自闭、孤僻”等症状,让其望子成龙的家长后悔莫及。其次,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教育可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错误的早期教育,就会使幼儿智力发展受到阻碍。因为学习某种能力的关键期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错过这一关键期,再去学习相应的知识、经验就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甚至仍达不到理想水平

(二)对小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将本该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强制灌输给幼儿,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往往后取得相反地效果。第一,3-5岁幼儿的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幼儿园通过知识强化理论,强行灌输和反复重复的手段要求幼儿学习枯燥的小学知识,淡化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抹杀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幼儿园教师知识的不专业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带来困难。幼儿在进入小学学习时常常会因为幼儿所学知识的印象先入为主,很难纠正,特别是英语口语,研究表明:教会发音不准与不会发音的学生相比,不会发音的更容易一些。如果过早强制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

三、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家长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加强家长的理论学习,社会或幼儿园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讲授专业的学前教育思想,解疑答惑,使先进的幼教理念深入家长教育思想,促使家长认识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的内在本质。教育家长孩子的教育要懂得顺其自然,发展个性,要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明确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基本原则。教育家长要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幼儿园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园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端正办园理念

园长要主动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幼教动态,规范办园机制,选拔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开办幼儿教育规律施教,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民需要的幼儿园。公办园要起到带头作用,欢迎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和幼儿园结对,定期光临指导,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三)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力度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长期以来,政府这方面投入和管理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使学前教育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保障。首先,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关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次,对违反规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予以处罚,保证幼儿在园游戏与活动的时间,坚决禁止幼儿园强迫幼儿参加兴趣班。再次,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使幼儿园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努力从外部强制行为变为教师有意识的自觉抵制行为,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决不能急功近利。家长必须明白漫长的终身教育中,让孩子在起跑之前学到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孩子在学习之初能意识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06):164-167.

[2]李兵.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46-47.

[3]韩文静,谢俊霞.小学入学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7(30):110.

[4]李艳贞.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8):147.

[5]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03):41-43.

[6]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9):10-11.

[7]罗物强.60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智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04(02):139-140.

[8]刘艳梅,孙琳,肖兰英.学前班背后的隐忧——菏泽市小学附设学前班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J].学理论,2009(11):168-170.

[9]王光华.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辅导的构想[J].理论观察,2009(02):118-119.

[10]陈北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10(03):

307-308.

[11]柴占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容忽视——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0(07):32-33.

[12]郭丽亚,袁凤芝.试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67-68.

[13]关粤华,刘少霞.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追踪调查报告[J].汉字文化,1999(02):2-5.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2.教育结果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解析——以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就业为例卜树春,吴伟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境的可拓分析方耀楣,蒋帅

4.法人拟制说与实在说对我国大学法人制的启示沈加君,ShenJiajun

5.转制高校办学理念的战略选择葛继平

6.校长作为教学领导的转变诉求及其策略朱桂琴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的任务及措施朱现平,ZhuXianping

8.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生的背景、现状与发展建议马哲伟,马惊鸿

9.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陈世林

10.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于月萍,李潮海

11.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韩淑萍,HanShuping

12.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王会亭,WangHuiting

1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卢崇高

14.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资源整合研究王利,黄海珍,WangLi,HuangHaizhen

15.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刚性"培养机制的构建徐建明,由建勋

16.高职院校各系教学效益的数据包络分析刘根厚,唐德善

17.示范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翟斌,汤晓伟

18.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李莉,LiLi

19.基于项目小组的工程类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何小兵,文亚星

2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2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失衡及缓解王成家,WangChengjia

22.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探析郑伦仁

23.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张连云

24.实践教学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完善李秋月,曹延汹

25.论教学模式理论建构的逻辑定位王茂

26.高等院校招聘教师的博弈分析徐庆,郑垂勇,XuQing,ZhengChuiyong

27.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刘建德,田伏虎,孙刚成

28.论大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张意忠

29.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胜任特征及培育途径陶秋燕,张芸

30.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刘兴富

31.职初期英语教师培养的原则和策略于兰

32.OECD的人力资本观、测量指标及启示孙继红,杨晓江,岳松

33.美国公立多校园大学系统与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关系探析高飞,GaoFei

34.美国推进《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措施及启示侯威

35.观念澄清:"自我设计"的思想嬗变李继兵,潘柳燕

36.论高校的"适度消费"教育张海辉

37.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引导校正董敏秋,周德芹

38.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徐晓春,贾万刚

1.坚定信念勇于突破努力推动辽宁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魏小鹏,WeiXiaopeng

2.搭建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桥梁——OECD"大脑机制与学习科学"项目评介黄复生,庄丽君,HuangFusheng,ZhuangLijun

