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施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4 16:58:16

环境设施设计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环境景观;桂林;城市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Local Culture to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Take Guilin as the Example

CHU Hai-feng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基础的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整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共同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特色风貌。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环境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亦被称作“街道的家具”、“园地装置”等,欧洲人又称其为“城市的配件”。公共环境设施的内容包括卫生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信息系统、导向系统、管理系统等等,承担着城市配套设施的功能。公共环境设施虽说都是一些公车站、指示牌、垃圾桶等小体量设施,无法与城市公共广场、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等大型项目并肩而立,但其数量和类型众多,分布面广,而且直接服务于公众人群,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俨然成为“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设计的地域性原则为设计师们所认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却忽视了这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工业化等问题。这些公共设施虽然能够满足城市对设施的基本功能的要求,但是缺乏各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某些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作品在形式上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地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中,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这些设计作品成为了城市形象和城市本土文化的“外来者”。大量造型相似的公共环境设施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使本就“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更缺少特色,磨灭了千百年来城市自身所孕育的个性和特点。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所谓地域性,泛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自然生长的历史沉淀,它存在于地域的自然景观当中,存在于地方性建筑当中,存在于地方历史文化当中。在设计之前,充分理解地方性文脉、了解地域性特征是设计出优秀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前提。只有当设计师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当地的城市自然景观特点、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总体设计定位、城市中人群的生活习惯、地域性建筑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及文化符号等种种要素之后,寻找出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联系之后,才能将其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设计出具有着地域神韵的作品。

沙里宁在《城市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与人群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品位的平台。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是设计灵感及设计元素的重要来源。设计师在设计思考之时,应当尊重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善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顺应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设计出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这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三、桂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可以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域性特色建筑、地域文化等内容中提取所需要的设计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方性材料等客观要素综合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人群的对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对所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分解、抽象、重构,将其有机的融合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当中。

1. 桂林地区地域文化特质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城中多山水,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以“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为主线。城市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桂林市城市定位为风景旅游城市,自然景观成为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桂林城中多山,山形如盆景般秀气灵动,韩愈有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整个城市完全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结成一体不分彼此。建筑文化上,当地所特有的桂北民居建筑形式也颇具特色。民居建造多利用本地多产的建筑材料,通常以木材作为主要围护结构,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台基部分多由当地石山上采撷的青石石块所砌筑,屋顶部分则为青瓦屋面所覆盖,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与青山绿水相呼应。桂北民居中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是桂北民居的主要特色,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尤为凸显灵动之气。桂林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虽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城市中居民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其地域人文文化也与桂林山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有着许多关于山水的神话传奇,也有着关于少数民族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传说。对于桂林市这个有着自己独到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必定要以山水自然景观文化为主,结合民居建筑文化、地区民俗文化,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并加以利用。同时还要依据人口构成的特点,针对本地居民和旅游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

2.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林城市地处丘陵地带,城中山水秀美,是城市自然景观元素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乃是设计的一大重点。在设计中,如山体、水景等自然景观元素不可能完全复制或一味地模仿照搬,宜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提取、抽象、重构,取其形意之美,展现在设计之中。采用将自然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能够有效地体现城市的地域自然文化。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为例(如图1)。该公车站设计采用了抽象和象征的设计手法,将城中山体形象加以抽象和符号化后,取其意象带入具体设计当中。车站顶部由多段自由弧线组成,象征着坐落在城市中起伏的山体,与其自然形象遥相呼应。同时车站的造型整体构成桂林城市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G”,象征着设计所在城市。

在功能上,城市公车站主要使用者多为当地居民,设置在城市道路两侧,考虑到现代人群的使用习惯和周边现代建筑的整体风格,因此设计中采用玻璃和钢材等材料以与现代化城市的建筑形象相吻合。

3.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北民居是桂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传统的住宅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桂林城市虽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为汉族,在古代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多数民居的形式与中原汉民居有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民居形式也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性建筑文化。而公共环境的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本身体量较小,无法形成较多的类似于建筑空间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之时也需从地方性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的方向入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如图2)。该设计将桂北民居中的观音兜、马头墙和双坡顶的建筑元素抽象、简化,并加以重构、组合而成。车站墙体使用当地特产的石灰岩做饰面,顶棚使用透明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形成对比又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整体设计既包容了传统的地域建筑元素,也满足了现代人群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再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指示牌设计方案(如图3)。该设计按照同样的设计思路,撷取桂北民居中的跌级马头墙的局部形象,将其简化之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组合成为新的设计形式,满足公共设施指示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突显地域特色。

4.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不同于地域性自然景观和地域

性传统建筑,它不拘泥于具体形式,是一种城市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或为当地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或为神话传说,或为传统习俗,或蕴藏在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当中。针对公共设施设计而言, 在形式上简单提取设计

元素的方法不适用于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而需要从挖掘当地的文脉关系入手。比如说,可以从传说故事的本身寻找切入点,引发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联想。以桂林市垃圾桶设计为例(如图4)。该垃圾桶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之下,将其设计为简化的绣球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刘三姐抛绣球”这段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也能让外地游客了解桂林的地域文化。这样的设计不但是对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的一种宣传,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和继承。

在公共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对于地域性历史文化的利用,也能够从民族服饰上寻找设计元素,比如桂林城市垃圾桶的另一个设计方案(如图5)。该垃圾桶的设计就是从桂林地区壮族男子的民族服装中提取开襟的局部作为形象设计元素,简化和变形后加以利用的。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地体现和宣传地域民族文化。

5.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当地材料的利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采用地方性材料,可以突出地域特征。桂林地区多产石灰岩,将当地石山上开采的石灰岩加工打磨后制成青石板,可用于石桌椅的设计和制作当中。桂林城市提供给市民休憩使用的座椅大多都使用此类材料,一则经久耐用,再则能使公共环境设施有机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融入环境当中(如图6、7)。

四、结语

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源泉,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当中也是设计和情感的双重需要。设计师可以从地域自然景观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历史等方面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提取和使用。与此同时,在设计中还需注重地域性材料的利用,在材料和色彩上突出地域特质。尊重当地人群的风俗习惯,满足不同使用者对公共城市环境设施的功能需求,真正达到设计以人为本。只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环境设施,才会被它们所存在的城市认同,才能对城市地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古往今来,很多公共设施的设计都大量地借助文化,利用文化符号来增强公共设施的文化感,从而使公共设施成为艺术化的文化名迹,也使公共设施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段。公共设施设计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使设计文化和文化设计成为了当代设计师应该要把握的设计方向和尺度。

