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性范文

时间:2024-04-25 18:13:37

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的艺术性篇1

论文摘要: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句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 

科学语言与之相反,就是常规的语言,是定格的语言。 

本文试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丰富艺术语言学的语法理论。 

 

一 

 

语法单位是从语言材料中切分出来的语言的结构单位。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一级的语法单位。从活动能力看,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也就是词,我们把它放到词汇一节去讨论。那么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来言,我们认为不存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上的差异性,因为语素仅是构词材料,根本没有进入交际领域,而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是词语运用上的愁异,属于交际领域的。所以对于语素一级,我们认为没有差异性可言。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我们认为词不仅是备用单位,同时也是使用单位。如“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狗,名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我们认为这里的名词“狗”是备用单位。我们再看下例中的“狗”: 

(1)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傻,而且确实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离婚》) 

“狗”本是名词,是不可以带宾语的,但这里的“狗”却带了宾语“他”而转为动词。我们认为这里的“狗”就是使用单位。从五级语法单位看,对于“狗”的阐释只能从词或短语的层面,我们似乎可以把“狗他”看作是动宾关系的变异搭配,而学术界的动宾变异搭配一般是指下面这样的句子,如: 

(2)当天空闪烁爱的誓言 

骏马眼里 

两条眠着的蛇 

让大地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 

(鲁若迪基《开满鲜花的草地》) 

“闪烁”一般和“灯光、星光、眼睛”等名词搭配,“誓言”一般和“忠贞、坚定、铿锵”等形容词搭配,“闪烁”和“誓言”搭配在语义上不相容的,在这里,“闪烁”和“爱的誓言”的搭配就是动宾的变异搭配。并且,“闪烁”是动词,“爱的誓言”是名词,又符合动词和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语法规则,各自没有词的转类现象。学术界的变异搭配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语法形式上符合规则,语义上不能融合的词语搭配现象。骆小所先生认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有的也把它叫做转类。骆小所先生是把它放在修辞里论述的,我们认为,修辞属于句的层面,如比喻、比拟等,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层面,所以象例(1)中“狗”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就把它放在词一级语法单位里去研究,而不放入短语层级或句的层级。 

词临时改变词性,我们称之为活用,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词的活用主要是一类实词活用为另一类实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也有虚词活用为实词,如副词活用为动词、语气词活用为动词。 

 

二 

 

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十二类。我们认为短语一定是语法形式上能够搭配的,如定中短语,一般定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区别词、数量短语充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但是意义上不一定搭配,如: 

(10)湿淋淋的笑声 

在湿淋淋的阳光中 

编织着湿淋淋的梦(马瑞麟《泼水节》) 

“湿淋淋的笑声”在形式上可以搭配,“湿淋淋”是形容词,“笑声”是名词。而在语义上,“湿淋淋”一般和“头发、衣服”等名词搭配,“笑声”一般和“清脆、爽朗”等形容词搭配,“湿淋淋”和“笑声”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们认为骆小所先生对短语的界定更客观,“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在上述的十二类短语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一般不存在语义的不容合搭配,常见于科学语言。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既有语义的溶合搭配,也有语义的不容合搭配,所以既存在于科学语言中,也存在于艺术语言中。 

 

1.主谓短语。 

(11)丧事少不了他 

腮帮成山包 

悲伤淹没了整个村庄(艾吉《笛手》) 

“悲伤”是名词,“淹没”是动词,在语法上可以搭配,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2.动宾短语。 

(12)她轻快的脚步, 

踩疼我的目光。(孙少文《草原上的小姑娘》) 

“踩疼”和“我的目光”是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搭配,语法上符合常规,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 

 

3.偏正短语。 

(13)那支古老的歌谣 

从早唱到晚 

直到把山寨的旋律送进 

汗渍渍的梦乡(鸟蛮兹佳《山路》) 

“汗渍渍”是形容词,“梦乡”是名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以上是定中结构,我们再来看状中结构的例子,如: 

(14)脚步无法企及 

只有用目光攀摘(密英文《心事》) 

“用目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攀摘”是动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4.动补短语。 

(15)花金子:不怎么,我在家偷人养汉,美得难受。(曹禺《原野》转引自冯广艺《变异修辞学》) 

