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2-22 08:31:52

课程艺术设计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后现代课程观丰富性回归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艺术设计专业似乎“一夜春风花满枝”,成了多年来的大热门,各类高校争先恐后地上马设置和扩招,大有成为制造艺术设计师的“世界工厂”之势。然而我们只要稍加审视便会发现:作为其成败的关键核心——课程的教育方式却依然没有走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体系,显得较为滞后。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摆脱该体系的束缚呢?从现阶段来看,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四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其中丰富性和回归性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来说尤显重要。下面笔者就围绕这两点针对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丰富性

在后现代课程观中,“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它强调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以达到既可激发课程的创造性又不会使之失去形式或形态的“适量”。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属于应用型学科,其目的性极强,所以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之前往往就设定了严谨的目标和要求,甚至规定了标准模式。一旦这种教育方式得以确立也就使课程失去了创造性。虽然从表面上看课程的形式完好无损,但内部则显得机械和单一。因此,加强课程的丰富性是改善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该专业教学的特性,课程的丰富性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两方面来具体分析。

(1)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教育长期处在工具理性思维的支配之下,课程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被彻底工具化了。首先,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材上看,各专业方向彼此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固然能使其符合各个专业方向的特性,却难免会把学生挤到狭窄的纵向道路之中去,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根据后现代课程的观点,对于课程的理论内容,我们都应在满足自身专业的要求下,尽可能地拓宽本专业的横向广度,产生适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让学生在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中思考与探索,使横向内容辅助纵向核心的发展,以全面理解课程的要点,从而能在广阔的空间中不断进步。例如对于基础素描课,平面设计专业目前最新的观点就是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和装饰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兼顾到对明暗、结构和线性素描的理解,让生动的线条、变换的空间和虚实的明暗产生于学生的作品之中,以更好地表现出装饰之魅力。其次,从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上看,布置统一的作业要求依然占其主导地位。这种一刀切的手法固然有利于作业的最后评估,却无法弥补和提高学生的不足之处。同一种作业,在不同的要求下,学生得到的锻炼效果差别十分巨大。例如在做五个方块间的构成组合练习中,可有以下几种要求:①表现“大小长短”等形式,②体现“危险、安静”等内容,③表达“甜酸苦辣”等词汇。第一种要求有利于培养造型的能力,但无法起到给抽象元素表达感情的作用;第二种要求则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却由于其内容在生活中可视而容易陷入到对具象的简单模仿中去;第三种要求能增强对感性的认识,可画面往往会因过于主观而迷失方向。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列出多种不同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在这其中多角度地尝试与探索,充分展现才能或显露其缺陷,教师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发挥最佳优势的同时弥补不足之处。理论和作业是艺术设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我们须同时入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作用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基础条件。

(2)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是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必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运用渊源的讲述、图片的分析、变化的解释和文化观念的讲解等各种手段来诠释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与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甚或争论来传授内容和完成练习。其结果有可能与原先的想法相左,但经过多次的讨论之后便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并且在这过程中还有可能迸发出全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又可推动课程的发展进程,使教学内容不断丰满起来。例如环艺专业中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课程,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必定会显得十分枯燥,只有让学生加入到热烈的讨论当中去体验和感受,方能最终记住那些原本单调的数据。并且正是有了这些年轻人的新感受和观点,使某些数据得以修改与补充,课程之内容也就更加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放弃“以教师为中心”式的权威教育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式的服务型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师要树立教学过程大于结果的观念,鼓励学生多角度、破坏性地尝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仅仅只看重作业的最后效果。

总的来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师生间的互动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元素。教学内容的专、窄易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产生片面性,而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则会使课程变成“耳边风”,学生很容易淡忘。只有两者都得以加强,课程才可真正称得上具有丰富性,才能符合当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二、回归性