关键词:设施设计;设计文化;文化设计

当今,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是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设计和改善。公共设施设计是一种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管理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应用。现代生活领域不断地向公共空间延伸,因而,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根据公共设施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给予公共设施设计更多的设计表达内容,以及文化的恰当引用,这样才能激发城市整体环境的活力、体现出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现代化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为人们提供美观而实用的城市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设计作为城市元素,不仅要满足人们功能上的需求,也要讲究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这样的一种定律决定了公共设施设计与文化具有着不可避免的文化联系关系。对于文化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因此,文化常涉及到的是精神创造的领域。那么公共设施与文化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如何发生关系呢? 按照一般的认识规律,人们认为 “人类创造了文化,又依赖文化来进行自己的活动”。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当代创造性很强的设计学科,自然脱离不了这一法则的制约。因此,公共设施既可以创造人类文化的活动,又是文化活动的对象。在人类的生产中,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市政设施建设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功能的满足,而是把这种活动自觉地当作文化行为,从而使公共设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纵观历史,在很多公共设施的历史遗留物中,公共设施的功能仍然是个重要问题,但已经不是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文化价值。在欧洲著名城市中,如巴黎的雄狮凯旋门,旺道姆广场的方尖碑,在当初是纪念型雕塑,它们记录了城市历史文化,是凝聚城市精神的重要公共性设施。如今我们看待这些雕塑时,它所衍生的文化更让人激动不已,它已经成为这些城市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文化的支柱,如果这些城市缺少了这些设施,必然会少了迷人的文化魅力。在四川都江堰,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水利设施——宝瓶口。这个设施,改善了川西平原的灌溉,最终创造“天府之国”,并且由它产生的水文化也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公共设施不仅是建设活动,重要的是是文化生产的一片土壤。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也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现今,中国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渗透,不仅良好体现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实际作用,并且也有力地增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呢?就象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以中国元素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借助公共设施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性,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成都的“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正中心,其形式与地位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 面积为88368平方米的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区中心。绿草茵茵,鲜花艳艳,在大厦林立的都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广场西面的皇城清真寺年轻而又古老,因为在广场修建之前它已存在数百年,1997年,这一伊斯兰教堂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天府广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47年,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

公元前311年,秦灭蜀后,秦惠文王派大夫张仪仿咸阳城,在紧邻蜀王城的南边和西边分筑“大城”和“少城”。今天的“天府广场”,即处在当时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处。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 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

1970年,“皇城”的护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的,则是存留至今,布局状若“忠”字的“思想万岁展览馆”和巨型雕像。

1997年,在扩建中心广场的政令下,广场西侧历经“十年浩劫”而幸存下来的清代“皇城清真寺”此次终于难逃劫数,被夷为平地。这使得成都在其城市“建设”史中再次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该寺建于清初,但其中很多建筑构件实为明代遗物。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5132平方米,采用了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寺前设照壁,形成小广场。进大门,迎面为“开天古教”牌坊,沿中轴依次为“邦克楼”和“礼拜殿”,两侧以厢房和走廊围成院落。该寺建筑群虽为清初风格,但装修却严遵伊斯兰教规,不用动物飞禽,仅以植物和伊斯兰经文占缀。”“皇城清真寺”是四川省最大的清真寺,在东南亚影响颇大,也是伊斯兰教会公认的全国24个大清真寺之一,与成都著名的道观“青羊宫”一样同属市级文物保护古建筑。这样一栋中心广场边仅存的文物建筑,在民间的抗议力量和长官意志之间相持了一年左右后,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拆除。而后,在面向“天府广场”的基地边线向西退后几十米处新修了一幢四层高,表面覆盖有穆斯林建筑拱券、中式大屋顶和挑檐等各种混杂符号的混凝土“仿古”建筑以示补偿。

2007年由市文化局对天府广场周边规划的文化设施组织了国际性设计招投标,包括天府美术馆,天府博物馆,天府歌剧院。这些规划建筑将与现有的科技展览馆,锦城艺术宫在天府广场周围形成市民文化设施圈。现在的成都天府广场在设计中大量地应用了巴蜀文化的艺术图形,将金沙遗址和三星堆中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但在处理公共设计中文化关联的关系时,并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设计的方向和尺度,很多都只是单一而直接的引用文化符号,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使其失去了实际的伟大意义。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已经不再单纯追求功能性、科学性,公共设施的艺术性、文化性、整体性逐渐被重视,公共设施正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示与现代城市环境之中。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其特殊的功能,也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设计师们不断解读和挖掘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元素,使公共设施如同美妙的音符一般,跳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城市谱写欢乐的乐章,带给人们或对往事回忆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重视质的精神充实,对生活环境的关心日益迫切,必将促使创造出更加具有文化性的城市公共设施。

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当代设计师应该要处理好设计文化和文化设计的关系,把握好设计方向和尺度。(作者单位:四川省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宇飞.城市文化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李泰山.环境艺术专题空间设计[M].广西美术出版社.

(下接第89页)这是沟通的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只有具备了成熟完美的创意,设计这一思维过程才是完满的。新的平面设计文化将融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我们深信,中国设计师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和广大再创新高。(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系)

参考文献

[1]张同 朱曦.创意表达.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126-147

[2]徐兵.现代思维与表现.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51-66

[3]胡梅芳 钱蕾.图形设计实务.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2-42

[4]张伟博.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4-23

[5]汤晓山.平面广告设计.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20-26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公共设施;城市美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79-01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中城市无论在城市基础建设及规模的扩展上,还是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上都有着空前的飞跃。其中,公共设施的使命是与市民生活,社会公益和公共领域的现实需要密切联系的。通过观察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景观的设置的细节就能反映出该城市居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态度,从而引领人们感受不同城市独有的气质。

从最基本的定义来说: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它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外部使用的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与建筑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并随着城市文化和机制的要求发展变化。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一套技术和艺术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反映最新的科技、文化及人类思维的同时,又愈来愈多的使各学科和专业相互交融。它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处于不断消亡和产生、更新与变异的交替演化之中。

面对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欲了解和认识一个城市,不但可以从它的历史文献,城市资料入手,而且可以通过城市给人最强烈、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了解它。它呈现给人们的街道、广场、建筑、城市轮廓以及不同的景观布局,尤其是那些典型的个性化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群和其中包蕴的别具魅力的艺术化景观,使人们把对它们的关注与一座城市的记忆及印象密切的联系了起来。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为现代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看点。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点而不能使它孤立的存在。它是有机的,恰当的,而不是硬性的添加和堆彻。一般要在色彩,材质,功能等方面与周围协调一致。只有各设施自身与整体环境,包括文化氛围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

城市具有强大的包容力,我们的公共设施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关心残疾人及老年人和儿童。所谓的无障碍设施就是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便利,能象正常人一样穿行在城市各种环境和场所。我们现在常见的有坡道,盲道等都是为了便于轮椅的行走。为了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2.5米以上。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施发展的更加完善,以美国为例: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或者在台阶旁修建了轮椅升降装置,总统办公地白宫和国会山庄也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所有厕所都有方便下肢残疾人的坐便器;出入门口都安装了位置比较低的启动开关;所有电梯门口和升降开关都有盲文;在停车场有转为残疾人设置的停车区等。

绿化在城市环境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它改善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功能。在城市环境中,大多数的绿化都是人工配植的。但其中有的显示自然形态,有的因修剪显示人工形态。这些绿化植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品种,配植方式与所在的环境融合,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在四季轮回变化形象,为城市环境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容貌。设计要以简洁的

城市景观和环境设施设计中最有魅力的主题。常见的有喷泉,人造瀑布,水池,水道。现代的水景,单纯的视觉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光看不玩的表层体验了。所以,现代的近水,亲水,戏水,用水是组合景物的重点,如果人们能够身入其中,就能达到参与和娱乐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受大众欢迎。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公共环境设施也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到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必须为公共空间制定一个崇高的目标,在保留其功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起本身的艺术含量,打造出更理想的城市环境。相信未来的城市在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设施的缀下会更加充实和丰满。

