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01:46:5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要克服上述弊病,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从教学的目标上要处理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从教学过程上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这里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显然,前一种走向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后一种走向则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并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3.从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违背循序渐进、盲目教知识的做法,也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伴随和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信息传递而进行的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组织活动,这一活动往往具备“三性”:(1)即时性。与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任意一个环节相关的管理活动,都只有在那一特定环节中的特定时刻进行才能产生效果。那一特定环节一旦过去,任何管理都难以再起作用。(2)隐蔽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被管理、受约束的不满和反抗可能在行为上不显露,但听课时心不在焉,整个课堂教学也必然失败。所以课堂管理要讲究策略性,要尽量使学生在未觉察被管束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管理。(3)灵活性。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组织,其组织对象是复杂多变的,是几十个具有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相对独立的个体。所以,课堂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是教师在观察几十个学生并随机采取相应对策、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组织控制的一种特殊智慧和能力。

在掌握了上述课堂教学管理“三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管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如下标准:(1)课堂气氛活跃。表现为教师教学情绪高昂,受教师这种高昂情绪的调动,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满意、敬慕、愉快的态度,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共鸣。(2)课堂纪律严整。学生行为全部直接与课堂教学有关,没有或基本没有无关行为。(3)关键时刻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节课45分钟,学生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但在关键之处,如教师讲授重点、难点时,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优秀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显著表现。(4)及时、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精彩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不集中的时候。教师要明察秋毫,准确掌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情况,及时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而且方法巧妙,不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管束他们,以避免因管束而导致的反感。(5)教师控制灵敏。尽管学生本身是不愿接受控制的,但课堂教学管理本质上是要对学生在这45分钟里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加以控制,使之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学生能紧跟教师发出的指令而进行有关课堂教学活动和活动转换,以及活动转换的快速和整齐均为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有效、控制灵敏的表现。

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式课堂教学 任务小组 项目主题

“理想在远方,现在就要启程”,这是山东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编者的前言标题。新教材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它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理论基础。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及课堂教学实践,我对新教材教学有了几点体会,阐述如下。

一、提出项目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确定项目主题和任务,项目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把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通过教师“展示任务”,学生“作品汇报”,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操作技能的学习。这些任务都是环环相扣,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了所有任务。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很想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自主学习,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任何一个操作任务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一些因素,如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否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是否便于进行操作,等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二、合理组建任务小组

为了更好地实施合作,教师就应根据本班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组建团队小组,小组中可以选定一个人作为团队核心(小组长),核心可以对团队进行监督和约束。由于学生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等的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是同质组合,必然造成小组之间能力的悬殊,不易于开展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要体现合作学习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本质特点,教师引导和自由组合相结合。

三、鼓励学生,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心处理教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布置完项目任务后,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最后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体现。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正因为项目式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宽、范围广,对教师自身知识的深度、宽度和广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并对教师实际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精髓,扩大知识面,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时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项目过程中可能有的不同角色,如组织者、管理者、教练、观察者、引导者、合作探究者。项目式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应充分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一、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主人”权还给学生

有一堂语文课,课文的题目是《老牛》,教师想采用讨论的方式对老牛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把这想法告诉了同学们,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提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激活了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同学们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老牛特点的认识。甲同学说:“这是一头工作了一辈子的,但没有怨言、性格也很安详的牛”。甲同学本以为老师会很赞许他的观点,没想到老师摸摸他的头,示意他坐下。乙同学又说:“这是一头快要死的牛”,老师笑笑,没有作答。丙同学说:“这是一头体弱多病的牛”。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接着,又有好几位同学先后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奇思妙想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当然,也有些同学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写着……

