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8:57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1

为了让校本研修成为持续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增长点,我们在组织校本研修时重视人文积淀,倡导知识更新;强化个人品|,提升人文情怀;提倡交流合作,呼唤共生智慧;强调责任担当,注重实践反思。

一、规范、创新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1.常设教师培训机构

“教师发展学校”是北京市一零一中学于1998年成立的教师研修专门机构,旨在强化教师分类研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教师发展需要,设计并实施各类校本研修课程和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日常工作纳入学校教科研室工作中,校本研修的实施、考核、奖惩与管理制度健全,既有教师参与校本研修计划制订的规章制度,又有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研修方案与总结。

2.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主要采取“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的方式,即学校依托“教师发展学校”,采取专家和名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研修方法,着重培养每名教师独特的风格与专长。外聘专家与本校各学科项目组的名师作为领军人物,与其他教师一起,组成链式项目组与学科项目组,开展常态、多样、内涵丰富的课堂教学与研究活动,同时开展与之相关的其他学术性研究活动,以谋求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一方面可以深入发掘名师教学领先领域的教学实践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名师、骨干教师高端发展提供学术性支持;另一方面,围绕这个链条,优秀的年轻教师也可以自由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自由汲取有益的营养。

二、体系多元的校本研修资源建设

1.多方整合校内外资源

一是校外专家、学者的高端引领。校外教授、专家的高位引领能够帮助一线教师理性反思自身工作,关注并尝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前沿问题,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学校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还特别关注高端文化对师生的熏陶,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部委领导、著名作家等都曾到校与师生开展交流活动。

二是发挥名师骨干的专业示范。在校本研修中,教师不仅是被研修者,也可以是研修者。将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发挥其指导和亲身示范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校本研修课程开发

“教师发展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办学特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有选择地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研修课程,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五大领域”的纵横网络式研修课程体系。

“三个层次”即: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高端研修,如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在中观层面,主要关注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研修、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等;在微观层面,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与模式创新,如课例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等。

“五大领域”包括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情怀与视野、教师身心健康等。学校围绕研修课程体系的“五大领域”自主研发校本研修资源。一是以教师基本功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通过讲座和评比的形式开展。二是以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等。三是以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学法指导实践研究、学科课程建设等。四是以开拓战略视野与家国情怀为主的高端讲座系列,着重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帮助教师了解政治经济现状、学习国家政策、解读国际形势等。五是以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调试、职业幸福认知、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实施

(一)制订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研修目标

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具有高学历背景的优秀职初教师,主要是需要对他们的教育潜能进行开发;对于骨干教师的发展,主要是需要快速高质量的引领;对于专家型名师主要是对他们的教学智慧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分享。

1.职初教师围绕教学基本功提高起点

职初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实现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衔接。新任教师研修主要依托“教师发展学校”展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两年内完成包括通识研修讲座、基本功评比、新任教师诊断性听课、常态课展示和教学特色评比等在内的研修活动。

2.骨干教师教学高端发展的快速引领

“链式项目”骨干教师研修活动旨在展示学校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帮助骨干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其课堂教学能力的高端发展。骨干教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态・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所在教研组教师、职初教师及教学干部都要参与活动,填写听课反馈表。邀请海淀区教研员、特级教师等进行点评,帮助上课教师磨课,完善教案、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名师和专家教师的智慧挖掘与分享

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北京一零一级教师系列论坛”,旨在为学校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提供交流、分享自己教育思想的平台,为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同时丰富学校办学文化。

4.形成系统的网络研修资源

学校关注网络资源对教师研修中所发挥的传播便捷、范围广的优点,将“精品课程”“骨干研究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大师课程”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全校教师学习。同时,开发“协同备课”平台,各校区各学科组将自己的备课成果共享出来,共同学习进步。

(二)开展与时俱进的通识培训

1.开拓全体教师的社会视野

学校通过学习来引导、推动教师更好地发展与生活。主要包括全校讲座(每学期6学时),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社会热点、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生活与健康、高端文化等问题,帮助教师与时俱进。

2.引领学科教师的理念改进

针对特定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教研组及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部门也会组织专题讲座,进行业务研修,如语文组的“立足基础教育 顺应时展”、物理组的“北京市初中物理教育改革动态”等。

3.关注毕业年级的接力研修

开展各类初三、高三考试分析、研讨活动,尤其在初三、高三年级学期末,开展“新老交接会”,并印制《北京一零一中高三教学工作总结》《北京一零一中初三教学工作总结》,对毕业年级各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年级组长工作进行总结,将宝贵经验传递给下一届的毕业年级教师,充分实现“传帮带”。

4.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的常态研修

班主任工作主要以讲座、交流和实践的形式,通过新老班主任师徒结对、优秀班主任专题讲座、年级组长会等活动开展诸如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等专题研究和探讨,促进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日常研修有全体班主任集体研修、新班主任研修和自主学习。

(三)坚持自我教育的专业阅读

学校在职专任教师300多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自我教育”课题向全校教师宣传“自主发展”的理念,帮助教师树立自我发展的职业发展途径。学校要求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的著作,让教师在自我阅读、自我学习中感受理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体会书中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要求全校教师共读一本图书,如《我的教学勇气》《学会提问》《核心素养》等。同时,通过征集、评选读后感等方式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将思考固化为成果,并刊登在学校的内刊上,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培养方式。

