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5:28

慢性病管理措施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1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防治策略;健康促进;效果

随着我国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迅速上升,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慢性病防治,是疾病控制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主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漫长的过程,因此应以社区为基础来实施慢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开展综合防治。为探讨社区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选取社区120位志愿者实施慢性病防治策略和健康教育。结果表明正确的防治策略和健康促进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随机选取了2011年2月―2014年3月辖区内已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居民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我中心随机分为试验组66例,对照组54例。其中试验组有慢性病病史的20例,无慢性病46例;对照组有慢性病病史16例,无慢性病38例。两组性别、年龄、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试验组实施以下预防措施①一级预防为主,二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防治积极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以社区医生为工作主体,在上级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减少行为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多种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不足、吸烟饮酒等,针对共同危险因素的干预活动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①均衡膳食:慢性病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多盐、吸烟、大量饮酒、心理因素及遗传等都可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合理的饮食至关重要。坚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及低钠、高钙、钾、镁食物的均衡膳食的基本原则。②适量运动:慢性病患者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动静结合,既不能长时间坐立,也不能过度进行剧烈运动。应做到有恒、有序、有度。③戒烟限酒控盐:每日饮用量应控制在酒精量25g以下,每日摄盐量6g/人。以健康促进为手段,以慢性病防治为中心开展工作:①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支持的环境;③加强社区的联系,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居民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④调整卫生服务方向,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分期对试验组进行慢性病干预,并对所有志愿者随访2年,2年后检测全部志愿者相关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及慢性病发病情况;⑤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并帮助人们提高作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结果

干预后两组对慢性病的知晓率,及原患有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发作情况(记录一年内慢性病的发作次数,见表1。

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发病率比较

由表①可见:试验组志愿者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发病率3.5%;,对照组的发病率13.7%,通过对比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正确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

3讨论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因而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就应该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或减少并发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着手。虽然现目前慢性病没有彻底的治疗手段,但可以有效的控制预防,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及合理休息运动和饮食,健康的心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调整其生活方式向健康转变,就会有效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

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危害因素进行有效、及时地干预,对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大有裨益,达到有效预防疾病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是健康体检发展的方向。医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行慢性病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家庭医生对慢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及时对病情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健康指导,进而使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做到有评估、有措施、有落实,并且循环往复进而实现慢性病的全程动态管理。关键是做好社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患者动态管理。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步骤就是如何完整、全面、及时的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并且进行动态监测。作者调查受检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发现导致常见病高发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造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正在逐渐的完善,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还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打造结构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体制。

综上我们发现,社区常见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对慢病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生存质量。对社区居民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积极预防社区慢性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00.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2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护理; 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善变、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1]。因此,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对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尤其重要。笔者回顾本院49例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住院病历,分析综合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住院病历,经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符合叶任高著《内科学》[2]中关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本组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2~78岁,平均(53.4±12.6)岁;原发慢性支气管炎28例,哮喘16例,矽肺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病程3~24年,平均(8.7±3.5)年;并发心衰25例,肝功异常13例,肺脑7例,低钠血症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心电图显示RV1+SV5≥1.05 mm,肺型P波;胸部X线显示肺纹理加深或肺气肿影像,右肺下动脉干扩张。几乎所有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复咳嗽、胸闷或气促症状。

1.2 护理措施

1.2.1 基础护理 嘱咐患者采取舒适,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耗氧量和改善心肺功能;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清新,湿度和温度适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详细记录神志、呼吸深浅、水肿、液体出入量等变化。

1.2.2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多疑、敏感、焦虑和恐惧,尤其在行为退化、角色减退或缺如等方面表现明显。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耐心讲解疾病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嘱咐家属配合以稳定患者情绪,降低情绪波动引起心率加快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树立信心以最大程度配合治疗。

1.2.3 呼吸道护理 多数患者平素体虚,久病体弱,尤其是老年患者肢体活动较少,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痰不畅会加重肺部感染和气管堵塞。因此,护理人员要嘱咐家属定期为其翻身、扣背,让患者练习咯痰动作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自主咳痰无力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抗生素和祛痰剂,必要情况下配合机械吸痰,注意无菌操作、负压强度和抽吸时间,抽吸时要轻柔。

1.2.4 用药护理 常规给予扩血管、抗感染、强心、解痉平喘、利尿、化痰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措施。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需要限制输液量,补液≤1000 ml/d,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毒副作用;监测电解质以预防低钾血症等症状出现;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预防真菌感染;使用强心和扩血管药物时,密切观察心率严防心律失常和氧分压降低等副作用。

