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24 16:58:16

慢性病案例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教学方法;体会

【abstract】community nursing is a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very strong discipline, to highlight the ”based on the job, community-oriented“course system, according to nursing profession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the modern nursing philosoph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o people’s health care center, around the nursing care tasks and processes, will combine a variety of methods used in community nursing teaching process,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 learning, more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ed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practical work, openness,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ommunity nursing;teaching methods; experience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护理已成为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中国将有大部分护士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1],因此,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社区护理学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面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时间短、带教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护理实践资源较少的特点[2],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笔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社区护理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素质,深受学生欢迎。

现报道如下:

1教师讲授法

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学情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照顾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抓住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楚,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本门课程中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如社区护理概论,使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

2体验式教学

本课程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实践主题不同,安排学生到西来寺社区、南街社区、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进行社区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组织结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布局、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社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病案教学法

社区护理中居家病人的护理、社区灾害及其护理管理部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内外妇儿知识,还包括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的知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根据临床资料选择既遵循教学指导思想,又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并体现该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临床病案的导入引出本次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不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对以后的临床工作也有借鉴意义[3]。

4pbl教学法

为突出社区护理岗位能力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激发护生学习的动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如社区慢性病病人的护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每一组以一种社区常见慢性病典型案例展开学习,动态评估护生知识学习的关注点,在点评时以案例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护理专业学习的侧重点,结合案例突出系统疾病护理的共性和不同,总结归纳各种社区常见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健康教育技术,使实践教学更突出实用性。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客观性考核。pbl教学法的开展使学生善于探索、概括,能娴熟应用现代图书网络信息,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 学生可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胆量。除此之外,pbl教学使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5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通过在社区护理实训室模拟家庭环境下,教师根据学生数量进行分组,课前布置每大组同学不同主题,每大组间自行分配角色,课前充分准备资料,课上分组进行仿真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特定专业场景中所需护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对每组的表演穿插点评后安排小组讨论,讨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角色扮演既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一改以往教学中学生带着课本进课堂被动接收的局面,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除涉及到基本理论、技能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护理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临床实习或工作时很快适应环境,适应临床工作。

6模拟健康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中所涉及的“社区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验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模拟“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不同主题的模拟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将社区护理学习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意识,并在模拟表演中体会了社区护理的工作价值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和探索永无止境。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步入临床夯实基础;又可促进教师加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优化教学效果。在今后《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我们依然既要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又要注重知识内涵的挖掘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应用、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使《社区护理学》教学逐步向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树山,王佐卿,高伟勤,等.开展全科医生和护士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5):348-349

[2]李娜.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5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生;社区;志愿护理活动;实践;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医疗保证制度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老年化加速以及疾病谱改变等现实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近年来,为解决好民生问题,国家大力倡导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然而从运行情况来看,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此种服务模式普及的瓶颈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护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护理实践,既能缓解人力资源不足,又能拓展护生实践渠道,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护理系2013级加入了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的80名本科护生,完成为期1年的志愿护理服务活动。这些护生已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但还未学习护理专业课程。

2 方法

2.1成立志愿护理服务队 为发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提高我院护生对社区公益事业的认识,我院于2009年4月成立了南丁格尔服务队,护理系主任任队长,护理系6名专业教师任副队长。服务队成立4年多来,志愿者由200来人发展为1000多人。

2.2制定志愿服务队规章 为规范服务队的管理,科学的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服务队制定了《志愿者管理办法和服务守则》,明确了志愿者的准入条件、服务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

2.3培训志愿服务队成员 志愿者加入服务队后,需经过统一的培训才能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每位志愿者每年至少接受2次以上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康复、家庭护理等。

2.4开展志愿护理活动

2.4.1家庭护理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家庭护理,因其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又能帮助子女解脱因护理老人和繁忙工作带来的困惑,受到老人及其子女的青睐,成为促进和保持社区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径[1]。服务队根据居委会提供的护理对象资料,每5人1组深入社区。首次均由居委会主任带领队员与护理对象见面,得到同意后,队员定时、定户为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照护者指导、血压监测、物理降温、心理护理、营养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咨询服务等,同时建立健康档案,随时跟踪问效。例如,对老年痴呆的患者,从家庭常见的家居问题如误吸、误服、跌倒、走失等方面对家庭照护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

2.4.2中医养生保健护理 中医提倡的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中医传统保健养生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基于志愿者对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服务队依托社区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护理推广站,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养生保健护理适宜技术,例如艾灸、拔火罐、推拿按摩等。同时,定期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影响力。