(四)倡导个性体现的课题研究

多层次、多形式的课题研究能够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知识能力结构,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设立“国联杯”表彰每年在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参与了“学生学习力与学科建设研究”“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学科能力“高端备课”项目、部级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世界遗产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通过三级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的研究)、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子课题:学生学习力与课程建设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学校开展了实施自主课程实验项目,以“自我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除了上述部级、市级、区级课题以外,教师还开展了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难点突破的“草根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五)聚焦实践升华的论文与课例

为促使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课中的教学问题进行聚焦和研究,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而达到改善教学、积累智慧成果、分享有效经验的目的,学校组织开展“课例研究”“教育智慧”“微创新”等征集评比活动,对形成的优秀成果组织参加校外比赛、校内表彰以及成果固化,形成《一零一中校本培训协作体课例研究成果集》。

四、校本研修成果与特色

从学校发展层面看,校本研修推动了教研组建设和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在科技、艺术、体育竞赛等方面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社团、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在近三年的北京市海淀区办学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评分都名列全区前列,这是社会对学校坚持“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肯定和激励。

从教师发展层面看,在德建设方面,学校每年都有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师德之星”和“师德标兵”,多名教师荣获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称号,15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在教科研方面,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承担部级、北京市级和海淀区级的各项课题,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市区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得教学能手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奖项。

从资源辐射层面看,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积极分享校本研修成果。2007年至2014年是北京市农村教师研修站基地校,目前是北京教育学院“伙伴式研修”项目实践基地, 与许多省市的学校常年进行研修交流,携手这些学校的教师共同发展。许多农村研修站的学员回到原学校后都成了业务骨干,先后有几十人被评为各区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 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初中生

1 问题提出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渴望接近、尝试、探究和掌握知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1]。近年来,学习兴趣这一古老的话题在西方教育心理学界不断走向复兴,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2]。根据国家三级课程政策的基本精神,结合中学生存在的明显厌学倾向和兴趣分化特征,许多中学根据自身条件分别以“任选课程”的方式对初中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对中学校本课程的开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使学校和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完善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特组织和实施了中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的选择 借助相关研究和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研究被试来自南京市4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和初三3个年级的学生。从初一随机抽取了122人,初二随机抽取了151人,初三随机抽取了159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83份,各年级分别为100份、140份和143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为186份,女生有效问卷为197份。

2.2 工具 在与4所学校有关领导、老师及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得到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朱智贤教授指导的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在国内10省市开展的“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时所采取的兴趣组试题[3],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为了得到学生在学习兴趣上更丰富的信息和观点,该问卷由客观性选择题和主观性开放题两部分组成,共含试题33个,其中选择题29个,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的若干答案中任选一个作为回答,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稳定性、广度、效能等兴趣特点的调查[4,5],也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校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调查;开放题4个,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在学习兴趣发展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学生对学校在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中的满意度等。

2.3 资料的处理 对于选择题部分,以个人在问卷上的分数为基础,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按照年级和男女学生通过SPSS 10.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职业类型等信息,作为研究分析的参考。对于开放题部分,则主要根据学生的作答内容,提炼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并对每一类思想进行统计并求出百分比。

3 结 果

3.1 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3.1.1 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学生对哪一门或者哪几门课程发生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发现,93.6%的初一学生、97.6%的初二学生和97.3%的初二学生能够明确地指出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与“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94.8%的初一学生、96.4%的初二学生和97.3%的初三学生能够明确地指出他们“最喜欢的选修课程”与“最不喜欢的选修课程”,这说明初一和初二学生无论对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是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都有了很明显的分化,而且学习兴趣的分化在课程类别、性别以及年级等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3.1.2 在初一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是外语(占总人数的20%),其次是语文(占总人数的19%),他们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是地理(占总人数的19%);在初二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是语文(占总人数的28.6%),其次是体育(占总人数的12.9%),他们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是外语(占总人数的20%);在初三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是体育(占总人数的28.0%),其次是语文和音乐(都分别占总人数的13.3%),他们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是政治(占总人数的22.4%),见表1。

3.1.3 初中各年级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某一必修课的原因具有高度一致性(见表2)。最喜欢某一必修课程的首要原因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获得一种乐趣”(占总人数的51.0%),其次是“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老师讲得好”;最不喜欢某一必修课程的首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一种学习的乐趣”,其次是“基础不好,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

由此可见,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喜欢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是否能够感受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这一主要因素,其次才是教师的因素。升学和就业这一被人们看作非常现实的因素对初中生的课程兴趣并无显著影响。

3.2 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学生对某一门学科喜好的持久性程度。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稳定性对学习都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对某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研究发现(见表3和表4),初中各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稳定性较高,年级差异不显著([WTBX]P[WT]=0.440)。

表2 最喜欢与最不喜欢某一必修课程的原因比较(%)

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认为自己学科兴趣产生在“五年级和五年级以前”占总人数的66.3%,其中初一、初二和初三各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科兴趣在该时期产生的分别占77.0%、65.0%和60.2%。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学生学科兴趣产生的重要时期或者说关键期是在小学五年级。

3.3 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 学习兴趣的广泛性是指学生学习兴趣的范围。研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广泛,且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喜欢的课程较多或很多的3个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把兴趣广泛性和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很密切”或者是“较密切”。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广泛的学生在兴趣的广度和中心兴趣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正确的。对于乐于学习的课程很少的学生,

初一、初二的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的课程”(分别占34.4%和32.3%),其次是“使自己喜欢的老师较少”(占21.9%和25.8%);而初三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很多课程学习中的基础很差”(占44.4%),其次则是“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的课程”(占24.1%)。

