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02

慢性病的表现篇1

关键词:患儿;慢性白血病;临床表现;诊断

白血病,又称“血癌”,是当今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者人们的生命安全[1]。笔者就小儿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尽享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44例患有白血病的患儿进行诊断,其中男26例,女为18例;年龄1~15岁。其中,出现的脾肿大的患儿有22例,占总人数的50%;肝肿大的为28例,占总人数的63.6%;淋巴结肿大的为12例,占总数的27.5%。其中有5例发生了急淋变。平均体重在36.8 kg,平均升高为98.5 cm。

1.2  临床表现:早期时会出现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瘙痒、骨骼痛等症状。具体而言,主要的临床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肝脾肿大:在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儿,肝脏和脾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肿大,肋下变化幅度一般为2~5 cm的范围。在这些患儿中,肝脏肿大的程度较小,只是轻度肿大,脾脏肿大的程度要大些,大约占75%,肿大的部位一般在肋下4 cm左右处,也有个别的患儿的脾脏是与肚脐齐平而肿大的[2-3];②淋巴结肿大:在本组患儿中,淋巴结肿大的占90%以上。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数,其次就是腋窝、腹股沟以及滑车淋巴结肿大。肿大的特征为:硬度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也无红肿,无粘连。在本组患儿中,出现了纵结淋巴结肿大,出现此种淋巴结肿大的会引起支气管被压迫而导致咳嗽,进而产生声音嘶哑或者呼吸困难。经过CT对内部器官的扫描,可发现腹膜后的肠系膜淋巴结也出现了相应程度的肿大;③皮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一般会出现皮肤增厚并结节,以致全身性红皮病等症状。

1.3  方法:首先,对本组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的指标为白细胞数、Hb以及血小板数。其次,其他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染色体检查。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详见表1。

表1  本组患儿白血病实验室检查结果(例)

白细胞数(×109/L)

Hb(g/L)

血小板数(×109/L)

≤5

5~10

10~49

>50

>90

60~89

30~59

<30

≤50

50~89

≥90

10

8

12

6

1

12

9

12

4

18

9

2.2  胸部X线检查:有20例肺纹理清晰变化,24例肺部纹理清晰无变化。咳嗽的程度较小,但呼吸极为急促,胸部X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网织样发生改变的有5例、间质性炎性反应为6例、肺门扩大为10例、纵膈增宽为8例以及胸膜肥厚为2例。

2.3  心电图检查:有37例心电图出现了异常,主要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缩短或者延长,Q-T缩短或者延长,T波变化幅度较大等。

2.4  染色体的检查:染色体出现脆性的有32例,发生畸变的有28例。

2.5  血象变化:幼粒所占比例最低为1%,最高为58%;中性杆状白细胞比例最低为8.7%,最高为28.5%;中性分叶白细胞最低比例为6.6%,最高比例为42%。

2.6  骨髓象变化:本组患儿的骨髓增生程度均较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极度的增生。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①初始发病期没有特别明显的征兆,偶尔发生低烧,却被误认为是一次小小的感冒或者其他病症,并没有往白血病上面去想[4];②即使医院检查出了患儿患有白血病,但是由于治疗费用过高,对于贫困的家庭都选择了放弃治疗,最终导致患儿的死亡;③治疗过程中,由于化疗对于患儿身体的影响超过了患儿的自身抵抗能力,最终导致患儿的死亡。

3.2  临床表现诊断:慢性白血病患儿发生所表现的症状主要为发热、中度贫血、出血,并伴有感染、淋巴结肿大、肝脾脏肿大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白细胞总数中度增高,但是血小板的数量减少,pH值呈现阳性特征,异常Hb增高,病程较短,化疗效果不理想等[5]。

    总之,白血病一般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较高,其症状也极易辨别,对于慢性白血病的患儿的病情诊断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使医生能够找准方法,及时地对慢性白血病患儿进行治疗。

4 参考文献

[1] 朝  長,万左男.白血病[J].日本医学介绍,2004,25(10):445.

[2] 张占英,杜志勋.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17(2):235.

[3] 陈  森,李静岩,姜丽华,等.治疗相关白血病1例报告[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7,12(6):248.

[4] 田建梅.小儿白血病合并症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0):208.

