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19 17:04:26

农村河道治理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河道;特点;存在问题;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农村河道数量众多、沟壑纵横,具有农业灌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物等功能,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直接表现。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侵占河道、任意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严重,导致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下降和河道正常防洪排涝功能减弱。因此,治理农村河道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水质,增加景观功能,保护水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农村河道的特点

农村河道包括一个县境内河道或跨县的小河道和较小的排涝及山洪沟道,目前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正在治理的河道大部分属于农村河道。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

1.1功能多样性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分布紧密。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又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农村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河道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农村河道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1.2河道结构多样性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1.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侵占、污染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且大多未经工程治理,易导致岸坡坍塌、形成险工。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脆弱。人为因素是:沿河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对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通常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其余都流失到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这些农药、化肥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环境;人们只考虑自己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弃置于河道中,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的持续下降,阻碍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2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河道是泄洪、引水、灌溉和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命脉,长期以来为防汛抗旱,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村河道呈现出功能弱化、水质退化的情况。

2.1 河道保护的意识不强

多数地区的农村,对河道保护的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村民把河道当成垃圾场,随意弃置各种生活和建筑垃圾,加重了河道污染,加之近年来经常出现违章建筑(构筑)物侵占河道的现象,使有的河道基本上失去了排灌防汛的基本能力。

2.2 河道水环境已到了最后的底线

很多农村的河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业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河道中,其水体自然净化功能退化,水质污染十分严重;还有部分河道无人管理,水草、浮萍、杂物以及各种垃圾等长期积聚在河道中,使河道变得脏乱不堪;河道治理工作难落到实处,一些河道长年淤积,水流不通,几近干涸。

2.3 河道保洁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农村的河道都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基本上没有保洁工作,即便有的地方有,也多数是连基本工作都做不到位,对河道的保洁工作认识不到位,缺少专人管理。加之河道水流具有流动性,使得上下游、左右岸保洁工作职责难以分清,相互扯皮推诿的事时有发生,难以转变河道的“水”况。

3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既是当前改善水环境面貌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实施城乡统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因河制宜、标本兼治研究和制订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举措。

3.1 加大河道整治力度

要遵循农村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和沿河居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针对河道所处地段、重要程度、功能效益,在满足河道生态性和沿河居民群众的安全性、亲水性和休闲性等综合需求的前提下,因河制宜、统筹优选堤岸防护形式,以达到“堤固、洪畅、水清、岸绿”的治河理念。

3.2 轮流实施河道清淤

结合河道整治和冬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主要河道的清淤疏浚,统一规划实施,解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泄洪不畅、调蓄能力弱化、水质较差等实际问题

3.3 水环境生态修复

农村河道水环境对降雨、调蓄洪水、农田灌溉及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分布广、面源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特点,综合考虑灌溉供水、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以改善农村水环境状况、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治理方案。

目前主要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措施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浮岛技术和土壤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指在河床表面种植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降解、吸附的作用,达到对污水治理的目的。稳定塘技术是指创造一个有利于菌类和微生物共同繁殖生长的环境,利用微生物厌氧功能产生的氧气,最大限度地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生物浮岛技术是指借鉴天然岛屿的生态作用原理,采用绿化和漂浮技术相结合,在人造浮体上种植植物,岛上的植物可为鸟类提供休息和筑巢场所,下部植物根系可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同时能吸收可引起富营养化的氮和磷。土壤处理技术是指以土壤层作为净化介质,将污水有控制地导入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在土壤的渗滤和毛细管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3.4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协调农村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水文特征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根据农村河道自身特点,其生态治理包括生态护岸设计和河岸景观设计两个方面。

3.4.1生态护岸

生态型河道护岸是利用新型防护材料与植被相结合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不仅能减轻水流冲蚀,同时也能够为动植物生长繁殖提供场所,有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护岸可以分为非生物材料护岸和植物(生物)型护岸两大类,常用的有:1)植物护岸。在边坡种植芦苇、杨柳等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其根系发达的特点,对岸坡的水土保持有很好的作用。2)天然材料护岸。包括木桩、竹笼、石笼、石积(无规则堆积)护岸等。3)绿色生态混凝土护岸。由无砂多孔混凝土、表层土和保水材料组成,绿色生态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有施工期短和工程造价低的特点。4)土工合成材料护岸。有抗冲刷能力强、易于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特点,如三维土工网、三维植被网、土工织物袋、土工格栅等。河岸生态修复应选择亲水性和透水性较强的非生物材料。

3.4.2河岸景观设计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一般认为拓宽河道行洪断面、裁弯取直能提高河道的防洪防灾的能力,但往往忽略了河道景观要求。应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行洪能力和生态环境的相互结合,将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道清淤同步进行,使农村河道景观接近自然景观。