3.4 学生学习兴趣的效能性 学习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学习兴趣在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力量。如,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效能性时,他们通常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与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有关的活动。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当学校组织与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有关的活动时,能“很积极参加”的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占53.0%、52.1%和31.5%;能够“较积极参加”的各年级学生分别占32.0%、35.7%和44.1%。由此可见,初中生对某一课程的兴趣基本具有较高的效能性。

3.5 学科学习的兴趣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所调查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见表5),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学科与最喜欢的教师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P=0.000),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其相关程度有所下降;从总体上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上课最好的老师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初一和初二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明显;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与班主任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从本研究看来,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班主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也就是说,班主任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学习兴趣科目的选择,体现了初中生在兴趣选择上的自主性。而且从年级差异上不难看出,年级越高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选择越自主,受相关教师影响越小。

4 讨 论

4.1 初中生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程上存在惊人的差异。初一学生最喜欢的是外语,其次是语文,最不喜欢的是地理;初二学生最喜欢的是语文,其次是体育,最不喜欢的是外语;初三学生最喜欢的是体育,其次是语文,最不喜欢的是政治。这似乎反映了学生兴趣变化的一定连续性,对语文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对外语的兴趣却在下降,对体育的兴趣却明显上升。这其间的变化很值得中学学科教学与管理人员思考再加以思考,如外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它是最喜欢的学科,而初二学生就认为是最不喜欢的了,初三学生也把它看作是仅次于政治的最不喜欢的学科。

4.2 以往研究认为,中学生对某一学科最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对某一学科最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基础不好。然而,本研究却发现,初中生最喜欢或者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并非源于外部因素,而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乐趣”。同时,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一组矛盾,即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教师、家长看来,当然希望学生感兴趣学习的学科是能有利于未来的升学与就业,而学生却以学习乐趣为标准认定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这必然带来教师、家长对学生希望与学生实际选择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那些教师、家长认为有利于未来就业与升学的学科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协调这一矛盾,达到两者的统一。

4.3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看来,中学生学科兴趣的产生集中在五年级和五年级以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学生学科兴趣产生的重要时期甚至可以说关键期是在小学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因此结论而认为中学教学对学生兴趣没影响,一方面毕竟该结论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学科兴趣的倾向在那时已基本定性,但我们可以从兴趣的程度上去改变他们,特别是象外语、物理、化学等新增设的学科,我们还可以凭借学生对学科的新奇性而影响他们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和改变他们的兴趣。

4.4 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中发现,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学科与最喜欢的教师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WTBX]P[WT]=0.000),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其相关程度有所下降;从总体上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上课最好的老师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初一和初二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明显;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与班主任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从本次调查看来,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班主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学习兴趣科目的选择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初中生在兴趣选择上的自主性较高。

4.5 初一、初二和初三各年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与选修的课程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P=0.000),而且相关性随年级的增高而增高。这不仅说明初中生对校本课程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高的效能性,而且从年级差异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也正是中学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之一。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3

一、课题背景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作业超量。现象一:加码布置作业。不少教师坚持“题海战术”,布置作业往往“多多益善”、随意性大;现象二:争抢布置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各科教师都抢着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课内外作业严重超量;现象三:布置惩罚作业。有的教师为追求学生作业或考试作答的正确率,布置一些惩罚性作业,要求学生将错题做十来遍甚至数十遍,增加了学生负担,僵化了师生的关系。

二是在校时间长。一是一些学校未能严格执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随意制定作息时间,提前到校,推迟放学;二是教师拖课行为普遍,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反感,心不在焉,效率低下。

三是考试压力大。一些学校考试频繁,成绩排名,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感到紧张和压抑,部分学生因成绩不佳、名次靠后而失去自信心,失去学习动力。

四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一些学校没有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加大语、数、英等学科课时量,品德、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被挤占。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意识不强。部分教师不清楚一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课堂教学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难点,更谈不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难点问题。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少教师课堂教学基本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有的教师甚至上课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有效的问题引领,缺乏必要和有效的课堂训练。

三是对学情关注不够。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提出问题或课堂提问简单化,学生只要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会”或“不会”、“懂”或“不懂”来回答,学生对问题的真实理解程度和学习的心理过程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有的教师虽然提出问题,但没能启发和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有的教师甚至没等学生回答,就急于将问题的答案给了学生,没有留给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未能落到实处。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优秀学生,讨论实际上也只有优生参与,广大中下生只是充当听众或看客,很少真正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五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不够。一些教师教学缺少激情,课堂缺乏情境创设,教学语言平铺直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只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增效减负已经刻不容缓。增效减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课改实践

2011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1〕83号)。德化县承担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省级试点项目。

1.出台文件规范,强力推进课改

2011年3月,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确立初中“有效教学”模式试点校的通知》,选择试点学校,确定试点科目,明确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3―4月,县教育局组织中教、初教、督导等职能股室领导、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研员、部分中小学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奔赴山东、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课改的成功经验。6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出台了《关于印发“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整体推进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工作。7月,县教育局出台了《德化县教育局关于扎实推进“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试点项目的工作制度》,建立推进课改工作的相关制度。9月上旬,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大会,鲜明提出“打造省级教育强县,致力教育‘二次创业’”的教育发展战略。9月下旬,召开了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推进会,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提升专业素质,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