慢性病的表现篇2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符合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临床多发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以胃部黏膜腺体萎缩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慢性炎症,被认为是胃癌常见癌前病变之一,特别是伴有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癌前病变进展,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内镜检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胃部疾病诊断中来,其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如何,国内报道多有不同。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3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结果比较情况等,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3例,男75例,女58例,年龄25~69岁,平均63.5±6.7岁,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7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60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56例;全部患者均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其他消化道疾病。

方法:⑴内镜检查:采用电子内窥镜直视患者胃部,观察表现:1胃黏膜变薄,主要为黏膜皱襞变薄平;2白相为主,血管暴露、透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相为主;3黏膜粗糙,黏膜壁粗糙,呈颗粒或结节状,表面不平;于胃黏膜病变部位取5~6块标本送病理诊断。⑵病理诊断:内镜活检标本首先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常规HE染色,镜下病理医师阅片诊断,参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公识意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诊断标准。

观察指标:计算临床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同时比较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结果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3.0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3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93例,临床诊断符合率69.9%,其中伴有异型增生16例,伴有肠上皮化生4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结果比较情况: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70.6%),异型增生4例(23.5%),肠上皮化生10例(58.8%);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60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68.3%),异型增生34例(56.7%),肠上皮化生37例(61.7%);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56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3例(94.6%),异型增生30例(53.4%),肠上皮化生28例(50.0%)。三种内镜下所见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可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者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表现。见表1。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遗传、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年龄因素密切相关;10%~15%中及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随着消化科内镜技术发展与成熟,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其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被认为是临床诊断CAG“金标准”。本次研究显示,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3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93例,临床诊断符合率69.9%;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高,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内镜下黏膜白相为主易受患者年龄、体温、血红蛋白水平,胃内充气及操作医师主观经验影响;活检部位钳取深度及准确度;以及病理包埋、切片过程中是否规范操作,有无切出足够数量片子,有无切到病变位置;病理医师阅片经验是否丰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类型,分期是否熟悉等。同时本次研究显示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70.6%);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60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68.3%);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56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3例(94.6%)。三种内镜下所见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胃镜下可同时观察到多种胃黏膜表现,仅一种表现的存在皆不能确定或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

综上所述,内镜检查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砺利.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比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5):61-6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

3高淑华.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79-80.

4石磊,李文,赵卫川,范君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83-85.

5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2004,21(2):77-78.

6滕忠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06.

7刘仕鹏.内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1-1862.

8陈灏珠,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2-396.

9贾万奇,吴成甫,尹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61-62.

10张群雄.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446-447.

11王玉波,杨玉琼,刘陈,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2):1284-1285.

12高建,沈鼎明,沈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探讨[J].重庆医学,2005,34(12):1843-1844.

13孙良华,李群,孙永红,等.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29(3):250-251.

14王沧海,于永征,于中麟,等.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萎缩的观察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3):164-166.

慢性病的表现篇3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进行性、严重的代谢紊乱及其他损害所组成的一组症候群,当肾功能进入尿毒症阶段时,病变累及全身各系统造成复杂的临床表现,可出现高血压、贫血、胃肠道症状、心力衰竭、皮肤瘙痒及水、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因其症状无特异性,故易发生漏诊、误诊[1]。本文对我院2003年7月~2008年7月误诊的42病例患者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情况

42例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在17岁~72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年3个月,平均7个月;42例尿毒症的原发疾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高血压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3例,多囊肾3例,狼疮性肾炎1例。

2.临床表现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20例(47.6%),其中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厌食15例,腹泻3例,腹胀、腹痛、解黑便2例;以气促伴水肿为主要表现8例(19%);以气促伴头晕为主要表现者7例(16.7%);以单纯气促为主要表现5例(11.9%);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2例(4.8%)。

3.实验室检查

42例患者中血肌酐:707~1000 μmol/L14例,1001 ~1500 μmol/L19例,1501~2000 μmol/L7例,2000 μmol/L以上2例;血尿素氮:10~20 mmol/L20例,21~30 mmol/L14例,31 mmol/L以上8例;血常规:血红蛋白91~100 g/L6例,61~90 g/L 29例,60 g/L以下7例;尿蛋白定性(±)3例,(+)8例,(++)17例,(+++)14例;B超示:双肾缩小14例,双肾大小正常22例,多囊肾3例,双肾及输尿管结石并双肾积水3例。

4.误诊情况

42例病人误诊为慢性胃炎11例,消化性溃疡4例,急性肠炎3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8例,慢性贫血(原因不明)6例,高血压病5例,神经性皮炎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例,误诊时间最短7天,最长7个月,平均2个月。

5.治疗及转归

42例病人确诊后均行血液透析,治疗基础疾病及纠正贫血、控制血压等并发症[2],其中尿路梗阻1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余症状体征好转,血肌酐、尿素氮不同程度下降,长期进行血液透析。