1.2.5 吸氧护理 患者肺部通气低下极易引起通气血流比失调,从而加快病情发展。因此,在呼吸道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配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改善通气血流比尤为重要,吸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浓度控制在25%~30%为宜,面罩给氧不足情况下给予鼻导管吸氧。对于PO2≥50 mm Hg或症状较轻患者,根据病情需要予间断给氧或不给氧。

1.2.6 并发症护理 肺心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应强化呼吸道护理、吸氧护理和药物护理措施,预防因高浓度吸氧或镇静剂使用不当均可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嘱咐舒适或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稳定情绪,控制滴速和观察药物毒副作用以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1.2.7 营养护理 根据患者体质、饮食习惯和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常规宜清淡、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青菜香菇汤、小鲫鱼汤、瘦肉粥等,少食多餐以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心衰水肿明显的患者,根据需要低盐饮食。

1.3 疗效评定 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者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微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者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任何改善,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甚至加重者为无效。

2 结果

本研究中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扩血管、强心、解痉平喘、化痰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系统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其中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4%(45/49)。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导致肺结构和肺功能异常有关[3]。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综合护理措施改善肺功能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强化基础护理以确保生命体征稳定;心理护理以树立治疗信心;呼吸道护理和吸氧护理以改善肺部氧气供应,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用药护理以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并发症护理以确保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营养护理为后期治疗和预后提供营养支持。本研究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1.84%,与吴霞[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值得临床对护理措施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沈红梅.慢性肺心病病人的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09,7(36):3358.

[2]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3] 李新珍,吴渭芳.人性化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32-2733.

[4] 吴霞.川芎嗪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679.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3

1 临床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中心采取:(1)通过乡村医生对管辖范围内25岁以上的常住村民发放普查体检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体检。(2)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3)对外出打工的流动村民。也由乡村医生通过其家属通知他们到当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4)个体自我检查。2009年我中心对全乡镇10个行政村普查了12 909人。占在家村民25岁以上常住总人口的80%左右。其中60岁以上3391人,占体检人数的26.27%,40~60岁的有6389人,占体检人数的49.49%。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2687人。占体检人数的20.81%。高血糖的702人,占体检人数的5.44%。还查出高血脂487人,胆囊疾病(结石、息肉、炎症)脂肪肝1251人,另发现胆囊癌2例,肝癌3例等。通过体检及后期结果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高,可能与以前没有开展疾病普查及慢性病防治管理:没有普及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高钠饮食、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对还没有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治疗或不正规的治疗;许多病人没有健康意识和慢性病早期症状的知识,不去医院体检,普查时才发现。

2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收集了全镇居民基本健康资料后,组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筛选出来的慢性病病人再进行全面体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危险因素。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具体指导。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诊断疾病。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如高血压病人现在是处在一期,还是二、三期阶段。糖尿病病人分型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建立文字病历和电子档案管理;分类治疗;健康教育。

3 分级预防管理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每一年2~4次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资料(例如: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等)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和村级医生共同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高危人群保护:同时将对进入项目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指导饮食、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疾病。要治疗慢性病没有快速的良方。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逐步降低发病率。

3.2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首先将筛选出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资料全部建立书面档案和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身份证,住址和联系方式;疾病诊断依据;通过体检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健康状况纳入慢性病管理库,用条形码,以便资料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二级预防将是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每月开展4~5个慢性病管治日(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3次旬门诊或4~5次的周门诊计划免疫接种日一样)进行集中管治。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和已纳入管治的病人,来复查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1~2周复查1次。对病情稳定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慢性病门诊日,慢性病人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医生详细询问用药后的情况,结合检查和辅助检查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明确下一次复诊日。对于三期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要及时收治人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

3.3 三级预防 该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疾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病人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规范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及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好转,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另外保健医生需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以前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这虽然方便病人,但很难将全镇几千慢性病病人长期管理起来,一来医护人员人力有限。二是无法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不利于慢性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现在把全乡慢性病病人集中分开在4~5次来医院管治有以下优点: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对需要辅助检查的,可以及时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对三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可以请上级临床医生会诊;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4 讨论

通过以上努力,近一年来来医院复诊、规范治疗的慢性病病人明显增多了:慢性病病人来医院测血压、查血糖、做心电图的增多了: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脑梗死的病人减少了,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病人也减少了。这有利于基层百姓对自身保健及对自我健康的了解,改变了以往“小病扛、大病挨”的现象。既提高了医药费用的效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百姓可随时得到医生提供的保健服务(例如测血压、血糖等),这也强化了“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健康意识。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4