参考文献:

[1]国家赔偿法于1994年5月12日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实施.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设计 思潮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要充分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或者科学合理地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等,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废弃贯以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贯以绿色名称的物品,有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风暴等,这些称谓并非指这些物品本身的颜色,而是指现当代设计界的一种思潮,即“绿色设计思潮”。

一、设计思潮的内涵

设计的本身是对一个问题的设想、规划以求得某种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视觉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思潮则是指大多数人在某一段时期内,他们的设计行为表现出一样的共同特征,遂形成同一种流派和思想,人们的设计相关活动由于这种潮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设计界出现了很多设计思潮,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革新后,诸如“构成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运动风起云涌,人们脑海里固有的审美理念已经逐渐促进了新的思潮的形成,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随着现代主义思想的发生发展,诸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潮、合理性设计思潮、绿色设计思潮等被广泛传播的现代设计思潮接踵而至。本文重点针对其中的绿色设计思潮进行研究与探索。

二、绿色设计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绿色设计”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绿色设计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针对自然生态环境做全面地、充分地、综合地、科学地考虑之后而形成的具有时代化的、先进的设计思想汇集起来的设计潮流。国际上通常把绿色设计归纳为3个“R”,即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e(再生),其意思是指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时,要尽量减少材料能源的使用,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并且要求对物品和它的组合构件回收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绿色设计思潮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也可以称之为城市绿色设计,或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内涵却是一样的,其本质是:在最初设计构想阶段,设计时就将控制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考虑到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指标作为设施设计的终极目标,力求使城市环境设施对环境的影响最低、最小。与以上叫法类似的名称还有城市可持续性(Urban Sustainability )、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y)和生态城市(Ecopolis,Eco-city)这3个名词。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绿色设计思想在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在充分考虑能源节约方面使城市环境设施与城市绿色设计相呼应,使城市设施布局更加合情合理,城市环境更加舒适。

三、绿色设计思潮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启示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防止污染、实现科学发展观是绿色设计的最根本思想。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地使设施设计的产品无论在生产中,还是在流通中都必须达到宜人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绿色设计思潮着重将生态平衡放在第一位,其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充分融合,极力达到物我融于一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绿色设计思潮还着重于设计产品的原材料回收工程,使其源于自然而又能够归于自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性设计是绿色设计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绿色设计要考虑到设施材料必须保证无公害以及低消耗;其次,要考虑到设施设计、产品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全部过程,要做到充分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使用再生材料产品,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

四、绿色设计思潮在公用设施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在设计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时,材料尽量选择绿色环保材料,避免使用会释放有害气体的物料,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材料,选择无毒无害、安全可靠、易于分解处理的原材料;在提高材料的使用频率方面,少用或者不用稀有材料,多用剩余废料或回收的物料。另外,当城市环境设施使用达到一定的年限时,要采用合理方式进行回收,有用部分要尽量利用,不能利用部分要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处理,减少其环境污染。

2.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设计还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设施产品时,尽量使所设计的外观形态短小轻薄、体积小重量轻,这样才能减少材料的浪费。同时要求设施结构方便拆卸,在设施的零件设计上注重标准件的设计,能够互换,这样,一方面能使设计的产品尽量简单,减少部件的数量;另一方面便于产品维修使用,废弃后还能继续回收部分零件继续使用。

3.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在产品的功能上还要注意节能和使用高效率。尽量使所设计的产品延长使用期限,采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大自然能源,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能达到节水、节电、节能等目的,从而能更好地改善环境。

4.在对城市的公共设施产品进行工艺设计时,尽量减少工艺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选择最新的科技手段、最新的材料和机械设备争取做到节约自然资源,降低废物、废气排放,减少加工流程、改进加工工艺,从而提高设施产品的使用效率。

绿色设计思潮是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标,是人类在饱尝环境破坏给自身带来严重后果的基础上的一种反思。面对未来的城市公共环境,我们每位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尤其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在这个变革创新的大好机遇下,在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时,设计师要充分考虑采用绿色设计,在设计时要具有整体性设计理念,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前提,争取在每个环节中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孙虎,武月琴.基于绿色设计的产品设计新思维[J].包装工程,2010.

[3]许平,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张小燕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讲师,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博士生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传承 环境设施 设计方法

检 索:.cn

一、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传承现状比较分析

环境设施是展现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城市形象、文化精神、开放程度的基础平台,满足了人们对户外空间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具有服务民众生活、丰富城市空间、表达城市个性等功能,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渴望不断攀升,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价值的体现,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然生态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代表性和延续性。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从造型风格、色彩定位、材料运用等方面都伴随城市文化发展不断的更新设计,是城市文化的历史鉴证,也蕴含着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及民众的人文精神和造物观。

二、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体现

(一)自然生态

环境设施设计依附于环境,是自然、城市、人文环境中一部分,是满足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共同需要的基础设施。自然生态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中国南方城市较北方城市气温偏高,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雨水量较大,气候湿润,农业种植以水田为主,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为主。其自然生态的传承发展深刻影响着地区文化,例如,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竹文化、景观园林文化等。在环境设施中也常看见利用竹文化设计的环境设施,在造型上提取竹的线条,材质上借鉴其持久的韧性,色彩上提取清透的翠绿色,内涵上诠释出高洁、坚韧的意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进一步影响着环境设施设计。同时,自然景观也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都是环境设施中的重要设计资源,将环境与设施相融合,凸显出自然生态中的城市文化传承。

(二)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对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城市发展中,建筑能够表达出城市文化内涵,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利用方式等。一般情况下,建筑先于环境设施而出现,不用地域的建筑风格差异性导致其环境设施设计风格也存在一定变化。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地区的窑洞、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等,不同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方向,与地区的自然生态、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不同地域建筑影响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从整体上把握该地区的文化脉络,以地域建筑为依托,在不失城市个性化的基础上,从形态、色彩、材质等角度环境设施进行具有一定方向性、目的性的个性化设计,充分融合于地域环境和建筑中,起到协调地域建筑,衬托城市文化及内涵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是各种生活习性的综合。生活方式变迁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方式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较深厚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的生活状态;从个体上看,则反映出一个人的行动模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生活方式承载于城市空间中,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对环境设施设计的需求也存一定差异。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环境设施设计也逐渐变化。互联网、新型材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令环境设施设计更加丰富、灵活,使人们从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到对设施的心理及精神需求,使其不但有使用功能,还要代表城市形象,承载城市内涵,具备使用、审美、互动等功能,衬托环境氛围。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归属渴望,不同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儿童多关注于游戏设施;而老年人则更加关注休息、健身类设施等。

(四)审美原则

环境设施是城市“家具”,是马路上的艺术品,与城市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的轮廓。审美原则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的评判准则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唐朝时期的女人以丰腴的体态为美,而在清朝时期则以纤瘦、体态匀称为美。审美原则与城市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精神、形象的外在表象形式之一。环境设施设计从形态、色彩、材质、比例等方面展现其独特魅力,或运用隐喻、象征、夸张等造型方法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周边环境相辉映,以传达地域文化,展现风俗民情。开放的展示平台给人们最直接的欣赏方式和亲近艺术的机会,使人们将舒适与快乐的情感感受转化成永恒的审美追求。