4结语

农村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农村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当今城乡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也是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卢宝倩.滨岸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07(S)

[2]俞兴东.农村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2007,5(1)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河道;存在问题;新思路;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 河道污染问题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系统。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载体,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给农村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以至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造成水质恶化和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究其原因,污染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对于污水,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

2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条文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目前农村河道建设管理法规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双方只能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资料申报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等;维修养护保证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没有相应的条款、交纳比例和幅度;设计、防洪审查,施工监管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只能靠经验办理。一句话,操作性不强,不够明确,给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时而越位、时而不到位。

2.2对建设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许可证获批后,河务部门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3项目建成后管理难以奏效。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而河务部门一般是在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运营单位能否认可,并遵守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往往无法预料。

2.4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够,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放牧,他们认为不但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节省打草经费,却不知道堤坡放牧损坏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3 河道管理的新思路

3.1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农村河道的资源是有限的,河道的砂石、滩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因此,我们必须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不急功近利,本着“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开采、合理利用,认真做好采砂规划和滩地利用规划,划定河道可采区、禁采区、控制区。

3.2逐级落实农村河道管理责任制。河道管理是河道管理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河道人员有限,而且河道战线较长,单靠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管理是不够的,必须按相关法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职能,落实责任,并将河道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审批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各种不规范的审批行为。

3.3要树立科学治河的新思路。河道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要不断转变治河理念,要把河道治理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当今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过去的治河理念,同样也不能用过去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治河理念来指导当今的河道治理。所以我们治河要在考虑行洪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

3.4加强河道队伍建设。河道主管机关担负河道的公共管理职能,受理各种涉河事项的审查和审批,具有明显的行政事业单位性质,因此必须按水管体制的要求,实行定岗、定编,并纳入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加强对河道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才能保证河道的管理和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4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4.1自然生态型治理

自然生态型就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还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4.2工程生态型治理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4.3景观生态型治理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5 结束语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农村河道治理前期工作中,在重视河道整治技术设计的同时也应重视河道管理的规划与设计,强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对于巩固农村河道整治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只整治而不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将会出现整治问题“回潮”现象。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设计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采取“管养分离”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

5、结束语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4篇

一、治理范围

1、列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的村内、村外所有河道,共71条。

2、列入我市年民生重点工程的河道治理项目,共20条。

二、治理措施和具体任务

1、列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的村内河道,主要进行河道清淤和浆砌筑坝;村外河道进行清淤筑坝。共需治理63.5公里,其中浆砌河道23.3公里,完成土石方63.4万方,投资3274万元。

2、列入我市年民生工程的河道,主要进行清淤、护砌、拦蓄、绿化。共需治理35公里,投资1409万元。

三、完成时限

所有工程于年6月底前完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水利、环保、城建、交通、考核办、农工办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河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镇街要把河道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去抓,倒排工期、倒查进度,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有包村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把帮助包扶村治理河道作为包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广开渠道,加大投入。农村河道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镇(区)、街道要通过“财政投一块、市场引一块、群众筹一块、部门帮一块”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市里对工程进度快、效果好的,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形式,优先给予补贴和奖励。

(三)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各镇街和水利部门要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挑选有资质、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并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组,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全程监管工程建设的各个施工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要探索建立河道日常巡查管护长效机制,明确河道管护责任和管护主体,落实职能职责,实行建管并重,确保治理一处,管好一处,长效保持一处。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河道;治理管护;问题与对策;梨树县

近年来,梨树县紧紧抓住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的机遇,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农村河道疏浚和沟塘整治等,大力建设水美乡村,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受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群众卫生文明习惯未养成等因素影响,农村河道特别是景观河道随意乱占乱种、违章建设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河道水质仍然较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区域概况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东辽河下游,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县总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占总人口的74%。耕地面积360万亩,其中低洼易涝面积112.5万亩。境内有5条主要河流,东辽河为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2532km2,堤防达到20a一遇的防洪标准,有效地保护着沿岸耕地的防洪安全[1]。近年来,由于历届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注和支持,该县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坚持农村河道与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在农村水利规划上,由水利部门牵头将农业开发、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水环境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2)农村水利风景线独具特色。通过对上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打造了较多水利风景线,成为梨树县农村水利又一张新“名片”。(3)农村河道管护投入逐年加大。梨树县政府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组建河道保洁队伍,为每一名河道管理员分别配备了保洁船、垃圾运输车、救生衣等设施,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在保障农村河道管理和农村水环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水美乡村建设亮点纷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打造水美乡村,独具梨树特色。