2.4.3专题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慢性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2]。显然,慢性病患者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健康教育作为促进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对慢性病的康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服务队以慢性疾病为切入点,注重抓好健康教育的“四落实”。①落实地点,选择大型社区的中心花园,便于积聚人气,携带设备;②落实时间,选择周六下午5:00~6:30时间段开展活动,此时间段外出休闲散步的人较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便于知识的普及;③落实人员,队员每周利用半天的时间将印有慢性病案例的宣传单,上门发放至居民家庭,对居民进行邀请;④落实内容,为确保知识宣传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活动的讲解者和示范者均为某三甲医院保健科的一线医护人员。

3 结果

志愿者1年里服务社区居民4500余人,建立长期走访户健康档案100余份,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600份,为社区居民义务测量血压5000余人次, 开展健康教育讲课 200 余场。服务队多名志愿者被评为江西省红十字会评为“优秀志愿者”和“南昌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优秀志愿者勋章。

4 体会

4.1志愿护理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生职业认同感 活动结束后,从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这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在职业意愿与期望方面,85%的护生希望自己能成为1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在职业意志方面,78%的护生愿意终生从事护理工作;在职业价值方面,90%的护生认为护理工作是被人尊重的,在护理岗位上能实现自身价值;在职业效能方面:70%的护生觉得自己能成为1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护生参与社区志愿护理活动的实践表明:通过志愿护理服务这个载体,护生在社会实践中重新认知了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激发了热情,坚定了决心,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同时,志愿护理服务对稳定了我院护生的专业思想,促进护生的职业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4.2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护生的双赢 服务队开展志愿护理活动以来,受访社区 80%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85%以上的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改善,90%的患者能够很好的遵医服药,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降低了医疗费用。这种深入社区的志愿护理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换而言之,志愿护理服务开创了志愿护理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它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弥补了医院服务的盲点,又锻炼了护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医院和护生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淑萍.老年患者的护理展望[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12):77-78.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病理学 PBL教程 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0-01

PBL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它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先提出的[1],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基于真实事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老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案例的诊治进行研究的自主学习过程[2]。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为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3]。通过这学期病理学PBL教学法的参与,获得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发放案例学习任务:成员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设定主要和次要学习目标,由组长将所需回答的问题分工给组内成员。根据问题和学习目标到图书馆、网站、教科书或课堂上寻找答案,提交材料。

(二)讨论学习:由组长来主持讨论,同学回答,并有同学记录。指导老师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进行汇报总结:集体讨论后做总结,组长代表发言。同学和老师进行评议:对该案例是否适用进行评议;对本组同学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评议老师进行点评。

二、PBL学习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首先,大家根据案例中患者现病史中的一些症状,如: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黄浓痰、双下肢水肿等特征性病变;以及体格检查中出现的慢性病容、颈静脉怒张、桶状胸与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移动性浊音等陌生的体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些症状反映了患者机体发生了怎样的病变?为什么患者会出现这些症状?大家分别进行了查询。例如典型的颈静脉回流征,大家在病理课本上只查到了一个结论:“右心淤血明显时出现颈静脉怒张。按压肝脏后颈静脉异常充盈,称为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4],随后组员在网上的文献数据库上搜索,得到了结果。首先是定义: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不显露,平卧位时稍见充盈,但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2/3处,若超过上述水平或半卧位45度时,颈静脉充盈、胀大、饱满则称颈静脉怒张,表明静脉压增高,为不正常现象。然后是病因分类。大家结合案例得知该征阳性的出现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所导致。

将案例中尸检摘要的一些数据与病理学知识相结合,对病情演变过程有了进一步的推断。例如,肝-颈静脉回流征(+)、心尖搏动于剑突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及肺动脉圆锥膨隆,这些都是右心衰的典型表现,而右心衰的出现是慢支引起的肺气肿进而引发慢性肺心病所导致的。在对右心衰引起的肝脏病变中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淤血性肝硬化,另一种是门脉性肝硬化。在死亡原因上,部分同学认为是由门脉性肝硬化引发的肝性脑病所致,而另一部分认为是右心衰竭导致。

讨论后,老师指出思维误区并做了详细讲解。如门脉性肝硬化与淤血性肝硬化的区别:淤血性肝硬化,是由右心衰引起的,心脏泵血能力不足,导致血液淤积于肝窦和腔静脉内,使其扩张充血致肝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肝窦周围贮脂细胞增生并合成纤维以及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不出现门静脉高压现象。而门脉性肝硬化,是由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具有“假小叶”的特征。