三、城市文化引导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一)个性化

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对宣传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每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显示了该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是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载体,具有使用频率高、功能性强、展示性强等特点。将城市个性化元素进行提取,融入到环境设施的个性化设计中,令城市环境沉浸在浓厚文化氛围下,营造出赋予个性化的城市文化意境。

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与该区的功能定位相吻合,既体现出城市内涵,又能够与功能区域环境相吻合。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内的“九大功能区”,分别为一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中新生态城、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其中,中心生态城以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为主,它的环境设施设计就可从仿生造型设计、生态环保材料方面入手,从细节与质量中融入天津民风淳朴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临空产业区则以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为主,其环境设施设计则可以利用航天材料或造型,既突出区域特色又可宣传航天技术知识,使百姓了解航空技术发展现状。

(二)意象化

意象是人们通过感受生活、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和记忆。城市中的建筑、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都影响着城市意象的形成,而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也是城市意象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施中所体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感知要素,对市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认知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城市环境设施的意象,反映在设施造型语言中,通过简约、独特的形态构成、色彩搭配、环境映射,使环境设施折射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意象。例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享誉世界,其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发展战略均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抓住陶瓷制作工艺元素展开,包括陶瓷文化元素、陶瓷制作原料元素、陶瓷的窑炉元素等,或抽象提取元素精华,或综合各元素的亮点从整体上展现陶瓷制作工艺,传递出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环境设施设计意象化,在不经意间使景德镇文化内涵融入到人们的心理。

(三)可持续化

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现代城市文化。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且逐步提高了对生活享受、精神满足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带来新型材料、绿色能源、物联网技术等崭新的文化元素,也为环境设施设计提供了符合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新素材。例如,天津传统民间手工艺泥人张彩塑,其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原以水粉为颜料,颜色不可长久保存,易脱落、褪色等,但随现代材料发展,转而使用丙烯色,避免了水粉颜色的缺点,可水洗且长久保存。城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技术、功能、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承载于环境设施设计之上,使公共空间成为环境设施的展示空间,展示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城市文化指引下的环境设施设计流程分析

系统化的环境设施设计能够引起使用者对城市印象的共鸣,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品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从而也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展示着城市精神和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环境设施系统化设计首先应从城市文化的探寻着手,理清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概括城市文化内涵精髓进行元素化、抽象化提取。第二,将城市文化元素与环境设施进行有机结合,在保证现代人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意象化设计,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设施设计产生文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其对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三,环境设施设计应融合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环境中,与建筑形式、区域功能相配套。

总结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今社会的重要课题,通过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体验性,使人们在舒适使用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交融。将环境设施融入自然、人文环境,建立了人与环境的交流的媒介,提升了环境价值和意境氛围,传递出了城市文化精神。阐述了城市环境设施的个性化、意象化、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对城市空间规划、景观构建、文化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论文为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部分之一(课题编号:D12044 )

参考文献

1 任永波、张凌浩:《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第九卷,121~125页,《江南大学学报》,2010-10(5)。

2 过伟敏、史明 编著:《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对国外美国艺术中心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国内江南大学课程教学分析,将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引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并提出了教学新思路――专题设计,设计本土化、社会热点问题等现实性强烈的专题使设计教学紧跟时代新要求,它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研究型教学改革使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专题设计研究中得到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开始逐渐转变,注重引导和管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教学;专题设计;教与学

1公共环境设施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思路

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历史久远,人类的城市文明形成之初即出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今,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是一块融工业设计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的设计领域。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设计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与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不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陆续开设《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门极具现实意义的课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和诸多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比如公共设施设计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性质定位与特征等问题。作为一门融工业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于一体,涉及诸多边缘学科,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的设计课程,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不断完善其专门性的知识体系;探索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将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顺利的结合;更新设计教学观念,鼓励设计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均是这门课程需要探讨和突破的重要问题,此时,研究性质的教学思路和教与学的态度对这门新兴的设计课程而言是十分适合的。在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型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尝试专题设计的课程训练形式。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种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所涉及知识面会逐步变广,公共环境设施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扩充和完善;教师注重引导和课程管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则在于突出设计的过程性、能力的综合性和概念的探索性。

2国内外设计院校研究型教学课程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文化意识的提高,设计复杂性随之加强,这使得设计过程和结果的可控制性日益超出设计师个人能力所能控制及管理的范围。面对此种境况,设计教育亟需有对策性的课程模式与之相适应。

国际上很多先进的设计院校,例如美国艺术中心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设计师所需的训练进行了反思,开始从理念、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大幅度改革,整合多学科优势,建设以设计应用为基础,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导的综合性专题设计课程,并引入社会、人文等相关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与国际性企业建立前瞻性、概念性的互动合作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其中,他们对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专题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国内设计学科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

国内著名的设计院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系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设立设计研究性课程,对特定专题展开课程讨论,并专门开设了专题设计课程模块,让教师可以在此课程中,灵活安排各种设计专题。该课程所培养和激发出的创新成果也为国内外许多著名院校和企业所肯定。

3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设计专题的拟定

我们在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中借鉴了国外设计院校专题设计的部分做法和形式,更多的是根据国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做了调整,使课程教与学操作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的专题设计教学结合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以社会人本观念为核心,根据特定专题的特点,打破原有设计专业或类别的界限,结合学科优势,组织相应地知识体系,引导设计的创新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专题的选择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和导向,我们注意结合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公众聚焦事件中隐含的某种设计诉求以及设计竞赛等拟定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设计命题作为专题。设计热点如设计本土化的问题;社会聚焦事件如,一系列引发的公众对设计安全问题的质疑;社会竞赛如,某某市(镇)面向社会有奖征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品等形式。在这些现象中,本土化设计、侧重安全性的设计考虑、某某市(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方案等等都可以作为专题设计的题材。这样的命题形式使得课程设计具有较强地适应性以及可变化调节的优势,同时,使设计教学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与脉搏,体现时代强调的新内容和设计需求。

4公共环境设施研究型课程的教与学思考

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和认识的过程,课堂上师生间交往很重要,课堂交流缺失,是容易引发大学生课堂失望情绪的原因之一。而当前的大多数高校课堂上,教学过程经常出现的是“后背教学”,或者教师如同播音主持一样平面化的“电视教学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严重缺乏的。

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课程中,我们注重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意识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机会。设计专题确定之后,教师讲解相关专题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介绍与专题相关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介绍,并安排布置深入细致的实施设计程序。学生自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设计团队,在课堂上、在课程网站上随时可与教师交流。碰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比如为以陶瓷为元素的公共环境设施专题,必然涉及陶瓷制作手工技艺、器具等),还可以由教师联系跨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以跨专业合作的设计团队出现(目前我校环艺、工设、陶艺三个专业均开设公共环境设施课程),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合作,更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碰撞出设计的火花。