3.大学软法之治的理论意蕴与价值维度张延利,陆俊杰,ZhangYanli,LuJunjie

4.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杨明

5.高校知识共享关系建立中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黄海燕

6.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理念黄海

7.对高校学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考顾健

8.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曹继红,胡移山

9.中国高校科技产业改革探索——以东北大学为例陈敏,刘恒义

10.对"分类指导分类评估"提法的思考:评估目的性与评估方法论孙建荣,SunJianrong

11.高校教学评估的文化逻辑刘子真,LiuZizhen

12.基于360度反馈评价的高校教学管理满意度研究李峰平,张婧,陈亚绒

13.大连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为例林跃

14.新课改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李志超,朱成科,LiZhichao,ZhuChengke

15.高职教育集团创新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台州教育集团为例牟惠康,MuHuikang

16.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肖尚军

17.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

18.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现状分析及对策——以辽宁省17所高职院校为例许志军,XuZhijun

19.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马元兴

20.教育政策视角下我国研究生规模发展研究王桂艳,WangGuiyan

21.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王慧敏

22.论教师教学决策的内涵——兼谈教学决策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张朝珍

23.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理论解析与应用汪旭晖,WangXuhui

24.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研究马会梅

2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张云

26.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宋永波,杜秉娜,张嵘,张景海

27.教师专业发展举措及其有效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为例蒋园园

28.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对某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王颖

29.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途径探析徐士元,任莉

30.基于数据仓库的教师信息管理决策平台研究李芳,吕丽娟

31.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李江辉,李化树

32.高校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顾南宁,韩巍,姜迎

33.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的新动向张继平,ZhangJiping

34.英国文化对英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以文化价值取向为视角王海燕,李建珍

35.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依附理论角度分析刘晓,张胤

36.国际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高有华,王银芬,GaoYouhua,WangYinfen

37.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自适应模式研究张治国,于江霞,傅长进

38.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新框架的构建——基于南京高校的实证调查陈勇江

39.高校立体德育模式探究朱红,栗红霞

1.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辽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周浩波,ZhouHaobo

2.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三)——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3.辽宁新经济区域石化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潘士君,PanShijun

4.辽宁省社区教育实验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周冬

5.基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高校扁平化管理杨海芬,赵邦宏,陈林元

6.多元化巨型大学的产生及问题胥秋,XuQiu

7.院校层类设置和内部资源配置差异的探讨刘爱东,LiuAidong

8.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办学特色化沈勤,叶聚丰,张健明

9.高等教育研究:从多学科到跨学科李晓阳,LiXiaoyang

10.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学实地研究评析——兼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周湘林,ZhouXianglin

11.利益相关理论视野下的独立学院"独立"困境研究彭华安,陈维民,PengHuaan,ChertWeimin

12.流动儿童:"课桌"外的义务教育补常及立法展望韩世强,陈秀君

1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进展、问题与对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刘国艳,曹如军

14.社会分层、文化认同与择校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蒋平,JiangPing

1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置发展研究薛国凤

16.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与选择张夏青

17.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仿真性、模块式教学模式设计祃海霞,王鸿喜

18.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贾涛

19.高职教育发展之"术"蒋茂东

2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建设问题及对策王希琼

21.大连理工大学MBA案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周英男,王斌

22.从主体间性透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程琳

23.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古莹奎,刘娟娟

24.合作学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王青

25.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刘茗,王鑫

26.教师实践性知识:后现代视阈中教师专业化知识赵颖

27.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文化观——方法论视角的检视房慧,张九洲

28.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程治国,闫艳

29.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曹淑君

30.中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学费的比较郭凯,滕跃民,GuoKai,TengYuemin

31.论战后日本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王贺兰

32.澳大利亚TAFESA特点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包呼和

33.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管窥陈京辉,梁卫格,常志伟

34.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沈,陈万明,ShenGuoqi,ChenWanming

35.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产品属性理论视角蒋玉华,JiangYuhua

36.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张芬

37.突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话语困境的路径选择徐家林

38.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于晓光

39.德育生态与和谐德育关系探析刘运喜

40.高中新教改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刘清范

1.周远清同志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学习与思考(之二)——有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领域的若干观念创新邓晓春,马莹,吴跃

2.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郭岩,GuoYan

3.北京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程兰芳,王园园,ChengLanfang,WangYuanyuan

4.广东中职教育发展结构性问题及对策研究黄文伟,刘斯漾,HuangWenwei,LiuSiyang

5.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袁广林,YuanGuanglin

6.大学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及其演变张侃,ZhangKan

7.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标准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学说侯芳,朱勤文,HouFang,ZhuQinwen