2.采取点面结合,有序稳妥推进

为了稳妥、有序推进试点项目工作,2011年3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在认真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确立初中“有效教学”模式试点校的通知》和《关于确立小学“有效教学”实验课题学校的通知》,在部分中小学先行开展学科试点工作。9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精神,增强推进“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的针对性,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调研活动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调研活动,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选,评选结果纳入2011-2012学年度中小学目标管理考评指标。10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确定中学以德化五中为基地校、小学以德化实小为基地校,力图在两所学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以点带面。为了确保基地校工作的成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制定了工作方案,第一阶段,县教育局领导和中教、初教、督导等职能股室人员与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和全体教研员进驻基地校,全面调研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和学生课业负担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座谈会、现场会,总结阶段工作,分析研究现状,查找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举办高端论坛,借力专家引领

为确保省级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验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增强课改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技术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举办高端教育论坛,邀请省内外课改专家和名师名校长莅临德化讲课讲学,把脉诊断,引领课改。先后邀请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工作专家咨询指导组召集人、分类指导课程组组长、省普教室主任陈锋老师,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泉州三明龙岩片区指导组组长、分类指导评价组组长、福建师大王教授,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工作专家咨询指导组成员、厦门集美中学刘卫平校长等专家作专题讲座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推动课改深化

实施有效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并使之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基层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工作浮躁,功利主义倾向突出,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检查验收弄虚作假。在一些学校,科研课题只不过用来装点门面,应对评估,课题研究没能产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更没能转化为推进教育改革的现实生产力。为了使此次承担的省级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县里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县教育局局长担任组长,课题组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各中小学都承担了这一课题的相应子课题,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每周组织下校督查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指导整理积累课改工作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力争形成翔实的课改材料,确保切实的课改成效。

5.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县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倡导推行“五环节”集体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环节一:每2名教师组合成一个小组,备课组长把学期(或月、周)教学内容分解到各小组,各小组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按课时认真备课,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内容的教学初案(包括教案和课件),提交给全备课组每位任课教师;环节二:备课组组织全组教师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讨论,修改补充,提质完善,形成通案;环节三: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实际对通案进行必要的取舍修改,最终设计出切合自己任教班级实际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环节四:教师课后及时小结反思,定格精彩,查找失误,改进提高,教学反思以书面形式在教案中体现;环节五:各小组就承担备课任务的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编写练习、命制试卷,1人负责编写,1人审核修改,最后由备课组长审定后印制使用,凡统一考试须评卷,各评卷教师对所评阅试题进行质量分析,整理学生精彩答题、典型错误,提出试题讲评及今后教学建议,交组长汇总归纳、整理分析,形成试卷评价及质量分析报告。“五环节”集体备课模式既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又有效带动和引领一大批普通教师,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整体有效提升。

6.打造高素质教研员队伍,培育课改核心指导力量

(1)提升县教师进修学校专职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和课改指导能力。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分期分批组织参加省内外各级各类培训研讨和考察学习,为教科研人员订阅专业刊物,派驻基层学校听课研讨、参加教研活动等措施,大力加强专职教研员队伍建设。

(2)建立一支兼职教研员队伍。针对目前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学科教研员配备不齐、力量不足的情况,为适应当前教研教改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各中小学优秀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的作用,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下发文件,组建一支兼职教研员队伍,2011年秋季共聘任中小学兼职教研员共39名,任期三年。

(3)派出部分教研员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基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为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具有效性的指导和服务,同时提升教研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教研员组织、协调学校教研工作的水平和能力,2011年8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下发文件,下派部分教研员到城区学校挂职工作,担任校长助理。

7.建立校际教研中心,搭建教研课改平台

县教育局根据学校布局和教育发展实际,成立初中校际教研中心,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具体牵头组织,以校际教研中心为平台,以实现减负增效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城区初中学校为主体,辐射和带动全县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成立高中校际教研中心,由德化一中负责具体牵头组织,全县四所高中学校组成共同体,携手研究、共同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复习备考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德化教育》期刊和《德化教科研简报》的作用,及时交流和研究开展校本教研、实施有效教学、推进减负增效等课改工作。初、高中校际教研中心的成立和运作,对德化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周密实施质量监控,提高检测科学化水平

2011年8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下发《关于成立德化县学业质量监控命题中心的通知》,成立了学业质量监控命题中心,负责全县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控试卷的命制、数据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并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切实提高质量监控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确保试卷命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县教师进修学校专门召开学业质量监控工作会,对命题人员就质量监控工作的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进行专题的培训。

9.建立课改规章制度,及时交流总结反思

为使试点项目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确保各阶段工作取得切实的成效,2011年7月,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试点项目的工作制度》,建立推进课改工作的相关制度,包括县教育局领导、职能股室人员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教研室教研员每周下基层、进课堂检查调研制度、定期召开课改工作会总结交流反思制度等。目前课改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均得到较好的落实,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三、问题反思

德化县承担的“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省级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观照课改轨迹,研究课堂教学,分析教研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对课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贯彻执行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要求的过程中观念上还没有很好地转变,校长对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领导力显得比较薄弱,深化课改的内驱力不足。

2.部分教师增效减负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因循守旧,教师“独霸讲台”、“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还未能很好内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

3.部分学校教研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集体备课、研课工作存在浅层次、功利化现象,一些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效率不高,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4.相关领导和教研员对课改的行政督查和专业引领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4

论文摘要:在“十一五”大连市教师教育中,**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开发适切研修专题、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提供内炼外修平台等措施,规范、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研训一体、校本研修为契人,以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以项目专家、科研点校为牵引,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务实工作,前沿指导,规范屯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开发适切研修专题,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方向

为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研训教师深人教学现场,开展行动研究,在应对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发适切的研修专题,形成区域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并以此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方向。