【摘要】目的: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预防措施,控制能力方面探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方法:对国内慢病的现状、发展趋势、预防措施以及控制能力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环境污染,实施行为等综合干预是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和控制能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是目前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0%以上,而且还在呈上升趋势[1]。慢病的病程非常漫长,一朝得病,疾病与治疗往往伴随终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全民的健康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大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对因慢病致残的患者,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同时减少了劳动力,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社区健康中心以及全民共同努力。

1 国内慢病的现状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的中国慢性病报告,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而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近600万人,占82%。慢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杀手。其中,慢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250万,占34%;癌症死亡人数140万,占19.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死亡128万,占17.6%。更为糟糕的是普通老百姓对慢病的了解和认知水平还很低。在我国慢病控制的总体水平还处在非常低下的水平,再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亿,老年人发病率一般比年轻人要高出3~4倍,更增加了慢病发生的概率。

2 国内慢病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由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病,在城市居民中,占死亡人数比例最大的是脑血管疾病,第二为恶性肿瘤,第三为心血管疾病。在农村,居第一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在近十年来,城市里“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数不断升高,肥胖与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最令人担忧的是,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增加,约占10%以上。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成为成年时期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隐患。20世纪80年代以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2%,现已上升到4.6%,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有4000万人以上,并且还呈上升趋势。

3 慢病人数急增的原因

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等,均是引发慢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人体长时间吸收低剂量毒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剂量时才可能启动病理变化过程,从而发病[2]。

4 预防和控制能力

4.1 预防措施:治疗的目的是对症治疗,对慢病来讲,目前的医学科技技水平还不能采取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减慢、延缓病程的进展,预防因慢病而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维持健康的四大要素为科学的膳食结构、必要的体育锻炼、戒除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和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膳食和必要的锻炼是健康的基础,戒除不良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乐观的心态是健康的核心。在预防措施上当以这四点为基础,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首先控制盐与高脂、高蛋白的摄入量,其次是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因为慢病往往有一段漫长的发病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所以给预防慢性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所谓慢性病的防治,就是减慢病程的进展。通过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对人们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的干预,是预防和控制慢病的主要手段。

4.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慢病的控制: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的体现是全民健康教育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要求是:各成员国用在本世纪初采取的对待传染病相类似的姿态对待慢病的预防与控制, 促进多数成员国采取行动,共同进行慢病的预防与控制, 改变全人类的健康状况。我国的慢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起步较早,早在 “七.五”期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就开展了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社区干预。到“八•五”期间又将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随着社区工作的逐渐深入,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逐步普及了高血压、糖尿病的监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居民改善不良生活方式[3] 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 组织居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等。在慢病研究项目上,我国与国际上同类研究项目相比,效果更好, 可能与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人群顺应性等因素有关, 也与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关。卫生部还下发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方案》、《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手册》等纲领性文件, 对慢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国家出台了全国从五月一日起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的明文规定,实施对不良行为的政府干预。

综上所述,慢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人群中慢病的发生和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般很难通过数年预使人群发生疾病和死亡发生改变, 但通过有效干预可在短期内看到政策、环境和行为的改变。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开始实施一些计划, 但像我国这样进行综合干预计划的例子很少。我国是在亚洲开展干预计划进展突出的国家,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白雅敏,周敏茹,陈波.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2(15):3-6

[2] 孙汝,蒋志群,陈大灵.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必要性和卫生防疫机构参与的可行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05):229-230

[3] 雷海潮,刘兴柱,卞鹰,李士雪,林富德,闫正民,吴明,任苒,陈俊峰.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未来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6,(10):7-9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5

关键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指的就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老年发病率较高[1]。其症状包括气喘、咳嗽无力、咳痰等,加之患者肺功能下降,致使痰液阻塞气道,延长了患者的治病时间,耐药性也在增强,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存在着复发的情况[2]。良好的护理措施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康复的重要所在,本文主要对6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明确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观察组中,患者年龄在57-85岁之间;病程在7-15年之间。在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55-84岁之间;病程在8-16年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①保证病房通风、湿度、温度的适宜,并且保持安静,进行定期消毒。②每天评估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③对患者予以全身检查,观察患者症状与病情的改善情况。④帮助患者拍背咳痰,注意拍背力度的控制。⑤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⑥重视保暖工作,防止着凉,避免出现感冒等病症。⑦保证输液速度的恰当,在联合用药的时候,注意药物之间的反应,控制药量。⑧制定适当的锻炼表,增强老年体质。⑨注意饮食,戒烟酒。食物主要以蛋白质、糖食品为主,并且注意热量补充。同时适当摄入矿物质与维生素,坚持少食多餐。

