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1:17:27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

〇前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实质上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为生态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善待自然,善待周边的事物,爱戴身边的人。总之,有利于学生关爱自然、善待他人,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1生态价值观的定义

我们把能够妥善处理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的价值观念称之为生态价值观。首先,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存在;其次,任何个体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也是个体生存的必然条件;再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以上三点就是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此外,生态价值观以生态的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为主要表现形式。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应坚持的原则

2.1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完成的。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特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只有如此,学生的生态意识才容易被唤醒,生态价值观教育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顺利的展开。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的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出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树林垃圾清理活动等,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人人有责。

3培养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3.1自然生态观:生态平衡是人类和自然界的万物得以共同生存的根本条件,而且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而如今我们的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威胁,甚至在一定成都上遭受到了破坏,比如工业造成环境污染,再如一些非法排放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生态平衡,也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时不要忽略对自然生态观的培养和教育。3.2生命敬畏观:尊重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体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生物的灭亡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失,都会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敬畏观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3.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既能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的需求又不会牺牲后代人的利益的一种观念,这也是人类获取良好的生存条件的必然条件,只有努力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策略

4.1挖掘并利用教材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生态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包含有丰富的生态精神的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的挖掘这些资源,并将这些含有生态价值观念的内容充分的展现在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念。比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就蕴含了意义深远的生态精神,文章描述了一群斑羚羊被猎人追赶至悬崖边无路可退、无路可逃,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斑羚羊选择了用老年斑羚羊的牺牲换取年轻斑羚羊的生存的悲壮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每个学生内心都会被震撼到,为老年斑羚羊的勇敢牺牲精神感到敬佩,为猎人的残忍猎捕行为感到愤慨。此时,教师再将爱惜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的重要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宣传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念。4.2从学生的思想情感入手:从学生的思想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带领学生观察生态被破坏的现象的方法来触动学生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效果最佳。比如,组织学生去当地查看被污染的河流湖泊,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湖泊被污染的重要性,触动学生的对污染因为的愤慨以及对保护自然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无形之中得到了加强。4.3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生态价值观方面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有利于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救助站学习如何帮助受伤的动物做简单的止血和包扎等救助活动,向学生分析动物受伤的主要原因,比如人为丢弃、伤害等原因,并向学生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和决心加强,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发现受伤的动物,学生还能够运用学会的基本的救助措施对动物进行救助,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善心,有利于生态价值观的形成。4.4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有关生态文化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提高教育效率。比如,让学生调查当地有哪些常见的鸟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环境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现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某种鸟类减少或者消失的现象?通过调查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到环境对于鸟类的影响,能够增强学生的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意识,进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5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实质上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小玲.谈语文生态化教学的特征及其实践构想[J].文学教育(上),2009(10).

[2]沈小玲.语文生态课堂的效用环境意识[J].浙江教育科学.2009(05).

[3]覃玉朗.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的培养,《考试周刊》,2013(28).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2

关键词:科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途径

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科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课程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3)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4)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原则

1.统一原则。《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四维教学目标,这四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只是从侧面对总体目标的解析,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单独加以贯彻。因此,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与其他几个目标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统一性和协调性教学原则应贯穿于课程内容教学的全过程中。

2.渗透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是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让学生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因此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去。

3.体验原则。英国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缄默的知识”,不能靠理性的思考获得,而依赖于体验与直观。朱小蔓教授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写道: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由此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很难与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加以传递和掌握,而是要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等,通过体验活动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培养途径