最后得出正确推断,患者是由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引起肺气肿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继而引起右心衰竭,又由右心衰引起缺氧出现慢性肝淤血,继发脂肪变引起“槟榔肝”,导致淤血性肝硬化。患者最终死亡原因是右心衰。

三、心得

通过参与此次病理学PBL学习,学生成为学习主体,PBL学习从开放性问题入手,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再盲目的全盘照收,有步骤的通过自主搜索网络和医学数据库、请教老师等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分析病案能更广泛的将曾学过的学科知识相融合。问题的考虑不再片面,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2]慕景强.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3,(6):37-41.

[3]李玉林.病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6-47.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 教学方法 体会

随着社区的发展、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现代人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高,护理工作模式也由医院单纯的疾病护理、专科护理,逐步深入到社区家庭,成为融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1]。因此,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社区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面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时间短、带教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护理实践资源较少的特点[2],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我们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社区护理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素质,深受学生欢迎。

现总结如下:

1 教师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学情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照顾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抓住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楚,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本门课程中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如第一章社区护理概论,可以使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

2 体验式教学

本课程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实践主题不同,可以安排学生到某社区或利用节假日回家的机会到自己所处的社区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进行社区考察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组织结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布局、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社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病案教学法

社区护理中居家病人的护理、社区灾害及其护理管理部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内外妇儿知识,还包括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的知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根据临床资料选择既遵循教学指导思想,又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并体现该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案例,例如运用护理程序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进行居家护理,应用临床病案的导入引出本次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从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五个方面,让学生自己先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做不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对以后的临床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4 PBL教学法

为突出社区护理岗位能力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激发护生学习的动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如社区慢性病病人的护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每一组以一种社区常见慢性病典型案例展开学习,动态评估学生知识学习的关注点,在点评时以案例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护理专业学习的侧重点,结合案例突出系统疾病护理的共性和不同,总结归纳各种社区常见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健康教育技术,使实践教学更突出实用性。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客观性考核。PBL教学法的开展使学生善于探索、概括,能娴熟应用现代图书网络信息,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学生可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胆量[3]。除此之外,PBL教学使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5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通过在社区护理实训室模拟家庭环境下,教师根据学生数量进行分组,课前布置每大组同学不同主题,每大组间自行分配角色,课前充分准备资料,课上分组进行仿真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特定专业场景中所需护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对每组的表演穿插点评后安排小组讨论,讨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角色扮演既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一改以往教学中学生带着课本进课堂被动接收的局面,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除涉及到基本理论、技能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护理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临床实习或工作时很快适应环境,适应临床工作。

6 模拟健康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中所涉及的“社区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验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模拟“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不同主题的模拟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将社区护理学习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意识,并在模拟表演中体会了社区护理的工作价值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和探索永无止境。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所需求的护理人才已经从单一的技能型转变为全方位素质型。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角色扮演,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会增强学生相互分享学习成果的和谐行为,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加强了团队意识,在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的同时,自信心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为学生步入临床夯实基础;同时,在PBL教学和病案讨论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注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通过采用探索性、自主性、发散式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出创造性,使学生会创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方法,努力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胆引用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不同能力层次上都有所提高;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知识,扩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提高文化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

在今后《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我们依然既要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又要注重知识内涵的挖掘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应用、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使《社区护理学》教学逐步向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冯香艳,张飒乐,李英等.PBL教学法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1(5):348-349.

[2]李娜.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5.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5篇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利用该系统可为医改过程中强化城市基层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托,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后,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对其在社区医疗卫生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健康;社区卫生服务

在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将资源配置到满足公平性要求的配置方向是政策制定者所关心的焦点问题,而围绕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流程与规范性要求,现有社区在处置其卫生资源的配置时多是从公平和高效率等视角考察资源的配置合理性。相较而言,卫生管理的研究者在设计卫生资源的过程中对空间信息使用不足,这使得在平均水平上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在人群中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等现况,这也呼唤有其他的分析技术可以为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分析资源或疾病在空间分布的可借用工具,其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卫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GIS的结构与功能

自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诞生之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越来越密集的服务于人群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市政发展、基础建设以及一些社会公共事业,如体育业等。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其在计算机技术的助力之下,已经具备了多项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征与优势推动着相关社会事业的发展。