讨 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因肾脏有强大的贮备能力,起病隐匿,肾功能衰竭早期患者可无症状,当进入尿毒症期后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骨骼等多个系统,出现多种症状,且可能表现不典型,可出现任何一个系统的症状,因而容易误诊为某一个系统的疾病,特别是没有明显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如出现无力、疲乏、厌食、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全身衰弱、面色苍白、头晕、气促、皮肤瘙痒等症状,往往会误诊为消化道疾病、肿瘤、钩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皮炎等疾病,若临床医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不熟悉、临床思维狭窄或对病史了解不全面,常容易出现漏诊、误诊。

误诊常见原因分析:①把尿毒症的消化道症状误诊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且胃肠道疾病为基层医院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医生考虑病情局限,故常误诊为胃肠道疾病。②把尿毒症的肾性贫血误诊为缺铁性贫血或钩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必有的症状,发生率100%[3],尿毒症患者部分早期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气促、乏力等贫血症状,无明显浮肿、尿少、血尿等肾脏疾病表现,故误诊为其他贫血性疾病。③把尿毒症的肾性高血压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因部分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高(国内学者报告,尿毒症患者合并高血压可达84.90%),且年龄较大,常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④把尿毒症的胸闷、心悸、气促误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4],因部分尿毒症患者可出现胸闷、心悸、气促、浮肿、咳嗽、血压高等表现,且年龄较大,常合并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故易误诊为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因此临床医生应加深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仔细全面了解病史,全面掌握临床资料,认真仔细体检:测血压、肾脏触诊、肾区叩击痛、贫血貌、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等,对病人尽可能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肾脏B超等检查,可减少或避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许琴,李家才.基层医院慢性肾衰竭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8,21(5):31-32.

[2]卞维静,李文歌,陈永健,等.38例血液透析治疗10年以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8(5):267-269.

[3]王国才.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慢性肾功能衰竭45例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z1):

慢性病的表现篇4

关键词:高原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533-01

高原病的共同特点及高原病的发病诱因:慢性高原病的定义:慢性高原病的定义是指进入高原或者久居高原的居民,由于长期高原低氧环境所引起的人体慢性低氧疾病称为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的临床分型和预后:起病都有一个共同点,起病缓慢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因其他病就医或在体格检查时才发现。发病初期无特殊症状,特别是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型,一般无症状,但因为它是慢性高原病的早期,可发展为明显的其他各型,因而对慢性高原病的早期诊断几早治疗及早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原病的诊断标准:急、慢性高原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须的条件:一是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的高原和久居高原:二是有缺氧的临床证据,即口唇发绀、动脉血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低于高原健康正常人;三是有高原低氧性肺动脉压增高的证据,肺动脉瓣听诊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和/或分裂、超声或导管插管检测示肺动脉压。

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久居高原;有慢性高原病各型的临床表现。

1 高原病治疗原则

医学上将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人体由平原进入高原或在高原进入更高的高原,由于高原低氧环境所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称为高原病。根据进入高原的长短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是指人体较快进入高原,在到达高原当天或数天内,由原低氧环境导致人体急性缺氧性疾病。而慢性高原并是指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的居民。有长期低氧环境所引起的人体慢性低氧性疾病。

1.1 高原病的共同特点:a.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b.有缺氧的表现:(如口唇或指甲发绀、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健康人)c.有低氧性肺动脉压力增高的临床依据:(肺动脉瓣高原病第二心音亢进和/或分裂、X线显示肺动脉圆锥突出、超声或导管插管显示肺动脉压力增高。

1.2 高原病的发病诱因:a.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由于上感,影响氧气的摄取,特别是伴有发烧增加机体耗氧量更易诱发或加重高原病病情。b.过度劳累;c.过量饮酒及暴饮暴食。d.精神过度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不但导致耗氧量增高而加重缺氧,而且肺血管对低氧的收缩反应更加敏感,更易诱发高原病,特别是急性高原病。这里主要讨论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的定义是指进入高原或者久居高原的居民,由于长期高原低氧环境所引起的人体慢性低氧疾病称为慢性高原病。病因:外因是长久的高原低氧环境,内因是体内各种抗疾措施的调节,包括神经。体液。各器官和组织生理功能的代偿性调节等,若上述代偿性能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的正常和平衡(内环境的平衡)而且能从外部低氧环境中取得维持身体所消耗的氧气,则内外环境之间也能获得新的平衡,不发生高原病。反之,则发生慢性高原病。