1.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构建宽容的教学氛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作用。要在科学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任课教师就必须突破自我,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渊博、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坦率、公正民主的人,这样对学生才有感召力,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各种教育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内容中寻找契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一,充分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具体培养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其二,保护学生天性,客观进行评价。我们对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给以充分地肯定,谁都有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进步,都会取得成功,!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的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尊重!其三,尊重学生,给予参与权。学生有时就靠着与任课老师的一份感情来学习的,所以老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能更有效。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往往会不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如果这样“面向全体学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要给予他们参与的权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3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教学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今社会,广大的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使用,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和潜在的投资者。股东使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政府部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潜在的投资者用其评价企业的价值,等等。可以说,现如今,会计信息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对于直接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人们所看重,包括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遵循准则,不做假账”。那么,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核心价值观对如何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员作以下探讨。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又反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的总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源于其世界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世界观决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决定而逐步形成的人们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是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主体以及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其核心内涵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刻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多次重申其重要性,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基本使命,以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正气”成为主流,全国上下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的氛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也应当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国、理想、责任、创新”。爱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个大学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责任是对每位大学生的要求,创新则是四个中的核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即是践行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二、会计学专业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及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特强,上岗就能操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现了“爱国、理想、责任、创新”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诚信为本、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体培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能够了解与理解会计职业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的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从事会计学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业务能力上具有会计和审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审计监督、见证及评价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财务分析、控制及管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素质上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查询资料及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等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爱国、理想、责任、创新”为标准,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为原则,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及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交融,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按照目前大多数教育专家提倡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五个平台进行搭建。课程设置服务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并满足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思想教育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等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几乎每门课程都涉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的能力。为了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从事会计学教学的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出于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并结合典型案例设计相关的职业操守及核心价值观在线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与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教给其如何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除了在专业教育注重上述内容的教育以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形成教育,每时每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学生先要做一个好人,而后培养其成为其合格的人才。人格教育事关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生活基本观念的形成,我们一定要重视,同专业教育相比,人格教育的影响有的时候显得更为深远和长远。从事会计学教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或在其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向学生及时传递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正能量。不仅要教会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团队,与他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4.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中,一直把诚信教育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入学教育课程中,着重介绍会计职业规范中的职业道德一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会计人员诚信的重要性;在会计实务课程中,将不诚信行为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毕业教育中将“诚信做人”作为毕业留言送给毕业生。另外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这种形式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社会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友善,传播了文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5.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情景式教学和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会计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具备抵制违法行为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产学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建设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强调责任、诚信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作为职业素养的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小芳.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师,2012,(03).

[2]马文超.会计与会计教育: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3).

[3]刘勇.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5,(18).

[4]万晓文.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2).

[5]申姝红(导师:宋东风).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2009,(03).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高校;培育践行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从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任务的确立到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经历较长时间,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研究讨论,终于在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中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明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4日,去北京大学看望广大师生,与北大的师生们进行了亲切座谈,并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本次讲话一步强调了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它给在校青年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成为新时期号召、引领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宣言书。

一、青年大学生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完成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如何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成为关键。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胸怀大志,以振兴中华和报效祖国为己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最新时政动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要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材料,深刻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没有对相关理论的透彻掌握和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所趋。

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原文研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这些体系所凝练概括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在完成了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这一前提任务之后,下一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成为关键,因为我们读书、求知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指导实践上来,实现以"知"指导"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坚持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才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深层次目标。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高校是一个"立德树人"的地方,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沃土。因此青年大学生首先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德者,本也""德为才之帅"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包涵的优秀德育精神资源为指导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品性纯朴、道德高尚、有良好情操的新时期好青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德"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在校青年大学生来讲就是要搞好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刻苦努力地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青年大学生必须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过硬本领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本职工作,切实做好抓好,争做新时期优秀大学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引导自己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成绩,为将来走向社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积水成河"、"积跬步至千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自己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青年大学生要实现个人价值、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恒心,我们不仅要高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更要将其精神和灵魂落实到自己点滴的行动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在实践中才能闪现其价值,才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才能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作用。高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青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做到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参与到诸如"光盘行动"、"节约用水、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等校园实践活动中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财富,并以之指导学习工作生活实践,将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必将"一马当先"!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和社会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凝练概括,是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培育和践行的精神、理念,青年大学生作要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宁先圣,石新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党史文苑,2008(11)下41-42

[2] 李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问题[J].《理论探索》,2007-03

[3]肖庶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办法.管理观察,2008(7)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5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育探讨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在这方面曾有过一定的探讨和感悟。

一、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专家认为,初中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因此它是实施德育的良好载体。郝京华教授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地“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体验与内化,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表现冷漠,抱无所谓态度,在价值观判断中经常出现问题,那这个人的本领再大,又有何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老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如老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艺术、服饰仪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美的感染,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如教师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集形、声、动画于一体,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还会让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致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被教师爱护,被教师尊重时,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美国教育家吉尔特·海特在他的《教学艺术》中也指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地超出科学的范畴。”这说明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三)善于用物理学家事迹鼓舞学生