8.研究生经济资助理论及政策研究毕鹤霞,BiHexia

9.应用型本科: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康宏,KangHong

10.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之思考韩兵,谢佳

11.组织文化导向的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优化方略廖华平,LiaoHuaping

12.大学党委书记角色分析韩春虎

13.回乡民工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罗忆源

14.和谐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城乡教育财政公平探究孙刚成,郭延飞,SunGangcheng,GuoYanfei

15.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理念创新与现实路径选择廖辉

16.基于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兰先芳

17.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软环境建设栾永斌

18.现代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徐建中,徐琼霞

19.成人教育学:期待母学科的重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思考许瑞泉

20.论公安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佟晓艳

21.解释学的"上溯"与"下降"对当代课堂教学重建的启示张光陆

22.对话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曹开秋,陈茜,彭凤香,盛玉同

23.大学生学习度相关因素研究朱新伟,朱拓,周伟涛

24.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增值模式探讨王辉,张永林,梁毅刚

25.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

26.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陆慧

27.教授分级制的分析与思考王巧玲

28.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历史·现状·展望孔令帅,周志发

29.国外班级规模研究述评陶青

30.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高博,胡志刚,赵炜

31.日本"产官学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郭琳

32.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邹治,陈万明

3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李福杰,王彩华

34.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黄敬宝

35.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曹洪军

36.高校大学生群体性危机生成机理与预警研究李丽芳,罗祥华,唐春生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边疆农村 小学教师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26-0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需要科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基础。边疆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条件、生源素质等均落后于城市中心小学,其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就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了解当前边疆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确立边疆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元阳县5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拟对此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元阳县安坟寨小学、牛角寨小学、水朴龙小学、新广平小学和百胜寨小学5所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抽取95名教师进行调查。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95份,收回93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试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学科及自己参加科教研情况、参加或指导科技活动情况等。第二部分用于了解教师对基本科技术语、科技观点、科学原理规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问卷内容主要调查被试者对科学技术知识原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实践(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问卷编制借鉴了宋天乐所编的“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

从表1~4可看出,农村小学教师对基本科学术语的掌握情况较好,回答正确率平均值为89.9%,对基本科学观点的掌握情况一般,回答正确率平均值为60.9%,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促进社会发展科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回答正确率平均值分别为56.0%和51.45%。

从表5可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知识掌握程度具有学历差异性和学科差异性,教师学历越高回答正确率越高,理工科教师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文科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理工科教师回答正确率最高,为25.2%。

2.科学精神的掌握程度

科学精神这部分将抽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对教材中知识点是否质疑”教师“对教材中质疑的知识点如何解决”和“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不能怀疑的”三个题来对教师的科学精神进行调查。

第一,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质疑。绝大多数教师是“偶尔质疑”占74.3%,“经常质疑”占20.2%(其中文科类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最多占82.9%),从不质疑的教师占5.5%,几乎都是活动课的教师。

第二,解决“质疑知识点”的途径。采取“与同行商量”的占38.2%,其中数学教师占的比例较高,为68.6%;有54.5%的教师采取“自己查资料”的方法,其中语文教师居多,高达88.2%;有7.3%的教师是既采取“与同行商量”,又通过“自己查资料”两种途径来解决质疑知识点。

第三,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不能怀疑。这一题是以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调查的,有55.7%的教师回答正确。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探究精神不强,仍需加强培养。

3.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首先,本次调查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衡量基本科学方法的调查题目: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

A、征求患者的看法;B、用医药知识来证明;C、将患

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D、不知道。

被调查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为50.8%。

其次,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本次调查中还选择了一题与教学科研有关的题目:在某校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中,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考试成绩 D、不知道

此题被调查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为53.3%。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教师掌握程度较好,理工科教师掌握程度优于文科教师,体育、艺术和活动课教师掌握程度较差。

4.科学实践能力

第一,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主要以是否会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上网获取信息,设计教学软件三项操作情况进行调查。三项操作均掌握的教师占55.4%,只掌握其中两项的占41.3%。其中,从学历上看文科类本科教师最多,占78.5%;从任教学科上看,也是语文教师用得最多,占40.7%;其次是数学教师,占33.4%;使用最少的是活动类教师,仅占18.1%。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

指导学生开展过下列活动吗?( )

A、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表示一个物体或其他;B、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纸工、木工)解决;C、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D、其他活动;E、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展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学生进行过前三项活动的教师占95.0%以上;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理工类教师最多,占76.8%;从所任学科看,数学教师最多,占52.7%。

在“未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原因调查”中,认为“学校所提供资源有限,设施、设备不具备”的较多,占79.5%;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易开展”的,占22.7%;认为“教师本人动手能力差”的,占5.8%。

5.科学态度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以下题目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态度:

“碱液使萝卜变蓝”说法的反应( )。

A、相信这一说法;B、很想试试;C、有机会做个实验;D、一定做个实验。

调查结果显示,“很想试试”的教师仅占14%,选择“有机会做个实验”的教师占86%,在被调查教师中没有人选择“相信这一说法”和“一定做个实验”这两项。从学科分布看,文科类和理科类教师多选择“有机会做个实验”,活动课教师多选择“很想试试”。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仍需进行相关培训;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但科技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有待提高;约40%的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不高,56%的教师对常用的科学方法了解不足,由于方法和能力有密切关系,对方法理解水平低是造成科研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学历差异和学科差异,学历越高科学素养越高,理科教师科学素养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艺术类教师及体育教师科学素养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

农村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培训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耗费人力、物力,这与资金密不可分,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这样才能够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2.加强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培训,并且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而且在培训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中心,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培训方式,注意将科学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有效地融入其中。为了培训能够切实有效,要做好评价工作。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报告、论文、考察报告等。

3.加强对教师的科学史教育

加强科学史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项有效措施。科学史记录了科学发展的产生、发展、规律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人们的科学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科学历以下教师和文科类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的原因是教师对科学知识、科学性质等的认识不深,因此加强对科学史的教育,可以增强对科学的认识。首先要进行一般性的介绍,然后组织实践来提高,可以就某一科学事件来开展活动,让教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意见,加深对其的了解。同时,学校应在一些业余时间为老师开设科学史课程,多接触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加强对科学方法、科学性质等的认识,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4.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如举办科学知识竞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整体水平。

5.鼓励师范生投身农村教育

师资与教师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目前高校的师范生很少在农村任教,这样就导致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以两会提出的部署师范生免费制度为契机,鼓励师范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这样农村的师资条件提高了,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宋天乐.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北京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2]王幼琴.必须大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J].上海教育,1995(10)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家庭式流动;教育情况

一、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就学过程不平等

(1)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而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育为目的。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力量不高、管理水平太低、教学设备奇缺以及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虽然能够上学,但是享受的待遇并不是很好;当地主管教育部门有严重的以城市为主体的观念,不但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不对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完全不考虑流离失所的学生。

(2)与城市的子女同处于一个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原因,要比城市子女多缴纳更多的费用,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很低。能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第二种就是城郊结合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通常都是“单独编班”或者是“插板”。因为户口不在本地,经济条件很低,经常被学校里的城市子女排挤;甚至有的时候无法参加学校或者当地举办的活动,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有的教师素质不够高,会歧视农民工子女,剥夺了和城市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

2.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学渠道上。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就学渠道有:第一,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二,在公立的中小学借读。第三,在家乡接受教育。很多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适龄儿童都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几乎都不在身边。

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然是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非常狭窄。公办学校的容纳量是有限的。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公办学校大部分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的常住人口数目来确定班级人数,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涌进,会给本地的公办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借读,只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名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实际中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治理上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处于一种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

2.《义务教育法》不能够适用于人动趋势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的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治理的体制。这样,户籍就成为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是分离的。这种地方负责的治理体制,使各地的教育行政部分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呢状态。

3.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低

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但是农民工却常常遭遇到拖欠工资的不公平待遇,收入非常的微薄。许多农民工都生活在郊区,城市学校的费用非常昂贵,这就导致了很多农名工子女上学难。

4.目前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

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入公办学校的歧视性收费仍然存在,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未被承认的状态。原因是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负责的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劳动者和其他要素形成经济发展合力,给农民、企业、地区、国家都带来了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是按户籍人口数量划分,而是对地区财政总量按税种按比例分成,地区财政总量中有农民工直接间接做出的贡献,让其子女在教育上分享公共服务,是合理的。有的城市一年放在城市建设上三四十亿元,拿一些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是可能的。农民工流出地多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少,这些地区财政困难,要把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不现实,也不合理。

三、解决城市农名工子女教育的对策

1.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来控制流动人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来解决农民工的流动,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务的根本途径。另外,可以与欠发达的地区建立用工信息机制,减少农民工流动的成本。

2.明确政府的责任。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教育部分之间的沟通;其次,要明确政府各个职能的职责,并且要密切合作;最后,在教育经费中要专门设立活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专项拨款,这些款项要用于资助农名工子弟学校,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施。

3.拓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展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名工子女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倡本地教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实现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同等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来,就是希望能够子女可以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国家应该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和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多增加一些教育机会,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2)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城郊结合的一些学校被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改造成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接收农名工子女。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招收农名工子女的班级。

四、总结

农名工子女的文化素质关乎着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准。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可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3]张立忠.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J].理论月刊,2006,(11).

上一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