这是一个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看似得到了重视,课堂气氛也比传统课堂活跃,但这是否是我们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呢?当然不是。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教师把民主的讨论当成了一种摆设,同学们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没有发挥生命课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作用,不善于扑捉课堂信息,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信息源”。此外,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没能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互动,学生的生命性没有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在引导同学们总结牛的特点时,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智慧缺乏信心,迫不及待地把早已写在教案上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瘦、老、病、死”。学生因其奇思妙想没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变得灰溜溜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创造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教师的智慧、课堂的精彩和师生的生命性也因缺少师生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而变得黯然失色。其实,这样注重形式上的讨论犹如水上浮萍,犹如过堂风,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自的角色,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1]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参与的主体之一。教师要认清师生各自的角色,并相互配合,让课堂的精彩不断涌现;其次,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师生真情实感的投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多给学生积极鼓励性的话语,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灵感,让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和师生生命的光彩,让老师深切感受其职业的生命价值,并不断提高职业水平,不断完善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聪明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善于“大问题设计”,适时给予学生智慧的点拨,把课堂引向深入,打开相互的思路,让师生的思想火花在交流、辩论中碰撞,生命的意义在其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学生也在参与和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勇气。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生活走进课堂

新课程倡导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来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给学生提供每节课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知识结构,要把知识活化,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如记忆理解的策略;时间、学习环境的选择策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记忆能力的最好场所,”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目的所在。[2]下面是一课堂教学片断,也许会对我们理解课堂的生命有所帮助。

这是一堂为生字“岛”配画的语文教学片断。首先,教师把“岛”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他转过身问同学们:“谁能先说说岛字的特点?”甲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岛是由鸟和山组成的象形字。”老师向甲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你说得真好!”乙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划船,看见湖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有许多树和游人,岛的周围还有小船和清澈的湖水。”“说得真好,水让小岛活了起来。我们想象得出你的生活很幸福,谢谢你告诉我们你的周末生活。”乙同学高高兴兴地坐下了。老师又问:“谁能把小岛画在黑板上,并解释一下画面的内容?”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争取这个表现的机会。紧接着,老师又向同学们提出:“谁能用岛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从我家窗户看出去,可以看见马祖岛。”“我们的祖国有许许多多举世闻名的小岛。”同学们踊跃地回答着,其场面就连听课的老师都深受感染。

在这堂小学语文课上,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地坚守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动态生存中注重学生思维形成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自觉投入到教学中,师生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和交流互动,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师的生命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彰显;此外,这位教师还善于捕捉动态生存的教学资源,通过抛出一个个有挑战性的问题,紧紧把握住了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且巧妙地把课堂引向思维的深处;教师还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了课堂,“水”让课堂进入了思考的状态,师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拓开、拓展,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真实体验得以有机会表达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几乎每个人都有获得实实在在发展的感觉。在“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智慧相互启发,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谁也不可否认――“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

三、建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常常看见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还未等学生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提问也需要技巧,教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又有何价值?教师的智慧不在于比学生的知识多多少,而更多体现在“大问题设计与思维引领”上,引导学生不断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来思考,启发学生提出来自学生自己认知世界的未知问题,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生命正通过此种方式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展现吗?

其次,在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捕捉课堂资源、信息的智慧和意识。在传课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一切都课前预设好,然后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此种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课堂和知识的权威和垄断。在充满生命的课堂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更是课堂资源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和障碍的排除者。在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中,任何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都有可能出现。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不再仅限于课本或依靠老师课堂传授。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更像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的战友,师生在人格和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在生命课堂里共同探求新知,共谋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一起努力。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养成资源意识,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存的资源,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思维深处。诚然,教师的资源意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更多要靠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去摸索、去养成、去感受。久而久之,资源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生命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最后,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教师不要过分依赖教学经验和课前预设好的教案,而是要“注重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反思和重建,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而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观念、行为习惯以及内部的实践标准、参照系。这一切,都使得教师逐渐成长为自觉的、有理念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3]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除了要培养反思意识和行为习惯,还应把反思的成果变成自觉的行动,付诸于日常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变革中完善自我,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努力成为教学变革的开拓者。

四、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师生的成长,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生活。”[4]回顾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又从集体教学向个别教学发展转化,教学正走着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之路。[5]如何实现教学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继承我国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遗产、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同时,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课堂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关怀,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充满人性的色彩和光辉,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1997,(4).