2 慢性高原病的临床分型和预后

起病都有一个共同点,起病缓慢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因其他病就医或在体格检查时才发现。发病初期无特殊症状,特别是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型,一般无症状,但因为它是慢性高原病的早期,可发展为明显的其他各型,因而对慢性高原病的早期诊断几早治疗及早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

国内传统上将慢性高原病分为:慢性高原反应。高原血红蛋白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现在,高山病心血管研究所将慢性高原病分型如下:a.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慢性高原病早期);b.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c.慢性高原心脏病;d.慢性高原病合并型(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慢性高原心脏病。

慢性高原病的根本病因是长期高原低氧环境,当内外环境获得新的平衡时,不会发生慢性高原病,一旦这种平衡发生失调便发生慢性高原病,发病初期尽表现单一器官或系统受累,如仅有末梢血红蛋白增多或仅表现右心受累,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当病情逐渐发展,累及的器官和组织越多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各种病理性损害越严重,病情进展到多脏器明显受损时,提示病情以达晚期,病情难以逆转。

3 高原病的诊断标准

3.1 急、慢性高原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须的条件:一是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的高原和久居高原:二是有缺氧的临床证据,即口唇发绀、动脉血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低于高原健康正常人;三是有高原低氧性肺动脉压增高的证据,肺动脉瓣听诊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和/或分裂、超声或导管插管检测示肺动脉压增高。

3.2 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a.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的高原并有急性高原病各型的临床表现。b.只有一般症状而无相应脏器受累的诊断为急性高原病早期或者轻型。c.出现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肺部闻及湿性罗音,X线结果示肺部出现多个小斑片状阴影,即诊断为急性高原性肺水肿。d.出现一定的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征象,即诊断为记性高原性脑病。e.排除心脑肺等基础性疾病。

3.3 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久居高原;有慢性高原病各型的临床表现。有低氧性肺动脉压增高的临床证据,无红细胞也无肺动脉增宽或增厚,右心扩大等,诊断为慢性高原性肺动脉压增高症。有或无慢性高原病临床症状,末梢血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增高达到诊断标准即诊断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或无慢性高原病临床症状,X线或超声结果示肺动脉增宽或肥厚,右心室扩大,既诊断为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同时存在红细胞增多及高原性心脏病诊断为慢性高原病合并型。

3.4 高原病治疗原则:急性高原病治疗原则:首先要改善病人缺氧状态;其次为降低肺动脉压力;然后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

慢性病的表现篇5

【关键词】 耳鼻喉科;慢性咳嗽;病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NT diseases caused by chronic cough cause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Methods: 50 cases of ENT diseases caused by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ugh To our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8 to August 2012 were randoml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hronic cough for indu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T diseases, chronic c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etiology, clinical therapy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Results: (1) ENT diseases induced by chronic cough include chronic simple rhinitis (accounting for 36.00%), allergic rhinitis (22.00%),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the nasopharynx (20.00%), sinusitis (representing 22.00%); (2) the distribution of causes of chronic cough: cough variant asthma (18.00%), stomach - 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 (30.00%),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PNDs) (accounting for 22.00%), cough after infection (accounting for 12.00%), laryngeal cough (18.00%); (3) by the triple drug therap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cured 15 cases (30.00%),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patients 32 cases (accounting for 64.00%),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00%. Conclusions: ENT diseases caused by many causes of chronic cough, a greater impact on patients, and should therefore pay attention to treat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 ENT; chronic cough; etiology :;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80-02

咳嗽是呼吸内科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指的是患者在咳嗽时间超过3wk,反复性发作,但是未出现明显的肺部疾病。对于慢性咳嗽引起的病因非常多,一般呼吸内科临床医生常常应用止咳消炎的方法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而另外一部分患者则并未见好转。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忽略了慢性咳嗽的致病因素,且并未对其进行对症治疗[2]。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联药物疗效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尤为显著。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到我科就诊的50例耳鼻喉科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71岁,平均(44.50±11.02)岁;病程2个月~17年,平均(54.01±5.66)个月;咳嗽均在3周以上,且反复性咳嗽,并无咳血,患者均未出现慢性呼吸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慢性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经过X线检查,胸部未见有异物,通过相关治疗,病情并未好转。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口服4mg的氯苯那敏,每晚1次;氨茶碱0.1g,3次/d;同时,给予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5mL+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次雾化治疗时间为20min,1次/d。仪器为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YC-800超声波雾化器。本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d,每次雾化治疗之后应漱口,且应禁食2小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睡眠改善状况进行密切地观察,是否出现头晕、呛水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并发症。疗程结束当日应对患者咳嗽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咳嗽频率明显减少,程度缓解,且每次咳嗽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3)无效:咳嗽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是有加重的发展趋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3]。