“美”是形容词作中心语,“难受”是形容词作补语,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三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按照这个定

义,修辞格并不仅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层面或句群层面。出现在短语层面的大都可以看作小句;而出现于句群层面的修辞格仅限于比喻、拟人等少数,其它的修辞格都不适用,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认为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层面。 

不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属于科学语言,而运用修辞格大多属于艺术语言。按骆小所先生的分类,修辞格有44种,如比喻、比拟、移情、易色、飞白、设问、同形等。我们认为设问、反问可以看作是用于科学言语,其它都是用于艺术语言。用于艺术语言的,我们仅举比喻、比拟和通感为例。 

1.比喻 

(16)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四五百米高的山,顶部只有米把宽。(和国才《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用“板子”作比喻,形象表达了怒江大峡谷中的山陡峭和薄的特点。 

 

2.比拟 

(17)潮水亲吻沙滩, 

椰风和着海韵。(邹纲仁《绿岛之恋》) 

把“潮水”一次次的涌向沙滩,写成是“亲吻”,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柔情。 

 

3.通感 

(18)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钢琴曲属于乐音,自然是美妙和谐,而名曲,尤为和谐美妙,以此比喻“光和影”,体现了月色下的景致美丽异常。 

 

4.设问 

(19)你那叫同情?你那叫伪善,劳动人民不用你怜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反问 

(20)说真的,我不大喜欢那山门的口气:西双版纳总佛寺。佛门也分个等级,岂不俗气?(黄晓萍《版纳560寺》) 

 

四 

 

句群,也叫句组,或称句段,是意义上有联系,但句法上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已由隔离停顿和完整语调分割开了的数个句子。句群一般是段落的一部分、或者等于一个段落,或者等于几个段落,无论大于、等于或小于段落,都是跟段落有关系,我们称之为段落句群;还有一种句群就是等于整个篇章,我们称之为篇章句群。句群通常就分为这两类。在段落句群层级可以运用的修辞格只有比喻,因为它已经跨出句子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整体比喻。如: 

(21)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是用整体比喻说明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篇章,如果整体用拟人的手法,就是童话,属于文艺语体的童话语体。如: 

(22)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没想到,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用童话故事的方式,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如果整体用比喻的手法,就是象征,例如有的散文和散文诗,如: 

(23)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本文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同时本文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象征手法,写得含蓄隐晦。 

(2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的英雄们。(鲁迅《秋夜》) 

鲁迅用象征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也表达了对春的渴望。 

我们从各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了艺术语言语法上的偏离性。也正是这种偏离,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拓展了受众的理解空间,赋予艺术语言更多的空灵与弹性。对艺术语言语法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艺术语言丰富特性的理解。 

第一,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艺术语言语法的变异性,加深了我们对艺术语言“活法”的理解。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骆小所先生认为,艺术语言的创造,所遵循的就是“活法”,它不拘泥于法,而又不违背法。从词类活用看,它的不拘泥于法就是临时改变词性,本来不可以带宾语的名词,现在可以带宾语,如例(1)的“狗他一下”;本来不能和副词搭配的名词,前面可以加“很、非常”等程度副词,如例(4)的“很暴力”。它的不背于规矩,又体现在当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时,它具有的只是动词或形容词的特性,在句法环境中完全遵循动词或形容词的语法规则,象上面的动词带宾语,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副词。从短语的变异搭配看,它的“活法”体现在形式上是符合常规的,而语义上是不相容的,如例(10)的“湿淋淋的笑声”。从修辞格的运用上看,它的“活法”体现在因为修辞格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以比喻为例,例(16)的“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本体和喻体的语言组合都是符合常规的,它的不拘泥于法体现在要用喻体来理解本体。句群的整体比喻的“活法”与修辞格比喻的“活法”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通常所指的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并不是说变得面目全非,只不过科学语言是“方”,艺术语言是“圆”,但都在“规矩”之内。 

语言的艺术性篇2

关 键 词:艺术家 个性观点 艺术语言 表达方式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肖像。它们全都是我的孩子”[1],这是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一句话。他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家与他自己作品之间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关系。

认识自我的个性与观点

艺术家的个性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语言方式。绘画原本就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它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产物[2]。艺术家在绘画时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再现外界的事物,所以作品中必然鲜明地带有艺术家自己的个性特点。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感受之前,必须要十分坚定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因为只有找到和面对自我,才能看到自己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个性和语言特点。你的个性就是你,你的绘画语言也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绘画!