我们把研修专题开发的目标聚焦到课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各校各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上,把工作切人点定位在帮助各校准确分析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联合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视导。研训教师深人每位教师的课堂、每个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听取学校干部的听评课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学科教师积极进行评课和点评。联合视导之后,组织研训教师多次座谈,深人分析现状,挖掘出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听评课”“学校教研组建设暨教研组长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能力培养”“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技术”等系列研修专题,统领各校的校本研修方向。

二、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实践

在将研修专题的理论转化为干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研训教师以身示范,针对上述三个研修专题,进行了全区各层面、各学科“下水式”研训引领。

1.集体听评课,研磨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月”总结会,以初三作文课为课例,研训教师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副校长集体评课;召开“**区中小学加强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打破部门界限,由小教部主任、科研室主任进行现场评课示范,真正贯彻“深人研究课标,牢牢抓住有效,服务教师成长”的评课理念;进行听评课研修专题的培训,引领干部教师以新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标准,评价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

2.形成研、训、科一体化,打造“形神兼具”的校本研修

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的教师教育工作将我区教研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研组建设培训由培训部牵头,中小教、科研部门共同参与,并开展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中教部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不同专题的研修活动,并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区中层以上干部开放,研训教师进行点评。组织研训教师对本学科教师开放研修活动,组织全员参与研修活动观摩研讨,研究如何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开展校际联动研修活动,引导各教研组继续深人开展研究。中教部集体下校调研,研训教师为教研组长示范组织学科教研组评课。培训部对教研组长实施“关于教研组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的培训,进一步形成校本研修研究、质疑的学术氛围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意识。面向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实施“校本研修管理实践”专题培训,以校为单位的学员团队,以本学期所听本校教师的课例为资源,合作提炼学校下学期必须解决的课堂教学核心性问题,形成分析报告,聘请校、区两级专家组进行论证,其结果将作为制定学年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示范培训、引领和把关,明确组织教研活动基本环节,即活动前确立研究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准备—活动中进行质疑、研究、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活动后实施方案—再次活动时,反思、继续研究等,校本研修的“形”已初具。

校本研修的形式建设最终目标要为教师教育服务,只有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赋予教师教育“神”采。为此,我们以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牵引,以科研点校、区级项目组、校级专家组、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扎实实施“形神兼具”的教师教育统领工作。

进人“十一五”教师教育,我区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已深人到各校、各学科。为使研究更贴近学校,更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我们确立点校,聘请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专家组,每月深人点校听课,参与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调研、诊断、总结、交流,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为各校培养科研型骨干教师。

**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语文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组和数学习题功能研究项目组,选定了项目组成员,分别制定了中小学实施方案和中小学一体化项目实施的研究和论证方案。在中学数学区教研活动中,确立数学习题研究主题,各校校本研修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全面实施。与此同时,进修学校指导各校成立学校教学专家组,专家组成员通过参与听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做示范课等途径发挥初步的引领作用。

为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师教育中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修学校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报告会、市区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为校本研修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推广质量分析技术,提高自我教学诊断的准确度

为引导学校和学科教研组科学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并分析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研训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质量分析理论与统计学原理、SPSS软件、双向细目表的原理和制作技术,并应用于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中。富有准确、科学、合理、直观的数据和结论的质量分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提供内炼外修平台,提高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水准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为引领校长有效履行职责,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沙龙、座谈、讲座等形式,组织校长学习研讨“校本研修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校本研修走向内涵发展,校长该做些什么”“课堂教学观察与关键事件诊断”等问题;我们多次聘请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及其他区的名校长与我区校长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座谈、对话;我们特聘学院专家对名校长班学员进行“学校管理问题诊断”的跟踪递进式培养,这些工作有效地帮助校长理清了工作思路。

我们选派干部和教师分别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习,观摩新课改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等。我区干部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与专家交流,返校后,及时将获取的前沿性信息和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我们邀请国内著名校长、优秀教师讲座和做课,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摩之后,研训教师团队、校长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及各校教师分别进行听评课座谈、交流。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5

校本研修是由学校根据发展目标,自行策划、组织实施的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活动,它虽然有别于以通识培训、学科主题研修为主的市、区级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本研修可以放任自流,它需要区域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协作和充分互动,需要科学的专业指导和规范的过程管理。因此,作为教学业务部门而言,不能把校本研修看成是学校的事情,不能忽略区域活动对于校本研修的影响与支持。有鉴于此,我们以“四个结合”作为优化校本研修模式的重要抓手,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支持、引领校本研修的重要平台。

一是与区级活动相结合,开启校本研修新篇章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是提升教育内涵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的实效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近年来,越城区以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校本课堂建模”等活动的开展,把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文化融合进校本研修,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以“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为平台,提升研修活动影响力

教育学术大讲堂由越城区教研室主办,学校(或学科)申请承办,采用专家讲学、学校讲演、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的学术性活动。自2011年7月以来,我区已经举办了24期“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

例如,2014年4月8日,第22期“曲水流觞・教育学术大讲堂”在群贤小学举行,浙江教育报记者池沙洲作了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的学术报告。池记者围绕“学校整体推进阅读与教师个体阅读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工作的主题,从教师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场所、阅读载体等方面深入剖析教师的阅读现状,并对如何进一步丰富读书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这次讲座对促进各学校的阅读能力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教育学术大讲堂的举办体现了区校联动的特征,大讲堂既可以是全区性的综合活动,也可以是区校式的专题活动。承办方通过围绕学校校本研修的中心工作确立活动主题,精心设计内容,广泛选请专家。得益于校本研修组织策划的方法与技术的改进,参与活动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研修活动也就更具实效性。同时,区教研室非常重视活动资料的整理与编印,并提供给有相关需求的学校,这样在扩大活动惠及面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