根据多尔的诠释,所谓回归性,它与数学的循环运算相关。在重复中,等式一次的运算结果是另一次运算的输入,于是一个公式便一次又一次地运行下去。这种观念不等于原先封闭性的框架重复方式,它强调一种变量关系,即每一个终点就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又来自于前一个终点。它不把课程的片段、组成部分看作孤立的单元,而视其为反思的机会。由此可见,回归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想把这种优点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课程设置的方面看,我们应该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艺术设计由于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而其课程数目繁多,一般都要在40门左右。这些课程可分为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实用与概念等关系。我们应仔细研究与寻找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通过这些关系,把前面课程与后一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好,使前面的课程内容能为后面所用,而后面的课程能够建立在前面所有的课程之上,并且起到反思前者的作用。例如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包装设计课程,就应安排到三大构成、图形、文字、广告设计和印刷工艺等课程之后,在教学中它能够归纳、总结到先前的课程,使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此外,艺术设计是一门紧跟时展的专业,其课程变化极快。在几年前还是主干的课程如今却有可能面临改良或淘汰,新产生的内容又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吸收和拓宽。这种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其关系的设置难度增加,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既定的方案,而应与时俱进,随时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状态。

(2)从单个课程的教学方面看,我们首先应该把握好课程内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容。一般说来,一门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花费20至80个课时来完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不宜采用逐次独立式的单线教学方法,即把内容分割成若干块单独讲解。这种方法如同一根链条,看似效率高,但易使知识点间脱节,造成“肠梗阻”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最终效果。若采用后现代课程的“回归性”教学观点,所讲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能主动反思、利用先前所学的知识点,并以此为根基,再去积极探寻、推进新的知识点,使前次的结束又成为后个的开端——对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来说,可以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这就如同一张渔网,因相互连接而非常结实。其次,我们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还应该对先前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效利用。作为一个整体,每个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讲解中积极寻找并利用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迅速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之中,从而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例如在色彩构成课程中,有些人喜欢将明度、纯度、色相间的关系稍作解释便进行分开独立讲解和练习,可最终学生依然一头雾水。若在讲解这三个知识点时始终围绕色彩层层推进,并且适当地与先前所学的色彩写生课联系起来,使学生牢记三者间的关系,该知识就显得清晰容易多了。

课程之间的设置关系应遵循每个课程中的内容,让前面所有的课程都能起到推动下个课程的作用。而课程内知识点不仅要不断反思和累加,还应对先前所学课程进行回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多尔所推崇的回归性,从而使学生全面、完整地吸收艺术设计的精髓。

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丰富性和回归性为当今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开放的空间,它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真正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具理性课程观。我们只有积极汲取这些优秀的理论成果,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才能以稳健的步伐跨入世界先进之林,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水准的艺术设计师。

参考文献: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造型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的局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院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对造型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造成造型艺术类课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明显偏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质量。

从历史来看,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出现的标志是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立。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5年,开始半年为预科,后三年为专业学习。在为期半年的预科中,包豪斯学校创造性的设置了许多造型艺术类课程,虽然包豪斯仅仅存在14年,但它所创立的设计理论、设计教学体系,特别是其预科教学体系,深深的影响了其后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包豪斯学校毕业生的高设计水平是与其预科式的造型训练分不开的。于此相对应的是1955年在德国正式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校,其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的办学方针是继承发展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出艺术与技术并重。可第二任校长马尔多纳多却采取了非常极端的做法,他强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基础,在其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大量了数学、工程、逻辑分析等理工科类技术课程,大量删减了艺术类课程。虽然乌尔姆毕业生在系统设计、工业化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面很成功,但是他们的设计作品过于理性。明显缺乏人情味,显得有些冷漠。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对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造型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少。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张道一教授曾经指出“绘画”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如果不锻炼出过硬的“绘画”本领是无法从事设计工作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切利·卡斯特奥里尼曾提出“设计需要观察”。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和人以主观意识所观察的事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视力与生具有,而人的观察力则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造型艺术类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人们一般都知道有些人是色盲,却不知道很多人是“三维体积盲”。所谓三维体积盲是指这部分人眼中的物体是二维的、平面的,他们对三维物体的纵深感或者是下意识的忽略,或者存在感知障碍。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以上现象都是缺乏观察力造成的。只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的人,才可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进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在进行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要把三维写生物体表现在画面或做成雕塑、模型时,他就不能只像非专业人士那样对物体进行观察,他必须运用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刻意观察所要再现物体的各个纬度、形体结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就会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把个人主观体验与观察物体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关系。