1.1GIS的结构

从GIS的组成结构可发现,GIS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相互支撑的部分: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空间数据库及具有数据操作、分析功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制图输出工具及其他输出设备。在其特色与优势上,GIS由于能够将空间信息与社会属性的数据实施结合分析,从而使图和数据库达到有效的利用,进而形成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它能够通过空间信息的查询和分析,迅速及时的对地理分布信息等数据库实施更新和管理,因此在多个与地理空间领域相关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2GIS的功能

从技术特点看,其具有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操作与处理、制图显示以及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操作与处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类似的一类型功能,而在基本功能上与其他数据库相类似外,其特点之一在于其处理的数据类型为空间数据,这使其能够以形象化方式进行坐标、投影、空间数据的转化,实施数据的提取和叠加等等。GIS的制图显示功能依托于GIS地理环境仿真系统,可协助用户通过数据库的信息和素材摘取为用户提供各类地理要素和相应的地理信息细节,使之能够形成可视化的仿真图。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双向查询,其可桥接不同的数据类型。而通过应用分析模型,其还可借助于统计分析、缓冲分析、叠加分析、网格分析和决策分析等具体方法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1]。

2.GIS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正是由于GIS具有上述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其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其中包括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从目前观察,其研究主要在以下方向得到推展:

2.1GI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GIS系统可以以图示化方式对疾病的分布与传播途径等实施动态实时监控,因此其在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于流行病学相关领域内得到普遍应用。在应用该技术进行研究时,研究者既可以观察传染病在不同时空的相关发展变化情况,也可以对发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实施监控。在传染病方面,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结核、疟疾、血吸虫病、霍乱以及艾滋病等流行程度较高的疾病,研究者通过在空间上对这些传染病的分布水平实施实测,并以动态化方式进行演进图示,从而探索了这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模式与途径,为疾病的防控与干预提供了有益信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上研究者主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实施描述,如有研究者通过GIS技术以图示化方式描绘出癌症在全国水平的地理分布和区域性集中趋势,也有研究者针对某局部区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发病情况描述。这些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描述为政策制定者的干预提供了重点与方向。2)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实施分析,如研究者以GIS分析了地理环境等因素与食管癌等肿瘤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将食管癌与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等相关因素相互联系,这对拓展对疾病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疾病患病的相关性外,也有研究者将一些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地理分布特征与慢性病分布的情况相连接进行分析,这使研究者可以通过GIS将非地理因素与慢性病患病风险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其具有可视化特点,研究者在分析了疾病的空间流行病学后,还将GIS作为慢性病监测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平台的建设,使GIS的相关功能能为疾病预防干预实践所用[2]。

2.2GIS在环境卫生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我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承受着会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环境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健康水平。由于环境变迁可以通过GIS进行动态实测,有不少研究者也在分析环境卫生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时,采用了GIS的相关研究方法,从而为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从环境流行病学视角切入可见,现有研究者在研究推进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1)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如有不少的研究者借助于GIS平台研究与分析了大气污染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孕妇及新生儿,分析大气污染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等;2)分析环境因素对地方病的影响,地方病尽管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其仍然在部分地方肆虐,而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因素与地方病的流行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有研究者针对区域性流行程度较高的地方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以GIS实施空间分布分析,这为地方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

3.GIS应用于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着力点

GIS不仅可以帮助流行病学专家定位健康问题,还可以协助卫生管理者改善管理实践,也可以优化管理的实效性。经过文献梳理与思考,可以发现研究者在该方向上收获颇多。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托机构,在强基层的医改导向下,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各环节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感知,从而为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对现有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态产生影响。基于现有研究者在卫生管理研究中使用GIS的相关启示,可以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指引如下方向:

3.1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强化社区服务能力

卫生资源的配置布局事关到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分配的可达性与便捷性,而这又与地理空间有关,这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接口。社区卫生机构能够为社区人群提供具有较强地理可及性的“六位一体”卫生服务,而这又与其本身的资源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在资源布局中引入GIS实施可及性分析,可为政策决策者明确社区居民是否能够获取及时恰当的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从而为其制定相关资源的调配方案,引导患者就医等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服务。这种对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进行空间布局考量的研究作为典型的空间分析问题可以借助于GIS分析工具完成。有研究者调用GIS工具基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地理分布探索了服务半径问题,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问题提供了一个推进的范本[3],而有研究者也借助于GIS和病案资料分析了病源的区域,这为资源的布局也提供了新的动态信息。