创作者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艺术的理解中,必然在思想中经历无数次最为艰巨的痛苦挣扎。而人的每一个时期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变化,自然作品也会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那个不变的真实的自我呢?

笔者的一位沉默寡言的年轻同事办了个展。他希望表现年轻人自己不愿走出的天真心理和童贞被持久坚硬的现实摧毁时的一种伤感的情绪。但是他想表达的内容观点和他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之间是矛盾的。作品风格强悍凌乱看不到他的真实情绪。任何一幅作品他都投入了心思,但是每一张作品都粗糙无比。从中可以看出他十分惧怕这种风格拴牢他,就此给自己定了位。他对自己作品无法操纵的感觉,告诉了观者他对绘画、对他的心灵其实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不得不跟着作品表面的形式走,可是内心深处又十分憎恨和仇视它、想甩掉它。无奈的他总希望在下一张作品中找到自己,讲出他自己的真心真意。然而,由于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所以他对任何一张出自自己双手的作品都极端仇恨和狂躁。悲愤的泪水和鼻涕一股脑儿地洒向画布,使得作品成为他抱怨的工厂。画得越多就越是折磨,越是迷失其中。最后,他的画展变成了一个宣泄自己暴力的万花筒,所有的作品均呈现出爆炸般夺人耳目的效果,使人观后疲惫不堪。由此可见,尽管他年纪轻轻就办了个展,可他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他用粗暴的方式回避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真实地讲出自己的确切感受,更没有采用适合自己的语言。

被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人”的艺术家杜尚就是一位叛逆的代表。他的作品透露出他的智慧。他从来就坚定地用自己惊世骇俗的作品,表现着自己对传统的反叛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然而杜尚也经过许多徘徊的时期,他曾经在野兽派还是立体派之间犹豫不决。他在向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学习的时候,心里却总在寻觅只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直至1917年,他利用现成品,带有“R.Mutt,1917”字样的男用陶瓷小便器来展出的作品《泉》,把一个新观念引入了美术,使高高在上的美术殿堂,能放弃神圣的、特选的、傲慢的姿态,向现实的生活、普通的事物、平凡的爱好,敞开其厚重的大门,使美术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这样的做法,或许包含着种种不尽相同的因素:对传统美德的漠视,对雅俗趣味的一视同仁,对创作活动的游戏态度,对固步自封的反感,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等等,但这一创新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否定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不少美术运动都离不开杜尚的启示[1]。

转贴于

在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旅程中,艺术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每一个阶段的真实自我。对自我的信心,对自我的失落,对自我的一切感受都应有十足的认识。由此,创作的每一阶段的作品语言形式都会“画由心生”,并准确地再现,自然地叙述艺术家自己的个性与观点。

表现自我的语言方式

艺术家的个性,也就是艺术家自己的观点一旦被自己认识到,他就具备了继续前进的基础。时代的变化带动各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的改变,艺术家思想观点的改变自然也会改变他们的艺术作品[3]。

什么又是那个最符合自我的独特的语言呢?带着思考一路坚定地寻找,一旦明了自我,找到那个符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定是豁然开朗的感受!好似我们经过一条深不见头的地下隧道,在黑暗中紧张地摸索,感受到几乎绝望的痛苦。直到在期盼中感到光芒,看到前方浑圆的洞口投入绚烂的光彩,瞬间感受到希望和兴奋,不由得要欢呼,要加快脚步,要喜上眉梢。真正的激动不单是因为你走出了黑暗,重要的是你终于找到了光明。笔者的一位老师非常勤奋,终日与画布交谈。十年来他画了不少作品,但他依旧感觉他的绘画语言不合乎他的本心本性。如何在作品中准确地呈现自己的语言,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一个问题。这其中的困惑致使他经常感到沮丧。终有一日当笔者再次见到他时,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欢乐。可见找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珍贵难求。