2.以“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为载体,探索校本课堂建模

越城区教育局于2013年初提出并实施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而“校本课堂建模”则是区教研室为推进该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例如,秀水小学的“润泽课堂”就是本着“生本”“生态”“生活”“生长”的理念,通过“润泽课堂”的实践,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从而使课堂充满倾听,体现对话互动、多边合作;充满智慧,饱含情趣与诗意;充满思维挑战,闪烁灵光;充满生命气息,体现文化浸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就像呼吸与脉动那样柔和自在,并最终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又如,元培小学以“尚美教育”为支点,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努力构建尚美、灵动的课堂。为达成“尚美”教育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尚美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语言、教学情感、教学手段和课堂板书,积极追求尚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美启美,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项目实施1年来,第一批9所实验学校在区教研室的组织下开展专题研讨,并以“校本课堂建模”为抓手开展校本研修。学校坚持“聚焦课堂”,从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将校本研修与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努力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学生意识,凸显了校本研修的本色。

3.以“理念与文化相融”为方式,创新校本研修特色文化

采用“理念与文化相融”的方式,以教育品牌联盟、镇域教育共同体、农村完小委托管理、跨校教研组结对等为抓手,把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教师文化和校本研修融合在一起。

例如,陆游小学,是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热诚小学的联盟学校,在两所名校的指导帮助下,以“诗香词韵,和合能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着力打造“诗意课堂”。通过诗化情景的营造、诗集课程的开发、诗人才艺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充分享受教学生活的诗意之美。塔山中心小学与稽山小学的“和雅教育”,北海小学教育集团的“博学厚德、海纳百川”,锡麟中学的“读书明理、修身养心”,培新小学的“棋道无形、润物无声”等主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活动,都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探索。

这样,从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的双重视野来推进校本研修,不仅使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统筹利用,而且还让校本研修的特色文化得到了传承创新。

二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创校本研修新模式

越城区很多学校注重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焦点问题转化为教科研课题,并以此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我们认为把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凸显校本研修的问题导向,促进教师反思,同时还可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培训课程,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如袍江中学分别在七至九年级进行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初中英语“三学三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初中科学“思维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项目研究。学校沿着“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科研―解决即成果”的务实之路,以教改项目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轴心,既深化了校本教研,又实现了“人人都有课题”的教改目标。

学校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参与研究;教师选择自己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研究。研修遵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通过过程反思和成果共享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教师研修的热情,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是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开辟校本研修新渠道

2013年8月,柯灵小学等4所学校被教育部国培办列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的试点学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利用网络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传输包括文字、图像、数据、视频等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信息和资料,达到对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交流、碰撞、感知、整合、改变以及提升,开辟了一条校本研修的新渠道。

以柯灵小学为例,学校依托国培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创建了学校校本研修社区和各学科协作组研修社区,并以“成立组别,搭建网络交流窝;选择主题,提高网研把握度;注重跟进,关注网研评价力”三个维度为目标,努力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质感。正如研修处主任所言:“自从参加国培办试点引领性网络研修之后,全镇各学科的网络教研总能在悄然之中让教师的教学思想最大范围地被传播、碰撞和采纳。研修超越了时空限制,化整为零,灵活性很大,不仅方便了不同学校、不同住处教师们的交流,也避免了因大规模的集中教研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呈现出了校本教研另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与数字校园建设相结合,开拓校本研修工作新亮点

数字示范校园建设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越城区被国家教育部列为第一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有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还有1所省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5所市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3所区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已经初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

以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为例,从2013年开始确立了《开垦一方小学数字课程的“百草园”》的工作主题。学校遵循“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课程的权利”的课程观念,将“百草园”网络课程建设的筹划与开展校本研修整合,积极推进蕴含鲁迅文化精髓的“百草园”微课程开发与应用,设立了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疾风野草、水乡社戏、现代闰土、“风筝”记忆、上天入地、童年如画等8大内容板块,强化鲁迅文化特色课程内容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40余门微课程,并在“百草园”数字微课程平台正式上线,为学生创设了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数字示范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微课程开发已经逐渐成为了校本研修的新方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实践表明,构建区域活动与校本研修互动支持的工作机制,能整合校本教研、教育科研、校本培训和教育技术研究四方面工作,有效地减轻学校负担,优化学校日常教学业务工作,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最终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6

上学年,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构建《体育与健康》大课程体系,促进校内外一体化研究的课题结题工作;“中学生素质发展的督导评估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从这三项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学校校本教研基本工作形成四大板块:展示自我活动(教研组为单位,主要通过校本研讨课为载体实施)、帮扶活动(师徒间,主要通过师徒听课评课,检查教案来实施)、校际交流活动(学校之间,主要通过进修校的教研活动来体现)、德育社区实践活动(学校德育处和社区之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来体现)。但在开展的活动中,明显感觉,研讨课准备不够充分,上档次的,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的课不多。师徒帮扶活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想得到,做不到,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的有效培养机制没有真正发挥预期作用。校际交流活动,以研促教的作用不够强,对别人学校的好的东西缺乏内化和创新。学校时间安排太紧张,很多计划实施的东西没有真正实施,只停留在纸面上。课题管理工作欠规范,研究人员研究过程比较单薄,所以跟老师的感觉虚假东西太多,成果谈不上推广。