第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

三大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现在却出现一种用三大构成取代造型艺术类课程的做法,认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作用不大。由于三大构成课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模仿性、程式化等特点。因此,三大构成课程很被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所接受。然而,三大构成课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三大构成课程各侧重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将设计作品进行细致分解、分析,从中找出相应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进行训l练,其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任务,却使其设计作品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流于形式、匠味十足。

如果能使学生从纯粹的形式元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获得个体与整体的交流体验,这是突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进行造型艺术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培养大局观、系统性、整体感,可以使学生将设计诸要素统一于某一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现过程中,将点、线、面、色彩、三维空间的综合,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出有创造力的作品。

第三、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无论多有创造力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众对该设计作品的判断。而以绘画、雕塑为代表的造型艺术类课程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最理想的训练手段。随着多媒体电脑设计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当前应该将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上,以往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将来可以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诚然,多媒体电脑设计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再先进的机器也只能代替人类创造思维全过程的某些部分、某些步骤,它却掩盖了艺术设计创造的正常程序,破坏了艺术设计创造过程的完整性。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电脑设计技术,它将可能会取代我们的肢体,降低我们的艺术素养。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3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编号:GS[2015]GHB0919,名称:甘肃省非艺术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营造实验课程研究。

【摘要】

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已经成为了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切实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本文探讨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创新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切实掌握学生们存在的不足,及时帮助学生克服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加胜任以后的工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1.过程的考核

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不能仅凭一纸试卷或一个作品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应该注重过程的考核以及结果的考核,其中过程的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首先,艺术设计实验课的专业性很强,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接受知识,一旦有学生缺席或者迟到,必然会影响课堂氛围,一方面缺席的学生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迟到的学生会干扰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个人认为,无论是艺术设计实验课还是其它课程,都应该严格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防止学生无故迟到或缺席。例如,可以制定以下考核标准:

1.1每无故缺席1次,成绩降低1个等级;

1.2无故缺席超过3次,成绩即为不合格;

1.3每迟到或者早退3次,即视为无故缺席1次。

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学生实施约束,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考核,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学生不单单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此外艺术设计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学生还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而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或者在课堂中三心二意,那么将来很难适应艺术设计工作的实际要求,因此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的考核。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将同学分组,每3-5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然后让各组组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个设计项目,此时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批评,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可以将其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严重扰乱课堂,耽误其他人正常学习的学生,可以将其成绩定为不合格。

2.结果的考核

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而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就是要及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发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评价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过程的考核,同时更要重视结果的考核,根据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找到更科学、更贴切的考核方法,在考核前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合理的考核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并且应该明确考核作品的类型、制作要求以及规格,对于学生作品的呈现形式,可以直接交给教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也可以采取其他一些呈现方式,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杜绝抄袭现象。为了促进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考核方法。

2.1通过作品展览来进行考核

在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中,通常是由教师集中指导,之后再由学生完成一个或多个作品的设计,当学生完成设计之后,可以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来展示作品,教师可以在本班组织一个小型展览室,学生可以采用作品展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考核教师以及本班同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设计作品评分标准,结合作品展示的情况,考核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出相应成绩,另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对设计作品的沟通与交流。此外为了杜绝抄袭的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方案创意过程、设计作品的草图以及其他素材都记录下来,并提供给教师。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作品展示效果的表达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因此布置展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当各个班级的展览都布置完毕之后,各位授课教师可以集中为不同班级的学生打分,这样能够保证考核成绩的公正性、公开性,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和审美情趣影响学生考核成绩,在打分过程中,每个作品的原作者要为大家介绍作品的禅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们为各个作品打分,让学生们交互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2通过设计比赛来进行考核

目前国内各个地区都经常举办一些设计比赛,在这些比赛中,组委会的评审员都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有影响力的比赛项目,将学生们的作品交给组委会,进而根据学生的比赛结果以及评奖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成绩。

2.3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来进行考核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际设计项目,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考核,学生根据实际设计项目成设计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呈现给业主,由业主对其进行评价,教师最终给出最后的成绩。这种形式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设计能力,而且如果学生的设计作品得到了业主的认同,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关的报酬,这样大大提高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会使艺术设计作品的考核更加具有意义,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设计能力。课程考核具有很多种的方式,因此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要求,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考核模式。