1.2.2针对性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难治愈及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经常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加之患者为老年人,心理承受力不好,基础疾病较多,经常处于消极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真心关心患者,积极和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情绪,保持患者积极向上的情绪,积极接受治疗。借助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②吸氧护理。老年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呼吸困难的情况,吸氧能够缓解呼吸困难的情况。在进行吸氧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注意巡视,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氧气流量,并且观察患者的吸氧效果;同时观察患者用氧安全性,是否存在堵塞、脱落等情况。③呼吸护理。排痰是确保患者呼吸畅通的重要措施之一。叮嘱患者及时咳嗽排痰,并且教给患者咳嗽排痰的方法,帮助患者拍背;叮嘱患者多喝水,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实施雾化吸入,湿润呼吸道黏膜,确保呼吸道畅通[3]。④健康教育指导。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在冬春季发作,因此,要做好感冒工作。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身体锻炼,注意饮食,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严格遵照医嘱服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判断标准分为三级:显效,患者症状、生命体征、X线胸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生命体征、X线胸片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患者症状、生命体征、X线胸片没有改善,甚至存在加重情况。

1.4统计分析

临床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5.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37.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5.0

8/20.0

30/75.0

38/95.0

对照组

40

25/62.5

13/32.5

2/5.0

15/37.5

注:X?=29.5737,P<0.05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加之老年人呼吸道抵御能力较差,因此,老年人发病率较高。通常情况下,在换季流感频发时期,过度疲劳,烟酒过度或者感冒就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复发能够致使出现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诱发肺源性心脏病。

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中,临床护理十分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与病情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完善日常护理工作,保证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良好生活环境,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呼吸护理、健康教育指导[4]。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有效落实,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总而言之,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与生理情况,给予了最好的帮助,实现了患者的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宋代灵.12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护理体会分析[J].健康之路,2014,(01):256-256.

[2]冷婷.7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03):1356-1357.

[3]胡琴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4,(18):4106-4106.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6

关键词:慢性病 现状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7-01

慢性病是具有下列1种或1种以上的特征,其中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1]。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正在逐渐上升。为了了解社区居民患慢性病的现状及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开展对社区居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2 调查方法

深入社区收集各个社区对慢性病的基本统计数据情况,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

社区居民总人数为197919人,慢性病患病人数为28368人,患病率为14.3%,其中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为高血压17416人(61.4%),糖尿病3089人(10.9%),冠心病人(6.1%),中风458人(1.6%),恶性肿瘤(1.4%),精神病353人(1.2%),结核130人(0.5%),其他5172人(18.2%)。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三种慢性病患病率位居前三。

3 讨论

因慢性病近来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率趋势,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还给整个社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如何控制慢性病的进展,治疗慢性病,并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学者和专家们研究及讨论的重点问题。

3.1 社区防治慢性病过程中的问题

(1)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对慢性病的知晓率、了解度低。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单位健康促进活动开展不多,导致居民大都对自己所患疾病具体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所得疾病该如何控制病情及延缓慢性病的发展,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患病,患的是什么病。

(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单位的信任度不够,同时也对疾病控制、治愈缺乏信心。由于对大多数的慢性病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缺少有效的药物控制再加上一些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不自信,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而使患者不能完全按医护人员讲解的那样去实施,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疾病恶化。

(3)患者家庭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关心不够,缺乏鼓励其战胜疾病。由于慢性病的特殊性在于多为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服用药物,还时常会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的会引起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患者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家人对其的关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长时间受到疾病折磨的患者由于缺少鼓励和支持,也会逐渐失去战胜病魔的信心。

(4)医疗单位的设备不够齐全,医疗人员不足,医护人员医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严峻,慢性病人群不断扩大,病人病情日益恶化,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众多的慢性病人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医疗单位也需要更多更齐全更先进的设备来对慢性病进行查、治。

(5)国家在医疗卫生、慢性病治疗等研究的政策,经济支持不足。目前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仍局限在卫生系统,没有良好的利用其他资源,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国外经验借鉴较少。这与我国医疗改革的政策有很大关系[2]。