2城乡河道管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梨树县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通过编制规划陆续开展城乡河道治理与管护,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治理与管护走上规范化轨道的同时,在水利现代化建设及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些旧有问题还未解决,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2]。

2.1污染淤塞较重,部分河道亟待整治

尽管近年来的农村水利投入较大,部分重点开放线沿线河道进行了整治,按照规划农村河道疏浚一般7~8a左右进行一个轮回的疏浚,但由于全区待整治河道面广量大,部分镇村境内的小沟小河由于长期得不到整治,形成名副其实的断头河,有的已经成了臭水沟。如今河道垃圾较多,河床严重淤塞,污染较重,成为影响群众生活的“毒瘤”。

2.2管护经费不足,难以达到治理效果

尽管在管护上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仍然需要加大除草船、打涝船、除草机等相关机械设备的投入,以及加大对河道保洁人员劳动保障性经费的投入,才能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目前区乡两级政府很难再拿出更多专项经费进行投入,从而影响了农村河道管护的效果。同时未形成市场机制参与的经费筹措机制,河道管护经济效益见效缓慢,不利于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帮助河道整治、治理与管护[3]。

2.3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全区农村河道管护涉及河道内的水生物打涝清除、垃圾清理,新建河道堆堤绿化养护等工作,管护工作面广量大。目前由乡镇成立的农村河道保洁队伍,由于保洁人员工资标准偏低,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不能适应繁重管护任务的需要。加之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在农村河道水生植物的清除以及绿化养护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基本的常识,需要一支专业化养护队伍。

2.4群众意识淡薄,长效管护任务艰巨

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时常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偷偷倾倒在河堤或河内,既影响了河道行洪,也污染了河道。甚至还有保洁人员在打扫道路垃圾时,为了减少工作量,将路边的垃圾扫入河道中,借河道冲污时将垃圾冲走,这些都是河道垃圾得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由于群众环保及河道保护意识的淡薄,河道长效管护及治理效果保障任务艰巨,往往陷入治理后再污染、在淤塞、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2.5执法力量薄弱,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由于违法成本低,部分群众随意挖掘河堤绿化带种植蔬菜,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现象仍然存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得到了遏制,但已经形成事实的涉河违建让主管部门难以全面清理,取缔违建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基层水利站所执法力量本身就较弱,在执法上更大程度要依赖于乡镇政府或公安力量进行配合。

3对策及建议

3.1科学规划,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

更新治河理念,提高建设标准,从系统、生态、经济、人文、效益理念出发开展河道整治建设工作。(1)要统筹城乡河道建设,把河道整治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分轻重缓急,重点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河道整治力度。(2)要进一步实施“通网活水”工程。对全区所有“断头”河道进行一次深入排查并加以疏浚,提高各类河道的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提升农村河道整治的档次和水平,维护水系生态平衡。

3.2多元整合,破解农村河道管护资金难题

(1)充分利用好政府相关部门统筹的管护资金。积极争取省、区、乡镇三级财政的补助资金额度,统筹使用区乡河道疏浚等专项工程经费。(2)有效整合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管护经费[4]。(3)推行“以河养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具备竞标发包的河道进行对外发包搞水产养殖,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和管理费,将河道两侧的堆堤收回竞标发包或联营方式进行植树造林,所获收入用于弥补河道管护经费不足。

3.3创新管理,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

3.3.1以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随着乡镇水利站职能将逐步由建设型向管理型转变,以及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乡镇水利站下设的水利建筑分公司和民生自来水分公司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以乡镇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既是解决当前河道管护、水利工程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基层水利站企业人员分流需要。3.3.2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新机制一方面是组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强化业务培训。公司人员的组成,在基层水利站部分企业人员、乡镇原有的河道管护人员中进行择优整合,必要时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严把人员准入关。实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凡使用除草船、除草机等机械操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以满足河道管护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和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一名人员按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合理划分河段,实行包干制,定区域、定任务、定责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对公司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其次先点后面,摸索经验全面推行。选择几个乡镇水利站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公司,按照公司标准化的模式先行试点,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待具备条件后在全区全面推广。3.3.3拓展外延推行“四位一体”管护模式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等,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农村环卫保洁、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等进行有效整合,统筹开展“四位一体”管护,着力向农村环境管护全覆盖方向发展。

3.4强化宣传,加强涉河违建查处力度

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搞好农村河道管理乃至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日常管理中,水利执法和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水法规和环保常识的宣传,通过在村民聚集地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发放宣传卡等形式,使广大群众主动摒弃乱倒垃圾的陋习,自觉维护河道清洁。加大水政水资源执法力度,要充分借力于公安和当地政府力量,对典型的违章种植、涉河建设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5]。