3.2优化档案管理工具,强化管理信息化水平

社区医疗服务面向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这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维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准备。在非信息化条件下,人群的健康档案主要为纸质档案,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手段日渐科学化,信息化成为重要的档案管理方式。GIS可以内嵌于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图示与定位为社区医疗机构动态化监测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健康状况提供工具。由于该系统不仅可以储备与调用空间数据,还可以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因此在监测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为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结合GIS和信息系统化工具搭建而成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类型信息资源的综合,并以此指导其他卫生资源的下沉,进而实现信息化与各种类型社区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3.3优化服务提供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实效性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着眼于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而基于GIS平台的服务设计可为服务提供方式的优化奠定基础。健康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健康管理为例,将GIS嵌入社区卫生服务流程中可为服务提供者、被服务者等不同主体均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感知。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以图示化方式对健康相关事件进行描述可以帮助全科医生全面了解与动态监测社区疾病高危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变化情况,这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化的调动相关的社区资源实施居民健康管理。对于服务的接受者而言,通过GIS的嵌入功能,能够在自我监测过程中调动参与积极性,从而从需方角度主动参与到资源的配置规划、健康教育等活动中,进而优化健康管理的环节与实效。

GIS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该类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广谱性,而在健康相关领域中该工具的应用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这为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使用该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引,因此研究者认为,以该工具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可以为社区卫生管理的精细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应当成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应的重要着力点。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2.川北医学院)

(通讯作者:柯雄)

本文章由川北医学院重点课题资助,课题编号CBY12-B-ZD02。

参考文献:

[1] 向珍君,王晖,邓小虹,曹丽萍,张琪.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22-26

[2] 黄铮,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中国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2008,23(11):723-726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年健康;建筑策划;卫生服务;城市社区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本文针对河北省邯郸市社区老年人口基本健康状况、社区老年人健康保障需求、老年健康保障设施时态调查三部分进行研究,经分析城市社区老年健康保障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构筑“在宅养老”模式的城市社区老年健康保障设施体系的内容,并建筑策划层面对此提出规划建议,为今后此类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

采用建筑策划的方法模式:以事实学的实态调查为基础,参考规范学的经验过程和技术学的逻辑演绎过程,三者综合得出最终结论。在研究初期,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点和需求面,提炼出一系列与老年人健康服务设施相关的问题链条,并设置参考因子;其次,参考国内外模范社区的建设经验;第三,了解先进的技术手段,参考经典技术设施案例,增加逻辑严谨性。

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省邯郸市城区主要社区及各区社区健康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高开区、丛台区、复兴区、邯山区的主要社区(居住区)。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55岁以上老年人“基本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需求”。从四大区中抽选四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分别为:荣盛锦绣花苑社区(混合型社区)、警备区干休所(老红军家属院社区)、铁路大院社区(单位职工社区)、隆德园社区(地缘型社区);(2)高开区、丛台区、复兴区、邯山区的老年健康服务设施。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55岁以上老年人对“社区健康服务设施”的需求,实地调查社区健康服务设施的现状是否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和适合老年人使用。

研究过程综述

事实学―实态调查

依据上述背景,参考邯郸地区老年人特点,制定了这份调查问卷。调查选取的四个社区主要是以离退休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调查形式主要以问卷和实地走访为主。

调查问卷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现场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37份,其中网络问卷调查收集31份,样本主要以老年人口述,子女代替答题为主,老年人年龄段普遍在55-65之间;现场问卷调查收集106份,样本主要以访谈问询答题为主,老年人年龄段普遍在65岁以上。

调查问卷参考因子解析

本次问卷供包含13道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被访问老年人自身基本情况、老年健康服务设施需求调查和对现状健康服务设施评价。在单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内在联系的参考因子做交叉分析:

(1)被访问老年人自身基本情况:问卷中,老年人自身基本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养老方式和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

图1:年龄与健康状况满意度较差交叉分析

年龄与健康状况:在被调查的老年人当中,大部分对自身健康状况持满意或较为满意的态度,占调查人数的85.4%,只有极少数老年人对身体状况特别不满意,占调查人数的4.38%。在与年龄调查结果交叉分析时发现,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度与年龄段成反比,年龄段越大的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度越差。(图1)