二、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进修校的科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本学期加大科研力度,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深化《开展城市、农村等不同区域以校为本教研活动运行机制、模式与行为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和学校校级课题申报实施工作。让每个老师都参与科研,通过科研真正体会到科研对教学的帮助,真正让科研走入教师教学实践中。

三、工作目标: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简化理论要求、步骤,使每个教师科研工作可操作。减少老师对科研的神秘感。

四、本期科研室主要内容:

1.结合发现的问题,对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制度作出修改和宣传。对校长、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进行探索、实践尝试。对我校基本形成的校本教研,四大板块进行必要完善补充。

2.结合学校校情,自选课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以锻炼学校科研力量。

3.对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例会和检查,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设想协助学校各科室,通过校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横向、纵向比较),和三年级中考奖励方案。把老师的心思吸引到教学上来。真正体现优劳优酬。鼓励大家成名师。

4.加强处室协调工作,科研室、教导处、德育处密切对教学秩序的常规管理加强过程检查,真正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特别是平行班的教育、教学发现的老问题不停留在口头上,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边实践边整改。初一年级由蓝正国负责教学管理,初二由王明全负责教学管理,初三由彭兴负责教学管理。各年级围绕各自工作重点实施具体工作。

5.简化过程,强调实效,制作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手册〔个人研修计划、研讨课教学设计、课堂片段实录、教学反思评价1231(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两条突出问题、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一条大家共同研讨的问题)教学研讨中心发言人发言稿、半期、月考、期末质量分析、校际交流活动记录和反思、帮扶、校本教研总结〕

6.规范课题过程管理。制作陈家桥中学课题工作手册,使课题管理逐渐有序。

7.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结题工作。

8.继续开展教研组为单位,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

9.协调进修校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做好九镇的校本教研辐射工作。

每周、每月具体工作见周工作计划表。

陈家桥中学教科室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7

独木不成林,跨校联片研修的价值自无需多言。但在很多地区,这种有价值的方式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观念的障碍,还有制度建设的不足。仅仅依靠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或口头推动,以及校长之间的个人关系,这种交流学习很难长久深入。

上海基础教育的务实和扎实有目共睹,长宁区在推动区内学校跨校联片研修上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有心的校长借鉴。

校本研修强调“校本”,绝不是囿于一校之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校联片的协作研修实际上是一种空间延伸、放大的校本研修,也是一种广义概念的“同伴互助”。长宁区近年来围绕不断深入推进校本研修项目实践,在跨校联片校本研修中所采取的主要实施策略是:

在区域内的中小学,共构成小学、初中“校本研修学校基地群”各两个,高中“校本研修学校基地群”一个,最终形成长宁区中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研修的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由区教育学院和特色学校(优势学科学校)组成学科教学中心或基地,一是建立“小学学科基地”,二是建立“初中学科工作室”。依托名教研员和区域内的名师,建立了区域资源统整的初中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工作室;三是建立“高中学科中心”。

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校际协作,是长宁区开展联片校本研修的又一方式。区教育局专门下发了《长宁区校际项目合作交流实施办法》,共确定7 所实验性学校与14 所普通学校结对,涉及到教研组建设、校本研修、数字校园建设、校园文化、青年教师培养、学校管理等23个项目。

此外,区内同质态的学校之间普遍加强教学互访,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师间的交流机会,使教师间彼此了解熟悉,也使合作程度大大加强,目前,区内多数学校都自发地在同质的学校之间寻求合作伙伴系统,而彼此的教学互访普遍以“预约―准备―课例―研讨”的交流过程被固化下来,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互动和合作。

在加强区域联片的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各个层面的制度建设,除了学校内部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基于校际协作、联片研修的各项制度也在不断总结形成。

合作协议书

例如:愚园路第一小学与协作学校共同签订的《校际合作互动研修战略伙伴协议书(修改稿)》明确规定:

研修形式

1.在校际间开展单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活动,如数学、英语学科。

2.在校际间开展单一学科相同年级的研究活动,如语文学科。

3.在校际间开展专题研究。围绕大家感兴趣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由各校名师领衔的专题研究项目组或工作室开展研究,从而使研究内容更加集中,研究资源更为丰富。

4.在校际间开展教师论坛。

研究内容

1.听课、评课活动。

2.课例、案例、关键教育事件研究。

3.教研组建设与研究的经验介绍。

4.各校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5.专家辅导报告。

6.教学流程的管理。

7.教研活动的功能与任务,组织与规范。

8.教师的个人专题研究的经验介绍。

保障措施

1.设立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顾问组、工作小组。

2.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3.建立各层次的例会制度。

4.逐步建立校际合作互动研修的相关制度以及校际合作互动研修的课例、案例集。

5.双方的合作方式没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6.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所有内容与服务提供均为免费。

在制度层面加强联片研修协调运作、整体提高区域校本研修水平的基础上,长宁区校本研修工作得到了比较深入、有效的开展。

最初,长宁区的新古北中学、新光中学、教院附中等同质态初级中学逐步聚合到一起,探讨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后来,这一群体逐步发展到区域内的十四所初中。目前各校正在研究以合作互动形成教学研究合作的共同体,即建立“多校联动工作室”。

所谓“多校联动工作室”,也就是以学科为单位,由同质态学校中的学科带头人领衔,凝聚同质学校同一学科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进行专题性校本研修的联合组织。以发现与解决同质态学校在本学科教育中碰到的困难问题为落脚点,合作互动、资源共享,以强带弱、整体推进。