1.4 观察指标 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慢性咳嗽病因的分布情况、临床治疗疗效。

1.5 观察指标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慢性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咽部慢性炎症以及鼻窦炎,其中慢性单纯性慢性鼻炎构成比最大,为36.00%。

表1 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

2.2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分析 见表2。由下表可知,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以及喉源性咳嗽(LC),其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所占比例最大。

表2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

2.3 本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见表3。由下表可知,本组患者经三联雾化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47/50)。

表3 本组慢性咳嗽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n(%)]

3 讨论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十分繁杂,对其病因加以明确是成功治疗该病的关键之处。近年来,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几乎全部慢性咳嗽疾病均可作出病因学分析与诊断,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包括[4]: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和喉源性咳嗽(LC)等。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咳嗽属于“内伤咳嗽”的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在对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进行明确的基础上,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对其病因的机制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掌握疾病的传遍规律等,针对不同症候特征进行特异性的中西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治疗为目前最佳的选择方法[5]。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氯苯那敏、氨茶碱、利多卡因三药联用[6],可能起到协同作用,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因而能快速消除顽固性咳嗽症状,避免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利多卡因吸入后,在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产生麻醉作用,故在治疗后2h内不能进食,以免引起呛咳;对合并严重心脏、肝脏疾患者因可能发生利多卡因中毒反应,故慎用。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本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等。结果表明: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慢性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咽部慢性炎症以及鼻窦炎,其中慢性单纯性慢性鼻炎构成比最大,为36.00%;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以及喉源性咳嗽(LC),其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所占比例最大;本组患者经三联雾化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47/50)。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众多,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应该注意对其进行及时地治疗,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王文, 周文光. 王廷芳. 非侵袭型鼻窦曲霉病12 例报告. [ J ] 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9,7(2):236-237.

[2]朱冠龙. 沈小华. 江德胜. 等. 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16 例报告[ J ].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9,13(4):496-497.

[3]张呼和, 白文忠, 王向东. 变应性鼻炎对下气道反应性影响初探[ J ]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35(sup.5):1-2.

[4]顾之燕. 呼吸道炎症反应[ J ] .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10.36(3):397-398.

[5]高青,孙黎晓.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引起的刺激性干咳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7):496-501.

慢性病的表现篇6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结果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039-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Endoscopy and Pathology Results

LI Lei1,2,JIANG Na2,WEI Xue-lei1

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naly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chifeng college hospital in March 2013 to March 2015 of 98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admit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biopsy in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of pathologic examina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calculate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inspection diagnosis method. Results Eendoscopic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98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65 cases of the disease, the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is 66.33%, these confirmed cases in 44 cases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21 cases of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Those in gastric endoscopy showed mucosal chap tend to be flat or disappear, gastric mucosa comes in red and white give priority to in order to play, and the see of vascular pathological symptoms diagnosed with the disease coincidence rate was 91.6%, gastroscopy mucosa show particles or tuberous pathological symptoms diagnosed with the disease coincidence rate was 81.26%, the two kinds of pathological symptoms of disease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Fission gastroscopy only see mucosa crease or disappear, mucous membrane of the red and white alternate with, and give priority to in order to play, see blood vessels through endoscopic performance of diseas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43.5%,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two kinds of histological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s close to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patients with gastric endoscopy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inly thinning of the gastric mucosa, rough play and gastric mucosa,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astric endoscopy and pathology diagnosi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Endoscopy;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病发几率较高,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胃黏膜腺体表现出萎缩的病变慢性炎症,是胃癌前的常见病变,并且常常伴随有异型增生与肠上皮化生出现[1]。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有效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有效方法与手段,除此之外还应进行胃镜监测随访,发挥出其在检查早期胃癌中的作用,而且其在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胃镜检查配合病理诊断将有效提升该病诊断的准确率。该次实验研究方便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重点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来该院就诊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8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这98例患者都经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57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25~70岁之间,其胃肠不适症状持续了3 d~15个月。取所有患者黏膜组织实施病理诊断,该次实验病例选取需要排除一些病例,病例排除标准如下:患有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等疾病者。所有临床患者资料均经过患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内镜检查 借助电子内窥镜直视患者胃部,经内镜观察到其表现为:患者胃黏膜变薄;白相黏膜为主,暴露出的血管透明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患者胃黏膜及壁相对粗糙,呈现出颗粒或结节状,黏膜壁表现出凹凸不平,然后应取患者胃黏膜病变部位2~5块标本进行病理诊断。