3.总成绩的比例分配

完成考核之后,如何分配总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对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主要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其中平时占总成绩中的30%,考试成绩占剩下的70%,由此可以看出课程考核主要部分是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上,但是与其它课程考试不同的是,艺术课程的考核贯穿于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的始终,因此按照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的70%是不合理的,个人认为,根据艺术设计课程内容和性质,可以对艺术设计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并按照单元的内容对学生的进行考核,作为艺术设计课程的平时成绩,笔者认为艺术设计课程的平时考核成绩至少设置在50%以上,或者教师将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艺术设计课程各个单元中,作为艺术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

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掌握每位学生的专业水平,一直是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艺术设计实验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仅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仅凭一个作品或者一纸试卷,无法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在此分析了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几种考核形式,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张文瑞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霍长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230.

[2]李锦林.艺术设计专业重过程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14,05:68-69.

[3]孙丽娟.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0,07:153.

[4]朱敏.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小议[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74-75.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

一、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现代设计自19世纪开始发展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短短的100多年里,艺术设计对数千年的传统设计面貌进行了彻底的全面的改革。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都发生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巨大变化。现代艺术设计奠定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形式和内容基础,是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设计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不断完善。景德镇陶瓷学院于2000年设立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的教学在创立之初主要是借鉴了原无锡轻工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大都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世纪里,国内外的新思想、新设计、新形式不断涌现,学院设计教育的发展已明显滞后。借学院进行教改之机,我们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传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高等艺术院校除了加强对普及型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外,还应在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中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加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的中心功能是“学习”。课程体系的新旧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每所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定位来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新设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在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如何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国外的设计教育从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设计专业,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论,我们应合理地、有选择地吸收这些营养(而不是全盘接受),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我们此次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将在参照国内外成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从国内设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改革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陈旧内容,使其更趋于合理从而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装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解决的问题是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科学论证,从2003年至2006年,我们先后考察了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收集和得到了第一手的课题研究资料。经过近三年的考察、整理、汇总、研究,通过参观、主要负责人交流、查看其教学文件等方式,学到很多有意义的对我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资料。另外,我们通过其他形式的考察和各种网络、书籍资源的收集整理,并结合其他院校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学校的特色,初步确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大框架和改革的出路。我们认为应该突出陶瓷学院的特色,不能盲目跟随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根据这些考察资料和其他成果并进一步研究,取长补短,制定了适合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二、创建特色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研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改革的研究,体现在课程的调整及创新教育的培养。我们所制订的适合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拟订办学目标,绘就教学大纲。我们制订出了2004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新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已经在2004级新生的课程里得到了体现,它的课程思想和具体设置较2000年的大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第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所调整的课程及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分析,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在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合重复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精练:对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内在联系比较紧密又单独占有一定课时的课程,为避免重复采取合并或部分合并的方式进行整合。将原计划中开设的35门专业类课程,调整至25门。(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适时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将原来不合理的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整合,使整个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例如,我们通过市场调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计软件的教学中,增加了“3DSMAX”设计软件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和对网络设计人才的需求,还增加了“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3)重视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它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4)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地域性和办学特色,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注重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体现在《装饰图案》《民族传统艺术设计与研究》等课程的学习。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对装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已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使诸多课程都能够相互协调发展。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原计划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共有35门课程。其中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践实训课程时间,这与学院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目标极不适应。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目标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设计能力是放在首位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合理地修改和调整了原计划的课程体系并且重新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学生选择余地大,符合市场目标需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第四,编辑精选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对所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握控制以及合理选择和编写教材。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我们依据艺术高考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们也在费尽心力地进行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第五,进行教改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方法是确保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教学内容既要广而新,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方法要启发式、讨论式,要加强师生对话,自由研讨。通过每门课的各个环节,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教改和创新教学方法,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经历了反复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装潢教研室的老师们在设计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因材施教,创设了灵活多样的艺术课堂授课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自身的特点与条件对如何建设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现代设计教育要想成为设计的促进力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我们此次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所进行的研究与改革,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设计专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在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并逐步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比较全面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比较全面的艺术知识及技能的复合型素质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美)ArthurD.Efland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

[2](韩)金泽勋.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装饰[J].2000年版,总第95期.