3.2 干预措施

(1)普及健康、疾病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治病知识,提高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合理用药的顺从性[3]。分区分块在各个社区、街道定时进行一些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讲座、板报展示等,普及有病及时就医,向专业医疗工作者咨询疾病知识的意识。及时发现并改掉生活中可能导致疾病,促使疾病发展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4]。

(2)建立健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健全机构,保障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从地方到中央的慢性病情况的报告制度,让群众和中央领导人了解慢性病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制度,系统地、合理地管理慢性病病人,延缓慢性病的发展趋势。

(3)加大对慢性病前期病人、亚健康人群的观察,防患于未然。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日常监测,注意留心本社区的有疾病先兆的人群并告知疾病的可能及预防措施,将慢性病遏制在萌芽状态。定期随访观察慢性病前期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对其进行指导改正。

(4)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护水平,完善医疗单位设备,规范各项操作,提高其服务意识,医护过程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身心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组建慢性病人联合团体,增加交流。通过了解同等情况下其他人对待疾病的方式,组织慢性病病人统一为其讲述一些对抗疾病的成功案例,自己编写宣传健康知识小册等方式来了解慢性病知识,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6)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防治慢性病经费的投入。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甚至可能伴随终生的疾病,病人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和服用药物,只靠病人自己解决,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重视慢性病防治政策的推出和执行,制定一套完善的慢性病防治制度,保证慢性病防治经费的供给,保障病人的权益。防治经费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7.

[2]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亮,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卫生软科学[J].2009,23(1):64-68.

[3] 叶众,裴广军,徐建荣.象山县海岛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3):292-293.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7

【关键词】慢性胃溃疡;护理;临床效果

慢性胃溃疡是一种消化性溃疡,其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食管下端黏膜部位。临床表现为嗳气、返酸、嘈杂、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其发病原因与身体及心理因素息息相关[1]。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慢性胃溃疡发病率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关注[2]。由于该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对其给予一定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提高预后管理[3]。本研究对近三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相对于常规护理管理者,临床效果显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有对象均来自2010年8月至20103年8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经临床胃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胃溃疡患者120例。包括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在28岁至81岁之间、平均为(40.8±2.5)岁,病程在0.6-7.4年之间、平均为(3.2±0.6)年。文化水平包括初中及以下者32例、高中者42例、大专及本科者46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并发症。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根据医师指导给予适当药物治疗,在住院期间,需定时接收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遵从医护人员嘱咐。对于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疑问,医护人员须耐心解答。

(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对患者饮食状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健康教育知晓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其次、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患者给予不同的药物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健康教育[4]。

用药指导: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告知其药物用量、用法,对用药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解释。随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给予及时治疗。

生活指导:了解患者生活习惯,鼓励良好生活习惯、对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制定积极改正措施。如指导患者进行少量多餐、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不喝酒吸烟,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心理指导:该疾病病程长、治疗效果慢,且胃痛、消化不良。患者极容易出现消极、沮丧、焦躁的负性心理。医护人员因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给予及时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树立信心,积极治疗。

健康教育:由于该疾病治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且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给中疑问。医院应该制作小册子,对慢性胃溃疡疾病知识进行传播,使患者对该疾病有着详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防护疾病发生及恶化。对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医护人员给予宣传讲解,认真详尽的回答患者的顾虑。常办知识讲座,的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讲解。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在治疗后接收胃镜检查胃部溃烂面、病理学检查以及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层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任何生理不适,胃部溃烂面完全愈合;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生理不适程度减轻,溃烂面部分愈合;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不但未改善,甚至加重,生理不适也无任何改善,溃烂面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60*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获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0%(42/6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56/6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极易导致人们生活习惯不良,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慢性胃溃疡发病率逐渐增加,正日益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该疾病病程长,与患者自我生理、心理调节息息相关[5]。因而,对于慢性胃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极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患者生理、心理、用药情况给予用药指导、生活管理、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相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性护理管理能够从患者生理、心理、用药、健康常识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能矫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负性心理情绪,从根源辅助治疗慢性胃溃疡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小英,何红梅.对慢性胃溃疡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下),2013,11(7):236-237.

[2]王丽娜.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3,20:164-165.

[3]张小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279-281.

[4]郑莉.慢性胃溃疡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13):324-325.