1.2.2 病理诊断 活检取患者病变处2~5块标本,接着将其浸放在10%甲醛溶液中实施固定,下一步是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挑选该院这方面专业医师仔细观察活检样本的结构、细胞学形态、病灶分布等借助显微镜,内镜要提供给病理医师取材部位、内镜所见与病史等有关资料,病理医师需要观看阅片进行病理诊断,病理诊断实施过程需要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相关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计算临床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方法

此次实验研究中,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给予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结果

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内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有65例,诊断符合率为66.33%,其中伴随有肠上皮化生44例,伴随有上皮内瘤变的21例。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呈现出红白相间黏膜、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两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炎,其与遗传、饮食及年龄等因素关系密切,该病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消退及疲劳消瘦等等,病理上则表现为胃黏膜腺体萎缩、组织增生或化生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具有持续性、迁延性,临床治疗也比较困难[2]。CAG病理特征非常容易抓捕转化演变成胃癌,应给予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此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国外学者提出了相关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被多数人所普遍接受,其认为胃癌发病演变方式主要经历了几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上皮内瘤变属于动态过程,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可能是保持不变或者逆转,但是一旦发展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就不能逆转,并由此发展成胃癌,因此及早发现、诊断、治疗及定期随访是非常必要的[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关系密切,常常随着年龄增加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也有年龄增长有关。

CAG临床诊断过程中,不能将影像、生化诊断作为判断是否有该病的最终依据,上述两项检查仅仅能将病灶位置、体积及异常指标等揭示出来,病理检查相比,其取样更为真实可靠,分析病灶样本细胞学特征、显微结构等等,从而做出准确、真实又全面的判断,病理学中也具有比较成熟的病理分类及病理学鉴定标准[4]。医生常常将病理检查作为各类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实际上内镜检查中的取样操作受限较大,医师在病理检查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受主观判断及经验不足等影响而出现漏诊[5]。除此之外,患者自身的体征、体内生化指标等也会影响病理诊断结果。内镜检查操作则操作方便、观察全面等,对于那些疑似CAG患者,可以及时地发现其异常结构变化,因此内镜检查在CAG术前诊断及筛查过程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6]。近几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胃镜检查下的图像也更加清晰,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水平有显著提升[7],但是仅仅依据胃镜检查中的相关描述过于片面不科学,具有一定误差,胃镜检查时会出现多种病症表现,不能仅靠一种病症就确定或排除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我国有许多相关研究报道表明:胃黏膜粗糙不平与结节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同一型,其常常还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但是实际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其阳性率差异较大,不能较好地区分清楚黏膜粗糙不平与颗粒状或结节状隆起,因为每个人对粗糙不平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实际上胃镜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还是有一定相关性,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能显著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马艺宁等人[8]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萎缩胃炎患者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0.0%,经胃内镜观察到的白相及胃黏膜变薄占比18.0%;胃黏膜粗糙征象的内镜诊断率是46.0%,病理诊断率是32.0%,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此次实验研究中,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展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两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两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此次实验研究与马艺宁等人[8]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胃内镜检查诊断率无显著差距,但是病理诊断率相差较大,两者研究都总结分析出了联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来诊断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合起来在诊治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55-256.

[2] 樊荣.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64-65.

[3] 徐斌,黄玉凯,周进.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4] 王英红.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9):1237-1238.

[5] 郭伟宣.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4):142-143.

[6] 李晓娜.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4-35.

[7] 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1):1954-1957.

[8] 马艺宁,宋福勤.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6,2(8):117-118.

慢性病的表现篇7

肝纤维化属中医“瘀血”、“胁痛”、“癥积”等范畴。通过对文献报道的研究总结,结合临床实际,本文对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做一探讨。

1 湿热未尽是肝纤维化发病的始动因素

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的具有湿热致病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腹胀脘闷、纳差、恶心呕吐、黄疸、大便粘滞不畅等症;湿热蕴结,留恋不清,可致病情缠绵不愈;湿热未尽,阻滞气血经络,日久脏腑功能失调,致使肝病迁延反复。从现代医学看,肝病迁延反复表现在肝脏病理上为肝细胞的进行性坏死、炎症及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