[3]张福昌.建立研究室教学机制是艺术设计学科改革必由之路.1999年普通高教教学工作研讨班交流材料.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5篇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艺术设计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对高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的开发和研究,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建设的目标,进行公司化和项目化的公司运营和管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建设与开发模式。本文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等形式的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找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监控与考评机制,进而完善和健全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体系。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研究

一、引言

艺术设计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一线设计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艺术设计课程开设和教育教学中很多的课程与市场的发展脱离,已经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最初目标相背离,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岗位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的原则越来越凸显,也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专家所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开发与课程开发必须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岗位素养培养目标相符合,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选择行之有效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方法和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监督机制,这些是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关键内容。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职业体系开发方面进行论述。

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岗位开发主要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岗位进行定位,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岗位进行定位,归纳得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定位。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定位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定位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岗位进行开发,必须要找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定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定位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只有找准专业课程定位,为课程建设体系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进行专业岗位定位,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制定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岗位,根据艺术专业的岗位特点可以将专业拓展为视觉传达方向、产品设计方向、室内设计方向和动画设计方向以及网络设计等专业方向,现在学生毕业后一般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和动漫设计的工作的比较多,一般从事的岗位以设计公司和企业的一线设计师、设计部经理和市场主管及自由职业设计师等职位,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专业岗位课程定位时要以具备设计师的审美素养和设计创意能力及德育素养的设计人才,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上以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作为专业岗位的定位。

2、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人才培养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主要是为了对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人才培养主要是对艺术类和设计类人才的进行专业培养,使其适应社会的设计岗位,对于现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基本都是以理论为主,对于职业院校则是根据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以专业知识+项目和任务的形式,采用一系列的技能和专业项目相结合,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对设计行业及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分析,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范围、岗位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以岗位项目为课程改成驱动,以专业任务为课程开发驱动,以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知识学习相结合为特色,建立健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培养方案,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专业课程与职业素养课程相结合的体系,将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力有机结合进行培养,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规划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建设。

三、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职业体系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都要弄清楚艺术设计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明确了职业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岗位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从而建立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职业岗位体系。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分析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内容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的监控与评价机制方面进行论述。

1、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分析与岗位定位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岗位分析侧重于对现有艺术设计市场进行分析归纳,以艺术设计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具体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岗位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对工作中的具体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和概括,了解和归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从而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除了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外,必须将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能力与公司和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对接,让课程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院校可以将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资格考试相衔接,形成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零距离对接,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方向与具体的岗位职能资格考试相结合,使岗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就业为直接出发点和落脚点,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学习和综合性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专业课程和核心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实践性课程体系为主,将原有的课程大面积改为具体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同时在深化改革和优化原有课程结构的同时应大力的进行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调整,让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将更多的设计项目和实践引入课堂,有可能的话直接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经验,将实践的课程练习转化为公司的实习和就业,将校企合作形式引入到实际的专业岗位课程建设之中,使艺术设计学生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在深化改革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同时应重视建设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核心课程的建设绝非是一劳永逸,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虽然在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学者认为高校发展艺术设计课程的核心动力就是不断的推出精品课和核心课,这些只能算作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些只是相对于教师而言,区别于本文的研究内容。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之前的课程体系加入更多的与艺术设计实践技能相关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基础部分可以拓展为多部分,在一门课程中设计多元的知识与技能的岗位课程能力素养的建构。

3、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监控与评价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的方法多样,通过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解决实际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的重点是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的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艺术设计实践的问题,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适应现代技能和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岗位开发的重点是应用现代技术完成课程,提高课程整体的开发有效性。除此之外,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开发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将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让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开发的整体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与测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评价机制可以分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践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课程开发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岗位开发可以进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评价与考核,将不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建设的项目进行筛选,将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相适应的课程和岗位进行保留,保证教育教学的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相一致,并形成专业与学校,专业与学生,专业与教师,专业与企业的多方联合评价机制,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丰富,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必经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岗位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多元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方法和专业岗位课程与学校、学生、社会多元结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开发是对专业发展的全面而细致的探索与开发实践的过程。

作者:李献飞 霍燕霞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果,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J].艺术教育,2014(8).

[2]范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文学教育,2015(7).