年龄、婚姻状况、养老方式与健康状况:大部分被调查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宅养老的方式,占调查人数的68.61%,极少会选择去福利机构养老。这部分老年人往往是六十岁以上的丧偶的老人,子女在外地或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常回家照看,给他们的养老带来极大的隐忧。在访谈当中,这部分选择去福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表示,他们也是愿意在宅养老的,只是对身体健康状况担忧,如果能保障身体健康状况,在宅养老仍是最好的选择。

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养老方式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经济来源和居住情况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情况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有稳定收入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会选择独居且自身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固定收入、与子女共同居住或与子女居住较近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没有固定收入、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差。从访谈中看出,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高,越希望周边医疗健康设施完善。(图2)

图2:居住方式与养老方式交叉分析

(2)老年健康服务设施需求调查:问卷中,对老年健康服务设施需求的调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对健康服务设施的需求、每两周患病和住院情况、慢性病情况。

每两周患病和住院情况、对健康服务设施的需求: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回忆过去五年当中的患病和住院情况时表示,每两周患病一次以上,但是大部分不选择住院治疗,选择每年住院一次以上的仅占调查人数的32.85%。在访谈中,大部分老年人表示相对住院治疗,更愿意就近选择社区卫生站(点)。原因是在医院治疗往往排队等候时间长,空气污浊,饮食不佳等;而在社区卫生站(点)则方便快捷,随治随走,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图3)

慢性病情况和对健康服务设施的需求:超过92.3%的老年人表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在慢性病调查表上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和消化类疾病位居所有慢性病前五名。其中,心脏病:32.04%;脑血管病:41.61%;关节炎/风湿:40.05%。这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表示,由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容易发生突发状况,且一旦发生,应急工作不到位的

图3:每两周患病情况 话病患甚至会有生病危险,所以,希望能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对这类疾病的检测、预防及应急治疗工作。

(3)对现状健康服务设施评价:问卷中,对现状健康服务设施的评价包括:社区环境、社区健康服务设施现状使用效率及评价。

图4:老年人对社区环境满意度 图5:现状卫生设施使用效率

社区环境、社区健康服务设施现状使用效率及评价:由于邯郸市自2008年以来城市一直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城市环境受到影响,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环境不满,本次问卷中也充分体现,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对自己所处社区环境提出不同程度的意见。这些老年人表示“每天呼吸尘土和细菌,我们身体受不了的”。社区健康服务设施现状使用效率普遍很高,很多老年人会选择周边医疗卫生服务点治疗。因此也对现状健康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和治疗,保障身体健康。(图4、图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了闹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周边社区民居众多。从实地调研发现许多现状问题:门面不起眼,通常不熟悉的人到此会找不到地方;建筑门口没有为病患开设专门的停车场,拥挤的门前空间尤其会影响年龄层次较大的老年人对可达性的要求;建筑内部的采光和照明不够,空间较封闭,通风也不顺畅;总体空间流线不明确,医患流线混用;功能细化不完善,会使得服务对象类型不足。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效率和水平。

规范学 ― 经验参考

美国社区医院多数属于非营利团体立及地方自治体立医院为主,美国社区医院开设者的资产及运营设施均交付给所属社区拥有。社区医院与该医院服务的社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和共同利益。医院向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并使社区获得其他利益,但又从社区获得各种支援,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依存性。从美国社区医院的经验中,我们看到:社区医院与社区的关系的紧密性是促进社区医院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此外,社区医院的经营与收益也是促进其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学 ― 新型技术引入

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医疗卫生系统当中也是如此。比如:借鉴第三方的服务平台,多方比较医疗设备,打破原厂垄断、改进服务内容、降低设备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信息化在医疗系统应用中还涵盖许多方面,比如电子病历:以电子信息取代传统书写病历中的各项内容,包括: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医生工作站和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等。这些新技术如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可大大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效率,有效的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综合评价

在实态调查中,对评价因子进行单一分析与交叉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的老年人,由于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来源等,对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设施的评价也有所差异。从单一分析中看到的产生分歧较大的评价因子主要产生在老年人疾病类型和社区环境两个方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调研中,发现入口空间、停车场、建筑内部环境和总体空间流线是比较集中的问题。