[3]张向众.学校变革中研讨性评课文化的更新[J].教育实验与研究,2007,(2).

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实践领域的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真正的发生地。事实却是人们会发现课堂教学中充斥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本文通过在布迪厄的“场域”视角分析下,来探讨课堂教学公平缺失方面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以便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场域”;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平既折射着教育公平,也制约、左右着教育公平。所谓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不同的家庭条件、智商水平、教养程度以及性格特征等学生以公正平等待遇。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主要渠道,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

一、课堂教学“场域”中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1]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一个有系列关系组成社会空间,在此空间内,不同地位的力量为了争夺资本与利益而产生争夺与竞争。借助布迪厄的场域视角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场域”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关系中的不公平

1、课堂空间“场域”享用不均。

首先从座位上来说,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基本上呈现为同一格局,即全班学生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通常称为“秧田型”空间形态。据研究表明,场所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远近,那么前排与后排学生接收到教师的影响效果就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如今更有些教师有意将那些成绩好的、社会地位高的或者调皮的学生安排靠近讲台的座位,把座位逐渐变成学生身份的象征,这更是明显的教育不公平。

2、课堂交往“场域”上的不公平

课堂是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交往行为。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各个学生提供和创造大致均等的交往机会,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有意对学生实施一种差异往,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对象差异上。比如,教师与学生干部互动多于普通学生;教师乐于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往。同时,针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并且表现出更大的耐心的方式;反之,则更多采取专制的、否定的,并且相对较少的思考时间。若是考虑到是否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这无疑是有失公平的。

(二)教师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公平

1、教师教学资本分配的不平均

在教学资源的分配时候,往往可能出现教学资本向资格老、资质深教师群体倾斜。资格老的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拥有一定的权威性,具体表现在话语权以及权力上,年轻的教师在教学资本上分配上可能处于劣势。

2、教学中“霸权”现象的出现

有些教师仗着自己在教育领域的一些作为,或者拥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在其他教师中处于强势方,在教学资源分配处于优势方。久而久之,这种霸权主要慢慢在教师间滋生,造成教师在教育资源占有上极其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三)学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1、班级职务赋予的话语权与活动拥有权。班内干部一般是班级的领军人物,在很多情况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拥有支配权,其他同学相对处于被指使以及被支配地位。

2、优等生更具有课堂话语权。课堂教学中,一般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较多的教师青睐,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相对活泼,较成绩薄弱的学生来说,拥有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课堂教学“场域”中不公平的原因剖析

课堂教学“场域”中既存在着显性的不公平,又蕴含隐性的不公平,造成这种不公平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所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个人素质低下与社会功利化的驱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观念日益渗入到教育领域,教师教育观念受到社会中功利化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教师本来自身素质就不高的,尤其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素养,这种差异将必然导致课堂上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方式,无疑是实现实现教学公平的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与教师个人关系密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场域”中,教师受“功利化”的驱使,在课堂教学中会特别关心那些在社会中拥有一定家庭地位的学生,这无疑将会打击那些来自普通家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窒息了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这已经成为妨碍教学公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

2、对课堂教学公平认识的模糊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入学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占用(包括物质设施和师资配备)方面,认为每个学生只要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占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便会受到同等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一系列复杂的主客观因素,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性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漠视。实际上入学机会和教育资源占用的平等只是求得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而决非充分条件[2]。

3、课堂教学“场域”中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本拥有失衡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资本是各个行为个体可以利用的各种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符号资源,行动者占有资本的数量与权力决定着他们“场域”中地位的高低。布迪厄认为在“场域”中行为者彼此对立,通过不同的策略来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运用各种权力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在针对整个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教育资本或者权力的占有对课堂教学活动中亦是如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场域”来说,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与学生各自承担着不同角色,拥有相对较多教育资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空间“场域”。教学活动向教师“场域”倾向,学生自然处于劣势,不能以平等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不公平存在的隐性因素。第二、在课堂教学关系的“场域”中,与教师关系好的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选择往的对象,在座位安排时也会受到老师的特别眷顾。这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课堂话语权。三、学生内部形成的“小场域”,班干部、优等生、借读生等形成了相对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导致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这也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三、增进课堂教学“场域”公平的策略

课堂教学应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产生课堂教学“领域”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原因。那么增进教学课堂“场域”公平的策略有哪些?