[3]胡国宁,孙园园,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生产性课程标准研究[J].青春岁月,2013,(2).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6篇

众所周知,日本的艺术设计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他们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中向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学习和借鉴了很多,但他们的学习和模仿是在植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通道,优化课程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民间美术鉴赏课程的话,没有试图增加两种课程的关联度的话,学生很难在传统和现代设计之间寻找切合的方式。以独立学院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在大学一年级起增加省民间美术课程,以理论讲解,强调传统艺术作品的物质性与情感性,但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比较枯燥无味,学生很能难真正掌握民间美术的要点和精化。靳之林先生说“学习民间艺术必须经常到民间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间美术展览会和图书馆中学。民间美术的课堂在民间,老师也在民间,一句话:在民间学民间。”从中可以看出民间美术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所以,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外出考察课,帮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民间美术发生和发展,从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提高民族自豪感。

尽管人们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始终脱离不开本民族文化;大二开设“民间装饰图案设计”基础专业课程,重点分析民间美术的特点及其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因为民间传统美术不是纯艺术,它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生,这个和设计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三开设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前期所积累的各种民间美术素材,强调民间美术元素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运用,例如在艺术设计取材方面,可以有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古典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融入民间传统美术,对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途径,这个时候要避免将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硬套上民间美术的元素,那个设计出来的作品只用留于表现而没有情感。另外,民间美术作品在造型上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很少会受到形式的束缚,还有就是删繁就简,夸张强调,强化主体,象征和抽象的视觉表达形式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就多加借鉴;大四开设专题设计课程,通过专业课的课程训练,根据具体的课题项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本省或周边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进行创作,使学生科学理性的选择和借鉴民间美术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设计。只有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才是成功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有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设计教育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教育,一味的抄袭和模仿其他国家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设计人才的。

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设计教育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优势,发挥本地区、本学校、本学科的优势来制订相应的学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及规模,构建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将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之中,是以设计创作为主,强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民间美术知识最终的落脚点在艺术设计实践的创作中,既是对现代艺术设计意识的补充,也是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会促使学生运用多元设计元素进行制作。

虽然将民间美术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目前还处于探讨阶段,但将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表现的新形态和新视觉感受,可以减少学生在设计中一味的跟随西化而失去了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从而启发出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7篇

一、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当前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希望设计人员能够一专多能,比如又要会平面设计,又要懂得室内设计,甚至还要懂视频剪辑,这些要求已经横跨了几个专业。我院开设有三个专业: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以往这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方向分得十分明确,互不相干,导致有些毕业生去企业应聘后遇到了问题。有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影视公司就业,本来以为就是做视频编辑相关的工作,没想到还要为公司设计网页,学生以前没有上过网页设计课程,所以就犯了难。发现了上述的问题后,我们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网页设计课程,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要“多能”,更要“一专”,专业方向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学制短,基础教学时数受限制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较多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是不现实的。在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广泛甚至跨专业的知识要求时,我们在改进课程设置,支持学生“多能”的时候,同样别忘了“一专”,那就是要注意调整课程设置的极限。如果课程设置得太杂,就会抹杀专业性,出现“杂而不精”的情况,同样是不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的。所以在兼顾课程多元化的同时,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保证基本的专业方向性。我院的三个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共同的课程不少,看起来似乎什么都学一点,其实在专业的方向性上是很明确的,比如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技术、视频后期处理等主干课程是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保证扎实完成的;而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图像处理技术这些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主干课程。进行课程调整的时候就必须在满足“一专”的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多能”的课程。

(三)要进行课程整合由于当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的课程为例,当前就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体现在全盘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但是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义不明确,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2、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但是这样带来一个问题,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知识还没来得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又说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把上述的三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整合成为《构成基础》这门课程,并把课时量适当压缩,放到大一上学期完成,这样就不用穿插在各个学期了,加强了课程连贯性,使课程的设置更趋合理,学生也容易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综合运用。

二、课程设置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校的时候都是比本科的成绩差的,文化基础差是普遍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特点。