慢性病管理措施篇8

一、指导思想

全县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县卫生工作要点,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围绕监管、服务两个重心,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县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二、目标任务

1、加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卫生监督管理对象日常性卫生监督覆盖率100%,监督频次2次以上,卫生行政许可、医疗执业许可有效持证率100%,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率95%以上,无证经营单位查处率、索证率100%,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城区住宿业和游泳场所达100%、其他公共场所60%以上,职业禁忌人员调离率100%。

2、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依法设定、程序规范、公开透明,“一个窗口”受理100%,卫生许可证审查(复核)率、办理合格率100%,不因违规审批致投诉纠纷,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增加行政办事服务事项,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严肃查处卫生违法案件。严格执法,案源处理率100%。严重违法违规案件处罚率100%,群众举报投诉及时办理率100%,全年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结案率95%以上。

4、改善医疗市场监管秩序。全面推广实施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诚信评价制度,实施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计分管理办法,实行医院服务公开、医疗机构守法执业率90%以上,无资质执业人员查处到位,坚决打击非法行医。

5、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和信息报告制度,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和应急工作,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处置及时率100%,处置规范率90%以上,重点卫生保障任务完成率10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网络直报,不因人为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开展卫生应急演练,加强对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监测预警,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合作机制。

6、注重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卫生监督行政事务依法办理,程序规范,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法制监督和层级稽查工作,“说理式”卫生行政执法覆盖率达100%,行政指导开展率达100%。严格办案质量管理,案卷质量评价合格率100%,全年不发生败诉和复议撤销案件,不发生损害投资发展软环境行为。

7、认真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建档率达90%以上,健康档案合格率90%以上,使用率80%以上,计算机管理率10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达95%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等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重点加强高血压、II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病管理,提高知晓率、管理率、控制率以及稳定率,慢性病登记管理率达95%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4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西安丰、望直港、小官庄建成慢性病综合示范乡镇。

8、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指标。强化预防接种与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推广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县计划查螺260万平方米,血防查病0.6万人,健康教育2万人次。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70/10万以下。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以及肠道、呼吸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任务全面完成,切实加强霍乱、疟疾、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防控工作,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血检率达1%,全面完成“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结核病DOTS覆盖率为100%,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社区干预措施,落实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卫生监督管理

1、重视信息化建设。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和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将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建设县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应用国家或省级统一使用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卫生行政许可审批、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卫生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投诉举报、卫生监督员信息管理、卫生监督数据信息综合利用等工作实时、动态和科学管理,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2、严格卫生行政审批管理。对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完善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内部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听证、变更等关键程序。审批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审批项目的法律依据、审批要求、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场外受理、收费、不规范审批行为发生,使行政审批更加严格公正、便民高效。

3、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坚持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学校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等工作,积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防止和减少食物中毒与公共卫生事故;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有效保障重点人群群体性公共卫生安全;狠抓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产品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卫生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发挥卫生监督在健康相关产品和健康相关场所市场监管中的主导作用。

4、整治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将省市打击非法行医工作部署和我县实际紧密结合,围绕当前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以机构、人员、设备等要素准入为抓手,清理无资质人员、院中院及出租、外包科室,整顿违规医疗广告。积极探索医疗服务市场长效管理模式,推行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诚信评价制度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组建医疗机构自治组织,通过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监督等办法,全方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行医的行为,完善非法行医的日常监督机制,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力争通过阶段性整治,使医疗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二)疾病预防控制

1、做好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系统,由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化,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加强麻疹、流脑、流感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及时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专病报告系统的管理,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2%以内,不断提高报告质量;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霍乱、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落实腹泻病门诊制度,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严格落实狂犬病监测、预防、疫情处置和救治措施,推进狂犬病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继续加大查灭螺、查病、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果。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治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全面完成“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下达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发现任务,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结核病报告率、转诊率、追踪到位率、系统管理率达100%。强化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性病、艾滋病高危社区干预措施,开展男性同性人群性病、艾滋病干预工作,对高危场所人群开展检测工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病防治规划,健全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提高麻风病人早期发现率。组织实施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落实疟疾防治的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做好春季休止期根治,提高基层医务卫生人员的防治能力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和重症恶性疟病人的识别与救治能力,有效控制传染源,严防疟疾疫情回升;做好特需人群补碘工作,有效防治地方病。

2、推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结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年内建成3个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乡镇,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重点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完善慢性病相关信息收集系统,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及长效管理模式。动员全社会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和有效干预措施,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落实慢性病防治重大项目,提高患者的早期发现与规范管理率。加强精神病治疗管理工作,落实精神病社区治疗管理措施及信息的录入工作。

上一篇:地质学入门知识范文 下一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