3.5群防群治,发挥用水者协会作用

每个乡镇在成立农村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动员镇村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党员参加农村用水者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用水者协会制度,发挥老同志身上的余热,加强河道管护和水利工程管理的宣传[6],以达到群防群治的管护效果。

3.6强化督查,加大管理考核力度

在各乡镇成立水利工程管护分公司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考核和督查机构,定期对各乡镇河道管护人员对进行定量考核,量化排名。实行保证金制度,考核结果与是否继续聘用以及工资等挂钩,奖惩分明,进一步增强河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促进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梨树县农村河道治理与管护问题课题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为适宜新时期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谋求农村河道科学防治的新思路。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着诸多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管理与长效管控相结合并举的方式,防止出现问题的反弹,界定好河道的权属关系,设立管理红线,加强政府的督查考核力度,建立一套水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做到事前预判、事中监查、事后处置相结合。只有不断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监测水平,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不断挖掘、利用好河道天然资源,挖掘经济效益,在河道治理和管护上真正走向以河养河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兰双双.梨树县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任晓平,魏丽娜,毛志刚.浅析梨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2(7):326.

[3]姚东梅.梨树县农田水利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2014(10):53-53.

[4]王丽波.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及策略[J].才智.2012(34):306.

[5]董跃明.新型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4):223.

[6]范志武,宋亚君.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290.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6篇

1.1河道清淤慢于淤积速度

陆良县的河道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部份河道两岸都存在严重的岸坡垦种现象,加上建筑物和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河道淤积非常严重,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劳力清淤,但是由于是任务繁重,清淤不彻底,淤积仍然十分严重。

1.2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产业的转移,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向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相应的用水和污水排放相应的加大,农村河道面临着用水量和排污量加大的矛盾,各个利益部门又都是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难站在全流域和长远的角度进行决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凸显,缺乏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陆良县目前除了县城的城市的生活污水采用管道收集到陆良县污水处理厂外,其余的所有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河道河内,,加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无法有效控制,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环境污染加剧,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不配套,雨水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城市餐饮业、洗车、洗浴业浪费水现象较为普遍,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水习惯还未形成,生活用水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节水意识有待增强,污水资源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杜公河、魏白河、老盘江等河道。

1.3河道被占用和堵塞严重,畅通工程任务艰巨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水系被打散打乱,在发展交通道路,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河道的有效保护,随意占用调蓄水面、填堵引排河道、侵占河湖水面事件时有发生;大量泥沙和有害物质的沉积加快了河道淤积和污染;以畅通河道为主的河网水系恢复工程任务艰巨,想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河网水系和水质状况需要付出几倍的物业、材力,如护城东河、护城西河、月牙江、魏白河等河道。

1.4传统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环境生态系统,导致水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

传统的河道管治理主要是考虑防洪和排涝,从水力学角度通过改善河道的水力性能,达到行洪排涝的目地,在局部范围内能对减轻水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视了洪水的不可消除性,反而使水灾向下游转移,使下游洪水频发,加剧了防汛薄弱地带的水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除险加固后的河道大都是裁弯改直,增加了河岸水力性能,使水流流速加快,水体动能增加,水流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另一方面,防洪堤建造与河床的深挖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结构,使大面积河滩、河岸植被、洼地等消失,导致了河道内在滞洪功能消失,加剧了流域水灾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此外,传统的河道治理大部份采用的是浆砌块石和埋石砼,严重的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结构,使河岸的植被带被隔断,使水、土、植物、生物等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不仅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且使生物生态环境破坏,许多生物无处安身,物种随之消失,自然河道形态弯曲,河床起伏,水流有缓有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组合,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但是浆砌块石和砼的挡墙和护坡的建设,室息了土壤的呼吸,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的生存,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了河流的环境容量,加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用水和污染物的增加,导致了河流水质恶化。

1.5河道管理权限和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明确

农村河道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行业较多,任务繁重,河道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着“多龙管水,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河道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困难,目前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只有大一点的河道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且水行政执法地位不高,权威尚未树立起来,在部份的农村河道都是由乡镇、村级等机构管理,管理体制不顺,个别地区作为主管部门的水利站管理职责被弱化,甚至已排出在河道管理主体之外,造成条线管理不顺,很难将一些管理要求贯彻下去,依法治水的难度较大,致使不少侵占河道、污染河水等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严肃的查处,助长了涉水违法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同时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还不够明确,制约了长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1.6河道管理和投入的经费不足

目前农村河道除几条大一点的河道由县和乡镇主要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大部份农村的河道由村社管理,绝大部份的河道没有人管理和只是向征性招聘几个60多岁以上的老人看管,每年的待遇不足1000多元钱跟不上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风险较大,同时每次的清淤和除障资金不配套,村级资金十分困难无法配套工程中,导致于每次的清淤和除障不彻底,建议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清淤除障经费由乡镇以上财政支出承担。