1、缩小班级规模,合理安排座位顺序

课堂教学“场域”内部蕴含了很多显性与隐性的不公平因素。其中班级规模与座位安排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班级规模远远超过了每个班级45人的标准,使得课堂空间变得拥挤不堪,再加上,我国一般采取“秧田式”排位,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关注,限制了师生交往,可能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不公平。因此,缩小班级规模,合理安排座位顺序,保证课堂物理空间宽敞,使每一位学生的座位相对自由,都能够处于课堂空间的最佳位置,沐浴在教师关注的目光里,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2、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设计师,是课堂教学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人是一个生命本质和超生命本质的统一体,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的向往,要想提高教师在师德与师风,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是教师群体处于一个收入较高而又稳定的阶层。同时也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教师形成全新的职业理念,梳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3、科学进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从而直接关涉到课堂教学的公平[3]。教师评价普遍的实行是以教师的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并把学生成绩同学校对教师的奖惩等制度直接挂上钩,这客观上迫使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造成了教师对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的偏爱。因此,要促进课堂教学“领域”内的平等,应该合理评价教师的劳动,使得教师的评价能够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摈弃以学生成绩为中心的片面评价方式。

4、实施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在现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内,向全体学生教授一样的课本内容和提出同样的问题,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领域”内要想真正公平有效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课堂组织形式,即是班级学致一样学生在一起,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或者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主动学习。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班级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个体课堂教学“领域”的“正时间”。

5、教师要培养宽容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

师生、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是课堂宽容的具体表现,同样,教师的宽容精神与公正意识在实现课堂教学公平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宽容能够使之一视同仁和学生进行交往,更公平的开展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教师与学生会以不同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在智能、性格和能力方面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的学习氛围是形成公平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对教学公平的展望

由于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之某些主观因素难以控制,这就决定了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将是一项艰巨的事情。不过我们仍然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将会逐步得到纠正,将会最大可能地保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一、 应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新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看看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 应坚持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学知识,跳出课堂学知识,跳出学科知识,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课堂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学科知识,还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在“预设”的框架中留出一定的时空,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生成,使课堂成为一个活的、流动的、充满人情的生成过程。

三、 应坚持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地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教师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课程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四、应坚持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是课堂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师生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体现“教学相长”的真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一种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课堂教学范文第6篇

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六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对每个知识点、每节课的教学,教师都要有明确端正的态度,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1.熟悉教材。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明确探索此知识需要具备的基础,以及知识的拓展程度。做到有备而来,收缩有度。2.研读教师用书。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清晰明了地指明了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探索要达到的程度、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研读教师用书很有必要。3.拜读相关教学设计。4.查阅相关资料。如相关练习题、往年检测题等,拓展思维空间。5.写出教案。6.给自己放小电影。所谓给自己放小电影,即通过前5个环节的组织,已形成了本节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把这一设计放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在自己的脑海中预演一遍(预演时要充分想象到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7.修改确定教学设计。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熟悉教材这一环节已初步形成了自我设计,通过2、3、4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设计,在6、7之后确定了教学设计,可以进入课堂。