通过国内外社区医院的先进经验技术,针对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设施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选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综合考虑周边社区、商业情况,选择相对安静、整洁、交通便利的地块;2. 在建筑外部环境中,注重门前小广场设计,解决停车问题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可达性问题;3.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管理水平,增加与社区关联的紧密性;4. 引进信息化医疗设施与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加老年病患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庄惟敏 著,《建筑策划导论》,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著,《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4] 涂明华,沈宁,戴宝珍,姜小鹰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5,4:1-3.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8篇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预期老年人多花钱体检,尤其是中国的环境污染重,老年人慢性病高发以及突发性疾病案例增多等,都提示老年人应该增加在体检方面的投入。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工作的人在体检方面投入更多。当然有一个解释是因为工作的人去体检,往往是公司和单位付钱。

为什么中国的老年人对自己这么抠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对自己的养老收入来源并没有信心。不管是来自国家的养老金还是对子女的期望,老年人都不确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把钱存起来,有备无患。这或许也解释了中国老年人何以储蓄率奇高。

老年人之所以对待体检的态度是可有可无就选无,正是因为如果体检出来没问题,那么老年人会觉得多花了冤枉钱;如果体检出来有问题,那么他们也无力或不愿支付高价去看病。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明显。由于养老金并不全面覆盖所有农村老人,因此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多依靠子女来养老。不过由于农村的收入限制,老年人用于养老的钱其实并不多。同时,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农村低收入的家庭用于人情往来的钱往往一年要花2000多元,对处在收入底端的家庭来说,其一年的户均收入也不过3000多元。这样一来自然不可能考虑养老这种长远的事情了。

另外,中国父母对子女比较慷慨,但子女对父母孝顺不足。不过这也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当老年人依靠子女养老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将子女提供的资源转移给孙子辈;又或者当他们依靠子女养老时,他们的生命往往持续不了几年了。而老年人养育子女到成年,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可以依靠子女时,往往只有几年。

整体看来,是老年人在持续供养年轻一辈。一方面收入低,一方面支出多,不仅包括人情往来也包括代际转移,两方面相叠加起来使老年人无法过多考虑养老问题。而即便是看起来中国老年人有很高的储蓄率,或许也意味着他们在为自己的未来养老未雨绸缪,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他们把钱花在子女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城乡之间老年人收入差距大是一方面,但即便在农村里老年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这种收入和财富分布的不平衡,在讨论养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9篇

壮医药线点灸是龙玉乾医师祖传的一门医疗技法,一直保持着亲缘单线传承了百余年。当初黄瑾明、黄鼎坚、黄汉儒三位教授提出要把他的祖传技法拿出来一起研究整理提高,让更多的人学习的时候,龙玉乾医师也曾犹豫过,但是最终决定把祖传技法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用他的话来说是“药线灸治我奉献,振兴中华理当先,天下人民如手足,民族团结花更鲜”[2]。假如没有龙玉乾医师的这一举动,这项技法就不可能走上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每年有千千万万的病患受益于此疗法。龙玉乾医师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无论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中医院校的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是祖传行医,有自己的一些秘方,需要学生学医以承袭。笔者从事多年的民族医药调研工作,了解到很多实用、效好的方法因为找不到传承人,或是没有很好地传承而消失殆尽,多年的医学探索经验被浪费,让人扼腕叹息。所以,每次在讲授龙玉乾医师献出祖传医技的时候,笔者都让学生们换一种角度考虑,假如他是龙玉乾医师,他会怎么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感恩、奉献的人文精神。虽然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像龙玉乾医师一样毫无保留的把秘方拿出来的人很少,但是希望通过授课影响,让学生们在遇到祖传秘方秘法的时候,尽量地传承保存下来,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中华医药存留更多的瑰宝。培养医学生感恩奉献的精神是必需和必要的。

引入现代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壮医药线点灸是从壮族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门疗法,一门技法的挖掘整理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涉及到科研设计、统计学、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研究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为学生开启医学科研的一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积极性,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开个头。例如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的影响时,如何使用“劳倦致脾虚”、“苦寒泄下致脾虚”等方式制作脾虚大鼠模型,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脾主运化”的影响,观察什么项目,如何分析研究结果、如何运用研究结果论证议题等内容以增加课堂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认识。