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艺术才华是世人公认的。他曾说过:“绘画仅仅是探寻和实验。我从来没有把一幅画当作是艺术品来画。它们的一切都是探寻。我不停地寻找,而在这整个探寻中就有了合乎逻辑的结果。”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分析立体主义阶段和综合立体主义阶段,无一不给美术圈带来新的震撼。如《阿维侬的少女》刚诞生时,毕加索那些前卫的朋友也有些难以接受和适应,可是它的影响还是扩展开去。今天,这幅应和了新的审美要求和趣味的作品,已经是现代主义公认的少数经典之一。美术史书通常把它诞生的时期当作立体派出现的标志。这一切正好凸现了他横溢的才华,只有他才能那么迅速地创造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也只有他才敢那么轻狂地抛却过往,重新寻找再次创造下一个新的独特形式来取代以往的成就。他的这种不断创新的艺术特色就是他个性中永远年轻、敢于挑战的真实反映。所以无论语言形式怎么更换,他作品的精神都永远属于他。

结语

成功总是需要经历全方位的锤炼和长期艰难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样的。艺术家必须通过痛苦的剖析真正认识自己的个性观点,并且需要努力掌握运用最准确的艺术语言方式来讲述和表达自我的感受。经历了以上的过程,艺术家和他的艺术作品才能完全融为一个整体。两者之中相互交融不分彼此,见到作品就好像见到了艺术家本人。最终,艺术作品真正成为了艺术家的心灵之门,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思考。由此看来,寻找自我的个性和观点,寻找属于自我的艺术语言方式,是一个艺术家真正成为自己艺术作品的主人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英.十大美术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语言的艺术性篇3

1 课堂语言的生动性

学生都喜欢听授课生动形象的教师上课。有些课程如若生动性不够,形象性不足,枯燥乏味,不够具体化,就要求教师有所突破,在通俗易懂的讲解中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要做到:使枯燥的条文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生动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如给学生上统计学课程时,要求老师必须将抽象的公式形象化,以实例来讲解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又如在讲授鸟类的分类时,老师讲到鸟类各科属代表动物时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同时将自己的野外生活点滴,有趣的见闻,奇闻乐谈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不但丰富了课堂,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 课堂语言的情感化

有的老师上课缺乏激情,上课就一直将自己禁锢在三尺讲台一动不动,口中念念有词,将教材上的东西一字不漏的平铺直叙地念给学生听,这样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著名教师刘宗华先生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感染自己。教师讲课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辩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抑扬,态度鲜明,有形于色”。老师讲课时应激情四溢,语言需要抑扬顿挫,一贯的语调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比如在讲到专业的历史进程,讲到中国在整个历史进程的重要贡献时,要充分表现自己的自豪感,用你的爱国情绪去感染学生。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的是,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因为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向学生传递思想情感,施加心理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必须善于通过丰富生动的表情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学生喜欢教师面带微笑,这无形中会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畅游于知识的海洋。若老师一进教师就板着脸,会给学生以无形的压力,学生会莫名紧张,还会分神去猜测老师今天怎么会这样等等,从而大大降低了听课效率。

3 课堂语言的节奏感

课堂语言必须有节奏感。一般说来,课堂节奏可分为以下几种:轻快型,要求多连少停,多轻少重,多扬少抑,语流轻快;凝重型,要求多停少连,多重少轻,多抑少扬,语速平衡稳重,语言强而有力;低沉型,要求停顿多而长,语调多抑,节拍较长,声音偏暗,句尾沉重,语流沉缓;高亢型,要求多连少停,多重少轻,扬而不抑,语气高昂,语流畅达,语速稍快,节奏较紧;舒缓型,要求多连少停,声音清亮,语流声音较高但不着力,气长音清,语气舒展开阔;紧张型,要求多连少停,多重少轻,多扬少抑,节奏拖长,语气紧张。若是一堂课下来,老师的语调犹如死者的心电图,那么他的这堂课也同样会了无生气。比如在阐述概念定义时,使用平缓的语速高亢的语音,便于学生记录理解;对结论性的观点,采用激越高昂的语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列举事例时,则用柔婉的语调,以求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种种节奏谐调手法的运用,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4 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幽默是智慧的产物,而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它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带来欢乐、愉悦,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方面起重要作用。趣味性常常表现为学生忍俊不禁,笑是欢乐的外在表现形式,但这里的笑不同于滑稽所引起的笑,它是一种由审美情感而引出的笑。因此,教学幽默的趣味性是一种高级审美趣味。幽默登上教学的“大雅之堂”,可使学生在教学中如沐春风。比如,有一位教师讲解“货币的本质”时,两位女生竟打起瞌睡来了。教师幽默地联系这个情况说:“我本来以为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在座当中就有不为金钱所诱惑者,依然打她们的瞌睡”。这种即兴幽默,使全班同学都笑了,那两位女生也从此认真听讲了。