2陆良县农村河道的对策建议

2.1更新设计理论

实行河道治理与河道的多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治理后的河道生态平衡分析河道的生态破坏机理,认识到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忽视了河道的整体性,是导致河道生态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因而运用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原理和方法,结合河道的多功能要求,合理规划河道的空间结构,使河水、河岸、河滩、河槽等景观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不仅要符合生态学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景观价值。由此一方面应该维护河道的自然特征,减少人为干拢和破坏,改善水文过程,控制河道污染;另一方面运用协调设计方法,缓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与河道的不协调关系,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建立修复和补偿系统。因而河道功能不仅仅是灌溉和防洪和唯一目标,而且还是一个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体系。

2.1.1改变过去传统的硬性治理方法,改为半自然型的柔性河岸治理设计一方面通过对已建和除险加固的河道治理与水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关系分析,河岸应该采用设计成柔性(如采用泥土、干砌块石、卵石、有孔砼预制块、植被),所建工程在运行中可以吸改水分并慢慢的释放,恢复自然河岸及具有自然可渗性、有利于生物栖息的多孔隙、孔洞的半自然的生态河岸,以满足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功能调节以及防涝等要求。目地在于维护河道的生态过程,有利于水边植物生长和鱼类栖息,恢复河岸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河道自然特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具有缓冲消能、防洪减灾、水质净化等功能。另一方面,河岸是人们接近河流水体的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和感受自然美的主要场所,为了维护人们与河道之间的天然关系,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河岸设计中应考虑河道景观特征,根据河道的位置和水量、流速、水位、水质、河宽等情况,在河岸设置亲近水体的台阶、阁楼、浅水踏步等设施,河岸边种植适合的水生生物,这沿程居民提供舒适、休闲的河道景观和休闲场所。

2.1.2河道沿程两岸增加可渗下垫面,扩大滞水空间和雨水的综合利用河道沿程两岸增加绿化、植被,路面尽量采用可渗路面,河道两岸区域保存沼泽、池塘、湿地等滞水空间,并结合沿程两岸居民生活区域的绿化和雨水的综合利用,综合考虑雨水的滞留、渗透与开发利用,根据雨水的流径场地,采用屋顶花园,村镇的绿化,水池和水景建造等方法,以增加地表透水面积增加地下径流,缓减河道径流,同时也可增添自然气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在雨水综合利用方面,将雨水利用和居民用水结合起来,通过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处理、储存、使用雨水,形成生态居住区雨水利用系统起到节约水资源和减缓洪灾作用,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和水文系统,也缓减了河道水灾的发生。

2.1.3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建立生态补偿系统

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是指受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干拢而退化的河道恢复到某种合适的状态,(如老盘江的上游月牙江段),通过恢复原有河道的自然结构形态,发挥河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逐步修复和增强河道系统,达到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功能;修建生态河堤,复原河道形态,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如板桥河治理、中源泽治理),强调生态、环境、水文、及景观美学方面的统一、协调,还给原有河道的空间,恢复以前的洪泛区以满足蓄洪的需要,同时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过程,把过去从滩涂地围垦的土地重新恢复起来,通过恢复河道系统的形态变化多样性来改善生物多样性,综合考虑河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和水、土、气、生物、能源、化学循环的复合生态过程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对于已经遭到破坏而无法恢复的河道,应该通过景观生态技术,建立相应的补偿系统(如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改善水质,调节河道系统。

2.2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责任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进市场化管理体制

2.2.1加快乡镇水务体系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河道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必须抓紧完善乡镇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实践证明,由水务所管理河道明显好于其他部门管理。因此,应尽快明确河道管理的长效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该给予密切配合。

2.2.2尽快划清交界河道的责任范围,明确河道的责任主体要打破行政分割,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以主管部门为主,多个相关部门为辅多层次协调与协商机制。必须及早对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按照殊地的严则进行责任划界,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分清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档案制度,对有关区域性及行业性利益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和相互制约,使地方性政策法规和行业性法规与国家的基本法律相一致,形成衔接流畅、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免推诿扯皮,制定农村河道管理办法,明确每条河道的管理人员,制定年度考核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管理工作程序,考核指标,奖罚制度等明细内容,每年必须进行认真考核。