(一)必须保证一定的文化基础课艺术设计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跟文化水平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强的人,而如果文化水平不高,那么肯定做不出好的设计。因此必须保证文化基础课程的扎实进行,尤其是语文。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其它诸如职业道德、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也一定要开设。让学生在学校既要学技能,又要学做人,学校要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必须打好专业基础高职院校招生门槛普遍不高,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入学都不用通过艺术专业考试,所以很多高职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对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望而生畏。但是学生畏学教师不能畏教,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别指导、多做示范、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放弃这些基础课。设计离不开审美,具备最基本的美学修养,是对现代设计人才的客观要求。艺术设计的目标就是以使用功能和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审美规律,运用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际关系、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质产品。教学中开设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都是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服务的。通过对基础美术理论的掌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课,那么学生就无法学到审美的知识,无法掌握审美规律,只是一群单纯会操作软件的人而已,不懂得什么是美,更谈不上去创造美。

(三)课程设置要偏向技能高职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当前艺术设计主要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电脑早已成为设计创作的工具,所以相关设计软件的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加强技能教学,要注重开设一些设计软件技能课程。在开设设计软件技能课程时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上机操作,例如可以把一门软件技能课程的实践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软件技能课的开设时间及相应阶段的思考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将这类课分批开设,在一年级开设,延续到二三年级。优点是上完一门软件课,即可以利用一年级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二年级所涉及到的专业设计课知识来指导软件课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不至于产生艺术和技术的脱节。缺点在于软件技能课由于是二三年级分批掌握,会导致二三年级学生在制作设计作品时仍然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方面仍然薄弱,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如果此时参加社会实践,承接实际设计制作任务,则尤显软件技能知识之缺乏。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软件技能课和艺术设计课在时间上进行协调。

(一)在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如windows、office系列等等,掌握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开设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为下学期软件课打下基础。这样技术课与艺术课因时间相距近而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由地用电脑技术来进行艺术设计。

(二)先授专业课,再讲软件技能课,这样可以带着专业的理论基础去学习软件技术,技术和艺术之间结合得更加完善。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就业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进行,而教学的内容则主要依据艺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设计课程,只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式能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为就业奠定基础。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职业岗位,实现就业。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职业的工作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化痕迹依旧明显。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普教改良型”课程模式。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全部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比较擅长从学科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前景,但是并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考虑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学科化痕迹。与此同时普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在就业之前应该打好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使得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对学生设计经验的累计和实践能力不重视,最终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市场调研流于形式,制作的调查问卷十分简单,对调查的结果也很少去具体分析,完全是走过场。虽然很多艺术院校都提出了“校企共赢”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只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想象,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课程体系会实际的岗位要求之间必定存在差距,校企合作不能发挥出最佳作用。同时,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论证以及后期管理缺少相对应的评价机制,不考虑效果如何就直接实施。而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导致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三)目标定位过于片面。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是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关的行业中成为相应岗位的优秀人才。但是这一教学目标经常被片面的理解,课程设计也就会出现偏差。首先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学科型的影响,导致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毕业之后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其次,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并没有对技能培养的内涵充分认识,也不重视从素质、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上述三点可见,我国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笔者认为只有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措施

(一)树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我国教育部的《2007年度高职高传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可以发现,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指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开发理念。总结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思路有四个方面:第一,要承载市场需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相结合。第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该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融入岗位职业资格内涵,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艺术设计课程。第三要在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对其它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各门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第四,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改革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以丰富艺术设计课程的内涵。抹去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学科化”

(二)提高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艺术设计课程存在的目标是为国家提供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满足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只有从社会调研中才能明确。所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发部门应该在开发之前首先进行具体、详细的社会调查。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行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在进行了市场需求分析以后,认真编制调研报告,把握市场以及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再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互相沟通,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充分分析、论证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由专家与技术骨干进行沟通总结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就业岗位中需掌握的知识。以此为依据作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注意不能太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是把整个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发的方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中尽量使学生能够获得实践机会,在工作岗位中明确所学专业的作用。总结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体系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专业主要学的是什么,学习了有什么作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次的调研和反复的实践,这些都需要我国的教育部门认真完成。笔者相信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岗位能力。

作者:李毓姝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学武,胡福志,闫瑞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研究——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

[2]吕栋腾,孙永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9篇

近年来,中职学生大部分为中考落榜生,或中学不考高中的保送生,有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习惯不佳,在选择专业时只凭一时热情或为了混一张文凭,并没有把学习当成一项事业。有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绘画基础和审美情趣了。如果学习的课程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很快就对该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3.就业情况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的迅速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如城市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小区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创意产业甚至影视、动漫、广告、IT网页、UI界面等,相应地促进了服装设计、色彩规划、装饰艺术、外观包装设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专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晋江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产业的政策,以创新、创意、创造为特色的“三创园”经济开发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良好,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多元的发展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毕业生却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饽饽”。