从肝纤维化的病证来看,类似于中医学中的“癥积痞块”。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中记有:“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目前,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湿热蕴结是慢性肝病迁延反复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曾通过对肝病病理的探讨并总结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辨证论治的规律,发现在本病各种证型中均有湿热证的表现;通过中医辨证与肝功能检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湿热与血清ALT的升高存在相关关系;在对慢性肝病证型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初步研究中发现,辨证属湿热未尽型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内组织学改变存在灶状、桥状坏死、嗜酸性变、肝细胞内淤胆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等典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组织学特征[1]。这些说明湿热与慢性肝病迁延反复有关。

笔者认为,湿热之邪既作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又作为一个基本病机存在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大多数本病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脘痞、呕恶、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湿热征象。慢性肝病之所以病情迁延反复,发生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与邪气留伏、羁留不解有着密切关系。湿为粘滞之邪,与热邪相合,阻碍气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湿热致瘀是肝纤维化瘀血阻络的重要原因。《张氏医通》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可见湿热之邪滞留不去,必然脉损络阻。正如朱丹溪所云:“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湿热与瘀血相互胶结为患,致使病情迁延;湿热久羁,可以化生痰浊;湿热内蕴,又能伤人阳气、耗伤阴血而进一步损伤正气。因正虚无力托邪外出,又造成湿热的长期留伏,使病情迁延不愈。可见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标实本虚皆源于湿热。因此说,湿热未尽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病的始动因素。

2 瘀血阻络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

《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故不通。”慢性肝病病程长,久病必瘀。瘀血停著,结于胁下,是形成肝脾肿大变硬的主要病因病机。唐荣川指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瘀血作为重要的病理产物,存在于肝纤维化的各个阶段。初期血滞较轻,故有的病人除可见舌淡暗外,其他瘀血阻络征象不甚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血瘀征象越来越明显,舌质暗红或青紫,或有瘀斑,症状多出现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硬化、腹壁静脉曲张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对中医“血瘀”的本质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认为血瘀的本质是: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与变性,以及微循环障碍。针对慢性肝病血瘀证的研究显示:瘀血阻滞是慢性肝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如国内外学者借助血液流变学、末梢微循环等手段观察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肝血流图的结果多显示肝内动脉系统循环量减少,肝活检证实血瘀证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主要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既往的研究发现,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慢性肝病患者有血瘀证者可高达55.0%[2]。唐敏智用Pugh分级对68例肝硬化肝功能储备进行评估打分,并探讨其肝功能储备与中医证型演变的关系,发现肝血瘀阻是肝硬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病理基础,说明肝血瘀阻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着肝纤维化的不断形成及发展[3,4]。

笔者观察到,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且多次复发、临床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右胁刺痛、胁下积块、舌质紫暗、瘀点瘀斑等征象较为突出,B超检查显示肝脏光点密集增粗,血管走向模糊,提示血瘀的长期存在与病情加重相平行。患者除表现不同程度的瘀血证候外,也常兼有湿热证的表现。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由于外感湿热,或过食肥甘,或内伤生湿化热等因素,造成湿热内蕴,继而湿、热、瘀相互胶结,壅塞肝络,胶结难化,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是慢性肝病病情迁延反复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肝脏病理上即是肝细胞坏死、炎症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陆拯.毒邪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97:22.

[2]薛焕得,刘晓艳.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8,39(8):476.

[3]唐敏智.肝硬化肝功储备力与中医证型演变的关系.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3(4):5.

慢性病的表现篇8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结核;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131-03

doi:10.14033/ki.cfmr.2015.10.066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因为老年人年龄大、表述不清、抵抗力低下、结核症状不典型、X线表现不典型等原因,肺结核疾病容易被并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掩盖,导致误诊、漏诊问题,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鉴于这种情况,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5例,根据确诊时机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男女比例25∶12,年龄58~75岁,平均(67.00±5.12)岁;患者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病程3~28年,平均(11.00±3.64)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以阵发性咳嗽、咳痰等为主,同时伴有气喘、胸痛、消瘦、肢体懈怠等症状者17例,伴有白细胞不同程度增高者14例,该组患者早期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或依据不足导致早期未诊断出肺结核。观察组48例,男女比例32∶16,年龄60~78岁,平均(68.00±6.85)岁;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3~20年,平均(16.00±3.29)年;该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均行实验室检查,经生化或血常规检查显示低蛋白血症或贫血者71例(83.53%);血气分析提示电解质紊乱22例(25.88%),低氧血症17例(20.00%),呼吸衰竭19例(22.35%)。53例(62.35%)患者痰涂片检查呈阳性,35例(41.18%)患者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39例(45.88%)患者结核抗体呈阳性。(2)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影像学检查,双肺中下叶及上叶前段为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表现。51例(60.00%)患者有类似肺炎的X线表现,合并有空洞者32例(37.65%),肋隔角变钝或胸膜粘连者16例(18.82%)。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综合治疗。