2.2.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想建设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人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让人产生生态文明意识,我们才可能管理和保护好我们的河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加强四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人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加强生态文明世界观的培养;三是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2.2.4加快探索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结合水务体制改革,加快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结合的农村用水户协会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测算资金,逐年增加投入,积极探索“谁受益,谁负担”“以水养河”“以水管河”的方式,在河道疏浚的同时管理好河道,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2.3认真摸清污水口的数量,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水质是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想获得稳定的健康的自然水环境,修复已退化的水生态系统,必须首先改善水质,对水质进行还清,特别是南盘江、杜公河等河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认真摸清污水排放口的数量和地点,根据污水排放口的分布特点修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污水,从源头上控制好污水的排放工作。

2.4联合多个执法部门,形成新水环境管理体制

加强水利部门和环境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厘清相关部门职责,理清相关法规的不协调性,形成“多部门职责明确,多龙合力治污,社会公众参与”的新水环境管理体制。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河道的破坏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只有认识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导致河道水灾加剧、水文失衡、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及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当前的建设中,应该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原理,认识发展与河道,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在维护河道景观生态特征基础之上,加强开发建设与管理,改善河道的景观生态功能,经过治理后的河道要实现生态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的整治目标。积极发挥河道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建设共赢。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苏南;农村河道;污染治理;对策

1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分类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和规划,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开征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研究建立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扶持政策。农民沿袭已久的生活方式污染重、效率低,单纯的行政命令并不足以使大家立即改变现有生活方式。要使农民转变观念,政府需要多措并举,用合理的政策、先进的技术进行示范和引导,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才能取得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双赢。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水污染控制机制。企业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排污成本低于治污成本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理工作中要重点突出经济杠杆的作用,提高排污费标准。通过对各排污企业排污口进行排水量、排污浓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和计量,可以参考阶梯水电费的模式,对排污费进行累进加价收费,以此控制污水排放量。

2 有效提高行政监督管理的职能

由于这里河道数量多,水环境污染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河道水环境的整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1 长远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政府要对农村河道做好基础调查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规划定位,以突出重点,进行有效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具体工作,是保障农村河道健康发展的前提。

2.1.1 突出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本地区的总体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从生态经济角度对水环境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尤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要与地区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保障体系,大力支持重点乡镇的给排水、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改善本地区农村环境的公用设施建设。

2.1.2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这里水网纵横,河道整治面广量大。因此,实施规范的项目管理动作程序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整治和建设的标准,并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达不到招标标准的小工程,要进行公开竞价以降低工程成本;其次,各项污项目水治理项目的建设要继续推进监理制,以核实工程量和控制工程质量,合同文本也要规范且明确;第三要加强财务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要注意项目工程的资料规范完整,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整编存档。

2.2 规范管理,完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环境的指责多数是针对环保部门的。在事实上,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完善现有的组织机构是做好河道污染修复工作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建立健全基层监察队伍,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次,加强水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联合执法机制,避免各个部门推诿扯皮。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不同专业,整治过程中还将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有了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在联合执法的基础上,严厉处理企业向河道内排放不合格的工业废水;最后,要充实农村环保力量,在农村基层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加强对农村的环保宣传、环境监督和日常环境管理,建立起农村日常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2.3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农村河道在治理过程中,每一项措施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污水处理系统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人力物力,退塘还河需要政府补贴,如此等等,单靠乡镇政府的财力是远远无法做到的。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在当前农村,不少农村河道工程的受益对象是明确的,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在科学规划的原则下,制定一些例如“以土换资”、“拍卖植树权”等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河道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

3 加强防污工程建设

加强水源保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的拦截污染源是农村河道治理工作的根本措施。

3.1 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的拦截污染源

从目前处理污染的技术角度来看,有些污染是没有办法处理的。比如含有重毒金属的河道底泥,即便是将河底的淤泥清理掉,还会带出新问题,淤泥怎么处理?重金属怎么分解?还有,河水富营养化问题也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划定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有效切断污染源,强化防污工程建设是解决水环境现状的首要措施。

3.2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拣分流收集系统

制定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方案,建设垃圾清理收集工程,每个村设立统一的垃圾收集点,在乡镇上建立垃圾中转站,建成一支专职的环卫队伍,形成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网络。清理整治河道、路旁和村庄周围的垃圾堆,并保证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可有效控制农村生活的污染源。

3.3 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

本地区农村污水收集系统并不完善,这也是一个全国的共性问题,排水系统亦不例外。因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可在各村庄统一建设化粪池并铺设收集管道,将各家的化粪池连接起来集中进行处理。

4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化治理

在品尝了水污染的苦果以后,政府开始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的理念。

水生植物、河边落叶植物由于季节更替,凋谢的残枝败叶进入河道,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要对河道开展直接净化工程,入冬后及时组织人员对水生植物进行清理和收割,对水面落叶进行集中打捞和处理。也可采取鼓励农民自愿和政府奖励相结合的措施,组织农民对水生植物进行打捞和清理,将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用于喂养牲畜和肥沃农田。