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人以过耳不忘的效果,让学生身心愉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将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艺术才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特殊的修炼和学习才能形成。广大教师只要勤于思考、探究教学问题中有趣的内涵,勤于积累、坚持收集各种天然的素材和作品,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教学幽默及掌握一定的修辞的技能技巧,并努力培养开朗、明快和乐观的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幽默的本领。

5 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化

课堂教学语言既不同于哲学,政治用语,也有别于文学,艺术用语,它不纯粹是书面用语,也穿插有日常用语,将理论的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更让学生乐于接受掌握。如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对它的理解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通俗一点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不但让学生对教育的定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让深奥的教育学术语以通俗化的语言阐释出来。

语言的艺术性篇4

关键词:教师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也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人发展的手段。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反之,枯燥乏味的语言则是一种折磨。英语的语言艺术在于如何发掘出英语的语言环境,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进而在欣赏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在享受中运用英语、巩固英语。

一、在听觉上感受教师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说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教者的语言艺术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纯正流畅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他们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让学生们在听觉上产生一种美,将会增强他们说英语的欲望。

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声音的响度、速度、语调,使自己的语言悦耳动听、清晰宜人,注意运用语言修饰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柔美流畅,同时注意使用形象生动及幽默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与磁性。

二、导入的艺术性

导入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导入,才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成功的导入。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情境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

课堂常用的导入法有温故知新导入法、直观形象导入法、谈话诱导法、联系实际法、讲述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比如在学习No Smoking时,开始通过问题导入“Is smoking a bad habit?If so,you give your reasons and off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stop it.”学生虽然可以很快回答问题,但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并没有形成,因为问题本身没有针对性,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于是提问学生:Which teacher do you know smokes?学生一致答出某一烟瘾很大的老师,接着把讨论的内容改为:How to encourage Mr.XX to stop smoking?学生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他们觉得这话题很新颖,连平时基础较差的同学都提出他们的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有关音乐、戏剧等话题,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时而徜徉于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中,时而随着rock and roll的动感旋律舞动身姿。在教学西方文化的同时,教师也可不失时机地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如Beijing Opera等,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一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评价语的艺术性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

1.课堂评价用语应体现热情诚恳、客观公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课堂用语,如:“Don’t be nervous!”“Take it easy!”“Any good ideas?”“What’s your opinion?”等等。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用“Good,but…”等句型,即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错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评价中,师生心理相容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适当运用“翁格玛丽效应”。“翁格玛丽效应”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中国外语学习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感,更在乎教师的评价,更易受“教师期望心理”暗示。肯定的、赞许的、鼓励的、关切的语言或目光能使学习者倍受鼓舞,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否定的、批评的语言或目光则反之。

3.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评价用语。

四、讲解语的艺术性

学生不仅希望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更希望教师把所掌握的知识巧妙地传授给他们。一个好的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又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精神上和艺术上的享受。

1.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由知识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系统完整,语言周密且合乎逻辑,切忌随心所欲,生拉硬扯,要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2.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使在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每一个语言信息都带有鲜明的教育性。有一次一些学生因为贪玩作业未能及时完成,上课积极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Why go to school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No pains no gains.(不劳而无获)这两句话的涵义。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化解他们挨训的“防御”心理,活跃教育气氛,产生愉快的情感,在眉开眼笑中接受教导。如在开学的第一天,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讲了一个小幽默故事,来说明其重要性:一天,一只老母鸡看到一只猫想要吃她和她的小鸡崽,老母鸡灵机一动,“one,one,one,――(汪,汪,汪――)”。猫听到叫声后,赶忙逃窜。老母鸡回过头,语重心长地说:“还是学好一门外语好啊!”学生兴趣大增。

总之,英语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艺术性的手段,可使学生在艺术魅力的熏陶下,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做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邓卉,熊晓春.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5).