关于教师的课堂行为问题,美国某高校提出过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该理念将教师的课堂行为分成若干阶段,分别是Modeling(模型、样本)―Scaffolding(搭架、结构)―Coaching(教练、引导)―Fading(退出、置身事外),这种教师将课堂逐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课堂幕后工作者的理念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在研究型课程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交往性的学习和创新性的学习,教师更多时候充当的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课程管理的角色,比如专题设计的理论教学,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个专题可能涉及的领域有环境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陶艺等等,讲解它们大致研究方向,分析它们与本次专题的关联性在哪,然后推荐系列相关书籍,而不会在课堂上灌输这些领域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而在教学进度安排、阶段性计划实施,学生的跨专业合作以及分享课堂、课堂讨论、小组的阶段性设计汇报、宣讲等方面,教师则充当管理角色,给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学习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因而学习首先是艰苦并痛苦的,而后在痛苦中探索前行,才能从中收获喜悦。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学习的痛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不错的方式。积极性的存在,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自我效能感、觉得有意思、成就感、希望被尊重的人认可、与他人合作、希望实现自己未来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将学生当顾客的“AIDMA法则”,颇具效果。AIDMA法则是由美国广告人刘易斯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心理模式,它总结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的心理过程,并将之分为五个阶段: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产生欲求,感到对自己有利)―Memory(产生记忆)―Action(开始行动),消费者先是注意商品及其广告,对那种商品感兴趣,并产生出一种需求,最后是记忆及采取购买行动。通过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发现这种购买心理过程与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启发。比如,课程开始前,来一段经过涉及开场白,列举身边或新闻报道的事关公共安全的社会聚焦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提出本次课程的专题――关于设计安全性的问题,结合关乎每人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来开展课程,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对课程的继续带有期望;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如设计竞赛、方案有奖征集、教师的研究课题、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项目等作为课程驱动,同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用心完成设计方案,不但有优秀的结课成绩、一定数额的奖金,还有各种毕业后求职资本以及潜在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个过程得益于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尽可能地为其创造相应地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感到这个课程对自己有切实利益,进而才能够比较顺利的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

研究型的教学是设计类教学的一种重要发展思路。公共环境设施课程研究型教学通过对某类专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能够完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知识结构,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研究和探索性质的学习,区别于一层不变的填鸭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广泛涉猎工程技术、市场、社会人文等领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而容易把握设计发展的趋势。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以跨学科交叉思考为核心的学习研究能力,激发他们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专业技能,有助于他们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多重要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重新理解教与学的内涵和意义,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Galotti,Kathleen M.Cognitive Psychology in and out o the Laboratory(Third Edition)[M].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39367.

[2] 李乐山.高等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新思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

[3] 杨玲,张明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 [J].文艺争鸣,2010(22):172.

作者简介:杨玲(1981―),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及理论研究,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传统建筑文化与理论研究。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 公共设施 设计理念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立体化不断延伸。公共设施的系统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好坏,而且对城市的人员分布、交通与环保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面临的关键任务就是如何使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设施设计更为标准、规范、有效、准确。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情况,同样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滨海新区统一化的公共设施系统,提升使用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节省人力、资金和能源来使人们在滨海新区的出行感到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同时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具备国际化都市的水平。

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1.社会性

城市的公共设施形象建设是多种因素综合组成的,因此它必然会显示出其社会性。其中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由社会环境来决定其生存,同时,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它的存在背景往往是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在追求城市化的同时,必须以人与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适应社会大环境,及时改善城市设施形象,才能够表现出城市的时代精神。

2.可塑性

如果城市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使出现一些新的信息或者是面貌,人们也会本能地做出反应。因此,在设计城市设施形象的时候必须要慎重对待,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城市与历史的结合等。虽然城市的形象稳定性比较强,只要改变的够彻底,时间够长,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让市民接受,那么它的改变就是成功的。所以应该积极致力于现代城市新形象的塑造,从而适应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3.可实践性

在滨海新区导向标志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滨海新区的某一交通枢纽作为样本进行试点,从而为以后对整个城市的规范起到带头作用。

例如步行街,它的特点是人流量大,范围广,接受能力比较强,一般都是作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它的形象传播的意义比较重大,也是城市区导向标志体系建设的舞台。在设计步行街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设计的理念要符合步行街的商业气氛,显示出城市时代的特点,要设计一些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指示牌和特殊设计的信息地图。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应当作为城市化建设与环境设计的首选,这也是多个成功城市的共识。

再如交通设施,它作为城市人员与物品流动的纽带,对于城市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它也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可以展现出诸如豪放、儒雅、沉稳、浪漫等不同的城市风格。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城市形象等都可以通过城市的交通设施体现出来,因此,交通设施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

最后是广场设施设计,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一个城市节点。广场是个多样化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休闲广场、购物广场、美食广场等等,它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情和市民生活品质,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可以容纳大量的市民,是人们融入公共生活之中的宝地,对人们的社会沟通以及培养人们关心城市公共环境、热爱公共生活的优良品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化设计原则

1.设施与主体建筑造型系统化

设施的建设在本意上理应不能够完全脱离主体建筑造型。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所使用的设施依然只是单方面的满足功能需求而摆脱造型的束缚。这就导致很多公共设施显得很普通并且没有整体感。因此,在不同的主体建筑造型影响下,其周边设施的造型设计应当建设为其剪影或者与其相关的形态设施,设施不仅仅是设施的概念,还应是赋予主体建筑文化的设施,形成系统化。

2.设施与人系统化

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其他设施,其所承载的目标客户是永久不变的――人,那么设施的使用是否安全、合理、方便、人性化等等因素都是应当予以重点考虑的。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设施在造型上要符合视觉享受;在颜色上要起到该有的作用(如警示型的设施颜色要醒目);在功能上要尽可能加载多方面需求;在使用上一定要人性化,这些可以概括为设施与人的系统化。

3.设施与环境系统化

设施依托于环境所存在,而环境又制约着其功能设置。因此设施与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各个角度,无论造型、功能还是色系,都要与主题建筑、文化、所处地段等等因素统一,形成一个系统。比如处在一个残疾学校周边的广场,此广场的设施就要比其他的广场更加地注重无障碍方面的设计,也就是说,设施不仅依托于广场的环境而设计,同样也要对广场周边的设施与环境予以考虑。

4.设施与设施系统化

很多时候考虑的是设施要适应环境、要人性化、要方便使用等等,可是并没有考虑到设施与设施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一个广场的整体来考虑,其设施应该是从造型、色彩尤其是功能上互相促进的,这样的设施设计才是一个成熟的设施配备。比如说可以在广场的井盖上加入公共卫生间的导向,或者将广场路灯的尾部设计为一个垃圾筒。现在很流行的一类公共座椅就是树的护栏,既保护了树木同时给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而且夏天人们还能够在树的庇护下乘凉,真正做到了设施与设施的结合。

四、系统化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公共设施设计分析

1.环保设施

在会展中心周边广场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垃圾筒均已锈迹斑斑,在如此大的广场上清洁工人使用的设备竟然是在小区常见的带小轮子的塑料垃圾筒。这使得清洁的便捷性很弱,给清洁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且它的摆放非常不整洁,不仅显得落后,同时最终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象。根据设施与环境系统化原则,设施的使用是要配合环境的要求。无疑,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清洁垃圾筒根本满足不了广场的清洁需求。