创造良好的水生物生态系统。各种污染源即使经过了污水处理,达到了排放的各项指标,依旧超出了河道普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因此有必要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对此类经过排污处理的水再进行处理。利用生物载体创造适宜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可强化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通过生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可以显著降低污染物的密度,并起到一定的景观作用。

河道清理尽量保持原貌,尽可能减少河道工程建设对原生资源的影响。对于河道底泥的修复,可以考虑发展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来分解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对于河道两岸的整治,提倡缓坡、生态型护坡;为了保持河道内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河流水系的连续性,尽可能维持河床的多孔质地,以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利于河道的自我修复。

5 重视公众的环境教育宣传

污染物的产生说到底还是由于人的行为所造成的,控制和治理污染,还是应该从调控人的行为开始。政府应该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加强对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民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地方官员要承担应尽的责任,要有全局观念,本地不允许的污染企业,也要控制其外流。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中小河流

农村河道发挥着行洪、排涝、灌溉等多种作用,河道的环境直接关系着民众的生活质量。然而一直以来,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理手段,河道环境持续恶化、功能衰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淤积严重,河道萎缩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和萎缩现象,导致河道应有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河道淤积、萎缩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同时也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不开,其中人为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更重。例如各地普遍存在的采砂作业,不仅造成河沙流失,甚至导致很多河道出现坍塌现象。河道坍塌产生的大量淤泥淤积在河道中,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河流的阻塞程度。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的向河道大量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局部河道被填埋或者封堵,以至于河道淤积更加严重水流不畅,导致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减弱。

(二)设施陈旧,防洪能力低下

防洪排涝是农村河道的主要功能,但由于防洪设施或年久失修或未安装应有的设施,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河道依然达不到放洪排涝的标准,防洪排涝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典型的山区平原地带,由于山区的农村河道具有源短流长的特点,一方面河道日益阻塞淤积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很多平原地区无设防措施,或者是已建堤防基础较差、渗漏严重、堤身单薄以及基础设施严重陈旧,造成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低下。

(三)水体污染,生态退化加剧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环保工作在各地区各领域全面推开,尤其是在整治水污染方面推出了许多政策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各大企业设置了严格的排污标准,严禁超标排放污水。但是还是有少数位居偏远农村地区的企业为了使得公司利润最大化,暗地里非法向河流大量的排放污水,再加上一些小型分散的工业废水和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排放,农村很多地区的河流已经出现严重的污染情况,水质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恶臭的现象。

(四)治理滞后,管理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河道治理依然缺乏严格系统的规划。一些地区虽然已经制定了成形的包括与农村河道密切相关的水利规划和环保规划,但这些整治规划整体上看还未形成严密的治理体系。同时部分地区制定的河道治理规划,忽视甚至未有涉及农村河道治理方面的内容,对水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治理缺乏具体的任务目标和治理措施。同时在资金方面由于政府的投入过少,使得民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河道的治理也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二、政策建议

(一)优化资金筹措方案,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是河道治理的经济保证和前提,能否优化资金筹措方案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决定着农村河道治理的成败。保障治理专项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是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鉴于其自身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国家财政可以降低一些治理资金拨付的标准,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考虑到其公共财政的限制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拨付力度。二是鉴于农村河道目前的严重状况,需要各地政府要把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将土地转让所得的收益用于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三是要大力鼓励水利投资平台建设,制定多项措施激励社会资本直接或者间接投入农村河道治理活动。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

农村河道的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制定农村河道治理规划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把河道治理规划与农村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以提高河道治理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此外,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河道恢复功能的治理,包括恢复河道的行洪、排涝、灌溉以及生态功能。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环境保护、堤防加固等对策。农村河道治理要全方面的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岸堤的功能修复过程中,特别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三)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性,注重人水和谐

农村河道的治理,一方面要注重防洪安全、生态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问题。考虑到河道功能损害的突出问题,在治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河流形态国有的多样性,注意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河流进行裁弯取直行为。同时,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惠民为主的原则,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在改善河流治理环境的同时,将人水和谐的理念与自然形态和生物多样性紧密结合,全面系统的考虑治理问题。

(四)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总体目标

农村河道的治理要注重建管并重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在河道的治理中要稳步推进河道确权工作,把确权工作尽快落到实处。要加快建立河道巡护机制,时刻关注河道出现的重大问题,并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治理机制十分重要,地方政府要严格完善治理体系和河道的维护机制,大力宣传河道治理工作,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整治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3.