[2]杜秀莲.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山东教育科研,1996,(6).

[3]武卫.英语课堂的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4]邵红万,方文礼.从英语课堂评价用语谈二语习得中的情感过滤[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6月

语言的艺术性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那么,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富有艺术性呢?

一、利用抒情性语言来体现文章的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总是容易被感动的,针对学生这一性格特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抒情性的语言来体现教材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利用或悠长、或低沉的语气语调来氤氲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共鸣,求得一个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比如《荔枝》一课,作家肖复兴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而留下了“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叹息,教师可以归纳出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之情,并让学生结合课文与实际,抒发自己想要对母亲表达的感情。抒情的语言犹如春风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而激发学生对于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怀。此外,我们利用抒情性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教师可以通过抒情的语言和极富表演性质的抒情语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语言的美和怎样通过抒情的语言来表现语言的美,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达到教师使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的目的。

二、教师的语言要简明规范、饱含激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语文教师满腹才华、才高八斗,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可是一旦让其走上讲台,却发现他的课堂不温不火,没有激情,又不精练,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我以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够,进而影响到了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我笔者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语言首先要简明规范,简明指用语简要明白、言简意赅,力戒任何一句絮絮叨叨的讲话,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取舍自己的语言,不要过多使用陌生词语,对一些必讲的专业术语,教师要加以通俗解说;对一些未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网络语言,教师要谨慎使用,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激情,具有号召力。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而不致于使学生“身在在心在汉”。教师讲课如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

三、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

语言艺术性的基础是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简练,观点鲜明。为了做到准确的表达,使课堂教学语言更为精准,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上下功夫。在准备教学《为了妹妹》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詹尼的表情变化是一条情感线索,表情的变化正体现了他对妹妹深深的爱。而他认为献血就会死掉这一认识上的错误,恰恰表现了他对妹妹伟大的爱,让每一个读者对于小小年纪的他心生敬佩。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护士把针头詹尼的手臂,他的微笑逐渐消失,死死盯着流过管子的血液。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詹尼是那样的紧张,那样的害怕,他的眼睛死死盯住流过管子的血液,在他看来,一点点流走的仅仅是他的血液吗?”也就是说,当詹尼决定为妹妹献血时,他所认为的仅仅是为妹妹献血吗?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何况詹尼还那么小,可是当医生问到他时,他还是说:“为了妹妹,我愿意。”此时此刻,如果詹尼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说吗?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层层启发,源于我对课文中詹尼心理变化过程的全面把握,应该说我自己先理解了,被感动了,我才引领他们层层深入,让他们也受到同样的震憾,收获同样的感动。可以说,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提高课堂语言表达艺术性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当然,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语言,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要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

语言的艺术性篇6

一、幼儿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1.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即是否符合科学性。而在概念上来说,语言交流中用词恰当、准确合理没有丝毫偏颇,就说明语言应用有科学性。而在当前幼儿教育中着眼,大部分幼儿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距离“科学性语言”相差甚远。幼师语言应用不具有科学性,就无法准确地将教育内容和方向提供给幼儿。本人觉得注重语言科学应用,应当体现在下面几点:在幼师使用语言时,应当顾忌到幼儿的心理承受程度。在表面上来看,大多数幼儿思想单纯,幼儿的思维改变受到父母或者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幼师在说话时,幼儿都会展开思考,不过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所以在理解幼师讲话时与幼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存在一定差距。幼师重视语言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与幼儿进行全面交流。当前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不只是稳定幼儿情绪和给幼儿讲故事,还应当通过准确的语言激励,使幼儿能够直面挫折和失败。