二、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是建立在好奇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要讲究策略。可针对儿童的特点通过简单的故事或游戏把问题融入其中。如在探讨分数的意义时,通过平均分蛋糕、分月饼、分西瓜等生活中的趣事激趣;可直接呈现问题,如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探索,因学生已有基础,可直接呈现问题,并可这样与学生交流:“老师忘了解法,请同学们帮帮老师”,这样往往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主动的探索……可联系生活实际激趣,如在探索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压过的路面面积时,有经验的老师就会抓住本地近段时间在铺柏油马路的机会(铺柏油马路时有压路机在工作)指导学生观察压路机前轮,届时,只要师提头生便知尾;可充分利用实物或模型激发兴趣,如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时,可让学生每人(每几人)自备一实物或模型,通过对实物的感知探索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灵活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要注意讲解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冗长的讲解,老师累学生更累,效果却不好。教师讲解要精练、艺术、恰到好处。如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时,如果教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包讲到底或讲得太多,我们可试想其结果;如果教师稍作引导,把学生带到动手触摸、用心观察、动脑思考的境界中,那么教师只要适时地提问(如: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有几个面?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如何?等),有困难的地方再加以点拨,我们便可轻轻松松的领会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讲解要精练、艺术、恰到好处,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用最简单的、最少的讲解,调动学生最浓厚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交流要灵活

课堂上的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师交流、生生交流等。交流把握得好,对教师及时调控教学、促使学生认真探索有很大的作用。

师生交流,教师要温和谦虚,让学生有亲近感,这样学生便会敞开心扉,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生师交流,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观察思考,不断给予鼓励,让学生有成功感。生生交流,教师要注重引导、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尽量让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同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交流,加深友谊、增进团结、促进学习。

五、关注学困生要及时到位

学困生,在任何时候、任何班级都相对存在,学困生往往自卑、孤僻,但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学困生往往只是学习上稍逊一筹,而在其他方面却很优秀。因此,学困生是相对的、是可转化的,我们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对待学困生要真诚,用心感化,不能冷嘲热讽,肆意打击。2.鼓励全体学生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氛围。3.抓住点滴成绩,激发其内心激情。

六、及时反思

下课铃响了,走出教室,书本一丢就万事大吉是不行的,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怎样反思?1.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反思。通过课堂实践,验证了教学设计的优缺点,要及时地进行圈点勾画、修改、肯定。2.对课堂教学全面反思。3.用简单的笔记记录心得。4.交流。交流不受时空与对象的限制,不要机械地认为每节课都要用几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把教师召集起来大肆交流,这是不现实的。对教学的反思要随机应变,时间宽裕长反思、时间短速反思,一般情况下,从教室走到办公室这一段路上的时间就足够反思了,到办公室里就迅速作记录。

课堂教学范文第7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历史沿革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教学的尝试。如法国的居耶讷中学,分为十个年级,以十年级为最低年级,一年级为最高年级。在一年级以后,还附设二年制的大学预科。德国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分为九个年级,还设一个预备级,为十年级。与此同。天主教设立的耶稣会学院,也实行班级教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初级部又分为五个年级(其中五年级为两学年),共六学年;高级部一般为三个年级;还在章程中详细规定了每月、每周的教材内容和每天的间表。这些都是班级教学的萌芽。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1632)中,加以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教学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逐步推广。中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型,是始于同治元年(1862)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逐步地在全国采用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教学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②教师按固定的间表同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④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学习疲劳。班级教学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三、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1.以教定学。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不相吻合,等到上课,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备课没备到点子上,这样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教学没有创意,创造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3.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

4.学法单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5.目标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6.问题单一。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7.评价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

8.过程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以教为主,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真正地做到拷贝不走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工具。

1.正确掌握使用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它能使听者在绘声绘色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和启迪,同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口头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如下几点:(1)以发音和发音技巧为表达语言的基础,形成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的授课语言,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优美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乐于接受。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的语音不但要正确、清晰,并且还要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2)以激励的语言传达和沟通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听课。(3)以幽默的语言活跃和渲染教学气氛,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又能加深学生记忆,同也能让幽默来陶冶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努力发挥运用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无声语言。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体态来表现的。体态语言的运用,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容的。体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姿态越自然,身体各部位表现出来的动作就