如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报效祖国的故事,也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颁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四)充分发挥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如在讲解“汽车刹车”问题中,老师可以创设情景,先用多媒体放映一个交通事故的片段。让学生从中看到尽管司机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但仍有一只穿过公路的野兔被撞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明白从司机发现野兔到汽车停下来所经过的路程跟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反应时间?什么是刹车时间?要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司机应如何做?让学生初步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强化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对其事件进行客观评析。有的学生说:撞死一只兔子,何足挂齿?有的学生说:兔子也有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它的生存权……

这一环节虽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不大,但突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和交流,增进了学生的爱心、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等。

(五)运用实验教学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可重点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作用。

此外,还可通过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轶事、重大贡献、成功经验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们良好的个性素质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勤奋不息、不知疲倦的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为人类幸福终身服务的责任心。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教学活动

德育渗透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大自然。我们周围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但正是由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缘故,一般不会引起同学的重视。老师要促使同学们主动、积极地思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物理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前,我们可从书本、杂志或网上获知火箭是“如何制作”“如何发射”的知识。当同学们按这知识做好而实施发射的时候,都会发现要想达到一定的理想,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遇到很多的问题:如何判断瓶内的气压达到最大值?当瓶内的气压足够大时,怎样做才可以缩短火箭发射的时间?箭体顶端应做成什么形状才能减少空气对箭体的阻力?怎样安放箭体,才能使火箭达到最大高度等,从而强化了学生们的参与、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6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价值取向告诉人们该提倡什么,引导什么。每一个社会都会以其主流价值观引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朝向社会所主张的方向努力。艺术类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艺术专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艺术品位的趋向。价值观教育会使其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需求、观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艺术人才成长,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艺术人才在今后的艺术创造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多出赋予时代精神、民族气节,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价值取向告诉人们该提倡什么,引导什么。每一个社会都会以其主流价值观引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朝向社会所主张的方向努力。艺术类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艺术专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艺术品位的趋向。价值观教育会使其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需求、观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所指出的: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艺术人才成长,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艺术人才在今后的艺术创造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多出赋予时代精神、民族气节,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如何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篇8

对于中职教育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注意贯彻落实的进行,主要掌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全体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另外第二个就是要将自身、社会和国家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主,要有高度的爱国意识。

一、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考教育题材,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中大众价值和意识的性质的总结和综合体现,并且中职教育院校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规范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并且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综合素质。意识形态是社会上思想政治发展的重要构成元素,他反应的是不同职业和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的利益所求。意识形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就是指的是人类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就是价值观的本质,他具体的表现凸显的就是人们对于维护自己利益而出现的价值取向。并且前人总结来说,全体社会成员的所有利益的体现就是社会总体来说的普遍利益。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无产阶级作为最能代表大众的利益的阶级,这个阶级的利益发展对于全世界人类的发展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落实上,就不能只是仅仅在“马克思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等”这些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环节上多加逗留,而是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于中职教育的教学中要做到“三个结合”

据目前的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低,学生的教育和辅导工作越来越难以完美的进行。中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要,扩大招生的数量,使得学生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大有差异,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则不太重视。使得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道德水准降低,严重破坏了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所以,我们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和贯彻落实的效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这一现状。其中就是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对于理论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体系的评价的能力的锻炼和养成的结合

具体值得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单单停留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12个词语的不断背诵和字词含义的解读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解形式进行拓展,更要重视的是要培养中职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让他们在面临外来丰富多彩的社会选择时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要擅长使用自己的评价体系都身边的具体状况进行判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个体的自信心结合

中职教育的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了解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过程,提醒自身,自己传承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基因,更是吸收了文明发展的精华。同时也要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对中国甚至世界文明的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落实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中国梦作为全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应该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牢牢地结合到一起,这也是作为学生,祖国的发展力量重要历史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将如何把握社会发展的机遇,如何在绝境中重生,如何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位置等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梦的加速实现。

上一篇:工程跟踪审计难点范文 下一篇:校本研修的认识范文