2.重视语言的逻辑性

严谨的逻辑性结构是构成科学的骨架,当应用的语言逻辑不通时,就说明该语言不具有科学性。幼儿的认知和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纯真、语言结构简单。而这时幼师要重视语言逻辑性,才能够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这需要幼师做以下努力:(1)幼师要确保语言没有漏洞和语法错误。幼师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中,确保逻辑性的用语,就使得幼儿在模仿时,模仿正确的语言逻辑能力,为以后的语言发展铺平道路。(2)长期的言传身教是保证幼儿语言逻辑准确性的基础。即使幼师在语言上逻辑准确,但这并不代表幼儿能够一直按照正确的语言逻辑来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对幼儿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改正,来保证幼儿语言的正确性。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幼儿处于一个语言发展期的年龄中,因此他们的语言一般具有形象、生动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幼师在教学时要保持生动灵活、节奏欢快,然而抓住幼儿的心理和年龄层次来让语言生动形象相对较难,因此幼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1)幼师应用语言时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不管是带着幼儿上课时,还是课外活动时,都要立足于用吸引孩子的语言来使他们在教学中学到东西,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如果大声喊,就会给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使用语言要本着对孩子有益的原则。幼儿喜欢听故事,在讲故事时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让学生能够在语言和故事美中,真正地将故事中的精华吸收到,从故事当中培养他们的美德。幼儿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然而幼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老师,注重使用语言的艺术和科学性,对于孩子成长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使他们在应用语言时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相吻合,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语言的艺术性篇7

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习题的指导,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文课堂因此变得沉闷死板,更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熟练运用艺术语言,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以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 言之有物

教师讲课应有意识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绝好时机。在这堂课上,我会充分利用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2008年新学期的课堂上,我带学生重温了奥运开幕式上那一幕幕精彩的片段,在气势磅礴的倒计时中我们熟悉的汉字“五四三二一”;文艺演出中专门设置的“文字”板块,通过书简、活字印刷等表现形式,揭开汉字以往的传播过程;在各国代表团入场仪式上,各代表团的入场先后由其汉字笔画来确定,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些都让我们为方块的汉字感到骄傲而自豪,也吸引着学生为更好地使用、研究语言文字而努力!

为了让学生少写、不写错别字,我给学生讲述了发生在我国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1930年5月,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中原,双方共投入100多万兵力,冯玉祥、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军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名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把“沁阳”写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有个泌阳,该地与沁阳却相距千里。这样一来,就使冯军误入泌阳,从而贻误了围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只因随手多写一撇,导致了冯阎联军的战败,进而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通过真实的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

二 言之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教学张洁的《我的四季》时,我用“人”字写法有何寓意导入,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有志气的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引发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又如,处理课堂上的一些偶发事件,严厉的批评或许有效,但会影响课堂氛围,如果运用幽默的处理方式,既制止了事态的发展,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有位语文老师板书时听见有学生用笔敲打桌子,他没有回头,只是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老师的字写得有节奏吧?都有人伴奏了”。学生都笑了,敲击声也停止了。这位老师仍没有回头,只是又很轻松地说了句“嗯,这就叫‘戛然而止’,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用行动将其诠释给大家”。就这样,这位老师既含蓄地批评了违纪同学,还不失时机地教了一个成语。

三 言之有情

语文是极富人文魅力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更要富有人文气息。“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有了感情才能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充满生机。实践表明:教师富有情感的课堂语言,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入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使他们产生共鸣。在教学《父亲》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人说,如果说母爱是活火山,不断喷发出爱的岩浆,那么父爱则是休眠火山,其中也蕴藏着炽热的爱……含蓄的父爱或许不懂得表达,或许显得笨拙,但同样深沉、厚重。刘和刚的一曲《父亲》令多少为人子女的人潸然泪下,是啊,“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就是父亲,那个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那个苦涩中透露着温馨的父亲,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灯,会照亮我们一生成长的路。在座的同学,或许我们的父亲还不太老,但日月经天、岁月流转,不经意间随着我们的成长你也许会发现白发已慢慢爬上父亲的鬓角,岁月的利刃已悄悄在父亲额头刻下条条皱纹……今天,就让“父亲”这个饱蘸深情的字眼走进我们的心中。我们来学习刘鸿伏的散文《父亲》。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调,充满感情的言语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入学生的心扉,慢慢地,学生情绪被感染了,思绪也随之打开了……这就是充满感情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语言的艺术性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语言艺术;多姿多彩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63-01

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除了较好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不断完善课堂语言,要善于运用语言去关心学生、赞美学生、吸引学生…,更要通过幽默、平实、积极的语言,让你给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感受美、运用美,进而引导学生去热爱课堂、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时代。