[2]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河海水利委员会.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典型项目区实施方案汇编[R].天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河海水利委员会,2014.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河道;规划;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农村河道在广义上面包括了流经或者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进行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在农村河道中,按流经的地域又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农村河道承担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接着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但直接关系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也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展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恢复,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在不断的减小,水流出现不通畅的现象,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河道内的淤积程度。

结语:

在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河流的各项功能之间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互为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在满足河流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首先应注重的就是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对河流的景观功能的开发和保护,进一步达到“人水和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红,贾仁甫,李章林. 扬州市农村河道现状及综合整治措施[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2:99-101.

[2]李强标. 对杭州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几点思考[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9:21-24.

[3]贺欣. 太子河本溪段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治理;农村;中小河道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实践方面,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如三峡工程的建设就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在本世纪,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也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质疑【1】。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也开始注重生态治理工作,比如汾河美化工程投资5.2亿元,治理河道6km,种植乔、灌木10000多株,铺草坪130万m2,极大地改善了太原城区段的环境等景区设置【2】。同时也说明了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在农村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措施。

1 我国农村中小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房屋道路的建设速度非常快。而随着产业的转移,很多农村地区承接了城市的工业链,为此工业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道,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河道治理的思想和方式滞后,河道自然特性遭到极大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防洪能力下降

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地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加,地面产流系数增大,使农村洪水有增大的趋势。又由于河道综合治理不及时,一旦洪水到来,极易造成洪涝灾害【3】。

1.2 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河流水量减少,人为干预严重,致使天然河道大量丧失,生物多样性条件被破坏,天然食物链脱节,许多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4】。

1.3 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集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排污通道,既丧失了生态功能,又污染了周围环境【5】。同时为了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或获得方便的施工、交通条件,大量的小型河道被填埋,有些河道被水泥板覆盖。虽然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但永远失去了河道功能,而且被覆盖了的河道变成阴暗潮湿,通气不畅的暗渠,污染依然存在。

1.4 堤防功能单一

一条河流在一个地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排泄洪水,保证安全之外,还是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堤防则是人们接近河流的必然通道。然而,经济断面堤防建设中,只从防洪的角度考虑问题,目标单一,格式呆板,既不美观,又无生机,更不方便人们接近河流。

2 水利工程对于农村中小河道治理的影响

在可持续发展社会中,农村中小河道治理完全有必要探索实践生态水利的模式,在水利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中主动融合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做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河流形态的均一化。这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在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6】。采用这种规划设计方法的理由是直线型的渠道工程量小,同时节省耕地,减少移民搬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规则的河道断面输水能力强,也可减少占地。设计时易于计算,建设时易于照工。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河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河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光滑的河坡减少表面糙率,提高输水效率。在岸坡防护方面,采用硬质材料的原因是其抗冲、抗侵蚀性及耐久性好。(2)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这是指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的水流非连续性。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未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而水库的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相比较为脆弱,表现为抗逆性较弱,自我恢复能力也弱。退化的水库一般难于自我恢复,需要人类干预才有可能。水库形成以后,原来河流上中下游蜿蜒曲折的形态在库区消失了,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代之以较为单一的水库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7】。

3 生态水利工程在农村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措施

当前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思潮也应运而生,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工程,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工程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工程,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其应用主要方面有:

3.1 生态河堤

生态河堤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和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能力。在应用中主要采用植物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他们发达的根系来固堤,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但此护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一般用于坡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再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量石块,或插入硅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框架外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营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繁茂葱绿的草木。一般用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也较小的河段。

3.2 生态护岸

根据国内外生态护岸的成功经验,结合各河道的特点,生态护岸的设计应满足河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岸在视觉中的“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不同区域和部位的合适的植物;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3.3 生态河流

趋向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是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自然的形态,即把自然河流的状况作为样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比如在河道中形成浅滩和深潭,把岸线也做成不规则的,即有宽有窄,使护岸有陡有缓,呈现出结构上的多样性,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允许河岸和河底的侵蚀、冲刷和淤积等自然动态变化的出现,使其成为可持续的自然进程,这样,就可以为新的物种生存提供可能性。而当前常见的植石治理法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水流湍急且河床基础坚固的地方,遇到洪水,植石带不会被冲失,枯水、平水季节又不会被沙土淤塞的河道。

总之,生态水利工程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而实行生态治理农村中小河道,走生态水利的河流生态恢复的方向,效益是多方面的,将会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家怡.黄河断流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缓解对策的研究,生态学杂志,2007,16(3):39-44.

[2] 李玉梅.浅谈黄河上游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环境保护,2008:5:40-41.

[3] 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江苏水利,2010,5.

[4] 刘树坤.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价值[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5] 孙宗凤,聂建平.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水利发展研究,2009,5:12-13.

[6] 曹梅英,王建化.农村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11,1:29.

上一篇:烟气治理范文 下一篇:净化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