越亲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实,在课堂上,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作为教师只有表现出不做作、不矫揉和不失态,才能使体态语言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1)表情。表情是精神的内在体现,是教态积极的一面。精神愉快,如春风拂面,带给学生的是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表情始终是用微笑来赢得的。(2)服饰。教师的服饰得体、简洁大方,既能体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素质,又能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效应。(3)眼神和手势。眼神是心理和思维的反映。教师走进课堂第一次与学生交流的就是用目光,无声无形之中,透给学生一种情感,使学生进入听课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以自身的敏感从教师眼睛神色里体察和领悟到严肃、信任、激励的目光,以此端正自己的行为。手势所反映的是动作语言。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摆手否定,还能表示一定的节奏和力度。在课堂上手势动作的发挥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填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和空白,从而为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课堂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

以前的课堂教学常常是讲述声、答问声不绝于耳,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风风火火,热热闹闹;老师辛苦,学生疲劳。有人戏称,课堂教学基本遵守“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赶到教室里;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烤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四部曲”已不再奏响,开放式课堂教学已经悄然诞生,并逐步走向成熟。虽说是新课程、新理念,但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以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经过新课程培训后,我精心准备,努力改变以往“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在课堂中,学生总以渴求的目光望着老师,等待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老担心出错而压低嗓音,并不时用眼光窥视老师。第一次尝试就没有成功,我在反思中发现: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习惯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一下子放手了,他们反而无所适从。虽然失败了,但我不气馁,我知道:新课程是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课程。科学最讲究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学生发展了,学会了学习,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不是靠突击,靠几节精心打造、千锤百炼的课程就能奏效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教学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和传统教学改革有着本质区别,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呢?我以改变学生预习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探究,在班上开展了自主预习的实验,并采取逐步放手、逐步增强学生独立性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完全自由地进行预习。经过实验,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越来越强,预习笔记越写越丰富,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学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预习笔记,成了我组织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教参”和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我阅读学生的预习笔记,既是了解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发现、学习、欣赏的过程。如果发现了闪光点、独特点,就直接在预习笔记上画五角星表示赞赏。发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就记下来并在下一步学习活动中给予积极评价。发现了好问题,就加以归纳作为课堂上对话交流的话题。由于学生天天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赞赏,他们自主预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处于不断强化之中,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师生互动,也就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自主、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扎实,学会运用,以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写出预习笔记。(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如教学说话课:我喜欢的小动物。1.请每位同学都独立思考,确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2.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3.小组整理成果,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全班交流;4.全班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锻炼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三)探究学习,这可以说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之,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师生共同创建和谐的课堂

课堂教学范文第9篇

课前预习的形式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下,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心里有个大概的框架,也可提前上网查一下有关本课内容的相关资料。上课前,留一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关于课文中的疑问,并让学生提早备齐学具,可使学生的心理提前进入到美术课里。课上,要求学生在做画时,把与本节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这样一是作业环境舒适,利于精力集中,不会被其他事物吸引。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上的益处是不可低估的,同时也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课内形式氛围美

课前预习的形式美只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怎样组织好教学

才是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好的教师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和成绩评定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作。试想,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的教师,学生怎么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要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教师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就能创造出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便是“教学合一。”在水粉画的训练中,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在作画时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往往有些在课堂上不会画的学生,你问他“为什么不画,这么长时间了你的画纸上为什么只有几块颜色呢?”他会回答你“老师我就看到这么多。”不是他不愿意画,而是他根本看不到静物受光后发生的细微变化。比如在画水粉风景中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教室外去作画。让学生感受另一种上课方式。如画水粉画风景中的树木时,如单凭教师生硬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光对色彩的影响的,不如让学生走到操场上,自己找到观察的角度和绘画的感觉。教师这时候要启发学生们有带有颜色的眼光,看静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那么学生也能画出更多的东西来。风景中的树木,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从本色中找到色彩的变化,时间一久,学生眼睛中的颜色就会多起来。

除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手工制作则可以分成几组,围成几圈,分工合作。例如,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让他们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他们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共同创作。学生们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让教师大吃一惊。这种教学方法即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营造美好的课堂气氛,还有注意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 “写意花鸟画小品”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玩弄水墨,静下心来仔细品读作品,自己去发现水墨的变化,感受作品的色彩、线条、明暗、笔墨、结构、布局等造型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然后让每小组推出一名“老师”上台来谈直觉,谈感受,谈自己对墨色变化以及用笔、用墨的心得,并给以示范。有时,教师很难用教师的语言来讲解的知识,学生之间却用他们之间的语言沟通了。把很难理解掌握的技法,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嬉笑中解决了。