看一下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设施使用情况,如图1。这是一名清洁工人正在骑着垃圾车用长夹子夹垃圾。不难发现,清洁工工作非常方便,省时、省力、效率高,而且流动性极强,非常适应在这种大面积的广场上使用。造型上我们可以依照设施与主题建筑造型系统化原则与主体环境形成整体即可。相比之下,国外的设施就更加的人性化考虑了,如图2。此款英国设计的垃圾桶在负重达到一定程度时,桶内设置的传感器会自动开启,将垃圾进行压缩,利用的能源为太阳能,目前投放的地点是剑桥市绿底路公园,它外观为正常垃圾桶大小,但是容量却可达800升,约0.8立方米,这不仅减轻了清洁工的工作强度,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它作为室外设施的优势――太阳能。最令人惊叹的是当它容量满时会自动给清洁工人发 E- mail通知清理,真正达到了所使用的设施与人系统化的境界,如果用到硕大的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而且给来这里的外地人、国外友人带去的是城市现代化的印象。

2.管理设施――以售票亭为例

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售票亭采用的是最普通的方盒子造型,与其主建筑以锦扇为原型的设计相差甚远,不符合设施与主体建筑造型系统化原则。去过北京鸟巢体育馆的人都知道,鸟巢体育馆周边的地灯采用的是小鸟巢的造型,设施与主体建筑的系统性使得整个鸟巢体育馆更加的的富有整体感、层次感和庄重感。

在美国,知名的百老汇处在一个交通复杂的小广场,它所呈现出来的售票亭不仅是售票处,同时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图3。它采用的是半透明玻璃展觉表现力的同时能够和整体现代的霓虹灯环境融为一体,做到了设施与环境的系统化。它还赋予了为游客和顾客提供了一个可以驻足观看和感受广场气氛的新型公共空间的新功能,符合了设施与人的系统化。前面有提到广场的重要性,它真正达到了广场设施建设的终极目标。

3.安全设施――以井盖为例

井盖作为我们天天脚下踩过的设施,其很多还未开发出来的价值值得去探索。通过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调研发现,其广场的井盖多为小孔组成的方形造型,非常普通。如图4,为青岛啤酒街的一处地面井盖设计。它的色彩艳丽,不仅充满趣味感,而且带有主题性,起到了导视的作用。对于大型的广场,诸如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公共卫生间以及售票亭等设施的导视很难把标识做准确,利用井盖,做地面标识,也就是利用设施与设施系统化原则,效果会非常显着。

五、结语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公共设施;宜居环境;养老

一、老年宜居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背景

至2014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已高达1.18亿,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问题。而嘉兴市占浙江省老龄化系数最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28%,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年化。作为城市居民中的一类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养老模式的选择。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是居家养老,这种模式就需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研究与建设,更好发挥社区养老的辅助功能。由于过去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不足,导致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落后。主要表现为项目种类设置上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缺乏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和照料服务设施;一些老年人所需要的项目没有硬性要求,导致忽视拖延建设甚至漏建等。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老年居住区的一些公共设施还是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如健身器材只符合青少年的标准,老年人无法使用;指示牌不够清楚,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看到有关注意事项;居住房的楼道对老年人有安全隐患等。

二、社区宜居环境公共设施设计营造

完整的老年人生活环境既包括个人、群体因素,又包括了合理分配社区环境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寻求改善社区环境中的单调、抑郁、失落等不良的布置模式。社区老年公共设施是社区老年人日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变得迟钝,而且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闲暇下来,主要的活动范围从社会转移到了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因此需要配套的公共设施与之相适应,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老年动态活动区

(1)健身器材区

提供适合老年人健身器材能够给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并且适当的活动能够强健老年人的身体,使他们身心都得到慰藉。但现在的健身设施设计没有考虑到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抓握力、力道以及高度差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加大防滑的握杆、减小设备的难易度、降低健身器材的高度等等都能给他们带来许多方便。

(2)球类活动区

许多嘉兴退休老年人喜欢玩门球运动,这类活动能使他们身体保持年轻,同时需要动脑也防止了他们脑的退化,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还能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所以不会有寂寞、孤独的感觉,这对于他们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运动场地的安全措施也需要考虑,地面的防滑是安全运动的基础,可以使用PVC弹性地板作为运动地面,具有绿色环保、防水、防滑等特性,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更加安全、健康。老年人运动后需要休息,所以在休息椅的设计方面需要区别于普通的休息椅,诸如降低椅子的高度、椅子的舒适度要满足老年人等。

(3)舞蹈区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甚至中年人喜欢跳交谊舞、广场舞,他们是以特殊的表演形式在公共场所多人演出的一种集体活动。在社区内设置舞蹈区能够满足这些人的需要,与球类活动区一样,设计时也应考虑到防滑安全问题。针对于该区没有剧烈运动的高要求防滑性,可以采用地坪漆,它具有很高的摩擦系数来保障活动时的安全性。

2.老年静态活动区

(1)交谈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基本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这是维持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随着岁数的增高远离社会生活,行动不便导致与他人的来往次数降低,长此以往会引发心理孤僻,因此需要在老年社区设立良好的交流空间,来消除他们无法交流产生的失落心理问题。交谈区的设计一般来说主要是以花坛,廊段,亭等区域为主,注意采光和遮风避雨的功能,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满足老人每天外出散心交谈的需求。

(2)阅读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的文化也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增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容小觑。因此,需要在老年社区里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以此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3)娱乐区

下棋,打牌等活动是老年人喜爱的休闲活动,因此在设计该区域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采光遮雨,可设置在住宅楼的底层位置区域。往常在休闲桌椅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残疾老人的需求,轮椅无法在桌边活动,这样使残疾老人不能直接参与,这是非常细节的设计,却会让老人的心理上受到挫伤。

3.道路行走区域

(1)楼梯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老年身体的机能、环境的适应力,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对台阶、楼梯等公共设施感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一些身体不便(残障)的老年人上下楼梯的行动不便,所以需要设计一些能够解决该类问题的设施,诸如楼梯休息椅、宽楼道设计、踏步高度降低等。在嘉兴已有一些社区采用楼道休息椅,楼道休息椅方便老人在走楼梯时休息。这就是较为人性化设施设计上的突破。

(2)无障碍设计专用道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和希望重返社会的特点,要求公共建筑以及场所具有可接近性,既从社区规划上确保能与一定数量的服务设施、公共建筑连城一条线,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到达目的地。无障碍设计专用道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也是一个老龄化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之一。

(3)行车道

安全性也是老年社区环境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于公共设施老年人生理上的退化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对社区环境的可控范围小,而社区内来往的行车比较多,很容易对老年群体产生威胁,所以需要设计一些能躲避来车的道路旁的等待区,提高安全性。

(4)散步竞走道路

“饭后一百步,活过九十九”,许多老年人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但是散步却是另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在社区内设计一些散步道,与步行道及行车道隔离开,方便这些老人的活动,这也是一种增强老年人活动兴趣的方式。散步竞走道路应设置在离车道一定距离的地方,不用太宽,但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光源,地面材质一定要防滑安全,可以使用红色塑胶材质既安全又醒目,方便识别。在竞走道路旁还要设置适量的休闲座椅满足他们休息,另外道路的设置不能高低起伏过大,以平坦为主。