为规范和确保“多校联动工作室”的校本研修,“十四校”课题组制定了相关具体制度,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择要展示一部分:

1.备课要求

(1)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思路,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思路进行备课。

(2)工作室教师备课要备三维目标,要备个体学生,备教学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3)工作室成员集体备课要努力做到“四统一”、“四突出”和“一体现”。“四统一”为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四突出”为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点;“一体现”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

(4)工作室主任要关心研讨课的备课,落实备课专题,重视集体备课,多校联动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

2.听课要求

(1)听课教师要提前三分钟进入教室,听课过程中不交头接耳,关闭手机或调至振动状态,上下课应与学生一起起立,以示对执教者的尊重。

(2)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教材内容要求,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听课。

(3)认真听课,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

(4)听课过程中要有较详细的记录,包括教学过程、板书和简短评论(或建议)。

(5)听课时注意发现并挖掘“关键教育事件”。

(6)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听教师的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记教学实录和教学评点;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成功的地方和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影响。

(7)工作室成员每学期校际听课不少于开课总数量的三分之二。

3.评课要求

(1)在评课时,先请开课教师说课,即叙述自己课的设计思路、反思上课效果。

(2)所有教师要对公开课发表看法与感受,积极发言,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3)评课要有方向,学会评教学思想、评教材处理、评教法运用、评学法指导、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效果。

(4) 听课教师要对本节课提出多种设计思路,提出多种情景创设的可能。让与会者都收获不同层面的体会与感悟;对于听课中发现的需及时解决的问题,评课中应坦然地向教师反馈。

(5)工作室主任要以商量的态度和教师共同分析和评议,不以检查、组织者的身份自居、不把自己观点强加于教师,评课对事不对人,力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评课文化。

制度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引领,它推动着我区“十四校”课题组由一个松散的组织向高效、合作、协调的联合体迈进提升,也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聚焦关键教育事件

把“关键教育事件”的实践研究置于联片乃至区域性校本研修活动的重要位置。所谓“关键教育事件”,是指那些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的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断,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往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或团队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按“关键教育事件”的属性或范围进行分类,从课堂教学领域、学生养成以及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关键教育事件解剖。

例如在课堂教学领域中,课堂教学各个流程、环节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如“导入”、“探究”、“总结”等),课堂教学中相关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如“教师的提问与理答能力”、“小组的交流讨论与有效合作学习”等),影响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若干非课堂教学技术中的关键教育事件(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素质习惯”等)都很值得研究。

由于跨校联片的校本研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长宁区主要采取“三定”的做法,使以“关键教育事件”为载体的跨校联片校本研修活动趋于规范:定时间,每两周活动一次;定地点,研修地点基本固定在课题组的各成员学校;定内容,研修活动中的“关键教育事件”均来源于跨校联片研修团队成员日常的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总结篇8

在区委、区政府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下,杜集区实验初中各项工作在本学期均取得了显著地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一、加强领导,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杜集区实验初中领导班子团结务实,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治教,在工作中能采取合理的方法,恰当的方式较好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人人岗位目标明确,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学校的常规管理规范有序。围绕着教育教学这一核心工作,建立健全了“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备课组长”三级教学指挥系统,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做到上面有人抓,中间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做,保证教学秩序的高效运转,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先后完善和出台了多项制度,并按制度严格执行,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考核、总结。 

二、坚持以德立校,狠抓德育工作不动摇。   

坚持德育为首,狠抓德育工作不动摇,是杜集区实验初中的一贯宗旨,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德立校。学校实行值周班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广播站、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通过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促进了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学校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中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政教处、团队部组织开展了安全疏散演习和爱心义卖、捐款等一系列活动。本学期,杜集区实验初中还邀请知名演说家……老师,为全校师生和家长举行了一场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感恩社会”为主题的感恩励志演讲会。此外,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小组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劳动,净化社区环境,并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和环境监督,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杜集区团委、高岳镇团委的一致好评。由于学校领导的观念正确、信念坚定,教师的工作努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杜集区实验初中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创造条件美化校园环境,在杜集区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大门内外水泥地进行了重新修整,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也进行了加固和整修,不但使教学楼变得更加美观和牢固,而且教室内的黑板、吊扇等硬件设施也进行更新,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又对四、五、六号教学楼及实验楼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面貌现在已经焕然一新。

四.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杜集区实验初中一直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学校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向先进学校学习,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开创了具有本校特色的“12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积极申请省级教研课题。在本学期,杜集区实验初中有二十多人在省市区各级赛课与论文评选中获奖,王莉莉、陈雨、刘桂玲三位老师获得了淮北市名师工作室提名候任名师称号。

五、注重安全和稳定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实行“校长主管,分管领导主抓”的管理体制。把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教职工工作业绩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学习、宣传让全体教职工树立“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使大家深知:“安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安全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一道理,强化老师与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并经常组织老师和学生学习学校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切实预防了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开展文体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

体育方面,学校在开足体育课和坚持每天做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全体师生运动会和“杜初杯”篮球赛。并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留出一个长达35分钟的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大课间除要求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外,各班还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促进了师生和谐健康地发展。

艺术方面,学校除了组织学生上好音乐课和美术课外,本学期还安排了一次诗歌朗诵和歌咏比赛,另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总之,杜集区实验初中本学期在杜集区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杜集区实验初中会继续努力,创造新的业绩,充分发挥区实验初中的示范效应。

杜集区实验初中

上一篇:跟踪审计实施的重点范文 下一篇:工地上常见的安全隐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