1.让艺术性语言为音乐课堂增添光彩

1.1学生之所以喜欢上名师的课,不是语文名师知识渊博,名气大,而是名师善于在课堂上讲究语言艺术的技巧,讲出来的话有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感染性,掀动性等,能是学生感觉上他的课就是一种欣赏,享受,甚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境界,通过他的熏陶和感染,能给学生欢乐活泼,轻松愉快,而音乐的老师更应如此,好的音乐老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艺术语言,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打开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把音乐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和精彩的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打造一堂堂高效、优质的音乐课堂。

1.2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带给人们的喜感和美感,幽默的课堂语言再加上音乐的旋律往往能瞬间舒缓紧张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音乐课堂在实践中,在很多时候自觉不自觉得成了让学生放松、舒缓的"心灵鸡汤",如果在课堂中巧妙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会让音乐课堂显得趣味横生,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期待。

1.3要善于运用真实、理性、平铺直述的语言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很多感性的因素在音乐课堂上并不缺乏,因此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艺术,理性地思考音乐背后的故事和道理。如音乐教材中有歌剧《红灯记》选段,教师就有必要用理性的表达给学生讲述当时"李玉和"和"沙奶奶"所处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课不仅是唱唱歌,还有更深层次的韵味。

2.让音乐准确的专业型课堂语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1准确使用音乐教学术语。教学语言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准确使用专业术语,是各行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基本体现,在音乐课堂上的语言,而应该注重专业术语的使用。要是教师均使用生活化语言、俗称等代替专业术语,一方面体现不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音乐课就是唱歌"的片面印象,更不利于音乐人才的培养。例如生活化语言中将三声部称作"上面的"声部、"中间的"声部以及"下面的"声部,而专业术语应该叫"高、中、低部。

2.2发挥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广义上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音乐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艺术舞台,在舞台上肢体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要善于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舞台表现力和音乐艺术术的美感。肢体的伸展舒张均要与音乐节奏旋律相协调,与音乐不协调肢体语言显得生硬,甚至"画蛇添足",因此要用准确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2.3鼓励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音乐作品。要善于运用诗歌般美妙的语言描绘音乐场景,让学生沉没在浓郁的语言环境之中。如音乐作品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风凤尾竹》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宁静的夜空,月光皎洁,汀水缓缓的流淌,在月光下晶莹剔透,如何的月光,宛如缓缓流动的江水,化成美妙的雨滴倾洒在凤尾竹,凤尾竹斑驳的影子在晚风中摇曳,向舞动的绿色精灵……"这样的描述一下子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意境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3.让流行的网络语言,与音乐课堂接地气,传播正能量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语言正在逐步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环境,音乐课堂作为一个小的艺术传承和音乐教育平台,音乐教师也应该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后备人才和传播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为己任。

3.1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运用网络词汇沟通:恰当使用网络词汇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借助网络词汇更好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恰当的运用网络热词能使得授课与时俱进进,比如用"给力"等词汇对学生进行表扬等。

3.2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发展: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以"中国梦"为主题音乐作品,将音乐课堂巧妙地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自然体现社会面貌和时代气息,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

3.3使用健康、文明、积极的网络语言: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使用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词汇,不能将具有骂人、歧视等负面意思的词汇带入课堂,讲究语言之美。

4.要把握好音乐语言的节奏感

音乐很讲究节拍,在课堂上,把握好音乐语速节奏之感,不恰当的语速往往成为学生的催眠曲,本来应该学生盼望的音乐课被上死了,学生失去了激情,音乐也就失去原有的魅力,显得就平庸了,那么这堂课,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课。因此,适当把握语速语调,是保证课堂语言美的重要方面,多快多高为宜,因人因环境而异,但总的原则是要符合教学课程的情景情节,强调重点时高亢、直述事实时平直、长串排比时明快、优雅安静时缓慢。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语言,往往给人以心旷神怡、心湖澎湃的感受,能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热爱。

总之,音乐课堂能用欢快、幽默、开放的音乐艺术语言,就能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学生就会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翱翔,使音乐课堂变成艺术传承、音乐享受、知识传播、道德教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韩玉云巧用音乐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J].快乐课堂,2013(4):18

上一篇:新农保办理流程范文 下一篇:激励方案效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