三、 总结

在老年社区使公共设施规划与老龄化的社会相适应,不同身心状况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老年社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是需要与之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设施分散在居住区的布局。老年社区的公共设施应该使他们在使用上感到方便、舒适和安全,在活动的过程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能了解社会时事不与社会脱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必须为老年人作细节上的考虑,这些对于老年人各种活动,尤其是社会自发性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更关系到健康老龄化这一重要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项智宇,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2]王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州市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李祝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基金项目: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旅游景^;环境因素;设计因素

1公共设施相关概念与分类

1.1相关概念

公共环境设施概念。源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所谓的“环境设施”一词,是英文“Street Furniture”的中文解释。直译为“街道家具”,简称为“SF”。在我国称之为“环境设施”、“公共设施”、“城市环境设施等”。是指一切在城市空间中除建筑之外相关配套的公共使用设施的统称。主要泛指交通、安全、商业、咨询、休憩和环保等方面的设施或装置,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如候车亭、招牌、售卖亭、路灯、垃圾筒、雕塑等,这都属于公共环境设施的一部分,这些设施在城市中与建筑等其他可见物体,构成了城市或区域空间的环境整体形象,并体现了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文化特色。

旅游景区公共设施概念。旅游景区公共设施是指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为公共产品和要素的再生产提供一般性公共条件和服务的项目,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物或设备,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服务设施。作为景观公共设施有其自身特点,但设施的公共服务功能属性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甚至有些设施还要强化其服务功能。

1.2公共设施分类

城市一般性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管理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休息设施、公共照明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商业服务设施等。旅游景观区域内的公共设施是在此基础上体现了其服务景区特点的要求和属性。从设计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结合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分类体系和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特点,尝试建立有效可行的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分类体系,以此来对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可以概括为如下系统:景区管理系统、景区交通系统、景区信息系统、景区辅助系统、景区美化系统等。

依据景区公共设施系统可以细化具体的相关设施。管理系统包括有防护设施、市政设施等。交通系统包括有安全交通设施、停候交通设施等。信息系统包括有声音设施、电子视觉设施等。辅助设施包括有休息设施、卫生设施、通信设施、照明设施、娱乐设施、商务设施、无障碍设施等。美化系统包括有景观环境设施、景观装饰设施等。各个系统下的公共设施中又包括诸多小的设施元素,这些小的元素构成了景观区域内整体的公共设施的全貌,也是景观公共设施设计与规划的主体对象和重要基础因素。

2吉林省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内陆的省份,其公共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我省公共设施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都有待加大投入和创新发展。吉林省于1995年8月18日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吉林省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至2004年7月1日进行修正实施,对公用设施分类及建设管理给予法规制度方面的保证。其中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于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还没有相应的细化条纹规定和管理办法。但作为公共设施其功能属性是一致的,都是以满足公众需求,服务于民为首要任务。可以说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景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但从吉林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规划与设计实际情况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方面,体现在景区公共设施特色不鲜明,与景区环境不够协调。吉林省在全范围内具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国家旅游城市三个,历史文化名城两个,有部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景区等旅游景区,并以冰雪、森林、湿地、农业、边境、民俗、史迹、休闲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吉林旅游文化和特色。虽然我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景观区域,但是却没有完备的公共设施系统与之景观环境相匹配、相适应,这对于我省整体的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协调的。如何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来开发景区内的公共设施设计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方面,体现在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系统性不强,整体形象不突出。景观公共设施从属于大的公用设施范畴,包括:防护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停候服务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通讯设施、商务设施、游乐设施、照明设施、装饰设施、景观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具体到景区中的候车停、座椅、公共厕所、垃圾箱、路灯、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景区信息牌、电话亭、服务商业亭等公共设施。长期以来,由于我省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与设计开发的力度不够,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发展跟不上旅游经济发展的节奏。虽然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政策上给予支持与扶持,但是效果甚微不见起色。致使我省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研发与制造推进速度缓慢,总体上呈现出景区内公共设施地域特色不鲜明、景区环境设施个性化设计不强,缺少景区整体形象特征,不同景区间设施同质化现象突出,公共设施没有体现出与旅游景区环境的协调性,强调使用的功能性,忽视审美的艺术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第三方面,体现在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服务性能、材料性能及功能性的缺失和地域特征不强。吉林地处北方,其景区公共设施与南方景区公共设施有所不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季节性、材料应用的地域性及功能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基于北方冬季比较长的特点,景区内的公共设施应考虑冬季服务性能,在材料选取方面和设计应用方面都要考虑冬季对其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景区各个观景节点上的公共设施的材料应用更要注意。有些景区的公共设施在冬季时基本使用不上,或经过一个冬季,材料就会变形和变质,致使设施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公共设施的服务性能,形同虚设,不可观也不可用。

3吉林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思考

3.1环境因素的思考

3.1.1景区季节性自然环境

旅游景区季节性特点是各地区旅游观光产品的卖点,正是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各地域公共设施设计方面的不同。北方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有别于南方,漫长的冬季旅游,虽然彰显了吉林旅游特色,但为景区公共设施设计提出了设计难点,同样的景区公共设施,在冬季时,有些设施就会处于闲置状态,如景区座椅,景区外休闲器械等,冬季过后,有些设施表面会被雪水腐蚀,需要修缮,这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是吉林景^公共设施设计面对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

3.1.2景区各个单元空间环境

吉林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环境不同、地区不同、范围不同,如何有效利用环境空间特点,如何具体处理好景区中的各个单元空间的公共设施及匹配关系,这些都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要明确景区空间关系。如哪些是自然空间;哪些是人为再造空间;哪些空间具有开放性特点;哪些空间具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特点。这些对环境空间的定位思考有助于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针对性实施。其次要明确景区单元空间内公共设施的主从关系。如景区单元内设施的系列关系、层次关系。强调设施安排的调理化,秩序化,突出主题,主次分明、合理布局。根据此单元设施功能定位,可以依据游客的运动曲线,组织空间序列布置,及轴线布控设施等,有效体现单元环境空间与公共设施的主从避让关系。

3.1.3景区人造空间区域环境

旅游景区环境是有自然景观环境和人造景观环境构成的。人造环境景区中的环境包括有道路、地面、绿化、水体等方面内容需要考虑。

道路。既要考虑干路与支路的主从关系、运动流线、导向作用,还要考虑临近道路的公共设施的布置安排,特别是景观节点设施的布置。

地面。根据停留驻足和视域范围不同,处理好公共设施使用功能与设施匹配关系。考虑地面铺装的颜色、材质、机理、图案等对公共设施形象的影响。地面的起伏状态对公共设施布局的影响。

绿化。强调植物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音等物理功能之外,要强化公共设施与植物的配置关系。设施布置不能孤立,要考虑使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考虑避让关系的合理性,如植物绿化不能遮挡设施,阻碍设施的使用或阻碍公众的流动性等。

水体。公共设施设计与水体景观环境的协调性是不可回避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景区内的饮水和戏水设施设计都要考虑和谐性。建立在水体旁边的设施也要考虑组合关系、主从关系,增加水体与设施的层次感与情趣。

3.2设计因素的思考

3.2.1遵循景区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必须明确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应用性、便利性,这是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景区的公共设施功能性要突出使用的方便,考虑游客的流动特点。