二、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开发论证

近年来,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骨干专业教师、行业技术专家和安排课程的教务教师,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决定把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拓展成为工艺美术、动漫设计与游戏制作、鞋类设计与管理、印刷技术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专项的研究和实践,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工艺美术领域里富有就业竞争能力的实践型、实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对专业课程中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其中主要涉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找到专业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优化课程内容组合,构建课程体系。传统的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结构,把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平台基础课、专业化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类。专业平台基础课主要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该专业拓展出来的共同学习单元(项目)为载体,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形成专门化方向职业能力的共同基础。专业化方向课程是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侧重的方向不同,设置针对某一岗位能力的发展、以相关任务为载体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完善职业人格、与就业岗位对接的课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根据课程结构和社会需要,对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中传统课程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并加强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相互转换功能。以实用、应用为原则,设置以电脑美术课为中心、以专业基础课为支撑、以创意策划课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结构设计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目前,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设置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专业课程方案理论知识系统化,专业基础课程统一化,专业方向明确化。将系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过程知识,更加注重专业化方向和综合实训,并把培养目标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学习项目,让中职生对就业充满信心,也让企业更愿意接受中职毕业生。

2.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一个系统规范的工程,对部分教学方法和专业课课堂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素描课可以培养和锻炼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力、概括力、表现力和艺术处理能力,是学习任何艺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但缺乏必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因此,在设计性较强的专业中,可把速写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可采用写实的、意象的、想象的手法。除此以外,针对图案课、色彩课等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等,相关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改革。总之,职校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内涵,将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培养设立了方向和目标。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教育水平,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使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课程艺术设计范文第10篇

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预期效果的前提条件,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构的目的是提高本专业学生设计艺术语言表现能力的同时又训练和拓展其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但我国的艺术设计院校大都脱胎于美术院校和原来的工艺美校,艺术设计专业“始终摆脱不了对纯造型艺术专业教学的依赖和影响”,许多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定位不科学,没厘清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教师单纯追求艺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必然导致教学目的的不明确,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对艺术设计教学开展非常不利。“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经济市场预测力及前瞻意识”,所以课程体系应科学定位,从社会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强调专业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有灵活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需求也在不停变化,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素描、色彩、速写一直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主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这种各专业基础课开设雷同缺乏针对性的课程安排,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加之课程内容陈旧,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缺乏动力和适应能力。课程体系应保证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但更要具有适应性、超前性。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应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做出调整,如在基础课教学中改传统的光影素描、结构素描为设计素描,变绘画色彩为设计色彩等。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是开放的知识系统,因此其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特点。首先,教学效果、行业变化、专业发展等情况的处理与调整要求课程设置是动态的;其次,用人单位、实习企业、行业专家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使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之间严密的结构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协调发展

课程的结构既包括课程纵向与横向的结构关系,又涉及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的结构关系。但艺术设计按专业知识点设置课程的传统课程体系,造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课程群之间相互脱节。因此,首先应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纵向联系,纠正过去二者“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其次,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课程,加强基础课之间、专业课之间以及课程群之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第三,理论课与实践课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在注重课堂理论传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最后,利用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机,在教学时结合本地区地缘优势和本校校本资源、学科优势,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模式的多样性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模式。现今,许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大都沿袭以前的启发式教学、合作式甚至“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了教学的开展。艺术设计学科有其特殊性,其知识和能力不能同文科、理工科那样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设计灵感,发掘其潜在能力。艺术院校设计课程教学形式也十分相似,大都采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因此探索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非常必要。首先,转变“纸上谈兵”式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其次,建立科学、实用、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课堂、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形式,将课程与社会课题及科研项目有机整合,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

五、结语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教学的开展,在设计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中也具有基石和纽带的作用。为了改善学生质量继续下滑的尴尬状况,确保艺术设计教学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对现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思考并探求相应改革措施自然有重大的意义。

上一篇:艺术设计价值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安全工程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