课后培养内涵美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一个没有美好情感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来有美好内涵和意境的作品的。在对学生传授美术技法和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陶冶,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请艺术家来,走出去观察和欣赏大自然)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帮助学生欣赏中外艺术经典,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美的启发,使学生产生美好的心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像优秀的侦探那样,训练自己的眼睛去搜寻发现任何视觉的“线索”,从中挑选出最美的。有了美好的心境和艺术的情感,是不难创作出具有美好意境的作品的。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展览比赛,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己和其他的画展,让学生不断的成长。

课堂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语;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45-01

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申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惑、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下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具有及时反馈信息功能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差距,检验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节学习过程节,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赞同的评定,是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促成其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数a,b满足a2-3a=l,b2-3b=1且a不等于b,求代数式a+b的值。一般同学有惯性思维,一直在想求a与b的值,而有一位同学反映很快,换个角度思考,把a、b看成方程x2-3x-1=0的两个根,将复杂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不少同学非常羡慕,这时教师作如下评语:“你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善于活学活用知识,寻求捷径,很快有了答案,说明你对概念有很好的掌握。长时间下去,你的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将来你仍有希望取得类似成功,或更大的成功!”短短的一段评语,不仅是对学生平时努力的肯定,使其产生兴奋,同时也反映出教师此刻喜悦的心情,其效益也会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其一生。

二、良好的激励启示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表现为解题方法的繁与简、速度的快与慢、思路的敏捷程度、广阔程度,作业书写的好与环,以及要改进的途径等,它会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例如,在一节数学公开课上,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板演,执教老师问:同学们看,该同学做的对不对?“对”几乎是齐声回答。“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这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认为该同学虽然把题做对了,但他的态度不认真,字迹潦草不说,还不用直尺画数轴,结果把数轴画的像弧线……”老师频频点头,并投去赞同的目光,“这个同学说得很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认真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我想这是该课成功的地方之一。

三、自动调节教学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的评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迸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的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进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迸行。

四、自我评价功能

布鲁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的准备机制,比教师的授课更重要,而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则是他门学会独立学习的重要标志。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开始注意评价自己。下面是几位同学学习数学的感受:“我平时很喜欢学习数学,愿意欣赏它的美,甚至在语文、英语课堂上岂在偷偷地做题,因为问题解决后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一个定理的理解,一个猜想的证明,是多么的令人激动与陶醉啊!教师越激励,我就越有劲,所以我经常想获得这种刺激与荣耀。”有的学生结合教师给他的评语,时常这样评价自己:“我学数学比较呆板,一见题目就想套公式用定理,老老实实的硬算,所以题目做得很繁,作业、考试老觉得时间不够,吃尽了苦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讲究方法,重视思维训练,慢慢的改变了原来的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还有的同学认为“基本概念清晰,但运算怕繁;做几何题时总找不到思路”。更有同学感到自己对数学的意识不够强,“脑子中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是我心中的恐惧所在,多次为没有好的分数而难过。”等等。总之,差不多所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均有一个基本合理的评价。这对学生充实、完善、提升自我是大有好处的。

此外,教师还应正确运用好课堂教学评语。一是要积极鼓励,忌讽刺挖苦;例如有位同学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奖,当教师在全班面前宣布这一消息时,全体同学情绪高涨,教师也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或用英语“I love you!”、短短一语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二是要客观公正,忌袒护偏见;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常会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所左右,教师一定要克服两种偏见,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而对差生也可采用肯定的评语,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休验,增强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心。三是要融入情感,忌有口无心;情感是意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教学过程有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评语尽可能带点感彩,以达到既可对学生学习做出公正的评价,又可密切师生关系的目的。

上一篇:生物化学范文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