安全性原则。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共设施在游客使用过程中安全性能是第一位的,特别是景区内的儿童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等方面的安全性,不能留下任何的安全隐患。

公平性原则,即无障碍原则。公共设施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的平等性与使用的公平性,不应受到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或等级对待。“无障碍设计”不单指特殊人群,应为所有公众提供方便的公共设施设计。

系统性原则。对于公共设施设计而言,面对公众使用的设施,其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组合性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有系统的规划才能发挥设施使用的有效性和利用率。

审美性原则。作为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应突出美感效应,并与景区的景致和谐共处,协调统一,达到审美性的要求。

地域性原则。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可以视为景区环境设计的延续,其地域景观特点明显,应反映出地域文化特征和所处景区特点。提倡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地域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以树立不同风格的公共设施形象品牌效应。

环保性原则。环保性原则适用于任何产品设计,景区的公共设施更应提倡环保。倡导环境保护的“绿色设计”是未来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

3.2.2景区公共设施设计要素思考

景观公共设施设计要素概括有产品要素、环境要素、行为要素、文化要素等,下面就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探讨,其中包括有产品形态、功能、结构、材料、工艺、色彩等方面的内容。

形态设计。公共设施形态是由设施外观形体和内部构造形体表现出来的综合体貌特征。进行形态设计时,要多方位思考。要考虑功能形态、仿生形态、象征形态、装饰形态等,并结合景区风格特征、地域文化特点来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使形态设计符合景区风格要求。

功能设计。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功效作用、使用方式以及被接受的能力。每一种设施都有其自身的功能直接向公众提供便捷服务。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功能设计一定要考虑服务游客的便利性,找出与城市公共设施的不同点,拓展景区公共设施的功能性作用。

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是实现产品功能的重要途径。结构包括有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功能结构。结构设计会受到材料特性、工艺流程、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景区公共设施结构设计也会遵循结构设计原则,统筹考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与使用方式的关系、结构与安全性能的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使结构设计趋于合理。

材料设计。公共设施产品所应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但考虑到公共设施产品的特点,会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景区户外设施产品材料有更高的要求,如材料的结构性能、防腐性能、抗压性能、安全性能等都要考虑周全。对于严寒景区内公共设施产品材料的应用要考虑材料的耐久性特点、环保性特点,倡导材料的绿色设计。

工艺设计。工艺是指产品设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技术和手段。任何产品都要通过加工工艺手段去实现产品的实体再现。不同性质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加工要求,作为景区公共设施,其产品加工手段要看设施的材料及结构方式。如金属材质、石质材料、木材、工程塑料等景区设施产品常用材料,其加工手段会不同,但工艺设计的要求以精致、细腻、饰面效果好并富于美感作为基本要求。特别对于吉林景区公共设施产品表面工艺处理,要充分考虑到冬季的影响。

色彩设计。景区公共设施产品的色彩设计要以形态、色泽、材质为基础进行研究,色彩设计要体现辨识性、象征性、装饰性特征。景区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范围广、设计的产品多,这就需要进行色彩的规划统筹设计,要考虑系统化、系列化、特色化、风格化等色彩设计以及特殊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有效掌控公共设施色彩与景区环境色彩的和谐性。

参考文献:

[1]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2]许青.绿色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环境设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1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on VR Technology

Guo Lei,Wang L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Zhongshan Institute,Zhongshan5284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VR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o start us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Environment Facility Design"course teaching practice,help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improv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ies.

Keywords:Virtual reality;Environmental facilities;Teaching

一、前言

近年来,大量现代化的数字媒体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显著,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传播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开始较广泛应用于辅助教学,CAI概念也逐渐为人所熟识。今天,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则将为今后的教学形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1]。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视觉、听觉、运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前沿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参与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给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愉悦经历[2]。因此,VR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VR技术构造的虚拟环境在呈现知识信息的方式方法上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现实的体验,从而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十分显著的学习效果。其优点主要有:(1)在信息展示方式上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3)节省大量教学成本;(4)避免真实实验中的危险环节。

三、环境设施设计的特点

城市环境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满足人们进行户外活动需求的装置,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作为环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施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文化反映,为人们能在公共空间中更加轻松、舒适和便利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支持。环境设施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交流,帮助人们自由而舒适的相互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起着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作用。环境设施的研究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人类行为场所,重点在于研究人、环境、设施三者之间的关系[3]。任何一个良好的环境都需要有特定的设施,通过环境设施的设置将人与环境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人与设施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现环境场所内在的亲和力。因此,环境设施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人对环境的参与性,对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设施既不同于单纯的产品设计,也不能按照纯粹的环境艺术对待,其最终呈现给使用者的是其和特定环境相互渗透的印象,设计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更要体现出人工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环境设施大多未经过系统的设计,各种环境设施以其自身的形态占据着独自的空间,各种设施之间无法体现出相互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够从功能、形态及色彩等各个方面对这些环境设施进行系统的设计,使相对独立的设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就可以将整个城市或地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该城市的文化特征及风格,使整个城市显得有秩序感,也能够充分地显示出市政管理的内在水平和质量。

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开《环境设施设计》课程教学

在《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中,采用通常的教学手段,配合一般的设计方法所获得的效果一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设计出的环境设施和环境能够更好的匹配,在开展《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了基于VR技术的设计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全三维的环境中构建、评价自己的环境设施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得课程目的性更强。这种教学实践的主要流程如下:

(一)构建目标环境的三维场景。由于不同的地区、城市、场所均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的环境设施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首先选择了目标环境,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某个具体场所。这样,在设计具体的环境设施之前,学生已经具有明确的设计对象与目标。使用三维软件创建出整个场景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附加材质、灯光,摄像机等信息。(二)制作环境设施模型。根据目标场景,学生制作出符合场景整体特征及文化特色的环境设施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赋予材质、纹理、灯光等信息。(三)模型输出。将环境模型和设施模型分别输出为VR软件支持的格式文件。由于目前大多数VR软件为了提高处理能力和运行速度,需要在输入模型前即对模型的光照信息进行处理,因此需要事先在三维软件中对环境模型和设施模型进行材质贴图烘焙处理,使模型纹理贴图上直接具有光照信息,这样在输入到VR平台中,就不需要再次进行实时的灯光效果计算了。(四)输入模型至虚拟现实平台。将环境模型和设施模型分别输入到VR平台。此时环境模型数量为一个,而设施模型则为多个。在这个阶段需要为每个设施模型附加脚本控制,使一个环境空间内只能出现一个设施。这样,通过点击制作的控件即可在相同环境空间更换不同的环境设施了,并且可以对出现在场景中的设施进行放大、缩小,移动、旋转等基本操作。通过高级的脚本控制还可以达到实时更换设施色彩、表面纹理等效果。(五)确定方案。在不断更换和调整模型的过程中,选择出最符合该场所的设施方案,并进行实时的方案演示。

五、结语

VR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扩展,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让学生与研究对象进行三维交互,使学生成为虚拟环境中的参与者,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VR技术应用于《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设计的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丹.Web3D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3

[2]郭磊,符莎,李启光.基于Web3D的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与网络定制技术[J].机床与液压,2009,5

上一篇:光电技术专业范文 下一篇:慢性病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