强调施治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医疗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细节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壮医药线点灸,是用苎麻线点燃在线端形成圆珠状炭火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体或部位,所以壮医药线点灸痛不痛、是否留疤这些解释工作、操作细节,是消除患者疑虑,提高临床疗效,获取患者信任的关键。患者信任,是一剂良药。患者患病,心情本不畅,若是慢性病患者,心情抑郁更是严重。加之面对陌生的医者,疑虑、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更是纷至沓来。如果医者注重细节,让患者感到医生很关心他,并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用药而病祛一半矣。所以授课时,特别注重细节的传授。例如初次经历壮医药线点灸的患者,为缓解患者紧张怕痛的情绪,第一个穴位如何选择?其次再点哪儿?点到某个穴时,预先告诉患者点灸这穴较前更痛,是什么原因等,通过这些细节消除患者的紧张,关心患者的感受。课堂上,还通过情景教学,让一些学生扮演医者和患者,余下的学生作为旁观者,让学生们通过看、演,体会在点灸治疗过程中哪一种方式、细节更能获得患者的好感与信任。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感受细节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分享病例教学

慢性病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农合;资金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自我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已整整运行了十个年头,十年来,卓有成效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是当前健康脱贫工程的重要保障,为农民的健康需求提供了资金支持。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

新农合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为基础,农民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一种互助医疗保障制度。参合时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为了实现人人享享医疗保障的目标,政府补助比例高,农民个人缴费比例低,保证农民认可新农合制度,愿意参加新农合。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方向

新农合补助主要分为三种:一是门诊补助,新农合设立个人帐户,个人帐户的资金可以用于门诊就医;二是慢病补助,经定点医疗机构确诊、新农合管理机构复核确定为慢性病的参合者,可以获得慢病门诊补助,用于门诊治疗慢性病;三是住院补助,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经过转诊到上级医疗单位就诊,经审核符合新农合规定的,可以按新农合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医疗补助;四是大病补助,近年来,新农合管理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为新农合参合者缴纳大病保险,参合者患指定病种时可以额外获得大病补助。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运行

新农合资金采取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以县区级为单位,在县区财政部门建立新农合资金专户,由卫生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由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支付,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确保新农合资金的高效运行、合理支出。农民个人缴费直接存入财政的新农合资金专户,民政部门的补助直接划入新农合资金专户、各级政府补助也直接划入新农合资金专户,确保了资金筹集阶段的安全。管理部门与支付部门的分离,确保了资金使用阶段的安全。四、新农合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新农合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医疗保障,但新农合资金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筹资周期长

农民缴费分散,导致缴费进展慢。县区财政因财力限制,也不能一次性足额拨付新农合配套资金,使新农合筹资期延长。一般需要到9月末才能足额筹集到当年全额资金。

(二)资金监管力度不足

新农合管理部门一般设立专门的监督科室,但人员有限,一般采取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已发生的资金支出,采取现场个别调阅的方式检查正在发生的资金支出,无法全程无死角的进行监控。

(三)存在套取资金风险

个别参合农民、个别医务工作者和个别医疗机构为一已私利,用挂床住院、一卡多用、伪造处方病历等方式人为提高医疗收费,甚至无病,存在套取新农合资金的风险。

(四)资金缺口增加

近年来,新农合的报销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就医意识不断增强,导致新农合资金支出不断加大。虽然筹资总额也在增加,但没有报销比例增涨快,存在资金结余越来越少的现象,近两年已变成资金缺口逐年上升,普遍存在用前几年的结余资金进行弥补的现象,长此发展下去,资金短缺会成为现实问题。

四、提升新农合资金管理效率的方法

在长期的基层实践工作中,也发现和总结了一些可以提高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确保各级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资金到位率,是管好用管新农合资金的前提,只有按照筹资金目标,确保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的水平,保证参合资金足额到位,才能按照新农合相关制度保障资金支出不受影响。提高农民参合率,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普及新农合政策与知识,通过具体案例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合是为他们服务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对五保户、低保家庭的补助也要及时到位,让农村困难群体也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各级部门的财政补助更需要及时到位。

(二)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利益

切实从服务农民的角度出发,做好新农合补偿方案的制订工作,保障农民的权益,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农合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新农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三)完善资金监督机制,保证资金合规使用

依法依规做好新农合资金的财政监督和审计工作,完善监督和审计工作程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村医一手包办的模式,让广大农民成为监督新农合资金使用的第一人。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深入基层进行监管,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检查、病案审查等方式,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监督,杜绝小病大医,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保障新农合资金的安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做好资金预警,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保障资金安全

按月、季、年分别进行资金支出比例测算,了解资金支出动态变化,掌握资金支出的方向,为领导决算提供依据,确保资金正常运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为广大人民健康保障护航,其资金规模大、使用针对性强,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应引起全社会的广大关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新农合资金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开资金使效果,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信任,更好的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上一篇:环境设施设计范文 下一篇:新闻传播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