对照组患者先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患者在行X光胸片检查后,进行抗感染、平喘、排痰、解痉、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水电解质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同时应用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剂18 μg/次吸入治疗,1次/d,或是给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500 μg/次吸入治疗,2次/d。若患者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2~4周后临床疗效并不显著,便需进一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与痰培养检查,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一步检查确诊合并有肺结核后,便在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抗结核治疗方案[1]。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解痉、平喘、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结核治疗,针对前期未有过抗结核治疗史的患者选择2RHZE/HER方案治疗,针对前期已有过抗结核治疗史的患者选择3DLVE/6DLE方案治疗。抗结核方案中各类药物均遵循“规律、适量、全程、早期”的应用原则,若患者对上述方案无法耐受,则需及时根据病情进行合理、适当地调整;若患者有耐多药情况,则在治疗前还需及时进行药敏加结核菌培养试验,在明确患者对哪种药耐药后,选择最为有效的2种以上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若患者存在低氧血症现象,则需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若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逐渐替换为二丙酸倍氯米松,以降低激素不良反应[2]。抗结核治疗方案中,R代表利福平;H代表异烟肼;Z代表吡嗪胺;E代表乙胺丁醇;D代表力克肺;L代表利福喷丁;V代表左氧氟沙星。

1.3 评定标准

(1)检查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X光胸片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指标进行观察与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胸片空洞、双肺斑片状阴影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2)疗效评价指标。显效:患者的咳喘、肺音、紫绀、下肢水肿等症状明显改善,心率下降,肺功能等级改善至2级以上;有效:咳喘、肺音、紫绀、下肢水肿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心率有所下降,肺功能改善不足2级以上;无效:症状改善未达标,或是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胸闷、气短、咳嗽、咯痰、乏力、盗汗、营养不良、咯血等临床症状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45例(93.75%),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29例(7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双肺阴影消失率、胸片空洞闭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转归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患者在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感染了结核菌,在进入老年后,由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多种基础疾病作用,长期稳定静止的结核病灶会重新生长繁殖(内源性复燃),由此导致结核病发病。其二,患者在中青年时期发生结核病,但治疗不彻底,虽看似治愈,但实际是疾病在体内隐匿并缓慢进展,待到老年后,由于免疫力低下及相关疾病作用,容易再次诱发感染肺结核[3]。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又是肺结核的高危人群,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后多种因素作用,很容易诱发患者感染肺结核,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导致多器官功能减退或衰竭;或是患者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再或是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其他影响免疫系统的基础疾病,从而增加肺结核的感染几率[4]。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在基层医院非常多见,且在近年来结核疫情严峻的形势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核率的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老年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比较特殊,本身就存在呼吸道防御机制较弱、反应迟钝、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后,更会加重生理、病理变化,再加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很容易使潜在的结核病灶复发,或是感染肺结核。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存在,在合并肺结核后,其临床症状表现及X线表现不典型,还有部分患者肺结核发病隐匿,无自觉症状,从而会给肺结核的诊断带来难度,便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问题。基于上述现象,临床必须提高重视,针对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对原发病加强治疗后,若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则应该及时考虑患者合并有肺结核的可能性,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以便能确诊肺结核,及时给予抗结核方案治疗[5-6]。

通过本次研究也可发现,医院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很容易在早期漏诊肺结核,延迟诊断,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从患者角度来看,由于患者肺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X线表现不典型以及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各种项检查等原因,从而造成漏诊、误诊、延迟诊断的问题;而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只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忽视了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可能性,或是前期未能进行必要的痰菌检查,导致肺结核不能及时诊断出。为能够预防肺结核漏诊、误诊现象,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详细问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肺部感染问题,必须进行X线、血清结核抗体、痰结核菌、结核菌试验等必要的检查。同时医务人员还应该最大地缩短拟诊、转诊时间,以减少医源性延误。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延迟诊断的现象,从而延误结核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必须提高重视,争取做到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同时实施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4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2(18):96-97.

[2]韩军.100例COPD合并肺结核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5):782-783.

[3]童晓燕.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15(6):42-43.

[4]陈俊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105.

[5]桑纯利.8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0):1305-1306.

[6]郭新.高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诊治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9):1065-1066.

上一篇: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开发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